任务驱动法范文

时间:2023-03-15 10:42:48

任务驱动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文表混合排版;任务驱动;教学

一、任务驱动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自己当前问题有所理解,并能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其特点之一就是要围绕任务展开教学,课前教师首先提出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任务驱动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手段。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图文表混合排版”中的应用意义

学习使用计算机工具,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和背诵,而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尤其对于中职生,他们已经基本具备常规性知识和操作,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计算机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而“图文表混合排版”是文字处理软件的综合应用,是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不同的观点,解决当前的问题,因此,主题是多样的。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可以让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有所创的学生完成后面的任务,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任务教学过程的实施

1.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知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学习本课时正值学校要求每个班出一期关于以学雷锋为主题的黑板报,以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任务的提出及梯度设计

本课的大任务是设计以学雷锋为主题的电子黑板报,其中有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插入文本框、插入表格四个小任务。其综合性最强、灵活性最大,因此,展示的板报样例应是有难度梯度的,以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适合的学习入口。而且多个设计样例可以让学生见多识广,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使学生欣赏板报的美感所在,开拓学生的视野。

首先,展示一个入门级的排版训练实例,版面设计比较简单、简洁,用分栏分隔几个版块,只包含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表格插入的基本操作,对字符和段落做相关的设置。其次,展示一个创意排版训练的示范教学样式。在以上基础上,主要是针对文本框的线型和颜色,艺术字、字符的其他效果进行了设置。最后,展示一款与上面一款比较相近,但增加了花边的设计,强调版式主色调的选用。

3.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时,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

综上所述,任务教学法在建构式的教与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实现任务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亲身经历构建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章燕.关于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的探索,2008.

[2]李明隆.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3]高晓,卓琳.浅论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范文第2篇

首先,任务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任务的亲和力。其次,针对教材,合理提出任务。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中职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调动学生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创设的任务要符合学科特点,而且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和专业基础,深浅有一定梯度,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自主或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二、分析问题,探索研究

任务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一是强调先思考,后操作。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时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动手去做,而应该让学生先思考后动手。二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合作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的身份介入。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创新,同学与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合作学习,互相促进。三是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在设计任务时不应该让学生顺利地将所有问题解答,至少要留一个任务让学生不能完成或不能顺利地完成,使其在最后的评价总结中认真听讲。对存在的问题,共性的由教师统一示范,个别的问题可单独辅导。

三、展示作品,评价总结

任务驱动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法;运用;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方法,应有其独特性。任务驱动法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任务驱动法,即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任务驱动法的主要优势

(一)任务驱动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在的初中生到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现在学到的信息技术一定早已过时,而具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面对新的知识与技术,才能从容不迫地去学习。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自主地完成任务,所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任务驱动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所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任务驱动”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这种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法能有效地加强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最先进,应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技术。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无所不在,渗透于各个学科领域。因此,运用任务驱动法设计课堂任务,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其它学科上,使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融会贯通。

(四)任务驱动法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

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可以为同一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任务,学生可以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来做;同样,对于同一任务,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有裨益。

(五)任务驱动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采用分组完成不同任务和同一任务由组内多人合作完成的方法,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各抒己见,在讨论、争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然后协作完成任务。

(六)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任务驱动法中,许多教学目标和任务都要由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二、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确立任务。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完成一项具体的适当的任务来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指的是对学生品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融入任务中;同时要使任务能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所在,然后确立相应的任务。

(二)提出任务。

在课堂上,首先教师就要担当好“导”的角色,用最佳的方式引入该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先有简单易懂的直观认识,知道学习本节课的目的和作用,引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好的引入方式往往是激发学生积极完成课堂任务的关键。然后教师再把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任务向学生讲清楚,任务的要求要具体、详细。

(三)分析任务。

学生明确了要做什么,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并从任务中引出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这时,教师不要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如果能够通过激疑或创设情境,一环扣一环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出路,效果更佳。

