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4 12:55:05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范文第1篇

20__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__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以更高的起点再次实现跨越的关键之年。__城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精神,全面履行工作职能,不断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区品位。具体工作可用下面五大篇章进行描述:

市容市貌管理篇

一、因地制宜发展,规范城区户外广告。

针对__区户外广告管理起步晚、原有广告设置不规范的情况,我们采取逐步拆除不规范广告、严格设置新增广告、统一广告整体面貌的方式,依据《__市市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__市户外广告设置技术规定》和《__区户外广告设施(阵地)使用权出让实施意见》,逐步拆除城区主次干道沿线及蠡口国际家具城内不规范设置、破旧损坏及有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及店招店牌近1500余处,共计320__余平方米。按照提前管理、源头控制的原则,对城区1064处新增广告严格执行“审批、验收、发证、执法”的程序,鼓励申请单位(个人)使用新型材料和霓虹灯制作广告,并加强日常巡逻管理,使户外广告的设置日趋规范、美观。

二、以典型促全面,创建市容达标路(示范路)。

__区是新建区,城区道路建设新、水准高、基础设施完善、周边环境优美,城管局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趁势打造,对华元路、嘉元路、__大道、采莲路等13条道路进行全方位整顿,确保这些道路上户外广告设置规范、停车秩序良好、店面环境整洁、景观绿化美化、沿线保洁到位,使之成功争创为20__年度“天堂杯”市容管理达标路,成为全区亮点。今年在此基础上,继续巩固并拓展延伸,在所有达标路加大管理力度,巩固创建成果,力求争创一批具有__地方特色的“天堂杯”市容管理示范路,上半年已申报春申湖中路为示范路,并以点带面向各镇(街道)、开发区延伸,因地制宜地开展创建活动,使每个镇(街道)、开发区年内至少争创一条达标路。

三、动员社会力量,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

在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从20__年开始,对__区城区主次干道逐步实施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在两项制度衔接与转换的过程中,城管工作者挨家挨户,上门与沿线店面、单位签订市容环卫责任书,至今,已签订了220份,在日常监督检查、考核评比中,充分发挥责任单位(个人)对周边环境的维护作用。今年,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逐步向镇一级延伸,利用各镇(街道)、开发区创建天堂杯市容管理“示范路”、“达标路”的契机,指导他们实施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全区各镇(街道)已签订市容环卫责任书20__余份,营造了全区整洁、优美的环境。

环境卫生管理篇

一、加大基础性投入,完善环卫硬件设施。

城管职能调整后,__区城管局严格实施城区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1225万元,用于公共厕所、垃圾压缩中转站等环卫配套设施的建设。通过申请立项、实地勘察、选址定点、规划设计、公开招标、组织实施等一系列事宜,仅20__年就在城区新建了十座一类以上公共厕所、一座垃圾压缩中转站,主要路段沿线添置垃圾桶110只、果壳箱300只,新增一批洒水车、垃圾运输车、粪便运输车、小型机械化扫地车等机械化作业车辆。今年又将新增公共厕所3座,垃圾压缩中转站1座。同时继续加强对住宅小区、专业市场配套建设环卫设施的督查工作,逐步健全城区环卫基础设施,为环境卫生管理奠定基础。

二、加强环卫作业指导,促进环卫水平提升。

目前__城区内辖元和环卫站、开发区环卫站,共有环卫保洁工人700余名,对城区377万平方米道路和90公里长的河道进行全方位保洁,城管局全面履行业务指导和管理职能。按照环卫保洁考核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强化了日常环卫作业质量督查力度,坚持每月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目标任务与经费管理相挂钩的综合考核办法。保洁区域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时全方位保洁,使>文秘站:<<a class="insidelink" href="http://" target="_blank" title="生活">生活垃圾分散收集、集中压缩、日产日清,提高了保洁水平,为城区创造洁净的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大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城乡整体面貌。

在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洁净家园、美化城市”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区高潮迭起。城管局切实履行区创建指挥部主要职能和爱卫办职能,每月,依据环境综合管理百分考核实施标准对各镇(街道)、开发区的环境整治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并形成 通报督促整改,跟踪监督整改力度;每季,区政府组织召开由各部、委、办、局主要负责人和各镇(街道)、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及环境卫生分管领导参与的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对各镇(街道)、开发区全年的整治工作任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评,排列名次;指导相关镇(街道)创建省级卫生镇、卫生村等工作。通过你追我赶的竞争创优,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环境面貌。在20__年城区出入口和主要通道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今年又开展了以景观绿化、市政设施、河道治理、市容秩序、户外广告、环境卫生、建筑立面等方面为内容的镇域出入口及主次干道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村级农贸市场、沿街店面、夜排档集中管理点、车辆修理点、河道清理、安全卫生示范小区的六项重点整治工作;在农村,大力开展以清理垃圾,建立垃圾管理制度;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管理制度;清理秸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护制度;清理工业污染源,建立稳定达标制度;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制度的“六清六建”为核心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的提升。

市政道路养护管理篇

一、推进养护市场化,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市政道路设施的日常管理落实程度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诚信度,为此区城管局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面向社会,对城区58万平方米道路的养护管理进行公开招标,实行市场化运作。根据__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和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制定了__区城区道路考核标准及考核细则,每月严格落实考核。月初突出监督检查道路养护维修质量情况;月中突出检查道路、桥梁设施的潜在性病害,做好道路设施的预见性病害;月末突出考核本月小修保养计划完成情况和突发性道路病害的维修。每月形成检查情况通报,全面提升监管力度,确立了一个认识,即不局限于今冬明春的“一阵子”,要贯穿于日常保养的“一辈子”,使城区市政设施的养护管理落到实处。

二、创新工作方法,规范养护管理工作。

根据城区市政道路因原建设单位较多、设施规格不统一的情况,区城管局采用切割或置换的办法,逐步使各条道路的设施统一,同时根据铸铁设施易偷盗的特点,采用置换或钢纤维的设施,提高了市政道路的完好程度。一年多来,通过对采莲路、华元路、嘉元路、春申湖路等城区道路的设施维护,共置换了雨水边井101套,边井盖板226只,补换雨水井54套,雨水井盖30只,污水井30套,污水井盖8只,修复沥青路面273平方米,修补缺损的栏杆13米,修补缺损、沉降的人行道板989平方米,沥青路面灌缝379米,清理桥梁伸缩缝1338米。

三、加强依法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为确保城区路平渠通,区城管局严格审批路面的开挖,积极组织维修,清疏渠道。充分利用城管执法队员上路巡查的机会,对城区市政道路中破损及乱开挖现象,及时进行修复和制止,并处以相应的处罚,从源头上把好关,杜绝城区乱开挖现象。对因需办理的开挖工程进行全面监管,安排专业养护单位及时做好修复事宜。到目前为止,城区市政共办理开挖审批50余起,依法制止乱开挖10余起。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使城区市民走上了“平坦放心”的道路。同时,改变原有“反应型”养护方式,对城区21.6公里长的道路路面进行全面摸底,对部分新建道路进行综合维护,及早发现、处置病害情况,保持道路完好率和平整度,提高道路质量,延长道路寿命。另外积极开展争优创先活动,将城区春申湖中路上报为__市级优质养护工程路段,目前正在审核过程中。

绿化养护管理篇

一、引入多种模式,灵活绿地养护方式。

目前由__区城管局养护的城区绿地面积达180多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市场化运作,由7家具有养护资质的单位进行专业化养护,城管局进行监督指导。由于城区33.7平方公里范围内涉及元和街道和开发区管委会两个地域的绿地管养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因地制宜,灵活应用,采用多地段、多形式、多内容的管养方式。如开发区管委会因大量农庄拆迁后,失地农民较多,为此管委会出资金对失地农民进行专业培训后,从事100多万平方米的绿地管养工作,这不仅解决了当地失地农民的部分劳动力,同时又为城区绿地养护队伍提供了保障。

二、强化考核制度,提升绿地管养水平。

为加强城区绿地养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区城管局及时制定了《__区城区绿地养护管理质量标准》和《__区城区绿地养护考核管理细则》,对城区180余万平方米的绿地进行综合养护考核,采用养护管理经费与每月养护考核分数相挂钩的形式,通过定期专项检查、不定期巡视考核、踏看现场和拍摄照片等方式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通知养护单位对养护管理不到位的地段及时处理解决,大大提高了城区各专业管养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依法保护绿地,巩固“绿__”成果。

在日常绿化养护管理中,我们充分利用城管队员每天在城区巡视的有利条件,今年来已累计查处偷挖、损坏绿化行为40余起。同时依法办理城区开挖手续30起,由责任科室人员多次现场踏勘,选择开挖的最佳方案,尽可能减少对绿地的破损,并加强开挖过程和修复工作的监督,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效地保护了城区绿化的建设成果。

四、规范精细管理,凸现城区绿化亮点。

为进一步掌握城区绿地的现状,区城管局对原建设单位移交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养护单位查看现场,并邀请专业设计单位对现状进行资料统计,对每个公园、每条道路的绿地进行整合,绘制出现状图,标明树木的品种、数量,刻制成光盘存档。对查看现场过程中发现的大量死苗和不合理现象,及时联系施工队进行全面修复,对死苗进行补植,大大改观了城区绿地的景观效果。为提升城区绿化美化度,我们实行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加强绿化造型修剪、整形和加工,使之园艺化,同时对部分不合理的原有绿地进行局部改造和调整,如针对区行政中心绿地内大树及行道树树框不美观的特点,因地制宜,对所有绿地内的树穴加放树皮,对行道树框进行修整并放置白石子,既阻止了尘土飞扬,又起到了保湿透气和美观的作用。另对春申湖路城区段的绿化色块进行园艺化修剪,在交叉路段进行草花调配,使其更加鲜亮,凸现了城市化气息。

执法管理篇

一、加强队伍管理,下移城管工作重心。

城管执法队伍是实施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的中坚力量,建立一支“思想正、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高素质城管执法队伍并有效发挥其作用,是实现城管执法工作目标的关键。__区城管局由组建初期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8名全民事业编制的城管执法人员,到20__年初面向各镇(区)原城管协管员、部队退伍军人和社会在职人员,通过培训考试录用81名合同制城管执法人员,进一步扩大了城管执法队伍,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使城管重心向镇(区)、街道一级下移。20__年5月,开发区城管大队、潘阳工业园城管中队相继成立,至此,全区城管执法人员为105人,其中区局为28人。在人员、装备等硬件设施配备基本齐全的同时,一方面加强队员业务培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及案卷制作,适时由执法骨干现场指导,提高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和技巧,今年已组织全区城管执法人员集中业务培训2次,队列训练4次;另一方面,不断完善 规章制度和考核机制,从20__年4月开展考核工作以来,考核内容和形式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今年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完善,对德、能、勤、绩、创新六方面的考核内容予以了补充,使考核日趋科学化、合理化。中队长竞聘上岗活动是__区城管局促进队伍建设又一举措,通过组织动员、组织审核、演讲答辩、民主测评等环节,使能者上、庸者下,有力地推动了队员的言行举止和工作作风,凸现了竞争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城管执法队伍管理。

二、推进依法行政,提高为民服务能力。

在日常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过程中,我们要求执法人员做到“三理”(纠正违章要有理;宣传教育要讲理;执法处罚尺度要合理),坚决贯彻“一宣传、二服务、三教育、四管理、五处罚”的工作原则,确保查处违法行为时取证合理规范,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处罚适当,并要求执法文书格式标准规范,文书书写清晰工整,卷宗整洁、装订规范。对进入一般程序的行政违法案件,全部由执法局长对处理结果严格把关,杜绝了执法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影响导致偏差,并坚决执行罚缴分离规定,至今我局未发生一起、复议案件。

在坚持严格执法、公平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同时,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度。细化分解执法责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并聘请十多名政风行风监督员监督执法行为,深入社会各界了解群众满意度,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意见。充分发挥110联动作用,直接受理行政相对人的投诉举报,及时查处和纠正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违法或不适当行为。今年来,已接群众有效投诉58起,110处警98起,办结率为100。

我们还十分注重拓宽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手段。一是利用平时执法和专项整治为契机,把宣传发动放在首位,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宣传城管法律法规、展示城管最新动态,加深市民群众对城管工作的认知度。三是利用现场咨询活动面对面解答广大居民提出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疑难问题,广泛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增强了民主参与和监督意识,使“城管走进市民,市民参与城管”的良性社会互动氛围得到了提升。

三、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容秩序良好。

自城管局成立以来,我们每年都要坚持“集中整治与常规管理相结合”和“分阶段、抓重点、打战役、掀高潮”的工作思路,不定期开展一些集中专项整治活动,一个阶段确定一个重点整治项目,积极稳妥实施专项整治,真正做到整治一项,巩固一片,突出难点,推进执法职能的全面开展。今年来,相继开展了整治抛撒滴漏、夜排档、破旧雨棚、流动摊贩等20次专项行动,查处了75000余起违反城市管理要求的违章行为。整治力度的加大,管理水平的提高,美化了市容市貌,优化了人居环境和工作环境。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范文第2篇

今天召开县政府全体(扩大)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来陕视察一周年为新起点,对标中央和省市相关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两会”、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和县委十五届十七次全会精神,动员全县政府系统广大干部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提振精神、狠抓落实,努力在新的一年里,把政府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全县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央和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接续奋斗,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六稳”促“六保”,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圆满收官。主要呈现五个方面成效:

(一)担当作为,沉着应对,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创新推行四色管理进行精准防控,投入资金859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迅速组织县内5家企业转型生产熔喷布、酒精等防疫用品,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汇聚成了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实现了输入疫情零扩散、医护人员零感染。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在全市率先建成县级核酸检测实验室,持续加强境内外中高风险地区返汉人员监测管理,坚决做好防输入防反弹。同时,成立“六大”工作专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复市复学,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影响。

(二)坚韧不拔,慎终如始,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树牢“交总账”意识,紧扣“六个精准”“四个不摘”,强化政策落实,累计稳定脱贫退出77个贫困村、22618户67093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创新实施“镇园产业联盟”“三个一”产业模式,发展茶叶、蚕桑、猕猴桃等种植面积5.5万亩,成立专业合作社136家,贫困户带资入社1.4万户。深入推进“138”搬迁后扶模式,全县20个集中安置社区“八中心”全面建成运行,赢得省级现场会在召开。完成扶贫产品认定51家102类,消费扶贫销售额等指标居省市前列。溧阳市、中国建行、陕煤集团等单位倾注真情帮扶,结出了丰硕成果。

(三)快速反应、精准施策,推动经济恢复性增长。坚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实际制定出台落实“六保”“六稳”工作方案,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出台《县稳就业九条措施》,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8.23万人,点对点组织34批次2337名农民工返岗复工,工作成效获省人社厅表彰,月河工业集中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被人社部命名为“乡镇(街道)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综合示范单位”。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0.2亿元,财政总收入6.1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7.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6%,居全市第2位;城镇调查失业率3.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居全市循环县区第1位;非公经济占比63%,居全市第2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3亿元,居全市第3位。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511户,同比增长14.5%,总量达2.43万户。

(四)咬定目标,凝聚合力,全面小康实现顺利收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指标,砥砺奋进、追赶超越,持续抓好补短板、强基础各项工作,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银行存款实现了三个一百亿;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18:46:39,三产增加值占比提升了4个百分点。扎实推进争先进位,全省县域经济社会监测排名跃升至第33位,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率位居全省第4位,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位居全省第6位,获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县”。

(五)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高效推进各项重点工作。项目投资全市领先,公路、月河综合治理试验段全面建成,隧道引线工程、希望集团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正式开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市第2位。工业集中区新增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个,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经开区创建待省政府审批。建成部级水产养殖示范场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被评为全国“互联网+”农产品进城工程试点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三沈文化产业园入选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凤堰古梯田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花扒产城一体新区加快建设,太平、李家台等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7.5%。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40天,较上年净增26天,优良率93%。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省级双拥模范县实现“八连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验收,加快实施蒲溪小学扩建、县第二人民医院、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一批民生项目,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321”基层治理模式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公众安全感排名全市第1、全省第3位。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实力依然薄弱,产业和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二是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支撑不足,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较慢;三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优,民生保障仍需继续提高水平;四是少数干部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不强,担当作为意识不够,营商环境还需持续提升。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当前,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根治,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我县仍处在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当前形势,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要知势明势。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摆脱贫困的县设立5年过渡期;省委提出打造西部创新高地,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建设、支持陕南三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推动新材料、中医药、富硒食品等优势产业补链强链;市委聚焦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加快建设月河川道城镇带和汉江生态城镇带,聚力将月河川道城镇带建设为城乡统筹示范区、新型工业聚集区、绿色发展引领区。提出“十四五”期间打造富硒产业、旅游康养、新型材料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等等,为我们积蓄发展动能、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我们要谋深谋细谋实,使各项工作更加聚焦聚力。

二要蓄势借势。围绕落实“三新”、实现“三高”,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正逐渐显示效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诸多积极因素正在累积,应对得当就能化危为机、危中育机。我们要充分发掘潜力、发挥优势、创造特色,加快把良好的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后发赶超优势。借优惠政策之势,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关键支撑,扭住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各类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和资金补助。借区域发展之势,加速推进“1533”发展布局,搭乘“安西欧”班列、西康铁路等建设机遇,实施好通用机场、隧道、北环线等项目,加快布局全域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借产业发展之势,全力打造大健康、生物材料、大数据三大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群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借发展环境之势,优化“五大”园区平台,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承接优质资源、生产要素、先进产业,建设产业梯度转移承接示范高地,实现发展新的跨越。三要两抓两促。要坚决克服疫情影响,牢牢把握统筹全局、应对变化的主动权,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增长,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一方面,要立足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应对,集中一切工作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打好稳增长组合拳,确保稳住经济基本盘。要用足用活国家和省市在应对疫情方面出台的系列激励、优惠、奖补、减免政策措施,全面挖掘潜力、对冲不利影响,加快经济恢复性增长。另一方面,要科学有序精准高效做好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提升广大干部群众防范意识,坚决守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防线。

二、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按照党中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十四五”将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在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之际,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需要对现代化的概念、内涵和指标有全面的了解。现代化既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目标,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内容。现代化的概念。从哲学角度来讲,现代化是指客观事物由旧的、原始落后状态向新的先进状态的转化;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讲,现代化是一个文明概念,表示某一事物所处的前后状态;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理解,现代化概指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化、信息技术革命后,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的巨大历史变迁。

现代化的内容。现代化是指工业化、信息化,即指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后进追赶先进的历史进程。现代化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这三个层面的现代化不是在重要性上由小到大的排序,而是从外在的(物质环境与制度环境或社会环境的)现代化到内在的(人本身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确立“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

现代化的标准。衡量标准有很多,这里仅列举两个。一是布莱克标准。196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布莱克教授用10项指标,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流动水平的角度大体揭示“前现代化社会”向“高度现代化社会”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表征社会发展的差距。二是我国学术界较为流行的现代化标准,即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民主化和国际化。

综上所述,我们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就是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科学的现代化制度体系,推进各方面现代化建设。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战略指引,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目标,结合我县发展阶段和县情实际,加快七个现代化的建设,全面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以脱贫摘帽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帮扶资金、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依托“三个一”“镇园产业联盟”产业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巩固产业扶贫工作成效。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138”模式,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区管理,培育发展新社区工厂,多渠道促进就业增收,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二要做优做强现代农业。持续抓好“三个一”产业,按照“四化五统一”标准,巩固猕猴桃、茶叶、蚕桑等特色产业,建成陕南猕猴桃数字化产业园,打造一批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以培育“三产融合园区”为重点,实施“百村培强、千村扶优、万村提升”工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以租赁、联营、参股等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家。三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316和541国道为轴线,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月河川道城镇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和林果经济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村”,促进区域和经济协调均衡发展。加快补齐集镇和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完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防洪灌溉、网络通讯、物流配送等基础配套,健全长效管护运营机制,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向镇村覆盖,争创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县。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和垃圾、污水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0个以上。

(二)加快建设省级经开区,推进新型工业现代化。坚持以创建省级经开区为抓手,积极推动园区管理运行体制改革,聚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高地。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经开区吸纳、承载、辐射能力为重点,统筹推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内外通畅、网络完善、绿色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建好溧汉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石材产业园等园中园,吸引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建设陕南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区。二要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强化“大抓产业项目、抓大产业项目”意识,紧扣国家和省市政策导向,谋划、充实一批拉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项目包抓县级领导要加强统筹协调、督导责任单位落实帮包任务,每月至少深入包抓企业1次,一对一、点对点帮扶企业纾困、助推产业发展。要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力促深港智能电子产业园、陕南电力仓储基地等一批项目建成运营。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全面梳理“十四五”重点产业项目和重点招商项目,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招商引资工作,突出“投行思维、专业团队、市场运作”三个关键,做到“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相结合、“筑巢引凤”与“承接提升”相结合、“差异竞争”与“协同联动”相结合,更大力度“走出去”“引进来”,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0亿元以上。四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深入贯彻落实《营商环境条例》,落实落细援企稳岗、减税降费、融资服务等帮助企业纾困措施,为企业主动找市场、找出路,多举措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和市场主体经营成本。要深化“一门一网一次”“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广“跨省办”“异地办”经验做法,积极解决堵点难点问题,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三)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加速信息产业现代化。深入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紧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力促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要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紧跟数字化发展时代潮流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趋势,围绕5G应用、数控制造、智能物流、现代传媒、网络教育等领域,积极培育生成一批填补空白的新兴产业。深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和融合创新,培育更多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二要加速数字平台建设。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完善通信网络设施、基础服务设施,逐步建设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创新孵化基地、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等平台,吸引数据信息企业、技术人才聚集,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要支持和引导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企业实施科技研发、流程控制、设施设备、车间厂房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整装能力和配套率,推动企业“上云”。三要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充分发挥县级服务中心和镇、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作用,共同推动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为网货下乡、农产品出山提供快捷通道。四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重点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等领域推进数字化,实现数字为政务服务赋能,打造方便群众办事、推动科学决策的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化平台,提升智慧化便捷化水平。

(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城镇现代化。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城乡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一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加快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强化日常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铁腕整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二要推进城镇融合发展。围绕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全面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形成主城区、副中心、新集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以月河为轴线,以城关、涧池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统筹推进平梁、蒲溪、双乳协同发展,打造月河川道新型城镇发展带,持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人口、产业和各类要素聚集,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力争今年城镇化率达到49%。三要提升县城建设品质。以建设干净、畅通、宜居、文化“四个城市”为抓手,加快花扒等7大棚户区和南海壕等9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迎宾大道、汉太路等市政工程建设,启动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完善水电气讯等配套设施,加强城市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和发展质量。加快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建设,培育“航母型”城市商业综合体,推进康养、文创、物流、金融等业态发展,激发产城融合新活力,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市民涵养文明素质,提升道德修养,培育形成文明城市精神内核。四要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全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完成保护勘界地标,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狠抓建筑扬尘监管、生活垃圾和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确保空气优良天数达318天以上。巩固三级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全面实施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确保汉江、月河水质稳定达标。

(五)深化321基层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健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要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以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以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常态化运行为着力点,推动“321”基层治理模式与综治中心平台融合应用,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体系。依托“321”大数据信息平台,加强执法响应调度,构建“村社区吹哨、执法队报到,镇呼县应、上下联动”的综合行政执法机制,不断提高基层依法治理能力。以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为载体,深入扎实开展便民服务、法治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文化服务、智慧化服务,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要有效防范社会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既警惕“黑天鹅”、又防范“灰犀牛”。严格落实化解8大类61项风险隐患清单台帐,切实提升重要产业、基础设施、粮食能源等领域风险预防处置能力。加强政府债务规范管理,盘活土地及各类资金、资产、资源,支持县属国企做大做强。持续加大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有效处置非法集资案件,建立非法集资群防群治机制,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全面加强舆情风险管控,及时引导处置“三大攻坚战”、民生等领域舆情,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要提升安全发展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紧盯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持续深化平安建设,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感。扎实开展重复、积案化解专项行动,全力做好“两会”、建党100周年、党代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安保维稳工作。加强应急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防灾救灾和消防救援能力建设,确保安全形势稳定。

(六)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提升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增强宗旨意识,大力提升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幸福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一要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发达国家平均为12年,我国为10.7年。)教育关乎每个家庭和国家未来。对我县而言,要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补齐教育发展短板等方面常抓不懈,以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赢得全社会的认可与支持。要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质量保证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二要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排名第1的日本为84岁,我国77.3岁。)要深化“5+2”医共体模式,建成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启动县人民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工作,不断增强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以健康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城镇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人民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同步提升。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大力发展中医养生和康养度假,打造一批旅游康养基地、养生体验基地,推动康养产业规模化发展。三要着力提升“六个收入”。千方百计培植税源,增加财政收入,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保障好重点领域支出,实现“三保”持续稳定。围绕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计划,通过实施技能提升工程、推动全民创业就业、狠抓产业提质增效等措施,多措并举增加全体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力争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提高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工资水平,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支付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健全工资分配机制,优化事业单位工资结构,促进从业人员工资水平稳定提升。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的机制,通过加大扶贫产业培育、技能技术培训等举措,形成可持续、有质量的增收长效机制,实现贫困群众收入持续提升,力争城乡收入比控制在2.5:1以下。

(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制度现代化。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一个不断激发市场潜力、释放制度活力、保持社会创造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要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健全以公平为核心的产权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二要推进综合监管和检查信息公开,加快建立以信用承诺、信息公示为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三要消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类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四要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以市场化、法治化为方向,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土地要素。要健全以“亩产论英雄”的项目供地机制,严把入园项目质量关,实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灵活方式供地,依法处置征而不用、多征少用等违法违规用地、低效用地行为,切实让有限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劳动力要素。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构建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健全人才引进、本土人才培养和乡土人才回流机制,推动人才回归、资金回流、产业回暖。三是资本要素。要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造,推动3至5家企业挂牌上市,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融资。加强银政合作,力争金融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50亿元、75亿元,存贷比达到50%。加强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四是技术要素。要鼓励企业与高校、国企、科研院所共建科研基地,协同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力争申请发明专利22件以上,实现合同交易额1800万元以上,培育科技型企业2户以上,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五是数据要素。要建立数据共享制度规范,推动企业登记、公共资源交易、交通运输、气象等重点行业领域数据有序开放。加强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审查工作,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和危害重要数据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担当尽责,真抓实干,高效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确保“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近期,市县两级相继召开了纪委全会,提出了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政府系统要主动对标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保持“严”的主基调,发扬“实”的好作风,恪守“廉”的硬要求,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更有实效。

一要锲而不舍抓落实。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抓好落实作为第一责任,通过工作落实推动目标实现。要“快”字当头。对照目标任务要求,抢前抓早、倒排时间、加快推进,以执行的快速度,抢出发展的加速度。对有严格时限要求的重点工作、重大工程,要盯紧盯牢,持续跟踪,务求实效。要创新方法。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坚决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善于用新思路破解新难题,努力在创新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要严格履职。县级领导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对重大项目、重点任务、难点工作亲自上手,靠前指挥、以上率下,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各镇各部门要事不避难、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全力做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进一步改进督查方式方法,做到工作推进到哪里,督查落实跟进到哪里。对督查发现的问题,不遮不掩、见人见事、指名道姓进行通报,实行“挂牌督办”,限期督促整改,努力形成抓落实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要克难奋进创一流。要发扬“三牛”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的局面。发扬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坚持在办理点滴小事中践行为民初心,在解决急难愁盼中彰显为民情怀;发扬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精神,敢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敢拓前人没垦过的荒;发扬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真干实干、苦干巧干,推动各项工作行稳致远。要跳出看。始终树立“争创一流、走在前列、挺立潮头”的目标,主动对标全市全省先进、全国一流,保持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机感,争当“领头羊”,勇当“排头兵”,确保各项重点指标争先进位。要弘扬“马上就办”的作风,牢固树立“说了就干,干就干好”的理念,对重大项目、重要工作、重点事项,紧盯时间节点,雷厉风行、快马加鞭往前推进;对欠账指标、短板工作,要算清时间账、任务账、差距账,以快补慢、以超补欠,奋力冲刺。下茬整治消极懈怠、推诿扯皮、办事拖沓等问题,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间倒逼进度,推进各项目标任务高效落实。

三要风清气正树形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各镇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强化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把廉政建设的要求体现到业务工作和管理中,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任务亲自督办。班子其他成员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落实“一岗双责”,既要抓好工作,又要带好队伍。守牢纪律规矩底线,从自身做起,从小事严起,切实维护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大局。要厉行节约过紧日子,严格财经纪律,大力压减行政开支。不断强化执纪监督。始终把政治纪律监督放在首位,把“两个维护”贯穿于监督执纪工作全过程,确保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加强对行政审批、项目招投标、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化扶贫、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行业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以良好作风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范文第3篇

县人民政府县长 黄四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7年工作回顾

2017年,面对经济下行、动能转换、爬坡过坎的严峻挑战,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团结依靠全县人民,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动“1357”发展思路实施落地,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扩开放、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质量效益不断提升。预计(下同)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85亿元,同比(下同)增长8%;规模工业增加值210亿元,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13亿元,总税比达66.04%,较去年提升18.6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385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4亿元,增长11.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0元,增长9%,其中城镇居民32202元、增长9%,农村居民18105元、增长8.5%。在2017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潜力榜400强样本县(市)中,我县排第201位。

一年来,我们扎实推进融郴达江战略,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新序幕。临港新区总体规划编制进展顺利,滨江新区“5+1”起步项目[1]进入“PPP+EPC”[2]建设的实质性运作阶段,舍市“一江两岸”特色产业小镇蓝图初现,打开了未来二三十年城市发展的新通道、新空间,实现拓城就水的美好夙愿越来越近!“四城创建”首战告捷,国家园林县城创建一举成功;我县被评为第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有望获得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资格;省级卫生县城复审通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通过省规委会专家评审,城市品质和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越来越有大城市的风范!

