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8 12:09:51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社区工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34-02

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人才已经出现了矛盾,即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不相适应。这就迫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培育走向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育。

为了更好地培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以《社区工作》课程为例,以课程的教学过程为切入点,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如何实现社区工作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创新不仅迫使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社区工作》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

《社区工作》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它主要涉及公共事业管理这一领域中的很多内容,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当前的社区改革密切相关。该课程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社区现实问题和管理现状出发,注重案例研究,对于社区的管理主体、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方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总结归纳,形成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在课程知识体系编排上,也有着很多富有新意的地方,如在理论探讨上,着重体现公共管理基础;在管理主体上,突出强化社区自治管理;在内容设计上,细化社区服务项目;在材料选取上,紧密结合社区改革实效经验等。总而言之,本课程不仅是“社区工作”这一新兴学科的系统理论阐述,也是现阶段社区建设与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加强我国社区现代化建设,突显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深入理解和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我国社区建设的新进展,能够综合运用社区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借鉴先进的社区管理经验,开展社区管理相关业务。

二、当前《社区工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社区工作开展得相对滞后,导致各高校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在教学内容上,重国外,轻本土

中国的社区工作理论源于西方国家的理论基础,因此,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是把握好西方国家相对完善的理论,没有跳出理论了解中国社区工作的具体情况,往往脱离中国社区的实际。

尽管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的价值取向与中国社区工作的价值取向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国度,政治制度、文化环境、居民意识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社区工作的本质不同,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即要能够掌握有关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又要结合当前我国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形成本土理论,才能更好地诠释我国社区工作这门课程。

(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讲授,轻实践

社区工作理论是对社区工作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不重视实践,对社区工作不熟悉,怎能讲好相关理论?更别说能指导学生实践了。据统计,地方性高等院校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农村主要的行政区划是乡或镇,很多同学对“社区”即熟悉又陌生。熟悉主要是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体会到,陌生是没有好好进入到社区,对社区的工作一无所知,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很抽象。社区工作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多带学生进入社区,了解社区,然而,多数教师在上完该课程后没有一次进入社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只以书本为主,对社区缺乏足够的了解,更是缺乏实务指导的经验。教师本人对社区都没有充分的了解,不清楚当前社区的主要工作及管理模式,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门课,更不能对学生进行实务操作的指导。若不勤于进入社区,了解社区,那么该课程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为了修得学分,对实践技能帮助不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相悖。

(三)在考评方式上,重分数,轻能力

目前,我院校《社区工作》课程的开设,其培养目标已经明确,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则截然不同。首先,按照安顺学院教务处规定,课程的考核形式一般是期末考试占70%,其他如出勤、作业、提问等平时成绩占30%,考核的结果主要是以期末考核为主。因此,部分老师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操作。其次,社区工作这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够具体。再次,基于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学生已经磨练出应付期末考试的技巧,只要期末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就行,抱着上课听与不听都无所谓的态度。即便学生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互动,对于所教授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记忆知识的层面,学生无法合理地运用知识,也不能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它们。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按照当前学院开设的《社区工作》课程现状和之前笔者的两年基层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社区工作》教学改革中,应以知识为中心,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力求贴切社区工作实际情况;以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以知识为中心,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及其利弊分析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哪种好?目前尚无定论。国内大致有三种模式:

模式一,重点综合性大学及不少的财经大学,该类大学以理论研究型为主,国际贸易实务类等应用性课程基本不沾边。它们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即出国留学、考研、政府官员”;以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为例:

必修课程:38 学分

“政治经济学(上)”、“政治经济学(下)”、“高等数学(B)一”、“高等数学(B)二”、“线性代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经济计量学”、“经济学原理(Ⅰ)”、“经济学原理(Ⅱ)”、“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

专业必修课程:19 学分。“国际经济学”、“西方财政学”、“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专题”、“专业英语”、“国际金融”。

选修课程:51学分。

(1)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6学分

(2)分类选修课程:24学分

其中:基础知识技能类:至少4学分;“世界经济史”、“外国经济思想史”、“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组织行为学。

国别地区经济类:至少4学分;“美国经济”、“日本经济”、“欧盟经济”、“韩国经济”、“俄罗斯经济”。

国际经营管理类:至少4学分;“营销学”、“国际投资学”、“企业并购”、“国际银行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保险学原理”。

经济理论类:至少4学分;“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学”。

(3)任意选修课程:11学分(可以跨院系、跨学科选修相关课程)。

上述这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本科培养方案,全然是一个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构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生的理论水平很高,考研率高,是高水平论文的主产区。但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弊端:

(1)该类学校在中国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众多,大多云集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很少去企业第一线。这样的结果导致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只能在高校、科研院所里高谈阔论,而不能在企业的第一线去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创造价值。这也就是当今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对外贸易业务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2)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和知识,无法在高校的讲台上理论联系实际,深度、灵活地讲解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等。在政府机构的政策制定中往往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以致造成时有进出口企业受损的现象。

(3)按理说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引领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咨询机构。然而,据了解在当前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的诉讼中,这些高校的国际贸易老师面对企业的咨询和求助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进出口贸易中的商品价格,在各个环节的构成成本和费用是十分繁杂的,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是不会计算的,这也就谈不上去反倾销、反补贴应诉了。

模式二,以高职及专升本院校为代表的应用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操作型”。据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这些学生的最大优点是能较快地上岗操作,但工作中对一些事情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因此,业界较欢迎模式三,这就是以过去外经贸部所属院校(北京对外贸易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等)及众多采用该模式的普通本科高校为代表,这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既重视理论,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既能上手操作又有较高的工作悟性。

