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市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9:01:12

企业市场论文

企业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提要转变旧的营销观念和改变旧的发展模式,树立科学的关系营销观念,对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仍处于落后的传统营销观念阶段,还没有对关系营销引起重视。

关键词:中小企业;关系营销

一、关系营销的含义

所谓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中小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关系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就在于对顾客的理解。传统营销对关系的理解仅限于向顾客出售产品,完成交易,把顾客看作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关系营销把顾客看作是有着多重利益关系、多重需求,存在潜在价值的人。关系的内涵发展到了不断发现和满足顾客的需求,帮助顾客实现和扩大其价值,并建成一种长期的良好的关系基础。

随着市场的快速扩张和深化,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产品极大地丰富了,这使顾客的选择余地大大拓展。一个中小企业若是不能及时了解、发现、满足顾客的需求,无异于将顾客送给竞争对手,自断财路。而技术条件的改善使得关系营销从发展的要求到发展的必要成为可能。技术飞速发展,引起了信息大爆炸,信息媒体不断地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媒体的专业化,单一媒体功能被弱化了。这意味着一些中小企业必须在电视、电台、杂志、报纸等多种媒介中大量做广告,才能使信息尽量多地传递到消费者身边。因此,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开始建立与顾客之间的更为直接的关系。

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双向沟通。在关系营销中,沟通应该是双向而非单向的。只有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才可能使中小企业赢得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2)合作。一般而言,关系有两种基本状态,即对立和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协同,因此合作是“双赢”的基础;(3)双赢。即关系营销旨在通过合作增加关系各方的利益,而不是通过损害其中一方或多方的利益来增加其他各方的利益;(4)亲密。关系能否得到稳定和发展,情感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关系营销不只是要实现物质利益的互惠,还必须让参与各方能从关系中获得情感的需求满足;(5)控制。关系营销要求建立专门的部门,用以跟踪顾客、分销商、供应商及营销系统中其他参与者的态度,由此了解关系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稳定因素和不利于关系各方利益共同增长因素。

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也有利于中小企业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1、营销战略只是一种形式。许多民营企业即便制定了营销战略,也仅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无法把其贯穿于自身经营活动中,使营销战略成了装点门面的东西。由于战略迷失,许多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不断被动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白白浪费优势资源。

2、先制造后销售。许多中小企业在产品出厂时,连产品卖给谁都不清楚,就胡乱地打广告。渔夫都明白“在有鱼的地方打鱼”的道理,而许多民营企业并不清楚自己的消费者在何处,更不清楚他们的喜好、消费能力、年龄、性别、社会定位等方面的内容。

3、营销=广告+促销。大量广告漫无方向地狂投及大量买赠促销过后,销量仍然不尽如人意。经销商开始提出退货,销售精英纷纷流失,产品大量积压面临过期,民营企业再次陷入迷茫。难道是产品价格太贵了?产品质量不好?始终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4、盲目跟风。许多企业一看到竞争对手在电视上打广告,就迅速跟进。一看到对手聘请了“空降兵团”,自己也毫不示弱地招兵买马。借鉴其他公司的先进营销经验本无可厚非,但许多民营企业迷信知名公司的操作方式,盲目照搬其他公司的经验往往给自己带来巨大损失。

三、中小企业如何有效进行关系营销

1、利用个人沟通。所谓个人沟通就是指通过营销人员与顾客的密切交流增进友情,强化关系。如市场营销经理可以邀请客户的主管经理参加各种活动,密切双方关系;逢年过节的问候与祝福;私人间的相互帮忙等。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企业过分依赖特定的营销人员,个人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亲密度的增强。

2、开展个性化营销。个性化营销也称为定制营销,是指根据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活动。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能够使企业大规模、高效率地生产非标准化或非完全标准化的个性化产品。另外,科学技术也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降低,企业有能力同时接受大批顾客的个性订单,实现以销定产。个性化营销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提供个性化产品和超值服务满足顾客需求,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保持良好的顾客关系。

3、开展数据库营销。数据库营销就是指利用企业经营过程中收集、形成的各种顾客资料,经分析整理后作为制定营销策略的依据,并作为保持现有顾客资源的重要手段。数据库营销可以帮助企业收集大量的顾客资料,有助于个性化营销的开展和顾客关系的管理。另外,数据库营销可以帮助企业分析顾客需求行为,了解顾客价值,评估顾客价值。

4、利用因特网。企业可以考虑通过互联网建立并保持良好稳定的客户关系。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给顾客提供一些免费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开展富有创意的在线营销。如,在线游戏、猜谜和设计竞赛等营销手段。通过成本低、效果好的在线营销不但可以制造卖点,留住老顾客,而且还可以获取许多潜在客户的资料。

四、对我国中小企业关系营销的启示

1、关系营销有助于企业营销成本的降低。首先,关系营销能帮助企业在内部营造一种全民参与、全员营销的氛围,这将极大地减少企业的营销费用;其次,关系营销强调的是以顾客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第三,关系营销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关系营销不仅能帮助企业减少收集信息、谈判、协调、行为的控制和检查等经营活动所需的时间,还能通过企业间的协调降低单位成本而降低价格。

2、关系营销有助于企业间的合作。在传统市场营销中,企业间只有残酷的竞争,这种关系既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的壮大。而关系营销能够加强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这种关系不仅能帮助企业拓展市场范围,扩大市场份额,还能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3、关系营销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关系营销能够使每个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共享资源,分摊费用,能快速地将产品推向市场。另外,关系营销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有助于新产品研发费用的降低和研发周期的缩短。

4、关系营销有助于建立并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有大量忠实的顾客。要想拥有忠实的顾客,就必须和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关系营销能帮助企业更加深入地研究顾客、更好地了解顾客需求、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进而和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的顾客关系可以使顾客成为企业忠实的顾客,忠实的顾客既可以帮助企业将产品和服务传播出去,又能帮助企业稳固市场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美)琳达.品森著,肖聿译.商业计划书详解.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企业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企业品牌效应低,难以国际化的现状,以中小MP3企业为例,设计了以越南为国际化第一站,使产品立足于越南市场的战略方案。主要包括企业市场进入战略、市场扩展战略的选择。将会给国内中小企业提供一种开辟国家化道路,变贴牌为创牌的方法。

[关键词]OEM出口双重价格策略直接分销国际促销差异化产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数量日益增加。然而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中国企业可谓困难重重,2008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仅有15个企业入选,这对于一个世界贸易大国来说是极其严峻的形势。

由中国的贸易结构可以看出,虽然机电产品占我国贸易额比重最大,然而大部分均为加工贸易。也就是说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在做OEM业务。OEM即“原始设备制造商”,指承担著名品牌的加工业务的厂商。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就是从这条路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然而正是由于这样的生产经营模式,导致我国众多中小企业无法创出自己的品牌,阻碍了国际知名化的道路。所以从贴牌到创牌的道路十分重要并且艰辛。在众多产品中MP3是新兴数码小电子产品的代表,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国内MP3市场已经趋近饱和,国产MP3小企业大部分都靠贴牌生产为主要经营方式。在这种形势下,寻找新的出路来使企业走向国际化就更加有必要。而国际化的第一站应该选择与中国文化相近,贸易壁垒少,较容易发展国际业务的市场,越南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近年来,中越经贸关系稳定发展,合作领域和渠道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不断上升。中越两国贸易额由2000年的24.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1.15亿美元,年增长率37.7%,提前3年完成两国领导人确定的至2010年双边贸易额150亿美元的目标。“中国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越南承诺在未来35年内,将计算机,手机等330种产品关税全部降为零,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抢占越南的电子产品市场的极好机会。

在对越南经济贸易状况研究后,下面将从国际环境分析、市场战略制订等方面来分析设计中小MP3企业的通过越南市场国际化的战略方案。

一、国际环境分析

加入WTO后中国的贸易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而中国一跃成为WTO中排名第三的贸易大国。按照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和之后发展的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初级数码电子产品已经进入标准化阶段,电子产品贸易的周期性运动以我国大量出口接近尾声。

21世纪初,由于越南刚刚涉入数码技术,对MP3,数码相机等产品没有抵抗力,电子产品供不应求,在越南大卖,导致越南电子产品入超。越南虽不主张给电子产品减税以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然而对本国不能生产的电子产品进口的过分限制同样也会影响到国内相关工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在越南财政部2005年大幅削减电子元器件及零配件进口关税中,大部分减税的电子产品是越南本土企业由于自身能力不足,而没有生产的商品。

经济环境方面,越南和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2005年对外贸易总额691亿美元,其中出口322亿美元,进口369亿美元,经济发展速度居东南亚国家之首。法律环境方面,根据越南有关政策,进入经济园区投资的企业,从应纳税之日计起,免征4年营业所得税,其后9年减半征收;最高优惠可从投产之日计起享受15年10%的营业所得税。以上法规可表明越南政府在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文化环境方面,越南同我国文化背景相同,相对于东盟其他地区沟通上更为方便,因此,越南的文化环境为企业的进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技术环境方面,越南的科技水平与我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也给我国的产品带来了一定的优势。同时,越南的人力资源十分充裕,且人口结构年轻,识字率高达九成,为研发工作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综上,从各种环境来看,越南是十分适合中国企业进入的市场之一。

