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职能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20:07:47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1篇

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角色充十分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但在这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条件不同,经济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要努力保持;经济较差,地方政府要促进其发展。从总体来说,传统的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职可以概括为:(一)制定计划,明确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综合研究影响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因素,包括潜在的和外显的,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计划。战略规划和计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指导经济发展。企业以此为依据,根据市场状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决策和相关内容。

(二)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区域发展环境十分重要,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或几个要素处于主要地位的环境各要素,影响这一时期区域的性质和特征,有时还起决定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环境的质量,满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出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速度,政治、经济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培育良好的环境,帮助企业发展。

(三)建立和培育市场

目前市场存在不少问题,如产权关系不健全、市场主体不明确、市场不完备,缺乏统一公开市场规则,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地方政府要健全市场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各类软件,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同时抓好各类市场硬件建设。如建立健全各类市场交易的规则,使市场交易公平,市场秩序良好,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得到保护;创造有利条件将权利还给市场,培育各类行业管理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让它们监督管理市场,并提供适当服务,沟通企业市场与政府。(四)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业关系着一个地区经济稳定发展,也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个人的地位和尊严。地方政府要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地方政府开展各项建设,履行经济职能,要从实际出发,分析地方财力是否充足,人民群众是否能够承受,关注基层群众,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维护社会公平。

二、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如何创新

全球性金融危机要求我国地方政府全面提高经济管理能力,各级地方政府要借鉴相关企业管理理念思潮,运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政府管理工作,才能增强政府管理的能力和绩效,解决地方政府管理面临的许多问题,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知识管理的理念

1.知识管理概述及政府知识的构成

知识管理认为组织各项能力的提高要借助集体的力量,依靠团体的智慧共享各种知识。这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地方政府的知识可以概括为意识形态知识,行政知识和业务知识。意识形态知识主要包括我国的国体、政体、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等,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行政知识包括如何分析政策、研究政策、如何决策和在决策中获得的经验等。业务知识主要是指政府内部业务流程、各个岗位职责、部门隶属关系、业务要求、技能等,也包括政府公务员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

2.地方政府要努力做到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增加政府管理所必须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不断更新。首先,知识共享可以促使知识融入个人的思想,使知识在运用过程中其价值将会呈几何倍数增长。其次,通过知识共享,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能提高。创新知识才能实现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和信息量大量增加,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创新知识,这就出现了个人知识拥有的相对匮乏性与知识需求的全面性之间的矛盾,知识共享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矛盾。最后,政府管理的灵活应变性可以借助知识共享得到提高面对社会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政府要有效预防、积极响应、灵活处理,体现出很强的应变能力。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要提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执行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文化管理的理念

1.地方政府文化概述

当代企业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来提升竞争能力,地方政府部门在经济管理中引入文化管理的理念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们拥有自身组织文化。所谓地方政府文化是地方政府权力建构、自身定位、工作理念以及运行机制的体现,反映了地方政府的存在、运行、发展的轨迹。其中地方政府价值取向是关键,这种取向表现在政府自身的规章制度,运作模式以及工作人员的观念,心理,行为和言语。

2.政府文化管理要增强责任意识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 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各类企业都开始深入参与到国际经济竞争中。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无法解决经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企业开始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来提高企业的价值,来抵御日益增加的外部竞争压力。在实施企业财务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出现,巧妙的解决了现代企业面临的各类经营难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精细化管理概述

1.精细化管理的发展

精细化管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从西方兴起的一个现代化管理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提出,从生产领域上延伸到管理层面,后来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思想,即“精益化管理”。精益化管理的“精”,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上,同时也涵盖了产品和服务,要求工作中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益”主要体现在成本和效益上,要求为了实现经营效益,通过持续改善来达成目标,通过不断完善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效益。在美国福特、通用汽车、日本丰田、我国海尔集团等知名企业,总结成功经验,都不约而同的归纳为:“精细”,即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持续改善、实现真正的经济效益。从领导决策、人才运用、制度建设、产品生产、产品服务、质量监测等各个流程中,都实现精细化管理,将企业管理进行:目标细分、任务细分、标准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细化管理,将企业管理上升到新的高度。结合在企业管理中的经验,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导入精细化管理思维,通过定位财务管理目标、精细化管理手段、强调效益、重视执行成本,以“精打细算、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来实施财务管理,进而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这句话就是对精细化管理最好的诠释。在企业管理中,精细化财务管理将“精”和“细”作为管理基本手段,对于每个岗位和每项业务、每个流程都做到细致入微,通过将建立的业务规范和工作流程落实到实处,将财务管理范围延伸到生产经营领域,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管职能,实现360°管理,最大程度挖掘企业财务活动中的潜在价值。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强调要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要将管理工作做精、做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真实、详细、有效的财务信息,引导决策者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在财务精细化管理中,挖掘企业增效空间,确保财务目标的实现,减少财务风险,带动全员参与到财务管理中,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价值观深入到管理的全过程中,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升华管理行为。

