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收官年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9 02:29:17

七五普法收官年计划

七五普法收官年计划范文第1篇

(二)夯实和谐基层,有效发挥人民调解促稳作用。一是强化矛盾排查调处。坚持“源头治理、一线防控”,围绕春节、两会重要节点和__开展专项矛盾排查,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问题逐一走访、分析、研判。1-5月份,全区共排查矛盾纠纷340起,受理调解案件2904件,成功调解2834件,调解成功率97.6%。二是推进律师调解试点。我区律师调解被省综治办列入“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体系”的试点项目,目前,全区已建立了129个律师调解站点。在调研上海__、__区诉调对接的基础上,于6月在法院成立诉调对接工作室,派驻律师和“老娘舅”参与诉前、诉中调解。在试点过程中,我区已探索建立了队伍建设、监督管理、资金保障等近10项制度。三是加强调解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投标,实现政府向专业社会组织购买调解服务规范化运作。继续提升专职化人民调解队伍的执业水平,着力推行理论与实践双培训,经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和“老潘联调工作室”的跟班实践,14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已成为街道、社区调解的骨干力量。

(三)坚守稳定底线,确保矫正人员不脱、漏管。一是强化专题教育。开展全力做好__的专项教育活动,在社区矫正助理员、协理员、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中开展警示教育和安保知识培训,在社区服刑人员中开展法律规范教育,通过集中教育、普法宣讲、个人法律帮扶等途径,增强社区服刑的人员的法纪意识和服刑观念。二是强化重点监管。对全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拉网式、网格化排查,通过走访社区、公安派出所,掌握了解社区服刑人员日常表现情况。对有违法违纪倾向的社区服刑人员,实现重点人员手机定位,专人监管,加大训诫教育力度,防止__期间社区服刑人员重大恶性案件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重大事件的发生。三是强化制度落实。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工作交流、信息互通、联合执法等联动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发挥基层工作站作用,严格外出请假程序,确保日常教育管理效果落地,杜绝社区服刑人员失联、失控、失管。

(四)坚持司法惠民,强化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一是构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加快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布局,新增1个涉军法律服务站点,推动劳动仲裁院、法院法律服务站点实质性运作,形成以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核心,以12个法律服务工作站和63个社区法律联络点为触角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初步建成“一刻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二是构建公共法律服务联盟。整合区内法律资源,加强部门联动,与公检法、人力劳动等部门密切合作,实现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和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有效降低了受援人的维权成本。派驻法律援助律师在法院立案庭“坐堂服务”, 接受群众法律咨询,受理符合条件的援助案件,今年以来,已解答群众法律咨询970余件,发放法律

宣传资料2500余份。三是构建律师法律服务常态。组织律师围绕区域中心工作开展公共法律服务,继续深化助力小微企业成长、“阳光8号”、“一社区一法律顾问”、“警民联调”等法律服务活动,启动律师服务重点项目专项行动,全市首创律师参与检察环节涉法涉诉矛盾化解,有力助推“法治__”建设。下半年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大调解”体系构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衔接机制,深化和完善驻派出所工作室规范化建设。优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成立区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结合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跟踪落实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换届,扩大基层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覆盖面,建立环境污染纠纷协调化解机制。继续推进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建立人民调解员考核评估机制。

(二)进一步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在辖区律师事务所、司法所建立法律援助站,在相关服务窗口建立交通、劳动等专业化法律援助站。理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机制,以街道司法所为依托,以局机关和社会化法律资源为统筹,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律服务工作体系,继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力争走在全市前列。

(三)进一步规范矫正人员管理帮教。稳步推进社区矫正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和推广社区服刑人员监管教育网络平台。规范社区矫正报到流程,推行新报到的社区服刑人员视频直播形式,强化社区矫正刑罚的严肃性,在报到关口唤醒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意识。进一步强化社区矫正力量,按照市级相关文件精神,配齐配足社区矫正协理员,优选优配社区矫正志愿者,继续开展律师与矫正人员结对帮扶活动。

七五普法收官年计划范文第2篇

县长王逍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6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中共宝应县委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奋力攻坚克难,统筹做好政府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2亿元,增长9.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8亿元,在全省总量排名前进6个位次;其中税收收入26.6亿元,税占比达86.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7023元和16949元,分别增长9.2%和9.3%。?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工业经济向好运行。完成开票销售580.9亿元、入库税收17亿元,分别增长5.6%和11.6%,增幅分列全市第二位和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工业用电量增长4%。部级生态渔业光伏发电示范基地创建通过专家评审。新增亿元企业6家、规模企业35家。财政应急专项资金为企业转贷145笔10.6亿元。设立总额5亿元支持成长性企业引导基金。为108家企业补办用地手续。外贸自营出口增长24.4%,增幅位列全省第五。外经营业额2200万美元。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460亿元,增长7%。新增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家,获评省建筑业“百强企业”2家。现代农业持续增效。创建粮食绿色高产示范片30个,新增设施农(渔)业面积2.4万亩。获批部级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个、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3个。推广应用“三新”工程36个。新认定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新创农业“三品”36个。农产品网上销售2.3亿元,农村淘宝县级服务中心建成运行,新增村级服务站52个。入选省农资电商试点县。新增大型农机具729台(套),犁耕深翻18.6万亩,创成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1家、市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2个。新增粮食仓容4.1万吨。新创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3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6家。农业保险覆盖面达95%。“农田托管”面积达20万亩。农村“三资”管理创成国家示范县。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2.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亿元,增长10%。新增服务业重点企业30家、纳税过千万元企业5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7亿元,全年新增贷款40亿元,发放小微贷款14亿元。南京银行成功落户。通过省金融生态优秀县复审。柳堡、曹甸创成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新增省级乡村旅游区4家,旅游收入增长15%。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新开工、新竣工(投产)重大项目超额完成市定目标。全年新签约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工业重大项目5个,新开工重大项目7个、亿元项目14个,伊尔曼新型材料、续笙硅料铸锭切片、瑟瑞尔斯合金材料、曼沃汽车总成等项目加快建设。新上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40个,完成设备抵扣税1.6亿元,增长19.2%。实施农业规模项目22个。泰山殿历史文化街区等服务业项目有序推进,金源温泉休闲度假广场、开发区汽贸城、运河集装箱码头等项目建成投运。实际利用外资5003万美元。争取非普惠制资金13亿元。重点改革扎实推进。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开展违建钢铁冶炼项目及“地条钢”清查整治,淘汰冶炼铸造行业落后产能5000吨。全年销售商品房90万平方米,交易二手房35万平方米,完成去库存目标。积极推进直接融资,发行首支城投债16亿元、私募债4.1亿元,宝胜集团增发12亿元,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置换政府存量债务26.5亿元。打好降成本组合拳,减免近7000家小微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税额近2亿元。新增财力重点向民生保障、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切实增加公共产品供给。贯彻“放管服”改革精神,实施权力清单标准化编制。推行并联审批、在线审批和“双随机”公开抽查机制。“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有序展开。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农村产权交易成交3.6亿元,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创新创业彰显活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7%,增幅全市第一。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高新技术产品73个,引进转化省重大科技成果6项,宝胜股份争创省企业技术创新奖进入公示阶段。新认定省级“三站三中心”9家。发挥科技镇长团和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作用,新建校企合作联盟10个。新增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10个。宝胜集团入围省质量奖。专利授权1215件。参与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4项。获批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2家。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46人,入选国家“”“”各1人,获批省“双创团队”1个、“双创人才(博士)”22人。安宜工业园争创省高新区通过专家评审。小微企业“两创”示范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净增私营企业1292家、个体工商户2882户。新建标准化厂房5万平方米,新认定省众创空间2个、市特色产业园区1个。盘活闲置及低效用地3188亩。?

城乡面貌有效改善。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实施,编制各类规划42个,城区控规实现全覆盖。新城体育公园、县人民医院迁建等项目启动实施,白田南路、苏中路、泰山西路等主次干道改造出新,中大街、东门大街完成升级改造,白田农贸市场交付使用。完成二里排河风光带、花城广场改造等工程,宝射河体育公园、宝楠园广场等12个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建成开放,新增城区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实施“三线”入地26公里,路灯管理实现智能化,增补维修路灯4330盏,提档升级公厕5座,新增环卫工人安康驿站4个。改造老旧小区7个15.4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2.5万平方米。搭建棚改征收安置平台,争取政策性贷款近24亿元,推进货币化补偿安置,城区征收拆迁房屋23.5万平方米。创成省城市管理示范路、示范社区各1个。?锼?蚧衽??椅郎?颍?艿檎蛲ü??以傲中〕钦蚴〖犊己恕P麓词〖睹览鱿绱迨痉洞?个。危房改造530户,渔民上岸安置834户。人防工作获省表彰。基础设施更趋完善。率先完成连淮扬镇铁路宝应段征地拆迁任务,省道331改扩建工程先导段、沙?锕?妨?ざ慰?そㄉ瑁??÷纺涎?公里。完成安大、界临沙等公路改造40公里,盐宝线航道驳岸改造11.7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72公里,改造危桥30座。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完成蔷薇河、向阳河整治及小农水重点县、临城灌区改造年度工程,疏浚整治农村河道26公里。里下河洼地整治项目通过部级审查。完成潼河水厂二期扩建,城区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程顺利推进。建成220KV沿河变、110KV曹甸变。新建高标准农田18万亩。补充耕地6600亩。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进展良好。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空间2.7万亩。生态建设持续深化。对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编制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年度工程30个。成片造林5750亩,创成省级绿化示范村9个,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锼?⒉艿槲鬯??沓Ыǔ赏对耍?躺璩窍缥鬯?涮坠芡?6.7公里。清查整治环保违建项目645个。实施工业治理项目1个,整治燃煤小锅炉200台。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率达90.2%。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减排任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节能考核全市第一。?

公共服务不断优化。社会保障日益完善。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00人。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实施全民参保登记,新增各类参保近3万人次。制发社会保障卡32万张。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自然增长机制有效落实,临时急难救助1万人次。县失能老人托养中心投入运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扩面200人。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完工,获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筹建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各100套。归集住房公积金4.4亿元,贷款、支取公积金7.9亿元。帮扶低收入农户脱贫3388户。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启动开发区国际学校、安宜实验学校二期工程建设,实施校安工程4000平方米。普通高考成绩继续位列扬州第一方阵。宝应中专与高职院校联办五年制高职。创成省首批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县,获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2个、省优质园1所、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11所。启动新建运西人民医院,县疾控中心及4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主体竣工。新农合参合率99%以上。发放农村居民健康卡6.8万张,创成省健康促进县。被命名为“十二五”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全面二孩政策平稳实施。成功举办县第十三届运动会。新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家。妇女儿童工作荣获全国先进。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常态化长效化创建,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深化“宝应好人”工程,2人当选“中国好人”。创成全国科普示范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础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治理和谐有序。畅通民意诉求渠道,“12345”等政民互动平台受理各类咨询投诉1.1万多件。健全积案攻坚、依法治访、司法救助等制度,实施稳评56件。加大城乡技防建设力度,新增社会面高清监控900多组、小区(单位)监控1500多组。完成交安设施建设三年计划,8个镇组建专职消防队。“七五”普法全面启动。村居换届选举圆满完成。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179家企业通过安全标准化评审。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社科联、关工委等群众团体和派、工商联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人武双拥、民族宗教、外事侨台、防震减灾、机构编制、机关事务等事业持续发展,审计、物价、档案、烟草、盐务、邮政、保险、通信、气象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一年来,我们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引领,坚持转作风、强服务、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定期报告工作、通报情况,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77件,满意率95%以上。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深化,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通过省级验收,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加快完善。全面从严治政,强化一岗双责,突出问题导向,狠抓作风优化和效能监察,推动廉洁政府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巩固发展。?

2016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标志着本届政府实现了顺利收官。五年来,面对新常态新任务,我们认真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这五年,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是2011年的1.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6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11年的1.5倍,税占比持续提高。新增10亿元企业2家、亿元企业56家、规模企业132家。这五年,发展质态实现新提升。粮食生产实现稳产丰收,设施农业面积是2011年的2倍,获批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试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7.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37%。三次产业比例由2011年的17.1:47.8:35.1调整优化为13.2:44.6:42.2。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这五年,城乡环境展现新面貌。“四个城建”成效明显,“三城”战略有效实施,城市道路、绿化亮化、公园体系等基础配套日益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城镇化率提高5.3个百分点。2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连淮扬镇铁路宝应段开工建设,新淮江公路、?锼?撕哟笄沤ǔ赏ǔ怠4闯晒?疑??睾褪恋亟谠技?祭?媚7断亍U馕迥辏?裆?l淼玫叫赂纳啤3窍缇用袢司?芍?涫杖敕直鹗?011年的1.6倍和1.7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教育、文体、卫生、广电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平安宝应、法治宝应建设不断深化。?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宝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各项成绩,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在座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我县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不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扩总量、提质量、补短板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建设与管理整体水平不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民生保障与群众期待相比仍有差距;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担当精神、服务意识有待加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等还需下更大的气力,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久久为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及2017年目标任务

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宝应未来五年,是巩固基础再出发、奋发有为谱新篇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准确把握大趋势,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提升发展能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推动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紧扣“强富美高”新定位,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创新转型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发展为支撑,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统筹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奋力开创“四个宝应”建设新局面,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力宝应新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全部工业开票销售突破900亿元,开票过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7%以上。农业实现基本现代化。外贸自营出口冲刺10亿美元。形象宝应新层次。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城镇功能更加完善,城镇化率55%以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及环境指标保持较好水平,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3%以上。“公水铁”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和谐宝应新品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9%左右。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效率宝应新水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发展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压紧压实从严治政责任,崇尚实干、干净担当的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形成。?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也是迎接党的胜利召开的喜庆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向组织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按照县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富民强县、创新发展”主题,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抓手,强化改革创新驱动,强化质量效益提高,强化城乡统筹发展,强化生态文明提升,强化民生福祉改善,强化能力作风保障,努力推动经济稳健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年度任务。?

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9%。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发展要务,积蓄增长新动能?

坚持聚焦聚力。突出工业第一方略,不断巩固工业在实体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全年工业开票销售增长7%、入库税收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突出产业专业推进,推动输变电装备产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加快构建先进光伏发电装备制造与应用完整产业链,促进机械装备及汽车汽配、电子信息及文化创意、轻纺化建及有机食品等产业扩量提质,重点产业开票销售占全县总量比重80%以上。持续推进项目建设,加快薄膜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设,伊尔曼新型材料、续笙硅料铸锭切片、宝胜电气环保装备等项目投产见效,全年实施工业重大项目6个、亿元项目12个。围绕新兴产业和品质项目,开展针对性招商,积极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扎实开展梯度培育,全年净增20亿元企业1家、10亿元企业1-2家、5亿元企业3家,新增亿元企业10家、规模企业30家。落实扶持实体经济各项举措,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全年新增贷款30亿元以上,发放小微贷款15亿元。扩大企业应急调头资金规模。争取非普惠制资金14亿元。落实市2号文件精神,着力优化企业服务,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力促规模企业增长面平稳提升。?

