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0 03:31:44

人文管理

人文管理范文第1篇

二、技术:人的本质构成

三、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一):语言

四、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二):时间

五、技艺与人文:匠心

六、现代技术与人文:异化

一、人文:自由的理想

人文学科(Humanities)字面上自然首先是一种学术分科,以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人文学科又不只是一种学术分科――如果那样的话,它就可以简单地归入社会科学的行列,就像中国目前的学术管理体制所做的那样――而且首先不是一种学术分科。人文学科首先着眼的是对于“人”的“培养”,是对于“理想的人”、“完全的人”、“最具人性的人”,一句话,“自由的人”的“培养”,这样的人(性)被称为Humanitas,对这样的人的培养希腊时代称为Paedeia(英文教育学Pedagogics和Pedagogy一词来源于此)。从Paedeia到Humanitas再到Humanities,其间贯穿的是理想人性的观念,即人的理念。所以,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是树立和培育人的理念,至于通过什么途径,学习什么知识内容,还在其次。或者说,学习什么知识内容、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都取决于有什么样的“人的理念”。

如果说“人文学科”的内容取决于“人的理念”,那么“人的理念”又如何规定和选取?一般来说,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看法很多,似乎具有某种相对性和多样性。是否基于不同的人文理念可以造成不同的人文学科呢?如果我们准备把人培养成听话合用的工具,培养成大工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或者有专长和技艺的专家,那么也存在一个相应的人文学科吗?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人文学科具有某种历史的延续性,关于理想人性的概念也存在着历史的继承性。在这里,多样性总是服务于统一性。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哲学总是被看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今天,人文学科总是能够相对的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区分开来。

这同时也意味着,关于人的理念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在这种连续性和统一性中,希腊人的“自由人”概念贯穿始终。理想的人是自由的人,或者说,“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所最后持守的东西。一切人的价值、尊严、理想、美德,都建立在人的自由之上。

自由不是人特有的一种能力,而就是人的存在方式本身。自由的存在方式是“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哲学时说,“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形而上学》982b26)什么是自己呢?如何达到自己?人身上的许多“东西”,也许一切“东西”都不是自己的,其物质组成属于这个古老的宇宙,其社会行为受制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若是把人当作一件物进行分析,那就确实找不到什么独特的“自己”。要达到自己首先要具有一种悬搁的能力。自由正就是这样一种悬搁。人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就是对一切外在事物的悬搁,向着“无”(它)回归。

向着“无”回归,便同时是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展开――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展开与向着无回归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一回事。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对无的持守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无”本质,因为人确实没有本质。对无的持守也就是永远保持一种超越的姿态,不限定在任何既有的格局之中,向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开放。

向着无穷的可能性展开、向着过去和未来伸展,这正是时间性的根源。自由就是时间性。正像只有人才是自由的,只有人才拥有时间,只有自由的人才会有历史。反之,人在也只有在他的历史性中持守着自己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一切人文学科本质上都是历史学科的根本原因。

二、技术:人的本质构成

人没有自己的本质。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人性,这是人的基本的悖论:人的本性就在于它没有本性。人文学科的目的就在于唤醒人们身上的这个最原始的本性,即回归“无”的本性。人的无本质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它没有固定的本质――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一直处在流动变化之中;第二,它的本质的构成是一种向着“无”的,受着“无”的规定的构成,这里的“无”是“无它”,即它是自己创造自己。

一方面是无固定的本质,另一方面是自己创造自己,这种关于人的起源的思想早在希腊神话中就已经出现:这就是艾比米修斯(Epimetheus)神话和普罗米修斯(Promethus)神话。柏拉图在《普罗塔哥拉篇》中讲述了这个神话故事。大意是说,从前有一个时候只有神没有生物,神们用土和火这两种元素的混合物来塑造各种各样的生物,并赋与每一种生物种种特有的品质。艾比米修斯和普罗米修斯两位神界兄弟负责分配事务,前者管分配,后者管检查。结果爱比米修斯给有些生物配上了强大的体力但没有给予敏捷,有些柔弱的生物则配给了敏捷。身体小的配上翅膀,身体庞大的则配上各种保护装置。总之都是采用取长补短的办法,以防止每一种类陷入灭亡的境地。“艾比米修斯如此一一作了安排,可是由于他不够聪明,竟忘记自己已经把应当分配的性质全都给了野兽之类了――他走到人的面前,人还一点装备都没有呢,于是他就大感窘困了。正当他无法可施之际,普罗米修斯前来检查分配的情况,他见到别的动物全都配备适当,唯有人还是赤脚,既没有窝巢,也没有防身的武器。轮到人从地下出世的规定时刻即将来到了;普罗米修斯不知道怎样施行援救才好,就偷了赫斐斯特(司火和冶炼技术的神)和雅典娜(司智慧、战争、农业和各种生?际醯呐瘢┑闹圃旒际酰庇滞盗嘶穑挥谢鹗遣荒苋〉煤褪褂谜庑际醯模透巳恕!庖焕慈司途弑噶宋稚氖侄瘟恕?墒瞧章廾仔匏咕菟稻陀捎诎让仔匏沟墓Ш罄幢豢胤噶说燎宰铩!保ā镀章匏缋?20D-322A)[1]

艾比米修斯的过失使得人一无所长,这象征了人的“无”本质――人不是那种靠先天禀承的“本质”特性而能够稳定生存下去的生物;普罗米修斯的盗火义举则把人的本质构成与“技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人之所是、人的存在,是由人自己通过技术造就的。技术是人之本质构成的基本要素。当代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Stiegler)在他的《技术与时间》一书中充分揭示了人与技术的这种关系。这样的思路对一切简单的反技术主义者是当头一棒:卢梭所谓的技术对于原始人性的背离只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神话,这样的原始人性只是一个抽象。理性也好,主体也好,时间也好,都只能从技术中找到根据。

如果人的本质是人通过技术自己构成的,如果说技术就是人的(无)本质,那么,技术必然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是它把自由由潜能带向现实,自由只有依靠技术才可能表达

出来,因为正是技术展开了人的可能性空间: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可能性空间,因而也就有什么样的自由。另一方面,技术所展开的每一种可能性空间,都必然会遮蔽和遗忘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丰富的可能性扁平化、单一化。当代技术为着合用和效率所展开的工业世界,确实更多的表现了技术的后一方面。技术既是去蔽,又是遮蔽,既成就时间,又遗忘时间,既使记忆成为可能,又导致记忆的丧失。对整个人类而言,技术既是主体彰显自我的力量的象征,也是自我毁灭的力量。这是技术根深蒂固的二元性。

三、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一):语言

在技术为人挣得自己本质过程中,第一步是为人建立了一个“家”,一个天然的“处所”。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个“处所”、“居所”是城市、村庄、墓地、房舍。但从哲学上讲,这个“处所”首先是语言。海德格尔因而有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语言是否是人通过技术挣得的?如何挣得的?这里所要求的并不是人类学的证据。因为这里所谓的技术并不能归结为考古中发掘出来的工具。各式各样的工具、器皿可以看成是技术的某种形式,人类的集体劳动,有预见性的有规模的生产,都可以看作是技术的某种形式,但技术不能归结为它们。事实上正好相反,它们被称为技术的东西,是因为技术已经以某种方式先行驻留。这种方式就是语言。在类人猿的集体捕食成为人类的劳动生产之前,在动物的代具成为人的工具之前,语言已经先行在发生作用。正是语言使劳动成为人的劳动,使工具成为人的工具。因此,语言应该正确的看成是技术的原初形态。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汇聚”。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最基本的名词都指的不只是一个特定的东西,“桌子”一词指的并不是某一个桌子,而是所有的桌子。在“桌子”这个词里,汇聚了所有的桌子。命名并不能简单地解释成给出一个与物相对应的符号,因为是否对应,用什么符号来对应,都是问题。相反,命名应该恰当的理解成为某一类物的聚合提供了一个“公开场”,因为有了这个公开场,所有这类物突现出来成其所是,并共同分有这个名字。所以,语言的功能不是给出一个与物相对应、相符合的符号,而是展开一个物以类聚、物成其是的“场所”,从而物分有这个名字。因此,命名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反映过程,而是一个创造世界的惊天动地的壮举。命名即是开辟一片天地,让那些被命名的物显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是存在的家,因为一切存在者都必定“住”(驻留)在语言之屋里。

