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9 22:22:07

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范文第1篇

江苏沿海三市农业普遍实施“以工兴市”战略,工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最大的推动力,旅游业特色明显,海洋产业发展较快。2010年,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9.36亿元,比上年净增4.83亿元,增幅达33.24%;南通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约62亿元,较3年前增长80%;盐城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0.8亿元。这些都具备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物质条件。

江苏省从2005年引入“创意产业”概念后,在“文化强省”战略推进过程中,各地出台不少的优惠政策,纷纷把创意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加以培育。而在动漫创意产业方面,已先后有南京、常州、苏州、无锡等4个部级动漫产业基地,是全国拥有部级动漫产业基地最多的省份。这些都为江苏沿海地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政策和技术支持。

江苏沿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多元化、积聚性投入机制

近几年来,江苏沿海地区的文化事业经费虽然总体呈增长态势,但投入依显不足,更多的经费被用于了保证日常运转,而各种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化服务由于资金困难受到较大制约,社会尚未形成多元化和积聚性的投入机制,在“九大文化产业”投入中,基本上都是投资主体根据自身情况自主性投入,明显缺乏跨行业、交叉性的投资主体,特别是那些高风险的新兴文化产业,由于缺少担保物,没有融资实物条件,银行贷、融资相当困难。

2创意园区少,新兴创意产业业态的形成发展滞后

目前,江苏沿海地区在建的文化创意园区有3个,每个市平均各有1个,创意园区数量明显偏少。另外,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数字出版、新媒体等被认为是文化产业的新宠,但目前沿海三市的状况是这些新兴创意产业业态的形成发展滞后。

3创意人才匮乏,文化创意精品较少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造力,创造力来自于创意人才。一个地区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高校培养的传统人才,普遍被业内视为“缺乏创意”、“思维陈旧”,而企业等用人单位虽然有时能够招到“完成创意”的毕业生,但却无法招到真正“有创意”和能“产生创意”的高端人才。高端创意人才的不足,尤其是创意管理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到拿得出、打得响的文化品牌的出现。

江苏沿海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

(一)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是创意产业的精髓和灵魂,“文化”框定了它的产业内容和产业属性。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就是地方特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因此,应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南通被誉为“纺织之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然而,在人们日益求新求变的今天,传统家纺与时代脚步愈行愈远。在文化部门的引导下,志浩市场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美术图案研究设计所,从而走上创意产业之路。如今,志浩和叠石桥市场周边已有50多家设计公司,2000多名设计人员,每年推出成千上万种新花型。连云港将特有的《西游记》、《镜花缘》、《儒林外史》等文化资源积淀成一批具有市场前景、技术领先的文化创意产品,总投资约40亿元的连云港“西游记文化主题公园”将以西游记文化为核心元素,以花果山景区为依托,以实景形式再现西游网络游戏。盐城因“盐”得名,作为地方传统文化,海盐文化的历史遗存和精髓已成为城市的文化表征。坚持与其他城市在产业选择上的错位发展,凸显海盐文化的带动作用。整合董永传说、施耐庵传说、枯枝牡丹传说等脍炙人口的地方文化,可以形成不竭的精神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用创意点亮产业之路,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文化”和“产业”的融合需要创意,创意强调文化对经济的持续推动力,突出文化的思想性与知识的技术性有机融合,创意文化产业化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技艺所依附的文化束缚,进行创意新产品的开发,促进科技、文化和产业的相互渗透。盐城东台发绣是盐城市具有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手工艺,但在国内却不如苏州刺绣那样畅销,其背后反映了发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突破制约东台发绣发展的瓶颈需要在集群发展、产品结构、创新意识、品牌效应、市场开发等方面下功夫,尤其要突破传统技艺所依附的文化束缚,通过捕捉传统技艺创作灵感,提高发绣的艺术价值和技艺品质。在城市创意的过程中,要借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依托和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统工艺品和形象等),突破惯性思维习惯,更好地挖掘创意元素,譬如连云港应注重把创意设计广泛应用于广告、建筑、时装、软件等领域,其创意动漫业应以《西游记》、《镜花缘》等为特色,着重在文化科技、动漫游戏等方面抓好创作和推介,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然,因地区差别等原因,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也不尽相同。江苏沿海三市要善于寻求各自的产业优势,做到加强协调,承认差异,错位发展。如连云港的《西游记》文化产业、水晶文化产业;南通市的狼山道教文化、蓝花布版权交易市场;盐城市的红色经典文化、大丰麋鹿生态保护区、海盐文化历史风貌区、盐城市文化产业园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可以采取财政扶持、联合打造的方式,分类指导,全力推进,通过创意的引入及其核心引擎作用的发挥以及一批创意园区的建设,带动系列产业集群的连锁反应,进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各项功能和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产业集聚效应。当然,在引导各集聚区产业过程中应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过度竞争现象的出现,使之健康有序推进。

(三)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1增强政府调控作用

政府应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避免错位、缺位和越位。如有些创意产业园区本来起点很好,起步也早,却因为产权、管理等各方面的障碍而停滞了。如果政府能够适时给予引导和指导,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和市场培育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助其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这些园区很有可能得到更好发展。

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新创意成果的氛围,为成果的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保证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进而为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的保障。

3资金支撑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资金支持。一方面,政府要增加财政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与投入,尤其加强对中小型创意企业的资金支持。可以借鉴其他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直接的融资渠道,并对那些有发展前景、影响大、牵动力强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专项资金补助,提供信用担保,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积极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资助文化事业,加大吸引民间资本及外资投资,必要时给予特殊政策优惠,以增强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4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如营造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的社会氛围,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意人才,完善人才引进、选聘、使用、培训及待遇机制,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造就大批“创意工匠”型高技能人才。

区域文化范文第2篇

一、区域文化认同的概念及其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历史、生活方式、军事等各方面的差别,在各个地域上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心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情感认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看待事物的角度,我们称其为区域文化。如果将中国文化看作是根文化的话,各个区域文化则是其枝文化。人们早已经注意到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别。譬如,在哲学思想上:有“南老北孔”之说;在思维和性格上:有北人厚重、南人机灵之说;在生活方式上:则有“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船北马、南经北政、南拳北腿、南骗北抢”之说。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各地不同特色的文化,对饮食文化有如下描述:“海南人食鱼虾,北人厌其腥;塞北人食乳酪,南人厌其膻;河北食胡葱蒜韭,江南畏其辛辣,而深不自觉。此皆水土积习,不能强同。”中国的各个区域文化共同参与了中国文化的建构,他们是中国文化统一的精神特质下不同的表现形式,既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化的辉煌,又分担了它的风风雨雨。

如果我们考察并对比一下世界各国或者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状况,我们就会看到,相同的经济制度与发展模式在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中可能会产生极为不同的结果。非洲的尼日利亚实行的是与欧洲相同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上的民主制度,然而经济发展的结果却差之千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实行了西方经济学家主要是芝加哥学派开出的自由主义的药方,却都没得到想要的结果。观察中国内部的不同城市区域就会发现,但凡区域文化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合作较好的地区。比如:长三角有吴越文化,珠三角有岭南文化,京津冀有燕赵文化和京派文化,胶东半岛有齐文化,川渝有巴蜀文化,湖北有楚文化,河南有中原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不同的区域文化还造成中国不同地域间巨大的发展差异。比如:浙江温州和广东汕头,都是位于中国东部的小城市,汕头还是中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自然地理条件也优于温州,现在的状况是汕头由于出现诚信等问题在日益沉沦,温州却迅速走出假冒伪劣的阴影而蒸蒸日上。对比一下京津冀城市区域和长三角城市区域,后者发展神速、合作日益深入,前者发展较缓、貌合神离,都有文化的因素在里面作怪。

认同(identity)一词在本源上是指同一性,指在三段论中两个或多个元素之间可以彼此替换而不改变其真值的一种关系。心理学中则将之理解为一种心理机制,一个人据此有意或无意地将另一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归属于自己。认同也是一个识别象征体系,用于界定“自我”的特征以示与他者的不同。特定的文化认同,成为个人或集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加强彼此的同一感以凝聚成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的标志。一个人可以从属于不同的社会共同体,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因而文化认同也是复合型的,族群、地域、阶层、宗教、阶级等都可以成为文化认同的载体。人们对一个较小单位认同的同时并不妨碍对较大的单位认同,比如一个人可以宣称他是上海人,并不妨碍他宣称自己是长三角人或者中国人。

区域文化认同对城市区域合作可能产生很大影响。据有关专家估计,从全球范围来看,大约只有30%的经济合作是由于技术、财务或者战略方面出现的问题而搁浅,与之相对,大约有70%的失败是由于跨文化沟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1]。塞缪尔•亨廷顿对区域合作的经验研究表明,欧盟在一体化道路上走得最远,能够建立起区域共同市场和经济政治联盟,就是因为欧盟区域内以基督教文化和新教伦理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认同和人文基础;而多元文化的区域组织如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几乎都在区域合作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就因为其缺少文化的认同基础。正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认同,才使欧洲从低层次的自由贸易区逐步发展到更高层次的机制协调并上升到货币联盟[2]。从欧盟内部的例子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与瑞典南部的马尔莫市在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上更为接近(注:马尔莫地区原属于丹麦,1657—1660年被瑞典吞并),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政治趋同的大趋势,使得丹麦和瑞典的官方边界逐渐消隐,结果马尔莫地区与哥本哈根(而不是与本国的斯德哥尔摩)形成了一个经济合作区。反过来,不能取得文化上的认同感也可能导致区域合作的失败。土耳其在1988年即已提出加入当时的欧共体,至今未能如愿,一个不言自明的原因是欧洲人无法认同信仰不同宗教的土耳其人为其同类。土耳其人要如愿成为欧洲人,就要获得欧洲人的文化认同,要跨越文化的、心理的、历史的障碍。2005年5月29日法国公民投票对《欧盟宪法条约》说不,6月1日荷兰更以63%的反对票否决了该宪法,显示两国人民还没有形成对于欧盟政治统一进程的认同。这说明欧洲人虽然在宗教上和基本的价值观上能够找到基本的共同点,然而欧洲各国人民对于本国民族文化或者区域文化的认同可能会超过对于统一的欧洲文化的认同,各国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加上有关就业机会等其他非文化的因素,完全可能成为欧洲进一步实现一体化的障碍。因此早期欧洲一体化的设计者法国人让•莫内(JeanMonnet)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预见到将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于是有如下的名言:“如果我们可以重新开始的话(注:指欧洲一体化),让我们从文化开始吧。”[3]

