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资源范文

时间:2023-03-19 17:56:43

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人文精神 培养

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关怀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对人如何生存和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与思索。其实质内涵是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充满着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传承文化、继承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普遍被忽视的现象,注重其培养便成为这次课程改革中人文教育的中心内容。

历史素材中蕴涵大量的人文素材,特别是中国近代史这一段。新的人教版教材中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展现的多样化、习题设计的可操作性、教学过程的人性化等特点代表着历史教材的改革方向。可见,新编的历史教材改变了过去对人的束缚,认识到人的价值,以人为本地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我就以人教版的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挖掘初中中国近代史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责任与忧患意识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血泪史、屈辱史,而且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与寻路史。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维新、君主立宪,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民主共和,直至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段交织着血雨腥风,凝聚着爱恨情仇的艰难历程。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是他们的目标和信念。探寻一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探索历程,之所以有这样的目标和信念是因为他们深重的责任和忧患意识。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把邓世昌这个人物作为导言,通过对人物细节的描述,学生能感受他与军舰共存亡的悲壮心情,国家遭受欺凌的屈辱与愤懑。通过这个细节,学生强化了对人物的印象,同时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忧患意识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可以锻造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品格和勇气,追寻作为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

2.民族与民主意识

中国近代是一个社会动荡、观念嬗变的时代,鸦片战争“开民智”也就是宣扬民族与民主意识的开始,士大夫们在强烈的民族意识下开始“开眼看世界”,先进的地主阶级为了更好地巩固其统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掀起洋务运动。维新人士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宣扬西方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强,辛亥革命更是举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这两位先生成为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的指南。五四后,历史的车轮将中国人民带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一致御辱,建立起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意识得到充分的体现,追求民主与自由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严,为了追求民主与和平,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如《血肉筑长城》这一课,展示长城的图片,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不用过多描述,学生就自然进入了那个团结一致、奋力御辱的年代,战争的残酷与激烈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民族感油然而生。这一切也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反抗精神和强大内动力的民族。

3.审美意识

美,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一种追求和信仰。一部人类史也就是一部人类追求美的发展史。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其本身自然蕴涵了丰富的美育资源。虎门硝烟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慷慨成仁的邓世昌,抗日战争中孤身抗敌的杨靖宇。他们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显现了英雄们崇高的美、伟大的美。詹天佑不顾冷嘲热讽,克服种种困难,修建出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侯德榜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创出“侯氏制碱法”,茅以升发挥聪明才智,建成当时中国最大的公路铁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这一切无不体现了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美。五四后,一大批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涌现,使得近代历史画卷更加美不胜收。因此,了解以往人们的审美理想和生活愿望,吸收人类曾经拥有过的体验和收获,在历史体验中发现美、认识美,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也是提高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4.世界意识

世界意识,又称全球意识、国际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在血的教训面前,中国人不得不睁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和借鉴,中国也逐步卷入了世界市场。从近代中国的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到被迫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其间所经受的磨难与屈辱,让今天的学生能更深刻感受到树立世界意识的重要性。如《社会生活的变化》这课,介绍了西方科技成果传入中国后,给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带来的变化,这是一种进步的变化,以博大的胸襟容纳外来文化。伴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我们的思想意识也必须走向世界。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感的培养,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倘若背离了这个基础和前提,这种爱国情感就会变成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世界意识的培养就是要教会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5.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从历史事物入手,从细微处带动学生的创新,如《辛亥革命》这课的自由阅读卡介绍了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自由阅读卡介绍了红军军服的由来。从传统长衫向中山装的转变,从国民革命军的军服向红军军服的转变,这不仅仅是对服饰的创新,更是一种观念的创新。历史版块的设计和安排同样也是对历史认识的一种创新。教材在每单元后安排了一节“活动课”。如活动课四“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这一活动打破了直接陈述历史事实并做出权威评判的传统做法,让学生通过写信这一方式搜集多方面资料,发现历史事实,深刻领悟“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活动课充分彰显了人文教育的体验性、创新性和时代性,让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得到充分发挥。

当然近代史中还蕴涵许多人文资源。其优秀的人文精神落实在人生态度上所提倡的精神品位和人格修养,所遵从的气节操守和遵义担当,所申明的做人准则和处世原则,所阐明的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学生陶冶思想情操,匡正人格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因此,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历史人物在课本中鲜活起来,学生的学史兴趣就能得以培养,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其人格也得到较好的发展。相信历史教育的明天也会闪烁更加灿烂的人文光辉。

参考文献:

[1]齐建,赵亚夫等.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5]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1.

[6]刘克明主编.历史教学的理性思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人文资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资源 人文素养 培养提高 一.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个体。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人看,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要爱学生,这种爱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源于对人的尊重,不带功利,不求回报。这种爱包括:欣赏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学生要宽容,孩子是发展的,不要过早地给孩子贴标签,更不能对他们的一点小错误大加指责。教师要尊重学生。同一篇课文,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会千差万别。教师应努力建设开放的语文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

二.挖掘文本资源,提高人文素养

新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佳作,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人文思想,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体验亲情,学会感恩

如今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度溺爱的环境中,他们习惯于向他人索取,不懂得给予和奉献,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懂感恩,爱心严重缺乏。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时,可以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其实我们都清楚,大多数同学只记得自己的生日,没有几个同学能够准确地说出母亲的生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孩子们关注自己的母亲,在享受母亲带给他们的那些快乐时,回忆母亲为自己付出的一切。在对课文进行分析时,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谈一谈母亲留给自己的那些难忘的回忆,让他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进而产生感恩之心。如果有可能,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以感恩为话题的写作任务,当学生带着感恩之心搜集素材进行写作时,我们的感恩教育也就达到目的了。

2.节约资源,爱护环境

好多学生不懂得珍惜拥有的东西,花钱随意,吃剩的饭菜直接倒掉,垃圾随手扔,这体现出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非常淡薄。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在日益遭到破坏,地球上的资源日益匮乏,如果不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些,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自食其果。语文教材中也选取了一些这样的课文,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阅读课文后,你们有什么体会?”学生大都能想到是人类的破坏导致了仙湖的消失,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还带来了哪些破坏环境的方面,学生会说出水土流失,沙漠化,雾霾,沙尘暴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地球将会惨不忍睹。教育学生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环保意识,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做出努力。

3.不畏艰难,勇于拼搏

如今的孩子从小在顺境中长大,很少遇到挫折,而且遇到挫折时不懂得如何面对,耐挫折水平很差。经常听到有同学因为受到教师的批评就逃学或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轻生。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拼搏精神已经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任务。教材中以人物传记都很好地渗透了这方面的教育内涵。如《重塑生命》《丑小鸭》等,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深刻教育内涵,通过师生对话讨论及分析,让学生能够从课文中体验到一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者风范。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让他们在今后走上社会以后也能以积极的面貌面对任何困难。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持久动力源泉。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更要通过解读文本,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营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语文教师应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载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和品味人文精神,使人文素养教育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人文资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文资源;人文素养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一直在思索,兴化的本地人文资源对我们教学是不是有帮助。新课改要求学校开设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立足地方现实,融入地方文化;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定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地方人文资源,整合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我们每个人应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具有高层次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和谐,就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2.基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教育其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教育手段,使人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完善与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应涵盖于素质教育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实施人文素养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开发本地人文资源的校本课程,不仅有利于全面、深入地推进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素质教育,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和谐成长,为学生的健康人生奠定基础。

(3)基于对本地文化的传承

兴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学校作为传承文明的场所,有责任将优质的地域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充分发掘和运用身边的资源,实施人文素养的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也都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

