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范文

时间:2023-03-16 11:38:46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范文第1篇

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部分基本相似,都强调动画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强调创新创意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强调。目前我国动画专业培养出来的动画人才与动画职业的岗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与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目标不完善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理论思辨和重新定位,研究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诚信品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2000年以来,全国许多高校相继开办了动画专业,目前动画专业还属于一个新兴专业,教育形式比较多元和无序。因此,各高校在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及课程体系方面难以统一,尚未形成被广泛认可的动画教育和课程体系[2]109。

从目前各高校动画专业普遍采用的课程体系来看,本科和高职课程建设趋同化严重,除第一学年开设公共课和美术基础课外,第二至第三学年都是开展动画相关软件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课程建设只是简单地把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设为一般公共课和选修课,有些高校甚至直接取消了学生的人文学科教育。现行的高校动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偏向应用性与工具性,忽视历史、文学、哲学、心理学等人文性与普适性的教育。这样,培养的学生在进行内容需要较高文化内涵、主题需要丰富文化创意的创作时,常常力不从心。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得过于功利化,对于学习效果相对隐性的人文综合素质提升却重视不够。以黄淮学院动画学院的动画专业为例,在学生入学之初,学院就安排了16学时的专业学前教育和4场动画基础讲座,并让学生到基础、前期、中期和后期工作室参观,以使他们更为直观地了解整个动画的制作流程和需要准备的学习工具。但有些学生对这些没有什么兴趣,总觉得多学会软件中的几个命令更为实惠。这表明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习较淡漠,忽视对自我人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人文知识匮乏,道德观念模糊,审美情趣低俗,哲学思维缺失,人文精神淡薄。

人文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个体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加强动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转变其学习观念,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画艺术创作非常有意义。因此,加强专业课以外的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完善自身修养,对高校动画专业学生向复合型动画人才方向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动画产业要求所需的人才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全面和个人品质良好,其中知识结构、个人品质以及专业能力中的团队协作精神、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与人文素养分不开。有些动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创造力匮乏,创作动画作品时缺乏前期的调研和素材的整理,借鉴别人的东西过多,自学能力较差,对工作和未来也没有明确的定位等问题,就是因为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有所欠缺。因此,提升高校动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其专业技能的发挥,而且有利于其职场能力发展。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参与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动漫产业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企业对动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动画专业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有利于其辨明动画职业发展方向,对职业道路有效规划。

高校必须坚持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3]52。潘鲁生曾针对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指出:“我们不能仅强调技术手段而忽视了艺术表现,更不能忽视了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艺术的根本宗旨就在于设计思维的创新,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求新观念的强化,它需要文化为基础、艺术为表现、技术为根本,这也正是‘艺’、‘匠’之分。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敏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也同样重要,是衡量一个设计师的标准的更重要一部分。”[4]由此可见,在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目标中不应该只功利化地盯着技术层面的内容,还应该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学生在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应该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学会人文思维,掌握人文思想和培育人文精神,能够在影视动画、游戏美术、数字广告和网络传媒等行业中从事创意设计、制作和研究。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给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文学科为载体和核心的教育,为了避免高校动画专业学生人文底蕴薄弱的普遍现象,只有优化课程设置,根据一定的教育规律和人才观,让人文教育理念回归课堂,专业教师应将人文综合素质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过程中,在动画制作或实际项目的参与中渗透人文教育,最终达到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和人文素质加强的双重目的。相关课程的设置可根据动画专业的自身情况,尝试开设动画大师研究、艺术史、影片鉴赏、音乐赏析、动漫文学专业教程等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选修课程。另外,还应鼓励动画专业学生跨院系选修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课程。

人文素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生 人文素质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23-02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各个中职学校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由于专业技术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办学质量和就业情况,因而备受学校青睐;而人文教育因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见效缓慢,因而受到学校忽视,导致中职生人文素质不是很高。部分人文素质不高的学生毕业后对社会、对企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症”,很难在企业长久立足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下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提高中职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识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就是在中职教育中,结合中职学生及中职教育教学特点,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途径提高中职生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并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文素质,简言之,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可见,人文精神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新常态下,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而这些都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可见,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中职生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引领下,中职学校发展如火如荼,竞争激烈。如果学校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即培养“工具人”,而不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即培养“社会人”。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学校就失去了竞争力。中职学校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高。就业率,尤其是就业稳定率的提高将反过来促进学校的招生等各项工作,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竞争力。

(三)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大多中职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对他们来说,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是成才的“硬件”,而人文素养是成才的“软件”,良好的文化素质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以及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如果中职生仅仅只是具备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却没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文字功底薄,表达能力弱,沟通能力差,责任心不强,抗挫折能力弱,理想信念缺乏,创新意识不够等,将无法在企业中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更无法向更高的领域进军。可见,中职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成为综合型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很多学校都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原因主要是专业技术教育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尤其是在中职生职业技能大赛中。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作用缓慢,不易显现,所以受到忽视。有的中职学校将蕴含丰富人文知识的语文课改为单一的应用文写作课,有的学校没有开足音乐、美术、思想品德、法律等课程。实践证明,由于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人文底蕴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说,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观念,在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即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改革,增加人文教育内容。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应新常态下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已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中职教育是介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特殊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延续基础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进行课程改革,适当增加人文方面的课程。首先,开设人文基础知识的必修课程,包括职业道德、法律、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其次,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例如艺术鉴赏、诗词赏析、音乐欣赏、职业礼仪、心理健康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开阔中职生人文视野,陶冶情操,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他们踏入社会铺路。

(三)拓宽途径,多方进行人文渗透。人文教育不是一两门课程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专门的教育,更需要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渗透。

1.课堂渗透。中职生人文素质提高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学习,除了人文素质教育课外,专业课程中也可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渗透。如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渗透“精致”意识,在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在会计专业教育中渗透“诚信”意识,在交通运输专业教育中渗透“安全”意识,在电子电器专业教育中渗透“责任”意识,在实训时要对产品的质量负责,要遵守工作流程、工作纪律,等等。这样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将来工作的职业特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2.活动渗透。人文知识必须通过感受、体悟、内化,才能内化成为一个人的人文素质,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职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相对弱,但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动手能力强,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主题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活动、各种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人文知识,在活动中强化人文知识,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并自觉内化成个人品质。