(四)完成任务。

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知识后,便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知识顺利地开展、完成任务。这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适当指引和帮助,尤其是后进生,可能他们对新的教学内容并不能马上掌握好,有必要的可给予手把手的教导,以免使这部分学生掉队并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要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五)评价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展示他们的作品,进行总结评比,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以强化,同时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每个同学将自己的作品用教学网络展示给其他同学,或由教师转播同学的作品;然后由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或由学生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在这过程中,学生能把自己设计中没考虑的或没使用的技术,从别人的作品介绍中得到认识,这样便达到了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教师还要帮学生进行梳理、小结该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

(六)提出发展性任务。

通常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基础好、兴趣浓的学生,在学习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对于其延展性的知识会产生好奇和兴趣,很想一气呵成继续深入了解,这时教师如能及时把握好这种时机,向学生进一步激疑,提出课后思考或完成的任务,引导其发展性思维,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好办法,又能为接下来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

任务驱动法范文第4篇

一、传统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弊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所授内容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财经法规及财务制度,专业性很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会计理论知识,却不能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教师按教材内容将事先准备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手段陈旧,方式单调,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过分强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现象,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一切跟着教师的思维转,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机械地地接受前人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二)传统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课堂教学大都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忽略了与实际业务的有机结合,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加上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逻辑思维能力和新知识接受能力受到限制,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仅是注重学生记住结论性内容,不能引导学生参与全过程的思考、研究和探索。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和信息反馈,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无法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关研究表明,“拥有机械性知识的学习者缺乏观点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的理解,不能在适当的情境中重新获得或运用知识”,即:学生拥有大量机械性知识,却体会不到它们在现实情境中的价值和实用性,掌握了很多知识却不知怎样应用这些知识等等,这种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学习方式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推行。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优势任务驱动法就是通过设置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任务驱动”教学结构形式。这种模式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凸显知识的情景化;强调学习过程的探究性,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形式分享成果和过程中的策略方法,凸显知识建构的社会性;强调学生已有经验对意义建构的影响,凸显会计教学内容的工作化。所以,“任务驱动法”被认为是比较适合于高职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定位的教学方法。其优势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时,结合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业务,创设任务情景,引起学生注意,吸引了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了学生对重要知识和技能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正如有的学生所说:“能够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忆更深刻,学得更透彻”,“能够让我更快掌握会计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2.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进行“任务驱动法”教学时,学生不仅限于学习理论知识,由于每个“任务”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学习探讨,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和互助合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刻苦钻研的毅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3.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会计专业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法”,整个过程围绕“任务”展开,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会计岗位实际工作要求为目标来培养学生,以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迫切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加以创造性应用,会有利于转变当前单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相联,促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任务驱动法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从高职会计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来看“,任务驱动法”就是要求教师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出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主动应用学习资源,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构建的教学方式。

(一)任务驱动法的操作步骤1.周密考虑,设计“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关键环节。它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在深度、广度、难度上合理把握之外,还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等因素。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精心设计阶段性“任务”、单元性“任务”、课时性“任务”,使之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启发性、创造性。2.创设情境,给出“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创设真实、生动、开放的任务情景,在情景中产生与会计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教师结合问题提出操作性较强的总任务;学生边体验情景,边抽取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试图同化它,但由于没有直接可利用的知识经验,学生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愤悱状态,成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3.组织研讨,尝试解决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的核心部分。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教师给出的任务一般较复杂,没有直接完成任务的思路,学生在明确“任务”后,需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边共同研讨活动,尝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此时,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任务”进行阅读、思考、实践、尝试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4.总结评价,引导实践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对探索过程中产生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将探索归纳出的新知识、新方法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会遇到新的“任务”、新的目标。随着各项“任务”的完成,学生在享有的成就感中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描述:编制“资产负债表”

