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径预算范文

时间:2023-03-03 02:29:48

全口径预算

全口径预算范文第1篇

预算不全 公开不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近些年来,浙江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贯彻落实监督法、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第一,审查制度逐步健全。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出台了《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各地市纷纷出台市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或决定,部分地市还出台政府投资项目监督办法、部门预算审查监督办法。

第二,审查范围逐步扩大。不断完善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查监督,探索对部门预算、政府投资项目的实质性审查,并开展政府性债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调研,强化对全口径预算的审查监督。

第三,审查实效逐步增强。积极创新监督手段,加强预算工委机构建设,强化部门预算、政府投资预算的审查监督,探索建立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表决机制,并通过人民恳谈、听证会等方式,扩大公众参与,强化了预算审查效果。

第四,审计监督和绩效监督逐步强化。注重发挥审计部门作用,开展对重点部门、专项资金、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督促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促进财政规范化建设。深化绩效监督,推进预算编制绩效目标申报、绩效评价等工作,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第五,预算公开逐步推进。根据政府信息公开要求,提交各级人代会审查批准的“四大预算”、部门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都已经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公开。

不可否认,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人大审查批准政府财政预算“走过场”、“走形式”的问题和弊端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您认为,目前地方人大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存在哪些问题。

一是预算编制体系仍不健全。根据新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要纳入预算,并确立了“四大预算”体系。但是国有经营资本预算编制内容过于简单,只有国有企业当年上交利润及安排使用情况,并不能反映国有企业经营情况。部门预算资金来源中还有专户资金、上年结转资金,这些资金并未纳入“四大预算”。此外,转移支付预算、政府性债务计划尚未编制,与全口径预算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预算审查机制仍不完善。从预算审查的实践来看,人大及其常委会并没有分项审查批准的法律授权,实际上只能就整体预算草案的同意与否行使审批权,即使预算草案局部的不合理,也只能提提意见。同时,预算法对预算被否决以后的相关措施没有规定,使得预算审批权只能是被动的同意权。财经委初审代替了代表审查,虽然也吸收部分人大代表参与初审,但代表发挥作用非常有限。人代会期间预算审查往往流于形式,人大代表即使提出关于预算调整的建议,也难以落实。

三是预算公开程度仍不透明。目前的做法是,部门预算往往只在部门各自的门户网站公开,公开的预算趋向碎片化,并且公开的部门预算是根据财政部门的统一格式编制,公开内容比较粗,不利于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

四是公众参与程度仍待提高。各级人大常委会在预算审查中虽然积极吸引公众参与,但公众参与预算协商的平台仍然不够多样,特别是网络手段的运用较少。

配套制度要跟进

“十年磨一剑”的新预算法已经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意味着我国预算制度向着公开、透明、民主迈进了一大步。目前,为了更好地推进新预算法的落实,建立健全预算制度体系,您有什么建议。

制定新预算法实施条例等配套制度。首先是要出台新预算法实施条例。其次,制定相关财政管理法规与规章。根据预算法的规定,除了一般公共预算,其他预算的收支范围由财政部另行规定,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之间界限不清晰,因此急需出台相应法规与规章,按照全部政府性收支纳入预算的要求,对其他预算收支范围进行明确。制定出台转移支付和政府性债务管理等相关制度,确保各级政府能编制符合要求的转移支付预算和政府性债务计划,并将政府性债务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再则,完善部门预算、政府投资预算等专项法规与规章。各级财政部门编制“四大预算”的时间、要求、资金范围、格式、审批程序都不一样,急需进行统一规定,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公开接受监督奠定基础。

预算监督是人大监督的“牛鼻子”,如何进一步完善人大预算监督制度,提高预算监督实效。

一要完善预算审查监督办法。针对预算审查的各个环节,要进一步完善审查程序,扩大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的预算参与度,让预算安排更加反映民意。考虑到实际情况,不可能对预算进行大规模深入审查,探索在初审阶段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对部门预算、投资预算进行审议表决,表决通过的部门预算、投资预算才能提交本级人代会,促进初审权的落实。

二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代会期间,要建立预算修正案制度,让人大代表通过一定方式对预算草案提出关于局部修正的议案,并列入大会议程。在表决环节,要建立预算否决之后的补救措施,使得否决预算成为可能。

三要制定部门预算等专项审查监督制度。新预算法规定,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预算在人代会召开前30日提交人大常委会进行初审,但从实践来看,对部门预算审查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推动财政部门更早编制部门预算,并于10月份就提交当地人大常委会,确保有足够的初审时间。因此建议地方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部门预算、政府投资预算等制度,对部门预算、投资预算编制的时间、初审、公开听证、审查意见落实、表决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推进预算实质性审查。

公开透明 民主决策

不少人提出,预算管理法治化,除了完善的预算法律制度体系,还需要建立一整套预算审查监督的机制,来保证预算的公开透明、民主决策。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针对预算管理法治化的问题,我认为:

一要强化全口径的预算审查。从地方人大角度来看,为了推进实质性预算审查工作,重点要加强对部门预算、政府投资预算等配套预算的分项审查和审议表决,提出修改意见,督促落实,促进预算编制科学化、合理化。

二要强化对政府性债务和国有资产的监管。将政府性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编制年度资产负债表,实行债务总额控制,建立预警、评估机制,优化存量负债,严控增量。加强对未安置过渡费、未付工程款、未安置拆迁房等政府或有负债的监督,做到底数要清。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查,深编、细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现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监督向国有资本经营情况监督转变,并与政府性债务、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相结合,探索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

三要推进预算编制的细化、规范化。要求“四大预算”根据预算法的要求细化到款、项,部门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尽量减少切块资金和预算资金的二次分配。

此外,健全部门预算预期绩效目标申报机制,让部门在申报项目经费的同时,就提出预期绩效目标,强化部门绩效预算观念。

预算看不懂,审议时间不够,专业人士不足。预算监督面临的这三只“拦路虎”,常令人大对财政预算束手无策。特别是预算审查力量不足,往往让人大对预算监督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预算审查力量必须更上,要建立全方位的审查队伍体系。

一要着力健全人大常委会全面参与预算审查的机制。要改变预算审查仅仅是财经(预算)工委责任的观念,充分发挥其他专委熟悉对口联系部门工作的优势,参与相关部门预算的审查,促进人大常委会工作监督与预算审查监督的结合,提高监督效果。建立预算审查专家委员会,吸引有预算知识或专业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员参与预算初审,为人大常委会提供专业的审查意见。

二要切实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在预算初审、执行监督、绩效监督等过程中注重吸收人大代表广泛参与,发挥人大代表专业小组的优势,对预算进行审查。建立人大代表预算信息沟通机制,定期向人大代表报送预算草案、预算执行情况、决算等信息,让人大代表充分了解预算信息,保证人大代表的知情权、知政权,提高参与预算审查的积极性。

三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绩效监督作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是预算审查的最终目标,要通过决算审计和绩效评价,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决算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促进预算编制的不断完善。

四要广泛发动社会公众参与。积极利用预算听证会、民主恳谈会等载体,借助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充分了解民意需求,完善预算安排。

每逢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常常成为舆论批判的靶子。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预算不透明。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

新预算法将公开透明预算的观念转变为了法律制度,这是一个重要的进展。对于地方而言,首先要认真落实依申请公开的规定,让关心预算的人民群众能深入了解预算的具体内容,推进公众监督工作。其次,推进预算公开内容的细化。除了报送人代会审查的“四大预算”要按规定公开,更为重要的是推进部门预算、专项资金和投资预算的细化公开。三是探索建立预算公开回应机制。进一步完善公众网络参与,不断健全政府预算信息公开平台,通过设立预算微信公众号、网络互通平台等方式,加强互动交流,及时回应公众呼声,形成监督合力。

