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范文

时间:2023-03-17 09:44:18

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范文第1篇

编者按:近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先生专门就全球金融危机问题撰写文章,文章围绕全球金融危机做了全面详细的阐释,观点鲜明,语言精炼,不啻为一次盛大的思维盛宴。本刊特与澳大利亚驻广州总领事馆做了沟通,首发文章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全球金融危机已向人们表明:此次危机将“一视同仁”,不分行业,亦无国界。这是一场同时影响个人、国家和世界的危机。这是一场同时涉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危机。这是一场涉及体制、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它让人们开始质疑过去30年盛行的新自由经济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和全球监管框架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根本无法阻止造访全球的经济重创。

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ros)说,“当前金融危机的显著特点是其并非由外部冲击引起。危机是由体系本身引起的。”索罗斯是正确的。当前的危机是自由市场理论30年主导经济政策的顶点。这种自由市场理论又被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基要主义、撒切尔主义或是华盛顿共识。这一理论的核心要点就是政府行为应被限制,最终被市场力量完全取代。

新自由主义政策源于无管制市场至上的核心理论信仰――尤其是无管制的金融市场。新自由主义理论观点认为市场是文明社会自发的和自我调节的产物,而政府是外来的强行入侵者。新自由主义的宣扬者尽一切可能地瓦解社会民主国家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共同提供公共产品上纳社会团结概念被简单地理解为中央集权制下的愚蠢行为。

然而,在泡沫经济时代,没人在意这些,巨额利润被私有化,而潜在的损失却通过对固有的银行保障机制的操作社会化了。

在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遭受了我们所经历过的最严重的混乱。全球证券市场自见顶以来已损失了将近32万亿美元,相当于七国集团2008年GDP之和。信贷市场萎缩,信贷增长降至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许多国家的房屋价格暴跌,美国的房价正在以有现代纪录以来最快的速度下跌。这正是危机的核心所在。

然而,当经济危机触及普通百姓的生活时,当失业激增、薪酬增幅降低、资产缩水,而金融部门高管的薪酬却脱离当前的实情,继续飙升,困惑就迅速转化为愤怒……2007年,标准普尔50位CEO的平均薪酬为1050万澳元(是美国普通工人的344倍)。前50强的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基金经理的平均收入高达每人588亿澳元(是普通工人收入的19000倍)。2007年,华尔街上最大的五家公司用于分红的金额竟然高达390亿澳元,投行高管们收入如此丰厚,而他们管理的投行却要依靠美国的纳税人摆脱困境。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源于巨大的贪婪。困惑,继而愤怒的百姓不禁要问:怎能允许这一切发生?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什么样的政策,什么样的才会让这一切成为可能?难道没有任何警示?如果有,又为什么被忽视了呢?

过去一年里,我们目睹了失控的市场力量如何将资本主义推向深渊。西方世界的银行体系几近崩溃,几乎是一夜之间,政策的制定者们和经济学家们撕碎了新自由主义的教科书,政府空前大力地进行干预,以阻止恐慌并将全球金融体系从危险的边缘拉回。

即使是长期任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一职的格林斯潘,这位新自由主义理论不折不扣的推崇者,最近也不得不在国会前公开表示:他的理论观点是有缺陷的,现代风险管理的“整个知识体系”也已崩溃。美国国会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主席亨利,沃克斯曼进而质问格林斯潘:“换言之,你发觉你的世界观,你的意识形态,是错误的,根本就不奏效?”格林斯潘答曰,“一点没错,完全正确。”这位曾被称之为“大师”的先生的这过失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随着新自由主义的灭亡,国家的作用又一次被提升到了基础性地位,国家在应对这次危机中在三个清晰领域做出了首要贡献,拯救私有金融体系,防止其崩溃;提供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刺激,抵消社会需求的减少;以及建立国家和全球性管理机制,由政府承担确定和实施这个系统的规则的最终责任。

实际上,新自由主义者对国家政府干预国内市场的敌视和他们对国际政府机构干预国际市场的敌视是相一致的。由于社会民主主义者长期以来的国际主义传统,他们两者之间的比较是很有意义的。考虑到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全球市场管理、合作和协调的复杂性,国际主义本身就是一个适宜的标志。事实是,由于全球经济力量的分散,单边解决方案是发挥不了作用的。

社会民主主义者面临的国际性挑战就是在资本主义之中拯救资本主义:既要承认开放的、竞争的市场的巨大力量,又要摒弃极端资本主义和过度贪婪这些近代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重大危害的因素。

社会公正也是社会民主主义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社会民主主义对社会公正的诉求建立在对平等本身价值的信念上,而不是像,例如一个完全实用主义的论证,因为对教育的某项投资能够提高生产力的增长,所以它是值得的,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而言,对社会公正的诉末建立在以下这个观点之上:人格尊严、机会均等和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力。

社会民主主义政府面临着一个持续的挑战:利用市场的力量促进创新、投资和提高生产力,同时又使之与有效的管理框架相结合。这个框架必须能够管理风险,纠正市场问题,资助和提供公共产品,同时寻求实现社会平等。

因此在当前的危机中社会民主主义者仍然能够坚持他们将国家置于中心地位的一贯立场,而新自由主义者却不得不面对陷入意识形态纠葛的困境,迫不得已向他们从根本上摒弃的国家来寻求帮助,以拯救金融市场的崩颓之势。这使得社会民主主义政府能够在经济上采取当前的实际措施,如规范信贷市场、干预,以及需求方刺激。新自由主义者面对着这样一个令人不愉快的现实:他们没有能够利用非国家机构或机制来抵御风险,重建信心,恢复收支平衡,或推动全球资金流动。这些只有通过国家机构才能完成。

社会民主主义者在处理当前危机中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这次危机前所未有的全球规模。这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金融市场之间的融合和相互依赖导致了危机的迅速传播;其次是一个国家需求的减少影响到另一个国家的出口,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影响。

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审慎分析的权力必须得到扩大,其对机构漏洞的早期预警系统也应得到加强,它的管理方式也必须改革。像中国这样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类多边机构做出更大的贡献才是合理的。他们也应该在这些论坛中获得更多的决定权。

无论政府还是他们所代表的民众都对极端资本主义的无管理系统丧失了信心。正如法国萨科齐总统的表述:“放任自流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或者像据报道的中国副总理更简练的说法:“现在老师们自己出问题了。”

对社会民主主义者而言,完美地完成任务至关重要――不仅仅是把开放市场从自我毁灭中解放出来,还要在管理得当的市场中重建信心。

我相信社会民主主义者能够绘制一条可行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出危机,同时帮助建立一个更公平、更坚实的长期秩序。这只能通过政府创造性的机构和政府间的合作来实现。现在再争辩新自由主义者梦想的最小化国家政权足以应对整体新自由主义政教观念的最大规模失败所遗留下来的最大挑战,这怎么可能让人信服?政府不是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的本质上的恶魔,结构恰当、正确领导的政府有利于大众利益,它同时保护个人自由和公平。它是为大多数人而不是极少人数设立的。

全球金融危机范文第2篇

全球化把美国的金融危机带给世界各国,把世界经济拖人危机的泥潭……,各国为此纷纷出笼“经济刺激”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在成效显现之后又在研究刺激政策如何“退出”。中国借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卓有成效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的“V”型回复。

全球化有两面刃:让大家共享荣景,也让众生共渡危机。在景气时,人们褒扬全球化之舞;在危机时,人们则转而质疑和垢病全球化。在危机后,我们对全球化应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1 全球化有多大的推动力,就有多大的冲击力

全球化的载体有信息流、人流、商品流和金融流(包括资金流和各种金融产品)。

信息流拥有顶级的流动性。网络化为信息流洞开了多维空间,全球涌流的信息宛如风流云散。金融流具有极好的流动性。现代金融市场为丰富的金融产品和不断创新的衍生产品开创了广泛便捷的渠道。如果说信息流是“气”态的,金融流便是“液”态的,商品流乃是固态的,人流则是“生”态的。

全球化增加了多少“流动”性,增强了多少流动力,同时也就潜伏着多少野性和破坏力。一旦这些流动性泛滥成灾,人们就会穷于应付。全球化为世界增加了广泛而便捷的联通性,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然而,全球化在顺境时具有多大的功效,在“流感”来袭时,就具有多大的传染性。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引致的世界经济衰退就是很好的佐证。

全球化使世界联成一个庞大的有机体,局域的影响会很快扩散到整体。我们在享有全球化的成果和功效时,很可能也在增加系统的应力和风险。数千亿美元的顺差,5千万吨钢材的净出口,世界市场可谓大矣!可一旦美国人囊中羞涩,减少消费,世界需求不振,中国出口立马萎缩。看似很远的寒流,眨眼就吹到面前,冷入肌骨。

2 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始于商品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渐人人才全球化、企业全球化的佳境。全球化为每一个人带来历史的机会,敞开未来的大门;为每一个企业提供广阔的世界舞台,洞开无限的发展空间。

但是,谁能真正把握机遇,谁能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谁才能最终享受全球化的大餐。否则,全球化带来的只是挑战和不幸而已。

国家也是如此。全球化给你一个开放的世界,你得还之以一个开放的国度。外商会近悦远来,投资会纷至沓来,热钱会逐利而来……,可你得提供优惠政策,提供廉价的土地,容忍某种程度的排放和资源的耗散……全球化会带来产业的梯度转移,问题是你将把什么菜捡到篮里?捡菜的过程就是一个产业分化和经济结构形成的过程,就是国际分工的过程:有的国家趁势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有的国家一举成为世界工厂,有的国家借机逐鹿世界办公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之一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制造了辉煌,也制造了不少麻烦和问题。“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自造,从为洋人做嫁衣裳到更多地为国人制造畅销品,把过剩产能转向农村,转向“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品。“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智造。最好的转化过剩产能的途径是提升产能,剑指高端;跳出低水平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的红海,直挂云帆济蓝海一一开拓全新的更大的价值空间。

中国要化挑战为机遇,必须把调结构放在首位,把扩内需置于要冲。经济增长则是随之而来的因变量。因为中国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GDP增速一般是不会低的,完全不必再大“保”其驾。明智的做法是稳增长,常常要提防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提防通货膨胀、提防经济过热!