被今人理解成“理性”的希腊词logos本作“说话”解,所谓人是理性的动物原本应该理解成“人是说话的动物”,但什么又是“说话”呢?其实,logos更原始的含义是“采聚”、收集、汇聚。把事物收拢来,使其结成一体,这是使物成其所是的过程。古希腊人阿那里西米尼论世界的本原是“气”的时候,曾经留下了这样的残篇:“我们的灵魂是气,将我们结合起来并支配着我们”,这种结合的力量是灵魂的本质。Logos也是这种意义上的“灵魂”。这里,词源上的关联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说话本来就是一个汇聚过程。真正意义上的说话首先是一种召唤,把被召唤者聚拢前来。

技术思想家芒福德正确的意识到,人首先不是工具的制造者,而是意义的创造者;语言的进化比武器和工具的进化更原始更具先导作用,一切工具的进化都以特定的语言进化为前提。工具并不是人类特有的,许多昆虫、鸟类和猩猩都在人类出现之前做出了大量的工具意义上的技术发明。看看它们复杂的巢窝:海狸做的坝、蜜蜂几何状的蜂窝、城市般的蚁丘和白蚁窝,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发明。但是人类首先是说话的动物,或者说是“听”得懂话从而能够说话的动物。听得懂话意味着进入了一个相互展开又相互连结的领域,从而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双手的活动就不只是“单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的工具,它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并且把这些东西相互联结起来:它产生有意义的手势,它在舞蹈中表达强烈的感情,它抚摸爱人的身体,等等。从发生学角度看,手语以及身体语言可能是最原始的语言,而最原始的技术都是身体方面的技术。最原始的语言与最原始的技术同一。

把语言只是理解成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与现代人对技术的工具性理解偏差直接相关。为着实现外在目的而起作用的工具,只是技术的一种堕落形态。工具性的语言也是本真语言的一种堕落,它是语言之召唤和汇聚能力的一种遗忘和丧失。

四、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二):时间

时间作为存在自身开显的领域,应该看成是技术的一个必然结果。时间性的出现要求未来对于现在的先行和过去向现在的驻留,也就是说,在现在中聚集着现在、过去与未来三种形态。差异是它们的先决条件,因此,德里达恰当的把时间性称之为相关差异(différance)。但是,在人的“无”本质中并不存在差异,是技术带来了这种相关差异。

人是有时间意识的动物,意思是说人是有死亡意识的动物。死亡的“先行”或者向死而生是时间性的基本原则,技术在什么意义上提供了这种“先行”呢?一切技术都含有预测的因素,因而都预示着未来,是向未来的先行。前面说过,技术是把自由由潜在化成现实,技术也就是现实性本身。因而也可以说,技术是那种实现了的时间。

普罗米修斯的原则(先行)和爱比米修斯(遗忘)的原则共同构成了技术的原则,而技术的原则也是时间的原则。普罗米修斯所盗取的火种是一个“先行”的因素,它在一片无差异的“黑暗”之中引入了差异――在火光之下,“他物”渐次出现;光明带来希望,因为它开启了未来。但是普罗米修斯所盗得的火种如何保存?如果没有语言,就不会有知识的传播,因而也就没有对火这种最原初的开启者的维护。勿庸置疑的是,语言作为最原始的技术形态,包含着对过去和未来的揭示,以及对这种揭示的维持。

爱比米修斯的遗忘原则也是技术的原则,这意味着技术在实现“开启”作用的同时也起遗忘作用。遗忘是时间性的一个内在因素。从语言到文字的技术进化,就曾被柏拉图敏锐的意识到是一种遗忘过程。在《斐德罗篇》中,他先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字的古代传说。传说埃及的塞乌司发明了文字,以此可以使埃及人增长记忆、变得聪明,但国王萨玛斯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认为文字只会使人们容易依赖外在的书写符号,而慢慢丢弃其内在的记忆力,所以反而使人们容易忘记。柏拉图发挥说,文字只提供死的图象,而丧失了活泼泼的生命,既不能对话,也易遭误解。(274C-275E)自从人类有了文字的历史,鲜活的历史就成了被遗忘的历史。

计算技术也是如此。计算从另一个方面构造了时间,并掌握了人们通常所具有的时间意识。我在《时间的观念》一书中把这种时间称为测度时间,其要害在于计算。但是计算带来的是遗忘。我们可以注意到,严格的说,钟表并不指示过去和未来,它永远只指示现在。它在描绘一个线性的数字系列时,悄悄地褪除了时间性,把时间还原成了一个非时间性的系列。当计时器械沿着计算的路线进一步前行的时候,所得到的是只是某种“遗忘”的时间。柏拉图在《蒂迈欧篇》里把时间说成是对永恒的一种摹仿,而且是以数的方式进行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时间规定成运动的数目。他们都强调了时间的数的方面,计算的方面,从而把“遗忘”的动机深深的注进了西方思想的血脉之中。

五、技艺与人文:匠心

按照上面的分析,从存在论的层面上看,技术与人文(人之本质)根本就是一回事:技术构成了人文学科的诸核心学科如语言学和历史学的哲学基础。然而,我们也表明,作为人文之哲学基础的技术是两面的:一面是时间性的实现,一面是对时间的遗忘;一面是人的潜能的自我实现,一面是人性的自我毁灭。今天我们使用技术一词,更多的指的技术的后一方面,它的计算、预测和控制的方面。技术(technology)指的是一个片面发展了的计算型的工具系统,因而常常听到人们谈论技术与人文的对立。事实上,技术的更早的形态是技艺(technics),而技艺又被认为合乎人文法度。技术与人文的这种双重关系,可以在庄子那里找到很好的表述。

通常认为庄子是一个反技术主义者,其著名的反技术主义篇章是《庄子·天地篇》:“子贡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跌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为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与这里对“投机取巧”的不屑相反的是,庄子十分推崇庖丁解牛一类的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认为它们“游刃有余”、“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道之会”。他在《天地篇》里还说:“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技与道可以相通,这对于今天陷于技术与人文对立之泥坑的现代技术而言,是一个得救的福音。为了达成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沟通,我们需要回溯技术的技艺的层面,打破现代社会所赋与技术的狭义化和低级化局面。

匠人和匠心今天没有获得应有的尊敬,现代技术的恶名也殃及了传统的技艺。高超的技艺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其结果是达到一个高超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真正获得的是自由,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这种自由的境界。在这种有境界追求的技艺里,技术并没有片面化为达成某一单个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种全身心的修炼过程。他们所生产的技术产品勿宁说是附产品,而他们的工艺活动成了他们的存在方式,在制作过程中,他们领悟到存在的意义和自由的真谛。因此,古代的许多工匠、艺人,其所操持的手艺并非单单为养家糊口,而乃性命所系、生命的意义之所系。

“文化”一词印证了技艺与人文的同一性。英文的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耕作(colore),是原始的农业技术;而在中文中,“文”来自“纹”,是“装饰”,“文”又通“艺”,艺则本来指农事稼穑之技。可见,技术在原始意义上是与文化、艺术同一的。它们都起“揭示”作用,一方面把世界带出来,一方面把人带出来。技术正是一个“人文化成”的过程。

六、现代技术与人文:异化

下面要进入对现代技术与人文关系的分析。与传统技术(technics,craft)相比,现代技术(technology)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规模宏大、形成体系和建制,特别体现在工业制造业(manufacture)和商业运行方面;第二是现代科学高度的渗透,使得现代技术看起来像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应用部门。现代技术支配着今日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今天的技术与人文话题,也更多的是从现代技术对人文的背离这个方面切入的。因此,我们需要讨论现代技术对人文都有哪些背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背离?技术时代人的自我拯救有哪些可能的路径?

