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净资产范文

时间:2023-03-05 01:17:31

企业净资产

企业净资产范文第1篇

企业资产的损失既包括直接损失,又包括间接损失,间接损失通常有两种情况摘要:一是损失前资产可变现价值和账面净值差额;二是预期的盈利。因间接损失确实影响到了企业的净资产,故而有必要对间接损失的确认、计量新问题进行会计反映。

一、实例及引出的新问题

已提完折旧尚未报废(还可使用)的固定资产遭受意外损害(比如火灾、水灾、地震等),从会计角度看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对盈利不会产生影响;但从其他有关方面的角度看则是完全不同的。其中会计人员认为:既然该项资产已提完折旧,该项资产的资本性支出已摊入有关成本费用,账面净值仅是残值,对当期和以后各期盈利没有影响,因此基本上是没有损失的。其他有关方面则认为摘要:可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资产却遭到了意外损害,丧失了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和在未来创造的经济利益,因此是有损失的。这种情况尤其是在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和自然寿命相差较大时更为明显。上述新问题虽不完全是个会计新问题,但和会计关系十分密切,如何能够从会计理论上对此做出合理解释,或是对会计理论有何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新问题。

二、损失的涵义

上述新问题首先涉及到的是对损失的理解新问题。对损失的不同理解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损失在《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中定义为摘要:“损失是某一个体除出于费用或派给业主款以外出于边缘或偶发易以及出于一切其它交易和其它事项和情况的权益(净资产)之减少。”上述定义也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损失的定义。而在《立信英汉财会大词典》(陈今池编)中则定义为摘要:“损失是指一项支出的发生或资产的耗用,并未提供相应的营业收入;或指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营业费用超过营业收入;或指一项资产遭受未能预料的损坏或盗窃。”

两定义虽然表述不同,其含义大致是相同的,二者均指出了损失的本质──由丧失的无利益获得的资源而导致的权益(净资产)之减少。但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摘要:FASB的定义包含的范围较广。第二个定义并不包含上述负债由于利率(汇率)变动而带来利益丧失的第二方面,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这种由于利率的降低导致的按现值计价的负债价值增加,会使得权益(净资产)减少,但在现在和未来并不会导致资源的流出,是否将其列为损失值得思索。我们认为应将其作为损失,其原因在于企业理财的目标是企业财富的最大化,也就是股东权益最大化,而上述情况减少了企业净资产,影响了理财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企业构成一项损失。从上述可知摘要:FASB对损失的定义强调的是净资产的减少,但并不强调必须有资源的流出;第二个损失定义强调的是由确定的资源流出(费用除外)带来的损失。因此FASB对损失定义的范围较广。

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由于没有单独地将损失列为会计要素(一般将其归为费用中),因此对损失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实质上损失是由外部和偶发性的事项所引起的,这些事项不经常发生,也不能预期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定会发生。这些交易、事项和情况绝大部分来源于个别个体及其管理方面无力控制的外界因素。假如它们是收入获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则它们就应包括于费用当中。但损失往往并非“不可缺少”而是“毫不情愿”,因此并不能归入费用中。

尽管损失和费用同样均会减少净资产,但两者是有区别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六号概念公告中将费用定义为摘要:“费用是某一个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费用的本质在于以获得更大利益为目的的资源丧失。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费用定义是个狭义概念。因企业不断进行的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构成费用,而非主要经营活动的耗费或资源的流出则不构成费用。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这种非主要经营活动的耗费被称之为损失(LOSSES)。

三、损失的分类及确认

损失的分类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本文所采用的标准是按损失和事件的关系来分类,将其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指由事件直接导致的净资产的减少;间接损失指的是由事件带来的、不易被立即察觉到的或在将来引起的净资产的减少。

确认损失的标准和确认期间费用的标准相似。它通常在某一资产能提供给企业的可能得益小于所记录的账面价值时予以确认。假如是非正常交易的资产出售以及因自然灾难所导致的损失,则在何时记录此类事项就是相当确定的。但假如价值的下降是在若干期间内逐渐发生的,那么就很难确定这项损失究竟是何时发生的,即很难确定应在何时记录损失。该项资产最终可能被出售或废弃。但假如该项资产的用处已丧失殆尽,那么将损失的确认推迟至资产废弃时显得很不合理,那么该项资产已失去了预期的价值且这种价值上的损失在未来也不可能恢复时,那么就应将其列作为损失。

从上面的叙述可知,目前会计上确认的损失为直接损失,对于间接损失是不予确认的。这也是理论上对前述新问题不做损失处理的根据,但这种解释是从会计角度而言。从经济学角度看,毁损的可使用固定资产是有损失的,因其在毁损前符合资产的定义,是一种经济资源,它的毁损理应为一种损失,笔者认为对其应加以确认。在目前的会计实务中,直接损失也并不是全部确认的。比如股票投资由于市价下跌而产生的损失;债券由于利率下降而带来的损失等在会计上并不做损失反映。

四、损失的计量新问题

具体来说,损失的计量应分成两种情况,对于直接损失应该说是轻易的,这在会计实务中有明确的做法;但对于间接损失的计量则相当困难。笔者认为间接损失应包括两部分摘要:一是损失前资产可变现价值和账面净值差额;二是在将来预期的盈利。假如范围再扩大一点,应包括对整个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所讨论的是前两部分。目前的处理和本文观点主要区别在于间接损失新问题。但间接损失的计量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一)资产可变现价值和账面净值的差异

在会计上对损失的计量一般是以其账面净值来进行的,而账面净值大多和历史成本有关,以这样的价值来计量损失是不准确的。应以可变现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既然以账面净值列为损失,那么应将两者之间差异进行调整,但这样做的难点在于摘要:第一,资产已经损失,其可变现价值的取得存在困难,而在此之前又很难对资产的价值进行经常评估。第二,若可变现价值小于账面净值将抵减损失,但这样是否欠稳健?