但是目前所有该类高校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1)学生实习、实践难。目前这些高校的学生实习、实践,要么让学生自找实习放任自流;要么随意找个企业、公司参观“旅游”,至于是否对口已无暇顾及。

(2)专业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践教学相脱节。纵观这些院校的实习、实践教学时间大都放在大四,即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就是毕业找工作的时间,由于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一段提前的实际工作实习经验,使得企业不愿录用这些没有一点“工作经验”的学生,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3)缺乏既有学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该问题已是全国所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面临的大问题。这类教师是“应用型”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

针对上述三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了很好的改革探索。

2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专业培养方案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

2.1.1 理论教学环节由“专业教育”、“学科教育”、“综合教育”组成

① 综合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

综合教育必修(45学分) 包括:A.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B. 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 。

综合教育选修(分)包括:通识教育、基础技能教育、体育专项、“名师导航”。

②学科教育课程结构。

A.必修课程:“高等数学C”、“会计学基础”、“程序设计语言B ”、“经济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线性代数B”、“管理学原理”。

B.选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商务礼仪与商务沟通”、“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学专题”、“高等数学T”、“英语口语(外教)”、“运筹学”。

③专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如图1所示)。

2.1.2 实践教学结构与学分要求

一年级:基础实践 :A.办公自动化操作训练;B.社会调查。

二年级:专业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

三年级:社会实践:进出口企业专业实习。

四年级:岗位就业、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用人单位实习。

2.2 专业教学改革

2.2.1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的好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该校国贸系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由于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国贸系建系的16年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过6次修订或改革。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紧跟国家外贸发展的需要来修订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春季,在学院的支持下,进行了最近的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本次改革围绕国贸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为中心,以一、二、三年级的短学期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阶梯性、连续性、职业化为抓手,即:一年级除安排一定的“名师导航”专业讲座外,还要进行外贸工作需要的办公软件、办公设备的学习;在二年级安排“国际贸易实务的模拟实训”,全程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外贸需要的业务技能;三年级安排到外贸企业实践,为四年级的就业打好基础。按照这一思路对国贸系的全部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

该系认为:这项改革对学生四年培养过程中的阶段目标非常明确,措施有力,将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2.2.2 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改革

国际贸易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不仅要有良好四、六级通用英语,还要有熟练的商务英语口语和商品进出口的谈判、报价、签合同等能力,这些光从课堂教学是难以学到的。因此,该系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推出了“国际贸易技能竞赛”,以锻炼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产品展示、谈判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及商务英语的表达能力。

2.2.3 教学方法的改革——案例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有两大类课程,一是国际贸易理论,二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研究“生意经”的,也即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经验总结。因此有大量的贸易纠纷和司法审判案例,故案例教学是该课程的一大特色。在每一小节内容讲完之后都会拿出一个典型的业务案例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使用的理解。

2.2.4 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的改革

从2004年开始该国贸系的一些课程就对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进行了改革,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就将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一是期末考试占50%;二是平时成绩占35%(考勤10%,每旷课一次扣2分;平时作业15%;课堂主动回答问题10%,每回答一个问题2分);三是实验教学(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成绩10%。

自实施这种考核方式以来,学生旷课的现象少了,课堂认真听课回答问题的现象多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5 教材改革

为了提高国贸学生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应用类课程的质量,该国贸系认为有些课程的教材自己编写更加合适。2007年编写出版了《现代货物进出口贸易与单证实务》,教材的内容和质量得到了社会读者、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并获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8年)。

2.3 学生培养效果

该系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应用型人才;二是可以出国留学或在国内继续深造以冲击更高目标的专门人才。

2.3.1 升学与就业状况

建系16年来共毕业了13届大约1500多人。其中有130余名学生先后前往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留学,一些学生被如美国的南加州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录取为研究生。而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跨国公司、外贸企业、国际物流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政府机构等,许多毕业生现已成为部门领导,一些同学去了如“德国汉诺威国际展览集团公司”等著名国际大公司,并已成为部门领导。据2012届毕业生就业统计,该系学生的就业率为96.96% 。

2.3.2 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本专业多年来致力于打造“理论基础扎实、外贸实际业务能力熟练”的人才。据了解,在每年的外贸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外销员资格、报检员资格等)参加考试的同学中通过率99%,也有一些同学通过了“报关员资格”(全国的录取比率12%左右)的考试。2012年,在有70多所高校参加的“第五届全国国际贸易技能大赛总决赛”中,本系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大赛“二等奖”和“校企合作奖”。

3 结论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年;成才;煤矿;企业

一、加强培养青年人才成长的必要性

加强青年职工培养是推进煤矿企业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矿业开采领域的不断扩充,从常规开采到非常规开发,这个转向是一次革命,从设备、技术、方法到应用都是全新的改变,这就急需培养一批新技术人员。而企业本身由于历史原因,人才引进出现中断,产生了人才梯队两头大、中间小哑铃结构,年龄大的技术人员对常规项目较为娴熟,但学习力不强。年轻人进入行业时间短,但他们都是大学生、研究生,学习力较强,他们的成长成才是行业发展的希望。培养一支优秀的青年人才队伍,是为矿业开发提供郧咳瞬疟U系钠惹行枰。

同时,加强青年职工培养是服务广大青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只有加强青年职工的培养,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才能帮助青年人才在建设煤矿事业过程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因此,尽快建立健全青年人才培养制度,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措施,对于服务每一位青年职工显得尤为迫切。

二、当前煤矿行业青年职工培养的现状

(一)青年职工特点

一是文化程度高,当前,新入职的青年职工基本学历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其中不乏硕士研究生等,年龄层次统一。二是专业对口,都学过地质或煤矿工程等专业,入职后的基础水平好,工作上手快。三是基本素质较好,对煤矿事业比较忠爱。四是可塑性强,新进青年职工基本都是是35岁以下,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