二、以区域文化认同促进城市区域合作与发展

城市区域合作,从经济目标来讲,无非是要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合理的城市体系及城市间有效的产业分工体系,从城市政府的角度来说,无非是城市间共同合作来解决一些单靠一个城市无法解决的问题,如环境问题和交通、通讯问题。但是,城市区域合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现实中的人并非纯粹的理性经济人,他还是一个“社会人”或者说是“文化人”。其决策受到制度的制约和文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有时甚至超过对于经济因素的考虑。比如,香港与广东山水相连,具有相似的区域文化认同,因而在改革开放之初,便有大批香港人携带自己的资金、技术回到珠三角地区投资创业,前店后厂,粤港合作进行得轰轰烈烈,极大地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并最终促成了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形成。这种现象并不能仅仅用国内的劳动力低成本来解释,因为东南亚一些国家劳动力成本更低,而在中国各大区域的相互比较中珠三角无论在自然资源还是在劳动力的成本和质量上均不占优势,而惟一的解释就是粤港双方文化上的一致性以及双方人民基于亲缘与地缘关系的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就京津冀城市区域而言,北京作为数百年中国政治中心而形成的京派文化与主要是津冀地区草根阶层精神特质反映的燕赵文化的显著差别,使得三地之间难以取得文化上的认同感,城市区域合作难以取得进展。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北京与津冀之间尽管地理上非常接近,但北京流向上海的资金远远高于流向津冀的资金。可见,区域合作中,无论是中观层次的城市合作,还是微观层次的企业合作,都无疑受到区域文化认同的巨大影响。人们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可以促进城市区域合作,反之,如果一种区域文化无法取得区域内人民的认同,城市区域的经济合作必定受到阻碍。

同质的区域文化比异质文化更能促进区域形成共同信念、价值观、道德伦理以及共同的生活习俗,因为它都有助于个人、企业家、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企业家之间以及与政府间的合作,减少交易成本。事实上,城市区域合作的模式、进程、性质和特征都受到区域文化的极大制约。城市区域合作的成功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基础、广阔的文化背景和较大领域内的区域文化认同。区域文化认同是城市区域合作得以成功的内在逻辑与基本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区域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合作的风险与交易成本。首先,当一个区域内形成一套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将会降低人们相互沟通、理解的难度,增强合作一方对于另一方的信任感和对于交易成功的信心,降低签订契约的成本。其次,由于合作双方都有相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双方都能够对合作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估,并将这种评估在契约(或协议)中反映出来,实际上降低了合作可能面临的风险。第二,区域文化认同促进城市区域的要素流动。对于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流动来讲,投资者对于区域文化的认同感会使投资者减少对于要素流动的顾虑因而愿意在区域内投资。投资者本能地寻找自己熟悉的文明与生活方式,饮食、语言、习俗、宗教、价值观,等等,这是沉淀在血液中的东西,是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地时不可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人力资源来讲,区域文化认同也有助于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因为它导致人们在区域内能够获得一种近似于家乡的亲近感,因而这是人们在择业时的一个重要考虑。比如长三角城市区域具有一种“务实、开放、宽容和个人主义”的大致相同的区域文化传统,上海浦东一开放,便有大量浙商进入,或者举厂迁移,或者在上海设立总部,前厂后店进行生产,而上海的技术、资金、人才也在向浙江流动。相反地,我们看到,尽管珠三角的农民工工资比之于西部要高,但大量西部农民工还是宁愿留在本市或本省工作,珠三角的民工荒多年未解。对于跨文化的经济合作,譬如投资行为,往往会由于双方文化上的差别而难以进行沟通和了解,并且由于这种文化差别,一方很难理解另一方的一些行为,从而形成对于要素自由流动的看不见的障碍。江苏省昆山市虽然是一个县级市,但是台商在那里投资踊跃,年投资几十亿美元,台资企业成为昆山经济的重要支撑。除却政策上的原因,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文化认同感。就如昆山市台商联谊会会长所言,“那里的环境和文化使台商觉得与在家乡没有什么两样”,这就是文化认同的魅力所在。[4]第三,区域文化认同提升城市区域的凝聚力。当一个区域形成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优良文化时,实际上等于营造了一个和谐、积极的社会规范,从而形成整体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的形成可以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提高生产效率,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区域文化认同的现代重建

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区域文化认同本身是其自身在历史过程中演变的产物,它因人的创造而发展,因不同文化的碰撞而融合,因时代的变化而变革,因科技的进步而演进,因而区域文化认同本身就是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以长三角文化为例,长三角地区在战国时代属吴越之地,“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崇尚勇武,多斗将战士、侠客兵家,他们“好相攻击”、“轻死易发”,被中原人认为是南方荆蛮之地,这种文化被称为吴越文化。到六朝以后,大量北人南迁,江浙地区大规模开发,这一带风景秀丽,人民生活稳定、富足,文化上也发生明显转变,“家家礼乐,人人诗书”,人们由尚武转为尚文,由勇武转为温文儒雅,灵活、纤巧、文雅、开放、刚柔相济。这一时期江浙地区的文化被称为江南文化。江南文化中商人地位的提高、市民文化的发达、人们追求新奇和偏离正统是其重要特色,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还具有崇尚闲情、求适宜,讲适意,不激不随,外柔内刚,精巧雅致等特点。到上海开埠,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重视工商、弘扬人性、敬业、精致、不过激和讲求适意的近代长三角区域文化,也被称为海派文化[5]。也有人将海派文化总结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新”、文化的市民化[6]。

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并能够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下的区域文化认同是城市区域建设与合作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区域文化认同的重建离不开先进思想的指导。从历史来看,江南文化的最终形成与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有很大关系。王阳明主张“破心中之贼”重于“破山中贼”,即是强调了中国人应当人人都成为道德自律的自由个人,人人要自己能做大英雄,“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的学说在江浙一带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中间大受欢迎,成为江浙浓厚的商业文化的理论基础。温州文化作为江南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形成则与1600多年前永嘉文化有关,永嘉文化主张“功利并举”、“农商并重”,即功名和利益同等、农业和商业并重,这种“事功”的文化传统成为温州文化重视商业经营重视个人奋斗的文化基础。可见区域文化认同的形成与思想上的解放、新思想和新理念的提出并发扬光大很有关系。今天我们要实现区域文化认同的现代重建,同样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先进思想的引导。

区域文化认同的现代重建,简单地说就是要实现区域文化的现代化。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区域文化,它们既有反映其区域文化特点的特殊性,又要有反映现代文化和区域合作要求的共性,区域文化即是这种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这种共性我们概括为: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新型的市民文化、竞争文化与合作文化的平衡。

首先,现代区域文化一定要具有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即对世界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要素,要能够兼容并蓄,要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世界上一切适合自己的先进文化为我所用。只有区域文化具有了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才能具有对于外来人才、投资者或者移民的亲和力、吸引力。有的时候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不能相互理解,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却能够彼此理解和尊重,这其中的重要差别就在于文化是否具有包容性。当然这种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根基,也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本土文化都能和谐共生、取长补短,而佛家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是中国历尽万难“西天取经”而引入的,并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当前中国各城市区域文化都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中也确实存在着众多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成份,如何保留传统文化中主流的有益的成份、吸收西方文化及其他区域文化中合理的、有益的成份,抛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消极的成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其次,区域文化认同的现代重建需要建设现代新型的市民文化。一个现代城市或者城市区域,理所当然的要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工商业,但是其是否拥有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和市民文化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例如北京、上海、香港这样主要由移民组成的城市,必须要摆脱传统社会的政治和伦理结构,逐步消除古代等级社会的文化专制主义,重建新型的市民阶层的文化形态,为真正的市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准备好适宜的土壤。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在这一快速发展城市化过程中,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大量的乡镇变成城市,有很多的城市虽然盖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建起了现代化的工厂,但就其文化来讲还只是“乡村文化”的延伸,其基本的文化精神和人际交往准则仍处在农业社会阶段。经济的市场化、社会的多元化、文化的世俗化,这些巨大的变革对于刚刚实现农民到市民身份转化的人们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他们必须迅速适应新的市民生活,实现从传统的“亲情伦理”向市民的“契约原则”的转变,实现从自给自足、小富即安向追求独立的个人价值的转变,实现从亲缘地缘的互帮互助向社会的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人文关怀的转变。在当前城市社会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文化背景和制度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能够以何种方式实现上述转变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区域文化范文第3篇