(二)未来的预期盈利

企业净资产范文第2篇

企业合并后,对于合并双方的不同法人以前年度的亏损弥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下称财税[2009]59号文)做出了特殊规定,明确被合并企业的亏损可在合并企业实行限额弥补。其中在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2010年第4号,下称4号公告)进一步明确,弥补亏损的限额不是总额,是在税法允许的期限内每年可弥补的金额。合并方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构申请所得税亏损弥补,填写的《企业合并业务申请企业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明细表》(以下简称“计税基础明细表”)时,需要确定资产、负债及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并按资产、负债的科目明细分别填列。如果不能按照要求填写,则税务机关不予受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财会[2014]6号)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对可辨认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需要由具备资质的评估机构按相关原则进行评估确定。根据会计平衡关系,资产-负债=净资产,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减去负债公允价值等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等相关准则、指南的规定,确定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时,一般是以企业整体为目标,选用合适的评估方法来确定。确定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按照资产、负债项下各具体类别的特性,分别选用适当的评估方法来确定的。

二、不同评估方法差异辨析

按具体类别分别确定的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依据会计平衡关系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以企业整体为目标评估确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二者在数值上可能存在三种关系,即相等、大于或小于。如果二者相等,意味着企业整体全部由可辨认资产、负债组成,并且二者在确定公允价值的评估方法上也一致。如果二者是大于或小于的关系,意味着企业可辨认资产、负债的组合价值与以企业整体为目标的净资产价值在构成范围及价值计量上存在差异。构成范围的差异表现在,企业整体价值中包含了不可确指、但与整体盈利能力不能分离的无形资产和商誉等价值,因为其不符合会计相关定义,没有包括在可辨认资产、负债组合中。价值计量的差异是由于在对资产、负债项下各具体类别的公允价值进行的评估,其实是属于部分资产评估,与采用收益法或市场法对以企业整体为目标的净资产评估,选用评估技术方法不同而形成评估结果的差异,本质上仍是由于构成范围不同造成的。对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净资产公允价值差异的处理办法,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吸收合并,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按照评估确认的公允价值计量,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如果是正数,单独做为一项资产—商誉处理,列入合并方账户。如果是负值,则作为合并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合并方取得的可辨认资产、负债在入账时,仅限于被合并方账面上已确认的资产和负债的范围和账面价值,不增加新的资产和负债,不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合并方进行所得税务申报处理时,对于被合并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可辨认公允价值的差额,无法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规定,也不宜借鉴非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的处理办法,即净资产公允价值大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形成的正差额做为一项商誉资产列示,负差额则计入当期损益处理。以上已经分析得出公允价值差额的产生原因,是由于构成范围差异及由此引起的评估技术计量差异造成的。从构成范围上看,净资产公允价值中包含了不可辨认且与企业整体不可分离的无形资产价值。而可辨认资产、负债项各具体类别,在按其特性选用不同的评估技术分别计量时,并不考虑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但不可确指和辨认无形资产的因素。二者在构成范围上的差异以及由此采用评估技术方法上不同造成了公允价值的差异。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从内涵上小于净资产公允价值,这种内涵上的差异是由于附着在企业整体上不可确指也不可分离的无形资产,无法在可辨认资产、负债的组合中反映造成的。基于这种认识,应当采用一种合理方法,将该差额分摊到可辨认净资产的组合中,使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净资产公允价值在内涵上趋同,可辨认资产、负债分摊后公允价值与净资产公允价值符合会计平衡关系,满足所得税亏损弥补申报的需要。对公允价值差额进行分摊时,应考虑可辨认资产、负债项下各具体类别的流动性属性和价值内涵,以确定分摊对象和分摊基础。《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计量及层次划分有相应的规定,对于流动资产及非流动资产项下的长期投资和各类负债项目,一般都有比较确定的金额或客观的市场价格,以此为基础确定的公允价值比较可靠,在公允价值层次也属于较高级别。对于不包括长期投资的非流动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存在相同或同类资产活跃市场报价的,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评估结果,没有现存市场价格的单项资产,采用重置成本法确定其评估结果。无论是市场报价还是以重置价格确定的评估结果,都是基于卖方出售价格或买方购建成本的基础来确定的,没有考虑到也无法计量资产组合在购建完成后,在最佳用途下带来的协同效应。而非流动资产作为企业整体经营能力承载体的投资组合,没有考虑其最佳用途及协同效应,而仅以购建为基础分别确定、并加总得出的评估价值作为其公允价值,显然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内涵。从公允价值层次上讲,估值技术计量属于较低层次,可靠性也较差。因此,对于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应以不含长期投资非流动资产为分摊对象,以其各构成部分的评估价值为基础按比例分摊,才能真实反映该类非流动资产组合的公允价值。在分摊后,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将消除,使得资产、负债及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符合会计平衡关系,也满足了税务处理的要求。

三、实务案例说明

下面以一个案例说明对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进行分摊的具体过程。某在境外注册并上市的C股份公司,在中国境内拥有两家独资非上市子公司,分别为A公司和B公司,主要生产、经营化工产品。为整合内部资源,决定由A公司吸收合并B公司。在合并基准日2012年4月30日B公司资产、负债情况为:账面资产3.38亿元,负债5.48亿元,净资产-2.1亿元。A公司聘请评估机构对合并基准日B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整体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了评估,其中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12亿元,采用收益法取得。全部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评估结果分别为:资产总计5.04万元,其中:流动资产0.76亿,非流动资产4.28亿(其中固定资产3.01亿,无形资产1.27亿,无长期投资),负债5.48亿元,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为-0.44亿元。净资产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为1.56亿。按照以上分摊原则,该公允价值的差额应由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按其评估价值为基础分摊。固定资产应分摊的差额=1.56÷(3.01+1.27)×3.01=1.10无形资产应分摊的差额=1.56÷(3.01+1.27)×1.27=0.46分摊差额后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应为3.01+1.10=4.11(亿元)分摊差额后无形资产公允价值应为1.27+0.46=1.73(亿元)分摊后资产、负债及净资产公允价值数额符合了会计衡等式。合并企业以此结果填制计税基础申报表向主管税务机构申请并得到批准,按以上公允价值确定的所得税亏损弥补限额在规定年限内弥补。

企业净资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能力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 财务投资状况

一、2014年房地产行业现状分析

房地产行业2014年将继续保持平稳向上的增长趋势,行业发展将呈现城市格局分化与房企格局分化的局面;房企利润率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一二线重点城市房价仍会进一步上涨,但其增速将大幅放缓,预计在5%左右。

1、城市、房企格局分化

2014年城市格局分化现象将继续存在,三四线城市的楼市正在积累较大风险,将面临着巨大的去化压力,但出现崩盘的概率不大。房地产行业呈现出强者愈强的格局,主要是房地产龙头企业拥有更强的市场把控能力以及资源吸聚能力。

2、房企利润率低位徘徊

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利润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饱和的程度,利润率在低位徘徊,行业平均利润率不足10%,很多房企的利润率只有5%左右。如果房企不进行战略上的创新与管控能力的提升,将很难提升其利润率,获得超额利润。

