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3-20 11:11:25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一、交通运输专业发展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前身为林业机械运用与维修,成立于1980年,该专业为西南林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也是云南省开办最早的专业,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于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特色专业。

目前,本专业拥有一个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一个云南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实验、实习、教学设施较齐全。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本专业已为云南省乃至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及其它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已培养本科生近1000名、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其中成绩显着者已成为企事业单位主要技术骨干和高层管理人员。本专业已成为云南省乃至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交通运输专业无论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还是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研究当前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符合我国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交通运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通运输理论及应用是当今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未来十年,上海、大连、天津等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将是空前的。依据对港航企业走访调查及与毕业学生座谈的反馈意见,本文所指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突出航运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自创办以来,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即现代汽车运用技术与管理和现代物流方向,目前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现代汽车故障测试与诊断、汽车维护与维修、维修设备的维护与使用、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设计了符合交通运输专业知识结构要求的柔性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在面向行业办学、校企合作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创立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体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本科生培养机制。

二、交通运输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守的基本原则为认真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通过培养使学生达到“素质高、强能力”的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工程学、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现代物流工程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汽车维修与营销、物流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检测、汽车营销、物流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

考虑到将来学生毕业多工作在汽车、物流等企事业单位,在学生的培养上更加注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1)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熟悉交通运输行业的政策和市场发展变化;第二,对行业具有较深刻的见地并能作出透彻的分析;第三,具有较好的学术素养和技术功底。

(2)专业人才能力要求。

从事汽车行业的学生主要应该掌握汽车结构的甚而理论和专业知识,学生应具备对汽车使用、检测、维护、维修以及汽车营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事物流业的学生应该熟悉现代物流以的新发展、新要求,以及了解物流工程及供应链物流的相关知识等。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是以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科技发展充实教材并反映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交通运输中对汽车使用、检测、维护、维修以及现代物流的新发展、新要求。引进和吸收国外本专业的优秀教材,用双语教学方式与国外教育保持同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向道路运输企业、汽车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市场的服务,形成全面开放的教学内容,以服务求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打造一批适合本专业发展的特色精品课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置:

(一)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市场意识

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培养,还要重视人才市场的需求,这是目前高等学校生存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市场意识,打破按专业培养的方法,实行“按类招生、分段教学、中期分流、按需培养”的模式。“按类招生”是指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招生,实行大口径进入:“分段教学”是指前两年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进行“厚基础”的基础理论教学,后两年进行“宽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中期分流”是指从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学生凭个人兴趣和人才需求取向按专业方向实行分流;“按需培养”是指按国家、行业、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适当考虑相关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

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实行因时、因才制宜的“按需培养”。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毕业生培养合作机制

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近十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良好的企业效益及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的高水平人才涌入,为农信社后续发展储备了巨大能量。能量的有效发挥有赖于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而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信社人才能量的大小。人才培养的模式一直备受各省联社、农信社、农商行的关注。

模式之探:多元并存

人才培养越来越多地得到农信社在“战略”层面上的重视。在对我国东中西部农信社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后,记者发现,如果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关键词切入,农信社人才培养的突出做法可归纳为 “六大模式”。

从人才培养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模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在高校内部设立金融班,大一起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主要教授金融学和与农信社操作事务有关的课程。入学之初,信用社与学生、高校签订“三方协议”,要求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农信社工作。如滨海农商行在天津财经大学成立的“滨海班”、吉林省联社与吉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联合开办的“农信班”。二是与高校合作,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集训”,时间一般为3~12个月。如江西省联社组织新进员工到江西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带薪培训。三是与高校联合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如浙江省东阳联社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作,每月邀请大学教师到东阳联社为员工集中授课两天,员工结业后通过相关学科的考试、论文答辩,可申请硕士学位。四是与高校联合举办研修班,组织高管人员去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进行管理学培训。此类研修班更侧重于管理能力的培养而非学位教育。

第二,“自主投资式”人才培养模式,指自主成立培训中心或商学院,逐步培养自己的内训师团队,对员工进行培训。如,浙江省联社专门另设大楼成立的“员工培训中心”,江西省联社、广东东莞农商行、浙江瑞丰银行等成立的商学院,多以国内集中培训和国(境)外学习培训为主要形式,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后备干部进行轮训。

第三,与非高校类机构联合培养模式。前两大类培养模式主要侧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农信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十分重视。如,潞城农商行为使新招员工能尽快接受和运用微贷技术,在招聘之初就对员工进行相关潜能的面试,并聘请专业微贷技术公司对员工进行微贷培训;部分农信社、农商行还聘请专业礼仪公司,对农信社员工进行礼仪培训等。

以上三种模式目前在我国农信系统中普遍存在,且各有利弊。在高校联合培养模式中,“金融班”培养的定向性和针对性强,但培养周期较长,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存在不确定性,容易产生学生违约的道德风险;“集中”训练的方式有利于员工素质的快速提升,但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较高;与高校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或研修班的模式,上课时间灵活自由,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之余提升自身水平,但此类课程往往课时费较高。“自主投资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设培训中心,并拥有一批自己的内训师,前期投入的成本较高。与非高校类机构联合培养人才一般更具针对性,但往往是局限于某个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的专业培养。

从人才培养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订单式培养模式,对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不同类别的培训。如,浙江东阳联社对中层管理人员,推出“赢在中层”人才培养办法,对新入职的青年员工则采取“春苗计划”。不同需求的员工参加不同种类的课程,提高人才培训课程的针对性。