全口径预算范文第2篇

一、主要做法

(一)预决算审查监督的资金全覆盖

1.在公共财政预算方面。温岭市人大常委会已将所有市级公共财政预算纳入预算审查和监督的范围,督促政府在预算编制上不断精细化、透明化。除了全市各部门及下属单位、镇(街道)都已经全部编制年度预算外,2013年东部新区、城市新区、铁路新区等温岭的重要发展区块或指挥部,也开始编制部门预算,从而实现了全市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的全覆盖。

2.在政府性基金预算方面。市人大常委会每年结合决算审查,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情况的报告。同时从2011年起,要求政府将政府性基金预算提交人代会审查。2013年进一步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审查的内容,将政府性基金特别是土地出让金按照收入、支出两个部分,逐项列出2012年执行数、2013年预算数和增长比例,便于代表深入审查和监督。

3.在社保基金预算方面。市政府2013年首次试编《温岭市201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提交人代会全体代表审查。预算内容除了社保基金预算收支总表外,还对8个险种分别制订基金预算收支明细表,逐项列出2013年各险种收入的来源、支出的方向以及上年的执行数、增幅等。市人大常委会还通过专题询问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工作、听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措和使用情况汇报等方式,促进社保基金收益从保值增值向效益最大化转变。

4.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方面。2013年市政府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计划2014年提交人代会审查。同时,积极推进国有资本经营管理规范化,将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纳入每年常委会听取政府非税收支报告内容、市人大代表小组分组监督内容。镇一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则纳入镇级预算,并通过召开预算收入恳谈会、公开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支明细表等方式,走向常态化监督。

5.在政府性债务方面。市人大常委会从2009年开始组建政府性债务跟踪监督小组,现由常委会副主任担任组长,每半年召开会议跟踪监督债务管理情况。在此基础上,常委会会议每年听取市政府关于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报告,定期审查地方政府债券收支安排、市国司债券资金安排使用方案。2013年,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还建立了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核机制,强化了债务审批程序和日常管理。

(二)预决算审查监督的过程全公开

1.注重预决算审查监督制度化建设。制定《温岭市市级预算审查监督办法》《关于开展预算初审民主恳谈,加强镇级预算审查监督的指导意见》,使市、镇两级预算审查监督有章可循。如《温岭市市级预算审查监督办法》将“预算决算公开的监督”列为单独一章提出,要求部门预算、决算中的行政经费及“三公”经费的支出科目应当明确列出并公开。同时还专门就部门预算民主恳谈、人代会分代表团专题审议部门预算、代表提出预算修正议案等温岭实践创新的主要做法作出明确规定。2013年,温岭市委还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民主恳谈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意见》,对市镇两级人大如何深化预算协商提出要求。

2.注重部门预算审查监督。一是实施部门预算民主恳谈。自2008年以来,每年人代会前组织举行部门预算民主恳谈会,邀请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对部门预算草案进行恳谈,再提交人代会审查。目前已组织召开部门预算民主恳谈22场次,参加的代表和公众达到2000多人次。二是在代表工作站开展部门预算征询恳谈。通过代表工作站,组织部门领导与选民围绕预算开展征询恳谈。目前全市已有22个代表工作站举行了22个部门的预算征询恳谈会,超过千名选民直接参与部门预算草案讨论。三是人代会分代表团专题审议部门预算。从2006年人代会首次对农林局预算开展专题审议开始,每年逐步深化和拓展。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以代表团为单位,对部门预算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专题审议。2013年,12个代表团对18个部门预算开展了专题审议。四是人代会票决部门预算。2013年人代会期间,将市科技局、农林局2013年预算交由全体人大代表无记名投票表决通过。两个部门预算在票决之前,还被提交各个代表团共同审议,代表们共提出101条意见,促使两部门调整项目11个、合并优化项目7个,并调减“三公”经费预算支出。

3.注重重大投资项目监督。出台《温岭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监督的规定》,明确市人大常委会对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政府性项目开展重点监督,对有争议的项目实行人大常委会表决。每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初审计划、预算报告中,单独初审政府投资项目计划草案,专门提出审议意见,促使政府在人代会前调整和重新论证一些新增重大项目,避免一些项目的“带病”上马。2013年,首次以民主听证形式,举行市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初审听证会,通过组织开展部门陈述、实地考察、分组讨论、询问辩论、问卷调查以及网上征询等,广泛收集社会各界意见,扩大项目初审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提高重点项目决策科学性。对需要追加预算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由常委会会议逐项进行审查批准,防止和减少项目调整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注重推进预决算公开。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就预算公开的时间、内容、格式、途径等,向市政府及财政和相关部门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意见。从2008年公开预决算审查监督所有信息、2009年公开部门预算、2010年公开镇级预算、2011年公开“三公”经费以来,每年都有所深化。2013年,全市16个镇(街道)、市级所有71个一级部门预算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的预算及“三公”经费全部公开,预算总额88.68亿元。同时,还推动了35个部门的决算公开。

(三)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参与全方位

1.人大代表深度参与,依法行使职权。人大代表在预决算审查监督各个环节全程实质性参与,发挥主体作用。一是会前介入。在人代会前,把预算草案提前一个多月发至人大代表,由各镇(街道)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到相关部门开展深入调研,人大代表通过代表工作站等平台向选民广泛征询意见,并参加预算民主恳谈。二是会中审查。人代会期间保证人大代表充分的审查预算时间,并专门安排半天时间,让每一个代表团分别对政府主要部门预算进行专题审议。为了深化预算审查,大会还恢复听取预算报告,组织人大代表在预备会议后开展预算知识培训。镇级人代会则采用分代表团审查和集中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审查预算,5人以上人大代表可联名提出预算修正案,并围绕预算修正案开展充分辩论。三是会后监督。在闭会期间通过代表小组分组监督、邀请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等形式,组织人大代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多渠道监督。在镇一级,设立镇人大财经小组,协助镇人大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2.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强化监督合力。社会公众通过定向邀请、广而告之、随机抽取、科学抽样等方式,参与预决算监督,成为推动预决算改革的有生力量。为了建立公众参与的常态化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了预算审查监督参与库和专业库,拓展公众有序参与的覆盖面和实效性。目前参与库共有40159人,主要由本市各级人大代表、所有村(居)民代表、企业界代表、工青妇代表和大专以上学历外来人员等组成;专业库569人,主要由比较熟悉预算及相关专业知识的一些人员组成。为了提高社会公众的预算意识和参与能力,市人大常委会还专门组建了“阳光预算宣讲小组”,深入各镇(街道)开展预算知识宣讲,目前已巡回宣讲13场次。

3.借助“外脑”审查,充分发挥专业人士作用。针对人大专门监督机构人员少、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政府预决算进行充分审查的现状,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了财经工委议事委员会,将熟悉财经预算、工程造价、项目审批、审计监督等专业人员吸收为议事委员会成员,增强审查力量。同时,发挥财政、发改、审计等部门作用,协同人大深入一线就重大项目共同开展调研。特别是将一些预算项目交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并提出审计意见,作为人大审查监督的重要依据。

二、主要成效

(一)推动了预算改革进程,增强了政府执行预算刚性。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实践,对政府工作产生较大影响,促使政府及部门不断提高预算法制观念,不断提升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不断加大预算改革步伐,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政府预算编制的方法、内容、标准和口径逐步统一规范,预算编制更为详细、科学、透明,基本上所有的市级部门预算科目已经细化到项甚至目,由以前薄薄的“几张纸”预算变成厚厚的“一本账”预算。同时,政府及部门预算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增强,行政行为与财政资金的投向得到约束,并有效控制和削减了“三公”经费和政府性债务,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人大代表和公众参与全口径预决算审查和监督,使政府工作与民众愿望紧密结合,推动预算向民生倾斜,促使政府将有限的资金用在社会事业发展急需投入的项目上,用在人民群众密切关注需要解决的项目上。