二、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获得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企业家的首要责任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而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其效果的最好的一个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总资产/股东权益)=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比率

从经营者使用会计信息的角度看,应使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2)中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该指标反应了过去一年的综合管理水平,对于经营者总结过去,制定经营决策意义重大。因此,企业在利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分析企业财务情况时应该采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另外在对经营者业绩评价是也可以采用。从企业外部的相关利益人股东看,应使用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1)中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只是基于股份制企业的特殊性:在增加股份时新股东要超面值缴入资本并获得同股同权的地位,期末的股东对本年利润拥有同等权利。

总之,对企业内更多的侧重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对企业外更多的侧重采用全面摊薄法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

三、从净资产收益率为起点,对房地产企业的四维能力分析

1、赢利能力

企业资本金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资本金利润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权益,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当企业以资本金为基础,吸收一部分负债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时,资本金利润率就会因财务杠杆原理的利用而得到提高,提高的利润部分,虽然不是资本金直接带来的,但也可视为资本金有效利用的结果。它还表明企业经营者精明能干,善于利用他人资金,为本企业增加盈利。反之,如果负债资金利息太高,使资本金利润率降低,则应视为财务杠杆原理利用不善的表现。企业成败的关键,只有长期赢利,企业才能真正做到持续经营。

2、偿债能力

企业财务状况的安全性的晴雨表。房地产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房地产企业的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的流动负债是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需以流动资产来偿还的。所以,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也就是资产的变现能力和变现速度。通常,我们分析房地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是通过变现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其中现金比率将在现金流量分析中具体分析

3、营运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有助于判断企业财务的安全性、资本的保全程度以及资产的收益能力,可用以进行相应的投资决策。一是企业的安全性与其资产结构密切相关,如果企业流动性强的资产所占的比重大,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强,企业一般不会遇到现金拮据的压力,企业的财务安全性较高。二是要保全所有者或股东的投入资本,除要求在资产的运用过程中,资产的净损失不得冲减资本金外,还要有高质量的资产作为其物质基础,否则资产周转价值不能实现,就无从谈及资本保全。

4、成长能力

杜邦分析法有助于企业管理层更加清晰地看到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决定因素,以及销售净利润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债务比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杜邦分析法的的基本思路: 权益乘数表示企业的负债程度,反映了公司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活动的程度。资产负债率高,权益乘数就大,这说明公司负债程度高,公司会有较多的杠杆利益,但风险也高;在分析房地产企业的成长能力时,不仅应对其报表数据进行多期比较,还应对具体的行业指标,如开发面积、销售面积、土地储备等指标进行多期比较分析。

四、通过杠杆系数,放大房地产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利用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良好形象多方面融资、提高企业总资产,利用杠杆系数将净资产收益率放大。围绕企业的经营管理捕捉管理层最关心的热点问题,适时的进行各种定期的和专题的财务分析。既可利用财务信息,也可利用业务信息结合判断与估计,体现财务分析的实时化和快速反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分析应该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在利用财务分析发现企业存在问题的同时进一步通过财务分析来判断企业资本运营效果,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调整,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的财富,从而达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清.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2]杜晓宇.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变更期间业绩预告披露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9.

[3]刘丽靓.上市公司再融资须与分红挂钩[N].证券日报,2008.

[4]张歆.部分上市公司“资金面变局”[N].证券日报,2008.

企业净资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资产收益;资本结构

一、引论

企业持续经营筹集资本来源不外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而资金来源结构直接影响到融资成本。不同的公司治理制度影响着资金来源的结构性安排,同样,不同的资金来源结构即资本结构又会影响到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当前,全球经济正在摆脱2008年金融海啸所带来的阴霾,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而言,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收益水平,切实保护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合法权益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基于当前时代背景,本文拟从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公司业绩表现所折映射出的经营效率与效果,研究分析公司资产运营收收益及资本结构状况,以求为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提供经验支持。

二、文献回顾及理论假说

对资本来源的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埃和米勒曾在1958年发表论著《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管理》,文中阐述了如果资本市场是完美的,那么市场价值与融资结构并不相关,两位经济学家的观点奠定了现代融资结构与资本成本理论的基础。此后相继诞生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成本理论等。权衡理论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路径选择可以通过权衡财务危机成本和负债税盾效应加以实现。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会产生外部融资成本,企业在筹措资金时首选内源融资;其次对于外部融资而言,银行作为机构群体其信息不对称程度远低于外部中小股民,债务融资的成本将小于股权融资,据此企业在融资时会按照先债务后股权的顺序进行。而成本理论认为机构投资者可以凭借其自身能力加利益动机保护其投资,股权适度集中可以有效降成本,在成本的管理方面股权集中与企业承担的负债规模有替代作用。

国内有关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的文献近年来逐步呈现。我国学者陈晓、单鑫研究发现,短期和总财务杠杆效用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及权益资本成本并无明显影响,而长期财务杠杆效用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及权益资金成本表现出负相关关系。陆正飞、叶康涛研究了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股权融资成本与负债水平高低也呈负相关关系。

公司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分配政策制评估、绩效评价等重要业务活动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离不开资本成本水平。企业的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及融资方式密切相关。资本结构的不同,会影响到对公司价值判断。

根据前述研究成果及当前时代背景,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强公司治理的需要,我国资本市场权益性投资收益率呈现稳步递增趋势;并且出于降低筹资成本的考虑,企业的负债筹资比率亦表现为递增趋势,两者有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文企业样本数据均来自CSMAR财经数据库,并用 EViews5.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本文的样本排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同时剔除信息披露不详和财务特征数据无法获取的样本。样本先取包括2010~2012 年沪深股市A股类上市公司,共包括1657组观察值。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为了分析资本市场上企业的收益走势及权益性资本的收益,本文选取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越低,说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越弱。该指标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用产权比率来衡量企业资金来源构成。变量名称及定义如表1所示。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特征

统计数据如表2显示,报告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分别为 12.85 %,5.16%,4.56%,呈下降均势,且中位数的变化方向与之相同;与此同时,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率的均值均为负值,且绝对数呈上升均势。产权比率数值从2010年的1.90到2012年末的1.53,亦呈回落趋势,与总资产规模变化均势相反。审计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较大比例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所公布的财务报表的合法与公允表达提供高水平保证,合理保证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较高水平的可靠性。

报告净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率的均值与资产规模变化均势相反,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在规模扩张、负债融资额度相对减少以及权益资本的报告平均收益水平呈下降均势。与本文假设预期不符。以上这些特征表象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表现为倾向于股权融资,而导致缺乏负债筹资成本税盾效应所带来的利益,与理论界广泛认可的优序融资理论有所悖离。

