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想范文

时间:2023-02-22 01:33:50

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范文第1篇

我认为,所接受的思想中,或者,对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当然是第一位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第二位的,而西方哲学人文思想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不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比较表面和直接,而西方哲学人文思想在思想中则是潜藏的,比较深层。事实上,在他人生的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即二十岁左右(用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容易接受的年龄”)主要学习的恰恰既不是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而是西方哲学人文思想。18岁之前,所学的知识主要是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诸如“四书”、“五经”之类的,18岁到长沙之后就开始比较系统地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所谓“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其实就是西方文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以及各种社会政治思潮等。自己说:“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注: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斯诺文集》,124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关于思想的来源,斯诺的《西行漫记》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可参见此书。)“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注: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斯诺文集》,129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关于思想的来源,斯诺的《西行漫记》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可参见此书。)所谓“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其实都是西方哲学人文思想。长沙时期是读书的最重要时期,对于求知有着强烈欲望、酷爱读书的来说,这一时期所读之书肯定远不止上面所提到的这些。而在读这些书时的感受如何,由于资料的缺乏,可能永远是谜了,所幸的是,在长沙时所读的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一书还被保存下来,从密密麻麻的批注来看,对这本书是读得非常认真的,后来当这本书“物归原主”时,他还说:“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启发和帮助”(注:1950年同周世钊的谈话,转引自陈晋主编《读书笔记解析》(上册),139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许多的证据表明,在年轻时曾阅读了大量的中西资产阶级的书籍,认真学习了中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学说,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问题不在于承认不承认这一事实,而在于如何评论这一事实。在青年时期所接受的西方哲学人文思想对于思想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时期,一旦接受,终身难忘。在这一时期接受的资产阶级思想可以说深深地印刻在他的思想深处,并终身起作用。虽然后来更看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诸如《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等对他的影响,但如果没有早期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思想作为基础,是不可能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一下子跳跃到马克思主义的。24岁才知道马克思,从此终身信仰马克思主义,但的历史并不能从此抽刀割断。事实上,后来多次从“二元对立”的哲学观点出发强调学习西方哲学的重要性,认为不懂西方哲学,就不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真理是跟谬误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我劝在座的同志,你们如果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那就还需要补学一点它的对立面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需要读一读。”(注:《选集》,第5卷,3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而且,意味深长的是,马克思主义最初就是作为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一种而传播进中国的,只是后来由于特定的政治时局的原因它才从西方文化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独特的异质文化。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从中国本土产生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接受了西方,我们不能因为后来中西方的敌对关系而完全否定西方,甚至否定西方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入侵”中国,其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它给自古以来自尊自强的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这种伤害至今犹存,以至这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外交上的敏感问题。另一方面,洋枪、洋炮、洋文化又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新的冲击、挑战、机遇,中国被迫从古代向近代转型以至最后向现代转型。对于后一方面,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我们过去对这一问题重视得很不够。其实,西方对中国的“正面”影响远大于它的“负面”影响,中国人一方面仇视西方,但另一方面又很理智地承认西方的先进并勇敢地向它学习,这正是中国民族精神中最可贵的地方。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西方思想。所不同的是,它具有强烈的反传统色彩和批判精神,与当时西方主流思想即资产阶级思想迥异,所以我们后来把它作为异质思想。其实,它根本就不是异质思想,不论是从理论根源上还是从实践根源上,它都是来源于西方本身。马克思著作中大量涉及西方的文化、哲学、经济、政治、历史等,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最先进、最科学的学说,是西方各种学说的集大成。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深厚的西方文化、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的修养,能读懂马克思的著作吗?他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吗?

绝对不能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但思想不可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它不可能土生土长。同样可以说,没有近代西方各种社会、政治、文化思潮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不可能有思想。对于来说,没有最初的对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思想的接受,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如果把思想比作一座冰山,可以说,海面上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海面以下的绝大部分则是中国传统的思想和西方哲学人文各种思想。海面以下潜藏的部分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是海面以上突出部分的基础。

过去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割裂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关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不客观的。西方种种思想对的影响之巨大,恐怕本人也未必意识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层的、藏匿的、异常复杂的,一旦接受,根深蒂固,是很难像洗去身上的污垢那样很容易洗去它的。青年时代的所接受的西方哲学人文思想长期影响的行为,不仅是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晚年还说:“社会把我们这些人推上政治舞台。以前谁想到搞马克思主义?听都没有听说过。听过还看过的是孔夫子、拿破仑、华盛顿、彼得大帝、明治维新、意大利三杰,就是资本主义那一套”(注:转引自迪克·威尔逊:《历史巨人》,49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正是这些西方资产阶级哲人和西方历史引导走出传统,面对西方,奠定了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这说明,并不是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推向革命,而恰恰是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他、引导他走向革命。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并不是一接受马克思主义就把以前所接受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完全放弃了,文化思想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复杂的文化思想问题更多地遵循的是辩证逻辑而不是形式逻辑,这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一再强调的观点。是在24岁时即到北京后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并且以后终身信奉马克思主义,但这并不是说他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意味着他的思想领域中就只有马克思主义。在的文化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占有同样的地位,所不同的只是,他对二者的态度截然不同。早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初期,他就一方面深受陈独秀、两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深受罗素、杜威、胡适、蔡元培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影响。罗素、杜威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胡适、蔡元培是当时非常有地位的中国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

