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计算范文

时间:2023-03-11 18:44:32

企业所得税计算

企业所得税计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扣减计算;有效应用

企业所得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都相当重要,扣减计算在企业所得税中的应用问题也十分关键,它同时能够协调多方的利益,达到互利共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具体的所得税核算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扣减的计算可以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国家利益的平衡化,我们先来分别理解它们各自的内涵。

一、企业所得税与扣减计算的基本内涵

1.企业所得税

通常来讲企业所得税是我国对内资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就是所有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内资企业或其他组织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包括企业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对不同企业征收所得税的税率标准也不尽相同,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企业所得税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第二大主体税种,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二是能够起到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作为国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最主要的税种,企业所得税很多优惠措施包括降低税率、加计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减计收入等,能够很好地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充分发挥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力度,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扣除和减免

企业所得税的扣减包括扣除和减免两个方面。

扣除又分为法定扣除项目和不得扣除项目。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的收入总额减去成本、费用、损失以及准予扣除项目的金额。企业所得税法定扣除项目除成本、费用和损失外,税收有关规定中还明确了一些扣除项目,包括计税工资的扣除,借款利息支出的扣除,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方面的扣除,在职工福利费、捐赠的扣除,职工养老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的扣除,业务招待费的扣除,财产、运输保险费的扣除,固定资产租赁费的扣除,转让固定资产支出的扣除,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盘亏、毁损、报废净损失的扣除,国债利息收入的扣除等的项目。还有些一些不得扣除的项目包括资本性支出,技术开发支出,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的赔偿部分,超过国家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等等。

减免是国家运用税收经济杠杆,为了在一段时期内鼓励和扶持企业或某些特殊行业的发展而采取的一项灵活调节措施。一般实行减免的企业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企业,还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企业包括对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定程度的减免;对农村乡村的一些农用科技推广站、植保站、水管站、林业站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的减免;对城镇其他各类事业单位开展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导的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对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企业实行减免措施;对利用废旧原料进行生产以及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作主要原料生产产品的企业进行减免,同时以此以提倡节约资源,低碳生产的现代观念;对国家扶贫企业的适度减免,对提供城镇劳动力就业服务的企业实行减免等,以这种方式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扣减计算在企业所得税中的有效应用

企业所得税的重要意义使得它在企业中的会计核算中占有重要位置,成为联系各方利益的纽带。无论是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企业所得税的设置都有一定的原则性,当中的扣减计算问题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企业所得税要同时兼顾国家、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充分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问题,同时企业所得税的设置规程也要容易操作,便于征管。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征收办法做出了不同处理,以适应各个性质企业的发展要求,其中对每类企业的税收减免措施也给出了详细规定,有利于实际的调控。这样“和而不同”的意义在于首先使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了,企业自身承担了依法纳税的应尽责任和义务,同时给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了法律保证,而且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持续稳定增长;其次使得企业自身有依法规定的收入来源,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生产的发展,企业将从新增加的利润中得到应有的份额,使企业的责、权、利更好地结合起来;再次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税收的经济职能,有利于调节生产、流通和分配,加强宏观控制和指导;最后有利于改进企业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适当放宽经济政策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

当然,扣减计算的实际操作过程因不同领域不同企业而有所不同,基本标准就是在保证基本利益的情况下,进行最小损失的扣减,与扣减程序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在技术开发费用的扣除方面,还要先考虑到以往年度是否有亏损。相关法规明确指出,企业可以通过税务机关的审核后按技术开发费用的实际额度的50%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倘若,企业技术开发费用的实际额度的50%超过了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那么可以准许抵扣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那么超过部分,当年和以后年度均不再予以抵扣。有些亏损的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可以据实际额度进行扣除,但不予以实行增长达到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方法。有些企业往年度有亏损、当年又有技术开发费用的支出,这时候的企业所得税的扣减计算就应该根据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用企业的收入总额度扣除项目金额,再加纳税调整增加额,减去纳税调整减少额(技术开发被列入纳税调整减少额中)再减去以前年度亏损的额度。这个顺序实际上是先抵扣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后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额,这样能够维持企业的应有利益。倘若企业先弥补往年的亏损额度,再去抵扣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技术开发费用的的抵扣额度,从而会影响到企业的利益,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再例如,捐赠也是属于企业所得税扣除项目的一种,《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规定企业所得税以不含捐赠的应纳税所得额为基数计算并扣除捐赠,但是我们要知道,当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技术生产开发的支出费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技术开发在企业发展的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所以扣除技术开发费用势在必行,况且技术开发费用更多的是一种虚拟扣除,所以比较合理的方法是先进行计算扣除捐赠,再抵扣技术开发费用,这样不会减少技术开发费用的额度。

对于具体的企业的技术开发改造费用还要具体来分析,比如关于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使用了国产设备的乡镇企业可以享受两项优惠政策,一是在我国境内投资的、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它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需要的国产设备投资的40%的额度,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二是进行技术改造开发的乡镇企业可以按应纳税款再减征10%。两项政策的的应用顺序不同,带来的实际效果就不同,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应该先减征10%后再抵免消费,再从前一年所得税中进行40%额度的抵免,保证利益最大化。

三、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知,企业所得税对国家组织财政收入、进行宏观调控和经济调控都有重要意义,而扣减计算的科学合理性又可以对企业所得税的最后额度带来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企业只有充分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保证自身效益的同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郑平藏:谈企业所得税计算中的扣减问题[J].财会月刊(A会计),2003(12).

[2]成 宏:浅论新旧所得税会计的主要变化[J].中国总会计师,2008(3).