3 比特加速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加剧全球化的风险网络时代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当网络搜索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全球化也如人们早晚面对的三屏(电脑屏、彩电屏、手机屏)一样变得触手可摸。如果说丰富的比特之于全球化颇具加速效应,金融杠杆之于全球化则富有放大效应。金融杠杆不仅激发并放大了全球化的能量,也积聚并放大了它的风险。

美国的住宅贵也罢,贱也罢,本与世界其它各国了无关系。可一旦它被债券化之后,从次级贷款衍生出一系列颇具创意的金融衍生品,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事态就演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次贷引发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全球化为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进而诱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在金融领域虽然幸免于难,但出口通道却间接受到重创。

金融体量远远大于实际经济体量,二是反应速度快,三是衍生产品多,四是关联性和隐蔽性强。

4 全球化不同情弱者,适者生存,强者发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强者才能驾驭潮流,得心应手。商品可以攻城略地,技术可以斩关夺隘,资本可以抢滩称雄,信息和文化同样可以洗脑掠色。强国会竭力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压抑甚至取消弱国的贸易壁垒,而自己在必要时总会悄悄祭起贸易保护的旗帜。技术强大自会打技术牌,资本雄厚自会打资本牌。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看似强大,但只是处于“微笑”曲线的下方,靠加工、代工,消耗资源、能源,通过出口取得一点微薄的收益,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营销通路大都假手他人,肥水外流;到头来,还背上一个“高排放”、污染环境的恶名。我们用制造品去交换美国的金融品(国债),把血汗挣来的“顺差”又借给美国人消费挥霍。吃尽亏,到头来还落了一个“高储蓄”的不是;美国人享用了“中国制造”的价廉物美,反倒无理地数落人民币为什么不升值!

5 全球化时代呼唤全球责任

当个人不得不进行全球化思考,当企业不得不驾驭全球化轩辕,当国家不得不顺应全球化潮流,全球责任便应运而生。

全球化的企业必须承担全球性的社会责任。在环境层面,就是保护自然生态,节能降耗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承担气候责任。在社会层面,就是保护社会生态,尊重劳工权益,遵守商业道德,促进社区和谐,承担慈善救助责任。在经济层面,就是保护产业生态,与上游建立战略资源关系,与下游发展战略客户联盟,努力打造一条共生共荣的产业链,实现合作共赢。

全球金融危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比较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与货币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金融危机理论,这些理论精华都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巨著《资本论》中,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后,金融危机同样的出现,并有加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出发,分析两次金融的成因,从中找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一、金融危机概述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是只伴随经济危机爆发而爆发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指单纯的货币危机。在广义的金融危机当中,生产即是以商品为载体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的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的趋向。这个本质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现实运动的起点和驱动力,也是商品和货币走向绝对对立的基本线索;狭义上的金融危机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尚未拉紧到极限、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在当年总结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必然会造成经济危机并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不可能消灭,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自资本主义制度确定以来几百年的历史中,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危机,21世纪前后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持续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

二、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按照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亚洲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既有国际经济市场化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经济格局、尚未形成新的经济秩序必然引发的矛盾,也有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对外开放、追求经济增长中缺乏对外开放条件下宏观调控经验而引发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失利的表现,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苏联、东欧和我国先后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反观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它的诱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委托链过长。金融创新并不能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抵押债券层层证券化,必然使委托链条越来越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度消费。美国式的文化模式使其居民过度消费。美国只有依靠大量发行负债才能满足其消费欲望,从而造成美国债务存量持续增加,最终影响了国家信用,引发了经济波动。美国居民对住房的需求超过其收入水平,因此只有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才能满足需求。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债务越积越多,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对比两次金融危机的相似处

金融监管不健全是这两次危机产生的相似原因。金融资产质量差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政府对金融部门的监管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资金的分配总量和结构,关系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金融机构设立比较混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薄弱,经营水平不高。同时,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对贷款风险分析重视不够,而只是较多地照顾各种关系,最终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坏帐。

这次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由于本国金融监管不力造成的。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已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失去了效力,这必然增加了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因而政府的不力监管就成了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危机真正的根源在于美国监管机构失职、在于美国监管体制存在重大漏洞,在于对投资银行的监管不到位、对次级贷款等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也不够重视。美国的监管标准不仅单一,而且明显滞后。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经济绝不是自发的自由经济,绝不能放松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尤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经济中国际间竞争十分激烈,政府若放松对本国经济的组织和管理,或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就可能在竞争中失利,就可能发生危机。

四、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和对我国化解金融风险的建议

我国在整顿金融秩序、强化宏观金融调控、实行汇率并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而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我们作出的调整和回应,不应是补救性、缓解性的,而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更高的程度上作出战略性的选择与规划。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加强金融监管,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建立金融预警机制;(2)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在美元汇率面临较大压力情况下,中国的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也面对着巨大风险。中国外汇储备应考虑币种多元化,并适当增加黄金储备。

全球金融危机范文第4篇

2008 年10 月8 日,一名伦敦记者手里拿着报道经济危机的报纸,头版刊登的是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 达林的照片。

“今天你救了吗?”9月29日以后一周,欧洲几国政府的领导人碰了面,大概可以套用这句在中国流传甚广的句型互致“问候”。

9月29日到10月9日,谓之“欧洲救助期”当不为过。欧洲六国政府,对八家大型金融机构,通过拆分、变卖、收购、注资、接管等方式,总算使它们暂免直接破产。

迅雷不及掩耳,这场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使欧洲形势全面恶化。比利时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富通集团(Fortis)、英国最大的房贷银行布拉福德―宾利(Bradford-Bingley)、德国第二大房地产贷款银行Hypo Real Estate (HRE)、比法合资的德克夏银行(Dexia)……这些欧洲金融界显贵,要么因为资产质量遭疑而股价狂跌,资不抵债,要么因为货币市场冰封而融资无门,纷纷告急。

被欧洲领导人们埋怨为“全球瘟疫发源地”的美国,在危机笼罩的低迷情绪中更是越陷越深。无论政府救援计划通过,还是美联储加大流动性提供力度、降低基准利率,甚至甘冒独立性被质疑之虞直接染指商业活动,种种努力概不见效。道琼斯指数在不到两周时间内下跌逾20%,距所谓“崩盘”之定义仅一步之遥。

华尔街一幕幕悲喜剧让人目不暇接:五大投行已去其三的危情时刻,“股神”巴菲特50亿美元高调入股高盛;最后两大投行高盛与摩根士丹利蜕变为银行控股公司之后,商业银行界一场争夺战硝烟骤起,花旗与富国争抢美联,十日后以后者胜出告终;日本最大商业银行三菱UFJ亦趁势出击,入股摩根士丹利。

但华尔街的麻烦远远没有结束。10月8日美国政府宣布对美国国际集团(AIG)再投378亿美元。华尔街仅存的投行高盛与摩根士丹利在10月9日、10日两天连续大跌濒临生死关头,说明这场危机的复杂程度还在超越人们最坏的设想。

令人胆战心惊的是,实体经济病征日显:9月美国新增失业人口15.9万,从建筑业到服务业工作机会均锐减,让人很难对经济不陷入衰退再存幻想。

燎原势成

市场信心已经完全崩塌。

9月底,美国政府与国会之间对7000亿美元援救计划的“讨价还价”,既给金融界带来“等待获救”的期望,也给市场一个“这场危机真的很严重”的暗示。美国的援助计划通过后,股市仍然大跌。

作为“最终借款人”的各大央行都已使出浑身解数,通过新增融资工具、与其他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等各种方式,为银行系统注入数以百亿计的美元、欧元或英镑,但难以满足所有银行的流动性要求。欧洲央行9月24日标售的三月期贷款,收到了3倍于标售金额的超额认购。

银行系统从央行取得的借款毕竟有限,银行间的相互拆借则是银行系统中资金周转的重要方式。但在信心稀缺的时代,借款的代价陡然升高。衡量银行间相互借款利息的重要指标――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已经脱离了正常情况下与官方基准利率贴近的路线,不断升高。

不但借款困难,以往银行进行短期融资的主要渠道――货币市场,也自美国政府让雷曼兄弟破产后陷入不安。

由于持有雷曼兄弟债券,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 Prime Fund在9月16日的净值跌破1美元――这种一般被认为是最为安全的投资方式之一也开始赔钱了!这在货币基金的历史上仅有一次先例。投资者信心受到重大打击,对风险变得极其厌恶的投资者开始放弃共同基金和商业票据等货币市场主要交易品种,转向零风险的国库券。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金融机构比美国同行受到的打击更甚。与美国同行相比,欧洲银行的贷款-存款比率普遍较高,许多银行此比率都大大超过1,其中德国的HRE是7.86(据美联储公布的数据,2007年美国各州银行的贷款存款比大部分都不超过1),亦即这些银行储蓄账户中的资金不能满足放贷的需要,它们更需要货币市场融资渠道的畅通来维持自己的正常运营状态。如果货币市场持续运转不灵,所有银行都有大麻烦。

重负难承

不同于作为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欧洲这些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的大机构,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储户。因此各国政府不可能任其“自生自灭”。但既然连这些实力雄厚的机构都难以自保,很可能政府门口将排起等待救援的银行长队。

这绝不是欧洲各国政府可以轻易许下的承诺。据英国《金融时报》统计,欧洲有14家银行2007年末的资产都超过了所在国当年的GDP。近来颇受关注的苏格兰皇家银行(RBS)2007年末资产总值为英国GDP的126%;已经将本国三大银行收归国有的冰岛,接管的是9倍于其GDP的总资产。

“在最糟的情况下,冰岛的国民经济将和银行一同卷进漩涡,结果会是国家的破产。”10月6日,冰岛总理哈尔德(Geir H. Haarde)通过电视讲话,向全体国民发出警报。这个北欧小国不得不向他国求援。惠誉等几大评级机构已经纷纷调低对冰岛的评级。

“一次救一个银行,这种方式不起作用。”10月1日,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Alberto Alesina为首的十位经济学家就联名发表公开信,谏言由欧盟主导寻求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已有327名经济学家加入了该公开信的网上签名活动。

但近两周过去了,经济学家们还未见到自己的呼吁被采纳。大洋彼岸,几经波折才得以通过的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援救计划,面临的可能只是两个党派的争议;欧洲的事实却是欧元区12国、非欧元区的另15个欧盟成员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各有各的考虑。

9月29日,爱尔兰政府首先宣布,即日起到2010年9月,对国内银行的所有个人和企业储蓄,以及银行间债务实行无上限担保。此举惹恼了其他国家,纷纷指责其“以邻为壑”,因为其后果,很可能是其他国家的储户竞相将自己在本国银行的储蓄转移至更为安全的爱尔兰。

但谴责归谴责,形势所迫,其他国家政府也毫不犹豫学样。希腊、德国都宣布为国内所有银行的个人存款提供无上限担保,英国则把存款担保上限从3.5万英镑提高到5万英镑,其他国家如丹麦、瑞典、奥地利等,也都纷纷做出类似保证。

只要各国的担保条件不等同,储户就有可能“用脚投票”。于此,法国总统萨科齐邀请英国、德国和意大利领导人10月4日和5日在巴黎共商对策。其间他提出各国联手成立一个数千亿欧元的“泛欧基金”,但遭德国、英国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这些富国要用自己纳税人的钱,为其他国家的救助计划埋单。

在接下来两天的欧盟27国财政经济部长会议上,人们也没有等到期望中的欧盟级别救援方案。财长们商讨的结果,除了将各国存款担保下限统一提高到5万欧元一条具体措施,仅仅给出了几条近乎外交辞令的“普遍原则”。

欧洲各国经济关系再紧密,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仍然存在。欧洲虽然有执行单一货币政策的欧洲央行,却没有一个“欧洲财政部”。因此,类似于美国7000亿美元金援计划的援助方案对欧洲来说更难。

“我认为,在不知道拿出德国GDP的3%的钱能取得什么成果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必要把德国的钱放到这样一个计划里。”就在10月2日,德国财政部长施坦布吕克(Peer Steinbruck)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这样回答欧洲是否需要一个系统性救助方案的问题。

确实,要让欧洲各国提出一个类似美国的救援方案并不实际――他们的财政负担不起。美国最大银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也不过美国年税收收入的一半,但德国的德意志银行负债却为本国税收收入的1.5倍,英国的巴克莱银行这个比率是2倍。

此外,欧盟各国赤字率和债务发行量都受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严格限制。虽然英国等已下决心全力救援金融市场的国家提议能否放松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3%的规定,但德国和荷兰等国对此坚决反对。这一规则在他们看来,是保证低通胀和健康的财政状况的重要防线。

至于掌管欧元区货币大权的欧洲央行,事实上也受着美联储所没有的“隐形”限制。美联储并不需要为自己的资产不足而担忧,在其国家信用担保下,它在理论上可以为银行系统注入任意数字的美元流动性。但为15个欧元使用国制定货币政策的欧洲央行,股东却是27个欧盟成员国的国家央行,它的身后没有一个掌握同范围财权的权力机关进行支撑。就算欧洲央行要求它的股东也为其在欧元系统中提供流动性加以支持,仅使15个欧元国受益的方案,如何在27个股东之间划分责任比例?