3.文化渗透。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中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既要依靠系统的教育,又要依靠导向正确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创设更广阔的人文培养平台。通过楼道文化、教室文化、实训室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宣传板报,LED宣传屏等,多方面、多渠道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优化队伍,提高教师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培养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耳濡目染,不断启迪、感悟的过程。加强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提高中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过硬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者和引导者。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谈举止、师德人品、仪表气质、教学态度、治学精神等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素质提高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励、影响学生,从而在无形中不断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总之,不管是从社会、学校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生自身发展来说中职学校都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中职生成长的道路上,专业技能是“硬件”,而人文素养则是“软件”,只有“两手抓”才能促进中职生和谐、持续地发展,才能成为国家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松霞.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经验谈[J].科教文汇,2009(23)

[2]吴必尊.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和补救[J].教育导刊,2004(1)

[3]刘开颜.浅析中职校的人文教育[J].现代企业文化,2008(14)

[4]鲍茂红.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职教园地,2011(7)

【作者简介】覃彩霞(1978― ),女,壮族,广西河池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及德育工作。

人文素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

Abstract:Thehumancharactereducationistheessence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Yet,inrecentyears,thiskindofeducationisgenerallyignoredbecauseofthediscrepancyinunderstanding.Thewaytosolvethisproblemistocorrecttheideasofeageringforquicksuccessandinstantbenefitineducation,andputthehumancharactereducationinarightposition.Inordertoenhancetheeffectofthiseducation,thecollegesshouldgraspsomeimportantpointsofitbyadoptingscientificeducationalapproaches.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humancharactereducation;humanspirit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简化、淡化、虚化,被忽视。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除两课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有开这方面课程的,也只是几门选修课,不成体系。

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后果是造成校园人文精神生态恶化,人文精神贫乏。一些学生缺乏人文情感,缺乏人生理想,人文素质低下,人格境界低下,人格存在“残疾”,价值观、道德观混乱,不思进取,黑白不分、美丑不辨,缺乏社会良知、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缺乏合作意识,对教师冷漠,对家人缺乏亲情,不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常识,缺乏表达能力,写一封求职信错字连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给自身造成了致命伤。在21世纪高职院校如何来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是应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有价值取向方面的,也有条件限制方面的。

1.对办学宗旨的认识有偏差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既然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就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安排、实践实习都以技能学习为主,一切课程安排的原则是看其是否实用,实用则开,不实用则舍。人文课程毫无疑问地被划在“实用”的范围之外了。学校首先要保证的是实用性的课程,即能使学生拿到饭碗的课程,人文科学内容的课程除了教育主管部门严令所开的“两课”外,其他人文课程似乎可有可无了。出现了“技术至上”的倾向,教育的终极目的被放弃,学校完全成了职业训练场。

2.对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改革意见的理解执行是取头去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关于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措施指出:“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一些学校简单片面理解文件精神,不进行科学规划,对理论课大加砍削,人文课程首当其冲,成为被削减的主要对象,修改一次大纲,人文课程就减一次,一些文科专业也把课程分为实用型和非实用型,非实用型的课程统统砍去,有的学校的文科专业把向学生介绍怎样步入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知识的“社会学概论”课也砍去,几乎将人文课程清除殆尽。但教育部这一改革意见的后面讲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一些学校只管大砍人文课,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就不管了,培养人才只求单方面发展,不求全面发展。这种做法对办学是有害的。

3.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较差

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缺乏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在师资引进培养方面,侧重在“双师型”教师和各时尚专业的教师,学校缺乏高质量的人文科学教师。仅有少数的人文课程教师无力对全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高中是应试教育,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有限,高职院校录取的高职生文化知识更差一些,他们来到高职院校就读,对人文科学兴趣不大,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不利的原因之一。

二、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扭转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摆正人文素质教育的位置

一些高职院校全力抓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抓技能教育,可短期见效,可提高就业率,可扩大学校名声,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费时费力,作用却不能立竿见影,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是潜在的,后续地起作用,长期才能见效,是软任务。抓技能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把技能教育绝对化,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就不正确了,就属于急功近利的行为了。要正确认识技能与人文素质的关系,技能是立世之基,而人文素质是立世之本。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终生来讲,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文素质教育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有技能,更要有人文精神;不仅要对他们的现在负责,更要对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负责;成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能影响其一生。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是只有技能而无健全人格无人文精神追求的“工具人”,将来在岗位上不会干好,也不能很好做人,这样不仅是对学生不负责,也是对民族对国家不负责,也有害于民族,有害于国家。同志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了人文精神,不打自垮。”②能不能成功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不可等闲视之。世界上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更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新加坡教育目标分为“德、智、体、群、美”五个方面,称为五育;美国MIT要求每年本科生必须完、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中8门课程,每门课9个学分,共计72学分,诸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也有类似规定[1]。日本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十分强调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至少从人文学科课程中选修20学分课程,占学生4年必修、选修总学分(136学分)的15%[2]。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有雄厚的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受得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崇,1998年巴黎诺贝尔奖宣言明确指出:“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500年前回首,去吸收孔子的文化。”鉴于此,我们更应该搞好人文素质教育。

2.抓好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职生在文化基础、接受能力、毕业后所进入的岗位与本科生有所不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根据上述情况,构建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在培养他们怎样做人时,使其必须具备几方面人文素质,我们认为要牢牢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1)自强精神

目前社会中一些人对高职教育有歧视行为,高职生易产生自卑心理,要教育他们自强自立,有自强精神,要有自信心,有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奋发进取的心态,对工作和生活抱有乐观态度,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有不懈的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目标,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人生。

(2)敬业精神

要使学生懂得要生存必须先敬业,要发展更要敬业。敬业要爱岗。高职毕业生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就要爱这份工作,立足平凡岗位,不能好高骛远,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刻苦钻研业务、精通业务,能解决岗位上的技术难题,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3)职业道德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育人的重心是育德,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是良好的道德素质,高职生在校要有良好的学生品德,走上社会要有良好的公众道德,走上工作岗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有责任感,进取心、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有正确的职业信念、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