区域品牌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的Keller教授指出:如同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当一个地区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创造适合的品牌联想时,区域品牌就产生了,而且为顾客提供了选择在该地“消费”的机会(Rainisto,2003)。简言之,在某种程度上,区域品牌能改变消费者的心理偏好,影响其消费者行为。国内关于区域品牌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制造业和旅游目的地上。陆国庆(2002)从提高农产品在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角度,最早提出在农产品经营中建立区域品牌的观点。之后的研究大多围绕浙江温州、广东、福建等成功案例分析区域品牌的发展路径。孙丽辉对区域品牌化研究的起源与理论基础、主要研究视角与领域等方面对国外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述评。而在关于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夏曾玉以温州为例,指出政府扶持,行业协会约束,企业集群优势是区域品牌建立的三大关键因素。Kavaratzis(2005)认为“:区域品牌是功能,情感,关系和战略要素共同作用于公众的头脑中并产生一系列独特联想的多维组合。”Zenker和Braun认为:“区域品牌是基于一个地区的视觉,言语和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目的、沟通、价值观念、地区利益相关者的总体文化和区域设计上,从而在消费者脑中形成的关系网络。”区域品牌是地域内相关主体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也是该地区的标志和象征。区域文化的界定。区域文化是由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组成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张佑林,2007)。区域文化是区域内成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复合体,可以分为区域物质文化、区域制度文化和区域精神文化(双传学,2006)。区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区域主体的活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各环节,它包括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放思维等。区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一些普遍特征: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各个区域的地理,经济和政治环境千差万别,导致区域文化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历史传承的产业以及当地人们生产方式的偏好不同,形成的产业以及区域品牌内涵也有相应的差异。区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区域文化的形成要经历漫长过程,今天区域的发展历经历史的变迁,依然有区域过往的影子和发展。以温州为例,温州人善经营,自古以来商业文化浓郁。与它的历史传统密不可分,温州是典型的沿海港口城市。宋朝时期就有部分人从事手工业,将生产的小商品出口海外。当时的温州人已经有品牌意识。正是根植于这样的历史传统,如今温州依然保留原来商业文化的精髓,并且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温州模式”和知名的国产品牌。因此区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区域文化的时代创新性。虽然区域文化带有一定历史传承性,但并不表示它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区域文化也会注入新的元素。创新动因有很多,包括朝代更替,民族迁移、融合,经济政治发展需要等等。例如一向以“人间天堂”“江南水乡”的形象示人的苏州,自古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种水乡文化,秀慧,细腻,柔和。但随时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求下,苏州进行了创新性变革。“文化苏州”和“苏州精神”就是区域文化创新的成果和体现。由此可见,区域文化在不同阶段,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时展。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品牌

前面分析区域文化具有三大特点,即:文化独特性、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这三大特点与区域品牌都密不可分。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形成区域品牌的差异化联想。区域文化构成区域品牌的一个部分,区域品牌暗含了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沉淀的许多内容又是消费者对该区域品牌的联想内容。学者Kavaratzis在分析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时,提到政府部门在利用区域文化催生品牌效应的过程中常用的三大工具:地标建筑、标志性活动、名人效应。这三大工具即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独特的文化,同时又是区域品牌的组成部分。区域文化成为了区域品牌的内生细胞和DNA。地标性建筑。Kavaratzis说,一个城市或区域丰富多样的特点不可能仅凭一座建筑就能完整地展现出来,而是要通过当地所有相关建筑,空间和街景元素,包括标识、道路、街道装饰,这些都是区域的独特标签。标志性活动。标志性活动是一个区域的特色,风俗习惯,形成一个区域独特的人文景观。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就是当地的标志性活动,潍坊市的“国际风筝节”等等,这些标志性活动,展现当地的独特文化,形成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每当人们提到这些区域品牌时,就能联想到这些标志性活动,标志性活动既是独特的区域文化,又形成区域品牌与众不同的联想之一。名人效应。名人是该地域的名人,利用这个独特的名人,能带来区域一定知名度和关注度。Kavaratzis认为在利用名人效应进行区域品牌化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所选的名人要有足够的知名度,能在目标市场快速地推广开来,并且该名人与区域的联系是可用和可信的;二是名人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是长久持续的;三是转移到区域的名人特点应该增强或加固所需的品牌,传递一种对所建立的品牌有现时价值的联系。除了以上三个工具之外,还有饮食文化部分。饮食文化,也是催生区域品牌的有利工具。对于来北京旅游的外地游客而言,吃烤鸭是必备项目。北京通过美食让外国游客更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中式餐饮的发展,使这一中国老字号走出国门,扬名海外。这些美食对区域品牌的形成也起到不小的作用。区域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就是在今天发展中,如何将历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挖掘出来,区域品牌的创建其实就是一个将区域优势挖掘出来的过程,这种优势就包括悠久的区域历史文化。但是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又不能固守过去和传统,还需要创新,将区域文化与时代以及新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学者NickClifton通过欧洲三个地区的实地研究,分析区域产品与区域特色中文化特征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区域营销的作用。Kavaratzis和Hatch(2013)从动态视角分析了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三者的关系,指出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化中的作用。而在衡量区域品牌的模型中,西蒙•安霍尔特提出衡量国家区域品牌和形象的六个指标(贸易出口、政府管理、文化、人民、旅游和移民/投资),也有将文化因素纳入指标之一。由此可见,在学术界,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域品牌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促进作用。何丽君(2007)在分析区域品牌形成的驱动因素时,将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三点,即政治因素、环境依赖和历史传承。其中,环境依赖又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而历史传承指的是历史、声誉、故事、文化等等具体内容。张保英(2012)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文化因素在区域品牌传播中的作用。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是持久、深厚和潜移默化的。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

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是肯定的,但具体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呢?学者Kavaratzis和Hatch从动态视角分析区域品牌化过程。他们认为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是区域品牌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三个变量,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互相作用,区域特色能有效地表达对区域文化的理解,而区域文化中又可以通过植入新的含义和象征改变区域特色;区域特色与区域形象之间也是一组互相作用的变量,发现他人心目中该区域形象和期望,凝练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区域特色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构成区域形象的组成部分。这里的区域特色就是最终区域品牌的内核,是消费者选择的依据和理由。从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文化对区域特色的作用,对区域品牌化的影响机制。基于上述模型,借鉴品牌构建的一般过程,从区域文化视角出发,构建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以及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中不考虑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与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只考虑区域文化与其他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路径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从区域形象方面,另外是从区域特色上体现。形象和特色又可以互相影响和作用。区域文化是建立区域特色的来源;而区域特色是区域文化的侧面反映。区域文化在塑造区域形象时便于拉近距离,增加受众认同感;区域形象是区域文化的具体化。区域文化是区域品牌定位的参考;区域品牌对区域文化进行补充,更新。

(一)区域文化构成区域特色

在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的相互作用为区域品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正如Keller所说,要将区域像产品和人一样营销出去,成为品牌。区域特色是区域管理者为建立区域品牌,而希望在外部受众心中所传达的区域形象,与品牌识别的概念相似(品牌识别是由品牌所主导,想要在消费者心中所建立的一种形象)。但是,通过区域特色所传达的形象不能凭空捏造,任意发挥。区域特色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包括当地的历史、风俗、名人、特产等。区域文化也是区域特色的来源之一,常常被当成是建立区域特色的基础和工具。因此一些城市在打造当地旅游品牌时常常会借用区域文化作为卖点。另一方面,区域特色也从侧面反映了区域文化。而区域特色是区域品牌的核心以及差异化的关键。从第一条影响路径中可以看出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间接影响作用。

(二)区域文化是区域形象的组成部分

在传递区域品牌过程中,区域文化与区域形象之间也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受众对品牌的感知。区域形象是消费者由于对区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而形成的综合性认知,与品牌形象的概念相似但维度更多,例如地理、气候、文化、历史、风俗等。区域形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主要根据是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作为经验来源之一,区域文化能拉近受众与区域的距离,增加受众认同感,从而在受众心中树立独特的区域形象。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有时无法用语言准确形容的区域文化却能通过区域形象具体展示。区域文化构成区域形象,而区域形象又是区域品牌视觉化的表现。区域品牌对外传播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区域形象,是一种外在的,有利于传播的视觉组成部分。

(三)区域文化直接作用区域品牌

除了通过区域特色、区域形象间接影响区域品牌形成外,区域文化与区域品牌之间也有直接影响。一方面,区域文化能够为区域品牌的定位提供参考。品牌定位的关键是差异化,对区域品牌而言亦是如此。在区域品牌化过程中,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和影响着定位。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具有时代创新性,会随着时展,包容新的元素。创新的文化也会为区域品牌赋予新的能量。区域品牌不仅是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还为区域文化的内容起到了补充丰富和更新的作用。区域品牌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过程。区域文化既能通过与区域特色、区域形象的相互作用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又能直接作用于区域品牌,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当然,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是一种动态的机制,随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

四、区域文化视角的区域品牌发展对策

根据上文分析,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的过程中作用显著,能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影响区域品牌形成。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区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建立和发展区域品牌。针对区域文化视角,建立和发展区域品牌的问题,本文从构建区域特色,定位区域品牌和巩固区域品牌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构建区域特色

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消费者认为区域品牌越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尊敬的声誉,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流传着很多生动的故事等要素特质,消费者就越会对该区域品牌产生更加积极的评价,从而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区域文化是构建区域特色的重要来源之一,区域特色则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建立区域品牌时,可以利用文化资源丰富区域特色的内涵。要积极主动发掘当地的区域文化特色,抓住其文化核心构建区域特色,从中寻找建立区域品牌的文化源泉,这样区域品牌才会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同时,在区域宣传推广中充分利用地标性建筑、名人效应、标志性活动和饮食文化等工具宣传该区域品牌,使得区域特色更加深入人心。但要想构建鲜明的区域特色,必须有选择性地挖掘区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围绕区域文化,塑造区域形象和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的定位并不像一般的产品品牌定位一样简单,它要综合考虑区域的各方面因素,包括经济实力、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因此,基于区域文化视角,进行区域品牌定位时要紧紧围绕区域文化的核心,准确定位。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区域文化的精髓进行提炼,分析能够充分反映区域形象的特色文化,形成视觉化,可传播化的符号和活动,塑造区域形象,构建区域品牌。对区域管理者而言,在进行区域品牌定位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精炼地概括出区域的文化核心。围绕区域文化多维度、多视角地传播区域形象,拓展区域品牌。