二、市场进入与扩展战略的选择

根据安索夫战略模型,企业有两种可以选择的战略方式。其一为现有产品与新市场的市场扩张战略,另一种为新产品与新市场的多样化战略。在我看来,越南的消费习惯和中国略有差距,而且市场上已经被国际知名品牌如索尼,苹果等占据,要发挥本国产品的比较优势,除了用现有产品占领市场以外,还要开拓新产品,如增加MP3的功能,改变MP3的外型,等等。而要想进入一个市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由于MP3已经存在于越南的市场中,所以我们采取的是“跟进式市场进入模式”。采取这种战略的优点是它可以吸取早期进入市场的企业的经验教训,避免或减少失误,并且它使企业有可能利用技术、资源和管理能力方面的优势,避开早期进入企业的优势,较快地占领相关市场。这种战略适合研究与开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采用。通过对越南留学生的访问调查,越南的年轻人比较喜欢有个性,前卫的造型,而世界知名品牌的产品大都样式比较统一和单调,这就对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而且索尼和三星等产品的功能都比较统一,不如中国的产品多样化,再加上成本低的优势,中国企业可以研制出适合越南市场的新产品,或将国内适合越南市场的产品投入越南市场。同时,也可参照越南市场的调查数据,在中国市场投放相同的产品,以比较两国的消费差异,更好的了解市场。

对于大部分生产加工型国内企业,通常首先采用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为的是能够减少在其他国家的加工和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生产。中国的中小企业宜采用直接出口的方式,即在越南设立自己的销售子公司,考虑到成本因素,可以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主要负责市场调研和进货发货等问题。这样就可以使企业本身了解越南的市场,为进一步扩展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出口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进一步调整占领市场的方式,如建立合资企业或全资企业。合资企业对越南的竞争条件、文化政治等环境较熟悉,可以与越方分担开发成本和风险,但是技术可能为合作伙伴所掌握控制。所以拥有技术竞争优势的企业应该选择全资企业的方式。

在成功的进入越南市场之后,可以采用地域扩展型同业务扩展型相结合的方式来扩展越南的市场。

地域扩展型战略是国际企业采用在地域上由近及远的扩展业务战略。因为越南无论是从地理距离、心理距离还是经济发展距离方面来看,都与中国十分接近,所以我们较容易获得越南的市场信息并开拓越南的市场。起初我们首先选择越南的几个大城市的市场来占领,其次再推广到中小城市,最后推向全国。当我们在越南取得成功之后,就可以把业务扩展到其他的东南亚国家,如经济发展与中国有较大差距的老挝,文化与中国有较大差距的柬埔寨,或者是地域上与中国相离较远的其他国家。

业务扩展型战略是国际企业采用的由单一业务领域向多样化业务领域扩展的战略。这种经营战略是企业扩展国外业务的又一主要战略。也就是说,在成功进入MP3市场之后,我们可以借鉴这方面的经验,将其他产品如手机,MP4,掌上电脑等其他数码电子产品都投放到越南市场,使其占有率更大,知名度更高。

企业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市场调研竞争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随时把握市场变化至关重要。市场调研是一种借助信息,把消费者、顾客及公共部门与市场联系起来的特定活动。这些信息将用于识别和界定市场营销的机会和问题,产生、改进和评价营销活动,监控营销绩效,增进对营销过程的理解。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已经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有效的探讨,对此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1.市场调研与市场营销

市场调研是为解决营销问题而服务的,调研要与营销紧密结合,衡量调研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为营销带来多少实用价值,任何偏离主题的调研都不可能成为有效的调研,如果调研结果对营销问题的解决毫无借鉴意义,调研也是没有价值的。脱离营销而调研就是脱离市场,脱离消费者;没有市场调研的钢铁营销品牌建设就像空中楼阁,市场基础不稳定,这也是目前多数国内钢铁企业的致命伤。最常见的情况是,某一钢铁企业听说市场上板材销路非常好,不是先了解市场潜力有多大,而是马上寻找原料并投入生产,结果往往是板材生产出来了,市场状况早已发生了变化。缺乏市场调研、投产盲目冲动,是造成现在钢铁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不规范市场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占领钢铁市场,首先要了解钢铁市场,用营销理念指导市场调研,让市场调研为营销服务,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市场调研与市场信息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当一方拥有更多信息,甚至只有他自己知道的信息,而另一方却不掌握这些信息时,他们的地位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低劣商品取代优良商品等一系列问题。任何产品的销售,都是以市场为基础,以营销战略为导向,钢铁产品也不例外。钢铁营销战略制定的根本是什么?市场信息。而从市场信息的分类来看,内部信息比较容易得到,从企业内销售统计就可以获取,但对于外部信息,需要多元化的反馈。这些信息可能包括:钢铁行业宏观信息、渠道和终端信息、竞争信息、客户信息等。

“把信息从浩瀚的资料海洋中寻找收集出来的代价,将远远大于信息本身的价值”,钢材市场是一个诸多因素动态地纠结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体,钢铁企业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财力、人力进行市场调研,建立良好的信息收集系统,有效的收集、分析这些信息,才能有效地指导公司营销工作。

3.市场调研与企业决策

目前在国内,仍有很多钢铁企业对市场调研没有系统完整的认识,企业领导对市场的把握、新产品的研发,往往来源于自己以往的经验、感觉,完全脱离数字化调研,靠主观臆断,俗称“拍脑门”,这其实是一种非专业的市场研究。这样的研究和决策,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决策人的知识结构等因素,对市场的理解往往是相对片面的、模糊的、零散的、不连续的。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某项市场策略侥幸取得了成功,决策者就会认为是自己决策的英明;反之,就会归咎于客观因素的变化,并不会或不可能深究“得与失”的市场内在规律性的原因。重视市场调研,是钢铁企业的管理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4.专职市场调研部门

目前,国内多数钢铁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市场调研部门,并配有专职市场调研人员,但基本处于闭门造车、盲目跟进的状态;只有少数调研人员真正跑市场,多数市场研究员却整天坐在办公室写方案、问卷、报告,看上去在研究消费者,而实际却在远离消费者。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很多钢铁企业存在“不缺市场调研人员缺市场调研人才”的奇怪现象。因此,市场调研要提倡“泡市场”,市场调研人员要与消费者进行“亲密接触”与“零距离沟通”。另外,受企业高层对市场调研作用的理解深度和重视程度、市场研究人员的专业研究水平和研究报告质量的高低等因素影响,目前市场调研部门在钢铁企业中所起的效果并不理想,企业决策人无法真正体会到市场调研对企业的作用。

5.市场调研数据

市场营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而调研数据分析则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只是一个营销决策的参考。当前,许多钢铁企业都有专门人员来负责收集市场动向,但所收集上来的信息,缺乏针对性和准确的数据分析。如果企业决策者仅仅通过阅读这些“市场信息”来做决定,所做出的决定难免会出问题。因此科学的调研态度应该是,对收集回来的调研数据一定要通过我们的大脑来“过滤”一下,判断它们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用,看似毫不相干的数据之间是否能通过交叉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探索出各种变量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使调研数据发挥出更大的参考价值。

6.定量调研与定性调研

跨国钢铁公司在做市场调研项目时,定量调研一般是作为定性调研的补充存在的,在定量调研之前常常都要以适当的定性调研开路。通过定性调研对市场做出科学而合理的描述,建立理论假设,为定量调研提供理论指导。即使是定量调研,调研人员仍要凭自己的经验去判断获取的信息是否有价值等。基于定量调研与定性调研各自的优缺点,国内钢铁企业在调研实践中,可让定性调研和定量调研互为补充,以取得最佳的调研效果。对调研的安排也可以分两步走:第一阶段对市场进行定性调研,获得大量背景资料,识别问题,形成研究假设,找出假设间的联系,从而确定定量调研的优先顺序。第二阶段进行定量调研,在定性调研的基础上发掘市场切入点和细分市场,为进一步掌握市场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直接面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调研。

7.总结

企业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巴罗(Barro,1976)较早地将担保问题纳入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讨论范畴。巴罗根据大量信贷配给的理论文献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信贷融资担保模型,该模型直接把担保和利率联系起来,说明了担保在决定贷款市场利率中的作用。施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和Weiss,1981)提出了信贷配给中的逆向选择理论。银行与申请贷款的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理性的银行会努力控制信贷风险以使收益最大化。若提高贷款利率,虽然一方面使银行收益增加,但另一方面也使成功申请贷款企业的最低风险水平上升,部分申请贷款的低风险企业选择退出信贷市场,申请贷款企业的整体风险上升,这可能会降低银行的预期收益,使银行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郝蕾和郭曦(2005)分析了在利率管制下的卖方垄断型信贷市场中不同担保模型对企业融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互助担保比政府担保更具有优势。互助担保不会引起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政府担保会引起风险转嫁,导致收益在企业内部、银行与企业之间重新分配。杨胜刚和胡海波(2006)分析了信用担保机构的两种风险控制手段——比例担保和反担保的不同组合对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同影响。当中小企业提供的反担保品价值大于贷款本息时,担保机构担保比例的增加有利于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当中小企业不提供反担保或反担保金额不足时,担保机构为贷款提供较高比例的担保会加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付俊文和李琪(2004)运用数理模型分析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与逆向选择的问题。结论是在中小企业无任何抵押担保品的前提下,虽然担保机构部分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并未解决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黄亮等人(2005)通过对比中美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结构,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通过模型解释了资金借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银行被迫采用的信用配给制度。考虑到中小企业融资难除自身资质差等内部因素外,还受到非对称信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在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银行观测不到企业的真实风险类型,导致部分企业无法得到贷款,因而采用信息不对称框架分析该问题是合理的。贝森科和萨科(Besanko和Thakor,1987)考虑了不同市场结构下,存在信息不对称时抵押对于企业信贷的作用。本文拟将其研究抵押机制的框架借鉴到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研究中,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本文与贝森科和萨科(Besanko和Thakor,1987)及施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和Weiss,1981)的不同之处在于:贝森科和萨科(Besanko和Thakor,1987)等主要研究了信贷市场中银行与企业间博弈均衡的抵押贷款合同,只涉及银行和企业两方的静态博弈过程。而本文开创性地将其研究抵押机制的框架应用到融资性担保机制中,讨论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形时有无担保机构对企业信贷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包含银行、企业与担保机构的动态博弈问题。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第一部分描述所研究问题的背景;第二部分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第三部分对引入不同类别担保机构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考虑垄断和完全竞争两种信贷市场结构下,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并做进一步附加分析,讨论考虑税收政策及引入再担保机构的影响;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二、不同类别担保机构的作用比较