(4)诚信品质

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诚信品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要使学生懂得诚信品质在人的成长、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诚信,要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努力把诚信理论变为诚信行为。从现在到将来,在参加考试、申请补助、申报奖项、申请入党,在还贷、求职,在工作岗位上,在生活中都要守诚信,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养成信用至上的习惯,提升个人的品格。

(5)审美能力

这是较高层次的人文素质。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鉴赏美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有辨别美丑的能力,具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能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美,求美去丑。用美来规范行为,指导人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具有美的人格和灵魂,追求美的生活方式。

(6)耐挫能力

在社会中高职生不是稀缺人才,而是普普通通的一线人才。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受的挫折也许会更多一些。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让学生勇于面对现实,不惧失败,不怕挫折,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情绪,在面临困难时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通过挫折砥砺自己的意志、在挫折中奋进,百折不挠,成为事业和生活中的强者。

3.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增设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是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这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但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大多为3年),实习实训的时间占得较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又不能开得很多,需要对这些课程的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开设必须开的、管用的课程。课程分核心(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三个层次,内容上三者相互配合。选修课和系列讲座是核心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比如“大学美育”是必修的核心课,围绕这个核心可开出“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再开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欣赏”、“中国名画欣赏”、“贝多芬音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等系列讲座,在每一门人文核心课的基础上扩展辐射出“选修课”、“讲座课”。像这样组合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系列讲座课不受学时的限制,学生听课比较自由,不与其他课时冲突,学生无考试压力,会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4.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文化载体,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文素质教育,讲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运用单一的灌输方式,效果往往不佳。另外,高职生的文化知识单薄,如教学中给他们讲一些深奥的人文科学理论,他们也难以接受,如给他们开设“中国古典伦理学名著选读”、“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课,他们接受起来很困难。需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文化载体,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这方面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他说好的小说可以改造人,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3]他讲好的小说对完善人格、改善道德的作用超过儒家经典,他这一观点对我们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很有启发,我们也可以用经典小说来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人格教育,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一首优秀的小诗,其作用胜过一大篇的说教。好的文学作品是读者灵魂的净化剂,心灵的抚慰剂,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道德、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寓教于乐,学生乐于接受,会取得好的效果。

5.多方合力,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养成教育,需要教师的人文科学知识、理论的传授,更需要人文环境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部分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人员共同努力,来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协作”[4]。非人文学科教师应该在所教授的专业课中挖掘提炼人文因素,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宣传部门应利用有影响的校园媒体实施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办校报、办广播台、办思政网、办校刊来育人,通过校报、广播台的先进事迹的报道及评论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进行专题宣传,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奉献社会的意识,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责任感。通过校报的文艺副刊和广播台的文艺节目,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工处、团委、各系、部,学校的各社团组织学生举办艺术节、文化节,举行歌咏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摄影比赛、书法赛等大型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艺术修养,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提高文明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来激发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和行为。图书馆向学生开列优秀人文学科书目,向学生推荐,开展优秀人文学科书籍导读活动,开展人文知识“读书月”、“人文知识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在读书中获取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精神。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可以营造出健康的人文环境,浓化校园的人文氛围,增厚校园的人文底蕴。有利于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6.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

这项工作可从两个方面入手,针对高职生文化知识基础差的情况,可安排一些课余时间进行适当补课。在讲授人文素质教育课时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使他们能接受这门课,乐于接受这门课。对于人文学科的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要引进和培养这一学科的名师。加强人文学科的课程建设,改变这门课所处的边缘地位,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都建设成精品课,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世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J].思想教育研究,2005,(1):41.

[2]王利琨.浅论在高等院校加强人文科学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69-70.

[3]冯梦龙.古今小说·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

人文素质范文第4篇

人文素质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其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的自由教育观。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学成了人文思想的策源地,这直接促进了西方人的思想解放和人格自由。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大学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不断追求教育的人文内核,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了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史,为中国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都曾创造了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辉煌篇章。建国初期,我国全盘接受了苏联专才教育的模式进行了院系调整,按社会的专业需求来培养高等教育人才,造成了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缺失。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教育的价值得到了社会公认,然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仍然弱化。针对这种状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从20世纪90年代起出台多种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1999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迎接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明确提出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作用。目前,对大学生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已成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高校的共识。但总的来说,目前中国大学的科技教育盛行,人文学科衰微,专业主义盛行,人文精神低迷,实用化、职业化、商业化的教育现状并没有大的改变。长期以来的片面教育,已在一些大学生中造成了基本价值观的严重偏移,“无边消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在大学生中颇有市场。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进行“精神成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它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作为以传播世界文明与先进文化为宗旨的《外国文学》课程,在传播人类普世价值、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当仁不让的责任。

所谓“外国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外的,各国家、各民族、各语种文学的总称。作为一门大学专业课程,它不仅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而且携带有极其丰厚的世界文明和历史文化遗产。这就为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优质资源。为了探讨全球背景下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研究、教学之间的关系,2002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召开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学术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外国文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在于人文素质与外国文学并不是互不相干,而是水融,因为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本身就是关于人的修养问题,它对人的素质培养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因而充分肯定了以外国文学课程为载体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在长期的教学实际中我认识到,在外国文学课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围绕《外国文学》课程的专业内容,把握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四种关系以争取达到三个维度:即文学与文化的关系。通过外国文学所携带的神话、历史、宗教、哲学等文化积淀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文学的真情实感,历史的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其文化素质;“文本”与“人本”的关系。通过对文学经典名著的细读,深刻体悟蕴涵其中的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使情感得到陶冶,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文学大师们“探测了人性必须提供的几乎每个问题的深度,并以令人吃惊的深度和洞察力解释了人类的思想和态度”。学生通过学习经典作家的精神人格和思维方式,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开启自己的心智,培养其创造素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古今中外文学的比较,使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和普世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素质。通过以上的综合教学,希望大学生能达到“人与自我”、“人与国家”和“人与世界”的三个维度的正确认知,即“如何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如何面对故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世界文明,以期将自己塑造成与时俱近的‘现代国人’;如何将自己置身于新世纪的‘全球化’格局,尝试用全人类而非狭隘族国的眼光来关注世界问题,诸如生态、种族、战争、宗教、人权……而无愧于‘世界公民’”。在教学实践中,我联系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的尝试:

以古希腊神话“人神同形同性”为切入点,介绍西方人本主义观念萌生与发展的历程,从而使大学生加深对人本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骑士精神”,联系1215年英国《大》的诞生,介绍英、法等国议会的起源与政治制度的演变,使大学生了解对统治者权力加以约束的必要性。

从但丁《神曲·地狱篇》中对自杀者的惩戒,论及古今中外各种自杀现象以及斯多葛派、叔本华、康德、别尔嘉耶夫、庄子、萧乾等中外哲人的相关思考,指导大学生如何面对人生逆境,善待生命,树立生存勇气。

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大作用,介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以及中国文明衰落的缘由,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从莎士比亚戏剧中对金钱罪恶的批判,联系中国西晋鲁褒的《钱神论》,唐代张说的《钱本草》等,教育大学生在经济大潮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通过对18世纪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巨大历史功绩的评析,使大学生了解民主、等重要理念,并联系中国现当代启蒙任务尚未完成的历史现实,使大学生明白要想获得自由、尊严和权利,新启蒙是必由之路。

通过西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和作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呼唤中国当代文学应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以澄清大学生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我对在专业课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几点思考,求教于方家:

1、人文素质教育是“精神成人”的教育,它应置于高等教育改革的首位。与之相比,“专业成才”只能是第二位的,至于急功近利地将大学办成职业培训所,就更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标。

2、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精神,更不等于人文素质。要在人文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品质。

3、客观认识外国文学等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要缩小,也不必夸大。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受人文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也仅仅是启蒙之始,目的是使大学生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为以后的精神成长打好基础。而且,大学生精神的成长,仅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的滋养、高雅文化氛围的陶冶、优秀文化传统的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的体验等多种途径共同化成。人文素质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浸润,更强调自我体会与心灵觉悟。

4、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它不仅不是“不务正业”,而是题中应有之义。教育部1998年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5、以课堂专业教学为核心而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因时空所限,不应过分追求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系统性而将有深度的东西平面化、简单化,不应平均使力面面俱到,而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教学中还应考虑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充分、合理、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多维教学方法,争取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人文素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人文素质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人们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信息的一个过程,也是将知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形成满堂灌的教学,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但又不能全交,需要教师的引导,让阅读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的价值.然而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何意义?

首先,阅读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进程.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共五首,中学课本的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中,主要描绘了他自身对大自然的钟爱,乃至对山的精神之追求,写他弃官回乡,作为农民的心情,是典型文人与农民的中间典型代表,他的弃官为农是"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的写照,而将过去为官看做"误落尘网中"的归因,为官时期又怀念"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从陶渊明的诗中可看出他为人清贫,与世无争,看不惯那些奉承之徒。正如他的另一《归园田居》所言:"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折射出他对官场厌恶之情。他的"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心境。更体现了他喜欢农村风光,宁愿清贫,也不愿与官僚同流合污。在阅读中,不只是阅读诗词,只要是健康的内容都是我们阅读的材料对象。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一名篇典范。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述,道出人间真情、父子之感,对父亲的思念。这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光辉典范。又如读他的《冬天》,本文写了父爱、发谊、妻儿情。我们就要思考这三种情爱具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是如何将互不关联的生活片段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篇全家团结的文章?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历经革命战争的洗礼,这是教育学生要面对现实,敢于树立正确人生理想,勇于战胜困难,战胜挫折,是培养挫折教育的好篇章。这样通过阅读,既提升人生理念,又提高人文素质。

其次,阅读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学中需要语文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写出评鉴结论。如教学"范进中举"时,我先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阅读,点提学生,文中范进的命运改变使人们对他另眼相看,咱们初看文章的题目,你是否想到封建制度对人们的剥削和压迫等深层次的内容了,需要老师科学而又灵活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指出残酷的封建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因此我们要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封建制度.而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要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同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美丽的花园。这样既渗透德育教育,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最后,阅读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传统的应试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我们要转变原有的应试教法,以人为本,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将语文课堂、老师、学生、教学内容等结合为一体,强调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自立、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提高自我超越自我的途径,探究是合作的目的,是学习主动性的体现,是探索的阶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学习的至韵。如:我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时,让学生阅读,探究一个新的问题,即,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阔别二十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请模仿作者的口吻,写一段和藤野先生的对话,作者抓住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特征,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鲁迅的师生情感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情感教育意义?

人文素质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人文素质情感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就在于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反思现实的教学,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传授思想品德知识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品德教育的前沿,把握住课程改革的契机,顺应时展的要求,以实际行动促进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一、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课文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教材中的“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人类的经济活动又是一种人文活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介于伦理道德的范围。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信用是个人、集体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古往今来,诚信二字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和行为指导。不少人更视信誉为生命,将之看得比金钱还重要。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起码的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有些人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因而以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这种处理不仅达到了对知识的传授,而且培养了学生了解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二、重视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课堂教学要变重知识传授为重情感交流,情感教学尤为重要。只有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之为对人的教育。

1.致力于提供有利于人性内部潜能实现的自由心理气氛

品德教学应该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化,知道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提供有利于人性内部潜能实现的自由心理气氛。例如在探究“发掘自己的潜能”时,我先从《一个成功的日本企业家》案例入手,设计几个问题:日本企业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积极的暗示有什么作用?经过讨论大家得出结论:日本企业家成功的秘诀是他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帮助我们发掘自己的潜能。由此我马上设计一个活动“我能行”,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的“我能行”,并鼓励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要对自己说“我能行”,从而引导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要有积极的心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2.注重学生独特的自身价值,因材施教

教师要尊重并接受每个学生,接受其作为具有独特价值的实体,面向全体学生,无条件认可存在差异的每一个个体,因材施教,使每一个人在其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其天赋范围内充分发展,坚持“教育机会人人均等”。教师在教育标准、内容与方法途径方面应实现多样化,平等对待有差异的个体,正确看待在某些方面发展程度不同的受教育者,而不是“一刀切”,搞平均主义,让学生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发展的意义,获得持久的情绪体验,坚定发展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其潜能,以达到其“自我实现”,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或提出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层次性,即设置了一种活动或提出了一个问题后应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都能回答。一般来说,可围绕一个知识点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由浅入深、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例如什么是环境问题?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请你为家乡的环境治理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等。还可以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发散性和答案不是惟一的问题,例如:“请简要分析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意义?”对于这一问题,一般学生至少可以答出治理环境污染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发散思维,答出治理环境污染可以改善投资环境,更加有利于吸引外资等。