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任务驱动”的核心在于“任务”的提出。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还是被动的学习。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在把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总体目标有机地分解成若干小目标。例如:本节课的总目标是熟悉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结构,学会账户式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根据上述目标设计两个大任务,并且在上课开始时先布置任务一,完成任务后,再布置任务二。任务一,熟悉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结构。利用“多媒体”投影一张完整的资产负债表,让学生说出资产负债表大致的内容和结构。任务二,运用已有理论知识,完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2)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与会计账户的名称是否是固定的一一对应关系?(3)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是根据哪些会计账户数据填列的?(4)“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项目应来源于总账还是明细账的数据?(5)当“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出现贷方余额时,“应付账款”与“预收账款”出现借方余额时,在资产负债表中如何列示?为什么?……任务二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问题提出后,学生可以围绕问题展开,联系旧知识,查阅资料,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律,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让学生顺利地完成资产负债表“年初余额”栏和“期末余额”栏的填制。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任务一布置后,就要求学生利用教材或其他专业书籍等方式,尽可能自己解决相关任务问题。任务二布置后,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组织每个小组的学生仔细研究、分析所提供的各项资料,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而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以前没有涉及到的技能,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

3.合理分组,完成任务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进行组织协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分组时,教师要注意力量的搭配,以优带差,以点带面,激励学习者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分工合作,共同探索与讨论,调动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使学习更富有成效,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允许学生出错、走弯路,只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进展不下去时,才给予适当的指导。

任务驱动法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不同,其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就会不同。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主要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纯理论型的教学方式,讲述的重点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与操作的基本原理。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带来的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经常会对此学科产生厌倦,而且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都不高,人才难以被企业接受。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是实务操作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依据财务会计的核算模式对会计电算化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进行讲述。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启发,给人以“实用价值”的感觉,但是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功底较差,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在会计电话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步骤

(一)设计教学任务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电算化系统管理员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掌握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任意一个通用软件环境里独立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能力。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来说,需要使学生明白岗位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怎样做三个方面,真正实现工学零距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在分析会计职业岗位(群)的同时,遵循“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务驱动—基于工作工程学学习领域设计”工作步骤,彻底打破按学科和理论体系设计课程的模式,按照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进行分析论证,转换归纳,设定学习项目。在学习项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为学习任务,并且设定相应的学习情景。这样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分期完成既定任务、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比起教师在课堂中一再强调为什么要这么做更直观、易懂。

(二)制订任务实施计划

会计电算化的包括单项任务和综合任务两部分,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分岗和全岗相结合。对于单项任务采用全岗方式进行,一个人承担该项目所有的工作,通过全岗可以让学生掌握会计岗位群的各种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种类型企业的会计岗位工作。学生毕业后,不可能独立承揽所有会计工作,为了训练团队协作精神。所以,在最后实训中,安排的是分组分岗实训,即主要是通过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对模拟单位进行电算化会计工作的策划,在策划基础上确定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各自业务处理的过程。在分组分岗应用中,先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专业基础及兴趣偏好进行自愿组合,一般以5~6人为一组,每组选一名组长同时兼任会计主管(同时担任账套主管),其他岗位如系统管理员、总账会计、复核会计、出纳、工资及固定资产等岗位,由各小组在了解各岗位权限与职责的基础上各行设置,同时为让每个学生能全面掌握各个岗位的功能及操作,要求各小组必须实行轮岗制度并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业绩考核。

(三)组织实施任务

“任务驱动”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为此,在具体教学中采用“观模练评”的模式。所谓“观模练评”,就是“观看老师示范—模拟范例—自我训练—老师评价”四步。即:观——教师示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理论认知。模——初步模仿,是针对老师设定的任务,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操作,教师进行指导操作练——自我训练,进一步熟练所学操作,是自我提高的过程。评——教师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操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一步讲授,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是总结与提高的重要阶段。模、练都是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因此,教师要通过反复巡视,及时纠正和处理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对关键细节要进行重点提示,对操作结果严格比对把关,对操作损坏账套要及时引入更正,保障操作各环节贯通进行。必要时候可以请操作完成好同学进行演示交流,操作过程中还可以让进度超前的同学协助老师去处理其他同学的操作问题,既有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创造和形成教、学、做一体化良好氛围。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比如部门档案、职员档案、供应商档案、客户档案等基础档案设置资料,可以实行练—评—讲教学模式,学生“练”在先,教师“讲”在后,符合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考核评价任务