一、有效提高人文素养途径

1.重视榜样熏陶,培养人文素养

对学生来说榜样的带动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替代的。教师除了自己以身作则外,还可以利用我们兴化本地的历史名人的优良品德和光荣事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做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学习网络搜索引擎的时候,我通过布置查找和学校名字有关的范仲淹在兴化的事迹的作业,既让学生学习了信息技术的技能,又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教育。

2.适时渗透,加强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靠灌输,不能靠说教,而应当自觉而又自然地进行,需要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和体悟。例如,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名人郑板桥、刘熙载的故居,让他们了解这些名人的事迹,然后让各个学习小组完成关于此次活动的电子小报。这样的一种尝试,不仅学生的精神得到了陶冶,信息技术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效果不错。

信息技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上机实践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陶冶,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在讲述“Word文字排版”时,段落设置的缩进、行距等,都会对文章的结构和布局产生影响,如果处理设计得好,整篇文章就会美观大方。同时如果我们在文章中渗透人文性的内容,整篇文章就能体现浓厚的文化气息从而激发学生自尊自强,展示自身的闪光点,形成健全的人格素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人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为以后的技术设计扎下坚实的一步。

3.激发兴趣,提升人文素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持久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足工夫。符合本地风土人情、引人入胜的开题,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另外,还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弥补教学情境的欠缺,发挥本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优势,更好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二、开发与利用本地人文资源的成效

1.陶冶了学生爱乡情操

人文资源能在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一见钟情”。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渗透本地人文资源,能满足学生内心深层次需要,从而使学生的内心更充实、人格更健全,使家乡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更美好、更神圣。这样也就加深了学生的爱乡之情。

2.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通过利用本地人文资源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新了我们的教育观念,拓宽了我们的教育视野,能创造性地选择教育的切入点,独立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为适应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延伸奠定基础。

3.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我校利用本地人文资源帮助校园文化建设,以其自身完善的组织、系列的活动、显著的成效逐渐形成了学校特色。学校将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景范文化的内涵。

我们希望通过地方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帮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从而让创设的每一次综合性学习情境唤醒学生内在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夏洪文.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研究,2006(05).

[2]李东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历史教学问题,2004(06).

人文资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资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人文资源是人类活动的痕迹,是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我国著名的学者费孝通先生认为,所谓的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它和自然资源一样,只是自然资源是天然的,而人文资源却是人工制造的,是人类从最早的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不断地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人类的艺术。“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从费孝通先生对“人文资源”的解释和定义可知,人文资源有有形与无形之分,人文资源是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利用的。同时,人文资源又是与自然资源相对应的,但与自然资源相比,人文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体现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人类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也能使人获得更多的乐趣、享受、情感和知识。对自然资源,一般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人文资源却能引起人们的反应、共鸣和参与。所以如果没有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就无法为人们所欣赏。

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少不了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人文资源对旅游的互助与冲突

人文资源对旅游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一,旅游地的民众道德水准高,文化涵养好,精神风貌新,会使游客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山好水好不如人好。第二,自然景观如蕴涵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其魅力当然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喀斯特地貌溶洞里的钟乳石造型会被赋予文学作品或传说里的人物、故事的缘故了。第三,人文资源是全人类的财产,所以它也可以为各国各民族所用,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香港的迪斯尼乐园,深圳的世界之窗和“中国民俗文化村”等等,都是借他国或他民族之人文资源发展本地旅游业的成功范例。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为人文资源的保护提供资金的支持。

但是,发展旅游业在很多方面也会与人文资源的保护发生冲突。

首先,旅游业的发展会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人文资源,而旅游企业受利益的驱动,也不可避免地会只顾眼前利益透支人文资源。如一些摩岩石刻壁画等人文资源,利用过度了就会加快其风化腐蚀的速度,造成严重毁坏。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旅游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改变其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人文资源生存、传承与发展的环境。如上网、跳现代交谊舞、唱卡拉OK等等,还有与旅游者的接触,都会对旅游地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其原有的生活方式、穿着打扮受到影响并改变。这些改变必然会影响到当地人文资源的存在方式与环境等,严重的可能会导致一些人文资源消失。

再次,过量的游人涌入也会使旅游地在用水用地等方面不堪重负,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这个环境当然也包含了人文资源。

因此,要发展旅游业,必须正确认识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只有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人文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当前人文资源开发利用与旅游业的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对人文资源重视不够,导致对旅游景点文化资源投入不足,文化品位太低。缺乏吸引力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不足为奇。但是对文化建设的忽视,对人文资源的误解,已经导致环境的污染、自然生态的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进而损害经济建设环境与外商投资环境,同时也严重影响旅游环境。这就不得不加以重视了。费孝通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是导弹的精确度,而是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的文化建设正是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焕发人们的精神风貌的最有效手段。

当人们的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精神的享受(艺术的欣赏与参与、旅游、体育运动等等)就会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精神的愉悦、心理的健康,会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及活跃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这就是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原理。但是很多地方政府看不到人文资源的作用,在旅游景点中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致使景点的文化含量低,缺乏对游客的更大吸引力。广西岑溪市的吉太白霜涧漂流,是一段既可欣赏两岸原始森林美丽景色,又能享受惊险刺激的漂流。但也只限于纯粹的漂流。如增加人文资源的开发,将当地的民情民俗传说等融入漂流的过程中,对游客的吸引力还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二)认识偏差。本末倒置,对人文资源重利用轻保护,导致人文资源的生存危机,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推动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是一种重要的人文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依靠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与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的支持。因此,在发展旅游业中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人文资源。如果对文化资源、人文资源重视不够,一味地将其作为旅游业的工具,看不到文化资源与人文资源相对的独立性,对文化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保护缺乏力度,这些资源就会受到严重破坏。这必然会损害旅游业的根本。辉煌的丽江旅游业凭借的不仅是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有其享誉全球的纳西东巴文化,但伴随旅游业的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东巴文化的生存环境。仅从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的数量这一旅游经济指标来看,2000年后,丽江每年的接待量超过300万人,是丽江市人口的三倍,玉龙雪山每年完成的接待量超过120万,丽江古城每年总接待量超过150万,是丽江古城人口的30倍,是丽江城市人口的20倍。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本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如汉族文化、西方文化同化的危险。纳西语的普及面越来越窄,纳西语中的汉语成分越来越大,许多新一代纳西人已不会讲纳西话。纳西服饰、传统纳西建筑、东巴文字、纳西民俗风情等普及程度越来越低,现代西服、钢筋混泥土建筑、汉族语言文字、汉族习俗等普及面越来越广,已有覆盖本土文化之势,纳西民族文化面临严峻的危机。如今居住在古城内的纳西族人已寥寥无几,而新城区又没能把现代建筑风格与纳西族能的建筑文化风格相融合,丧失了自己应有的风格。旅游业发展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使丽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剧烈的碰撞,更主要的是对人文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导致丽江的人文资源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伴随旅游业发展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来文化糟粕对丽江社会文化特别是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也不可低估。笔者就曾亲眼目睹一群本地少年在酒吧唱卡拉、喝酒至深夜的情景。这种生活方式对丽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肯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丽江古城内的纳西文化资源的保护已经日见严峻了。而像丽江这样的文化旅游城市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在广西、在桂林,甚至在各县、乡镇都存在着。

人文资源可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但也不都是可以无限利用的。有形的人文资源需要保护,无形的也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挖掘整理发展。人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应该是一个原则。

(三)人才匮乏,人文资源与旅游结合档次不高,目前旅游业的发展遇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不够,点子不新

人文资源虽然在很多地方都很丰富,但是却没有能够很好地开发利用,或者说是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不上档次。主要原因是缺乏懂旅游善经营的人才,对本地旅游资源(包括人文资源)特点及其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属性与异同缺乏准确的分析,对本地的旅游城市形象定位不准,缺乏系统科学的策划与操作,因而造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不伦不类,旅游产品缺乏亮点,或者与旅游消费需求不相吻合。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有人才。