(三)丰富创新区域文化,巩固区域品牌

区域文化固然能推动区域品牌的建立,但区域文化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利用区域文化构建区域品牌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区域文化,保证其创新性。苏州重塑区域品牌的例子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为响应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增强本地区的综合实力,苏州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变革。“文化苏州”主要指园林申遗,发展教育事业,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文化建设活动,“苏州精神”则是以“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时代苏州精神。一个区域品牌如果想保持活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因此,区域不仅要保护原有文化,还要鼓励发展新文化。另外,考虑到区域品牌对区域文化的反作用,还可以利用区域品牌的能量丰富区域文化的内涵。最终,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创造双赢的局面。

五、结论

笔者从区域文化的视角分析其对区域品牌的作用机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针对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只是从理论上进行论述,并没有进行实证分析。另外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还有待深化研究。目前文化在区域品牌化中的应用过于简单化。在实践中人们大多把文化看成是一件加工品而不是当作一个过程去对待,并没有探究文化事件的内涵和思考在品牌化过程中文化是怎样呈现的。文化是一个可发掘的,有特色的区域变量。未来需要将文化看为区域资产,成为区域品牌资产中的组成部分。

区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品牌;区域文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88-03

区域品牌通常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总体声誉,具有良好的整体形象和可识别的特征。良好的区域品牌和形象对于获取稀缺的外部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区逐渐意识到区域品牌重要性。大到国家,小到地区,都因为区域品牌而享誉各地。近年来,学术研究也开始关注区域品牌成长路径和影响因素,其中文化因素备受关注。区域文化依托独特的区域地理人文环境,在区域品牌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对于区域品牌的重建和进一步发展都意义深远。

笔者立足于区域品牌形成的路径,分析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以及区域品牌之间的深层关系,讨论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影响作用,最后,利用关系模型,从区域文化视角为区域品牌建立提供策略性建议。

一、区域品牌和区域文化

区域品牌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的Keller教授指出:如同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1]当一个地区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创造适合的品牌联想时,区域品牌就产生了,而且为顾客提供了选择在该地“消费”的机会(Rainisto,2003)。简言之,在某种程度上,区域品牌能改变消费者的心理偏好,影响其消费者行为。国内关于区域品牌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制造业和旅游目的地上。陆国庆(2002)从提高农产品在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角度,最早提出在农产品经营中建立区域品牌的观点。之后的研究大多围绕浙江温州、广东、福建等成功案例分析区域品牌的发展路径。孙丽辉对区域品牌化研究的起源与理论基础、主要研究视角与领域等方面对国外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述评。[2]而在关于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夏曾玉以温州为例,指出政府扶持,行业协会约束,企业集群优势是区域品牌建立的三大关键因素。[3]

Kavaratzis(2005)认为:“区域品牌是功能,情感,关系和战略要素共同作用于公众的头脑中并产生一系列独特联想的多维组合。”Zenker和Braun认为:“区域品牌是基于一个地区的视觉,言语和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目的、沟通、价值观念、地区利益相关者的总体文化和区域设计上,从而在消费者脑中形成的关系网络。”[4]区域品牌是地域内相关主体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也是该地区的标志和象征。

区域文化的界定。区域文化是由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组成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张佑林,2007)。区域文化是区域内成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复合体,可以分为区域物质文化、区域制度文化和区域精神文化(双传学,2006)。区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区域主体的活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各环节,它包括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放思维等。

区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一些普遍特征: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各个区域的地理,经济和政治环境千差万别,导致区域文化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历史传承的产业以及当地人们生产方式的偏好不同,形成的产业以及区域品牌内涵也有相应的差异。区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区域文化的形成要经历漫长过程,今天区域的发展历经历史的变迁,依然有区域过往的影子和发展。以温州为例,温州人善经营,自古以来商业文化浓郁。与它的历史传统密不可分,温州是典型的沿海港口城市。宋朝时期就有部分人从事手工业,将生产的小商品出口海外。当时的温州人已经有品牌意识。正是根植于这样的历史传统,如今温州依然保留原来商业文化的精髓,并且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温州模式”和知名的国产品牌。因此区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区域文化的时代创新性。虽然区域文化带有一定历史传承性,但并不表示它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区域文化也会注入新的元素。创新动因有很多,包括朝代更替,民族迁移、融合,经济政治发展需要等等。例如一向以“人间天堂”“江南水乡”的形象示人的苏州,自古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种水乡文化,秀慧,细腻,柔和。但随时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求下,苏州进行了创新性变革。“文化苏州”和“苏州精神”就是区域文化创新的成果和体现。由此可见,区域文化在不同阶段,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时展。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品牌

前面分析区域文化具有三大特点,即:文化独特性、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这三大特点与区域品牌都密不可分。

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形成区域品牌的差异化联想。区域文化构成区域品牌的一个部分,区域品牌暗含了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沉淀的许多内容又是消费者对该区域品牌的联想内容。学者Kavaratzis在分析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时,提到政府部门在利用区域文化催生品牌效应的过程中常用的三大工具:地标建筑、标志性活动、名人效应。这三大工具即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独特的文化,同时又是区域品牌的组成部分。区域文化成为了区域品牌的内生细胞和DNA。

地标性建筑。Kavaratzis说,一个城市或区域丰富多样的特点不可能仅凭一座建筑就能完整地展现出来,而是要通过当地所有相关建筑,空间和街景元素,包括标识、道路、街道装饰,这些都是区域的独特标签。

标志性活动。标志性活动是一个区域的特色,风俗习惯,形成一个区域独特的人文景观。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就是当地的标志性活动,潍坊市的“国际风筝节”等等,这些标志性活动,展现当地的独特文化,形成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每当人们提到这些区域品牌时,就能联想到这些标志性活动,标志性活动既是独特的区域文化,又形成区域品牌与众不同的联想之一。

名人效应。名人是该地域的名人,利用这个独特的名人,能带来区域一定知名度和关注度。Kavaratzis认为在利用名人效应进行区域品牌化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所选的名人要有足够的知名度,能在目标市场快速地推广开来,并且该名人与区域的联系是可用和可信的;二是名人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是长久持续的;三是转移到区域的名人特点应该增强或加固所需的品牌,传递一种对所建立的品牌有现时价值的联系。[5]

除了以上三个工具之外,还有饮食文化部分。饮食文化,也是催生区域品牌的有利工具。对于来北京旅游的外地游客而言,吃烤鸭是必备项目。北京通过美食让外国游客更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中式餐饮的发展,使这一中国老字号走出国门,扬名海外。这些美食对区域品牌的形成也起到不小的作用。

区域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就是在今天发展中,如何将历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挖掘出来,区域品牌的创建其实就是一个将区域优势挖掘出来的过程,这种优势就包括悠久的区域历史文化。但是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又不能固守过去和传统,还需要创新,将区域文化与时代以及新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

学者Nick Clifton通过欧洲三个地区的实地研究,分析区域产品与区域特色中文化特征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区域营销的作用。[6]Kavaratzis和Hatch(2013)从动态视角分析了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三者的关系,指出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化中的作用。而在衡量区域品牌的模型中,西蒙・安霍尔特提出衡量国家区域品牌和形象的六个指标(贸易出口、政府管理、文化、人民、旅游和移民/投资),也有将文化因素纳入指标之一。[7]由此可见,在学术界,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区域品牌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促进作用。何丽君(2007)[8] 在分析区域品牌形成的驱动因素时,将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三点,即政治因素、环境依赖和历史传承。其中,环境依赖又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而历史传承指的是历史、声誉、故事、文化等等具体内容。张保英(2012)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文化因素在区域品牌传播中的作用。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是持久、深厚和潜移默化的。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

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是肯定的,但具体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呢?学者Kavaratzis和Hatch从动态视角分析区域品牌化过程。[9]他们认为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是区域品牌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三个变量,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互相作用,区域特色能有效地表达对区域文化的理解,而区域文化中又可以通过植入新的含义和象征改变区域特色;区域特色与区域形象之间也是一组互相作用的变量,发现他人心目中该区域形象和期望,凝练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区域特色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构成区域形象的组成部分。这里的区域特色就是最终区域品牌的内核,是消费者选择的依据和理由。从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文化对区域特色的作用,对区域品牌化的影响机制。

基于上述模型,借鉴品牌构建的一般过程,从区域文化视角出发,构建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以及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中不考虑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与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只考虑区域文化与其他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区域文化对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的作用最终也会反应在对区域品牌的作用上来。

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路径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从区域形象方面,另外是从区域特色上体现。形象和特色又可以互相影响和作用。区域文化是建立区域特色的来源;而区域特色是区域文化的侧面反映。区域文化在塑造区域形象时便于拉近距离,增加受众认同感;区域形象是区域文化的具体化。区域文化是区域品牌定位的参考;区域品牌对区域文化进行补充,更新。

(一)区域文化构成区域特色

在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的相互作用为区域品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正如Keller所说,要将区域像产品和人一样营销出去,成为品牌。区域特色是区域管理者为建立区域品牌,而希望在外部受众心中所传达的区域形象,与品牌识别的概念相似(品牌识别是由品牌所主导,想要在消费者心中所建立的一种形象)。但是,通过区域特色所传达的形象不能凭空捏造,任意发挥。区域特色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包括当地的历史、风俗、名人、特产等。区域文化也是区域特色的来源之一,常常被当成是建立区域特色的基础和工具。因此一些城市在打造当地旅游品牌时常常会借用区域文化作为卖点。另一方面,区域特色也从侧面反映了区域文化。

而区域特色是区域品牌的核心以及差异化的关键。从第一条影响路径中可以看出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间接影响作用。