(二)青年职工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养计划不明晰,一般新进青年职工先分派跟师傅学,看进展如何再行定度,单位和个人都没有一个完整培养计划。二是重用青年职工程度不够,总是以青年人动手能力不够,经验不足,不敢使用青年人上大型新设备,开发新项目。三是只注重单个人才的培养,人才团队建设不够,所以个别人很突出,整体力不强。

三、加强青年职工成长成才培养的思索

(一)引导青年职工立德

要通过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以良好的道德素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使自己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成为道德的高者,做事的能者。可以通过组织青年职工观看《现代礼仪》、《职业道德与文化修养》等讲座,提升青年的职业修养;通过组织青年职工学习企业管理、班组管理等知识,可以提升青年的办事能力;通过组织青年职工学习党的政策理论知识,可以不断提高青年的政治理论素养。

(二)引导青年职工立岗

立岗就是爱岗,爱岗才能敬业,才能立业。也就是把所有的热情到本职岗位上,用积极的态度、钻研的精神去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成为行家里手。要通过给青年人压担子,下硬指标,设限时间段,让他们想方设法完成工作任务,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水平;通过给青年人做非专业项目,让他们学习掌握工作方法和实验技巧,逐渐明白“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通过导师带徒,帮助青年人克服困难,精益求精,不断进取,使青年人投入到新项目的开发应用之中,并在建立服务开发技术中建功立业。

(三)制定培养计划

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技术要求,根据青年职工的现状,制定科学的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要把现有的青年职工均衡地培养成为各项技术骨干或专家;要立足自培,加强外培,丰富培训内容。根据岗位需求,遵循“计划与临时”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培训。还要因地制宜,抓好临时性培训,比如,利用外来技术人员前来开展现场服务的机会,举办专业知识讲座等。通过不拘形式的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另外,要认真贯彻“以培促训,以练促学,以赛促练”的学习培训理念,通过练赛结合,提升技能,坚持以班组为单位开展“每日一题、每周一练、每月一赛”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岗位练兵,使青年员工学理论、学技术蔚然成风。

(四)健全培养措施

一是加强入职培训。主要是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岗位和项目的全面了解以及师徒培训等,重点是角色的转换,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二是建立健全“导师制”培养机制。聘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专业技术实践经验技术专家,采取一带一、一带多或多带一形式,进行专业培训,提高青年人的综合素质,成为升级项目的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开展专业技术论文撰写。督促青年职工养成及时进行技术总结的习惯,结合煤矿开发技术,着重围绕解决科研、生产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技术分析、理论探讨、技术总结、经验总结等撰写专业论文和调研报告。

(五)创新激励机制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首先,就自身而言,这次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与专业的水平。就本人的自身状况来说,我拥有35年的工龄,可是由于某些因素一直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足以应付工作,可是我也深切感受到没有专业理论知识,工作就很难达到一个高度,这应该是一个基底。现代的普遍教育方式是,首先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然后付诸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这种教育方式显然在实践中可以提高效率,可它的缺点就在于有时受到专业知识的束缚,可能不能很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而我们这代人恰恰相反,我们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专业的知识,只是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掌握工作的技能与方法。通过这次学习,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自己的优缺点,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专业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想通过实践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让两者互相渗透,更好地提高工作。金融这一复杂而多变的行业可能光靠经验或是理论都是不能够走下去的。只有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才是最正确的。古人说看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者在现实中都是不可缺的。

然后,通过许多老教授的无私教导,和亲切交流。我突然感觉到对于我这个即将退休的老员工而言,另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就是把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总结利用,更好地教给晚辈,通过和年轻一辈的交流,互惠互动,既让自己接受新的知识又为本单位的人才培养工作出一份力。

其次,在这次的学习中得以跟许多金融方面的许多教授专家,还有来自于各个地方的同行交流,与其说这是一次学习不如说这是一次学术的交流,每个人的思想和处理工作的方式都不同,有许多新鲜的思想和工作的技巧给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邓--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搞好了,一着棋活,满盘皆活。”这深刻地阐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及其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既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又影响着经济。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金融自然也要不断的探索,创新,发展。在这次的学习中,也让我开阔了眼界与思想,不能固步自封,停留在以前的思想上。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与概念。与时俱进。

最后,我想通过这次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到了更加专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地学习到了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将终身受益,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总结才能不断地进步。学习是工作的前奏与基础。我想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与收获可以更好地提高以后的工作。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首先,就自身而言,这次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与专业的水平。就本人的自身状况来说,我拥有年的工龄,可是由于某些因素一直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足以应付工作,可是我也深切感受到没有专业理论知识,工作就很难达到一个高度,这应该是一个基底。现代的普遍教育方式是,首先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然后付诸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这种教育方式显然在实践中可以提高效率,可它的缺点就在于有时受到专业知识的束缚,可能不能很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而我们这代人恰恰相反,我们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专业的知识,只是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掌握工作的技能与方法。通过这次学习,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自己的优缺点,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专业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想通过实践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让两者互相渗透,更好地提高工作。金融这一复杂而多变的行业可能光靠经验或是理论都是不能够走下去的。只有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才是最正确的。古人说看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者在现实中都是不可缺的。

然后,通过许多老教授的无私教导,和亲切交流。我突然感觉到对于我这个即将退休的老员工而言,另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就是把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总结利用,更好地教给晚辈,通过和年轻一辈的交流,互惠互动,既让自己接受新的知识又为本单位的人才培养工作出一份力。