二是流程培养模式,即为员工设立一套完整的从“雏鹰”到“雄鹰”的培养流程。一般情况是:入职之初,设立职业生涯导师,帮助做好员工近期和远期的职业规划路径,并每年进行一定程度的微调;工作过程中,根据员工职业规划路径,有计划地对员工提供针对性培训;设立公平公正的晋升路径,保证员工自身成长成才后有更大的才能发展空间,实现员工从“雏鹰”到“雄鹰”的转变。

三是梯队培养模式。省联社根据行社班子建设的需要和后备干部的具体情况,确定后备干部培养目标和计划,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培养锻炼渠道,不断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实施干部上挂下派管理办法,探索开展行社优秀干部提拔上挂任职,组织省联社青年干部下派基层行社学习挂职,形成了干部动态培养的长效机制。

反思之困:问题交锋

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就像一剂强心针,为农信社人才注入了知识化、专业化的血液,提高了不同层次人才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其在掌握银行业务的同时,更加理解和融入农信社“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市场理念和文化理念。然而,面对资源、能力、财力等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农信社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探索和创新阶段,农信社必须直面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矛盾,正视问题的交锋。

交锋之一:培训与培养

人才培养是对人进行选拔、教育、培训,并给予其发展培育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就目前农信社的人才培养来看,绝大多数的培养侧重于培训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从选拔、培训到发展培育的完整体系。

全国农信社几乎都会制定相关的年度人才培训计划,一部分农信社、农商行建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组织培训工作,对不同层次人才及不同业务进行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但是对于培训结束后人才在业务能力、综合能力上的提升及后期管理上却很少有明晰的规划。四川省农信社建立的“80后理事长、主任助理”机制、江苏沐阳农商行的“内部导师制”等一系列类似的在培训课程之外的人才培养方式值得肯定。构建一个课程培训、综合能力培养、职位晋升培养相结合的立体式、流程化、精选型的培养模式,对于农信人才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交锋之二:结果与效果

在农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培养的结果往往通过鉴定报告、结业考试、操作测试等相关的水平考试来衡量,如此的衡量标准侧重于短期的结果,评估方式较为单一,且不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更忽视了其长期效果。目前,在农信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影响培养效果发挥和后续评价的问题。

首先是培训教材问题。在对江西省联社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论是与院校还是培训机构合作,培训教材的选择都成为一个首要问题。高校教材偏重理论,培训机构教材往往缺少严格的资质认证,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其次,培训效果的考核及评价体系不够明晰,这也是合作双方发生分歧的地方,建立一套权责明确、短期效果和中长期效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于合作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再次,效果控制的跟进不够及时。在进行专业培训后及进一步培养过程中,关注人才的后期发展及走向,加强对人才的人性关怀,是对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控制手段。能够在保证人才向着既定轨道发展的同时,防止人才流失。

发展之向:路在何方

“一个银行能否办好,取决于有没有好的银行家。”山西省联社晋中办事处刘海滨主任有着这样的观点。以往,农信社人才培养局限于战术水平而非战略高度,现在越来越多的农信社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银行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因此,多位业界专家认为,农信社人才培养模式应开辟三条路径。

路径一:人才培养的“全面培养”模式。要由侧重于对新入职员工的培养,向新老员工、中层员工以及高管的“梯队化”全面培养转变;要由侧重于对基层柜员、会计岗的技能操作培养,向操作序列、营销序列、专业序列、管理序列等多个岗位系别并重转变;要由入职后再培养,向入职前参与实习、入职时进行集训、入职后进行定期培养转变;要由单一定岗,向定期、不定期轮岗转变,并实现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全面调动。

路径二:人才培养的“高速路”模式。在农信社流程银行建设过程中,随着“扁平化管理”战略的实施,其人才培养也应适应“扁平化培养”趋势,对特殊人才的培养建立起“高速路”的成长模式。减少管理层次,使上下级的纵向沟通变得简单易行;在岗位管理上,让员工不再被既定的工作岗位束缚,而是在职业生涯中寻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从而得到快速成长;在培训课程设置时,要实行因人而异的“订单式培训”,让银行员工在提高个人技能、改善自身行为等方面享有更多的自,从而促使人才向着特长方向高速进展;要为特殊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合理设置公开竞聘及岗位调动机制,使其能够在岗位上实现价值,促进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已有了深刻的变化与长足的发展,这给医院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作者就新形势下医院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如何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人才,提出一些看法。

一、医院面临的形势与医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新时期医院面临的形势:一方面就是医疗卫生工作服务观念的强化。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重新明确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主义公益事业的性质,并提出医疗机构改革要“以病人为中心”,明确了医院的办院宗旨仍然是要体现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实质内涵体现新时期医院的工作具有更强的服务性。另一方面就是医院经营步入不完全的市场经济的轨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医院发展的外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医院,已不能再由政府统包,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医院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由之路。医疗机构的改革,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卫生区域规划的实施等,对医院的经营与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医院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研究、开发医疗市场,注重管理,走质量效益之路,走规范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二)医院人才素质与定位:新时期医院人才的素质:品德、服务、技术、经营和管理素质。新形势下医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有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的,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

二、新时期医院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人才效益性的认识:医院人才培养首先深刻认识投资与效益的关系。不难理解,医院人才的知识转化可给医院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效益的产生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的特点,正是由于效益间接性与长期性的原因,加上医院管理者任期制影响,一些医院往往对人才培养存在短期效益的思想与行为,采取医院人才的“拿来主义”(主要靠引进人才),“实用主义”(缺什么人才才引进或培养什么人才,什么时候缺,什么时候引进或培养)。人才培养缺乏规划性、目标与延续性。这必然影响了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医院远期目标的实现。所以医院人才培养应有规划性与目标性,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并长期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医院所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才培养的效益性。