扩大开放开发。进一步拓宽领域、创新渠道,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积极培育出口主体,新增出口企业20家以上,外贸自营出口7.5亿美元。实现外经营业额2400万美元。加快开发区北延东扩,实施东阳北路延伸,稳步推进“区镇合一”,推动城区工业板块融合发展。启动光伏发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做优特色园区,新建标准化、专业化厂房5万平方米。重点对接上海等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共建实效。深入推进“两创”示范工作,净增私营企业1000家、个体工商户2100户。优化土地供应方式,完善预审会审机制,力保重大项目、优质项目用地,全年盘活闲置及低效用地1000亩。?

深化各项改革。突出“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实施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严格执行项目核准及备案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双随机”公开抽查机制,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继续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新落户资产管理平台1家。新增创业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做好开发区16亿元债券发行工作。进一步改革财税管理体制,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全面推开单位公务卡。争创省“三权”分置改革示范县。推进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实施编制备案管理。?

二、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用好支持成长性企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快装备升级,实施亿元技改项目1个、5000万元技改项目2个、1000万元技改项目10个、500万元技改项目40个,全年完成设备抵扣税1.7亿元以上,增长10%。创成省市示范智能工厂(车间)3家、“机器换人”示范试点企业5家。争创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2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研发机构8家、省高新技术产品60个。深入开展“百博进百企”活动,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60项以上,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人以上。新创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各2个,参与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4项,获专利授权1200件。加快安宜工业园创建省高新区步伐。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490亿元,施工面积5500万平方米。新增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家,实施建筑产业化示范项目1个。?

提升农业产业化。深入实施高产增效创建,推动粮食生产丰产丰收。推进永久性“菜篮子”蔬菜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和设施农业园区建设,新增设施农(渔)业面积2万亩、有机农(渔)业面积5000亩。招引农业重大项目5个,新培育年产销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1家。创建省级以上畜禽养殖示范场2个。农产品网络销售2亿元以上。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0%,推广农业新品种10个。新建3万吨标准化仓容。新增大型农机具600台(套),实施犁耕深翻15万亩,新创市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3个。强化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增农业“三品一标”30个,争创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全年新增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0家。新增“农田托管”面积5万亩。农业保险参保率90%以上,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占比45%以上。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管理。?

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产城互动,突出扩容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快泰山殿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农产品物流园、金源水上游乐园等项目建设,新开工重大项目3个、亿元项目8个。新增纳税过千万元企业3家、过500万元企业8家、重点企业20家以上,服务业税收增长8%。优化商业网点布局,进一步健全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新建各类服务站点120个。积极发展跨境电商贸易。实施旅游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启动射阳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培育信息、文化、养老、医疗健康等消费市场。把握供地节奏,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

突出规划管理。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加强产城空间配置、城乡统筹发展的系统性研究,编制特色小镇等各类规划20个以上。动态更新城区控规,推进城区主干道城市设计,启动一般镇控规编制,重点中心镇镇区实现控规全覆盖。严守规划红线,严格规划审批和执法问责,确保规划刚性实施。强化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落实,严管严控店外经营、流动摊点、马路菜场,扎实开展电动三轮车、机非不分等交通专项整治,加强小区物业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长效管理水平。?

加快城乡建设。高标准实施新城体育公园、县人民医院迁建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宝南路、城中路、白田路南延、疏港路东西延伸等骨干道路,进一步完善新城路网,启动东阳路跨宝射河大桥规划建设。聚焦“五老”改造重点,推进白田路、老淮江路北延和运河路城区段提升,完成中沟河北段、宝射河北岸水景观打造,同步完善公园体系、公共停车场等功能设施。加快棚户区改造,征收拆迁房屋20万平方米,整治老旧小区10万平方米。实施贸易城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坚持“点线面”联动推进老城改造,实施少年读书处等文保单位修缮扩建,积极推进宋泾河沿线景观建设。加强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提升集镇形态,引导产业集聚,增强辐射支撑。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地方特色传承和乡土风貌塑造,让百姓望得见绿树、看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

完善基础设施。继续做好连淮扬镇铁路、盐城新水源地等工程建设服务工作。实施省道331宝应段改扩建工程,沙?锕?妨?ざ谓ǔ赏ǔ担?婊?ㄉ璨芟南摺M平?叵绲来笾行蓿?岬瞪?杜骞??0公里,改造危桥15座,新建农桥136座,完成盐宝线航道驳岸改造4公里。城南公交首末站投入运营。建设高标准农田17万亩。做好里下河洼地整治项目前期工作,改造庆丰灌区,继续实施小农水重点县等工程建设。规划建设220KV射阳变、110KV泾河变,建成110KV官庄变。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组织实施城区主要公共区域免费WiFi等一批智能应用项目。建成县电子政务外网,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

四、强化生态建设,增创绿色新优势?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空间管控,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做好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实施宝应湖“三退三还”、运河沿线各类堆场专项整治等项目。切实保护耕地,继续加强区域生态修复和造林绿化,扩大林地、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全年植树100万株,新增成片造林5000亩,重点镇、一般镇镇区分别建成生态林地100亩、30亩以上,整体推进村庄绿化20个村。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依法节约集约用地,实行以地控税、以税节地。新增管道燃气用户8000户以上,稳步推行居民阶梯气价。全面推进排污费差别化征收。新建汽车充电站1座,新增、更新节能环保客车40台。新建、改造节能建筑50万平方米。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5家,监察重点用能单位40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启动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强化环保网格化监管,系统推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综合治理。严格饮用水源地管理,分类实施断面水质达标整治工程,加强畜禽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成黑臭河流整治任务。铺设城乡污水配套管网35公里,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规划实施县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重点整治工业粉尘及挥发性有机物、城市扬尘污染,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力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0%。开展土壤污染专项调查。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新建农村无害化户厕3500座。?

五、坚持共建共享,厚植群众获得感?

促进富民增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扶持自主创业1000人以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力争全面完成低收入农户脱贫任务。依法推进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扩面征缴,新增各类参保2.5万人次。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重残等保障标准,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发挥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扩大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启动县老年公寓二期工程建设。完善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慈善事业,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扶贫济困、志愿服务活动。筹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00套,改造农村危房200户。实现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0万元以上,化解村级不良债务5%以上,100个村实现零债务。?

提升公共服务。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行县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制度。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教育信息化和装备提升工程。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建成开发区国际学校、安宜实验学校二期工程。继续推进运西人民医院建设,4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投入使用。发挥医联体综合效应,不断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县人民医院争创三级医院。依法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积极落实各项文体惠民政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艺术普及,新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0家。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做好镇(区)志编纂工作。持续开展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组织和村居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增强村居自治和服务功能。推进“七五”普法教育,拓展公共法律服务。深化平安宝应建设,大力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筑牢食品药品监管防线,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文联、社科联等群众团体开展工作,统筹抓好人武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机关事务、防震减灾、物价、气象、邮政、通信、烟草、盐务、保险、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

六、加强自身建设,树立政府新形象?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坚持学法、守法、用法,完善政府法律顾问体系,深化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切实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全面推行政务公开,重视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

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弘扬勤奋学习之风,加强对宏观形势、基层动态的分析、研判和把握,运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破解发展难题,切实提升政府组织经济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弘扬求真务实之风,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从宝应的实际出发,从基层的需求出发,强化宗旨意识,提升服务效能,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得民心的事情。弘扬担当实干之风,对年度核心指标、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事项,明确工作要求,强化协作配合,严格督查问责,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高效推进、有效落实。?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按照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促进政府工作人员廉洁履职与尽责履职有机统一。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完善工程建设、拆迁安置、公共资源交易等关键领域廉政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科学合理安排政府性投资项目,厉行勤俭节约,压降行政开支,把公共财政更多用到发展最需要、群众最受益的地方。坚持教育、制度与监督并重,深化制度廉洁性评估,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切实把反腐倡廉的要求贯彻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七五普法收官年计划范文第3篇

代县长许华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6年,面对经济下行巨大压力,面对六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我们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转型升级步伐,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0亿元,增长10%;财政收入26.79亿元,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340亿元,增长15%,入围省“大新专”项目68个,市“大新专”项目91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5亿元,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亿元,增长11%;外贸进出口总额1.35亿美元。较好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工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户,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户,培育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户,建成省级、市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3个。完成工业投资16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55个,完成投资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5亿元、增长12.5%,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1亿元,增长35%。龙桥铁矿二期、大地熊年产4000吨永磁材料、纽斯康年产1万吨高效天然植物提取、江汽年产10万辆卡车车厢、巨龙桥梁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神皖电厂、沙溪铜矿、金鼎矿业、辰航铝业、景福机械等项目加快建设;星源材质电池隔膜项目即将投产,国轩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实现税收5500万元。全年兑现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933万元。

(二)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坚持按照合肥南部副中心标准,实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大建设成绩再创新高。全年完成拆迁125万平方米,征地1.15万亩,开工项目116个,完成投资57.5亿元。新、续建安置房项目20个,共220万平方米,其中洗塘新村一期、白岗景苑一期、磙桥家园、黄庄家园等8个安置房小区,共80万平方米已建成,分配64万平方米。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资额及征地拆迁完成量、安置房回迁量均创大建设以来最高纪录。体育中心、城东小学、城北二小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出让商住用地1213亩,成交价款35.2亿元,新建商品房70万平方米,销售130万平方米。碧桂园、佳源、恒大等知名房地产企业入驻庐江。投入7900万元实施绿化大会战,新增绿化面积110万平方米,顺利通过省级森林城市验收。全面提升绿化养护标准,实现城区绿化养护全覆盖。“四河”整治加快推进,县河水质明显改善,26公里沿河生态景观长廊初步形成。新、改建公园8座,其中环碧公园已于元旦正式开园。精品工程显著增加,城东新区绿化提升效果明显。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建设合铜路二期、环湖大道庐城连接线、花泥路、S316盛桥连接线等6条干线公路共115公里。强力推进847公里县乡畅通工程,完成投资12.6亿元。新、续建市政道路44条、50公里。二军东路、内环北路、内环东路拓宽改造、移湖北路等27条道路加快建设;二军西路、文明南路、黄山南路等9条道路建成通车;北外环、东外环通车,南外环建成,西外环即将完工,30公里大外环全线贯通,50平方公里城区新围合形成。顺利推进庐铜铁路、龙桥工业园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国开行项目实施有力。环巢湖生态修复项目完成投资4.6亿元,建成城西及13个镇污水处理厂。完工庐北大圩、兆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快白石天河治理、小农水重点县、庐南分干渠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日新月异。投入7138万元,用于178个中心村建设和集镇整治项目。扎实推进合铜路和白果路两条美丽乡村示范带、9个美丽乡镇、8个省级中心村建设。果树、虎洞、大化三个中心村获批3A景区,罗埠新村等20个中心村通过省级验收。白湖镇、乐桥镇获批省级生态镇。争取专项资金2亿元用于汤池、泥河特色小城镇建设,4920万元用于矾山镇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

(三)现代农业再上新水平。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获批首批“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高分通过省级验收。金融支农取得明显成效,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160个,新增新型经营主体308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2万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加快,新增蔬菜等特色基地3.5万亩,建设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37.7万亩。积极开展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5303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31万亩,完成土地“占补平衡”指标1000亩。新增绿色食品等“三品”认证20个,“白云春毫”茶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顺利通过评审。大力实施“粮安工程”,新、扩建仓容5万吨。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个。全县农产品规模以上企业产值97亿元、增长9.6%。台创园实施各类项目72个,完成投资30亿元,璞宝科技、昊东食品、青岛昌盛、安农大产学研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万丰油脂、兰之洲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扩挖塘坝802口,实施小型泵站更新改造,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0座,改造灌区末级渠系5万亩,水利建设首次荣获省“江淮杯”金奖。大力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解决7.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四)现代服务业增添新活力。全域旅游持续推进。组建旅司,旅游景点、文化场馆等实行公司化运营,提升管理水平。旅游项目加快建设,三食六巷建成营业,四个特色文化场馆全面开馆,天鸣花海一期对外开放,金汤水街主体完工,中国钻石中心项目通过规划评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庐江人家”农家乐品牌,先后创建同大灵台、盛桥大丁、冶父山铺岗、万山长冲等乡村旅游示范村。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荣获“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省旅游强县等称号。第六届中国合肥(庐江)摩托艇联赛、中国“化氏”垂钓电视直播精英赛、全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成功举办,第八届茶文化节、第八届温泉养生节、第三届周瑜文化节、第二届富硒蓝莓节如期开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450万人次、增长12%,旅游总收入37亿元、增长15.6%。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总投资13亿元的中国供销(庐江)农产品物流园基本建成,晨光综合市场建成运营,中心城特色街区通过验收,金街一号、安德利广场主体完工,世纪华联、城北家居市场、五里路农贸市场加快建设。商贸流通迸发活力。出台扶持政策,培育外贸出口主体,新增外贸进出口自营权备案企业5家、外贸出口实绩企业1家。电子商务产业园二期全面启动,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运营。规划建设“邮乐购”站点240个,建成县电商运营中心1个、镇电商运营中心6个。建成商贸中心21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金融服务保障有力。安德利成功上市,实现本土企业主板上市零突破。引进民生银行入驻,全县银行机构达到13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能力提升到10亿元,累计为256户企业担保贷款7.3亿元。设立6500万元中小企业“续贷过桥资金”,累计为163户企业提供续贷周转金8.19亿元。积极置换高利率短期债务,到2016年底,平均贷款利率降到5%以内,平均贷款年限达6年以上,债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年节约融资成本1.2亿元。

(五)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新增注册企业1131户,个体工商户4243户,同比增长均超过20%。完善县镇(园区)财政体制,实行新一轮县镇分税制管理。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4856户纳税户实现新旧税制平稳转换。率先推行不动产登记权改革,颁发了合肥各县市首本“不动产登记权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府外网和“一库四平台”建设,推行网上审批。公车改革圆满完成,参改车辆508辆,取消211辆,机关公务用车调度平台运营顺畅。深化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部分路段停车泊位收费管理,创新庐城环卫保洁、绿化管养方式,全面推行市场化、全覆盖管理。实行招商方式改革。扎实开展县干大招商活动,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1亿元,工业项目到位资金139亿元、增长12.2%,外商直接投资7611万美元、增长16%。