(二)焕发了根本政治制度活力,促进了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通过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实践,人大审查批准预算与监督预算执行的环节得到不断完善,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大及人大代表工作内容,而且也使人大在监督预算时行使职权更加到位,使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不断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人大代表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在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当中,通过积极行使询问权、建议权和预算修正权等,依法审查和监督预算的责任和意识得到强化,代表主体作用的发挥越来越明显。

(三)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通过代表和社会公众全方位参与预算编制审查和执行监督,赋予了代表和公众充分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了民意的表达和公民在预算决策中的影响力,为公民自由、广泛、直接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时,代表和公众广泛参与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增强了全社会的预算意识和预算法制观念,提升了协商民主意识,促进了社会善治,推动了基层协商民主的深度发展。

(四)坚持了人大机关一线状态,强化了团队创新意识。多年的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实践中,温岭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全员参与,打造了良好的团队精神,淬炼了每位干部的预算监督本领和能力。在集体决策和全员参与中,机关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全体人员围绕有效开展预决算审查监督,深入思考,破解难题,坚持了一线工作状态,增强了服务发展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

全口径预算范文第3篇

一、全口径预决算的提出

全口径预决算是一个统计概念,简而言之,就是要对全部政府性收支实行统一、完整、全面、规范的预决算管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收支不统一、不完整的问题突出,所谓预算内、预算外和制度外三种管理方式并存。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预算外资金几乎不存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设立了部分预算外项目,这成为预算外资金产生的起点和存活的土壤。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任务繁重。为了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性,筹集更多的资金,当时的政策规定,预算外资金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行提取,自行使用,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很多单位纷纷扩大预算外收支规模,巧立名目,私设“小金库”,乱上计划外基建项目,滥发奖金福利,“三乱”现象日趋严重。针对这些情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规范和遏制预算外资金快速增长的势头,如1994年出台的预算法规定,政府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各级人大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使用的监督。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明确要把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继续实行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也要建立预决算制度。湖南省也于1994年率先出台了《湖南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规定预算外资金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部门,监督权归财政。

1999年,国家启动预算制度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各部门的全部收支要实行综合预算。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对或有负债的有效监控”,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全口径预算”的概念。其后,国务院在《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改革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2007年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用非税收入这一概念取代了原来的预算外资金,并将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经过多年努力,到2011年,实际工作中已不再使用预算外资金这一概念,原有的预算外收入开始作为非税收入分别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地方也在不断探索努力规范预算外收支,例如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在2004年率先制定了《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从上述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全口径”主要是相对于“预算外”来说的,“全口径”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取消“预算外”,维护好预算的全面性原则。

二、党的十报告提出新要求

我国在加强预算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具体制度设计上实现了预算内外“并轨”,但离“全口径”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一是各级政府仍然存在大量的收支没有纳入预算管理,很多财政专户、政府性收费依然游离于预算体系之外,在人大监督的“视野”之外。二是一些收支尽管纳入了部门预算,但没有纳入预算的“总盘子”。三是各项预算责任划分不清晰,既有“越位”又有“缺位”,如一些政府性基金预算的钱养了人,干了公共财政预算应该干的事;不少公共财政预算的钱补贴了国有企业,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又严重滞后。四是重预算、轻决算,预算执行结果往往偏离预算目标。针对这些问题,党的十报告从“全口径”这一角度,对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和监督,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增强预算的完整性。所有政府性收支都要进预算,并分类编入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社保基金等四项预算,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算全覆盖。一般情况下,四项预算之间不混淆使用,但又相互沟通,共同组成“一体四翼”的完整预算体系。“一体”就是政府预算这个整体,“四翼”就是构成政府预算的四个部分。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衔接,从而实现政府预算的整体目标。

第二,要置于人大的审查监督之下。党的十报告将“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作为“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的一条重要措施,进而实现“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这一目标。党的十报告立意深远,切中要害,只有看住了政府的“钱袋子”,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预算监督方面发挥更大作为,必须做好“全口径”这篇文章,将所有的政府性收支纳入审查监督范围,做到全方位、不遗漏。

第三,要实现全过程的审查监督。决算是预算的执行结果,从预算到决算是一个完整的预算过程。以往关注预算多,关注决算少,严重影响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党的十报告把“决算”放到了与“预算”同等重要的位置,有利于实现人大从审批预算到监督预算执行,再到审批决算的全过程监督,做到监督链条完整,监督过程连续。

三、全口径的范围究竟如何界定

全口径预决算的核心就是要实现政府性收支的全口径、全覆盖。这样,政府性收入到底包含哪些,支出究竟覆盖到什么范围,成为推行全口径预决算的关键。否则,就会“口径”难以统一,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拿政府性收入来说,税收、政府性基金等收入要纳入预算,这个容易理解,也没有大的争议。但是,还有一些收入要不要纳入预算,应该纳入哪一类预算,意见就不太一致。比如,公立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收入,城市交通、供水、广播电视等大量享受政府补贴的相关企业收入,要不要纳入全口径预算?归入哪一类适宜?目前,这些往往很难界定,实际工作中更不好操作。同样,政府支出范围应当如何确定?比如教育、医疗、住房等“老大难”问题,政府支出究竟应当保障到什么程度,似乎也难有定论。

政府收支范围,涉及政府的职能定位,也取决于公共服务水平的保障程度。首先,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够解决的,政府不再插手;政府应该承担的,绝不能推诿。其次,提高政府收入法定化程度,政府收入要以税收为主体,大幅度降低各种收费占政府收入的比重。第三,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力与事权,做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避免地方政府因财力问题出现职能“越位”或“缺位”,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这样,政府收支范围明晰了,全口径预决算管理也就有了一个推行的良好基础。

四、地方政府性债务难题如何破解

与政府收支密切相关的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目前,债务已成为政府性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地方政府只把国家发行的政府债券纳入了预算管理,更多的通过政府融资平台筹集到的大量债务收入,成为预算管理的一大难题。这部分资金要不要纳入预算?如果不纳入预算,一是与已经形成政府收入的事实不符,二是全口径预决算就会留下很大一块缺口,不利于偿债和监管;如果纳入预算,则明显与预算法规定的地方政府不能举债相抵触,同时,政府性债务数额巨大,内容繁杂,预算管理的难度也会成倍增加。

政府性债务的管理,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地方政府能不能发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发债,怎么偿还等基本问题,使地方政府举债有章可循。在此前提下,可以探索试行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和综合财政报告。我国现行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无法对政府收支进行全面、全程的会计监管,既不能完整地反映政府拥有的资源、负债和运行成本,也不利于防范和降低财政风险。而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通俗点讲,前者借了钱,会计账目上体现的是收入;后者借了钱,会计账目上能看到负债。为了积累经验,财政部已经在海南等20多个省市试点开展年度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报告中不仅有预算收支,还要有政府的资金流、资产和负债等财务状况。在政府会计制度一时难以改革的情况下,可以探索对债务进行分类管理。政府性债务用途不一,有的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有的则属于融资性债务,可以产生相应的收益。因此,可以对债务进行分类,分别纳入相应的预算进行管理。例如,对用于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债务,可以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对用于投资项目的融资性债务,可以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管理。

五、分类推进四项预算

目前,推进全口径预决算的共识已基本形成,接下来的任务,是要根据不同预算的特点,分类推进,逐步完善,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口径预决算管理目标。

以规范和透明为重点,推进公共财政预算管理。遵循预算编制程序,提高各部门、各单位及人民群众对预算编制的参与程度。更加突出预算的公共性特征,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要求,细化预决算编制,特别是要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凡是涉及民生的项目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涉农专项资金、“三公经费”等项目要及时公开。继续规范、整合专项资金,加快推进绩效预算,提高使用效益。