在课程考核中,也改变传统“一考定成绩”的考试方式,而是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具体体现为学生平时表现和阶段性的实训成果,可占到学生总成绩的60%,平时表现主要是出勤、作业、课堂表现情况,阶段性的实训成果主要是账套、报表;另一部分是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为40%,可采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的难易要适度

在设计任务时,目标必须明确,大任务,可以划成小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小任务建构起自己的知识。还要注意的就是任务进度不能太急,难度要适宜,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在设计任务时应包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求知欲。要使活动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就得精心组织,使之成为激发兴趣的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例如本文提到的企业的财务核算系统的实现过程中,这是一个学期任务,是一个比较大的任务,必须把它划分成若干小的任务单元,把任务难度降低。

(二)教师要注意进行角色转换

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实现从讲授者、灌输者向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要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下来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在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任务更为艰巨。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为学生牵线搭桥;在学生不够主动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究;在学生完成任务时,及时做好总结评价工作。

(三)重视课堂小结、阶段小结,善用评价方法

要注意加强课堂或阶段小结,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更多时间是自主学习。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因而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任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会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定期进行课堂小结或阶段小结,回顾学过的知识,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跟上进度。在对学生任务完成的质量的评价上,要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四、任务驱动法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存在的不足

1.实验任务未能全部完成

大部分学生未全部完成实验任务,主要是因为教学课时有限,课下学生的准备工作又不充分造成的。希望以后增加教学课时,或课外开放实验室,同时继续加强对学生课下学习的要求。

2.会计报表完成质量不高

会计报表实验任务完成的质量普遍不高。一是因为手工会计教学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要求有差距,如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业务流程不清楚。二是因为学生对报表的公式设计理解不够,运用缺乏灵活,导致学生在使用电算化处理问题时,出现会计报表编制不平等问题。

3.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需要加强

学生的会计职业素质还需进一步地加强,如学生在进行练习时经常返工,究其原因是粗心大意,因前期填制凭证出现了错误,导致后期的账簿记录错误,返工影响了学生完成练习的信心,这就需要在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中,培养其细心、耐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还有的学生是因为输入文字的速度太慢,影响了练习任务的完成率&这些问题提醒教师,教学中不但要注意专业知识的传授,也应注意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任务驱动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展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是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但在本次教学应用中也表现出了不足。今后在教学设计上,可以组成财务团队进行模拟训练,即在设置制单岗位、出纳岗位、材料会计岗位、往来账会计岗位、总账会计岗位等,结合总账模块、报表模块、薪资模块、固定资产模块等设计教学任务后,由5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也即一个财务部门,每一名学生负责一个会计岗位的工作,同时承担本岗位的工作职责。发生经济业务后,首先由学生分析经济业务的发生与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关,如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应及时进行业务处理,且按照规定程序及时传递给其他的会计人员进行下一步的业务处理。财务团队教学训练模式,既明确了每一位学生应负的职责,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五、结束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一些不足,更好的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但是,针对目前任务驱动法存在的一些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期让任务驱动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环节;课堂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刚好是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新课标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的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实例示范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在两类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搭配的问题,属于排列与组合问题中比较简单的组合类型的问题,在生活中运用广泛。教材在编写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精心设计了三个生动的生活情境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并解决有关搭配的现实问题,初步获得有关搭配的活动经验。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有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但有序思考能力相对较弱。不过,由于学生活泼好动,对这类活动型课题很感兴趣,愿意参与到活动之中。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水平特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好玩。

教学重点:会对两类事物进行有序的搭配并找全搭配方法,还要会用符号来表示这些搭配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有序、全面的数学思考,进一步获得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衣服小卡片。

(四)教法、学法

教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以激趣为基点,让学生结合活动情境,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以“帮助小丑解决问题”为主任务,通过解决小丑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获取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课件出示活动一的情境图,要求:一顶帽子搭配一条裤子。揭示课题:搭配中的学问(板书)

2.学生举手回答,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组活动: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并同桌说一说。

4.展示个别学生的搭配。

5.小结搭配的方法: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6.简化表示的方法

第二环节:巩固练习

活动二:营养配餐(大家帮助小丑解决了穿衣的问题,小丑非常高兴,穿好衣服就给大家表演了。等小丑表演完了就到了中午,他需要去吃饭了。)

1.学生独立尝试搭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搭配结果。

2.交流,课件展示用字母连线的表示方法。

活动三:去动物园的路线(小丑吃饱饭了,他要带着表演的小动物们回动物园了。)

1.课件出示图片

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 )条路可以走。

2.引导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几条路可走?