(六)社会民生获得新改善。大力实施省市县民生工程,支出资金22.09亿元,其中县级配套资金3.72亿元。脱贫攻坚稳步推进。出台“1+17”脱贫攻坚政策,建设道路99条,解决1.85万贫困人口饮用水问题,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2504户,全年脱贫2.85万人,2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并全部通过省级验收。社会保障扎实有力。积极推进创业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被列入全国第二批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00元和15960元,分别增长9.7%和11.5%。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大病保险、被征地农民保障等实现全覆盖,高龄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全面实施,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月人均483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年人均3600元。大力实施保障房建设,改造棚户区住房1096套。投入3800万元高标准改造绣溪新村、工行巷、柳树埂等3个老旧小区,惠及居民900多户。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面落实教育布局调整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撤并农村小学11所、初中1所,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投入1500万元在矾山中学首创公办寄宿制学校,首期招生485人。县医院、中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投入使用,城东医院建成使用,城乡居民医保县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0%。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人口计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日臻完善。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连续8年全市优秀,食品药品重大安全事件“零发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打击传销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工作连续5年全市优秀。“六五”普法全市先进,“七五”普法全面启动,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县“三连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不断提升。统计、调查、机构编制、广电、气象、防灾减灾、档案、地方志、武装、人防、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文联等群团作用都有新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实现新进步。

今年汛期,我们遭受了60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73万群众受到洪水直接威胁。大灾面前,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加强领导,超前谋划,科学决策,快速行动,高效调度。投入抢险机械1.2万台班,调运石料10万多方,铺设抢险通道137公里,拆除岸堤违章建筑20多万平方米。累计安全转移群众6.2万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1325人。实现了大灾之后无疫情和“两个确保”“两个绝不”目标。在这场家园保卫战中,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干部、军民共赴一线,全县上下团结奋斗,夺取了抗洪抢险全面胜利,形成了“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甘于奉献、敢于胜利”的新时期庐江抗洪精神。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本届政府的完美收官画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抢抓区划调整、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庐江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更高起点。

这五年,我们着力争先进位、创新发展,综合实力取得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实现翻番,在全省位次不断前移。地区生产总值由131.7亿元增长到240亿元,年均增长11%,全省排名由第21位提升到第15位;财政收入由15亿元增长到26.79亿元,年均增长12.2%,全省排名由第19位提升到第15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86.2亿元增长到340亿元,年均增长31.6%,全省排名由第23位提升到第1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9.4亿元增长到91亿元,年均增长13%,居全省第10位。2012年荣获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2014年跻身中部百强县、安徽省综合竞争力十强县、第三届全省文明县城。

这五年,我们狠抓“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实现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提高5.2和1.9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14.2个百分点,实现税收占全县税收比重提高21.9个百分点。发展方式持续转变,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6.5个百分点;全社会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达24%,年均下降5.3%;税收收入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园区集聚度显著提高,县经开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4.3个百分点,投资占全县投资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

这五年,我们持续实施城市大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组建大建设、大交通指挥部和城市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大建设、大交通工作机制20多项。五年来,我们按照“优化服务保障大环境、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拉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总体思路,还欠账、补短板,加快综合交通、市政路网、水环境治理及公用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实施大建设项目580个,完成各类建设投资220多亿元。全县交通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城区环境焕然一新,城东新区、城西新区拔地而起,庐城规划区由20平方公里拓展至50平方公里,建成区由16平方公里增加至2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8%提升到49.5%。城市形态实现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合肥南部副中心、南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地位初步确立,城市功能实现县城向中等城市跨越。

这五年,我们自觉把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目的,民生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五年来,累计投入68.9亿元,实施65项民生工程。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8%和12.4%,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救助、农村低保五保、防灾减灾、优抚安置等补助类项目资金按时打卡发放,共发放补助资金26.47亿元。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额显著提高。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改造农村危房和水毁倒塌房屋有序推进。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布局调整各类学校150所,新开通校车74辆。大力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公司化改造农村客运班车,获评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宝贵。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第一动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发展道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提升发展水平;必须把统筹发展作为第一途径,依托自身优势,狠抓工业带动,做强特色产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发展;必须把生态环保作为第一底线,不以环境换发展,筑牢绿色发展理念,让发展更可持续、家园更加美丽;必须把民生福祉作为第一目的,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善于问计问政问需于民,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必须把依法行政作为第一准则,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法治政府体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成绩,我们倍感自豪!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为庐江不懈奋斗的所有老领导、老同志,向在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全县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庐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是:综合实力仍然不够强,产业层次不够高;工业支柱型企业不够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够充分;城乡居民收入还有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均衡,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经济转型不快,镇域经济实力不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任务繁重;政府职能转变、效能提升还存在薄弱环节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总揽,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跨越、进十强、争百强”为目标,大力实施“两新突破、大美庐江、全域旅游”三大战略,加快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全力打造合肥南部副中心,努力把庐江建成生态宜居、城乡统筹的新典范。

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施“两新突破”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南部副中心建设。坚持“工业立县”不动摇,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合肥市“1331”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以县经开区、龙桥工业园为工业主战场,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高端制造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矿业及其深加工、机械制造及汽配、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轻纺业和建材业等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大量涌现。

二是实施“大美庐江”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城乡统筹新典范。等高对接合肥中心城区,以争创全国文明县城为目标,建设秀甲皖中、康居和谐、富丽精美的中等城市。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县域对外交通“75211”规划,统筹推进公路、水运、铁路一体化发展,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合肥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围绕公共基础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建设高效电子政务平台、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和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智慧庐江”建设。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要求和“三宜三美”中心村标准,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合肥生态大花园。以“周瑜故里”为文化根基,以汤池温泉度假区和“两山一湖”旅游区为核心,以美丽乡村民俗体验为拓展,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形成黄陂湖、汤池、冶父山等重点景区之间的路网体系,开通合肥主城区至县城、汤池等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提升旅游公共资源质量。

三、2017年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

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财政收入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达到市控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发展,提升经济质量效益。

坚持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在保持经济稳中求进的同时,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工业立县进程。完善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继续推进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上谋求突破。强化项目支撑和引领,力争实施县重点项目不少于100个,进入市“大新专”项目不少于85个,进入省“大新专”项目不少于65个。加快工业项目建设。着力推进神皖庐江电厂2×660兆瓦发电机组、国轩电池材料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合肥星源年产5亿平方米动力锂电池隔膜、年产1万吨碳酸锂提纯、万磁电子年产1万吨汽车用高性能永磁铁氧体、罗河铁矿二期、沙溪铜矿年产330万吨采选、国投高科报废汽车综合利用、新中远公司资产重组和扩能升级、市产投集团资源循环利用及生态处置等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园区载体建设。县经开区围绕“一心四园”总体发展规划,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和项目建设,抢抓合安高铁和引江济淮建设机遇,精心谋划高铁综合服务区和综合物流园建设。龙桥工业园围绕基础功能配套,加快建设纬一路二期、经三路和滨河路,开工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220千伏变电站、园区防洪排涝及泵站改造工程。探索台创园—同大工业园区融合发展,加快台创园食品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市工投同大工业园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谋划现代物流、高端农产品加工、现代旅游、电子商务等一批项目。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落实帮扶重点工业企业(项目)制度,全面梳理县域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完善问题清单、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着力解决企业在降低融资成本、生产成本、要素成本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坚持以清单管理推动减权放权,动态完善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编制实施公共服务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试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制度。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减政便民”专项行动。

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扶持力度。运用农村土地确权成果,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全年新增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60个、新增土地流转平台交易6万亩。落实耕地保护各项措施,新增耕地10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29万亩,争创“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种、管、收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20个以上,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服务社会化。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四沿”经济带建设,打造一批以大棚蔬菜、水生蔬菜、山果林茶和生态高效养殖为代表的特色农业,新增各类高效特色农业基地3万亩、标准园30个。稳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品牌战略,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拓展农业功能,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休闲农业。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围绕庐江农业主导产业,以台创园为核心,深化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争创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做精全域旅游。围绕市确定的创建环巢湖旅游休闲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县两大任务,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开发战略,形成大旅游格局。力争皖新传媒百花仙谷景区对外开放,完成金孔雀爱情公园、体育公园二期建设,打造金汤水街特色商业街,启动中国钻石中心、南山二期、国轩养老养生中心等项目,拓展提升冶父山旅游景区,完善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出祈福之旅、养生之旅、人文之旅、研学之旅等四条旅游精品线路,开发自驾自助游产品。推进冶父山景区和汤池金孔雀创建5A景区,支持汤池镇争创部级旅游度假区。牛王寨景区、国轩温泉宫、台创园、三食六巷争创4A景区。启动黄陂湖风景区规划设计,谋划引江济淮河道沿线旅游观光带项目。持续办好茶文化节、开湖节、温泉养生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推进农庄、度假村、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积极发展民宿经济,规范农家乐发展。力争全年接待游客54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2.6亿元。加快市场建设。安德利广场、金街一号商业街区尽快运营,城北家居市场、世纪华联、岗湾老街等项目加快建设,推进五里路农贸市场、迎松路农贸市场和花鸟虫鱼市场扩建,力争中农批二期、美食广场、城南商贸城早日开工。做活商贸流通。加快推进城东商业综合体、香榭丽舍酒店等项目建设,继续扶持百大、万佳商贸、鑫隆超市等重点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新网工程”建设水平,实现网络扩张,力争新增网点镇村全覆盖。发展电子商务。全面落实电子商务三年发展规划,加大电商服务网络建设,完善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村级电商服务站全覆盖。支持庐城镇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引进知名电商,形成电子商务集聚区,引导传统商业线上线下融合,开辟营销新模式。

(二)坚持协调发展,加快城乡统筹进程。

大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形成主城区、城市新区、新市镇、美丽乡镇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格局。

推进城市大建设。按照合肥南部副中心标准,全面提升规划建设水平,全年实施大建设项目223个,计划投资122亿元,其中177个项目开工建设,46个项目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完善市政路网。按照“贯通大外环,畅通内环,打通断头路,实现城区道路互联互通”的思路,建成西外环、内环北路、二军东路等道路。开工五里北路、沙溪东路、世纪大道西延等道路。新改建文昌路,谋划庐巢路改造、越城路南延、黄山北路改造等项目。推动产城融合。加强与省投资集团合作,推动环移湖产城融合项目建设。优化环移湖片区控规和移湖流域综合整治设计方案,整体谋划移湖综合整治项目。开工亚行移湖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国开行移湖水库水源保护项目,建设临湖路、望湖路、浮山路等道路,实施环移湖综合开发。强化住房保障。开工建设21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成黄庄家园、朱墩花园二期、滨河新村三期安置房,续建滨河新村四期、城西新村二三期等安置房,新建申山绿苑、高建新村、附城新村等安置房,谋划朱墩家园三期、余月湖畔二期安置房项目,计划年竣工安置房80万平方米,实现回迁8000户,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3900套。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0亿元,建设商品房8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6000万元,实施绿都花园、晨光家园等6个老旧小区和小乔巷等后街小巷改造。优化配套设施。新建第二自来水厂,建设原水管网27公里,供水管网25公里;开展城区易涝点整治,改造城西二站、城东站,新改建雨水管道4.2公里。增加城市绿量。树立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理念,不断丰富城市内涵和品味。建成26公里长的县河、东大河、苏家河、中塘河景观带,谋划建设黄陂湖湿地公园、余月湖生态公园、东顾山森林公园,新增绿化150万平方米,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中等城市。提升城市管理。落实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六项行动”,加快“数字城管”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网格化、精细化、常态化水平。建立庐城规范停车协作机制,强化城区车辆秩序整治,落实网格看管责任,严厉打击违法建设、偷倒建筑垃圾等违法违规行为。

实施交通大会战。以打造合肥南部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大力开展“交通建设会战年”活动,统筹推进铁路、水运、公路为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2017年计划实施项目20个,续建项目7个,新建项目13个,总投资79.77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48.65亿元。庐铜铁路建成通车,合安高铁开工建设,谋划高铁新区建设。启动引江济淮工程征地拆迁,建设先行施工段。开工合安高速“四改八”、郭河道口及其连接线,启动岳武高速东延前期工作。建成合铜路二期、环巢湖旅游大道庐城连接线二期、花泥路,开工建设二军东路改线段、小砂路(S316延伸线)、巢庐路等重点国省干道项目,启动盛同路(新)项目前期工作。建成石头至长岗和金牛至郭河路、庐柯路、龙矾路等骨干县道112公里,开工建设金石路、泥砖路、环巢湖旅游大道汤池连接线和龙桥连接线等12条161公里县级畅通工程项目。实施农村畅通工程1656公里,初步形成“五纵六横一环”城乡交通干线路网体系。精心规划镇村公交线路,谋划客运站、停保场、公交首末站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逐步实现与合肥市区公交联网。

建设美丽新乡村。打造特色小镇。提升汤池温泉小镇品位,使之成为合肥周边休闲、养生、度假首选目的地。按照合肥南部产业发展支撑点和承接皖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基地的要求,培育龙桥工矿小镇,重点发展矿业及其深加工、硫基化工、精细化工、循环经济和特色物流,推进产城融合。打造泥河食品酿造小镇,推进庐南循环经济示范区综合服务区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全域旅游开发,启动6个美丽乡镇和12个省市级中心村建设,加快道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加大集镇建成区、镇政府驻地“脏乱差”整治力度。确保三冲、晴岚、灵台等28个省级中心村和9个集镇建成区整治通过验收。实施“美丽庭院”创建。探索长效投入机制,建立日常保洁、绿化养护、动态督查等办法,确保美丽乡村持久发挥示范作用。

(三)坚持绿色发展,全力打造美丽庐江。

持续推进水利建设。加快国开行项目建设,完成环巢湖生态治理一、二期项目扫尾,加快推进三、四期项目,谋划准备五、六期项目。重点实施黄陂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着力推进黄陂湖风景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区、美丽乡村示范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区建设。调整城镇排水防洪体制,完善中小圩口提标改造、山洪防治、地热水开发与保护、泵站更新改造等水利工程专项规划。启动舒庐干渠庐城段改造和龙桥工业园、同大工业园防洪达标工程,确保马槽河、白石天河等工程通过验收。完成第6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和水毁修复任务,推进小型泵站更新改造,提升改造庐北分干渠,加快罗昌河、柯坦河防洪治理,继续实施“八小水利”工程,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水平。出台农村小水厂整合意见,加快整合步伐。完善河、湖、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探索河道生态调水。

深化环境污染防治。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严格执行《合肥市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和《庐江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管理联动机制。加强水污染防治。完善“河长制”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水十条”要求,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和重点河流治理,严控工业集聚区废水排放,确保县内主要河流国省市考达标。积极防控巢湖蓝藻。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工业废气治理,淘汰燃煤锅炉,集中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整治餐饮油烟污染,推进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严格实行“三全”秸秆禁烧。加强机动车路检、抽检和遥感监测,全面淘汰黄标车。加强道路交通、建筑工地、建材料场、地面等扬尘污染控制。