(二)检验结果与分析

表3列出了上市公司整体净资产收益率与与资本结构及审计意见的实证检验结果,表 4列示了上市公司整体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与与资本结构及审计意见的实证检验结果。通过对比发现,表3与表4所列示的各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基本趋同。

比较净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与产权比率水平的数量变化关系,在2010年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在2011年和2012年却显著负相关, 意味着在2010年度负债水平较高的上市企业,权益资本投资回报水平亦较高,而在其后的2011年与2012年净资产回报比率却与负债水向变化。以上统计结果表明在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的路径选择过中,2010年上市公司在对财务危机成本与负债税盾效应的权衡中,较多享有负债税盾效应所带来的益处,而其后来两年,在对负债减税效应与财务危机本的考量中,负债相对额度下降,表明债权人在近期宏观经济环境略呈通胀的背景下,加强了对债务危机风险的考虑,使企业增加利息成本所致。

资产规模因素逐步呈现出了与净资产收益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的变化方向,企业总规模越大,为企业带来所来的平均收益水平呈增长趋势。可能源于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在2010年4月26日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提出了自2011 年起逐步在上市公司中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之要求后,由于政策的传导效应,为向市场传导积极信号,上市公司普遍加强了对内部控制设计和有效运行以提升经营效率与效果的关注。

我国资本市场属于新型加转轨、尚不够完全成熟因素可能是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随着时间的延续与资本市场诸多特征的变迁,以上问题可值得进一步讨论。

五、结语与进一步研究取向

本文从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公司业绩表现所反映出的经营效率与效果角度,研究分析了公司资产运营收收益及资本结构状况,目的是为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提供经验支持。研究发现,公司报告净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均呈下降均势,随着时间的延续,资产收益水平与负债相对额度表现出了负向关系。这些资本市场迹象特征暗示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在规模扩张、负债融资额度相对减少的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表现为倾向于股权融资,导致了缺乏负债筹资成本税盾效应所带来的利益,某种程度上悖离了理论界所认可的优序融资理论,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很可能在于我国资本市场属于新型加转轨、尚不够完全成熟所致。

众所周知,融资结构直接决定了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资本结构又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资本结构的选择与安排取决于筹资管理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本文的研究仅重点考察了资本结构与资产收益之间的关系,而资本结构又会受到公司终极控制权、不同衡量方法下的资本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深入探讨资产收益、资本结构、终极控制权及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对公司治理、企业价值的广泛影响,完善和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为促进监管部门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将会成为未来研究课题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Myers Stewart, Nicholas 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

[2]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J].经济研究,1999(09).

[3]陆正飞,叶康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偏好股权融资就是缘于融资成本低吗?[J].经济研究,2004(04).

[4]宋常,陈杰,赵懿清.终极控制权、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的研究述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5).

企业净资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股份改制;净资产折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企业股份改制是非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形式的企业按照《公司法》等规定将企业的组织形式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股份改制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企业要将改制基准日的企业净资产根据一定的方法折算为股份公司的股本。以改制基准日经审计净资产折股的方式是否合理,在整体变更时的会计处理是否严谨,若净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实际价值是否存在出资不实的风险等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净资产折股的相关规定

(一)《公司法》相关规定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司法》第九十六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折合的实收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此条是对有限公司向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过程中,公司股本总额与净资产之间关系的规定。为了防止公司虚增股本,虚报注册资本,该条规定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但是,《公司法》对进行折股的“净资产额”没有明确,“净资产”是评估净资产,还是账面净资产,有待进一步明确。

《公司法》 第二十七条 第二款规定: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此条是对公司资本形成过程中,股东出资形式做了规定。其中,非货币出资为了确定其真实价值,明确要求股东在履行出资义务时,必须对相关非货币资产履行评估作价手续,也就是说,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对非货币出资审验,履行评估义务是法定的、必须的。

(二)《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相关规定

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 第七条规定:作为股东或者发起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由具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作价后,由验资机构进行验资。

第十七条规定:非公司企业按《公司法》改制为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折合的实收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为增加资本公开发行股份时,应当依法办理。原非公司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应当由具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作价,并由验资机构进行验资。

工商部门依据这两条规定,要求在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股份有限公司的过程中,在履行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时,必须以评估值进行验资。可以注意到,这两条规定都提出了非货币财产的评估与验资的两项要求。其中,评估是为确定非货币资产的真实价值,而验资则是验证公司实收资本的到位情况,评估与验资服务于两个不同的目的,而且,从词条来看,评估是评估,验资是验资,并不是说,必须要“以评估值来进行验资”。

(三)《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2006年5月17日证监会颁发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第九条规定:发行人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但经国务院批准的除外;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经营时间可以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因此企业为了能够连续计算有限责任公司时的业绩,加快上市节奏,必须选择按照账面净资产整体折股的方法。

中国证监会出台的这一部门规章,要求有限公司可以按账面净资产值折股,通过这种操作可以连续计算公司经营业绩。同时,该规定还对《公司法》第九十六条“公司净资产额”进行了明确补充,具有特别法的意义,因为它是特别针对“有限公司向股份有限公司的整体变更”而特别作出的规定。

上述公司净资产是指母公司的净资产,不是公司合并报表的净资产。因为合并报表是指母公司编制的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是一种模拟意义的财务报表,不是公司作为一个法人实体或者说是申报纳税主体的报表。此外,从上市管理办法规定的“原账面净资产”的文字表述可见,净资产也是指母公司的净资产,而非合并净资产。

因此,母公司财务报表净资产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股份改制折合的股本数;母公司的净资产是否真实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决定着企业股份改制中企业的利益是否能够实现。而净资产的核算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该规则就是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

(四)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五条规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即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收回。这是与原会计准则下对子公司采用的权益法核算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对子公司的长期投资将不再随着子公司的盈亏而变动。在企业股份改制过程中,企业改制基准日的母公司的净资产不再包括首次执行日后的子公司的权益变化,即不体现子公司的盈利,也不体现子公司的亏损。在子公司盈利的情况下,新会计准则下的母公司的长期投资和净资产小于现行准则下的,在子公司亏损的情况下则相反。