一年来,我们扎实推进产业强县战略,实现了产业发展的新突破。举全县之力、全产业链引进湖南广东家居智造产业园、深粤压铸产业园,东莞鸿普轩等103家家居企业、湘联压铸等30家压铸企业签约入园,家居企业中有80余家投资过亿元、60余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有色科技产业园新落户皓钰新材料等企业5家。三大产业园区近20家企业相继开工建设。实现了由政府投资为主向市场投资为主、由引进单个企业向全产业链抱团承接、由“捡进篮子都是菜”向招商选资的重大转变。全部建成投产达效后,预计年产值500亿元以上、综合税收40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7万个以上,将充分发挥乘数效应,引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桂阳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年来,我们扎实推进幸福共享战略,取得了脱贫攻坚的新成果。深入实施“1172”三年行动计划[3],29个省市贫困村退出,6738名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完成省定脱贫任务。教育扶贫资助1700余万元,受益贫困学子达2.43万人次;健康扶贫全额补贴医保缴费577万元,“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惠及所有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326户1181人、改造危房197户,住房安全得到保障;发放金融扶贫小额贷款5828万元、扶贫产业奖补资金1083.7万元,35个贫困村21个光伏项目全部建成并网发电,转移就业861人,贫困线与低保线实现“两线合一”,村集体、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修建扶贫公路105公里、窄路加宽33公里,新建改造输电线路109.8公里,解决了29个贫困村62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各位代表,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克难攻坚,着力破除发展瓶颈、增创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一)产业发展转型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7.2∶40.8,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新型工业迈出新步伐。突出园区主战场,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翔龙通航飞机组装、帝京环保、青兰风电场二期等16个项目竣工投产,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比重加速提升。预计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67亿元、增长9%,实缴税金6亿元、增长17%。强化企业帮扶,凯迪生物质发电、成氏面业走出困境、复工复产。现代农业得到新提升。粮食稳产增收,总产量达41.9万吨。出栏生猪128万头。新造油茶林1.1万亩。收购烟叶57.86万担,实现烟叶税1.83亿元,我县被列为全国“南岭丘陵生态区——焦甜醇甜香型”烟叶典型产区。以精深加工带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芙蓉食品药品产业园被列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产业园区(基地)”;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湖南名牌产品4个。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家庭农场100家,流转土地面积4.5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23万亩。现代服务业展现新态势。实施樱花园、神农蜂、五云观综合市场等项目,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等产业不断壮大。成功举办第二届樱花节暨“回家过年,庙下看戏”乡村文化旅游节。桂阳文化园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去库存”和货币化棚改有力带动了房地产健康发展。

(二)城乡建设卓有成效。投入10余亿元实施重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9个,健康路、龙潭西路延伸段如期完工,城北污水处理厂、东江引水工程实现开工。城市管理全面加强,市容市貌大为改观。重拳打击违法建设,拆除违建1.2万平方米。城市公交和出租车运营改革基本完成。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46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个。流峰镇上榜“2017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县财政安排人平10元资金,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不断提高。黎埠公路、S214绕镇公路仁义段顺利通车,衡武高速连接线进展顺利,加宽农村公路163.9公里,改造边界断头路30.7公里、通组公路100公里。小农水重点县三年建设圆满收官,桃源水库枢纽灌区主体工程竣工蓄水。

(三)安全保障坚实有力。抓实生态安全,推进城乡“四个一”绿化攻坚[4],完成荒山造林5.81万亩、森林生态景观提质2.9万亩;停产整治污染企业29家、行政处罚30家、问责46人;方元水库和肖家山水库水源地保护等环境治理项目进展顺利;成功争取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宝山国家矿山公园被评为全省唯一的矿业类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抓实生产安全,实现了“一无双下降”[5],继续保持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抓实社会安全,深入推进“平安桂阳”建设,强化综治维稳,健全“三化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6],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国法治县创建成效显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全省典型;“我为大家巡一夜、大家为我巡一年”巡防活动,被评为“湖南最具影响力法治事件”。

(四)发展活力竞先迸发。“放管服”[7]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次办结”[8]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扎实有效。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节支率达11.8%。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医联体”[9]建设初显成效。县、乡、村“河长制”体系基本建立。村(居)“两委”换届圆满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顺利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耕地保护成效凸显,矿业权秩序进一步规范。“营改增”、资源税、消费税等税制改革稳步推进,取消或停征免征、降标、市场化各类收费项目292项。商事登记实现“多证合一”[10],新增市场主体4550个。新组建的桂阳农商行即将挂牌运营。成功发行城投债14亿元,完成各类融资52亿元,向上争资20亿元。预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98亿美元,增长63.8%;实际利用内资44亿元、外资1.58亿美元,分别增长10%、14%。

(五)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施省市重点民生项目38项,累计投入21亿元。社会保障“一卡通”发放突破60万张,“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落地运行,城乡居民常住人口医保参保率达99.6%。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0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638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民工工资清欠卓有成效。慈善事业长足发展,社会救助实现全覆盖。完成棚改货币化安置2858户,开工建设实物安置房1633套。投入1400万元建设西河应急提水二期工程,城市供水保障得到加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4处,解决了3.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城区义务教育学位增加2000个;高中阶段新增在校学生3223人,高中毛入学率大幅提升;我县被认定为全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县。县人民医院东院顺利竣工,太和等3所卫生院被评为“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在全市首推诚信计生优质服务模式,继续保持全省计生协工作模范县称号。有望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桐木岭矿冶遗址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史逸婷荣获第八届世界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两项冠军,侯志慧夺得第十三届全运会举重金牌。深入开展“情满蓉城·最美桂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氛围日益浓厚。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民族宗教、武警、消防、统计、人防、气象、保密、档案、史志、工会、青年、妇女、老龄、儿童、科协、残联、工商联、文联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我们切实强化“四个意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从严治政之中,常态化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持续纠正“”,扎实推进“互联网+监督”,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严格依法按程序决策,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制度,法治水平不断提升。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6件、政协委员提案80件,办复率100%。强化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承接、调整、取消审批事项40余项。加强债务管理,置换债券13亿元。财政和审计监督持续加强,预算公开、绩效评价管理全面推行,政府性投资工程财评核减预算1.62亿元、审计核减造价1.73亿元,“三公”经费支出下降9.96%。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所有奋战在一线、所有关心支持桂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GDP、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与预期目标有差距;虽然引进不少产业项目,但是投产达效还须时日;东江引水工程、城区人行天桥等项目未达到预期目标;城市用水难、如厕难、停车难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任务艰巨;财政税收增长不快,支出刚性强,收支矛盾大;脱贫攻坚任务重,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问题较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非访缠访闹访仍有发生,社会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有些干部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担当负责不够、政策研究不透、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贯彻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县率先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当前桂阳发展的基础好、环境好、来势好。我们必须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提振精神,克难攻坚,扬长补短,乘势而上,奋力开创桂阳发展新局面。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1357”发展思路,坚定不移推进“融郴达江、产业强县、幸福共享”三大战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转作风,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其中总税收增长15%左右,总税比达7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其中城镇、农村居民分别增长8.5%、8%左右。

实现上述思路目标,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项目建设,突出项目前期、要素保障、服务效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紧紧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四年行动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47亿元以上,把发展的基石筑得更加牢固。一是充实项目库。紧盯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动态,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梯次储备一批重大项目,预先做实可研、环评、立项、土地预审、林地报批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库动态保持500亿元以上,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占60%以上,力争向上争取各类资金20亿元以上。二是保障要素链。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规划、建设、管理、资本运作等专业人才。依法推进征地拆迁、杆(管)线搬迁工作,加大土地收储力度,盘活存量和低效闲置土地,科学确定投资强度,完成用地报批6200亩以上,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突出市场投资导向,采用债券募集、PPP、EPC等模式,释放民间投资潜力,满足项目资金需求。强化政、银、企沟通合作,放大中小企业转贷周转资金效应,缓解企业的资金困扰。三是提升服务力。探索政府购买项目评审服务,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限,打造优质“绿色通道”。严厉打击强揽工程、强行阻工等违法行为,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继续实施定期观摩点评、项目责任领导述职、目标管理考核等机制,强化各方监督,倒逼责任落实,以项目推进论实绩,以项目建设显才干。

(二)聚焦产业转型,突出家居智造、深粤压铸、有色科技产业园发展,加快建设工业强县。坚持产业主导、工业为先,突出有色固本、“智造”兴县,落实“工业转型升级四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产业洼地、企业洼地、财源洼地、就业洼地。一是打造“桂阳智造”品牌,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把家居智造产业园、压铸产业园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行业智造基地,大力度抓好基础设施及金碧轩、美盈等在建项目,促成其他签约企业尽快落地开工,力争新开工企业35家以上,建成投产20家以上,加快建设财源“聚宝盆”、创业“孵化园”、就业“新福地”,为打造“千亿园区”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大力推进莲塘风电场、家兴新型材料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建设。二是突出“桂阳有色”品牌,做优传统工业。有色科技产业园,要严把投资强度及环保安全关,加速推进皓钰新材料等在建项目,抓好东南锡业等签约项目的落地,力争新开工企业5家以上,竣工投产2家以上,着力建设全省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地。食品药品产业园,要退出一批占地不动工、建厂不生产的“僵尸”项目,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企业,着力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鼓励支持黄沙坪矿业、宝山矿业、银星公司等传统矿产企业加快转型,向下游产品进军,向伴生资源拓展,向产品高附加值要利润、要效益。推动陶瓷资源整合、抱团发展,鼓励发展精陶工艺。三是抓好园区基础配套,打造优质平台。优化园区产业发展环境,理顺园区财政体制,充分释放活力,增强造血功能。坚持投资以市场为主,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抓好家居智造产业园、压铸产业园、有色科技产业园的路网、管网和输变电、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园、食品药品产业园的生活服务配套,完成宝山工业废水处理等循环化改造示范项目。做强园区融资平台,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PPP等方式募集资金,保障项目资金。四是聚力帮扶企业经营,稳定经济增长。坚持问题导向、一企一策,继续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围绕重点骨干企业、成长型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常态化开展企业帮扶活动,在项目建设、技术创新、战略重组、融资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让企业不再“孤单前行”。健全企业反映问题快速办理机制,建立企业和基层评议政府部门制度,让企业有更多的发言权。力争新增“四上企业”[11]40家以上,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5家以上。

(三)聚焦扩容提质,突出新区开发、城市“双修”、“四城创建”,全力打造魅力蓉城。以市民为核心、产业为支撑、“四创”为抓手,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经济繁荣、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一是规划引领建新区。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12],推进“多规合一”[13],完成县城总规和土地利用总规修订、控规专规编制,临港新区、滨江新区和产业园区的各类规划编制。严厉查处随意变更规划、容积率等行为,坚决打击违法建设,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大力推进“融郴达江”战略,重点以舍市为核心,运用“PPP+EPC”模式加快起步区建设,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突出抓好滨江新区“一园一校一路一港”[14]、临港新区“一河一库一路”[15]等基础设施配套,开辟城市发展新空间。同时,加快新澄片区开发,推动县工业园、黄沙坪街道与主城区紧密对接,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二是城市“双修”[16]抓配套。启动蔡伦南路、金叶南路、培才路提质改造,新建塔背路;抓好背街小巷微改造,建设菜市场2个、公厕23座、垃圾站20座、停车位400个以上,在人流密集路段设立人行天桥;在群众意愿强烈、脏乱差旧的区域实施28个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为市民创造更好的居家出行环境。抓好东江引水、潜江——韶关输气管道及郴资桂支线(桂阳段)工程。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雨水收集等配套建设,争取纳入省级“海绵城市”[17]试点。三是“四城创建”优环境。对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城市“增花添彩”行动,打造季相色彩变幻的生态园林景观。完成“中华郡县”展示馆、桂阳博物馆、欧阳海故居等文物保护和陈列布展工程,抓好七里街、盐行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提质改造,以及古井、古建筑、古村落的修缮保护,积极申报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卫生创建活动,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快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步伐。全面整治城区交通秩序,建立智慧交通管理体系,打造平安、畅通、有序的省级道路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四是经营城市促繁荣。整合、盘活城市资产资源,通过特许经营权、招拍挂等方式重组建设、运营、管理体系,走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严格监管、规范发展房地产市场,精细管理土地一级市场,确保土地效益最优化。落实“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做强商贸物流业,完成五云观市场提质改造、宝蓝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加快商贸物流园二期、骏马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建设;规范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服务,畅通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以人民医院东院养老康复中心、利诺生物药业、神农蜂等为龙头,发展康养产业;精心打造桂阳文化园、舂陵国家湿地公园、庙下古村·蜂宝瑜等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提质宝山国家矿山公园,推广桂阳“名菜、名吃、名厨、名店”,叫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以上。加快“数字桂阳”[18]建设,提高教育、交通、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信息化服务水平。

(四)聚焦乡村振兴,突出现代农业、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大力建设美丽乡村。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一是推动现代农业振兴。抓实“现代农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批药材、生姜、水果等特色名镇名村。实施“菜篮子”工程、田园综合体建设。稳定粮食生产面积102万亩、烤烟面积20万亩以上,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新开发油茶1万亩、中药材1万亩。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星级休闲农庄3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家庭农场100家、种养大户200家以上,流转土地3万亩以上。支持本地优质企业创建国省知名品牌,新增“三品一标”[19]认证产品10个以上,推进“桂阳坛子肉”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二是推动综合生产能力振兴。守住耕地红线,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3400亩。加大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的农机推广力度。启动新一轮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万亩,推进烟田土地整理、“五小水利”[20]和53座小二型水库及骨干山塘除险加固、龙祥水库、蒹葭水库等农田水利建设。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解决5.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配合做好兴永郴赣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厦蓉高速桂阳连接线北延段建设。提质加宽农村公路100公里,建设通自然村公路200公里、公路安保工程355公里、“四好农村公路”[21]55公里。继续巩固治超成果。争创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三是推动特色村镇振兴。引导支持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城镇市民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力争新争取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或全国重点镇2个以上、部级传统古村落2个以上。推进流峰镇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抓好“一园两镇”[22]饮水安全工程等基础设施配套。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农村“双改”[23]、规范建房、厕所革命,抓实“洁净乡村四年行动”,建立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转运体系,改造农村危房1000户以上,推广生态厕所1000户以上,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以上。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五)聚焦重点领域,突出深化改革、创新创业、开放崛起,全面释放发展活力。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为创新创业加油、为企业发展铺路、为扩大就业助力。一是突出重点改革。推进撤县设市工作,做好县级市相关配套改革前期准备。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减轻负担。完善“多证合一”商事登记制度,新增市场主体3000个以上。优化“负面清单”和准入制度,用活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发展壮大非公经济,凡是来桂阳创业发展的企业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强化综合治税体系、预算绩效管理、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抓好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管理配套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领域项目建设;探索城投转型发展,推进政府负债“结构合理、规模适度、效益优先”;鼓励发展普惠金融,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金融传销等违法行为。推进中央省属国有企业“三供一业”[24]改革,抓好国有农林场所、供销综合改革。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财力保障水平。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完善“一事一议”管理,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25]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模式,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突出创新创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积极推进专利成果转化,完成年度专利授权150件以上。探索从政策、平台、项目、基金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双创”服务体系,抓好创新创业园建设,打造各类孵化基地,支持科技创新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创新创业,培育创新创业企业40家以上。三是突出开放崛起。坚持宁缺毋滥、招商选资,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四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家居智造产业园、压铸产业园、有色科技产业园签约企业的跟踪服务,推动项目早日建成投产。放眼国内外、对接大企业,继续推进“桂商回归工程”,突出“有实力、有经历、有诚信、有市场”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引进“三个500强”企业2家以上、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50个以上;实际利用内资、外资分别增长10%以上。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机遇,实施外贸“破零倍增”计划,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

(六)聚焦民生改善,突出脱贫攻坚、安全稳定、生态保护,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紧扣“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深入落实“1172”三年行动计划,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吊高胃口,确保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重点抓实贫困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全面改善贫困村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抓实产业、就业和金融扶贫,坚持“四跟四走”[26],落实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夯实增收脱贫致富“硬支撑”;抓实安居、教育、健康和兜底扶贫,不让一户家庭因贫困再住危房,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上不起学,不让一个群众因贫困愁吃愁穿、看不起病。二是坚决打好化解风险攻坚战。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紧抓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企业主体责任不放松,严格落实“一单四制”和“二二四一一”制度[27],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抓实关键人员、关键岗位、关键措施,开展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坚决杜绝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继续保持全省先进。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完善县检测中心建设,争取家具产业质检中心、湘味熟食质检中心落户我县。创新社会治理,继续开展城乡巡防活动,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大普法力度,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群众法治素养;突出风险隐患源头治理,加强应急救援及防灾减灾工作,提升应急防范处置能力;强化“三调联动”[28],积极化解矛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让“平安县”更加名副其实。三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民共治、源头防治,让蓝天常驻、碧水常流、青山常在。深入实施“水十条”“土十条”[29],加强大气和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落实湘江保护与治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生态郴州建设四年行动计划,抓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城北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双流河黑臭水体及河道整治、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全面落实“河长制”,保护治理河流水系,真正实现河畅、水清、岸绿。继续推进森林生态景观提质工程,突出森林防火和矿山复绿,完成造林5.3万亩。确保舂陵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顺利通过,成功创建国家石漠公园。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开征环境保护税。四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严格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2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4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常态常年常抓农民工工资清欠,让农民工不为拿不到工资发愁。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100%;扩大社会保障“一卡通”覆盖面,探索“互联网+人社”电子人社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抓好农村敬老院提质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启动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十项计划”[30],抓好新建普通高中、龙潭小学、人民完小扩容、龙潭中学二期、职业学校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着力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推行“强校+弱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结盟发展模式,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好文物和“非遗”保护利用,力争桐木岭矿冶遗址和古戏台群成功申报为“国保”;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艺创作;推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桂阳”。加快建设“健康桂阳”,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联体”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抓好中药资源普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计生健康服务。继续完善诚信计生、计生征信机制,提升计生工作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鼓励发展竞技体育。做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推介“桂阳好人”、讲好“桂阳故事”,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加大对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支持驻桂部队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统筹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七)聚焦担当有为,突出依法行政、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政府工作好不好,不以数字、讲话、汇报好不好来衡量,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的根本标准。一是建设法治政府。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职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大力改进行政应诉工作,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决策,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以及向县委、人大报告和政协协商制度。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工作规则,促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建设高效政府。编制公共服务清单,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督”和政务服务“一次办结”“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着力构建全县政务“一张网”,实现审批服务数据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办事更快捷。推进重点工作“清单式”管理,建立健全领导包抓、时限倒排、责任量化、考核奖惩、效能问责等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决策和既定事项“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深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容错免责机制,提振各级干部敢担当、能担当、会担当的干事创业“精气神”。加大治庸治懒力度,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大力改进文风、会风,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工作、抓发展、抓落实。三是建设廉洁政府。坚持全面从严治政,切实强化“四个意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持续纠正“”,严控“三公”经费,紧盯土地出让开发、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强化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让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监督下工作生活,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开局之年,当有开局之势;关键之年,当有关键之为。我们必须集中力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以赴干好十件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大事实事好事。①突出抓好家居智造、深粤压铸和有色科技三大产业园建设,确保开工建设产业项目40个以上,竣工投产20个以上,推动桂阳经济加速腾飞;②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绝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③开工建设滨江新区起步项目,加快实现拓城就水的美好夙愿;④全力推进撤县设市,奋力开启城市引领发展的新篇章;⑤建成东江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县城用水难问题;⑥大力推进国家标准城市创建,打造和谐美丽宜居蓉城;⑦改造棚户区2200户以上,加快提升城市品质;⑧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⑨建好“五校一院五馆一中心”[31],为全县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⑩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让更多群众享受质优价廉、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

各位代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桂阳处于突破发展的紧要关口,站上了新的发展起点。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锐意进取,苦干实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滨江新区“5+1”起步项目:舂陵国家湿地公园(一期)、舂陵大道(含跨江大桥)、新建城区普通高中学校、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舂陵江航道恢复和码头等5个建设项目和滨江新区的总体规划。

2.PPP+EPC:PPP,指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一种项目融资方式。政府与社会主体(企业)之间,通过签订特许协议达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关系,授权企业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EPC是指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通常公司在总价合同条件下,对其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进行负责。PPP+EPC,即采用PPP模式建设运营的项目,政府部门在选择社会投资人的同时确定项目的工程承包方(EPC),避免了工程建设“二次招标”。

3.“1172”三年行动计划:即建立一个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全覆盖工程,编制一套精准扶贫工作手册,设立七个精准扶贫基金,健全行业(部门)考核、后期扶持两个机制。

4.城乡“四个一”绿化攻坚:即城区植树100万株、全县营造林10万亩、乡镇镇区植树1万株和乡村庭院栽植果树100万株。

5.一无双下降:无较大以上事故发生,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下降。

6.“三化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推行以“城乡一体化、平台信息化、居民自治化”为重点的网格化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覆盖、全智能、全参与。

7.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8.一次办结:指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资料齐全的前提下,只需向政府部门一次完整提交资料后,即可当场办结或由政府部门内部流转在承诺时限内办结。

9.医联体: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

10.多证合一:在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和“两证整合”的基础上,将涉及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备案等有关事项和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

11.四上企业: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等这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

12.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

13.多规合一:指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14.一园一校一路一港:舂陵国家湿地公园、高中学校、舂陵大道及跨江大桥、舂陵江航道及码头。

15.一河一库一路:西河综合治理二期、龙祥水库、东兴路。

16.城市“双修”: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其中,生态修复,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植被,重点是通过一系列手段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城市修补,重点是不断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发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网络,使城市功能体系及其承载的空间场所得到全面系统的修复、弥补和完善。

17.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18.数字桂阳:运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打造数字化的“公共管理体系、产业承接体系、城市运行体系、行政办公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实现全县各类信息资源、应用资源的充分开发、高效整合、深度应用和广泛共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企业生产方式、人民生活方式向高效、精细、绿色、便捷方向转变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19.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20.五小水利: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工程。

21.四好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22.一园两镇:有色科技产业园和流峰镇、舂陵江镇。

23.农村“双改”:即农村房屋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24.国有企业“三供一业”改革:指国企(含企业和科研院所)将家属区水、电、气和物业管理职能从国企剥离,转由社会专业单位实施管理。

25.承包地“三权”分置:指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26.四跟四走: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

27.“一单四制”和“二二四一一”制度:“一单四制”指重大事故隐患清单,实行交办制、台账制、销号制、通报制;“二二四一一”制度指建立二个清单(主体安全清单、隐患排查清单)、开展二个排查(属地安全隐患排查、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推行四个交办(交办到相关领导、主管部门、属地政府、企业);落实一个督查、实现一个整改。

28.三调联动: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充分发挥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长效机制。

29.“水十条”“土十条”:水十条,即2015年4月2日国务院下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即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下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30.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十项计划”:城乡学校建设计划、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计划、大班额消除计划、乡村教育提质计划、城乡师资统筹配置计划、乡村教师待遇保障计划、教育治理体系改革计划、控辍保学计划、随迁子女就学保障计划、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计划。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范文第4篇

现在,我代表县十五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的工作回顾

2013年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十五届人民政府团结依靠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力以赴稳增长、攻坚克难抓脱贫、坚定不移优生态、尽心竭力惠民生,有效克服了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和“3·03”“4·17”地震灾害等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加快了美丽幸福新洱源建设进程。

