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00:32:54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支出;费用化;资本化;会计处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知识要素和知识产业的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从系统观来看,知识经济系统中的第一推动力是科技创新。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己的世界品牌。而创新的能力和储备与研究开发的投入息息相关。?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合理使用是农业企业一项重要经营管理决策,它关系到农业企业长期、持续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随着研究开发支出的大幅度增长,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

一、农业企业研究开发过程的介绍

农业企业的研究开发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内部研发)、合作研发。与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较,国内农业企业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整体上自主创新的能力薄弱。较多农业企业处于对外部的依赖,内部研究开发支出较低。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我国农业企业逐步实现研究与开发支出内部化,研究开发的支出必然增大。

二、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活动的特征

研发活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具有投资活动的一般特性,?即时间性和风险性。农业技术研发活动又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比一般投资活动更大的不确定性

虽然风险是投资活动的一般特性,?但由于研发活动是建立在新的科学知识或技术原理基础上的高度激烈的商品和技术竞争,?只有在研发成果可以转化为商品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收益,?因此,?研发活动具有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其他的投资活动。研发活动的风险主要包括:(1)技术风险。由于受技术规律、技术垄断、产品标准化等方面的限制,?研发成果不可预测,有失败的可能性。(2)经营风险。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瞬息万变,农业企业的管理者在确定研发活动的发展方向时出现失误、资金渠道不顺畅、技术骨干离职等因素,?都会导致研发活动半途而废而无功而返。(3)行业风险。如果同行业竞争者的研发活动领先于农业企业,或者农业企业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工作不到位,则意味着农业企业竞争的失败。(4)环境风险。如社会意识形态、法律及生态环境、国家政策、重大政治事件等,都会给农业企业的研发活动带来风险。

(二)?计量困难

知识的投入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知识的创造和投入并不一定代表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存量的增加。这是因为:(1)研发成果转化为真实的生产力需要时间,有的甚至经过数年才能取得正的现金流量;(2)知识本身就是无形的、难以量化的,从而也是难以计量的;(3)新知识的投入有可能导致原有知识存量中的部分知识陈旧过时甚至失效。这就使得知识的累计投入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的关系。因此,对农业企业而言,?研发活动的确认和计量具有很大的弹性。

三、对新会计准则中研究和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变化的评价及其影响分析

旧的会计准则要求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对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分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在“研发支出”中分“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进行明晰核算。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现的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一定条件下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做法与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一致,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有条件的资本化本身比单一的费用化或是单一的资本化更合理,这对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将产生积极影响。

(一)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研究活动是一种初步的探索性工作,是一个基础阶段,能否带来经济效益非常不确定,而且受益对象不明显,而开发活动是将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比研究阶段更进一步,带来经济效益的确定性高,所以将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在开发成功时进行将其资本化,不成功还是进行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这比单一的费用化或单一的资本化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二)更好地协调谨慎性与相关性原则

单一的费用化能很好地遵循谨慎性原则,但损害了相关性原则,而单一的资本化能很好地遵循相关性原则,但又忽视了谨慎性原则。一定条件下资本化能很好地协调谨慎性与相关性原则,既可以避免费用化带来的资产低估,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化所带来的风险。

(三)符合资产的定义

农业企业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当然是一项过去的事项,它不是为了取得本期的利益,而是为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当研究开发成功时,就可以成为农业企业的一项资源,也能够被农业农业企业控制,并且在开发过程中的成本也可以可靠计量,显然符合资产的定义。

(四)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经济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合起来,世界各国间的投资和对外贸易更加自由化,环境的变化就必然要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采用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及英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做法相一致,这样,可以缩小与国际之间的差异。因此,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对比2001年的相关会计准则规定,新准则关于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必然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业企业投入研究和开发项目,提高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长期成长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农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农业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与之相伴的则是农业企业加大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农业企业支出中的比重日益增大。

笔者认为,研究与开发支出的资本化仍对降低农业企业税收负担产生积极作用,因为根据2008年1月日施行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资本化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在摊销时仍可加计扣除。从另一方面看,费用化研究与开发支出?的结果可能扭曲企业的决策,导致错误的收益衡量。研究发现,费用化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处理方法,往往导致企业价值被低估。相反,部分研发支出的资本化能增加农业企业的资产,农业企业财务状况也会一定的程度有所好转。对于试图进行外部融资的农业企业来说,这无疑能降低负债比率,增加农业企业的融资信心,提高农业企业的商业信用,帮助其扩大融资渠道。而且,从长期来看,加大增强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开发支出必然能让农业企业在以后的长期内受益。虽然旧的会计准则依然有效,新的会计准则只在一定范围适用,但是新准则对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将产生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63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对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高科技产品市场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竞争激烈,高科技企业必须对市场快速灵活反应,持续技术创新,在战略、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能力上取得综合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技术知识管理对提高这一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解剖分析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如何对核心竞争力产生促进作用便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联系

哈佛商学院教授DorotnyLeonard-Barton(1992)认为公司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有四种尺度: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1]知识具有“波粒二相性”,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是作为实体的知识,自然产生了知识的获取选择、转移吸收、整合创新、扩散共享、学习积累、技术标准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这些组织活动是作为过程的知识,则衍生出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信息系统的运用等管理活动很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两个纬度的知识活动相互交叉、渗透、协调和融合的结果,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技术竞争优势,并在企业的决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全面发挥作用,比竞争对手更创新、更优质、更廉价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取得市场优势地位。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如“技术知识管理对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模型”(图1)所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市场综合能力,市场综合能力主要源于企业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的提高与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1、技术活动

高科技企业技术活动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和保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知识的获取和选择,即企业收集、评估、筛选对企业有用的技术知识。知识的收集途径包括企业内部积累和外部引入两种形式。内部积累知识指企业员工长期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积累知识技能和经验。外部引入知识指企业从客户、消费者和竞争对手处,从技术颁布者和专家处,通过知识联盟、购并企业、合作合资企业和许可证贸易,以及反向工程等途径获得知识。对收集到的知识企业要进行评估筛选,根据市场需要、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发展前景、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状况以及成本效益核算选择合适的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储存起来以备创新工作中使用,或储存在信息系统中供员工查询分享,或通过员工学习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储存在员工的头脑中。

技术的获取和选择使企业与外部市场环境紧密相联,及时捕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转化为企业技术能力,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前景,领先对手技术创新,率先开发潜在客户,获得超额利润。

二是技术知识的转移和吸收。高科技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建立全方位的动态知识网络——创新网络[2]。高科技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