英式救援

正当人们对10月7日结束的欧盟财长会议结果感到“意料中”的失望时,10月8日,英国政府给出了一个“惊喜”。

比起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的救援方案,英国财政部这套救援方案显然得到了更多正面评价。

考虑到银行系统紧缺的流动性,英国央行将设立一个总额2000亿英镑以上的“特殊流动性计划”(Special Liquidity Scheme)。未来三个月内,英国央行将继续进行英镑贷款的标售,未来一周内进行美元款项的标售(有美联储的支持),且银行贷款的担保资产标准有所放宽。除此临时性融资工具,英国央行还准备于下周设立一个永久性计划来拓宽银行系统从央行取得资金的渠道,可能包括新开一个贴现窗口。

更重要的是,英国央行准备直接为银行注入资本金,条件是取得银行的优先股权,即可在普通股之前优先获得股息的权利,或是永久附息股(permanent interest-bearing shares,PIBS)股权。

充足银行资本,对于改善投资者对银行财务状况信心蔚为关键。英国政府已经取得了汇丰银行、巴克莱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八家大银行的承诺,它们将在今年年底前增加共计250亿英镑的核心资本――可以选择在私有部门融资,如果它们不愿被政府持股又有足够融资能力的话;如若不然,英国央行也已准备好250亿英镑,只要它们提出申请,就可以用优先股或PIBS换取自己所需的资本金。

可以向英国央行提出这样请求的银行不仅包括英国注册的银行,也包括外国机构在英国的子公司。央行另有250亿英镑的准备,为其他所有银行提供资本金。各银行甚至还可以选择请央行协助他们通过发行普通股募资。

但央行也有条件,它将要求接受政府资本金的机构对纳税人的权益做出一定保证、对管理层分红有所约束,并承诺向小型企业和房屋购买者提供贷款支持。可见英国政府是从美国政府与国会之间关于7000亿美元金援方案中总结了经验。

与现有央行措施主要聚焦短期流动性相比,英国央行还考虑到了中期流动性的提供。英国央行希望通过一家政府专门成立的公司,发行期限最长为36个月的、涵盖英镑、美元和欧元的无担保债务工具,但最终细节还有待与银行商讨后确定。英国央行将为这一措施提供最高2500亿英镑的支持。

英国政府这套方案,显然对大西洋彼岸还在为7000亿美元方案紧锣密鼓制定实施细则的美国政府起到了一定刺激作用。10月8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在华盛顿的一个新闻会上称,财政部将最大程度使用被授权的各种工具,“包括加强各个规模金融机构的资本化程度。”

这是财政部将对金融机构直接注资换取股权的强烈暗示。这一美国国会在最终通过的救援方案中加入的选项,一度为保尔森所拒绝。

路透社亦报道,一位与保尔森接近的美国财政部官员已表示,财政部最早将在本月底就实行第一笔注资。

促使一向奉行自由市场主义的美国共和党政府一改前辙的,可能是对一系列救援措施收效甚微的失望。在设计出短期标售工具(美联储10月7日已将这一工具在第四季度所能提供的流动性总额增加到了1.35万亿美元)、新开贴现窗口等各种新型的流动性渠道之后,实在很难想出,美联储还能再有什么手段提供流动性。为解货币市场瘫痪、银行和企业日常运作资金断粮的燃眉之急,美联储10月7日甚至宣布将直接买入商业票据。中央银行直接与商业活动产生联系,这在往常恐怕超出想象。

即使是10月8日令人咋舌的全球六大央行同时降息,目前看来也没能对市场信心起到明显作用。道琼斯指数只在消息公布后短暂小幅上升,其后连续下泻,至10月9日已跌破8600点,比一年前下跌了近40%。

在这样悲观的局面下,那些一度坚持自由市场哲学的美国政客,恐怕也没有太多的底气继续坚持。这场金融危机说到底,是信心的危机。如果信心得不到重建,任凭美联储投入上万亿美元流动性,或是直接购买商业票据,都很难给金融市场解冻。

《金融时报》首席经济学家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也发表评论,欧洲各国政府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救火”――对储户存款担保,以免出现挤兑这样对银行致命的打击;而在一定期限内的担保结束后,银行要取得储户的信任,关键还是有充足的资本金。在私人部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就是最可行的方法。

同舟共济

时至今日,这场始于美国的金融乱局,已经不可挽回地发展为全球性的危机。

代价是血淋淋的。10月9日,接管了本国全部的三家银行的冰岛,在未等到任何他国政府资金援助(包括俄罗斯总理普京曾确认过的40亿欧元)的情况下,冰岛克朗比一周前贬值超过50%,而央行再也无力支撑――冰岛克朗的国际交易停止,成为了实质不具兑换性的“死货币”。冰岛股票交易所也已暂停交易。

这让人想到十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泰国货币泰铢失守后,其他东南亚国家也难逃一劫。冰岛企业和银行在整个欧洲都有不容小觑的业务,连锁效应在所难免。

全球性的危机,需要全球性的努力来解决。10月8日,美联储、欧洲、英国、瑞典、瑞士、加拿大六大央行的联手降息,让人看到了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迹象。

但这是否足够?是否需要一个国际性机构来承担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职责?

在十年前的金融风暴“善后”工作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今天的金融危机中,至今鲜见IMF的身影。

观察者说,这一以稳定国际金融秩序为职责的国际金融机构的缺位,反映了该机构的能力不足以应对发达国家复杂的金融市场――如果说它能够把握发展中国家较为简单的金融体系的话。

据路透社报道,IMF的特别行动小组实际已经进驻冰岛,但冰岛政府并不非常情愿接受IMF的援助,因为这必然带来许多苛刻的强制性条件。事实上,IMF对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援助至今仍有争议:人们质疑IMF强制受援助国家实行的各种条件,并不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实情。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与政治学教授Barry Eichengreen认为,现在正是IMF重新回到国际决策舞台的时候。他指出,IMF应该做的,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发达国家之间的多边磋商机制(美欧之间经济决策人士并不缺乏会面的时机);IMF更应该挑起主导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任务。

诚然,不管是IMF或任何一个现有国际组织,还是一个新成立的机构来主导,美国松散监管下的金融市场引发的这场浩劫之后,金融监管改革势必成为全球讨论的热点。

IMF总裁施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 10月9日表示,“高度的国际合作已经非常紧迫。”他甚至毫不客气地指责某些国家“以邻为壑”的行为,造成政府间信心的崩塌不逊于市场信心的崩塌。同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Robert Zoellic)则提出了将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G7扩大到包括巴西、中国、印度、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的G14。

佐利克的“畅想”听来美好,但连已在一体化道路上努力多年的欧洲各国,都难以在危机面前及时达成一致行动,那么期望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状况各异、利益有所冲突的更多国家能迅速联合,可谓知易行难。

也许日本财务大臣中川昭一在10月10日的G7财长会议前的提议更为实际。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他表示,将在会上呼吁IMF设立一个为需要救援的国家提供贷款的项目,并表示日本已经准备好为此提供资金。

同舟共济的时刻或将到来。■

惊心动魄12天

9月29日

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政府对富通银行(Fortis)注资112亿欧元,并获其49%的股份。

英国财政部对宾利银行(Bradford & Bingley)部分实施国有化。

冰岛政府宣布购入第三大银行Glitnir75%的股权。

德国政府宣布为地产融资抵押银行(Hypo Real Estate,HRE)提供总额达350亿欧元的贷款。

9月30日

比利时、法国和卢森堡三国对比法合资的德克夏(Dexia) 银行注资64亿欧元。

10月3日

荷兰政府将富通在荷兰的银行和保险业务国有化。

10月4日

HRE宣布,受到德国政府支持的350亿欧元救援计划无法成行,正寻求其他方法挽救业务。

10月5日

德国政府将对HRE的贷款总额提高到500亿欧元。

10月6日

美联储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增加至9000亿美元,并准备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

比利时政府将富通的比利时业务国有化,后将75%富通集团的银行股权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

10月7日

美联储宣布设立商业票据融资工具,将直接购入商业票据。

冰岛政府宣布接管陷入困境的本国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

10月8日

英国财政部宣布救助措施。

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加拿大、瑞典、瑞士六大央行同时降低基准利率50个基点。

10月9日

冰岛政府宣布接管该国最大的商业银行Kaupthing。

美联储再向AIG融资378亿美元。

10月10日

全球金融危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金融管制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危机已不再是一家之事,随着美国这个世界金融中心的倒塌,它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遍全世界。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2008年9月14日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美国正在陷入“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之中。

世界银行2008年12月发表的《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2008年和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大幅放慢,而2009年世界贸易也将出现自1982年以来的第一次下降。报告预测,2008年全球GDP增长率为2.5%,2009年则进一步回落至0.9%,均大于2007年3.7%的增长速度。其中,欧元区、日本和美国今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1%、0.5%和1.4%,明显低于去年的2.6%、2.1%、2.0%,而明年的三大经济实体将分别出现0.6%、0.1%和0.5%的负增长。报告预计发展中国家的2008年和2009年的增长率分别是6.3%和4.5%,也低于2007年7.9%的增速。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国际化的浪潮,中国的金融市场也逐步开放。在金融危机面前,尽管是金融开放程度有限的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进出口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汇率风险、楼市下跌、股市不稳以及欲罢不能的美国国债,等等。

金融危机就像瘟疫一样肆虐着整个地球。而金融深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临的发展问题――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融危机的产生

