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语句范文

时间:2023-03-19 21:05:39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1篇

书中的景观,这一处比那一处更美!是呀,谁能知道翻开下页是怎样的美文,美画?是怎样的精彩语句,巧妙构思?我们慢慢品着,品着,期待下一处比这一处更美。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不为那一张象征荣誉的奖状,只为充实自己,增长智慧,武装头脑。

夜深人静的夜晚,我们手握一盏香茗,与书相拥;读孔孟言,我看见三千学子;品刘墉文,我体会人生感悟;赏清玄章,感受文学之纯美,体味人生真谛。我们的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我们的感情在文字间起伏;咀嚼文字的魅力,体会想象的空间……好一幅美景,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呀!

漫步,我看见坚强不屈的鲁滨逊向死神发出挑战,看见他在孤岛上古朴的房屋,看见善良的星期五。

漫步,我看见充满魔力的哈里·波特,骑着他的光轮2000追向金色飞绒,看见他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斗智斗勇,看见他勇敢的面对伏地魔。

漫步,我又看见钢铁一样的青年——保尔·克察金与病魔斗争,看见他坚强的面孔,听见他的人声感悟:“死去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2篇

一、进行古诗朗诵,培养良好语感

古诗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语句的使用极具章法,读起来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体验和享受。通过朗诵古诗,可以更好地进入到古诗所描写的情景中去,加深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和把握,有利于学生朗诵水平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应该本着“读书为本”的教学观念,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诵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朗诵古诗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同时,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诵技巧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诵方法,在把握古诗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合理使用重读、气声等技巧,有节奏地把学生带到古诗渲染的情境中去,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切实提高语文鉴赏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游子吟》的时候,可以M织朗诵活动,体会孟郊在其中表达的浓厚的恋母之情。通过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古诗细腻的表达手法,从而展开想象,感受孟郊诗中所描绘的浓厚的思念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二、遵照循序渐进,发展语文素养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时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不断地阅读积累和情感体悟。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强,教师可以通过古诗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人文基础。语文素养强调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感悟,而古诗正是培养这一素养的最佳教材。古诗中通常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充沛的情感,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将作者的人生感悟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古诗的阅读,例如,教师在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首古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诗中爱国情怀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背诵,使学生从古诗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背诵,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积淀,从而逐步培养古诗鉴赏水平和语文素养。

三、落实融情于景,体会古诗情感

古诗通常具有极强的画面感,通过语言文字的使用对情景进行渲染,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小学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要把握好古诗这一特点,让学生从优美的情景描写出发,分析语言的表达手法,从而逐步体会古诗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可以在教授古诗时,配以相对应的音乐伴奏,通过音乐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古诗的情感中,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中的丰富意境和内涵,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古诗往往通过寥寥几句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深入体悟,才能准确抓住作者的核心思想,教师通过对古诗意境的渲染,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想象诗中的情境,形成良好的画面感,从而体会出古诗的韵味和浓厚的情感。例如,教师在进行《泊船瓜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乐,先将学生带入到一种良好的气氛中去,从而为接下来的古诗学习奠定情感基调。随后,教师通过对瓜洲的描写进行扩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主动进入到孤舟的情境中去,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课外阅读,增强鉴赏能力

小学教材中蕴着丰富的古诗素材,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古诗进行讲解,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提升,培养良好的诗趣把握能力。此外,教师也不能忽视课外阅读资源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积淀作用。通过课外阅读,扩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不仅可以对课堂内容起到良好的巩固作用,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情感的体悟和理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3篇

一、自主阅读,学会欣赏。

新教材课文,文质兼美,文情并茂,是经典,能吸引学生急于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这种阅读期待,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精心设计的导语,虽然能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阅读情境,但是学生关注的往往是自己如何去感受文本,过多的提示引导会消减学生正在涌起的阅读激情。事实上,很多时候,教师直接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第一阅读,效果会更好。课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重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尤其是在接触一篇新课文的时候。为此,教师应有“先学后教,不学不教”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新的心态、新的视角、新的方式走进文本,在阅读中感受、体验、理解,从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这当中的快乐,首先来自于学生自主阅读的欣赏。

诚然,阅读欣赏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在如何有效欣赏方面多注意引导。首先,在心灵感应中学会欣赏。人世间最感人的是真情,是至爱。课文富有人文性,字里行间蕴涵着种种情感,是作者人文情怀的表述,学生一经走进文本,便与作者对话,平等对话中产生心灵感应,引发了情感共鸣,是欢喜,是悲伤,亦或是悲喜交集,尽在不言中。沉浸于这种情感之中,回味无穷,感叹万千。这些情感体验,是他人所无法给予的,只有学生在自主阅读欣赏中才能感悟得到。其次,在特色品读中学会欣赏。一篇新课文,总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如写作特色。清新的、凝练的、充满生命力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细腻的描写,精辟的议论,独特的抒情,同样令人拍案叫绝。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留意,并用心品味,如此,学生方能从文中感受更多的美,而这其中,也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人生感悟,虽然解读深浅不一,却也唤起阅读激情,激发探究欲望。一旦达成这种激情和欲望,学生的自主阅读欣赏水平便能提升。最后,在朗读演绎中学会欣赏。一篇课文,总有让学生心动的、思绪万千的、欲罢不能的地方,再回首,那情、那景、那人,总时时拨动学生心中那根敏感的弦。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在朗读中再次体验瞬间产生的情感,在情感演绎中强化体验。这样,学生的朗读便烙上了自己独特的感悟,阅读理解会更加深刻、全面,远远胜过教师的架空讲解分析。