以效益为导向,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加强基金征收管理,不得随意减征、缓征和免征,也不得违规多征,加重企业和公民负担。以效益为导向,切实安排和使用好政府性基金项目,确保专款专用,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加强对基金合法性、合理性审查监督,及时清理、压减一批不合理的基金项目。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很多地方还停留在政府内部试编的阶段,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完善制度,突破难点,全面推行。一是在编制范围上实现全覆盖,不能有游离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外的特殊企业;二是利润上缴的比例要科学合理;三是合理安排和使用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除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之外,这块资金还应当安排一部分补充公共财政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更好地体现国有企业的全民性特征。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深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社保基金预算要实现全覆盖,各项社会保险基金都要分别编制预算,以清晰地反映每一方面社保基金的收支情况。要把全部收入都编入预算,不管是个人和企业缴纳的,上级和本级财政补充的,还是基金的增值收入,都要完整地加以反映。要科学测算收支标准,确定合理的支出水平,既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又要实现预算平衡,确保国家社会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预算审查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的永恒主题。随着全口径预决算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我们相信,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预决算的监督必将迈上新的台阶。

全口径预算范文第4篇

亮点一:首年实现人大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审查和批准

今年的人代会上,代表们发现在预算报告中的“2014年预算草案”部分,除了往年提交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还新增了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情况”。至此,上海市2014年预算草案包括了完整的“四本预算”,实现了人大对政府“钱袋子”的全口径审查和监督。

从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到本市政府“四本预算”首次集齐亮相人代会,市人大通过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课题报告、推进实际工作三个阶段,超前谋划、周密部署,推进本市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每一步都坚实且目标明确。

2013年上半年,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在常委会有关领导带领下,成立了“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课题组。课题组先后听取市政府相关部门情况汇报,召开本市17个区(县)人大常委会财经(预算)工委专题座谈会,并赴兄弟省市学习考察有关经验和做法。经过一系列广泛、深入的专题调研,课题组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总结了本市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实施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推进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建议。根据常委会领导提出的课题研究工作绝不是单纯做课题,而主要是为推动实际工作,要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要求,课题组将课题研究与推进工作紧密结合,课题研究过程也是统一认识的过程,两者真正实现了无缝衔接。根据调研,国家层面已于2013年初人代会上实现了全口径预算审查,北京、天津、重庆、深圳等市也将于2014年初人代会上审查“四本预算”,而本市2013年人代会审查的预算仅包含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两本账”。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与政府相关部门多次沟通,分析当前形势,决定加快向人代会提交“四本预算”的工作步伐,并将有关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专题报告。最终,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积极推动下,市政府决定向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新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除此之外,今年人代会还进一步细化了预算草案的有关内容。比如增加了代表们普遍关心的市本级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有关内容。这项工作说起来也与市人大常委会的推动密切相关。在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曹兆麟代表提出了《关于把政府投资预算提交人代会审查的建议》的书面意见,建议政府提交的预算材料中增加有关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情况。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将办理代表书面意见与推动政府改进工作相结合,督促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回应代表呼声,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当代表在预算草案中发现新增的“上海市2014年市本级基本建设支出预算表”时,表示满意,也体现了人大监督工作的实效。

亮点二:怎样管好“钱袋子”成代表热议话题

今年政府首次将“四本预算”全部提交市人代会审查批准,以前部分代表反映政府预算“看不懂、看不清”,现在“账本”多了,难度更大了。许多人也许心生疑问:代表们能否读懂“四本账”,为老百姓看好政府的“钱袋子”?但今年的人代会上,一些新闻记者惊奇地发现,很多代表显然有备而来,他们对账本数字抠得更细,问的问题更专业。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与市人大常委会及其相关部门的精心准备分不开。

会前,加强预算审查知识培训,帮助代表练好“内功”。2013年11月下旬,预算工委在每季度举行一次专题讲座的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召开了近70名市人大代表参加的预算审查监督专题培训班,分别从“预算是怎样编的”和“代表如何审查预算”两方面为代表进行培训。12月底,又组织召开了近100名市人大代表参加的预算草案解读会,确保市人代会每个代表小组有2名以上代表参与。市财政局提前为代表解读即将提交人代会审查的2014年“四本预算”的构成和编制情况,并现场回答代表提问。这样,在人代会小组审议预算期间,就有了一支“骨干”队伍。参加过解读会的代表再为其他代表解答疑问,由点到面,铺展开来。预算工委和培工委还将解读会内容做成视频,在人代会前与预算说明一起上传到代表网,使未参加解读会的代表通过网络也能了解解读会的内容,做好人代会审议的功课。大会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时间段,让代表们集中审议“四本预算”。审议期间,除市财政局在每个代表小组派员解答代表疑问外,市人大还要求市国资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一支精干的“机动部队”,参与旁听代表小组审议预算草案工作,以便及时为代表提供更加专业、详细的解答。

亮点三:制定预算审查监督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虽然今年本市预算管理制度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完善的空间,细看这几本账,代表们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关于“三公经费”支出问题,肖萍代表提出,预算报告中仅有“三公经费”总数,未体现各部门的使用情况,最好列出明细,比如会议费、培训费分别是多少。再比如,政府债务问题,目前还未纳入全口径预算范围,代表们对此也十分关注。俞太尉代表就提出,要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将政府性债务全面纳入年度预算体系,规范举债行为,提高偿债能力,严控债务风险。同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覆盖范围需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结余资金量较大,部分政府性基金执行情况不够理想等问题也是代表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需要下一步继续推进。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审查和监督,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等作出了全面部署,为人大加强预算决算审查监督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本届常委会反复研究,制定了推进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目标分步实施。2014年立足初步纳入,2015至2016年立足扩围完善,2017年以后立足细化规范,由粗到细、由浅到深,不断推进。2014年,本市已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纳入人大审查范围。今年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将开展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的专项调研。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推动政府逐步扩大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工作。

全口径预算范文第5篇

在3月份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财政部提交审议的《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呈现一大“亮点”,即报告在反映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三大类预算的同时,首次编报了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全口径预算决算的体系框架和审查监督机制。”2013年3月4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新闻会,大会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如此表示。

这也意味着,全口径预算决算从当初的预算决算制度设计理念,正逐步发展为付诸实施的审查监督实践。

从理念到实践

党的十报告指出,“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的提法,令人眼前一亮。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介绍,我国政府预算属于复式预算体系,共包括四个部分: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

公共预算是人们比较熟知的公共财政收支安排。其收入来源90%以上来自税收,非税收入很少,支出主要用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农林水事务、国防、公共安全等。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属于非税收入,包括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铁路建设基金、地方教育附加等,支出特点是专款专用,用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如教育、城市建设、文化事业发展等。2011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支规模突破4万亿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按照相关规定和比例向国有企业收取的国有资本收益,主要用于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改革重组、重大技术创新等。

作为社会保障预算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内容。

“这四大预算有重点、有分工,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白景明介绍说,比如,从政府性基金的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分别计提10%用于教育和农田水利建设;公共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都有社会保障的内容,但按照规定,社会保险基金不能用于平衡公共财政预算,公共财政预算可补助社会保险基金。

白景明指出,实行全口径预算,就是要把所有政府性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实行统一、完整、全面、规范的管理,即横向到边——同一级政府所有部门的收支都要纳入预算管理;纵向到底——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从中央到省、市、县、乡五级政府,都要把所有政府资金分别纳入到各个预算来管理。

其实,“全口径预算决算”虽是党的十报告中的新提法,却是一个渊源颇深的老概念。在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

“过去一段时间,全球和我国的经济增长都很迅速,我国财政在近年来也保持了较为高速的增长,这使得少数资金的浪费,或者说资金利用效率不高还有一定‘资本’的话,那么现在国际经济衰退,我国经济增速也在放缓,财政增收压力越来越大,而财政支出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显庞大。在这一基础上,搞好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改革,对财政收支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就已经迫在眉睫了。”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桓说。

全口径,难在哪?