3.由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汇报。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齐读搭配的方法。

第四环节:作业布置

1.乒乓球比赛有3个男队员与2个女队员,可以搭配出多少对不同的混合双打的选手?

2.在生活中找一找搭配现象,看看你能不能用上今天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三、实践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法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使用数学解决生活的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其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评价学习效果时,学生可以进行自评、互评,感觉自己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提高了。

2.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都蕴含在一个个任务中。随着任务的逐个完成,知识点逐一掌握,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成就感,学生的自信得到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任务驱动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在沟通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团队的作用,培养了合作意识。对有争议问题的讨论,更能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更喜欢我的数学课,我会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努力摸索出一种最适合山区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数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芳.《“任务驱动”的设计思想》.[J].光明日报.2002 .

任务驱动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Word课程教学 超链接 任务设计

大学教育应该以开发学生创造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为前提,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形成自主学习为目的,因此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应具有“变化性互动”,即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正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应用于以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它的含义是以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到Word课程教学中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创造性实践。

一、教学任务实施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出任务。

复习绘制图形、图片的基本操作,并提问:请大家回忆,封面中用到了哪些知识?此时回顾复习了图片格式设置和艺术字设置,并完成了图片和艺术字的组合,以及叠放次序的安排。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为新课作铺垫。接下来展示新任务,以原有的图片效果为背景,添加歌曲目录,同时点击目录的每一首歌看到歌词,再通过点击“试听”按钮来欣赏对应曲目,这样的效果使学生产生学习“萌动”。新图片发生了哪些变化?附加了哪些新的功能?此时不能急于讲解,否则就进入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一些自己陌生的知识点,这也正是课堂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任务,提出思路。

在分析中,我们自然地将这个看起来非常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了3个小任务,分别是设置标题样式、生成目录和超级链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重新组合。这种化繁为简的思考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点拨方法,实践任务。

利用课件对比分析各个小任务,演示关键性的操作方法,提示学生“需要用到哪些修饰工具”和“怎样找到这些工具”,至于各选项卡和工具栏的具体效果,则只需稍作点拨,更多的由学生探索实践。

(四)学生实践,遭遇难点。

困难1:目录页码设置问题。有学生用逐一查找的方法填充每一首歌曲的页码,可是在修改歌词或设置字号等排版方式之后发现页码还需要重新校对。

困难2:点击试听怎么能播放对应曲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角度不同通过自选图形或是图片插入可以添加各种样式的播放按钮,同时再次巩固图片设置知识点,这样样式是有了,但点击不能实现播放效果,即链接不上。

(五)演示启发,突破难点。

启发1:只有标题样式的文字才能出现在目录中,看看需要做标题的文字是否格式化为标题样式,另外如何使目录文字再美化一下,也就是如何再次格式化标题文本。

启发2:编辑超级链接的时候是否在“链接到”位置上选择有误。

(六)自主学习,体会收获。

课后的及时交流与评价是学生知识的提高阶段,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及时地交流和讨论,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以上两项任务的结果都可与现实中的实际事物做比较,找出存在的不同之处,再对作品加以完善。[1]61-64

二、体会与感受

(一)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运用中师生关系必须进行调整,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要从讲授、灌输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互动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学生也必须作为学习主体参与进来,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当这种兴趣和爱好被激发出来后,就会成为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任务驱动模式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就要积极备课,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确定一个单元或一个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其次分析学生学习特征,包括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学生学习当前知识技能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确定学生学习的难点与教学的突破点。最后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当前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确定每一个知识点应该达到的目标水平,这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

(三)要精心进行任务设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趣味性,既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与知识点密切联系,能够涵盖教学内容的绝大多数知识点,又要与学生的生活或兴趣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知道通过完成任务将得到一个有价值与意义的结果,本节课设计的Word唱片试听任务正是符合当下学生普遍上网兴趣之一。还要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任务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必须是可操作的,在当前教学条件下能够完成的。因此任务的创建凝聚着教师的一番心血。[2]57-58

三、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将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融入一个个层次任务中,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任务驱动法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进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Word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广泛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改善教学的过程,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但同时也要注意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中,不要忽略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3]119-121

参考文献:

[1]周.修饰图形和图片[J].北京:计算机教育,2007.4.