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59.3亿元,比2015年增长9.7%,是2012年的1.57倍,年均递增16.27%。财政总收入4.79亿元,比2015年增长4.8%,是2012年的1.68倍,年均递增1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2亿元,比2015年增长4.2%,是2012年的1.65倍,年均递增17.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6亿元,比2015年增长11%,是2012年的1.78倍,年均递增16.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7亿元,比2015年增长33.18%,是2012年的2.82倍,年均递增4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68元,比2015年增长10.5%,是2013年的1.35倍,年均递增10.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7.7亿元、贷款余额59.16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19.42%、26.22%,是2012年的2倍和2.19倍,年均分别递增25.92%和29.92%。

(一)合力攻坚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脱贫攻坚高位推动。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派出40支工作队、411名干部驻村帮扶,实行挂图作战。投入20.18亿元,实施七大工程。完成易地搬迁“三年行动计划”850户和4300户农危改建设,自加压力筹集3.47亿元,实施1610户原址重建和407户政府兜底建新房。硬化村内道路106万平方米,建成脱贫水窖2956口、人饮管道1047公里、活动场所104个。推广“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金互促模式,将1113户贫困户产业贴息贷款5565万元入股企业、参与分红。投入1610万元组建105个互助社,补助产业发展资金5137万元,兑付生态补偿款1542万元,输出劳动力9696人。

扶贫开发扎实有效。4年来,共投入27.62亿元,完成炼铁、牛街等4个整乡推进、黑??江连片特困地区乔后镇扶贫综合开发、47个行政村和18个自然村整村推进、10个革命老区等建设项目,贫困人口累计减少2.98万人。2016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58元,增长13.5%,比全省预计增幅9.5%高4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8.8%下降到2.01%。脱贫退出2508户9762人,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16个,牛街、乔后、西山3个贫困镇乡出列,全县顺利通过州级考核验收。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以着眼长远的担当和决战决胜的信心,规划投入资金3.68亿元,实施覆盖100所中小学校的建设项目,确保提前三年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新征学校用地426亩,全面启动201个校舍单体、9.9万平方米运动场建设,购买图书49.3万册、教学仪器设备9820套。补充调整311名教师。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01%和1.78%,校际间均衡状况差异系数分别降至0.44和0.32,顺利通过州级复核和省级督导评估。

(二)坚定不移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强力推进

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和督导组,组建流域综合执法大队、镇乡执法中队。积极探索下游补偿上游生态补偿机制,与大理市实行结对共建。建立五级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广泛开展“三清洁”活动,深入推行“门前三包”制度,设立“脏乱差”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媒体曝光平台,常态化开展各类环保宣传教育,全民参与洱海源头保护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截污治污有力有效。4年来,共投入2.23亿元,建成50个村落污水处理系统、1720个农户污水处理设施、122公里雨污管网和6座垃圾中转站。开启抢救模式加强洱海保护治理,总投资10.54亿元的洱海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PPP项目一期工程启动实施。完成12座畜禽粪便收集站、3座有机肥料加工厂建设,收集处理畜禽粪便13.45万吨,生产有机肥6.73万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62万亩,减少化肥施用量5346吨。强化联合联动执法,封堵排污口789处,查处环境违法案件99起,完成主要入湖河流污染源、流域餐饮住宿服务行业摸底排查,实现农贸市场、超市等重点区域全面“禁白”。

生态屏障不断筑牢。4年来,共投入1.48亿元,治理主要入湖河道12.4公里、地质灾害隐患点208个。已建和在建湿地达16418亩,西湖创建为国家湿地公园。沿永安江两侧流转土地1200亩,启动以木瓜种植为主的生态隔离带建设。实施森林管护246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治理陡坡地1万亩,退耕还林5000亩。关停11个非煤矿山和55个洗砂打砂场。丰源等61个村命名为州级生态村,洱源被列为省级生态文明县和首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三)毫不动摇抓好三农工作,农村经济持续繁荣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201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0.32万吨,实现13连增。收购烟叶9.6万担,烟农收入1.62亿元。核桃种植面积79.28万亩,产值2.9亿元。发展林下产业5000亩,产值1750万元。畜禽存栏99.2万头(只),肉类总产4.15万吨,奶类总产15.6万吨,畜牧业产值17.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9.1亿元,比2015年增长12%,是2012年的1.56倍,年均递增15.92%。

现代农业日益壮大。品宏公司年处理5000吨黑蒜、益新硕庆年产1000吨小牛白肉及附产品等项目完工投产。蝶泉“纯牛奶”等15个农特产品通过绿色认证。创建绿色水稻基地3.5万亩,成功推出“海之源”绿色大米系列产品。流转土地8492亩,发放“三权三证”抵押贷款30.2亿元。建成高原特色农业庄园3个、5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场18个、机挤站58座。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58个、专业技术协会65个。

农业基础不断夯实。4年来,共投入8.08亿元,完成了凤羽河水库新建、绿茵塘水库扩建和4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建设项目。建成渠系配套工程282件、人畜饮水工程565件、爱心水窖7476件。全县已建成水库20座,总库容1.7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0万亩。划定基本农田39.2万亩。实施茈碧湖海口等4个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2463亩。改造中低产田3.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4万亩。

(四)全力以赴加快园区建设,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园区规模不断拓展。邓川工业园区“一园三片区”拓展为“一园四片区”,新增炼城片区,规划面积达25.72平方公里。邓川片区被列为大理国家环保产业园片区。共投入1.8亿元,完成1400亩低丘缓坡土地“五通一平”及焦石片区供水系统建设,建成鼎兴路等园区道路10条、标准厂房12万平方米。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改造提升邓川片区德源山生活设施。2016年末,入园企业达5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户。

产业发展步伐加快。4年来,实施工业项目44个,总投资57.2亿元。年产12万辆短途纯电动车项目产品正式下线。佳??核桃饮品和四大名梅产业开发、金盛优质保鲜蒜米生产等项目建成投产。旭城年产1.1亿标块轻质多孔保温砖、云弄峰年产5000万块页岩砖、西电水泥制品和兴丰纸杯生产等项目投产达效。大理创鑫年产1万吨钢结构、能迅天然气综合利用等项目加快推进。清水朗山等6个风电场和大佛山等2个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全县基本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消费品加工为主,新能源、新型建材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实行“一企一策”帮扶,共为企业争取扶持资金4460万元、协调贷款11.8亿元。完成蝶泉乳业信息化管理等27个技改项目。“洱宝”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锦洋生物等3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黑尔思等6户企业获得10项专利。整治矿产品产能落后企业15户。新增升规企业4户,培育“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146户。2016年,工业总产值90.1亿元,比2015年增长9.74%,是2012年的1.85倍,年均递增22.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3亿元,增长12.1%,是2012年的1.69倍,年均递增19.06%。

(五)多措并举打造生态旅游,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生态旅游初具规模。编制了《洱源县温泉休疗度假旅游大景区总体规划》等13个旅游产业规划。投入2800万元,建成一批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标识标牌等设施。改造提升大理地热国、普陀泉等度假酒店。“一河三湖”生态保护开发、天森五星级酒店、铂骏温泉度假酒店和傣雅传统植物养生度假村建设加快推进。梨花节等旅游节会成功举办,梅果、乳制品、黑蒜和凤羽砚台逐步培育成特色旅游商品。2016年,共接待游客253.6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34.94亿元,分别增长30%、47%,是2012年的3.23倍和3.87倍,年均分别递增47.85%和57%。

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组建县旅管委,成立县旅游市场综合调度指挥部和玉泉旅游公司。成功举办洱源旅游高校宣传活动,制作《溯源大理诗居洱源》宣传片,出版《洱源旅游专刊》,开通官方微信微博。西湖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茈碧湖创建为国家2A级景区,郑家庄、梨园村列为全省民族旅游特色村。累计培训从业人员2000人次、开展旅游综合执法268次,旅游企业发展到183家,从业人员2600人。

商贸物流加速发展。完成县城南北农贸市场整体搬迁,提升改造炼铁、右所等6个集镇农贸市场,新建4个加油加气站和21个大型经营超市。建成90个农村客运招呼站,开通18条客运路线。成立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引入2家电子商务公司和13个民营物流快递企业。201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1亿元,比2015年增长12%,是2012年的1.63倍,年均递增17.76%。

(六)统筹兼顾强化基础建设,交通城镇日新月异

交通路网日臻完善。4年来,共投入74.59亿元,完成大丽高速公路和上鹤高速公路洱源段、国道214线县城连接线和剑川三河至洱源巡检等高等级公路建设,平甸线、洱炼线等投入使用。新建通村油路457公里,全县90个村(居)委会全部实现通村道路硬化。大漾云兰高速公路启动实施。国道214线下山口段、东西湖连接线、邓凤公路、西关公路等加快推进。鹤剑兰高速公路和牛沙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360公里,以县城为中心的“五纵四横”路网加快形成。

县城开发强力推进。《洱源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完成修编,县城规划区面积拓展至9.42平方公里。“多规合一”工作有序推进。收储县城建设用地3800亩。新建和改造提升县城40米景观大道、兴源路等19条主次干道。完成老城区“四化一拆一整治”、2800户城镇棚户区改造和51栋建筑单体亮化、2865盏节能灯安装。开发了金色家园、广场家园等8个住宅小区,建成观音山等7个公园,改造提升绿化带15.5公里,县城绿化覆盖率从2012年的22%提高到38%。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功,园林县城创建通过初评。

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凤羽、右所和三营省级重点开发特色小镇扎实推进。建成邓川等3个中心集镇和39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重点村、5个特色村寨、5个美丽宜居乡村、8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完成右所大旺“空心村”整治试点建设。松鹤等3个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郑家庄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和“云岭楷模”荣誉称号,成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的标杆。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抗震安居工程19346户,安装“点亮洱源”乡村路灯5432盏,乡村造林绿化153公里。

(七)尽心竭力抓实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恢复重建圆满完成。规划投资6.7亿元的“3·03”“4·1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14个项目完成108个,顺利通过州级验收。11084户修复加固户、3372户重建户和6个异地搬迁安置点如期迁入新居。新建北邑中心完小等12所学校、17个村委会业务用房、37个村卫生室和27个村老年活动室。西山大桥、炼铁乡集镇供水等项目投入使用。县防震、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建成运行。

教育医疗稳步发展。4年来,共投入1.57亿元,实施教育项目103个。洱源职中晋升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洱源一中省一级三等高完中晋升工作有序开展。发放助学贷款2666万元,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投入1.03亿元,实施卫生项目68个。县医院、县中医院被评为二甲医院,引进五洲、仁爱两家民营医院。全县每千人拥有病床3.6张。新农合累计受益324.8万人次,减免补偿医疗费用3.92亿元。公立医院药品、高值耗材实现零差率销售,“两孩”政策稳步实施,疾病防控切实加强。

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县文化传承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国家综合档案馆、党校和交警大队搬迁等项目快速推进。县殡仪馆开工建设,体育馆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修缮县城文庙等7个文物保护单位。建成90个村级农家书屋和130个“小广场·大喇叭”。开发公益性岗位1350个,新增城镇就业6013人。发放低保和救助金2.8亿元,受益4.86万人。新建保障性住房1692套。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完成,农业普查有序开展。右所、炼铁命名为全州食品安全示范镇乡。国防动员、县志、气象、残联、老龄、外事、侨务、人防等工作得到加强,工青妇、红十字等事业全面发展。

(八)全面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自身建设切实加强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非行政许可,承接155项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效率提高50%以上。新一轮政府机构、不动产登记、公务用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改革全面完成,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实现“两保合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以购代建”公租房566套,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创新推出“生态信贷”金融产品,“营改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推行,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改革深入推进。

民主法治全面加强。4年来,累计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598件、政协委员提案652件。积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职。“五五”依法治县和“七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完成省级和部级依法治县先进县创建,右所村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权力运行监督不断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有力加强。启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公布随机抽查事项294项。公开权责清单6431项,公示重要事项477项。开通政务微博。建成90个为民服务站,受理各类事项28.2万件,办结率100%。

社会治理不断强化。全面推行“三警合一”警务模式。建成305个监控探头和51套视频抓拍卡口,重要街道、场所、路口实现全覆盖。禁毒防艾工作持续加强,“禁赌”“缉枪治爆”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累计受理矛盾纠纷1.63万起,调处成功率98%;受理群众来信来访6445件,办结率96%。安全生产责任有效落实,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洱源被命名为省级先进平安县。

各位代表,奋斗历程难以忘怀,发展成就令人鼓舞。成绩的取得,是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务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十五届人民政府,向为洱源发展进步付出艰辛努力的各位代表和委员,向全县各行各业劳动者和离退休老同志,驻洱源人民和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官兵,以及所有关心、帮助和支持洱源建设发展的各族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四年的工作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转作风、促政风、带民风,不断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必须突出生态建设,将洱海源头环境改善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全力抓好保护治理。必须加快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必须强化项目实施,切实加大项目谋划、争取和建设,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不断改善民生,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强农业、惠农村、富农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县经济总量小,产业关联性、聚集性发展程度低;刚性支出大幅增加,债务规模上升较快,财政保障压力加大。二是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改善不够明显,源头保护治理任重道远。三是全县贫困面依然较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稳固脱贫任务艰巨。四是干部作风建设仍有差距,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的干事作风有待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加强洱海源头保护治理的深化期,推动改革的攻坚期,更是继往开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紧紧抓住到大理考察的重大历史机遇,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夯实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发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和“全省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两大成果,建设“全国知名温泉休疗度假、全省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全省先进机械装备制造和绿色能源示范”三大基地,强化“改革开放、依法治县、自身建设”三个保障,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乘势而为,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递增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7%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开启洱海保护新征程。牢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切嘱托,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深入落实“水十条”和《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从严从实从细推进加强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确保入洱海水质稳定提升。从严管控洱海流域空间。科学划定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水源涵养区、农业耕作区、城乡建设发展区边界,实现洱海源头一张图管控。严格执行农村建房规划许可和村庄土地规划网格化管理制度,彻底遏制城乡违法违规建筑增量、整治规范存量。推广绿色水稻种植,扩大生态隔离带和串珠式多塘系统建设,完成禁养区畜禽养殖迁移。强化“三退三还”、公益林、天然林、重点水源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五级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压实“三员”“三长”责任,抓实“三清洁”“禁磷”“禁白”等工作。强化联合联动执法,切实规范整治流域餐饮住宿服务行业,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抓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推行资源阶梯价格机制,实施全民节能、节水行动。快速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工程。挂图作战,压缩工期,拓宽融资渠道,全力推进流域截污治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流域生态、水资源统筹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监管保障六大工程建设,创建邓川生态农业示范镇,全面完成《洱海保护治理“十三五”总体规划》建设任务。

(二)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战略,突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培育新动能。着力打造生态农业。以生态、创意、立体农业为导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打造一批绿色、生态农业种植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一批现代农业庄园、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围绕产业链开拓创新链,支持机械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特色农产品加工向高端化方向提升改造,大力发展新型材料、生物资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21年,“新三板”上市企业达3户以上。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突出抓好以西湖为重点的“一河三湖”生态旅游小镇和火焰山温泉度假村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发展一批以生态旅游、温泉休闲度假为主的星级酒店,创建一批国家2A级以上景区。实施精准招商,强化跟踪服务,促进项目落地,推进产业增链、补链、延链,增添县域经济新活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资源配置、人才科技等方面改革,注入加快发展新动力。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挖掘民间投资新潜力。鼓励金融创新,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激发金融服务新助力。

(三)更加注重五网建设,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紧紧抓住省州推进“五大基础网络”建设机遇,认真谋划、储备和实施一批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筑牢跨越发展基础。加快路网建设。全面完成国道214线过境段改造、东西湖连接线等项目,启动剑洱高速公路建设,配合实施好大漾云兰、鹤剑兰高速公路建设,抓实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等工程。加快水网建设。配合实施好滇中引水工程,建成草海子、南塘子水库,推进水源地保护、农村安全饮水、城镇供水及雨水管网建设。加快能源保障网建设。抓好天然气管网和加气站建设,逐步扩大供气范围。实施好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实现自然村380伏动力电接入全覆盖。加快互联网建设。加快推进光纤入户、移动宽带网覆盖工程,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网络全覆盖。加快航空网建设。抓好洱源通用机场建设。到2021年,基本形成路网互联互通、水电气供给充裕、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基础网络体系。

(四)更加注重协调融合,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深度融入大理滇西中心“1+6”城市群发展战略,坚持“多规合一”,科学布局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宜游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持续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全面实施城镇“四治三改一拆一增”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园林县城建设,大力实施面山绿化、植树造绿、公园建设等工程,到2021年,县城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注重空间布局、自然山水、民族文化传承等因素,保护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和传统建筑,深度挖掘优势文化资源,彰显特色内涵,注重镇乡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发展。抓好凤羽部级历史文化名镇、牛街温泉旅游度假小镇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协同推进农村“七改三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六大行动”。切实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统筹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以城聚产、以产兴城。大力推进海绵、智慧城镇建设,加快供排水、天然气输配管网、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加气站、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交通、信息化等体系,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向基础设施完善的城镇聚集。以城镇化理念建设工业园区,完善园区生产性、生活配套设施。力争将邓川镇列入产城融合发展试点。

(五)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建设幸福和谐新洱源。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方向,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向贫困人口延伸覆盖。巩固脱贫成果,深化沪滇帮扶协作,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健全完善产业扶贫发展方式,切实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防控,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强就业援助和创业支持,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和城乡体育设施,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统筹防灾减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科技创新、妇女儿童、慈善等各项工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2017年的工作建议

2017年是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喜迎党的胜利召开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对新一届政府开好局起好步,加快推进全面小康进程意义重大。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县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2.6%以上。

实现今年目标任务,必须突出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水质改善为目标,强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第103次常务会议和省委陈豪书记到洱源调研时的重要指示要求,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加快实施“七大行动”,确保主要入洱海河流水质不断改善。

加大面源污染防控。在三条主要入洱海河流两侧100米,其他支流两侧50米建立生态种植隔离带。完成8400亩生态隔离带、120公里生态截污沟、50个串珠式多塘系统湿地建设。对流域沿湖周围500米、沿河两侧200米范围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整体搬迁。启动邓川生态农业示范镇创建和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种植生态大蒜1000亩,改良土壤1000亩。新建3座畜禽粪便收集站,收集处理畜禽粪便6万吨以上,推广有机肥1万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

加快两污设施建设。加快总投资10.54亿元的洱海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PPP项目一期工程建设,优化建设方案,完成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建成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完成永安江、凤羽河等60公里主要入湖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实施好凤羽、牛街、三营集镇污水处理厂和45个村50座村落污水处理系统提升改造,配建500亩表流湿地和28个氧化塘。在主要入湖河道周边村落安装1000个污水收集罐。建成茈碧湖镇建筑垃圾储运消纳场和三营、邓川右所片区垃圾中转站。完成全县垃圾清运及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运营工作。

抓实湿地建设管理。加快实施新一轮“三退三还”工程,完成茈碧湖周边滩涂还湿1000亩、三条主要入洱海河流两侧退田还湿8400亩;修复海西海等重要水源地湖滨带1200亩。启动东湖湿地5911亩“租转征”工作。完成西湖国家重要湿地、米汤沟、马爷河、茈碧湖环湖等湿地建设,全县建成湿地达2万亩以上。加强湿地进出水口水质监测,完成进水闸建设和水质监测设备安装。实施好湿地保护奖励项目。建成东湖2000亩海菜花种植基地。

强化联合联动执法。完成《洱源县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修编。建立洱海流域监管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拆除沿湖沿河沿江侵占湖泊水域、湿地的违法违规建筑。全面整治餐饮住宿服务行业违法违规行为,对未建环保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排放不达标和直排的一律关停。压实五级网格化管理责任,持续深入开展“三清洁”“禁白”工作。加快敏感区域生态修复,抓实非煤矿山关停点植被恢复和弃土弃渣场土地整治工作。

(二)以转型升级为重点,强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注重产业间的关联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不移走生态化、特色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路子,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互联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启动互联网+农副产品加工、优质特色果品产业化开发和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等项目建设。推行“企业+基地”模式,重点扶持邓川农特产品、洱海肥业等企业在洱海流域外创建生态大蒜种植基地。实施好3700亩农业高效节水设施建设,建成凤羽节水农业示范镇。完成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大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绿色蔬果、林下种植等适宜产业,培育州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3个。鼓励支持印象凤羽、益新硕庆等庄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加快建设百亿园区。全力支持时骏公司扩大短途纯电动车生产,加快新能源汽车制造及通用航空装配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大理创鑫年产1万吨钢结构、云风食品年产2500吨传统风味蜜饯、品宏公司黑蒜二期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年加工1500吨中药材、云音石材饰面大理石、废旧金属物再生利用等项目。加快园区南北主干道北段、洱宝路二期项目前期工作。抓实邓川公鸡山、上关马甲邑村土地开发,收储工业用地1200亩以上。完成3户企业升规,培育70户“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大力开展“互联网+”企业行动,多渠道促进企业扩大销售经营,力争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培育壮大旅游产业。编制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制定《餐饮住宿服务行业管理规范》。全力推进“一河三湖”保护开发项目,完成东西湖连接线一期工程建设,启动西湖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区、环湖公路建设。加快实施天森五星级酒店、傣雅传统植物养生度假村项目,建成铂骏温泉度假酒店并运营。快速推进茈碧湖景区旅游栈道、游客展示中心等项目。鼓励洱宝、蝶泉等企业加大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加快发展“互联网+”旅游,强化旅游宣传。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广“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金互促模式,发展16个扶贫产业合作社,建成5个种植基地和养殖小区。发放到户贷款2亿元,贴息贷款1000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完成村内道路硬化58万平方米,实施好三营黄草坡、牛街四十里坡等2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积极加大与上海浦东新区、上海交大等交流合作,助力全县脱贫攻坚,确保乔后新坪村顺利脱贫出列。加强扶贫工作大数据平台管理,实现动态精准监管。建立完善贫困识别、脱贫退出、教育扶贫等长效机制,实现稳固脱贫。

(三)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强力推进经济稳定增长

深度对接国家、省州重大规划和支持政策,储备、争取、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五网设施建设项目;强化精准招商,提高引资到位率和项目落地率,充分发挥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抓实项目前期工作。强化联审联批,开通“绿色通道”,压实工作责任,加快县博物馆、县城温泉游泳馆、第二自来水厂、玉湖第二初级中学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启动建设。包装推出主要入湖河道治理、城镇建设等一批PPP项目。扎实做好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项目的申报争取。

夯实五网基础建设。快速推进国道214线下山口段建设,完成邓凤公路、西关公路、牛沙公路和28.3公里通建制村道路等项目建设,配合抓好大漾云兰、鹤剑兰高速公路建设。启动草海子水库建设,做好土官村、南塘子水库前期工作,快速推进三岔河水源地保护治理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能迅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年内实现县城通气。加快洱源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完成110千伏邓川变电站增容、县城南片区35千伏宁乔线改造等电网项目。实施好光纤入户等工程。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亿元以上。

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围绕州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策划包装好招商项目,动态完善项目库和企业库。强化以商招商、网上招商、小分队招商,积极组织县内企业参加昆明南博会、深圳文博会等推介活动,不断拓宽招商渠道。推行一窗式办理、一站式办结,全力做好引资项目跟踪协调服务,重点抓好短途纯电动车产业化制造配套企业、温泉理疗中心等项目招商引资,尽快促成火焰山温泉度假村、下山口温泉小镇等项目落地。力争全年新引进项目50个、州外到位资金36亿元以上。

(四)以品质提升为前提,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改善

树立全域规划建设管理新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深入实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乡新体系。

突出规划龙头地位。扎实推进国民经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生态环保和产业发展等规划“多规合一”,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完成城市色彩、生态廊道、地下管廊、城乡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实现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完成洱海流域6镇乡村庄规划修编,建立村庄土地规划网格化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农村建房规划许可,从严整治“两违”建筑。

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县城“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农村“七改三清”环境专项整治。改造提升县城九台片区道路管网,完成文碧路南段、纬二路建设。建成凤凰城、金颐香榭等商住小区,加快1164户城镇棚户区改造。抓好城市地下管廊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新建县城4个公共停车场,修复19.7公里古镇古村道路。扎实推进凤羽部级历史文化名镇、牛街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开发项目,打造好茈碧湖、右所等7个宜居小镇。抓实增绿补绿工作,力争将邓川镇创建为省级园林乡镇,创建绿色村庄10个以上。

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建成茈碧湖小南极特色村寨和西山客宅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抓好乔后沙水塘、柴坝等4个省级示范村项目申报工作,启动三营龙文村美丽家园建设。实施12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发展8家乡村特色农家乐。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抗震安居工程2800户。

(五)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强力推进社会事业进步

充分释放改革发展红利,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基础,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和民生服务体系,切实加快幸福洱源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深化教育均衡发展。围绕提前三年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顺利通过国家督导检查目标,强力推进各中小学项目建设,确保秋季开学前所有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大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校园环境,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加快缩小校际间差距,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战,力争进入全州先进行列。启动实施县第二幼儿园。抓好洱源一中省一级三等高完中晋升工作。加快推进县职中实训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抓实县城新区高中学校项目前期工作。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实验楼项目,完成县中医院整体搬迁附属工程。积极申报实施县血防站业务楼和县疾控中心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增城镇就业16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00个,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2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个村级老年活动室建设。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保护。建立“三位一体”社会保障救助管理体制,做好社会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临时救助工作。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

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完成县国家综合档案馆、殡仪馆建设和县委党校、看守所整体搬迁,启动实施县体育馆、勋庄东方商业集贸中心等项目。抓好公共文化服务创先争优示范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创省级先进文化县。加大打假维权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做好地方志和年鉴编纂,加强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统筹发展工青妇、老年人、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抓好气象、科技、侨务等工作。

(六)以社会治理为抓手,强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基层法律服务。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深化法治洱源、平安洱源建设。

不断加强民主法治。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支持县法院、县检察院依法履职。深入实施“五五”依法治县和“七五”普法规划。加快推进县法律援助服务大厅、镇乡司法所和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等创建活动。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实现自然村村民自治试点全覆盖。