政府的所有收支都应该纳入预算,都应该提交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审查监督,这是毋庸置疑的。

据了解,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中,曾经规定了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其他预算案等预算编制的4方面内容。

可是在实践中,由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有很多规定并未完全贯彻落实。主要表现为在国家预算的编制中,政府的公共预算编制得相对规范一些,而政府性的基金预算的编制,只是纳入了财政项目的管理,并未纳入严格意义上的预算管理中。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在2008年才开始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在2009年才刚刚开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财税法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朱大旗认为,当前的全口径预决算仅仅搭了一个基本的制度框架。

“预算本身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编制、审批、执行、决算、调整等,在这个过程中,人大以及相应的审查机构,能否对整个预算的收支执行情况实行全程监管?”

朱大旗说,这个过程并不只是要求将收支数字简单地罗列公布,更多的还是要求在整个动态过程中,如何贯彻人民的意志,以及如何真正被立法机构审查监督的问题。在他看来,人民代表大会的预决算审查监督的专业力量目前还比较薄弱。

“从这个意义上说,恐怕还是有一些收支活动在实践当中并未按照规范化的程序去运作,而只是政府部门自己发个文件就可以自收自支。比如地方债务,这一块恐怕也未能完全纳入预算。”朱大旗说,“另外,还有各种公共机构内部的小金库,虽然中央一直说要整顿,但实际究竟怎样,恐怕还是说不清的难点问题。”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改革绝非仅仅针对财政数字的简单改革,而是需要在现行体制下,深入进行新的大部制改革来配合。

“这需要通过对行政体制进行改革,进一步准确定位各部门职责,重新平衡和划分部门利益,根据各部门更具操作性的职责分工,更有效地分配预算资金,并将那些原来因为部门利益交叉而无法纳入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的资金,全部纳入进来,并有效地加以管理。”刘尚希说。

朱大旗认为,所谓预算,就是要规范控制和监督政府的收支行为,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民众的社会利益需求。

“可是作为政府,其背后归根到底还是政府的官员或工作人员,他们在很多公共活动中还是会有一些私人的利益或个人的考量,如果整个预算编制都非常规范和完整,那种随意支出行为必然受到制约,这也就意味着公务人员的权力受到制约。所以,全面的预决算制度的推行非常之难,很多时候,还是利益问题。”

“如果政府没有转变理念,不是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而是更多考虑本部门本单位利益的话,全口径预决算制度的实施必然受到抵制。”朱大旗说。

人大的作为

不可否认,全口径预决算已经成为预算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有一部分预算外收入没有纳入到预算里来。近几年,经过监督推动,预算外收入已经纳入到预算里来了。”2013年3月9日下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姚胜表示,下一步,人大的工作要督促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全口径预算”的编制工作。

“全口径预算决算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人大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刘剑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意味着全国人大大规模立法任务基本完成,全国人大作为最高立法机关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在他看来,提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意味着下一步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工作重点,将是“充分发挥权力机关的功能,通过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进一步加强对政府依法行政的监督”。

刘剑文建议,由于我国的财税法制还比较滞后,一方面,要加快财税立法的步伐,另一方面,为保障全口径预算决算监督的顺利开展,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亟待加强力量,扩充专业人才。

“曾有专家说,如果给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增加200个编制,每年就能至少为国家节省500亿元的开支,这是值得的。唯有如此,才能将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刘剑文说。

在2011年的广东省“两会”上,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吴翰提交提案,建议该省人大常委会增设预算工作委员会,以加强预算审查监督。据了解,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已于2012年1月正式设立预算工作委员会。

“预算法的修改正在进行中,这将为人大行使预决算监督审查和监督职权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武器。”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连泰建议,与十报告的表述相对应,这部法律应当改为预决算法,以涵盖人大对预决算监督和审查的全过程。

“要实现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横向全口径(到边),纵向全过程(到底),这样才能没有遗漏,即财政部门在行政层面对所有政府收支进行全口径管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层面对同级政府所有收支进行全口径控制和监督,尤其要加大对于地方政府在预算外一些收费的规范。”刘桓说。

刘桓指出,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大常委会的职能,提高立法机关行使预算权的能力,加强对立项的管理,勇于行使否决权。审计部门凭借其专业性强的特点,应该关注财政预算不够细化、个别部门挤占挪用预算资金、工程项目违规招投标等老大难问题,以及政府预算未能覆盖全部收支、政府采购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惠民政策目标完成率低等新问题。

“钱花得正确不正确、值得不值得、效果好不好,是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刘桓说,从国际上看,对于一些大型工程项目,初期立项和建造的负责人需要对其实行终身负责制,这点我国在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改革时应予借鉴。

白景明同样认为,建立对政府管理资金的绩效考评体系,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应当列为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的重要内容。

“不仅政府的全部收支要纳入人大监管视野,更要置于公众监督之下。”白景明强调,社会公众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全口径预算范文第6篇

2005年,温岭在泽国、新河两镇率先试水预算民主恳谈,拉开了参与式预算的序幕,至2010年已在全市16个镇(街道)全面推广,2008年向上延伸至市级部门预算,2011年通过人大代表工作站的预算征询恳谈,2013年温岭市级人代会上开始票决部门预算,2014年市人大常委会尝试预算绩效评价,2015年又在市级人代会上试行预算修正议案。10年以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精彩不断,亮点纷呈,参与式预算按照“预算全口径、监督全过程、参与全方位”的要求向纵深推进。

(一)预算全口径

新预算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1]2013年,温岭市在原先以一般公共预算监督为主的基础上,首次将社保基金预算提交市人代会审查,全面部署并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2014年,首次实现“四本账”预算单独编制并全部提交人代会审查。2015年,对提交人代会审查的“四本账”预算进行分本表决,全体代表专门通过表决的方式,分别通过批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四本预算的决议。

(二)监督全过程

从年初预算编制开始,到年中预算执行,再到年终决算,全过程监督。使“预算编制有审查、预算执行有监督、预算绩效有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

1.会前四部曲

协商恳谈。自2008年以来,一般在人代会两个月前,举行部门预算民主恳谈会,采取分组恳谈与集中恳谈相结合的方式,就部门预算进行深入恳谈,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促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细化规范。

征询恳谈。自2011年以来,温岭市人大将部门预算送交各代表联络站进行征询恳谈,通过延伸预算协商触角,广泛征求基层普通选民的意见,进一步增加了恳谈的广度和深度。

初审票决。2014年以来,温岭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部署,选择几个部门,组织开展部门预算初审和票决工作。

项目审查。2009年,温岭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监督的规定》,对每年新增的3000万元以上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和重大前期项目,通过常委会会议逐个初审、表决并提出审议意见等进行监督。

2.会中四个“专”

专题报告。从2010年起,温岭市在人代会上恢复口头报告预算制度。自2014年开始,每年在财政局局长作预算报告之后,专门安排要票决预算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向全体代表作部门预算报告。

专题审议。从2010年开始,温岭市每年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一项“重头戏”就是审查预算,全体代表要花费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把关”财政预算草案,专门安排半天时间,分代表团对部门预算草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专题审议。