3.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真实、有效、详细、可靠的财务信息。而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空间,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实现财务目标。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直接有效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基础信息,便于决策者合理确定出资方向,优化经营方式,调整企业结构,便于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调整,通过持续改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外,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促进财务人员更深入的了解施工单位的生产流程,促使财务管理更好的落实到经营管理中,为员工参与管理起到带头作用,有利于财务目标的实现。

三.施工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

1.施工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1)通过“三个转变”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三个转变”是指:将财务工作领域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转变为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控制;将财务管理职能从记账核算转变到企业经营管理;将财务工作的机关作风转变为服务型工作。通过“三个转变,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拓宽财务管理领域,将工作内容细化作为管理重点

将财务管理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和整合,明确会计核算标准和管理程序,不断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拓宽财务管理领域,将财务预算作为指导决策、计划、控制、实施、优化和调整的工作程序,将财务管理和施工生产有机结合,各工作围绕财务管理和企业效益目标来协调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灵活性。

(3)以科学管理为管理手段,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

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建立严格细致、切实可行的监督、考核机制,通过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实现岗位细化,通过科学管理手段,拓展财务管理深度,挖掘施工过程中的潜在经济价值,最大程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2.施工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措施

(1)改变原来财务概念扭曲的现象

施工单位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首先要从企业经营者开始,转变对财务概念的扭曲现象,如:仅有会计概念,无财务意识;错误的认为财务就是会计、会计就是财务;对于财务在调度资金、诊断经营和控制管理上所发挥的作用不明确,对管理理念掌握不到位。实施精细化管理要结合实际情况,将财务管理内容分解和细化,结合相关管理制度,赋予财务管理在财务、资金和法律方面的管理职能,从管理内容、管理范围和管理手段三方面入手,将准确的财务信息提供给企业经营管理者,实现财务管理和经营业务的协调发展。

(2)实施“大财务”战略

财务精细化管理是对价值进行管理,主要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权益分配管理、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等,涉及范围较广,内容繁多,需要财务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将施工生产和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实现全程参与,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做到“经营活动在哪,财务管理就在哪”。通过实施“大财务”战略,进一步拓宽财务管理领域,优化财务管理职能。在施工项目中,财务管理部门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价评估、合同审核、合同谈判、设备询价、合同签订、履约管理等情况下要进行跟踪管理,对合同实施全过程监控,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将此种制度延伸到采购、施工、评估等各个环节,有效降低施工风险。

(3)优化管理流程,加强财务控制和监督

利用科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为平台,严格实施工作规范和监察机制,健全内部制度,精细岗位责任。加强成本过程控制,将成本费用和开支,分解到施工项目各环节,对成本费用的控制由责任部门实施,全员参与控制。准确核算施工成本,定期查找成本差异,分析相关差异原因。加强成本分析,对计划和定额等资料采用专门的数学和统计方法,分析成本变动因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有效降低成本的途径,持续进行改善。及时全面反映财务信息,为决策层提供有效依据,最终达到实现项目目标利润。

四.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在施工企业中广泛推行,已取得一定的成效。随着财务管理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财务精细化管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方式,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我们在实务工作中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与探讨,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昆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探析 [期刊论文] 《交通财会》 -2012年7期

[2]常会玲 试论精细化管理在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投资与合作》 -2012年11期

[3]贾芳论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 [期刊论文] 《新财经(理论版)》 -2012年9期

[4]李云 关于现代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问题的几点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总会计师》 -2012年5期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3篇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定价42.00元

推荐指数

经理人员的职能

巴纳德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关于组织理论的探讨,至今无人能及,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对于一个希望将传统组织改造为现代组织的经理人来说,巴纳德的书不可不读。同时,巴纳德也是第一位将决策提升为管理核心的人,这一观点此后得到西蒙、马奇等人的发展,衍生出决策学派。《经理人员的职能》是巴纳德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他将社会学概念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提出了一套组织的理论,建立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巴纳德认为所有的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合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沟通。他的贡献就在于,从最简单的人类协作入手,揭示了组织的本质及其最普遍的规律。

推荐指数

定价32.00元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威廉・大内著朱雁斌译

《Z理论》(美)

