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6:24:23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齐心协力推进改革。”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和重要政治资源,也是参与改革的重要群体。作为服务管理老干部的职能部门,如何发挥老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这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结合泸西老干部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从搭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作用发挥、成果共享“四个平台”着手,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宣传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一、搭建教育引导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

要通过举办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会、专题报告会、老干部读书班、老干部座谈会、研讨会、撰写心得等形式组织全县老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县老干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切实把全县广大老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与中央一道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真正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

二、搭建舆论宣传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宣传者。

要充分发挥老干部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基础深厚、社会影响广泛的优势,引导老干部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和群众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老干部为中心让精神辐射四周。要紧密配合宣传部门,针对部分老干部多年从事领导工作,政治理论功底深厚,工作阅历丰富的实际,组建成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五老”宣讲团和老干部文艺宣传队,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全县机关、乡镇、农村、学校、社区开展宣讲宣传活动,向广大党员、群众和学生宣讲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老干部个人这个点和老干部宣讲团这个面,做到点面结合,不断扩大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覆盖面。

三、搭建作用发挥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者。

老干部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要把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搭建好,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具体做到“五个结合”,即:要把老干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建设“美丽家园”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督导队,支持广大离退休干部在推动泸西高原花园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巡视队,支持广大离退休干部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围绕全县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聘请老干部担任重点工作指导员、项目建设督查员、招商引资联络员、非公党建帮带员、城市建设协调员、新农村建设督导员、县管干部考察员等,支持广大离退休干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巩固保持“全国卫生县城、全省文明县城”荣誉称号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文明督查队,进社区街道开展卫生文明宣传和保洁工作,配合县交警队、县城建监察大队等部门,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现场劝阻、说服教育活动。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网吧监督队和助学圆梦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合格接班人。

四、搭建成果共享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受益者。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老干部作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功臣,更应该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受益者,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坚定不移地把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落到实处,让他们能够按规定看文件、听报告,参加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及时听到党的声音,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际国内形势。要适时向老干部通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要情况,组织老干部就近就地参观改革发展的新成果,在重大部署、重要问题上虚心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建议。要与老干部多沟通、多交流,做到重大节日、老干部生病住院、有特殊困难时“三必访”,切实把党和政府关怀送到老干部心坎上。要健全完善老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财政支持机制,提高“两费”保障水平。要建立健全帮扶长效机制,使老干部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管。要抓好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县老年 大学、县老干部党校、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等阵地建设,使其成为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乐园,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凝聚老干部的桥梁。要积极探索开展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等方式,为老干部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只有通过“两个待遇”的落实,才能真正让老干部思想常新、理想永存、豪情满怀,才能为老干部参与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和思想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财经》2013年第25期“鼎新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

>> 读者评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读者评论 2013年26期 读者评论 2013年26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改革新期待

(《财经》2013年第25期“鼎新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深化改革的意义不用赘述。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的论述,再次向外界释放了中共全面推进改革的决心。

三中全会将是左右未来十年中国政经走势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特定阶段,三中全会能够在改革上突破什么,尤其是在顶层设计上能突破什么,无疑是各方最大的期待。 北京 阎祖麟 多尊重城镇化的客观规律

(《财经》2013年第25期“周其仁:人往哪里流,政府难主导”)

从理论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首先,打破现有制度中的城市福利对城市户籍、农地承包权对农村户籍的两大依附;其次,切实降低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成本,政府为进城农民提供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基本的公共服务;第三,提高社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和统筹层次,减少资金沉淀;第四,通过金融支持、财税补贴等多渠道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创业。总之,城市是一个有机的复合体,其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西安 范秒 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财经》2013年第25期“去‘土地财政’乃抑房价之本”)

虽然宏观调控对市场过热和房价上涨过快起到一定遏制作用,但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热情并未减退,未来一段时间房价仍可能上涨。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 统一战线 全面深化改革 优势

一、全面深化改革及其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审议通过,《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是在未来指导中国发展实践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是改革开放后我党做出的最全面系统的任务部署,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诸多方面。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全面,由粗到细,由小到大的过程。三十多年前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有这样一个过程。从 “两手抓”、 “三位一体”、 “四位一体”,一直到十中部署的战略性任务都是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过程。

可以说,“全面深化”的提法前所未有。改革向全面方向发展,不再留有死角,这是在最系统方面对改革的未来发展做出的最好诠释。改革同发展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某一方面的单独改革可能会在一定历史时期产生效果。但从长远看,却不能实现对社会发展全面性的推进。改革向深度迈进,预示改革必将会在深度上阔步迈进,而不是遇到困难就会终止。发展至今,我们改革中所遇到的是过去所难以克服的困难。如果不加以克服扭转,将会严重制约改革的发展进程,甚至会使改革发展倒退。但发展至今,各种利益纠葛纷繁复杂,改革越向深度发展,其面临的阻力压力也必将会更大。此时,犹豫不决、迟疑不定,都会使我们丧失最佳的改革发展机遇,都会使国家的发展陷入倒退。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了改革的系统整体性,意味着此次改革不会再是单一领域的发展,而会是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全方位的变革,是我们中国社会在未来得以发展的基石。