现代技术以其单一化、片面化和系统化特征,而成为人文的一种巨大的异化力量。前面我们已经提过,人性的核心是自由,技术从根本上是成就和实现自由,使自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但是,技术在成就自由的同时又可能构成对自由的威胁,这个两面性是基本的,因而维持这种基本的张力也是技术本身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匠心即是对这种基本张力的维持。但是现代技术打破了这种基本的张力,片面的放大了“成就”的方面,而掩盖了对自由的“威胁”这一方面。

“成就”的片面放大集中体现在,渗透着“权力意志”的“效率”概念成为核心的形而上学概念,今天,“效率就是生命”。“效率”概念里蕴涵着新的“目的”概念,新的“工具”概念,新的“时间”概念,理性和计算从此上升为占支配地位的存在论构成原则。

目的因在希腊哲学中一直是一个内在的东西,对于处处充满着生命的希腊人的世界而言,目的因也是变化的动因,因为目的以一种榜样的力量,唤发事物内部的动力。事物朝着目的的运动和变化,是一种自然的事情。种子总要长成植物,一棵树的种子目的是长成参天的大树,但不可“拔苗助长”,因为其生长的速度都有着内在的根据。但是,在渗透着“权力意志”的“效率”概念里所蕴涵的“目的”不是内在的目的因,而是外在的目标。内在的目的肯定可以达到,而且应该达到,但必定是在自身规定的时间内以自身特有的方式达到。外在的目的可能达到,也可能达不到,而且达到目的的方式并无一定之规,因此才会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说法。目的成了目标,外在性的目标只是人类“权力意志”的一种外在指向,因而是不确定的。重要的是目标的“实现”,也即权力意志的实现,而非目标本身。而“实现”要求一种单纯的手段,于是出现了对纯粹手段的偏好。

对手段和工具的重视古已有之,类似的格言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等我们耳熟能详。但是,我们今天对这些关于“器”的格言做了过分的强调,而有意无意的忘记了那些关于“道”的格言。对器的重视甚至片面强调,来源于目的的外在化和意志化。随着目的本身的淡化和退隐,“手段”成了“效率”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因素,因此我们到处都能听到对“方法”的崇拜和颂扬[2]。技术时代的人们特别渴望的是一种普遍的方法,一种到处适用的点石成金术,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保证了“效率”。现代技术自觉地在充当这种意义上的“方法”,流水线生产、标准化作业都是这种意义上的“方法”。但是能够发挥作用的每一种“器”都必得在“道”的指引下,受制于道,才可能发挥它的“带出”和“去蔽”作用。今天“器”脱离“道”的单纯的、独立的片面发展,事实上使得“技术”那种原初的创造的能力和活力逐步丧失。传统上,每一项技术都是在它的特定目的和方案被制定出来之后发展出来的,这种发展本身是受制于方案和目的的。今天,由于找到了一般方法,人们便不再有提出新鲜目标的能力。所以,现代技术造就了工人以及全体消费者的“傻瓜化”,在流水线上、在标准化作业中以及在日用品的使用中,大家?记宦傻纳倒匣僮鳌?/P>

对普遍方法论的追求、技术的工具化,与自然的数学化、科学的数学化相辅相成,计算成为对世界进行筹划的主要方式。数学化的基本原则是把质的特异性、多样性还原成量的普遍性和纯一性,一切经过数学化的事物都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已知的,而未经数学化的东西则被排除在认识的可能性范围之外。数学化的世界是一个单纯而片面的世界,但有利于实现那种普遍的“控制”和“预测”。现代技术作为现代科学的一种应用,整体上坠落为普遍合用的工具,丧失了“技以载道”的功能,传统技术所包含着的独特而又丰富的人性内容被扁平化、虚化。技术被广泛的认同为“中性的”工具,据说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就看什么人使用,如何使用。技术成了人类实现其“权力意志”的驯服的工具。

与技术的工具化相适应的是,语言也被理解为一种工具,即交流的工具。现代人将语言与它的思想内容剥离开来,把语言降格为一种单纯的传递思想内容的工具,而思想据说也可以最终还原成信息,因此,语言不过是信息传递、转换、加工的工具。今天热火朝天的人工智能研究,就是以语言的工具化为前提的。专家们想把语言的内容与其形式剥离开来,发展一种形式化的语言,并最终把一切语言还原为这种最基本的形式化语言。这里最大的失误在于放弃了语言与人性的最根本的关联之处:语言不是用来传递什么的单纯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创造的力量,是构造实在的能力,是意义的来源。如果说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那么“为什么要传递信息、为什么要使用这种工具”的问题也得由语言本身来说明和解释。语言和语言的意义是交织在一起的。任何形式化都不可能把语言框定,语言总是能够逃脱形式化的限定,相反,形式化的结构本身不是自主的。语言的计算机化之所以停滞不前,问题就在这里。

语言的工具化是技术与人文相分裂的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另一个同样突出的表现是时间的钟表化。效率的规定性首先来自时间的可计量化:一切效率均可以定义成单位时间的最大利用,而“时间单位”必须事先被规定出来。计时是技术,而且是最原始的技术,但这种最原始的技术是内在于生活世界的。日出月落、斗转星移是时间的计量尺度,沧海桑田是时间的尺度,花开花落、万物的生长盛衰,也是时间的尺度,对于农民而言,母猪下崽,稻子结穗,也都是时间的尺度。前现代时期,正像文化保持多样性一样,时间的尺度也保持其多样性。然而,时间的钟表化使得时间被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纯粹的计量体系,时间开始从生活世界中剥离出来。“能够持续不断工作的机械钟的出现,改变了白天黑夜分别计时的传统,使一昼夜均等24小时的计时制得以推行。这一计时体制的出现,是时间观念史上的一件大事。一种终年不变的、各地统一的普适的时间体系,开始取代从前当下的、临时性、局域性的计时体系。时间正在脱离人们日常的、具体的生活的象征和制约,成为一个独立的我行我素的客体。”[3]时间的钟表化是现代技术的核心因素,曼福德一语道破天机:“现代工业时代的关键机械(key-machine)不是蒸汽引擎,而是钟表。”[4]钟表是一切?髦福柚颖恚执际醯靡匀轿坏恼季葑磐持蔚匚弧T谥颖淼闹富酉拢执似S诒济苤朴诩际醯穆闪睢<际醯囊旎ü奔涞谋硐殖隼础?/P>

现代技术所代表的一方面是人类“权力意志”的无限膨胀,另一方面是技术理性的无所不在。权力意志表面看来是人的自由的一种实现,其实是“自由”的一种堕落。自由意志(freewill)变成了权力意志(willtopower),自由就得屈从于权力了,这正是技术时代技术理性一统天下的真相。今天的权力不是由恐惧和威胁来维持,而是由理性和逻辑来支撑着。理性和逻辑是一张无缝之网,把一切都纳入自己的瓮中。海德格尔称这样的瓮为“座架”(Gestell,enframing)。作为座架的现代技术把一切都归入了一个无“差异”之中,从而使现代技术彻底成为一种“非技术”的东西,原始技术那种保持“差异”于“缝隙”之中的微妙精神全然丧失。

技术、语言和时间在现代遭遇着同一命运。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技术与人文(自由)处在一种原始的矛盾之中:既成就它又毁灭它。任何一个已经实现了的自由,或者成为实现新的自由的条件,或者成为扼制新的自由的条件。今天,现代技术开始对人的自由构成全面的威胁,通过发展和改进现代技术本身,并不能使人类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相反,反对一切技术也是一种幻想,因为的人的(无)本质正是由技术建构起来的。

得救的希望在于重温原始技术,回忆我们作为人的所是(存在)。这里不仅包括对工匠手艺、艺术家的作品的重温,也包括对语言和时间的重温。20世纪的哲学相继把思想的焦点会聚在“时间”和“语言”问题上,实际上是在为技术时代的救赎准备条件。也许通过语言的运用,通过对“天时地利”的领悟,通过生活技术的恢复,人们可以从现代技术的魔力下解放出来。

[1]译文引自戴子钦译《柏拉图对话七篇》,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9-80页。

[2]我在《现代化之忧思》(三联书店1999年版)中把方法称为“技术时代的旗帜”,参见该书第116页。

[3]《现代化之忧思》第128页。

人文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护理;人文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随着改革发展的需要和新理论、新理念的渗透,体现在护理实际工作中,其管理和服务理念的变化为: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再到目前提倡的“以人为本”。“人文管理”是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形式,它提倡对病人的理解和关心、沟通与交流、平等与尊重,更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关系的协调。