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实现技术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

三是技术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产品开发与创新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工专业化、内部合作集成化和外部需求集成化。各部门在产品研发中有明确的分工,研发部门、制造部门、营销部门人员共同组成整合小组,选择研发技术,交流知识经验,使不同层面的知识交叉整合,产生新的创意,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营销流程和方案,调动起各方面员工的知识经验排除故障和解决问题。必要时整合小组还邀请用户参加整合小组,并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对于全球或地区间技术整合,高科技企业常常建立整合国家和地区之间技术的中心,地点靠近当地科技优势群集处或靠近大市场和生产地,选择当地杰出科学家或总部优秀的科技管理者担任负责人,以便快速获取当地的新技术或尽快实现新产品商品化[3]。产品创新成功后,高科技企业常常将单项技术创新发展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使技术升级,同时构建产品平台,持续开发出平台产品的衍生产品填补平台周围的缺口,以防止竞争对手入侵[4]。

技术整合与创新使高科技企业可以集中技术、生产、市场等多方面知识和建议,完善产品性能,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创新成功率。各部门共同制定研发方案,使创新工作在研发、生产、营销各部门得以顺利开展,员工主动协作配合,提高了创新效率。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可有效摆脱竞争者的追随,长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获得高市场份额和高额利润。

四是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该活动通过正式扩散机制和非正式扩散机制来完成。正式扩散机制指借助信息技术对知识编码化、结构化,以及通过正式的培训学习机制实现显性知识的扩散;非正式扩散机制指通过“干中学”和人际沟通网实现隐性知识的扩散。网络和交流利于人们信任合作和分享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常通过愿景目标驱动、工作环境营造、信息技术的采用,业务流程的简化等方法营造起“Ba”[5],促进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在知识的扩散和共享中,难免遇到一些障碍,如独享障碍、原创癖好障碍、认知障碍、表达障碍、组织障碍等。企业可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清除这些障碍,如组织结构扁平化,配备专职知识管理人员,建立培训机制,建设学习型团队,完善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等,让这些管理活动渗透到知识活动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发挥作用。

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将个人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提高了员工技术水平,增强了员工整体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知识被重复使用的次数增加,研发成本降低,创新效率提高。

五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随时监测项目开发过程,并在每一阶段展开评估,从实践中学结知识和经验。在新产品进入用户市场实验后,企业根据用户意见反馈不断改进技术,直到产品逐渐成熟。此外,企业还通过反求工程和高标定位等方式向技术领先者学习,学习领先者采用何种新技术,如何研发、制造、吸引客户、产品测试、评估取样、信息反馈等。企业一边学习,一边将总结的知识经验积累起来备以后创新使用。一方面将企业的知识分类标准化,进行静态的知识的储备和维持;另一方面收集市场信号,引进吸收外部知识,与现有的知识重构和运用,实现知识创新,进行动态的知识积累。

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使企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了新产品,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在不断地技术学习积累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六是技术标准管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标准包括企业的内部标准和行业标准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标准指将研发产品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和模块,并确定各子项目和模块的功能,物理结构的接口方式与规格,能量传输和信息传递的输入输出要求、方法或格式等,各研制小组遵循这些要求独立从事研制,创造性地开发各自项目和模块,最后统一集成、调试、检验和完善。产品定型后这些刚性的技术固定下来形成企业内部标准。这种情况扩展到多个企业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就会逐步形成“行业标准”。[6]产品各部件的规格标准由技术领先的企业或行业中主要企业制定,其他企业必须遵循。

技术标准管理使高科技企业在灵活柔性的组织结构下保持有序运行,保证了技术兼容和产品质量。此外,行业标准是高科技企业取得市场份额和超额利润的法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领先企业的产品或技术一旦成为行业标准,将取得“一招先,吃遍天”的优势地位。

七是知识产权保护。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主要有:专利保护、核心技术保密、纵向整合包含关键技术或提供技术线索的企业或机构、通过股权等形式稳定技术骨干、[7]建立知识产权检查制度、制定保密规定、设定知识网络访问权限、进行知识产权知识培训等。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公司供电的输配线路是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的保障,与公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实施配电线线路状态检修是根据线路运行的状态来进行选择科学合理的检修方式,形成一套立体化、优化的综合检修方式。现存的定期检修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一些不需要检修的线路也投入大量的资源,造成维修过度,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如何能缩减检修成本、缩短维修周期、延长设备寿命的检修模式受到世界各大供电企业的普遍关注。状态检修具有在保证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条件下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减少了停电的检修时间,科学的保护了线路设备,能够积极应对突发性事故,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是未来输电线路状态检修的必然发展方向。

2影响配电线路检修的因素实际工程中

状态检修是一门科学、专业性的技术,但我国供电企业配电人员,对其不够重视,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养明显不够,缺乏系统性的专业理论学习。思想上的不重视,使得员工对该类知识一知半解,没有深刻意识到配电线路状态检修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实际工作中该类问题给供电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降低了故障检修的效率,影响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3对供电企业配电线路检修的管理

3.1状态检修计划的安排

状态检修计划主要是由状态检修年度计划和滚动计划组成,供电企业对检修计划统一管理,要做到扎实、稳定,来确保供电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和精益化管理,保障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一套合理、高效、科学的状态检修计划是根据设备运行的状态、电网电力的平衡情况来制定的。在管理上,保证电网稳定运行的条件下,以设备可用系统指标和供电可靠性统计考核管理,开展集中管理,避免同样事故的发生,减少停电的概率和检修的时间。在项目施工时或者对已有项目的整改,要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规范和法律法规来进行施工和验收,确保工程检修各个环节按照计划进行,未经部门的批注,不得擅自更改施工条件。在运行和维修时,需要提出停电检修计划,并得到相关部门批准,才可实行,停电检修应当由专门人员进行联系,并详细记录。

3.2配电线路状态检修设备和技术的管理

配电线路状态检修设备的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线路状态维修的效率和安全性,统一管理和保养可以提高设备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使得设备在采购、使用、保养、维修、报废等环节都有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设备的管理给企业的整体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回收率,杜绝腐败的生成。设备的管理上要注意几点:①设备的使用上,每次入库或出库必须通过验收人员的签字,仪器出现问题要写明原因,防止人为故意破坏的发生。②工具存放要注意防潮、防晒,注意设备对温度、湿度的要求,防止因为环境条件的变化损坏仪器。③为保证仪器的使用,不耽误工程的施工,每套设备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更换,最好每台设备要备用一道两台。对于供电企业为了配电线路状态检修的高效性和稳定性要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配电线路的输电能力,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开发可靠性高、稳定性强、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的设备,利用先进的如红外线、振动、超声波等检测手段,对线路状况进行系统化管理。