让学生走进文本,自主阅读,自行欣赏,充分享受阅读过程,与文本融为一体,既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增添了教学的温馨。

二、合作阅读,学会探究。

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探究交流切合学生心理需求。如今的中学生,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加之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与同伴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体验互动学习的快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分析,会在无意之中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也会压抑学生原本快活的阅读期待。其实,阅读探究深受学生欢迎,语文学习重在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教师应尊重学生,放心地让学生学习合作探究,贵在启发诱导,这样,课堂会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阅读氛围,让学生合作阅读,学会探究。一篇课文,从内容到形式有很多地方值得学生去探究、去感悟、去体验。第一,要借助背景材料,探究思想内涵。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得以流传,是缘于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文中所表达的,往往融入于字里行间、描写议论之中,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深入探究,方能感悟到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相关背景材料就能提供理解文本的信息,帮助学生从中捕捉有效信息,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主旨。例如,《沁园春・雪》一词,抒发了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词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好说明了这点,而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借助有关的写作背景,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词的意义所在。第二,要揣摩写法,探究表达效果。好的内容需有好的形式,形式的美,更多地表现在写作技巧中。课文的写法各有侧重,却能突显作者的意图,好的写作技巧使文中的形象丰满,情感浓厚,让人感受到艺术表达的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写法,留意技巧,从而理解表达效果。比如,鲁迅《故乡》一文,更多的是运用描写,描写中却隐含了作者对乡镇百姓命运与生活的关注。第三,要结合生活体验,探究语句深意。课文里有很多令人品味的语句,教师要让学生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找出精彩的语句,抓住关键性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还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将文字变为活的画面,以自己的情感赋予语言声色和动感,让语句所显现的意境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之中。这样的探究,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感悟语句的情境,如《故乡》一文中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富有哲理性,表达却含蓄隐晦,如能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也便容易多了。一篇课文,需要探究的地方很多,教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阅读教学,是师生互动,更是生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互动探究,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凸现教学的精彩。

三、深度阅读,学会整合。

好文章,百读不厌,初中语文课文便是如此。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并在有效的阅读中学会整合。现实中的阅读教学,教师重视的往往是自己的总结而忽视了学生的整合,学生梳理归纳的能力难于提升,从而形成了唯教师总结为准的定势,学生缺失了自信,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让学生学会有效整合,显得愈加迫切了。怎样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第一,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方面学会整合。课文是范文,是例子,具有典范性,富有人文性,能给学生较多的人生思考,能受到熏陶感化,获得美的享受。具体表现在:一读课文,可以培育学生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感情。古往今来,那些富有远大抱负的文人墨客,在其作品中得以表达,并激励一代代后学者,学有榜样,行有规范。像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范仲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词句,因其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而经久不衰,学生能从中汲取不断进取的力量。教师应引导学生按主题归纳,及时整合。二读课文,可以激励学生对美的追求。课文中美的东西,加以描述,让人身临其境,美不胜收。如《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的动态描写,叶赛宁《夜》的“乡村夜月”的静态描绘,不也让人陶醉其中、摒弃一切烦恼吗?学生同样可以分专题积累佳句,学习整合。三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精选的课文,有许多涉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读了,能从中感受到现实的再现。例如,《孤独之旅》让人思考怎样学会生存,《心声》使人反思教育,《杨修之死》令人想到如何做人,等等。学生根据感悟程度,学会概括整合。这是第一方面要注意学会整合的策略。第二,让学生在揣摩写作技巧方面学会整合。课文有好的内容,还有好的形式,两者完美结合,尽善尽美,读了能给人艺术的享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技巧,品味写法,领会语言,对学生再阅读、再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学生敬畏写作,写不好或者不会写很大程度上与这方面的学习整合有关。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课文中学习,借鉴写作技巧,要懂得整合。学习一篇课文,可以试着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勤于梳理思路,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不同的课文,其写作思路不一样,结构也不同,要在“异”字上启发、引导,让学生好好揣摩。二是善于领会写法,品味语言。课文精彩之处,能从这里体现,独特的表达方法和方式,使内容的呈现更加生动。学生平时阅读时,应依据自己的写作需要注意积累、整合。

深度阅读,能使学生的理解具有深度和广度;有效的整合,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这样的教学是可行的、有效的。

四、拓展阅读,学会迁移。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范文,学好教材,很重要。阅读教学,应以文本为本,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有效阅读,仅限于教材的阅读,难于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教师要适时适量地选择一些相关课外材料,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以期拓展学生的阅读,在阅读中学习运用,学会迁移。

教学中,怎样有效地进行课内阅读延伸?笔者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心理需要,恰到好处地引导拓展阅读,学会知识、能力迁移。首先,在同一主题同一单元的课文比较阅读中学会迁移。教材的编排,以单元为单位,按同一主题选文组合,这有助于学生延情续读课文,能满足学生阅读的愿望,享受阅读过程,因前后课文的关联性,适合学生迁移阅读,学以致用。教师应高度重视。例如,《傅雷家书两则》中的两封信,关键词为“坚强”,适合比较阅读,学了第一封信后让学生自主阅读第二封信。又如,《词五首》的教学,可以按照词作风格和内容的不同,将温庭筠《望江南》、李清照《武陵春》两首婉约派闺情词比较阅读,其余三首豪放派爱国词并读。学生学习了前一篇便试着自主阅读后一篇,是一种迁移阅读的方法,值得尝试。其次,在课内外联读中学会迁移。内引外联的拓展阅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又注重学生的学习运用能力。平时教学,教师要善于课外选文,作课内阅读的延伸材料,让学生在活学活用中形成迁移能力。一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拓展阅读,如诗词《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可让学生从诗词的内容、情景、感情等方面感受,解读两首词的异同。二是不同作者的同类题材作品的阅读,如《沁园春・雪》与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比较阅读,能让学生认识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三是同一作品的延读。这种拓展性的阅读,更能让学生完整地了解,感悟课文,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陈涉世家》课文,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即《陈涉世家》的结尾部分,让学生阅读,以求得正确看待历史人物的态度方法。教材里有很多选自或节选的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适时阅读其原著或文集。关注学生课外阅读,提倡多读有关课文的经典名著。最后,在读写创新中学会迁移。以读促读,是一种活用知识的迁移;以读促写,更是一种创新运用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写法引导学生写作,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活力,更能让学生借鉴课文写法于写作中去领悟课文的特色。学生读得轻松,写得愉快,读写结合,拓展迁移,能在这读写创新中体验。