3.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情感交流

让每个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彼此通过真诚的自我表露和移情性理解,实现相互的承认和接受,从而形成一种美妙的人际关系,这对其人格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对取得更好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就把学生的情绪状态作为保证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条件之一来对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条件下,教师能否善于在课堂上建立精神上的良好气氛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特别有成果,就会达到可能的最优化效果”。

4.深入实施明“理”动“情”导“行” 的教学策略

根据初中生的情感具有极易受感染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有感染力的教材,通过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来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陶冶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思想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创建新集体》这节课中,倘若进行传统的说教,向学生灌输每个学生都要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必然会使课堂索然无味。而设计一个游戏“折筷子”,通过游戏让学生意识到团体协作的力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奏出最美的乐章。最后还可以设计问题:你有哪些才能为班集体建设奏出美妙的音符?这样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说教,而是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明白和接受知识,树立团体意识。

三、融合百家内容,构建陶冶式人文课堂

人文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就是要以思想品德课堂这么一个载体,统合科学、文化、人生、教育,以实现学生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其着力点更在于博大。纵贯千古,横及八荒,皆可为思想品德课所用。融合百家服务于思想品德教学,以思想品德内容的“点”去带动并探索更为广阔的知识的“面”,在我们今天这个工具理性盛行而人文思辩相对缺失的时代,其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文化陶冶,抑制功利主义倾向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追索存在的价值,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四、着眼学生实际,扎根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课要起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德的作用,就不能“以本为本”,应该从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方面全面考察学生的发展,锻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应把目光从以书本为中心转向学生日益扩展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烦恼,解决他们的困惑,为学生适应现实世界做好准备,使他们真正能面对社会、面对未来。

例如,在讲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假如仅仅按书上的结构,让同学们了解作为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怎么办?同学们的认识往往是停留在书本的认识上,无法内化为实际的维权意识,更不用说运用了。而实践能力正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根本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培养学生的德育行为更应着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请学生收集有关的材料,并编排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互动小品,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作为一名未成年人可能会遭遇的侵害,并相应的展开讨论,模拟应对措施。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则相互启发,形成了正确的观念,提高了实际生活的应变能力。同样,在讲到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也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使其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要从反面的案例中明辨是非,唾弃那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的丑恶行径,在内心牢固地筑起诚信之堤,做一个正直的人。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是非辨别能力,真正分清假恶丑与真善美,从而自觉抵制假恶丑,身体力行真善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五、双向平等交流,实现师生零距离接触

人文化的课堂教学,传播者和受众的地位是平等的,其角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以转换的。追求人文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也成为知识及信息的加工者、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开展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品德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动态发展的创造过程。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信息、表达看法或共同解决某一问题,则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成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小组发言时,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用赞赏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及时热情地评价、鼓励,帮助发言者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恐惧的心理,引导发言者精心地组织语言,以正确的语音、语调和音量表达。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认真的倾听者,与发言的同学要有目光的交流并以微笑、点头或鼓掌等形式回应演讲者。教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优化课堂氛围,营造良性沟通,构建平等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体现价值,增强学生人文意识,这正是我们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学生素质的变化。

总之,思想品德课只有不断的与时俱进,引导学生追求自由、探索真理,激励学生寻求美德、探索正义,才能够不负这个不断奋进的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新方法新途径,使他们的文明素养不断提高,道德素质逐步增强,人文素质日益丰富。

参考文献:

[1]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凤华.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公民教育价值取向基本框架[J].教育学术月刊,2009,(2).

人文素质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对策;素质教育

随着教育的不断摸索、不断前进,以往的应试教育已在质疑声中逐渐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旨在突出学生的个体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实行的素质教育还是或多或少的带有过去应试教育的身影,同时也使得素质教育的真正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其中,初中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语文的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为以后的文化修为做好铺垫作用。然而,现在衡量语文水平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的分数,所以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语文教学的弊端。

一、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之现状

何为“语文”?语文,一个就是“语”,即会说;而另一个就是“文”,即会写。而对于初中生而言,这个阶段是他们积累文化知识的阶段。只有肚子里有货了,他们才能挥洒自如,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两个关键问题,是的语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第一,语文教学在中学教学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现在更加注重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突出直接的经济利益;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生之间拉开差距的主要学科是数学、英语,直接导致学生学习重点发生偏移。因而,社会的大力宣传加上考试的直接成绩的影响,削弱了语文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

第二,语文教学在改革中未能成功转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均在教学上做出了调整。然而,语文教学在转型过程中为取得实际的进展。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字词句的记忆以及背诵,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如今,语文教学仍然局限在过去字词句的教学中,未能从整体上形成完整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方案。这样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以后文学修为的提升,也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二、我国语文教学之对策

针对以上两大问题,可以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还是如今教学方式的不完善。结合现在教育宗旨,不难发现语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给学生在人格成长中予以帮助、扶持。这些相较于分数而言更为重要,也是现在初中语文老师应该尤为关注的。其实,在人文素养培养这一方面,许多学者已经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包括对课本内容的精选。同时,初中教育阶段是一个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教师在这个关键时期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一,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是培养语文文学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其二是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包括个人德行、修养等等。而语文综合能力是现在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之一,它主要是专注于学生运用语文的水平。

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闪光之处,都散发着作者的智慧。比如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可以学习到他对人物的描法;在孙犁的《芦苇荡》一文中,可以学习到他对故事描述的手法。

第二,注重课本内容的挖掘。这里所说的“挖掘”是站在教室角度而言的,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自己上课的45分钟,好好研读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因为那些文章不仅是教会学生认识几个生字、几句美句,更多的是通过文章整体传达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他们都需要一些有营养的东西来浇灌自己的心灵花园。

例如,在教学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这首诗的整体赏析以及解读,向学生传达一种精神,那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通过介绍作者普希金的一生坎坷经历以更深层次的感受这首诗,让同学们在遇到挫折以及困难的时候不放弃、不逃避。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灌输过程,而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也是如此,教师是只是整个过程的一个引导者,他主要是带领学生进入学习之中,至于真正的探索与领悟的过程就得靠学生自己发觉。因而,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堂中来是关键,也是现在素质教育的第一步。