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健全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强化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快推进茈碧湖镇赵天子沙沟等11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和2.6万吨粮食储备库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责任制,抓好非煤矿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平安洱源建设,持续开展社会治安重点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以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扎实推进第四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加强各类社会风险的防范化解,强化情报预警机制建设和处突应急演练。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畅通渠道,完善制度,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妥善解决热难点问题。继续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建设,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七)以效能提升为突破,强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履职,深化政务公开,全面加快深化改革步伐,努力建设为民谋福祉、让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以法治作为政府运行的基本准则,切实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坚持严字当头,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彻到全面从严治政当中,加强和改进督查考核问责工作,加大整治庸懒散拖力度,层层传导压力,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政令畅通、政策落地。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并向社会公示。全面落实重大决策听证和合法性审查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之间全方位数据资源共享。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和农田水利、国有林场、商事制度等改革。抓好以“三权三证”抵押融资为主的“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好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工作,实施财政资金电子化支付管理。推行企业“五证合一”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统筹抓好水资源、电力、社会公益性收费等领域价格改革。

着力建设清廉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注重源头反腐,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管。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支持干事者、保护改革者、宽容失误者、严惩腐败者。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管理,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范文第5篇

市长庄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四年工作回顾

2013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保山市委市政府和腾冲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人民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一)坚持调结构、稳增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预计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160.4亿元,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24035元,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10.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57亿元,是2012年的1.4倍,年均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32亿元,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10.4%。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7.6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13.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92元、9502元,分别是2012年的1.4倍和1.6倍,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5.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亿元,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12.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5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13.1%;贷款余额178亿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14.2%。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24?35.3?40.7调整为21.4?36.9?41.7。

旅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接待游客量862万人次、年均增长14.5%,旅游收入79亿元、年均增长23.5%,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旅游标准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旅游承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火山热海国家5A级景区成功获批。组建旅游警察大队,设立旅游巡回法庭,开展“不合理低价游”和“高定价、高回扣”整治专项行动,旅游市场秩序和经营环境不断改善。荣获全国乡村旅游特色示范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最具魅力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等称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预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8.7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11.7%。电商产业快速发展,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市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成运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中国网库翡翠电商基地投入运行。

工业提质增效扎实推进。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1亿元、年均增长16.9%,工业增加值42亿元、年均增长14.8%。四年实施工业项目133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3.9亿元。民营经济稳步发展,预计实现增加值80亿元、年均增长11.2%。规模效应持续凸显,四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5户,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5户。腾药、台茶、树明玉雕上市工作积极推进。心脉隆注射液纳入省级医保目录。腾冲边合区实体化运作成效显现,累计入园企业4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3.2亿元,增长16.3%。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认定为云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四年申请专利347件,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站3个。

现代农业建设效果明显。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56.3亿元、年均增长7.2%,农业增加值34.7亿元、年均增长6.9%。粮食总产从39.3万吨增至43.7万吨,年均增长2.7%,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畜牧、油菜、烤烟、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发展良好。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涉农龙头企业发展至74户,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30个。“三品”认证有序开展,品牌打造取得实效。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列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完成高稳农田建设35万亩。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主要作物农业机械化水平达64.6%。

(二)坚持提品质、增内涵,城乡面貌明显改变

以建设魅力城市、塑造精品小镇、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为载体,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城乡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品位日益彰显。四年投资20.4亿元,启动“城市四项工程”,迎宾大道、欢乐湖、文治光昌广场、靖边广场等相继建成,老城道路提质改造、机场连接线、腾梁路和顺至毛家营段等工程加快推进。层级清晰、协调包容的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形成,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棚户区改造顺利推进,完成土地征用16.7万平方米、房屋征收20.8万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城市面山、公路沿线环境整治持续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97.2%,城市污水处理率86.7%。评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通过国家专家组暗访,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市创建步伐加快。

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四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0亿元,实施各级各类示范点192个、建设点986个,成功打造固东江东、马站和睦、中和新岐等一批特色典型。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特色资源普查,62个村庄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8453户,解决13.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村运、集中处理”模式全面推广,列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四年投资7.2亿元,改建农村公路886公里,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69%。保腾高速、腾龙路、腾陇路、腾泸路等建成通车。腾冲机场二期改扩建和航空口岸建设项目顺利开工,芒市至腾冲至猴桥铁路项目预可研通过专家评估。甘露寺水库、后排河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成投入使用,花园水库、大坡水库、小地方水库建设全力推进。三岔河水电站建成发电,腾龙桥一级、大平田、桥街等水电站开工建设。全市新增装机容量25.8万千瓦,装机总容量达99.1万千瓦。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项目加快实施,农网改造有序推进,能源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生态优势日渐凸显。四年投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资金5.2亿元,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市,获批部级生态乡镇16个。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有效落实。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环境监测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河长制”执行有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扎实有效。造林绿化27.8万亩,森林覆盖率73%。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水利部终审。

(三)坚持抓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以经济体制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发展新动能。

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稳妥推进,市场监管、旅游发展、卫生计生等管理体制调整理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持续强化,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52项。部门预算、财政存量资金管理、政府采购等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组建城投、水投、旅投、林投等国有公司,项目投融资方式不断创新,累计融资84.6亿元。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实行,市场主体达30394户。质量强市扎实推进,获批中国驰名商标2件,云南省著名商标36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不动产登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等有序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程电子化。

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外贸工作曲中有进,边民互市逐步繁荣,四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2亿美元。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推进,成功举办四届边境贸易交易会,密班公路先期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口岸功能更加完善,建成保税仓库,获批水果、粮食进境指定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一口岸多通道”项目纳入云南省“十三五”口岸发展规划。腾冲机场累计开通航线16条,2016年旅客吞吐量80.6万人次。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大招商格局初步形成,四年签约项目75个,实际到位市外国内资金556.8亿元。

(四)坚持强保障、促和谐,民生福祉广泛覆盖

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脱贫攻坚步伐坚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推进,争取各类扶贫资金7.5亿元,1个贫困乡、2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57169人减少到24738人,贫困发生率由9.2%下降到3.9%。实施扶贫整乡推进项目4个、整村推进项目44个,8个行政村纳入“直过民族”政策范围。“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有序开展,争取专项贷款8亿元,46个集中搬迁安置点建设全面启动。“挂包帮、转走访”和驻村工作队制度较好落实,“大数据”管理工作成效明显。四年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5亿元,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创业增收。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四年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40.5亿元,占比78%。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高考上线率居保山第一。四年投入资金6.2亿元,新建校舍44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199万平方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中医药事业发展经验在全省推广。文体事业不断繁荣,《天地正气》获省十三届新剧目展演银奖,成功举办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腾冲国际半程马拉松、高黎贡山100英里国际越野挑战赛等众多赛事。在保山市第四届运动会中,蝉联金牌数和团体总分第一。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全面加强。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工作圆满完成,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开展,建成保障性住房5281套。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志愿服务、优抚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气象、人防、工商联、接待等工作不断加强,科协、红十字会、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

社会治理有效加强。“平安腾冲”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逐步形成,社会矛盾问题稳定可控。城乡法律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法治环境持续改善。边境管控能力有效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全面增强。应急体系不断完善,防灾救灾稳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宗教事务和谐和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稳步推进。

(五)坚持转作风、提效能,政府建设全面加强

巩固作风建设成果,提高工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政府。

依法行政规范有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明显,“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全面落实市委决策部署,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充分吸纳政协意见,四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493件,政协委员提案582件,办复率均为100%,满意率分别为99%、98%。政府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公布市级行政单位权力清单6194项。严格落实依法决策机制,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水平不断提升。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全面增强。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经验在全省推广,四年办结事项263.3万件次。

作风建设成效明显。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遵守国务院“约法三章”,坚决纠正“”和“不严不实”问题,文风会风持续向好,三公经费有效缩减,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建成腾冲市廉政教育基地。深入推进行政问责制度,有效遏制不作为、乱作为。强化效能监察,加大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等监督制约力度,切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项目的监察审计力度不断加大,政风行风持续好转。

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保山市委市政府和腾冲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凝聚着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的辛勤与智慧。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驻腾、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人民团体和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腾冲建设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海外侨胞,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过去四年的发展历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把全市人民的事情办好,实现腾冲转型发展、跨越赶超、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第一动力,必须始终坚持群众智慧第一依靠,必须始终坚持团结务实第一保障。这些经验集中体现了全市人民的智慧,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宝贵财富,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仍然较小,支撑腾冲经济持续向好的优势产业没有形成。特别是生物制造、新型材料这些在腾冲有一定条件,能差异化发展、能提高附加值的产业没有形成突破。二是支持地方发展的基础优势尚未真正形成。在内,医疗教育、城市建管、交通基础等方面,由于竞争优势不强,影响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要素聚集腾冲,促进发展。对外,口岸管理和协调机制不顺,创新力度不够,服务效能不高,开放活市局面尚未真正形成。三是税源结构单一,财政增收乏力。创新投资模式、多方有效融资,在人才、机制、管理、平台等方面仍有差距。四是部分干部创新意识、超前意识、忧患意识、紧迫意识不强,解决问题、攻坚克难能力不足,勇于担当、团结协作方面还有差距。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展望

今后五年,是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真落实市第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树立信心、下定决心,抢抓机遇、实现突破,奋力谱写跨越发展、全面小康的“腾冲篇章”。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力实施“生态立市、旅游兴市、开放活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化名市”六大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平安腾冲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工程,培育壮大“珠宝、温泉、户外运动、生物制造、腾冲茶、新型材料”六大产业集群,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旅游国际化、城乡一体化、信息智慧化”五化进程,全面推进“城市四项工程”,努力把腾冲建成区域性国际化旅游城市、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口岸、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兵、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为:

综合实力更强。全力以赴,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到2021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

发展质量更优。全力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康体养生休闲度假目的地”,把腾冲建成区域性国际化旅游城市,实现接待游客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0%和25%。依托腾冲资源特点,针对区域工业成本现状,以生物制造为突破,打造并形成生物制药、新型材料产业为重点支撑,附加值较高,有一定产业集聚效应的新型工业体系。巩固提升矿电、建材等传统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9%。争取腾冲边合区升格为部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形成跨越发展新的战略增长极。以品牌为引领,规模化为支撑,精品化和多样化为补充,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标准化、生态化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

发展基础更牢。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国有资产、投融资、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生产要素集聚涌流,改革红利充分释放。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行政服务。深入实施创新型腾冲行动计划,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完善民营经济发展配套措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带动与区域合作,拓展经贸人文交流,不断提升进出口贸易规模效益。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和质量,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市外国内资金1000亿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建成。

城乡环境更美。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承载功能大幅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建成区面积达7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以上。以更高站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把腾冲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区域性国际化山水田园城市。积极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改善农村综合面貌,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深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成效明显,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上升,森林覆盖率达75%,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人民生活更好。健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稳步提高社保待遇,加强养老服务、残疾人保障,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乡、贫困村如期脱贫出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文化产业实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0%以上。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实现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加快构建诚信腾冲,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在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六个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深化改革。顺应经济形势和消费需求变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增强发展动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创新融资手段、提升融资能力。积极引导、支持企业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全力搭建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优化营商环境。二是更加注重开放包容。主动融入和对接国家、省、保山市区域发展战略,拓展外经贸活动平台,努力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强化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全力以赴引进一批产业大项目。三是更加注重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区域融合、城乡融合,努力走出一条以融合发展放大自身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凝聚规模效应的新路子。四是更加注重法治建设。以法治政府引领法治社会建设,规范权责清单制度,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突出矛盾的能力,让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正当权益依法得到保障。五是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六是更加注重人才引领。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用足用好省级“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基地”平台,吸引凝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到腾创新创业,形成“重才爱才、纳才用才”的良性机制。

三、2017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工作,对进一步加快腾冲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圆满完成新一届政府的各项任务,意义重大。我们要更加充分估计困难,更加清醒研判形势,更加敏锐捕捉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集一切发展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以上,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市外国内资金增长10%以上。重点抓实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全域引领、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

围绕“全景域体验、全过程消费、全产业融合、全民化共享”,加快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21%。

提升景区景点品质。加大传统景区提质改造力度,加强新景区开发建设,启动和顺5A、北海湿地4A创建工作,完成云峰山4A和江东银杏村、极边乌龙庄园3A申报工作。加快建设全域旅游PPP项目、高黎贡国际医养城、龙江特大桥国际旅游区、小江桥漂流、界头云水兮、火山台地国际户外运动乐园等项目。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确保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

促进旅游业融合发展。挖掘“旅游+”潜力,实现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持续打造品牌赛事,加快发展马拉松、越野跑、水上漂流、自行车、自驾游等户外运动产业集群,实施国际冰雪文创度假小镇、国际户外运动文化中心PPP项目。规划建设国际琥珀交易中心,打造全国最大翡翠琥珀加工贸易集散地,积极申报“中国琥珀之都”。挖掘提炼腾冲旅游形象定位,深入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加强航线培育,新开通直飞上海、武汉、沈阳,以及经停重庆至郑州航线,力争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大力发展中缅边境旅游,争取组建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旅游联盟,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加强旅游标识、购物场所、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面推行“互联网+旅游”,加快游客集散中心和智慧景区建设。加大旅游环境及旅游市场整治力度,建立旅游市场监管综合调度指挥平台,抓好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管理,提升腾冲旅游综合服务水平。

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旅游电商、跨境电商。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加强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加快实施国家生猪市场互联网交易、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5.1亿元、增长10%以上。

(二)突出产业驱动、平台引领,推动新型工业化

以园区建设为重点,生物制造为突破,实现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以上。

加快工业优化升级。全力打造和提升以生物制药、腾茶、食品加工为重点的生物及大健康优势产业,促成东药股权优化调整。争取心脉隆增补进入国家医保,肠胃宁进入省医保。巩固提升矿电产业,稳步推进金属非金属矿山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争取建成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腾冲院士工作站。积极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个以上,申请专利100件以上。认真落实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服务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发展上亿企业2户、上规企业5户,积极培育上市企业和小微企业。

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做强旅游文化产品加工产业,积极发展红木家具、根雕文化创意产品,培育壮大珠宝、腾编、腾宣、皮影、土陶等特优工艺品。强化火山石材资源保护和利用,提升建材产业品质与产值。加快推进10万吨硅锰合金、4万吨石墨电极、建筑垃圾环保砖生产线等项目,确保3000吨玄武岩纤维及后制品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力争日产8万片仿古砖瓦、300万双橡胶硫化鞋等项目落地建设。

加快产业平台构建。抓实边合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围绕生物制造、五金家电、石木材加工等产业,加强园区招商,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加工业。加快推进国际电工电气产业园、境外园区项目等前期工作。实施好转口加工标准厂房、猴桥口岸边境贸易物流中心、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项目。力促口岸国际商贸城(一期)、中缅特色购物市场建成运营,黑泥塘边民互市交易市场投入使用。

(三)突出市场品牌、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

强化特色农业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6%。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以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体验式片区庄园,年内完成固东江东体验庄园田间工程,争取立项支持中和、荷花果疏采摘庄园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实生物健康、冷水鱼等新兴产业培植,重点做好南方红豆杉、恒益大马士革玫瑰种植加工和云岭牛养殖、禾顺公司银杏原料林、鲟鱼和三文鱼养殖加工等项目。探索“互联网+公共品牌+农业企业+农特产品”发展模式,加快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拓宽林业发展融资渠道,增强林业经济发展活力。实施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千亿斤粮食增产、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争创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部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折不扣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突破泡核桃、红花油茶、油菜籽精深加工,引导发展重楼、天麻等中药材和药用花卉种植,鼓励发展生猪、肉牛、毛驴、奶水牛养殖,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改造提升农家乐,规划开发特色民宿、精品农庄、乡村酒店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四)突出城乡统筹、提升品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以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以全域景区化、功能国际化为标准,统筹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位。积极开展“省级城市规划示范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全力抓好老城更新、三山融城、一江两湖、万亩田园风光“城市四项工程”。积极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凤里项目征迁,加快粮食局、四方块、全仁古街片区建设进度。推进光华东路、文星路、东方路、华严路等老城道路改造提升,以及腾梁路和顺至毛家营段改扩建工程。完善公交站点建设,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大盈江河道治理及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绿化亮化、城市规划展览馆等项目,加快智慧腾冲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城市“四治一改一拆一增”工作,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镇建成区面积达70.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4%。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清河茶文化温泉旅游小镇、芒棒户外运动小镇、界头花海慢城小镇、凤凰文旅小镇、珠宝小镇等10个美丽特色小镇建设,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围绕“统筹布点、整合项目、重点打造、全面推进”的思路,稳步推进1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抓实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彰显农村特色魅力。深入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切实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七改三清一拆”为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农家新居建设5000户以上。

全面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培育保护,严格采伐限额管理,实施好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持续建设“森林腾冲”。加强高黎贡山、北海湿地、城市面山等重点区域的保护和治理。推进节能减排,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环境综合整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快开展第二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强化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持续推进美丽腾冲行动计划,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市。

(五)突出基础先行、项目带动,筑牢发展根基

不断充实重大项目储备库,提升项目谋划和跟踪管理能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4.5亿元。

抓实项目前期。抢抓国家在扶贫开发、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利好政策,积极谋划包装一批符合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支持领域,符合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发行方向和PPP项目融资条件的重大项目,形成连续不断、滚动实施的项目储备机制。确保新增储备项目100项以上,完成项目前期工作100项以上。加大财政性建设资金争取力度,力争达15亿元以上。

强化要素保障。落实国土、环保、林业、金融等部门责任,提高投资项目要素保障水平。统筹平衡煤电油气运市场供需,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化经济运行预测监测,健全防范和化解风险长效机制,保持稳增长措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加大落地项目企业跟踪服务力度。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激励、评价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引进力度。

推进项目建设。加快腾陇高速腾冲段、云峰山、大竹园至樱花谷、蒲川米果至新华等公路建设。开工建设腾猴高速、机场一级路、固东至自治二级公路、腾冲旅游客运站改扩建项目,力争市区至滇滩(云峰路口)一级公路、火山公园二级公路开工建设。推进芒市至腾冲至猴桥铁路、泸水至腾冲二级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加快实施腾冲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确保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启动机场跑道延长工程,做好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全力推进第二自来水厂、花梨沟水库等项目,启动西沙河治理、重点集镇集中式供水工程,做好放马场、马鹿塘、向阳、地盘关水库和腾冲大型灌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大平田、桥街、腾龙桥一级水电站工程和农网改造升级。实施好光纤入户和网络双向化改造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

(六)突出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以改革统领全局,加快发展方式创新,全力营造腾冲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新格局。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集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管理、效能监察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集合体。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国有公司实体化进程,重点包装和打造一家评级为2A的公司,补足融资平台短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力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土地流转平台,推进土地有序流转。依法推进殡葬改革,积极推行火葬工作。深化户籍、司法、教育、医药、养老保险等专项改革,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搭建对外合作平台,继续举办好边境贸易交易会。巩固提升资源型产品进口,扩大纺织品、建材、工程机械、日用品等传统商品出口规模。规范边民互市市场,简化互市商品手续。深化境外农业合作,做好替代产品返销工作。推广应用“属地申报、异地放行”模式,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巩固和发展对缅现汇贸易,着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腾冲航空口岸和下街查验货场二期项目建设,争取启动滇滩通道查验设施改造项目。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

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围绕生物制造、新型材料、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全方位实施精准招商。巩固与各地商会合作关系,大力推行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模式,广拓渠道,深挖商源。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央和省直属企业、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的对接联络,力争引进一批投资额度大、带动力强的项目。实际到位市外国内资金190亿元以上。

(七)突出民生优先、普惠共享,提升幸福指数

坚持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加快易地扶贫搬迁点建设,大力完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1.3亿元,争取各类扶贫资金7亿元。以扶贫大数据为基础,实现贫困对象、扶贫措施不断精准。抓好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再贷款等金融扶贫政策的落实,全面推进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社会扶贫,实现2个贫困乡、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加快推进职教园区、珠宝学院、东山一贯制学校等重点项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理念,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升人民健康保障水平。开展全民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抓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切实改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扩建和中医医院迁建,启动市妇幼保健院迁建。注重全民健身,发挥体育运动的大健康优势。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做好优抚安置、扶贫帮困工作,积极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市。

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福利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稳步推进居家养老,抓好敬老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深入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工作,建立统一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积极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人力资源市场秩序、非法用工等专项整治,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不断强化社会治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启动“七五”普法教育。深化平安创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全力打好第四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立项建设腾冲强制戒毒分所。加强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做好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严防安全生产事故。扎实推进积案化解,加强网上平台和视频接访系统应用,着力打造“阳光”。

(八)突出清正廉洁、务实担当,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廉洁务实为原则,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全面建设法治化服务型廉洁高效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运用法治思维,采用法治方式,形成法治化行政体系。不断发展和壮大法治建设队伍,提升司法公正和政府公信力,营造法治社会强大氛围。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广泛听取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建议,杜绝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主观主义、经验主义、,严格执行“权责统一”和“一岗双责”制度,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坚持务实施政,全面建设服务政府。坚持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践行“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把握问题导向,敢于较真碰硬,注重工作时效。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做好“放管服”工作,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面推进服务政府建设。

坚持从严治政,全面建设廉洁政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和预防腐败。继续推进和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以项目招投标监管、工程建设整治、政府采购规范、公务行为制度化等为重点,加强履职服务情况的监督检查。打击以权代法,防治不作为、乱作为,克服慵懒散慢软,对严重失职、渎职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坚决维护全市风清气正大环境,全面推进廉洁政府建设。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5-0012-06

在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的工业化进程中,资源型城市作为区域增长中心和空间极核,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以及资源型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主导资源濒临枯竭、经济持续衰退、接续产业难以发展、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低收入和高失业长期并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做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振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把“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初期,在我国面临资源全面短缺、环境不断恶化,以及其他许多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现代化建设新历史任务的形势下,探索和创新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1 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症结分析

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1.54亿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正面临着重大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问题。

1.1 城市产业结构层次低下,属于资源型、粗放型的传统初级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与效益低下

资料显示,在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占53%;森工城市占18%;有色冶金城市占10%;石油城市占8%;黑色冶金城市占7%;其他城市占4%。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是在当地优势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资源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阶段,资源市场供给短缺的条件下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但是,随着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部分资源型城市还是依托单一的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经济,形成了资源产业的“锁定效应”。而这些资源产业又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大型资源型企业运行的,一旦遇到市场风险,资源型企业的衰退就极易形成所谓的“多米洛骨牌效应”,给城市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以资源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单一性决定了城市功能的单一性,进而又制约着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城市经济转型的潜力。

从产业结构的层次性来看,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型、低技术含量是资源型城市的“通病”。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以原材料和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输出为主导。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见图1),但这种主导地位是由大量输出原料型产品拉动的,高深加工产品输出较少。同时,部分资源型城市不注重资源关联产业的构建,产业链条短,范围经济小,第二产业的弱质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持续力不强。

从产业的效益来看,以矿业城市为例,我国部分小型矿业城市人均GDP和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仅为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而万元GDP水耗和能耗以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效益明显落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见表1)。

1.2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巨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

资源型城市资源濒临枯竭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资源型城市涉及资源型产业就职职工1 250万人,登记失业人数90万人,占职工比重为7.2%,比全部城市的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2000年GDP为11 550亿元,人均GDP为7 500元,比全部城市的平均水平低1 150元;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 800元,比全部城市的平均水平低1 700元。我国因矿山资源枯竭而产生的困难矿工总量约300万到400万,并影响到1 000万家属。根据对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全国有22个地级矿业城市的失业率超过10%;其中6个城市城镇失业率超过20%,4个已进入资源枯竭期。

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问题突出。随着主业关闭破产,资源型城市下岗职工和提前退休人员激增,由于政府财政拮据,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明显下降,低保政策无法落实。如江西钨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除一家研究所外,其余全部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抚顺矿业集团所属集体企业3 423名工伤职工,由于各种原因,从1995年至今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工伤保险待遇,涉及金额达2 756.2万元。

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还发生了一系列极端事件,如罢工、卧轨、堵塞交通、焚烧汽车等,已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特别是部分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城市面临的困难更大。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资源枯竭型城市要摆脱困境,非转型不可,这是别无他途的战略选择[1]。

上述问题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它是苏联模式的历史产物之一。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同时担负着生产建设、人员安置、城市管理等一系列经济、社会事务与功能,运行成本很高,一般达到其销售收入的10%~15%,造成了资源型企业办社会―企业负担重、运行成本高―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城市财政积累少―城市公共物品投入减少―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的链式反应。在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浪潮中,我国部分资源型企业也开始实现转制,又陷入了中小型资源企业转制―下岗职工增多―城市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的怪圈。世纪之交,资源短缺成为全球性问题。我国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的资源开采方式终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其中最大的受害者便是传统的以资源输出为主的地区,主要是资源型城市,出现了资源濒临枯竭―资源产业规模递减―相关产业规模递减―就业机会减少―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的重大难题。同时,资源型城市多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的第一、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制约了就业机会的扩大;而资源型企业下岗职工总体文化程度不高,技术单一也限制了其再就业的可能性。这些现实问题都增大了经济转型的难度。

1.3 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资源濒临枯竭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最直接问题,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直接原因。按照国内经济学界的初步界定,全国118个资源型城市中,随着我国2/3的矿山进入中老年期,1/4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单就矿业城市而言,根据中国矿业协会的统计,中国目前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退期。资源型城市濒临资源枯竭是自然资源的供给有限性与其需求无限性矛盾的必然结果,而传统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粗放式开采加速了资源枯竭的进程。

同时,自然资源的过快开采,必然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调查,目前我国每年因矿产资源开采而引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我国每开采万吨煤引起的地面下沉区面积达0.2hm2,每年85%的工业废弃物来自矿山开采。境内金属尾矿、煤矸石堆积已达50亿t,直接破坏或占用土地面积约200万hm2,破坏森林面积累计约106万hm2,破坏草地面积约26.3万hm2,且土地复垦率仅为12%左右[2]。而因采富弃贫而浪费的资源更是数量巨大,无法统计。资源型城市既面临着经济衰退、资源本底枯竭,同时还面临着生态环境治理的难题,这些都加大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1.4 机制体制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资源型城市具有浓厚的中央计划经济特色和城市工业重化的特征,这种按苏联模式建设起来的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机制体制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资源区域分配机制的不科学及其价值的扭曲、资源型产业规划布局的不合理、资源型城市政府官员考核机制的僵化、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权责利划分不清晰等。这些计划经济体制的刚性制约导致政企职责不分,思想观念陈旧,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创新能力得不到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障碍[3]。

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创新

2.1 发展目标创新――社会福利均等化、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整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大效益目标

经济转型首先必须推进发展目标创新。从当前部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划来看,存在普遍的重经济轻社会、重近期轻远期、重国家扶持轻自主发展的倾向,没有摆脱传统的发展思维模式。这种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增长目标,容易导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社会进步,忽视人自身的发展。根据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区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我国资源型城市当前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发展总目标应该是社会福利均等化、经济持续发展(富地目标变为富民目标)、生态环境整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大效益目标。