之所以确定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是实践发展到今天的必然。我国改革开放历经30多年后,各种社会矛盾纷至沓来,故必须全面深化,向广度、深度拓展。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当前,社会呈现整体性特点,必须对各方面进行有效统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各种联系和依存度不断提升,必须在治国理政全过程上贯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发展,最大限度的调动积极因素,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奠定坚实有力基础。

二、统一战线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

围绕党和国家不同时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大目标实现大团结,是统一战线永恒不变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实际发展状况同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理论相结合,将统一战线放在事关国家革命、建设、改革的最重要位置,是团结全体人民实现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三大法宝的最重要环节就是统一战线,在我国发展的历程中,它为我们全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支持,是其它理论所无法比拟的地位。就曾指出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间的关系,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就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又做了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告诉我们,统一战线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是其客观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涉及牵扯的关系将会更加深入,特别是各种体制机制方面的调整,都是改革中十分难以顺利完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稳妥处置了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循序渐进解决化解各种矛盾。随着改革进入深水期,各种社会突出性矛盾逐步显现,制约了社会发展进程。越触及深层次利益、改革的阻力就越大。并且,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发展也使改革面临进一步的严峻考验。究其原因,还是改革的层次还不高、触及的还不深。另外,如民生这类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改革力度如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必然引发各种突出性问题。因此,深水前行,改革任务更加艰巨,改革面对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任何改革都是对已有秩序关系的重新建立,势必冲破固有的利益群众限制,这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要想实现,统一战线就必须在凝聚全社会共识上发挥出更大作用,在引导人民群众思想上产生更大作用,在促进民主协商作用中发挥更大优势,在整合全社会全部力量上更加突出自身作为。特别是我国发展正进入攻坚克难期,多年改革发展所遗留的问题正处在一个集中爆发期,如果不加以有效理顺,就非常容易使我们来之不易的发展改革成果毁于一旦,不处理好这些深层次问题,我们的发展前景就根本无从谈起。“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统一战线的作用显著上升”, 全方位服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是统一战线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三、全面深化改革并凝聚智慧力量

(一)着力发挥统一战线对汇聚力量、凝聚人心方面的优势

统一战线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凝聚力量、争取人心。全面深化改革势必带来已有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洗牌,牵扯面甚广,有的涉及很多非常深层次的问题,这离不来社会各界力量的鼎力支持。而统一战线工作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使社会最大多数人可以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可以为着共同的理想去不断奋斗拼搏。因此,我国统一战线涵盖着社会各方面,大量分布在各条战线、领域、层面,围绕大目标、实现大团结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必须充分发挥其联络友谊、沟通感情、解决矛盾、沟通关系、服务大局、汇聚人心、集中力量的独特优势,应提倡广泛组织社会上各个领域的有识之士常聚常议,通过走访联谊达到广交朋友的目的,确保统一战线所具备的团结和谐的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们的政治发展创造最有利的环境,确保全社会上最广泛的力量被团结起来,从而调动各种有利积极因素,为我们社会的发展创造出宽松和谐的美好氛围,为我们深化改革的发展诉求创造最大的力量源泉。

(二)大力发挥统一战线人汇聚智慧力量的优势

统一战线代表着社会上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人才,团结着最优秀的人才,是我党发展中取之不竭的人才宝库,长久以来,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着最坚强的智力支撑。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各种矛盾叠加交织,就更需要团结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实现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就更需求汇聚社会智慧实现这一伟业。如何更有效挖掘统一战线的智力资源,如何使更多的优秀人才理解统一战线、支持统一战线,并进而转化为理解支持改革的认同,是我们在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地位的过程中所必须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各级决策机构都必须要高度关注。应积极组织这些有识之士畅所欲言,积极为各级党委政府出谋划策、提供意见,将这些智力资源转化为促进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转化为促进改革发展进程的基石。

(三)大力发挥统一战线整合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

统一战线内的组成人员涉及面广、联系非常广泛,其拥有的经济资源、人才资源、政治资源都非常丰富。因此,因大力倡导各派人士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我党同各个党派间的深厚感情,充分发挥其为党中央献言献策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其对地方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感恩社会、社会服务等都是应大力倡导的事情,这样能够使民生改善更加有效。要支持非公企业发挥资本流动、商脉众多的优势,积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产业体系。要发挥宗教团体自成一家、信众虔诚、疏解压力、缓解情绪的优势,切实承担起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的重要责任,教化信教群众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牢牢把握发展改革主题,协助党委和各级政府做好化解好矛盾、协调好关系。要大力依托涉外类型社团组织各种联谊活动方面的优势,从而为扩大开放提供助力,促进合力。