另外,由于资金有限、文化设施简陋,或者设施规模太小,人文资源与旅游的结合难成气候,使自然景观仅仅停留在原生状态,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三、合理利用人文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如果任由人文资源的被毁坏,或者毫无节制地利用人文资源,文化生态平衡将会受到无以复加的破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正确认识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人文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也可以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巨大的动力,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工具。同样,人文资源也可以成为旅游业的资源,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能使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和生命力。一个湖泊与仙女沐浴的结合,一块石头凹痕与人形脚印的吻合,还有望夫石、飞来峰等等,都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之后才有趋之若鹜的旅游人群。

但是,人文资源也有其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它不可以被人为所欲为地拿来作为旅游的工具。南方某县意图把当地包装成杨贵妃的故乡并以此招揽旅游人群,但却始终无法调动人们的旅游欲望。原因就是无视人文资源的相对独立性,拿人文资源在旅游业上滥用的结果。可以说,人文资源来自文化资源,而文化是“人类确立自身超越动物性的存在意义的根本所在。一部人类史,说到底是一部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的文化的历史,是一部动物的生存超拔到人类文化的生存境地的历史”。可见文化以及文学艺术、人文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要给予文化人以充分的自主、自由创作的空间,明确文学艺术、人文资源的相对独立性,使之与旅游业成为有机的、自然而然的结合。而不是把文化资源与人文资源当作单纯的发展旅游业的工具或附庸。当然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的权利,关键是要开发利用得当,不可滥用。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生态要有危机意识,对人文资源要加以保护,加以挖掘、整理与发扬光大。

(二)大力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的旅游人才-促进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

大多数的情况下,旅游业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如何结合,结合得怎么样,必须由懂文化懂旅游的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的策划和操作。否则,前述二者的结合就会成为生拉硬扯而显得不伦不类并成为笑柄。为此,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对于懂旅游善管理的高级人才,要舍得本钱引进来,特别是一些专家,他们能够从更高的角度用更科学的方法,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加以规划,能使一个地区的人文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深圳作为一个从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其人文资源比很多城市都缺乏,但其旅游业却发展迅猛。“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观澜高尔夫旅游胜地等等,一个个响当当的旅游品牌,是深圳大胆引进和大力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结晶。可以说,高素质的人员结构正是深圳旅游业的成功之本。

目前很多地方的学校还存在忽视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倾向,或者培养的此类人才不适合旅游市场的需要,再一个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留不住。为此,除了引进高级人才,本地的高校、普通职校还得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重任,地方政府必须进一步改革人才使用、人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政策,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专业队伍,使人文资源与旅游业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文化渊源及文化特点。开展横向联系。整合周边旅游文化资源,准确定位旅游城市形象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点与人文资源特点,这种特点与自然景物的特点结合,就成为其旅游的特点,也是旅游的吸引力所在。但是,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城市之间也会互相影响的。一个城市的旅游业对另一个城市的旅游业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发展一地的旅游业必须将该地的旅游业放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大环境当中,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和融合,使其成为周边大旅游环境的中的一分子,使之成为另一城市旅游的自然延伸与必要补充。所以,发展城市的旅游业应在找准其特点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明确其异同,以准确定位其城市旅游形象。桂林、肇庆、梧州的旅游内涵实质都是山水,怎样突出其鲜明个性,树立起鲜明的形象,并使之家喻户晓,更好地吸引游客,恐怕考虑其山水与人文资源的结合才是关键。

(四)要顺应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开发旅游新概念、新产品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没有创新就很难有大发展,创新就是要走旅游业与人文资源的结合,发掘不同区域人文资源的特点,使之与旅游业紧密结合,促进旅游业的更大发展。桂林有溶洞,贵州也有溶洞,你必须告诉人们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是什么,才能使游客游了贵州的溶洞还想游桂林的。桂林有甲天下的山水旅游产品,桂林更有闻名中外的文化旅游产品——印象刘三姐与乐满地。梧州有龙母庙,广东悦城也有龙母庙,那你得明确梧州的是龙母太庙,地位更尊贵,才能刺激人们的游玩心理。

(五)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提升品质,同时。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旅游

旅游同经济一样,也必须讲究资源利用,特色突出。讲究档次,突出精品。讲究人性,突出和谐。目前很多地方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却没有突出重点,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平均用力,点多面广,特色不鲜明,旅游产品不上档次,导致其吸引力不强,给人不值一游的感觉。以梧州为例,市区内有建筑人文景观——骑楼城,有龙母文化的龙母庙,有道教的白鹤观,有佛教的四恩寺,还有儒教的圣文院,县市下面有蒙山的太平天国封王建制地,藤县的太平狮山,苍梧的爽岛库区,岑溪的吉太白霜涧,这些景观或者文化底蕴深厚,或者自然特色鲜明。如果能将其中一个加以大力开发,推向市场。都有可能成为梧州的旅游拳头产品。可惜的是开发力量过于平均,使得这些景点与人文资源的结合缺乏深度与广度,不能满足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仅就市区而言,如能将龙母文化及佛道儒有机地统一于遥相呼应的三山(分别为河东、河西、河南的白云山、鹤山、火山)之内,将骑楼城房屋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供游客悠闲住宿之地。这样把梧州市区内的旅游资源重组后打造成旅游基础设施齐备、环境和谐,与人文资源结合充分的旅游品牌应是完全可能的。

(六)运用多种方法保护人文资源,将人文资源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

人文资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措施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人文关怀意识,为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人才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医院人才培养工作得到有效发展,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管理观念作用,全面提升其工作效率。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文关怀重要性分析

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理念较为重要,主要因为人文关怀理念有利于医院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人文环境与事业环境,提升人才发展有效性。

第一,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用人文关怀理念,可以充分尊重职工的个性发展,提升职工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掌握效率,使其可以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工作。同时,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利用人文关怀方式开展管理工作之后,可以有效提升职工的工作质量,根据职工实际特长与优势为其分配工作,提升人才的利用效率。[1]

第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在树立人文关怀理念之后,可以制订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优化其战略发展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医院职工的综合素养。同时,相关管理人员会尊重职工的选择,促进职工的长远进步,增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文关怀理念有利于提升激励制度的应用效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每个职工的需求,制定完善的激励管理制度,通过物质奖励方式或是精神奖励方式提升职工工作积极性,发挥人文关怀理念的作用,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体系。[2]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医院职工的工作有效性。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重视职工的个性需求,不能利用完善的人文关怀管理方式开展管理工作,无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不能科学应用人才分配方式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导致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降低。[3]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重视人文关怀观念,不能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难以根据职工真正需求制定激励制度,无法利用物质与精神奖励方式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医院医疗事业受到影响,医生只重视自身绩效,不重视医疗质量,无法从根本上发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用。

第三,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能为职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工作环境,不能尊重职工的个性发展,无法根据职工的特长与优势为其分配工作,难以发挥每个人才的作用,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降低。[4]

第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重视人文关怀理念,无法激发职工的工作兴趣,难以引导职工正确学习各类先进技能,甚至会导致职工的工作质量降低,无法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

3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文关怀理念的应用措施

31为职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树立人文关怀理念之后,必须要重视职工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首先,营造人文发展环境。就是医院在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下,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激励职工更好地参与各类活动,培养职工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要利用竞争方式,培养职工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提升职工的工作效率。

其次,营造事业发展环境。受人才发展的影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营造职工事业发展环境,对于有才华的职工,可以利用物质奖励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体现出人才的应用价值。同时,良好的薪资待遇方案,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其创建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促进医院与职工之间的共同进步。[5]

最后,营造生活环境。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为职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需要制定完善的科技环境,建设先进的医疗系统,促进技术人才的流印A硪环矫妫需要制定完善的薪资待遇制度,增强职工的发展效果。