(二)区域文化是区域形象的组成部分

在传递区域品牌过程中,区域文化与区域形象之间也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受众对品牌的感知。区域形象是消费者由于对区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而形成的综合性认知,[10]与品牌形象的概念相似但维度更多,例如地理、气候、文化、历史、风俗等。区域形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主要根据是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作为经验来源之一,区域文化能拉近受众与区域的距离,增加受众认同感,从而在受众心中树立独特的区域形象。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有时无法用语言准确形容的区域文化却能通过区域形象具体展示。

区域文化构成区域形象,而区域形象又是区域品牌视觉化的表现。区域品牌对外传播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区域形象,是一种外在的,有利于传播的视觉组成部分。

(三)区域文化直接作用区域品牌

除了通过区域特色、区域形象间接影响区域品牌形成外,区域文化与区域品牌之间也有直接影响。一方面,区域文化能够为区域品牌的定位提供参考。品牌定位的关键是差异化,对区域品牌而言亦是如此。在区域品牌化过程中,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和影响着定位。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具有时代创新性,会随着时展,包容新的元素。创新的文化也会为区域品牌赋予新的能量。区域品牌不仅是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还为区域文化的内容起到了补充丰富和更新的作用。[11]

区域品牌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过程。区域文化既能通过与区域特色、区域形象的相互作用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又能直接作用于区域品牌,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当然,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是一种动态的机制,随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

四、区域文化视角的区域品牌发展对策

根据上文分析,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的过程中作用显著,能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影响区域品牌形成。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区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建立和发展区域品牌。针对区域文化视角,建立和发展区域品牌的问题,本文从构建区域特色,定位区域品牌和巩固区域品牌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构建区域特色

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消费者认为区域品牌越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尊敬的声誉,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流传着很多生动的故事等要素特质,消费者就越会对该区域品牌产生更加积极的评价,从而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区域文化是构建区域特色的重要来源之一,区域特色则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建立区域品牌时,可以利用文化资源丰富区域特色的内涵。要积极主动发掘当地的区域文化特色,抓住其文化核心构建区域特色,从中寻找建立区域品牌的文化源泉,这样区域品牌才会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同时,在区域宣传推广中充分利用地标性建筑、名人效应、标志性活动和饮食文化等工具宣传该区域品牌,使得区域特色更加深入人心。但要想构建鲜明的区域特色,必须有选择性地挖掘区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围绕区域文化,塑造区域形象和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的定位并不像一般的产品品牌定位一样简单,它要综合考虑区域的各方面因素,包括经济实力、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因此,基于区域文化视角,进行区域品牌定位时要紧紧围绕区域文化的核心,准确定位。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区域文化的精髓进行提炼,分析能够充分反映区域形象的特色文化,形成视觉化,可传播化的符号和活动,塑造区域形象,构建区域品牌。

对区域管理者而言,在进行区域品牌定位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精炼地概括出区域的文化核心。围绕区域文化多维度、多视角地传播区域形象,拓展区域品牌。

(三)丰富创新区域文化,巩固区域品牌

区域文化固然能推动区域品牌的建立,但区域文化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利用区域文化构建区域品牌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区域文化,保证其创新性。苏州重塑区域品牌的例子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为响应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增强本地区的综合实力,苏州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变革。“文化苏州”主要指园林申遗,发展教育事业,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文化建设活动,“苏州精神”则是以“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时代苏州精神。一个区域品牌如果想保持活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因此,区域不仅要保护原有文化,还要鼓励发展新文化。另外,考虑到区域品牌对区域文化的反作用,还可以利用区域品牌的能量丰富区域文化的内涵。最终,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创造双赢的局面。

五、结论

笔者从区域文化的视角分析其对区域品牌的作用机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针对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只是从理论上进行论述,并没有进行实证分析。另外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还有待深化研究。目前文化在区域品牌化中的应用过于简单化。在实践中人们大多把文化看成是一件加工品而不是当作一个过程去对待,并没有探究文化事件的内涵和思考在品牌化过程中文化是怎样呈现的。文化是一个可发掘的,有特色的区域变量。未来需要将文化看为区域资产,成为区域品牌资产中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Kevin Lane Keller.战略品牌管理:创建、评估和管理品牌资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

[2] 孙丽辉,盛亚军,徐 明,等.国内区域品牌理论研究进展述评[J].经济纵横,2008(11).

[3] 夏曾玉,谢 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43-48.

[4] Zenker S,Braun E(2010)Branding a city- a conceptual approach for place branding and place brand manag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9th european marketing academy conference, Copenhagen, Denmark,1-4June.

[5] Gregory J. Ashworth,Mihalis Kavaratzis. Rethinking the roles of culture in place branding [M].Switzerland,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2014.

[6] Nick Clifton,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Market Place: Place Branding and Product Branding as Cultural Exchange[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1.

[7] Robert Govers &Frank Go.International place branding yearbook 2011: managing reputational risk,Palgrave Macmillan in UK, 2009.

[8] 何丽君.区域品牌形成的驱动因素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2).

[9] Mihalis Kavaratzis,Mary Jo Hatch.The dynamics of place brands: An identity-based approach to place branding theory[J]. Marketing Theory 2013 13: 69 originally published online 16 January,2013.

[10] 蒋廉雄,朱辉煌,卢泰宏.区域形象的概念分析及其营销框架[J].中山大学学报,2006(5):111-116.

区域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云南省

一、引言

云南省有着自己的历史、文明、传统和生产方式,这些因素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影响着当地人的思维和生活,进而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不仅能够为一个地区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同时也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基础因素。因此,将传统文化因素纳入经济研究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文化模式对区域特色经济形成的影响机制。一个地区能够形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是区域社会对生活与发展方式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能够与当地文化相契合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当地文化的价值认同与技术支持上,还是在组织系统、技术系统上,都有一定的关联。技术系统是所有产业都要具备的,如果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该区域的文化不能够协调统一,该区域的人就无法更好的摒弃原有的模式而去接受和适应它。文化模式下的技术系统不仅是特指的生产工具,更是生产工艺,即使人们使用的工具改变了,工艺还是会继续延续下来。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要与文化水平保持一致,本土文化正式这一环节的内在基础。区域文化对于本地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间接和广泛的影响。文化对产业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影响都是直接性的,但是对劳动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是间接性的。本文借助经济分析工具,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将正式制度进行分类,进一步分析区域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2)区域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区域的社会群体意愿、利益等形成了一个文化氛围和环境,能够起到调节社会关系和支配行为的作用。当今占主体地位的发展模式是市场经济,有助于促进生产,但同时也遇到了自然与人类对立的问题,这就是经济发展缺乏人文关怀的结果。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道德、不健康的观念也影响着正常的消费途径。只有通过提高文化水平、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才能够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正常健康的致富手段才能够营造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

(3)区域文化建设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模式也由功能性消费向审美性消费转变。产品不再仅仅是一个实体,更多的代表了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从产品的设计、包装到产品营销,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各种文化因素形成了无形资产,是企业经济竞争的核心力量,可以说,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文化价值,随着经济的文化取向日益增加,二者之间也呈现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状态。因此,可以使区域文化和经济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这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区域文化对正式制度的影响

(1)区域文化对正式制度选择的影响。制度的制定是建立在约束主体福利的基础上的,本文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前者是成员要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例如法律规章等,后者是源自于价值的文化遗传,后者先于前者产生,二者都对人的行为有着规范作用。格雷夫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热那亚人和马格里布人的两种社会价值体系决定了不同的制度路径。热那亚人建立了能够支撑现代市场经济圆形的制度,主要是由无限连带责任、提货单制度、永久合伙性质、保险制度等形成的,同时建立了有效而完善的法律制度,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不同的文化价值能够形成不同的正式制度,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正式制度体系。

(2)区域文化对地方正式制度变迁的影响。一种制度形成后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迁,变迁是制度创立之后被打破,被新的制度替代的方式。正式制度的变迁也会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如同初始制度安排一样,非正式制度对制度变迁会产生很大影响,是一种诱致性、强制性变迁,不同于正式制度的变迁,这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因此,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非正式制度变迁速度都赶不上正式制度,所以前者延长了地区制度变迁、阻碍了制度创新。

(3)区域文化对正式制度实施的影响。意识形态能够提高人们遵循制度的自觉性,减少了制度安排服务费用成本,大大减少了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摩擦和冲突。由诱致性制度变迁而来的正式制度易于执行,而强制性制度变迁而来的正式制度则难以执行,前者具有一致性,而后者则相冲突。正式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安排、正式制度执行和正式制度变迁,正式制度会受区域文化的影响,所以本文用正式制度代表区域文化程度。

综上所述,区域文化主要是通过制度的选择、执行和变迁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当正式制度和文化一致时,就能够推动制度向良性方向发展,但相冲突时,就会阻碍制度的发展变迁。所以当文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绩效,不一致时阻碍制度的执行而影响经济发展,这种作用是双重的。

三、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1.模型与假设

为了研究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和制度等区域文化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假设二:区域文化主要通过正式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观点,正式制度安排可能是从外引进的新制度,也可能是从初始制度演化而来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受到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因此我们把制度定义为区域文化的函数:

LNY=LNA+aLNK+bLNL+cLNI

其中Y表示经济发展程度,A表示技术进步,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I表示正式制度安排。

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云南省2010年的数据,区域文化程度采用经济性观念、经营性观念和制度性观念三个一级指标来衡量,这三个一级指标下含有17个二级指标,以此来判断云南省的文化程度,如果得分高,则说明该地区的文化程度高,反之较低。正式制度主要通过非国有化率(FGYH)、市场化程度(SCH)、分配格局变化程度(FPGJ)和对外开放程度(DWKF)的加权平均值来衡量。本文选择的计量软件是EVIEW5.0。