(四)大力发挥统一战线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方面的优势

统一战线对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优势作用。因此,应提倡大力发挥其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地位,畅通社会各界人士的合理民主渠道,多向人民群众做一些答疑解惑的工作,多做一些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事情,从而为深化改革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使人民群众更加紧密的团结在我党周围,并进而将阻碍改革发展进程的各个要素控制在最低水平。在此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各党外人员的作用,要对他们在政治上的观点充分信任,对其工作上的困难及时解决,对其生活上的问题积极化解,从而更加融洽我党与他们的血肉关系。对那些潜藏着的社会危机苗头要保持足够的清醒认识,要耐心细致的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主动出击去化解矛盾,尽力将矛盾在社会各基层就能够得以顺利化解,将矛盾控制在最小程度,防止矛盾越积越大、最后难以克服。对统一战线成员上发生的因深化改革带来利益遭受损失现象要保持足够的关心帮助,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解释引导工作,赢得他们最大的信任谅解,帮助他们找寻更好的发展方向方式,从而确保统一战线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 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刍论正确认识和把握党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的关系 如可正确认识和处理慈善救助与民政救助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财政与企业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主导与市场基础的相互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转变干部作风与企业自身发展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干群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若干关系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全面”的六大关系 传媒产业需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十个重要关系浅议 正确认识“教案”和“学案”的关系 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信贷工作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十大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袁曙宏")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共收到议案522件,初步统计,立法方面的议案511件

党的十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成为两大时代主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成为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顶层设计的姊妹篇。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始终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这是对如何辩证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作出的深刻论断,也是新形势下互动推进改革和法治的正确路径。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改革与法治的共生期、共进期、黄金期。我们正处在最好的全面深化改革时代,也正处在最好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代,做好改革与法治有机结合这篇大文章,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人的重大使命。

我们要看到,我国当前的改革只能是在法治之下的改革,而不可能是抛开法治另搞一套的改革。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243部、行政法规744部、地方性法规9580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总体实现了有法可依。同时,随着立法的不断精细化,立法内容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具体,操作性越来越强。如1979年刑法只有192条,1997年修订增加到452条,并先后通过了8个修正案,进行了10次解释,目前正在审议第九个修正案。其他方面的法律修改一般也都不同程度增加了新的内容,如食品安全法2009年制定是104条,2015年修订后增加到154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相适应,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取得显著进步,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工作布局全面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逐步深入人心,这些都要求新形势下的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像改革开放初期,可以在一些领域冲破法律搞改革,那样的话,不仅法治权威和法治精神受到极大损害,而且经济社会秩序和发展稳定环境也会受到极大损害,甚至会造成剧烈社会动荡,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新形势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应当是在法治之下有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改革,以最大限度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完善改革决策、规范改革行为、推动改革进程、固定改革成果,保证改革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

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当前的法治仍然是在改革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法治,而不是已经尽善尽美、无需改革和发展的法治。

法治作为特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其内容只能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的完善程度所决定,而不可能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还是一个“毛坯房”,需要进行“精装修”,需要根据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实践和新要求不断进行修改完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十分艰巨和繁重的改革任务。党的十报告第一次并列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制度目标,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明确把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制度的任务提了出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部署了336项改革任务,最终大都要固化为法律制度,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的任务极其繁重复杂,特别是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从“国家管理体系”到“国家治理体系”,从“社会管理体制”到“社会治理体制”,都是深层次、全方位的革命性变革,必将引发和带动法律体系、法律制度、法律实施等各方面的深刻调整与变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部署了190项法治改革任务和举措,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蓝图、路线图和施工图,无疑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充分表明,新形势下的法治应当是以改革为动力快速推进、日渐完善的法治。要使法治如一江春水,伴随着改革和发展的脚步而浩荡前行。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亟须纠正一些观念误区

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有的领导干部在如何认识和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观念误区。择其要者,似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革上路,法治让路”。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改革就是要冲破法律,中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就是靠打球、踩法律红线创造奇迹的,今天仍必须靠这种“良性违法”来推动改革发展,如果改革事事都要找法律依据,都要立法,岂不耗费时间,耽误了改革怎么办?有的把“依法办事”与“敢闯敢试”对立起来,认为制度细了、规矩多了,事情不好办、工作不好干,把“改革创新” “跨越发展” “动机合理” “目的正确”等作为可以突破法治的“借口” “特例”。还有的是草莽式的改革思路和作风,完全无视法律的存在,“什么法不法的,先干起来再说”,甚至公然借改革之名行违法乱纪之实。

二是“改革有功,法治无利”。由于长期“以GDP论英雄”的惯性作用,一些领导干部重改革重发展,轻法治轻规矩,认为抓改革能出政绩、树形象,促进又好又快发展,而抓法治则是“老牛拉车”,不仅见效慢还特别费力。有的对改革是大讲特讲,对法治则是少讲不讲,对改革部署有任务有指标有期限,对法治建设则是有口号没举措没落实。一些地方对领导干部考察也是侧重抓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很少重视考察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改革为主,法治为辅”。一些领导干部把法治当成有利则用、没利不用的手段和工具,认为改革是第一位的,法治是第二位的,当法治有利于推动改革时就重视法治,当法治要规范改革时就规避法治甚至抛开法治。有的领导干部名义上要依法改革,但对重大改革事项的合法性审查,却要求只能“开路条”,不能“设关卡”。还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片面强调所谓的“地方特色” “部门实际”,遇到改革与法律规定不符时,违背法治原则讲局部利益,搞所谓的“变通执行” “便宜行事”,把“实事求是”当成不依法办事的“盾牌”。