社会福利均等化―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就是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护人的发展权利,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期重点从解决关系资源型城市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难题入手,千方百计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医疗、教育等现实问题和人民群众内部的社会公平问题;从完善资源补偿机制入手,协调资源输出与输入地区、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利益关系。

经济持续发展―协调经济内部三大产业关系。就是要形成资源型城市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减轻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产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驱动转变。近期重点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阶段推进,依托替代产业和替代资源,拓展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时间和空间,既要强市,又要富民,从经济结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生态环境整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协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就是要立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强调单一经济增长的模式向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转变。近期重点是依托技术进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彻底遏制因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确定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

2.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多元化产业结构优化,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转变传统增长方式

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塑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循环经济是延伸产业链,拓展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传统增长方式的最佳模式,已经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和成功模式。

我国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应包括四个层次。①企业层次:包括以企业内循环为主,与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包括一个工业区内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企业之间的原料―产品―废弃物连接起来循环再生。②产业层次: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工艺过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将行业之间的原料―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连接起来,在产业内循环为主,同时与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按照生态原理组织和布局工业生产过程,延伸产业链,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形成生态工业循环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③区域层次:一个县、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国家,一个跨行政区的自然地理区域、生态区域或经济区域,一个跨国界的区域等等,将企业之间的原料―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连接起来,在本区域内循环为主。在利益共享前提下,依据区域分工协作关系,通过不同区域之间产业链、市场网络、金融网络、信息网络、资源及生态环境联系(链),促进区域间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良性循环。④社会消费层次:从社会消费层面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全民动员,公众参与绿色消费、循环利用和垃圾再生,形成全社会资源消费―环境―资源大循环。以循环经济为主线,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绿色文明消费模式,推进全社会的大循环,实现循环型社会建设目标。

促进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关键是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通过构造循环产业链,既提高资源加工的附加值,又实现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最小影响,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到各类资源型城市其生态产业体系各有不同。煤炭城市一般可沿着开采―洗选―发电―建材―环保、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和煤化工链条延伸;石油城市一般可以沿着开采―炼油―石化―精细化工链条延伸;冶金城市一般可沿着采矿―粗炼―精炼―型材―制品―回收―冶炼链条延伸;森工城市一般可沿采伐―木制品―废物肥料―林业种植链条延伸。山东省东营市“电厂―采油厂―污水处理厂”循环经济示范区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成功案例[4]。

2.3 资源替代与产业替代战略

及时推进资源替代,用人文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用高新技术替代资本和劳动,大力发展替代产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之一。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受其主导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影响巨大(见图2)。而自然资源存量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源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因此,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摆脱单一资源与产业的束缚,尽早实现资源与产业多元化。实际上,从资源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以及资源输出地区在全国或全球范围的不利生存环境来看,不管是资源枯竭、濒临枯竭还是资源基础状况良好,所有的资源型城市都必须及早因地制宜,发展替代产业,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同时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自身的积累能力和竞争力。

资源型城市寻求替代资源和发展替代产业必须与城市功能定位紧密联系起来,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替代资源的选择来看,要从本地区的发展条件与方向,获取资源的难易程度和经济可行性出发,实现资源来源的多元化,提高抗风险能力。重点替代资源应定位在:以国际资源代替国内资源、以再生资源替代非再生资源、以人力资源代替自然资源。替代产业的选择要遵循市场导向原则,把握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选择提供就业岗位多、发展前景好的特色产业。辽宁省阜新市作为国家矿业城市转型试点城市在寻找替代产业上走出了新路,他们退出传统工矿业,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现代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使地方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

2.4 科技创新战略――依靠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战略

在工业化初期,资本和劳动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而在工业化中后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利用高新实用技术改组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国内外的共识。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利用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有:国外技术引进、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政府―大学合作创新、城市―大学合作创新和产业集群式创新等。然而,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资源型城市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地区,从城市规模来看,我国资源型城市以中小城市为主体,其中市区人口在50万以下的小城市约占资源型城市总数的73%(见表2),这决定了我国资源型城市既不是资金富余地区,也不是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的地区,这使以上几种科技创新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造成国家资金投入的低效利用和浪费。笔者认为,资源型城市的科技创新战略应依托工业化战略创新和一定的区域创新体系来建立,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又必须以一个和几个创新基础较好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科学技术扩散通道的建设带动中小资源型城市技术水平的提升,形成“吸收型”技术进步体系。

实现工业化战略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农业、工业生产与产品的绿色化,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生产过程、绿色产品作为区域竞争的主要手段。

实现工业化战略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农业、工业生产与产品的绿色化,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生产过程、绿色产品作为区域竞争的主要手段。

形成“吸收型”技术进步体系。引进技术是后发国家获得高速发展的首要保障因素。引进技术可以大大缩短因研发先进技术所花费的时间及相应投入,还可以缩短甚至跳跃式地缩短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以便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动和推进工业化。资源型城市采取“吸收型”技术进步战略,能够做到起点高、速度快、代价低,缩小与全国、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综合差异。

图3反映了城市规模、资源产业、技术水平等之间的分布规律。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开采的依赖度呈现出中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递减的规律,而资源深加工程度又呈现出中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递增的规律。这说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在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分工,中小城市承担着资源的初级开发利用的任务,而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则主要是承担资源型产品的深加工任务,即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城市间存在着技术梯度。这为资源型城市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承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产业或技术扩散来提高广大中小资源型城市技术水平,实现资源产业的优化升级,而核心任务在于扩大和疏通区域内部的技术扩散通道和渠道、形成技术流。

单从我国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的需求来看,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实用技术问题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深部勘探技术、清洁煤技术、高端冶金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能节水相关技术、资源开采安全技术等领域。

2.5 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创新

资源型城市走向生态城市的关键是要以构建城市生态产业体系为主线,以恢复城市生态功能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要手段,推进城市生产―消费―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开创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营造绿色人居环境。实施绿色消费、绿色能源,加强生态小城镇、生态社区和生态型新农村建设;二是四层推进城镇化。按照市区、县城、中心镇、重点乡镇等四个层次推进区域城镇化;三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加强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生态脆弱区的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向小城镇集中,减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强区域生态支撑系统承载能力。

2.6 机制体制创新战略

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清除资源产业体制障碍,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全过程,要求以公共福利的共享为基准,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使政府职能的重心逐渐转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城市政府应把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基础设施、创造就业机会、加强职业培训、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城市功能等作为重要目标,为有效实现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微观上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以政企分开和完善资源产权制度为突破口,使企业真正从行政控制和保护下释放出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经营决策主体、风险承担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宏观上加强国家调控,建立城市地方政府、中央或上级政府、大型资源企业之间常设的协调与决策机构,由其统筹城市转型的各个方面,整合企业、产业、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各种规划,指导城市的有效转型和持续发展。

3 对策建议

(1)成立专门的机构,做好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划,全面指导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根据城市发展和资源产业发展的规律,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和资源规划。科学编制各资源型城市转型总体规划和转型方案。

(2)加大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政府财政税收和投资政策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重整资源型城市的市级财政,完善其自我积累机制;在分级财政中增加资源型城市的留成比例,增强其自我积累能力;在税收上减轻资源型城市税负,加大增值税、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的返还比例;允许资源型城市有针对性地发放地方建设债券,改善其吸收社会资本的能力;在国债中单列一定额度,以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设立资源型城市转型基金、地区开发投资基金等多种基金,以及进行必要的直接投资等。

(3)扩大资源型城市试点范围,积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经验,尽快把资源型城市列入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加大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外部推力。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广辟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一是扶持创办民营中小企业;二是资助自谋职业;三是对吸纳转型再就业者的公司给予特殊优惠;四是加强下岗职工新技能培训和再就业管理现代化;六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5]。

(5)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大力治理矿山和矿城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贾敬郭等.中国资源(矿业)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科技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Jia Jingguo, et al. Study on the Scitech Strategy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China[M].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4.]

[2]王任飞,翟东升.还资源型城市一片蓝天[J].宏观经济管理,2006,(4):44~47.[Wang Renfei, Zhai Dongsheng. Restoring BlueSky to Resourcebased Cities.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06(4):44~47.]

[3]金建国,李玉辉.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政府管理创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5).[Jin Jianguo,Li Yuhui. Government Management Innovations in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J]. Comparativ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s, 2005,(5).]

[4]戴备军.循环经济实用案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01~102.[Dai Beijun. Practical Cases of Circular Economy[M].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6.101~102.]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范文第7篇

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今天上午,书记站在全局高度,作了一个重要讲话,希望会后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会议还印发了个典型材料,有个单位介绍了一些工作做法,这些做法既有共性的经验,也有各自的特点,各乡镇(街道)、村要认真借鉴学习。下面,结合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主要讲三方面问题。

一、年“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主要成效和存在不足

年,是“三农”工作卓有成效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为总抓手,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脚踏实地狠抓工作落实,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过去的一年,是近几年来“三农”工作力度最大、产业发展势头最好、农民群众受益最多、幸福乡村品牌影响最广的一年。

1、“三农”工作力度最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坚持多渠道整合建设资金,全年全市共投入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亿元,其中市财政安排“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以奖代补专项资金万元,比上年增加。各部门也积极向上争取,强化“三农”工作的资金要素支撑,全年共争取上级财政资金亿元。“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力度大。全市共有个村开展联创,个村开展单村创建,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创建,成功建设精品村个、五村联创村个、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等单项村个。“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向纵深推进,初步实现连点成线、扩面成片,建设、管理、经营并重的“三位一体”发展体系初步建立。机制创新力度大。优化“中国幸福乡村”考评指标,使考评办法更具操作性,更符合基层实际;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品牌,推荐地方美食,举办特色活动,丰富农家乐内涵和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加大对接,实现争取用地指标和农转用报批双双突破亩大关,创历史新高;大力探索推进土地流转、农房改造等工作,新农村建设工作连续两年获全省先进。

2、产业发展势头最好。规模化发展。新增省级创建点的现代农业综合区个、主导产业示范区个、特色农业精品园个;全年新增百亩以上种粮大户家,累计达家;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编制并通过市政府评审,在两镇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万余亩。品牌化发展。农产品已有注册商标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个、省著名商标个、省名牌农产品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个、绿色食品个、有机食品个。产业化发展。粮食生产稳健发展,全年粮油总产万吨,产值亿元;主导产业增效明显,食用菌、畜禽、蜜蜂、果菜、茶叶等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新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增幅达;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家。

3、农民群众受益最多。城乡统筹水平领先。城乡居民收入比优于全国、全省,达到。满周岁城乡居民全部享有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农村污水处理、农村建设布局规划等工作领先,村级文化体育俱乐部,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农村住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全年共投入建设整治资金万元,个整治村全部完成村道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五大整治建设任务,完成农村住房改造户,拆除旧房户,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多亩。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水库等座大中小型水库、山塘的除险加固工程,建成、长台溪东山头段、三桥溪堤防加固工程公里,新增安全饮用水人口万。高度重视林业生态保护,全力推进“森林”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绿化运动,城乡生态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通过加大土地流转、发展二、三产业等措施,有效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全年全市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万亩,流转率达,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农民家门口就业。来料加工业等二次产业发展迅速,全市从事来料加工人数万人,年发放加工费亿元。乡村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市农家乐接待游客量达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万元,同比分别增,带动农民其他增收多万元。

4、幸福乡村品牌影响最广。创建氛围浓厚。先后编印了“中国幸福乡村”画册、邮票珍藏册等宣传品。在《今日》上开设专栏,全方位宣传各乡镇(街道)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农民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主体作用发挥明显,全市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对外影响扩大。“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得到一大批领导、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肯定,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顾益康等对“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及新浪网等大型门户网站多次予以宣传报道;在年、年两年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全省村庄整治暨农村住房改造现场会和全省美丽乡村座谈会上,都做了典型经验介绍,今年月份由省农办和浙江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寻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浙江样本评选活动中,的“中国幸福乡村”被评为样本之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奋战在“三农”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还有许多方面需在推进过程中改进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清。少数镇、村干部对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认识模糊,遇到困难时就产生畏难情绪,缺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在实际建设工作中,思路不活,举措不大,力度不强,思想上存在口号化,方法上存在简单化、应付化。部分创建村只重视村容村貌等“硬件”建设,热衷于搞能“赚钱”的工程,对发展集体经济、提升农民素质等指标抓得不紧不实,忽视了文明乡村、和谐乡村等“软件”建设,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此外,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群众认为建设“中国幸福乡村”是党委政府的事、领导干部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主体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2、造血功能不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大与财政总量相对较少、配套能力偏弱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尽管已建立了“政府以奖代补、部门结对帮扶、社会多方支持、群众自主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于“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但“中国幸福乡村”建设要求高,项目多,投入需求大,单靠政府的以奖代补资金,远不能满足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方面的建设需求。此外,部门结对帮扶的资金也有限,所以村级集体投入就占了很大比重。但从目前来看,创建村的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在加快生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缺乏有力措施,在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上缺少有效途径,造成部分创建村负债建设,既影响了项目建设的进度,又为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埋下了隐患。

3、后续管理不善。开展“中国幸福乡村”建设行动两年来,全市先后有个五村联创村和个单村创建村通过了考核验收,其中部分通过考核验收的村重建轻管现象严重,在建后成果的巩固和长效管理上不够重视。一些难点工作管理不到位,如计划生育工作没有做到常抓不懈,工作时紧时松,违法生育难控制;“门前三包”、“四级联查”等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没有真正落实;文体设施等基础设施重投入,轻管理,使用率不高,效益不明显;村干部管理意识淡薄,监督、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搞临时突击,应付了事。

4、建设品位不高。“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水准和品位还有待加强,一些村只注重重要节点的整治提升,突出打造创建亮点,而忽视村庄环境面貌的整体档次提升,达不到创建目的,影响了创建实效。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的创建村在创建过程中忽视村庄自身人文元素、文化底蕴的挖掘,忽视了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忽视了自身特色的保护和开发,创建过程中也没有具体的规划指导,造成村庄建设风貌雷同,缺乏内涵和特色。此外,集镇所在村的创建步伐明显偏慢,全市个乡镇中,仅有个乡镇的个集镇所在村成功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5、资源整合不强。“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涉及面广,几乎涵盖所有的“三农”工作,建设项目涉及四五十个相关部门。虽然各部门单位都成立了建设“中国幸福乡村”领导小组,并按照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实施意见,采取“3+X”的办法清理整合项目资源。但在推进各项工作中,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村之间协调配合、合力共建还不够一致,项目资源难整合,叠加效应难发挥。同时,部门申报项目时,受自身项目立项条件限制,有时难以把项目整合到“中国幸福乡村”创建中去。

上述问题,既有体制性的老问题,也有“三农”工作快速推进中碰到的新问题。面对问题和挑战,我们要勇于克难攻坚,善于化危为机,在直面挑战中抢抓发展先机,在破解问题中实现科学发展,努力推进“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深入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要求

今年是“中国幸福乡村”建设“255行动计划”第二阶段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我们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从宏观背景上看,中央、省委、市委一贯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部署,并就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可以预见,上级特别是省一级对“三农”工作的政策、资金、项目等的支持力度今年将继续加大。从周边情况上看,以“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已走在全省前列,并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各方媒体的认同、关注和支持。与兄弟县(市、区)相比,“三农”工作的先发优势明显、工作体系成熟、品牌效应显著,为我们向上争取更加有利的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内部环境上看,近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为深入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过两年的建设与宣传,“中国幸福乡村”已逐渐成为了全市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共同目标,全市上下建设氛围浓厚、观念理念超前,为深入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

总体而言,当前“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工作开展良好,今后一段时期内,农业农村的发展机遇也大于挑战。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一定要在科学研判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幸福乡村”建设“255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细化建设要求、提升建设品质。为此,要在深入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把握好五个关键环节:

一是坚持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为根本宗旨。就是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主观意愿,激发和保护好农民群众投身“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发挥农民群众在筹集建设资金、选择建设项目、把握推进进度等方面的主体作用;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严格执行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党员首议制”等制度,维护好农民权利,保障好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要开展多形式全方位宣传,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开阔视野,让农民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是为自己做事,真正形成农民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生动局面。另一方面,要强化政府的组织和推动作用,着力整合和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要在继续开展“部门联村、村企结对”帮扶共建“中国幸福乡村”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载体,全面提升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二是坚持以促农增收、优化民生为第一要务。就是要将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调优农业结构、培植壮大农业产业、提高农业效益,着力做大工业规模、做强工业经济,全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繁荣,在广大农村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互动格局;要通过发展“农家乐”、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民专业性技能培训等措施,不断增加农民的经营性、工资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等,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将提升民生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努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拓宽渠道加大农村建设投入,全面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发挥出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三是坚持以抓点示范、整体推进为工作方法。就是要充分发挥先进村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的参与积极性;要认真总结建设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积极加以推广应用,着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对照“行动计划”,合理安排创建计划,加大资金、政策、项目等向创建村的倾斜力度,稳步推进重点区域内的“中国幸福乡村”建设;要坚持点面结合,在重点区域外帮扶一批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生产发展水平高、集体经济实力好、公共事业基础佳、农民创建意愿强的村开展创建工作,稳妥有序地推进全市面上的“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工作。

四是坚持以因村制宜、彰显特色为建设方向。就是要尊重客观实际,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发展情况、资源禀赋特点、自然地理条件等,制定不同的创建计划和建设方向,确定不同的建设模式和工作重点;要把各村自身的特殊性与全市面上的普遍性要求相结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产业型、文化型、生态型、田园型、集贸型、古村落型等类型多样、特色各异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要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在深入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各创建村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客观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历史文化保护、弘扬工作,着力展现“中国幸福乡村”的个性魅力。

五是坚持以打造精品、提升品牌为长远目标。就是要坚持创建标准,严格考核验收,努力提高“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品位;要建管并重,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基础设施管理、环境卫生整治等各类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巩固提升建设成果。要总结提炼“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不断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国幸福乡村”品牌知名度;要深入开展调研,完善指标体系,并加强与上级部门、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对接,积极创建“中国幸福乡村国家标准示范县(市)”。

三、年“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着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市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扎实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以富民惠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力争到年,累计个村基本达到创建标准,确保建成个“中国幸福乡村”精品村。对照“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今年“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加快城乡一体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中国幸福乡村”为总抓手,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农民增收方式、新农村建设方式“三个转变”,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资源要素配置、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支撑”,全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农民生活品质水平、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三个提升”,努力使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先行示范区,为“十二五”时期“三农”跨越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今年“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累计建成精品村个,并新建个“五村联创村”和个“单项村”。围绕这一要求和目标,具体要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1、创新机制体制,突出重点领域,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一是不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探索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鼓励集体返租倒包,推进土地整村、整组、连片流转。健全完善土地流转产业带动机制,引导流转土地流入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注重将土地流转与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相结合,促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使用。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充分发挥市、乡镇(街道)、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作用,年内力争完成、等乡镇的土地流转储备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土地集中连片示范片建设,年内争取在各乡镇(街道)新建个集中连片流转亩以上、流转期限年以上的示范片。确保到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万亩,土地流转率以上。

二是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健全与现代林业发展相适应的林权流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力争年内新增亩林权流转面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森林保险机制,年内完成万亩林地的参保工作,政策性林木保险率达。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促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全面激活林业生产要素,增强林业发展后劲,年内争取实现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亿。

三是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村镇“增量扩面”,适时将信用户评定机制向农村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经济组织拓展,扩大信用贷款覆盖面。积极争取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指标,建立政银合作的金融支农机制,支持粮食生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房改造以及农家乐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支持“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助推农村加快发展。扩面推广粮食订单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等贷款方式,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总结提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扩面,通过置换、有偿收储等综合措施,有效盘活农村集体现有存量建设用地。坚持“一户一宅”原则,探索开展农民跨乡镇、跨行政村建房审批试点,促进农村非农用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深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年内启动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创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个。

2、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深入推进富裕乡村建设

一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两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金、金融资本等投入“两区”建设。大力落实项目配套,引导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统筹用于“两区”建设。做好建设规划,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两区”建设中的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步伐。年要全面加快推进南部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启动东部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力争启动个乡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2万亩以上。促进农业产业提升发展。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粮油生产的基础地位,优化提升食用菌、畜禽、蜜蜂、果菜、茶叶和农业新兴产业等六大农业特色产业群。要继续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加快品牌建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营,着力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紧紧抓住中央、省对水利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堤防加固、节水改造等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在年底完成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深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强化林道管理维护和安全监管,加快推进“千里富民林道”建设,争取年内建成林区道路公里。

二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一方面,要加大培训转移力度。积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全年力争培训农民人,其中实用人才培训人。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和体系建设,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充分就业村”创建活动,探索校企联动、培训就业互动等新模式,全面加快非农产业农民市民化和农业劳动者职业化步伐。另一方面,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要加快发展农村商贸业,支持兴办适合农民特点的创业基地、创业园区,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基础条件;要扶持发展来料加工业,积极培育一批来料加工专业村和来料加工工厂化基地,引导、支持来料加工经纪人扩散业务,争取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年发放加工费亿元;要大力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围绕市农家乐发展总体规划,依托山、古镇等景区、景点,加强对具有较强龙头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家乐特色村(点)的培育引导,积极打造精品村(点),促进农家乐经营档次的整体提升。力争年接待游客量、年营业额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以上。

三是扎实推进下山搬迁工作。进一步加大下山搬迁力度,年确保完成下山搬迁人,力争达到人。坚持下山搬迁和后续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加强下山搬迁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努力改善下山搬迁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积极探索下山搬迁安置小区的民主管理模式,切实加强安置小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管理,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四是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年要重点扶持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特色种养业,推动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强化结对帮扶,健全完善“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帮助引导低收入农户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选准符合实际的增收致富路子。要积极引导和动员工商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与贫困村、低收入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帮困活动。强化政策帮扶,用足用好低收入农户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子女教育等现有扶持政策,并根据实际需要,探索研究更为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强化金融帮扶,完善扶贫小额信贷办法,简化低收入农户集中使用扶贫小额信贷的程序,扩大小额信贷覆盖面,力争全年全市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万元以上。强化职能帮扶,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主动做好项目的谋划、包装等工作,积极争取上级帮扶单位的支持,全年争取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扶资金万元以上。

3、提升公共服务,保障农民民生,深入推进满意乡村建设

一是突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顺应群众需求多元化、差异化趋势,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从“扩大供给”向“均衡享受”转变。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配置,认真实施“领雁工程”,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等级幼儿园所的覆盖率;统筹谋划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的总体布局,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促进农村医疗水平和农民健康水平的持续提高;不断巩固“星光工程”创建成果,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市文化艺术中心、乡镇文化站、村级文体俱乐部三个层面文化阵地;加大交通投入力度,积极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畅通工程,全面加强村内宅间路硬化工作,健全完善城乡客运体系,全市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以上,保障农村群众安全方便出行;加快水源保障工程建设,认真实施农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快安全饮用水进村入户步伐,争取实现入户率以上,全市安全饮用水人口新增万。

二是注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种类齐全、覆盖全面、水平提高、制度接轨”的要求,逐步建立与城市接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金调整机制,推进各层次养老保险的衔接转换;健全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力促养老保障制度从制度全覆盖向群体全覆盖转变;深入开展农村居家养老保险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参合率达以上;健全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制度,探索建立不同医疗保险险种之间的转换通道。加大对因病因灾致贫群众、农村残疾人的救助力度,健全完善农村“五保”救助制度,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全面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三是全面加强农村社区化服务功能。根据不同发展基础、地域条件、乡风民情,以“中国幸福乡村”五村联创村和中心村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生活、购物、养老等农村社区服务业,构筑起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基础,以经营为依托,以志愿互助为补充的相互衔接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加快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积极开展事务、卫生计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培训和就业、公共文化教育等形式多样的互助,提高农村社区自我管理水平。

4、挖掘特色文化,提高农民素质,深入推进文明乡村建设

一是要在挖掘乡土特色文化上下功夫。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特色文化,深入挖掘并不断外延名人、古道、古窑、古码头、古村落等人文遗迹资源,加快、和睦等特色文化村后续项目、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二期工程、历史文化名村建设。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努力将民俗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要着力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村歌,努力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婺剧传承基地。要挖掘培养民间文化艺人,引导各地组建农村腰鼓队、排舞队、民乐队等乡土文化队伍。

二是要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坚持软硬并举、城乡并进、“种文化”与“送文化”并重,大力实施以送戏、送电影、送活动器材下乡进村为重点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文明村复评认定,健全完善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文明单位创建体系,巩固扩大文明创建成果。要围绕中国? 文化旅游节等重点活动,围绕建党周年等重要节庆日,结合农村文化资源,积极开展运动会、文化节、排舞、唱村歌等村民参与度高的群众性特色文化活动。要大力加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开展“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青年”等评选活动和先进事迹宣传,弘扬传统美德,倡导现代文明,努力营造邻里和睦、家庭和美、秩序良好、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要深入实施“农家女幸福行动”、“幸福家庭评比”等活动,不断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要加强农村殡葬管理,推进“绿色殡葬”工作,深入实施婚育新风进万家计划,倡导生育文明新风。

三是要在提升农民文明素质上下功夫。要完善“幸福乡村讲习所”、“村官讲师团”、“农民夜校”等教育平台,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本市乡土能人向农民群众传授现代文明知识。要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科学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教育,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文明常识、卫生知识培训,增强农民文明生活意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要抓好“春泥计划”扩面提升工作,推进“春泥三结对、四送、五进、六赛”等四大主体活动,加快“春泥文化墙”、“春泥精品村”建设,切实推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5、优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村面貌,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全面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量力而行、示范带动、有序推进”的原则,按照“做大中心村、整治空心村、搬迁撤并自然村、扎实推进示范村”的思路,有序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力争年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户。坚持规划引领,加大村庄规划修编力度,防止出现定位偏差、规划脱节、重复建设,着力优化村庄布点;要在建设风格和建设模式上,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旧房拆除工作,全年确保完成个旧房拆除示范村建设,完成旧房拆除户以上,力争达到户,复垦农村建设用地亩。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努力破除制约因素。大胆探索推进农房改造建设的新机制、新方式,全面加强对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民跨乡镇跨村建房、农村建设用地放弃补偿标准以及撤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等政策的研究,努力形成“党政同抓、部门联手、镇村联动”的工作局面。

二是着力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进一步理清中心村在村镇规划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建设类型和发展方向,努力把中心村建成农村次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全面加强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积极引导自然村及周边行政村的农村人口到中心村集中居住,进一步放大中心村在农村人口、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作用和城乡体系中的节点作用。年要在继续推进乡村、镇村、镇村、镇村、镇村等个中心村建设的基础上,着手启动另一批个中心村建设。