纵观一生的读书活动,可以看到,童年时代主要读的是中国古代的书,晚年“返老还童”,再一次主要是读中国古代的书,所不同的是,童年主要是学习,晚年则主要是欣赏。而人生的中间时段一直没有停止过读西方的书籍,长沙时期是这样,延安时期是这样,建国后同样是这样。“更多的涉猎西方哲学书籍,当是在延安时期和建国后。在1965年8月5日接见外宾的谈话中,说他读过古希腊名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还说,德国哲学家、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第一个看透神是人的思想意识的反映。他的书必须看。当然,黑格尔的书也必须看。列宁说,不读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书,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也应该读唯心主义的书。我是相信过康德的。不读唯心主义的书、形而上学的书,就不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是我的经验,也是列宁的经验,也是马克思的经验。”(注:陈晋主编:《读书笔记解析》(上册),695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是一个阅读广泛,知识渊博的人,他极善于从各种书籍哪怕是从一般书籍中吸取营养。他的思想,其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有苏联的,有中国古代的,有中国近现代的,还有西方资产阶级的。除了对马克思、鲁迅这样的极个别的人给予全面肯定以外,很少对某个思想家或某本著作作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区别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多是从正面接受;对于资产阶级思想,多是从反面接受,“批判地接受”,就是他总结所说的“洋为中用”、“吸取其精华,剔出其糟粕”。

我们认为,思想和西方哲学人文思想之间的隔阂和分歧并没有表面宣传的那么大,中国关于与西方之间关系的政治宣传有时与实际有很大的差异,这一点本人也是承认的,1973年在接见当时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时就曾表达过这种意思:“实际情况是,有时我们要批评你们一下,你们也要批评我们一下。这就是你们的总统所说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你们说:‘打倒你们这些共产党!’我们说:‘打倒你们这些帝国主义者!’有时我们要说这类话。不说不行呀。”(注:亨利·基辛格:《中国共产主义之父》,载《巨人中的巨人——外国名人要人笔下的》,96~97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基辛格对此感到非常惊奇,这其实是他不深刻地了解中国的政治和政治宣传。过去我们忽略思想与西方哲学人文思想的深刻联系,主要是政治原因,具体地说,与中西关系的对抗、隔绝特别是意识形态的分庭抗争有很大的关系。

人文思想范文第2篇

本科教育应该立足于专业技能,进而实现专业理论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进行理论研究之前要掌握专业技能并加强动手能力,这就是人们说的“实践出真知”。然而,现在地方高校的一些教师把技能培训当成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认为技能培养和本科高校没有关系,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践能力。这好比学画画,只有先学会怎么拿画笔、调颜料,然后才能开始绘画。没有经过实践操作,如何进行理论研究?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科动画专业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打牢了,学生才能向上突破。动画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动手能力不足,就无法完成相应的工作,更别说在专业上有所突破。所以,加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根本。只有会用工具,才有可能画出好画,做出好的效果。有人会产生疑问,如果我们加强实践能力,那与高职高专不是定位重合了么?事实上,实践与本科教育并不冲突。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素描课上,教师就可以直接用手绘板、PS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素描的同时也学习了工具软件。又如人体解剖课,教师可以结合ZBrush软件进行讲授,学生一边了解人体知识一边用ZBrush软件练习雕刻。这样4年学习下来,理论知识学到了,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工具软件的使用也非常熟练了。这样培养的学生进入就业市场会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二、专业细化,培养又专又精人才