(一)模型假设1、基本假设假设在一个不完全信息的经济中,存在银行、企业和担保机构三方参与者。其中,银行为风险厌恶;企业和担保机构均为风险中性,其收益值即为其效用值。2、银行经济中只有一家银行,其效用函数设定为二次型:2uxxx/2。其中,x为其收益值。银行提供给企业的贷款利率为r,贷款额度为D。银行无法观测到企业的风险类型,只能通过制定固定的贷款利率使得自身期望效用最大化。3、企业经济中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每个企业均可投资于一个风险项目,成功时可获得回报R,失败时为0;同时,企业也可以投资一个无风险项目,获得的收益为b(即为投资风险项目的机会成本)。假定企业先期没有足够的项目投资资金,需向银行贷款,但其可自由选择是否进入信贷市场。企业所投资风险项目的成功概率为,服从上的均匀分布,即。借鉴施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和Weiss,1981)的假设,假定所有企业风险投资项目具有相同的期望收益I,则IR10R,即“高风险高收益”:项目成功的收益R越高,成功的概率越低,企业的风险类型越高。为简化分析,假设企业只有在项目成功时才能支付银行的本息和担保费用,而项目失败时只损失反担保物。①4、担保机构担保机构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当企业项目失败无法还贷时,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分担比例为,即此时担保机构需要支付给银行。①此外,担保机构要求企业提供一定的反担保比例,并支付担保费率0,1,即企业提供给担保机构的反担保物为D,担保费用为D。这里主要考虑两类担保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1)政策性担保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是由政府扶持的、旨在帮助企业融资的中介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目标为最大化企业的贷款规模,其不以盈利为目的,表现为微利运营。(2)商业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以盈利为目的,目标为最大化自身的期望利润。为了简化分析,不考虑担保机构制定因企业类型而异的担保费率,即假定担保机构提供给所有企业统一的担保费率iiG,C,但这两类担保机构各自收取不同的担保费率,即GC。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未考虑银行的抵押机制,这是因为实践操作中担保机构对抵押物(反担保物)的认可程度(如抵押物品种、折扣比例等)远高于银行。相对银行仅接受土地、房产或某些设备等而言,担保机构对抵押物(反担保物)的品种范围要求则更为宽松。如某些银行不认可的股权、矿权等,担保机构经调查研究后均可接受。下面分别考虑无担保机构、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以及商业性担保机构对企业信贷活动的影响。

(二)无担保机构情形下的信贷市场分析类型为的企业期望利润函数为假设满。由上式可得,由于市场存在不对称信息,银行无法观测到企业的风险类型,因而只能制定统一的贷款利率r,导致部分低风险类型的企业退出市场,此时信贷市场出现逆向选择。且/r0,若银行出于收益最大化的目的提高贷款利率,这会导致申请贷款企业的最低风险水平上升。部分申请贷款的低风险企业选择退出信贷市场,而高风险企业则继续留在信贷市场(即企业投资项目的风险水平普遍较高),进一步加剧了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由Bur的表达式可得,若银行提高贷款利率:一方面,贷款给单个企业的期望效用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另一方面,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类型有所减少,进而使得银行的总效用下降。因此,贷款利率r对于银行期望效用的影响不确定。由于Bur对r求导后无法得到关于最优贷款利率的显示解,下面我们将对模型中涉及的参数在合理范围内赋值,使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分析。从数值模拟标准化方法出发,并结合实地调研,将贷款额度D标准化为1,企业的期望收益1.1iiIR,企业投资于无风险项目的收益b0.05,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比例为,反担保比例为0.7,①所有参数的取值如下表1所示。将具体参数赋值代入后,应用Matlab软件,可得到银行的期望效用Bur关于贷款利率r的数值模拟图,如下图1所示:由上图1在无担保机构且不考虑抵押机制时,银行的期望效用Bu与贷款利率r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关系。即当贷款利率较低时,随着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银行的期望效用会先增加,但随着贷款利率继续提高,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类型开始大幅减少,在贷款利率达到一定水平后,银行的总体期望效用会逐渐下降。进一步可求得此时最优贷款利率的数值解为r0.70,因此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风险类型的临界值为,即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风险类型。因此,由于银行无法观测到企业的真实风险类型,从风险规避及收益最大化出发,银行一般会制定较高的贷款利率,导致只有风险类型偏高的部分企业才能进入信贷市场并获得银行贷款。

(三)引入担保机构后的信贷市场分析本部分分别讨论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后对企业信贷的影响。两类担保机构的主要差异在于:经营目标不同,且收取的担保费率也不同。结合担保机构不同的担保费率水平,银行通过选择贷款利率r以最大化期望效用。下面分别分析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后的最优贷款利率及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类型。1、政策性担保机构由于政策性担保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奉行微利运营,其目标为最大化贷款企业的规模,因此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最优化问题为由上式可得,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随银行贷款利率的增加而增加,与风险分担比例呈正比,与反担保比例呈反比。进一步将*G的表达式代入(4)式中,可得到银行期望效用关于贷款利率r的表达式,由于无法得到显示解,仍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表1所取参数值,银行的期望效用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如下图2:2、商业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由(3)式可知,担保机构期望利润随担保费率单调递增,因此商业性担保机构会选择最高的担保费率,即*1C,再结合表1所取参数值对引入商业性担保机构后的情况进行数值分析。当引入商业性担保机构时,银行期望效用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如下图3:如上图3所示,在引入商业性担保机构后,银行的期望效用Bu与贷款利率r同样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关系,此时最优贷款利率的数值解为r0.358,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类型临界值为,即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风险类型为0,0.21。与无担保机构时的情况相比,由于商业性担保机构收取的担保费率高,导致企业信贷成本增幅较大,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类型反而有所减少。因此,引入不同类型的担保机构会对企业贷款起到不同的作用。由于政策性担保机构微利运营,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后可以使企业承担较低的担保费率和贷款利率,从而使全部类型的企业均可进入信贷市场;而引入商业性担保机构后,由于担保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导致企业承担的担保费率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进入信贷市场,由此可得到如下命题2。命题2: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可增加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规模,而商业性担保机构由于收取过高的担保费率,导致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规模减少。因此,政策性担保机构可有效缓解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而商业性担保机构则会进一步加剧逆向选择问题。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引入分担了银行所承担的企业违约风险,这使得银行更加注重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数量,而不仅仅关注单个企业的收益函数,银行开始追求“规模效应”,相应收取较低的贷款利率,从而大大增加了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数量,有效缓解了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而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引入虽然也会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但由于担保费率过高,导致企业信贷成本不降反增,进一步加剧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三、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作用分析

上面从理论上证明了政策性担保机构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下面将针对政策性担保机构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借鉴贝森科和萨科(Besanko和Thakor,1987),本文在类似的逆向选择框架下研究担保机制对于信贷配给的影响。不同的是,我们引入了政策性担保机构这一第三方参与主体,同时在模型中增加了一个博弈阶段:首先由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合同,而后再由银行制定贷款合同。在不改变经济中信息结构的框架下,研究存在信息不对称时有无担保机构对企业信贷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包含银行、企业与担保机构三方的逆向选择问题。为了着重刻画市场中的信贷合同和担保合同如何随企业风险类型的不同而变化,本文将模型简化为只包含两种风险类型企业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分析存在不对称信息时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对企业信贷行为的影响。考虑一个包含银行、企业、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不完全信息经济,三方均为风险中性。这里假设银行为风险中性主要是基于如下两点原因:第一,由于经济中只存在两种类型企业,故不必考虑企业是否自由进出信贷市场,这种情况下风险厌恶与风险中性的假设并不影响模型的主要结论;第二,在贝森科和萨科(Besanko和Thakor,1987)的框架下,银行风险中性的假设可以得到更为直观简便的显示解。因此,本文参考贝森科和萨科(Besanko和Thakor,1987),假设所有参与方均为风险中性,收益值即为其效用值。企业可以投资于一个有风险的项目,成功时可获得回报R,失败时为0(假设企业向银行贷款时不提供抵押品,且项目失败时无其它损失),项目成功的概率为。有高风险和低风险两种类型企业,项目成功的概率分别为1和2,且1201。企业也可以投资于一个无风险的项目,获得的收益为b(即投资风险项目的机会成本)。企业由于资本金不足,需向银行借贷。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银行无法观测到企业的风险类型,但知道经济中高风险和低风险企业的比例分别为。银行贷款给这两类企业的概率分别为1和2,贷款利率分别为1r和2r,银行的存款利率为br,银行给企业的贷款额为D。政策性担保机构是由政府扶持的、旨在帮助企业融资的机构,故不以营利为目的,在模型中假设其利润为0。①担保机构要求企业提供一定的反担保物(反担保比例为)并支付担保费率。由于为企业提供担保前需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这里假设政策性担保机构能够观测到企业的类型,其为两种类型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担保费率,分别为12,。当项目失败无法还贷时,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比例为,即此时担保机构会支付给银行D。②本部分将分别在信贷市场为垄断和完全竞争两种市场结构下,讨论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企业信贷问题。首先,在信贷市场垄断的情形下,分析经济中无担保机构和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后对企业贷款及社会福利的影响;其次,在信贷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形下,研究有无政策性担保机构对企业贷款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最后,附加讨论一些其它问题,如引入政府税收政策对模型的影响、引入再担保机制对企业信贷行为的影响。