三是继续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快建设示范中心村,结合工程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继续实施个村的“农村清洁工程”,力争年内新完成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巩固提升生猪排泄物治理情况大检查成果,扎实推进生猪养殖等重点领域环境治理,最大限度减少生猪排泄物污染。健全完善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实行农村环境卫生“四级联查”,使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在整体扩面的基础上不断向纵深推进,全面巩固提升村庄、集镇环境卫生整治成果,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四是深化提升城乡绿化运动。以城乡绿化“十大工程”建设为主抓手,不断提升国土绿化整体水平,进一步拓展绿化空间,增加绿量,提升绿化品位,年内完成植树万株,力争到年底全市林木绿化率超过省、市平均水平,平原林木覆盖率达以上,率先实现省定平原绿化目标。要引导发展“一村一景”、“一户一品”的特色乡村绿化和庭院绿化,力争年内建成3个省级绿化示范村、个市级绿化示范村,全市五分之一以上行政村建成“森林村庄”。

6、维护农村稳定,夯实基层基础,深入推进和谐乡村建设

一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利用镇村规划布局调整、村庄整治建设和宅基地整理等契机,挖掘存量资产价值,盘活闲置和低效资产,通过土地流转、要素入股等方式,投资发展集体物业项目,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充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村级留用地,以合作经营、统一开发等形式进行规模化高效化运作,提高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加强服务,逐步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推动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力争全市村集体经济增长以上。

二是努力夯实农村稳定基础。巩固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积极推广基层重大事务公开表决、民主听证等做法,落实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全面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健全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幸福连万家”、“和谐警民互动行”等活动,扎实推进综治网络提升扩面。积极落实工作长效机制,加大初信初访和积案调处力度,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全力防范和妥善处置。全力推进“三民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加快便民服务项目代办点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扩大民情收集网络,健全民情沟通制度,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三是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以“程序到位、过程平稳、结果满意”为目标,继续抓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真正把一批政治素质高、群众威望高、“双带”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深入推进“创先争优”、“五新争先”等活动,积极培育一批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先进基层党组织示范点,着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有序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创新推进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全面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建立完善基层干部实践培训基地,不断提升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加强制度建设,继续推行党员“首议制”等制度,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解决好村干部报酬,不断激发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干劲。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范文第8篇

一、安康市招商引资的现状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为市域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我市招商引资工作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本世纪以后特别是20__年《中共安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招商引资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招商引资由过去的缓慢发展逐渐进入规模快速扩张、质量大幅提高的新阶段,招商引资已逐步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1、规模逐年扩大,质量逐年提高。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奋发图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吸引投资,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搭建了发展平台。今年,我市在第十三届西洽会上签约项目共89个,总投资127.78亿元,引进资金127.57亿元。其中,合同项目81个,比上届增加14个;总投资98.9亿元,比上届增加52.9亿元,增长132.3%;签订协议项目8个,总投资28,88亿元;签订利用外资项目2个,总投资5,4亿元,增长83.3%;签订省际横向项目55个,比上届增加20个,总投资63.03亿元,比上届增加39.03亿元,增长162.6%。本届西洽会签约项目呈现四大特点:一是签约合同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较往年有大幅提高;二是签约项目质量明显好于往届,合同项目占到91.1%,签约项目单位投资额大,平均1.43亿元。三是大项目多,过亿元项目31个,过5亿元项目5个,过10亿元项目3个。四是工业项目多,占签约项目总投资的60%。

2、资产存量盘活,经济有了活力。国有企业改制留下了一大批的国有闲置资产。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或拍卖、或租赁、或股改,成功引进了多家家企业,盘活了国有资产,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

3、环境逐步宽松,方式不断创新,程序趋于规范。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资政策逐步趋于完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共安康市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的指导意见》、《安康市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康市市直部门招商引资事项办理程序和安康市外来投资全程办结办法的通知》、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康市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定向、定位、定点、定人招商,小分队招商,全民招商,以商招商,以会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完善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和积极性,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县区、市直单位位重要考核指标,全市已形成了“领导带动、部门互动、项目推动、政策驱动、全民联动”的新格局,全市各县区、市直各单位都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任务。此外,市委、市政府还重视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交通设施及城镇形象等硬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二、招商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上通过艰辛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招商引资工作中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环境亟待优化。从硬环境看:我市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欠发达,招商资源有限,信息不够畅通,吸引力不强,城市的形象特点不突出,策划、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从软环境看:环境和服务需进一步优化,个别职能部门权利意识强烈,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作怪,大局观念念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下,办事程序复杂且缺少透明度。市场准入政策、公平竞争原则等法制环境,被个别公职人员依据个人、小团体的利益随意调整更改,或有法不依,或执法不公,服务承诺不到位。由于体制性等多种原因,条管单位的配合协作不够,优惠政策难以兑现落实,个别条管单位甚至出现“吃、拿、卡、要”的行为。

2、整体质量不高。一是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少。招商引资项目门槛低,投资结构不合理,粗加工、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项目较多,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少;二是大企业、大项目少,产业带动效应不强。招商引资项目中五亿元以上项目比重低,上十亿的项目非常少,并且以基础产业为主,产业带动效应的大型制造企业更少。

3、政策制约较多。

影响我市招商引资的主要政策制约大致有四条:

(1)土地问题。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在很大的程度是奔着中西部地区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成低廉的优势来的,如果突破不了土地制约,许多内迁大企业就无法承接,历史机遇就会擦肩而过。如上海大山合集团有限公司关于食用菌生产加工项目,落地需要100亩低价土地,目前均无法落实。

(2)矿权问题。矿产资源是我市招商引资的主要卖点和引进新兴工业的重要依托之一。《安康市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把工业项目、工业企业的引进放在招商引资的首位。按照深加工、高环保、高效益的原则,加大矿产资源的整合力度,以优势资源引入大型矿业集团,积极发展材料工业。而我市矿产资源的现状是,一是对全市的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品位不清,探矿工作落后。二是已 探明的矿产资源的探采矿权绝大多数掌握在私人手中,他们囤积居奇,漫天要价,招来的客商无法接受,项目无法落地。

(3)电价问题。用电投入是工业企业主要支出之一,特别是矿产项目,材料项目大都是高耗能项目,载能项目,甚至有些高耗能项目,电价直接决定项目的生死存亡。目前正在和陕西有色集团洽谈的金属镁项目,就遭遇了电价瓶颈问题。

(4)政策配套缺位。市上没有相对系统统一的招商政策,以致全市上下各个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答复口径,客商问及优惠政策很难有一个圆满的答复。市上提出“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办法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4、项目储备不足。项目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和载体,没有好的项目招商引资无从谈起。按照职本文来源:文秘站 能分工,招商局负责招商,相关职能部门和县区负责项目策划包装,但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一是缺乏项目源,满足不了招商需求。相关部门和县区报来的项目很少。二是报来的项目质量不高,操作性不强。很多项目停留在影子项目、线索项目阶段上,对项目的资源情况、市场情况、投资环境情况说不清楚,项目无法落地。三是立足安康资源、特色产业、要素成本优势,结合市场需求的大项目少,富民强市的产业项目少。

5、体制不顺,服务机制不健全。

(1)体制不顺。招商局是一个综合协调服务部门,主要负责招商项目的组织收集、推介招商、协调项目落地和跟踪服务。招商引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招商项目的落地涉及多个经济部门的协作。招商局作为市直平行部门,同时手里没有强势执政资源,因此在协调项目落地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举步维艰。

(2)服务机制不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后存在着重引进,轻服务的做法,有些单位位把企业引进后,没有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搞好跟踪服务,引进的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不是主动想办法帮助解决问题,而是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使客商不安心。个别部门的安商意识很不强,部分投资企业反映,有些部门执行政策时的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唯利是图,企业尚未有效益,各种税费接踵而至,使投资者丧失信心,更谈不上再投资了。有待进一步加强安商工作,使客商安心投资,放心创业,真正做到以商招商。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存在以上诸多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大致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主观原因。

(1)思想观念落后。安康市地处中西部内陆地区,加之陕西西安又是十三朝古都所在地,深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和封闭式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商业观念淡薄,市场发育缓慢,人们思想观念封闭保守,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思想严重,缺乏海纳百川,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怀大视野大气魄。同时,安康市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长期处在商品经济文化氛围不浓厚,市场发育缓慢的环境下工作,多年来主要工作内容是“催粮要款,刮宫引产”,致力于解决温饱问题,加之,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尚未完全消除,还在自觉不自觉的影响着工作的理念思路和工作模式,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抓经济工作,还未完全适应。

(2)招商引资重视不够。政府尚没有真正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新的历史背景下,招商引资在引导区域经济分工,优化配置市场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共赢互补,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的巨大杠杆作用。

(3)地方政务环境有待改善。部门中还存在着没有全局观念,只关注本部门和个人利益的部门主义,个人主义;存在着部门之间推诿扯皮,邀功诿过,办事效率低下的;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衙门作风。你发财我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意识不强。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经济氛围尚未形成。

(4)招商引资机制不健全。招商引资工作部分县区上无领导,下无办事机构、办事人员和工作经费。有些地方机构健全,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结果形同虚设,发挥不出应有作用。同时,缺乏全面系统的招商引资配套政策。

2、客观原因。

(1)国家宏观政策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让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战略,沿海开发地区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促进了东南沿海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客观上导致内陆地区发展相对缓慢。

(2)自然条件制约。安康市碧水蓝天,风景如画,绿色资源丰富。但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条件相对较差,山大沟深,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较少,客观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矿产资源虽有60多种,但大多储量小,品味低,开发价值有限。

(3)地缘交通落后。地处中西部内陆地区,不沿海,不沿边,交通通讯相对落后,地缘优势不明显,客观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上述诸多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从宏观到微观,从思想领域到政策层面,都曾经影响或继续着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全面推进。

四、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机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正在为我市加快发展注入着新的活力和动力。

产业转移,是指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和过程。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正是通过积极发挥本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的机遇,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快速持续发展。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汹涌澎湃,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布局调整。东部地区由于土地、资源、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比较利益越来越低。与此同时,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益加剧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了发达国家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经济结构的步伐。面对世界范围的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东部地区正在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

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进入调整与升级阶段,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必然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转移。而西部地区正是这样的一个承载体。而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鼓励东部产业和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重大项目布局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在政策、资金和项目建设等方面也加大了扶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的力度。

东部产业转移是一次招商引资的大好机遇,一次经济提升的大好机遇。据有关专家分析研究,当前,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产业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预计到20__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从产值上估计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我区是后发展地区,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规模偏小,经济总量不大。大规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利于尽快壮大我区工业,扩大经济总量。这是一个我们完全能够抓住而且必须抓住的重大机遇。

从我市自身来说,已经具备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 安康市第二次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和城市面貌、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环境创新和加强政府效能建设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办事效率、服务水平和政策环境都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近两年来,我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数量增多,而且争取到了不少投资上亿、甚至十几亿的大项目落户。这既是发达地区加速产业转移的很好例证,也是对我市良好投资环境的充分肯定。充分发掘我们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不仅是我区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发展的现实途径。

2、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国家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将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而且肯定会向西部倾斜。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对复杂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针对国内外经济发生的新情况,采取灵活、审慎、富有弹性的调控政策,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已经由上半年的“防过热、防通胀”转为“一保一控”。尤其是今年第三个季度以来,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已经转为确保经济平稳增长,同时控制物价过快增长。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安排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出台了拉动内需的十条措施,明确提出,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特别是要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很明显,由于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包括美国以及欧洲等地区的进口能力下降,导致我国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国家把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向已经放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上,而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变得更加明显和重要。

从我市来看,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外向依存度不高。因此,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转移、行业“洗牌”,特别是中央应对危机出台的拉动内需的十条措施,对我是来讲是机遇大于挑战。

五、新形势下招商引资的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合作的大潮之下,在招商引资面临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情况下,我们如何立足于安康市基本市情,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合作的大潮,实现安康市经济社会的的大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招商引资难题,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科学招商的自觉性。招商引资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之前,在市场对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前提下,招商引资是政府有形之手对市场优化配置市场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强力推手。因此,充分认识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招商引资是整合和优化配置市场资源,实现区域经济互补共赢,促进地方经济特别是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牢牢树立“产业兴市、项目第一、招商引资第一抓手”理念,务必把招商引资记在心上、拿到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全市上下真正形成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同时,努力破除不合时宜思想观念。坚决破除长期以来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自给自足的封闭保守、划地为营、分散割据、盲目排外的思想观念。努力消除在抓经济工作中不合时宜的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和工作模式。不断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和按市场经济规律抓经济工作的实际本领,努力增强重视招商和科学招商的自觉性。

2、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行为规范,是行为准则,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经济生活中是否注重法制建设,遵循法制规范办事是区分法制经济还是人治经济,是科学还是非科学的分水岭。安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制度建设,为招商引资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

(1)、建立健全制度与程序。为招商引资提供制度与程序保障。要靠制度与程序让外商外资放心,不要靠人事关系让外商外资留心。招商引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必须有科学、公开的程序和制度进行运作与管理。一个不注重制度管理和程序运作的政府,是不会有良好的机关作风,也不会有规范的的市场秩序。老乡、同学、战友之类的人事关系是宣传、介绍、引荐的好途径,可信度高。但过分注重这种人事关系在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是靠不住的,人事关系变化无常;只有靠制度和程序运作才靠得住,让人放心。

(2)制定系统完善的招商引资配套政策。要围绕土地、电价、矿权、税费,服务制定一系列公开、透明、有吸引力的配套政策,营造一个公平、平安、祥和、宽松、和谐适宜的“金凤凰”的发展环境。把硬环境搞硬,把软环境搞实。

(3)建立“一对一”全天候外商投资服务机制。围绕客商在项目的前期考察、落地手续办理、环境保障提供全程服务。通过招引一批客商在安康市投资兴业,并获得丰厚回报,然后由他们现身说法,以商招商,努力营造引来一个带来一群的“马太效应”。

(4)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

3、明确重点,提高质量。市委市政府通过把我市优势和特色资源放到国内外市场格局中进行权衡比较,科学提出发展绿色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安康丝绸、秦巴医药、生态旅游六大产业。同时这也指明了我市招商引资的主要方向和工作重点。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上述六大产业策划包装项目,重点推介招商。根据上述六大产业总体布局和内在联系,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原则,要重点突出新型材料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新型材料产业是我市依托矿产资源实现经济突破发展的火车头,是见效最快,最能见效的产业。引进新型材料工业必须立足大企业大项目,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持续,绿色高效。从全省产业布局来讲,陕北重点发展以煤汽油为主的能化产业,关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陕南重点发展药水游绿色产业。因此,安康市的发展从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战略高度来说,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大力引进以新型材料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从长远战略高度来讲,核心竞争力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日益彰显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富硒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和富硒优势将是我市永续优势。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商服和富硒产业是我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基于此,我市在招引工业项目的时候务必深刻关照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子孙后代的金饭碗。

4、扎实抓好项目储备。一要精心遴选招商项目。要围绕我是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策划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品规模、形成产业集群的新项目;要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这一主题,重点开发一批能够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大项目、好项目;要积极与国家专利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保持联系,从中收集一批已经研究成熟的科技成果,充实到我市项目库中。二要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所有进入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库的项目,项目前期工作要力争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 度。每个项目要具备以下内容:项目名称、项目主体、项目位置、项目的背景和依据、项目的前景分析和预测、项目的投资规模、项目的风险及效益分析、项目的联系方式和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的初审意见及其他事宜。

5、着力破解土地、矿权、电价政策制约。

(1)从盘活土地存量和争取政策两方面入手,破解土地瓶颈。一是充分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率,加大闲置工业用地的清理力度,使征而未用的“死地”变“活地”,严格限制小生产作坊用地。二是加强以园区为载体的工业用地的科学规划。在布局上做到设计超前、规划科学合理。三是规避现有土地政策,灵活变通突破土地制约,为外资外商企业安家落户提供保障。

(2)加大矿产资源的整合力度。一是协调省政府有关部门有条件的将部分矿产资源的开发审批权下放到市上。二是整合矿产资源,有条件的收回分散在民间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三是加大矿产资源的监管力度,垄断全市矿产资源的探采矿权。

(3)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理顺电价机制。一是加强与中省有关部门衔接协调,争取优惠电价政策,调整工业电价。二是整合我市小型发电公司,协调有关部门,对部分高耗能工业实行电价直供,电价保护,从而破解电价瓶颈。

6、加快载体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将加大投资力度,突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而且肯定会向西部倾斜的历史机遇。加快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提供优越的基础设施平台。

(2)加快特色产业建设。加快农特色业产业建设步伐,为农业招商提业平台。安康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农业人口占全市85%以上,三农矛盾是全市的主要矛盾,三农问题是全市的主要问题,没有全市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市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农业是覆盖面最广泛的产业,当前,农民增收难,农业产出率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导致招商引资的缺乏产业平台,农业没有知名企业引领和知名品牌支撑就无法实现农工科贸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便很难有大的突破。因此,要在分析全市农业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化建设力度,为农业招商搭建产业平台。

7、理顺体制。为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建议市委市政府提升招商局级别,或者由市级领导挂帅成立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各县区长和市直17个经济部门为成员,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协调力度,定期听取各县区市直各部门招商引资工作汇报,分析研究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对策措施,强化监督检查,着力推进招商项目落地建设。

8、加大考核力度。考核是政府工作的指挥棒,考核引导和决定着政府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重点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安康市提出了“产业兴市、项目第一、招商引资第一抓手”的指导思想,要真正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就必须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各级一把手工程来考核,实行招商引资“一票否决”,纲举目张,全力推进。只有这才能真正实现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实现全民招商。才能真正实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实现安康市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战略决策。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范文第9篇

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大会,全面总结我局二三年度工作,分析我们面临的形势,并对二四年的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首先,我代表局党组向战斗在规划战线上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深切的慰问!你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务实求精,扎实工作,为推动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付出了辛劳和汗水,做出了成绩和贡献。在此,我代表局党组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年;也是我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后的第一年;更是我局团结奋战,推动城乡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优异成绩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建设厅的具体指导下,在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在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下,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积极倡导“团结、务实、创新、奉献”的行业精神,紧紧围绕“增强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服务经济建设,维护稳定大局”这个中心,克服“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保持了规划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市文明城市的创建和全市国民经济取得近年来的最好成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二三年规划工作进展情况

(一)以创优环境为目标,规划先行,城镇化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在实施城镇化进程中,从塑造城市整体形象着眼,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力、激发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个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入手,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用地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逐年提高,城镇规划迈出了新的步伐。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规划实施力度,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广大规划工作者群策群力,锐意进取,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保证了全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规划设计的全过程均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工程设计的有关程序进行。提前近个月提交了绿化美化景观设计全部施工图纸,并针对绿化景观工程中所设计的构筑物可能对行洪造成影响,截取了个较不利的河道断面重新进行分析验算,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按期完工。规划局、规划设计院被评为*治理奉献单位,有名同志被评为治桃功臣,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付的*综合治理规划设计工作。在《*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规划》的指导下,我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已全部完成。整个工程新建、改造热力站座,铺设一级管网近公里,新增供热能力万平方米。在整个工程建设中,规划设计技术人员深入施工现场服务,高标准、严要求,认真把好技术质量关,做到了从始至终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规范进行施工。在重点工程稳步推进的同时,利用亚行贷款建设城镇燃气工程、娘子关供水二期工程、桃南路和大阳坡路道路大修等基础设施工程也按照规划顺利实施。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不断强化宏观调控,城市用地进一步优化。一年来,我们坚持运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与*的山城特色、北方文化、经济结构调整等特点紧密结合,高起点、大手笔谋划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资源布局。一是在学校用地调整方面,结合《大*旧村保护规划》和居住区规划,将原电器设备厂的工业用地调整为学校用地,先后编制完成了《*学校规划》、《*校园规划》等校园规划,增加了学校用地面积,完善了配套设施;二是结合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了工业用地布局调整工作,完善了《*工业区规划》,想方设法创造一切条件,推动耐火材料生产企业在*工业区的集中。按照《*工业区规划》,郊区政府*工业园窑沟耐火工业区指挥部已开始了工业区前期的三通建设工程,积极为入园企业创造环境、优化环境、提供优良服务,目前已有家民营耐火企业搬迁入园,共吸纳民营资本投资万元。经过十多年发展,开发区已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我们通过全面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投资商和企业的建议,从用地、配套和产业集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开发东区工业用地平台规划,为全市工业区下一步的聚集发展创造了条件,对扩大招商引资成果、扩大全区规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为逐步降低城市中心区密度,搞好旧城改造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成了下站旧区改造规划、*旧区改造规划和拆迁户异地安置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这些工作的完成,促进了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处理了我市的城市空间,增长了城市综合效益,为*市合理、健康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深化城市绿化规划,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某年是我市开展“城市绿化年”活动的第三年,也是城市绿化工作大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我们对此高度重视,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规划,积极协调,城市绿化水平明显提高。一是积极组织完成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评审工作,为全市绿化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了依据。二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得人们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对绿化工作给予了高度的理解和积极的支持。我们抓住这一时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想方设法组织和协调受益单位参与到绿化规划的实施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如早在年,在经省政府批准的上一轮总体规划中就将北深沟北街南端确定为小游园,但由于财政资金困难,多年想建而一直没有建成。某年,我们按照政府组织、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群众参与、社会筹资和单位赞助为主、政府适当补贴和提供优惠政策的方式,成功启动和协调周边受益单位及群众共同完成了阳光广场改造建设项目。共完成硬化区面积公顷,绿化区面积公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活动的理想场所。可以说,这项工程是我市调动社会力量实施绿化规划的成功之举,成为全民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的典范。三是严格执行绿线管制制度,特别加强了对住宅区的绿化规划工作。某年月日,省建筑师学会年会在我市召开,对“居住与环境”这一历史命题进行了探讨。我们以此为契机,在具体项目审批过程中强调了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在停车场设置、增加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等方面严格把关,对小区建设严格按照绿化标准验收,*小区、*住宅小区等成片的住宅绿化率均在以上,实现了项目建设利益、城市全局利益和百姓居住环境利益的协调一致。四是在城市绿化的设计方面,做到了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在充分考虑经济、适宜、美观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自然、简洁、朴素的风格,做到了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

——认真实施环境整治规划,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并借鉴外省、市的经验教训,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巩固延伸”的原则,积极配合第二阶段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整治项目的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先后完成了德胜街等条主要大街的综合整治规划设计和方案审批工作,组织编制完成了化工厂南门和矿区恒康个市场,旧火车站、南煤广场、郊区崇文广场等块街头绿地广场和小游园的规划设计方案,完成了《下站东货场商业中心规划》和《兴隆步行街规划》,做到了超前规划、精心设计,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为保证各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按照第二阶段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方案,从大面积整顿临时建筑、美化市容环境、净化马路市场着手,对全市的违法建设实施了分片、分段大规模地综合治理,对万余平方米的各类违法、临时建筑和严重影响市容的永久性建筑进行了拆除,主要大街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形象大为改观。

——小城镇、大战略,城镇规划迈出了新步伐。在加强市区规划管理的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加大了城乡规划管理的力度,突出对县(区)城镇规划的编制、审批等的宏观指导。某年月份,我们将《山西省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审批办法》(晋建村字号)转发给了各县(区),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工作的通知》(晋政办发号)文件精神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并先后多次到平定、盂县、郊区城建局进行检查和督促。要求平定城建局要按照《*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组团式布局抓紧对平定县的总体规划进行调整;郊区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初稿)已由省小城镇发展中心编制完成,现正进入审批程序;盂县城建局已委托山西省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该项工作,现正在进行现状资料调查;与此同时,按照《*市某年小城镇建设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由市规划设计院先后完成了郊区荫营镇、河底镇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的详细规划,并通过了省建设厅专家评审组的评审;盂县路家村镇也完成了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并已上报省建设厅,待专家评审。与此同时,随着平定《东大街改造规划》、《*旧城改造规划》,盂县《*路改造规划》和郊区《*小区规划》等规划的相继实施,城镇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为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以转换职能为重点,强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年来,我们积极转换政府职能,强化规划宏观管理,规划编制、审批、科技进步、经营城市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城市规划编制上坚持“三个结合”,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一是依靠地方专家和依靠国内著名规划专家相结合,提高了规划的科技含量、美学含量、文化含量和绿色含量。如近期建设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编制、评审过程中,召开专业技术论证会议余次,分别在月日和月日共邀请了位国内著名规划专家召开了*市近期建设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论证评审会,进行高层次论证把关;*绿化美化、下站地区改造、阳钢地段改造、热电联供等重大城市规划设计项目邀请了同济大学等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和城市规划专家进行咨询论证完善,大大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二是领导重视、规划部门搭台和公众参与相结合。某年月日,市政协十余人组成联合调研组到规划局调研。月日,市人大十余位代表就**城区段综合治理前期准备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视察。月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谢海专门听取了城市规划工作汇报。一年来,省、市各级领导对规划工作给予了积极的关注,给规划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也给规划工作者以巨大的支持和鼓舞。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质量,我们特别注意了积极引导群众的参与,对于关系全市大局的规划,都通过新闻媒体、规划网站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和吸纳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力使每一个规划方案都得到补充和完善。月日至日,分别在政府广场、城市广场、新建路人民银行门前举办了“现代化新*——下站商业中心天桥以东旧区改造规划方案公示”,向全市人民征求意见和建议。月上旬,在政府广场、*公园深圳街入口、华盛桥南和邮电大楼前举行了“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征求意见活动,征求意见、建议余条,近万名市民参与了活动,共解答群众咨询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坚持按系统组织规划设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今年在规划编制市场化运作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各项规划编制任务除了一部分由市规划设计院承担外,还组织了次招标、邀标,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了规划设计方案水平的提高。

——在城市规划审批上实行“三个强化”,进一步提高了城市规划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确保建设项目报件审批快捷高效,某年,我们进一步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提高了规划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在项目审批中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考虑每个项目与周边建筑风格特点的协调,考虑工作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方便程度、感受和发展的要求,在满足项目建设需要的同时,充分满足人的需要。二是突出了规划审批的公开、透明,进一步完善了规划审批例会制度。对外打破部门界限,研究审批项目邀请城区、矿区、郊区、开发区和土地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参加。对内简化审批环节和审批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间。重大规划设计方案,提交局专业技术委员会论证把关,初步实现了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三是强化了主动服务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规划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是被动服务,建设单位报什么审什么。今年以来,我们加大了主动服务力度,由局领导带头,轻车简从,先后余次深入机关、企业、学校,进行建设规划的指导和服务,力使建设单位的发展需要与城市空间布局意图紧密结合,促进了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改善了生活环境。