企业所得税计算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企业所得税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2

事业单位是国家建立的以公益为目的社会组织,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事业单位为了弥补财政补助的不足和自身发展需要,都在不断的拓宽业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现阶段已发展成为了收入来源多样、多种性质和更加市场化的经济组织,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只要专门或者非专门从事了生产、经营的单位,有经营应税收入都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应按要求办理税务登记,向税务机关申报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事业单位虽都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建立的,但其公益性质和市场化程度差异很大,收入来源的性质和渠道多样,目前推出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更是进一步加大了分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与一般企业不同,财务核算方法特殊,导致企业所得税计算时调整事项较多,增加了计算的复杂程度,如何依照税法要求正确和准确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是摆在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再加上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对税收法规不熟悉,使企业所得税计算不准确,不但会无意中漏交少交税款,还可能造成偷逃税款的严重后果。为此,本文梳理了事业单位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和制度,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拟从以下方面来浅析事业单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步骤及要点,以供同行人员参考。

一、确认经营性应税收入和支出

事业单位收入来源较多,其中部分收入与财政和公益属性直接相关不应交纳企业所得税,这也是事业单位与一般企业所得税计算的最大不同之处,正确划分收入类别,区分经营性应税收入和支出是准确计算事业单位企业所得税的前提。

(一)正确划分收入类别

事业单位收入是当年收到的各种类型资金,无论是财政性资金,还是其他资金收入,均应计入单位当年收入总额,只有一种情况特殊,即属于国家投入的资本金和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的除外。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应首先按各类资金的性质结合税法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区分为不征税收入和经营性应税收入。

1.不征税收入

事业单位不征税收入的确定既是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各事业单位间收入个体差异较大,就是同一性质的事业单位所取得收入是否应征税都可能不一样,所以在确定不征税收入时不是依据单位性质对收入进行的划分,而是根据收入本身的性质来确定,税法使用的是列举法。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收入为不征税收入”。在具体确认时应分析资金来源和性质,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财政拨款补助收入强调了资金来源渠道和预算管理的性质,资金来源必须是经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部门拨入的资金,且是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者直接向上级部门报领的资金,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二、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按照规定缴纳的、由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以及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强调了收费的合法性,各单位自行组织的收费和不纳入财政管理由单位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属于不征税收入;三、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其他不征税收入的内容看起来很广泛,但实际对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的内容也作了进一步规定和限制,单位在确认时需要向税务机关提供资金专项用途的拨付文件、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和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必须注意这三个条件要缺一不可,不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的收入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可以看出,所得税法对这部门资金要求实际还是比较严格的,单位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按照所得税法规定和资金拨付部门勾通,及时全面的收集取得所需文件资料,以免多交税款。

将税法不征税收入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比可看出,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财政补助收入及上级补助收入与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准予作为不征税收入,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和其他非经营收入则不能简单认定,应对照税法规定具体分析是否纳入了财政管理,是否由税务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规定了专项用途。

2.经营性应税收入

经营性应税收入等于当年事业单位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在确定应税收入时应注意,事业单位以独立经济核算单位为纳税人,可享受国家统一法规的税收优惠政策。各事业单位除了确认不征税收入不交企业所得税外,还可根据自己单位生产经营内容,积极向税务机关申请统一规定的减免税政策,免交企业所得税。

(二)确认经营性应纳税支出

经营性应纳税支出是事业单位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各项合理的支出和耗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税法在经营支出的确认原则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经营支出的合理性和配比性,实际合理发生的与经营收入有关的各种费用支出和耗费允计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扣出。在会计核算时应严格区分应税和不征税收入对应的成本、费用和损失,不能直接认定区分的应以合理方法进行分摊,这点不但是企业所得税法的要求,也是财政资金合规使用的要求,由不征税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及形成的资产的摊销不得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进行扣除。

二、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调整

在正确划分经营性应税收入和支出后,应对税法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差异进行调整,这里仅阐述事业单位会计与税法特有的差异。

(一)收入支出确认原则差异调整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由此可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税法在收支确认原则上存在差异,如果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确认经营收支,在企业所得税计算时应当按照税法统一要求调整为权责发生制。这点在很多事业单位都有不同情况存在:一是事业单位收支大多习惯于使用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将本应使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的经营性收支也一并使用了收付实现制;二是由于对合同管理的不到位,没有及时根据合同完成进度确认经营收入和计提相应成本费用,所以对合同管理制度不建全的单位,尤其应注意此调整事项。

(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等会计核算调整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引入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是对原制度的一大进步,财务处理为:购入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按照实际支付金额,借记 “经营支出”等科目,贷记 “银行存款”等科目。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也类似于固定资产,不再列具体会计分录详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可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资产购置后何时确认费用存在差异,应当进行调整,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资产购入时全额计入了相关支出科目,再依据应提取提折旧和摊销额冲减相关基金科目,但按照税法的规定资产的购置成本是不允许一次性直接进入当期支出进行抵扣的,应根据折旧年限分年摊销计入费用,所以应按照税法要求将全额计入费用的购置成本调出,并将计提的折旧和摊销金额调进可抵扣的费用总额。