其次,在这次的学习中得以跟许多金融方面的许多教授专家,还有来自于各个地方的同行交流,与其说这是一次学习不如说这是一次学术的交流,每个人的思想和处理工作的方式都不同,有许多新鲜的思想和工作的技巧给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邓--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搞好了,一着棋活,满盘皆活。”这深刻地阐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及其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既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又影响着经济。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金融自然也要不断的探索,创新,发展。在这次的学习中,也让我开阔了眼界与思想,不能固步自封,停留在以前的思想上。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与概念。与时俱进。

最后,我想通过这次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到了更加专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地学习到了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将终身受益,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总结才能不断地进步。学习是工作的前奏与基础。我想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与收获可以更好地提高以后的工作。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首先,就自身而言,这次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与专业的水平。就本人的自身状况来说,我拥有35年的工龄,可是由于某些因素一直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足以应付工作,可是我也深切感受到没有专业理论知识,工作就很难达到一个高度,这应该是一个基底。现代的普遍教育方式是,首先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然后付诸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这种教育方式显然在实践中可以提高效率,可它的缺点就在于有时受到专业知识的束缚,可能不能很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而我们这代人恰恰相反,我们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专业的知识,只是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掌握工作的技能与方法。通过这次学习,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自己的优缺点,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专业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想通过实践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让两者互相渗透,更好地提高工作。金融这一复杂而多变的行业可能光靠经验或是理论都是不能够走下去的。只有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才是最正确的。古人说看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者在现实中都是不可缺的。

然后,通过许多老教授的无私教导,和亲切交流。我突然感觉到对于我这个即将退休的老员工而言,另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就是把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总结利用,更好地教给晚辈,通过和年轻一辈的交流,互惠互动,既让自己接受新的知识又为本单位的人才培养工作出一份力。

其次,在这次的学习中得以跟许多金融方面的许多教授专家,还有来自于各个地方的同行交流,与其说这是一次学习不如说这是一次学术的交流,每个人的思想和处理工作的方式都不同,有许多新鲜的思想和工作的技巧给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邓小平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搞好了,一着棋活,满盘皆活。”这深刻地阐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及其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既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又影响着经济。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金融自然也要不断的探索,创新,发展。在这次的学习中,也让我开阔了眼界与思想,不能固步自封,停留在以前的思想上。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与概念。与时俱进。

最后,我想通过这次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到了更加专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地学习到了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将终身受益,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总结才能不断地进步。学习是工作的前奏与基础。我想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与收获可以更好地提高以后的工作。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技人才 成长规律 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221-02

人才是永恒的主题,是核心竞争力。年轻科技人才学历层次高、思想新、有活力、想干事,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能力,缩短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周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企业以往人才培养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通过分析年轻科技人才成长特征、成长周期及内在规律,对新时期加强年轻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1 年轻科技人才的作用及特点

年轻科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关系着事业的长远发展。年轻科技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他们经历开放的社会环境,接受传统的现代教育,感受多元的价值文化。他们志向远大、学历较高、富有热情、思维活跃。他们工作干劲十足但经验缺乏,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的能力较弱,需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建立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他们主体意识和自我观念强,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敢于质疑。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人才成长的一般发展过程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与梅尔,对于人生发展的过程根据心理成熟度提出了人生发展的“八阶段”理论。1979年我国科学家赵红州提出了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在25~45岁之间,峰值为37岁。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学研究复杂程度提高,最佳创造年龄产生了后移,科研人员在35~45岁的年龄段上,创造能力处于较高的水平。

2.2 科技人才能力成长过程研究

美国学者库克认为,人员参加工作后创造力的发挥呈S形状(如图1),以表示在参加工作前3~4年的学习期间创造力增长情况,如果不改变环境和工作内容,其创造力将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

上述关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各有侧重。他们指出,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应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实行不同方式和内容的指导。虽然不同的学者在阶段划分上有所差异,但都认为每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前一阶段的发展情况关系到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状况。

3 年轻科技人才成长规律

3.1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学术训练,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突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科技人才,主要是指从新员工到成长为科研骨干的年轻科技人才群体。为了深入研究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及成长规律,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履历分析、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得出科技人才的成长路径和成长周期,并对年轻科技人才成为科研骨干的成长阶段进行了细致划分;提炼了科技人才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重点提升的能力要素,以及在不同阶段采取何种有效的培养措施能促进年轻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骨干人才。该文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3.2 年轻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

该文将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看作是其各方面能力素质逐步成熟的过程,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重点分析科技人才在各个阶段的成长目标、培养内容,以及针对能力提升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来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从而总结出科技人才成长规律。

基于对年轻科技人才群体特点的分析和培养实践,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将年轻科技人才从入职工作到成为骨干的成长成才阶段进行了细化分解,即适应期、成长期、提升期和成才期,具体描述为:

(1)适应期(1年内)。年轻科技人才从院校毕业到能够适应岗位要求。

这一阶段,年轻科技人才学历层次高、工作热情高、学习能力强,更易于接受新的事物。但是,他们刚刚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对企业业务、研制流程、技术制度和规范都不清楚,岗位适应能力还需加强,对企业文化也缺乏深入的理解。他们发现工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仅仅依靠学校里学的知识和有限的技能是难以解决的,很多年轻科技人员感到压力大,所以,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欲望,他们迫切需要资深科研工作者的指导与协助。在这个阶段,年轻科技人才重点是要熟练地掌握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各项工作技能,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经验总结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理解。通常采用导师的经验传授、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记录了前人研究成果及经验总结的科技档案等方式培养。该阶段是年轻科技人才能力初步发展的阶段。