32制定完善的人才竞争制度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人才竞争制度,利用平等、公开的竞争方式提升人才分配有效性,通过岗位匹配方式提升职工发展效率。

首先,需要制定公开的竞争制度,在内部公开选拔人才的情况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保证可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医院人才管理工作力度。同时,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保证竞争制度的透明度,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6]

其次,制定平等的人才竞争制度。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内外部人才选拔的时候,必须要一视同仁,保证可以提升招聘工作质量。在此期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招聘学历较高并且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

33制订完善的人力资源战略计划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制订完善的人力资源战略计划,根据医院实际发展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目的,科学选择工作方式,促进其有效发展。在此期间,相关管理人员需要科学预测医院的人才需求情况,并且完善人才开发与管理方案,尊重职工的个性发展,提升其工作质量。同时,管理人员还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估,科学规划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好培训与岗位分配工作。

34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

相关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满足医院对于医学人才的需求,优化人才队伍的发展结构。首先,相关管理部门需要阶段性的对职工进行培训,使其可以掌握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提升自身工作质量。其次,管理人员需要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医德风气,建设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方案,以此优化医院职工的发展体系。

35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保证可以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首先,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利用考核评价激励提升人才队伍的建设效率,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医院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其次,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竞争机制,引导职工体现出自身的工作价值,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医院职工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4结论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利用激励方式调动医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有效性,培养职工的工作能力,发挥人才的应用价值,为职工营造平等、公正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凡国华,王艳美国俄亥俄州国立儿童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见闻及其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4(1):109-112

[2]潘春晔用人文关怀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11):47-48

[3]于力,李灿新护士离职原因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3(12):74-76

[4]袁志勇试论人文关怀在医院党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10):171-172

[5]石玉岚,张晨人文关怀理念下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1):109-111

人文资源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 “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湖北崛起最高难题在于人文环境建设问题。湖北人文环境建设要从湖北历史人文资源出发,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走“以历史人文资源为载体”的崛起之路。

社会——文化系统是个开放的巨大系统,各种因素、变量及其关系错综复杂,根据一般系统论原理,系统是有层次性、有序性和机制性的。具体到任何一种社会系统动力学模式而言,文化的变量,如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recognized environment)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1]因为正是文化变量使得社会合理化、制度合法化、行为规范化。如果我们忽视了文化变量就等于漠视社会运动中最基础性的东西。因此,人文环境是湖北崛起的基础,人文环境状况是控制湖北崛起深入持久发展的瓶颈,人文建设是湖北崛起工程大厦的社会基石。

一、 历史人文资源对湖北历史社会发展的影响

湖北历史人文资源丰厚,历史名人荟萃,许多文化亮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华人文化圈中都有极高的知名度。富有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是湖北经济社会人文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特殊资源,保护、运用得当,将为湖北建设注入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改善和优化湖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增强全省的综合竞争力。湖北的历史人文资源丰厚。各类文物为数众多,历史人文资源积聚深厚。截至2006年,湖北省被我国确认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1处,全省已查出各类不可移动的文物点15000处,已公布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3127余处,其中省政府审定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65处。湖北省政府还审定公布了10座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荆州、武汉、襄樊、随州、钟祥等5座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可观。据2006年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省入选项目达18项。此外,湖北还有大批传世文物,散落民间。

作为古荆楚文化区之腹地的湖北,其文化起步几乎与中原同时。先秦时,楚地即出现过屈原(中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化名人,在南方诸省中,绝无与之比肩者。在历史上曾极大地推动了湖北地区经济发展,从目前考古成果看,最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原自楚国,大冶铜绿山铜矿举世惊叹;最早的铁器在楚国;秦漆器的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器;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先秦金币、银币无一不是楚币;哲学有老庄、文学有屈骚、戏曲的鼻祖是楚国人优孟;楚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超凡脱俗,等等。许多科学技术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清末以后,湖北经济与政治地位明显提升,人文环境亦随之改观。黄侃、熊十力、王世杰、李四光、汤用彤、李济、闻一多、徐复观、曹禺等湖北籍文化名人使湖北省人文状况享誉全国。十九世纪中叶,湖北再度崛起,引领着全国近代化进程。汉口逐步成长为水陆交通枢纽,华中最大的货物集散地,“货到汉”的说法遍传遐迩,武汉“九省总汇之通衢”的功能也得到充分发挥,这带动了长江中游商品经济及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口的对外贸易额居全国第二,“驾乎津门,直追沪上”。湖北从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内地省份,迅疾跃升为全国近代化进程的排头兵。在20世纪最初10年里,汉口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左右,被称为“东方的芝加哥。”

但随后,湖北经济渐次沉沦不起。世纪之交,“湖北工业化速度慢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水平居全国第14位。”“职工平均工资居全国第28位。”2003年湖北在中国名牌产品榜上仅居第17位。”不仅如此,上世纪湖北所拥有的名牌产品纷纷丧失,显然这一切与湖北明显的区位优势、科教实力、文化教育繁盛和综合优势相去甚远。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报告显示,在中国地区第一次现代化排名中,2005年和2004年相比,湖北、湖南、山东、陕西等9个地区全国排名下降。据“2003中国31省市区新经济实力排行榜”公布信息:湖北经济居全国第22位,数字化、创新能力分别排在全国第10和第13位,是其相对强项。知识就业、全球化和经济动态排在全国靠后的位置,这与湖北华中地区中心地区的定位极不相称。[2]

在新的世纪,湖北要在中部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包括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不注重思想文化的发展,不进一步加强湖北地区的人文环境建设,不实现思想观念和科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富有成效地贯彻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实现经济上的跨越式发展是很难的,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贯彻实施湖北崛起战略,不仅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而且要重视社会人文环境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人文环境建设一齐抓的方针,实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 充分利用湖北悠久的人文资源和积淀深厚的人文遗存

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加强湖北崛起人文精神内涵的研究,只有进步的、有科学根据的人文价值体系才能作为社会动员的引导。湖北开发中的人文精神应能营造适应湖北崛起的大环境,应能担纲湖北崛起的社会终极信念和原则。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充分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是湖北崛起的应有之义。

1.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楚国先民有顽强的开拓精神,由南方的一个弱小国度,发展成为问鼎中原的战国七雄之一,开拓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在长达八百多年的立国历史中,他不仅改写了古中国的政治地理,而且以卓越的奋斗精神改写了古华厦的文化地理,其文明成就灿然于天地之间。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崛起,是一桩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楚人那样的敢闯敢试敢走一条自己道路的精神。开拓,是人文精神中最有张力的因子。

2.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楚国先民有突出的创新精神,习华夏之长技而又善于创新。因此,在水利工程、技术制造、农业种植、艺术精巧等方面,领一时之。近代荆楚文化弘扬楚文化的创新精神,在满清王朝的斗争中,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孙中山先生评价说辛亥首义为再造中华立下了头功。首义文化,主要是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大的发展。湖北崛起,只有思路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才有可能一见成效。激活湖北的人文资源,使之转化成经济优势,也需要创新。创新,是人文精神中最具活力的要素。

3. “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湖北地处“天下之中”。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湖北成为南北东西经济文化交通的传输之地。“在历史上看来,不能不说湖北所贡献及遗留的功劳是最大的”。[3] 湖北文化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兼收并蓄,融会南北:放眼天下、励精图治的精神,形成了外求诸人而博采众长,内求于己而独创一格的视野;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性文化和包容精神;高扬一种挑战的文化精神,按照自己的生命意志和审美情趣,把自己的风格和气派发挥的淋漓尽致,把楚文化的大旗挺立于华夏文化之前列,进而影响到华夏诸邦。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传统文化特质,是我们建设文化强省的又一宝贵资源。