专题票决。首先是票决部门预算。2013年至2015年,温岭市人大探索开展部门预算大会票决制,改变以往“一次性”表决通过预算的传统做法。票决的部门预算数量从2013年2个,稳步增加到2014年、2015年各4个。其次为票决预算修正议案。这是人大行使财政监督权的重要途径,也是规范和约束公共财政运行的一项核心预算权力。2015年3月,温岭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首次探索市级预算草案修正议案。《关于要求增加城乡交通治堵经费的预算修正议案》经出席会议的363名人大代表无记名投票表决,最终以346票赞成、8票反对、9票弃权票决通过。

专题决议。从2015年开始,温岭市按照全口径要求对提交人代会审查的“四本账”预算进行分本表决。

3.会后四配套

预算公开。早在2008年,温岭市人大就着手将预算信息在网上公开。2013年,首次实现所有部门、镇(街道)预算及“三公”经费全公开,并有35个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决算公开。2014年,全市资金总额达142亿元的“四本~”预算和所有83个部门、16个镇(街道)预算、上年度决算以及“三公”经费预决算在网上全公开。目前,温岭市各级预决算已实现在温岭人大网、参与式预算网、温岭阳光工程网、温岭市政府门户网站、各部门网站等“五网”联动公开,并在报纸上公开部门预算已成常态。预算的公开透明,对政府预算的编制及执行带来了积极影响,激发了公众关注预算的热情,提升了预算监督效力,推动了政府公共财政职能转变。

专题询问。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把听取和审议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情况报告,同开展专题询问等监督形式结合起来,成为我国地方人大一项创新之举。

绩效监督。2014年,市人大常委会分别组织召开服务业发展引导、美丽乡村建设、技术改造3个专项资金(资金总额1.04亿元)绩效评价民主恳谈会,促进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温岭市已初步形成绩效目标审查监督、绩效运行跟踪监督、绩效评价实施监督、评价结果应用监督、结果反馈公开监督等贯穿预算全过程的绩效监督体系,成为人大加强对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了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优化了公共财政资源配置。

考核推动。从2010年起,温岭市委把参与式预算工作纳入对各镇、街道的党建考核内容,考核分数为4分。自2014年开始,台州市委对各县市区党建考核中,也将“推广参与式预算”作为加强党对人大工作领导的考核内容。通过强化考核,推动参与式预算不断深化。

4.确立四原则

温岭市人大在多年参与式预算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四大原则:一是预算没有经过民众协商的,不上人代会;二是重大项目没有经过人大常委会审查的,不上人代会;三是编制的预算一定要提前发、看得懂,没有做到的坚决纠正;四是人大代表和民众的合理意见,没有很好吸收的,政府要回去重新研究。

5.力求四到位

编制到位。现在已基本做到“政府早部署、原则早确定、财政早编制、每年有改进”。

培训到位。通过组建阳光预算宣讲小组到各镇(街道)宣讲培训、邀请国内财政预算专家在市人代会预备会议之后作预算知识辅导等,强化对代表和x民预算知识的培训。

审议到位。通过强化预算初审、分代表团专题审议等,使人大对预算的审议更富实效。

调整到位。通过推行预算修正议案、部门预算票决做法,促进政府及部门预算的修正和调整。

(三)参与全方位

参与式预算有句口号叫“只要有意愿,就会有机会”,意思就是公民只要想参与预算审查监督,就一定有机会。从实践来看,不同公众层面主要有六种参与途径:定向邀请、广而告之、随机抽取、科学抽样、代表征询、媒体追踪。这六种途径,保证了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代表性和有效性,使社会各界、各个群体都有机会和渠道围绕预算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譬如“自愿报名”,就给一些参与热情高的“积极公民”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机会。

“我叫叶满河,是原温岭化肥厂的退休职工,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最近5年来,我已5次走进市部门预算民主恳谈即参与式预算。2010年1月,我在温岭日报上看到一则来自温岭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的‘邀请函’:热忱欢迎对政府预算感兴趣、关心财政预算安排的公民踊跃报名参加‘部门预算民主恳谈’。我非常高兴,当即报名参加了交通、建设两个部门的预算民主恳谈。

2010年1月17日,是我一生中难以忘记的日子,第一次以普通市民身份走进温岭市人大常委会部门预算民主恳谈会。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也能管政府的钱袋子,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凌晨4点,我就睡不着了,立即开灯,披上衣服,整理上午我要发言的材料。

上午我在交通部门的预算民主恳谈会上,我结合当前老年人乘公交车难的问题,建议交通部门增加‘减免老年人乘公交车补助’的预算。

下午在市建设规划局的预算民主恳谈会上,该局的领导正好坐在我的对面。我第一个握住话筒,面对领导说:‘物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产业,是关系到百姓安居乐业的事业。物业管理的质量优劣如何,直接关系到小区住户的生活安康。因此,如何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为此,建议建设规划部门应增加物业培训资金的预算安排,对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几个月后,即2010年5月24日,我在《检察日报》上看到我在预算民主恳谈会上的两条建议都有了回音。在市交通局预算中增加了‘减免老年人乘公交车补助’50万元,在市建设局预算中增加了‘物业管理培训费’5万元,看来政府是尊重我们老百姓的意见的。”[2]

(四)温岭参与式预算成就与展望

拓展了公民政治参与渠道,使基层协商民主得到了广泛有序发展。促进了人大法定职权行使,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活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提升了政府预算管理水平,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有效监督和使用。推进了党委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使党的执政理念得到了不断深化。提高了全社会预算法治意识,使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到了有益尝试。

回顾温岭十年来的参与式预算实践,有六大方面的突破开了全国的先河。

一是第一次组织和发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预算协商讨论,并且使民众参与协商的结果体现到预算当中,将以往预算由少数人决定转变为多数人参与决定。这方面的实践已写入新《预算法》第四十五条:“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审查预算草案前,应当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听取选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3]

二是第一次让人大代表行使了预算修正权,使人大对预算有了实质性的修正和调整。

三是第一次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预算辩论。现在乡镇人代会围绕预算开展专题询问和辩论已经蔚然成风。

四是第一次在人代会上建立了部门预算票决制。它为下一步预算分部门、分项表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第一次在县一级全面公开了预决算及“三公”经费,推动了阳光预算。

六是第一次围绕审计反映突出问题连续开展专题询问,将查错和纠错“捆绑”在一起。

温岭的参与式预算改革,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它适应了时代与社会的转型,代表了治理模式变迁的历史方向。参与式预算对于推进基层民主、激活人大作用、转变执政理念、改进政府工作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效果。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为我国预算改革绘出了路线图。新预算法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预算改革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实施,财政预算改革和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参与式预算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未来温岭参与式预算的目标和方向,就是要让有限的资金在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让政府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能置于阳光下接受应有的监督,让根本政治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应有的活力,让党的执政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

注释: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年最新修正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9月版,第30、43页。

[2]根据2014年2月24日,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教授在温岭调研“协商民主与治理现代化建设”课题,作者在温岭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整理。

全口径预算范文第7篇

政府预算,反映的是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以及一定时期内政府的施政方针和要达到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目标。政府决算,是政府预算的最终执行结果,体现了一定时期内政府施政方针的贯彻落实情况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目标的完成情况。我国政府预算体系,按照资金性质划分为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四类预算科学设置,相辅相成,有机衔接,全面反映政府的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要以督促政府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预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管理,加快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编报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预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公共财政预算是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加强对我省公共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要重点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将结转资金纳入预算编制范围。2009—2011年,上年结余收入预算数分别为12.7亿元、8.1亿元、8亿元,决算数分别为160.1亿元、182.4亿元、143.7亿元。预算数与决算数存在较大差额,其原因是结转资金没有编入预算。结转资金主要是以前年度项目未如期执行形成的,既有预算安排的项目,也有执行中追加的项目。由于我国实行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预算会计制度,结转项目在以后年度执行时就会形成当年的支出。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结转资金的管理,在编制预算时要将结转资金全部列为收入预算,当年能够执行的编入支出预算,仍将结转的编入结转下年支出,提高预算的完整性。二是要提高中央转移性收入预算的准确性。2009-2011年,中央转移性收入决算数分别是预算数的1.6倍、1.7倍、1.7倍,其中专项转移支付收入决算数分别是预算数的2.3倍、3倍、2.5倍。我省自有财力薄弱,中央转移性收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在60%左右。大量的中央转移支付收入游离于预算之外,势必形成大量的超预算支出。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完善转移支付管理办法,提前下达转移支付预计数额,使下级政府能够准确编制转移支付收入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二、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管理