三、 确认应交所得税及要点

经过上述对经营性收入和支出正确归集和调整后,将经营性应税收入减去扣除项目和以前年度未弥补亏损得出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照会计科目来说就是用“经营结余”科目余额加减调整事项和以前年度未弥补亏损金额,这是理论上情况。但在实务中常规情况是大多数事业单位从事经营收入和事业收入都是一套人马和同一办公场地,交叉作业,考虑管理的成本效益,并没有达到理论上的核算要求,无法有效区分不征税收入和应税收入所对应的成本费用,不能准确确定扣除项目,会计科目“经营结余”所映的金额就不准确了。对于这种情况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提出了解决办法:“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取得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与免纳税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应分别核算。确实难以划分清楚的,可由主管税务机关采取分摊比例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确定。”实务操作中,因总费用不能有效区分,当然也不能有效区分经营性支出中工资,招待费、广告费、职工福利费等费用,从而进行纳税调整,通常做法是先对单位全部成本费用按照所得税法相关要求进行纳税调整,将调整后的总费用再按应税收入占单位总收入的比例进行分摊,得出应税收入成本费用扣除项目金额,计算出应交企业所得税。

综上所述,企业所得税计算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工作,事业单位因其特殊性质和会计核算方法,增加了其计算的难度和复杂性,但只要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资料收集,正确划分不征税收入和经营性应纳税收入,分别做好对应的成本费用核算,并结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特点做出恰当的差异调整,事业单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就能化繁为简,轻松解决。

参考文献:

[1]王逢荣.新准则下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J].科技风,2013(12).

企业所得税计算范文第3篇

一、永久性差异的确定

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标准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确认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以后期间永远不会转回。该差异包括四种类型:会计收益非应税收益、应税损失费用非会计损失费用,这两种类型会导致税前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时应予以扣减;应税收益非会计收益、会计损失费用非应税损失费用,这两种类型会导致税前会计利润小于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时应予以调增。即只考虑永久性差异的情况: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会计收益非应税收益金额(应税损失费用非会计损失费用)+应税收益非会计收益(会计损失费用非应税损失费用)

二、暂时性差异的确定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该差异是会计和税法在核算时由于时间差异所形成的,且在未来期间需要转回。其确定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分析。一是确定账面价值。按照相关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而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即为资产、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金额。二是确定计税基础。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即按税法的相关规定确定资产、负债的价值。三是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计算上述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并进行分析,判断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还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从而进一步确定该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将该金额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或应予以转销的金额,作为递延所得税。

三、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依照上述分析,结合企业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结合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笔者总结为以下公式: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即对上述纳税调整项目作具体调整)。确定应交所得税。即: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四、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确定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当期所得税费用金额是指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金额是当期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予以转销的金额的综合结果。即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

[例]AB公司适用25%的所得税税率,2009年利润总额为750万元(税前会计利润)。会计与税收之间差异包括:国债利息收入50万元;违反经营罚款60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60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万元;售后服务预计费用100万元。分析如下:

(1)确定永久性差异,国债利息收入50万元为会计收益非应税收益,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调减;违反经营罚款60万元为会计损失费用非应税损失费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调增。(2)确定暂时性差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60万元,但按照税法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出售时实现损益,再调整应纳税所得额。使资产账面价值(60万元)>计税基础(0),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使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60×25%=15万元。增加递延所得税费用15万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万元,企业按照会计准则,有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时计入了当期损益,计提减值准备以后,其账面价值会随之下降,而税法规定,资产的减值在转化为实质性损失之前,不允许税前扣除,即其计税基础不会因减值准备的提取而发生变化,使得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为可抵扣暂时差异,使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使本期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200×25%=50(万元),增加递延所得税收益50万元。售后服务预计费用确认100万元,因税法规定,与产品保修相关的费用在未来期间实际发生时才允许税前扣除,使得负债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使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使本期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100×25%=25(万元),增加递延所得税收益25万元。(3)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750-50+60-60+200+100=1000(万元)。应交所得税=1000×25%=250(万元)。所得税费用=250+15-50-25=190(万元)。作出会计分录。

上述应纳税暂时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总计15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总计7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250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7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0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150000

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600000

参考文献:

企业所得税计算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所得税准则;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程序;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前言

2006年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新所得税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要求对企业所得税的计算采用全新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本文对现代企业所得税计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现实意义、核算程序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可供大家交流。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现实意义

1.更加全面的提供所得税会计信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兼并、重组、资产评估核算业务日益增加,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属于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其进行核算,能充分完整地反映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交纳过程,同时也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2.为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清楚地反映了企业预付将来税款的资产或将来应付税款的债务,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合理的预测。

3.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更为简单和准确。无论未来税率变动多少次,调整的所得税费用均采用一次性计入方式,核算方法比损益表债务采用分次、逐次调整法更为简化和准确。

4.为税务机关稽查提供便利。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过程中,每一暂时性差异都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与其对应的资产或负债,因此,税务机关在检查企业是否偷漏税时可以与企业资产负债表对应起来,为税务稽查提供了便利。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程序

1.确定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税基。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2.分析、计算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小于则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与资产相反,当负债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小于则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3.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企业一方面应根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计算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金额,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另一方面,应将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前期转入的可抵扣亏损以及前期转入的尚可抵扣的税款抵扣等导致的可抵扣未来期间所得税金额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某一期间的税率发生变动,还应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进行调整,确认对当期所得税的影响。

4.计算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所得税税额+(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一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应纳所得税税额+期初递延所得税净资产-期末递延所得税净资产。

四、当前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必要性

首先,在国际上,会计经历了其重心从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的转换过程。2001年我国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不包括递延法、债务法即损益表债务法),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所得税核算方法。但是,由于多种方法的并存,造成各企业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也不利于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了规范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2006年2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