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拓展阅读,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的课外阅读。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迁移能力随之强化。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4篇

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在山的那一边》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借一个山里孩子追求理想的经历,说明不懈努力就能达到目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美国作家的作品,文章通过作者少年时的一次经历,启示我们遇到困难要努力去面对。《生命 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散文名篇,通篇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语言十分精美的散文,文章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童趣》是古代散文,表现了作者小时候的生活乐趣,全文想象丰富奇特,充满童真童趣。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有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灯。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第二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引导我们应该怎样树立理想,实现理想。

本单元的选文,同样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理想》是一首意象丰富、满含哲理的抒情诗,告诉我们树立理想的意义。《短文两篇》用诗化的语言说明了奉献的意义和珍惜生命中的第一次的重要性。《人生寓言》讲述了两则现代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应有的智慧。《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随笔,从中展示了她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论语〉十则》是关于求知、关于为学、关于修身做人的格言。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 深入思考, 反复咀嚼, 领会课文意味深长的用词,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2、学会朗读,力求把握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

3、准确把握文章中叙述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概括文章的主旨。

4、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前3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春》描绘动人的春景,《济南的冬天》描绘济南独特的冬山冬水,《山中访友》则写与山中各景各物的交流。它们或赞美季节,或抒写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或传达对大自然的深情。后2篇都是诗歌,《秋天》是现代诗歌,绘秋、赞秋;而《古代诗歌五首》则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登山望海、行舟绿水、咏春悲秋、乡村夏夜独行……从而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 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趣。

2、 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3、 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第四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山市》。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 当今,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祖国大地也掀起了科教兴国的高潮。瞄准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本单元的课文集中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Ji发自我的求知欲。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查阅有关材料,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掌握开展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并抓住主要信息。在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 概括课文的要点,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5篇

相遇与分离,就像微风浮起的涟漪,相互交替。我们就这样在命运的安排下不停上演着聚散离合。

没有相遇就没有分离,没有分离就不会缅怀相遇。

漂泊中,我们遇上了谁,又将离开了谁。或聚或散或分或合,羁绊与陌生人不停地更替。

时间把我们的记忆迅速拉长,变形,破碎。我们的心四处漂泊,企图拼凑生命里遗失的碎片。拾到的太多,扔掉的也太多,却始终得不到完整的答案,所以我们继续漂泊。

回不去的叫做家乡,到不了的叫做远方。命运指引着我们漂泊的方向。它领着我们遇见了一个又一个的自己,同时它又牵着我们不停地与自己分离。

这个星球,湛蓝的旷野,总以为我们的力量无比强大,可以随心所欲地驰骋。实际上我们却是静止的,只是脚下的世界在转动罢了。一切相遇与分离,谁也无法预见,谁也无法改变这看似偶然的必然。我们的自信在命运的面前是如此渺小。我们不得不面对毫无准备的相遇,也不得不经历随之而来的分离。相遇与分离,我们视它为生命里重要的符号,而在命运的眼里只是个玩笑。

谁也逃不出命运的玩笑。

谁也跳不出相遇与分离的轮回。

我们只好顺着时间的流漂泊。

树似屏风惹斜阳,离别的哀愁在氤氲的空气中弥漫。人们总希望在日落前把夕阳从熟悉的湖水里打捞起,挽留散落的结局。殊不知,有些东西就像手里的细沙,越是想握紧,它溜走得越快。

漂泊的人无论如何挣扎也逃不出命运开的玩笑。一声叹息浸透了整朵晚霞,只留一抹清瘦的身影,独自等待靛蓝的夜幕降临。

蓦然回首,才发现是相遇与分离斜织着我们的一生。而人生,则是一壶难以入喉的漂泊。

(指导教师周宇翔)

点 评

本文有三个亮点:1.抒写人生感悟,以漂泊为线索,由相遇到别离,由现实到记忆,由故乡到远方,由过去到未来,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更体现出作者的构思之巧。2.写漂泊存在于人生的全过程,不停留在简单的叙述之上,写出了深刻的感悟:“谁也逃不出命运的玩笑”“谁也跳不出相遇与分离的轮回”“我们只好顺着时间的流漂泊”“蓦然回首,才发现是相遇与分离斜织着我们的一生”,这样的立意充满哲理,提升了文章的价值,让人看到了作者的思考和理解,大气而厚重。3.语言简练,有文采。以短句为主,具有现代意识,如“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树似屏风惹斜阳,离别的哀愁在氤氲的空气中弥漫。”这样的语句意蕴深厚,富有诗意。

当然,从搭配上说,个别地方还不够精当;从叙述上说,细节与场景尚不够丰富,但总体上说,瑕不掩瑜。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6篇

1.让学生从下面一段描写中找出用得好的字词并说说为什么。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那人(康大叔)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 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囔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鲁迅《药》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