1 倡导人文管理的必要性

1.1 护理工作与人文理念的一致性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病人,“以人为本”一直是医学的人文理念。祖国传统医学的人文理念更是博大精深,无处不在。其实,每一个护理人员自步入神圣的医学殿堂之日起,包括在学校里接受的专业课程无不渗透着人文理念的灌输,进入临床学习更是如此,老师们的言传身教给有志献身崇高的护理事业的人们以终身影响。

1.2 护理人文管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

随着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倡导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综合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作用,在护理工作中,要杜绝那种“爱病不爱人”的观念,切忌把病人的疾病简化为某个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异常,把病人的痛苦仅视为症状与体征。要坚持用系统、整体的观点,把人的喜怒哀乐、思悲惊恐与病人的症状、体征结合起来。既要认识到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影响。又要认识到精神因素导致器官功能的变化因人而异,要尊重病人的生命健康。

2 强化护理人文管理的几点做法

2.1 加强自身修养

人文素养是医务人员崇高精神世界的折射,是良好综合素质的表露,充分反映和体现在品德、情操、思维、学识、才干、心理等各个方面。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除了以娴熟的护理技能提供服务外,还必须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提高逻辑推理、敏锐观察、明辨是非及人际沟通的能力。做到信守承诺、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心智技能的培养、锻炼及提高。在护患交往的过程中,要心地善良、仪态端庄、举止大方,在交流中要善于宽容和换位思考。语言要亲切、和蔼,符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避免生硬急躁,要认真倾听患者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并根据沟通对象的社会心理、情绪状态,选择不同的时机与场合,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沟通,使患者产生信任感。护理人员要树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生品位,陶冶情操,强化人文理念,珍视生命和健康。

2.2 加强情感管理

人的本性非绝对理性,因而在管理中感情因素决不能忽视。作为管理层,要多下科室与护理人员沟通工作方法,要注重护理人员的内心世界,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多一点表扬,多一些关怀。用多种方法给予鼓励,加强情感投入。让每一位护理人员感受到医院像一个大家庭,内心有一种幸福感,把原来的被动行为变成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使服务态度得到明显提高。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护理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护理学中的人文精神,强调尊重患者的情感世界,尊重患者的意愿,通过加强护患情感的双向交流,实现有效的管理。

2.3 加强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的基础是信任,信任是护理人文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自主管理就是护理人员个体的自主管理。根据各科室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工作安排、工作态度和自我控制工作目标的实现。护理人员的绝大多数,都是自身素质较高的,都有自己的抱负和目标。在医院实行“制度管人”的今天,每个护理人员都应该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来管理自己,努力工作,以优异的成绩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对她们要多一份信任,多一点鼓励,有利于她们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 创造人文环境

众所周知,许多发达国家的医院环境从硬件到软件处处体现了人文管理理念。诸如宜人的环境、完善的设施、柔和的色彩、便捷的通道、极富人性化的标识。医务人员谦逊儒雅的仪态、步履轻盈、和声细语,步入其间,似乎是一种享受。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人们的心境自然、平和、安详,更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人文管理理念是一种无形资产。因此,要加强护理人文管理,使每一位护理人员能够很好地运用人文管理知识,在工作中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这是护理工作加强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提升医院形象的同时,也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人文管理范文第3篇

本文概述了西安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科研管理现状,分析了学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提高人文社科科研管理水平的途径:加强人文社科研究人员队伍建设;强化社科研究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发挥校级社科项目的示范导向作用;提升人文社科科研管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

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

一、引言

人文社科科研是实现中国梦的科学理论基础。[1,2]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着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等历史任务。[3]近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响应政策要求,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投身于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之中,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归纳挖掘西安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努力开拓学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工作新局面。

二、理工类学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现状

理工类大学是以理科和工科为主,即以科学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的学校。[4]人文学科在理工类学校属于弱势学科,其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具有重要的发展机遇。清华文科的恢复和发展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了不俗成绩,在国内外的地位日渐升高,这一点已成为全国人文社科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5]根据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规划和部署,进一步加强人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规划和管理,学校成立了文科建设处,它对清华的人文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清华人文学科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坚持了协调发展和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和思路,[6]所以在理工科为主的高校行列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学校已有的10个学科门类中,人文社会学科占到了7个。同为理工类学校,清华大学发展人文学科、推进科研工作的思路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人文社科研究起点低,底子薄学校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与文科为主体的或综合性的一流高等院校相比,在人文社科学科建设、研究水平、综合实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人文社科研究起点低、底子薄。形成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是学校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所以,学校人文社科学科水平、研究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对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人文社科的研究氛围不够浓厚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队伍规模较小,更多人致力于教学工作,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科研学术自信不足。一小部分人已意识到,改变现状的关键因素仍在于内因,即个人的挑战、突破与超越,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学校现有的研究平台和条件,无法实现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和研究水平的突破。呈现出对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相对较高水平研究项目的申报积极性不高,项目申报中缺乏对内容质量、格式规范的精益求精的执著。

3、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素质有待增强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素质包括人员的个人素质和队伍的整体素质两大方面。在当今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部分社科研究人员对科研发展自我定位不准、学术方向凝炼不足、科研团队构建不力,不能做到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不能更好地将时代需要、国家需要、政府需要和个人的科研专长、学术兴趣有机结合,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拓宽视野,将个人专业学科与其它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有机交叉融合。表现在项目的科研选题、课题论证等申报内容的创新和质量上,还表现在项目申报书、项目论证等申报材料形式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4、高水平人文社科项目获准率不高纵观学校2007-2015年度,能体现社科研究水准的高水平社科项目的获准情况,如国家社科基金,共立项8项:重大项目子项1项、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西部项目5项,未实现质的飞跃式的发展。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一指标,始终没有突破。在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国家艺术基金等部级项目申报获准方面也未实现零的突破。

四、加强人文社科科研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人文社科研究人员队伍建设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开展培训会、报告会,加强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学习培训。举办座谈会、交流会,搭建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学习交流的平台。加强调查研究,充分整合资源,探索人文社科研究团队建设新模式,发挥研究团队合力。加强高层次人文社科人才引进,尤其是加大经过高层次、高水平科研工作历炼的优秀博士的引进力度。加强对获批立项的高水平研究项目的广泛宣传,对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的大力推介。

2、强化社科研究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作为系统工程,完善岗位聘任、职称评审、学术成果奖励、科研经费配套等各项规定,逐渐加大对人文社科研究的激励和引导。人文社科类项目科研经费相对较少,且自筹项目在省部级和厅局级项目立项中占有一定比例。为调动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积极性,可对自筹项目和结项优秀的项目进行一定科研经费支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通过单位工作考核评估和个人工作考核等导向,努力营造学校浓厚的人文社科科研氛围。

3、发挥校级社科项目的示范导向作用学校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有两类:一是科研培育基金项目-人文专项;二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项目。科研培育基金设立于2006年,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项目设立于2012年。学校抢抓机遇,把握契机,积极响应中央及有关部门的号召,为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专门设立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项目。校级项目的培育、繁荣发展等功能正在逐步显现,可仍需不断探索与规划,须启动校级项目的申报政策调整以及中期、结项等项目的管理政策调整。

4、提升人文社科科研管理服务水平以拓宽项目申报渠道、提升项目申报质量、优化社科管理服务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提升学校社科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制定、公布项目格式审查要点,严把资格、格式审查关。通过科技处网站、科大科技管理亲友团群、西科大-人文社科群、广讯通等途径做好申报信息工作。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中,青年项目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年龄要求均不超过35周岁。年龄就是优势、年龄就是机遇。做好社科研究人员情况摸底,重点动员,分类指导。

五、结语

理工为主的大学建设人文社会科学和提高科研的意识普遍增强,理工科的文科建设必然成为理工科大学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成为一种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趋势,对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引起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对西安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创新这一主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了西安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努力促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宗友,季正矩.十以来“中国梦”研究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04.193-198.

[2]詹小美.中国梦价值认同的当代建构[J].青海社会科学,2014.04.1-8.

[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特色与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02.1.

[4]肖滨,沈文.理工类大学的人文教育现状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8.112-113.

[5]李强.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推进清华文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3.30-33.