Z理论

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从组织角度研究了日本的企业及其成功模式,希望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日本企业身上找到美国企业可以借鉴的东西。作者挑选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作为研究的对象,从雇用制、评估与升职、雇员的职业发展、控制机制、决策、负责制和对整体或局部的关注等方面分析了双方企业或组织的特点。作者强调组织管理的文化因素,并认为组织在生产力上不仅需要考虑技术和利润等硬性指标,而且还应考虑软性因素,如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微妙性等。Z理论强调在组织管理中加入东方的人性化因素,是东西方文化和管理哲学的碰撞与融合。

推荐指数

定价38.00元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玛丽・福列特著吴晓波等译

《福列特论管理》(美)

福列特论管理

玛丽・福列特和她的理论是管理史上的一个奇迹。她生活在管理早期,却以其广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思想在现代管理大放异彩;她没有在任何一家企业供过职,却能为现代企业家提供最有实效的建议;她在人生晚期转向企业管理,却涉猎了几乎所有的管理领域。本书集结了福列特关于管理和社会问题发表的诸多论文和演讲稿,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这位管理先知的基本观点。这些时间虽早,但她细致的观察、敏锐的分析和清晰的表达,使文章给予我们的启示毫不过时,可以说福列特的思想非常切合今天巨变的环境。许多今天大家以为是全新理念的东西,特别是动态及整合的想法,只不过是福列特观点的一种新的阐述形式而已。

推荐指数

定价28.00元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亨利・法约尔著迟力耕张璇译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法)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通过对城建公司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工程建设项目、业务流程与企业管理组织架构间相互冲突的分析,提出对城建公司企业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在城建公司原有管理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建立相对弹性的企业项目管理组织架构,以满足城建公司所承担项目特色不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城建公司;流程再造;企业项目管理;企业项目管理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执行层

Abstract:By the analysi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business proces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which undertaken by urban construction companies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point out that take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for the corporat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in urban construction companies architecture to build a relatively flexible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o meet the evolving needs of the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bear by the urban construction companies.Key words: construction company; process reengineering;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layer; executive level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我国城建公司现阶段企业管理的问题根源

1、概述

城建公司是地方政府因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承担政府开发管理职能、受当地人民政府的委托进行征用土地、拆迁、安置的建设开发公司。

随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加大,这必将给地方城建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数不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范围越来越广,从最初单一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陆续扩展到房建、地铁,特别是地方城市不断出现的新城市建设、国家安居工程建设,以及城市轨道建设;二来,单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额越来越大,项目所综合专业工程越来越多,涵盖从市政道路、土建安装工程、通讯一体化等。另外,随着国家固定资产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些地方城建公司更成了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平台,承担地方政府债务转化。

随着这些固定资产投资特性的转变,对承担着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者的城建公司来说,只有随着经济特性的发展,不断推动公司内部从企业文化到企业组织流程的变革,才能不断满足企业发展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需要。

2、企业管理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

城建公司的总经理一般由地方政府指定,组织上一般率属于政府城建主管部门管辖,城建公司的管理模式及人员组织架构类似于事业单位的基本运作模式。同时,城建公司具有企业单位的特点,从前期的项目立项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招投标、材料采购等,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参与市场竞争。城建公司也承担着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保值增值的工作,城建公司的每项固定资产投资,还须经受住社会化和地方政府财务审计部门的审计。

城建公司企业组织架构一般以职能划分为主,实行直线职能式组织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金字塔型层级命令控制体系。职能管理的重要特点是重视职能管理和控制,关注部门的职能完成程度和垂直性的管理控制,部门之间的职能行为往往缺少完整有机的联系,职能部门专业能力相对较强而部门间协调沟通机制较少,项目工作联系更多地通过职能部门经理上升到主管层面解决。职能部门内部还存在专业、岗位不同分工,根据不同的项目,安排相应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如下图1.

这种组织的工作程序和职责规范明确,便于工作控制。但是,职能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机制繁琐、信息流程耗时较长且效率低下,越来越不适应多项目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单个建设工程项目规模、投资额越来越大,专业类别越来越多,项目建设的成败越来越取决于建设项目的流程控制和专业精细化分工及专业间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

另外,随着城建公司所承担的地方政府基础建设项目类别不断增长的需要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精简机构政策导向,也对城建公司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市场环境,满足地方政府对城建公司企业自身建设的要求,城建公司的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流程再造逐渐成为了城建公司企业管理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拟以项目管理为出发点,以理顺项目管理信息流程、加强项目协调沟通机制为目的,对城建公司的企业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再造,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城建公司企业管理方法的改进方法初探――企业流程再造

1、企业流程再造概念及方法简述

企业流程再造,是通过对流程的规划、设计、运转及控制等整个程序实行系统地、全过程管理,从而达到全面优化企业功能的目的。其实质是通过对业务流程、技术、人员进行业务信息流程重组来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进而提升整个组织的素质,达到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流程实行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流程再造的结果会直接体现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路径和顺序的变更上。