此外,由楚文化孕育而来的团结精神、追赶精神、实干精神也是荆楚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经过时代性创造、提炼、升华,完全可以成为推动湖北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精神力量。

三、 人文环境建设的精神内容

文化属于基础结构的层面,在推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从国际经验看,国家的兴衰、世界力量重心的转移,表面上看取决于技术、资本、资源、军事实力等物质层面的东西,实际上起根本作用的则是制度、法律等制度层面的文化以及信仰、理念等精神层面的文化。13、14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米兰等城市之所以最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得益于意大利人文精神的培育。15、16世纪,荷兰之所以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的经济重心,得益于荷兰开放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环境,吸引了欧洲大地其他地区身怀绝技而又遭受宗教压制的工匠和满腹经纶的学者,是他们带来了技术、资金和思想。17、18世纪,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产生和发展,与英国建立了完备的专利保护和产权保护这种制度文化有根本关联。19世纪,美国开始崛起,与殖民者以“新教伦理精神”为文化导向在北美进行开拓与创新是分不开的。20世纪,日本和德国在战败后得以崛起,除了美国的保护与扶持以外,也得益于各自的人文精神。同样,我国浙江地区的吴越文化培育了四海经商的商业精神,这种商业精神在当代浙江汇入到民众的精神体系和浙江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经济文化,这种经济文化是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的原动力。

湖北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但社会环境一般,自然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且结构陈旧不合理,这就需要更新人文观念作为支撑。要真正从人文环境建设上完成湖北崛起的社会动员,应包括下列几项规定性内容:

1. 泛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我们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信息文明形态的转型阶段,中国的社会文化体系最终将是生态——信息文明的一种形态,历史不允许我们光是跟进近现代西方发展之路,跟进意味后进,所以必须超前一步,因此中国每一步发展都必须参照未来。湖北崛起的长远影响非常重大,必须超前地在这个伟大的行动中打进未来文明生长因素的楔子。特别是鉴于湖北生态环境脆弱、又对全国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的实际情况,湖北崛起每走一步都应留有余地,为未来发展开拓和构建空间条件。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科技产业结构向绿色化方向调整和开拓是湖北开发的必然选择,这样的选择也决定了湖北人文建设的泛生态型的观念、思想转变是必然的。人类社会的资源有两类:一类是自然资源,另一类便是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自然资源加工转化过来的物质性资源,如建筑、艺术产品等;另一种则是反映自然和社会存在发展的非物质性资源,如学说、理论、观念、精神、方法等。和自然资源相比,人文资源是一种可再生和可增值的资源,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它具有极大的经济开发价值。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不仅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投资不多,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朝阳产业。

2. 公共理性精神。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特别漫长,专制主义、权威主义、本位主义等严重妨碍了中国历史社会内在创新机制的发展。因此,首先我们要正视和超越自己的传统。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领域中矛盾十分突出,人文学科丧失整体性,道德的、制度的、政治的等原则多不相干、难以统一,只知一家一派而不知有公共理性。儒家核心在于伦理学,但儒家始终解决不好政治与伦理关系;也始终解决不好伦理与经济之关系,儒家知道“义利”关系乃社会上首要问题,可是就是解决不了,总免不了落入两极对立;在伦理与法律的关系上就更显无奈,两千年封建帝国的历史的确陷在“隆礼重法”的二难泥潭之中难以自拨。建设公共理性精神需要现代意识。关于公共理性领域问题的研究,当代国外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我们可以拿来、吃透,创造出适应自己的新产品。国外经济哲学、人学、道德哲学、文化哲学、行为科学、法哲学、社会哲学等领域的学者们取得的成果都是我们借鉴消化的对象,是克服我们社会公共理性觉悟匮乏的最重要渠道。

3. 内在人文素质的提高。湖北崛起不仅要求人们外部行为的理性化、规范化,同时也要求人们内在行为——心理的、精神的诸方面水准的提高,也就是说要内外主客一齐俱到。众所周知,中国哲学思想很早就踏上了内在化和“合内外”之路,中国古人在心灵生活、心灵境界方面有着世界公认的不可忽视的成就。儒、释、道都是重要的关于精神生活的资源。湖北有自己提高精神素质的文化资源,在崛起的过程中应多加交流、互动、发展。就湖北来说,这里是楚立国兴邦的筑基之地,曾为礼乐文明渊薮。楚国在政治、外交、风俗、教化、人格各方面都崇尚礼乐精神,这给楚国兴盛提供了活力。近代以降,人文建设达到颠峰,政治外交和文化开放,人文塑造取得了高度成就。这份传统资源保护利用开发得好,就会为现代湖北崛起的人文素质建设提供动力。武汉曾经为革命首义之地,积累了在困难条件下实现文化、人文素质发展的丰富经验。考虑到今日世界发达文明都可以说是海洋性资本主义文明母体的繁殖,经济与社会进步一般都从沿海向内陆扩散这条现代化规律,而湖北处于内陆,人文素质就更具有战略地位。缺少了人文素质水准,湖北社会就会从缺少魅力变得更缺少魅力;提高了湖北人文素质,等于占有文化优势,湖北社会等于坐而增加价值。

四、 湖北人文环境建设需要整体与宏观思路

湖北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良的人文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荆楚人文精神得到不断升华并传承下来,成为荆楚儿女的精神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楚文化培育的开拓精神,在当代湖北完全能够汇入湖北精神体系中继承创新,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是湖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特殊资源,在保护、开发这一宝贵资源的过程中,要站在历史的高度,面向未来,以全球化的宏观视野,结合时展与时代精神,与当前和中长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人们不断增长的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湖北省引领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历史的发展的视野做好历史人文资源的科学保护、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是一项关乎湖北社会变迁、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重视历史人文资源现实价值的保护、利用,使之成为推动湖北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湖北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变革所引发的深层社会结构的变动,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荆楚历史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品质对于构建现代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共识,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现代社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挥历史人文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争当中部崛起的龙头。文化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决定着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与前程。湖北要以发展的战略性眼光,把握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潮流,深刻认识文化的意义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并加以科学利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不断提高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高湖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当好中部崛起的龙头。

将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湖北省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核。建设文化大省,必须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综合利用作为战略性基础工程来抓,改变当前文化大省建设与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开发不相衔接,文化产业发展偏离弘扬文化精神方向的偏向,使文化大省建设建基于传统文化丰厚的沃土之上,强化荆楚特色和区域竞争力。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文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向,提高人民整体素质。文化最主要的价值是人文关怀,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始终把关怀人民的命运、关怀人类的未来放在核心的地位。通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实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形成与现代化建设相匹配的价值观念、认知结构、劳动技能、行为方式,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湖北应该凭借业已形成的对外开放优势,充分利用国际资金、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实施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战略,形成历史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开放格局,提高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水平,并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来提升荆楚文化的国际价值,提高湖北在全球的知名度,树立起湖北更完美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何振红.2003中国31省市区新经济实力排行榜[N].经济日报,2003-8-15.