[2]郭绍青.任务驱动法的内涵[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2006.7.

[3]侯宏霞.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教学设计[J].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任务驱动法范文第8篇

新方法、新迹象、新特色是二十一世纪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任务驱动法"研究教学的出发点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驱动、实现方式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再将整合了的信息运用到技术中来,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独立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笔者认为指导过程中把着眼点多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学习时的收获,多给予学生表扬,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在取得成就感的同时,提出问题,平等地、探讨式地与教师一起解决问题。由于各学校条件有限,不可能完全按照实际场地进行训练,绝大多数还是在配电板上进行。

下面笔者以任务驱动法在电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为例,为大家展现此方法的独特新颖之效果:

一.了解对象:了解所教的学生在要教的知识体系内,已知了多少,分布状态及其需求。

二.设计任务:贯穿知识点设计恰当的任务,任务的设计除了掌握知识内容外,强调创意、创新、表现自我的意识

三.个性指导:指导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收获,多给予学生表扬,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成功感的同时,提出问题,平等地、探讨式地解决问题

四.任务讲评:任务讲评的过程穿插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以创意新颖、主题突出、技术处理技巧等为题,以学生的作品为主线进行讲评

五.再提高: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完善与提高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六.评测:评测立意、创新、技术技巧等为主要标准综合评测

教学过程

一 任务准备

电工常用工具、卷尺、弹线袋、劳保用品

仪表:万用表

材料:导线、开关、护套线、插座等

二 任务导入

1879年10月21日,一位美国发明家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从此,这位发明家的名字,就象他发明的电灯一样,走入了千家万户。他,就是被后人赞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直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灯丝,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当人们点亮电灯时,每每会想到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由于白炽灯的发光无需其他电器设备配合,且光线比较柔和,所以它是较为常见的照明光源之一,适用于室内照明和局部照明。

三 任务提出

那么我们要学做的任务就是;(护套线配线安装白炽灯照明线路。一控一加插座线路、二控一加插座、照明线路综合练习、创意制作各类照明线路。共进行4套线路的练习。确保学生从初学到巩固再提高到能创意制作)

四 任务研究

我们先分析几个照明装置电路;

1电路分析;

1) 一控一照明线路原理图。图略

在照明线路中,在某一位置安装一个开关来控制一盏灯或一组灯的控制方式成为一控一照明线路。想一想;能否可以二控二。

2) 二控二照明线路。

在照明线路中,在同一位置安装两只开关用来控制不同位置的灯。此种控制方法称为二控二照明线路。

大家可以想一想是否可以,三控三,四控四等。此线路适用于集中控制照明场所,如体育馆,影剧院。控制开关一般集中在一个位置,便于操作。

3) 一控二照明线路。

想一想;能否可以一控三,一控四,一控五等。适用于分组照明,如吸顶灯,一般一个开关控制2-3盏灯。

4) 二控一照明线路;

在照明线路中,在两个不同位置分别安装开关,用来控制一盏灯的控制方式称为二控一照明线路。此线路一般用于楼梯的上下,使人们在上下楼梯时能开启或关闭电路,使之方便。插座的加装应在熔断器的后方,原则;左零右相上接地。

以上分析啦几种照明电路的原理,再复杂的线路也是在这些基本电路的基础上增减变化。若要了解更多可以到图书室借一些有关的书籍来增长知识。如“电工实用线路300例”或网上搜一些实例,以及一些新光源如卤钨灯、溴钨灯、碘钨灯、高压汞灯等。