(二)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医院人才培养的原则之一应该是实行全员性培养。全员培养中应注意做到点与面的结合,点的培养,即指重点人才的培养,其做法一般是从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人员选择重点人才苗子,其后定目标,给任务,加压力,重投资,强化品德与学术的造就。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目的是使其较好掌握新技术,跟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使医院保持某方面的先进性。

面是培养医院人才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其理由是:其一,医院人才结构是一种由高、中、初档次医学人才互补形成的合理、稳定的能级结构,如临床学科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高职称医师的结构。只有各能级人才的合理存在,功能互补,才能发挥医院人才的最佳效果。其二,由于现代医学专业分工的精细化与病人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医院人才群体性特征更显重要,也就是说,疾病的诊疗过程已常常需要多学科、多能级的医务人员共同的参与;医疗工作的完成有赖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与有序配合。所以只有搞好面上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医院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才能提高医院总体服务水平与医疗技术水平,真正增强医院整体实力,提高医疗市场的竞争力。

面上的人才培养应采取分层次培养的方法。初级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基础与素质的培养,尤其强调的是“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它是近年来对临床住院医师实行的一套科学化、标准化的全面、全程培养的方法,对医院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意义,这一制度将在各级医院推广与实施故应予足够的重视。中、高级医院人才的培养侧重于使其掌握深、高、新的医学知识与技能,以及传、帮、带的能力。

(三)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现代医疗卫生工作突出的服务性要求医院人才培养中必须改变重技术轻服务的传统观念与做法,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专业技术素质与服务素质的服务技术型人才。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两个“三基”的训练,第一是“技术三基”的训练,即通过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专业技术素质。第二是“品德三基”的培养,这可概括为:①道德基础培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通过民族与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其事业心与奉献精神;通过群体意识教育,培养其集体亲合意识,个体互补意识,勤奋钻研精神。②法制基础教育。当前卫生立法已是大势所趋,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通过法制教育,尽快提高医务人员法律观念与意识,使之能自觉地依法行医,规范医疗行为已成当务之急。③心理、社会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医学心理学与社会人文知识的教育,使之懂得病人心理因素的作用,社会联系的影响,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提高服务社会、服务病人的意识与水平。

(四)注重临床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医院人才培养应面向病人,面向临床,培养大批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临床医学人才。由于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人才的成长周期较长,只有在临床第一线,与病人直接沟通,严密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并坚持在诊疗工作中长期实践,不断积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或优秀的临床型医学人才。但近年来出现了种种不利临床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不良现象,例如,现代先进医疗仪器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为临床提供了便利的诊疗手段,另一方面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临床医师重仪器、轻临床,放松了临床基本功训练,一些医院因此淡化了严格临床培养的好传统。现行人事使用与职称评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了重文凭、轻实践,重外文与论文,轻临床的倾向,在有“文”则升,到点则升的误导下,出现了读研究生风、出国风、搞论文风等,影响了临床医疗梯队的正常建设,影响了临床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根据上述情况,笔者认为:

①充分认识临床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强调临床能力培养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建立严格的规范的临床培养制度,以有利于临床型医学人才的培养。②改革人事有关制度,建立与临床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新的人事体制。③设想建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双轨道模式,即实行临床专业医师规范化临床培养与临床研究生培养同时并存的两种制度。临床研究生培养以临床科研为主要方向,临床专业医师规范化培养以临床技能与水平为主要方向,临床专业医师规范化培养并与学位制相结合,如临床住院医师通过3~5年规范化临床培养,经考核合格或优秀者可授予临床硕士或博士学位。

(五)注意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观念上,对医院管理干部常看成“脱产干部”、“非专业人员”、“不产生效益的行政干部”;“培养上,缺乏计划性、目标性的培养”,常“以干代培”,“以修代培”;人事制度上,未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同等待遇,技术职称评定缺乏专门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产生了轻视医院管理、不安心医院管理的现象,影响了医院管理人才的正常培养。其实,管理是一门科学,而且常常是一高科技的科学,它亦具有生产性与效益性,尤其在新的形势下,医院运行机制上明显的市场性与经营性,以及内涵建设上的质量效益的要求,使医院管理作用更显得重要。只有搞好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搞好医院科学管理,才能使医院各系统功能放大,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才能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能使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得到保障。

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我国高等农科人才培养的整体现状

近年来,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本专科层次,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凭借其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人才储备、办学区位等方面的优势,纷纷开设涉农专业,扩展其学科领域,特别是通过对原有农林院校合并的院校而言,更是强化了涉农学科领域。目前,非农林院校在农科本专科层次中已占到该层次培养总量的50%左右。与此同时,这些非农林院校中有些院校只开设了一两个农学门类专业,缺乏培养合格农科人才所需的学科群支撑,这些院校能否保证农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值得有关部门予以关注。在就业层次分布上呈现逐渐下移趋势,由中央和省级开始向市、县两级发展,对于本专科层次的农科毕业生而言,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在就业行业分布上,到企业就业的农科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多,比重也越来越大,如硕士去企业就业的比重由2004年6%增加到2008年的30%;本科生由2004年32%增加到2008年40%,专科由2004年55%增加到2008年72%。由此可见,企业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科人才的主要就业去向。