人文资源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文;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引言

旅游是一项涉及经济因素的人类活动,当然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文化因素,而旅游行业是集合两者于一身的综合产业。旅游业的主要特性是经济和文化,可见文化是旅游的精髓和根本。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上升,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追求对精神世界的丰富,人文旅游便日益成为人们的热衷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重视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含义

人们在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积累文化并对其进行创新,逐渐建立起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文化根基,这就形成了人文资源。人文资源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以来而形成的文化精华。人文资源的主要构成成分是人文旅游资源,利用文化吸引人们。人文旅游资源结合文化和历史而形成,代表了一个民族的风情特点。人们在进行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了解文化和历史,产生独特的文化感受。

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有实际存在形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没有实际存在形态的人文旅游资源。建筑物、交通设施、部落房屋、工艺品、庙宇甚至墓地都是有形可见、实际存在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实在物质的方式存在,旅游者可以直观地观摩和了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信念信仰、歌曲民谣和传统舞蹈都是人们时代相传而形成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者可以通过具体的重现而感受到。人们虽然看不到曾经在历史真实发生的事件,但能通过旧址古迹和历史文物来了解过去的情况,还能了解到哲学思想、书画文化等精神方面的文化资源。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使得人们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促进对民族历史国家的认识,得到文化知识水平的提升还可以体会美妙的自然风景。对旅游者有好处,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好处。

三、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独特性

人文旅游资源大部分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不可能复制的资源。它们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由不同的人们创造出来的。就算是同一时代,同一位置创造的人文资源,也可能根据本身的特点而富于变化。比如圆明园,虽然宏大而壮观,但每一个建筑,甚至小到每一片瓦砾都别具匠心。清明上河图作为我国历史的名画,也是独特的,代表了具体历史文化的特点。不管后来的科技多么发达,人们想复制这些人文资源,或者重建一模一样的人文资源,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使外表看起来一样,但就其内在价值和独特的历史风格来说,都不可能一样。所以人文旅游资源是独特的。

2.丰富性

人类的文化虽然有共同之处,但文化各异,也存在很多差异,各种丰富多样的文化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就像动植物界存在许多不同的动物和植物的品种,失去任何一种动植物,整个大自然都会失去平衡,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同样的,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各种各样的文化,整个文化系统才会协调稳固,世界才会和谐发展。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和经济进一步发展,它们想要利用文化渗透来入侵其他国家,利用自己的文化,吞噬本土的文化,这是令各个国家都十分担忧的问题。因此,正因为人文旅游资源的多样丰富,更应该保护好,开发好。

四、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作用

1.有利于保护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和精华,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有效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如果不开发那些条件有益的优质人文旅游资源,就会浪费旅游资源,但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力度也要控制得当。

2.有利于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化世界

根据旅游现状的调查可知外国来华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大多数人把大量的金钱花费在文化旅游上。文化是旅游的中心,旅游业的精髓在于文化。风景只是旅游资源的表面美,而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内在美,只有文化充实了旅游资源,这样才能更加吸引知识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的人们。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让旅游者了解文化、增长见识见闻、培养情操,在浓厚的人文气氛中,体会文化的内涵,得到一定的文化提升,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旅游者得到了心灵的享受,也会促使旅游行业走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3.有利于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吸引更多的国内和国外的旅游者,增加当地的客流数量,拉动当地旅游行业的消费,同时而且还增大餐饮住宿购物消费等其他多个行业的收入。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并不高,但产出高,是一种消耗少但效率高的产业模式,大大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人文旅游资源不像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不可以再生,很容易被越来越多的旅游客源所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质的变迁,也很可能日益失去自然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人文旅游资源则可以再生利用,产生的经济价值很大,投入不高,也不破坏环境。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能够有效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文旅游资源发挥更多优势。

五、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1.完善人文旅游资源的评估体制

人文旅游资源的评估工作应该由中介机关开展,评估者将结果交付中介机关,中介机关与政府进行直接联系。政府不是主导的责任人,而把权利下放和分发,评估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时,不会受到利益等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增加了评估的客观有效的效果。在评估过程中,根据专家的科学判断和客观依据得出评价结果,而改变了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评估体制。地方政府应该对评估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制度化,从而约束中介机关的评估工作,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正确有效。

2.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设立一个高的出发点,然后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应与国内外的旅游发展动向一致,深入了解旅游资源的现实情况,分析自身的各项优势劣势以及发展规律。针对每个人文景点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开发策略,有整体开发规划,也有局部开发规划。人文旅游资源开发需要与其他资源的开发协调一致,而且要突出重点,有先后难易之分。在开发方案的实施方面应该有近期和远期的安排,按照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

3.政府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依托角色

政府在过去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总是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政府通过宏观的手段来调节旅游业的运作,但这并不说明政府能够完全决定旅游资源的开发。政府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对旅游行业进行控制和规范,在人文旅游资源开放工作中应该扮演依托和支撑角色。

4.加大人文旅游资源的普及活动

虽然人文旅游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但很多人对人文旅游资源并不是很了解。人文旅游资源开发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价值,通过学者、政府和社会舆论等各个方面的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人文旅游资源。

5.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做好保护工作

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固然重要,而且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有利于其保护。但如果不合理有效地开发,就会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再开发是不利的。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处理好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权衡好保护人文资源和发展旅游经济的地位,不要因小失大。

六、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注意事项

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需要注意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不能在无限制的开发过程中以以破坏人文旅游资源为代价。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增加人文旅游资源的魅力。注重开发的科学性,提高开发的效率和效益,但不要纯粹以经济利益为有效考虑原则,而不顾及资源的可持续的发展。

正确发挥政府的角色,政府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角色中至关重要。政府既不是唯一主导者,也不是被动的参与者。政府需要作为督促和引导的角色参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开发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人文旅游资源评价的公平、正确、科学。充分发挥人文旅游资源的人文内涵,有些旅游资源本身具有人文价值,但正式因为没有合理的开发,无法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特色,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浪费。

七、结语

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的旅游界和相关人士只重视旅游的经济因素,而不看重文化层面,忽视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旅游行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含义和特征,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如何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文峰.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为例[J].对策研究,2007(10):82-83.

[2]蒋才芳.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06(01):33-34.

[3]谢大伟.试论浙江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开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05):43-44.

[4]黄成林.黄山市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1995,15(03):101-103.

[5]]高悦.浅谈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以古琴台为例[J].社会纵横,2008(23):56-57.

人文资源范文第8篇

关键词:从化 人文旅游资源 课程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是上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是古今人类社会活动的积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课程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双重使命,将旅游课程资源拓展到人文旅游资源,使长期被忽视的民间传统资源进入主流教育,整合了社会理性精神,传承发展了民族生存智慧和民间精华等活文化,起到了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积极作用。

一、从化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1.人文旅游资源的界定与分类。“人文”一词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以人文旅游资源也就是人类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人类在各种活动中创造的、把动态的历史用静态的实物体现出来的、能够激起人们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当前人文旅游资源的划分尚未形成共识。丁季华主编的《旅游资源学》结合现代旅游业的实践,将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古迹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交通旅游资源、建筑与园林旅游资源、文学艺术旅游资源六个大类。《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将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为遗址遗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几个大类。罗兹柏、张述林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将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古迹和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三大类。各种分类方法虽不相同,但基本都包含了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在本文中,笔者综合上述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把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历史遗迹旅游资源、古建筑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园林建筑旅游资源、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民间传说以及节庆活动七大类。

2.从化人文旅游资源。从化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面,素有“广州后花园”的美誉,山清水秀,自然景观优美,同时也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据统计,从化市境内目前拥有广东省、广州市旅游特色镇村4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广州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含内控)8处,还有从化市文物保护单位40多处(详见表一:从化人文旅游资源概表)。此外,从化地区还保留了形式多样的民俗节庆活动,这也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详见表二:从化市节庆活动一览表)。

二、人文旅游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开发与利用人文旅游课程资源可以丰富旅游专业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更鲜明的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是保护和弘扬区域文化的重要渠道。

表一:从化人文旅游资源概表

表二:从化节庆活动一览表

1.丰富中职旅游专业课程内容。地方课程资源是对国家课程资源体系的具体化和生动化,充分开发与利用人文旅游课程资源,对丰富课程的内容、改善课堂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而人文旅游课程资源具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这为旅游专业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优良环境。从化市人文旅游资源是极为丰富的,为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建设、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提高中职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体验式教学是中职旅游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而当前国家统一的旅游专业教材所涉及的景点大多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开展体验式教学难度较大,而区域的人文旅游资源弥补了这一不足。从化的多数人文旅游资源位于从化主城区或近郊,为旅游专业开展体验式教学提供了资源。