目前,动画专业最大的问题是“全”而“薄”。各种课程学习稀释了重点课程、重点内容,学习的有效性也被降低。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勇于取舍、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才能使学生学到真知、掌握重点。动画专业的通识课程需要缩减,专业课程需要简化,力求“专”而“精”。现在的动画专业课程在各个专业方向上没有特色,课程设置单一化、模式化,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特色。“在美国,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专攻方向。例如有的学校只提供动画特效的学习,有的针对艺术电影的拍摄等。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展规划选择不同的学校。”动画专业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而招生范围也不能局限于美术或计算机专业。如,编导需要文学功底较强、对人文历史较为熟悉的文科专业的人才,他们只需要学习简单的美术知识(速画)和动画的整体知识。而原画设计则需要美术功底很扎实的人才,他们不必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较高的编程能力。制作人员则需要熟练使用软件,对美术与文学知识则不必太精通。还有一类需要精通编程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其应了解美术与动画相关知识,用于编制功能强大且易用的动画软件。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现代科学发达的今天,只有专而精的学生才会被市场需要。拿角色设计来说,由于课时的限制往往只讲角色的基本绘制。这个角色的表情与动作、表情和动作与角色性格的关系、角色是怎么合成的、角色的毛发与衣服特效、角色服装表现的时代特征以及道具方面的种种深入的知识都不可能讲到。这不利于学生毕业从事角色设计工作。我们可以把角色设计这个设计方向独立出来,让学生用大学4年的时间专门学习角色设计。对于二维和三维的角色设计,包含人物角色、生物角色、创意角色、角色的表情与动作、角色的道具、角色的服饰等,同时还有二维角色绘制与三维角色制作。我们可以这样设置角色设计的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含动画流程);角色造型、三维角色制作;人体解剖、生物结构与分析、生物形状与质感表现;角色创意、人物表情与心理分析、人物动作分析;角色材质与贴图、道具设计与表现、三维道具制作、服装设计与表现、三维服饰制作;动力学与毛发、服装、现代机械道具与防护器具设计;等等。这样,学生对角色设计的设计方向就非常明确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绘画和三维模型制作能力,退一步可以做二维动画的中间画工作或三维模型师工作,进一步可成为动画、游戏、影视中的角色设计师。对于角色设计这个设计方向,学生可以深入学习道具与服饰、人文思想等,把角色设计做得专而精。如果学校的动画专业教育集中在类似角色设计的专业方向上,几年之内学校的角色设计就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010年之后学校的角色设计将成主导专业,甚至成为全国闻名的动画角色设计专业。学生经过4年的角色设计学习远远超过只学两个月的角色设计学生。分工越细,专业顶点越高。就拿在影视、动画、游戏中常见的水面特效来说,水面特效所包含的知识面非常广,要想做好水面特效,不仅需要美术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流体力学、光学、化学等理工科知识,加上对三维软件的熟练掌握及应用,这样才能快速做出最真实的水面效果。不仅影视、动画、游戏需要水面特效,其在海洋研究、地质研究、船舶制造等专业的应用及研究中也都会用到,如美国一些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造经常会请好莱坞的特效工作室完成任务。因此,仅水面特效就足以形成一个专业方向。而现在的动画专业讲到水面特效的课时不会超过10个,即使培训学校讲授这方面的知识点也不会超过5天。所以,水面特效制作方向成立以后,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会有深度,学生就业就不会有很大的压力。把学习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然后扩展这个点的相关知识,使这个点更精更高,才是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之道。如果每2~3所高校攻一个点,那么这些点将全面覆盖中国动画行业中的各个方面,各个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胜任当前的工作。

三、加强专业下的人文思想教育

人文思想教育和专精教育并不冲突,就拿角色设计来说,怎样设计角色?角色要符合什么要求?角色的思想性格是怎样的?假如故事发生在唐代,这个角色应该有怎样的服饰、道具,类似的角色怎样区分?这些都是在设计一个角色时需要考虑的细节,这些都需要设计者对人文历史具有深入的了解。没有思想的角色就如同没有灵魂的人,只是一具空壳。在宽口径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难以深入学习到这些细微的知识,只有细分专业以后,学生才能有时间、有机会深入学习这些人文思想及其代表的意义。在角色设计中,还可以增加角色表情与角色性格分析、中国古代服饰与盔甲、外国服饰与盔甲、中国古代物品与武器、中外道具设计发展、中国古代纹样、中国古代哲学等课程。这可以加强角色设计方面的民族文化特征。目前,动画专业所学的角色都是清一色的西方魔幻风格,精灵、一体式盔甲、死亡镰刀等已经让人感到视觉疲劳。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制作人发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其制作的中国元素的动画大获成功。如果我们不能专精角色设计,就无法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以时代的精神,广泛吸收各派所长,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去表现东方的意境和情韵,创造东方新兴艺术。”如果没有人文思想方面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只能是空谈。专业上的人文思想学习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专业风格,这才是角色设计的最高目标。当然,这些都要建立在基础打牢、专业精进的基础上。潘天寿在谈绘画风格时说过:“在缺乏基础训练的情况下,一入手就乱创风格,必然会徒费时间精力而无所成功。”加强人文思想教育在动画专业的学习中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当然,无目的的学习同样也是一种浪费,如果不改变教育模式,那么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风格只能是一种奢望。中国的动画专业到了变革的时代,我们不能一味地创作一些低幼化、低技术的作品。中国动画曾经有辉煌的过去,只是现在走入了迷茫。要振兴我国的动画产业,必须从专业教育入手。中国动画发展的症结在于动画专业的教育同质化、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部分学生成为低端型、技能型人才。要想全面提升动画专业的教学水平,必须分点突破、重点突破,抛弃以往追求全面的教学思想。高校动画专业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专而精的人才,加强专业下的人文思想教育,这才是解决当前动画发展瓶颈的方法。

人文思想范文第3篇

2、【幼儿教育问题】如今幼儿园教育都是“和风细雨”式的,让幼儿变得安静、温顺、听话。塑造出这种个性,长大后缺乏坚强、刚毅、不屈的性格,遇到挫折受不了,碰到困难抗不了,面对急事办不了。我们也要有“狂风暴雨”式的园校教育,有意安排幼儿到风雨中去奔跑,到泥坑里去滚爬,对幼儿教育要刚柔相济。