四是“改革在前,法治在后”。有的领导干部虽然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但是只重视法治对改革成果的确认、保障作用,不重视法治对改革的引领、推动作用,认为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法治工作只能当“后勤”、不能干“先锋”,只能在“幕后”、不能上“台前”,法律天生就具有滞后性,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规范改革,盲目、强行甚至违法推进改革,及至发生重大问题、造成重大损失才后悔莫及。

这些看法和做法,都是片面地把改革与法治机械对立起来,不利于改革与法治的内在统一和有机结合,应当及时、坚决予以纠正。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需要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立法方式

搞好改革与法治的紧密结合,首先要从立法上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既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明确要求,也是当前推动改革与法治更好结合的着力点。因此,这就要求立法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客观实际出发,坚持鲜明的改革方向和问题导向,积极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实践新需要,努力完善和创新推进改革与法治紧密结合的有效立法方式,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导、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

一是立法引领改革。立法引领改革,就是执政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法律为载体,依照法定程序提出自己的改革目标和举措,充分发扬民主、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国家意志,从而实现其执政主张。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立法实践看,立法先行引领改革的例子不少,如1979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个人所得税法、1984年专利法等。美国历史上的“罗斯福新政”,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高度重视立法推动改革,在100多天里国会先后审议通过了70多部法律并强力实施,从而有效化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实践告诉我们,立法引领改革极其重要,但也十分不易。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更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如何立足实际、把握规律、提高立法质量,切实保证立法的科学性、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是更好发挥立法引领改革作用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立法引领改革方面,我们的经验还不成熟不系统,有效的好办法巧办法还不多,机制制度尚不完善,需要加大探索和创新力度,以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

二是立法授权改革。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改革,要按照立法程序作出授权,既不允许随意突破法律红线,搞所谓“良性违法”改革,也不允许简单以现行法律法规没有依据为由,否定改革或迟滞改革。立法授权改革的方式我们以前用得不太多,但党的十之后,正在成为一项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的日益重要的立法方式。无论是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改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还是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区开展人民法院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等,都是经党中央批准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暂时停止或调整某些法律条款的实施,允许试点地区先行先试,以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制度后再修改法律,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三是立法确认改革成果。对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要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使用最多的一种立法方式,也是以改革推动立法的一条成功经验。如我国现行宪法自1982年颁布实施以来,共进行了4次修改,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以制度形式反映、固定、确认了改革成果,使其宪法化、定型化,从而既促进了宪法本身的不断完善,又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和保障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立法确认改革成果并不是说立法只是对改革成果做简单、被动的记录,而是通过民主和立法程序升华认识、凝聚共识、完善制度,最终形成具有普遍规范性和约束力的国家意志。

四是立法预留改革空间。对有些正在探索推进改革的领域,虽然改革的方向和重大举措确定了,但某些具体改革措施和制度设计还不成熟,认识也不尽一致,这时立法就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将来进一步的改革预留空间。这也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经验进行创新探索的立法方法。如1986年出台的《民法通则》确立了基本的企业法人制度,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孕育和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民法通则》对企业法人的具体类型、治理结构等并没有作出限定,而是留待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后,通过制定《公司法》等法律予以解决。更进一步看,1993年出台的《公司法》既对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运营作了一般性规定,适用于各类所有制的公司,又对国有独资公司作了特别规定,这就既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也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预留了比较充分的法律空间。应当说,我国不少现行法律法规中都有类似的制度安排,特别是法律授权国务院就调整某一方面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在很多情况下就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立法预留改革空间的制度安排。

五是立法消除改革障碍。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应当及时修改和废止,不能让一些陈旧过时、保守僵化的法律条款成为改革的“拦路虎”和“绊马索”。党的十以来,我国法律法规修改、废止的进程大大加快,不少是“打包”修改、“一揽子”修改、成龙配套修改,有力配合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一、序论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三、结论

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三、结论

1,概述当前的建筑劳动力市场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言。

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三、毕业论文提纲的拟定

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台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毕业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下面再简单阐述一下编写毕业论文提纲的方法: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在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时还要注意:

第一,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是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是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第二,提纲写好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这就是提纲的推敲和修改,这种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几点。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合适;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先围绕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或者说明的主要议题,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是否合乎道理;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然后再进行客观总体布局的检查,再对每一层次中的论述秩序进行“微调”。

第三,毕业论文写作一般要求提纲拟到以下层次

--------------------------------------------------------------------------------

总论点 { { { 1.(称段旨)

(一)(称下位论点) 2.

一、(称上位论点) ......

(二)

......

二、

......