同时,在农科人才的就业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农科人才还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的要求,企业对农科人才的评价较之于机关事业单位偏低,特别是对组织管理、社会交往、语言能力、科研能力、外语水平等方面评价明显偏低。第二,到农业推广系统就业的农科毕业生人数明显偏少,比重偏低。一方面,大批农科专业技术人才无法进入农业推广系统,另一方面,目前系统内仍有约30%为非农科专业人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对现有农业推广系统的岗位要求、准入机制等缺乏相应规定。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用人单位对目前我国农科人才的评价普遍较好,特别是对知识结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方面评价较高;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对农科人才的评价要高于企业,但无论是企业还是机关事业单位,对农科人才的组织管理、外语水平、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仍然较低。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以及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职业应运而生。根据对湖北、江苏、四川、河北、陕西、山东等省份的实际调研,目前社会对新兴职业或岗位有着强烈的需求,如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人才、乡村旅游及服务业人才、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等,尤其是涉农企业对新兴岗位的需求较为迫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达到3300万,其中,研究生在校生人数达到200万,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到2110万。以此为基数,依据近5年来高等农科在校生数量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预测2020年我国各层次高等农科人才在校生规模的71万人左右。另外,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模型对2010年-2020年我国农科人才培养规模进行预测分析显示,到2020年,农科在校生规模将达74万人。考虑到近年农科人才比重有下降趋势,我国各层次高等农科人才在校生规模将由2008年的60.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70万人左右,年均递增率在1.4%左右,相对2004年-2008年10%的年均递增率来讲,今后十年,我国农科人才培养规模将进入一个稳步发展时期。

建立适应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是国之根本,而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农业科学研究和培养农业人才的重任,对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和指导高等农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1.加大对高等农业院校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层次投资渠道。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或政策措施,保证国家财政及各级地方政府对高等农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院校的办学条件;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大对农科学生学费的减免力度,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为“三农”建设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2.政府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技术革命纵深发展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高等农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及时进行调控,要积极发展与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以及交叉学科,对于社会需求量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人数,甚至停止招生。对于随着农业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岗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分析这些新兴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要在高校中设置相应的专业,增设新专业或拓展现有专业,适时调整自主设置专业,以满足新兴岗位对不同人才的需求。3.随着越来越多的非农院校参与农科人才培养工作,国家有关部门要引起高度关注,应在宏观上对参与农科人才培养的非农院校予以政策性指导,尤其在学科建设方面应统筹规划,使其能够与农业院校相辅相成,协调、有序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把“三农”问题放到了突出的、优先解决的地位,也出台了有关政策和措施。但是“三农”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还是农村的城镇化、劳动力转移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目前农业行业,特别是基层单位农业科技人才还是相当匮乏的。在当前农业行业普遍待遇不高,条件比较艰苦的前提下如何解决人才“下得去”的问题,迫切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一样,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科技体系之一,应当成为农科人才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针对目前农科人才到农业推广系统就业数量明显偏少、比重偏低的问题,建议国家应加大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根据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调整农业推广体系的岗位结构和人员学科专业结构,较大比例的增加技术岗位和农科技术人员比例。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参照教育系统、卫生系统的做法,制定农业推广系统岗位资格要求,建立准入机制,为更多的农科大学生进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四)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培训,满足新职业、新岗位的人才需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兴岗位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利用高等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科研优势,加强对现有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使农技推广人员得到全面系统学习,加深他们对新科技、新技术的认识,从根本上提高现有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新兴岗位对人才的迫切需求。#p#分页标题#e#

高等农业院校应坚持与时俱进,提高农科人才培养质量

农林院校应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加快农业教育新领域的探索,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农科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农林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自身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和定位,明确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博士层次可定位为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人才流向各级农业教育教学与科研机构、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硕士层次应根据社会需求,可定位为学术型与应用型,并由学术型逐步向应用型转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术型研究生人才流向各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或继续求学深造,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人才储备,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流向各类农业事业、企业单位;本科生可定位为农业推广应用型人才或者经营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业管理方面的工作,而专科生可定位为农业生产实践型人才,直接在农业生产一线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学科专业的重新整合是改革农科类人才培养对策的基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针对社会对新兴岗位的需求及传统农科专业存在的弊端,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增强农科专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针对农科人才就业主体是企业这一实际情况,各院校应认真调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动面向生产实践,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倾听他们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培养质量,以适应企业发展对农科人才的要求。学校要利用各种渠道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接受锻炼,切实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各培养单位应根据社会用人单位对农科人才的总体评价,加强对学生组织管理、语言能力、社会交往、外语水平等方面培养,提高农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农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鉴于今后十年农科人才规模将进入一个稳步发展期,因此,我国农科人才培养工作应由数量扩张型向重视质量素质提高转变,培养单位应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内部结构的调整、教育方法的改革、人才质量的提高上来,要使培养出来的农科人才的层次结构、素质能力适应社会需求,要严格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基本要求,谋划和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切实培养符合行业需要的高层次农科人才。

全社会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建立长效的用人机制

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一、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水平不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形状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因此,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概言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短期培训,就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物流人才,必须在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管齐下。

1.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

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他们应该是复合型的。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更要掌握供应链流程,同时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电子商务技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如跨国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能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对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识方面应具有物流通用知识和技术,掌握经济贸易、信息科学、工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在技能方面,应全面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吃苦耐劳,正直诚信和有效沟通的基本素质。2.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

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以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的。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符合型的。这类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泛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搞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学科建设。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推断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式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构造学生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较早接触和熟悉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二是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识点渗入,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流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为培养物流管理及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

3.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物流人才的极度匮乏,学历教育的长期性和所培养人才的少量性,使得物流人才培训市场的潜在价值自然突显出来。做好物流人才的非学历培训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不断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确保认证质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资的广域流通,要求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这就需要物流认证培训。认证培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培训机构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做到:加强监管,建立统一标准;杜绝无师资、无场地,仅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其资质进行鉴定。