3、【素质教育核心】人才成长因素极为错综复杂,但总的来说体质、智力、性格、理想的良好身心健康发展是成才“四要素”。有了优良体质,才有充沛的工作精力;有了敏锐智力,才有深层的思维创造;有了刚毅性格,才有不屈的奋斗精神;有了崇高理想,才有执着的追求事业。这应当是少儿“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4、【知识有别学历】很多人都认为有学历就有知识,这不完全正确。学历是学校各门学课的学习程度,知识是社会各种事物的了解程度,它包括文化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等等。知识具有纵向性与横向性,纵向性就是某个职业之内深层的专业知识,横向性就是某个职业之外涉及的相关知识,故而知识与学历是有别的。

5、【学历智力区别】人们别把学历与智力等同起来,学历是对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文化知识掌握,而智力是对注意、记忆、想象、操作等大脑功能发挥。学历与智力完全是两回事,学历高不等于智力就高。当然,专业知识与大脑智力有密切关系,这如同车辆专用汽油与发动机的关系,专业知识会影响大脑才智的发挥。

6、【应试教育弊端】学校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那么怎样搞好学生教育?老师们说起来都很懂得,应当注重文化知识、特长兴趣、个性心理、道德品质、人生理想等各方面的教育。可是,学校真正做起来,却搞应试教育模式,单纯地给学生脑袋里大灌文化知识,却不按照懂得的那些教育内容,去确实搞好素质教育了。

7、【自我挖掘才智】智力是注意、记忆、理解、思维、想象、操作、抑制七大能力的总称。不同智力会成为不同职业的出色人才,如记忆力好的人,适合从事财会、间谍等记忆性职业;想象力强的人,适合从事绘画、科研等想象性职业。因而一个人要善于发现自己某种特长智力,并努力寻找发挥、挖掘特长智力的平台。

8、【选好成才道路】成才道路有三条:一是学业成才,通过努力学习获得高等文化知识谋求运用职位;二是岗位成才,经过认真掌握业务技能成为单位骨干;三是爱好成才,经过个人爱好钻研取得某一领域成就。每个人的智力元素、兴趣爱好、人生理想各不相同,成长的经历也就不同,要正确选择适合自身成才的三条道路。

9、【提倡智慧用才】昔日改革开放大讲知识,而今科教兴国大讲人才。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需求有了不同,人文思想就要改变。我们不能再吹“文凭风”,而要吹“才华风”,人事部门应当逐步将“学历用才”体制建立起“智慧用才”机制,使那些低学历特长人才也有用武之地,这样才能使社会涌现更多的真才、实才。

人文思想范文第4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就是一座蕴藏着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养料的宝库。《史记》则是这座宝库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自然也是选修教材的首选内容。《选读》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体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教科书重视和发挥《史记》所具有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选读》教学参考书)

一、使学生懂得注重人谋的道理

人文主义是相对于神本主义提出的,其核心理念就是抑神扬人,以人为本。《选读》强调“人”的重要性,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人性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司马迁写《史记》,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己任的。他注重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总是对人事、人谋作仔细地观察和记载,而且认为人们事业的成败兴衰主要在于人谋。

如《项羽本纪》中,项羽自刎乌江时叹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最后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写道:“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他明确地表明应该从人事方面找原因,引咎自责,表现出对项羽至死不悟的惋惜。其实司马迁在整个选文中多次流露出项羽失败的个人原因,如“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高祖刘邦和属下的总结:“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如此骄傲自满、妒贤嫉能、不得人心是绝对不可能干成什么大事情的,笔者个人还认为他太重感情,这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且不去说刘邦关于“烹太公”一事的无情与,但是从中却明显看出刘邦很清楚这是项羽的软肋;“鸿门宴”错失除掉刘邦的良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羽念及兄弟情分。俗话说“干大事的男人就不能太儿女情长”“红颜祸水”,笔者不理解为什么在外打仗还要带着美人虞姬。最不能忍受的是连向他密报的曹无伤都由于他的一句话而惨遭杀害,试问以后还有谁敢向他提供情报。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最终的悲剧结局绝对是性格的必然。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遇到问题一定要多找自身原因,学会“自谋”,“咨诹善道”。当前的一些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的人已经习惯于自私自利,遇到问题从来不找自己身上存在的原因,老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怨天尤人。这样学生更要好好读读《选读》,好好体会人谋的道理。

二、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前提,是爱国主义精神滋养的沃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国家必须固守的精神家园,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选读》可以说是一座爱国主义的人物画廊,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人物,他们身上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苏武传》中的苏武等人,考其行事,都是有着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历史人物。而《唐雎不辱使命》、《荆轲刺秦王》等文中,唐雎、荆轲面对,毫不畏惧,头可断,血可流,绝不丧失气节,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等情节的叙述,表现了蔺相如面对的勇敢和机智,同时也写出了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赞道:“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对于廉颇,文中也是肯定的,写他豪迈率直,勇于认错,通过“负荆请罪”的故事,表现了廉颇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将领,有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

又如《屈原列传》中写到:“屈平既嫉之,虽放逐,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追述了屈原忠君爱国,为实现祖国的富强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斗争。对于屈原由于眷顾祖国而写下《离骚》这样的爱国主义杰作,司马迁赞道:“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个赞美了屈原,对诗人的崇高人格和爱国主义精神都给予充分的表现和极高的评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优良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责任感,这一点理应为我们的青少年学习和继承。但是,当前的中学生在继承祖国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遗产方面,却明显存在一种偏离的迹象,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疏远着崇高、责任和奉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三、使学生去思考生命的价值