(一)垄断的信贷市场本节讨论信贷市场中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的情形,即经济中只有一家银行,通过制定贷款合同以最大化自身利润。1、无担保机构在无担保机构时,银行贷款给企业的期望利润B为2、有担保机构在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后,当企业投资项目失败无法偿还贷款时,政策性担保机构和银行会各自承担一部分风险。假设担保机构要求企业提供一定的反担保比例,即企业提供给担保机构D的反担保物。当企业无法还贷时,企业的反担保物归担保机构所有。由于政策性担保机构能够观测到企业的真实风险类型,故可提供不同的担保合同。此时博弈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政策性担保机构观测到企业的类型并为两类企业提供不同的担保合同,这里首先讨论内生选择担保费率,,而外生给定风险分担比例及反担保比例的情形。由于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目标是最大化企业的利润以扶持企业发展,故而奉行微利运营;第二期,企业进入信贷市场,此时银行仍无法观测到企业类型,银行选择提供给企业不同的贷款合同以最大化利润。此外,假设项目成功时企业需支付银行贷款本息和担保机构的担保费,若项目失败则只损失反担保物。运用逆向归纳法求解,首先考虑博弈的第二阶段,即银行和企业间的信贷合同。在得到最优的贷款概率和贷款利率后,对担保机构的最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得到最优担保费率。进一步通过比较引理1和引理2,分析在无担保机构与有担保机构时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可得到如下命题3。命题3:在垄断的信贷环境中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后,银行对高风险企业授信要求进一步提高。但当高风险企业得到贷款时,高低风险两类企业的贷款利率均下降,且高风险企业的利润不变,而低风险企业的利润增加,银行利润减少,经济总体福利保持不变。①在垄断的信贷市场中,担保机构的引入提高了高风险企业得到贷款的准入门槛,而高风险企业一旦可以获得贷款,则贷款利率会有所下降。进一步地,担保机构的存在降低了银行的利润,并等额提高了低风险企业的利润,总体社会福利不变。

(二)完全竞争的信贷市场这一部分讨论信贷市场中银行完全竞争的情形。此时市场中存在多家银行,每家银行同时宣布各自的贷款合同,由企业来选择银行进行贷款,这里假设每个企业只能选择其中一家银行来贷款。由于银行间是完全竞争的,因此各银行的利润为0,在这种情形下,企业更有议价能力。根据罗思柴尔德和施蒂格利茨(Rothschild和Stiglitz,1976)及威尔逊(Wilson,1977),不完全信息下逆向选择的结果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合同。因此,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银行仍会提供两种不同的信贷合同。下面分别对无担保机构与引入担保机构后对企业融资的影响进行讨论。

1、无担保机构在无担保机构且完全竞争的信贷市场中,企业通过选择信贷合同使得期望利润最大化,同时满足银行利润为0。由于均衡时经济中存在两种不同的信贷合同,故还应满足企业各自的激励相容约束。此时,企业的最优化问题为。2、有担保机构引入担保机构后,与垄断有担保机构时的讨论相似,此时的博弈同样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担保机构观测到企业类型并为两类企业制定不同的担保费率;第二期,企业进入完全竞争的信贷市场,选择不同的贷款合同来最大化自身利润。这里同样假设企业项目成功时才可支付银行贷款的本息和担保机构的担保费,项目失败则无法支付。由引理6可得**1ˆ小于**2ˆ,即担保机构会选择给低风险企业制定更高的担保费率。这主要是由于此时高风险企业的贷款利率更高,为最大化两类企业的总利润,担保机构会对低风险企业征收更高的担保费率,以此平衡两类企业的利润,使二者利润和最大。同样地,对于低风险企业,项目成功概率2越高,担保费率越低;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比例越高、反担保比例越低,则担保费率越高。进一步通过比较引理4和引理5,在完全竞争的信贷市场中,比较无担保机构与有担保机构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可得到如下命题4。命题4:在完全竞争的信贷环境中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后,两类企业的贷款利率均下降;高风险企业得到贷款的概率不变,低风险企业得到贷款的概率提高;低风险企业利润增加,高风险企业利润不变,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存在有助于低风险企业获得信贷支持。通过比较命题3和命题4可知,随着信贷市场结构的完善,高风险企业可以确定性地得到银行贷款,并且担保机构对企业制定的担保费率也有所改变,担保机构会转而向低风险企业征收一定的担保费,此时担保机构的作用更加突出:在完全竞争的信贷市场中,引入担保机构后有效提高了低风险企业的贷款概率,并使得社会总体福利增加。这是由于在信贷市场中,如果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势必会掠取企业的剩余,而担保机构通过承担一部分的风险分担比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贷款环境,将一部分银行利润转移给企业;如果银行间完全竞争,则企业更有议价权,此时银行不再有正的利润,引入担保机构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贷款和担保合同的设计,从而使得社会总体福利增加。

(三)附加分析本部分讨论两个附加问题:一是政府的税收政策,即由政府向银行和企业征税,之后再将税收转移给担保机构进行财政补贴,在此种模式下讨论对模型结果的影响;二是讨论引入再担保机制对企业信贷行为的影响。1、税收首先,我们分析政府税收政策对信贷市场的影响。以垄断的信贷市场情形为例,①研究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后对企业信贷的影响。假定政府对银行和企业所得的利润部分征税,所得税税率均为,类似于垄断有担保时的讨论,此时银行的最优化问题为。因此,引入税收措施补贴担保机构虽然有助于放松担保机构的预算约束,使担保费率下降,但由于对企业征税会直接导致其利润减少,税收扭曲了利润在银行和企业间的分配。直观上来说,政府不应该为了给政策性担保机构补贴而对中小企业征税,虽然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进行补贴有利于降低担保费率,但税收的存在最终会使得中小企业的收益下降。2、再担保下面将进一步对政策性担保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分析再担保结构的引入对经济中信贷及担保活动的影响。所谓再担保,是指当担保人不能独立承担担保责任时,再担保人将按合同约定比例向债权人继续剩余的清偿,以保障债权的实现。在本文中,再担保机制具体表现为引入一个政策性再担保机构,为政策性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当企业项目失败需要担保机构代偿时,再担保机构会承担一部分的再担保风险分担比例,同时担保机构也需要向再担保机构支付一定的再担保费用。假设再担保费率按担保费率的一定比例收取,即再担保费率为。需要说明的是,再担保机构根据零利润条件内生选择再担保风险分担比例。由于引入再担保机制只会对担保机构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信贷市场完全竞争下的结果与垄断情形相似。下面以垄断的信贷市场为例,分析引入再担保机制对信贷及担保活动的影响。引入再担保机制后,担保机构的收入包括企业支付的担保费用、企业的反担保物、项目失败后再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分担部分;支出为再担保费用和企业项目失败后的风险分担部分。因此,担保机构的期望利润函数为。命题5表明政策性再担保机构并不会改变经济中的信贷及担保行为。这是由于再担保机构的设立相当于将原来的担保机构拆分为两个子担保机构,担保风险比例在两个担保机构中进行分摊,但由于最终的担保费率不变,故对企业和银行的信贷合同也无影响。因此,若再担保机构为政策性,则引入后并不会对经济中的信贷行为产生影响。

四、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本文以中小企业融资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类别担保机构对企业融资的作用,以及在不同信贷市场结构下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对企业贷款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政策性担保机构可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且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由于政策性担保机构奉行微利运营,而商业性担保机构则以盈利为目的,这使得引入不同担保机构后企业所承担的信贷成本差异较大。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引入可有效增加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规模。其次,在信贷市场发展不健全、银行议价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提高了风险较高企业获得贷款的条件,而当高风险企业可获得贷款时,信贷市场中的均衡贷款利率也会有所下降;随着信贷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存在可有效提高风险较低企业获得贷款的概率,并使得社会总体福利增加。最后,政策性再担保机构对经济中的信贷及担保行为作用有限。再担保机构的设立相当于将原来的担保机构分拆为两个子担保机构,风险分担比例在两个担保机构中分摊,由于最终的担保费率不变,其对企业和银行的信贷合同并无影响。从已有研究结论及实地调研结果出发,本文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第一,政策性担保机构在缓解企业融资问题上更具有优势,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建立并培育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对政策性担保机构实施问责制;实施中央-省级-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各级政府建立分层次专项基金,如各层级政府可依据一定比例分别对担保机构注资,同时对因扶持中小企业而发生的风险损失分别给予适度补贴。第二,鼓励并推动银行与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在我国信贷市场中,由于银行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其会将风险完全转嫁给融资性担保机构,一旦担保贷款到期或出现违约风险,银行会足额划转担保机构前期交纳的保证金。为了分散风险,担保机构往往要求企业提供足额反担保物,并收取较高的担保费率,这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三,再担保机构在担保中的作用有限,应谨慎实施。再担保机构建立的初衷是分散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降低贷款发生损失时的冲击,但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担保机构在办理再担保业务后,可能会无节制或无顾虑地选择高风险企业客户。第四,就近几年的情况看,虽然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和运营效率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需求巨大,目前政策性担保机构只能满足部分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这也给商业性担保机构提供了一定的市场机会。对于商业性担保机构而言,政府应协助其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信用度和偿债能力,引导其逐步形成品牌化。