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而发生的收支预算。加强对我省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审查和监督,要重点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建立健全科学严谨的基金预算收支预测体系。2010-2012年,基金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支出、补助市县支出等主要收支项目实际完成数与预算数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偏差,中央转移性收入、上年结余收入、结转下年支出等一些收支项目在个别年度还存在漏编的情况,反映出基金收支的预测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参考指标不完整,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的研究,尽快充实预测指标,完善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基金预算收支的预测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二是要逐步完善基金预算收支的管理措施和办法。2010-2012年,基金结转下年支出分别达到182.3亿元、262.7亿元、315.6亿元,占当年基金收入总额的百分比分别为29%、31%、39%。结转资金呈现规模不断增加、占比逐年上升的趋势。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遵循“以收定支、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的原则。但在预算执行中,一些政府性基金项目采取根据实际缴库数再相应安排支出的办法。政府性基金收入季节性强,有很多收入在当年年底才能集中缴库,只能结转下年安排支出,基金收支不能同时体现在同一预算年度。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办法,加强政府性基金收支执行管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努力做到当年收入用于当年支出,大力压缩跨年结转资金规模。

三、加快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编报工作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从2011年起,我省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公共财政预算中剥离出来,单独编列。从试编情况看,省级相关管理制度办法初步建立,纳入预算编制的企业户数不断增加,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市县级试编工作缓慢,只有长春市进行了试编,其他市县还处于前期准备阶段。为加强对我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查和监督,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从2014年起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之中,上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因此,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决议要求,积极做好全省和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决算的编报工作。

社会保障预算是政府编制的全面反映各项社会保障资金收支规模、结构和变化情况的计划。国家决定从2009年起开始先行试编2010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待条件成熟时,研究逐步过渡到编制社会保障预算。从我省试编情况看,预算编制内容从2010年的五项扩大到2012年的九项,预算报表体系也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2013年,全国和中央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已上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我省应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工作,尽早将全省和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报送省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要在督促政府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部门预算的审查监督。部门预算是政府预算的基础,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绝大多数支出都要体现在部门预算之中。部门所取得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虽未纳入政府预算编制范围,但其性质也属于政府收入,也需要进行审查监督。因此,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部门预算的审查监督,将政府预算与部门预算紧密衔接起来,通过提高部门预算的完整性、准确性、绩效性,增强对政府预算的审查监督实效。

二是加强对预算调整和预算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的审查监督。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如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或动用当年预算超收收入安排当年支出,不管是四类预算中的哪一类,政府都要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或预算超收收入使用方案。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预算调整方案和预算超收收入使用方案的审查监督,严格预算约束,确保预算资金使用的合法性。

三是加强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的监督。目前,除中央我省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收入外,其他政府性债务还没有纳入政府预算编制范围。据统计,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偿还本息需要政府安排相应的支出,对政府预算的执行影响很大。因此,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的监督,督促政府加强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大力压缩债务规模,有效化解财政风险。

四是加强对预算资金统筹使用情况的监督。公共财政预算要支持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部分收入可用于安排公共财政预算和弥补社会保障预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对政府预算审查监督时,要注重四类预算的有机衔接,督促政府加大对预算资金的统筹调配力度,通过预算编制形成资金合力,更好地发挥预算资金的使用绩效。

全口径预算范文第8篇

2014年,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围绕推进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确定三林镇为试点单位,并作了精心指导。在镇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扎实部署下,镇人大、镇政府联袂协作,着眼增强预决算审查监督效果,勇于探路,实现“三个率先”:

实施“刚性监督”,率先作出重大事项决定

短短803个字的《实施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是三林镇人大探索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有力举措。《决定》突出了三林“经济强镇、文化名镇、都市重镇”的目标,强调了“深化社会管理”和“推进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的任务,紧扣《预算法》和财经纪律,明确了10项内容。比如,要求镇政府“将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镇本级预算,建立健全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和预算外收支在内的全口径预算体系”,“应当将镇本级全口径预算草案提交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镇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后方可进行调整”,还确定“每年年中召开镇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和审批镇人民政府关于上一年度决算草案的报告和上一年度镇级实事项目预算执行及财政重点专项资金收支的审计报告”,确保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实打实”、“硬碰硬”。

搭好“智囊班子”,率先表决通过民意征询组名单

率新区各镇人大之先,在人代会上表决通过“预决算审查监督民意征询组”名单,是本次三林镇人代会的又一亮点。经过将近1年的谋划和筹备,三林镇建立了由25位区、镇人大代表组成的民意征询组,这些来自社区、农村、教育、文化、经济方面的骨干代表和“条线专家”,为镇人大财政预决算审查监督委员会依法履职提供了有力支撑。2014年12月,镇人大首次举行了民意征询会,镇政府主动“晒”出了2015年度全口径预算草案,民意代表经过充分准备,围绕深化社区建设、强化公共安全、改进物业管理、完善招商引资、提升村级经济等内容,抓准问题,敢于建言,科学献策,帮助镇政府优化了预算编制,将有限资金进一步向民生倾斜。镇政府在此基础上,决定2015年投入14588万元,实施包括河道综合整治、消防与公共安全、社区环境建设等10项实事工程,尽力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

建立“常态机制”,率先向代表通报试点进展情况

向全体代表通报预算编制前期监督试点情况和相关重点监督事项,是三林镇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新举措。2014年8月,镇人民代表全体会议第一次尝试向代表通报了预算监督试点推进情况和相关方案,帮助代表知情知政,更好支持创新试点,代表对此纷纷“点赞”。这个“常态化”通报机制在各镇人大中也属首次。今年的通报中,镇人大明确,要围绕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任,在四个方面深化试点:一是深入开展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课题调研,二是充实预决算审查监督力量,三是适时选择一个镇级部门预算草案开展民意征询,四是完善决算审查工作,切实提高预算执行水平。

全口径预算范文第9篇

一、黄浦区人大常委会推动全口径预算体制建立的实践

近年来,黄浦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开展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同时,积极探索全口径预算体系的建立,取得了一些成效。2011年区人大常委会修订了本区《加强本级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延伸财政预、决算监督的内容。

1、从一般预算监督向综合预算监督延伸。2011年后,在原有审查批准本级预算的基础上,加强了对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外资金的监督,迈出了对综合预算监督的第一步。明确超预算部分、实际收入超原总预算额5%(含5%)及支出调整方案须经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超原总预算额3%-5%(含3%),超收部分使用方案须向主任会议报告,并向人大常委会备案。对不同预算科目之间资金调剂,教育、科技等法定增长项目调减,须报常委会审查批准;其他科目年初预算与年底执行有差异的,也须报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备查。要求政府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纳入总体预算编报,财政部门在每年的人代会、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向常委会委员、代表报告相关执行情况。