二、净资产折股实务中几个问题

(一)子公司出现较大亏损时母公司净资产大于合并净资产的折股问题

当长期股权投资中的某一子公司出现较大亏损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母公司需要考虑是否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由于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计提后是不允许转回的,所以,母公司需要考虑该子公司未来经营规划和盈利能力来预计投资的可收回性。如果子公司只是暂时出现较大亏损,按照公司经营管理者的计划,未来是有利润增长的,可不计提减值准备。这样,在净资产折股基准日这个时点就会出现合并净资产小于母公司净资产的情况。由于股改是按照母净资产折股的,如果将母公司净资产全部折股了,即母公司净资产折股数大于合并后净资产,显然股份公司的股本是否保全让人怀疑。

(二)母公司亏损时净资产折股出现资本公积弥补亏损的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母公司自己亏损,未分配利润为负,同时净资产中其他权益如资本公积金额较大足以抵消亏损数,使母公司净资产大于实收资本数。此时,用母公司净资产折股,就产生是否存在用资本公积弥补亏损的问题。

折股的一般操作是“净资产折合多少股,剩余多少计入资本公积”,但根据《公司法》169条规定,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但是,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

这样,就存在一个争议:亏损企业的净资产折股虽然在报表上反映为未分配利润消除为0,亏损数利用了资本公积来填平,但实质上又不能直接看作是资本公积弥补亏损,净资产折股是公司对整体净资产的重新计价,不存在明显的弥补亏损的目的。

实务中,工商部门可能只关注净资产折股是否符合法律条件,按照法律程序执行,并不在意是否存在资本公积弥补亏损的情况。当然,如果有个别地区工商在意这个问题的话,那就只能等到母公司用盈余公积或者未来盈利弥补完亏损时再来折股了。

此外,对于资本公积是否可以根据形成原因划分出可以弥补亏损的部分和不可以弥补亏损的部分,也是值得探讨解决的问题。

(三)是否评估调账及评估价值与账面净资产的差异问题

根据《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要求,在净资产折股时,必须要进行评估作价,这里从一定程度上也可理解为要求评估调账。

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并对外公开发行股份时,是采取评估值折股还是采用账面净资产值折股,取决于连续计算经营业绩的要求。如果是折股新设股份公司,则需要评估调账,以评估值折股。如果有限公司依法变更为股份公司后,公司有连续计算经营业绩的需求,则应以账面净资产值折股。而账面净资产又一定不完全等于评估价值,因为账面净资产是依据会计准则规定的计量原则来确认价值的,而评估价值则是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来评价资产负债价值,从而得出净资产的评估价值,该评估价值的大小依赖于评估方法和评估依据的选取。

比如,前述的子公司亏损时,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来核算,同时未计提减值准备,评估时,一方面要体现投资的实际价值,一方面实务中对改制评估普遍采用成本法而不是收益法来评估,因此评估结果就是子公司亏损金额反映在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评估价值中,从而减少母公司的净资产价值,即评估价值小于母公司账面净资产。如果拿评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净资产出资,就会出现出资不实的风险,工商部门也一定会不认可的。在上述矛盾中,主要问题在于评估价值和账面净资产允许的差异范围是多少,企业会计准则核算处理和评估方法依据是否能趋于一致,从而缩小两者的差异。

三、净资产折股问题的会计处理调整方法探讨

新会计准则下,当存在子公司时,母公司净资产将不能反映母公司股权的实际价值,以此净资产进行企业股份改制整体折股的合理性也就令人困惑。为应对这种困惑,企业要采取一切积极的措施使净资产尽量与企业股权的实际价值一致;更重要的是,应当要对股份改制折股的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作检查和修改。

(一)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处理调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十一条的规定,合并财务报表应当以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由母公司编制。新会计准则规定合并报表层面要对子公司进行损益调整,然后进行报表的合并,即原先在母公司报表层面进行的权益调整转入了合并报表层面,新会计准则下的合并报表与现行会计准则的合并报表结果是一致的。所以,财政部和证监会可以通过联合颁布规定的形式,明确企业在股份改制时,折股依据的《公司法》的“净资产额”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原账面净资产值”为母公司考虑子公司损益变动后的净资产,具体调整方法可以有三种:

1.以母公司调整前的净资产为基础,加上子公司首次执行日至改制基准日的累计盈利额,或者减去子公司的首次执行日至改制基准日的累计亏损额,调整后的净资产为折股净资产;2.以合并报表净资产出发,将母公司的净资产调整为合并报表的净资产减去合并报表的内部利润或者加上合并报表的内部亏损后的金额为折股的净资产;3.以企业整体资产评估的净资产出发,将母公司的净资产调整为评估净资产减去非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评估增值的金额为折股的净资产。

(二)评估方法调整

如果会计准则不做调整,评估改制净资产可以考虑与会计准则相同的价值确认方法。如前述子公司亏损,但未来预期盈利,那么该长期股权投资的评估值不能只反映其账面亏损,而是要用收益法来估值,同时,为了保全资本的实在性,母公司净资产折股数不能超过合并净资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企业净资产范文第6篇

摘 要 近年来,我国企业纷纷进入产权改革领域,很多国有企业改革中涉及到企业合并、分立和资产重组等大量复杂的会计业务。国家国资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先后出台了《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暂行规定》、《企业合并分立业务有关所得税问题通知》《企业资产评估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同时新《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也相继施行。本文结合上述规定,就国有企业改革中以净资产投资组建新公司各方的会计处理浅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净资产 投资 组建新公司 会计处理

一、新公司建账原则

1、依据国资委同意组建新公司的批复、董事会会议决议、新公司组建方案、新公司章程、投资资产评估报告等做为新公司建账的要件,保证建账依据充分、确凿和完整。

2、依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建立新公司会计账簿,保证所建账簿合规、合法和规范。

3、新公司以注册成立日为建账日,建账日与审计评估基准日不同导致投资净资产评估值与建账值变化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调整。

4、新公司对接受的净资产投资选择结清旧账,建立新账的方式,于建账日启用新账。新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办法、账务处理软件与控股母公司一致,按会计软件的规范业务流程核算。采用与母公司统一的财务报表体系,定期及时上报母公司财务报表。

二、新公司建账操作步骤

公司建账过程涉及的账务调整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投资方投出资产清查审计的会计处理阶段

各投资单位组织对所属成建制投出单位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对和查实,盘点实物、核实账目,核查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做好各类应收及预付账款、账外资产的清查,做好有关抵押、担保等事项的清理工作,编制审计时点的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册,由委托的中介机构审计,涉及资产损失认定与处理的,按有关规定履行批准程序,调整有关账务。