其次,由于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税法的目标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确认所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使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税款”项目金额更具有实际意义,也更为科学。另一方面,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侧重暂时性差异转销时所引起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递延税款余额经按实际变动或预计变动的税率进行调整后,能反映出企业当前和今后与纳税影响有关的现金流量。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概念,在资产负债表上能清楚地反映企业预付将来税款的资产或将来应付税款的义务,不仅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且有助于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预测。同时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是按预计转回年度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其纳税影响数并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使资产负债表的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其预计转回时的金额,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另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与披露,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详实、明确,并增加了各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易于理解与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最后,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我国会计准则最终必然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2005年,随着欧盟、俄罗斯和我国香港地区先后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目前已有90多个国家采用或表示要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当然不应游离于全球会计国际化的潮流之外。同时,在国际贸易中,欧盟不完全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理由之一就是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差异较大。在我国一些应诉反倾销的企业当中,也屡屡因为会计制度不接轨而失败。所得税业务是世界性共同业务,所得税会计准则趋同是全部会计准则趋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在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改革或选择上,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前提下,顺应会计的国际发展趋势。

五、小结

总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相对于其他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可比,我们财会人员应在业务能力上,逐步适应会计现代化的需要,提高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降低准则转变成本。

参考文献:

[1]林升平.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J].财会通讯,2006.8.

企业所得税计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旧企业;所得税税法;差异比较

abstract: on march 16, 2007, our country announced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nterprise obtained tax law", this law will become effective in january 1, 2008. new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nterprise obtained tax law" will substitute for on april 9, 1991 to announ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eign invested company and foreign enterprise obtained tax law" and on december 13, 1993 issue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nterprise income tax temporary regulation".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innovation in aspects and the present tax law and so on taxpayer, tax rate, deduction, tax preference has many differently, this cultural spy contrasts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agence france presse old law main point, prepares the reader to compare.

key word: new old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the difference compares

一、纳税人

(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对纳税人的规定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下列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者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①国有企业;②集体企业;③私营企业;④联营企业;⑤股份制企业;⑥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

(二)外资企业所得税对纳税人的规定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纳税人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外国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和虽未设立机构、场所,而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纳税人的规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

二、税率

(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对税率的规定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纳税人应纳税额,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税率为33%。

(二)外资企业所得税对税率的规定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就其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的所得应纳的企业所得税,按应纳税的所得额计算,税率为30%;地方所得税,按应纳税的所得额计算,税率为3%。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税率的规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无实际联系的,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0%。

三、应纳税所得额

(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对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除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外,应当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照本条例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

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纳税人的收入总额包括:①生产、经营收入;②财产转让收入;③利息收入;④租赁收入;⑤特许权使用费收入;⑥股息收入;⑦其他收入。

(二)外资企业所得税对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的总机构设在中国境内,就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所得税。外国企业就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的所得额。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包括:①销售货物收入;②提供劳务收入;③转让财产收入;④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⑤利息收入;⑥租金收入;⑦特许权使用费收入;⑧接受捐赠收入;⑨其他收入。不征税收入有:①财政拨款;②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③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四、扣除项目

(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对扣除的规定

1.准予扣除的项目。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的项目,是指与纳税人取得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下列项目,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扣除:①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②纳税人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按照计税工资扣除。③纳税人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14%、1.5%计算扣除。④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2.不得扣除的项目。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项目不得扣除:①资本性支出;②无形

资产受让、开发支出;③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④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⑤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⑥超过国家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的捐赠;⑦各种赞助支出;⑧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各项支出。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扣除的规定

1.准予扣除的项目。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①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②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扣除。③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④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发生的有关长期待摊费用,按照规定摊销的,准予扣除。

2.不得扣除的项目。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①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②企业所得税税款;③税收滞纳金;④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⑤本法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⑥赞助支出;⑦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⑧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

五、税收优惠

(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对税收优惠的规定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对下列纳税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①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需要照顾和鼓励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实行定期减税或者免税;②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给予减税或者免税的企业,依照规定执行。

(二)外资企业所得税对税收优惠的规定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①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②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地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③属于能源、交通、港口、码头或者国家鼓励的其他项目的,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④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1年和第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⑤从事农、林、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依照规定享受免税、减税待遇期满后,在以后的10年内可以继续按应纳税额减征15%-30%的企业所得税。等等。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税收优惠的规定

1.税率优惠。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免税收入。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①国债利息收入;②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③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④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3.免税、减税所得。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①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②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③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④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4.加计扣除。企业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②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③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④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⑤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⑥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六、特别纳税调整

(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对纳税调整的规定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纳税调整的规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纳税调整的规定有:①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②企业可以向税务机关提出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税务机关与企业协商、确认后,达成预约定价安排;③企业不提供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资料,或者提供虚假、不完整资料,未能真实反映其关联业务往来情况的,税务机关有权依法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④由居民企业,或者由居民企业和中国居民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低于本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税率(25%)水平的国家(地区)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的,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应当计入该居民企业的当期收入;⑤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⑥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除了上述六个方面外,新旧企业所得税法还有征收管理上的差异: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内资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月份或者季度终了后15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汇算清缴;外资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季预缴,季度终了后15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5个月内汇算清缴,而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按纳税年度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预缴税款,年度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1993.12.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91.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企业所得税计算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旧企业;所得税税法;差异比较

Abstract:onMarch16,2007,ourcountryannounced"People’sRepublicofChinaEnterpriseObtainedTaxlaw",thislawwillbecomeeffectiveinJanuary1,2008.New"People’sRepublicofChinaEnterpriseObtainedTaxlaw"willsubstituteforonApril9,1991toannounce"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ForeigninvestedcompanyAndForeignenterpriseObtainedTaxlaw"andonDecember13,1993issues"People’sRepublicofChinaEnterpriseIncometaxTemporaryregulation".Inviewofthefactthattheinnovationinaspectsandthepresenttaxlawandsoontaxpayer,taxrate,deduction,taxpreferencehasmanydifferently,thisculturalspycontraststheenterpriseincometaxAgenceFrancePresseoldlawmainpoint,preparesthereadertocompare.