3.3供电企业配电检修质量管理

检修作业使用的设备材料、零件等必须选用质量合格、技术达到相关要求规范,最好由供电企业统一采购,采购时要及时检查相关数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一旦发现问题产品要及时进行更换。从事带电作业、导线压接、焊接等工作的,必须是专业人员,必要时要进行统一培训,考试上岗操作。深入检修现场,解决现场问题。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消除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监督施工质量符合设计标准,建立健全的检修责任制度,认真督促施工的进行,配合施工人员的要求,按照工程计划进行审核和验收,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沟通,把隐患扼杀在摇篮里。施工时及时消除线路缺陷,以及可能引发的问题,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特别是防护措施的使用如安全带的保护、绝缘设备的保护等等。加强重点部位的检查和控制,针对施工中,由于地理环境和管理规定,使得施工受到干扰,要注意提醒标志的设计,加强该类区域的检查和管理,必要时要派遣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评估,作出可能发生事故的预案,来有效控制发生隐患的可能性。

3.4悬挂接地线的管理

接地线是保证线路安全和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必要措施,悬挂地线时要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在悬挂接地线时要首先注意佩戴绝缘手套,减少人与电线的直接接触,并注意接地棒和接地线的连接,配电户外检修用接地线要保证接地线和接地棒的连接的坚固程度,底线的悬挂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检查,接地线长度要达到接地要求。对悬挂接地线的管理是保障工作人员安全施工的基本手段,供电企业要加强对该类问题的学习和培训,重视安全施工的必要性,针对新员工,结合实际情况派遣监护人员,避免事故的发生。

3.5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管理

任何生产都离不开工作人员,在保证输电线路状态检修质量的各项因素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也是较难控制的因素。线路缺陷事故的频发发生,往往和技术人员专业素养不到位和责任感低等相关联,所以在技术人员的管理上要格外注意。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实施责任上岗制度,普及安全教育,严格按照执行检修规程,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实行考试上岗制度,颁发检修操作等级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加强对技术人员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促进检修人员强化个人修养和自我批评的能力,提高自我管理,独立创新。开展状态检修,需要一支优良的团队,各司其职,一个高素养的技术团队是检修质量的保障。供电企业要严格按照标准、严格要求,保证工作人员的高起点、高素质,定期进行考核,并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授课,积极接触先进技术和工艺,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企业要注意对状态检修计划的宣传,使得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达成共识,促进状态检修计划的顺利开展。