明确:“摊、撮、慌忙、摸、抖抖的、囔、抢、扯、裹、塞、抓、捏”这些动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形象,刻画出了老栓的胆小、害怕,特别是把刽子手康大叔蛮横、粗暴、贪婪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结】我们同学在选用词语的时候尽量选用能绘声、绘色、绘态的词语,做到写景状物,能穷形尽相,写人叙事,能够惟妙惟肖,如果在贴切的基础上,能找到新鲜别致的词语就更好了。

二、句式灵活。

1.对比下列两句,看看哪句表达效果好。

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为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再叫一个朗诵好的学生诵读第一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强烈情感。

明确:两个问句,三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憎恶愤怒之情。问句、叹句本身就有强调语气的作用,在这里,用问句开头可以引起听者的注意。

2.赏析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西番莲生根发芽长高一米多后)

开始它们伸开手臂,相互打着招呼,接着便慢慢触摸着手指,再后来索性手挽着手,肩挨着肩,脸蹭着脸,仿佛一对孪生姐妹似的。不久,花枝上便逐渐孕育出一个个健康的蓓蕾。仲夏,花开了。像比赛似的,两棵西番莲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你孕,我育;你绽,我放;你紫,我黄;你浓,我淡;你妖,我艳;你贵,我雅;谁也不让谁。满园花香,满园亮丽。平儿仔细数着那株紫西番莲上面的花朵:……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六, 三十六朵花了,还在开,有完没完了!

——舒正《西番莲》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赏析。

明确:“你……我……”,两字一节,四字一句,六句叠加,整齐排列,环环相扣,读起来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有急促感,很好地烘托出了西番莲的竞争氛围;拟人,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有机结合,共同托起一片新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花儿争奇斗艳、争相怒放的情景,一派生机勃勃!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满园春色,闻到了满园花香!

【小结】同学在写作中可以灵活地选用各种句式表情达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这样语言有起有伏、变化多姿,文章才会显得灵活自由,而不会那么呆板生硬了。

三、善用修辞。

1.体会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原稿与修改稿。

【原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修改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学生对修改稿并不陌生,一对比便可知孰优孰劣,老师可以直接叫学生回答。

明确: 修改后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赋予荷花以人的特征,写出了荷花的体态美与情态美,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富有意蕴。

怎样的句子才富有意蕴呢?富有意蕴的句子可以是或饱含睿智的生活哲理,或有着独特的人生感悟,或是提升了文章内涵的主旨句,或是传达出作者的某种情感、某种精神或人生追求等等。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记念刘和珍君》中富有意蕴的语句,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些语句虽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是很精炼,富有意蕴,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文人对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读过之后耐人寻味。我们同学也许一下子很难写出这样精炼的语句,但要尽量做到不重复、不啰嗦,尽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1.赏析学生的作文片段。

不必埋怨高三的疲倦,在心头点亮一盏明灯,清晰地照亮自己的前程,一切厌烦与倦怠都会灰飞烟灭!

心中有一份希望,再漫长的等待过程也都成为一种甜蜜。终有一天,我会等到花开最美的那一瞬间,终有一天,我会化蛹成蝶,在那灿烂夺目的花朵上翩跹。

——巫娟《高三?高三!》

明确:面对高三,作者并没有用豪言壮语说我要怎样拼搏,要怎样奋斗,但是我们却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高三的自信、豪迈、执着、坚定和期盼,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的语句同样富有意蕴。

2.高考满分作文片段欣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用一句话,描写出满足于归隐后自耕自食的悠然情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仿佛眼前见到盎然春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出曹操博大的胸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出诗人满怀的相思愁绪。语文,用一枝神来之笔,画出世间万物,画出诗人心中缕缕思绪,在一泓清泉中若点若圈,使我心雨飘飞。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明确:文中引用诗词佳句不仅增加了文化气息,而且提高了文章的意蕴,也彰显了作者不俗的阅读面。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7篇

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表达“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哲理性的警句已成为至理名言,深沉而隽永,它启示人们要重视实践并为之积极进取;再如宗璞《紫藤萝瀑布》中的有关语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看似平淡,但细细咀嚼,我们从中领悟到了“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珍惜生命、拥抱生命”的深刻意蕴,让读者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和洗礼。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写作文“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如能参透生活的感悟、凝聚人生的理念、捕捉思想的火花,让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溢于笔端,无疑是作文中的一大亮点,也会在无形之中提升文章的品味。

一、洞察自然,联想人生,阐发深邃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一枝一叶一世界”,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但有时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也会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在庄严的大树旁边,小草是卑微的,但它并不自卑。而是昂然挺立,快乐而安然,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要坦然面对荣辱与得失,活出自信”的道理;再如仙人掌的外表是丑陋的,但它的生长是顽强的,它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出辉煌灿烂的金色花,这就给我们以“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人生启示……所以,我们在描绘自然的过程中,如能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获得的将不仅只是美的享受、情的陶冶,还会有理的启迪。

如学生作文《枣树 秋思》中写道:

我只一人站在这枣树下望着,它单剩杆子,没有一丝枝芽的绿,也没有一丝果实的红。回首父亲的背影,我不禁又想起它发芽时的一片嫩绿,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以及父亲看着它成长的喜悦和欢笑……

一瞬间我发现:日出于东而落于西,叶发于春而败于秋,得意的也有失意之时。不禁若有所思。

风虽然来,雨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冬天来了,春天就不再远。

点评: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散文。作者将自然景观赋以人文解读,由枣树的生长引发出对人生的思考,文末议论性的语句深富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生活总会有起有落,但只要以一颗乐观坚强的心去面对,总会变得灿烂而美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文章也因此而意味绵长。