(2)成长期。年轻科技人才从适应岗位要求到参与到科研任务中,能够独立分担完成相应的科研岗位任务,一般需要2~3年时间。

年轻科技人才已经基本适应了岗位的要求,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特定的科研领域和特定的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起来,对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各项专业技能有较熟练的掌握,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有较好的继承。他们会渐渐表现出谦虚好学的特征和积极、热情的一面,愿意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团队观念逐渐加强。但是也存在设计水平不够、工程经验缺乏,科学作风没有形成,他们需要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锻炼提高自身的系统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在这个阶段,年轻科技人才初任科研角色有了自己的科研任务,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工作形式,成为科研团队中的一员,并能够对所做的事情承担更多的责任。此阶段应是年轻科技人才的实践能力迅速增长的阶段。

(3)提升期。从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科研岗位任务到能够提出和承担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一般性科研课题,一般需要4~6年的时间。

随着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增长,年轻科技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全面提升,主观上希望能够承担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企业也希望他们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他们的钻研,使某个业务领域的技术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个阶段要求年轻科技人才需要对其知识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必须进一步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对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有较广泛的了解,并能借助外界的启发和自己的判断思考,发现和提出一些有助于提高企业某业务领域技术水平的新建议和新课题,并有能力付诸实现。在经过培训后,一些员工在本专业领域内已取得一定成绩,成长为基层专业骨干。此时年轻科技人才心态趋于稳定,工作较为扎实,渴望得到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该阶段是年轻科技人才研究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

(4)成材期。从能够负责完成一定难度的科研任务到基本具备牵头组织完成较大型或较高难度攻关任务的能力。一般是工作时间在7~10年。

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实践锻炼,年轻科技人才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主观上则表现出对事业成就的进一步追求,企业也需要他们逐步担负起更重要的责任,为科研事业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相应就要求科技人才能够积极跟踪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能够抓住业务领域内较为关键和具有较大意义的攻关课题,能够综合利用各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具备一定的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能够取得多方面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协调好各子系统、各专业和各类人员之问的合作,牵头组织完成一些有一定规模和较高难度的业务攻关任务。该阶段应是年轻科技人才科研组织能力有较大增长的阶段。

科技人才成长过程所划分的“阶段”只是一个概念框架,并不是严格、清晰的边界,实际上科技人才成长过程是渐进的,阶段之间的分离以及阶段之内的稳定都是相对的,成为科技人才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一种历程而不是终点,任何科技人才的成长都从未停止过,是一个在个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动态流变的过程。

4 年轻科技人才培训培养对策建议

根据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企业要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培训需求,设定具有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的培养目标,使得年轻科技人才的学习与发展更具科学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对年轻科技人才能力提升进行双向塑造。

4.1 完善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个人学习发展地图

要针对年轻科技人才的不同成长阶段,依据能力要素和岗位所需业务知识要求,科学合理设计培训课程大纲,明确科技人才任职培训、岗位培训和业务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形成科学、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此外,积极构建从上岗培训、成长培训到发展培训的长期“学习地图”,为年轻科技人才指明成长路径。

4.2 注重企业文化传承,培养优良品质和科学作风

要发扬文化育人作用,增强年轻科技人才的责任意识和提升自身素质的内生动力。以企业优秀文化传承为牵引,通过形象展示、榜样塑造、荣誉激励、情感沟通等工作,坚持技术传承与精神传承并重,激发年轻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促进个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4.3 搭建实践平台,积累工程经验

以重大工程搭建年轻科技人才成长的平台,推动人才与事业的同步发展。一方面,坚持以工程项目为牵引,以业务研制为平台,尽快让年轻员工参与到重大项目中去,在科研生产的实践中增长本领;另一方面,应注重在工程时间中加强交流和岗位锻炼,助推他们成长。

4.4 促进知识转移和共享,鼓励对外交流

一方面,建立知识和经验共享机制,进一步发挥资深科研工作者培养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适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形势,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继续教育、知识培训,积极组织年轻科技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速人才成长。

4.5 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培训效果

针对年轻科技人才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研究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课堂讲授、实地参观、现场体验、行动学习等方式相结合,提升培训实际效果。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创新课题等方式,鼓励年轻科技人才的创新思维,为年轻员工提供可以发挥个人创新智慧的平台。

5 结语

综上所述,年轻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涉及面广、周期长,培训实施专业性强,需要从战略高度予以统筹规划,需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做好培养和培训工作,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支撑。

参考文献

[1] 白春礼.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郭新艳.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9):223-225.

[3] 李德才,杨成平,吴勇.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6):40-42.

[4] 佟新蓉.中央部属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的特点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8):207-210.

[5] 方桂玲.关于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思考[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2000,19(3).

[6] 梁红静.浅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J].科技创业月刊,2008(7).

[7] 王广民,林泽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培育政策建议――基于84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7).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生视角 公安院校 人才培养方案 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06-03

一 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及类型

早在1998年,教育部副部长周元清就曾提出“人才培养”的定义,人才培养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手段或方法。我们的人才培养教育不仅要坚持教育理论的指导,还要能够在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总结教育经验,归纳出具体的方案,选择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把它当做标准和榜样,进而充实和完善人才培养教育。笔者认为人才培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培养途径、师资队伍、考核制度、课程设置、专业选择。人才培养的模式的主要有:

1.特色的教育模式

有人认为,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指在满足社会与学生基本需求之上,综合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进而规划出能够培养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结构、培养策略、培养体系;用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案、教学规范等具体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人才培养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是:实训、实验、实习。这就要求公安院校要能够探索出学习和训练相结合、任务到个人、边训练边学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同时,要保证社会企业的参与度、引入标准的实用技术,构建富有特色的教学课程,建设出适用于工学结合和公安职位要求的课程体系。努力地建设“学”“做”“教”“练”综合化的特色课程。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下,公安院校能够做到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进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2.全面的教育模式