争创国家园林县城。深入推进森林长廊建设,完成合铜路、S316、环湖大道庐城连接线等省级森林长廊创建任务,推进花泥路、桠罗路沿线林带建设,统筹推进农村道路、河渠、水库、塘坝、庭院等增绿工程。新建森林长廊及林带53公里,道路绿化100公里,完成成片造林2.12万亩。突出抓好城区园林绿化品质提升,加强公园游园道路绿化,深入推进省城镇园林绿化精品工程和市“一园一路”精品绿化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绿化养护标准,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强管护养护,不断提升园林绿化管养精细化水平。

(四)坚持开放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政府“五项清单”制度和在线平台审批制度。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实施环保监测监察执法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落实“营改增”改革措施,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化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试行编制三年滚动预算,推行全过程预算绩效评价,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不断增强预算科学性和执行有效性。理顺国、地税征管职责,实现办税便利化和涉税信息共享。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系统,确保不动产登记“四统一”有序正常运行。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融资模式向企业主导、“借用还”一体化转型,探索有效的创业投资基金模式,建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扩大融资成果。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模式,力争全年融资15亿元,用于庐城基础设施、安全饮用水工程、冶父山旅游、台创园—同大工业园区等建设。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进大地熊主板上市和庐江农商行、金鼎矿业、天宇磁业等一批优质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深入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继续放大“政银担”“政保贷”“农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税融通”等金融产品创新效应,完善转贷过桥资金业务流程,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资金支持力度。防范金融风险,打击非法集资等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深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信用体系等社会领域改革,充分释放社会发展活力,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和供销体制改革。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培育外贸出口主体,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发挥省级磁性材料基地和石头镇“中国渔网出口龙头镇”优势,扩大外贸出口规模。提高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创建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推进都市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县镇两级创业园区的创业孵化能力,带动全县掀起“双创”热潮。建设蓝领公寓、人才公寓,吸引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安家落户。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建立开放招商机制。完善项目信息采集、研判、谈判、分析会商、服务调度机制,推进招商工作规范化和精准化,提高招商服务水平。突出重点区域领域。抓住区域合作发展机遇,积极与部级开发区加强合作。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积极招商,明确责任主体,确保项目落地。加强与央企、500强企业、知名民企对接。注重招大引强,承接产业转移。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加快项目审批,全面实行“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高项目落地效率。建立县干联系服务重点项目机制。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0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2个,5亿元以上项目4个,利用外资8200万美元。

(五)坚持共享发展,增进群众民生福祉。

坚持把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保障改善民生。严格落实民生工程“五制”工作机制,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惠农补贴资金按时足额打卡发放。规范临时救助制度,强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加大“第三方”核查力度,确保城乡低保公平、公正、公开。扩大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施范围,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工作,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力争今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探索“公办民营”养老服务新模式,推进敬老院“特护区”和助浴工程建设。提升殡葬服务水平,抓好镇公益性公墓建设。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力争2—3年内彻底解决全县人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完成下剩1.5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制定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清单,核实贫困户收支情况,健全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持续加大对贫困家庭教育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资助全覆盖,拓宽贫困家庭学生就读重点高校升学通道。完善社保托底政策,加大农村养老、医保政策保障力度,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给予基本保障。

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消除大班额,启动新二中、惠民小学、盛桥中心小学等10所学校建设,新建龙桥、矾山中心幼儿园。继续推进“全面改薄”项目,力争提前完成五年规划全部建设内容。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加强校园特色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和校长、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着力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中小学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建设公办寄宿制学校。推进学生营养午餐工程。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职教中心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打造健康庐江。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落实公立医院药品分类采购和运营管理自,建立政府投入机制,实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开工建设县三院二期住院楼、同大中心卫生院。全面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分级诊疗有序开展。统筹推进县、镇、村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稳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需求。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开展全民体育运动。争创省综合医改示范县。

繁荣文化事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高标准建设博物馆、档案馆,谋划科技馆建设,提升已建成场馆使用率。推进镇、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和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组织开展各类传统节日和群众文化活动,唱响节庆文化品牌。加强文保工作,开展千年矾文化保护,加快姚氏围楼、郑家庄园保护性修复。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探索新媒体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本地自然人文历史资源,鼓励文学艺术创新。

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七五”普法,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健全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天网”工程体系建设和应用,积极构建“大巡控”工作格局。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等工作机制,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加强应急实战演练,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严厉打击矿山非法盗采。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巩固全省双拥模范县工作成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残联、关工委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武装、人防民防、防震减灾、机构编制、老干部、地方志、统计、新闻、档案、保密等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按照学习型政府要求,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大力提升行政效能,进一步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履职,实行政府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提交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实行一般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

坚持为民执政。巩固“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深化执政为民意识。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将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渠道,使政府的重大决策,特别是利民、惠民行动,更多地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热点问题,切实办理好涉及人民群众的各项实事好事。

坚持高效理政。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职能转变为核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规范清理行政职权。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执法重心下移,逐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推行“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不断提高行政效能。运用电子信息等技术,推行网上审批,建设“智慧政府”。

坚持清廉从政。认真学习“一则一例”,严格落实党风廉洁建设主体责任,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守纪律底线,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持续不懈反对“”。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述职述廉、社会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化纠风和专项治理,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行政许可、招标采购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形成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发展局面。

各位代表!

七五普法收官年计划范文第4篇

道里区区长肖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过去五年发展成就和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两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圆满完成了区十五届人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开创了道里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1年净增237.5亿元,年均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比2011年净增284.4亿元,年均增长18.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2011年净增51.5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1年净增352.5亿元,年均增长11.9%。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幅位居全市前列,连续三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培育发展新型工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预计三次产业结构为3:28.5:68.5,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

——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全区财政累计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资金占财政支出7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8万人。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面提标,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助尽助,1000平方米以上中心社区达到32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医疗卫生、民政、文化体育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先后获得全国社区服务优秀项目奖、全国暖心工程突出贡献奖、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健康促进示范区等部级荣誉70项。

——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全面完成,新农镇、太平镇获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深化人事、卫生、文化、财税制度等改革,顺利完成机构和公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商事登记便利化走在全市前列。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企业和项目13个,累计实际利用国内资金406.8亿元、外资3.3亿美元,推动振兴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城乡承载功能明显改善。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中央大街特色街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强力推进民主棚户区改造、太平国际机场扩建、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哈西客站建设等71个棚改征收征地拆违项目;拆并10吨以下小锅炉320台,全区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96.3%,名列全市第一;在全市率先建成大型智能化固废处理中心,生活垃圾密闭运输率达到100%;累计投入5000万元整治农村环境,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1157户,新建农村公路97.6公里,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多可喜变化。

——社会治理力度持续加大。积极化解历史积案,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保证了社会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等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获得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我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深入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突出质量效益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补短板、增后劲,实现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2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工业增加值32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9.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5%;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5028元和18038元,同比分别增长7%和8%。一年来,重点推进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牵动,切实筑牢全面振兴发展的经济根基

——着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紧紧抓住产业项目建设这个牵动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持续开展引资引智引技系列招商,中节能、工大正元、平安普惠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品牌企业和总部企业入驻我区。年初确定实施的100个大项目全部开复工,预计完成投资265亿元,占年计划的101%;纳入省市重点的15个产业项目全部完成年度目标,预计完成投资39亿元,占年计划的148%;预计实际利用国内资金14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着力推进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和园区农业,积极推进温泉小镇、兰花小镇项目;在全市率先出台扶持蔬菜和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等政策,形成棚室菜、露地菜、窖储菜三大蔬菜生产集群,蔬菜生产基地村达到21个,观光体验农业场点达到20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2家,30万亩蔬菜基地通过省级环评认证;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326家,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个体系建设明显加强。积极培育新型工业。提档升级新榆开发区,明确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启动哈尔滨临空经济区申报部级开发区工作,大飞机拆解基地、美巢新型材料生产基地等园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6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整合区域金融资源,打造哈尔滨创新金融产业园和汇智金融企业总部,华夏银行、生命人寿、九州证券等金融机构和平安普惠、嘉实龙?N、昆吾九鼎等各类创新金融企业相继落户。修建松花江群力堤顶景观长廊,长岭湖跻身省级湿地公园;成功举办第二届长岭湖“冬捕冰钓”旅游节和中央大街“老街音乐汇”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形成文化旅游集聚效应。打造东北亚电商产业园和曼哈顿电商产业园,加速传统商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商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馆建成开业,巴黎四季酒店等一批精品主题酒店开业运营,卓展二期和丽思卡尔顿酒店等重点项目启动建设;丰富提升上海沙龙步行街、汇丽广场和关东古巷等特色街区的商业业态。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批改革成果落地见效,顺利完成卫生、计生、工商、物价、食药、质检等机构改革和公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实行企业“五证合一”登记模式,全年新注册企业4885户,比2015年同期增长35%。抢抓“一带一路”和龙江陆海丝路带战略机遇,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空间和领域,切实加强与俄罗斯、以色列、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交流合作,与俄罗斯第一乌拉尔斯克市建立友好区市关系,与以色列合作启动“中以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前期工作,中以商务理事会联络处和中以文化交流中心落户我区,与美国伯克利大学创业平台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合作关系,与马来西亚柔佛州政府和商会共同开发园区达成共识,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对外开放桥头堡作用初显。

——着力激发创业创新潜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制定实施了“互联网+”和科技创新系列政策,重点扶持龙门科技、爱立方、创富汇等一批孵化器做强做大,全区入孵企业达249家,注册资金达5.5亿元,其中,龙门科技被国家科技部评为部级众创空间;鼓励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帮助企业协调政策资金507万元,申报专利1020项;举办“创业道里·筑梦未来”首届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哈洽会”签订双创意向合作协议52项,协议金额3.24亿元;道里区入选全国创新创业百强区。

(二)持续提升城乡环境承载力,切实为群众打造宜居宜业美好家园

优化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重点推进了铁顺街、顾新路交通疏解工程,松干堤顶路防洪应急道路工程建成通车;重点实施朝鲜屯三期、哈站北广场、临空经济区等棚改征收征地净地项目27个,建成回迁安置房496套,拆除违章建筑9.7万平方米,其中,下决心拆除上江街历史遗留近10年的滞迁项目;积极推进大气治理,全年拆并10吨以下小锅炉43台,改造老旧管网10公里,供热并网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维修改造老旧物业小区40万平方米,局部维修庭院500余个,创建部级优质物业示范项目4个;全年共修复车行道和人行道共计508条、约41.16万平方米;继续保持省级卫生标兵区荣誉,连续两年获得全市百街万点促升级活动及道桥行业季度评比第一名;全面启动实施群力外滩湿地规划和建设,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40%;生态修复取得新成效,新栽树木8.8万株,新增绿地38.36公顷,全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73?/人,获得全市园林绿化评比第一名;完成农村环境整治投资3600万元,新建农村公路25.3公里,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三)把民生保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切实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预计全年用于民生事业财政支出达31亿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累计投资1.4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18处;面向全省公开选调优秀骨干教师160人,师资力量明显加强;全面实施集团化办学,创建“三大类别”、14个教育集团;积极推进“云教育”和“智慧学区”项目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组织实施中国木雕艺术馆维修改造工程;投资1100余万元,建设公共文体设施,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环境,铺设松花江堤顶路塑胶跑道10.13公里,圆满完成首届哈尔滨国际马拉松比赛道里赛段承接保障工作;获得市运动会城区团体总分、金牌总数第一。全区3000平方米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10家,居全省首位;承接国家卫计委脑防委“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累计筛查8.8万人,在区人民医院建立全国唯一的区级“卒中防治中心”和“心脑血管病诊疗中心”,被评为全省唯一全国首批健康促进示范区;全面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中高等职称人才150余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1亿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33.5万人,新农合参保4.1万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发放城乡低保金4812.4万元;加大残疾人帮扶工作力度,荣获“十二五”时期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区;全面提高区域养老能力,全年新增养老机构5家、800张床位,建成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128处,为5.4万名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和养老补贴,发放标准全省最高;率先在全省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园,首批16个社会组织开展助老、助困、助残、助孤及其他公益类五个方面17项公益服务;扎实推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工作,全区2188户家庭取得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办理入户。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牢固树立问题导向,持续强化隐患排查,消除了一批重特大安全隐患,全区安全事故数量、受伤人数下降,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快速有效处置突发事件5起,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饮食用药和消费安全更有保障。实施诉访分离,推行“阳光”,依法维护秩序,全年化解积案43件,办理上级交办案件600余件,办结率98%,实现工作减量退位目标。深入实施“平安道里”建设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区域危爆物品寄递物流及市场、校园周边等社会重点行业和地区排查整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受理查处治安案件和刑事立案数量双双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五)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各项工作始终。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三级人大代表建议204件、政协提案89件,办复率达100%。加强绩效管理,强化政务督查,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依法治区工作率先在全市完成职能转换,率先在全省建立首家“一会一站一所”非公企业法律服务平台,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供法律保障,荣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集体称号。实现OA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严格落实党风廉洁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正风肃纪,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143件,有效净化行政服务环境。

此外,国防动员、审计、统计、民族宗教、档案工作均取得新进展。

回顾五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到,实现道里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牢牢坚持党的领导,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必须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产业上项目,持续做大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发展质量;必须牢牢坚持民生优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牢牢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攻坚克难,持之以恒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牢牢坚持依法行政,持续加强廉洁建设,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各位代表,道里区过去五年改革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区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全区干部群众继往开来,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道里区人民政府,向为道里区改革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向在各个岗位上付出智慧、心血和汗水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道里区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仍面临着许多压力和问题。一是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还不强,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乏力:二是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支撑不强;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新型城镇化进程还不够快,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能力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五是社会治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维稳、治理创新、依法治区工作亟待加强;六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仍需全力营造,行政效能有待提高,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对此,我们将按照“三严三实”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的黄金期。我们要主动把握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历史性机遇,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奋力开创道里区全面振兴发展新局面。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我省振兴发展两次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东部大提升、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以创新的思维促改革,以赶超的勇气谋发展,以务实的精神补短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全力建设临空经济核心区、高端服务业引领区、创业创新先行区、文化旅游展示区、生态宜居样板区,在全省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创道里区全面振兴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按照区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部署,今后五年的预期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在全省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势头强劲的富强道里;城市功能完备、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道里;绿水青山绕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道里;公共服务均等、百姓生活安康的幸福道里。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以上。

为实现上述思路目标,必须全面贯彻区委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狠抓落实:

一要加快转型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哈尔滨创新金融产业园功能,进一步丰富园区金融业态,持续加大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和专项事业部,扎实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壮大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标准化快递、交易结算等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以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技术交易为主的科技服务业;提高会计律师、咨询评估等商务服务专业化水平。提高生活业品质,拓展生活服务消费领域,促进新型商业模式发展,推动生活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培育发展新型工业。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省市行动纲要,统筹推进新榆开发区和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技术领先、配套完备、链条完整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促进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与以色列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合作,大力发展现代种业、高效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设施农业。

二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激发全面振兴新动力。把创新摆在全区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推进科技、管理、组织、品牌、商业模式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各类企业孵化器,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强化金融对创新的助推作用。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经济,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三要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建设管理高品质城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按照“新城开发、新区提档、老城提升、整体推进”思路,着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抓住我市推进群力西区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主动参与、超前谋划群力西区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业态,科学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特色鲜明、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新城区。全面提升群力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水平,打造宜游、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区。加快中央大街及辅街改造升级,全力推进老城区范围内的棚户区、危房改造,实施老旧楼体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继续推进新发镇、新农镇、太平镇部级小城镇试点建设,沿松花江和运粮河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度假、休闲养老特色村落。

四要筑牢民生保障线,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深入实施教育振兴计划,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集团化办学,创办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的成长教育基地,打造道里教育新品牌。深入实施素质升级计划,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大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健康计划,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打造纵向医联体,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实施民生保障计划,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和退出机制,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逐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2017年政府工作建议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必须紧扣新一轮东北振兴发展主线,深入实施“两部”发展战略,努力在全市经济社会振兴发展中勇挑重担、先行示范,争当全省改革创新发展排头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7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8%以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振兴发展新动能

按照“坚持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的要求,主动顺应供需结构升级趋势,坚持加减乘除并举,引进新项目、拓展新空间、打造新体制,着力构建三产协同、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以产业振兴引领和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围绕“两部”发展战略,精心谋划和系统包装一批牵动力强、科技含量高、质量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提升招商项目库、产业项目库的层次和水平;完善招商项目评估机制和委托招商机制,打造多元化招商平台,实施精准招商和板块式招商;加大考核督查力度,提高招商项目履约率和新上项目开工率。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加大对开复工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2017年计划实施大项目100个,总投资118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3亿元;围绕都市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谋划生成产业大项目100个;积极推进群力西区、临空经济区等9个征地拆迁项目,力争实现净地812.4万平方米,为大项目落地建设创造条件,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紧紧围绕制造业升级和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统筹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优先发展金融业。深入推进哈尔滨创新金融产业园、群力东区金融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和监管功能,着力引进一批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新增法人金融机构5家,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文旅体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群力外滩湿地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邮轮游艇、房车露营等旅游业态,全力打造生态景观和服务功能一流的休闲旅游新景区;进一步健全完善松花江堤顶路、长岭湖、太平湖区域的旅游基础设施,举办好长岭湖冬捕冬钓节,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赏冰乐雪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打造集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跨界融合的旅游新亮点;推动中青旅哈尔滨旅游集散中心、吉尼斯乐园、道里区文体馆等项目如期开工,启动中央大街及辅街改造试点工作。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推进传统商圈业态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发展垂直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支持中央大街和兆麟商圈内企业提升业态层次,大力发展文化时尚、特色餐饮、精品主题酒店、短租公寓等细分业态;积极引导一批实体店做优、做精商品和服务消费体验,线下第三方配送商品的新型商业模式;加快推进爱建商圈卓展二期、群力商圈银泰城、王府井百货等项目建设,构建“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中高端商业聚集街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家庭用品配送等定制化家庭服务。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积极兑现总部经济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大机构在我区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财务中心,力争新增亿元税收总部楼宇5个。

三是重点发展园区经济。加强园区顶层设计,突出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探索推动园区市场化建设模式,创新监管体制机制,走出园区开发建设新路子。启动实施新榆开发区申创省级开发园区,完善园区路网、供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功能;加快推进食品、高端制造等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放大园区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效应;加快推进空港经济区大飞机拆解项目、跨境电商物流基地、中邮快件中心等项目建设,确保如期投产运营;紧紧依托临空经济区对外开放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体系,壮大新榆开发区临空产业规模,构建“两区”联动互补发展新模式,更好融入国家和省市对外开放格局。打造以龙门科技部级众创空间、黑龙江创孵产业园为依托的区域创孵产业园,拓展创业创新空间,力争新增入孵企业100家以上;启动规划“中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配合以方专家团队做好调研、选址等前期工作,着力引进国际领先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重点引进一批功能食品、保健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企业,打造新榆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区;沿松花江和运粮河规划推进金源文化、兰花赏鉴、空港服务等特色旅游小镇,打造都市近郊体验式旅游休闲产业园区。

四是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品质。着力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大“一减两增”力度,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绿色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坚持品牌培育、标准引领、质量取胜,加快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鼓励龙头企业申创部级、省级驰名商标,不断提升道里农产品的整体形象;积极推进太安观光旅游农业产业园和建国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鼓励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公司规模经营,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循环生态农业,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提升农产品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

(二)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步伐

积极对接中央和省、市改革举措,用足、用好、用活相关政策,继续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规范行政权力中介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打造与发达地区接轨的营商环境;推动社会事业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完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平台;进一步强化双创产业上下游对接能力,打造人才培育、技术推广、服务对接、成果转化的企业培育链条,建设创新型城区。主动对接我省“龙江陆海丝路带”战略,着力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加快推进以色列“莫沙夫”现代农业小镇前期规划和选址工作,全力做好参加第三届“中以”创新投资大会的准备工作;加强与俄日韩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合作,建立进口商品展示中心和体验店;紧紧依托临空经济区,加快现代航空物流业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初步形成面向俄罗斯、辐射东北亚、联通北美地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努力把道里区打造成全省国际航空物流集散中心和对外开放桥头堡。

(三)统筹城乡建设管理,加快打造生态宜居样板区

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彰显中心城区窗口作用,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突出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生态,不断提升城区综合承载功能和环境形象品位,努力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近亿元,大中修街路14条22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公路12条30公里,计划建设地下停车场2处,逐步改善城乡交通环境;科学规划、分期实施煤五地块等棚改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积极推进石头道街37号、89号、经纬街202号不可移动文物危险房屋修缮加固工作;大力实施红专街两侧、新阳广场周边、铁顺街临街楼体等区域既有建筑节能宜居改造工程,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区形象。二是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推进智能化、市场化、精细化城乡管理模式。加快推进智慧城管项目建设,将数字城管监控、GPS定位和微信互动有机结合,全面构建“大城管”信息平台,着力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拓展市场化管理模式,逐步将道路清扫保洁、城市垃圾清运等城市公共管理服务推向市场,构筑城市管理新体系;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治差、治脏、治乱、治破”专项行动,加大在建工地、残土拉运车辆、废品收购站、汽车修配厂整治力度,深入实施居民庭院整治管控工程、僵尸车清理和静态交通治理工程、市政设施维护工程、违规占道清理和私搭乱建拆除工程,高标准做好清冰雪工作,确保城区环境整洁规范有序。三是改善宜居生态环境。坚决执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深入贯彻新《大气污染防治法》,严格防控烟尘污染,科学设定秸秆禁限烧区域,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督促企业实施燃煤机组超标排放改造,计划拆并改10吨以下小锅炉30台,减少燃煤使用量7800吨;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压缩转运间建设,促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加大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深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保障城乡水质安全;推行环境监察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违法行为;深入推进长岭湖、太平湖生态保护,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和“幸福大院”建设,栽植树木4万株,提升城乡环境品位。

(四)强化民生保障,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按照提出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工作”的要求,针对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发力,推动公共资金配置使用向民生领域倾斜,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区。大力实施教育振兴计划。以建设“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牵动,加快推进以办学模式改革、学校管理改革、课程教学改革、评价机制改革为核心的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加强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实施名校长、名师发展工程,探索多元化教师流动机制,打造省市教育人才高地;坚持名校名园牵动战略,以品牌学校、特色学校建设和集团化办学为手段,放大尚志幼儿园辐射带动效应,做精学前教育,办好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强化职业教育,扶持民办教育,引进高端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智慧学区”工程建设,搭建“云教育”服务平台,探索“互联网+”和“创客教育”等新途径,建设试点智慧学校30所,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锦江学校、劲松小学等10个新扩建及加固维修改造项目,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努力建设健康道里。大力实施全民健康计划。深化全国健康促进示范区创建工作,继续推进脑卒中筛查干预项目,重点对10万高危人群跟踪服务,全力做好“国家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试点项目”承接工作,深化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依托“云医疗”打造“互联网+医疗”数字化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完成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的道里区中医医院、康复医院项目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省级基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鼓励公立、民营医疗机构整体转型为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三是推动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实施素质升级计划。高标准迎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中期评估,积极推进道里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建设,在全区19个街道、4个镇设立文、图两馆分馆,重点打造8个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提升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深入实施“全民阅读”工程,开辟“城市书屋”、“悦读书坊”等阅读场所,组织开展“数字阅读推广活动”,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信息化水平;以尚志办红色文化等19个街道(镇)、84个文化项目为重点,实施“一街(镇)多品”公共文化品牌特色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完善城乡健身基础设施布局,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开展全民上冰雪等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规模化、制度化、专业化。深入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成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和谐进步。四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民生保障计划。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确保兜底脱贫;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城镇新就业1.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50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万人;加强劳动监察,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开展“阳光低保”专项行动,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三社联动”创新社区服务项目,计划投入200万元,扶持养老机构发展,为60周岁以上特殊困难和高龄老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为老年人提供“银发餐桌”、“医养云”、中医养生等社区养老服务;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300平方米标准化村社区服务中心达到80%以上。全力做好第十一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认真办好为民兴办实事。

(五)创新社会治理,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构建高效便捷的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一是依法依规抓好稳定工作。持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化解积案,尽最大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依法严厉打击无理非访行为,努力实现“减量退位”工作目标。二是群防共治提高平安建设水平。深入实施“天网”和“地网”建设工程,升级老城区监控设备,规划布设群力东区监控系统,发挥好公安交警、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协同联动作用,全面提升区域公共安全智能化和打防管控快速反应能力。三是高压严管稳控安全生产形势。深化“六大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风险排查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和安监队伍建设,构建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四是管服并重维护健康市场环境。全面开展电梯普查工作,在全市率先对使用8年以上的512台老旧电梯安装电梯运行记录仪,切实将安全送到人民群众“家门口”;严格落实“四个最严”和“四有两责”,深入实施网格化管理,加强专项整治,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加大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自身建设,打造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教育和引导广大公务人员改进作风、提升能力,以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创造力和公信力。一是更加注重能力提升。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振兴发展新要求,进一步强化学习型班子、学习型机关建设,着重在把握发展阶段性规律、贯彻落实上级政策部署、掌握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等方面下功夫,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在发展现代金融、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新技术应用和双创上求突破、见实效,不断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更加注重依法治区。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及时向区委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政府各项工作;严格履行政府议事规则和决策法定程序,做到依法、民主、科学决策;大力推行政府决策公开、执行公开、服务公开、管理公开;广泛开展“七五”普法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公务人员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三是更加注重作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改进作风的相关规定,努力践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驰而不息纠正“”;严格政府工作目标考核、绩效管理,坚决克服庸、懒、散、拖等不良风气,严厉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切实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最后一公里”;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敢为者敢为,努力营造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大力倡导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实抓快办的工作作风,增强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四是更加注重廉洁自律。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政绩观,防微杜渐、警钟长鸣;深入落实“两个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格实行“一案三查”、“一问三责”,不断增强制度约束力,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大行政审批、项目招投标、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厉查处顶风违纪行为,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七五普法收官年计划范文第5篇

市长王建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7年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太仓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两聚一高”主题,创新克难,团结拼搏,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0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7亿元,增长10.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5亿元。位列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第六位。

一年来,我们致力于稳增快转,经济运行健康向好。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2665亿元,增长4.5%。规上工业实现产值2200亿元,增长8.6%;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增长7.5%、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增速位列苏州各县市首位。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2家。完成工业投资243亿元,其中技改投资158亿元。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博泽、中广核等72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碧辟二期、百家好等26个项目竣工。

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77亿元,增长7.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完成服务业投资222亿元,增长8.2%。恒大童世界、耐克二期、似鸟物流等项目加快建设。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3.2%、9.2%。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总部企业4家。江海河三鲜美食节暨旅游文化节成功举办。全市旅游接待量、总收入分别实现565.6万人次、84.5亿元,分别增长7.8%、12%。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双凤镇被评为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镇。

现代农业持续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全面完成。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1.3万亩、高标准农田2.7万亩、向村集体流转土地超1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水稻生产科技服务中心、生物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竣工。创新粮食购销模式,现代粮食仓储物流格局建立。农资供应保障有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完成高效节水灌溉4705亩。新增专业合作组织10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795人次,107名农业委培生全部到岗。

一年来,我们致力于创新引领,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两新”产业加速发展。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5%,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位列苏州各县市首位,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0%、12.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8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91家、高新技术产品257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5.1%。科技信息产业园二期、太仓港欧美高新技术产业园、德国弗劳恩霍夫硅酸盐研究所太仓中心等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配套区正式投运。高新区获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创新示范园区,连续两年位列省级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首位。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科技创新“五百工程”全面推进,减免企业所得税7亿元,增长38.2%。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科技镇长团作用明显。“双创”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新增国家“”1人、省“双创”人才9人、姑苏领军人才9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个、省级以上载体平台43个、政产学研金介合作项目200个。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4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市、苏州市人才科技工作创新进步奖。高新区获评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要素保障加速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1115”产业发展目标确立,“1+X”系列政策出台实施,扶优扶强重点民营企业“1123”等“六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工业用地精准供地模式全面实施,出让工业用地43宗4058亩,获得省重大产业项目用地计划指标600亩。平安金融加快创建,政企银合作持续深化。落实“苏科贷”“科贷通”等资金1.4亿元。技术交易额达9.2亿元。发放应急转贷资金86笔26.2亿元。

一年来,我们致力于激发活力,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高新区、科教新城实施“区城合一”。沙溪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开展,浏河镇纳入全省新一轮试点。邮政管理局挂牌成立。行政权力事项清单管理不断规范。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启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积极探索。“双随机、一公开”网络监管平台建成运行。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新发展私营企业5750户、个体工商户9700户。新一轮国企改革启动,整合设立5大国资集团。

开放合作不断拓展。深圳、上海招商投资说明会及太仓金秋经贸月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完成注册外资9.1亿美元,增长47.1%;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增长0.8%。新增斯凯奇、德珂斯、新丹物流等总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44个(含增资)。引进内资新增注册资本200亿元,增长60.4%。实现进出口总额126亿美元,增长14.9%,其中出口59.5亿美元,增长9.6%。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9亿美元,增长14.5%;离岸执行额3.2亿美元,增长15.1%。新设、并购境外投资项目4个。对口帮扶灌南、周至、玉屏等工作深入开展。