2 护套线配线技能训练要求;(以下10条具体方法略去)

1)确定施工方案;

2)备料;

3)定位

4)划线;

5)确定导线根数;。

6)固定熔断器;

7)固定钢筋轧片、线卡;

8) 布线;

9)安装开关、灯座、插座;

10)通电校验;

3技能训练内容;

在配线板上用塑料护套线配线装接“一控一加插座的线路”,

“二控一加插座”,“综合照明线路”,“创意制作”等。

4工具,仪表,元件,及材料;

由学生自己写出材料单进行领料。评分标准

见维修电工技能训练书p146表4—8

5训练步骤;

1)依据“技能训练要求”进行。

2)提示;做护套线转角敷设,注意拐角半径尺寸,将护套线做好拐角,然后敷设好铝片线卡。做护套线十字交叉敷设,先敷设横线,再敷设竖线。

6安全注意事项

1)工作中注意文明操作,工具、量具、材料的放置规范有序,用过的导线扎成捆整齐堆放,施工完清理现场。

2)合理使用工具,防止损坏元件。禁止在施工车间大声喧哗、打闹嬉戏。

3)电工刀不使用时将刀身折入刀柄内,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4)通电校验前,要认真核对电路图,检查安装接线的正确性,通电时有人监护,严禁单独通电操作。

7作业

1)护套线敷设过程中,如果导线和墙壁出现污物应怎么办?

2)槽板配线的操作步骤有哪些?

3) 简述钢管配线的步骤?

五 方案交流

学生接到“一控一加插座”任务后,明确任务要求,根据给定图纸,识读电路图,认识各元件并会组装。根据学生人数把学生分成2人一组。1)组织各小组介绍各自的任务完成方法,任务分工。2)各小组相互交流方案,取长补短。3)各小组填写好电器元件、材料及工具、量具领料单。专人检查并根据领料单发料。

六 任务实施

根据给定图纸,识读电路图,学习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各电器元件安装接线方法,学习并严格遵守作业规范。明确工时、工艺要求、明确个人任务要求、制定工作计划。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组内任务分配,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教材,网络视频,和其他参考书借鉴。教师巡视、帮助、启发、指导协调工作。2)组内交流,汇聚成果。3)准备交流材料。

七 任务交流

组织学生将各自的任务结果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各组分别就自己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呈现解说。并互相交流。

八 任务评价

组织学生对本次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行评价。分别对自己,对小组。对他人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九 任务拓展

可以是后续任务如1【楼梯双控灯加插座】。2【综合照明线路】也可以发挥想象3【创意制作】。参观往届工件展及创意制作,进行本班的创意制作。评出最佳。

十 课业总结

1)教师对学生实施任务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对用到的知识进行总结。2)学生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对所用到的知识进行整理。3)各小组填写相应的评价记载表格,个人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任务驱动法范文第9篇

一、依据基本原则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是核心,它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既包含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又有能力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系列任务。高质量的任务是真正实现任务驱动、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它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需要地理教师在分析课标基础上坚持基本原则,认真研究设计。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应体现以下几项原则。

因课而异原则。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及中学地理教学活动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任务设计应以课标为准绳,体现新课程倡导的教与学理念,同时教师也要依据教学内容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怎样设计任务等。在“山地的形成”任务设计中正体现这一基本原则,该节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材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具体内容包括三类山地(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两个部分。其中“褶皱”是学生较为陌生的地理名词,又是山地形成的典型例子,“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是“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重要内容,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部分。这两部分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模拟褶皱形成、设计交通线路来展开探究活动,本节任务设计紧紧围绕它们展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感受人地关系,掌握学习方法,具体如任务一和任务二。

任务一:褶皱的形成与判断

学习目标:通过操作演示,简述褶皱的形成过程;能够判断背斜与向斜;尝试举例说明褶皱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活动方案:

*将五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塑造成长方形,叠加在一起,充当由老到新的岩层,请同学们对其施加挤压的力,你能否演示褶皱的形成?动手画出并标明受力方向。

*用橡皮泥演示褶曲的形成,你能演示几种情况?把不同情况画出来并标明受力方向。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比较你所模拟的几种褶曲的不同之处。

*谈谈在野外你将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谈一谈学习背斜和向斜的生产生活意义。

当堂反馈:你的疑问是什么?你的新发现有哪些?