也有些人认为人才培养就是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培养方式、培养途径等多方面的综合。这当中也涉及专业的设置问题、课程的设计、教学的科学管理、教学检测环节和师资队伍等多个要素,其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简单地说,就是公安院校本着公安职业化的教育理念和公安工作本身的特殊性,设计出通过设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强化师资力量、加强管理规范等方法来培养出高质量、能力强、技术精、符合新型社会特征的公安人才。

保证公安院校内的教师除了具有教师的基本素养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思想高度以及教学的能力。主要方法有:(1)要保证教师的基本锻炼和基本素养,不仅要拥有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同时还要有一些兼职的老师,因为兼职教师比较富有想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或模式。(2)要严格制定教师的管理制度和任职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带动兼职教师进行高标水准的教学。(3)公安院校要积极探索如何能够利用学校的硬件设备与师资力量设计出更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模式,如建立主要以企业培训服务的网络教学等。

二 学生视角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安院校是一个专门培养公安人才的机构,为了能够向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这就要求公安院校要能够与时俱进,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但是,我国当前的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从学生的视角来看,我国公安院校目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下面五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公安院校在专业的设置、知识素质的培养等方面主要表现出趋同的趋势。不同公安院校在设定目标培养时不是应该具有自己的个性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公安院校设定的目标从理论型发展到素质型,从素质型发展到理论实用型,再从理论实用型发展到职业技能型,从职业技能型发展到复合型,再从复合型发展到综合通用型,这就是我国公安院校长期以来对目标的设定。其实人才类型的本身是没有对错与优劣之分的,关键是在于不同公安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的不同,这种简单目标选择进行单一古板的转换的方式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方法。

2.培养特色过于单调

我国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的,但是我国大多数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都显得比较单调。其实,人才培养特色在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特色可以说是一所公安院校是否具有教学水平、教育优势、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人才培养特色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管理方面,较之普通院校,我国的公安院校在学校的专业设置、办学理念和模式、学制、学位授予等方面都要严格服从于教育部的统一管理,不能够脱离教育部的管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特色的形成,导致了我国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比较单一,不具有鲜明的特征。(2)从学科设置方面来说,公安院校本身对公安学科的设置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公安学科设置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紧密相连的重要关系。多年来,我国的公安院校受到教育部的统一规范管理,没有明确公安院校自身的特质。(3)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不论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理念,较之于其他的普通院校都显得没有特色。我国公安院校从本质上说就是具备培养特色不鲜明的特征。

3.师资队伍的缺陷

作为管理者的哈佛前任校长科南特就明确地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更有人说:“院校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之间的竞争。”众多的前人言论告诉我们,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学员质量,更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声誉。

师资力量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我国很多的公安院校中都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首先,大多数公安院校的教师都是来自于普通的院校,来自于公安实战部门的教员相对较少,导致了在教学活动中多数的老师都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学员真正学到专业技能的机会变得很少;相反那些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教员呢,往往会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费在科研上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员的实践经验又减少了。其次,对于教员来说,既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又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教学水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另外,来自于公安实战部门的教员已然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正是因为如此,这类教员一般会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约束与教学能力的限制,难以进行高质量的教学工作。

第二,不够重视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和培养问题。各国公安部门素养都在不断地提高,中国也不例外。在这个不断进步的警务行业中,新的科学思想、新的科学理念、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科学设备等都在不断地涌现,这也是对所有的教学者和管理者的考验。只有他们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科技的步伐,才能在人才培养中融入这些新的理念和技能,进而提高我国警务行业的整体素养。但是有很多的公安院校不能够及时地体会到科技的更新换代,所以往往就忽视了教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这句话不仅是针对那些有与时俱进思想的人,更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所以,我国公安院校要能够有计划地针对教员开展深造培养、学术交流、实战锻炼等活动。

4.公安院校的视野开拓不够广泛

我国高校院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院校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对外交流也过于局限,很明显,这是我国大部分公安院校的一个通病。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都是学校管理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总结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是比较封闭、单一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交流不够广泛。一些普通院校还会经常请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讲座,公安院校在这一点上明显表现不足。故步自封的做法导致了我国现在大多数公安院校的内外交流上比较局限,使我国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暴露出了很大的消极现象。

5.资源配置的缺乏

一所公安院校要进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计划必须要具备科学的资源配置,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制度资源等。一所公安院校的可利用资源的丰富程度与教学设备等在很大程度对该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我国多数的公安院校受教育训练经费的限制,以至于不能够购买、配置和补充足够的教育训练设备。较之于普通的院校来说,公安院校需要更多的教育训练经费,同时又必须适时地得到满足,所以这就要求院校本身要能够科学合理地发掘可供利用的教育训练资源,并且充分地利用本身的资源配置。

三 学生视角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是确定培养目标,目标的确定能够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式或方法。所以对一个公安院校来说,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最重要的。从学生的视角来看,我国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定位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目标

公安院校在进行目标定位时要能够克服传统培养观念和方法的束缚,与时俱进地更改自己的目标定位方向,确立主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安高校受传统理念的束缚,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上,要么模仿别人的目标定位,要么直接采用其他院校的目标定位等。总之,不能够独立地定位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在当前的环境中,从学生的视角来说,院校要能够定位一个与时俱进的目标是最重要的事。只有定位了与时俱进的目标才能够从根本上变革人才培养的方案或理念。

2.定位“双适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早已不能适应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了。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时代的迫切需求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都了解单一的目标定位是不能够培养具备全面才能的技术型人才,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科学技能,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也是不行的。我国的公安院校要适应形势,确定培养“双适型”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我们要调查人才培养活动的现实情况与未来发展,包括对在读公安院校的学员的知识、技术、素质等能力的调查,目的在于引导我国公安院校有针对性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围绕“双适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我国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最后,立足于现实、立足于未来的发展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课程,要能够保证这些课程的充分实施性和收益效果。