--------------------------------------------------------------------------------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编写提纲的步骤: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一、序论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三、结论

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三、结论

1,概述当前的建筑劳动力市场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言。

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三、毕业论文提纲的拟定

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台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毕业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下面再简单阐述一下编写毕业论文提纲的方法: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在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时还要注意:

第一,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是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是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第二,提纲写好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这就是提纲的推敲和修改,这种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几点。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合适;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先围绕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或者说明的主要议题,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是否合乎道理;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然后再进行客观总体布局的检查,再对每一层次中的论述秩序进行“微调”。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第7篇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所长王学勤等领导和专家作了专题讲座。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副局长韩天作开班动员,她要求参加培训同志,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在全国宣传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深化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研讨交流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的课题研究工作,提升新时期党建政研能力和水平,开创中央企业政研工作新局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副局长、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秘书长毛一翔作了总结性讲话。

王学勤认为,目前的国情,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30多年的改革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城市人口超过50%,人均GDP超过了5 000美元。十以来,我们面临的挑战、考验都是全新的。表现在支撑大规模发展的动力在发生改变,长期积累的矛盾正在凸现,产能过剩问题、环境资源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增长,要靠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改革涉及面越来越宽,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改革的预期普遍提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社会矛盾出现多发阶段,例如收入、分配、拆迁等,明确稳定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思想文化碰撞激烈,一元、多元、传统、现代、境外渗透,等等。为此,要牢固把握发言权、舆论权,把握思想防线,信仰是命脉和灵魂,一定不要丢了信仰教育。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要关注社会思潮,研究干部职工思想动态,重视新兴媒体,发挥正能量,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李俊伟就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作了专题辅导讲座。他在总结35年改革开放经验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从准确把握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定位、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和基本原则、民主政治制度和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事业与治理体制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军队建设制度改革、执政党与全面改革的使命等方面进行了诠释和讲解。

段若鹏围绕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了讲授辅导。他认为,国企深化改革,需要认真查找问题,分析研究问题,通过改革把问题找出来,才能统一思想认识,推进企业深化改革发展。他就企业政研人员如何认识分析问题,怎么写好政研论文和如何具体写以及要遵循的研究规律,遵守的写作规范作了详尽的指导讲解。

李世华就企业政研会如何搞好立项课题研究进行了专题讲座,对近年来中央企业政研会工作基本情况、重要意义以及今后如何深入扎实开展政研工作作了客观评价和指导讲解,并就课题定位、申报立项、课题实施、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管理、推进课题成果转化、提高研究人员素质等,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和说明。

毛一翔在总结讲话中首先对举办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秘书长培训班给予了充分肯定:培训班上学习和解读了十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了中央企业政研会有关精神;学习了课题研究怎样做;交流了企业加强政研会工作的经验。他还就2014年党建政研会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在全国“8.19”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讲话精神。二是要加强课题研究的组织和指导。三是要注重做好对研究队伍和研究骨干的建设培养。四是要加强研究会的组织建设。建立切实能起作用的激励机制,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活动要正常化,要健全有关会议制度,发挥好组织的整体作用。

中国三峡工程总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于文星在培训班上介绍了三峡工程的有关情况。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政研会秘书长、党委工作部副部长牟相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副部长张静、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政研会副会长、秘书长王玉库、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政工部副主任熊兴勤、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政研会副秘书长康平等,就企业党建政研会在机构建设、人力培养、课题研讨、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情况介绍和经验交流。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系统学;秩序;制度;市场

系统学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钱学森首次将社会与系统学观点相结合。一般认为,社会正是由诸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巨系统,社会的存在、稳定和发展都有赖于这些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匹配。并且由于人这一有思想的子系统也参与其中,因此更加剧了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系统学致力于在复杂巨系统中寻找出一种简单有效的秩序――即发现其中的一般性规律,以达到更加全面、协调的把握要素和整体间关系以保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这也恰是社会改革这一复杂系统工程所急需面对的问题。

我们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30年所带来的巨大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一系列痼疾也随之出现,例如版权问题、、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高房价等等,其背后所彰显出的体制性因素即成为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涉及的改革对象,问题的凸显使得改革诉求更加强烈,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挑战。因此以不同的视角审视改革才能更好的促进改革,正如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所说的:“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本文致力于系统学的角度对《决定》中所涉及项进行浅析,通过分析《决定》,把握改革的方向和进程从而真正完成好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1 全面深化改革――“张弛有度”

如果说邓小平同志的改革中心完全落在“经济”上,那么此次全面深化改革将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其改革的指向性可以说是内“张”外“驰”。内“张”以维持系统秩序,保证系统运行稳定: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严厉打击等不正之风,坚持发展和完善各项制度,使社会系统朝着更加和谐有序化发展,如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文化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同时要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以确保政治立场的坚定,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外“驰”以促进系统活力,保持改革的生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保持社会系统改革的生机和活力,《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放宽投资准入,将农村发展、文化事业革新紧紧与市场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经济浪潮,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坚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生态保护创造了契机,注入了活力。