[6]清华复兴文科大潮中的新星—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J].世界知识,2006.10.65。

人文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管理;以人为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25-03

管理是管理者领导和组织人们去完成一定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多数学者认为,学校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模式、理性管理模式和人文管理模式三个阶段。其中,理性管理又称之为科学原理、刚性管理,它强调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严厉的奖惩和纪律强制,注重量化的精确评价,强调标准化,效能及时,具有经验管理模式所不具备的优点,被广泛采用。但这种管理模式也有缺点,即一味强调科学和理性,往往削弱了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造成学校组织管理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的对立。要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就需要实行变革创新,逐步实现管理模式向人文管理的转变。

一、学校实行人文管理的现实意义

与理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实施管理不同,人文管理是将人看作一种待开发的潜力巨大的资源,强调人的精神需求,以激励、调动、激活行为主体内在需求和动力、追求主动发展为主要手段,着眼于管理人的思想,间接影响人的行为。由于人文管理模式在组织形式、管理手段等方面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体现出强大的优势,因而成为学校管理方式嬗变的必然选择。

(一)人文管理是学校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是具有人文特点的事业。学校管理的过程,本身就存在一些无法监控和衡量的因素。这决定了学校管理不可能简单僵硬地运用固定的劳动规则来衡量、评价一切,更不可能按预先的、硬性的规章制度来处理和解决问题。只有通过人文管理,用共同的价值观、精神和道德规范影响和教育教师把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学校的资源有效地整合积聚起来,使各相关要素发挥最高的效能。人文管理既反映出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高低,也展示着学校精神的内涵,是学校增强竞争力、推动变革、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二)人文管理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

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一方面,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对教师的管理不能过分依赖明晰精确、科学理性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其劳动成果往往体现在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价值上,很难用精确的量化标准来衡量。因此,教师希望学校管理者承认并尊重他们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希望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这不仅是教师个体精神上的需要,也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需要。人文管理重点着眼于管理人的思想,强调尊重每一位教师,倡导学校与师生员工的共同发展,更有利于创设有利于教师个人发展的工作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

(三)人文管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优秀的学校文化,孕育优秀的学校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人文管理强调通过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的打造,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搭建共同的精神家园。尤其是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着环境熏陶和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往往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因素,在学生个人成长历程中持续而稳定地发挥作用。因此,实行人文管理,是创建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人文管理的方法与路径

(一)以人文本,健全规章制度

人的自觉性通常要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忽视制度管理,往往无法保证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人文关怀就会成为空谈。所以,管理应先从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着手。理性管理往往喜欢把数字和指标体系作为教师评价的全部,忽视了教师作为管理主体的作用和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和复杂性,显现出种种弊端。而人文管理少了条条框框等外力的限制约束,易于从内心深处激发个人的内在潜力。以人文本,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制度一经制定,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都不能置身制度之外,也不能感情用事或徇私情。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也保持制度的稳定性。

(二)以人为本,营造关爱氛围

1.尊重关心教师。教师视尊重为第一需要。因此,学校管理者一要尊重教师,通过鼓励其参与管理,唤起教师对学校发展目标的关心和兴趣,让教师认识各项目标的内容、意义和相互关系,以利于协作,同时,鼓励教师从中得到经验、启示和能力的锻炼,实现价值。二要学会倾听。现实生活中的职务和地位的差别,容易让管理者与教师之间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真诚倾听,能缩小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认识和感情上的距离,不仅能帮助管理者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且可以帮助管理者认识和欣赏教师,与广大教师建立一种更为融洽的关系。三要了解教师需求,尽可能帮助教师解决难题。

2.理解宽容教师。理解,就要关注教师的成长进步,鼓励教师放手独立工作。要善于心理换位,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取得情感共鸣。对教师的合理需要,应尽量创造条件予以合理满足;在教师的需要与集体、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要教育、引导教师认识到其个人需要是在集体和社会中实现的。要根据不同层次教师需要的不同进行引导帮助,如学校可以积极为年轻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在为学校服务、学校的发展中取得成就;可以创造工作条件帮助中年教师满足成就的需要,引导他们在团队共同进步中做出个人成绩。

宽容,就是要对持有不同观点的教师公正宽容对待。通过说服、宣传、沟通、交流、创设情境,对教师的不满情绪进行疏导,有效转变教师态度。对因为有过工作失误,害怕再犯错误或工作中有很大压力的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更加宽容。要认识到,教师的心理挫折常常反映了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弊端,管理者应当深入了解原因,在管理工作中做一些改进。既不能担心因管理方法不妥,造成教师懈怠工作,甚至引发纠纷,为顾面子而不去管;也不能认为做人的工作要靠教育,以不便管、不敢管、不能管为由不作为,造成了管理上过分宽容的无原则性,影响学校的发展。

3.激发鼓励教师。理性管理和人文管理都强调对教师的激励。理性管理重物质激励、重惩罚,人文管理重精神激励、重表扬。事实上,教师虽然关心自己的生活,希望提高物质待遇,但同时也希望在精神上有所满足,得到尊重。人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任何人在感情上都需要尊重、信任和理解。因创新素质教育模式闻名的北京十一学校推进改革的一个策略便是“鼓励先进、允许落后”。学校通过创立“王春易教学方式变革研究室”、“方习鹏教学评价研究室”、“周志英探究教学研究室”、“贺千红过程评价工作坊”、“侯敏华学生咨询工作坊”等,为“先行者”创设了良好的工作情境;还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在各种大小场合现身说法,把他们的照片与主要事迹贴在学校主道旁的宣传栏里,让他们传递变革的希望与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同事。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也要从调动教师积极性、能动性着手,多给教师一些“感情投资”。可以通过帮助教师树立正确可行的奋斗目标,进行目标激励;可以通过交办一些重要任务,进行信任激励;可以通过评优表彰,进行荣誉激励;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自我保健、生活指导等方面的宣传、指导和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调试教师心理压力,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减轻教师心理疲劳及压力,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为教师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进行情感激励。

(三)以人为本,管理重心下移

理性管理要求对学校内部的一切工作加以分工。但实际操作起来,分工不可能穷尽所有,而且各项工作的划分一经固定下来就容易变得死板。随着工作的进行,经常会出现一些没有被明确是谁或由哪些部门管辖的事务,极易产生推诿。当前,很多中学推行的级部主任分级管理和高校推行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正是通过管理重心下移,探索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探索。教育管理着就是要通过改革,明确不同层级的管理职能、权利和职责,赋予下一层级更多的权利,以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上的优化,规范管理行为,激发系部的活力,减少管理环节和信息流动的障碍。

(四)以人为本,实行民主管理

在学校内部,教师是具有双重角色的。从管理的层级上讲,教师属于学院的职工,是被管理者;而同时,教师又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专业人员。不同的角色定位,必然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作为专业人员,其行为选择多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而作为职工,要求教师的一切行为接受来自行政权威的控制。而行政工作与教师及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也决定了很难用同一个标准来对工作成果进行客观评价、比较,“专业取向”与教师“纪律控制”之间必然产生激烈的冲突。所以,在学校内部既有专业管理,又有行政管理,他们在功能上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又各有特点。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不能仅仅通过行政权威来进行管理,必须更多地发挥民主的作用。民意可疏不可堵。管理者要积极建立平等对话制度,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决策。在管理措施出台之前,要多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对于不同意见不能简单粗暴地依仗行政权威进行压制,而要认真对待,仔细研究,吸收其中的合理部分。要尊重教师的专业自,树立学术权威,把学科发展等专业性问题交给学术权威界定、处理。

(五)以人为本,加强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能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包括共同愿景、学校精神、办学宗旨、管理理念、教育观念、校风、校训、教风和学风、学校的各种典礼、文化活动以及人际关系等。精神文化的构建直接影响学校办学方向和师生的活动方式,制约着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学校要让师生以创新的思维,从教育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共同参与学校愿景的策划。通过学校规划、管理,达成共同愿景,将学校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紧密结合起来,使组织内部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袁小平.从对峙到融通――教师管理范式的现代转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钟惠英.高校教师柔性管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张俊华.教育领导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鄂尔多斯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NJSY12271)的研究成果。