特色亮点不断彰显。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5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2.5亿吨,分别增长10.3%、7.8%,列全球百强集装箱港口第35位。综保区二期、生物港二期等产业载体加快建设,港城功能不断完善。国开区在全省经济开发区排名上升5位。融入上海“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沪通铁路太仓段加快推进,站场基础设施开工建设。新引进上海沪工等沪上项目352个、注册资本41.1亿元。沪太跨区域医联体建设取得进展。对德合作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中德制造业科创联盟产业园主体结构封顶。新增联合汽车电子、吉尔泰等德资项目21个。中德科技合作联委会、“隐形冠军”峰会、中德青年创新创业合作交流周等成功举办。中德双元制本科培养项目开班。与德国于利希市缔结为友好交流城市。

一年来,我们致力于统筹协调,城乡面貌显著提升。

城市建设有序开展。城市总体规划较大修改基本完成,片区、管理区规划编制稳步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全面完成。慢行交通系统、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346国道太仓段提档改造工程完工,太浏快速路(石头塘—346国道)开工。杨林塘航道整治后期配套工程稳步实施,双凤水上服务区主体工程竣工。浏家港客运站建成使用,科教新城客运站基本完工。第二水厂取水口完成改移。新建城镇污水管网30.5公里,4个污水处理厂扩建提标工程启动。220千伏璜泾变、110千伏高桥变等电力工程投运。

城市管理日趋完善。历时五年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圆满收官。物业管理信息平台三期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应急填埋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及16个村级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项目竣工。环卫保洁机械化率达91%。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3条。新增城区停车泊位1410个。公共自行车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一期)完成,新建站点176个、投放公共自行车2800辆。获评省优秀管理城市,通过中国人居环境奖复查、首批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城市验收。

城乡统筹加快推进。被撤并镇(管理区)整治提升三年计划稳步推进,15个管理区管委会全面设置到位,鹿河、岳王、老闸管理区整治提升基本完成。农村建设用地调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全国示范点工作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阳光行动试点经验全省推广,获评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三优三保”行动和土地整治深入推进,新增耕地1798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7504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535亩。获评省土地执法模范市。城厢镇电站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一年来,我们致力于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源头管控更加严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工作稳步推进,规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8.5%。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扩大至全市域。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5家,关停并转化工企业40家。完成化工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80家、工业堆场扬尘治理15项和华能电厂3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7%。市镇村三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成运行。严厉查处进口废物加工利用、非法运输、偷倒固体废物等违法行为64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PM2.5明显下降,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74.3%。

环境治理更加有力。中央环保督察交办案件整改落实工作“回头看”扎实推进,55件省环保督察交办案件全部办结。“263”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年度52项工作任务、34个重点工程项目基本完成。“散乱污”整治全面推进,关停企业(作坊)264家、治理22家。“河长制”全面落实,巡河护河治河扎实开展,为3400多条河道明确了670名河长,15条黑臭河道整治完成。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城乡环境长效管理深入落实。关闭不达标畜禽规模养殖点92个,拆除棚舍13.4万平方米。清理人棚混居面积4.5万平方米,完成土地整理1709亩。沿江环境整治、沿路沿河沿线整治等成效显著。

生态建设更加扎实。中心公园、滨河公园东延、西庐园整治提升等生态绿化工程加快实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33%。新增农村林地绿地1630亩。建成苏州市三星级康居乡村36个、康居特色村1个。新增苏州市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3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收官,治理率达81%,年度完成105个重点村、特色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新增农村生活污水纳管5500户。通过省级生态园林城市考核验收。沙溪镇获评国家园林城镇。

一年来,我们致力于普惠共享,社会发展平稳有序。

富民惠民力度加大。出台富民增收工作意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8.4%,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77.8%。城镇登记失业率1.86%。完成就业创业培训2万余人次。新增就业1.2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8.6%。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2043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保。新建联合抱团、异地发展等村级物业项目26个4.8万平方米。6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转化。困难群体“一户一档一策”精准帮扶机制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4009套、建成3700套。新增缴存公积金职工3.2万人。

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基层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启动。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出台《养老服务工作标准》,市老年大学启动建设,改建护理型养老床位518张,新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助餐点20个。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四星级高中实现全覆盖。建成校舍5.6万平方米,开工19.7万平方米。校园消防安全提升工程二期、特殊教育学校迁建等工程全面完成。健康“531”系列行动深入实施。市中医院晋升为三级乙等中医院。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启动,浏河新医院启用。异地就医实现联网结算。获评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市。完成77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超3000场次。樊村泾元代遗址考古发掘取得初步成果。天镜湖电竞小镇被评为部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成功承办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等重大赛事,中德马拉松等全民健身活动相继开展。获评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市。实现省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榜首。

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政社互动”“三社联动”深入推进,“邻里家园”项目有效运作。沙溪镇中荷村获评全国文明村。社会综合治理“六个一”联动机制建设有序推进,网格化联动中心正式运行。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太仓模式”全省推广。基层安全监管力量不断充实,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及指挥监控中心建设顺利推进。重大隐患政府三级挂牌督办项目全部完成。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整治、安全生产大检查、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等全面开展,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

一年来,我们致力于勤政廉政,政府建设不断加强。

法治政府加快建设。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有效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全面推行。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规范有序,“建立涉诉行政执法跟踪查纠机制”获省政府法制创新奖。政务公开全面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不断完善。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32件、政协委员提案213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服务效能稳步提高。“放管服”工作扎实推进,探索实行项目审批代办制,启动重点项目高效审批机制,实行服务事项“一网运行”,构建“不见面审批”办事模式,“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96.7%。开办企业、不动产业务、施工许可基本实现“3550”目标。“线下一窗、线上集成”不动产业务新模式全省首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高效运行。“12345”民生服务“一号热线”功能持续拓展,办理各类诉求60.3万件。

机关作风持续好转。“作风效能建设提升年”活动深入开展。“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扎实推进,与群众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增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构建新型政商关系、防错容错纠错、追究慵懒散慢等制度有效落实。节点化、高频率、大力度的作风督查持续开展。“三公”经费管理不断强化,办公用房再利用深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进一步深化。“三责联审”成效明显。

同时,应急管理、机关事务、统计、妇女儿童、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事务、兵役、民防、广电、档案、地方志、气象、盐务、邮政、电信等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中共太仓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凝心聚力、扎实工作的成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太人民、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国家和省驻太单位,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太仓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经济发展的质量还不高,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尚需付出艰苦努力;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城市功能布局有待完善,田园城市品质内涵还需丰富;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仍显不足;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任重道远;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还要进一步强化,勇担当、重落实、谋创新的意识有待增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更为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18年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2018年是贯彻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按照中央、省、苏州和太仓市委的部署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准确把握太仓发展新方位,自觉担当改革开放新使命,全力打造“临沪科创产业高地、临江现代物贸基地、现代田园城市样板、中德合作城市典范”,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根据中共太仓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总目标,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凝心聚力抓落实,多措并举促发展,做亮特色、提升能级、补齐短板,努力在创新转型、改革开放、城乡融合、民生幸福、社会治理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规上工业产值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上年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额保持稳定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切实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更加注重推动发展质量新提升。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准确把握速度和质量、规模和效益、投入和产出、空间和容量、均衡和优质“五大关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更加注重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推动发展动能转换。全面落实改革创新战略,以优质项目、高端载体和龙头企业为重点,着力调高调优产业结构,加速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拓展开放的范围、层次、观念、结构和体制机制,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更加注重提升城乡融合新品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标现代田园城市,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按照系统性思维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乡资源整合、布局优化。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坚持铁腕治污,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

——更加注重满足民生幸福新期盼。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多措并举落实富民惠民举措,加大公共服务资源的精准供给,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切实补齐短板。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一步做亮太仓最具幸福感城市品牌,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更加注重树立干事创业新标杆。持续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创新意识,高标定位,高效落实,努力用只争朝夕的进取姿态、迎难而上的锐意变革、坚持不懈的担当实干,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和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

在今年各项工作中,将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1+X”系列政策,加快实现“1115”产业发展目标。重点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等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5%。全力推进联合汽车电子、建滔半导体等61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跟踪服务好鸣志电器、新大洲本田等37个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加快七溪生物硅谷、中德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扶持舍弗勒、宝洁等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加快推进“1123”行动,着力培育“隐形冠军”,壮大行业“小巨人”方阵,做大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集群。积极推进“两化融合”。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建成10个苏州市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物流贸易、金融、电子商务、电子竞技等生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全力推进耐克二期、斯凯奇、恒大童世界、复星文旅等39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新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5家。支持企业挂牌上市,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集聚物贸总部企业,全力建设临江现代物贸基地。加快建设太仓港集装箱码头四期工程,积极打造长江水运集散中心、港口航运物流运营中心、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等。紧盯上海自贸区、大虹桥商务区等功能区域,大力引进沪上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产业,全面深化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合作共建。

优化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完善“四个十万亩”农业布局,提升农业信息化、科技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双10”园区体系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10个。大力推进“三品”和地标农产品建设,新增获证产品50个。强化“互联网+”农业发展,培育苏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以上。开展职业农民精准委培,新增职业农民1000人。大力推进农旅融合,推出3条农业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创建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支持发展实体经济。全面贯彻落实上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持续降低制度易成本、企业用能用地成本等,进一步加大企业服务力度,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力推进纺织化纤、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质量水平,技改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用好工业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以差别化政策为核心的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机制。进一步改革工业用地供地方式。加快清理处置批而未供土地,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500亩。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扩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支持面,有效运作应急转贷资金、风险补偿资金。坚决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持续推进发展动能转换。

着力增强创新动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五百工程”,推进科技型企业增量提质,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继续推进“雏鹰计划”“瞪羚计划”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5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3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5.6%。申请发明专利4200件,授权发明专利42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件。积极实施“娄东英才”“人才新政20条”等系列人才政策,新增各级科技领军人才超40名。

着力优化创新载体。深度参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高新区、大科园创建部级,深化综保区、生物港、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开发建设和提档升级,持续打造临沪科创产业高地。加快引进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项目,新引进大院大所2个,新增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5个。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来太设立创新创业基地。发挥科技镇长团优势,深化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交流合作,新增政产学研金介合作项目200个,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着力完善创新服务。完善“双创”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新增众创空间2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设江苏—德国知识产权国际服务太仓平台。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信息化平台和实体化服务窗口。设立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运作好科技创新基金、科技人才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等,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中小微科技企业。深入推进商标战略,新增马德里注册国际商标10件。

三、加快深化改革开放,不断丰富特色发展内涵。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力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开展沙溪镇、浏河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落实国开区全链审批赋权事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二十证合一”。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环保监测监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政经分开改革试点。健全政府债务管理,优化存量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系,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放大“对德合作”优势。全力提升对德合作层级,深化对德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快打造中德合作城市典范。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充分发挥对德合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加强对德经贸合作,推进中德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中德国际绿色节能技术转化中心等载体建设,新增德资项目20个,推动中德企业融合发展。做亮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办好中德技术转移高峰对接会、中德合作智能制造供应商及方案解决大会、第十一届德国“太仓日”、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授牌十周年等系列活动,持续提升对德合作国际国内影响力。

拓展开放合作空间。紧扣深耕德国、拓展欧美、紧盯日韩、集聚央企的理念,突出科技含量、资源节约和贡献程度,创新招商选资模式,强化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项目招引,超前储备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新增注册外资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施外贸稳增长系列政策,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扩大信用保险覆盖面,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做大一般贸易。鼓励外包企业做大规模,接包合同额、离岸执行额保持稳定。有效引导支持对外投资。切实做好精准对口帮扶工作。

四、加快促进城乡融合,着力提升田园城市品质。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多规融合水平。全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较大修改工作,加快推进片区规划全覆盖,完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专项规划编制。提升主城区首位度,统筹抓好陆渡、天镜湖、金仓湖等片区开发建设,完善港城城市功能配套。加快构建“一心两湖三环四园”田园城市生态体系,推动中心公园、环城生态廊道、滨河公园东延、植物园等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优化对沪交通体系,加快沪通铁路、苏南沿江铁路、岳鹿路等工程建设。继续完善太仓港集疏运体系。实施铁路场站、太浏快速路、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等工程。优化城乡公交线网。完成十八港北枢纽工程。建成投运500千伏东吴—太仓线路、110千伏板桥变等工程。

强化城市精细管理。启动“城市双修”规划编制,开展老小区海绵设施和绿色社区改造试点。完善拆迁安置政策。加快实施城区胜利村等地块改造,启动古松弄等地块改造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深入实施城区背街小巷提档改造工程。扎实开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工作。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完成23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项目。启动建筑装潢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继续推进主城区城管进社区工作。新增城区停车泊位1000个,建设主城区智慧停车系统。完成公共自行车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二期)。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支持村级经济抱团发展、联合发展、异地发展,启动新一轮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体系,建立农村集体资产地理信息库。加快完善农村功能配套,继续推进被撤并镇(管理区)整治提升工作,完成新毛、新塘、王秀等6个管理区的整治提升,启动归庄、浏家港等4个管理区的整治提升。深入推进“三优三保”工作,扎实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农水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加快打造美丽乡村,建设苏州市三星级康居乡村30个以上、康居特色村1个和特色田园乡村3个以上。

五、加快完善民生供给,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健全社会保障网络。持续打造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政策,全面提升富民质效。实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程。推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加大对困难“二无”老人、支出型贫困家庭等救助,建好慈善爱心救助中心。加快养老社会化改革,深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市老年大学、区镇养老机构等设施建设,新增20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和2所镇老年大学。完善拥军优属服务网络。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完善教育卫生服务。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启动省太中专港城校区、半泾路地块小学等22所学校新改扩建工程,完成市一中、镇洋小学及幼儿园等8所学校新改扩建工程。开展“师资建设推进年”活动,拓展备案制教师试点范围。加大优质社会办学资源和国际教育品牌引进力度。创建部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持续开展健康“531”系列行动,深化分级诊疗、医联体组建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工程。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文明太仓”市民大行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亮娄东文化品牌。推进36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启动市美术馆新建工程,加快24小时城市阅读空间等建设。推进电视高清化改造。办好“文化书场”“欢乐文明百村(社区)行”等文化惠民活动。推进天镜湖文化科技产业园等建设,加快引进重大文化项目。做好沙溪古镇江南水乡申遗。承办好国际田联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中国武术王中王争霸赛等赛事。