企业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洪涛教授长期潜心于商品交易市场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批发市场创新论者,是我国发表商品交易市场论著最多的专家。

自1986年以来,洪涛教授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财贸经济》、《中国农村经济》、《企业管理》、《中国经济评论》、《商业经济与管理》、《中国流通经济》、《商业经济研究(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刊》等刊物上发表401篇论文。主持或参加部级课题14个,合计800多万字。有24篇(部)获奖,有21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有21篇(部)获奖。近几年来,先后出版了《高级电子商务教程》、《中国粮食市场化大趋势》、《流通基础产业论》、《商业产权革命》、《行业协会的运作与发展》、《创新贸易经济学》、《国有流通企业模式创新》,《流通产业经济学》等多部专著,在社会科学界享有盛誉。

其中,其学术专著《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市场联动效应理论》获得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流通基础产业论》、《高级电子商务教程》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中国粮食市场化大趋势》获得国家粮食局的好评;《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是我国第一本粮食发展报告;《流通基础产业论》是我国第一本论述流通基础产业的专著;《流通产业经济学》是我国第一部流通产业经济学教材;《创新贸易经济学》是我国第一部贸易经济学科专著;《高级电子商务教程》是我国第一部高级电子商务教材。此外还有《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模式创新》、《商业产权革命》、《行业协会运作与发展》等著作。

20世纪90年代末,洪涛教授提出了商品交易市场“交易创新、管理升级、诚信规范”的系统理论,对推进我国7万多个商品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近几年来商品交易市场升级的三大主题。

企业市场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国际金融交易和涉外金融交易是极其复杂的金融交易,其交易结果、状况直接涉及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一国内外均衡。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中,各国均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金融市场由管制到开放的过程。许多国家实践表明资本市场过早开放使得国内经济潜在和积家的矛质在宏观经济出现问题时彻底地爆发出来,酿成经济危机。在实施渐进式改革和开放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在金融市场开放中,实际上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开放路径:设立涉外金融交易—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的领城、规模—逐步增强涉外金融交易的市场性—逐步实现涉外金融交易向国际金融市场交易转变。

一、涉外金融交易的界定

构成金融交易的基础要素有三个:筹资人、投资人、交易货币。一般意义上,一国金融市场(完全)对外开放与一国建立(与国际接轨)国际金融市场在概念上具有等价意义。当一国金融市场未完全开放时,客观地存在“涉外金融交易”概念,涉外金融交易既与国内金融交易不同,也与国际金融交易不同。

关于什么是国际金融交易,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可被称为“市场论”,其划分标准是资金是否跨境流动;另一种观点可被称为“要素论”,划分标准是金融交易活动中是否存在“涉外因素”。而“市场论”认为国际金融交易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可以下图表示。

在上图中,①属于国内金融交易,②③④属于国际金融交易。“涉外因素论”认为,将构成金融交易的基础要素:筹资人、投资人、货币进行组合,可产生以下几个不同的结果:

1.投资人以其本国货币贷款给其本国居民;

2.投资人以外国货币贷款给其本国居民;

3.投资人以其本国货币贷款给非本国居民;

4.投资人以外国货币(第三国货币)贷款给非本国居民;

5.投资人以外国货币(筹资人国货币)贷款给非本国居民;

第1种情况是100%的国内金融交易,但若担保人为境外机构,或资金被用于国际贸易,这种交易可能被认为是国际金融交易。

第3、4、5种情况,无论按“市场论”或“要素论”的标准,都是国际金融交易。

第2种情况,按“市场论”应为国内金融交易,按“要素论”应为国际金融交易。在我国现行规章制度管理下,这类交易被称为“涉外金融交易”中的“外汇贷款,’(外汇贷款属于“涉外贷款”,涉外贷款包括:外汇贷款、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外贸贷款)。

此外,还有人从国际收支统计口径出发,以交易结果是否引起国际收支变动乃至是否影响一国外债而判断是属国内金融交易或属国际金融交易。笔者认为,应该将涉外金融交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在上述五种组合中,除第1种以外,其余四类都应界定为广义的涉外金融交易(广义的金融交易包含国际金融交易);界定狭义的涉外金融交易标准应是金融交易是否存在国家金融管制。在2、3、4、5种组合列中凡以市场机制为主要调节机制的金融交易应定义为国际金融交易;凡以国家金融管制为主要调节机制的金融交易应定义为涉外金融交易。

金融交易中的国际金融交易和涉外金融交易是极其复杂的金融交易,其交易结果、状况直接涉及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深层次地影响一国内外均衡。因此,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中,各国均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金融市场由管制到开放的过程。

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路径

如果将金融市场“对外完全开放”和“对外完全不开放”作为一数轴的两端,在“完全不开放”端点附近,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金融交易大部分属于涉外金融交易,相应的金融交易处于国家较严格的金融管制之中;当向另一端移动时,意味着出现了国际金融交易与涉外金融交易的替代,国家金融管制趋于放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开放都是必需面对的重大间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过快开放资本市场导致的金融经济体系的波动成为一个共同面临的问题。墨西哥于1993年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1994年彻底开放资本市场,允许51家外国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进人。

资本市场的过早开放使得国内经济中潜在和积累的矛盾在宏观经济出现问题时彻底地爆发出来,酿成1994年12月的经济危机。韩国的情形与此类似,1996年为了加人oECD,被迫接受金融自由化要求,接受允许企业自由借款的条款。一年之后的1997年,韩国也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卷人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作为延迟推进资本市场开放的另一类范例,同样值得关注。日本1964年承担IMF第8条款开放经常账户义务,1984年对《外汇及其外贸管理法》进行修改,放松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这一过程用了20年时间。并且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限制外资进人,以及对国内金融机构进行保护的措施。对于金融市场的过度保护,使得金融体系始终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这可能是导致日本经济近年来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之一。

综观各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都存在着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因为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这样在一国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存在着双重目标统筹协调问题:实现金融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为此,存在两种不同的做法:一是强化管制,通过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控制金融产品的价格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通常采取的做法。这种做法会导致金融业竞争力低下,实质上是以牺牲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代价。并且由于强化金融管制产生了金融风险的积累,当金融市场开放后,往往长期聚集起来的金融风险在出现导火索时骤然爆发了。另一种做法是:放松管制,通过强化金融市场竞争,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与金融业的发展。这种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休克式和渐进式。前一种方式往往导致一国出现若干年国民经济的衰退,社会和政治领域经历较长的动荡和混乱,社会发展在历史的轨道上转向。后一方式现在得到较广泛的认可,认为在这种方式下,在金融管制逐步放松的过程中,由于金融风险会不断暴露和释放出来,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监管机构的风险监管能力均得以逐步提高,从而有利于金融安全。当然,这种方式由于金融市场开放历时较长,可能使金融领域的不确定性增加。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对国内机构保护过多,会使金融体系缺乏竞争力,日本就是例证。因此,在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必须把握住放松金融管制的顺序、路径和节奏。

以往,我国金融监管较多地倾向于不断强化管制,金融市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育,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但是在实施渐进式改革和开放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在金融市场开放中,实际上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开放路径:设立涉外金融交易—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的领域、规模—逐步增强涉外金融交易的市场性。这实际上是使涉外金融交易成为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一个操作平台(尽管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这一路径是在为了解决当时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而形成的)。根据中国的承诺,加人WTO后,我国金融市场将大幅度对外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外资金融机构将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水平,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外部的金融市场动荡将如何影响我国金融运行的安全和稳定,取决于国内金融机构能否抵御激烈的外部竞争和外来冲击。又由于任何金融开放都是一种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因此,总结分析以往的金融开放路径,探讨如何为今后的金融开放构建更加合理、有效的操作平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外汇体制改革:从涉外金融交易向国际金融交易转变的制度演进案例分析

中国自1978年一2002年,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48.73%。外汇体制改革是过去这20年推动中国出口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严格按照中央计划部门制定的进出口计划经营。国家计划委员会制订计划时,首先开列一份必须进口的物品清单,然后根据所需款额,找出国内能够出口以换取这笔外汇的物资。由于当时汇率对外贸水平和进出口货种的影响甚微,当局遂参照旅游业、华侨汇款等少数非贸易性活动可能受到的影响以制订汇率。主要根据中国一篮子消费品与世界各大城市的相对价格而做出。由于中国不少消费品定价偏低,因而大大高估了人民币。

998年,中国决定开放经济、拓展外贸。随着外贸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和企业,汇率由原来制订外贸计划时的会计手段,变成推动进出口决策的重要信号。最初出台的措施,主要是为了抵消汇率偏高而对出口的抑制。其后,为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国家对汇率制度进行了多项改革:

第一,逐步下调官方汇率,以抵消出口成本上涨的影响。

第二,实施外汇留成制度,允许出口企业和地方政府保留部分外汇收人,以满足自身进口需要。

第三,开放外汇调剂中心,让出口企业可把外汇留成以较为有利的汇率折换成人民币。在随后的十多年中,国家以贬值为基本措施,来刺激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一次贬值是1981年1月,以2.8元人民币对1美元为内部结算价(创汇成本)。制订内部结算价时,管理当局以赚取1美元外汇的平均成本为基数,在此水平上追加10%的“利润”率。这次贬值是中国外汇政策的一个转折点:主要根据创汇成本,而非国内消费品相对于海外的价格而制订汇率水平。1983年到1993年期间,由于创汇成本在这期间内不断上涨,当局不断下调汇率,使出口较为有利可图。这期间,人民币先后六次贬值,幅度由9.6%到44.9%不等,官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2.8:1调到5.32:1。19叫年1月1日汇率并轨,官方汇率更一举下调到8.7:l水平。当年,出口、旅游和外来直接投资增幅分别高达31.9%、56.4%和22.7%。外汇储备在1994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114.5%和42.6%,1998年5月达到1409亿美元。由于外汇供应增加,官方汇率逐步轻微上调。1998年4月后,官方汇率大约处于8.28元人民币对1美元的水平。贬值基本上是在市场“倒逼”下实施的,因此,贬值在一定角度上可看成是对管制的放松。

出口企业自1978年起获准留成外汇。其后,留成的比例显著提高。1979年规定,地方政府的出口如果超越前一年的水平,获准留成超出部分的40%。1985年,获准的外汇留成已不少于出口总额的25%。1991年,留成更可高达出口总额的30%,但中央政府保留权利,必要时得以调剂价收购企业30%的外汇收人(1994年统一汇价后,留成制度便被撤销)。留成制度实施后不久,出口企业和地方政府获准将外汇配额转售给需要外汇作进口用的单位。这一来,企业与企业也就能够在市场上兑换外汇。持有配额的单位由于能更好地利用其外汇留成,拓展出口的积极性更高。除了用来进口产品设备,出口单位还可以以高于官方的汇率换取留成的利润。留成制度扩大了涉外金融交易规模,引人了市场机制。如同留成制度,外汇调剂市场事实上也逐步加大了涉外金融交易规模;逐步加人和加大市场的机制。

1950年,中国银行广东分行率先开办外汇调剂服务。有关业务迅即扩至内地12个大城市。早期的交易价是3.08元人民币对l美元。1985年,深圳设立第一家官方的外汇调剂中心。翌年,上海和北京跟进。再一年后,同类中心扩大至天津。在1985年到1987年,外汇调剂中心只对中外合资企业提供服务,国内企业不得参与。1987年,国内的轻工业公司、工艺品公司和服装业也获准在调节市场上出售留成。1988年4月,所有国内企业都获准在调剂中心上出售留成。外汇管制放宽后,外汇中心的数目和交易量都有所增加。1992年12月底,全国有100多家调剂中心,交易额达到250亿美元。在1994年的改革中,全国性的银行同业外汇市场取代了调剂中心,并实施外汇结售制度。出口企业所有外汇收人按规定一律须出售给指定的银行。对进口企业而言,企业只要向当局授权的银行出示进口合同和境外金融机构签发的付款通知,即可换取外汇。

以上措施,从一个角度看,实际上起到了逐步放松对涉外金融交易的严厉管制。1994年以来,最根本的变革也许是撤销调剂市场,在国内设立统一的全国性银行同业外汇市场。

在新制度下,国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外经贸部实施的行政控制来维持汇率的稳定性和经常账差额,而非借着对经常账的来往实施外汇管制。在新的制度下,汇率不仅影响进出口,还通过各种市场和机制间的联系,对经济造成广泛的影响。因此,制订汇率不再只是贸易和经常账的问题,必须同时考虑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各种不同利益团体的平衡、货币及财政政策等广泛的问题。由于中国对内和对外经济部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制订汇率时,也就不能只是为了促进出口。事实上,经过1994年的改革,中国基本上不再以创汇成本来制订人民币汇率。从1994年到1997年,中国的一般物价水平涨幅约50%,创汇成本也显著上升,但由于外汇供应增长,人民币汇率反而轻微上扬。人民币升值,加上出口成本上升,降低了出口的盈利性。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加大,中国经济对内和对外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汇率的影响扩散到外贸以外的部门。中国利用汇率政策以促进出口的自由度因而有所下降。1996年以后,出口增长幅度一波三折,19%年出口只增长了1.5%,1997年出口上升20.9%,1998年,出口升幅较1997年大幅回落,1999年抬升,2000年大幅上升,2001年又大幅回落。虽然出口部门力促人民币贬值,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内外均衡,仍然保持汇率稳定。2002年初,国家进一步改革、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制度,提高外汇指定银行周转金额度,降低进口企业设立外汇账户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出口企业售汇自主意愿。前不久,金融管理当局又批准四大国有银行开展外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至此,在经常账户项下,人民币与外汇间的兑换(交易),在市场机制对管制的替代过程中,不断向市场化方向演变,现在离进出口企业完全意愿结售汇越来越近。

笔者认为经常项下外汇市场的开放,客观地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比较成功的。资本市场的开放应遵循着这一基本思路:在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规模和逐步放松对涉外金融交易的管制中,逐步开放资本市场。

参考资料

[l]巴曙松.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路径选择.世界经济,2003,(3).

企业市场论文范文第7篇

万老虽已80高龄,仍壮心不已。1992年离休前,万老曾历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评议委员、中国商经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全国工商联顾问、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等职。在他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凭着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对知识辛勤的探索和耕耘,终于获得了学术领域的丰硕成果。

艰辛:一生辛苦不愿虚度光阴

万老1921年12月出生在湖北省汉阳县一个农民兼商人家庭。从记事起,就做放牛、拾粪等家务和农活。由于幼时家境贫寒,自知读书不易的万典武比别人更珍惜读书的机会。读了两年私塾后万典武跳级升入小学、中学。他的初中、高中是在日寇入侵的逃难和躲避日军空袭的奔波中渡过的。国难当头,家道艰辛,可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全国一片救国救亡运动中,1941年夏,万典武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之后他先后参加了“凌云学社”、“珞珈经济学社”等学生社团,开始探索拯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他曾参与领导学生“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示威,发生“六一”惨案后他又积极参加了南京请愿。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万典武考取了研究生,同时也迎来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后他回到了家乡,先后担任家庭教师、报社编辑、县参议会记录、夜校教师。后到南京蔡元培先生创办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秘密组织“民主青年社”,除完成研究课题外,陆续在上海出版的著名进步刊物《观察》、《经济周报》、《中国建设》上发表了大量的点评时政的进步文章。如《“城”“乡”对立的经济困局》、《与工业化》、《论“亚洲经济集团”》、《当前世界经济结构》等。1949年万典武担任“应变委员会”主任,和同事们一起,有力地抵制了对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搬迁,并保护了中央研究院的资产,协助进行接管。同年,他又随第二野战军到了重庆,投身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之中。1952年,在西南贸易部任计划处副处长,1955年万典武调到中央商业部计划局工作,五年后调到中共中央东北局财委当巡视员。“”中他坚持正义立场,心胸坦荡,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关进了“牛棚”。1976年昭雪后万典武被调到北京市计委担任办公室副主任。从1979年开始,万老重返经济研究领域,取得研究员职称,首批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在经济研究领域创下突出业绩。

从建国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30年中,万典武同志在广泛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正确处理批零关系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强调批发要为零售服务;提出采取鲜菜、土豆、豆制品相结合(菜、豆、薯并举)的方法解决北方大城市冬季吃菜问题;提出了在地区之间、批零之间、城乡之间要根据购买力、销售任务、交通条件、市场特点合理摆布商品库存,更好地组织商品流通。他的一些建议曾在中央书记处召开的会议上做过阐述,并在北方部分城市实施和推广。对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做好批发和零售工作,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城乡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79年,万老调入商业经济研究所,专门从事商业经济研究工作。随着党的战略重心的转移,“阶级斗争为纲”的终止以及科学春天的到来,万老的思想也进入最活跃的时期。这期间,是他著作最多、论文最多、研究成果最丰硕的时期。从1978年到1995年,仅在《中国经济学家论坛》等杂志上就发表118篇文章,在该杂志评选的57名“高产”经济学家中,他名列其中。万典武同志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5本、合著4本、全编14本。发表在《人民日报》、《求是》、《经济研究》等报刊上的文章共计300篇,合计300万字。如今虽已80高龄,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学习、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正酝酿在经济学、商业经济学会方面主编两本书,还准备在教育、文化、老年保健方面写些随笔。

创新:为祖国经济的发展出良方献良策

万老多年来提出的主要论点和贡献,被中国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归纳为10个方面:

从剖析我国饮食服务业特点出发,提出了这一行业的改革思路,他认为,这个行业以手工业为主,细小分散,在所有制上,要以集体和个体为主;在国营企业里要打破“大锅饭”;集体企业要办得名符其实;小型为主,不要贪大求洋;要适当调整价格和收费标准。