3.定位“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来看,为了能够满足公安院校对人才培养活动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我国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立足于坚持定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本质上来说,“特色”是个性和特殊性的一种体现。坚持“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指我国的公安院校在坚持普通院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基础之上,同时也要坚持具有我国特色性质的人才培养活动。要定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坚持在我国的政治环境下建设警业,借助科技的力量强大我国警业的实力。其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中要能够凸显出我国的特色。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面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领导,在坚持人才培养活动的共性之上,明确“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促进我国公安队伍整体的科技素质和实战能够提高。最后,要主动加强我国公安学科的体系建设。培养人才一定需要通过建设学科以便于学员吸收知识。同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先从最基础的专业学科开始,如治安学、侦查学、情报信息、安全技术防范、反恐和监测预警等学起,进而学习警察社会学、管理学等,促进学生间的学习和技术交流。我国公安院校立足于实际、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 学生视角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方法

我国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在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公安人才上要能够坚持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把我国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活动放到科技应用中去,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我国当前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有必要设计一个具有实践性、可行性、丰富性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策略:

1.建立实践性较强的人才培养策略

实践教学体系在公安院校的人培养方案中占据主要地位。

其实,很多公安院校校内的实训基地不够完善,所以我们要强化实训基地的设备生产力、环境真实化、功能全面化、人员专业化,同时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开设一些虚拟场景、虚拟实验、虚拟实战等教学课程。还要加强院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关系,创建政警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模式。此外,要逐渐扩大校外定岗实习的比例,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寒暑假期间让学生进行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公安院校要与实习单位紧密配合,严格管理,让学生参与到公安实践中去,通过实习加强其分析和处理突况的应变能力,为以后走上正式的公安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积极总结经验和成果

在我国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能够积极地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方法,要能够做到“取其精华”。我国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要加强对知识、经验等交流的重视程度。在国内,要积极地做好对内交流,通过交流讨论各地公安院校的一些好的教育制度或教学方法,了解各地不同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最新的人才要求,积极地总结这些成果和经验以保证能够向全社会输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发挥公安院校的作用。对外,也要定期地进行与国外的一些公安院校进行交流互换学生等活动。国外的公安院校的实践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比我国公安院校更具先进性。但是,我们不能够只是单纯地把国外的公安院校的一些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到我国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因为我们的国情、公安院校具体情况等方面都是和国外公安院校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外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要在他们的基础之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并且适应我国公安院校的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的方案。

五 结束语

基于学生的立场,我国多数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的,甚至会有一些院校的学员并不了解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是什么,他们做的仅仅是每个学期按部就班地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或人生定位。公安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院校的学员不仅要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还要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具备综合性的能力和素养。作为管理者和教导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能够主动地去观察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等。这样,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更具有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也才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收益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遂周.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165-01

一、前言

近年来,职业教育不断被“就业难”和“技工荒”所困扰,一方而是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另一方而是企业所需的技工无处可求,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虽然是多方而的,但直接反映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虽然是多方而的,但直接反映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相适应,培养人才效益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半封闭转向开放,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而各白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联合办学,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得到适应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办学的经验借鉴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一般来说,学生是以在企业学徒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学徒期结束并接受行业组织的考核合格者,领取各州均予以承认的毕业证书。“双元制”由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实行三重负责制。由于训练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生产密切结合,所以学生能够及时估计到职业机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由于训练与直接的生产过程密切结合,所以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人员条件,节省办学成本。德国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

(二)澳大利亚TAFF模式

澳大利亚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专门机构全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学院,简称TAFE学院。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具体内容和安排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其教学普遍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教学组织方式极为灵活,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上,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应该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知道什么,同时对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的相关专业技能也予以承认。TAFE学院很多技能培训课程是在工作现场完成的,对学习效果的考核有时还要到企业的具体岗位进行。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并与企业联系密切。为使开设的专业与所学内容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他们定期召集座谈会,随时听取各类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三)美国的社区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注重的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强调的是教师对学习者的责任和义务,提倡的是创新的学习和能力素4质的培养。社区学院在学科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安排上强调以实际应用为主,实践课占全部学时的40%-60%。在教学模式上,社区学院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专业系科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或更多,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参加实习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报酬,企业可从实习生中物色雇员人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直接录用。有些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合作教育计划,学生到与所学专业密切结合的工商企业等机构工作,使学习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巩固,并学到新的经验。这类学生往往利用假期参加实习工作,不延长学习年限。

三、国外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学校为主,社会各界加以支持

尽管各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各异,但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其发展,各国政府通过有关立法加强对工学结合的干预。除了通过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外,政府还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政府与行业的介入,使工学结合走向整合,产生“学校、企业、社会”整合模式。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工学结合教育。由于工学结合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高、能力强,有不错的经济收入,相应的也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人们很尊重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不认为接受此类教育是低人一等,国外有些大学本科生在毕业后还有针对性地去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一技之长,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工学结合中各方权益、义务界定分明

国外校企双方在开展合作教育的过程中都承担明确的义务,同时也享有必要的权益。不仅规定了双方的权益和义务,而且还专门写明学生在合作教育中的义务和权益。学校承担的义务主要有:积极开设公司急需的专业和课程,选派有一定技能、工作态度较好的学生到公司完成工作学期,设立效率高的合作教育执行机构;而享有的权益有:公司为学校提供专业开办费和所需物质,以合作教育为契机,扩大学校声望以及学生就业率。学生承担的义务则包括与公司很好合作,认真工作,按时提交“工作学期”报告;享有的权益除获得工作经验,加深理解课堂所学内容外,还可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场地,挑选就业单位,并可得到相应的工作报酬。