办好政府实事工程。全力推进8大类24项政府实事工程。

六、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显著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着力推进电力、化工等行业循环生产。加快天然气发电项目建设。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0家,关停并转化工企业28家。加快环境风险企业“八查八改”达标建设,完成22个行业全面达标排放评估。开展新版排污许可证核发。在电镀、印染行业全面推行IC卡超标预警系统。对排污企业全面开征环保税。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案件整改落实工作“回头看”。持续开展“263”专项行动。继续开展骨干河道整治、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完成12条黑臭河道整治,提升浏河闸、新丰桥镇等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完成60家工业企业和93家汽修企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污染管控。严格执行禁养区制度,强化畜禽养殖综合治理。加大“散乱污”整治力度,继续做好沿路沿河沿线整治。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开展整治工作后督查。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开展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加强环保事中事后监管,实施“一诺三关”。深入推进“河长制”,抓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建提标工程,新增城镇污水管网30公里。强化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建成启用中蓝环保项目。严厉打击非法跨界转移固体废物违法行为。打造秸秆综合利用“太仓模式”。

七、加快创新社会治理,合力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扩大多元共治成效。深入推进“政社互动”“三社联动”。加快建设“智慧社区”。实施80个“邻里家园”社区服务社会化和100个社区“微治理”项目,建设16个社区邻里生活馆。在城市社区全面推行“全科社工、综合受理”服务模式,开展社工人才服务月活动,引进和培育社工领军人才、重点人才10人,壮大社工人才队伍。拓展“社创空间”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监管。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运行全市三级联动中心,实现“一个平台高位协调、一个号码服务社会、一个APP管理城市”。用好“阳光”信息系统,强化初信初访办理,提高基层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改革。加大普法责任制落实,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做好“七五”普法中期考核工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狠抓安全稳定工作。深入推进“雪亮工程”,打造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共建平台,加强综治视联网、治安防控“六张网”体系和科技强警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严抓安全生产,持续加强危化品、涉爆粉尘、道路交通、建筑施工、职业卫生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事故预防双重机制建设。开展“出租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健全消防安全排查整治流程化、标准化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明厨亮灶”,开展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专项检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应急演练。

八、加快提升作风效能,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法治型政府。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强化决策实施效果评估。完善法律顾问委员会工作制度。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模式。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办好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加强信息和政策解读,及时准确回应社会关切。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

建设服务型政府。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服务意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提高服务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落实“放管服”举措,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组建市行政审批局,实现审管分离,努力打造高效审批“太仓速度”。全面推进政务“一张网”运行,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着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优化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拓展“12345”热线等综合服务平台功能。

建设廉洁型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加强学习和实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力度,狠抓反腐倡廉工作。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止“”问题反弹。严控“三公”经费支出。认真落实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部署。切实增强审计监督实效。

七五普法收官年计划范文第6篇

刘林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本届政府及2016年工作回顾

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紧紧依靠全县人民,攻坚克难,奋力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这五年,是安溪发展历程中极其不易、极不平凡的五年,是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更是经受“三期叠加”【1】考验、爬坡过坎、砥砺前行的五年。这五年,安溪的发展令人瞩目,成效可圈可点,面貌焕然一新:

——综合实力争先晋位,拼出“安溪速度”。2016年,预计全县GDP457.95亿元,工业增加值213.0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26.3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3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23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4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0.3%、11.8%、25.9%、11.5%、12.9%、9.8%;其中2012、2013、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幅全市第一。综合实力提升至全国百强县第67位、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第29位、创新创业百强县第82位,跻身全市第二方阵。纳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荣获全国首批综合发展质量优秀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以及省级文明县城等称号。

——产业转型走在前列,构筑“安溪高地”。在全省率先实现石材全行业退出。以“五园”【2】为载体,大力发展光电、光生物、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产业转型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晶安光电成为全国产能最大的蓝宝石衬底生产基地;中科生物植物工厂【3】率先挺进光生物领域;信息技术产业园成为华东南最大的数据中心和全省首个建成的大数据产业重点园区;厦门泉州经济合作区湖里园、思明园获省政府批准设立;弘桥智谷电商园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拥有部级“星创天地”【4】1个、省级科技型企业17家、省级企业孵化器3个、省级众创空间3家、市“数控一代”示范企业3家。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安溪)家居工艺文化博览会,获评中国家居工艺产业基地、中国藤铁工艺之都。尚卿、城厢获评中国淘宝镇,淘宝村增至11个。大力发展“四金四银”【5】特色现代农业。全县产值超10亿元工业企业增至4家、超亿元企业增至110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增至22家。电子商务年销售额突破45亿元。

——茶业发展难中有进,擦亮“安溪名片”。实施“六大”战略,做足“加减法”。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6万亩,退茶2.6万亩,流转茶园6.5万亩;合作社增至1541家,家庭农场增至398个。引导制茶工艺向传统回归。陈香型铁观音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规范管理使用,中国驰名商标增至7枚、福建省著名商标增至69枚;安溪铁观音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谈判目录,在35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商标注册。坪山茶业、八马茶业成功上市。茶机械、茶配套、茶包装、茶文化、茶旅游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值超45亿元。坚持每年举办1届茶业博览会。建成茶庄园22个,“茶庄园+”旅游新业态渐入佳境。涉茶总产值增至148亿元,连续8年位列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2015年安溪铁观音以1401.38亿元位居品牌价值茶叶类第一位。

——城乡环境日新月异,刷新“安溪颜值”。获评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文化旅游名县、2014中国最美丽县、2016中国十大最美茶乡及福建十大醉美县城、森林县城等荣誉。全县城镇化率提升至42.5%。中心城区加快“东拓、西进、南下、北提”,建成区面积达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人;建成人民广场、宝龙城市广场、金融行政服务中心、“三馆”等现代商圈、城市空间;新增城市慢道22公里、休闲广场12.5万平方米、公园绿地231万平方米。龙门、湖头入选全国重点镇、全省首批镇级“小城市”试点。培育1个部级、4个省级、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第三方运营管理。治理水土流失44.1万亩,崩岗治理成为全国先进典型。造林绿化30.9万亩,建设莆永高速茶山林带104公里。森林覆盖率65.58%。

——百姓生活幸福安康,呈现“安溪温度”。荣获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县称号。五年累计民生支出169.65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80%,投入28亿元完成114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县高速公路里程达148.5公里、落地互通10个,金安、莆永、双安高速建成通车,厦沙高速安溪段完成80%工程量。完成道路“白改黑”70公里。发动捐资5.44亿元,创办全国唯一综合性茶业公办本科院校——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投入19亿元,完成校安工程61万平方米,新改扩建幼儿园49所、城区中小学15所,新增学位3.7万个,义务教育学校100%实现标准化,高中教育全面达标晋级。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6】,实行药品耗材零差率销售【7】,药占比降至34%;完成县医院住院综合楼等18个卫生项目建设,新增床位2000张,千人床位数提高至3.68张。坚持人口计生基本国策,落实“全面两孩”政策,较好完成年度责任目标。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乡低保、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县社会福利中心、离退休老干部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建成安置房105.89万平方米、保障性安居工程4974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6.47万人减少至3.08万人。

——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展示“安溪风采”。深化法治安溪、平安安溪、诚信安溪建设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成功摘掉出生性别比、电信诈骗、拐卖妇女儿童、道路交通、突出问题重点整治县“五顶帽子”。完成《安溪县志(1991-2007)》编撰。举办首届清水祖师文化节。拍摄《清水祖师》纪录片,创作《飘香》MV及微电影。湖头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尤俊村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竹藤编制作技艺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法国佛罗伦萨克市缔结友好城市。完成“六五”普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国防动员、民族宗教、侨台外事、地震、气象、档案及老龄、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行政效能提速提效,彰显“安溪形象”。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累计办理各级人大代表建议意见520件、政协委员提案423件,办结率100%。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梳理并公布权力清单、服务清单、责任清单以及权力运行图,取消或合并审批事项170项,下放事权101项。推行审批服务“三个原则”【8】,审批授权率达100%,承诺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五分之一,窗口即办结率提升至85%。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大厅。推行“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9】,登记发放营业执照11840本。建立推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推进公车改革,“三公”经费下降七成。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410件,处理违反效能建设规定221人。

各位代表,2016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这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三比一看”“五个一批”“促进项目落地、帮扶企业发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活动年”和“加快项目建设百日大会战”等决策部署,以干事创业的激情,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经济社会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紧抓项目稳增长。建立项目集中开竣工和项目协调调度常态化机制,年度260个县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8亿元。重大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白濑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行业审查并报送国家发改委,有望近期获批,剑斗新镇区及各移民安置点规划选址基本完成;兴泉铁路【10】启动建设。“精准招商”战略取得实效,引进51个项目、总投资231亿元。

一年来,我们紧抓实体优结构。新增部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晶安三期、信达一期、中科生物植物工厂投产,天电光电开工建设。信息技术产业园政务云、中小企业云、渲染云等云平台正式启用,惠普聚贤2500台刀片服务器投入使用,数据一期项目投产,VR产业【11】项目扎实推进,与新华社中经社开展战略协作。湖里园、思明园已有10家企业入驻,30家企业明确进驻意向。弘桥智谷电商园入驻企业320家,日销售额500万元。味博生物科技产业园、茂雄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元化生物科技等开工建设,生物科技产业已然成形。组建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新奥北部湾旅游公司战略合作,开启文化旅游产业新篇章。以“十大金牌茶庄园”评选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庄园化步伐。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等开展校地合作,提升家居工艺业创新创造水平。

一年来,我们紧抓扶企防风险。投资43亿元,助推38家企业技改提升。兑现县级财政补助资金5.2亿元,帮助企业申请各类惠企资金5180万元。补办56家企业工业厂房所有权证57.45万平方米。提供71家(次)企业贷款过桥资金8.64亿元,协调推动银行增信增贷40.47亿元。化解不良贷款1.92亿元,打击恶意逃废债2起。12月末贷款不良率可以控制在0.919%,完成省、市下达任务。成功完成安溪铁观音集团重整工作。

一年来,我们紧抓民生补短板。举全县之力攻贫困之坚,启动“百企联百村帮千户”精准扶贫行动,发动136家企业、商会进行点对点帮扶,落实帮扶资金1600万元;投入4000万元帮扶35个村实施85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投入1.54亿元实施6500人造福工程扶贫搬迁项目。今年1万人实现脱贫,9个乡镇率先全面脱贫。启动实施700公里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已开工建设300公里。建设城区公共自行车系统,首期30个站点1000辆自行车投入使用。特别是,我们经受住建国以来最大台风“莫兰蒂”等多个台风的严峻考验,筹集投入9289万元用于灾后重建,让受灾群众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思路决定出路,必须敢于梦想、勇于担当。既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又要敢于打破常规、跳出框框,才能奋勇争先、跨越赶超。创新激活创造,必须一步到位、抢占高端。引龙头、铸链条、建集群、聚人才,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才能开辟发展新天地。时间换取空间,必须善于运作、借船出海。强化项目、资金、土地运作,破除发展瓶颈,集聚发展动能,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民生连着民心,必须以民为本、惠民利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兜牢底线、共建共享、增进福祉,才能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担责就是担当,必须“抢”字当头、人一我十。马上就办、一线落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才能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上下同声同气、和衷共济、奋勇拼搏的结果,是所有关心安溪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全体乡亲爱护与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部队官兵、企业界人士,向关心支持安溪发展的海内外乡亲和各界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包括: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尤其是人均财力与全市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稳增长任务艰巨;中心城区功能配套不完善,两个新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历史欠账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亟待加强;脱贫攻坚点多面广,任务繁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干事创业激励机制尚需完善;个别发展指标未能达到预期,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加以解决。

新一届政府主要目标和任务

各位代表,新一届政府工作的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安溪板块跨越崛起的战略机遇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汇聚了国家政策的叠加效应、重大项目的带动效应、产业园区的集群效应、生态文明的吸附效应、上下一心的同频效应,发展的机遇远大于挑战,向上的趋势仍然没有改变。我们将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有为运作,激情创业,奋力开创新一个“黄金五年”。

根据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四个全面”【12】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13】,主动融入“新福建”“五个泉州”【14】建设,实施“五大行动计划”【15】,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安溪。

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增速保持比全省、全市更快一些,GDP年均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

围绕奋斗目标,我们的战略任务是:

——打造“实力安溪”,让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6】、“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等机遇,全力打造“5+5”现代产业体系【17】。推行“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模式,进一步壮大产业园区,至2021年园区产值超800亿元、税收超30亿元。深化“百企千亿龙头促进计划”,引导传统产业转向“数控一代”、转向智能制造、转向自动化信息化。加大行业整合提升,支持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产能对接。加快茶产业“四化”【18】步伐,构筑“七大通道”【19】,推动“二次腾飞”。加快家居工艺产业与文化创意结合,实现向设计和品牌两头延伸,打造世界藤铁工艺之都。到2021年形成5个百亿产业,5家纳税超亿元、50家纳税超千万元工商企业,10家上市公司,规上工业增加值超38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超40%和16%。

——打造“大美安溪”,让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围绕“交通拓城、品味涵城、绿色护城、机制活城”,推动中心城区规模扩张、内涵提升,建成有历史积淀、文化品位、精神气质的魅力之城。湖头新城、南翼新城按照“先产后城、产城融合”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打造全省镇级“小城市”样板。各个乡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茶乡人家·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塑造一批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乡愁记忆的特色村镇、魅力乡村。力争至2021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5万人,两个新城人口达到3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55%以上。

——打造“小康安溪”,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快速推进兴泉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县乡道路建设,形成立体交通网络,尤其要推动三明梅列至官桥【20】、县城至同安【21】、官桥至龙岩联络线【22】高速公路规划建设,重点解决好南部和西北部50万人口“高速福利”。实施全面改薄、优质教育扩容、学前教育提升、高中达标晋级四大工程,至2021年新增学位4.8万个,建成省级教育强县。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第二轮综合改革,进一步探索医疗联合体【23】试点,提升全民健康保障水平。落实人口计生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呼应“海丝”先行区及“文都”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和非遗保护。建成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做到库区移民移得出、住得下、过得好。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形成“一叶飘香,多元增收”格局。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比全国提早三年、比全市提早一年实现全面小康。

——打造“活力安溪”,让创新创业更加顺畅。深化“金改”“综改”,推进“一照一码”“电子营业执照”等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落实“五张清单”【24】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和行政自由裁量权,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扶持一批创业示范园区、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25】等新业态新模式,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7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之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GDP增长8.5%,工业增加值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全年计划安排县级重点项目296个,年度完成投资242亿元。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供给侧,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上发力