金融危机的产生多是由经济泡沫引起的。而美国的次级房贷泡沫的破灭成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的次级房贷造就的房产经济的虚假繁荣带动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泡沫大生产。大批的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有意无意地降低信贷的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华尔街的老板们绞尽脑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从MBS、ABS到CDO、再到CDS,再到最后就连美联储主席都不知道的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使收益率不断提高,导致越来越多的经济个体从事这样的泡沫经济,使风险成倍增加,并且越来越难以计量。

表面上看,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进而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然而,次级贷款本身就是自由化泛滥的结果。金融深化理论推崇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但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以及对于金融市场监管的缺乏必然导致道德危机――只顾牟取房贷利益而无视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与还款能力的脱节。当利率稍有上涨时,贷款人便无力偿还,这时候大量的违约便产生。而房产的降温使原本期望收回房产弥补违约贷款的计划泡汤,那么银行等贷款机构便面临大量的坏账。与此同时,给贷款机构提供保险的保险机构也跟着遭殃。由于房贷的证券化,使得风险可以迅速而又普及地传播。就这样,原本买卖双方的交易风险成倍地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次贷危机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当大批的银行、投资机构和保险机构背负巨额债务纷纷破产倒闭时,美国政府便开始出面干预救市,实施“国有化”。国有化的实质就是用纳税人的钱来弥补这些金融机构的债务。紧接着美国政府开始大印钞票、大发国债。于是美元贬值、美国债券大幅缩水。与此同时,受金融国际化影响的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也跟着倒闭。而大量持有美国债券的国家,如日本、中国,也不得不为美国的债务埋单。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纷纷出场的时候总是伴随着企业大量的倒闭、失业率的增加、对外贸易的减少,国际经济局势进一步恶化。就这样,金融危机像传染病一样,危害着整个世界。其中,过度强调市场作用的金融自由化功不可没,美国也成功地利用其金融深化发展将金融全球化的国家拉下了水,顺利实现风险转移。

由于汇率的管制,货币兑换的非自由化,使得存在“金融管制”的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受到太大冲击。这得益于我国对于金融市场的有效管制。那么,金融深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三、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

什么是金融深化?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金融深化可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收入分配效应,促使经济发展。金融深化,就要放开利率管制,取消信贷配给制,实行金融的自由化。

与之对应的是金融抑制,在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金融业远未达到成熟,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因而不能有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西方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深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发达国家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得益于他们金融深化程度高,货币资金流动迅速所致。并且还认为,金融创新的速度要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带动经济发展;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与金融抑制是分不开的。

麦金农在1973年《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对金融自由化作出了系统论证。他假定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市场极不发达,企业主体融资方式为内源融资且投资不可细分,所以货币与实质资本具有互补性。这样,随着实际利率的上升,将产生实际利率实际货币需求余额投资产出的渠道效应,而金融抑制政策会导致严重的脱媒现象和金融衰退。所以,他主张取消利率管制,控制通胀,放松外汇管制,实现金融自由化,促进经济增长。肖在1973年《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中,从债务中介的角度阐述了金融深化理论。他认为:货币不是财富或生产要素,而是金融体系的债务中介。金融深化使金融中介机构规模扩张和完善成熟,并通过调剂流动偏好、分散风险、提高贷款的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信息成本等途径有效地配置资源,产生收入、储蓄、投资、就业四大效应。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措施包括:①通过提高名义利率、控制通胀、维持货币供给的外生性等手段推进货币深化;②通过在金融体系内提高竞争、消除行政干预、增加金融资产种类等措施推进金融体制深化;③改革财税体制,提高税收弹性,消除赤字型通货膨胀;④进行外贸改革,实行浮动汇率制、货币自由兑换和外贸自由化等。

但是,此次金融危机正是由于缺乏管制的金融自由化发展的结果。在此次危机过程中,美国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家干预,形式上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重新启动也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于金融深化自由化发展的弥补。事实说明对于金融市场的适当管制是很有必要的。

四、金融深化发展的影响

(一)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的实践意义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印证。但是金融深化不等于绝对的自由化,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推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提倡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市场调节的不足。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发挥相应的效用,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从而避免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

爆发金融危机的美国,其金融体系的发展是相当完善的,然而由于自由化的过渡发展使得不可避免的道德风险普遍地产生――大量的次级房贷就是证明。因为房贷的证券化,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可以将风险很容易地转移到投资者的身上,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就必然产生。无怪乎为什么贷款的门槛会那么低。

另外,由于监管的缺乏,脱离经济实体的金融创新也是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速度要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才能推动经济的增长。但事实证明,在缺乏监管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过快,使得系统风险加大。更严重的是,金融产品会加速资金的流动,使风险迅速而又成倍的增加。投资银行杠杆操作的高风险以及CDS市场的疯狂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所以,在肯定自由化效率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金融的监管――金融不能完全自由化。我国现在处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但是,我国的利率现在还没有完全放开,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也没有放开。主要是考虑到自由化过程中应当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实现一个渐进的过程。此次世界金融危机中,我国的金融体系之所以没有发生危机,除了我国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之外就是得益于国家的有效监管。

(二)金融深化带来的国际化风险。从实质上来讲,金融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借助于金融全球化,发达国家既可以从落后国家得到金融资本、金融市场和巨额利润,也可以向落后国家转嫁金融风险,缓解自己的风险压力。特别是对于美国这样的金融发达国家,金融全球化的好处更不待言。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事先完全能够预料到次贷危机所蕴含的风险及其后果,也正是由于他们对于风险的认识,通过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全球化,他们将其中的风险转嫁到全世界。尽管次贷危机给美国金融业带来巨大损失,但最大的受害者不是美国,而是正在推行金融全球化的新兴市场国家。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金融深化发展的过程中,防范和应对金融国际化带来的金融风险是一个重要课题。必须认识到,在金融深化发展过程中,金融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必须从各国经济和金融的现实基础出发。超越现实的金融国际化必然会为世界金融危机付出代价。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士强.论我国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南开经济研究,1994.2.

全球金融危机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原因; 启示;监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21-04

当前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给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本文梳理了金融危机发生的经过及其影响,剖析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 试图为我国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及救助

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次贷危机爆发,新世纪金融公司、 美国家庭抵押投资公司等从事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纷纷倒闭。2008年前后, 花旗、 美林、瑞银等大型金融机构因次贷出现巨额亏损。2008年3月,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2008年6月以来, 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扩散成为美国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林银行被美国银行收购、“两房”被政府接管、美国国际集团(AIG)被国有化。2008年10月以来,美国金融危机传染到欧洲和亚洲等地区,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特别是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各国纷纷采取有力措施来应对危机,主要手段有:(1)注资。美国、英国、法国等都对国内主要金融机构进行了注资, 以保持人们对金融体系的信心。(2)担保。为了保持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很多国家都对银行同业拆借进行了担保。(3) 保险。 通过提高存款保险的限额或对全部存款进行担保, 防止金融机构挤提带来的危机。(4)降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多数国家纷纷降息,增强市场的流动性,防止实体经济下滑。

作为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影响波及全球。全球主要经济体开始寻求合作,纷纷联合采取措施,以共同度过危机。同时,寻找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方案, 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需要。特别是2008年11月15日和2009年4月2日20国集团(G20)在美国和英国举办的金融峰会, 确立了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原则和行动计划,拉开了新一轮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序幕。

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深刻改变了全球的金融格局

在美国,华尔街投行历史被终结,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被政府接管,大量商业银行破产,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被国有化,美国的金融版图被彻底改变(见表1)。在欧洲,大量银行被政府接管和收购。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将其境内的富通集团业务出售和国有化, 冰岛将其前三大银行Kaupthing、Sandbank、Glitnir接管, 英国将诺森罗克银行和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国有化,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对德克夏注资并提供担保, 瑞士政府出资53亿美元购入瑞银9.3%股权,英国最大抵押贷款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被英国莱斯银行收购。在亚洲,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申请破产, 韩国多家金融机构信用评级被调低。

(二)打破了原有的国际金融体系

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实行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以及固定汇率制度, 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金融秩序。由于它面临着“特里芬难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逐渐解体,1976年确立了牙买加体系,转入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储备货币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美元作为当今最主要的储备资产,它面临两个“两难困境”:(1)对于美国来说,美元作为本国货币, 需要为本国的货币政策服务, 作为世界货币,需要加强对美元的约束。因此美元具有内生的不稳定性。(2) 对于很多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为满足对外贸易和国际清偿的需要, 需要大量持有美元;而美元过多将带来美元的贬值, 从而产生风险。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的衰落, 特别是本轮金融危机的打击,美元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地位将下降,持有美元的风险也将随之加大, 原有的国际金融秩序已不能够适应现有的经济金融需要。

(三)严重打击了实体经济

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贷渠道。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金融体系的瓦解必然会带来信贷紧缩, 损害企业的正常信贷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工业生产的下降,制造业等将出现萎缩。(2)财富渠道。随着金融产品等价格的下跌,居民的财富将大大缩水,人们的消费能力将大幅下降,消费信心将大幅下滑,而消费能力的下跌将带来经济的进一步下滑,这将对零售业、汽车业等产生重大影响。(3)贸易渠道。随着全球消费能力的下降, 不仅会打击美国、 欧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也将对以出口为导向的亚洲等新兴市场地区带来损害,从而影响全球经济增长。(4)投资渠道。金融危机不仅导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来自海外的投资减少, 还有可能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收回流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目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开始显现。IMF已将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调至0.5%,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水平。

(四)殃及中国的经济金融

一是中国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将出现风险。 中国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元资产主要有以下两类:(1)雷曼兄弟债券或贷款,共涉及7家商业银行,6.7亿美元资产;(2) “两房”相关债券,共涉及6家商业银行,253亿美元资产(见表2)。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上述金融资产将受到损失。

二是中国政府持有的美国资产外汇储备存在潜在风险。 目前, 中国外汇储备中50%以上为美元资产,包括美国国债、机构债、公司债等。

三是中国对外金融投资将面临损失。 中司分别投资摩根斯坦利和百仕通集团30亿美元和50亿美元, 而目前百仕通和摩根斯坦利股票仅为投资价格和中投转股价的50%左右。

四是冲击中国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打击下,美国消费的不振和全球经济的下滑, 将通过外需渠道打击中国经济的出口。同时,随着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泡沫的破裂,将有可能出现全球性通货紧缩,中国实体经济将面临严重挑战。

三、对全球金融危机原因的解释

目前, 对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创新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创新过度。在美国,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程技术不停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和证券化产品,如MBS(抵押房贷支持证券)、CDO(抵押债券凭证)及其衍生品、CDS(信贷违约掉期)等。其中CDS到2007年底名义市值达到62万亿美元, 几乎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水平或美国GDP的4倍多,然后在住房抵押信贷公司、评级公司、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等机构的设计下,把大量不具备足够偿付能力的贷款,通过打包和信用评级后大量发放给投资者, 放大了风险,助长了投机,最终酿成危机。