第二阶段: 投资方投出资产评估增减值的会计处理阶段

对评估增减值进行会计处理时,要依据资产评估报告将评估基准日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值记入账内。考虑固定资产日后计提折旧费需要,对固定资产的评估增减值要按单项固定资产分别记录;对存货的评估增减值可不必按单个存货记录,只需在相关存货的价差中设置 “评估净增值”明细项目核算,日后按材料价差一同分摊。将评估价值入账时,对资产评估净增值部分同时做所得税处理。

1、评估增减值时:

借:相关资产(评估增值额)

贷:资本公积

(评估减值入账时做相反会计分录)

2、所得税处理时:

借:资本公积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或递延税款(按5年期分摊计入所得税)

第三阶段: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业务的会计处理阶段

1、投资方对资产投资业务按评估价值进行会计处理,会计处理是:

各投资单位总部:借:长期股权投资----某公司

贷:与原所属投出资产单位往来 (评估净资产价值)

2、新公司(即被投资方)各分公司结清旧账,会计处理是:

(1)借:实收资本等各净资产科目

贷:与原投资总部往来

(2)借:各负债科目

贷:与原投资总部往来

(3)借:与原投资总部往来

贷:各资产科目

第四阶段:投出净资产单位评估基准日到建账日利润增减值及相关债权债务变化的会计处理。

因评估基准日与建账日不为同一日期,评估基准日与建账日之间实现利润是由原发起人承担,还是增加新公司国家独享资本公积,则由新公司与投资单位协商处理。评估基准日与建账日之间若经营亏损则由投资单位以等额资产补足。评估基准日与建账日之间资产价值的变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形成债权债务或相互占用资金应为有偿结算,建账日原则上应双方一次清偿。

1、新公司各分公司相关业务会计处理是:

(1)补提该期间评估增值后固定资产折旧:

借:未分配利润

贷:累计折旧

(2)按资产变化方向调整发生变化的资产,如果建账日该资产已出售或消耗,则将增值部分相应调整 “未分配利润”:

借:未分配利润

贷:存货等资产

(3)将评估基准日与建账日之间资产价值变动及实现利润(或亏损)上转原投资总部:

借:未分配利润

贷:与原投资总部往来

(4)原投资总部补足净资产:

投资方:借:与原所属投出资产单位往来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资产

被投资方分公司:

借:银行存款或其他资产

贷:与原投资总部往来

(5)投资方与原所属投出资产单位相互清偿评估日与建账日形成债权债务:

借:与投资总部往来

贷:银行存款或相关科目

各投资总部做上述业务相反会计分录。

上述账务处理完毕后,新公司所属各分公司与原各投资总部内部往来科目结平,形成新的债权债务为评估日至建账日产生的债权债务在 “应收或应付款”核算。

三、几点需注意事项

1、因评估基准日与建账日非同一日期,成建制投出净资产单位(即新公司所属各分公司)建账时应辅助做 “建账工作表”为建账过程工具,分别设置 “评估时点账面值、审计调整值、评估增减值、评估时点评估值、建账时点账面值、调整后建账时点值”等内容,可以清晰反映整个建账过程各项数据,保证新公司建账数据真实正确。

企业净资产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每股净资产 公允价值 资本公积

每股净资产分析法是股票市场上进行投资判断常用的基本面分析法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和实践验证。但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部分规定的模糊性却造成了每股净资产的相对“虚假性”,给投资者的投资判断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一、基本问题

根据财务学的定义,公司每股净资产= 股东权益总额发行在外的股票股数。假定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增资扩股、配股等增加股票股数的行为,则发行在外的股票股数可以看作是一个常量。此时,每股净资产与股东权益总额成正相关。根据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包括投入资本、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其中,投入资本和留存收益的确认和计量方法相对确定。但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的规定却给资本公积的确认和计量带来了一定程度上较大的变化性和人为操控性,造成了公司每股净资产的相对“虚假性”。

二、理论基础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金融资产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这两项内容,新旧准则的规定出入并不大。值得引起高度注意的就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两种资产的分类做出了如下界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指企业为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包括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可以归为此类。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这两种金融资产的计价均采用公允价值计价,但是在会计核算中采用不同核算方式,在初始计量计价方面,会计制度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取得时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在后续计量方面:交易性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期间对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在资产负债表日,该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差额变动损益转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期间对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也确认为投资收益,在资产负债表日,该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只有在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其资本公积才转入当期损益最终确认投资收益。

三、原因分析

通过对于上述的理论基础中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规定的研究,该准则造成企业每股净资产出现“虚假性”主要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的综合作用。第一点是两种不同金融资产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第二点是两种不同的金融资产的界定有随意性。

(一)公允价值变动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1.对于交易融资产,具体的会计分录为

(1)当金融资产溢价,即公允价值>账面价值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当金融资产跌价,即公允价值<账面价值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也就是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户记入利润资产类,对每股净资产没有直接影响。

2.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具体的会计分录为

(1)当金融资产溢价,即公允价值>账面价值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当金融资产跌价,即公允价值<账面价值时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也就是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记入了股东权益,对每股净资产有直接的影响。

(二)金融工具存在着确认的随意性

尽管准则对于两种资产做出了文字上的区别和界定,但是这种界定是十分模糊的,使得在实际操作中金融工具的确认具有随意性。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定义就可以看出其确认的随意性,众所周知,证券中股票的发行是没有规定期限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全凭企业的意愿,企业的意愿是准备近期内出售或回购某股票,但由于股票市场上涨落的不确定性,企业从获利的角度出发可能近期内无法出售或回购。实践证明,股票被长期套牢的现象常有,有些持有时间甚至长达数年。因此,在实际的市场中,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很难准确地界定出企业的哪些金融资产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哪些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综上论述,本文认为,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具有一定的“虚假性”是由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自身存在的缺陷造成的。这种缺陷体现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了两种不同资产在公允价值变化时得不同计量方法,而这两种不同的计量方法会对公司的资本公积的计量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准则在界定这两种资产时却出现了模糊性。这就为公司通过将不同金融资产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间相会转化来调节公司的资本公积的计量提供了空间,最终使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有了相对的“虚假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06.