对物流培训市场进行细分,正确培训的针对性。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是多种产业的整合,是强调管理实务与操作能力的职业领域,所以物流人才的培训应尽量有所侧重,对各种不同的物流认证按应用方向进行细分。从类别上分为企业物流人才、规范(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培训四等;从层次上分为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三等。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资源,加强短期培训。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物流人才与信息资源,高校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非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短期培训,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物流人才。企业也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与高

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自己所急需的物流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在职物流人员的素质。

企业高度重视,加强对对各层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现代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培训教育应逐步发展成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美国物流企业的经验表明,最直接的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层次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层次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层次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层次为物流操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季靖.我国物流人才培训的形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5,5:48-50.

[2]兰呸武,曹翠珍.浅论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78-80.

[3]张馥通.浅谈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J].天津市财贸干部学院学报,2005,3:56-58.

人才培养范文第6篇

随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人才培养开始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性转变,推动着高等职业院校从教育理念、发展战略、学院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审视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起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素质、能力、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专业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将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并按技能要求形成模块化组合,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及专业技能,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三年的培养,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导游及酒店管理实务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旅游与酒店模拟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一)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鸡西大学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行“新三学期”的政策。第一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思政课”社会实践及专业的认识实习,对所学专业有初步认识,充分领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具备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确立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二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见习与调研;第三个学生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实践及岗位实习,实践学期共计18个月,能够使本专业的学生提前参加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提前了解并熟悉旅游酒店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同时,在每学期的授课中,加入实践内容,使理论与实务并举,强化实践教学。

(二)校内全仿真模拟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验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

(三)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充分地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三、产学研结合,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以旅游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旅游行业需要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产学研结合,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鸦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旅游管理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

(一)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

为此,学校一方面选派学生和教师到旅游企业参加工作实习,了解企业运行动态,更新师生的知识,提高师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社会广泛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学院任教,包括邀请旅游界的专家、企业家到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实训基地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锻炼学习场所,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就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建立教师专职服务机制

教师专职服务是指安排相应对口方向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实习基地工作,承担实习基地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

(三)成立有社会行业、职业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成员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该会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分析和指导。

(四)建立并完善产学研教育激励机制

首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尽量提供较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和政策,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为他们施展才华建造平台;其次,对表现突出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指导教师给予表彰,旨在形成企业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循环。

(五)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把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技能比赛

与旅游局合作,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在校内与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两次导游资格考试及考前培训,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早上岗、早就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提高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范文第7篇

一、指挥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指挥员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精通指挥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很强的政治坚定意识、联合制胜意识、勇于创新意识和良好心理素质。

一是政治坚定意识。政治素质是指挥人才的首要素质,政治素质是指在政治觉悟、思想作风和组织纪律等方面所具有的素养,是在理想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等呈现出的状况和境界。政治可靠、立场坚定是对指挥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要把贯彻执行上级命令、指示的坚定性与指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实现上级意图,确保行动服从政治外交大局,服从服务于战争全局。

二是联合制胜意识。指挥人才必须具有全局意识、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能够从国家和军事战略的整体要求出发,谋划和控制行动,以积极的行动为全局创造有利条件。就是以联合为灵魂和主线,统领和贯穿整个作战的筹划与实施,对中的各个方面、各种力量、各个战场、各个作战阶段、各种作战行动,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进行科学构思和总体设计,达成力量上的联合、行动上的联合以及各个战场、各个作战阶段的衔接,使整个作战在目的性、整体性和连贯性上高度一致,最大限度发挥综合优势。[1]

三是勇于创新意识。创新是我军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我军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使得一切军事和战争实践都呈现出新的形态,而且在发展前途上还存在较大的不可预测性。信息化战争指挥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素质。指挥人才的创新素质主要是:具有开放性的创新思维,能把创新思维的触角伸向新军事变革的最前沿,能够自主突破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多角度地思考、研究军事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自己的创新设计有充分的自信,勇于排除各种干扰,果断坚决地把改革创新的理论付诸实践;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发现新问题,适应新规则,提出新观点,找到新办法,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四是良好心理素质。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挥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提高其他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指挥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用坚强坚韧的意志对待工作中的压力,以自信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处理险情和冲突,用虚心和理智的态度接受批评和指责,有条不紊、高效务实地干好自己的工作。

二、指挥人才应具备的知识

指挥人才,应是具有较高智能的“知识型”人才。

一是专业知识牢固。信息化战争呈现出的一体化和联合化特征,要求指挥人才的专业知识必须系统化和综合化。要掌握通用战争理论,掌握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模式、发展进程、特点规律等基本知识。要通晓各军兵种作战理论,包括敌我双方各军兵种体制编成、作战运用原则、主要作战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要熟悉战略、战役、战术层次指挥决策、协调控制的相关知识,关注信息化战争带来的新发展、新变化。要了解武器装备和指挥系统知识,包括敌我双方主战武器装备战技术性能,侦察通信、联合指挥、电子对抗、精确打击、作战保障等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实施精确化指挥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撑。

二是指挥经验丰富。现代战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指挥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要具备丰富的岗位经验,经过所属军兵种多级指挥、参谋等岗位锻炼以及军兵种交叉代(任)职,特别是亲自筹划、组织和指挥联合训练、联合演习,积累筹划决策、指挥控制,以及战法运用、兵力使用、作战保障等方面的直接经验体会。要具备丰富的战例知识,深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战例,特别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等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最新战例,为将来遂行指挥任务做好准备。