二是监管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监管失败。在美国,投行通过追求高杠杆率来实现高利润,主要投资银行的杠杆率都达到30倍左右。但是美国实行分业监管体制, 投资银行既不受美联储监管, 同时也不受联邦存款保护机制的保护, 还不受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约束。 评级机构等中介组织也没有受到严格的监管, 金融衍生品在场外交易甚至绕过了监管, 从而纵容了金融冒险行为。同时,在市场繁荣时,缺乏对金融机构的反周期性监管措施,导致金融泡沫越来越大,最终出现危机。

三是货币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美元的泛滥。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位期间,为保持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13次下调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由2001年1月的6.5%降至2003年6月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导致流动性过剩,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房价快速上升,一些不具备偿债能力的人也获得了金融工具的支持,从而产生金融泡沫,导致金融危机。

四是失衡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经济失衡。在美国,存在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和以透支为代价的消费信贷, 这些都建立在房地产和信贷泡沫的基础上,都需要无拘无束的海外借贷。而同时美国储蓄率持续下降,从2005年起,美国储蓄率一直为负数,分别为-0.4%、-1%和-1.7%。当美国居民债务难以支撑房市和信贷泡沫的时候, 将造成各类次级贷款无法按时偿还, 这将风险传递给大量债券和衍生品,从而使危机不可避免。

五是干预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政府的过多干预。在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帮助人们提供住房融资,设立了“两房”,其虽为私人持股的企业,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从而放大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为危机的发生留下隐患。同时,政府放低贷款发放标准,对长期贷款提供补贴,放任甚至鼓励表外融资,从而扭曲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最终造成金融危机。

六是自由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过快的金融自由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快速的金融自由化进程,特别是1999年美国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拆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所建立的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 大力推进金融机构的混合经营,但相应的风险管控没有跟上。在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发起-分销”的低资本消耗型的商业模式下, 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当信贷市场一紧张,流动性就迅速干涸,从而出现流动性危机,带来金融动荡。

七是贪婪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资本家的过度贪婪。 在华尔街现行的治理体制特别是短期巨额奖金制度的激励中,缺乏正确的价值约束,资本家道德风险被持续放大, 其为了追求个人短期的高薪酬,忘记职业操守,放松风险管控,缺乏长远考虑,不计风险地追求高回报,将巨额收益建立在欺诈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身上,最终也引火烧身。

八是雷曼论, 认为美国政府错误地让雷曼破产是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雷曼作为美国第四大投行,有6200亿美元资产,其中1800亿是无担保债券。 它的破产将其无担保债券的信用风险转移给其交易对手。同时,雷曼作为银行间市场最主要的投资者和对冲基金等的主经纪商, 它的破产让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迅速萎缩, 导致大量银行不能及时获得流动性而破产, 并且还带来了对冲基金的倒闭和货币市场基金的缩水, 从而将美国的信用危机升级为全球性系统金融危机。

四、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金融危机表明, 不管是成熟还是新兴的金融市场,都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在实践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要始终加强基础性工作的监管。在监管中,要高度关注银行资产分类、风险资产拨备、表内外风险等基础性监管工作,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重视对系统性风险和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2)加强银行亲周期行为的监管。新会计准则和新资本协议的实施, 使金融机构经营往往具有亲周期的特征。在经济景气时银行能够放大信贷,从而出现泡沫,而经济下滑时,信贷过度收缩,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监管引导来保持银行信贷的合理投放。(3) 要积极采取逆周期监管行为。在经济繁荣时,采取更为严厉的监管政策,督促金融机构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而在经济萧条时, 采取适当的金融宽容措施来缓解信贷紧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二)保证金融创新的有序和透明

有效的金融创新,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从本源上来看,本轮金融危机并不是由金融创新造成,而是金融创新偏离了审慎经营原则,放松了风险管控。从金融危机来看, 在金融创新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原则:(1)真实性原则。即金融创新的“原材料”必须货真价实,只有良好的基础信贷产品,才能有效控制金融衍生品的风险。(2)风险可控原则。金融创新产品只能分散风险而不可能消除风险, 因此金融创新是双刃剑,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控。(3)透明度原则。在危机中,大量金融创新产品在OTC市场而不是在场内市场进行交易, 透明度很低,客户并不能充分了解其风险。因此在金融创新中,要充分揭示与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权利、义务和风险,让创新在“阳光下”运行。

(三)审慎推进中国金融业的改革

在中国未来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中, 需深刻汲取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教训, 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审慎推进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这次金融危机表明, 混合经营后风险管控和监管措施没有跟得上, 不仅易引发危机, 也会加深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因此,综合经营必须与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相协调。(2)审慎推进银行“走出去”战略。危机表明,金融机构的“走出去”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必须有良好的风险管控措施和应对预案。因此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战略须稳步推进。(3)加强金融安全网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最后贷款人制度,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提前制定金融危机处理预案。

(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建设

全球金融危机范文第7篇

[摘 要]在回顾此次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基础上,总结公共部门为遏制经济与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介绍各国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为了确保经济的持续复苏,在经济体框架中可能采用的新规则和新机制;论述经济与金融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进行的一些深度改革。

[关键词]经济与金融危机;经济复苏;经济治理;金融治理;金融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01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33(2011)06-0003-07

一、 引言

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金融的基础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质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银行和金融体系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已经显示出金融体系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的起因是市场无视经济积累模式的演变和追求利润的无限增长。当下经济与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及其在国际上的迅速蔓延,更加凸显了国家调控的重要性。国家既是经济与金融活动的管理者,也是经济与金融活动的参与主体。国家应维护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平稳发展。当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表明,在世界经济和金融越来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背景下,单个国家企图阻止这场撼动了全球化经济之根基的经济与金融危机在本国发生是不切实际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还揭示了建立一种新的全球治理的必要性。新的全球治理包含全球经济治理和全球货币与金融治理。全球经济治理旨在缩小衰退的持续时间和范围;全球货币与金融治理旨在预防或者限制经济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消除未来再发生更严重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为此,国际社会应开展大量的协调或协商工作,以便对经济与金融危机实施监控,并采取相关措施减小经济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尽管当前国际上出现了经济复苏的趋势,但复苏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而且金融体系与大量正在流通的不良金融产品相关,这就使得金融体系具有潜在的或实际的债务危机,因而金融体系存在动荡的风险。实际上,这些债务危机已经开始在多个国家中显现。政府为消除经济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救助计划,导致不良负债从私有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这些计划还大大增加了公共支出的数额,并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公共债务以及为促进经济发展所必须做出的各种艰难抉择等。

本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是在回顾此次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基础上,总结公共部门为遏制经济与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第四部分介绍各国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为了确保经济的持续复苏,在经济体框架中可能采用的新规则和新机制。

二、 金融危机的起因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国际结构性失衡、银行与金融体系功能失常、复杂金融产品(如衍生品和结构性产品等)的发展不受约束。这场金融危机损害了实体经济,但却让中介机构和投机者从中受益。

发达国家由于有世界其他国家支持其财政赤字,因而在财政政策上选择长期赤字。再加上,由于使用复杂的金融工程能使金融风险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散,这些国家的公共支出稳步上升。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利用本国有利的经济条件,实施持续的低利率、低通货膨胀率来支持其“过度乐观”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虚拟经济,而不是依赖于那些真正创造财富的生产、服务环节。低利率产生了更大的金融债务和投资意愿,尤其是增加对房地产和金融衍生品的投资热情,这导致了资产价格的不合理上涨。在房地产领域,美国房屋价格1996年―2005年的增长率高达90%,其中2000年―2005年的增长率为60%。低利率也导致了投资者不惜成本追求收益的趋势。这一趋势也促使旨在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和金融、经济主体需求的复杂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开发。过多的资金流动性致使很多公司高估了市场吸收风险的能力,引发了公司管理者对业绩的盲目追求,也导致了金融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

随着美国的一个高盈利、充足信贷投放时期(尤其是1993年至2006年期间)的告终(以房地产景气结束、次贷市场崩溃为标志),人们开始质疑金融机构和银行设计并实施的复杂债券化产品。金融危机首先影响到对冲基金和银行金融机构,之后严重地冲击了资产和股票的价值,并大大降低了公司财务状况转好的可能性,因此也影响了物质生产和贸易服务等实体经济,导致了这次经济与金融危机。这次经济与金融危机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范围目前还没被完全认定。不断蔓延的经济与金融危机是由四大恶性循环造成的。第一,资产价格下跌促使资产所有者出售资产,因而资产估值持续走低;第二,金融机构蒙受的损失损害了其融资能力,使得资产贬值加剧;第三,金融体系功能的衰弱使经济增长率下降,反过来经济增长率下降又削弱了金融体系功能;第四,经济增长率降低对劳动者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并进一步使得商品需求下降和经济增长走低。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对很多经济和金融主体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银行,它使得许多银行濒临破产。

2009年全球GDP缩水2.2%,全球贸易额下跌近14.4%。这使得很多国家失业率升高,财政预算赤字居高不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取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紧张局势能否得到缓解,这种紧张局势形成的部分原因在于公共支出的增加及财政收入的减少。

三、 公共部门采取的措施

各国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灵活采用各种刺激经济的措施,如降低利率,调整资本额,向银行、金融和工业机构注入流动资本,实施行业整合政策以及运用恰当的预算和金融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等。

(一) 货币类措施

为了恢复经济和金融主体的信心,确保银行业的资金流动性,金融主管部门为银行提供了多种帮助。例如,2008年9月7日美国中央银行投入约2000亿美元解救美国房屋抵押市场的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另外,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很多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来确保金融从业机构能够以优惠的条件重新筹措资金。各国中央银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降低利率,其目的是保证金融从业机构在市场上积极地重新筹措资金;二是通过养老金向银行网络注入资金,此举主要是为了恢复金融从业机构的信心,保障银行业的资金流动性;三是购买一部分银行资产,包括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高风险的不良资产。总的来说,各国中央银行在确保本国银行和金融体系免于崩溃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实施这些措施所需的资金大部分是借助于造币。因此,在各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曾经被银行持有的不良资产替代了中央银行的传统资产,大部分债券成为安全资产,这对各国中央银行的信誉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 预算类措施

很多国家政府运用了预算工具,例如在经济领域采取重要的扶持措施,并开展针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纾困计划。其中,美国的保尔森计划主要为银行和金融体系提供援助,援助金额高达7000亿美元。类似的还有德国政府划拨了近5000亿欧元的预算,用于扶持计划中的金融市场部分。一些旨在结束经济衰退、推动经济复苏的财政刺激计划也得以实行。大部分刺激计划将贷款作为融资的主要渠道,这些刺激计划涉及多个行业,尤其是受到经济和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的行业(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而且大大提高了帮助私有部门摆脱危机的公共投资金额。