1.1 “张”――秩序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决定》要求切实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提出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这不但意味着人大将逐步建立起实质性的监督、制衡、问责机制,同时也加强了立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改变了行政主导的授权立法制,意味着1985年《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条例的决定》被废止。《决定》中对于推进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也做了详尽阐述,旨在提高政府透明度,完善多方监管机制。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改革无疑是此次全面深化改革的亮点,在纪念宪法颁布30周年大会上提出:“宪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落实宪法成为了切实需要解决的难题,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的独立性和制约监督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这将是法治中国的关键。《决定》别提到要“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这充分反映了以往宪法和地方性行政法规的矛盾将得到有效解决,解决了重大决策和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问题,提高依法治国、依法决策的能力。另外《决定》中还涉及减少死刑、司法救助、废除劳教等热点问题,体现了对人权问题的关注。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决定》中提到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其中详细限制了“三公”经费支出额度,楼堂馆所建设规模、数量,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不准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不准违规配备公车,不准违规配备秘书,不准超规格警卫,不准超标准进行公务接待,严肃查处违反规定超标准享受待遇等问题,坚决杜绝以公权谋私利的行为。

1.2 “驰”――活力

《决定》别提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必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也就必须消除垄断、减少行政干预和所有制歧视,建立清晰透明的市场规则。这要求在经济和政治上同时下工夫,在经济上,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在政治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依靠市场给社会带来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在农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也着力将市场要素引入其中。

《决定》对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做出了说明: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权利,特别提到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在文化方面,提出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决定》致力于提高整体的开放程度成为社会系统革新的关键内容,但同时风险也是并存的,钱老提到社会是个复杂的巨系统,同时提到由于其仍在不断和其他系统进行交换因此成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因此要素的不断变换、重组、更新都将影响系统自身结构,但也正是相互的交融为系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对于改革开放这一重大问题,首先要把握住方向,其次就要大胆尝试,敢于创新。此次《决定》中提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其中包括放宽投资准入,对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放开其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体现了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的开放合作,有助于形成我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2 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

由于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遗留问题、发展问题、转型升级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诸多问题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既相互关联,也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宏观和战略上统筹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从更高层次上协调和督促落实,才能切实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

关于社会系统钱学森提出建立“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并把运用这套方法的集体称为总体设计部。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其实质就是把专家体系、数据和信息体系同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人与网络结合的体系,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时代人―机―网的结合对于大数据和爆炸性信息量的筛选和操控能力。它的成功应用就在于发挥这个体系的综合优势、智能优势和整体优势。他能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通过系统分解和综合集成以达到1+1>2的飞跃,这套体系充分结合了信息学和系统学的新特征,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对于改革开放乃至当今全面深化改革也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此次全面深化改革小组事实上就承担着“总体设计部”的重任,所说:“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小组,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总体设计部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更好的把握全局制定政策,还可以有效对抗成为改革发展阻力的顽固部门。

《决定》中提到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我认为,在政策制定上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使政府退出了对微观经济的干扰,另一方面提高了政府有效发挥其综合性监管、掌控职能。任志强十分肯定自己在地产界的理论和成果,其依据就是他坚信他掌握着大量的核心资料,这是反对者所不具备的,因此他的不谦虚是有资本的,放大到国家层面也是如此,虽然在不断增大信息资源的透明度,但是决策者往往拥有更加系统全面的资料能从宏观上更好的把握全局,因此加强顶层建设一方面对决策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切实有效的提高了决策的高度和深度。而“摸着石头过河”指向了系统中要素的独特性作用和其对于整体效能得到更大发挥的基础作用。在社会体系中体现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农村等各个方面对于改革的实践上。小岗村作为改革开放之初“摸着石头过河”的典范,开创了农村改革的先河,而此次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并非依靠理论和宏观把握就能真正落实好的,需要敢于尝鲜才能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实践基础,也需要敢于实践才能真正检验政策的合理性和需要完善的方面。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一次尝试,有望成为开放型经济体制突破的先驱,而在更多方面需要社会中各个群体充分发挥其优势和力量。

3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决定》尽管提出了令人鼓舞的改革蓝图,但如何落实好才是关键,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其阻力也越来越大,孙立平曾提到权力的失控和利益的博弈问题,他指出:权力的失控导致权力成为不但外部无约束而且内部也无法约束的力量,而改革进程中既得利益集团不断扩大并且囤聚了力量又形成了利益博弈问题。因此突破权力和利益的屏障切实落实《决定》精神变得尤为重要。

指出:“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可以看出新一届领导人对于落实改革下了很大决心,从高官落马、惩治腐败、统一社保等一些列举措的出台可以看出本届领导人的诚意,但没有人会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痼疾之所以称之为痼疾,即在于其根基深牢难以撼动,当前即体现在诸如落马官员多为副职、河南建立非正常上访训诫中心等问题上,因此全社会都要清楚的认识到改革进程的曲折性,正是因为改革势必艰难,才需要作为社会系统中关键要素――人的共通关注和努力,使得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反映并逐步纠正。