3.继承和弘扬地区文化的需求。人文旅游资源蕴含了丰富的地区文化,经过充分的开发和整合,将这些地方文化有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可以通过讲解和参观历史遗迹,让学生体会前人创造美好新生活的艰难,从而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通过讲解和参观古建筑和园林建筑等,让学生感受古人生活的环境,探究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所包含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感受当地的一些特殊的民间节庆活动,了解节庆活动所蕴含的文化,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三、人文旅游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旅游观赏。旅游观赏是旅游体验的一种方式,借助于这种方式,观赏者要获得的利益不是对世俗愉悦的体验,而是追求旅游审美愉悦。旅游观赏的感官渠道主要是视听感官。旅游观赏是认识人文景观的有效途径,通过观赏诸如古代建筑、文物遗址、名人故居、瞻仰革命遗址及纪念地以及观赏古典园林等,可以培养中职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领略到生活的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旅游知识的热情,热爱自己的专业。

旅游教学中进行实践参观的内容很多,主要是各种场馆设施,如博物馆、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列室等等。这种旅游参观活动不仅能促进旅游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培养中职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勤于思考、勇于发现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对自己职业行为的向往与热爱,增强他们对职业实践的体会与追求,也增强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人文资源范文第9篇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由各种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构成的人文景观[1]。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生动地反映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活动特征。按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GB/T18972-2003),人文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以下4大主类:(1)遗址遗迹;(2)建筑与设施;(3)旅游商品;(4)人文活动等。

二、优越的人文资源禀赋

保亭县是海南土著民族——黎族最集中的地区,素有海南“黎族首府”之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有的民俗风情,其境内拥有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GB/T18972-2003),保亭县人文旅游资源可分3个主类、10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67个资源单体(见表1),并已成功开发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与经济价值的人文项目。

1.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

2012年2月7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呀诺达旅游景区“5A级”称号,自此保亭拥有了“钻石”级别的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呀诺达的发展最突出特点在于把“黎峒文化、南药文化、生肖文化”等黎苗族优秀文化理念融进天然的热带雨林风光,使景区焕发文化魅力,成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人文旅游中心。它是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性、复合型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主题景区。同时,也是海南省独特的热带雨林及绿色生态文化全面展示的综合性主题景区。

2.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

槟榔谷被称为海南省最丰富、最权威、最灵动、最纯正的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是海南本土传统文化展示及演示场馆。“谷里”一切东西都是原汁原味的“海南味”。这里再现了黎族原始而淳朴的生活方式、娱乐项目以及织锦等手工技艺历史场景,洋溢着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人体艺术的敦煌壁画”活化石——黎族文身。它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代。这种文身作为文化现象,在世界民族中也是罕见的。文身是黎族母系社会遗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带有原始宗教的艺术气息,是黎族历史的见证与延续的标志。(2)谷仓群。海南省现存最大最完整的谷仓群,这些饱经沧桑的谷仓群至今已逾百年,更是黎人良好民风的见证。

3.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亭的民间工艺类别多且富有民族特色,如纺染织绣、雕刻、制作陶器等。其中,有三项已经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表2)。黎人具有高超的纺织技艺,“黎锦”是黎族历史与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黎锦”中的龙被,非被,实为绣幅或挂幅,亦称“广幅布”、“崖州被”、“大被”,更是代表了黎族传统织锦技术最高成就的艺术珍品,亦是封建时代进贡皇家的贡品之一。

4.七仙温泉嬉水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仙温泉嬉水节”是保亭黎、苗族的共同节日,也是一种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节庆。这天是鹊桥相会的日子,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在这洋溢着浓浓的民俗风情南国聚居地保亭,人们以温泉泼洒自己的心上人,以这种特有的方式把甜美的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它在2010年荣获“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称号,在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等评为“中国最具人气的民间节会”,是保亭一张亮丽的黎苗文化名片。

三、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实可能性

保亭优越的人文资源禀赋,可以说是具备了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

1.“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为保亭旅游业发展提

供了有利机遇2010年1月4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正式步入正轨,国家出台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把海南岛作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海南省又一次面临重大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保亭作为海南岛旅游业重点开发地之一,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容错过的良好机遇。

2.三亚对保亭起着带动与示范作用

三亚是一座国际知名的滨海度假旅游城市。保亭毗邻三亚,区位优势显著。根据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三亚和保亭将构建“蓝色三亚、绿色保亭、浪漫天涯、蓝绿共赢”的“蓝绿”特色旅游格局,保亭将作为大三亚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互依互补的双赢局面。“大三亚”的战略必将带动保亭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保亭亦可依托三亚旅游宣传平台,结合自身特点,借鉴三亚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展示与推广保亭人文旅游资源。

3.“黎学研究”正蓬勃发展

“黎学”是专门研究黎族的学问,“黎学研究”受到海南省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据了解,海南省社科组织领导部门、高等院校、科研以及出版单位等都在拟订“黎学研究”的规划与方案。黎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对此(旅游业)无疑将给予热情关注,将对该县(保亭县)和黎族地区各市县旅游产业的兴办,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2]。把“黎学”这种民族文化符号赋予保亭人文旅游开发,势必增强其人文旅游的独特性与发展的持续性。

四、保亭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保亭拥有丰富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具备了开发的有利条件,适时探讨保亭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有助于保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保亭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人文环境保护力度

人文资源的完整性是旅游价值开发的前提。一种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是长时间历史积淀的产物,破坏容易,恢复却异常困难。为此,做好保亭人文资源保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1)以立法的形式,加强人文环境的保护工作。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法》等政策法规。同时,尽快制定符合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际情况的保护办法和实施细则[3]。(2)以文化保育为核心,系统地保育祖先留下的文化传承[4]。第一,政府主导,并统一规划与管理[5]。适度扶持黎苗村寨人文建设,整合人文资源,维护本民族特色。第二,黎苗民俗“生活化”。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认识自身文化的重要性,提升本民族文化优越感。第三,举办人文资源保护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居民保护人文资源意识,进一步弘扬黎苗人文文化。

2.挖掘提升人文资源品味

(1)加强“黎学基础研究”。保亭人文资源的开发与挖掘,关键在于要加强“黎学基础研究”,为生态游附加人文价值。例如,七仙岭美丽传说的编撰,为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增加文化内涵;保亭“三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操作性与可参与性及实践的研究;黎苗族服饰、饮食、文身等民俗风情及特色节庆生活化的研究;温泉康体疗养融合本地“南药文化”的研究等。(2)举办文化节,旅游产业化。可寻求省外合作,推广黎苗文化。如打亲情牌,发挥海南保亭“黎族首府”优势,与贵州、广西等黎族聚集地定期举办“黎族文化交流游”,形成特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

3.实现保亭与三亚的对接

充分利用三亚宣传平台,加大保亭人文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为此,保亭应做好如下对接工作:(1)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如保亭县旅游局、旅游协会与三亚市旅游局、旅游协会及新闻单位对接,建立合作机制,积极参加彼此举办的节庆活动、旅游博览会,互相推荐旅游路线等;(2)民间旅游企业的对接,特别是旅行社以及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宣传营销以及旅游信息网站对接等。