keyword:Newoldenterprise;Incometaxlaw;Thedifferencecompares

一、纳税人

(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对纳税人的规定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下列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者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①国有企业;②集体企业;③私营企业;④联营企业;⑤股份制企业;⑥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

(二)外资企业所得税对纳税人的规定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纳税人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外国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和虽未设立机构、场所,而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纳税人的规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

二、税率

(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对税率的规定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纳税人应纳税额,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税率为33%。

(二)外资企业所得税对税率的规定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就其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的所得应纳的企业所得税,按应纳税的所得额计算,税率为30%;地方所得税,按应纳税的所得额计算,税率为3%。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税率的规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无实际联系的,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0%。

三、应纳税所得额

(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对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除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外,应当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照本条例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

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纳税人的收入总额包括:①生产、经营收入;②财产转让收入;③利息收入;④租赁收入;⑤特许权使用费收入;⑥股息收入;⑦其他收入。

(二)外资企业所得税对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的总机构设在中国境内,就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所得税。外国企业就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的所得额。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包括:①销售货物收入;②提供劳务收入;③转让财产收入;④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⑤利息收入;⑥租金收入;⑦特许权使用费收入;⑧接受捐赠收入;⑨其他收入。不征税收入有:①财政拨款;②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③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四、扣除项目

(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对扣除的规定

1.准予扣除的项目。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的项目,是指与纳税人取得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下列项目,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扣除:①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②纳税人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按照计税工资扣除。③纳税人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14%、1.5%计算扣除。④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2.不得扣除的项目。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项目不得扣除:①资本性支出;②无形

资产受让、开发支出;③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④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⑤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⑥超过国家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的捐赠;⑦各种赞助支出;⑧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各项支出。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扣除的规定

1.准予扣除的项目。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①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②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扣除。③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④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发生的有关长期待摊费用,按照规定摊销的,准予扣除。

2.不得扣除的项目。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①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②企业所得税税款;③税收滞纳金;④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⑤本法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⑥赞助支出;⑦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⑧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

五、税收优惠

(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对税收优惠的规定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对下列纳税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①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需要照顾和鼓励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实行定期减税或者免税;②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给予减税或者免税的企业,依照规定执行。

(二)外资企业所得税对税收优惠的规定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①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②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地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③属于能源、交通、港口、码头或者国家鼓励的其他项目的,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④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1年和第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⑤从事农、林、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依照规定享受免税、减税待遇期满后,在以后的10年内可以继续按应纳税额减征15%-30%的企业所得税。等等。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税收优惠的规定

1.税率优惠。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免税收入。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①国债利息收入;②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③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④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3.免税、减税所得。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①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②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③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④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4.加计扣除。企业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②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③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④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⑤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⑥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六、特别纳税调整

(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对纳税调整的规定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纳税调整的规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纳税调整的规定有:①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②企业可以向税务机关提出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税务机关与企业协商、确认后,达成预约定价安排;③企业不提供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资料,或者提供虚假、不完整资料,未能真实反映其关联业务往来情况的,税务机关有权依法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④由居民企业,或者由居民企业和中国居民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低于本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税率(25%)水平的国家(地区)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的,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应当计入该居民企业的当期收入;⑤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⑥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除了上述六个方面外,新旧企业所得税法还有征收管理上的差异: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内资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月份或者季度终了后15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汇算清缴;外资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季预缴,季度终了后15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5个月内汇算清缴,而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按纳税年度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预缴税款,年度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1993.12.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91.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企业所得税计算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 税收收入能力 投入产出 行业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税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税收收入逐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2007年企业所得税征收入库8769.47亿元,同比上年增长37.9%,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9.2%。但不同行业的其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幅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工业企业所得税增长30.8%,商业企业所得税增长42.6%,金融保险、房地产、服务业的企业所得税增长率分别为56%、49.8%和76.5%,建筑安装业企业所得税增长34.3%。

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快速增长和企业所得税区域分布、产业分布的不平衡也形成鲜明对比。东部地区和中部、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另外,由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和企业所得税税制的特点,“总部”经济特点造成总部集中的地区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明显背离经济发展。

一般认为,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来源于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能力。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的增长在宏观上表现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的应纳税额的增加。在进行企业所得税税收能力分析时,如果能够对全国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获得全国企业应税收入的情况,就能够准确进行企业所得税收入能力的测算。这就需要研究者根据获得的数据情况,采用税收因素分析法,确定代用税基和标准化的税率,测算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

二、我国国内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研究现状及不足

国内对企业所得税税收能力研究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梁季提出提出对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进行估测时应该采用因素法,通过选用与税收收入能力的影响因素间关系来估测税收收入能力。她认为影响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的因素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和税收收入因素为直接因素,而利润为间接因素。在无法获取直接因素的情况下,采用直接因素分解为间接因素而对税收收入能力进行估测。她提出因素法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估测模型可以表示为:T=f(A),其中T为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估测值,A为要素向量,其认为企业的毛利润是直接要素。由于梁季无法获得企业所得税税源的相关数据,其对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未做实证分析,其选取的代用税基和研究模型也没有经过实证研究。

国内其他学者也在其他税收研究中对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方法有所涉及。比较典型的有张伦俊在其《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量分析》一书中,针对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提出了采用法定税基与代表性税率的估算方法,提出用GDP数据扣除工资、折旧、生产税净额得到利润总额作为企业所得税标准税基的基准值,同时对免税部分进行扣除,得到标准税基。同样,张伦俊并没有对企业所得税税收能力的测算进行实证分析。