人文管理范文第5篇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变,如何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必须转变护理观念,把单一的病病的治疗,转变为对病人全身心的护理,医护人员要做的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要对病人实施关怀和照料,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去,形成医务工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这就要求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不断学习人文服务的知识,培养人文素质,促使护理行为的转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树立良好的人文理念,在实施护理实践中多关心和关注病人的生命和健康,病人的权力需要,病人人格和尊严至关重要,要培养护理人员的人道伦理意识,人文社会识知,在护理程序中融人人文思想,学习如何向病人问候,询问病情,认真倾听指导病人改变不良生活,改善生活环境,去除病因,讲明治疗必要性,充分调动病人自身的主动性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学习人文关怀,适应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2人文化管理在产科病房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优生优育越来越被重视,生孩子对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要,是几代人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时的孕妇心理和身体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往往表现出脆弱,不安和恐惧,所以仅有家人细心照顾是不够的同时需要医护人员的更加全方位的服务,营造一种良好的就医环境,注重护士的仪表整洁,美观庄重,举止文雅,表情亲切,言辞得当等表现,使用权孕妇消除恐惧,不安情绪,顺利分娩,母婴安全。

3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以病人为中心是整体护理的首要任务

关心和关注病人的健康是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病人可对工作进行评定,并提出意见,这就对护理人员日后工作起到了一种监督和改进作用,做到了以病人为中心,有服务意识的护理工作,不仅是做而且做出了质量,将各个方面总结起来,才是真正将护理工作质量的管理,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效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4人文化管理具体体现

(1)病房环境布置温符合孕产妇特点,室内设卫生间,墙面应挂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板,病房光线应稍暗,走廊的光线应相对明亮,有条件的病房应设有电视机,冰箱,营造一个家的环境;(2)疗区内设有一个宣教室,每天播放一些育儿知识,孕产妇保健知识;(3)开设图书角,提供一些科普知识,让孕妇及家属阅览。

5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人文管理范文第6篇

日照港物业公司伴随着日照港集团改制而诞生,是以服务为主体、经营作补充的综合服务单位。它担负着集团内部两大职能,一是负责集团内部后勤服务保障,搞好生活区、写字楼、食堂、单身宿舍、车队、宾馆餐饮等运行服务,为全港员工提供安全、整洁、方便、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除广大员工的后顾之忧;二是安置接纳富余人员,作为集团历次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渠道,安置吸纳了大量富余人员。服务工作的意义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人带来方便、快乐。

公司的特殊性

日照港物业公司运行七年多来,深切感受到自身的特殊性。一是行业工作的特殊性,后勤服务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工作面分布零散,单打独斗的岗位较多,且大部分工作是“良心活”,不易计量,又涉及全港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广大员工关切度高、要求高,工作繁杂,众口难调,不容易做好。二是员工队伍的特殊性,呈现“三多”特点,其一老员工多,老龄化特征明显,公司成立以来,内退和退休员工70余人,相当于1/3的员工离开了工作岗位,目前在岗员工与内退员工比例为5:1,老同志大多为单职工,家庭经济紧张、子女就业等困难多;其二转岗分流员工多,除成建制划转合并的外,其他多为各单位分流的富余人员,这部分员工成分复杂,各种脾性的都有;其三身体不好的员工多,精神疾病、大病、重病的为数不少,尤其是患精神疾病的员工管理难度相当大。许多员工有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他们有的心事重重、情绪压抑,有的心绪不宁、心不在焉。服务工作本身是“伺候人”的活,物业服务更是零零碎碎、婆婆妈妈,直接和被服务者面对面,一人难称百人心。如果员工心气不顺,背着思想包袱工作,只会产生糟糕的效果。

随着日照港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集团内部物业管理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特别是生活区物业管理改革的实施,物业公司要完成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过渡。公司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能把员工队伍带好,解决不好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势必影响到服务质量,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声誉,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发展和壮大。因此,积极适应改革形势,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物业服务品牌,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是物业公司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人文管理的特点意义

人文管理,即人文式的管理,是符合人的特点、人的要求、人文原理的管理,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核心是旨在塑造协调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出极大的群体合力。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

人文管理就像温暖的南风,它区别于强制性、刚性的管理,更注重于激励人的自觉性,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它所闪耀着的人文关怀及其传递的感情动力是任何高压管理所不能及的,即使员工感到管理的严厉,也能从人文关怀中体味到它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地把个人命运溶入企业命运。

面对老弱病残员工较多的队伍现状,公司感到强制性地、刚性地高压管理不但不会奏效,有些特殊员工还会“破罐子破摔”,消极应付,影响稳定,适得其反。弘扬阳光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从员工的具体情况出发,实行柔性的、温暖的人文管理,使员工心中充满阳光和温馨,在点亮自己、快乐工作的同时,照亮他人、优质服务,这样才能把员工队伍带好,把服务工作做好。

加强人文管理的途径方法

在企业里,员工不是简单的创造利润的机器,他有自己各方面的欲望、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低级需求,大部分企业都能够满足,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高级需求,不但需要外部条件,还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当人的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人文管理的着眼点就是对员工行为起主导作用的各类需求。当员工的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在心底里产生南风般的温暖,就会主动地、出色地、创造性地做好工作。

一是实行统筹管理,建立人文管理制度。特殊的员工队伍群体和行业工作性质,导致员工对社交需求更加渴望。他们更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渴望相互关心和照顾,向往融洽的同事关系。针对员工社交需求缺失的状况,公司党总支制定了《物业公司人文管理办法》,对十大类项目进行统筹管理,包括对员工及直系亲属生病住院看望、内退及退休员工送生日蛋糕、员工及子女结婚贺喜、员工子女升入大中专院校祝贺、员工生育看望、员工退休慰问、员工义务献血补贴、各种纪念节日(“三八”、“五四”、“七一”、“八一”、“九九”等)组织相应活动等做出了详细规定。

二是健全沟通机制,明确措施责任。发挥好“五知道、五必谈、五必访”和以诚心、耐心、热心、爱心为主要内容的“亲情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优势,形成覆盖全面、反应敏捷的沟通网络机制。在准确、全面地掌握员工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明确人文管理项目的落实责任。其一是明确公司办公室为主管部门,各支部、单位为直接责任主体;其二是把所有内退和退休员工划分到各相关支部,确保无盲区;其三是分层管理,明确什么人、遇到什么情况、由什么管理者落实;其四是对延误、遗漏等落实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其五是纳入到《党支部工作量化管理考核》中,与支部、单位责任制考核奖惩挂钩。

三是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候工条件。结合班组建家、支部建设、阳光文化进班组等活动,投入必要的资金,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候工条件,营造整洁、温馨的氛围,让员工有尊严地、体面地工作着,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增强员工对岗位工作的自豪感,享受工作过程的愉悦和快乐,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

四是坚持平等公正。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企业的运作、流程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提拔晋升、评先树优等坚持民主推荐、公开竞争,给员工以平等竞争的机会。管理者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倡导落实规章制度,不因个人好恶、亲疏而干扰正常的管理秩序,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带动员工,以清新的管理风格影响员工,使员工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心悦诚服地在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五是坚持公开透明。搞好厂务公开、阳光操作、合理化建议等民主管理和监督,尊重员工的知情权,培育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现状,明白企业在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依靠员工,问计于民,遇有重大问题,征求员工意见,让员工参与或了解企业管理、决策的过程,引起员工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员工的主人翁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自愿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六是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典型。对先进典型公开表扬和奖励,在公共场所、网站及刊物等宣传媒体设立醒目的光荣榜,对获得集团外部荣誉的还给予嘉奖。在物质奖励的同时,组织外出学习考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使先进员工既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又得到风风光光的精神鼓励,作为标杆,受人尊重、被人羡慕,内心里对自身价值感到满足,充满自信与自豪,脸上无限荣光、心中无限干劲,必将带动形成你追我赶、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局面。

七是把培训学习作为员工的最大福利。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才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根据员工的岗位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技术比武、技能交流、知识拓展和读书学习等,不断补充员工的精神食粮,引导员工钻研和发展专业特长,满足员工与时俱进、成长成才的需要。

八是发展事业,成就员工。对中青年员工而言,最大的奖励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尽情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根据员工的能力、专长和性格,帮助他们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把员工成长与公司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管理者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大胆放手、放权,不求全责备,压担子、定任务,注重培养员工独当一面的能力,发挥专长,挖掘潜能,引导员工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员工享受工作带来的幸福、愉快和振奋的同时,实现公司与员工共进步、同发展。