否定商品供不应求的必然性和优越性。1980年,万老对斯大林商品供不应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及由此派生的各种说法提出质疑。提出要按照商品供应规律办事,调整经济以求供需平衡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论证和阐述商品流通的多种经济成份和多条流通渠道。1980年4月他就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不发达,只有实行多种所有制、多条流通渠道的商业模式才是合理的。

提出“市场球场论”。1980年,在研究贸易中心时,他曾将贸易中心比作“球场”,把经营者比作“球队”,把全体人民比作“球迷”,十几年中不断深化这一“市场球场论”,并于2000年出版了《市场球场论》专著。

探讨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模式的总体构想。1986年受商业部党组委托,由他主持研究提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其中“国家间接宏观调控下的商品自由流通”对我国商品流通体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提出的对国有商业产权制度、劳动制度改革的设想。为推动国有商业产权制度改革,他主持完成了《商业企业股份制原理与实务》、《股份制――商业企业改革的选择》等专著。他还归纳了国有商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上的10条弊端,要求必须彻底改革。

提出零售网点布局要合理。他提出了商业网点建设与规划布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对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探讨政企分开,提出商业行政部门改革设想。1983年他在《人民日报》上提出了关于政企分开的探讨,1987年又进一步提出商业行政部门改革的“大、中、小”三种设想。1999年又联合有关同仁向国务院主要领导提出了“内外贸合一”的建议。

论证商业企业的干群关系和发挥商业企业群体优势。建议以大店、名店为龙头,联合组建集团,按行业组织联营、连锁,走规模经营的道路,阐述了连锁是整合大量分散零售店铺的必由之路。

重视商业经济学科建设工作。他先后主编了《中国商业百科全书》、《当代中国百名商业经济专家学者》、《当代中国商业简史》,为强化商业经济学科的基础建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学术观点,是从经济理论的高度对我国商业经济理论的开拓和贡献。他亲自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商业体制、商业企业制度改革等政策的制定和对策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对实际工作有显著的指导作用。

追求:做理论的海洋和实践的陆地上的“两栖经济学者”

最近,万典武同志写了一本《情系当年――艰辛、坎坷、求索八十春》的自传。阅后方知,艰辛是一生辛苦不愿虚度光阴;坎坷是在四五十岁的黄金年华被“反右”错误地批判;求索是从青年时期追求真理到中年后为中国当代商业经济学作了一些探索。这当是对他一生奋斗的高度概括。万老在书的第四部分以“赞美春天,颂扬贤者”为题,记叙了他与几位商业部长、同窗挚友、恩师、合作者和助手的深厚友谊,体现了他热情、真诚的为人。

万老常说要遵循小学时学习英语的一句格言:“诚实是最好的策略”。要做理论的海洋和实践的陆地上的“两栖经济学者”。2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祖国90%的省、市、自治区。他强调求实的学风,每次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都全面、细致地询问,认真详细地记录,为写论文、报告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材料,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他几十年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他广采百花酿佳蜜,广泛吸取世界古典经济学和各经济学派的精华,融会贯通去研究中国商业经济实践中一些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解释商业经济现象。他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甚至鼓励他的研究生对他提出不同意见“不但允许,而且鼓励,不然你们怎能超过前人”。他的很多重要理论观点和政策思路,都是经过集体讨论,召开研讨会反复研究,吸取各方意见形成的。

从他担任的各种职务和从事的各种学术活动、专题研究、咨询服务中体现出他较高的领导艺术和组织才能。作为一个有地位、有名气的专家,无论对哪个阶层的人,他都十分谦和,平易近人,因此也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特别是青年专家的尊敬和爱戴。正如万老自述的那样:“回顾我这平凡的一辈子,最突出的感受是我遇到了太多太多的好人。我的父母、老师、同学、领导、同事、同行合作者、助手、妻子、女儿……给了我极多的指教、合作、关心、爱护”。

企业市场论文范文第8篇

SSME术语的由来

我们第一次听到“服务科学”这个词,是2004年初来自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亨利・伽斯柏教授,他是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科技管理学教授兼哈斯商学院开放式创新研究中心执行长,被誉为“开放式创新”之父。他当时提醒大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IBM奠定了计算机商业基础,在60多年前,IBM帮助建立了“计算机科学”的学科。伽斯柏教授建议IBM同样要对自己的服务商业赋予科学的关注。2004年连续召开的三次重要会议开始了这个历程:首顿研究所召开“全球可扩展企业时代的业务”会议,伽斯柏教授召集一个突发性的会议专题和一些教授集体讨论开创“服务科学”的概念,在座的大多数人都持怀疑态度;第二次是当年5月份IBM研究部在纽约州约克镇的哈茨召开“需求商务的架构”会议,IBM研究部的主管,保罗・洪,IBM服务商业咨询研究院的主管基尼-诺曼蒂都以描述“服务科学”的需求作为会议的开场白,这次会议最后形成一本以此为题目的白皮书;当年11月是第三次,在加州圣何塞的IBM奥梅顿研究所召开“21世纪的服务创新”会议,来自于许多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人员在一起讨论围绕服务创新的特殊研究课题和教育的方向,最后,服务科学的范围还包括工程和管理的领域,由此人们就开始沿用一个更为广泛的题目:“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即SSME。

这一系列会议的发言最后被IBM的温蒂・摩菲和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的比尔-哈夫里汇编成“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一书,由我主译、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部分教职员工翻译的《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一书已经在2011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SSME)是一本综述论文集,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SSME)是一门正在兴起的全新学科,再加上服务学科――覆盖面极其宽阔的复合学科、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其全貌目前还不可能被人们认识清晰。全世界的学者、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正在从自己所熟知的专业、学科和知识开始,试图了解、认识和掌握服务这个新兴产业和学科的内涵。

21世纪前分散和孤立的服务产业研究

上个世纪,产业界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服务产业和农业、工业之间的差异性,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全面、本质的描述,尤其在是否能够形成一个特定的新兴学科上面,还没有达成共识。时任花旗银行副总裁的林恩・肖斯塔克在1977年就开始关注服务市场学,长期以来对各种类型的服务进行特殊性研究,并试图与产品进行区分。1977年,他在《市场营销学刊》上发表了著名的《从产品营销中解放出来》一文,代表了企业界对服务营销研究的呼吁和参与,是服务营销研究全面展开的标志性文章,该文提出一个“分子模型”,用以比较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区别。进入80年代,美国双子座咨询公司的高级副总裁约翰-贝特森(他曾是里佛尔兄弟公司的品牌经理和飞利浦的营销经理、北美服务营销关系学派代表)和德克萨斯州A&M大学的伦纳德-贝瑞等人撰文支持肖斯塔克的观点,并对服务区别于产品的特征作了归纳:服务的无形性、同时性、异质性、不可储存性。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商学院教授西奥多・莱维特从运筹学和工业工程的研究中很早就知道服务流程需要与产品生产流程不同的重建,有关由交互组件形成服务系统的想法远远超出人们所常用的服务概念。美国著名数学家约翰-罗艾丹早在1962出版专著《随机服务系统》,提出运用优化等候和排序等数学运筹学方法进行服务流程方面的计算。理查德・察思1978年在《哈佛商业周刊》上发表重要文章《回顾“什么是客户在服务运营中的位置?”接触理论的背景和未来的发展》,由于他强调并确认了客户在现代服务理论中的重要位置,故此其客户接触理论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力,其中包括企业和客户在生产过程中的交互系统。2002年,美国学者弗农・史密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与人类行为相关的心理分析应用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弗农-史密斯奠定了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他将经济分析引入实验室,发展了一系列的经济学实验方法,并为通过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利用心理学和经验科学的方法对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提出了大胆创新,修改了传统的经济学基本假设,开创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经济研究新领域,只是没有明显地指出可以应用在服务产业之上;经济学也已经区分开无形的服务与有形产品的生产。法国经济学家让一克洛德-德劳内和让・盖雷在1992年就关注服务经济学的特殊性,他们两人所著的《服务经济思想史(三个世纪的争论)》梳理了经济思想史中不同年代的经济学家对服务的不同理解:追溯了古典时期和马克思的服务理论;介绍了20世纪30~70年代之间逐渐获得影响力的三次产业理论和“后工业社会”思想;最后探讨了20世纪后期出现的“新工业主义”,该观点强调工业是服务业扩张的基础。传统管理理论产生于制造业,不符合服务业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顾客参与服务过程,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感受,这是服务活动区别于制造活动的最基本特征。这个特征以及服务活动的其他特征说明传统的、产生于制造业时代的管理理论很难解决服务活动中存在的许多管理问题。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传统管理理论在解决服务企业管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管理理论在解决服务管理问题时的不适应性足以说明我们有必要学习并建设一套真正适合于服务业的管理理论。

21世纪后开始服务科学的系统研究

跨入21世纪以来,2004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法戈和罗伯特-拉什提出了“服务逻辑”的新课题,其发表的关于服务主导性逻辑的论文引发了国际范围内对服务观点的热烈讨论,学者们普遍认为服务不仅仅是一项活动和一种市场提供物,还是一种价值创造,这是一次服务科学研究里程碑式的飞跃。芬兰市场学家克里斯琴-格罗路斯教授执教于芬兰赫尔辛基瑞典文经济与管理学院,他进一步指出,顾客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者;企业采用服务逻辑可以参与到顾客价值生成过程当中,企业的市场提供物应该扩展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这样企业才能成为顾客价值的合作创造者。