流程再造必须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再造转换管理模式,使先进的信息技术真正发挥管理效益。对国有企业而言管理流程再造虽然不会像其它企业对原有管理流程具有颠覆性,但是从长远来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原有无论是业务流程还是管理进行逐步变革和整合,是企业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城建公司企业流程再造初步探讨

鉴于国有企业在企业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上的特殊性,国有企业管理流程再造,主要是是利用信息手段为主,以项目为核心,对企业组织架构的管理进行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整合、重塑。具体到城建公司的企业管理流程重组,需要考虑企业流程再造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兼顾企业组织架构的弹性发展。为此,在不彻底打散企业组织原有基本架构的前提下,利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或从社会引入专业项目管理公司,根据不同的建设开发项目,组建相对松散的项目管理机构,对项目的开发建设进行综合协调管理。如下图2.

流程改造过程中,主要抓住业务信息沟通机制的几个方面:会议流程、沟通机制、汇报流程、会议内容、业务内容、基础数据建立;监督、检查;项目管理人员岗位再培训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职能管理人员的再培训是企业流程再造的基础,也是企业流程再造能否成功的关键。

改造后的企业管理流程特点主要有:

1)管理决策层面,仍维持简洁的直线式,由总经理、副总经理直接领导,这种信息流程设计使得所有的决策及决策支持信息反馈及时、真实,避免了信息多层传递时不及时、失真。

2)管理层面,组建以各职能部门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参与的松散的项目管理机构,该机构总协调人可根据项目特点的需要,由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别负责。对于投资规模比较大、复杂的开发建设项目,引入专业项目管理公司承担项目的主要协调管理职能。保持管理层面的弹性,是本流程改造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主要是根据项目的特点及城建公司的发展,对项目的管理层进行弹性调度和管理,既要提高项目管理的实效性,又要使企业管理架构不致无形扩大增加企业管理负担。而保持项目管理层弹性的方法之一就是合理地利用行业专业管理资源,根据国家行业管理政策,积极利用专业项目管理公司,加强或充实项目管理力量。

3)执行层面,以外聘专业项目管理公司或专业职能管理人员为主,以配套的项目管理信息统计、跟踪、汇报机制为基础,打造企业项目综合信息平台,它是企业项目实施层信息的汇总,是沟通实施层与管理层、决策层的桥梁,是决策层项目决策管理的基础。

4)企业信息流程方面,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企业信息协调、沟通、决策机制。项目管理的各种会议,是企业在项目上信息协调沟通的主要场所和方法。

三、流程再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流程再造是对原有流程的打破,这必将引起新旧流程的冲突和反复。因此,详细制订和把握流程再造过程中的方法、方式,是企业流程再造能否成功的关键。

1、企业管理流程再造必将遇到人力、物力方面的阻碍,统一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对流程再造的认识,并加强流程再造的管理,是企业流程再造是否成功的前提。

2、根据新的业务流程,建立完善的企业项目信息机制,理顺项目信息在新的企业管理流程中的建立、流转、决策机制。包括项目信息统计报表,项目信息汇总、沟通,及项目信息化、精细化建设。新流程系统的建立,是流程再造是否成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3、建立成熟的企业员工培训机制。新流程的建立,必然带来项目岗位工作内容、信息流转、管理沟通机制的变更。通过管理培训,加强员工对新流程的了解和把握;通过培训,让员工跳出专业的范畴,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培训专业管理人员从原来的实施、执行角色向综合协调、管理角色的转变,培养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流程再造过程中的业务培训,有利于新业务流程的实施,确保流程再造后管理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工程项目管理》成虎高等教育出版社

2.《网络型公用事业PPP 模式运作的机制设计研究》刘丽 东南大学建筑系2011硕士论文

3.《建筑施工企业流程再造问题的研究》张静 东南大学建筑系2011硕士论文

4.《业务流程再造》J・佩帕德(JoePeppard) p・罗兰(PhilipRowland)著

高俊山译 中信出版社1999.2

作者简介:袁印龙(1976-),男,本科学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任南京六合新城建设指挥部工程部主任岗位,主要从事六合新城建设指挥部所辖各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简要阐述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经营管理目标偏差、基本管理职能欠缺、应收账款管理滞后、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本解决方案。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设置信用监理),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导致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分工,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问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加以解决。

(3)一些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首先,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使各部门分工协作,尽量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其次,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主要是对客户资信进行管理,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进行客户信息搜集、评估和监控;再次,在有客户来访时,信用管理部门负责将公司的信用情况向客户进行说明展示,以促进有效销售;最后,信用管理部门通过对各部门人员的培训,形成企业内部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共识。