结 语

实行人文管理近两年来,员工们亲身体验到来自公司大家庭的“四有”关爱,即困难有人帮助,烦恼有人排解,快乐有人分享,幸福有人祝贺。温暖和谐的氛围、互帮互助的友爱滋润着每位员工,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较好满足。有的老同志收到生日蛋糕时,激动地热泪盈眶,有的员工子女在网上发帖子,赞扬“物业公司是个有人情味的公司”,有的四处诉说着对公司的感激,有的以加倍努力的工作回报公司,同时也促进了员工子女就业、内退老员工待遇等上访问题的化解,促进了公司健康稳定发展。今后,公司将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加大人文关怀力度,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公司发展当中,使员工在快乐工作、服务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发展企业。

人文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174-02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只有搞好班集体建设,才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班级管理是学校内部的基层管理,它是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以及思想教育等各项工作进行的管理。学校围绕教育教学开展的各项工作,最终要通过班级管理才能落到实处。

搞好班级管理固然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凸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离开了这一点,班级管理就会失去重心,就会偏离方向。

在班级管理中凸现人文关怀,班主任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为指导,通过研究、了解学生,在理解、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关爱和帮助学生,最终达到管理好、教育好学生的目的。

一、研究学生,了解学生。

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认真研究和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生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智力、体力、兴趣、爱好、性格等存在不同的特点。从学生家庭成员的构成,家长的教育方法、要求入手,可了解学生个性、性格形成的原因,了解学生的学习、劳动的态度;从学生在集体中的表现方面入手,可了解学生学习水平、活动技能,以及对同学、对集体的态度;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入手,可了解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学生特点了解清楚了,就为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点,都会犯错误,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应当保持宽容的心态,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备,多一些疏导,少一些批评。

美国《优秀教师守则二十六条》中有这样一条:“要求学生尊重教师,教师也需以礼相待”,这是很有道理的。按照现代教育主张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具有平等的独立人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尊严上不分贵贱,人格上彼此尊重,思想上互相交流。作为班主任更应该把自己置于“班集体中的一员”的位置上,努力使自己成为与学生人格平等、心灵相应、感情交融的朋友,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尊重他们也值得他们尊重的“班集体中的一员”。

“对教育主体的尊重”是人文关怀的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因人制宜,这是班级管理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只有师生、生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形成心灵上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设融洽的班集体。

三、相信学生,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离开了学生的自我教育,真正的班集体是很难形成的。”班集体的主体是学生和学生组织,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要能使每个成员民主参与集体事务,充分享受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有效促进每个成员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在班级管理上的自我意识,发挥班级管理组织的能动性,让学生及学生组织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班主任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视作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的传统观念和做法。转变的关键是班主任不能以“权威”自居,而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不能以教育者、管理者自居,而要把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不能越俎代庖,而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要充分相信学生,允许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发掘和表现自己的能力,让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要充分相信学生干部,把管理的权威交给班集体。班主任的信任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进取精神,从这个意义来讲,信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四、关爱学生,帮助学生。

教师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真诚地关爱学生。教师全身心地关爱学生,学生就能亲身感受到关爱,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如何为他人着想,从而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建设良好的班风。

教师多一点关爱,少一些批评,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班主任不仅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疑难问题,更有责任帮助学生丰富情感,健全心理,完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管理学生,教育学生。

从教师的视角来看,班级管理的根本任务当然是对学生实施卓有成效的管理和教育。人文化的班级管理,应当做到严格要求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大面教育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相结合,培优促尖和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相结合。

1.严格要求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严格要求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校有校纪,班有班规。班级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等,是维护正常的班级学习和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在搞好班级环境的同时,不能忽略制度的约束,从思想、学习、纪律、卫生、文体等方面对全班同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对班级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出细致入微的规定,并利用这些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教学是双边活动,也是师生在情感上交流互动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能成为行为的动力。教师挚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情感的响应,使其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信任感,进而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迁移到班级的活动上,表现为:一是喜欢听教师的课,积极回答提出的问题;二是积极参与班级活动,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2.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有的需要当头棒喝式的严厉批评,有的需要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感化;有的需要给予卧薪尝胆式的磨砺,有的需要给予阳光雨露式的温情;有的需要及时警醒以挫其骄气,有的需要多加鼓励以增其信心……总之,要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充分创造学生学习、发展的有利条件。

3.改变观念,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

转变学困生的关键,首要的就是转变教师的观念。对待学困生,班主任在态度上,要不带任何成见地施之以积极健康的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四不”、“三会”。即不歧视、不排斥、不粗暴、不揭旧疮疤,要与优生一视同仁;会表扬、会谈心、会批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要教育得法,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

思想教育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强化,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一特点,决定了班级管理工作的持久性。在班级管理中凸现人文关怀,这同样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作,我们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或者一曝十寒,时松时紧,而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万 福、于建福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2 张晋峰主编.中国教师手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 屠大华主编.现代师德修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1997.8

人文管理范文第8篇

传统管理理论建立在经济人的基础上,因此专业化、标准化和等级制等是传统管理的显著特征,由此造就了数以亿计的高效率、官僚性的组织。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变革和创新是组织面临的新议题,所有企业都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顾客需求愈加多样化,科技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全球价值链中的专业化竞争不断加剧。组织员工多受过良好教育,是知识型工作者。当今组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持续创新并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许多形成于20世纪的管理理论和组织结构已经逐渐暴露出僵化、滞后的缺陷,新时代的管理应更多地关注从营运到创新、从封闭到开放、从资源到能力、从控制到民主、从经济到伦理这些观念的行动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未来管理者的任务是在视管理为理性工具的理念基础上,增强人文主义的色彩。为此,本期特别策划了世界顶级管理大师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的思想综述,以期促进企业家的观念转型。这位至今健在的管理大师对人类的管理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李平教授和马奇教授的对话以及相关的马奇学术观点评述中,不难发现,在未来的管理制度设计中强化“善”的因素,增强关爱、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氛围,将极为重要。与此同时,运用故事、神话、诗歌、符号等文学手段,唤醒组织成员原本拥有的“美”的能力,发展组织对美的学习能力,合理摆脱机械化、数字化管理的不足,也十分关键。成功的企业领导者正是因为有效地开发了基于“善与美”的人文主义管理模式,特别是激发人性中的善良成分、热爱美的工作激情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保证了组织的长久活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之道、修身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以人为本”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论述最多、运用最广且较为成功的管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儒家对“仁”的强调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国的企业家们如能真正领会顶级管理大师马奇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情怀的管理哲学的深远意义,成为具有堂吉诃德精神的企业管理者,将是未来中国企业的福音。

人文管理范文第9篇

“人文化”管理,是我这些年一直在探索的管理路线。我认为:为官首先要遵循为人之道,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仁”、“忍”、“让”这三个字,在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我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

一、以“仁”凝聚人心,走和谐发展之路

“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仁爱”之心,以人为善,宽以待人。记得有一个《孔子借伞》的故事:一天,孔子出行,遭遇大雨,身边却没带伞。一个学生说:此处有个姓卜的商人,我们可以去借伞。孔子说:“卜商为人,对财物很吝啬。与人交往,要着意显示别人的长处,避免暴露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关系才能长久。”孔子最终没向卜商借伞,以免暴露卜商为人的弱点。孔子做人,可以说做到家了。我们这些现代社会的管理者,要在工作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没有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往往就会激化矛盾。我曾是一个直性子人,喜欢有什么就说什么,尤其对待那些在工作中故意隐瞒过失,推卸责任的人更是不留情面。有时候,我的方式太直接,像一把没有弹性的剑可以战胜对方,但也会伤了对方的自尊。慢慢地,我开始认识到宽容的可贵,它往往比训斥、责罚更有力量,更能让人心悦诚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了问题和错误,我首先要做自我检讨,而不是去责怪具体的工作人员。之所以这样做,我就是想通过我的宽容理解和主动承担责任,去感染、激发其他人的责任心,引导、促进他们认真地对待日后的工作。事实上,也确实形成了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由于我的带动,使辽宁省抚顺市经济开发区沈抚新城实验学校(简称我校,下文同)的副校长、中层干部、广大教职工形成了敢于承担责任,出了问题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工作作风,这也许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非权力影响力之所在吧,而这一影响力的获得往往是建立在“仁”字基础上的。