3.回归分析

可以看到,调整后的R方为0.883047,F值为227.5141,因此模型拟合较好,假设成立,即区域文化对正式制度有所影响。主要是因为正式制度的执行有赖于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后者能够有效的提高前者的执行效率,但是当二者有冲突的时候,后者就会阻碍前者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非正式制度是优先于正式制度而存在的,地区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制度安排的差异。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非正式制度会影响正式制度的变迁进程,有引导作用。所以,区域文化是通过对正式制度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对云南省正式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见表2)。

可以看出,调整后的R方为0.781643,因此模型拟合较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地区经济的发展受资本、技术、劳动力和制度等文化的影响,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有三方面的作用:首先,正式制度能够减低经济的不确定性,通过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构成一种固定模式,激发人们的积极性,降低行为的不稳定性;其次,正式制度能够节约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减少人们行为选择的信息成本,降低人们的机会主义倾向,形成一种有效的约束;最后,正式制度能够促进形成一种激励结构,使个人与社会收益达成一致,有效的统一人们的权利和责任。

四、结论

关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至今都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但是随着经济学和文化变量越来越受到重视,二者的关系也不断的被验证。本文利用云南省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和制度等区域文化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区域文化主要通过正式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这样的结论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第一,除了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外,改变传统落后的文化观念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创建一种先进的文化氛围,提升区域竞争力。文化是多种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制度的创新和减低制度的实施成本有赖于该地区文化发展水平,从而有力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云南是传统文化水平很高的地区,虽然传统文化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传统陈旧的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使其更好的融入市场经济,这也是保证区域经济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的基础。

第三,文化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内在驱动力之一,我国还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中西部地区封建社会思想较为严重,文化观念落后,而东部地区则较容易接受新鲜文化,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理念。要加强落后地区的文化,创建先进的文化,减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李艳艳.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初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87-89.

[2]游细斌,魏清泉,汤放华.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耦合路径探析[J].热带地理,2008,28(2):139-143.

[3]李泉.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刍议[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9(5):100-103.

区域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发展

1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Tylor提出的,他认为文化是社会全体成员所能够共同接受的信仰、知识、习惯、道德等的复合体。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要研究的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在特定区域经过很长时间所沉淀下来的人们某种性格和特质。所谓的区域文化是指某个特定区域的人群所拥有的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价值准则、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民族艺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地区的特殊地理情况、人类生产水平以及长久的历史积淀所决定的。其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区域文化观念,它是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人们普遍只重视技术、资本这样的有形要素,却忽视了对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分析和运用,这样的结果往往都事与愿违。

2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2.1传统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传统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及数代人的共同选择所最终形成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影响地域发展的深厚底蕴。它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激发出了各种活力,营造出了一个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因此,在我国广大疆土里的不同地域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地域经济总是藏着不同类型地域文化的深刻印记。如长江三角洲受到了吴越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两翼的“长三角经济圈”。这是历史形成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完美契合的必然结果。又比如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这是岭南文化和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的产物。

2.2文化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德鲁克曾说过,今天的真正优势资源不是资本、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这句话其实并不难理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密不可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实力来说都是不容小觑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文化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影响体现在许多地方。一是作为经济发展之重要基石。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就提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样的形象说辞。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利用自身文化来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民俗文化、自然景观都能够为招商引资、经贸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如江西的庐山、井冈山,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丝娃娃、肠旺面,重庆的火锅以及广西的桂林山水和刘三姐文化等都成为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自然人文资源。二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文化资源能够给产品带来知名度,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也越来越看重。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实力,不断打造和升华自己的企业文化,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3文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而创新是一个社会性和地域性的互动过程,它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底蕴。经济文化能够对创新的模式起到促进作用,并以此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当代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创新,它能够将劳动和资本这些物质要素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3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制约

3.1文化的交互性导致各地资源争夺,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化发展

如著名的江苏宜兴和浙江宁波“梁祝文化争夺战”充分显示了文化整合之间的混乱。一些省份为了艺术节的开展,大规模地修建场馆,花费高达几十个亿。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有序发展。

3.2落后经济背后往往是落后的文化

(1)我们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平衡的,东部与西部的差距明显。当然,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但区域文化的差别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经济落后的地区的人总是有一种保守和不思进取的心态,总以为小富则安。究其根源就是他们保守的文化和不开放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3)儒家文化让人轻视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吃喝玩乐的氛围比较浓厚,越是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就越突出,这些是跟当地绿林好汉式侠文化分不开的。

4区域文化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联系

区域文化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时空上传承和兼容性以及本质上的地域性和同化力还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可塑性和创造性。正是因为区域文化具有这样的特征,才导致区域文化不仅具备当地的特色,而且还时刻在变化和发展,在不一样的时间和地点表现出不一样的特色。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城市一直以来都对各种文化是非常包容的,它原有的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做了很好的融合。自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前所未有。这种文化模式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沿海地区能够很好地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断地提高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形成于小农经济,它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主要表现为重农轻商、重义轻利、中庸和谐、安于现状、推崇道德,进取意识和冒险意识严重不足。儒家文化对于公有制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市场经济却起着抵制作用。这些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将会制约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人烟稀少,农业和畜牧业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商业意识相对淡薄。它的区域文化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自古就有的农耕和游牧文化;二是中原人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三是外来的宗教文化。这三种文化的交织导致西部地区的文化呈现多元性特性并且还带有宗教主义色彩。该地区的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有一定的抵触,并且很多人还在苦苦追求宗教。长三角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吴越文化成为了这个区域大家普遍认同的文化。吴越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进而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各种文化能够共同发展。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它的开放性结构和强烈的自主创新精神是江浙地区各行业竞争力的源泉。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功的诞生。另外,吴越文化的开放性让各种技术和生产条件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和交流,各行业相对公开透明的对外合作,这为企业创新营造了一个很好地条件。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是中小企业能够不断地从自身出发不断地进行管理方式、技术、资本等各方面的创新,所以这也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在迎接挑战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

5重塑区域经济文化,实现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

5.1充分发挥文化整合的作用,以文化认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资源整合和共享是各国实现共赢的选择。通过更加广泛的交流和切磋,将资源共有和市场共享落实到实处。通过文化的传播,增加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感、管理理念和科技认同感。此外,我们更要利用文化的认同感来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的效率,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当前应该做好以下几点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打破市场体制的阻碍,做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构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体系和规则;第二,要加强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加深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打造一个文化和经济共建和共同发展的平台。比如,中国打造长三角经济圈目的就是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带动长三角甚至是全中国的经济发展。总而言之,我们要加大整合文化资源,以文化认同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5.2以区域文化为基础发展特色经济

在文化整合基础上发展特色经济就要求我们把区域文化灵魂带入经济里面去。利用各区域的相对优势,设计出一个特色区域经济模型。再者,要根据区域文化的特点生产和创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打造出一个新的产业,建立一个别具一格的经济格局。

5.3文化建设要向产业化迈进

文化作为一项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宝贵战略资源,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建设这方面。文化产业是通过文化的宣传和运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以及产品的行业总称。文化为这些行业或者企业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推动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全世界越来越强调经济竞争本质上就是文化竞争,如:美国的好莱坞文化渗透于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国每年都要上映十几部好莱坞的大片,这些大片除了给美国带来票房也就是带来了经济增长以外,美国的文化也随之被带入了各国,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点。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加强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将自己的优秀文化塑造成一个产业走出去。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要求文化成为一种经济,这对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毫无疑问,文化是我们普遍追求的东西,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应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依靠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先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文化和经济的一体化健康发展。

作者:刘甘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庞敦之.论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6(8).

[2]李明波.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认同的历史与现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3]侯景新.论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3(1).

[4]李本和.区域文化心理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建设,2004(01).

区域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

在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彼此相通的,它们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双方联系密不可分,在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虽然起到决定作用,但区域文化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滞后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一个相对创新发达的区域文化往往是与繁盛的区域经济同在的,因此不能离开区域文化去谈区域经济,也不能在脱离区域经济的基础上促进区域文化的独立发展。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内涵

文化这个词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来说,文化不单单是一种文学艺术,更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是在社会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独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界限。而文化的功能则是旨在教育人的方面,指导人们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观念。而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根本保障,精神文化是整个文化发展过程实现的前提条件。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文化是指在一定范围或者区域内,因为地理特征等因素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总和。区域文化的起源仍在于被一贯理解为民族意识、社会现象的文化阶层,区域文化的形成则是多方面相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环境因素对区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各个不同的区域中,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区域经济的地理文化特色特别明显。其次,历史政治因素对区域文化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原有区域文化的特征迁移,还有可能原来旧的区域文化,从而形成新的区域文化,这表现在实例中最明显的便是中国历史上几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大迁移。再次,工商业影响因素保障着区域文化的物质文化,比如一个工商活动发达的区域内经济发展容易形成一种独特的工商业文化传统,从而进行适当的扩散和推广,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全国发展下去。

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1.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区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区域经济产生智力和精神上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价值观产生了一些新的概念,在经济与价值观的需求中,文化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住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正确的经济价值观,能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与文化观念的完美融合,并进行持续不断的协调的发展。纵观我国历史传统,可以看出很多历史传统文化对区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很多区域文化仍保留历史传统文化的色彩。在表现在实例中便是著名的“燕赵文化”,其文化精髓中积极宣传以人为本、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这些思想和文化经过历史的冲刷经久不衰,长时间地保留了下来。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文化形式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区域文化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为社会和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尤其是近年来,知识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在知识经济发展进程中,要想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区域文化的创新精神有关。

2.区域文化影响区域间经济的融合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社会群体成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在原则上是超越一切个人和团体而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这种文化形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昭示了其稳定性,在以后的区域发展中用独特的文化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以及思维方式,甚至是行为、观念、道德等因素,长此以往,人们遵循这个约定的文化,以区域文化来标榜自己的行为,于是形成带有明显区域特色的文化模式,并用来向外界展示自身独特的文化模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区域内人们认可了自身的区域文化之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外界其他的区域文化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这种抵触心理会对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阻碍各区域间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各区域间的正常发展。