三是相关知识广博。信息化条件下将与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紧密联系,指挥人才必须具备相关政治知识,包括国家的政策方针、军委的战略意图、军队的各类法规等,能准确理解和贯彻上级决策意图,从战略高度把握战争全局,从政治的高度把握战争进程。要具备相关经济知识,从国家利益角度科学确立作战目标,正确预测作战对手打击重点。要具备相关外交知识,掌握国际法、战争法等,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和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

三、指挥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加强指挥人才培养,必须优化指挥人才培训任务,构建层次分明、逐级递升、分工合作、互为补充、职责明晰、高效顺畅的阶段性分工体系。

一是依托院校培养。院校是指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大学本科学历教育阶段,瞄准初级指挥培养目标,采取大众教育模式,主要完成军兵种知识、武器装备知识、军兵种技术和战术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培训,掌握指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联合意识。

二是加强轮岗交流。从实践看,不同岗位的轮换实践,有利于培养联合意识和联合指挥能力,是指挥人才成长的必要途径。开展的干部交流和跨军种交流任职、代职等项制度措施,提高军官素质,拓宽交流范围。要把军种间交流、军种内部交流、以及机关、部队和院校的交流有机统一起来,逐步增大交流批次和员额,努力实现由副职岗位交流向主要岗位交流,由中高级指挥人员交流向初级指挥人员交流,由本系统交流向司、政、后、装混合交流,由单军种内部交流向其他军兵种交流延伸。

三要健全任用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法规制度。要着力建立健全科学的指挥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任职资格和选拔使用制度。区分不同任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指挥人才标准,把联合指挥素养作为重要条件,统筹年龄、文化程度、本级培训、任职经历等作为考核评价硬性标准办法。二是要严格实施资格认证制度,这不仅提高指挥人才的毕业门槛,而且也是联合办学的前提条件。通过任职资格制度实行规范管理,明确各职级、各岗位的指挥军,官和参谋培养要求和目标,制定任职资格标准,逐步建立起联合指挥人才储备、交流制度,进而不断改变训用脱节、训而不用、用非所训的现象。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一、与时俱进,广开思路

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国内掀起英语热、许多国家也掀起了汉语热,造就了语言学习的大环境。这对传统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冲击。广西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的通道上,随着东盟的成立和经济圈的形成,多语种外语人才急需的形势逼人,这是外语教育的历史机遇。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校65周年。前身是广西农业学校,是全国重点中专学校。2002年10月升格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学一贯为单一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入校到毕业,学生旨在完成一般的听、说、写、译几项功能的学习与提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只有少数学生能在走向岗位后仍为从事的专业继续学习。

2002年起,南宁被定为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历年来,越南在广西的贸易额不断扩大,中国与越南的外企不断增多,通过广西的中越贸易、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势头越来越大,面对这种经济大潮,外语人才短缺,学校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于2004年开设、招收越南语专业,并派学生前往越南留学,造就一批既懂汉语又掌握越南语的人才,今年第一批毕业生已在越南及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发挥他们的才干。面对中国与东南亚合作(十加一)、交流及商贸发展的强大势头,学校又在筹划开设泰语、日语等专业。

2005年我校又招收了商务英语专业,把英语学习定位在商贸服务领域上,让语言与专业技能结合,显然,能在企业独当一面的人才,是商贸界最需要的。换言之,毕业生就业率将是很高的。第一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非常努力,他们将于2008年1月进行顶岗实习。

二、走访企业专家及本校的商贸管理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学计划是关键。商务英语的教学计划除了语言学之外,还涉及到贸易、财会、管理、法律的诸多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领域。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是以“英语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业务操作能力+综合能力”为模式,英语交际能力方面的课程有:英语语音、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函电、商务英语会话、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会话等;商务管理与业务操作能力方面的课程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报关理论与实务、单证实务操作、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法等课程;综合能力方面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文秘等。课程设置中,聘请企业专家来校参与讨论,吸收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另外还征求了商贸管理系有关领导及教师的意见,在商务管理与业务操作能力专业教育中,如何与英语教育结合上,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三、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较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体现高技能就要有一定的教学实践时间,我校本着高职高专教育深入改革的精神,进行校企合作,开展就业式订单教育的探索。现已经与台北年兴纺织公司及浙江省安吉县人才市场中心实现了订单办学。

企业的基本状况:

1.台北年兴纺织公司。台北年兴纺织公司在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中美洲尼加拉瓜都有分公司,非洲也有它的分公司。产品出口世界各地,该公司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利润逐年上升,台北年兴纺织公司董事长陈荣秋指出:“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成衣厂的竞赛,未来三年将会移转到东南亚,尤其是越南,年兴在三年内,越南将由两个厂扩增到六个厂,并把中美洲及非洲的获利与效率,复制到越南,预期三年后,年兴年获利可望回到四年前20亿元。”无疑,该公司对商务英语及小语种人才必然有大量的需求,今年招收2000多名技术管理人员和翻译,以后每年都要引进人才。

2.浙江安吉国际竹艺商贸城。浙江安吉县有许多合资企业,如:中国安吉国际竹艺商贸城。安吉还对国内其他竹产地起到辐射作用,让那里的老百姓成为安吉竹经济的受益者。据统计,现在安吉每年要消耗竹材1.1亿支,而安吉当地产量仅有2700万支,也就是说有75%左右的竹子要从外地引进。“现在我们的企业已经到江西、福建、广西等竹资源丰富地,建立竹原料粗加工基地”。陈林泉如是说。