二、留心生活,体味人生,提炼独特的人生感悟。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在生命的每一天里,都演绎着许多故事。有些事情,也许看上去很普通、很寻常,但如果你换一种眼光去观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你也许会从中感悟出独特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如07年中考佳作《让困难走进心灵》,写“我”从失败的赛场走出,悲伤难过,父亲通过散步时“只有在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的生活现象,告诉“我”朴素的人生哲理:人生只有充满“泥泞”,才会留下生命的“痕迹”。读来让人深受启发。

当然,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思维视角,也会产生出不同的感悟。如以写“放风筝”为例,可从“断了线的风筝往往摔得粉身碎骨”中领悟到“失去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的道理;也可从“有同伴协助可使风筝放得更好”中领悟到“合作有助于成功”的道理;还可从“只有在逆风中风筝才能飞上天”领悟到“做事并不总是一味地需要顺风顺水,有些时候,恰是逆风才能飞翔”的道理……

如学生作文《其实很简单》的结尾部分:

生机、活力、温暖,这些都是春天的代名词啊,我终于找到了这秋日里的春天了,我终于明白,春天不曾离我们远去,只是我们有时太大意,忽视了它的存在。想要找到春天其实很简单,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春天将永远不会从我们眼中消失。

点评:作者叙述完在寻觅“春天的踪迹”过程中观察和感受到的三个片断后,篇末由事及理,阐述了对“春天”的理解以及如何去寻找“春天”,这一独特的感悟极富哲理内涵,耐人寻味,文章也因此而立意深刻起来。

三、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表达精辟的人生见解。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近几年的中考作文试题中,除了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之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题目也越来越多,如“信仰”、“道德”、“财富”、“环保”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读“圣贤书”的同时还要去闻“窗外事”,在学会关注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通过把热点、焦点问题放到大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中去认识、去评判,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真谛、社会万象的感悟,对立身处世的道德追求,对社会价值取向的思考。如07年中考佳作《花开有声》,作者取材于“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一热点事件,表达了自己对“伟大”与“平凡”之间关系的认识:“其实,生于世界上,存于宇宙间,你不比别人多,也不比别人少,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心智不缺,心力不乏,只要你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及风采,那么,你就没必要去仰视别人。”深刻的见解,精辟的论述,深富哲理内涵,极具冲击力。

责任

楚涵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题记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卸落在他的背上。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感到的痛苦。这样的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

云南警嫂罗映珍在丈夫罗金勇与毒贩进行殊死搏斗成了“植物人”后,在700个日夜里,她始终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她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在她心中,照顾好丈夫,就是一个妻子的责任。

战士孟祥斌在带着妻女去市区购物途中,见到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多米高的桥上跳下,他丝毫没有犹豫地跳了下去,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而自己却沉入水中,一颗年轻的生命陨落了。他用义无反顾的壮举,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军人的责任。

作为医生的陈晓兰,在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触犯了领导、同事的利益,背负起医界“叛徒”的罪名,顶着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压力,冒着以身试药的风险,忍受着失去医生岗位的艰辛,虽然艰难但依然坚持。在她看来,守住良知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

……

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了荆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死了也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

愿我们所有的人都把责任之心携带在人生的道路上,让人生散发出淡淡的,金子般的光辉。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8篇

清晨,天还是灰蒙蒙的,好似被仙女蒙上了一层轻纱。有光透过,却都是纯净的灰色。雨还是照样下,淅淅沥沥,淅淅沥沥,层层雨丝织成了隐隐约约的雨帘,让世界变得既模糊又清晰――在这个多云雨的季节里,天似乎也变得忧郁起来。

我走出家门,带上一把伞。我喜欢在雨中散步,雨中散步有诗意,我舞动在雨的世界里,任霏霏小雨轻吻我的脸,任雨珠儿浸润飘逸的秀发,任雨丝打湿美丽的衣裳;心情依然静美,心绪宛如一叶飘零,在风雨中摇曳,飘落在小溪涧,伴随着溪流叮咚作响;心绪飘洒在水云间,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此时此刻,心如潮,情如海,尘封的笔尖如潮涌……(雨中散步确实充满诗意,但本文的重点不是表现雨中的情思,而是写由一滴水引发的人生感悟,因此这里的描写实际上是偏离了主题,况且这里的“欣喜”的心情与第二段中的“忧郁”心情也不太吻合,建议这里的描写可以删去。)

眼看着去老家的大巴驶来,我紧走几步乘上了大巴。这时车内已有许多人,洋溢着一种出行前的欢乐气氛。不想去打扰,选了个位子坐下,透过窗子,静静地望着外面的世界。

一条条细细的雨丝被风吹得挂在了窗上,似乎很早就有了那么多的雨丝,而后来者只是在玻璃窗上的雨丝中涂色而已。

原本并没有过于注意,而是着眼于外面形形的人,仔细看玻璃窗时已是满窗的雨滴了,雨丝的形状早已不复存在,化身为一滴滴头重脚轻的“蝌蚪”斜斜地往下窜――“蝌蚪”满满地爬在了玻璃窗之上,透明圆润的头,细细的小尾巴,煞是可爱。它像是鼓足了劲儿一般勇往直前,直直朝着目标冲去,留下了蜗牛爬过般的痕迹。唉!这雨啊,下到什么时候才能停呢?什么时候才能到老家,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爷爷呢?我心里默默地埋怨。(这里交代自己的心理感受虽然符合人物此时的心境,但放在这里显得有点突兀,与上下文的语境也不相吻合。)