3.区域文化之间的差别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来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区域文化的影响。根据我国社会历史情况,东南沿海地区一直是经济。贸易往来频繁的发达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相应的思想也比较开放,这些地理特点、文化特点以及创新意识都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形成自身的区域文化,而这个区域文化的形成更进一步促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相对的,中西部地区则落后很多,其地理环境较为恶劣,自然资源贫乏,于是形成的区域文化接纳性较小,在经济发展中有一定的封闭性,缺乏充分的创新意识,甚至还对外来区域文化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不能适当的开拓创新,拒绝经济文化交流,这种区域文化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甚至还会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这种封闭的区域文化也体现在西部及偏远地区,这些地区形成自身相对排外的区域文化,其思维和价值观也较为落后。

4.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创造经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形式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区域文化还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这种无形的资产能为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无形资产更像是文化产业,而它在经济发展中可以适当的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另外,区域文化还能作为吸引外资的一项重要手段用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表现在实例中最具典型的便是具有旅游资源的风景区,他们为了吸引游客,最终寻找投资方,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这些都是区域文化这个无形资产的魅力。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在世界文化产业比重中占据一定的可观比例,这些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文化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此种经济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好。

三、结束语

总之,区域文化对区域的经济发展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清晰地明确他们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能更加完善的协调两者的关系,实现区域文化和区域经的共同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在区域发展中不断提升区域文化的比重,加大区域文化的产业的发展,如此才能在提升区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区域经济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祥,李宗录.试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5(12)

[2]朱洁婷.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初探――以如皋市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3]黄朝流.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企业研究,2014(3)

[4]吴义能.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5]高文香.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职业圈,2007(14)

作者简介:

区域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经济;区域经济;巴蜀文化;相互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就在这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的背后,也带了很多负面的效应,譬如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种种矛盾不断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固然有政府和市场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而影响人这一因素最重要的便是文化。从而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分析在一个区域中,其文化对于该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如何影响的,旨在了解并明确地区文化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规律以及针对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试图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区域文化方面下的建议。

1.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1.1 区域文化

文化是从中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发展出来的概念,曾经指的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历史上,对于文化为和意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美国的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理解为:文化是人类或某一社会整体所共同认可的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语言、价值观、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书《原始文化》中指出:文明亦或是文化,对于其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包括了全部的信仰、知识、道德、风俗、法律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理解和认可的任何其他的技能和习惯的统一体”。

由于文化的主体是人,并且人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区域之中,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说的文化就可以理解为某一区域的文化。这一文化所波及的范围也是包含在一定的地域之中,很难超越出这一区域。这一区域的文化是在这一区域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相互的交际方式之下形成的。区域文化持续的、不断的影响着这一区域的人们,人们的价值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对事物的理解方式、经济上的行为活动都受其影响,而外在的表现就是行为习惯、生活风俗、人际关系、政策制度的不同。

1.2区域经济

人类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总的来看基本算是一部经济的历史。 穿衣、食物、住房、行为、养育子女、游乐都离不开经济。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经济”一词是从中国古代就一直流传下来的,它本身的含意与我们现在口头上说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所说的“经济”有着“经邦济世”的含意;而现在我们口头上说的“经济”应该是外来品,约等于物质财富。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资源配置”学说,经济学称为: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但其实质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然是“唯利是图”,过分刺激物质欲望,弱化人性或是将人性物化。当代经济学界最流行的“经济”的概念是:为满足需要而合理的对待稀缺资源。

通过上述描述,则区域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某一区域的经济情况,反应了该区域的经济,其发展的规律,以及其经济发展所具备的内涵,还包括外延部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按照老祖宗的意思来理解经济,便是“经邦济世”的意思,那么我们现在所谈论与分析的区域经济,其含义就在于一个区域的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

1.3区域中,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性

谈论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性,首先需要明确的了解到,区域文化是通过对这一区域中的人们在精神和心智上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导致其经济的改变。对于文化这样一个大的概念来说,它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比如传统的行为、、神话传说等等各种规范与不规范的制度,但这些内容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因为文化是作用于人们的思维,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说,文化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既然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所思所想所做,那么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一社会政策的选取、运行模式的选择、发展方式的决定,也都和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其独特性也会使这一被影响的区域产生出独有的经济形态。而这独有的经济发展形态也会反过来造就独特的文化。

2.四川省区域文化的特征

2.1巴蜀文化的开放性

巴蜀文明的历史非常的悠久,如若要追溯到其初始时期,那么就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它是一个容纳性很高的文化,同时它的开放性也非常的大。我们常说的三星堆,在里面出土的铜饰就和夏文明相类似,这也可以说明,夏禹文化由西兴起并逐渐往东发展的历史过程。三星堆、金沙遗址同时与良渚文化也非常的相近,这也说明了在广大的西部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很早就发生的。种种事实都说明,巴蜀文化是一个开放性很高的文化。

2.2巴蜀文化的整体性

追溯到巴蜀文明的起源就会发现,从一开始,巴蜀文化就有相中原发展的趋势,并不断的实现自身的拓展。其一,在秦汉以后,巴蜀文化在不断向中原拓展的进程中,文化认同感是非常强的,这也为其成为汉文化的一个分支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二,由于巴蜀人自身的个性特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不同,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巴蜀文化,使巴蜀文化更加的具有时代感,更加的能够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

3.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的路径分析

在一个区域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毋庸置疑的一个因素就是其都一定有人的参与,否则就不能成为经济活动。既然是由人们的参与,那么人对于经济活动的发展与走向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用电脑来比喻,众所周知,一台电脑的成功运行不但需要好的操作系统,也同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软件,只有二者相互适应,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既定的目标。而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其文化就是这台“电脑”的操作系统,而其中的人则是软件,只有文化与人相互适应,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具体来说,该区域中人们的思维观念、意识形态、精神活动、心理因素,都是该区域文化的外在体现。这些外在的体现就决定了人们怎样去行动,怎样去思考,也就决定了经济如何去发展,如何去进步。人们思考的不同,行为方式的不同,消费观念的不同,就直接使经济发展的走向产生了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区域的文化是决定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内在的价值体现,是基础。

3.1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模式产生影响

上述段落表明,一个区域的文化形成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软性环境。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区域的文化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影响就一定会伴随着消极的因素存在。对于大的方面而言,我们可以说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但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就可以区别出“好”与“坏”,好的文化就是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坏”的文化就不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不能够恰当的融入到市场经济的要求之中。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该区域选择的发展方向与道路,而这一选择的主体是人,人们是依靠对于经济的理解,对于本区域的了解,对经济规律的总结而选择的,在这一选择的背后,就是观念的差异,也既是文化的差异。

正如前文对文化的探讨中所阐述的那样,文化在一个区域中是经过这一区域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日积月累、不断的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每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机遇不同,就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一文化特征一旦形成并且固定下来,就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那么就会持续不断的影响着这一区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价值评判,从而逐渐的渗透到人们日常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经济活动,这也因此,形成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特色轨迹。

3.2区域文化对区域制度的影响

3.2.1区域文化影响制度的选择

由于文化是不断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那么文化在这一层面上与制度有着相似的作用,但文化的这种约束与引导作用不是强制性的,因此,其可看做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但这样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又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制度的设定与实施也是根据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所需要而设定的,人们的需要就是文化的体现,从而,制度的设立也和文化的特征有很强的关联性。而制度的实施与发展,就会对经济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2.2区域文化影响制度的变迁

一个制度不是说确立完成就永远不会改变,之前已经说过,制度的设立也是因为在这一区域中人们的生活、工作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向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经济环境不断的在变化,那么,有一些制度就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势头,需要作出调整。但从另外一方面说,制度的改变会存在路径依赖的特征,而之所以出现这一特征,其本质就在于一个区域中文化的稳定性。文化是长久一来不断继承和发展的,是几乎固定的,而文化又对制度的设立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制度的变迁必然要收到文化这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说,如果不考虑文化的这种稳定性而变迁制度,是一种耗时耗力的行为,也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而基于文化的制度变迁,就是回归本质,找寻规律的一种做事态度,会对制度的变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对策与建议

我们已经了解到,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那么在现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条件下,从文化方面提出一些对于经济发展有益的建议与意见就显得非常的关键与重要。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单单是其物质财富的不断暴涨,对于这个区域中人们的生活水平、精神活动、生态环境都有着一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一定是社会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上来说都是一样的。事实上,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区域间无序竞争的异常的惨烈、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也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事情,这种种困难的形成因素有很多,政府的原因、市场的原因、制度的原因、全球化的原因,但最本质的原因应该还是人的因素。人是决定一切的基础,因为这所有的状态与结果都是人参与与创造的。而对于人来说,他的行为、思维,都是由其本身的文化决定的。所以,我们说,既然区域经济会碰到各种困难,而困难的源头在于人,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文化的因素下手,来逐本溯源的解决这个问题。

4.1培育出优秀的文化人才,以人为本

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也证明了文化确实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推动或是抑制作用,另外,文化是通过人这一中介来作用于经济从而来影响经济的发展的,所以说在对策与建议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人才是一切的关键,没有了人才,一切也都是空谈。那么文化的传承、创新、改变也都是需要有一大批的人才来完善与实施的。因此,在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下,有一批既懂得文化发展又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这样的产生出来的文化才能够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服务。而人才的培育与发展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我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因为可能我们身边本身就有很多的人才,但我们往往对他们视而不见,或是没有认真的培养他们,倾听他们,总是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殊不知,只有本区域的人才才会更加的了解本区域的文化,更加的对本区域的这片土地保有一颗诚挚之心,才能够更好的为这片自己生长的土地服务。