综合上述国内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研究的成果,国内对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研究还处于研究的初期。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数据获取上存在困难,这些研究基本还停留在基础方法和理论模型的探讨上。

三、企业税收收入能力估算方法分析

从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看,影响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经济类型、行业等经济要素。而企业所得税税制中关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式表明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还和税前列支项、优惠政策和企业规模等因素相关。归纳起来,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的影响直接因素有企业毛利率,间接因素有经济类型、行业、税前列支项、优惠政策、企业规模。同时,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式十分复杂,各种形式的扣除项目和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企业所得税直接计算十分困难。这决定了对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收入能力进行测算主要适用税收因素法来进行。

在无法直接获取企业所得税税收能力测算的数据时,利用可以获取到的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的影响因素数据进行税收收入能力估测:

1.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模型的建立

(1)企业所得税收入能力测算模型-税收因素法基本模型:

f(SMij)=β0+f(βijDij)×f(GPRij) (1)

β0:截距;βij:虚拟变量系数;Dij:虚拟变量向量,表示i个行业经济类型和企业规模等虚拟变量所决定函数值;f(αijDij):因变量基数据的企业收入系数;GPRij:企业主营业务利润额。Dij是由行业、经济类型、所有制形式和企业规模共同决定的虚拟变量。

行业有三个取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如果数据样本条件量允许,也可以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02),对行业进行细分;经济类型可以分为:内资企业,外资或(合资)企业;企业规模有三个取值:大型、中型和小型。

(2)模型的简化:根据笔者样本数据为2002年至2006年所有上市公司利润表,并按上市公司的产业分类进行估算。对上述模型简化后得到:

SZij=β0+βijGPRij (2)

GPRij:第i产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SZij:第i产业企业所得税税收。

四、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估测的实证研究

1.样本数据来源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数据为样本数据。宏观数据来源于2002年~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税务年鉴》。

2.估测步骤

(1)利用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对企业所得税税收和主营业务利润情况进行分析。

(2)对于企业数据按照产业分类进行分析研究。

(3)利用最小二乘法根据研究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线性回归,确定税收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间的关系。

(4)利用投入产出表确定营业盈余与产业增加值(GDP)和净生产盈余间的数理关系。

(5)计算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

3.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估测

(1)采用2002年~2007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我们对不良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处理。根据研究样本数据,适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估计结果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与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具有高度相关性,并取得与预期一致的符号和较高的拟合优度:

第一产业模型方程拟合结果为:SZ1j=4520314.24+0.06GPRij(3)

其中R2=0.926,修正的R2=0.904,T检验值为28.76,F=

15.16,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优良。

第二产业模型方程拟合结果为:SZ2j=-20858714.73+0.15GPR2j(4)

其中R=0.9567,修正的R2=0.915,T检验值为315.11,F= 99291.82,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优良。

第三产业模型方程拟合结果为:SZ3j=-43729296.59+0.235GPR3j(5)

其中R=0.9567,修正的R2=0.915,T检验值为117.16,F= 13725.67,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优良。

(2)分行业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根据上述模型分析结果,如果能够获得全国企业的经营情况,利用上述模型对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进行估测。在全国企业经营情况数据无法获取的情况下,使用代用税基对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进行估测。

代用税基的确定:对于行业,行业增加值的构成有V-added=CE+NTP+DFA+OS,其中V-added:行业增加值(Value-added);CE:劳动者报酬(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NTP:生产税净额(Net Taxes on Production);DFA:固定资产折旧(Depreciation of Fixed Assets); OS:营业盈余(Operating Surplus)。

对于经营性企业有RMO=UNP-CMO,其中RMO:主营业务利润(Revenue from main operation);UNP: 主营业务收入(Undistributed profits);CMO:主营业务成本(Cost of main operation)。

主营业务成本=销售产品、商品和提供劳务的营业成本(商业或劳务)

=直接材料+直接工资(salaries payable)+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工业)

根据两者定义有:

(6)

(7)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建立企业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回归模型来计算分行业的企业所得税的平均税收比率。同时以我国行业增加值中生产税金及附加与营业盈余之和净生产盈余作为代用税基代入测算模型对企业所得税收入能力进行估测。

(3)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结果:根据2002年的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间使用部分) 计算分行业的净生产盈余增加比值。对2002年~2006年采用同样的统一产出比例数值。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和企业所得税税收努力程度的计算结果见下表。

五、结论

企业所得税是我国重要的税收收入来源,其征收难度较大。企业所得税税收潜力一直是国内研究学者的难题。本文对企业所得税税收能力测算方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首先,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测算需采用因素法来进行。

其次,实证结论表明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和实际入库的税收收入间存在较大差异,其税收努力程度一般较低。

再次,近几年企业所得税的税收努力指数一直呈上升趋势,说明近几年税务部门加大了企业所得税征管。

企业所得税税制复杂,扣除项和优惠政策较多,征收难度大。通过税收收入测算来衡量税收征管效果一直是研究学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需要通过样本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对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笔者下一步将继续进行其余税种的税收收入能力,为建立完整的我国税收收入能力测算做点贡献。

参考文献:

[1]梁 季:中国税收收入能力估测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梁 朋:税收流失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孙 莉: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所得税税负分析―兼议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7,(12):45~49

[4]Mertens,Jo Beth.Measuring Tax Effor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J].Public Finance and Management,Vol.3,No.4,2003,530~630

企业所得税计算范文第8篇

纳税人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下列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者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一)国有企业;(二)集体企业;(三)私营企业;(四)联营企业;(五)股份制企业;(六)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纳税人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外国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和虽未设立机构、场所,而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