任务二:探究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学习目标:通过动手模拟,描述河流、聚落在山区的分布特征;通过数据分析,选择山区适宜的交通方式;能够在山区设计合理的交通线路;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活动方案:

*试着用橡皮泥模拟一片山地。

*此处有山有水有聚落,试着将它们布置在合适的位置。

*假如你是工程师,将在此修建铁路还是公路(结合P76活动中表格),请说明理由。

*请你为该山区②居民修建交通线路,谈谈设计理由。

当堂反馈:你的疑问是什么?你的新发现有哪些?

以生为本原则。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隐喻着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考虑其认知特征,贴近生活实际。“山地的形成”的任务设计坚持了该基本原则。首先,学习目标在围绕本节内容设计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促进情绪体验形成,感受过程、掌握方法、形成科学价值观。其次,活动方案由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梯度的任务组成,可供不同层次水平学生选择完成,也符合学生认知特征。最后,当堂反馈设计是教师进行指导点拨、有针对性辅导的重要反馈信息,进而帮助全体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同时,这也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利于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整个任务设计都有明显的生活取向,如“褶皱与生产生活”、“地表形态与交通线路选址”等,都体现地理的生产生活价值。

可操作性原则。只有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实施过程设计,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引导师生围绕学习任务有效展开探究。在该节任务设计中,学习目标能表明可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如任务一中的“简述、判断、举例说明”等行为动词都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检测学习结果。在活动方案设计中,笔者选用橡皮泥操作演示褶皱、设计交通线路,这考虑材料来源难易及操作方便性,同时步骤具体明确,由易到难,可帮助学生逐步探究发现,构建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交流探讨执行任务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与技能,提高地理能力。在“山地的形成”该节活动探究中,任务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创设情境:在学习“褶皱”内容时,先通过google earth向学生展示我国连绵的山系,激发学生探究山地形成原因的欲望,然后提出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探究任务。②自主学习:学生独立按照任务要求,用橡皮泥演示褶皱与不同类型的褶曲,根据对所做模型的观察,认识褶皱形成过程,探索在野外辨别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究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巡视观察,适时指导点拨。③小组讨论: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如发现学生有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或者出现新问题而不能自己解决,这时可以发挥团体合作力量,由小组合作完成未能解决的问题,小组代表记录讨论结果及未解决的问题。④班级交流:该环节应“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并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或产生的疑问,然后组间答疑或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与追问,不断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⑤评价总结:教师就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归纳,积极鼓励学生学习成果,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或不能理清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达到课标要求。

对于任务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也采取如上实施步骤与策略,让学生自己扮演工程师角色,进行公路选址,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体会地理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三、展开评价反思优化任务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公式,即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可以不断优化教学,促进教师成长,因此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进行评价反思,分析得失,不断改进,形成更完善的任务单。首先,及时回收任务方案,对于学生完成的任务,教师可采取量化评价或质性评价,评出优秀小组和个人,也对表现欠佳的小组和个人提出改进意见,此举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通过课堂信息反馈及任务评价,了解学生任务完成状况,针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补救,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辅导,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最后,进行任务优化,由于地理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期间会出现许多生成性资源,而不是按照教师预设好的步骤一步步走下去。因此,在课后教师应根据任务评价结果与课堂反馈的信息,对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班级成员交流质量等进行分析,反思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处,进行任务优化。

任务驱动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法;探索;学习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作为建构者——教师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咨询者、导航者,而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带着驱动“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及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的能力,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浩亮 培养兴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J]. 新课程(初中版),2007,(11).

[2]胡彤红 多元化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J]. 湖南教育(下),2011,(01).

[3]张丽霞,张立新 “伙伴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3,(01).

[4]邹恒璞.论中学信息技术快乐学习情境的设计[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上一篇:测绘技术范文 下一篇:农村金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