4.精心打造文化传播策略

传媒,对现代旅游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合理的规划,就无法把保亭真实的人文旅游形象有效地传播给游客。(1)摒弃以自然风光为主的传统传播理念。保亭并不是唯一拥有热带雨林、温泉的地方,其自然景观并不能体现保亭的独特性。如果单一宣传保亭自然风光可能会误导游客,不利于展示保亭独特的黎苗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影响旅游业的持续发展。(2)制订文化传播策略[6]。第一,综合考虑保亭目前的发展情况,切不可逾越式过分地展示所谓“现代化”的保亭,而应反映一个真实的、传统的、民族的“新保亭”。第二,根据前期宣传的市场反馈,适时调整宣传的内容及方式。第三,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尤其要重视不同地区民众对旅游的心理诉求[7]。例如国内游客具有“求同性”的心理特征;而国外游客,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民众,其“求异性”的心理更加突出。(3)建立新闻制度[8]。注重旅游形象的维护,谨慎处理旅游业中突发事件。2011年,三亚的“导游门”、“宰客门”严重损害了三亚的旅游形象。保亭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地,应多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以防类似案件的发生。一方面要规范旅游市场,加强管理,对违法违规的旅游企业,要及时处罚,及时曝光,及时纠正,主动澄清事实;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新闻制度,利用新闻宣传媒体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特点,积极有效地宣传保亭旅游品牌,促进保亭旅游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人文资源范文第10篇

辉县市位于华北平原西部,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南眺黄河,由地级新乡市代管,市域总面积200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007平方公里,山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已成功开发万仙山、八里沟、关山、天界山等旅游景区,以峰峦叠嶂、沟壑纵横、飞瀑流泉、植被繁茂之美景,招揽中外游客的到来。目前辉县市旅游业的发展多依赖于自然风光资源,相对缺少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之一,体现为旅游行为中游客对历史文化的向往和追求。辉县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迹众多,作者对其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了概括,并为辉县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用提出了参考意见。

一、辉县市人文旅游资源的存量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古今社会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具有旅游吸引力、能为旅游业所利用,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是历史现实与文化的结晶。辉县市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罗列如下

(一)古城市遗址

辉县市是西周时期周太子的摄政王卫和的封地,称为共国,春秋属卫,战国属魏,汉置共县,隋设共城县,唐立共州,元谓辉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称辉县,1988年撤县建市。《竹书纪年》记载,西周时共国国君共伯和代王行政即共和行政,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准确纪年的开端。共工治水、共和行政是共地的历史起源。1992年考古人员在辉县市发现了西周共城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

辉县市现存共城城址、孟庄遗址,属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此外,还有褚邱遗址、凡国故城、赵国长城等古城市遗址。

(二)古代墓葬

辉县市境内分布着众多的古代墓葬,最为著名的是蔺相如墓。辉县市盘上一带流传着蔺相如的种种传说,辉县市县志有关于蔺相如墓的记载。蔺相如墓位于辉县市区西北35公里处南平罗村东南。1948年,当地农民为获取珍宝进行了挖掘,墓内有墓志一盒,盖上书“赵故蔺公之墓”。

其次就是饿夫墓。位于辉县市苏门山东侧。饿夫原名彭之灿,字了凡,河北蠡县人。明末清兵入关后,携妻、子南移,贤妻独子在南移战乱中不幸相继去世。来到苏门山,苏门山也被清兵占领。他效仿“伯夷、叔齐,耻食粟”,坐在啸台旁说:“得与公和(孙登字)为邻足矣!”不吃不喝而死。友人孙奇逢遵其遗愿,不用棺木而将其直立埋葬,以示“宁肯站着死”的不屈精神,并在墓前题“饿夫墓”三字,1928年,冯玉祥驻百泉,书写“民族精神”四个大字,刻巨石立于墓前。

此外,还有琉璃阁墓葬群、魏襄王冢、褚邱战国墓群、孙征君墓等。

(三)宗教人文景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道教信奉黄老之学,崇尚清静无为。外传佛教在中国影响巨大,崇尚自我修行。在幽静舒雅的山水之间,信徒们烧香拜佛、洗涤心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辉县市的老爷顶、九莲山正是这样的妙处。

老爷顶位于辉县市天界山景区,海拔1570米,号称“天下第一铁顶”,是祈福问道圣地,有“南金顶,北铁顶;南顶在武当,北顶在太行”之说。春秋战国时期,道教创始人老子在此守道修炼,终成正果,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老爷,供为祖师。山顶建有铁钟、铁鼎、铁瓦点缀期间的玄武祖师庙,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在中国建筑史上实属罕见。老爷顶自然风光绝美、险峻,古人在这人迹难至的悬崖孤峰之上,修建了工艺精湛的庙宇,将道家崇尚清静的理念以物化的形式展示出来,体现了道教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九莲山是南太行一处九个山峰相连的地方,山中有块平台叫九莲台,建有西莲寺。西莲寺始建于东汉,相传刘秀为报九莲老母救命之恩下旨兴建。唐武则天,尊奉佛教,下旨扩建西莲寺,把佛和道供奉在一个庙里。西莲寺有三大奇观:天下第一斜山门;斜山门上倒坐观音;佛、道、儒同在一个庙宇供奉。九莲山有庙堂三处殿堂40余座,香火极盛。

(四)历史名人遗迹

共姜女――《诗经・{风・柏舟》中的第一贞女。西周时期,卫僖侯之子被周厉王派驻共地(今辉县市),共伯(共指共国,伯指爵位)娶妻姜女,百姓尊称她为共姜女。共伯早逝。共姜女立誓不再改嫁,并带领百姓通河筑城,治理庄稼。共姜女守寡,与男人谈话、议事多有不便,为了避嫌专门让人修一座高台,自居高台之上,把一言一行呈现在众目睽睽之下。该高台称共姜台,遗址位于辉县市委后院档案楼前左侧。《毛诗序》载:《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孙登,魏晋隐士,字公和,号苏门先生,被尊称为孙真人先师、妙真道大宗师。汲郡共(今辉县市)人,博才多识,好读易经,阮籍、嵇康曾求教于他。长年隐居苏门山,夏天编草为裳,冬天披发覆身,尤善长啸。今辉县市苏门山顶的啸台,就是孙登长啸山林之处。晚清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孙登、范粲、陶潜尤其眉目,非唐宋以下人所及也。”

辉县市人杰地灵,吸引着古今名人的流连。共叔段、竹林七贤、邵雍、耶律楚材、姚枢、乾隆、孙奇逢、袁世凯、冯玉祥、郭兴、皮定均、柏杨、谢晋等均在辉县留有足迹。他们的事迹在辉县广为流传,他们在辉县的居住、生活已成为辉县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辉县市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有首家国家攀岩公园,有中华影视村等人文资源。

二、辉县市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提高认识,加大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朝阳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自然旅游资源内涵浅薄,山山水水具有一定的同质感。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内涵极其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丰富市场需求、提升人文气息、传承发扬民族精神、凸显特色人文景观。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减少了纯粹的游山玩水、渴望通过旅游增长知识、享受文化、提升阅历。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是旅游界的共识。

辉县市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是侧重于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对人文旅游资源关注较少。所以,辉县市应提高对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认识,从战略高度来发展旅游业,开发利用好辉县市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整合旅游资源,构建特色辉县

辉县市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一笔极宝贵的财富,但是这些旅游资源存在分布零散,规模较小,适合听的多,适合看的少等特点。应该将其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合理搭配,更多地构建特色辉县,为辉县市的旅游业注入新的动力。

(三)强化宣传,提高景区知名度,开拓客源市场

辉县市的旅游促销,应该将绝美山水和厚重文化联合促销,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同等宣传。在促销方式上,可以组团参展,散发宣传材料,邀请社会名流、新闻记者观光采访,借助网络、影视传媒宣传等,更重要的是各人文景点要善于借助旅行社、导游员以及旅游吸引物标识等方式进行促销。各景区在做好自身软、硬件建设的前提下,要积极提高知名度,招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景区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素质,发展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指的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旅游文化的体现,依靠旅游业的管理者及其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优劣、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其直接影响到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感,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有人说,辉县市的景区是“一流的资源,二流的管理,三流的服务”。的确是这样,景区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优质的资源,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辉县市旅游业的发展。

上一篇:人造板工业范文 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