默默凝视,又见一滴小水珠。它太小了,可能没有足够的劲儿吧,它没有其他“蝌蚪”流的那样快,只是慢慢地、慢慢地,这时突然与它前面的一滴水珠融合了,变大了,这也增加了它的力量。我看着水珠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蓦然回首,发现其实人生的道路亦是如此。你强大,勇往直前;你瘦弱,汲取养分,努力向前。(小水珠是如何向前与另一滴水珠融合的呢?这里没有细腻地描写出来,只用“这时突然与它前面的一滴水珠融合了”这一句作简单的交代,这样是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下文写由小水珠而联想到的人生感悟也就显得不自然、不真实。)

没有一滴水珠生来便会流淌自己的痕迹,没有一个人生来就会到达终点。只是,所有事物都在一点一点的磨炼中成长,最终变得强大。

自然留给我们的东西很多,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去感悟――

望着那一条条水珠流下的水迹,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命的意义!

升格指导

不难看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寓意的文章,作者意在借一滴小水珠来反映人生哲理,来暗扣题目中材料的主旨,应当说作者这样的构思还是相当新颖的。但是从行文效果上来看,作者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托物寓意显得有点生硬,不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这是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在于作者对所托之物描写得不细腻,没有投入自己的感情,因此也就不能打动人,感染人。建议升格时可重点描绘小水珠是如何与另一滴小水珠融合的,它付出了哪些“努力”,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我”看了之后有什么触动,有什么感想。只有把这些细腻的东西描绘出来,并融入自己的真情,下面的寓意才能顺理成章。才容易被人接受。这是我们写这方面的文章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本文另外一个问题是有些段落和语句与中心关系联系不太紧密,有的偏离了中心,建议升格时要注意围绕中心选材和行文,对中心没有利的叙述和描写即使再好也要学会割爱。

升格佳作

水迹

张小盟

清晨,天还是灰蒙蒙的,好似被仙女蒙上了一层轻纱。有光透过,却都是纯净的灰色。雨还是照样下,淅淅沥沥,淅淅沥沥,层层雨丝织成了隐隐约约的雨帘,让世界变得既模糊又清晰――在这个多云雨的季节里,天似乎也变得忧郁起来。(开头简洁的环境描写既巧妙地交代了此时的心境,也为下文竹观雨滴埋下了伏笔,作好了铺垫。很好。)

走出家门,带上一把伞,踏着点点雨滴,带着一丝因天气而忧郁的心情,乘上了大巴。(这里删去了雨中散步的情景,直接写乘上了大巴,入题较快。)

车内已有许多人,洋溢着一种出行前的欢乐气氛。不想去打扰,选了个位子坐下,透过窗子,静静地望着外面的世界。一条条细细的雨丝被风吹得挂在了窗上,似乎很早就有了那么多的雨丝,而后来者只是在玻璃窗上的雨丝中涂色而已。

原本并没有过于注意,而是着眼于外面形形的人,仔细看玻璃窗时已是满窗的雨滴了,雨丝的形状早已不复存在,化身为一滴滴头重脚轻的“蝌蚪”斜斜地往下窜――“蝌蚪”满满地爬在了玻璃窗之上,透明圆涧的头,细细的小尾巴,煞足可爱。(这里作者观察细致,比喻精当、形象,充分显示了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它像是鼓足了劲儿一般勇往直前,直直朝着目标冲去,留下了蜗牛爬过般的痕迹。(“冲”字用得好,很耐人品味。)

默默凝视,又见一小滴水珠。但它好像没之前那么果断,如小女子一般犹犹豫豫。可能是力量不足吧,但它却愿意挑战。水珠缓缓流下,带着列未来的希望,一点一点耗费着自己的生命,它汗流不下去了,停滞,停滞――前面就有力量了,有一滴带来生命源泉的水珠在等着它,有希望在向它招手!它狠下决心,奋力一搏。(这里作者不惜笔墨,详细而生动地描写了小水珠虽然力量不足,但却不愿放弃,仍然愿意挑战的不屈精神,读来让人冲征。)一个漂亮的滑翔,让它和叶二命力紧紧融合,赐予了它崭新的力量。它得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生命,更是生命的意义。它开辟了一番自己的天地,仅仅属于它自己――那条独一无一二的水迹’(直接抒发此时自己的心情,这与读者此时的心情是相通的,因此极易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即使力量微弱又如何?即使生命濒临耗尽又如何?它的生命终将因为挑战而变得绚丽。一边汲取着大自然的养分,一边渐渐成长,不正是生命的意义?

蓦然回首,人生的道路亦是如此。你强大,勇往直前;你瘦弱,汲取养分,努力向前。

没有一滴水珠生来便会流淌自己的痕迹,没有一个人生来就会到达终点。只是,所有事物都在一点一点的磨炼中成长,最终变得强大。

自然留给我们的东西很多,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去感悟――

望着那一条条水珠流下的水迹,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命的意义!