关注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尊重个体对生命的体验,理解多元的生命价值取向,是现代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之一。《选读》明显表现出一种人性的觉醒和对生命的关注。追求生的真谛有助于思索死的意义。司马迁重视生命的存在,更重视生死的意义。先秦儒家“三不朽”的人生追求是司马迁生命意识的核心。

《选读》中的众多仁人志士面对死亡慷慨赴难,用生命来成就人生价值的不朽即是司马迁生命态度的印证。《屈原列传》中的屈原,《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在陷入死亡与屈服的两难境地时,以死亡作为最后的抗争,用鲜血捍卫了生命的尊严,是为“立德”;荆轲、侯赢为报国难舍生取义是为“立功’;孔子厄于陈蔡而世传《春秋》,孟轲困顿生而有《孟子》,韩非被陷谋害而有《说难》、《孤愤》,孙膑遭嫉斩足而著有兵法,皆为“立言”;韩信受胯下之辱、漂母之食而不死是为“立名”。正是在这种追求不朽思想的影响下,司马迁的生命意识比传统儒家更具韧性,更为顽强。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义也。”所以司马迁反对将殉道牺牲推向极端,不赞成见辱则死,动辄舍生。他主张忍辱负重,不为一时之辱而舍生,而是要发奋进取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他遭受宫刑而不死,为后人留下了不朽诗篇《史记》。他晚年希望《史记》能“藏之名山,传于其人,通邑大都”(《太史公自序》)就是要通过“立言”以实现自我的“不朽气”。此“立言”即“立名”,立名,是司马迁品评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也是司马迁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记得中学时代常常莫名地问自己“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认真地读好《选读》定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受益匪浅。

从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爱国主义的养料,以历史人物为榜样激励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选读》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和奋斗精神反映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和一种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虽然包含了古人个人功利思想的局限,但这种建功立业的追求正是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所应该学习和具备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之一。总之,《选读》对于学生人文思想的熏陶是是多方面的,如有利于学生懂得注重人谋的道理、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思考生命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确立的正确人文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等等,都值得我们活学活用,善学善用,学以致用。

人文思想范文第5篇

1.钻研课本内容,挖掘人文内涵

课本是历史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特别是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彻底改变了过去以政治、经济、军事为编排顺序的情况,增加了很多有关文化、艺术、思想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其本身就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就是有关“人”的学问,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具体的观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无论是根本还是出发点与归宿点大都是“人”,思想核心也是“人”,只是在对人的价值取向上不同而已。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灵活运用教材,不断挖掘出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和人格塑造的内容,找准历史学习与人文精神培养的结合点,并从课外渠道丰富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择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2.坚持以生为本,创新设计教学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备“学生”的意识,围绕学生的兴趣与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例如,新课导入时,不仅要联系学过的知识,而且要考虑这样的导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备课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导入。设计课题提问,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其次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设计出不同类型和层次有别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们了解鸦片是什么吗?”“英国的鸦片大量的输入中国,对我国有哪些危害?”“鸦片战争的根源究竟是什么?”等,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能够探讨并得出清政府的腐败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从而达到让学生深刻了解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实质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设问与解答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有利于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并且通过不断的启发,再由学生自我反思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联系社会生活,发挥人文教育功能

历史人物的生活年代距我们当今的社会已经非常的遥远,但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对我们仍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社会生活中哪些与历史人物有关的联系,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如居里夫人与莱特兄弟历经千难万苦、追求真理的感人事迹。我们可以联系时下学生对物质生活的攀比之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金钱与名利只是表面的享受,把它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就会偏离方向,无法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每个人在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少数学生在考试不理想时就会垂头丧气,丧失学习的信心,我们就可以举一些历史人物经历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如淮阴侯韩信受胯下之辱,忍得住一时的痛苦,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挫折或不幸,要勇敢的面对,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从而形成乐观自信的人生观。

4.不断创新教法,弘扬人文主义精神

新《历史课程标准》重视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创造。因此,所有教学方法都应努力达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其基本思路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情景,让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积极尝试运用实践法,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教学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提升人文素养。其基本方法有:参观法、欣赏法、研讨法、调查法等,这些方法都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行、意共同发展,进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中国有着富有特色的人文历史课程资源,如大汶口文化遗址、北京猿人文化遗址等,都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史料;山海之城青岛、历史文化名山黄山等,都是很重要的历史景观;文化巨人孔子、兵学鼻祖孙武、神医扁鹊、书圣王羲之等,都是历史文化名人……只要我们多开展学生主体性实践活动,这些就可为我们所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也符合其自身知识体系的特点。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措施,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人文思想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扩展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4.在体育教学中,多媒体MMCAI课件横向联合、发挥优势。

多媒体MMCAI课件的教学工作,是一项涉及专业水平和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综合性课程。横向联合开发MMCAI课件是迅速开展MMCAI教学工作的捷径。因此发挥体育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相配合的优势,是顺利开展MMCAI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鸣华.计算机文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华云.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排球扣球技术教学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6).

[3]张惠琴.怎样使学生爱上体育课[J].中国学校体育,2001,(4).