2、从本级预算向部门预算全覆盖延伸。为推进人大对政府全口径预算监督,延伸了对部门预算审查监督。变原来的一般审查部门预算拨款数为对部门综合预算和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并且将各预算单位动用历年沉淀资金、各条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情况列入检查监督范围,明确要求各预算单位,除财政拨款外,动用历年沉淀资金、条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等须统一纳入预算管理,没有批准的不得使用资金。同时,加大部门预算的公开力度,监督政府实行部门预算的全公开,包括“三公”经费在内,所有部门的预算都通过网络向全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3、从公共财政预算向政府性基金、国资经营预算延伸。改变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现状,区人大在做好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同时将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纳入预、决算管理,作为预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向人代会、常委会报告收入、支出及收支平衡情况。一是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部分,要求政府在工作报告、计划报告中明示计划年度动迁地块量、收尾土地量及相应的情况,对土地的招、挂、拍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监督,对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实施有效的人大监督。二是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国资经营预算、收益收缴管理、预算支出管理三个试行管理办法,并在每年的主任会议专题听取国资经营预算试编情况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此项工作做好充分准备。目前,本区的国有主体企业已全部实行国资经营预算,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接受人大监督。

二、加强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遇到的问题

从公共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到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不仅是工作对象和范围的变化,更是观念和制度安排的变化,是预算制度方面一场深刻的改革。以下是在制度推进中遇到的问题。

1、预算管理的完整性、统一性还不健全。一是目前政府一般公共预算体系,宽泛授权财政部门设立的财政专户资金和历年结余的各类资金尚未编制预算报人大,科目调剂不需人大批准,部门预算也未纳入人大审查批准范围,政府的融资平台举债资金的安排使用等,都没有纳入人大的审议范围。二是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现有的四本账的财务信息欠缺。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只有对国资委集中管理的国有企业分红收益收缴财政后进行监督的收支记录,没有汇总全部的国有资本经营财务报告。政府性基金中资金量比较大的还有土地征收成本和出让金收入等,没有全过程资金运行情况的反映。

2、预算报告披露政府会计信息不全面。目前提交人大的是财政报告,还不是政府报告;披露的财政资金仅有功能分类,缺乏经济分类,没有反映部门预算产生的大量沉淀资金及具体项目的经济运行情况;部分反映国有资本运行及政府各类基金运行的相关信息,缺乏政府负债详细资料。人大监督缺乏真实、完整、规范的政府会计信息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对政府监督的范围和力度,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预算审议只能停留在一般程序监督上。

3、全口径预算管理中财权与事权还不匹配。有些财权在上,事权在下,政府性资金的分配与再分配,很难在财政预算和决算编制中找到一个事权与财权最恰当匹配的结合点,在财力的安排上缺少对项目资金的总量反映,不同程度地存在该办的事多,而匹配的资金少,隐性地增加了地方政府举债,给全方位的绩效评估带来困难。另外,上级条块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出,有时直接下拨给下属部门,不经过本级财政部门。这些情况都影响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执行监督和效果。

4、人大审批财政预、决算报告的佐证依据不够。人大审议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政府审计机关提供的审计报告。我国目前实行的审计体制是政府审计,属于内部审计监督性质,以此作为人大审议的佐证依据,缺乏法理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根据审计法,本级审计机关只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人大对决算的审议批准缺乏审计依据,只能根据本级政府预算执行的内部审计报告作参考来对政府的决算作决议,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5、目前的人大审议模式还不适应对全口径预算的审查监督。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力量配备、制度安排上。我市区县一级人大没有设预算工委,承担预算审查监督具体工作的财经工委不仅人手少且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也没有借助社会专业力量,于是对预算审查监督往往仅能确保履行法定程序,没有能力对区县财政盘子动辄几十亿上百亿规模的资金运用履行实质性审查和监督。此外,人大对政府财政一年两审(预算和决算)的模式过于宽泛,尚无对哪类项目多少资金额必须提交人大审议的明细规定。政府预算大类上可分为经济类和功能类,审议又可从政策与科目、整体与局部、合法与合理等不同角度展开,人大对政府预算从不同的类别或角度展开审议,其结果将会呈现很大反差。

三、推动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

根据上述调研情况,课题组对发挥地方人大的监督作用,推动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提出如下建议。

1、把推动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作为人大履行职责的着力点。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是政府治理方面重大的改革举措,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大对同级政府所有政府性收支行为的法定控制,使政府部门的收支行为从头到尾置于人大和全社会的监督之下。所有政府收支只有取得立法机构的授权,政府的活动及其相应的收支才具备合法性。由此可见,“全口径预算管理”包含授权和行政两个层面。两个层面互为依托、彼此关联。由行政层面的“全口径预算管理”到授权层面的“全口径预算管理”,再到“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的建立,是地方政府预算体制改革的方向。地方人大在全口径预算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审查、监督主体的推动作用,最终确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科学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

2、建立和完善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工作规范,为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打好基础。全口径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推进,当务之急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配套,这是人大依法监督的基础。要制定有关预算编制审查和预算执行、决算监督的工作规范,推进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可比性,改进和强化预算监督的法律基础。要督促政府建立和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内容覆盖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预算信息,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营运业绩的受托责任,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审议的可比性。要强化人大对政府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审议工作,明确人大审议政府预算的范畴,规范政策审与科目审、全面审与局部审、合法审与合理审之间的关系。督促政府执行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将预算按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报人大审议。

3、实行全口径预算监督,要做到“全”、“明”、“深”。“全”就是要把全部政府性收支都纳入预算,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明”就是要编制好让全体选民,首先是人大代表看得懂的预算报告。要把预算按照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全类别向人大报告。预算至少公开至“项级”科目,逐步向“目级”深化。推进决算公开。“深”就是要求财政部门向人大全面提供政府财政资产负债情况,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内涵。发挥审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探索借助社会专业力量开展审计监督,并推进预算绩效监督。要建立重大投资项目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制度,审议决定重大项目的资金额度、资金来源、项目选址等,进而更好地控制政府举债,实行政府债务风险管理。

全口径预算范文第10篇

审查和监督政府财政全口径预决算,是推进人大监督工作与时俱进的具体要求。那么,如何更好地将全口径预决算监督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将全口径预决算监督落到实处,不仅要强化预决算监督的全口径,而且要强化预决算监督的全方位、全过程。

首先,要依法强化预决算监督的全口径。所谓全口径预决算监督,简言之就是要将政府所收的每一分钱和所花的每一分钱,都要统一纳入预决算管理,依法接受监督。实行全口径预算是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前提,早在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强调。2015年实施的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并规范这四本预算的各自功能定位和治理原则,建立起“四本账”的预算体系。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依据预算法、监督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强化预决算监督的全口径,变过去的只审查批准一般性公共预算为强化预决算监督的全口径,包括审查批准和持续监督政府性借贷、政府性资产变现、社保医保收支等各项政府性收支在内的“四本账”预决算。

其次,要依法强化预决算监督的全方位。政府方面要切实落实预算法定的原则,编制、执行全口径预算;人大方面要切实依法担当起对全口径预算编制及调整的审查之责,依法批准全口径的预决算;要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法定审计监督职能,强化人大内设预决算监督机构建设,切实提升预决算监督的专业化水平;要依法落实预决算公开制度,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财政转移支付,部门预算、决算等基本情况,都要依据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公开、及时公开、规范公开,接受社会方方面面的监督。

再次,要依法强化预决算监督的全过程。从预决算监督的时序角度来看,要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各级人大常委会及相关机构事前要提前介入预算编制,事中抓住重点、难点跟踪监督预算执行,事后对预算结果与预算进行量化分析比较,测算预算执行的偏差度。从预决算监督的绩效目标角度来看,要强化制定目标、完成目标和目标评价的全过程监督。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绩效目标,对完成目标绩效进行动态监督,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从预决算监督的财政运转角度来看,要强化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形成的全过程监督。预算编制依据及来源要确保科学性和合理性,预算的执行过程要确保预算实施的完整性,预算结果及决算的形成要确保财政运转全过程链的结果最优。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人大常委会)

上一篇:通信工程概预算范文 下一篇:财政预算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