升格点评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阅读课 读书课 心灵 方法 个性

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这说明每个人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进行阅读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如何上好阅读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让阅读课成为读书课

现在很多阅读课的上法是老师往往规定好篇目或文章,还要布置几个任务去完成,比如: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写上千字的读书笔记等。阅读课如此上法,我认为十分不可取。因为阅读应该是一件轻松、自由、自主、愉快的事情,如果在学生读书前就给他们带上层层枷锁,我想只会把学生的那点如星火般的阅读兴趣浇灭,所以让阅读课回归本真,回归到最原始的单纯的读书课,让学生在放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中去享受读书带给他们的收获和人生感悟。

二、让读书陪伴学生成长

阅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培根在《随笔录・谈读书》中写到:“谈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我想这里讲的灵秀便是我们常常讲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就语文教学而言,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学会阅读的方法,从而形成阅读的技能,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发展智力。就学生长期的发展而言,语文的阅读课应该成为培养学生人文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主要阵地,在他们徜徉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哪怕只有只言片语成为他们人生乐章中的一个积极音符,这也是弥足珍贵的,这才是高中阅读课的终极目标。

三、引导学生用心灵读书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课的实质是引导学生怎样去读书,怎样用自己的心灵去读书,而不是教会学生读懂一本书或者几本书。所以,如何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从“眼到”到“心到”才是根本的问题。韩愈《进学解》中说:“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古人读书讲究口、耳、眼、心并用。阅读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诸多感官接受信息,容易使学生充分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境界,沉醉其中。同时,允许学生读书过程中从文本出发展开联想,甚至可以胡思乱想,并提倡他们把有意思的想法记录下来,和同学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养成用心灵去读书的习惯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

高中生已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不同的文本对阅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时需要略读,有时则需要精读。略读便于摄取要点,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提纲挈领的把握。精读就是逐字逐句,将应记忆的记下来,需要揣摩的揣摩出来。博尔・赫斯所谓“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也正是这个道理。文章的精彩段落、关键语句,都要反复诵读、体会、领悟,这就要求对课文进行深入细仔的精度。精读可以反复诵读,有声有色,有情有味,体验语言的美妙和情感;将与之相关的作品或段落认真参照,反复比较,从而加深理解。可以分小组讨论,提出新的问题,激活思维,深入挖掘;可以拈精摘要,玩味品尝,由点及面,突破重点;也可以把文中精彩的部分,反复阅读以达到能背的程度,使其储进学生的记忆宝库,成为学生稳固的知识积累,一边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咀嚼,不断领悟,从中汲取新的营养,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林语堂在谈读书时说道:“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这可以作为我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面镜子。

1.培养查阅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及时查阅工具书,查到弄明白为止。有辅助资料尽量参照查阅,以加强理解。2.培养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作下特定的标识,必要时还可简单地进行旁注。3.培养作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4.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5.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的心得的习惯。将座可以使模糊的问题明晰,可以触发新思想的火花;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六、培养学生个性阅读

阅读是自主的,更是自由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改的方向。学生的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面向生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去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颗富有个性的心灵,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10篇

教散文首先是在教语文,“语文的”是进行任何一种文体教学的基本前提,我们不能脱离“语文”二字而单独谈具体哪一种文体的教学。“语文的”要求我们在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时,要紧紧扣住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及规律性要求,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要从人文层面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刘亮程的散文《寒风吹彻》一文,作为一篇文质兼美、情理(思考、感悟)兼具的散文名篇,包含有语文层面的诸多可供挖掘的教学内容。如诸多有哲理性的句子,既可以从内容上进行人文层面的感悟,也应该要从语言形式层面进行言语训练。

如果把《寒风吹彻》放大到课程层面,即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视角审视其教学内容,我们依然要紧紧抓住“语文的”这一基本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自然各有特点及相应的教学要求,但它们首先是“语文的”选修课与必修课。我们应该把高中语文选修课置于“语文”这个大背景中去考量,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本质上是属于“语文”的,即“修”的是语文的内容,而不是其他,在这一点上,选修课与必修课本质上是一致的。选修课堂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选修课程视野中的散文教学也要遵循文本教学的共性要求,如与文本展开对话,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引导学生形成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鉴赏文本的语言,评价文本的优劣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为此,笔者确定了《寒风吹彻》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1.明确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事情理(思考、感悟)。

2.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用8―10分钟时间,学生自主阅读。

3.交流阅读感受。学生自由表达,力争把阅读的最初感受说出来。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借用文中的词句。

5.梳理文章内容,并用准确的词句表述。紧扣文本语言,进行文本细读,挖掘词句深意。在概括中训练用词的准确性和理解的深刻性。要求依循“事情理(思考、感悟)”的思路进行梳理概括,其中“情”与“理(思考、感悟)”的概括探究是教学重点。

6.理解标题深刻含义。深入挖掘“寒风”的象征含义及“彻”的表情达意效果。

上述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都是“语文的”这个大背景与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其中既有语文知识层面的内容(如散文阅读的一般路径),也有文本教学的共性内容(如交流阅读感受、梳理文章内容等)。离开“语文的”这一基本要求而确定的教学内容,将会远离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向。

二、教师的文本解读要紧扣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文体自有其特有的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都需要对散文文本进行解读,包括对文本基本内容、文本情感或哲理、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及特点等的理解和评价,这些内容都可能成为课堂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可以从一篇散文中读出许许多多的内容,因教师个人的阅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阅读水平等的差异,同一散文文本,在不同语文教师眼里会有不同的解读结果,有的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这一点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结果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容易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如《背影》中学生得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等例子。

我们特别强调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紧扣散文文体特征,即是希望语文教师们从散文的角度读散文,而不是从生活常识、说明方法、议论说理、矛盾冲突等角度解读散文。散文的角度即是要抓住散文重在缘事抒情、缘情述理(人生哲理、人生感悟)的特点,要依据“缘”字的特点,紧紧抓住散文中的“事”(主要事件、分支事件),对“事”进行梳理、概括,以打好挖掘“情”、“理(思考、感悟)”的基础;然后,从“事”中自然地、不违背作者写作意图地挖掘出“事”中深含着的“情”、“理(思考、感悟)”。

三、依学生学习散文文本的最近发展区取舍相应内容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相应难度的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现有的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上是科学的、有效的。