企业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依照中国法律、法规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为居民企业。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法规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为非居民企业。

税率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纳税人应纳税额,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税率为33%。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就其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的所得应纳的企业所得税,按应纳税的所得额计算,税率为30%;地方所得税,按应纳税的所得额计算,税率为3%。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0%。

应纳税所得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除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外,应当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照本条例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

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纳税人的收入总额包括:

(一)生产、经营收入;

(二)财产转让收入;

(三)利息收入;

(四)租赁收入;

(五)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六)股息收入;

(七)其他收入。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所得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的总机构设在中国境内,就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所得税。外国企业就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的所得额。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

(一)销售货物收入;

(二)提供劳务收入;

(三)转让财产收入;

(四)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五)利息收入;

(六)租金收入;

(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八)接受捐赠收入;

(九)其他收入。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

(一)财政拨款;

(二)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

(一)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其他所得,参照前两项规定的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扣除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的项目,是指与纳税人取得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下列项目,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扣除:(一)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二)纳税人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按照计税工资扣除。计税工资的具体标准,在财政部规定的范围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财政部备案。

(三)纳税人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14%、1.5%计算扣除;

(四)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除上述项目外的其他项目,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扣除。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二条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款,准予在汇总纳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但扣除额不得超过其境外所得依照本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扣除。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发生的下列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按照规定摊销的,准予扣除:

(一)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二)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三)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

(四)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

企业使用或者销售存货,按照规定计算的存货成本,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转让资产,该项资产的净值,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不得扣除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第十七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项目不得扣除:

(一)资本性支出;

(二)无形资产受让、开发支出;

(三)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四)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

(五)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

(六)超过国家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的捐赠;

(七)各种赞助支出;

(八)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各项支出。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一)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

(二)企业所得税税款;

(三)税收滞纳金;

(四)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五)本法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

(六)赞助支出;

(七)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八)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

下列固定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

(一)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

(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三)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四)已足额提取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五)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

(六)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七)其他不得计算折旧扣除的固定资产。

下列无形资产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

(一)自行开发的支出已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无形资产;

(二)自创商誉;

(三)与经营活动无关的无形资产;

(四)其他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的无形资产。

企业对外投资期间,投资资产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税收优惠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对下列纳税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需要照顾和鼓励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实行定期减税或者免税;

(二)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给予减税或者免税的企业,依照规定执行。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和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或者设在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属于能源、交通、港口、码头或者国家鼓励的其他项目的,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1年和第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是属于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贵重金属等资源开采项目的,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实际经营期不满10年的,应当补缴已免征、减征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施行前国务院公布的规定,对能源、交通、港口、码头以及其他重要生产性项目给予比前款规定更长期限的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待遇,或者对非生产性的重要项目给予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待遇,在本法施行后继续执行。

从事农业、林业、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依照前两款规定享受免税、减税待遇期满后,经企业申请,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批准,在以后的10年内可以继续按应纳税额减征15%~30%的企业所得税。

对鼓励外商投资的行业、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免征、减征地方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将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投资者申请,税务机关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40%的税款,国务院另有优惠规定的,依照国务院的规定办理;再投资不满5年撤出的,应当缴回已退的税款。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家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

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

(一)国债利息收入;

(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三)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四)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企业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一)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

(二)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

(三)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四)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五)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决定减征或者免征。自治州、自治县决定减征或者免征的,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企业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一)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二)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

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特别纳税调整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企业与其关联方共同开发、受让无形资产,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劳务发生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按照独立交易原则进行分摊。

企业可以向税务机关提出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税务机关与企业协商、确认后,达成预约定价安排。

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应当就其与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附送年度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

税务机关在进行关联业务调查时,企业及其关联方,以及与关联业务调查有关的其他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提供相关资料。

企业不提供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资料,或者提供虚假、不完整资料,未能真实反映其关联业务往来情况的,税务机关有权依法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由居民企业,或者由居民企业和中国居民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低于本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税率(25%)水平的国家(地区)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的,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应当计入该居民企业的当期收入。

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税务机关依照规定作出纳税调整,需要补征税款的,应当补征税款,并按照国务院规定加收利息。

税收征管

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月份或者季度终了后15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纳税人应当在月份或者季度终了后15日内,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会计报表和预缴所得税申报表;年度终了后45日内,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会计决算报表和所得税申报表。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和地方所得税,按年计算,分季预缴。季度终了后15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5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应当在每次预缴所得税的期限内,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送预缴所得税申报表;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报送年度所得税申报表和会计决算报表。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按纳税年度计算。企业所得税分月或者分季预缴。

企业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预缴税款。

企业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

企业在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附送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有关资料。

企业所得税计算范文第9篇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在利润总额12%比例范围内的,准予在税前扣除,超过部分要做纳税调增,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例1]A公司实行按季预缴企业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2008年4月通过政府民政部门向湖南遭受雪灾的地区捐赠人民币200万元。A公司第二季度实现会计利润500万元,第一季度已缴企业所得税100万元。A公司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简化核算,文中例题均假设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在分月或者分季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应当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实际利润额预缴。由于A公司第二季度发生的捐赠支出200万元已经在计算季度的实际利润额时作为一项支出已经减除,因此在预缴第二季度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要进行所得税处理。

A公司第二季度应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第二季度的实际利润额×所得税税率=500×25%=125(万元)

[例2]续例1,2008年度终了,A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90万元,第四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150万元,A公司2008年实现会计利润为3000万元。