通过实施“三个强化”,规划审批逐步走上了规范化轨道。全年共受理项目件,其中承诺件项,即办件项。共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个,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个,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个,并对个经审批会研究不符合规划的项目及时下达了否定通知书,对个明显不符合政策规定和申报要求的项目及时退件,赢得了政府满意、社会各界满意和市民群众满意。

——在城市规划科技进步上实现了“三个突破”,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是采用先进技术为城市规划服务。进一步加快了地理信息系统尤其是城市规划管理子系统建设,购买和使用了国内先进的航测成图设备—测量仪,完成了:航测外业平方公里和:航测内业成图平方公里,完成了*市四等网测点个。在某年全国测绘质量大检查中,基础测量成果《*市三等控制网》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与此同时,采用国际上较先进的主流系列产品,以数字地图为基础空间数据,利用数据库管理,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技术支持,配合电子政务的推行和办公设备的提档升级,实现了办公流程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促进了规划工作效率的提高。二是在规划网站建设吸引公众参与上实现了突破。设计完成了规划信息网站。利用网站宣传规划职能,介绍执法依据,进行办事指南,受理的各项建设项目审批结果的最新公告,展示规划的历史成果、现阶段的规划成果和正在编制的阶段性成果和城市规划设计招标信息,每次对违法建设的处罚、每一项提案议案答复都要上网公示。通过网站的信息,将城市规划的活动延伸到了互联网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小时不间断的发表意见、积极参与,监督规划工作的平台。这既是体制创新,更是管理创新。三是在增强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实现了突破。一方面,抓大思路调研。如为了借鉴先进地市在批后管理、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管理、经营城市、规划网站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分期分批组织力量带着课题到北京、深圳、上海、哈尔滨等城市进行深入考察,在认真分析*实际的基础上,确定工作改进思路。另一方面,抓专项决策调研,把调查研究贯穿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过程之中,先后开展了小区公厕、污水明排、垃圾清运等配套设施等课题的调研。针对城中村在规划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多次前往城乡结合部进行调研,就城乡结合部整体规划改造的思路和实施与新一届镇、村领导交换了意见。随后通过送法下乡、法律法规宣传咨询、代培村镇管理人员等多种方式,使村镇基层管理人员学习了更多的法规知识,了解了城市规划,掌握了工作程序,提高了依法办事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夯实了基础。在抓好决策性调研的同时,将着力点放在对现有工作进行总结,通过反思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先后组织了多次针对规划区范围和城市路网的调研,反思造成规划成果与实际脱节的原因,总结工作推进中的好做法,均收到良好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在经营城市上积极探索,努力打造城市品牌。主要是不断拓宽思路,深入推进城市空间资源的配置逐步向市场化过渡。一是继续推行广告阵地公开拍卖,按照公开竞标拍卖的方式进行审批管理,既为政府积累了建设资金,又体现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增加了广告阵地管理的透明度。二是进一步理顺了城市规划管理与土地储备实施程序,先后向土地市场提供可供拍卖和挂牌出让的土地宗,推进了对经营性用地公开拍卖、统一招标的工作进程,有力地保证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加强行业管理,勘察设计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某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建设厅的工作要求,结合行业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勘察设计企业资质就位、整顿和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提高设计水平、强化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的推广实施为重点,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建设部重新修订的勘察设计单位资质管理规定,按照新的资质等级标准,加强了对勘察设计单位资质的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勘察设计企业资质就位工作。同时对勘察设计从业人员严格实行注册制度,先后组织了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岩土工程师、注册规划师的考前培训和注册建筑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有人参加了注册师考试。

二是深入开展了整顿和规范勘察设计市场活动。狠抓了各勘察设计单位对《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分级标准》、《建设工程勘察和设计单位资质管理规定》特别是国家强制性规范条文的学习,增强了各勘察设计单位的法制意识。同时加强了对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全过程的监察工作,有效遏止了越级承包、业务挂靠、私人设计、卖图签、擅自变更规划等现象,提高了勘察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质量意识。

三是为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的推广力度,制定了《*市勘察设计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推广实施意见》,积极鼓励勘察设计单位优先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新型材料和现代管理方法,逐步形成了勘察设计技术进步机制、质量监督机制、设计风险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勘测设计质量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工程勘测设计质量全部合格,优良率达到以上。在省建设厅组织召开的全省勘察设计工作会上,施丽娜等名同志获优秀勘察设计个人奖,新宇岩土公司等个单位获优秀勘察设计集体奖。

(三)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转变作风,千方百计为人民办实事

城市规划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事业。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一切工作都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在积极和群众沟通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是强化工作,出台了《接待制度》、《首问责任制》,并将每个月的日、日作为领导接待日,主动约见群众,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今年以来,共接待群众上访及咨询余人次,阅批群众来信余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件,均做到了%地予以及时回复、落实。

二是参加行风热线直播活动,现场为群众排忧解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抓到底,对市长值班电话反映的问题件件有落实。

三是多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座谈,直接交流、沟通,获得良好效果。对涉及城市规划执法的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及时予以调查,并依法进行处理,认真加以落实、解决,并积极地将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吸收入规划设计方案的编制和规划实施管理之中。

四是加强协调,化解矛盾。如听到群众反映开发区口的道路经常发生交通堵塞、出行不便的抱怨时,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调研,连续一星期对该地段的车流量进行观察和统计,掌握情况,分析原因,研究解决办法;白草堰的一位居民反映可能今年供不上暖,虽然不属于我们职责范围,但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我们当即派工作人员去现场实地踏勘,积极和有关单位接触,主动协调,做了大量工作,使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新华西街居委会反映小区办公场所不够,我们立即着手对同类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案,积极进行落实;*日报上刊发了某小街无路灯的报道后,我们及时安排对全市的小区配套服务设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将对小区照明、公厕、绿化、硬化、污水排放、垃圾清运等配套设施的调查摸底作为重点调研课题之一进行了部署,调查了解情况,征询听取各方意见。这些工作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五是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直接面对老百姓,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容易产生纠纷,引发事端,今年全省各地就相继出现了因拆迁赴省赴京上访事件增多的趋势。我市拆迁办正确把握政策,严格执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遵循保护拆迁户利益的原则,设身处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保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力求从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做好房屋拆迁工作,全年共批准拆迁总面积平方米(住宅面积平方米,非住宅面积平方米),未发生一起集体上访事件,做到了群众满意、开发商满意、政府满意,保证了各项动迁安置工作的顺利完成。

真诚听建议、虚心挨批评的沟通和对话,一方面广泛吸纳良言,集中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得规划更加科学,决策更加合理、有效,另一方面,也使群众看到了规划工作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工作轨迹,领略到的是规划工作者“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公仆情怀,体会到规划工作者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是在真心为群众着想,真诚为群众办事,极大地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全面发展为基础,规范行为,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城市规划法制建设上实现了“三个突出”,法制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突出完善内部规章,规范执法行为。在原有规章的基础上,今年又起草了《*市建设工程批后管理办法》、《*市建设项目批后公示制度》、《案件质量管理制度》、《工作连带责任制度》、《行政执法错案(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市城市房屋拆迁单位资质管理规定》、《城市规划管理与土地储备实施程序》、《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管理制度》等个规章,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制度日臻完善。与此同时,针对我市城乡结合部建设秩序比较混乱的问题,积极研究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办法,明确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其规划编制、审批和监督都比照建成区的办法做出了试行规定,为城市未来发展空间的维护提供了保证,为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是突出了规划法制宣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首次组成法制宣传队深入义井、大*、李家庄、上下五渡等七个村镇送法下乡,将群众关心的《规划法》、《拆迁管理办法》、《临时建筑管理办法》、《村庄集镇管理条例》、《办事须知》等送到了群众的手中,天时间共发放宣传单上万份,解答群众咨询余人次。通过面对面的咨询、解答,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的规划建设状况,增强了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现代化*的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通过城市总体规划新闻、月日规划法宣传等措施,积极拓宽宣传渠道,促进了规划法律法规和实践、实施的有机结合,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突出了依法行政的执法原则。从党政机关、群众社团、新闻单位、建设企业、居民社区等部门和单位聘请了名义务行风监督员,强化社会监督力量。在规划执法工作中,坚持“以拆为主”、“严管严罚”,同时注重树立正面典型,对守法建设单位给予表扬。办案人员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认真负责,对不同性质的违法建设下达了各种法律文书,其中下达《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份,《责令改正通知书》份,《行政处罚决定书》份、《意见告知书》份。对宏基苑房地产开发公司超规划建设等起重大违法建设案进行了查处,结案率达到了。其中有起执行了行政处罚,有起经执法人员的说服教育自行改正了违法建设行为。

——在城市规划队伍建设上实现了“四个变化”,干部职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开展了对城市规划、勘察设计行业的行政执法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律培训工作,并进行了法律考试,培训人员人次。共组织人次到国内外个城市考察学习,借鉴了国际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设计风格。邀请市委党校教授对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和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辅导报告,邀请纪检部门领导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加强了对规划监察执法人员和拆迁执法人员的城市规划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同时将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全年的学习重点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制定了学习方案并进行了系统培训,培训率。

二是进取氛围日益浓厚。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共撰写论文和调研文章余篇,其中李国元的《*市城市防洪标准的研究与分析》、刘艳红的《**城区段滩槽绿化喷灌系统水锤分析》、郭靖华的《地下工程排水设计》等篇专业学术论文在《山西建筑》、《山西水利》等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规划战线今年共有名同志通过深造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比、学、赶、帮、超,形成了学习理论、研究问题、锐意进取的良好氛围。

三是工作作风更加务实。一年来,我们以“双评”活动为契机,始终坚持日常工作与作风转变同抓共管的原则,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履行优质服务社会承诺制,广大规划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更加严谨和扎实,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首先是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深入基层搞好服务。在确定我市道路骨架、编制城市道路规划时,党政领导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带领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步行全程进行实地调研,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双评”期间,结合查找出的“窗口不能就地提供地形图”的问题,党政领导多次过问,亲自协调,督促测绘部门进行改进,现已基本实现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规划窗口就地提供地形图并做到了先服务后收费,项目报建单位可先在窗口直接打印相关地形图,如果审批会通过报建项目再收取地形图费用,若项目未通过则交回地形图即可,不再另行收费,受到了建设单位的好评。其次是超前服务,特事特办,主动热情地为建设单位和广大市民服务。在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中,我们不等、不靠、不推、不拖,积极协调,主动参与,敢打硬仗,敢于顶着困难上。如在第二阶段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我们组织和配合城区、矿区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了城矿两区的好评,同时也调动了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某年,*治理、热电联供等重点工程都到了攻坚阶段,广大规划工作者尽职尽责,不仅随叫随到,而且主动上门服务,现场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保障了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月日至日,热电联产二期工程跨铁路顶管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滑坡、塌方等险情,直接影响了工程进度,严重威胁到石太铁路的安全。为保证铁路线的畅通和二期工程的按时完成,我们深入施工现场,主动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各方协调,研究解决滑坡、塌方等问题的办法,并针对施工方属外地企业,对一些方面不熟悉等情况,加大协调力度,克服连续阴雨等不利条件,与建设单位一道,争时间,抢进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工程难题,于日全线贯通,保证了铁路安全和整个工程如期完工,确保了在供热期实现供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非典”防治中,在第一时间建立了规划审批绿色通道,将有关防“非典”的工程放在首位,实行了先建设再审批或边建设边审批的非常措施,技术人员走进病区现场堪察,对污水排放进行改管设计,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三是大家在岗位上礼貌待人、真诚服务。对每一位服务对象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解决了过去某些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被人求的状态,失去了平常心”的问题和“冷、硬、推、拖、顶”的衙门作风,树立了规划行业新风,严谨扎实、求精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的肯定和好评。

四是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按照建设高标准基层党组织和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两高”目标,以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学习十六大、宣传十六大、贯彻十六大为重点,狠抓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同时,全面加强了综合治理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全局无一人违纪违法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健康推进。通过抓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的创建工作,使我局的精神文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经过大家的努力,我市的城市用地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品位逐年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变化很大,群众是比较满意的,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关注程度也是历年来最大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几年也是外界发生变化最大的时期。同志们,某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近年来的最好成绩,必将带来新一轮的城乡建设高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的规划意识逐年增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蓝天、碧水、青山、大道”的呼声和愿望越来越强;各级领导对城乡规划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认识逐渐趋于一致,要求更高水平的城乡规划来指导和统筹城乡建设。对于规划事业来说,这既是一个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又是一个不断调整职能、加快自身转型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同在。但是反思我们的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工作中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滞后;与国土资源局、行政执法局等职能部门的衔接不够;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规划管理信息化程度还不高,规划的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制度尚不健全,规划人才还比较缺乏,规划工作人员素质仍须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成为全局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制约因素,我们要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同志们,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我们必须审时度势,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切实增强抓好规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推进城镇化建设,与时俱进,振奋精神,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二四年工作打算

去年城市规划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带动整体,努力打造一流的现代化城市形象,为建设“富裕*、文明*、生态*、诚信*”,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去年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显山露水、依山借势、错落有序、城在林中”的思路,把城市规划有机地融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之中,搞好市区“扩容提质”的详细规划,把突出城市景观设计、打造城市整体形象作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规划质量低和水平不高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功能和品位,为扩大城市空间、提高城市对现代文明的承载能力打好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任务如下:

(一)调整总体规划,开展“十一五”近期建设规划前期调研

继承《*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精髓,立足宏观战略思考和区域发展思路,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理念,体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进一步理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关系、总体规划与县区规划的关系、总体规划与省级规划的关系,力求反映刚柔并举的规划内容,处理好远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与此同时,在规划编制程序上建立规范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评估制度,把兼顾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作为重点,开展“十一五”时期(—年)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前期调研和编制工作,为近期城乡各项开发、建设提供直接的规划指导,用大气魄、大手笔,抓好大规划、大整合、大建设,实现大发展,为市委、市政府实施“大开放、大企业、大项目、大民营”的“四大战略”创造环境。

(二)搞好城镇规划,统筹城乡发展

进一步加大对城镇规划管理的力度,突出对县(区)城镇规划编制、审批等的宏观指导。按照晋建村字号文件要求,重点抓好平定、盂县、郊区三个县区的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评审和报批工作。配合全市“十强镇、百强村”建设,在完善原有的个示范小城镇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扩大小城镇试点范围,编制乡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推进农村城镇化,基本形成城市、乡(镇)、村级规划体系框架。实施工业园区战略,重点抓好平定巨城工业园区、盂县南娄工业园区和郊区荫营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促进资源要素相对聚集和优化组合,推进农村工业化。

(三)编制控制性规划,统筹建设时序

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力、激发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对整个城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分析入手,强化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工作。对现有分散的、生活居住用地所包围的、布局不合理的工业用地作出调整,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档次建设的要求,重点编制国道以东化工工业园区规划、白羊墅铝业园区规划、辛兴高科技工业园区等规划,对城乡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布局进行合理、科学布局,力求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完成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协调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关系,经济、高效、合理地解决交通问题;完成古城、义东沟等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现有市场布局进行整合,规划各类专业市场。

完成*西部坡头至赛鱼桥段的河道整治规划;从突出景观建设、塑造城市整体形象着眼,围绕阳钢破产后该地段的改造及*市新的商业中心的规划建设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完成*市中心城两大中轴线(*两岸)的景观规划设计和景观综合整治及部分地段的控制性详规。规划项目编制要增加对经济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时序等内容,实行以课题带经费,进一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引进竞争机制,重大规划项目实行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或与有关院校合作共同完成,全方位地提高规划设计的水平。强化建筑风格、建筑色彩等景观要素的规划,大力推广突出体现山城特色的典范,规划建设具有现代气息、品位较高的标志性建筑。

(四)抓好去年路桥项目的规划实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加快完善我市“七纵八横”的主要交通骨架系统,结合⒎国道改扩建工程,将城市北外环路与之相连,使城市向北拓展约平方公里、向东拓展约平方公里;规划中的新南外环路将使白南铁路以南拓展约平方公里,在环线内形成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宽约公里的较丰满的市区外轮廓。继续完善各片区路网和各环路的道路连接。抓紧实施*交东引桥等路桥规划,在改造交通瓶颈的同时,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五)优化市容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

继续把市容环境整治向贴近群众生活的领域延伸,力使每个居民区的环境都要有所改变。从去年开始拆迁改造下站地区余户危旧房屋和*余户棚户区,今年全部拆完。对体现*历史发展文脉的典型建筑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实施天成巷、赛鱼街、沙坪街等条小街小巷市容环境整治改造,改造居民小区个,重点解决污水明排、垃圾清运、路灯照明等问题,规划新增公厕个,达到每平方公里个的目标,规划新增垃圾中转站点个,建成一批环境优美的景观街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施兴隆步行街建设规划和天桥以东商贸中心规划,使下站商业中心提档升级;规划实施高标准亮化建设,北大街、德胜街、泉中路的户外广告一律按霓虹灯要求设置,构筑城市亮丽的夜晚景观。

继续完善热电联供一、二期工程,新增供热面积万平方米,实施三期工程规划,拆除北大街、平坦街、日潭小区、青年路等范围的区域供热锅炉,解决约万平方米居住生活建筑区的热电联供问题,改善居住环境;编制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和城市污水管网支管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按照住户全部外迁、异地安置的拆迁改造原则,配合下站旧区改造,实施城南居住区等小区规划,为拆除创造条件,逐步降低中心区密度,提高市民居住环境质量。原则上停止见缝插针项目的规划审批,因城市改造确需建设的必须满足高出日照最低标准二分之一的条件。

(六)加大绿化规划的实施力度,推进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通过连续三年的“城市绿化年”活动,“三拆三绿”(即拆临还绿、拆违插绿、拆围透绿)、见缝插绿工作初见成效,城市中心区绿化用地和居住区绿地面积不断扩大,街头绿地逐年增加,市民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绿化规划的实施力度,重点搞好成片公共绿地的规划建设,实现街道小游园米的服务半径,不断拓展城市绿量和提高城市绿化环境水平。去年拟规划新增街道小游园万平方米,主要完成官坊街东口绿地、旧火车站绿地广场、兴隆绿地广场等小游园,为群众创造高质量的休闲活动空间。实施北山公园建设规划(公顷,约亩),优化园林景观,力求形成“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环境,推动我市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

抓紧绿地系统规划的报批工作。在日常建设项目审批中,要对绿化指标严格把关,因客观条件所限确实达不到绿化指标的项目,采取等面积异地绿化或交纳异地绿化建设费的办法保障绿化指标的完成。特别要加强对渣山渣坡的绿化治理监管力度,采取绿化包干责任制,限期恢复植被。

(七)深入调查研究,把好城乡统筹建设“难关”

去年计划调研的课题主要有:

一是结合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大战略,探讨环境和经济、社会双赢的新路子,研究适合我市实际的生态规划和园林规划。二是按照国家投资由原先的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的趋向,依据总体规划,结合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赶超发展战略,对重新规划各类工业用地布局进行深入探讨,为调产项目和引进项目做好前期调研;三是调研和国道改扩建背景,分析两条国道改扩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出国道改扩建后的城市用地布局和发展方向对策;四是结合下站旧区改造,提出下站商业中心总体布局和品位提升的设想;五是研究土地储备与规划管理的协调运作程序,理顺开发商与土地储备、规划管理的关系,提出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的管理模式;六是针对我市“城中村”规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外地经验,联系*实际,探讨我市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管理办法。

(八)强化规划管理职能,为总体规划严格实施提供保障

一是加快规划法制建设步伐,完善内部规章和技术管理规定;二是进一步明确规划审批权限,规范审批程序,重大项目报规划委员会论证,全面推行公示制度,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强化批后管理,重点加强项目审批与监察环节的联系,实行规划项目监察责任制,实现由分片监察向项目跟踪监察的转变,严格执法程序,严肃查处违法建设工程,严厉打击破坏规划的违法行为,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四是继续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加大对《山西省城市房屋拆迁条例》的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懂法、守法,使执法人员熟练掌握拆迁法律法规,依法规范拆迁行为。同时加强对新形势下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广开思路,积极借鉴,努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拆迁管理工作,杜绝因拆迁赴京、赴省上访事件的发生;五是加强勘察设计行业管理。今年是我市确定的“企业改革年”,要在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工作的同时,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推动勘察设计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有实质性的进展。

为保证上述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打算采取“四结合”十四条措施:

(一)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搞好规划工作的部署动员,确保城乡规划工作整体推进

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全市规划工作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我市二三年度规划工作情况,全面部署我市今年规划工作主要目标和具体任务,认真探讨我国加入世贸和跨入新世纪后城乡规划的主要对策和思路。

(二)明确责任与奖优罚劣相结合,搞好落实,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会同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把总体规划的任务和目标进行分解,层层建立责任制;二是搞好跟踪服务,抓好任务落实;三是强化监督,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四是开展规划执法大检查,对随意改变规划和违反规划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五是推行最优最差规划设计项目和建设项目评比活动,奖优罚劣,提高工作质量。

(三)健全硬件和优化软件相结合,搞好规划手段的现代化建设

一是解决好政务公开的载体问题,做好规划网站的提档升级工作;二是开发完善我市的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市地下、地上、空间跨行业的综合立体数据信息库,结合整理现有规划成果,实现社会共享,逐步向规划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迈进;三是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要正确把握规划的刚性与弹性关系,努力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四是规划设计和规划实施进一步实行市场化运作;五是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一流的规划专业队伍。

(四)阶段活动和常规宣传相结合,搞好规划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市民规划意识

一是搞好阶段活动,创造轰动效应。重点搞好月日《规划法》颁布实施周年宣传纪念活动,增强全社会规划意识;二是抓好常规宣传,创造渗透效应。尝试以案说法、送法下乡等形式,坚持经常面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规划宣传活动,形成全市各单位和市民群众共同参与,人人关心城市规划,共同献计献策的良好局面;三是抓好专业培训,创造自觉效应。定期举办区、县规划管理人员培训班和建设单位法人代表规划培训班,促进各级各部门熟悉规划知识和法律、法规,为总体规划实施提供保障。同时要做好从业人员的培训文章。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局和乡镇工作人员的相互交流,不断提高本局及乡镇相关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范文第10篇

县长杨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用激情与担当、智慧与汗水、真诚与执着,在激烈竞争中创造了发展优势,在抢抓机遇中培植了发展后劲,在改革开放中改善了发展环境,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江口发展新篇章。

过去五年是江口经济跨越发展、对外形象评价最高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江口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6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47.65亿元(2016年为预计值,下同),是2011年17.71亿元的2.7倍,年均增长14.6%。财政总收入4亿元,是2011年1.79亿元的2.23倍,年均增长21.6%;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3亿元,是2011年1.2亿元的1.7倍,年均增长15.8%;地方财政支出18.5亿元,是2011年9.6亿元的1.9倍,年均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7亿元,是2011年2.82亿元的2倍,年均增长15.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年均增长33.4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2.68亿元、53.6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5%、37.6%;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1年的13866元、3918元增加到25309元、7805元。2014年、2015年在全省10个生态重点县增比进位中均排第2位。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等部级荣誉,获全省住房保障示范县、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示范县、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双拥模范县等省级荣誉称号。五年来,先后有十余位部级领导、百余位省部级领导、五百余批次省内外考察组到我县考察调研、观摩交流,给予多方支持和高度评价,江口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提升。

过去五年是产业结构科学调整、转型升级提质最优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32.6∶26.5∶40.9调整为2016年的29.9∶27.2∶42.9。文化旅游龙头作用彰显。成功打造了梵净山、亚木沟、云舍3个4A级,寨沙侗寨、鱼粮农业公园2个3A级和佛教文化苑、提溪土司城等一批景区景点,建成生态植物园、栖溪酒店等一批宾馆酒店,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成功跻身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成功承办全市第一届旅发大会,连续4次成功协办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梵净山荣获中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全国十大避暑名山等十大品牌,并成功入围国家5A级景区预备名单和世界自然遗产地预备名录;云舍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最美村镇、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五大品牌。2016年接待游客6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3.6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7倍、3.8倍,年均分别增长21%、31.08%。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建成3个省级、3个市级、6个县级农业园区,实现乡乡有园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68家,发展专业合作社157个。大力发展以茶叶、精品果蔬为主的种植业和以萝卜猪、冷水鱼为主的养殖业,建成产业基地27万亩。全县存栏萝卜猪7.1万头,建成全省最大冷水鱼繁育基地,并被列为水产养殖重点县。闵孝镇提红村获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荣誉称号。2016年,农业总产值达23.43亿元,年均增长16.2%。全省农业园区观摩会、春耕生产现场会、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畜牧水产现场会、贵茶第二届联盟大会等系列会议先后在我县召开,首次在省委农村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绿色工业健康稳步发展。凯德特色产业园区建成并被评为省级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引进屈臣氏、农夫山泉、大地矿业等一批知名企业。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8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4亿元,是2011年的3.72倍,年均增长24.5%。建成农村电商县级运营服务中心及70家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被列为全国、全省电商扶贫试点县和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过去五年是城镇功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狠抓“五规融合、五线管控”,全力构建“老城提升、新区提速、县有新区、镇有新街、村有新寨”城乡发展体系,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品味不断提升。城区规划面积拓展到24.25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达到8.1平方公里6.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3%。建成梵净山北路二期、北门大道、环城西路二期、小磨王隧道(右幅)、凯德特色产业园区路网等16条市政道路,道路里程达到43公里,“两环三纵五横”城市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完成了以江城国际、天域家园城市综合体为代表的19个房开项目,建成了城市规划展示馆、综合市场、体育中心、垃圾填埋场等市政基础设施,成功打造了北门河公园、城市亮化工程等一批城市景观,城市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乡村面貌展露新姿。太平、闵孝两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坝盘、德旺等集镇新区建设成效显著,8个乡镇集镇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点24个、农村集中建房点24个,完成金钟、镇江等13个村寨人居环境改造,成功申报黄岩、漆树坪等6个中国传统村落。城市管理全面加强。城市执法体系逐步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智能化、网格化、精细化逐步实现,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城区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四城同创”成效凸显,部级卫生县城创建通过技术评估。

过去五年是投资拉动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完善最快的五年。始终把投资作为改善发展条件、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13个,签约资金307.32亿元,到位资金269.58亿元。搭建融资平台公司7个,完成融资45亿元。发扬“八争”精神,累计向上争取资金46亿元。水利设施全面完善。实施农村安全人饮、病险水库整治、骨干水源等各类综合水利项目473个,改善新增恢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43万亩,解决11.38万人安全饮水;开工建设石宝岩、军屯水库,建成鱼粮水库并成功向县城供水,填补了我县无骨干水源工程的空白。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杭瑞、安江高速(江口段)和莲花大道等一批骨干路网,新增国省干道28公里,改扩建省道、县乡道、通村公路12、89、665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564公里。成功融入省城3小时经济圈,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油路、94.5%的行政村通水泥路。电讯设施全面提升。全面改造升级城乡电网,各类变电站达到11座,供电可靠性达99.69%。“三网融合”加快推进,光纤宽带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行政村覆盖80%,移动电话网络实现村村通,4G网络实现县城、集镇、景区、交通主干道全覆盖。