2.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现代企业管理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作用和流程设计。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业务流程再造和erp解决方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管理趋势。销售/回款业务流程是企业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之一,最为重要而且复杂。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将企业销售和回款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流程设计的方法,跨职能部门地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笔者在这里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应用erp专业管理软件来实施对企业内各流程的掌控。)

实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和改进的业务流程包括如下一些基本项目: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客户信用评级业务流程;订单处理与内部授信业务流程;销售风险控制业务流程;款回收业务流程;债权处理业务流程。企业通过上述各项业务流程的建立和改进,将在销售/回款这一企业最重要的价值链中获得较大的增值,其中卖方(企业)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买方(客户)信用风险的降低是使各项业务流程得以改进的关键。比如某公司就是应用erp管理软件对信用实行良性管理。他们把事先想好的信用评估方式写入程序,使其产生一个新的专门用于信用评估的程序,该程序包括企业所需要的客户信用资信。

3.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信用管理,是因为缺少一套比较完整而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许多企业不断颁布各种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不得不朝令夕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设计。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1)事前控制一一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来源。为了搞好企业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实施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以及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而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之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信用政策的制订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以及销售风险控制制度。

(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四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贷款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债权管理制度。

三、结论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简要阐述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经营管理目标偏差、基本管理职能欠缺、应收账款管理滞后、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本解决方案。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设置信用监理),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导致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分工,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问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加以解决。

(3)一些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首先,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使各部门分工协作,尽量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其次,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主要是对客户资信进行管理,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进行客户信息搜集、评估和监控;再次,在有客户来访时,信用管理部门负责将公司的信用情况向客户进行说明展示,以促进有效销售;最后,信用管理部门通过对各部门人员的培训,形成企业内部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共识。

2.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现代企业管理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作用和流程设计。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业务流程再造和ERP解决方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管理趋势。销售/回款业务流程是企业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之一,最为重要而且复杂。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将企业销售和回款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流程设计的方法,跨职能部门地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笔者在这里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应用ERP专业管理软件来实施对企业内各流程的掌控。)

实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和改进的业务流程包括如下一些基本项目: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客户信用评级业务流程;订单处理与内部授信业务流程;销售风险控制业务流程;款回收业务流程;债权处理业务流程。企业通过上述各项业务流程的建立和改进,将在销售/回款这一企业最重要的价值链中获得较大的增值,其中卖方(企业)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买方(客户)信用风险的降低是使各项业务流程得以改进的关键。比如某公司就是应用ERP管理软件对信用实行良性管理。他们把事先想好的信用评估方式写入程序,使其产生一个新的专门用于信用评估的程序,该程序包括企业所需要的客户信用资信。

3.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信用管理,是因为缺少一套比较完整而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许多企业不断颁布各种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不得不朝令夕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设计。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1)事前控制一一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来源。为了搞好企业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实施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以及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超级秘书网

(2)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而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之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信用政策的制订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以及销售风险控制制度。

(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四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贷款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债权管理制度。

三、结论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建立健全的企业审计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基础,但要切实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还需要根据企业内部存在的审计问题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

市场经济发展得越充分,就越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也变的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要先来研究一下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观限制性分析

首先,企业内部审计定位的不明确,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有监督职能、鉴证职能及综合职能等特点。最普遍的说法是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监督职能和鉴证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的真正目的,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人行为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企业审计人员结构的单一性,许多企业的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专职人员少、业务结构单一的现象。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技巧,兼职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人员的知识面较为单一,绝大多数企业的内审机构只有会计师,没有工程师、律师等,使得审计部门只能从凭证到帐面查找问题,难以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因而提出的建议或为决策者提供的决策依据往往缺乏现实性。

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结构的不完整性分析

首先表现在,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机构建设重视不够,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却把审计与财务或监察等部门并到一起,个别企业甚至借改制之名撒并了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配备上没有把精兵强将放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正常的审计人员数量也难以保证。其次反映在,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不够,有的甚至不予授权,以至内部审计结论的落实难以到位,内部审计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第三则是企业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财务人员转型,缺乏经济、工程、法律等专业人员,且审计人员因长年得不到培训而闭目塞听。

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可持续性发展的滞后性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模式仍以帐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另外,内部审计中抽样设计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4.企业内部审计与管理间的辨证关系

4.1 企业内部审计受其独立性制约

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因而,要求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4.2 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辅成关系

内部审计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来发挥其加强管理的作用的。如果内部审计的有益建议被采纳,并促使企业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内部审计就为加强企业管理做出了贡献,相反,内部审计人员未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则内部审计就没有起到加强企业管理的作用。