三、小结

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是现在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对现在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意见。而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它对学生以后的影响不容忽视。虽然,现在中学教育对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看法,但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完善,这种现象也会得到改变。与此同时,初中语文工作者也不应该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因素,这都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就我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列举了几个解决的方法,但是在这个领域仍然由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望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为能结出更好的教育成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人文素质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意义

近几年,通过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系统的教育、增长了各方面的才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的认可,学生的就业渠道得以广泛开辟,就业率大幅提高。

1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如果语言不能发展,思维的内容也不会得到有效的表述,思维的内容也会贫乏,缺少多样化。思维能力的显现,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上。斯大林曾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通过“学生表达能力训练协会”开展了一系列训练活动。在活动中指导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设定交际情境的条件下,对同一话题让每个参加者展开讨论,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教师逐一点评。这样,学生据事言理和据理说事等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都有所增强,口语表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口语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书面语言能力的增强。学生由原来的畏惧写作,变成敢于并乐于写作,使其包括应用文写作在内的各种文体写作能力都有所增强。学生由原来的片面单一的角度认识问题,学会了全面客观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

2 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

我们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责任意识,教育他们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责任感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对自己负责,具体体现就是竭尽所能来提高素质;对家庭负责,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对社会负责,就是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于社会的实践活动。2008年四川地震后,学生自发组织,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受到媒体关注,得到好评;学生自发组织了爱护环境小组,义务清扫垃圾,美化了校园和社区环境,得到社区的嘉奖;帮助患白血病的同学筹款,扶贫济困,关爱他人,增进了同学情义;参加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各项比赛,克服各种困难,在强手如林的竞赛中勇当先锋、力拔头筹,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他们毕业后很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以确立

我院的各种社团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团队,活动中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竞争是个人自我完善、提高的机制和途径,协作是团队取胜的前提和条件。我们贯彻孔子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的思想, 实行“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间矣。状仁之体,莫切于此。”在社团内形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团队协作精神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方面,也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更是适应社会的条件。

4 学生专业能力不断增强

学院学生社团自成立以来,吸引了大量学生参加,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补充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009年我省“专升本”考试,我院报名181人,录取101人,录取率为56%;个人最高分为149分,全省第一。我院无论是录取率,还是最高分,都是历年最好的!对于我院而言,高职生“专升本”属于应届毕业生另一种形式的就业,对学生而言,也是人生的另一种选择。有梦想就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做到升学有路,就业有望。

5 学生的就业率大幅度提高

通过持久、创新、严谨的综合素质培养,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在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和就业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近几年,大庆职业学院的学生参加省、市的各种比赛都取得很好的成绩。2002年在“大庆市首届大学生辩论赛”上力挫多所本科院校的学生代表队,获得冠军;2003年在全省“大学生知识竞赛”中,获得亚军;2007年在哈尔滨“世界冬季大学生运动会”冰雪使者选拔中,击败众多本科院校的选手,我院的一名同学荣幸地成为16名“冰雪使者”之一;2009年在大庆市环保演讲比赛中,获得亚军;学院连续多年取得了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第一的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文学鉴赏”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以及“大学生表达能力训练协会”指导老师的系统辅导训练,使得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2008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 94%。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它是长期积淀、常抓不懈的结果。概括起来,其决定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素质教育,为素质教育营造氛围、创造条件;二是团委主抓,责任明确、措施到位;三是指导教师选择正确,保证了素质教育活动的高水平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明涛,王莹华. 试析当前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2]方红. 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3)

人文素质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语文;人文性;审美性

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可从泛意义和限定义两个方面去理解。从泛意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限定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内在品格,包括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个义项,表现在人格、气质、修养等诸多方面。人文素质培养是将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传达给个人,以影响个人的成才和成人。人文素质培养注重于心灵的启发、灵魂的陶冶,着眼于心理的润物细无声和情感的潜移默化。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人,教育个人如何去处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道德情操。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1]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领域、全过程,但主要领域在于人文学科的教学,主要过程在于大学阶段。对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大学语文课程是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甚或是唯一的课程。反过来说,人文素质培养也是大学语文的立身之本、立根之基。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或人文性教学加以实现。大学语文教学是通过母语教育、文学教育,进而达到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所在。那么,如何进行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以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呢?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历史溯源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孔颖达解释说:“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此贲卦之象,既有天文、人文,欲广美天文、人文之义,圣人用之以治物也。”[3]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儒家的“六艺”教育,即诗、书、礼、乐、御、射,就体现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可谓中国通识教育的发端。这个教育传统一直绵延整个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时期,中间虽然横亘自隋代开始的带有较重功利色彩的科举教育,但古人教育一直强调琴、棋、书、画、诗的兼修。可见,中国古代教育的人文内涵从未中断。清朝末年,中国出现现代大学的雏形。“五四”后,受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重视人文主义教育的外来影响,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现代大学课程中出现了近同大学语文课程的国文课,朱自清、沈从文、吕叔湘等都曾执教过这门课程。“”后的1978年,为凸显大学教育中的人文传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联合倡议在全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自此,中国大学的全面性人文教育踏上了新的征程。时至新世纪的2006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随后发文要求各大学做好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工作。国家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视,在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时间里得到了体现。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与人文性教学的实施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

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为顺应国家“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经济战略和重视职业人才、制造能手的社会需要,教育部适时提出了大学教育转型的指导思路,提出要引导1990年代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逐渐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和教育大环境下,大学语文教育受到的冲击最大。大学语文教育的黄金30年中断,正迈向遭漠视、轻视的处境,边缘化、弱势化的趋势正在加剧。在此种语境下,大学语文教育更应在逆境中崛起,除注意实用性教学外,更需扛起人文教育的大旗,实施人文性教学,为中国的人才培养把守住人文素质的关闸。