一些国家政府还将金融机构收归国有。例如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国有化比例为80%,美国财政部对其注资更是高达850亿美元。另一个例子是一家规模位列英国前八名的银行已经部分转为国有,其市场价值约500亿英镑。各国采取的财政与金融措施初见成效,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日本和新兴国家)在2009年的后期开始走出危机。但很明显,预算类措施大大扩大了各国的预算赤字。2009年,G20国家的赤字占GDP的7.9%,而2007年则不足1%。相对新兴国家而言,这一现象在发达国家尤为突出,2007年发达经济体的赤字平均占GDP的1.9%,而2009年则高达9.7%。希腊等国的赤字也在2009年急剧上升,达到GDP的12.5%。各国主要通过借贷来弥补预算赤字。低利率刺激了借贷,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倾向于公认比较安全的政府债券。结果,各国越来越深陷于低利率的债务,而偿债也保持着经济、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这使他们产生了错觉,以为能维持高借债能力,而不用担心影响到财政;同时也使政府遭受了债务和偿债增加的风险。2010年,由于高债务水平和预算赤字带来的不信任,在希腊与2010年4月的欧洲平均水平相比,利率几乎提高了450个基本点。、西班牙等一些欧洲国家,这种风险变成了现实。市场和评级机构对希腊等国家债务水平进行评估后,认定其为加剧贷款拖欠的主要因素。这些国家债务水平已经达到临界值,并且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攀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G20国家债务额的GDP占比已由2007年的62%提高到2009年的近75%。这一趋势在发达经济体中尤为显著,二战以来一些国家首次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为此,在市场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了财政紧缩计划,以便能降低预算赤字和公债水平,实现宏观经济基本平衡,重振市场信心。但是,这些措施也可能导致需求减少,影响经济复苏乃至各国内部的社会平衡。

从分析财政和金融主管部门采取的不同措施可以看出,市场的自我调控功能随着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而黯然失色。私有部门在危机管理方面的能力以及市场经济的种种优点都遭到强烈质疑。因此,在对金融、经济领域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中,国家干预正在回归。

四、 需要进行深度改革

2007年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爆发至今已有三年多,但危机仍然是热点话题,并继续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危机的起因是大规模贷款和投机性投资,这揭示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功能失常已经十分严重。金融市场不加约束地发展,导致了实体经济严重不稳定。事实证明,市场自我调节的信条是错误的,而且对全球经济极其有害。战胜危机、重振经济并解决威胁着许多国家(欧洲、墨西哥、日本等)的债务危机,始终是各国、各地区乃至全球层面的重要议题。

为了恢复信心、重新发展经济,各国运用了大量的预算和货币措施,并提供了必要担保。同时,各国还采取措施以加强对银行业的管理,削弱投机效应,强化金融监管,改善金融方面的国际协调。以美国为例,美国正在进行银行和金融体系改革,一项新的银行和金融业法案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颁布了多德-弗兰克法规。得以通过。这项法案旨在对主要的金融从业机构采取新措施,实施更严密的监管,以防范危机。新措施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设立新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及整合各监管机构,以预测全球危机和投机性泡沫的发生。二是严格限制银行和对冲基金业务,使银行资金无法用于开展与其给客户建议相反的操作。三是规定金融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四是建立补偿基金,以应对未来的银行危机。该基金由银行提供,而不是来自国家预算。五是强化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主要途径是建立对场外市场(OTC)的清理和管理机制。六是拓展对评级机构的监管。七是更明确地划分储蓄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等。

目前实施的多种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带来了全球经济的轻微反弹世界银行在2010年6月的经济展望中预测,2010年和2011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分别为2.7%和3.2%,同时强调复苏十分脆弱,不排除2011年危机复发的可能性。。然而,再次发生类似危机的威胁仍然十分明显,这值得关注。例如,金融体系中现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其中很多由中央银行持有);多个国家面临的债务危机(有可能转为社会与经济危机),无力偿还债务的国家可能面临新的银行与金融危机等。对各国政府而言,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反省,制定更全面、连贯的方案以应对现有和未来的挑战与风险已经刻不容缓。经过深刻反省,国际社会必将在新的制度与组织规则约束下,在确保可靠和可持续的前提下,重新定义银行和金融体系。我们要做的就是全面审视这一行业中各主体的作用,并检查约束其业务活动的各项规则。各国通过强化公共部门监控等方面的作用和能力、深入分析和防范危机以及开发有效的可操作工具,可以最终实现这一目的。

为实现金融与银行体系的一致、可靠、公平,并且保障这一体系以合理的费用为各个经济主体提供融资,各国和国际层面推进金融与银行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为确保金融与银行体系改革的成效,各国需要在密切协调和磋商的基础上完善这一体系中的国内和国际框架的所有组成部分。同样重要的是,各项行动的落实必须做到协调、渐进、有序。

(一) 银行体系的作用

需要牢记的一点是,银行的固有功能是接收客户的存款,并使之增值(客户可以是个人、养老基金―保险机构或者经济、金融机构等)。银行的作用还包括在存款者和投资者之间以及不同公司之间充当中介,配置资源、提供资金。也就是说,银行为创造附加值的经济活动提供资金。尽管如此,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人们发现银行除基本业务外,引入的新业务逐渐成为主导。银行并没有将其业务限制在为经济主体提供资金,而是转向了咨询和市场投资等新业务的开发,并积极参与各种市场活动。显然,这不利于银行行使其基本使命――为市场和实体经济活动提供资金。银行开发或推广销售的新产品(衍生品、债券化产品等等)越来越复杂。此外,它们还逐渐为金融从业机构(例如对冲基金)提供了过多的资金,而这些金融从业机构的基本使命是以牺牲银行的固有责任为代价,追求投机和快速增益。通过证券交易,贷款存在风险的银行得以向其他金融从业机构分散风险,这些贷款因而转化为有价证券。风险的分散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源头,金融危机首先影响了金融从业机构,而后逐渐波及整个经济。对此,通过严格的规则来监管并控制银行资源(也就是储户的资源),确保银行管理下的储蓄安全,就变得越来越必要。其他一些措施也可用来监管银行行为,例如修改贷款资格标准,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从而维护储蓄者及整个社会的利益;严厉打击内部交易;确保账簿管理的透明度及财务清单的可靠性。从这些方面讲,银行体系应该严格安排,杜绝不透明的记账和数据记录。这些措施的实施能限制小团体暗箱操作,从而打击垄断和减少任人唯亲的现象。除此之外,这些举措还能使对冲基金的一些不当行为收敛。这是因为之前的做法会使得个人、资本所有人乃至整个国家都面临着巨大危险,从而影响到经济福利和整个社会发展。自从此次金融危机之后,银行系统前所未有地急需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要做到这一点,银行体系就必须划清储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界线,明确各个机构组织间的权利和责任。重振公众对银行的信任还需要加强银行监管,强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限制甚至取消替换产品(诸如结构性产品,衍生品等),并保持各个部门间的关系分明。

(二) 金融市场的作用

金融市场,尤其是股市在保证资产流动性和资金周转流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市场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比重的增加孕育出不少金融大亨,他们将自己的规则和条件强加到不同的经济活动者乃至整个国家身上。股票交易价格的演变必须依赖于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而不仅仅是市场及其参与者的热度。经济实体间的价值交换也应该反映真实的资产价值,而不是投机或一些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与之相类似,一家公司或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应该被投机者的臆想所左右,而应理性客观地分析自身金融情况及偿债能力。在一些体系中,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利益而占据上风。我们必须让这些破坏分子不再起作用,从而使这些不利因素从银行体系中逐渐消失。因此,建立一个更加透明、理性、全面的分析机制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这一机制将考虑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从而提供现实情况的客观评估和对风险的准确预测。从这一方面看,我们采取措施,至少可以减少金融及经济的主要风险因素。为此,相关国家机构需要大力控制纯粹的投机行为,杜绝避税天堂。此外,各国金融市场还需要强有力的国际金融监管,以监视可疑对冲基金的流动,以此保证银行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三) 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

由于信用评级机构能够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破坏,我们必须以客观、职业、独立、负责、中立的态度重新审视信用评级机构所扮演的角色。通过此次危机,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机构不仅不能只作为私有部门的一部分而存在,也不能继续享有封闭、不透明、无需监管的特权。信用评级机构必须通过管理、规划和整治,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特定职责和角色定位,避免利益集团游说,保障储蓄者的经济安全。回顾过去,我们发现,对次级投资评级的陡然巨变也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着重分析在某一投资产品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机构间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利益冲突,而过去信用评价机构对他们进行的评级往往过于宽容。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在希腊爆发的债务危机一部分要归咎于整个国家债务评级的下降。这一降级加剧了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因而大大提高了公共债务的利率。简而言之,评级机构应由公共权力部门、专业机构及与这两种利益攸关方存在联系而又独立组织托管。成立公共管制或监控机构对评级方法做出考评,这一做法也会进一步保障评级行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四) 国家应发挥的作用

国际层面不均衡的不加以控制的交易和其他金融活动导致了危机的持续发展。因此,各国需要建立一个结构性的强化机制,以遵循新的逻辑,摒弃教条和旧式思维,发挥好整个社会和国家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金融危机突出了国家的基本职责,国家不仅作为市场行为和金融体系的监管者,而且是经济复苏的主导者。政府出资救市,不仅挽救了银行和金融机构,还对一些重灾行业和个体提供资金支持。基于此,政府扮演的角色之重要以致其成为公众利益的唯一捍卫者、个人和所有经济参与者的权利职责维护人。为保障市场上众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持久和谐,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就变得越来越必要。我们需要政府及公共机构加强其监管职能,以保证国家、地区乃至国际间能协调好各方利益,统筹发展。为此,各国政府需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发展相关机构,建立健全组织框架,成立合格的相关法律部门,所有这些部门的协调发展将为经济良好运行打好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保护那些在共享财富方面做出努力的部门。这种做法旨在保证社会和谐,打击一心只想快速获利、不公平致富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投机者。金融稳定只有通过透明的制度和公正的运作才能实现,因为透明和公正能创造价值,实现利润的合理分配。要充分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达到经济、银行、金融机构,尤其是社会所有阶层的真实、平衡发展。这一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控制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以及弥补生产行为的不可预测性。这种不确定性和公信力的缺乏只会造成社会混乱、不公正,人们紧张、彼此冲突及缺乏安全感。因而,金融体系就不能担当起为经济和社会建立先进的可持续的组织构架的重任。国家、社会团体和金融专业人士必须确保作为经济支柱的金融不仅仅是投机者和权势阶层的工具。相反,资源分配应该取决于公司、企业家在创造财富,提升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这一财富的获得应该有利于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使参与各方得到公正的收益,而不是扩大行业间、社会地位和收入方面的差距,因为这些差距是不安定和紧张局势的罪魁祸首。有教条说经济自由不可挑战,如果这只是因为其创造性和在资源利用、价值形成最大化上所起的作用,那么事实上对市场和自我管理给予的过度自由反而会毁坏经济自由,导致危机。这种破坏作用不仅局限于某一特定行业,还会蔓延到经济生活的各方面乃至整个社会。因此,正如公共权力部门之间一样,经济领域也存在着制约和平衡。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不意味着干预经济,相反,经济自由依然是不变的主旋律,个人和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国家具有一定的可操控范围是为了更好地保证经济活动高效有序进行,满足各方面利益需求。这种做法还有利于财富依据个人的努力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创造真正的价值,给国家、经济、社会带来一定的稳定,促进社会自信、公正、稳固、和谐地发展。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巨大充分显示了国家在维护经济稳定、恢复经济参与者信心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有需要,政府就必须建立管制体系,采取干预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必须成为经济活动中的楷模,这种楷模作用是通过良好地管理国家及各个公共领域体现出来的。