4.3 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职能区别

审计为管理服务,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体现在各项业务处理程序上,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等。履行管理职能,是指实际加入管理的运作过程,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实施人员必然参与了管理,留下了管理的痕迹,发生了管理的效果。

5.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分析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5.1 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因素

对企业审计工作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健全责任制度是保障。虽然国家有规定,法律有依据,但有的单位往往根据本身需不需要来决定执不执行。

5.2 审计实施操作不规范

企业审计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计划编制不周详,审计方案过于简单,内容不详细,审计人员分工不合理,审计实施过程未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5.3 审计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利用率低,审计成果距离目标要求差距较大。当前内部审计多注重采用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传统审计方法,缺乏内查外调等手段,未能触及要害。这种单纯以账查账的做法很难发掘错弊及违纪事实;有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抓不住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重财务审计,轻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既不利于打击严重侵占企业财产行为,也不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6.企业内部审计效果的提高

6.1企业内部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审计效果,应当选择企业内部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组织领导能力、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担任总审计师职务,总体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6.2 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营造

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监督的成败和效果,取决于是否具备了良好的审计监督环境。审计环境也是内部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内部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基础。

6.3 企业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改良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要在审计

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功夫,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地改

进意见和措施。

7.结论: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发生变化。我们要把握这些变化、立足现实、更新观念,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适应和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建立健全的企业审计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基础,但要切实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还需要根据企业内部存在的审计问题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

市场经济发展得越充分,就越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也变的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要先来研究一下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观限制性分析

首先,企业内部审计定位的不明确,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有监督职能、鉴证职能及综合职能等特点。最普遍的说法是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监督职能和鉴证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的真正目的,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人行为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企业审计人员结构的单一性,许多企业的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专职人员少、业务结构单一的现象。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技巧,兼职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人员的知识面较为单一,绝大多数企业的内审机构只有会计师,没有工程师、律师等,使得审计部门只能从凭证到帐面查找问题,难以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因而提出的建议或为决策者提供的决策依据往往缺乏现实性。

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结构的不完整性分析

首先表现在,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机构建设重视不够,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却把审计与财务或监察等部门并到一起,个别企业甚至借改制之名撒并了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配备上没有把精兵强将放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正常的审计人员数量也难以保证。其次反映在,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不够,有的甚至不予授权,以至内部审计结论的落实难以到位,内部审计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第三则是企业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财务人员转型,缺乏经济、工程、法律等专业人员,且审计人员因长年得不到培训而闭目塞听。

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可持续性发展的滞后性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模式仍以帐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另外,内部审计中抽样设计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4.企业内部审计与管理间的辨证关系

4.1 企业内部审计受其独立性制约

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因而,要求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4.2 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辅成关系

内部审计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来发挥其加强管理的作用的。如果内部审计的有益建议被采纳,并促使企业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内部审计就为加强企业管理做出了贡献,相反,内部审计人员未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则内部审计就没有起到加强企业管理的作用。

4.3 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职能区别

审计为管理服务,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体现在各项业务处理程序上,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等。履行管理职能,是指实际加入管理的运作过程,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实施人员必然参与了管理,留下了管理的痕迹,发生了管理的效果。

5.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分析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5.1 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因素

对企业审计工作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健全责任制度是保障。虽然国家有规定,法律有依据,但有的单位往往根据本身需不需要来决定执不执行。

5.2 审计实施操作不规范

企业审计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计划编制不周详,审计方案过于简单,内容不详细,审计人员分工不合理,审计实施过程未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5.3 审计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利用率低,审计成果距离目标要求差距较大。当前内部审计多注重采用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传统审计方法,缺乏内查外调等手段,未能触及要害。这种单纯以账查账的做法很难发掘错弊及违纪事实;有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抓不住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重财务审计,轻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既不利于打击严重侵占企业财产行为,也不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6.企业内部审计效果的提高

6.1企业内部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审计效果,应当选择企业内部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组织领导能力、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担任总审计师职务,总体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6.2 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营造

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监督的成败和效果,取决于是否具备了良好的审计监督环境。审计环境也是内部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内部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基础。

6.3 企业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改良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要在审计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功夫,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地改

进意见和措施。

7.结论: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发生变化。我们要把握这些变化、立足现实、更新观念,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适应和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企业获得成功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企业而言既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又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而管理创新是现代旅游企业在良好的机遇和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原动力。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现代化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担任巴黎市长时曾说过:“凝固就是灾难”。因此,现代旅游企业要想在21世纪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并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加强管理创新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一、管理创新研究现状

1、管理创新的概念。创新(Innovation)一词最早由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Schumpeter应用于经济学分析中。他在1912年哈佛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中提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求重新组合”;“创新”是企业家的职能,是推动企业成长的根本途径。从创新的重点来划分,美国经济学家Knight依此将创新分为产品和服务创新、生产流程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人际关系创新四大类。组织结构创新和人际关系创新被认为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指为了更有效地运用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或过程。