4.2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取长补短

在中国这样一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有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那么,这样多的文化存在于我们这一个国家,其本身就为我们的文化相互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因为,每一个文化在经济发展这一个面向中,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陷,都有着适应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那一面,所以,我们才需要加强相互交流的力度,不断的去交流、去借鉴、去观察、去实践,学习先进,改善自身,力求能够使本区域的文化更加的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巴蜀文化的开放性,这就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文化特征。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分工体系之上的,而分工体系得以快速发展,也是因为不断的开放交流与合作的产物,所以,在开放性这一方面,巴蜀文化有着先天的优势。又比如江浙文化中的工商文化,使他们对于工商理解与实践就领先其他区域的人们,所以,江浙的中小企业特别的多,而且发展也非常的好。所以,我们应该对于不同的文化,把自己的视野打开,把自己的心胸打开,多去学习,不断吸收。

4.3制度入手,规范先行

我们都清楚,制度是一种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作用的一种人们共同认可的取向标准,并且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一定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制度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它能够直接决定人们在某些方面该怎样行动与思考。所以,从制度层面来说,如何建立一个适应的制度来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就显得非常关键。制度的建立需要人们对于区域环境的透彻了解、对于区域文化的本质认识,制度的施行需要相关机构与人员的密切配合和严格执行,制度的变迁需要文化的先导作用,这些都是在制度的制定与发展过程中所必要的步骤。一个好的制度能够去引导这一区域的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看法与行为,一个不好的制度也会抑制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制度的作用非常的明显。

从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层面来说,好的制度就是能够去吸纳这些优秀的人才,并且能够对人才起到好的激励作用,使人们愿意且乐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使人们能够劳有所得,能够对于人们的付出起到良好的回馈作用;其次,对于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来说,好的制度就是能够去不断的鼓励外来文化的流入与本区域文化的流出,能够建立一些好的环境来使不同的文化在一个平台上相互交流与借鉴,当然这都是需要制度的制定者有很好的文化意识的基础之上的。(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红英.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子研究――以五金文化与永康发展为个案[J].价格月刊,2013,(3).

[2] 於凡,欧向军.区域文化资源与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差异[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3).

[3] 王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浅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

[4] 高彦彦,杨德才.区域经济增长的文化分析――温州文化与温州经济的崛起[J].温州大学学报,2010,(2).

[5] 李庆松,董四代.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J].前言,2009,(4).

[6] 欧人.关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9,(5).

[7] 候景新.论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3,(1):145-147

区域文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区域文化;作用;带动

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党十七大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际文化软实力,就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振兴,强大的经济力量确实必不可少,但文化的力量也不可小觑。文化、精神文明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它可以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会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而区域文化则是体现特定民族,国家,区域范围内的一种特殊文化,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是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得到了社会群体的一致认同,从而使其超越了个体存在的价值观念,且带有很大的地域性。

在我国古代就形成了江淮文化、燕赵文化等带有区域特点的地域文化。比如江淮文化处在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是连接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桥梁。江淮文化在古代,是随着大运河的开凿而发展起来的,是由发达的商业催生的。而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抵御外侵而形成了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这些文化为社会带来精神食粮,也带动了本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区域文化不仅为地域间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同时也为各地域之间相互融合创造条件,形成特定地域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使社会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处受其影响,遵循这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区域文化的形成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在竞争、追求物质和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对价值观的认同产生许多分歧。文化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下去。

然而经济发展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支持,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决定着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类型、结构和有利因素。文化的发展需要较多的投入,无论是各区域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区域文化物质产品和区域文化服务的供给,还是文化人才的培养,都需要资本的投入。这些资本的投入则依靠区域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文化要发展必须以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存在和增长为前提,区域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靠文化消费需求的刺激和拉动来实现,而文化消费需求的形成和增长又以一定的居民收入水平为支撑。如果居民收入水平上不去,拿什么去消费文化,去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深度。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思路不同,对当地文化发展的投入也不同,只有快速发展当地经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才能使文化发展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的服务能力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才能保持一致。 区域经济发展从各方面都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带动区域文化的前进。

区域文化也具有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区域文化通过反映社会群体利益、意志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思想、行为规范等的确立,有利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先进文化理念和文化环境,支配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源泉,激发起经济主体巨大的能动性,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创造力和行动力,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第二,区域文化建设通过对现代制度构建的指导,实现队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良化,以此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运行需要文化的指导和保证,需要通过文化增强凝聚力,需要通过经济主体在价值观念上对制度有内在的认同。第三,区域文化推广能促进人的思想境界全面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市场经济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使经济、社会充满各种矛盾,经济发展缺乏人文关怀。解决这些社会病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的作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意义,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是每个区域发展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因此要坚持两者发展并重,以达到经济带文化,文化促经济,二者协调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更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以使该地区的人们从精神层面上跳出传统文化保守、排外、安于现状的固定模式,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过渡,从而保证地区经济迈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精神状态、思维模式等方面塑造现代人形象,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进程。高层次的、多元化的环境建设能够提高区域的品味和亲和力,高素质的、有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够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融合,可以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大力培育、传播与弘扬人文精神是构建社会凝聚力以及提升文化品位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因此,要把人文精神的培育同区域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塑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并将其内化成人们的信念,引导人们的经济观念和精神动力,外化为经济政策、法律,规范经济运行和经济秩序,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内化为个人基本道德品质,思想文化素质。在区域文化建设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做到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的协调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强化人文精神在人的各个阶段的培育,力争把区域文化的培育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之中。

所以,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互相提高,既能提高人们的素质,又能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消费力水平,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丽.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经济视野, 2014(08).

[2] 王海霞.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关系刍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03).

[3] 彭宗平.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05).

[4] 张玮.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 2006(02).

[5] 宁志新.文化传统观念与区域经济发展[N].光明日报, 2004.

区域文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区域文化 区域经济 关系 影响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区域经济

在对区域文化非常多的观点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范围,狭义的是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是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

文化产业对生产要素和市场空间的特定需求,决定了它对区域是有所选择的,而区域所拥有的资源要素以及市场空间,又决定了它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性。然而当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有文化产业来提供强大的经济动力以及文化的促进能力,而文化产业达到相应的水平,也要在某一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来取得丰富的资源以及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社会经济条件、技术经济政策甚至自然条件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约。而比如像水分、光照、土地热量、和灾害频率等这些自然条件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有时还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又会受到什么因素所影响呢?其中包括:资金、技术以及劳动等这些因素所制约。区域经济反映出了资源开发以及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单只反映在一些指标数据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二、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基本关系

首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不仅是相互促进而且是相互约束的一个统一体,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文化和经济,是社会系统的两大子系统。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作为人本质的一种体现,它们都是人作为自然界本身的一部分,都是人为维持和繁衍自身生产所必需的消费品的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知道,交通条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差异不太大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却不尽相同,有的可以说是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不能仅仅只靠经济因素来解释的。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以此解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奇迹”和“欠发达”现象。由此可以得出:落后的文化所带来的不可能是先进的经济,而滞后的经济同样也不会产生先进的文化意识。

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区域文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区域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孕育着不同特质的区域文化,也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文化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基础,优性的区域经济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上述分析的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来看,不同区域即使实施相同的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和绩效都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区别,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区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所带来的。

文化模式是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经生成,就以其特有方式对特定区域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全面的调节和控制,使社会集团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处受其影响。

文化模式的这种特殊方式作用,不但让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更让地区经济的发展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最终会让区域经济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区域文化渗透于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就这样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所谓的特色经济,一般包含特色产业、特色技术、特色产品、特色资源、特色经济区域。

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这些阶段中可以充分的说明了文化观念的更新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起着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指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化观念的更新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变革的开始。区域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现代文化,才能使文化真正成为增强综合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战略资源和内在精神动力,成为团结凝聚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区域文化认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认同作为区域内经济合作中一个必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对于跨越行政区域的更广泛层次的区域合作,文化认同则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合作必须要有两方面的基础支撑:一是经济基础;二是政治与文化基础。经济和文化又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没有文化认同的黏结,区域经济合作也就难以整合。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风险成本、磨合成本和加强区域凝聚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我们中国存在很多亚文化,比如温州、苏南、珠江三角洲有着不同的较为开放型的亚文化。还有较为封闭的孤岛文化、山地文化、盆地文化。山西的山地文化,很封闭、守旧、保守、保护性强、排他性强。盆地文化也是一样,自娱自乐,像成都就是这样。温州、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的亚文化形成均受其要素禀赋、自然区位环境、历史环境、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政策制度环境的影响。温州、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的不同亚文化反过来对他们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化影响到经济、经济影响到文化,但不是决定性的。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各地出现了多种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便是其中最著名的。温州模式主要是通过发展个体私人经济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苏南模式主要是通过发展乡镇集体经济来发展地方经济,珠江模式则是指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模式的趋同不是要超越地方文化,有些地方文化与全球化市场文化一致,不存在超越的问题,有些不一致,也不一定要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文化,需要他们自我觉醒,因为如果要发展必须跟其他地方交流,必须开放,必须减少保护,必须要吸引外地资源,在交往当中他们自然而然会对文化做出选择。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文化竞争、制度竞争、改制与市场冲击,对于人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五、结束语

文化的形成是漫长的,但是形成之后又有相对稳定的过程,经济过程本身变化比较快,而且在动态特性上非常明显,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发生变化,在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排除可能会有。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现在越来越小了,世界文化的差异就凸现出来了,所以更要重视文化了。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就必然要把文化作为重要要素提到规划议程上,没有文化的规划是不完整的,是欠缺的,并且文化要占相当大的比例。

所以我说可以包容多种文化,走向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谭希培.邱建明.论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船山学刊,2005(3)

[2]徐李全.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5(2)

[3]欧人.关于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04(5)

[4]王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浅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上一篇:保险投资范文 下一篇:国际经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