[4]姜艳玲.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优化课堂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1,(4).

人文思想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传统人文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其特点是在各种关系中突出了人的重要性。神人关系上,人对神的实用主义态度;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利用自然为人造福,突出人的价值;社会关系中,强调以人性为基础的社会准则;它将自然、社会和人视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追求人格和道德的完善。科学地审视传统人文思想,对今天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人文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从天到人,有仁有智。古代思想家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作为认识主要对象和实践对象,把自然、社会和人视为一个和谐统一体,在各种关系中突出人的重要性。传统人文思想包含着很多科学合理的因素,科学地审视传统人文思想对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神人关系上,人对神的实用主义态度

传统人文思想中天人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夏、商、西周三代,天、上帝是同一个东西,是至高无上的神,人是神的产物,后来,道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进程,老子从本体论上抛弃了神,但在信仰范围内保留了神,因此,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神,“以民情知天命,先人而后神,敬神鬼而远之和神道设教诸思想就是人文思想对神道观念的改造和修正。”,其中,墨子的“神道设教”思想,把神道当作工具来看,人成了神的目的。后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天谴论中的“神”也是他为了约束君王权力自己设计的。因此,在神人关系中,思想家们采取实用主义态度,这一特点是传统人文思想发展的标志之一。

二、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利用自然为人造福

西周末年,有人开始把天视为自然现象,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得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存在、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等结论。他们认识到,一方面,人的活动要受自然制约,人要把‘法自然’作为人类安身立命的起点,即“敬天、畏天”;另一方面,人对自然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通过主观努力与探索求得与自然的谐调,成为自然的主人,利用自然为人造福。即‘制天命而用之’。因此,人与自然关系上,传统人文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利用自然为人造福,突出人的价值。这对当今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类必须认识到人是源于自然的,要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可以利用自然,但在利用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三、社会关系中,强调以人性为基础的社会准则

人性问题是传统人文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性问题的实质被归结为道德善恶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在探索人类的本质与价值,在对人性问题探讨中,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最大。他们分别从人性善和人性恶出发探讨人性和人的价值,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德行源于人的本性;而荀子则认为仁义礼智是改造人性的结果。但他们又都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主张。孟子教导人们努力保持和发扬善性就会变成尧舜,荀子教导人们努力用礼义改造自己的恶行,也能变成尧舜。他们都认为人的价值是在同自己的欲望斗争中提高和发展的,都强调道德礼义和后天道德教化的必要性。都将个人价值与作用赋予最高地位,其它社会关系处次要地位,其政治意义就是维护君主政治,二者可说是殊途同归,但正是在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和完善,成为圣人、贤人、仁人、君子的同时,传统人文思想得到充分发展,这是传统人文思想一个重要特点。

四、将自然、社会和人视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思维方式最主要特点就是把自然、社会和人视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是通过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达到的,在这些观念中,有一些合理的,并且包含着一些科学的因素。如,传统人文思想客观分析人与自然关系,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追求,就存在很多合理因素,对现代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但在传统人文思想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为制造的统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就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制造出来的。他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天人之间是主从关系,“沟通天人之际的只能是圣人”l=r}$,即皇帝。他把天道道德化,又反过来用道德化的天道来论证人世道德,由阴阳之道是宇宙和社会的普遍规律,阳主宰支配着阴,而得出人类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即“三纲五常”,这样人们就能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形成良好政治秩序,他的理论实际上是在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五、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追求人格和道德的完善

宋明理学沿着孟子的方式进一步论述了人的价值只有在道德化的道路上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强调道德规范的绝对权威。儒家认为个人道德完善是社会完善的基础和起点。因此,“传统文化中,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rtzfo,自觉遵从“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一价值取向使历代知识子既能注重内在修养又负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但它同时也暗示着人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就要从政当官,促成了中国封建宗法等级制和“官本位”思想的形成。此外,“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规范一方面强化了个人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它从不平等角度维系社会秩序和上下贵贱、尊卑长幼的等级差别,严重束缚了人的自由创新思想。传统人文思想这一特点,在今天仍有一定影响。

六、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现代价值

近些年,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同时也在有意无意破坏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一方面,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正面临着全球共有的严峻形势: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森林面积减少、生物锐减,这是人类在经济现代化发展中忽视自然规律,对自然过量索取造成的苦果。是自然对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惩罚;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气,损人利己、坑蒙拐骗、假公济私、贪污受贿等丑恶现象随之出现。这些都是与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不相容的。

人文思想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美,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主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以自己的思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培养发掘自身的潜能,从而能够让他们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收到人文思想的影响,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关怀。

一、美术课程中人文思想的具体应用

美术课程中人文思想的表现主要在于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会关心人,让学生懂得人文的内涵就是人生存的意义,这些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美术教学不但蕴含着人文精神,还能在不同国度的艺术创造中体现人文特征。教师要在美术课堂中为学生阐述人文教育的基本理念,从侧面将人文精神鲜明的体现出来。美术教学课程更应体现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后思想发生根本的变化,能够使他们在学习中觉得更轻松,对美术学科更加喜爱,让学生不断的吸收文化营养,更加热爱生活。