(二)大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实施

1.教学目的上,强调大学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学科定位大学语文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此时的大学新生刚从高中升学入校,尚不清楚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区别,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更是迷茫、观望。因此,授课教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必须向学生讲清楚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及授课方式与学习方法。大一新生延续的是高中语文思维,以为大学语文课程就是高中语文的延续,没什么新鲜或不同。而一些授课教师也确实存在着将大学语文当成高中语文讲授的现象。其实,大学语文课不能上成高四语文课,已经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名誉会长徐中玉就呼吁:“大学语文一定不能搞成高中语文的延续,它应该更侧重人文性和审美性。”[4]人文性和审美性是大学语文的第一属性,是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学科定位,毋庸置疑。因此,上好第一堂课,讲清楚大学语文的人文属性和人文性教学定位,就显得相当重要。依照笔者十年来的大学语文教学经验,大学语文授课教师一定不要吝啬时间,第一堂课不要急于授课,而要专门安排出来“闲话大学语文”。以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不同为发力中心点,围绕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及授课方式与学习方法等方面展开“闲话”。首先,高中语文以知识传导为主,中心点是迎接高考,大学语文以能力提升和人文素质培养为主,中心点是成人成才,这是二者在课程定位上的最大不同。其次,在教学上,大学语文尽管仍以讲文学作品为主,但其不仅在体量上有大的增加,在文学作品讲授的广度上有大范围的扩展,而且有质的变化,在讲解作品中有深度的挖掘和高度的提升,讲解中会一以贯之的强调人文性教育。最后,大学语文的学习将会是一种快乐式学习,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也没有苦仄的期末考试,以兴趣引导为主,在趣味式学习中学到语文知识,加强能力培养,并受到人文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特别讲清楚大学语文教育是一种“人学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大学语文教育要传达和追求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生价值的守护、对生活的丰富体悟,唤醒的是学生的生命意识,即唤起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第一堂课成功了,大学语文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2.教学侧重点上,处理好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学语文无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种属性。工具性是大学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特别是应用写作类教学中所显示出来的属性;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体现出来的属性;审美性是大学语文审美体验教学所体现出来的属性。前苏联教育家加涅和布卢姆将之区分为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有学者将之称为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情感三个课程要素[5],或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三个维度[6],三者的关系为:“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人文性是提高,是求善;审美性是升华,是求美”[7]。或者说,工具性是手段,是介质;人文性是过程,是途径;审美性是目的,是归宿。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认为:“大学语文重在‘文’而不是‘语’,也就是要强调审美性和人文性,弱化工具性。”[8]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始终体现的一个宗旨,也是强调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要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等[9]。既然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那么大学语文的教学就要凸显出人文性。大学语文精选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对民族、故土及故乡的真挚热爱,充满对生命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也充溢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等人类永恒的情感。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显现“人”,突出“人”,在“用”的工具性知识之上,突出人文性,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感。大学语文的审美性是在经典作品的解读中,还原一种生命精神,培养学生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审美心理。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动于这种生命状态,从而达到通过文学来认知社会与人生的目的。因此,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维度的又一个途径。审美性教学的旨归最终还是要落到人文性。3.教学方式上,尝试多种方法凸显人文性教学依照教育学原理,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和灵魂。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育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授课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教师应想方设法,积极创造,使教材的人文性充分展现出来。依照笔者的教学经验,大学语文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促进人文性教学。第一,情境式教学。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的课堂。教师应设境激趣,寻求艺术化的教学境界,产生师生间、读者与作家间、学生与文本间的心灵沟通、情感碰撞。比如,笔者讲授徐中玉版《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中的入选作品———屈原的《山鬼》,就采用情境式教学法,成功实现了人文性的教学目标。《山鬼》主要描述一位幽居山林的女山鬼为赴情人的约会,不惜跋山涉水奔赴约会地点,久等情人不至,心虽有怨却无悔的场景。在教学中,笔者先是播放winky诗演唱的《山鬼》音乐,让学生领味作品的语言和意境之美。然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神游,循着山鬼“走出山林深处不辞险难赴会山巅远眺久侯不至的心理波动山间饮泉水采灵芝渡过风雨之夜伤而不悔”的游历路线与心理活动,结合山鬼图画,勾连屈原的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在歌、诗、图的融汇教学中,入其境,体其情,感受屈原对美好人性的崇尚,对香草美人意象的崇爱,领悟屈原对楚国楚君有怨而无悔的“君子”人格魅力。在此种情境教学中,既有生命价值的引导,又有审美情感的体验。在体验性质的教学中,注重人文,寻求“诗意”,使教与学都变成一次赏心悦目的人文和审美体验之旅。第二,探究式教学。大学语文需培养学生独自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可谓一个利器。探究式教学意在打破禁锢性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在师生之间平等、自由、互动的教与学的沟通中,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探索性。探究式教学可以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笔者喜欢使用小组讨论加课堂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屡试不爽,效果良好。比如学习沈从文的《边城》一文,笔者预先布置学生思考《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丰富意蕴,并提出问题:“这个人”是谁?“明天”如何理解?这个结尾是就哪个情节而说?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结尾?这几个问题都较简单,学生仔细阅读了小说后都能回答。然后教师抛出讨论问题:傩送到底会不会回来与翠翠团聚?两个人最终能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模糊性的结尾?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一般会归结到两种意见:傩送会回来与翠翠团聚、傩送不会回来。教师可适时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然后展开课堂辩论,教师做主持人和点评人。在讨论到一定火候时,教师点引学生注意1934年沈从文第一次回湘西探母病的所见所闻所感对《边城》创作及结尾的影响与关联,并掺入教师的理解和感悟,对上述问题作出深度揭示。不管学生的观点如何,理解的深度如何,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创造性被点燃。在讨论和辩论中,大多数学生对沈从文的小说魅力、《边城》美质及作家的思想轨迹都会有所领悟,真正做到了读者与作品、作者的心灵的碰撞或对话,很好地实现了在解读文本的同时领悟小说的人文内涵和沈从文的人格魅力。第三,影视辅助式教学。大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学精品很多,但作为一本教材,容量毕竟有限。而大学语文是非中文专业学生最后一次系统地接触、学习语文,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扩充文学作品的数量,以增广、加深、变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人文素质。依笔者多年来的经验,借助当今发达的音讯影视技术,每周布置一部由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由学生课外去观赏电影和阅读原著,然后每次课堂抽出5—10分钟加以交流、探讨和点评,让学生在影视的丛林和文学的长河之中,品鉴艺术美,品味生活的真、善、美,感受生命的精彩与辉煌,唤醒自我精神世界,让他们的生命自由地呐喊,以提高他们自我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教育观念的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贯串至整个国民教育全过程。作为高等人文教育课程的大学语文,在培养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独一无二的作用。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注重知识的内化和渗透,通过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就能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情感教育,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备良好的“自我主导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在“为己”“成人”的道路上健康前进。我们相信,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并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肖太云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M]//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3.