(五) 建立国际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国际社会正在就如何更好地监控金融体系、对其相关风险做出评估和管理达成广泛共识。的确,金融全球化使危机得以迅速蔓延到全球金融体系。这也凸显了建立新的全球治理的必要性。它能通过一场经济联合治理来缩短危机持续时间和规模,也能应用一场财政和金融治理来预防,至少减小未来危机的破坏力。假设金融不稳定性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影响,那么一国的规章制度要符合多边国家的规定也合情合理。这一做法会防止公司避开那些制度严格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上,避税天堂就是国际金融体系不透明的一项重要考量因素。国际金融体系的不透明使银行、金融、经济和整个社会体系疑云重重,充满不确定性。避税天堂的存在使得众多跨国公司轻而易举逃避产地国或所属国的征税。当前国际金融规章中的不少条目都基于一个理念,那就是与完全独立的国家管理机构进行自愿协调,以使自身免受政治干预。因此,通过认真分析、仔细挑选所建立并运作的新国际金融体能产生较好功效,因为它能监管、评价大型跨国银行、金融投资基金和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从而以国际公认的制度准则来充分评估这些机构的运转情况。尽管建立这种监管机制是正当合理的,但想要把所有方案转化成现实却有不小难度,尤其是因为它需建立一个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高效、可靠的全球体系:(1)强制性多边协议,为商业和投资银行、机构性投资者(养老基金,共有基金,对冲基金,财富基金等)、评级机构制定一套适用规则;(2)各国政府承诺通过国家管制机构实施这些规则;(3)单边或多边机构共同负责规则的实施情况,并对违反者做出惩罚。

事实上,规则是否得以实施取决于各国政府做出承诺的能力和意愿。这就需要国际社会提高协调合作水平,建立管理机构。这一机构的建成能极大地提升信息搜集能力、政策分析和制定水平,从而防止危机发生,促进国际银行和金融体系更加安全可靠运行。

五、 总结

这次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不一,这主要是因为它对相应国家银行和金融体系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危机涉及范围甚广,至今全球经济复苏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我们也看到,许多金融机构在危机面前往往以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滞后性为借口将责任推给社会和公众。他们会强调说政府部门也经常以全球化为挡箭牌,替其不作为辩护。

为了走出危机,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目前采取的措施都势在必行。这些政策措施也必须在透明、负责的基础上实施。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以恢复公众对经济的信心,这对所有经济和社会活动参与者(公司、跨国集团、金融机构和银行、养老基金等)都至关重要。因此,这次危机也为我们创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全球经济提供了重要契机。这一新体系有利于我们吸取经验教训,因为它有助于全面衡量生产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巩固加强政府作为战略法规的制定者和评估者以及均衡经济、金融、社会和政治势力的保障者的作用。在全球化和经济相互依赖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该在风险监管分析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经验还告诉我们,公共力量也应在国际协调、磋商和合作方面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竭尽所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共同发展。这次危机让我们重新思考了国际金融架构,它需要各方在金融业管理规则、国际金融会计准则和金融交易处理方面展开更紧密合作。其目标就是加强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和稳定性。

最后,我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就是以人们和生产活动的需要为基准制定出一系列行业标准和规则,并确保它们有效执行,使金融市场透明、公正,因为这些准则是一个健康的全球经济的基石。

Glob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Crisis

Ahmed El Midaoui

(Morocco Audit Court, City of Casablanca, Morocco)

Translated by XU Fei1 DING Yue2

(1. Se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 China;

2.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fice of Audit, PRC, 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By reviewing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its root causes and development,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public department should take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curb such a crisis.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every country can adopt some new rules and systems to ensure the recovery of its economy. Further reforms need to be made to adapt to the new developments of economy and fiancé in the new period of changes.

全球金融危机范文第8篇

格林斯潘曾经在2002年称赞复杂衍生工具能够使风险得以分散。但这场危机证明,当金融衍生品成为逐利的手段时,它非但难以分散局部风险,反而会产生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风险。高收益率、高杠杆率从来都是和高风险相伴而生。但不能就此因噎废食,不能把金融创新作为导致危机爆发的“替罪羊”。要看到,和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相比,目前我国金融创新尚处于较低层次,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体系运作效率较低,运营体制和监管模式落后,还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巨大而多样化的需求。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以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为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技术创新,在创新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对表外资产的监管,加强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和风险警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金融必须根植和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其根本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服务,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金融必须根植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其价值创造必须源于实体经济的真实价值。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次危机已经证明,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这个元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虚拟的金融资产就会迅速膨胀,最终在肥皂泡破灭的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要着眼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重点产业振兴,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别是当前形势下,要着力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真正能够创造财富的行业,配置到真正具有成长价值的企业,配置到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的领域,立足于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断夯实经济发展的“实体基础”。

三、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实行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政策,2008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4860亿美元,贸易赤字连续三年超过7000亿美元。新兴市场国家则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方式,进行资金回流,来弥补美国巨大的“双赤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也可以看作是对美国巨额双赤字、新兴市场国家巨额双顺差所导致的全球收支失衡的一次硬性调整。随着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逐渐开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当前,要抓住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调契机,加快进口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建立我国的战略要素储备体系;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技术、人才从发达国家大量溢出的机遇,加快引进我国亟须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高端人才,进一步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四、宏观调控必须加强国际协调,重建国际金融体系

经济金融全球化在带给人类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扩散迅速超越国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面对危机的肆虐,任何一个国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国必须联起手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扩大经济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稳定国际金融市场。这次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世界金融体系和治理结构的缺陷,目前世界金融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形成的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金融体系,建立一个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把美元发行置于国际监管之下,促进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向多极化发展。提高金融市场运作的透明度,努力推动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形成。

五、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集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明显加大。为此,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规模,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补贴和救助力度。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保持银行体系充裕流动性,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鼓励商业银行发放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六、加快中国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经济体系中积累的问题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得到反映,中国经济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趋严重,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导致的内部失衡与国际收支盈余过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导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国经济宏观失衡的基本特征,这种失衡和美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方向相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要素边际收益的下降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传统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不断增强经济的抗波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成马凌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及其给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4

[2]胡援成:对外开放中的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3

[3]胡星: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警示与思考.社科纵横,2009,1

五、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集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明显加大。为此,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规模,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补贴和救助力度。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保持银行体系充裕流动性,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鼓励商业银行发放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六、加快中国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经济体系中积累的问题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得到反映,中国经济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趋严重,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导致的内部失衡与国际收支盈余过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导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国经济宏观失衡的基本特征,这种失衡和美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方向相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要素边际收益的下降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传统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不断增强经济的抗波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成马凌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及其给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4

[2]胡援成:对外开放中的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3

[3]胡星: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警示与思考.社科纵横,2009,1

[摘要]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至今尚未见底,仍在蔓延扩散。在痛苦而漫长的“去杠杆化”的进程中,危机对全球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将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加重。在深刻反思之余,我们更应从这场危机中得到有价值的启示,以此为鉴,指导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经济金融战略抉择。

全球金融危机范文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浙江外贸;影响;对策

一、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

(一)次贷危机概念及定义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即“次级subprime 按揭贷款” ,“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没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贷款机构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又不高,面临着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闭案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

(二)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金融危机

2008年9月,次贷危机高潮迭起,引发了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继“两房”被美国政府接管之后,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和美国保险业巨头AIG被政府接管,新一轮次贷危机风暴开始发威。种种迹象表明,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扩大,2008-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增大,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挑战,各国政府都在积极行动,以缓解这场金融大震荡可能带来的市场冲击。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浙江外贸进出口的影响

(一)浙江外贸进出口的现状

根据浙江海关统计,2008年1-12月浙江进出口总额为2111.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542.95亿美元,进口总额为568.55亿美元。而2007年1-12月浙江进出口总额为1768.6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282.77亿美元,进口总额为485.88亿美元。2008年比2007年同期分别增19.38%、20.28%、17.01%。但到11月、12月,浙江进出口总额明显下滑,出现少见的负增长。2008年11月比2007年11月同比浙江进出口总额为-9%,出口总额为-2.55%,进口总额为-25.52%。2008年12月比2007年12月同比浙江进出口总额为-2.73%,出口总额为5.68%,进口总额为-23.24%。(见图表一)

浙江省(2008年1-12月)进出口分月进度情况(图表一)金额单位: 亿美元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浙江外贸的影响

1.主要影响浙江外贸进出口

由于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问题,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居民消费,2008年12月30日美国公布的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38,创出历史最低水平。同日美国公布的10月份SP/CS10座城市房价指数月率下降2.08%,为连续13个月下降,美国10月份SP/CS20座城市房价指数月率下降2.2%。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进出口的影响。2008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浙江月度进出口增长率比去年同期增减已从2008年3月的45.31%下降至11月的-9%。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省进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浙江外贸进出口在2008年11月、12月份下降明显,甚至出现少见的负增长。

2.导致美元持续疲软引发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

为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

不仅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人民币升值步伐也明显加快。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积升值21%,人民币加速升值,一方面,削弱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并且由于难以预期人民币升值速度,企业基本不敢接大单和长单;另一方面,降低进口成本,对进口增加作用明显。

3.推动初级产品价格大涨导致我国进出口成本上升

随着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的持续贬值,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水平高涨。次贷危机的爆发与扩散使得国际游资缺乏投资机会,为回避风险及追求利益,大量游资流向国际商品期货市场,进一步推高了石油和粮食的价格,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形势严峻。由于我国对初级产品进口依赖不断加大,结果导致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口成本,推动我国进口总体增速的提高。

4.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

我国已经截止到目前我国CPI已连续两个月低于4% ,分别为10月4.0% ,11月2.4% ,而PPI为10月3.2% ,11月2% ,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只有9% ,11月份的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只有4.9%,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了失业的严峻形势,现在我们国家头等的经济大事就是保增长,促就业。

5.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从超过1.9万亿美元减少到1.89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三、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政府企业的对策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1.扩大政府投资

政府拿出4万亿人民币进行救援。根据以往的经验,出口的下降对国内的投资增速将造成一定的拖累,需要采用扩大政府投资的方式来对冲这部分的影响。投资的重点领域是受雪灾、地震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基础设施。

2.增加政府支出与补贴

继续扩大社保和医保的覆盖面,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加大农业直补的方式鼓励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3.减免税收

减税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有利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供给,有利于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包括取消利息税、进一步提高所得税的免征基数、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等。

(二)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上仍然保持紧缩态势,但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灵活调整,防止过度紧缩,可实行谨慎加息。当前的信贷控制在实质上已经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成本,进一步提高利率对经济面的打击可能会很大。这一点已被打破,目前在不到百日内我国已连续降息五次,也几次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我们现在一段时间都将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国务院的最新政策。