具体到散文教学,学生也拥有一个散文文本的最近发展区,这个最近发展区是取舍相应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所谓学生学习散文文本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在学习具体某一篇散文文本之前所拥有的对散文一般特点及大众化的情感与人生哲理等的了解与掌握,与经过课堂教学之后所达到的对“这一篇”散文文本的新认知及通过学习“这一篇”散文文本所获得的更多更新的认知与体验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学生学习新的散文文本的动力,也应成为取舍散文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再以《寒风吹彻》为例。虽然学生在上课之前有这样那样的特殊情况,但一旦老师明确了学习对象之后,学生也就进入了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之前学习过刘亮程的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对刘亮程的散文从写作特点、学习难度上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同时,作为完成了高中两年学习任务的高中生,在以前的阅读及生活经历中也积累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或人生感悟。这些都可视为学生学习《寒风吹彻》一文的“现有水平”。但《寒风吹彻》又是独立的一篇散文,与学生之前的学习、生活有着差异,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之后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这些疑惑正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断深入研读文本的潜力所在。

依循散文文体特征,教师在分析学生学习散文文本的最近发展区时,要着力于“情”与“理(思考、感悟)”两方面的内容。“情”的重点在于作者所表达的独特情感体验;“理(思考、感悟)”的重点在于作者所表达的独特的人生感悟或人生哲理,有的散文在“理(思考、感悟)”方面偏向于个人的独特人生感悟,有的则是在向读者传达一种于读者有所助益的人生哲理。语文教师要着力找到即将学习“这一篇”散文的学生在“情”、“理(思考、感悟)”方面有哪些基础性的积累,这种积累必须与文本的“情”、“理(思考、感悟)”有着密切的联系或某种相似性。教师找到了这种积累,就为激发学生学习“这一篇”散文的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就使学生学情分析落到了实处。根据“这一篇”散文的“情”与“理(思考、感悟)”的独特性,教师再确定经过教与学的活动后,学生应该获得怎样收获与提升。学生的基础性积累与收获提升二者之间应该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在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时,根据这种关联,进行相应的取舍,有助于学生的收获与提升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并且区分清楚何为教学重点,何为教学难点。这里突出“取舍”二字,主要基于这样的考量:散文文本可供作为教学内容的有许多,但只有适宜于学生学习“这一篇”散文的最近发展区的内容才应该被确定下来。

四、要有利于发挥“这一篇”散文文本的核心价值

散文文本的教学价值有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从共性上来说,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容都可视为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这一点应该是用来实施语文教学的所有资料都应该具备的。从个性上来说,散文文体应重点在“情”与“理(思考、感悟)”上。具体到“这一篇”散文文本,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帮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学生接触最多的文体样式应该是散文,但怎样才算会阅读散文,应该没有一个止境,甚至可以说,只要学生愿意阅读、喜欢阅读,散文阅读这件事将伴随其一生。因此,散文教学的一件重要的事便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要在不同类型的散文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不同的阅读散文的方法,以便在课外直至一生中能够自行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而学生阅读生涯中的不同类型的散文,正是由课堂上一篇篇的“这一篇”散文组成的。教师依据一篇篇的“这一篇”散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应该算是充分发挥了“这一篇”散文的核心价值之一。

二是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散文阅读活动,应该着力于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有规律性和科学性的。读得懂“这一篇”散文,将有助于学生读得懂另一篇散文。语文教师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时要认真思考怎样提高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的问题。这里,笔者认为,散文教学内容的内涵,不仅是内容本身,还应包括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如笔者在教学《寒风吹彻》时,引导学生将“冻伤了腿”改成“腿被冻伤”,“被”字句的使用突出了作者独自一人走进沙漠拉柴火时孤独无助的感受。这个环节的教学,正是着眼于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三是丰富学生“情”与“理(思考、感悟)”的收获与提升。这应该是散文文体与其他文体的主要区别。阅读散文,把握文本所叙之“事”只是手段,缘“事”寻“情”探“理(思考、感悟)”,读出文本语言文字背后所潜藏的“情”与“理(思考、感悟)”,才是目的,才是根本。学生在课堂散文学习活动中,可以不断丰富自身的“情”、“理(思考、感悟)”的体验和积累,从而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这也正是散文作为文学样式与“人”的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所在,散文教学尤其要做到眼中有人。

五、要有利于达成“这一篇”散文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

《寒风吹彻》所在的单元标题为“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可以进行一次语句仿写训练,引导学生仿写“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中有的就可仿写为“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感受感动的心灵”。“感动”二字应该是该单元的核心内容,既可以理解为本单元所选散文中的哪些内容让我们感动,也可以理解为学习本单元散文作者从生活中获取感动的方法,前者更多着眼于文本内容的学习,后者则涉及写作的内容。因此,作为完整的《寒风吹彻》教学,笔者认为,布置一道关于从平常生活中收获感动的写作练习,是科学的,将有助于巩固《寒风吹彻》一文的学习效果。

当然,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不一样,有的立足于能力点,有的着眼于主题内容,不管是哪种编排思想,语文教师都应充分考虑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并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将这一意图落到实处。如果语文教师愿意重组教材篇目加以教学,那么也应该考虑重组篇目要有一定的单元体系,不能率意而为,仅考虑某一篇章的教学而缺乏整体感。

六、结语

探讨“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仅是散文单一文体的问题,我们还应该将这一问题置于“语文的”这一大背景中、大前提下。同样的,要真正提高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实效性不仅需要少数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就此问题展开研究和论述,更希望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真正不断提高自身语文专业素养,在面对一篇篇“这一篇”散文时能够应对自如,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高效地达成语文教育目标。

上一篇:生活感悟文章范文 下一篇:高中军训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