[2]孙星衍.周易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90:201.[3]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23.

[4]徐中玉.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7-08-22(3).

[5]屠锦红,徐梅.论大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12):44-45.

[6]赵敬立.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J].现代大学教育,2010(1):93-99.

[7]白葵阳.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J].科教文汇,2011(14):70-73.

[8]汪瑞林.大学语文改革难在哪———来自大学语文教学一线的声音[N].中国教育报,2007-08-22(003).

人文素质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文素质

培养和丰富护士人文内涵,促进提高人文素质,不仅是现代护理学和人文精神整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护士个体的素养、品德和人格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所必需。现针对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以达到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提升人文关怀护理服务质量之目的。

1 人文素质与人文关怀之内涵

1.1 人文素质 是指通过学习和积累人文学科知识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1],它体现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 是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态度[2],它既是一种对护理真善美追求过程的认识和情感,也是一种实践人性化、人道化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固有素质和修养,即积德行善的人性、克己奉公的人格、仁慈博爱的人道、关爱生命,为患者谋利益的宗旨。它包括了科学、艺术、道德精神。

1.2 人文关怀 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承认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等的肯定。人文关怀体现在护理工作中,即人文护理,其实质体现为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其意义在于通过护患间的有效沟通,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恢复健康,降低护患纠纷,实现护士自我价值,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 护士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相关文献报道: 78%的专业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未知或知之甚少; 91%的专业护士在校期间未接触过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或讲座; 87%的专业护士无法说出人文科学知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100%的专业护士表达了学习人文知识的要求和渴望[3]。其现状形成原因主要为学校人文课程设置甚少,毕业后缺乏人文环境的熏陶, 在职教育缺乏对人文关注所致。

3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的意义

3.1 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医患纠纷与医护人员的情感、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有关,其根本原因是人文修养的缺乏、忽视与患者的沟通所致。而人文关怀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4],充分体现了护理学对人体心理和社会因素的重视,其内涵质量中,护士的人文素质最为重要, 它始终是整体护理向纵深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5]。

3.2 时代和护理专业发展的要求 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曾提出: 21世纪, 我们需要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探索生命[6]。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现代护理学,导入人文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宽泛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护理活动充满了人文因素, 护士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将直接影响护理的专业形象和服务质量,人文素质已成为护士职业素质的底蕴。

4 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培养模式探讨和研究

针对护士人文知识缺乏, 人文素质不尽人意的现状, 拟行教育引导--强化学习--践行完善的培养模式, 旨在有效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改善现状, 适应现代护理要求。

4.1 教育引导——激发内在动力

4.1.1 强化领导表率及引导作用,达到潜影默化的效果。新的医学模式把人文关怀的目光绝大部分投向了患者,忽略了作为施护者的护士对人文关怀的需求。作为特殊职业群体的护士,女性居多,工作繁重,体力透支;职业致心理压力大;专业技术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历等,使护士身心明显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此,管理者需要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提高支持和关爱力度,包括重视职业安全防护;善用激励机制;关心护士工作、学习、生活,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等,以产生感染力,达到潜影默化的效果。其次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报道护士典型事迹等,使社会了解护士职业,增进理解、尊重、关爱及对社会价值的认可度。

4.1.2 加强护理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转变。护理管理者以护士为中心,以关心、信任、尊重为前提,通过共同构筑体现护理职业的表层的形象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激励机制,使其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内在情怀,共同促进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转变,使护士将感受到的人文关怀最大限度释放给患者,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4.2 强化学习——成功提升的加速器 学习是成功的加速器,学习的力度决定成功的速度。

4.2.1 营造学习氛围,开展读书活动。护士丰富的人文素养,是实现人文关怀护理的基础,由护理部精选读物,让护士限期攻读一本书,定期通过护士生活会汇报读书心得,营造共同学习氛围,使护士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进而内化提高。

4.2.2 有计划、多途径、全方位进行人文知识系统学习。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机会,采用系统学习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重点选修如护理伦理学、护理社会学、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行为科学与管理等课程。鼓励自修,完成学业给予适当奖励。利用院外学习机会,如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等,增加相关知识量。通过分析、讨论典型案例,掌握心理、伦理、美学、社会学、文化习惯等相关人文知识点及其应用能力和技巧。

4.3 践行完善——在实践中升华 整体护理所体现的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精神,护士人文情感的激发和升华在于提高人文关怀护理质量。

4.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内化和完善。人文关怀是护士人文知识内化后自觉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是在护理实践中,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尊重、关心及满足病人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是善于从不同患者的眼神、表情、体态、语言中了解他们的需要、痛苦和渴望,并不遗余力的给予满足;是以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病人积极的心理情绪,使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是运用知识储备, 与病人多角度、全方位交流、沟通, 使病人缓释病痛、 融洽护患关系、增加信任度,从而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使护士人文知识逐步内化和完善。

4.3.2 使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转化。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在知识、态度、习俗方面对所学的人文知识进行“体察涵泳”, 将蕴藏其中的人文精神逐步转化为护士的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现代护理要求,改善护士人文素质不尽人意的现状,通过创新培养模式,采取教育引导、强化学习、践行完善等措施,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通过引导护士时刻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自觉接受人文科学的熏陶,使其人文素质得以持久提升,从而达到提高人文关怀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蔡雅谷.护生的人文知识教育[j].中等医学教育,1998,16(10):35.

[2] 史瑞芬,闭晓君.在护理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452.

[3] 李惠玲 杨小芳 张 妍.专业护士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766

[4] 贾启艾.整体护理的人文关怀[j].护理研究.2003,17(9):993-995

[5] 施卫星.人文精神: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391.

上一篇:素质培训范文 下一篇:人员素质测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