图1和图2展示了产品和服务主导逻辑的差异:产品生产系统和产品消费系统可以完全分离,服务和消费系统则不可分割;产品分为甲方和乙方来组织生产和消费,服务必须要求各方在交流互动中共同生产;产品生产完成后可以储存,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

服务科学必须要用跨学科、边缘学科、复合学科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改进、创建和服务创新。广义地讲,人们开始认为服务是价值的共创,不同个人与组织通过沟通、交流、计划和其他有目的地进行知识密集的交互而获取有益改变的过程,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服务科学是系统性地发现和探索价值共创的原理和方法,以此帮助人们理解和改进所有价值共创过程。

价值共创有许许多多的形式,根据人类活动的广泛差异性,可以按照内容、劳动力和风险性来区分。传统的服务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零售、医疗健康、娱乐、专业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银行和保险等等。一个组织,例如银行提供服务,是通过为客户安全地存取其资金而使其获益。很显然,没有存款客户的银行不可能存在;同理,没有银行提供的专业能力,客户也不能方便地通过各种方式(支票、自动服务和银行分店)使用自己的资金。因此,价值是在两者交互中实现创造。一个更为广泛的解释是所有经济活动都依赖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创过程,稍微有点特殊的是所有经济活动本质上都是以服务换取服务的交易,关键点是具有不同能力和资源的利益相关者通过这些能力和资源的交互作用,最终估价并接受其所产生的结果。

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出现许多不同理论和方法,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探索理解并改进价值共创的原理和途径。专注在服务上的学科类别可能包括市场学、运筹学、工业工程、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等。现代计算机科学关注网站服务和服务导向的计算领域,这些有助于改变由许多小型组件所搭建的计算机程序和应用软件。

要假设一个单门学科覆盖所有的服务领域,也就是说一门综合理论和方法的科学能够把目前存在的所有学科综合在一起,并能应用到如此广泛的价值共创现象之中,至少服务科学已经能够促进来自于不同学科的各国科学工作者在服务领域的对话。有些共性是很显然的,其他也已经有进展。例如,有关服务主导逻辑的理论就是服务科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一。服务的基本定义是与另一方进行的能力交换,服务经济交易的目的是交换服务。获得其合乎逻辑的结论是:有效地翻转“产品主导”理论还需要引入服务作为主要的类型来研究。根据服务主导逻辑而不是传统的对服务的误解认识:劣质的、无形产品的、依附于有形产品的服务能力,其实质掩盖了服务是以服务交换服务的本质。对服务本质这样深刻的认识转变是非常困难的,也不是每一个人能认可的,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总是容易地得到共识。

服务科学发展的未来趋势

有关服务科学将来的发展,重点将关注在建立真正的跨学科服务科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前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伊弗特-古默桑教授给出了个人的对服务内容以及服务作为场论其历史性的思考,还撰写了关于服务是多学科之集成的文章《服务的未来姗姗来迟》。美国营销学家斯蒂芬-格鲁夫和瑞曼德-菲思克在1993年的文章《服务的演进和未来:搭建和扩展多学科领域》中提供了他们关于服务研究的历史视角以及各种有关研究(学科)方面可能或不可能走到一起的认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迈克・戈尔曼则在文章《服务科学贸易领域中通用性课题及其角色》指服务科学为不同领域中承担交易员并经纪各种知识的一类学科。美国IBM吉姆斯-斯巴尔、英国剑桥大学任广杰(译音)和迈克・格瑞格里审阅并更新了2004年的《剑桥报告》,其中给出了服务科学的关键定义,并在《剑桥―IBM SSME白皮书修订稿》中综述了来自于各国服务创新路线图的国际协作进展情况。日本横滨IBM东京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日高一义在文章《日本的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中披露了在日本的服务研究和教育活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商学院服务研究中心伊恩・迈尔斯、琳达-麦考利、克莱尔・马克汉姆和芭芭拉・琼斯在《创新和技能:未来的服务科学教育》一文中将服务技能需要和服务科学教育相联系。

企业市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现状 原因分析 融资对策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企业融资难,难在融资渠道不畅,难在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多。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只有少数企业可到资本市场融到资金。融资渠道的单一不仅制约企业的发展,而且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风险。自2005年起,中央政府已从财政资金中拿出6.5万亿元资金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但是截止200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仍然高达25%。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旧的未消化,新的又不断增加,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企业融资市场格局的不合理,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众多的企业将融资的负担都压在商业银行的肩上,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决策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干预。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是更多的去考虑借贷风险和风险规避,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同时我国经济中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本来应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但在实际中,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不能真正面向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现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对急需贷款的民营企业却不予支持。另外,我国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已成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力量。地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实际资本充足率偏低,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有心无力的局面。

民营企业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补充成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中国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民营企业,在金融支持方面却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客观地说,为了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治短不治长,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现实表明,民营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的反映是渠道狭窄,而深层原因则是各方面的体制和制度问题。因此,仅靠出台一些政策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制度调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虑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途径

1.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

(1)调整和完善银行体系,加强安全管理。现有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仍然持续了国家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民营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严重不足。这种畸形结构,不仅严重降低了融资效率,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加大了金融风险,并使风险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应该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如农村信用社),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当地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形成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

(2)扩大市场准入领域。一方面,要全面检查有关民营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认真清理限制民营投资增长的不合理规章和收费。凡国家、省、市已废止的和不利于民营投资的规定和办法要坚决废止,彻底清理各种行政性收费。对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性收费应坚决取消,对确需保留的收费在经过测算后实行一次性、“一门式”收费,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预算;对取消和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要进行公示。另一方面,要改变行政审批事项多、手续繁、透明度低的状况,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实行登记备案制。

(3)系统地调整有关制度,努力改变对民营企业的错误歧视。

①实行同等待遇。在国家金融、财税、土地、技改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要取消不同经济政策的制定,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各类市场主体都必须履行法定职责,制止凭借审查、审批或核发许可证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民营企业收取部门管理费和不公平、不合理行为。

②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政府应进一步改善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服务,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机制,为民营企业融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在各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理财服务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探索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

③研究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力争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中小企业来说“门槛”过高,为适应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需要,有必要为其开辟一个合法的股权流通场所,即开辟一个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二板市场。

④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中的高新科技企业。充分创造投资便利,吸引国际国内风险资本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制定完善的市场监控机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问题。

2.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的内部因素

随着1999年把非公有制经济明确写入宪法后,我国的私营经济更加如火如荼。私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营企业的观念和体制也应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强化企业凝聚力。

民营企业主必须改变落后的用人观念。(1)民营企业只有让员工的待遇,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两者之间有公平合理的关系,才能有效减少员工因横向比较感到待遇不公而流动。(2)明确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企业使命说明企业存在的目的,也是企业行为追求的价值所在。民营企业通过企业使命和勾画中长期战略目标,可以把员工的目标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并赋予员工美好的远景,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吴丽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09,(2).

[2]阳红曼.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长三角,2008,(6).

企业市场论文范文第10篇

齐东先生是我国商品交易市场领域战略论的主要代表,他主张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要制定发展战略,包括国家发展战略、大区域发展战略和独立区域发展战略。他认为国家应根据流通业的发展规律,确定商品交易市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制定产业政策和法规,保证客观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对跨省区的大区域市场和市场化集群进行合理规划,使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国家框架中的中心专业市场或中心市场集群、城市或县域市场,逐步发展成为服务性市场,使其在区域经济和居民生活中发挥服务作用。

齐东先生于1999年受聘于浙江省市场战略发展研究所,入驻浙江省义乌市。8年以来,他以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专职研究商品交易市场微观经济现象。同期,齐东先生先后考察了国内外上千个商品交易市场,对我国主要市场大省和市场集聚区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就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齐东先生认为,商品交易市场是商业产业的一部分,在现阶段,大部分商品交易市场已具备商业产业组织形式,应当将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产业经济和产业组织来研究。商品交易市场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其经济性质、产业组织形式都产生了很大变化,商品交易市场在流通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也有了很大改变。政府和理论研究工作者要从现代流通业和现代经济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将这种初级的、传统市场提升到现代市场体系中来,成为现代产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管理主体是一种商业企业,这种企业与一般商业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政府与理论工作者要帮助这种企业确定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制定独特的发展战略,培育现代经营管理团队,提高其组织化程度,使其像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一样成为一种规范的商业产业组织,成为我国现代商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齐东先生认为,研究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要从商品交易市场最微观的市场要素着手。商品体系的构成、流向;摊位、店面的功能;市场经营主体;销售体系和采购体系的建设;市场经营管理主体的建设与发展;市场配套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等等,都是构成市场的重要因素。齐东先生认为,交易理念、交易方式和交易技术是市场品质的重要标志,是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齐东先生关注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变革,先后参与了几十个市场大市的市场规划和市场建设的指导工作。他认为,新的市场建设要坚持专业化原则,即专业市场规划、专业投资建设、专业招商管理的原则。投资商应当按照市场专业规划进行建设,应当有专业的市场运营企业经营管理市场。齐东先生最早提出了市场国际化经营的理念,他认为商品交易市场应当输出国外,由国外市场、边境市场和国内专业外贸市场组成我国的国际化市场体系,构成独具我国市场特点的全球性流通体系。

在市场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中,齐东先生提出,市场经营主体,无论其规模大小,都是组成区域经济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商品交易市场是一座产业矿山,可以提炼区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商品交易市场是一所学校,可以培育现代育人群体;商品交易市场是一个孵化器,可以孵化工商企业家。因此,市场资源的开发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上一篇:实物期权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