《决定》要求全党同志要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于景元,涂元季.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钱学森对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14页――219页。

[3]周冰.钱学森社会工程思想初探及启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第9篇

>> 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背后权力制约的失衡与重建 “人”的改革:新一轮改革的重点 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重点 新一轮温州金融改革的动因分析 抓住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机遇 新一轮财税改革的根本之路 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点 基于国家治理的新一轮财政改革 新一轮改革的优先选项 新一轮改革的民生本色 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 新一轮改革的聚焦点 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 迎接新一轮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孙立平:新一轮改革的基本线索 郑永年:新一轮改革的逻辑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突破与局限 新一轮经济改革的基本逻辑 期待新一轮“全面改革 新一轮改革十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新一轮改革中的权力重整 新一轮改革中的权力重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覃爱玲")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全面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除了强调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同时公布了一系列与经济体制相关的改革外,观察人士注意到的另一最大特点是:通过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两个高层机构,整合中央一级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权力,以及通过加大地方事权上移等方式,加大中央在央地关系中的权力比重,中国的各项主要权力正面临重新整合。

《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包括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废止劳教制度;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等具体改革措施,表明新一代领导人力图以现实方式大规模推进改革。

推进改革与整合权力相结合的特征,在以三中全会为代表的此轮改革中,已然显现出来。 事权上移

《决定》中引人注目地引用了“治理”这个新鲜表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列,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什么是新的国家治理体系,也许可以从《决定》中新宣布成立的机构和权力重构中发现一些线索。

由于此前舆论较少提及,出乎意料之外,国家安全委员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目前信息仍然有限的情况下,关于其具体组成形式和主要工作内容猜测甚多,但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这应该是一个类似美国国安委模式以“大安全”为核心的跨部门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表示,从整个设计来看,国安委目前的工作应该主要是对外,不会取代主要对内的中央政法委或与其工作有很大重叠。但随着以后的发展,也可能涉及更多的国内安全工作,比如美国的国安委,在9·11事件之后,就加大了有关国内反恐的工作。

据了解,早在30多年前,就有业内人士提出过成立国安委。10多年前也有过具体研究,但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并未提上具体日程。

而作为以全面改革为号召的重大会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悬念较小,也得到一致认同。根据《决定》,它将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对于改革派人士而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近年来滞后的一大原因和表现,即是曾经在中国改革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国家体改委(办)的撤销,并入国家发改委之中。一个新的更高层次改革机构的出现,无疑会对改革的整体推进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在“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期盼下,许多人对国有企业改革抱相当大的期望。对此,《决定》明确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还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也对国企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一是规定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且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实行企业员工持股;二是规定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决定》还提出其他一系列影响甚大的权力重构改革,比如,在司法改革中,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而在广为社会关注的央地财政关系改革中,在“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的规定之下,并未选择财权下放,而是选择了中央事权上收,“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从后续的一系列信息,可以更明显地看出此轮改革中权力上移的趋势。11月13日,中央纪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就落实全会决议作出部署。会议首先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并表示,要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制定纪律检查工作 “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意见,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讨论良久的纪委垂直管理有了实质性消息,作为中央整肃官僚体系的纪委机构进一步扩权。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

去年的11月15日,新一届领导人正式履新。上任短短一年时间,即拿出了全盘的改革方案。

过去几年来,已经基本成为社会共识的是,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改革红利殆尽,经济社会矛盾突出,不改革将极可能停滞在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

最突出的,比如,名称中带有“改革”两字、被认为肩负有国家综合经济社会改革责任的国家发改委审批权持续加大,触角延展到更为广泛的行业;税收匮乏的地方政府靠卖地和地方融资平台,成为实质上的“经营性公司”,导致了民怨四起的高房价、危机四伏的地方债以及大量阻碍产业升级的落后产能;大型国企则凭借与政府的关系或行业垄断进一步坐大,扭曲了社会资源的配置。

随着2009年4万亿投资的出笼,政府对经济的干涉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种种政府直接上场参与经济竞争的共同结果是,社会活力受到重大打击,民营经济被挤出效应明显,社会中产阶层生活改善缓慢。

唱衰中国经济,对以政府为重要推手的“中国模式”的质疑,再度在国内外流行起来。如何解决这种状况,成为新一代领导面对的最大问题。过去几个月,新的领导层一直释放出的信号是,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等“三个自信”的同时,加大市场化改革。

在制度自信的同时,对制度本身进行完善,尤其是对党内进行整肃,对被认为是社会不良趋势的方面进行打压,是过去几个月中,外界观察到的普遍现象。

在内部整肃中,中纪委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几乎每个月查处一名省部级官员的“大老虎”,加强中央巡视组对地方各级重要领导的工作和作风进行巡查,到要求各级公务员退还各种购物卡,乃至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事无巨细,“老虎苍蝇都要打”,决心可谓宏大。同时,对军队进行作风整顿的消息,也在大众媒体上广泛传播。

而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民主生活会,民众通过电视看到了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为政一方的大员们难得一见的谦卑地“批评与自我批评”。