4结束语

配电线路检修是电力系统和用户连接的重要部分,其故障预防、设备运行和维护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各个部门和专业人员的积极配合,在实际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和实践,才能确保电力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尽管现阶段我国供电配电线路状态检修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这需要供电企业能根据相关技术规范、管理标准等,来落实好配电检修的管理工作。相信在未来随着我国对电力系统的不断投入,配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管理将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来为供电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益。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4月21日,由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广东省信息协会共同主办、《IT时代周刊》协办的"2005中国信息化战略峰会"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叶葆定堂如期举行,来自IT、电信、金融、制造、传媒、物流等多个产业领域的管理精英们,与卡尔森管理学院和岭南学院的学者教授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信息化管理"的突围之策,解密"信息中国"的布局谋略。网易商业报道对会议进行了全程报道。以下为广东省邮政局副局长陈必昌的发言实录。陈必昌: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陈必昌:尊敬的许厅长、舒院长,各位朋友,很感谢大家给我也许一个机会,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在信息化实现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互相交流的体会。刚刚许厅长已经把我们广东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蓝图站在整个社会发展的高度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报告,这个报告对我们广东邮政企业实现信息化未来的道路上有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在这里我引进借这个机会把我们广东邮政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我们的体会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希望大家在我汇报过程中,在散会后和我们晚上的交流时给我们给多的指点,使我们广东信息化在实践中道路走得更加的顺畅。通过今天下午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通过介绍企业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从这两个角度来了解,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影响提高信息技术管理的水平,重点介绍技术和业务的关系,以及如何做好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因为我们是一个服务企业,对我们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今天我们CHMEBA这个项目组织信息化方面的话题我们觉得负责有必要,随着电子商务、软件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电子商务软件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IT技术对企业的运营管理产生的影响已经是如此之大了,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创造性的运用这些信息技术,来改变企业和行业在竞争中的游戏规则,可能就会带动一个企业走向发展的"康庄大道",出去一个企业不注意自己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不用信息技术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无论这个企业现在多大多强,它存在的危机是显然的。有一个可以说明的例子就是我们邮政储蓄,大家都知道邮政,一听到就是知道搞实物传递的,粗浅的认识就是送信送报纸的,事实上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的一些行业的游戏规则我们也在占领我们传统业务领域以外的一些新的业务。比如邮政储蓄,通过十年的信息化建设,在这个各个中,使我们一个不是银行的企业,到今天已经有超过12000多亿人民币储蓄的银行了,我们靠的是信息化,实现了全国几万的网点的联网,实现了全国几万的网点在邮政金融、服务业上面,信息化做到统一的处理系统。也正是由于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把我们一个传统的邮递类企业变成了一个"准银行"的新的企业,国家已经批准要我们成立中国邮政银行,当然在挂牌之前,我们还有一些准备工作要做。从邮政储蓄的发展,一个非银行的企业,做成一个企业需要成立银行,重新显示一个信息化改变游戏规则,我们利用我们传统的网点和传统投递的线路,把点线通过信息化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具有非常强的核心竞争力的汇兑汇款到用户手上,汇款直接到你的家门,不像银行做到的汇款到帐户,因为到帐户要去银行取的,我们改变了这个游戏规则。就拿我们恩平市邮政局,每年通过我们邮政储蓄汇进我们系统光是外币就超过3500万美金,如果我们没有这些信息化没有信息化的改造我们的企业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收益,这就证明了一点,信息化可以基础企业竞争中的游戏规则,建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的规则,使企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这里今天我就简单的通过六个方面讨论给大家一起来就信息化的问题达到一些共识和给我们自己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讨论信息化,我们认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必然经过四个阶段,第一的阶段要实现信息化。这一点在我们邮政企业也是非常显著的,因为在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初步阶段,我们都是以手段作业为主的,但手工作业的基础上,配备一些计算机,但是由于这些信息化水平不高,整个企业的管理还是靠以人决策为主,"拍脑袋决策为主"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必须第一步要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在讲信息化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来评价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呢?首先要对什么是IT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IT=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一些商业工具?这是我们大家需要一起探讨的,我们认为IT有严格的区分,I是我们企业发展战略的源泉,T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懂了,所以在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实现你的IT过程中,首先要把你研究的发展战略问题放在第一位,明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了发展战略,就会去研究地在发展战略过程中要收集了什么样的信息,明确了信息的范畴,你再去考虑这些信息用什么手段来处理,使通过数据的处理,得出对企业发展有效的决策参考,甚至帮助你决策,首先要搞清楚这个关系,不是盲目的IT的概念,用电脑和网络,实现网络化处理和办公自动化等,这些都不是企业要做的IT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这个概念。那么IT的水平如何评价?是不是说我们的网络已经覆盖整个公司,系统处理的能力非常强就说明IT水平高呢?我们认为,系统处理信息对实现企业战略价值贡献的大小来衡量,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网络很全,应用也很多,但是这些系统对企业实现企业战略价值贡献到底有多大?如果没有达到一个期望贡献值,这样的IT水平对你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价值不高,那么我们认为,这样的企业IT水平就是不高的。在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上,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要实现集成化,这个目的很显然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发展相对应的,如果一个业务实现你了信息化,大家都知道信息共享的水平就很低,只有在原有的信息化基础上再提成,实现集成化,他们我们整体的管理的效益和效率就会提升,这是在集成化的基础是要实现信息化。有了集成化以后,还要实现网络化,这个网络化不单单是用互联网,要使你所管理的企业和客户,都是在你全球服务范围内,能够24小时做到管理的和你需要做的工作。实现网络化还要实现智能化,也就是说有了信息化和集成化和网络化以后,使你在办事过程中可以依靠信息技术和系统帮助你规范管理流程,规范你的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但是这是机械式的,真正发挥信息化的水平还要实现智能化,让信息系统帮助你决策,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在整个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阶段。企业管理方式发展的趋势,我们这里认为有三个模型。一个企业管理方式分散型,主要的特点是每一个业务各成一体,企业内部有很严格的组织划分。这尤其在企业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在70、80年代的时间我们国内大部分的企业都属于这样管理,一个企业不管大小,要讲究"大而全、小而全",每一个业务有自己的研发和生产,盖有自己的仓库、销售,资源非常分散,这是企业管理的初级阶段。第二个企业管理方式是集约型,特点是实现集中管理,以求达到企业资源的最充分利用。第三个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是在专业型方面,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我们邮政也是在这方面走到专业型管理模式的起步阶段,所以我们接下来在网上可以看到关于邮政实现专业化管理的文章及我们也要一个专业一个专业的实现邮政银行在金融方面实现专业,包括我们去年开始实施我们内部的把快递业务做成专业化管理以后,并且我们自己投入飞机,实行全国第一个全夜航,白天寄的东西我们晚上处理,第二天就可以拿到了EMS的邮件,这是我们实行专业化管理以后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第一是促进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跟企业组织的运行模式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运行方式没有达到一种从分散型到集约型到专业型的梯度,实现信息的手段超前也是没有作用的,提示我们在实现信息化展业管理过程中,要把适度性把握好。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是固化流程的作用。如果没有实现信息化,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关系、人情尤为突出,有了信息化,就不靠人情关系来操作了,就是必须按照信息化的流程来操作和规划流程的管理。第三是对信息共享的作用,也包括企业的资源给客户的共享,我们有很多成功的例子,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做的赴港澳签证次业务,公安厅跟我们合作,首先一条是信息化水平到了什么地步,信息化管理自己内部的,那么你给客户能享受什么,我们展示了我们的信息化,我们所有的快递在网上每一步都可以查到,就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信息共享,不但拿到了神公安厅全省的港澳签证,我们还拿到了美国移民签证,这些都是我们这方面的业绩。最后一个是对提高信息透明度的作用,减少了人为因素。这些是我们归纳的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这里面首先的问题就是CIO面对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我们广东邮政企业的CIO我们感觉到我们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IT的应用,确保信息技术在本企业能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并适应飞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信息技术在企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初级阶段,信息技术一般都是在企业中技术层面的角色-技术人员,在70、80年代的时候体现最明显。第二个是渗透阶段,在80-90年代期间,我们的信息技术人员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不是纯真的开发而是中层管理干部中充实一些信息技术的人员中层考虑的问题是考虑的信息技术的问题。扩展阶段,尤其在1994年末期,已经到了中高层企业都必须知道信息化,也需要充实信息化的人员。集成阶段包括企业的CEO都要了解信息化,认识到信息化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信息技术给企业扮演的角色从最底层逐步走到最高层。纵观以上四个阶段也明显的看到了信息技术的演化有一条主线从生产控制到管理运行,从提升效率到提升价值,从专业技术人员到管理者从追求面上多功能到追求质上的竞争力,从技术战略转移到商务战略。业务与技术的关系:一、战略层面上来看待这个问题,应该以技术为依托,你在考虑业务的战略过程中,必须考虑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依托你的业务发展和战略的制定。二、信息化项目建设层面上业务主导技术,建设一个信息化的项目不是光技术人员的实行,应该以业务主导技术怎么样建设信息化,使信息化项目能够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够满足你的业务需求,在这个结合过程中,搞业务管理的同志就觉得信息化是IT部门的事不是自己的事,而缺乏业务对技术的指导作用。三、系统运行层面方面,必须是业务服从于技术,因为这个系统已经开发完了,投产以后又说不好,业务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没有任何一个系统可以从开发一直用下去,不断的应用下去,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搜寻新的需求,作为已经项目的铺垫。业务与技术的关系:一、从业务策略方面,我们由技术业务的策略指导企业的架构,由企业的架构看IT架构,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二、从技术发展潜力来看,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我们IT的战略目标,由IT战略构建我们的IT架构,就是真正搭建企业IT架构过程中,必须从两个方面比较完整的看待这些问题。三,从竞争方面来看,从IT发展战略和IT发展预测来指导企业的战略,使企业的战略进一步提高,提高了以后,企业战略再指导企业的架构,这样循环指导。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方向。IT部门在制定战略过程中要考虑到搭建什么样的架构服务于企业的架构,因为企业的战略、架构一定是为了客户的的满意来搭建的。信息技术的体系架构,我们分为五级:从CIO角度来看,要看企业的战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的技术战略和企业的技术规划,以及企业IT的技术架构,在过去有了这些IT战略规划和架构,再来制定你的任务和目标、技术现状的分析,包括用什么设备,有效的资源的运用,原有的应用跟新的运用的结合,最后决定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案,这些确定了以后,包括体这个项目的清单、标准评估等等,最后拿出一个预算。分开来看,上面是信息体系架构,一开始回到主题,到底I是什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I包含企业战略层管理层、知识层和运行层,覆盖了体的经营、管理、投资部门整个层面还需要考虑你的业务合作伙伴和消费者,这些领域里的信息都必须要把它整体架构里收集起来,有了这个信息技术,再来搭建你的技术架构,首先要基于一个公共的通信平台,那就是我们许厅长给大家提供的,对一些企业提供政策和公共平台,我们企业就要利用政府的政策和平台,首先作为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搭建自己的硬件、软件、信息库等,这两个部门结合起来,才能搭建好信息技术体系架构。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航空企业设备备件储备,需要从航空企业实际的需求出发,总的目的是满足企业生产设备维修需要,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又要考虑设备备件库存资金的占用,不合理的设备备件储备不但不会给企业解决问题,还可能由于过多的占用资金而影响航空企业的正常生产。一般情况下,对于航空企业来说以下各类零部件应该是航空企业必须要储备的:(1)生产设备的配套件;对于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零部件必须要有所储备;(2)生产设备说明书中明确指出的“易损件”,是企业设备必须要有的备件;(3)生产设备中起到主要负载作用且比较薄弱的零部件件,如:生产设备常用的小齿轮、联轴器等;(4)设备生产运行中那些经常摩损的零部件,如:设备的磨擦片、滑动轴承、传动丝杆付等;(5)起到保证零部件生产精度的重要设备零件,如:齿轮、主轴、蜗轮付和丝杆付等;(6)生产工序较多、工艺要求比较复杂、可能需要企业专门管理人员来进行协调、制造的复杂零部件或者设备成品;(7)生产流水线上的关键设备备件。因设计结构不良而故障频率高的零件;(8)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在高温、高压、腐蚀环境下工作的零部件。