[2]2008年度注册会计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

企业净资产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营目标 净资产收益率 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38-02

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标,其表述方式是:净资产收益率=净收益/净资产。一般年报中的净收益是指年度净利润,相对应的净资产是指年末的净资产总额。它也是财务分析的核心和主线。

按照一般的惯例和社会公众的通常思维,衡量一个企业盈利能力总是看企业的利润总额,以利润总额的多少评判企业的业绩,界定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然而,作为企业的股东或者授信贷款银行等利益密切相关者,对企业的评判就会有不同的视角,他们更多的是看重企业周期性的净资产收益率。所以,判断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能仅仅看企业利润总额的多少,也不能静态地、机械地分析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而要结合企业和市场实际,动态分析盈利的原因和盈利的潜在空间。通过分析,获得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客观的、相对准确的判断。

我们经常看到上市公司披露年报时,用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一词。这就是说,所谓非经常性损益与经常性经营损益是有区别的。之所以要“扣除”,那是因为对一个企业而言,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非经常经营的收益或损失,这种损益超越了企业对经常性资本经营损益的预计,是一次性或阶段性的损益。如果这种损益要持续或经常发生,企业就会在经营管理中把它列入经常性损益。比较常见的有企业获得增值的拆迁赔偿;进出口贸易遇到幅度过大的汇率变动引起的损益;经营发生难以控制的风险造成经济损失;无形资产在对外合作中产生超过正常净资产收益率的损益等。要客观地反映一个企业盈利水平与经营状况时,就要剔除非经常性损益计算净资产收益率。

一、影响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因素

影响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企业资本结构、贷款利率、所得税率以及经营过程各种经营成本和产品价格的变化等。分析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各种因素,有利于企业为提高净资产收益率采取相应的措施。

1.企业所得税率和净资产总额的变化对净资产收益率有直接的影响。在利润总额确定的情况下,净利润额的多少与所得税率直接相关,所得税率越高,净利润越少,所得税率越低,净利润越多。净利润是计算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在单位净资产不变前提下,分子越大,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反之,则净资产收益率越低。而分母净资产额的变化也会影响公司利润数。假定企业经营的总资产是一个常数,那么净资产的增减,就会使资产结构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出现贷款的增或减。贷款的增减又会影响整体财务费用的增减,导致企业利润总额的变化。计算公式中分子分母经常发生的变化,必然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

2.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是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一个特有的因素。如果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大于贷款利息率,将对净资产收益率产生有利的影响。企业在资金利润率高企的诱导作用下,有可能调整资本结构,提高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比,利用更多的贷款获取更多的利润,直至边际效益低于贷款利率或负债率达到经营风险点止,以此提高净资产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反之,如果总资产收益率低于贷款利息率,这对净资产收益率将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不从根本上调整经营策略,采取有效的措施,还可能引起净资产收益率的进一步下降。

3.企业经营的总成本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在任何时候都是动态的。它既有企业可控的,也有不可控的。可控的是内部的各种消耗,诸如用工人数、能源消耗、物料消耗、销售费用、管理能效评价的奖罚等。不可控的是市场因素引起的成本变化。诸如国家或地方税收政策的调整,消耗、采购成本价格、产品销售价格、用工成本等变化,这些变化都直接影响企业利润总额的波动,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要对企业盈利能力作相对准确的判断,不能简单看一个年度,而要看一个经营周期。我们从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就能得出两种性质不同的净资产收益率:

(1)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期末净资产;

(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第一种计算方法反映期末强度指标,强调期末状况,是一个静态指标。一般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净资产收益率采用的计算方法,短期投资者往往比较关注这项指标。第二种计算方法是强调一个经营周期净资产经营的结果,是一个周期的动态指标。说明经营者在经营期间利用单位净资产创造利润能力大小的一个平均指标,战略投资者比较关注这项指标,并把它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初期投资效益反映滞后、市场供需关系的阶段性变化、产品技术的不断改进完善、资本运作业绩的变化以及经营团队经营能力的变化等,这些变化都会对短期内的净资产收益率产生影响。我国有很多上市公司上市前财务报告和路演时宣传的净资产收益率很好,时隔一年,有的甚至上市不久就出现业绩滑坡。虽然不排除监管失当,相关责任主体的过度包装或虚假反映问题,但同时也告诫我们,对企业经营业绩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看周期性变化。

二、提高企业利润的主要措施

任何一个企业,其经营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不断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而提高利润是所有企业为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的首要目标。提高企业利润的措施主要有几个方面:

1.提高资产的周转率。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周转率越快,资金利用率越高,资产的收益率也越高。资产周转率一般主要看流动资产的周转率,因为它是流动性比较强的、对资产周转率起主要作用的指标。其中,存货和应收帐款是决定流动资产周转率的重点。存货多少直接关系到企业占用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销售利润。应收帐款账期过长不仅影响流动资金周转,而且存在影响利润的潜在的坏账风险。盘活这两块资产,有利于增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提高企业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

2.合理配置资本结构。如果企业存在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配置比例失当问题,必然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因为固定资产比例过大,就会挤占流动资金,造成经营现金流短缺和正常偿债能力的减弱;而流动资金过剩,则容易使资产闲置或脱离经营环节,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短贷长融则存在资金链中断的风险。所以,根据企业经营实际,合理配置企业资本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3.成本费用的控制。成本费用问题是所有企业经营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以财务核算为核心的成本控制管理,是企业创造利润的主要环节。一个企业没有盈利或者盈利过低不一定是销售或者产品价格问题,有可能是因为成本费用太高,在同业竞争中缺乏优势。降本增效始终是企业提高利润的重要举措,虽然成本管理涉及内外两个方面,但外争内控是企业经营成本控制的一个基本要求,没有严控成本的企业经营,肯定面临失败的经营结果。

4.负债率的适度控制。虽然公司适当的负债,有利于增加净资产收益,但负债率过高就蕴含着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风险。因为负债率高低涉及财务费用支出的多少,财务费用的增减直接影响净利润。如果总资产收益率低于负债利息率,相对于净资产收益率而言是一个负面效应。所以,企业经营必须把握适度的负债率,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保证经营的健康良性循环。

任何一个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并不奇怪,但如果净资产收益率一直呈下降趋势,何时止跌回升都不清楚,就必须引起警觉,采取措施。因为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到一定程度,会引发企业现金流的减少,现金流是企业经营的血液,不断减少的现金流,好比一个人体不断出血,出血多了就会贫血,影响机体健康。所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净资产收益率问题,并掌握它的变化趋势,不断做出提升净资产收益率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邢精平.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原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朱开悉.论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及其增强途径[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作者单位:宁波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企业净资产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成长性 评价 量度

一、企业成长性概念

企业成长性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的基础上,使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一种能力和状态。企业的成长性是指煤矿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成长性是一个过程和发展趋势。研究企业的成长性,要从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变化趋势来研究,是一个动态研究,而不是静态研究。也就是判断一个企业成长性大小不是根据目前或者过去的某个时点状态,而是要从过去到现在更要考虑将来的变化,描述的是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是一种动态研究。