记者得到的信息是,上至各部委的公务员,下至县乡的基层官员,对作风整顿都有一定反应,虽然未必完全改变,至少有一定警觉。内部整肃显然暂时取得了一定效果。

对社会面管控的加强,则可以从坚持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打击网络谣言等例子中反映出来。

此次三中全会改革释放出的信号,直接承接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可见新一代中央领导层对于改革的巨大抱负。只是这一次,经过多年“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翼地试验式改革后,终于提出了一个有时间、有路径、有组织保障的总体性“顶层设计”方案。

在高举改革旗帜的同时,三中全会公报重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加强控制力下的改革

在涉及央地关系上,本轮改革有权力上移的趋势,与以往的“放权”改革似乎有所不同。有一种声音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中央权威,高层必须有强大的控制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在过去多年来一直得到不断重申,原则上的争议并不大,但具体到执行,由于各种具体利益问题的阻碍,往往流于口头表达。

当官僚体系本身已经成为改革的主要对象时,除了增强社会力量,加大社会活力进行消解外,以“顶层设计”的方式集中权力,对各部门利益进行消减,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不仅可以保证改革的整体协调性,还可以保证改革措施得到更有效执行,似乎是另一条可以选择的路径。

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决定》明确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但“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如何推进,是否会严重影响地方政府高度依赖的土地财政,值得认真观察。而一直讨论的构建新的地方税体系在目前的方案中未有体现,纪检逐步垂直管理和司法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强,地方政府从财权到事权两方面都有弱化趋势。这一方面可能将地方政府从维稳和靠自己挣钱或“跑部钱进”解决社会事务的苦力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如何从“开发总公司”过渡到真正的服务型政府,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探索。

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在各部委之先,公开了其三中全会精神传达会议的内容。

其中,首先即要求参会人员对决议精神要“学深学透”,并表示要“切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强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统筹研究和总体谋划,“抓紧谋划一批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关键和重要作用的重大改革,制定符合国情、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把握时机、适时推出”;并表示,要加快重大改革推进框架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协调机制和纵横联动有序推进的工作体系。

从这些表述中,不难看出其作为目前中国最为重要的综合宏观经济部门,对于整体推进经济改革的雄心。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实践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四个全面”布局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031-02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石,它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看,实践是人的感性的客观的实践活动,但这种客观的实践活动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活动,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发挥正是人们改变客观环境、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前提基础。其目的就是为了人们的生存、生活,从而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说,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既是客观地反映了物质实践活动的历史过程,也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一,他提出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他认为凡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探索活动,既有主观能动的思维活动,又有客观的物质活动。第二,揭示了实践与标准的关系,他坚持把实践标准作为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大原则问题。尤其是关于实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他坚持实践的绝对性,同一切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他表明了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客观实在活动,充分说明了列宁的实践观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这就是说,列宁站在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实践观进行了改造和创新,肯定了实践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由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在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建国后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顺应国内国际的形势需要,中国也没有可借鉴的东西,同志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等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这样,我国在实践观的指导下,对于中国的国情中存在的矛盾以及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使人们认识不断提高,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生产的向前发展。同志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形势和任务,作出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在他看来,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以此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结合时代特征,邓小平对中国的社会实践作出了新的思考。第一,针对过去人们的思想僵化、消极保守思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坚决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第二,针对过去坐而论道或凭主观主义想当然,明确表示那是行不通的,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去探索。这就是要具有进取精神,在实践中求真理,在真理中求发展。我们既要勇于开拓,又要总结经验。一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纠正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在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新时期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出发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看,“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深刻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一,内容新颖。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把“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列入重大决策,但今天更加明确了它的新内涵,着眼长远,统筹全局,顺应民意,把“全面”推向新的高潮。第二,结构严谨。三大战略举措结构严谨,“一个目标”是前提,“三个举措”是保障,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第三,形成合力。“四个全面”形成了一个合力,每个力的受力是相同的,如果有一个受力不均衡,那么这个合力就会“崩溃”,“四个全面”就会受阻。所以,必须按照合力的基本规律,把每一个“全面”健全起来,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开拓新局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梳理了新的思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近期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良好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实现的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容纳了新的观点,梳理了新的思路,开拓了新的境界。

首先,在新的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对于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道路是必由之路,它既是改革开放的正确选择,又是中国人民实现小康的康庄大道。其次,它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四个全面”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回答了基于现有国情下怎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问题,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逐步趋于完善,提高我们党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信心和决心。第三,它体现了党中央驾驭时代变革和国家创新战略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变革,我们党高瞻远瞩,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解决完善时代变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国家不断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作了新的界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思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新观点、新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要求。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改革,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指导下,不断奋发努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

[3] 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5] 何D.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6] 巴音朝鲁.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几点学习体会.新长征,2015(7)

[7] 杨勇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2

[8] 蔡榆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解读.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9]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 山西五寨 036200)

上一篇:关心下一代先进事迹范文 下一篇:脱贫攻坚感人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