据统计,安吉全县有50多家企业、3000多人活跃在江西、福建、安徽、湖南等省合作开发竹产业,已建立原料基地50多万亩,投资总额3750万元,年产值14949万元。

高效环保的竹产业还造就了安吉的绿水青山,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去年6月,安吉被评为中国第一个“全国生态县”。万顷竹海使安吉成为旅游胜地,“大竹海、生态游、农家乐”成了安吉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2006年,该县竹业旅游收入达到5.6亿元,游客数量达到320多万,而且以每年40%的速度在递增。因此安吉县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还需要大量的商贸企业管理,及掌握英语的商贸知识人才,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适合在这些企业就业发展。通过反复商讨,我校已与当地人才交流中心达成了协议,今年12月送部分学生前往当地合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间,除了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外,还要逐步熟悉、了解、掌握所在公司的业务知识及管理知识,力争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实践,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在考察期间,我们还就教学计划的制定,征求了当地企业家们的意见,集思广益,逐步完善教学计划。

3.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过考察,我们了解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外资、合资、外国的公司,或有意开拓国外市场的中资企业,学历起点是大专层次,岗位群广泛,职务多为涉外业务助理、外国客户服务、外资业务员、商务秘书和商务文员等业务。

四、国际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实现我校的办学目标,外语系与本校的国际交流处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出国留学的建议,经领导研究,已同意我们提出的建议,这是外语系实现教学计划的强大保证。目前,在广西商务英语专业出国留学(尤其是高职高专)还是首创。寻求留学的学校也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作国家的语言环境,应该是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并且合作的学校有商务管理专业;二是要考虑学生的经济情况,如澳大利亚等一些西方国家担保费就要20多万元,显然没有几个学生的家庭能够提供得起这笔费用,所以与这些国家寻求合作伙伴是不现实的。

(一)实地考察,确定合作伙伴

2007年3月,由外语系提出合作办学的方案,即,第五学期去国外留学半年。如果允许,学生又愿意的话,留学结束后,可以在留学的国家工作。经领导研究决定,于2007年6月,我校组成了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为团长的四人代表团前往菲律宾、泰国的有关高校进行考察,先后对菲律宾的爱瑞来诺大学、菲律宾大学、菲律宾师范大学及泰国的革勒大学、皇家理工大学等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比较及谈判,最后与菲律宾的爱瑞来诺大学及泰国的革勒大学达成了合作协议,我校的学生于第五学期在这两所大学留学。从收费情况、办学条件、系部设置来看,这两所大学比较适合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这两所学校的副校长及有关老师在7月初、7月中旬分别来我校进行了回访,同时也看望了我校前往留学的学生,今年8月1日已有部分学生前往菲律宾的爱瑞来诺大学留学。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留学期间的规章制度

1.学生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爱国主义是出国留学生必备的品格。

2.要自觉遵守有关国家的法律法规。到异国他乡留学,遵守他国的法律法规就是对留学国家和人民的尊重,留学生的言行、表现,代表我们中国人的形象,如果连他国的法律法规都无法遵守,我们将取消学生的留学资格,令其回国。

3.学生的自强、自爱、自尊、自信。在任何国度都极其重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尊敬师长、与同学和谐相处,要学会扬长避短,培养自己独特的自信心。只有不断更新、完善对自己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变得更适合于时代的发展,从而充满活力来完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抱负。

【参考文献】

[1]刘春林.校企合作,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J].现代教育企业,2006,(11).

[2]冯勇哲.谈一谈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3]浙江安吉竹艺置业有限公司.

人才培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人才培养对策

风险投资人才的基本特点

风险投资人才要具备以下的特点:

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风险投资的主要对象是新兴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企业,在可能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中每个环节就包含着众多潜在的风险,风险投资人必须强化规避与锁定风险的意识,处理好各个环节的关系。

具有强烈的投资意识。只有具备强烈的投资意识,风险投资人才能运用自己的能力与经验,大胆审视正在成长中的众多高新企业,从中筛选出富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不失时机地做出投资决策。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对高新技术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高新技术的市场走向及潜力进行准确判断,从而能对新技术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及消费者对技术的需求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善于捕捉信息、抓住机会、选择很好的投资项目。

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管理才能。风险投资项目的多样化、风险投资周期长、市场变化快等特点,要求风险投资人才必须具备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与管理能力,包括掌握金融、法律、财务、管理、科技知识,甚至掌握直接运作风险企业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一定的感召力、不畏挫折的坚强毅力、过人的胆略和力挽狂澜的魄力;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的心胸;具有随机应变、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及其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

我国风险投资人才的现状

有实践经验的却缺乏全面的理论知识。我国目前有实践经验的风险投资人才有一部分是从政府部门出来的,他们掌握了宏观管理经验,但缺乏专业知识和企业微观、中观管理技能,也不善于进行国际化的资本运作,而且往往以政府官员的工作思维模式来从事风险投资事业。另一部分人才来自于企业,他们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但缺乏相应的金融知识和对资本市场的一般了解。而风险投资人才恰恰要求既懂技术理论,又懂管理创新;既懂产业运作,又懂资本经营;既能深谙风险投资的职能奥妙,又能通晓国际风险资本运作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掌握专业知识的风险投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我国目前有一部分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是直接从高校科研院所出来的技术人员,他们具有技术专长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他们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丰富,对国内外风险投资的相关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们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基本不懂经营管理。培养风险投资人才的对策加快对现有风险投资机构从业人员的培养。现有从事风险业的有两类人才:一类是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让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要让他们参入具体的风险投资项目运作的全过程;另一类是有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应对他们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如投资组合、公司理财、知识经济、法律等,同时又要引导他们将实践的过程进行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从事高科技风险投资的专家队伍。