A公司2008年度累计预缴企业所得税额=100+125+90+150=465(万元):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3000×12%=360(万元):发生的公益性捐赠200万元小于可以税前扣除公益性捐赠360万元,可以全额扣除,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2008年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3000×25%=750(万元)2008年度汇算清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税额=750-465=285(万元)

[例3]续例1,2008年度终了,A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80万元,第四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50万元,A公司2008年实现会计利润为1500万元。

A公司2008年度累计预缴企业所得税额=100+125+80+50=355(万元);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1500×12%=180(万元);发生的公益性捐赠为200万元,大于可以税前扣除公益性捐赠180万元,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增加20万元。

2008年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1500+20)×25%=380(万元)

2008年度汇算清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税额=380-355=25(万元)

[例4]续例1,2008年度终了,A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80万元,第四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50万元,A公司2008年实现会计利润为-10万元。

A公司2008年度累计预缴企业所得税额=100+125+80+50=355(万元);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0×12%=0(万元);2008年会计利润为负数,可以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0元,因此,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增加200万元。

2008年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10+200)×25%=47.5(万元)

A公司2008年已经累计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355万元远远超过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47.5万元,不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超过的部分307.5万元(355-47.5)A公司可以申请退还。

二、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规定对捐赠额的扣除计算

国务院2008年6月30日实施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规定,向汶川地震受灾地区捐赠的企业,无论捐赠金额多少,均可全额在当年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例5]A公司实行按季预缴企业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2008年5月通过政府民政部门向汶川地震受灾地区捐赠人民币200万元。A公司第二季度实现会计利润500万元,第一季度已缴企业所得税100万元。A公司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

A公司第二季度应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第二季度的实际利润额×所得税税率=500×25%=125(万元)

[例6]续例5,2008年度终了,A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90万元,第四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150万元,A公司2008年实现会计利润为3000万元。

A公司2008年度累计预缴企业所得税额=100+125+90+150=465(万元);年度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3000×25%=750(万元);年度汇算清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税额=750-465=285(万元)。

[例7]续例5,2008年度终了,A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80万元,第四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50万元,A公司2008年实现会计利润为1500万元。

A公司2008年度累计预缴企业所得税额=100+125+80+50=355(万元);年度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1500×25%=375(万元);年度汇算清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税额=375-355=20(万元)。

[例8]续例5,2008年度终了。A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80万元,第四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50万元,A公司2008年实现会计利润为-10万元。

企业所得税计算范文第10篇

小型微利企业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对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标准是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一)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二)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由于2008年预缴企业所得税时,企业无法计算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从业人数及资产总额,无法确定企业2008年是否属于小型微利企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251号)第一条规定,企业按当年实际利润预缴所得税的,如上年度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条件,在本年度填写《企业所得税月(季)度纳税申报表(A类)》(国税函〔2008〕44号文件附件1)时,第四行“利润总额”与5%的乘积,暂填入第七行“减免所得税额”内。

也就是说,企业在2008年预缴企业所得税时,首先按照2007年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从业人数及资产总额来判定是否属于小型微利企业,如果2007年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可以将利润总额与5%的乘积填入“减免所得税额”项目内。

同时,对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从业人数及资产总额指标的计算口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251号)第二条规定,小型微利企业条件中,“从业人数”按企业全年平均从业人数计算,“资产总额”按企业年初和年末的资产总额平均计算。

在2008年末,税务机关将根据2008年的有关指标,核实企业当年是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如果确定2008年不符合条件却按小型微利企业已进行预缴申报的企业,需要将已享受的5%的企业所得税减免税额在汇算清缴时进行补缴。

另外,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第十二条规定,上年度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的,其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高新技术

企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17号)第一条规定,2008年1月1日之前已经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在按照新税法有关规定重新认定之前,暂按25%的税率预缴企业所得税。上述企业如果享受新税法中其他优惠政策和国务院规定的过渡优惠政策,按有关规定执行。

也就是说,如果将原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全部不再予以承认,在2008年预缴时,如果不享受新法及国务院过渡优惠政策的原高新技术企业,全部暂按25%的税率预缴企业所得税。

房地产企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299号)第三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按当年实际利润据实预缴企业所得税的,对开发、建造的住宅、商业用房以及其他建筑物、附着物、配套设施等开发产品,在未完工前采取预售方式销售取得的预售收入,按照规定的预计利润率分季度(或月)计算出预计利润额,填报在《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国税函〔2008〕44号附件1)第四行“利润总额”内。

但原预缴申报表的填表说明中规定,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纳税义务的利润总额应包括本期取得的预售收入计算的预计利润。分析得知,原预缴申报表中的利润总额不仅限于本期取得的预售收入计算的预计利润,还应包括在预售期间发生的未计入开发成本的相关期间费用及税金附加。

新的预缴申报表的填表说明规定,“利润总额”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总额,其中包括从事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在本行填写按本期取得预售收入计算出的预计利润等。从新申报表及其填表说明来看,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及利润总额之间没有必然的勾稽关系,因此,对采用预售方式销售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利润总额应包含未计入开发成本的相关期间费用、税金附加、预计利润率计算的预计利润,同时在预售收入转为销售收入当期时,还应从利润总额中减除将原已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原预售收入计算的预计利润。

金融保险企业

四大国有银行与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第二条规定,铁路运输企业(包括广铁集团和大秦铁路公司)、国有邮政企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包括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外国海上石油天然气企业)等缴纳所得税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分享范围的企业,不适用本办法。也就是说,四大国有银行与三家政策性银行总分机构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包括滞纳金、罚款收入)为中央收入,全额上缴中央国库,因此,只在总机构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实行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的规定。

上一篇:个人所得税退税范文 下一篇:所得税汇算清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