2航空企业设备备件来源、订货与储备管理

2.1航空设备备件来源方式

2.1.1外购备件。对于航空企业需求量比较大的通用件、标准件等,可以采取外购方式,这样能够有效减少企业储备资金占用,少量储备随用随买。外协加工备件。对于那些加工工序比较多、结构相对复杂、生产周期较长,甚至需要专用工装才能生产的备件,可以向专业化的配件厂商订制购买。

2.1.2企业自制备件。这些备件具有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等特点。

2.2航空设备备件订货方式

2.2.1定量订货。设备备件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库存,应该保证备件库存量处于计划最高与最低储备额之间,低于最低储备额的备件需要及时订货补充。该种方式较适用于那些每年发出次数较多而单价又相对便宜的零部件。

2.2.2定期订货。主要是按着事先规定、计划的时间定期的盘点、补充备件。该种方式比较适用于那些备件需求量变化幅度较大的普通零部件。

2.2.3使用量订货。使用量定货操作需要先确定某类设备备件最高库存量,根据实际使用数量订货补充,目的是保证某类设备备件库存量始终处于某个规定数量内。该种方式比较适用于那些每年需要维修、更换次数较少而单价又比较昂贵的设备备件。

2.3航空设备备件储备管理

2.3.1成品储备。部分航空设备维护修理过程中,会要求备件尺寸大小的一致性,这种情况的设备备件可以考虑成品储备。

2.3.2半成品储备。半成品储备主要基于那些可以通过拆机修理的设备,应该保证有一定的设备零部件储备。

2.3.3成套储备。成套储备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航空设备的传动精度、配合精度需要,可能需要成套的更换设备零部件,需要进行成套储备。

2.3.4部件储备。主要以部件形式进行储备,目的是可以进行快速修理,储备那些主要的、制造工艺复杂的零部件。

2.3.5毛坯储备。主要是为了缩短设备停机时间,对于那些机械加工工作量不大,但又难以确定具体使用尺寸的零部件可以以毛坯形式储备。

2.4设备备件储备定额的确定

确定航空设备备件储备定额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主要工作,是编制各类设备备件储备计划的重要基础。对于航空设备备件储备定额,首先要充分考虑设备的使用寿命长短;其次,要考虑备件的消耗量、企业的机修能力和备件供应周期长短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第三,以满足企业设备维修需要、不占用过多备件资金、保证备件储备周期最短等为原则,最后确定备件储备定额。

3结语

目前,国外众多的航空企业普遍将设备备件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重要工作来抓,并鼓励企业设备备件管理部门开展专门的研究,以期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企业设备备件管理效率,满足企业生产发展需要。而我国航空企业的设备备件管理工作还没有引起企业领导的关注与重视,特别是在企业改制环境下,部分航空企业虽然配备了专门的设备备件管理人员,但由于他们在思想上、专业素质上以及企业在设备备件管理资金投入上、具体管理措施上与国外航空企业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对我国航空企业科学化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航空企业设备备件管理,促进我国航空企业设备备件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工程质量目标的控制与管理工程质量目标的控制管理是以工程合同文件的质量条款为准则的。工程质量主要表现在材质、施工工艺及维护保养等多方面。在对重要单项工程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设计的单项工程,施工时应按要求成立攻关(QC)小组,及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保证工程质量。当工程质量与企业(项目)利益发生冲突时,主任工程师有责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服从于“质量第一”的原则。原材料、成品材料及半成品材料进场应严格实行质量控制。施工中因管理失误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应认真处理对待。工程进度管理主任工程师必须按照规定的进度目标,全面执行施工进度计划。针对某些工作的实际进度,及时调整好后续工作的进度计划安排;随时注杨祝伟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安装公司黑龙江大庆163000意单项工程形象进度以及施工能力、设备、材料供应情况。对有分包的工程项目,应注意协调各方有工序衔接关系的工作面的施工,并要求各方有关人员做好交接等有效记录,不能影响整体工期目标。工程成本的管理工程项目要在质量、工期上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主任工程师要经常注意材料检查,工程上各道工序自检,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情况以及对工程成本有影响的技术管理。

2、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目前油田施工企业通常是在项目上或工程处设主任工程师,受企业总工领导,在主任工程师下设施工技术组,在施工技术组内设置若干工程技术管理岗位,分别掌管不同的工程项目,同时负责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工作。