对现有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一些从大型企业“剥离”出来的管理人员、高级职员和其他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以及从政府机构改革中“分流”出来的人员,也有的会从事风险投资事业。对此,政府和社会可给他们提供一个有效的培训模式,如给他们制定训练计划,引导他们掌握所需知识,提供一个发挥的空间。

利用国际合作和交流,吸引海外人才。风险投资业应该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建立中外合作的风险投资公司,使我国的风险投资人员在与国外富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进行的合作、交流中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成为高素质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吸引海外风险投资家参与到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中来,聘用在海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可以开展中外风险投资人才的相互培训。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方面主要是收入分配问题,可以给予风险投资人才工资、福利、奖金、股权、期权和收入提成制度等,这样可以激发风险投资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约束机制方面主要包括:建立完备、严格的项目选择与决策机制,减少投资人判断上的失误,杜绝投资人在项目评估与选定上的道德偏差;建立对投资人的监控机制,特别是加强财务监管力度,既可减少风险投资企业的财务失误,也可使其及时做出整顿、追加资本或被迫退出的决策;建立明确的业绩指标体系和分配办法,促进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有效运行。

参考资料:

1.耿庆章,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教育与人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

2.姚芳玲,美国风险投资人才的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西安金融,2002

3.田永力,创新离不开风险投资人队伍.经济论坛.2003

人才培养范文第10篇

金融数学是以数学为工具、以经济为背景、以金融为例证的一门应用数学。其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在金融经济现象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来对金融经济系统的数量变化、数量关系、数量表现及其规律性进行研究。随着经济改革的日渐深入,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越加苛刻起来。探讨金融数学教育与实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金融长足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 1.1数学知识。扎实的数学知识,是学好金融数学的基础。涉及金融领域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线形拓展空间、几何规划、极值理论、泛函分析、最优控制理论、不动点理论、微分拓扑、灰色理论、层次分析等。为在有限学时内,使学生对实用数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可将复杂繁琐的数学定量证明和公式推导删掉,并引入一些金融相关的实际案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的同时,又分析了实际案例,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 1.2数学建模思想。金融数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保险、银行、期货、股票等,对于这些领域来讲,将实际案例引入建模思想,以数据为依据,进行大量实验,来对其内在运行规律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是一个有效的形式。因此,数学建模应当成为必修的一门课程,在教学镇南关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应用启发引导的方法,来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应鼓励学生参加建模竞赛,以此来作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强劲动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1.3计算机能力。新世纪,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当代人才的必备工具,其对金融数学教学亦有着十分有效的帮助作用。数学建模同计算机分不开,庞大的金融市场需要依靠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而计算机也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而存在。因此,在金融数学教育中,应当重视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进行编程,进而有效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施多媒体教学 新时期,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较为完善,利用起来开展金融数学教学十分有效。教师通过媒体文件对经济案例进行播放,再现案例情境,这样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对案例情节更为生动的再现,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观察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教学时间被大大节省,来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分析和讨论,从而达到深化记忆的目的;金融数学教育中,实施多媒体教育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实现了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的立体性结合,达到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育效果;在金融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网络,来使学生对当前新颁布的经济法规和经济热点问题加以了解,听取经济专家的金融风险预测和经济事实分析,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金融数学的积极性。 3、对金融职场进行模拟 3.1通过职场模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设基金、外汇、股票等交易模拟场所,在实验室中,学生可对外汇、股票等进行交易模拟,在模拟过程中不断强化对知识力量的理解,来对外汇、股票的大小盘数据分析、K线图、交易规则等具体的业务操作方法及基本的金融市场管理技能加以掌握,有效提升其实操能力。此外,在模拟过程中因要用到概率计算、C语言、经济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实践过程,融合了多学科知识,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启发自身创新思维,形成自身创新能力。 3.2通过职场模拟,强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职场模拟,使学生对金融业务进行熟悉,并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实施保险业务职场模拟过程当中,可定位学生的职位为业务员,重点锻炼和培养其与人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由营业部、人事部经理等领导职位来负责对其锻炼,使其逐渐形成处理突发事故和上下级关系的能力。 4、强化学生实习,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经过多年的探索的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了很多先进、合理的因素,特别是在理论基础教育方面,使学生收到了较为扎实的训练,有了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那么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将毕业生课堂向岗位有效转变这一适应期缩短那?实习无疑成为一个极佳的选择。特别是对于金融数学来讲,一方面要将理论应用与实际,一方面是要强化自身业务能力,进行实习十分必要。 4.1通过实习,完善学生就业准备。学习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四年的学习生涯已为学生将来从事金融事业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习,来使学生对真正的金融环境和金融系统操作流程有一个整体准确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其就业热情。实习阶段,通过教师的适时指导,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应用相对应,形成自身实操能力,为自身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打下坚实基础。 4.2通过实习,实现实用型人才目标的培养。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习来形成学生理论与实际兼顾且相联系的能力,对自身金融实践知识进一步丰富。教师通过对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系统的积极协商,来使学生进入到这些场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现实环境的打磨,来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对工作领域的金融业务快速熟悉,有效的缩短适应期。 5、结语 严峻的就业形式对比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使得对金融数学教育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十分必要。借鉴上述内容,来更为有效地保证金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使其拥有更好的就业前景,为社会所接受,从而使其自身的特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经济建设。

上一篇:石油化工工艺设计范文 下一篇:审计学专业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