过去五年是深化改革取得突破、开放发展活力最强的五年。坚持把抓改革、扩开放、促创新作为发展的永续动力,切实增强发展活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乡镇八项改革,行政资源得到优化;推行人才引进、公开招考、挂职锻炼、能上能下人才机制,干部活力得到增强;创新实施“旅游+”多产业融合的全域旅游模式和旅游扶贫方式,旅游资源、旅游业态、旅游产品实现由单一向多样转变。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创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进一步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带动了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有偿使用机制,激发了农村土地市场活力。深化供销综合改革,组建社员股金服务社。探索开展“三权”抵押,逐步破解了群众融资难的问题。深入推进民生事业改革。统筹推进扶贫、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改革,教育“八个打破”初见成效,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全域旅游改革入选全省20个优秀改革案例,《“减量提标·双线合一”精准扶贫改革路径》获全市改革创新奖第一名,易地扶贫搬迁“四定法”得到省委肯定。

过去五年是环境保护全面加强、生态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出台了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划定了耕地红线、湿地红线和林业生态红线。公检法分别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机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建成县城二期、黑湾河、凯德、闵孝污水处理厂,全县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79.3%、86.3%,主要河流及县城、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实行全县商品材全面禁伐,全面落实绿色江口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营造林1.25万公顷,新增有林地面积1.16万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9.46%。获批建国家湿地公园、太平河闵孝河特有鱼类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国碳汇城市创建通过评估验收。黄牯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完成科学考察。成功创建6个省级生态乡镇和8个省级生态村,省级生态县通过专家技术评估。

过去五年是社会事业和谐进步、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全县财政民生累计支出60.4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4倍,办好了广大群众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脱贫攻坚成效突出。五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31.67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开展旅游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率先实现全省首批整县“减贫摘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双线合一”成为全省全国样板,得到副总理的肯定批示。残疾人创业就业扶贫“1234”工作法,得到陈鸣明副省长的肯定批示,县政府残工委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易地扶贫搬迁“四定法”得到了孙志刚省长的高度认可。全国扶贫办主任座谈会、全国金融扶贫现场会、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省市精准扶贫现场会先后在我县观摩,并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教育发展突飞猛进。教学质量“3223”教育赶超战略工程稳步实施,教育“581”布局调整工程基本完成,江口中学、县三中、县职校、县二完小、县实验幼儿园整体搬迁,县四中、县三完小、县第二幼儿园全面建成。教育“9+3”计划和“4+2”突破工程顺利通过省验收,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现“班班通”全覆盖。江口中学成功申创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淮阳中学成功申创为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实验幼儿园成功申创为市级示范性幼儿园。高考成绩大幅提升,中考及六年级检测成绩连续两年全市第一。社会保障全面提升。县医院和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荣获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全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示范县称号。城镇、农村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1万人。“五大保险”全面推进,参保人数达到6.08万人。住房保障有序实施,建成保障性住房9140套,改造农村危房15986户。文化服务再上台阶。羌历年、瓦寨锣鼓、江口金钱杆、江口傩戏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命名为省级“金钱杆艺术之乡”。云舍古建筑群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得到、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表彰。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二级文化馆。综合治理全面加强。深入推进“平安江口”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稳、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连续五年未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成功承办全省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示范工作现场会。法治建设有序推进,“六五”普法顺利通过省市验收。积极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两升一降”工作成效明显。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一批矛盾纠纷和积案成功化解,总量持续下降,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连续三年排全市前三位。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满意度持续向好,2013年、2014年连续排全市第一。

过去五年是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最实的五年。坚决服从县委领导,自觉接受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78件、政协委员提案291件,办理率、回复率100%。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活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十项规定精神,狠抓“”整治,狠刹不良歪风,严惩违规办酒行为,规范农村办酒取得新成效。严控“三公”经费,压缩行政经费5%用于教育。建立权力运行“三单”,强化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规范政府工作流程,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建立扶贫资金、工程招投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调配等管理制度,推行项目廉政档案。组建10个乡镇民生监督组,开展民生项目专项监察。加大政府项目审计监督,工程项目结(决)算审计核减7200万元;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纠正管理不规范资金1.2亿元。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着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率先在全市全员推广无纸化办公应用,行政效能大幅提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勤政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武警消防、关心下一代、国防、双拥、统计调查、价格管理、人事编制、科协、工商联、残联、老龄、工会、团委、妇联、红十字会、保密、档案、气象、供销、邮政、保险、人民防空、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新突破。

回顾五年来的奋进历程,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把牢加快发展的前进方向。五年来,我们牢记发展第一要务,理清工作思路,加快结构调整,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牢牢掌握全局工作的主动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一个又一个跨越。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增强加快发展的澎湃活力。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冲破传统束缚,打破旧有常规,经济社会各领域实现了跨越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市场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才能走出一个又一个困境,破解一道又一道难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五年来,全县上下精诚团结、攻坚克难,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每一件,干好每一天,成就每一年。实践证明,只有不断鼓劲加压、真抓实干,才能积聚更强的发展后劲,迈开更快的发展步伐,形成空前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必须坚持执政为民,激发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实施了一大批民生重点项目,保障民生事业,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才能极大地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构建和谐,夯实加快发展的社会基础。五年来,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全面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发展的社会基础不断夯实。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协调推动,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江部队、预备役、武警和消防官兵、人民警察,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仍然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较大、困难较多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产业竞争不强、市场主体偏少、财政增收乏力,城乡基础仍需完善、城市品位有待提升、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全域旅游尚未成形,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全面小康压力仍然较大,少数干部主动作为不够、创新意识不够、服务意识不够、担当意识不够,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未来五年主要工作任务

未来五年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放眼国家省市大势,我们只要抓住政策机遇,势必大有作为。国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贵州积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铜仁全力推进“两区一走廊”建设,将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开放发展空间,同时,将投入400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和旅游产业,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审视江口自身优势,我们只要把握有利条件,势必跨越赶超。近年来,江口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日益凸显,资源优势更加突出。我们已基本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正处于积蓄能量的释放期、爬坡过坎的发力期,只要全县上下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紧盯目标、抢抓机遇、做足长板、补齐短板、狠抓落实,江口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根据县十三届一次党代会精神,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市委战略部署,抢抓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机遇,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深入实施“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发展战略,促进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生态、大文化等融合发展,率先走出一条具有典型代表的绿色发展新路,率先实现同步全面小康。

未来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保持在13%以上;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0%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5%、15%以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8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现行标准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努力把江口打造成“铜仁会客厅、贵州后花园、中国最美县、世界名小城”。

未来五年,我们将始终围绕绿色发展,推动江口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

(一)围绕绿色发展,突出脱贫攻坚,推动全面小康实现新跨越。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首要政治任务,确保贫困县出列、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努力把江口建成全省全国精准脱贫示范县。精准压实责任。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切实落实“一把手”脱贫攻坚责任制,按照“军令状”、“作战图”要求,健全攻坚拔寨指挥体系和作战单元,把总攻动员令传导到每位干部,确保脱贫路上一人也不掉队。精准落实措施。切实将大扶贫和大生态结合起来,通过推进“六个小康”行动计划和“五个一批”脱贫措施,让环境美起来、让群众富起来。全县平均每个村投入资金1000万元以上用于农村环境改善和产业发展等,不断夯实脱贫致富基础。继续深化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积极开展“飞地脱贫”。精准抓好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社会兜底、医疗脱贫和教育脱贫,确保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动态管理。完善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机制,提高脱贫攻坚精准度、满意度,确保精准退出、稳定脱贫。健全贫困户动态管理机制,做到政策到户、脱贫到人、有进有出。

(二)围绕绿色发展,做优绿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依托江口生态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新型工业、高效农业和大数据、大健康产业发展,推动江口经济发展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迈上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

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按照“旅游统筹、全域推进”思路,立足江口旅游资源优势,将大旅游发展与大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深化旅游综合改革,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切实把旅游业打造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创新旅游产品业态,完善服务要素配套,扎实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大力抓好特色工艺品、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开发,大力推进鱼粮溪大峡谷景区开发和梵净山佛教文化园、梵净山西线、“一廊两组团”绿道慢行系统建设。创建国家5A级景区1个以上、4A级景区3个以上、3A级景区4个以上,以及特色旅游乡镇2个以上、特色旅游乡村3个以上、部级旅游度假区1个。确保到2018年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2021年实现全县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实现井喷式增长。

加快高效农业发展。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农旅结合的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新路,做大做强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发展,做大县级农业园区基地规模,增加市级农业园区产出总量,提升省级农业园区综合实力。加快发展以生态茶、冷水鱼、萝卜猪、中药材等为主导的精品产业,打响“梵净山”特色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努力建成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一产年均增长6%以上,建成精品水果示范县、名优茶生产县、生态畜牧重点县和中国鲟鱼基地县。

加快新型工业发展。围绕“一园两翼”工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具有江口特色的新型绿色工业发展体系,推动江口工业经济发展实现质的转变。做强凯德特色产业园区,着力发展新型材料、旅游商品、健康医药、绿色加工、生产服务、电子商务等绿色生态产业,大力提升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品质,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推动园区提档升级。依托紫袍玉和大理石等特色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推动怒溪、德旺片区石材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优质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做足水文章,形成产业链。围绕渝怀铁路、境内高速、铜江城市快速干道等交通“动脉”,做足县内物流产业文章,建成“东西相连、南北互通”的现代化物流产业基地,实现农副产品、工业产品等大宗商品的“快进快出”。同时,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不断壮大小微企业和民营实体经济,实现二产年均增长13%以上。

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抢抓省市推进“大数据”发展战略机遇,依托“云上贵州”,建设公共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大力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围绕“互联网+”业态发展模式,大力实施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商务、智慧城市等建设,通过大数据集聚、分析、处理,实现各类业态信息高效集散利用、安全共享并助力发展,到2021年建成全省大数据综合应用示范县。加强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企业合作,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建成1个电子商务示范园、2个电子商务示范镇、10个电子商务示范村,将江口打造成国家电商扶贫示范县。

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山、水、林、气等生态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医、养、健、管、游、食等大健康全产业链条,把大健康产业培育成江口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合办或兴办养老机构,培育居家老人老年护理、家政服务、签约医疗等业态。加快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推动生态文化体验、避暑度假、休闲观光等业态快速发展,形成具有江口特色的养生旅游产品。加快发展健康药食材产业,以藤茶、道地中药材、民间中草药为突破口,推进全产业链开发,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开发药膳、药酒、药茶、保健品等系列大健康产品。加快推进贵州梵净山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构建生态疗养、度假休闲、健康饮食、健康服务、保健养生、山地户外运动等大健康产业集群,着力推动生态养生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把江口建成大健康产业示范县。

(三)围绕绿色发展,建造绿色家园,推动美丽城乡实现新跨越。坚持走城镇园林化发展道路,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到2021年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56%以上。

打造城乡宜居环境。依托梵净山的资源禀赋、生态优势和文化内涵,以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坚持把生态元素融入城市规划中,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建设中,推进城市建筑绿色化。完成县城总规修编和多规合一工作,加快老城区改造和凯德新城区建设步伐,完善城市路网和配套服务设施,积极推进智慧县城、海绵县城、低碳县城建设,把江口县城建成梵净山旅游集散地、综合服务区、宜居宜游的绿色城市家园。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要求,打造一批体现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的绿色示范小镇。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为重点,建成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织密立体交通网。以“县域通高铁、乡乡高速路、村村柏油路、组组硬化路、寨寨连户路”为目标,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快速干道等对外通道建设,建成渝怀铁路二线,争取贵襄高铁过境江口,完成江口至大龙高速公路、江口至铜仁快速干道建设,实现江口与铜仁凤凰机场、沪昆高铁快捷连接。加大通村通组道路互联互通建设力度,全面解决农村交通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建成城市公交站场、县城客车换乘站和县城公交车管理中心,基本实现县域公共交通一体化,城乡公交全覆盖。织密水利设施网。加快构建以太平河、闵孝河、桃映河、车坝河四大河流为重点,以水库、山塘为支撑的水资源网,完成白沙、军屯、石宝岩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启动车坝河大型水库建设,实现乡乡有骨干水源工程。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合理水资源配置,加强水环境保护。全面巩固提升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切实构建生活生产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织密信息能源网。加大县城骨干网络优化、城乡网络全覆盖、农村宽带延伸等信息基础建设,到2021年实现4G网络、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光纤宽带“村村通”。通过优化主网、做强配网、升级农网,强化电网运维能力,逐步形成多电源互倒互供的网架格局,到2021年全县供电可靠率达到99.85%。加快推进以天然气为支撑的新能源利用,实现乡乡通燃气。

(四)围绕绿色发展,构筑绿色屏障,推动生态文明实现新跨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绿山净水。深入实施绿色江口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六绿”工程建设,绿化美化城乡环境,完成营造林21万亩、退耕还林13万亩、通道绿化1万亩,实现森林覆盖率75%以上,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公园和黄牯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力抓好太平河、闵孝河等重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和江口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让大地常绿、碧水长清。推进环境整治。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和环境质量监测等环保设施及配套建设,实现城乡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保持在100%、危险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大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获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严控废气排放,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永续利用的绿色财富。健全长效机制。抓住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契机,积极争取上级生态补偿。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两个问责”,以零容忍态度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项目环保审批,决不引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机关。弘扬生态文化,引导低碳生活。

(五)围绕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互动创新实现新跨越。以开明开放的视野和眼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抢占先机,力争更多工作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风向标和样板点。全面深化改革。围绕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提升。大力简政放权,全面推行网上审批,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积极探索经营性临时用地有偿使用,继续深化资源配置、土地出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主体、市场体系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三变促三金”改革,积极探索“飞地脱贫”新模式。深化民生领域改革,推动创业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管理改革,增进人民福祉。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中浦院、姑苏区等帮扶单位联络合作,积极融入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开放城市和成渝贵、长株潭中心城市发展,努力把江口建成对外开放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县。围绕扩投资、增融资、引外资、撬民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落户江口。注重科技创新。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强化理念创新、路径创新、合作创新,努力实现赶超跨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鼓励科技创新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创新创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六)围绕绿色发展,夯实民生保障,推动社会和谐实现新跨越。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目的,突出抓好教育、就业、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切实推动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强化教育优先。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新建幼儿园4所、小学2所。筹建江口县职业培训中心、梵净山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积极发展民族教育,支持社会办学,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到2021年,实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达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100%。强化文体惠民。加大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力度,合理利用佛教文化,通过引进一批文化企业、开发一批文化产品、保护一批文化古迹、提升和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实施一批文体项目、建成一批文体基地,积极培育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体市场体系。加快推动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到2021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卫生健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改善乡镇(街道)及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强化医疗卫生人才保障,提高医疗水平。完成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建成2-3个高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强化社会保障。完善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做好雁归人士、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搬迁移民等群体就业创业。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35万人以上,新增创办企业、个体工商户1.49万户以上。推进医养结合,建成一批养老服务中心和残疾人托养中心。建立健全民政服务体系,确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0%以上,乡镇敬老院覆盖率达100%,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

三、2017年政府重点工作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重要的一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3%、15%以上;城镇化率提高2.8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数分别增长2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战贫困,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深入实施“33668”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坚决打好脱贫攻坚大会战,确保贫困县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一是强化政策扶贫。贯彻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推进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新农合、医疗救助、危房改造、教育资助等政策无缝对接。加快推进“六个到村到户”和“六个小康建设”。用好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力量,确保贫困乡、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责任全覆盖。二是强化产业扶贫。围绕有效脱贫目标,创新产业扶贫工作机制,采取“企业+农户”运作模式,将全县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有机联结起来,动员贫困户以土地、林地、扶贫资金、贷款资金等有效资产入股参与经营,获得土地流转、劳务服务、产业经营、政府贴息等收入。大力发展养殖业、生态茶、果蔬、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三是强化精准脱贫。依托脱贫信息平台,做到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管理精准、退出机制精准、干部选派精准、考核评价精准、督促检查精准、扶贫成效精准。突出抓好“两有户、两困户、两无户、两因户、两缺户”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二)坚定不移强基础,夯实绿色发展新支撑。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抓手,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年编报省市重大工程项目26个,争取国家和省资金10亿元以上,完成融资30亿元以上,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以上。一是夯实水利基础设施。开工建设白沙中型水库骨干水源工程及麻冲水库烟草援建水源工程。全力推进军屯、石宝岩水库大坝建设进度,确保达到度汛高程。全面加强水土流失、河道整治及农村人饮提升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km2以上,完成太平河、闵孝河河道疏浚,新建防洪堤10公里以上,新增、恢复灌溉面积8000亩以上,全面解决贫困片区群众生活用水困难。二是完善交通网络体系。积极配合建设渝怀铁路二线工程。加快推进江大高速公路建设。启动碧江至江口城市快速主干道、环梵净山旅游公路提级改造和303省道水毁修复工程。加快实施怒溪至太平、红石至寨抱、盐井河至张屯县乡道提级改造。大力推进通村通组、大自然村寨公路建设。加快智慧交通平台建设,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改革,完善城乡客运公套设施。三是全力保障能源通讯。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确保全县综合供电可靠率达到99.75%,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5%。全面完成遵义诗乡至铜仁碧江(江口境)500kV输变电工程和云舍110kV变电站建设并投入运营。推进天然气等新能源利用,实现县城内重点小区通天然气。加快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高清数字电视转换1200户,建成通讯光缆800公里、4G基站260个,实现村村通宽带。

(三)坚定不移抓产业,抢占绿色发展新高地。坚持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和高效农业快速发展,确保三次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第一,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围绕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打造景区为重点,以乡村旅游为补充,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旅游+”业态融合为拓展,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一是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完成太平旅游风情小镇、“四大天王寨、十八罗汉村”(江口境)建设任务。加快推进“梵净谷”大健康产业园、鱼粮溪大峡谷景区、云舍景区提升工程、太平河景观步道和自行车道等旅游项目建设。二是优化旅游发展机制。深化旅游综合改革,完成旅游局局改委,建立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机制、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机制,全面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环境。着力推动旅游与农林、文体、教育、医养等行业深度融合。创新旅游扶贫模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乡村旅游从节点到面上的扩展。三是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工作,以梵净山景区为试点,提升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旅游交通功能,加强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建设,构建以游客集散中心为龙头,旅游度假村、汽车营地、精品酒店、农家宾馆为支撑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2家3星级以上酒店、3家以上精品客栈。四是加强旅游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各类旅游推介会、旅游博览会,办好“美丽梵净山·铜仁过大年”、梵净山导游大赛、梵净山户外旅游节等活动,提升江口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区域合作交流,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形成旅游推广联盟,开拓客源市场,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确保全年接待游客8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2亿元以上。

第二,着力做优高效农业。一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加快茶叶、精品果蔬和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增茶园0.5万亩、精品果蔬14万亩、中药材1万亩。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建成10万头生猪代养扩繁场,发展生猪代养户100户以上。扩大特种水产养殖规模,新增特种水产养殖面500亩以上,产量达到5000吨以上。二是做强现代农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园区产业基地发展,提升农业园区装备水平、科技水平、产业化水平。加快“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进程,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在巩固提升闵孝、黑岩、骆象等省级园区的基础上,把太平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坝盘镇挂扣精品果蔬产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农业园区,确保全县省级园区达到5个。三是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20个以上。大力推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化经营模式,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四是提升质量监管水平。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成功创建“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确保无公害产地认证6.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2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个以上。

第三,着力做特新型工业。一是夯实工业发展平台。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亿元以上,完成产业项目投资3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亿元以上、招大引强优势企业3家以上。用足“贵园信贷通”、“支农再贷款”、“雁归工程”等扶持政策,为企业融资2亿元以上,解决就业岗位3200个以上。二是优化工业发展服务。继续深入开展工业“百千万”工程和“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双服务活动,落实县级领导、县直部门负责人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帮扶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着力推进屈臣氏、大地矿业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扶持农副产品、旅游商品、新型能源等项目发展壮大。全年新开工项目5个以上,竣工投产5个以上,新增入规企业4户以上,新增产值1.2亿元以上。三是加快电商产业发展。建成100个农村电商扶贫综合服务站并正式运营,培育网商100家以上、网货供应商5家以上,打造特色产品4款以上。积极推进上行、下行融合发展,年内实现交易额3亿元以上。完善孵化中心、培育中心、运营中心,推进仓储、物流、快递等服务行业集聚发展,确保快递物流企业入驻电商产业园7家以上。

(四)坚定不移美城乡,搭建绿色发展新平台。一是抓好县城区建设。加快凯德、兴隆、镇江片区发展。推进锦江华府二期、武陵兴城二期、天元国际旅游度假中心等房开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旧城棚户区改造首期工程,继续抓好太平河沿岸景观项目,启动沙子坳降坡工程和江口县会议中心建设,完成行政中心路网、楠木路北段、江南路、兴隆路和园区6号、12号路等市政道路工程,确保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8亿元以上、城建投资2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48%以上。二是推动精细化管理。继续巩固部级卫生县城和“四城同创”成果,全力推进“整脏治乱”工作,美化净化城市人居环境。切实转变城市管理方式,加快构建“大城管”格局,建立健全综合执法体系,努力抓好城管队伍建设,推进城管执法人性化、法制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三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太平示范小城镇建设,完善基础配套功能,确保全面完成太平示范小城镇建设任务。以中心村和传统村落为重点,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6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及农村集中建房、小康房、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五)坚定不移抓生态,形成绿色发展新优势。全力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生态底线,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培育成为新的发展优势。一是加快推进全域绿化。围绕“六绿”工程,全力推进全域绿化,对县城及县城周边进行精美绿化、美化,对太平示范小城镇进行彩化,把江口县城打造成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推进杭瑞高速、莲花大道沿线,太平河、闵孝河沿岸,凯德周屯、双江窍湾、太平寨抱和云舍等旅游村寨的绿化美化,把江口打造成绿树成荫、清静优雅,适合人们徒步、漫游的理想之地。二是加快推进环境治理。完成黑湾河污水处理修复工程,全面启动6个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确保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开工建设城乡垃圾处理工程,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城镇全覆盖,确保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以上。扎实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万亩以上。三是加快推进示范创建。配合完成铜仁市部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巩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积极申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四是加快推进制度建设。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划分规定,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全面完成生态保护、水资源、耕地三条红线划定,制定守护红线的具体措施,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制定重点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六)坚定不移推改革,激活绿色发展新引擎。一是深化关键环节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财税、商事改革,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完善公共市场体系,激发市场活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成县农村信用联社改制,加快推进引银入江,确保江口贵农村镇银行开业营运。深化农村改革,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扎实开展农村“三金”“三权”“三变”改革。加快完善村级集体经济保障、扶持政策,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环境监察省级直管和县环保局市级直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权威统一的环境行政执法体制。二是扩大对外开放平台。深化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大连民族大学、苏州姑苏区对口帮扶合作。积极谋划与松桃、印江在梵净山生态养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跨区域产业合作,共同做大生态养生、生态农产品等市场和区域品牌,形成合作共赢局面。深化与省内贵阳、遵义及省外“长株潭”、长三角、株三角等区域在茶产业、大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借助外部力量和经验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发展新动力。三是加强商贸投资合作。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对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确保中核建集团、和润集团、金博集团、香港屈臣氏等企业已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0个,签约资金10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80亿元以上。

(七)坚定不移保民生,强化绿色发展新保障。一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八个打破”和“3223”教育赶超战略工程,巩固“581”教育布局调整成果。大力实施第三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推进幼儿教育集团化办园,加大幼师招聘力度,全面提高幼儿保教水平。巩固“新两基”成果,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继续实施改薄计划,完成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等重点教育项目建设,完善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建设及营养改善计划提质升级工程。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和人才引进工作。深入开展“4+2”特色教育,积极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绿色示范校园。大力推广校园足球,积极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二是加快文体广电事业发展。抢抓国家大文化发展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和实施一批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基础项目,加大文化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力度。高端策划举办“梵净山国际登山节”、“环梵净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积极创建梵净山生态体育公园,继续推进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全面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络全覆盖,建设“扶贫攻坚+多彩贵州广电云”大数据中心。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确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覆盖率达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确保县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加快推进中医院搬迁项目建设。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馆康复诊疗、远程医疗和标准化预防门诊全覆盖,基本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乡村30分钟健康服务圈。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完成民生福利园建设。深入推进“五大保险”,确保参保率达到9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500人以上。四是稳步推进平安建设。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防范和杜绝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狠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杜绝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规范依法逐级走访和网上行为,探索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积案多元化解体制机制,按照“三到位一打击”要求维护正常秩序,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八)坚定不移转作风,优化绿色发展新环境。按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转变作风,努力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一是严格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继续深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工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政府法律服务体系。认真落实执法责任,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坚决服从县委领导,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大力支持法院和检察院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二是严格高效行政。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落实情况和为群众办实事情况作为评价政府诚信程度的重要内容,坚决落实好承诺事项,着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度。加强政府服务效能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强力推进网上行政审批,促进政府工作高效快速运转。三是严格廉洁行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十项规定精神,坚决抵制“”突出问题反弹。认真落实党风廉洁建设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与监察,以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积极推进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把更多财力用于推动发展、改善民生。

各位代表,我们在完成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还将抓好十件民生实事:(1)完成省市下达的脱贫攻坚任务,确保贫困县和40个贫困村出列,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830户3363人;(2)实施通村通组公路全覆盖工程,完成通村通组路硬化400公里和大自然村寨硬化200公里以上;(3)实施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改革,开通县城至太平、闵孝、民和、坝盘、桃映5条新能源公交线路;(4)实现全县70岁以上老年人、现役军人在城区免费乘坐公交车;(5)新建县城生态停车场4个,新增停车位600个;(6)全面完成小磨王隧道(左幅)工程建设并通车;(7)完成江中生态防洪堤、坝盘镇张屯防洪堤、闵孝镇提红防洪堤和德旺防洪堤建设;(8)开工建设民和、官和、德旺、坝盘、桃映、怒溪等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年内完成仪器设备安装调试;(9)实现全县宽带服务村村通、自然村寨4G网络全覆盖;(10)建成云舍至太平风情小镇湿地公园旅游步道、自行车道。

上一篇:人居环境整治简报范文 下一篇: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