2.1技术组的主要职责

2.1.1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部门颁发的有关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有关制度;负责编制本单位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2.1.2负责组织本单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图会审;编制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重要的技术安全措施;

2.1.3负责对本单位施工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组织处理施工现场检查存在的技术问题;

2.1.4按工程进展情况及时组织项目工程技术资料编制、竣工资料组卷归档工作。负责组织技术人员撰写技术论文、工法。

2.2加强工程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做到一专多能,既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又要能掌握几种技能,做到动手做内业和动口现场协调管理能力并重。企业要致力于培养和建设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且具有奉献精神的工程技术管理队伍,形成集体优势,充分发挥技术人员潜能,以适应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3加强施工技术资料的积累和档案管理

2.3.1对于施工单位,工程竣工资料主要包括:竣工验收文件,施工总结,施工承包合同、投标文件、工程变更设计文件、工程交接证书、竣工决算、施工文件(工程照片、其它施工原始记录),在上述资料中施工文件是施工单位从开工到竣工与工程施工同步的工程资料,是工程施工的真实反映,是竣工资料的基础,也是油田新改建工程及科研工作的主要参考资料。施工单位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必须做到专人负责,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协调一致,按建设单位编制规定进行整理,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

2.3.2工程建设档案对于油田的管理、规划及开发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工程建设档案是处理工程项目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原始依据。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借助于工程建设档案来分析原因,判断问题的影响程度。

(2)工程建设档案是衡量一个施工企业资质等级和信誉的依据。每年的企业信誉评价不仅要查看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水平和装备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企业往年所承包工程项目及工程质量的等级水平,要取得这些证明材料,只有靠完整的工程档案来提供。

3、结论

油田建设施工企业是技术和劳动比较密集的企业。有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工程技术管理经验,有一大批从事工程技术管理的人才,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又不能不面对现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经济环境中形成的技术管理模式已经不太适应形势的发展,甚至出现削弱工程技术管理组织机构或工程技术管理职权不清、忙乱无序的现象,专业技术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开拓拼搏和艰苦奋斗精神、服务和奉献精神有待提高。工程技术管理仍然是我们面临着的一项重要任务。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本文把中小企业集群定义为:一群位于同一地理区域的相关企业组成的集合体,它是具有地理区域边界的一群中小企业在某一特征关联背景下的产业生态系统。与非集群的中小企业相比,集群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对集群创新优势的利用上。而这种对创新优势的利用是通过“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实现的。协同指事物或系统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协作、配合的一致性或和谐性。协同的经典数学语言表达是:l+1>2。协同无处不在,创新中的协同更是得到创新研究学者的重视。这种重视蕴涵在对创新系统的研究中,随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而深化和丰富。中小企业创新系统理论认识到了企业内部各个要素在创新中的有机结合、协作、配合的一致性或和谐性。

二、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

中小企业集群是一群有特定联系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聚。这些企业间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既可实现专业分工、资源互补,又可维持一种长期的、非特定合约的合作关系。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既不会损失单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又可以获得大企业才拥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技术创新的网络化优势

集群内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竞争使得企业个体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和高度的警觉和灵敏性,合作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克服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缺陷,最终形成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创新网络,从而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

2、基于专业化分工的资源整合优势

中小企业集聚后,由于合作需求的存在会迅速形成各种配套服务的专业化市场。专业化分工网络不仅降低了创新在技术上的难度,扩大了创新发生的几率和在商业上的应用价值,而且又能共享各种辅助的规模经济,解决了中小企业创新中存在的规模和资金、风险问题,降低生产成本。

3、知识的扩散和聚集优势

根植于集群中的知识扩散,因其不可模仿、不可替代性将导致集群可持续的技术创新优势,进而提高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发展,又对外部资源(技术、人才、企业)的吸引力加强,从而引发进一步知识集聚进而又引发更大规模的知识扩散过程,如此循环进行,不断提升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企业因集群(注:动词)带来的资源优势,可以(一定程度上)缩短创新的周期,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但集群条件下,市场自然引致的创新水平与社会最优水平还是存在差距的。从而,这些激励手段还是必要的。而“非独占性”在集群经济条件下则更突出:集群技术创新扩散速度较快。因此,针对“非独占性”的政府激励手段对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来说更是必不可少。

4、优越的学习能力优势

在集群内,信息、知识和创意快速传播,使每一种创新都能迅速普及,并不断完善。集群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也减少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费用负担和压力,有助于提高集群内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企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中,学者们都力图用集群所在区域的文化因子来解释经济奇迹。如浙江许多乡镇地区就被誉为充满“创业精神”的区域。另一方面,集群形成过程本身就是孕育文化因子的过程。一些学者引入“集群文化”解释这一过程。集群文化指“在区域上集中的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察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含的创新精神、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开放的思想交流氛围、鼓励冒险和善待失败等因素是集群区域创新活力的深刻注释。

三、我国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至少已形成三类企业集群: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业基地,乡镇企业自然发展起来的集群以及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业基地(例如深圳一东莞,以及上海一苏州地区)。

经过近20年发展,地方企业集群初步形成,部分产业的企业分工配套网络渐成规模,但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压力。

2.在一些智力密集地区(例如北京的中关村)

高新技术企业“扎堆”十分明显,但是其集群的形成机理、区位特征和发展趋势却并没有真正为人们所认识,由于政策不到位和制度性因素,企业“窝里斗”和“内耗”相当严重,同业和相关行业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专业化分工不发达,直接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一些乡镇企业自然发展起来的集群(例如浙江温州,以及河北清河等很多特色产业集聚区域)。

其发展也到了关键的阶段,面临着如何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和区域的管理水平,以及面临企业优

胜劣汰和外资进入等诸多问题。

4.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已经吸引了知名的跨国公司

由于本地化的需求,带来或即将带来一系列配套企业。可能形成较大的企业集群,如何规划这种地区的发展,己经摆在地方政府的面前。

5.一些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域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1、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态模式