2、国内管理创新方面的研究。提起创新,人们首先想到产品创新、工艺技术创新,很少想到管理创新。事实上,管理创新是企业各项创新的基础,没有相应的组织管理创新,产品、技术、市场、营销等创新活动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于管理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管理创新是指新的管理方式、方法的引入。常修泽等人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指一种更有效的而尚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由此,他们认为:“管理创新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最具代表性的管理创新是“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2)管理过程是创新过程,管理就是创新。于中宁认为:“产品创新和应变环境都是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就是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重新整合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以创造和适应消费者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目标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也是管理过程本身,因此“管理过程就是创新过程”。

(3)管理创新是整合组织资源,实现既定目标。芮明杰认为:“管理创新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管理创新包括五种情况:“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提出一个全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

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管理创新的特点、管理职能与创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知识经济对管理创新的促进、管理创新的作用等。

3、存在的问题。纵观以上国内管理创新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管理创新”还是一个非常新颖的理念和方法。虽然人类的进步来源于创新,人类也在努力探寻各种有益的创新活动,但是对创新与管理结合方面的研究却比较滞后。现实生活中,企业愿意斥巨资进行产品、技术、工艺、营销等方面的创新,但很少去关注并进行管理创新。目前,理论界关于管理职能的探讨一直处于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业界人士均承认创新的重要性,但创新能否作为一个管理职能存在仍然是大家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创新作为一种理念与方法非常重要,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还有人认为,创新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应与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并存。总之,对管理创新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国内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现状

1、旅游企业创新体系的提出。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旅游企业创新体系的概念起源于一般企业创新管理体系的定义。在侯先荣编著的《企业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企业创新管理体系就是为企业建立创新方针和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的一整套相互关联的要素之集合。一般认为,企业创新管理体系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于以上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周怡在《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这篇文章中提出:旅游企业创新体系是指旅游企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另外,《旅游资本》(张忠元编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一书中指出:对旅游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新创意;操作的关键是用“新创意”和“新技术”重新组装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挖掘包装出旅游“新产品”,营造旅游“新形象”,再通过整合营销,拓宽“新渠道、新领域、新市场”,形成研究与开发、经营与管理之间有机结合的旅游产业“创新链”,并最终构建融知识创新、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于一体的“旅游创新体系”。湘潭大学黄玲在《知识经济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创新》一文中提出: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包括经营理念创新、组织机构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发展目标创新等四个方面。总之,管理创新是旅游企业创新体系的基础,是旅游企业技术、产品、营销等创新得以实现的保障。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旅游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为了实现旅游企业管理的既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秩序而构建的包括战略创新、组织创新、人力资源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在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战略创新是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其他方面的创新是旅游企业管理创新得以实现的保证。

2、国内旅游企业管理创新举措。我国现代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旅游企业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政企分开;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在旅游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旅游行业的市场化运作等。

(2)旅游行业宏观管理方面:制定出台各种管理条例和法规来规范旅游企业;制定旅游企业的各项国家标准,如评星、评A等级制度;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资质认定;评定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

(3)旅游产品开发管理方面:从1992年至今,每年推出一个旅游宣传主题;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生态旅游及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设;世界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宣传;创建绿色饭店、景区活动;世界级、部级地质公园的评定;鼓励举办各种类型的节庆庙会活动;各地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数字化景区的出现;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个性化服务理念的提出;客户关系管理;人本管理;品牌管理;经济型饭店与主题饭店的出现;旅游饭店管理方面的创新,如开发女性商务楼层、超常服务、管家服务等。

实践证明,以上这些管理创新能大大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使之快速与国际接轨,推动旅游市场良性循环,促进中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3、研究的薄弱环节。虽然国内旅游企业在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少创新成果,但是由于整个旅游学科是一个新学科,学科体系不太成熟,因此,对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的理念出现以来,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升温,旅游企业家也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但目前,旅游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仍非常少,还没有专著出版,学术论文也仅有4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9),以旅游企业管理创新为主题,精确检索,检索时间:2009.11.8)。纵观目前的这些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集中于理念研究,对其他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缺乏系统性;在研究方法方面,以传统研究方法为主,将现代技术运用于管理创新模式研究的较为少见;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仍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缺乏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模型预测等。具体到以服务为主的旅游企业,如何运用创新理念进行旅游企业管理创新;如何克服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取得良好效果;如何激发创新理念等,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研究展望