二、从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生活的乐趣,美术课程学习来源于生活,只有学生在日常积累的生活经验中有充分的发现,才能更好的完成美术可能,因此,美术教学中,应教会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来发现生活中美的存在,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生活。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自然景观中的美,善于发现日常普通平凡的美,在美术课程上能够用自己的绘画方式将这些要素创作出来,结合人文思想发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引导学生将自己身边的生活经验和美感表现出来。指导学生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去记录美的一点一滴,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热爱。

2、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观

在人类生活和情感创造的表现中,美术是最有代表性之一的艺术创作。美术教学则需要教师注重学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创新,将美术教学与人文思想融会贯通,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情感交流和无限发挥自身创造力的场所。人类的情感在美术中体现在形、色、质,它的艺术性能够直接唤醒人的内心世界,在感观的直觉上形成直接的信号。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创作应该时刻把握人文思想的主干线,将自己的学习和情感付诸于作品上,这样可以很好的规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平复他们的内心。从创作、表现和交流上提高他们的能力,达到健全他们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美术学科上应注重在美术的历史上选取典型和优秀的作品,使学生对自己的创作抱有无限的追求。在通过作品上教会他们鉴赏的同时,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懂得环境保护与人文精神的密切联系,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上对创造美好生活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培养学生学会美术鉴赏与理解人文背景的能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作用。

综上所述,当代的美术课程指导思想应注重学生的“人本”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对学生“真善美”的培养,驱除学生“假恶丑”的思想,不断的对每一个学生的内心进行熏陶,培养他们无限的爱国情操,使他们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苏苗;;包装设计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渗透[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郑镇;;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人文思想的嬗变[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人文思想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人文思想 起源 希腊 海洋文明

1 人文思想简述

人文思想或人文精神,从狭义角度指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潮;而广义的人文思想或人文精神,指的则是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一种文化传统。它的核心观点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本身的价值;主张灵肉和谐,强调现世生活,也强调人的精神追求;同时宣扬人的理性思考。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诞生地,同时也是西方人文思想的孕育地。人文思想首先就孕育于古希腊的文化土壤里。人文思想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核心思想。研究西方社会,生活及文化,或进行积极有意义的东西文化对比,人文思想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公元前5世纪左右开始,古希腊哲学家开始从认识自然发展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这也是人文思想的萌芽期。而人文思想在希腊罗马时期的诞生及发展在西方人文思想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属于它的起源期。本文正是对西方人文思想在希腊海洋文明的孕育下的起源过程进行了梳理。

起源时期人文思想有两大学派:其一为智者学派,代表人物为普罗泰戈拉,他的主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的观点推崇了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权威,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醒悟。但他的观点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内在的道德理性,否定了社会制度,道德和法律对于人类某些行为的约束。第二大学派为苏格拉底,他主张美德即知识,弟子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

2 希腊海洋文明为人文思想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与东方的农业文明稳定封闭的特性相比较,起源于希腊罗马的海洋文明有着非常鲜明的不同特点。海洋文明代表着开放,流动和变化。人们长期与大海搏斗,逐渐培养了强烈的竞争和斗争意识。贸易活动频繁,工商业发展迅速,文化交流和融合普遍,所以人民的思想意识方面都具有灵活的包容性。所有这些特点非常有利于人文思想的诞生。

2.1 希腊的地理环境

希腊三面环海,拥有优良的港湾,海上交通非常便利,与小亚细亚和非洲(埃及)都距离较近。而“与优越的海洋条件相比,爱琴海世界的陆地环境却恶劣的多,克里特岛,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各岛屿上的土地大都是不适宜耕作的山谷和丘陵。加上降雨量不足,水源匮乏,无法满足大面积的灌溉需要,因此农作物以橄榄,葡萄等较耐旱品种为主。”这些地理特征保证和推进了希腊昌盛的商业贸易活动和频繁的文化交流。海外贸易要求开放,外向和竞争,这使得人们会更积极活跃、勇敢和富于进取。这正是海洋文明不同于我国农业文明的一个巨大特点。海外贸易兴盛,培养了活跃的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这帮助古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也让希腊人民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建立的肥沃土壤。而希腊半岛上纵横的山岭,交错的河流还有海洋的天然阻隔,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这造成了希腊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也帮助了希腊的城邦民主制的形成。

2.2 希腊的经济

早在爱琴文明诞生之初,希腊半岛的海上贸易活动就已经非常频繁了。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由于广大奴隶的劳动和工商业的发展,古希腊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公元前6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经济非常繁荣。“到了马其顿王国称霸地中海世界的希腊化时期……希腊对东非,阿拉伯,中亚和印度的商业贸易大发展,并开始与更遥远的中国有了商业交往。这时,工业和商业的主要控制权都集中到国家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兴旺繁荣,大都会式的城市成倍增长”良好的经济基础永远是思想文明发展的先决条件。