在前面对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分析、明晰的基础上,本章主要对集群创新系统要素间的复杂、动态关系进行揭示,即对集群创新系统—知识分配网络的动态机制进行分析。这里从创新主体间的知识互动出发,来分析和评价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过程中的障碍与瓶颈,进而完善创新的主体结构,并通过完善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来提高创新的整体绩效,强调主体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集群创新系统的整体竞争力。在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明显,技术变化速度加快,市场竞争激烈,而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命周期比传统产业要短的多,从而造成了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快。同时,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导致产品尤其是科技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这就要求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要缩短技术创新所需的时间,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中小企业集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创新主体(参与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以及资金技术的问题,而且要考虑外在因素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这不仅包括相关技术的发展动态以及市场对于此类技术的反映,而且包括市场变化发展的要求,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市场需求固然重要,但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有生命力。符合市场需求将大大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使技术成果能够迅速进入市场,并获得较为有利的市场地位。根据对以往文献的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为了适应内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采取动态的模式是较为行之有效的,因此提出了一种动态创新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行动上的灵活性,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来响应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并根据这些影响进行技术创新的调整。根据技术创新的具体情况将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要考虑到技术创新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并且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并根据这些影响而调整技术创新的过程。

4.1.1动态创新第一阶段

从技术创新的动因来看,技术创新的方向主要由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来影响。在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下,科技进步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美国马奎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在567项技术创新案例中,有20%左右归因于科学技术的推动。这类创新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大,往往是根本性创新,创新周期长,风险也大。中小企业集群由于与开发投入的限制,由科学技术推力产生的创新较少。技术创新目标形成之后,就要通过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主体来实现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主体主要是由参与创新的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组成,同时中介机构和政府的参与也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在合作初期,技术创新主体应选择建立合理的内部框架,并明确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和其他所需资源,同时明确各个技术创新主体在技术研究,产品转化,技术或产品市场化中的责任,实现技术能力的共享和成本分担。技术创新主体是对参与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活动的所有创新资源进行整合的有效力量,他们不仅是将创新资源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小企业集群的统一技术创新目标引导下,将技术创新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和合理利用,使中小企业集群拥有具有整体突现性的技术创新能力。

4.1.2动态创新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技术创新动态模式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是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和实现阶段,此时的技术创新不是封闭的,完全根据先前制定的技术创新目标进行研究开发,而应是动态的,技术创新主体要根据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则技术创新将以失败和无意义而告终。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影响是多方面和难以预测的,内部影响主要是指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的资金支持的变化、创新主体的变化、技术支持的变化。如参与技术创新的某个创新主体因故而退出技术创新,则由其退出而引起的技术创新人才和资金的变化就要考虑到技术创新过程中。外部影响主要是指需求变化、技术变化、信息变化、市场变化和政策变化。如一项科学技术的突破可能会使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使本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调整以适应或变得无意义;另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将给中小企业集群的机会创新活动带来不小的冲击;在多样化、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的客户需求驱动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快速多变且难以预测,市场机遇稍纵即逝。

2、中小企业集群动态技术创新的信息网络支持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好坏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支撑和实施。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众所周知,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各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管理,从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再先进,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这也使得施工技术管理更加重要。

二、完善施工技术管理的几点建议

1.设计科学的施工组织

科学的施工组织是施工过程有效顺利开展的基础。现场施工需要施工组织进行设计指导,全面布置施工生产活动、控制施工进度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安全问题,都是施工组织设计中需要涉及的部分。如果没有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这些问题都将按照毫无章法的状态进行,另外,调整劳力和机械的基本依据也是科学施工组织设计。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应该包含着施工过程中每一阶段、每一工种都可能出现的技术和难题,并且提出有效的符合施工现场实际施工方案的技术措施,来解决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难题,这些是在工程开始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就应该考虑到的。

2.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首先应坚持以法治企,强化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其次,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建立

质量保证体系内容是为适应外部质量保证要求,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质量体系,它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工程资料整理工作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涉及各个专业技术部门、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一项复合性工作。要保证工程竣工资料真实、准确、完整、规范、齐全,真实地记录和反映施工及验收的全过程,就必须不断加强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形成一流的工程施工资料,从而为建设一流工程项目提供资料方面的保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要不断地强化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及工人的才能和作用,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不断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不但要充分结合国内外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的经验,还要积极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措施和方法,进而有效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应用水平,以及行业整体科技含量的显著提升和进步。

作者:张金超 单位:望都县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应芳.分析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的要点[J]科技传播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Abstract: In China,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ccepted by enterprises, and the enterprises are urgent to find the suitabl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m. This paper selec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related literature between 2000 and 2010 management journal to study firstly. Next, we found the trend and ke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domestic recently by analyzing the trend of research subjects.

关键词: 知识管理;趋势分析;内容分析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trend analysis;cont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314-02

0 引言

1996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文,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自此掀起了学术界对于知识研究的热潮[1]。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中知识的含量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成为管理学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由于研究视角、动机不同,研究的内容繁杂、方向不明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刘咏梅、王琦、彭连刚对2000至2007年国内知识管理的文献进行了趋势分析[2]。本文通过对近十一年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文章进行梳理,以便进一步了解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的全貌,总结过去十一年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趋势做出初步的探讨,这将对以后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数据统计

1.1 样本选择 理论上,对知识管理进行文献综述所研究文献应当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几个部分,但由于时间和笔者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以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网格资源共享平台(cnki)为样本选择基础,且只包括期刊论文。

1.1.1 期刊选择 本文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管理学的26种期刊2000—2010年间发表的文献进行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上对这26种期刊以“知识管理”为搜索主题逐个进行检索统计,一共检索到1124篇文献,然后逐一阅读文献摘要,剔除实际研究主题并非知识管理的文章,结果共获得677篇知识管理相关文献。在统计的这26种期刊中,以科学进步与对策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这两种期刊发表的知识管理相关论文的数量最多,分别为145篇和108篇,可以看出其对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视。

经统计分析发现,这26种期刊在2000年到2010年间刊载的知识管理论文数量和所占百分比有很大差异,前9位期刊即科学进步与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管理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华东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软科学共刊载知识管理相关文献553篇,占总数的81.68%,而后17位的期刊一共只有124篇涉及知识管理的论文,仅占总量的18.32%,因此,本文选择前9种期刊作为样本来源期刊。

1.1.2 样本基本数据 对科学进步与对策、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管理研究、科学学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科研管理、华东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软科学这9种期刊2000年到2010年知识管理相关文献按时间进行统计整理,总计553篇文献,作为此次趋势分析的样本。

知识管理的论文数在2000到2010年间呈先增加后保持的趋势,2004年和2009年的文章数量尤为多,分别占到了13.92%和12.84%。

1.2 研究主题的数据统计 本文对经过样本选择所获得的553篇知识管理相关文献根据其研究主题和时间进行分类整理。将知识管理研究主题分为7大模块,分别是对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的研究(主要涵盖了对知识管理基础概念的解释以及国外最新知识管理理念的介绍)、对知识管理战略的研究、对知识管理实施的研究、对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对知识管理评估的研究,以及对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见表1)