(三)工学结合中合作主体需要有自觉的态度行为

国外学校在实施合作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根据企业需要,尽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为社会经济服务。为推动校企紧密合作,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发展方向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学校聘请企业界人士参与学校的管理。除帮助学校为商界更好服务外,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开设讲座乃至找工作。国外的企业一般都能积极与学校开展合作教育,企业派职员进学校学习也是有力的佐证。在完成本职工作情况下,学习的方法有:在所在地区的学校注册脱产学习:业余时间到高校选学所需知识。为鼓励职员进学校学习,企业一般都付部分工资,有时还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职员在校学习期限。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0篇

1 培养公司内训师

大部分企业的培训内训师基本上来自于公司的业务骨干。当前,公司内训师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内训师自身知识经验较为丰富,技能过硬,但授课效果一般,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内训师培养的思路主要分为四点:一是内训师选拔与培养“项目化”。以项目制管理思路推进内训师培养工作。二是课程开发需求“系统化”。通过系统化的思路,使内训师课程与培训需求紧密结合。三是课件开发与授课“专业化”。通过对内训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课件开发与授课的专业化方法。四是内训师培养与课件开发全过程“表单化”,制作一系列的标准表单,支撑内训师培养与课件开发全过程,确保标准作业。

2 建立职业导师制

在已有的“导师带徒”培训模式基础上,建立公司“职业导师制”,加速人才培养。“职业导师”应选择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专家型人才,对新员工进或有潜力的员工进行职业指导,使其快速胜任岗位、提升业务水平。根据个人能力、专长特长,培养对象技能水平,主要采用“一对一”个别采用“一对多”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职业导师制”:

①成立“职业导师”工作办公室。成员由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及各部门主任组成。办公室负责职业导师的选聘和审批,建立、维护职业导师人员库;制定职业导师的考核评价标准;负责经验总结、交流与推广;负责表彰和奖励优秀职业导师。

②选聘把关。职业导师的聘任资格为工作业绩良好,经验丰富的在岗人员,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公司管理人员、技术能手、专业带头人可直接认定为职业导师,其他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也可通过自荐的方式,经职业导师工作办公室审核成为职业导师。

职业导师聘任后,签订《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完成各阶段培养目标,为所培养的员工提供指导,使其提高综合素质,缩短技术、技能成熟期,达到岗位要求的技术水平,促进职业发展。同时,要对职业导师进行培训,提升沟通技巧、辅导技能等。

③灵活配备。新员工、青年员工、确有需要的员工根据本岗位工作实际情况,可以提出聘请职业导师的申请。职业导师制是全员的、全方位的,老员工如果轮换到新的岗位,也应配备职业导师。不论年龄、资历,只要在这个领域业绩表现突出,就可以成职业导师。

④就近辅导。根据就近辅导的原则,职业导师一般长期与培养对象一起工作,通过现场授课、工余辅导、操作演示、模拟演练等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深入沟通交流,为培养对象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参考意见。

⑤体现激励。《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履行期满,职业导师提交培训总结;培养对象提交技术总结或论文,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组织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内容分为过程评价和工作效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培训次数、培训记录、授课课件等内容。参照培养对象的公司的普考及技能鉴定成绩,进工作效果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对职业导师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 调考常态化

以考促培、以考促学。企业尤其是技术型企业应按常规竞赛调考专业类别成立相应的专业竞赛调考项目组。项目组设一名项目经理,由相关专业部室负责人或专责担任;设一名教练,由资深专业带头人或兼职培训师担任;参赛队员若干;设两名工作人员,由相关专责担任。

①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负责与对口部门沟通联系,确定培训内容、竞赛内容,向专业竞赛调考项目组及时反馈竞赛调考信息。

②教练的主要职责:负责组织编制本项目的专业竞赛调考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依据竞赛调考内容,提出参赛选手选拔条件和方式,并承担参加竞赛调考选手的培训任务,针对每个选手建立素质模型,提出相应培训策略,切实做好强化培训,有效提高选手参赛能力。

③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负责按本项目的专业竞赛调考工作方案购置本项目专业竞赛调考所需资料、书籍,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④基层单位的主要职责:按照专业竞赛调考项目制工作方案,落实好竞赛调考专业的全员培训及选手推荐,关心和支持参加竞赛选手,并积极承担下达的教练任务。

引入刚柔并济的竞赛激励约束机制。各部门、各单位、班组详细记录每位员工的教育培训进展状况,并通过竞赛调考检验培训效果。将专业劳动竞赛、岗位练兵等常态化,每年定期举行。各主管部门、基层单位组织全部岗位、工种的统考,检验员工岗位工作情况。统考结束后,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调考,每年抽取5个左右不同的工种,随机抽取一定比例员工参加,检验各岗位培训工作实际效果。通过调考选拔优秀技术人员加速人才培养,增强人才储备,并通过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使优秀技术人员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4 体验式培训

近几年,培训在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得到重视。效益好的企业都能够增加员工培训费的预算,把对员工的培训作为一种投资,通过提升员工的素质与能力,来完成企业的人力资本的沉淀与积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购置新型专业设备作为培训器材,促进员工技能跟上设备更新速度;将老旧设备维修组装,供新员工、参培人员进行模拟操作。同时,多开展体验式培训增强员工的学习兴趣。

目前国内的体验式培训大体可以分为:拓展训练、主题培训、教练技术、户外探险等。体验式培训是个人或团队通过参与活动后获得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引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与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自己新的认知,最后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中。实验表明:学习中,阅读的知识可以记住10%,听到的可以记住20%,而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则可以记住80%。

上一篇:实践育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环卫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