2.企业成长性的表现形式是经营业绩的提高。企业成长性外在的表现就是各种财务指标上,如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盈利的大小、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等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指标上。

3.企业成长性更重要地表现在成长性的潜力,即企业成长性的质的方面。企业要使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指标不断出现提高,企业必须有不断发展的潜力,这种潜力主要表现在能使企业不断发展的内在源泉上,这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改进,即狭义的技术创新、新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产品创新;管理方法和组织结构的完善,即管理创新等。具体地表现就是企业各种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

二、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

1.净资产增长率

净资产是描述企业生产规模大小的一个财务指标,它直接与企业成长性相关。净资产反映企业某个时点的状况,是一个静态指标,而企业资产规模也在生产过程不断变化的,企业成长性不仅考虑企业资产规模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要考察资产规模的变化情况和趋势。企业规模增长越快,企业成长性也就越强。所以用人均净资产来描述企业成长性时,还必须用一个动态指标来描述,这就是净资产增长率。

RNA表示净资产增长率, NAt-1、NAt表示前一个年度和本年度企业净资产。

企业净资产增长率越高,企业资产规模变化越快,企业成长性也就越强。

净资产和人均净资产增长率可参照企业资产负债表。

2.每元净资产的经营净现金流量及其增长率

经营净现金流量是描述企业经营状况一个重要的财务指标。为了动态地描述企业成长性,我们用每元资产经营净现金流量的增长率来描述企业成长性。如果用RNC表示每元净资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增长率,则

PNCt-1、PNCt分别上一年度和本年度每元资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企业。每元资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增长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状况呈上升趋势,每元资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增长率越小甚至是负数时,表明企业经营状况放缓和下降趋势。

3.净资产收益率及其增长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描述企业实际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用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作为分析企业成长性的动态评价指标,可以直接反映企业成长性,如果用RRL表示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PRLt-1和PRLt表示上一个年度和本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则

RRL越大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企业成长性也就越强,RRL越小,甚至是负数,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在减弱,甚至呈下降趋势。

三、结论

在综合评价企业成长性时,上述三种指标都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企业的成长性高低,为了能综合直观地评价企业的成长性,我们用一个综合的财务指标来表示这种成长性,我们用企业成长性量度来表示。用a表现企业成长性量度,则

a=w1*RNA+w2*RNC+w3*RRL

w1、w2、w3分别为净资产增长率、每元净资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增长率在企业成长性中的权重。a取值大小直接反映企业成长性,可以参照下表。

参考文献:

[1]高成亮:企业技术状态与企业成长性关联效应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10

[2]陆正飞:财务报表分析[M].中信出版社,2006年

[3]张先治:财务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4]Jacquline.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growth opportunities of emerging[J].2004:72

企业净资产范文第10篇

日前,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先生在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 “中国的金融改革” 分论坛上表示:“我们上市的企业也很多,它的净资产收益率也不低,也挺好的。但是它分红少,这种吝于分红是不应该的。以后我们市场要造成一种压力,要提升分红,不提升的话,你在这个市场上就很难再融资。”

听完方先生的观点后,笔者认为有必要澄清一下净资产收益率与分红之间的关系。净资产收益率,也叫净资产回报率(ROE),它是用来衡量每单位净资产创造多少净利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总额*100%。由于利润以及净资产都是可以操纵的,如果上市公司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判断是否分红的标准,可能陷入误区。

大家都认为最能表现投资者赚钱能力的财务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实际上这是一个误会,净资产收益率其实是最能表现投资者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赚钱与盈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赚钱了,肯定盈利了,但盈利了,却不一定赚钱。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实际上是“杜邦分析体系”中的核心分析指标,它认为一切企业的行为归根结底都在利润上。比如两家企业同样赚了100万元,A企业用了600万元赚得,B企业用了1000万元赚得,从净资产收益率的角度,那两家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如果A企业赚回的100万元是应收账款,B企业赚回的是现金,到底谁的赚钱能力强呢?如果应收账款的100万元质量差,最终收不回来多少钱,就算这种A企业“盈利能力”再强,它可能不但没赚到钱,反而垫钱做生意,最终是亏本的。

净资产收益率低并不见得没钱分红,净资产收益率高并不见得就有钱分红。计算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母是净资产,其受公司上市、增发、配股等的影响非常明显。在中国非常高的股票发行价格下,造成了许多公司超额募集到暂时不需用的资金,这些资金往往躺在公司的专用账户中。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公司净资产成倍大增,然而,利润短期又不可能同步协调跟上,从而使得净资产收益率成倍下降,这样的公司虽然净资产收益率低,其实是有钱分红的。

但另外也有一些公司,为了增发股票的需要,可能通过创造性会计手段,达到其利润非常好看的效果,虽然这些利润的含金量低,但是对于达到证监会关于“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且最近一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的增发条件却是很有帮助的。这些利润通过利润分配转为未分配利润后,不要以为公司就可以分红了,能不能分红,这得看它的构成。如果未分配利润是通过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等尚未收到现金的项目增加而形成的,它的含金量就极低,这些未分配利润是不靠谱的,它是不可能用来分红的,因为它不是赚来的钱。如果强行分红,这些经营不善的公司,就只能拿股东投入的资本来分红或者用银行贷款来分红。不过,这些未分配利润可以用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等,因为这些只是互换一个项目而已。

净资产收益率低并不见得不应该分红,净资产收益率高并不见得应该分红。如果在不结合分析利润质量的情况下,以净资产收益率来判断或决定是否分红,是没有道理的。在利润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确实反映了公司管理层对资产的增值获得收益的能力,如果此时ROE比率低得跟国债的收益率差不多,与其将现金留在公司,还不如将其分给投资者。另外,在ROE比率很高的情况下,比如高于20%,与其将现金分给投资者,还不如将现金留在公司内,因为公司发展很好,管理层对资产的增值能力非常强,将来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好的回报。

由此可以看出,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作为上市公司是否分红的判断参考标准,弊病很多,如果改用总资产收益率作为判断的参考指标,则要合理一些,至少将净资产的操纵行为排除在外,但由于利润在上市公司中也存在大量的操纵行为,改用总资产收益率也会让人不放心。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笔者的意见是参考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即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净资产×100%,作为是否分红的参考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赚钱能力,只有赚钱了,才可能真正进行分红。

上一篇:歌斐资产范文 下一篇:农资产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