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对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占到了样本总量的25.31%;而在对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中,对知识应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研究又分别占到了42.86%、35.71%和18.57%。

样本中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也较多,占到了样本总量的17.18%,但其中83.16%的文章是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而知识管理系统影响与使用的文章则只分别占了15.79%和1.05%。

还有一些研究关于知识管理的实施(15.01%)和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15.01%)。有关知识管理实施的文章主要论述了实施的步骤和方法(49.40%)、实施的环境(20.48%)、实施的经验(15.66%)以及实施的问题和风险(14.46%)。

此外,近几年国内对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的研究以及对知识管理相关概念研究的研究趋势较为突出。对知识管理相关概念的研究明显减少,可以反映出对知识管理概念的研究已经发展相对成熟;而对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的研究明显增多,这说明这方面的研究是近年国内研究的热点。

2 结果分析

2.1 研究特点分析

2.1.1 刊登的刊物相对集中 本文所选择的553篇文献来源于9种期刊,其中以科学进步与对策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这两种期刊发文最多,分别发表了145篇和108篇,占到了样本总数的26.22%和19.53%,而后七种期刊发文总量只占到54.25%。

2.1.2 知识管理的关注度上升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00-2003年,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仅占到了总数的23.15%,而2007-2010年间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却占到42.31%,说明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

2.1.3 研究视角多样化 通过整理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角度错综复杂,比如从研究层次的角度看可以将研究分为对个体层、团队层、组织层和组织间层等的研究;国内仅对知识管理概念的定义就不下20种,从不同的视角可将概念界定为三类:能力论、资源论、过程论,但仍有一些学者的定义不属于这三类中的任何一类。

2.1.4 研究主题趋于集中 在统计的553篇文章中,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过程(140篇)和知识管理系统(95篇)两大方面;而在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中,对于知识应用和知识共享的研究占到了42.86%和35.71%,在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中,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的研究则占到了83.16%。

2.2 研究的重点

从数量和增长趋势两个方面表明,近年来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集中于知识应用和知识共享。而从过程的角度看,知识运用是通过知识转移和知识利用完成的,知识共享是多次的知识转移,而在近三年与知识运用有关的36篇文献中,与知识转化相关的文献共27篇,与知识共享有关的文献中,研究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知识共享激励问题的文章大部分也是着眼于对知识转移过程进行的探讨,与知识共享有关的26篇文献中,与知识转化有关的文献共15篇。仔细阅读这42篇研究知识转移的文章后,有33篇文章从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如何提升组织层、个体间的知识转移能力,足以表明,关于知识转移能力的提升的研究是现阶段我国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

3 总结

通过此次文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且知识管理过程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2]。但在知识管理系统方面的研究上,与国外[3]相比国内学者显然更加注重如何设计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对于系统的使用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这可能与我国知识管理刚刚为企业所知、企业亟需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现状有关。

本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比如:与知识管理有关的文章大多发表在以下五类杂志上:管理类、教育类、图书情报类、经济类、计算机应用类[4],而本研究所选的9种具有代表性的期刊全部为管理类的期刊,导致一些技术类的知识管理研究未能统计在内,且仅以“知识管理”为关键词检索文献,过于片面,从而造成研究的遗漏。

参考文献:

[1]彼得·F·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7.

[2]刘咏梅,王琦,彭连刚.中国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02):31-38.

[3]Alavi M,Leidner D.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J].MIS Quarterly,2001,25(1):107-136.

[4]李莉,杨亚晶.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5,(10):9-11.

[5]沈爱琴,汤少梁.基于心理契约的中医院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管理[J].价值工程,2012(06).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论文模式

作者简介:谭德荣(1963-),男,山东青岛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高松(1965-),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淄博 25504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dyc1106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19-01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培养方式已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类型。基于工程实际的切实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正在快速发展,将成为今后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这对工科专业研究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论文选题、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有所不同。[1,2]因此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论文选题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的转变,[3]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数都在5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大量毕业生特别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走向社会实际的工作领域。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在基础理论、整体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规划,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专业领域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选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不能完全照搬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需要把握好诸多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设置相关课程,加强基本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工程领域的实践环节。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与答辩等都要有不同于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其中学位论文选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背景和发展方向,科学选题,尤其要定好研究方向和内容。选题的质量和方向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业前景。如果选题没有新意,那么论文写作内容也只是重复前人的工作。同样,选题如果脱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研究内容太理论化,那么也就无法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预期目标。[4]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论文的选题,要从提升实践创造能力的观点和视角来思考,选题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先进性,也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目标要求,确定具有一定难度的实用性课题;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实践验证;选题应为本学科、专业或工程实际等方面具有实现该课题的基本物质条件,并经过努力能按期完成。[5]

三、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模式研究

1.论文选题范围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导师已有课题确定选题。依据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在研究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导师的科研工作相融合,为学生顺利完成论文提供较好的研究条件。二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论文选题。从工程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工程实践的现实问题,学生在深入实践、广做调研的基础上,能够确定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三是与企业联合培养确定论文题目。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选择企业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论文选题,这种选题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会设计、研究与实际制作,培养他们从事科研、学习的基本素质和开创性的科研能力。

2.论文选题模式

从生产实际出发,工科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针对某个工程领域的软科学论文,如调查研究报告、工程管理论文等。根据多年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体会,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具体可从五个方面进行选题。

(1)产品设计研发类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和再研发,包括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要求遵循产品研发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用科学、规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研发产品。产品达到行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性能先进,有一定实用价值。

(2)工程设计类论文。该类题目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进行设计研究。要求按照工程类设计规范必备的辅技术文件,包括工程项目概况、所遵循的规范标准、技术经济指标等。综合运用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等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3)工程应用类论文。该类题目直接来源于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实验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研究成果能解决特定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4)工程项目管理类论文。该类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专业领域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专业领域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工程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研究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并具可执行性。

(5)调研类论文。该类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提出命题,发现本质,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并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调研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四、结束语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培养形式和论文选题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尤其是把好选题关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文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并根据以往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经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思考,给出了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可采用的几种模式。这些论文模式符合各专业领域实际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日益凸显,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德龙.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多元化创新性精英人才培养新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

[2]林超,赵海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选题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

[3]刘少华.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4).

[4]刘思鹏.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1).

上一篇:企业税收论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绩效考核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