(三)进一步完善外贸有关政策

抓住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出口产业结构。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步提高一般贸易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同时要继续坚持不懈促进节能减排。从长远看,出口由高速转为中速增长有利于改变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过分依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的改善。但从近期情况看,当前国民经济呈现趋势性自发回落态势,次贷危机又导致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稳定三大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和外贸调控政策调整产生叠加效应,导致我国出口增长明显回落,贸易顺差大幅减少,外贸企业形势颇为严峻。因此,如何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抑制贸易顺差激增与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给我国外贸调控政策提出了难题。当前,应当对近两年出口退税和其他有关政策调整的效果尽快进行一次摸底和分析,按行业和按产品细化进行适当评估和微调。同时,加强对重点出口商品的监测,有压有保,帮助出口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缺问题和汇率风险防范问题。

(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应注意把握人民币升值节奏,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同时,要密切关注美元兑欧元、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化调整,特别是美元汇率可能出现的触底反弹引起的国际货币汇率关系新变化。今后要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弱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管理,把有效汇率稳定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合理确定人民币对不同货币的比价关系,完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框架。

(五)大力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

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明显放缓迹象,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仍持续较快速增长,油价上涨也促进了独联体和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正在改变。当本轮全球通胀风险化解后,新兴市场国家有望成为率先推动下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主体。因此,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在继续巩固和深化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应当加快借助于新兴市场扩大出口,来缓解对发达国家出口的放缓。

参考文献:

[1] 张松涛. 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机遇和挑战[J].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8, (24)

[2] 伍德克, 城阪俊朗, 陈实, 邓宁, 林晓虹.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自我救赎[J]. 中国外资, 2008, (12)

[3] 赖秀福.田娟; 金融危机再思考,中国金融 , 2008,(22)

[4] 韩洁. 探究金融危机的历史逻辑[J]. 上海经济, 2008, (12)

[5] 秦锐.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J]. 科技智囊, 2008, (12)

全球金融危机范文第10篇

美国:银行业问题超乎想像

随着金融行业的巨额亏损曝光,美国金融业正面临新一轮危机冲击的危险。这轮危机一旦形成,将呈现出两个新特点,一是主要受害者将从上轮的投资银行转向商业银行,二是由于美国政府不会让任何对金融行业机构系统威胁的企业破产,结果将会出现更多大型金融机械被政府接管,大量地区性银行和对冲基金破灭。

危机发展到这一步,究其原因是实体经济的衰退反作用于金融业,随着经济形势快速恶化,商业房产抵押贷款以及企业和消费信贷的坏账率激增。在去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随着政府救市举措逐步发挥作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和金融企业债券市场一度有企稳的迹象,但是金融企业账目上的坏账比率并没有根本好转,反而随着实体经济的恶化进一步加剧。据华尔街一位金融从业人员透露,美国主要银行最近披露的亏损数据远小于实际亏损金额,银行业的问题远比目前公之于众的状况严重。

至于美国政府之前投入的3500亿美元救市资金为什么没有起到作用,业界有如下的分析:

首先,由于国会在解决危机上的分歧以及新旧政府交换造成了政府救市行动速度迟缓,而对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坚持和对国有化的恐惧也让政府在很多举措上缩手缩脚、缺乏决断,进而导致问题被拖延得越来越严重。

其次,政府的救市资金在用途上并没有具体要求,政府期望的疏解信贷紧缩的目标并没有实现。金融企业在接受政府救助之后,一方面放缓对不良资产的处理速度,同时出于企业自身利益考虑,对其他企业进行并购,试图为经济好转后布局。为自身安全起见,金融企业又对各类(地产商、企业、个人消费)房贷限制重重,导致房地产市场并没有企稳,信贷市场仍然偏紧。

第三,政府的救市措施属于输血行为,但是对于一些问题严重、经营不善的企业来讲,没有外科手术式的重组,仅仅靠输血来拯救完全不起作用。目前来看,花旗银行极有可能成为新一波冲击中最先倒下的企业,公司除了其出售的所罗门美邦公司尚有盈利之外,其他业务部门全部处于亏损状态。鉴于公司现状,花旗很可能沦为继美国国际集团之后,又一个被政府接管的企业。

目前,还不清楚奥巴马新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拯救金融业,其选择也无非两条,一是将部分金融企业国有化,二是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各家金融企业的坏账。去年9月的金融风暴已经让华尔街千疮百孔,假如第二波金融危机真的来袭,真不知华尔街又将是怎样一番情景。(陈刚)

欧洲:未雨绸缪严防死守

新年伊始,全球经济便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虽经各国大力救市,持续数月的金融危机不仅毫无缓和迹象,近期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头。金融巨头纷纷告亏,知名企业陆续,接连不断的坏消息似乎预示着一场更猛烈的“风暴”即将形成。身为金融危机重灾区的欧洲正在严防“第二波”金融危机来袭。

银行纷纷报亏

当分析人士担心美国新一轮危机正在显现时,大西洋彼岸的欧洲也是形势吃紧。

由于投资者担心金融业亏损继续扩大,导致金融股大幅“跳水”,欧洲股市1月23日收盘时跌至6年来的最低水平。泛欧绩优股指标FTSEurofirst300当天下挫0.3%,是过去13个交易日里第12次收低。其中,英国巴克莱银行重挫13.5%,因为市场愈发担心该行可能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或被国有化。法国巴黎银行、英国渣打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等欧洲金融巨头的股票也都大幅“缩水”。

这只不过是近期欧洲金融市场传出的诸多坏消息之一。德国最大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14日称,受金融危机影响,第四季度亏损可能达到48亿欧元,为5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据报道,作为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前20大银行持有的不良资产将近3000亿欧元,整个德国金融体系持有的不良资产最高达1万亿欧元,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德国银行身陷困境。被迫请求政府救助。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19日也爆出英国企业史上最大年度亏损,亏损额约410亿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正如当初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迅速登陆欧洲一样,基于欧美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一旦美国金融形势急剧恶化,欧洲也势必难逃厄运。

经济深陷衰退

虽然欧盟成员国已运用了上万亿欧元资金用于金融救市计划,其后又纷纷出台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试图遏制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力挽经济狂澜,但迄今却难见收效。

欧盟委员会19日公布的最新预测结果显示,欧盟经济继去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后,今年全年将大幅萎缩1.8%,即使到明年也是增长乏力,这意味着欧洲经济面临的衰退相当严重而持久。就在两个月前,欧盟委员会在秋季经济预测报告中还预计,欧盟经济今年将增长0.2%。如此大的反差足见金融危机对欧盟实体经济侵蚀速度之惊人。

受金融危机影响,推动欧盟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投资、出口和私人消费均已疲软,尤其是投资所受冲击最为严重。截至目前,欧盟各国的数万亿欧元金融救市计划和经济刺激计划并未能明显缓解因金融危机造成的信贷紧缩局面,并且“惜贷”状况已不仅仅局限于金融机构之间,而是向实体经济部门蔓延,导致企业融资和个人信贷受阻,经济陷于危机。

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在日前结束的月度例会上指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大规模救市行动未能促使银行金融机构履行自己的职能,向实体经济部门发放贷款。

再掀救市高潮

为了防御金融危机升级,欧盟国家近期也掀起了第二波的救市高潮。

继去年10月出台总额约为3700亿英镑的金融救市计划后,英国政府1月19日再次推出大规模金融救市计划,为金融机构问题资产提供保险,以鼓励它们恢复放贷,各大媒体估计耗资总额高达2000亿英镑。此外,英国去年11月还宣布了一项总额200亿英镑的经济刺激计划。

德国政府日前则公布了一项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使得该国经济刺激计划总规模达到800亿欧元,是德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刺激行动。据报道,德国政府目前还在考虑一个1000亿欧元的企业信贷支持方案。

法国经济、财政与就业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近日也透露,法国正在准备总额105亿欧元的第二轮救市计划,用于鼓励6家法国金融巨头放贷。

然而,伴随着救市计划不断加码,不少欧盟成员国政府正面临着另一种尴尬,那就是因为债台高筑而遭遇信用危机。由于赤字上升可能引发政府公债违约率上升,标准普尔日前分别下调了对西班牙和希腊两国的债信评级,并对葡萄牙和爱尔兰发出了警告。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在急需资金的当口,发债融资的成本将会增加,可谓进退两难。(尚军)

日本:提前感到第二波冲击

自去年9月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一方面,市场需求不振导致日本出口下降,企业生产下滑,失业人数增加,国民消费紧缩;另一方面,经济急剧恶化导致股市下跌,日元升值,房地产市场低迷,金融机构业绩下滑。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已提前感受到了第二波金融危机的冲击。

日本财务省最新公布的贸易统计快报显示,由于对欧美以及亚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减少,日本2008年的出口7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同比下降3.4%,特别是去年12月份的出口同比骤降35%。当年的贸易盈余降至26年来的最低水平。

外需不振严重影响到日本汽车、钢铁等行业的生产活动,相关企业纷纷采取缩减投资、减产裁员等措施来应对危机。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日本丰田受内外需求下降和日元升值等因素影响,公司2008财年出现1500亿日元的亏损,这是该公司自1941年有年报记录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东京财团研究员关山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世界金融危机的第一波对日本的影响与欧美相比比较轻微,但是第二波冲击对日本的影响非常大。具体来讲,第二波对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国投资者从日本撤资;二是与次级房贷相关的金融商品价格下跌;三是日本的出口急剧下滑。其结果是,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受损,企业的资金周转恶化,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关山健说,近年来,外国投资者拉动了日本的股市和不动产市场,向欧美等最终消费地区的出口增加支撑着日本经济增长。欧美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撤资的结果导致日本股市随之暴跌,各种金融商品价格下跌,日本金融机构自有资本的市价评估缩水。

尽管日本的金融系统在美国次贷危机和第一波金融危机中所受损失不像欧美金融机构那样严重,但是随着金融危机蔓延,股市下跌资产缩水、实体经济恶化,不良债权增加,日本的金融机构的收益下降。《日本经济新闻》最新统计预测说,2008财年前三季度,日本六大银行集团的合计纯利润不足2000亿日元,降幅超过80%。其中,日本最大的银行集团三菱日联集团甚至出现亏损。

另外,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六大都市银行的贷款余额比2007年底时增加了5.2%,增幅为18年来的最高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日本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针对日本目前的经济状况,日本政府和央行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关山健认为,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机构自有资本受损”和“企业资金周转恶化”的问题。对于“金融机构自有资本受损”的问题,日本制定《金融机能强化法》,建立了对受本次危机影响较大的地方银行实施注资的制度;同时,日本央行还决定买进商业银行股票,确保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以促进放贷。对于“企业资金周转恶化”的问题,日本央行决定通过认购企业债券和商业票据来解决,日本政策投资银行还决定对那些因一时经营不善而陷入赤字的企业进行注资,以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尽管如此,日本属外向型经济结构,加之占国内生产总值一半多的国内消费持续低迷,这决定了如果全球经济在短期内不能恢复的话,日本经济也难以摆脱困境。

上一篇:金融炼金术范文 下一篇:小微金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