2.3 希腊的政治

古希腊奴隶制下经济繁荣,欣欣向荣。这为希腊的民主政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希腊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为城邦民主政治。这其中又以雅典的城邦制发展的最好。城邦是由拥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所组成的一种团体。它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城邦通常面积狭小,人口相对集中,这使得公民能更直接积极地参与城邦政治,更主动便利地追求民利。在城邦体制中,贵族制取代了君主制。而平民又在长期的斗争中,获得了一定的权利。在雅典,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等的先后建立使得人民的民主政治思想得到了良好的生长和巩固。“而这一新型社会关系和国家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希腊罗马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 ”虽然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民主政治体制,并不是广泛意义上的民主,而只是针对男性公民的民主。但在当时的时代,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同时伴随着海洋贸易和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持续发展,以及希腊自身民主政治的发展,每个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得到保证,“人”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使得普通市民的地位日益突出,自我意识逐渐开始预备超越宗教宣扬的神的意志。这些都为人文思想的诞生进一步做好了铺垫。

3 希腊海洋文明背景下人文思想的起源综述

希腊的海洋文明不但带了繁荣的经济和开明的政治,还培养了希腊人开阔,勇敢,和善于竞争,勇于交流的个性。这些正是人文思想诞生的肥沃土壤。

3.1 智者学派

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开始出现的自然哲学家们排除了神造万物世界的迷信,这为人文思想的最终诞生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公元前5世纪左右,希腊出现了智者学派,这也是有史记载的代表希腊人文思想萌芽的最早学派。

在雅典,由于公民大会等政治机构的出现,雅典公民经常就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行公开演讲,陈述或辩论。而雅典法庭则规定每个公民必须自己为自己辩护,不许旁人代辩。因此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渐渐出现了一批职业教师。他们专门教授人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等课业,以此为职业。这批职业教师大多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知识领域内有自己精深的造诣,同时也提出很多大胆的改革建议。与以往的自然哲学家们相比,他们的更多开始关注人本身。也正是因为对人的关注,这批学者才被统称为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开始将人和社会作为探索和思考的整体,将人而不再是将神的意志奉为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标准是人为的产物,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否定了神的意志,注重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被誉为吹响了人文主义的号角。他宣扬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这其实就是对神的存在的一种质疑,鼓励人取代神。这种对人的价值尊严的强调和肯定,正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但智者学派对于个人主观感受的过度重视,而忽略了伦理道德,这也导致雅典社会的很多问题,而招致了许多批评的意见,其中以苏格拉底的观点最为卓越。

3.1 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被称为希腊三贤。人文思想由智者学派倡导后,正是由苏格拉底进一步升华的。而希腊三贤在思辨过程中,更严密,更强调客观和逻辑体系。这也表明人文学家和哲学家们对于人的关注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这深深得益于海洋文明不断探索未知新世界,新领域的天性。这与我们农业文明求稳求固的特质截然相反。

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一样,将人作为研究探讨的主题,这正是人和人性的推崇和重视,也是人文主义的核心。“古希腊思想最大的魅力在于以人,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而苏格拉底之所以受到后人的极大推崇,就是因为他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西塞罗语)。历代人文主义者所反复重申的一点事,哲学应当是人类生活的学校,致力于为人类解决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但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则非常重视伦理道德,主张“知德合一”。针对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将其升华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很反对过激的政治行为,希望唤起雅典人民的道德感,从而挽救日渐颓废的城邦民主制度。他最为人知的一些观点还包括“美德即知识”,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认识你自己”等等。他的主张更加关心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也使得哲学从此真正开始研究人本身。

苏格拉底之后,他的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续将人文思想向前推进。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论哲学家。他非常强调人类的理性。他认为思想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因此他认为在客观存在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世界。理念存在于人的思想中。而人类应该尽力去深入了解自己思想深处的理念。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柏拉图将人类分为三个等级,鼓励人们进行积极的理性思考。而亚里士多德则创建了非常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将人文主义的发展推上了更理性更合理的发展大道之上。亚里士多德本人博学多才,精通逻辑,伦理,政治,经济,文艺,动植物学和物理学多门学科。他曾被马克思誉为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之人。由于他渊博的知识体系和开阔的胸襟头脑,亚里士多德非常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他主张在严密的逻辑体系下,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到了希腊哲学百川归海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哪里,希腊神话中喧闹不已的神和神秘诡异的‘命运’都完全淹没在严谨的逻辑范畴和抽象的哲学概念之中,一个充满了理性色彩的形而上学体系和自然物质世界成为人们所面对的唯一真实的思想背景和生活世界。”他强调在整个自然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存在。这再次凸显了人文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他鼓励人们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人文思想历经三位伟大的哲学家在希腊海洋文明的土壤中得到更好的孕育,并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质的飞跃,最终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思想基石。

4 结论

“西方从古代袭来的海洋文化起,就企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争取个性解放;在个人奋斗中克服常规,求变,求动是他们精神的动力,并在做事中发展这一动力 ”。事实上,希腊海洋文明带给西方人的不只是做事上的改变和动力,还有对于自我或者说 “人”的积极探索和思考。人文思想倾作为西方文化的精髓,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极具现实意义。从海洋文明角度来回顾人文思想在希腊的起源不止可以更好更深入梳理西方人文思想的脉络,更可以“以西观东”,这是任何西方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同时在英语教学中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林. 西方文化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2]徐行言. 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8.

[3]徐行言. 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1.

上一篇:灌溉工程技术范文 下一篇:车间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