二、以“忍”积攒力量,走内涵发展之路

“忍”就是要有耐性,耐得住“浮躁”。中国有句古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尤其对待教育这一特殊的行业,更需要我们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教育不是用来给别人看的“景”,它的职责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要低下头来,不为名、不为利、扎扎实实地去工作,从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教育者的需要出发去设计教育行为。作为一所窗口学校的校长,我深知这一点的重要,因此把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追求“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走内涵发展之路,克服由于展示活动过于频繁,教师的工作压力过于繁重,而限制他们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错误倾向,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建立发展机制上。

随着新课改和校本教研两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正在经历探索的“高原期”,普遍存在学习提高与繁重的工作之间的冲突。为此,我提出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要做到“两保证”——保证教师有充足的学习资料;保证教师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同时强调工作有张有弛、轻重缓急,让教师的身体和心智能得到休养生息。同时要求学校各部门要通力协作,积极为一线教师排忧解难,为他们提供出一流的优质服务。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我校逐渐形成了“协同作战、服务先行、伙伴互助、合力攻关”的工作模式,从而营造了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搭建起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而这一成果得益于我们能远离虚荣,有勇气过寂寞而宁静的生活,用以休养生息、练就内功、积攒后劲。这对于听惯了掌声与喝彩声的窗口学校,确实付出了更大的勇气和代价。

拥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去从容地面对工作中的得与失、成与败,是我在“忍”字上遵循的另一个准则。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工作上能有所创新,做出一些成绩,而这个结果的源头往往是问题的发现。如:在我到育才中学不久,督学到我校检查普九控辍工作,这些前辈们工作十分认真,也确实查出了我校在控辍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对此,我不会找各种客观原因加以回避,也不觉得有什么难堪,相反,我倒觉得这些问题很有价值,为我们下一步扎扎实实地做好整改工作指明了方向。有时我们对待失败,确实应心胸开阔一点,把失败看成是成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失败也确实是成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而要承受这一过程,我们就要拿出卧薪尝胆的气魄,在“忍”字上下功夫。

三、以“让”调动参与意识,走民主发展之路

“让”,第一层意思应该指谦让,“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也就是说,自己想建功立业,则先让别人建功立业,自己想兴旺发达,则先让别人兴旺发达,诚心待人,虚心处世。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相互排挤和妒忌心理,营造精诚团结,合作共进的工作氛围。“让”的另一层含义是指要“让贤”。在职权范围内不揽权、不专制、不独断专行。记得西方一位著名企业家曾说过:“现代社会的领导应是一位推动者,而不是发号施令者。”几年来,这句话让我铭刻在心,作为校长,我非常重视发挥副手及中层干部的作用,把权力下放给他们,为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我理解一所学校的校长、中层干部乃至老师好像太阳系的星球,必须要“自转”,只有“自转”才能进行“公转”,而思想共识是核心的光源,也就是说,校长、中层、教师这三者是在共同的办学思想照耀下各发各的光,而不是校长一人独占天空,犹如太阳一般夺走了他人的光辉。因此,我在管理中,遵循了“以人为本,民主治校,广泛参与,自主管理”的模式。倡导被管理者参与管理,注重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自我发挥,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潜力。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在上学期我校评选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校十年奉献奖教师这两件事上,我们都完全采纳了教师们的意见。刚开始,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教师们的意见也不一定公正,有可能出现私底下靠关系拉选票的现象。经过慎重考虑,我们班子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凡事都有利弊,只要利大于弊,我们就可以去做。况且,如果一个人能拉来绝大多数的选票,他也不可能单纯靠拉关系。最后,这两件事完全由老师们的选票来决定了。这使广大教师看到了我们领导的决定,他们也变得想说话、敢说话、想做主,敢做主了。

人文管理范文第10篇

一、学会倾听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倾听是一项技巧, 是一种修养, 甚至是一门艺术。学会倾听应该成为每个校长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自觉, 倾听也是校长必不可缺的素质之一。懂得倾听, 不仅是关爱、理解、尊重, 更是调节校长和教师关系的剂。很多校长都不乏这样的经历, 有的教师愤愤不平地找你评理, 你不需要跟他讲理, 只需认真地听他倾诉, 让他把情绪宣泄出来, 表达他的不满。当他倾诉完时, 心情就会平静许多,然后, 你也许不用作任何决定, 问题很可能就解决了。我刚到一所学校担任校长的时候, 有不少教师找我反映问题, 因为我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了解太少, 很难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办。尽管如此, 我巧妙地运用了倾听的技巧, 不论教师反映什么问题,我总是问他们: “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于是他们会提出各种方法, 在仔细地倾听他们的谈话中, 我了解到很多情况, 然后就可以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 最后他们总是满意地离去, 心里还想着这位刚上任的校长真是了不起呢!事实表明, 掌握倾听的技巧, 有时比多说更为重要。做个好听众、注意倾听, 这是一门艺术。实际上, 善于倾听还有两大好处: 倾听让人感觉你很谦虚; 倾听你会了解更多的细节。但倾听不是一般地“听”, 而是用心去“听”, 这是一个优秀倾听者的典型特征。倾听者要善于在讲话者的信息中寻找感兴趣的部分, 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倾听者不要急于作出判断, 而是感觉对方的情感。设身处地看待事物, 总结已经传递的信息, 权衡所听到的话, 有意识地注意非语言线索, 询问而不是质疑讲话者。在倾听过程中要带着理解和尊重, 并注入感情。

二、讲究说话的语言艺术

(一)真诚

古人说:”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在观看影视、戏剧节目或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 之所以能够被里面的语言和情节所感动, 多是因为真诚。如果没有生活, 胡编乱造, 可能就不会吸引人。校长在和教师交谈中不能拿架子、耍官腔, 要有真实的情感和诚恳的态度, 这样才能使人相信, 只有使人相信,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真诚, 需要庄重而不能轻浮, 要认真负责而不能信口开河。有些校长为了使人相信, 往往把话说得过了头, 甚至采取发誓、赌咒的方式以表示自己的真诚, 这是不可取的。过了头的“真诚”, 往往起到的是反作用。

(二)慎重

一是不能轻易许诺。不能轻易向教师许诺一些不该许诺的东西。谈天说地可以轻松愉快, 谈到关键问题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尽管可以用轻松的语言来讨论, 但表态时不能马虎。如果在关键问题上轻易作出了承诺, 事后又不能落实, 就会在教师心目中形成信用缺失的不良印象。二是不要轻易拒绝。交谈中教师往往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或条件, 其中有些交叉的利益关系一时难以消化和理顺。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考虑的空间, 一般不要一口回绝, 这样既能够显示对对方的重视, 也能利用时间争取主动。三是不能把话说绝, 要给自己留下退路或者回旋的余地。

(三)巧妙

这个巧妙不是轻浮的花言巧语, 而是庄重的语言技巧。巧在语言上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能巧妙地打开对话的大门, 让对方愿意和你交流; 二是能巧妙地接受和拒绝对方的意见, 不论是接受或拒绝, 对方都能认为是通情达理的; 三是通过巧妙的语言化解双方的分歧。

(四)和气

说话和气, 是人的一种美德, 直接体现着一个人的良好素养, 是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门票”, 是打开事业成功大门的“金钥匙”。但和气不是客气, 而是要和蔼, 和蔼才能可亲。语言不仅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如果掌握了这门艺术, 说不定这张“好嘴”真能起到“好胳膊好腿”都起不到的作用。

三、做教师的心理“按摩师”

曾有一家权威心理研究机构对 1000 余名教师进行心理测试, 结果显示, 约有 70%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些教师因为性格孤僻, 人际关系紧张; 有些教师因为某次考试成绩落后, 受到学校的批评, 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倦怠; 更有教师因为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纠葛而一蹶不振, 甚至走上绝路。这些现象和事实, 无不提醒校长: 要做教师心理的“按摩师”。

上一篇:活动标语范文 下一篇:人体解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