针对当前国内旅游企业管理创新中的薄弱环节,未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1、完善研究内容,使之系统化。首先,应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如何在国内旅游企业管理中实行“人本管理”;其次,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将成为现代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此外,加强研究如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旅游企业管理的效率;对传统的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服务与现代旅游业提倡的个性化服务怎样协调统一;如何创新旅游企业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怎样培养旅游企业家阶层,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怎样紧扣时代脉搏,把握信息时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等。总之,未来应大力加强旅游企业管理创新内容的系统化研究。

2、完善研究方法,加强量化研究。创新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未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创新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为了减少风险,增加成功的可能性,需要加强研究如何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如何建立预测模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用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进行效果评估。

此外,管理受体制、文化的影响很大,因此必须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即研究如何处理好旅游企业管理创新与学习、借鉴异地管理经验之间的关系。最后,为了保障在旅游企业内部管理创新能得到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加强旅游企业管理创新机制方面的研究,即研究在旅游企业内部应该怎样制定规章制度来激发员工的创新理念,形成高涨的创新氛围。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怡.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侯先荣.企业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盛大生.如何进行创新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尤建新.高级管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5]周朝琦.企业创新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魏小安.旅游热点问题实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7]黄玲.知识经济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2002.9.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 规范治理公司就不可忽视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有效公司治理的主要表现,阐述了公司治理中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实现公司治理和管理会计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也逐步趋于成熟。对于谋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来说,管理当局是企业目标的实施者。这就决定了管理当局希望企业会计站在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立场,寄希望于会计和管理当局立场一致,产生出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协同效应。另外,因为现代社会的经济交易趋向于复杂化,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记录、计量、报告都会对管理效率和最终的经济利益分配,带来明显的经济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希望在任何情况下,会计活动都能服从于企业的利益需要。由于会计和企业管理当局之间处于一种雇佣契约关系,加之人们普遍认为会计人员在一个机构中处于一种相对从属地位,就会计的职能定位形成以下观点:一、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其职能就是反映经济活动,为有关方面提供管理信息;二、会计的监督职能因为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而流于形式,不具有实际意义。

从会计产生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或是后来在地中海兴起的复式记账,还是发展到今天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归溯为人类记述经济活动的需要,“客观反映经济活动”是会计产生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过的最基本的职能,这一点不容置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会计职能如何准确定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要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任何一个经营者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谋求经济效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经济,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现代化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筹集、投放、运用、收回和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基本都是通过会计来完成,处于这一个核心的位置,如何发挥其在一个管理组织中的工作效能,确保微观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满足相关利益团体各方面的需要,使企业能够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基于实现这些目标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职能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

1.会计要强化核算职能,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提供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在财务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要充分满足考核投资者对经营者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广泛的利益团体对企业了解的需要。

2.会计要强化管理职能,从企业经营看,随着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各种市场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等的调节作用将得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其经营行为、经营业绩等无疑要受到这些机制的调节和约束。对于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经营目标,必须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耗费。为适应这一要求,会计除及时提供完整、可靠的核算信息外,更要充分发挥其对经营的预测、决策职能。进而言之,会计应在做好核算的同时,参与市场调研,广泛搜集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运用特定方法,对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化趋势等进行合理预测,提出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备选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对各备选方案的经济性、周期性进行分析论证,编制决策会计报告,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企业管理提供多方面服务。

3.会计要强化监督职能,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监督体系构成分为两个层次,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即自我约束和监督,着重对单位经济过程的会计监督;外部会计监督,着重对单位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会计监督,包括行政监督即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社会中介机构的会计以及个人检举制度的监督。由内而外形成经济行为—会计监督—内审监督—企业外部监督的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和强化了会计监督体系,加大了会计监督的力度。会计监督作为法律监督的一种形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经历了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确立,其目标由维护国家的财政财务利益转向微观主体利益和信息真实;监督主体由单一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转变为企业内外结合的多元主体;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科学严密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并通过加大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使会计监督更具有现实性。

会计监督的内容与其目标和要求相联系。在计划体制下监督的内容着重合法性监督,即企业是否符合国家的财经纪律和财经制度,符合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要求。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使监督的内容和目标发生改变,会计监督不仅要符合国家而且要符合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和要求,同时由于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会计政策成为监督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具体的监督内容构成上,包括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通过这些会计监督体系的有效实施达到严格控制、有效监管,保证企业健康、长远地持续发展。作为企业会计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保证作用。

综上所述,现代会计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门,是信息社会中通过对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在内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以期实现对既定目标的关键性管理工作,其职能定位,由单纯的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走向全面的综合管理,是实现企业财务会计与经营管理双重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相互协调和统一的必然要求。

为了进一步推进公司治理中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应当十分注重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管理制度的创新及会计信息所具有的内在性质。为此,要对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公司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吴淑琨。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上一篇:电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家族企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