向创新创造要空间。力促36个技改扩建项目年度投资40亿元以上。推动三安钢铁、闽华电源上市,佳友茶机冲刺新三板,泰兴特纸拓展国外市场。培育3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市级“数控一代”示范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2个省市级众创空间,引进“创新团队+创新项目”2个。推进中科生物植物工厂研究院、牛满江生命科学研究中心、LED工艺灯具设计研发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园、博物馆、孵化基地,申报世界藤铁工艺之都、福建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举办第二届中国(安溪)家居工艺文化博览会。培养一批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向产业园区要增量。理顺园区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园区生产生活配套,做实做强园区经济。湖头光电产业园,大力推进特种药物原材料生产基地、晶安滤波器项目建设,力促中科生物产业化基地、晶安三期达产,天电光电、信达二期投产。信息技术产业园,加快推进新华社中经社系列项目【26】、云谷众创基地建设,数据中心可投入使用机柜6000个以上,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国际交流中心投入使用。湖里园、思明园,力促鑫绿胜环保、鹭燕药业、璐华家具、翔业厨卫等企业尽快入驻投产。弘桥智谷电商园,入驻企业增至400家。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和南方水产城规划建设,引进10家以上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产加工物流企业。

向文旅经济要动力。按照“放大格局、做足茶香,整合资源、塑造精品,承接文都、联接海丝”的总体思路,推动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宗教旅游、工业旅游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打响“山水福地·茶韵安溪”品牌。启动“海丝茶源·中国茶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云中山、紫云山等旅游项目建设。培育尚卿藤云小镇、虎邱茶旅小镇及官桥善坛、西坪南岩、湖头山都等特色乡村旅游试点。加快旅游酒店等规划布局,增强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

向特色农业要活力。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福建省农民创业园创建水平,打造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加快茂雄农产品物流园项目建设。实施10个设施农业项目、8个生态休闲农业项目、15个林下经济项目、15个农村水利项目。

二、聚焦大项目,在扩大投资、引入增量上发力

全速推进项目。优化项目推进机制,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坚持元旦、五一、国庆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机制,掀起项目建设热潮。坚持“一月一协调、一季一调度”,确保项目无障碍施工。坚持一线工作法,落实重大项目“月嫂式”服务、重点项目“保姆式”服务机制,切实打通服务项目企业“最后一公里”。坚持抓项目落实责任制,完善项目督查、问责机制,通报考核问效,倒逼项目进度。

做实项目前期。优化审批服务,推行项目联审联批联办,强化用地、用林、用水、用电等要素保障,做好“以安促迁”“惠民征迁”“和谐征迁”文章,为项目建设赢得更多时间。加强资金运作,密切对接金融机构,争取更多融资授信支持。对接政策,争规列盘,争取更多国家专项资金和基金。推行PPP【27】等投融资模式,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

大力招商选资。健全大招商机制,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充实招商项目库。对接“三维”【28】精准招商,推动与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青岛海尔、南昌水投等深度合作。依托园区加大产业链招商,力促国家卫计委健康医疗大数据、深圳国泰精密机械、福建久一科技、申利卡轮毂、佰明车用LED、勤为光电、东莞宏景包装、亮点照明设计等一批项目落地。借力商会以商引商,引导团餐产业总部回归。力争全年引进项目投资250亿元以上。

三、聚焦茶产业,在固本强基、二次腾飞上发力

打造看得见的健康好茶。实施茶业基础提升“4567”规划【29】,改良茶园土壤3万亩,流转茶园1万亩,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1.5万亩,支持建设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和出口备案基地2万亩。实施茶山生态修复1万亩。治理茶园坡耕地水土流失1.5万亩。继续推广“两留”“两禁”【30】,强化茶叶质量安全管控,提高茶叶制优率。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全面取缔压茶机。弘扬“工匠”精神,倡导传统技艺,举办制茶工艺大赛,加快“去冰箱化”步伐。规范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引导黄金桂、本山、毛蟹、肉桂、金观音等茶叶品种适度发展。支持茶企建设智能化、自动化、清洁化生产线,提高标准化和深加工水平。探索实施安溪铁观音农业综合开发贷款项目。

提升安溪铁观音品牌形象。继续强化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启用安溪铁观音官方APP。建立“协会标”管理制度。持续开展打假维权专项行动。组建安溪茶业宣传中心,统一宣传营销口径。组团参加高端茶业展会及茶事活动。组织参与《一茶一世界》大型纪录影片拍摄。引导龙头企业抱团发展,打造茶商发展同盟、营销共同体。巩固传统销区,拓展新兴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整治提升茶都市场,规范茶叶电商市场。发挥“十大金牌茶庄园”示范带动效应,集中力量扶持茶庄园发展。力争茶叶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获批建设。

丰富茶产业文化涵养。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规划建设铁观音核心保护区。打造“大师茶”“庄园茶”“名山名茶”等个性茶品。创排《丝路茶印》茶文化节目,讲好安溪茶故事。挖掘丝路文化内涵,积极参与筹办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等活动。与安溪茶学院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开展“感恩·铁观音”主题活动,培训涉茶人员。鼓励举办斗茶赛、品鉴会,形成人人爱茶、说茶的氛围。

四、聚焦城镇化,在绿色生态、宜居宜业上发力

综合交通提升行动。以三安大桥、参洋片区东西大道、石狮岩隧道左洞、建安大道延伸段和湖头环城路、南翼新城环北路等建设为重点,加快构筑交通“大动脉”。新增市政道路3.5公里、自行车道5公里、城市慢道3公里。建设宝龙广场、第十八小学等路段人行天桥,渠化改造【31】大同路、建安大道等重点路段,有效疏导交通堵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进一步优化公交站点和线路,新增公交车16辆。提高城区公共自行车覆盖面,新增站点130个、自行车3800辆。开通南翼新城至厦门北站城际客运专线。大力推进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

功能配套提升行动。实施“123-335”城市功能配套项目【32】,提升“三馆”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推进铁观音生态文化园、妈祖文化公园、古山公园、影剧院、博物馆、体育场、凤山书院等项目建设。建成城南公交总站、城区自来水厂三期和110KV塘垅变、郭埔变。扩建城区污水处理厂,加强湖头、龙门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新增污水管道4公里,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

形象品位提升行动。加快城区三安大桥东片区、安一中南校门片区、沼涛实小片区、解放路西侧片区及湖头河滨路片区等改造工程。逐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及西二环路沿线“退二进三”。见缝插针开展景观设计,建设一批以茶文化、家居工艺为主题的街景小品、文化长廊、“口袋公园”。实施凤山、大龙湖亮化美化和魁斗至湖头省道亮化工程。推进参洋凤参路段亲水平台和龙门公园、依仁溪景观提升。

城市管理提升行动。推进“智慧安溪”建设。组建“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完善城市管理联合执法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网格化、可视化。打造三十六米大街、建安大道2条城市管理示范街,以及大同路、永安路、解放路3条户外广告精品街。开展“社区营造”试点工作,建设10个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推动道路保洁、垃圾清运市场化服务。加大“两违”打击力度,确保“两违”零增长。

生态环境提升行动。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造林绿化1.7万亩,抓好门户廊道、重要节点及主干道景观绿化提升,建设湖头泰山岩省级森林公园。实施29个宜居环境建设项目、20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治理水土流失9万亩,继续推进官桥—龙门区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万里安全生态水系【33】措施,持续深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晋江防洪工程5公里。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治理建筑及道路扬尘污染。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五、聚焦开放度,在深化改革、体制创新上发力

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建立联合会审机制,规范审批中介服务行为,压缩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空间。加快网上办事大厅及电子证照库、掌上移动OA审批系统【34】建设,逐步实现行政权力运行数据化、流程标准化及信息实时共享。深化即办制度建设,推行“一口受理”“一站式审批”。抓好乡镇政府权责清单实施。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金融服务,推动政银企互动对接,推广运用好“无间贷”“连连贷”【35】等信贷产品,探索引进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帮扶安溪农村信用联社改制上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控新化旧”,化解存量不良贷款,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加快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推行集群注册登记改革。建设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扩大开放交流合作。实施“海丝行动计划”【36】,支持茶业、家居工艺等优势产业布局境外营销网络,发展跨境电商,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投资、贸易、技术等领域合作。发挥侨台胞祖籍地优势,推动安台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深度融合。加快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平台和侨捐公益事业信息资料库建设。办好第十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

六、聚焦补短板,在民生共享、全面小康上发力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强化扶贫挂钩帮扶机制。持续推进“百企联百村帮千户”,构建社会大扶贫机制。落实“五个一批”要求【37】,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增强造血功能。实行“两线合一”【38】,强化兜底保障,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39】。多渠道帮扶薄弱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推进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围绕2017年上半年开工的目标,倒排工期计划,成建制组团推进,确保6月底前完成施工图等设计及审查工作。启动参内安置区、库区大坝、县道340线剑斗新镇区段、兴儒坪大桥以及剑斗新镇区镇政府、派出所、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工程项目建设。

繁荣教科文卫事业。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新改扩建金火高级中学、第十九小学、第九幼儿园等8所城区学校,新增学位1.2万个。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名校名师名校长,提升教育质量。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稳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一归口、三下放”【40】管理制度,推进5所基层卫生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激发基层卫生队伍活力。启动县医院门诊医技大楼、妇幼保健院迁建等13个卫生项目建设。推进县中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医疗联合体,设立省人民医院安溪分院。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提升计生服务管理水平。推动湖头相地府衙群保护开发。创作铁观音主题高甲戏和长篇小说《观音》等文艺精品。建设一批乡村文化体育广场。组织办好央视七套春晚东部主会场(安溪)活动和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办好24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五险”提标扩面。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一体化。农村低保每月提高至420元。发展养老服务、慈善公益、社会救助和残疾人事业。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指导帮扶。实施造福工程800户、低保户安居工程100户。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480套、安置房32.51万平方米。

维护和谐安定稳定。深入开展诚信安溪建设,用最严厉手段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维护安溪和安溪人形象声誉。深化平安安溪建设,推进禁毒整治工作。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创建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县。深入治理“餐桌污染”,推进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工作。加强阳光、责任、法治等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施“七五”普法。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新一届政府自身建设

重任千钧惟担当。各位代表,这次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使命担当扛在肩上,把万家忧乐放在心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打造依宪依法的法治政府。恪守“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义,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打造守责尽责的高效政府。践行“三严三实”,增强“四种意识”。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激情创业、激流勇进,以高效率赢得高速度,以快节奏换来快发展,勇挑跨越赶超的时代重任。

打造开放开明的创新政府。大力弘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更加开拓的视野、更加开放的胸襟招商选资、激励创业,让创业要素在茶乡大地尽情涌流。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开拓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打造为民惠民的服务型政府。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更大决心,聚更多财力,补齐民生短板;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力打造亲商、兴商、安商、富商的一流营商环境,携手茶乡人民共圆小康之梦。

打造勤政廉政的廉洁政府。加强党风廉洁建设,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坚决惩治腐败,以减权限权、创新监管减少寻租空间,铲除腐败土壤。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树好人民政府良好形象。

七五普法收官年计划范文第7篇

澄城县人民政府白泉朝

一、2016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依靠全县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趋好的态势,“十三五”开局良好,稳健起步,为县域经济实现追赶超越集聚了势能。

坚持解放思想,突出投资拉动,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思想大解放系列活动为载体,搭建投融资平台18个,注册资本35.96亿元,争取信贷资金9.68亿元,申请专项建设基金4.75亿元。诚邀国家发改委、中咨公司等智囊机构来澄指导,策划包装项目235个,争取国投资金13.84亿元;引进招商项目37个,到位资金48.5亿元;实施固定资产支撑项目151个,完成投资108.2亿元。坚持实事求是,拧干指标水分,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实现77.8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5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236元和8371元。

坚持优化结构,突出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烟厂技改项目联合工房、动力中心、污水处理站主体封顶,拓日新能4×150兆瓦晶体硅电池封装生产线建成投产,启源领先特种气体建成试产。善锁、秦利等5家煤矿关闭退出。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1.7亿元。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正大36万吨专业化饲料厂建成投产,生猪存出栏达到92.6万头、120.4万头,果业面积扩大到46.76万亩,果畜产值突破34亿元。吴坡、永成等16个现代农业园区实现扩容提质。庄头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三产旅游活力倍增,成功举办中国县域互联网联盟(澄城)峰会、樱桃文化节、网络苹果节,尧头窑、龙首坝等景区基础配套不断完善,尧头镇被评为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以文化旅游为主体的三产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52亿元。

坚持城乡统筹,突出全域推动,城乡建设全面提速。按照“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生态宜居”的思路,投资40亿元实施重点城建项目32个,新改扩建城区主次干道11条,“六纵十三横”城区路网格局形成。四门改造、街景美化等市政项目实现突破。投放使用棚改资金12.7亿元,乐楼至精进寺塔、北入城口等6个棚改项目开工建设。2016年被评为省级县城建设先进县。韦庄敬老院、交道民俗街等20个项目完成投资3.1亿元。交通路网提档升级,大澄一级公路、尧头窑至龙首坝旅游路开工建设,西河大桥加固工程全面完成,寺韦路、冯西路竣工通车,G242、G342、S308升等改造前期工作顺利通过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核准,为澄城未来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

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铁腕治理,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持续狠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停顺昌焦化60万吨焦炉生产线,取缔非法煤场35家,拆除燃煤锅炉70台,城区集中供热覆盖150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古徵大地园林化、“1125464”绿化工程,西河、茨沟连片绿化,改造古徵公园,新建城东、城西生态公园等9大城市绿化工程加快实施,造林绿化3.6万亩,城区绿化面积达365万平方米。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通过现场评估,“领导带着干部干,干部领着群众干”的“创卫精神”得以诠释。美丽乡村投资突破亿元,60个示范村雏形显现。建成市级生态示范镇村13个,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坚持民生为本,突出共享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脱贫攻坚步伐加快,27个贫困村摘帽,21182人脱贫。13年免费教育全面普及,本科上线万人比率全市第一,5人清华、北大金榜题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达标,秦腔现代剧《家园》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艺术节开幕式节目。“1市10县医改综合试点”经验全省推广,县医院迁建项目开工建设,我县被确定为全国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联系点。新增城镇就业501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7.3万人。发放城乡低保、大病救助等保障资金1.09亿元。保障性住房出租1190套,出售1530套,荣获省级“安居工程十佳县”称号。持续深化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稳定,狠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人防、技防、物防措施落实到位,社会大局安定稳定。

坚持务实执政,突出担当实干,政府效能明显提升。学习贯彻“三项机制”,深入开展“两学一做”、解放思想大讨论大调研、“讲政治、守纪律、懂规矩、转作风、树形象”作风建设年等活动,政府工作效能明显提升。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县委“六项规定”,严控“三公”经费支出,行政成本显著降低。修订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办理人大议案、建议32件,政协提案62件,办复率100%。“七五”普法开局良好,组建政府法律顾问组,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高。“万人万份民情调研”等活动深受好评,政务公开规范运行,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得以提升。

各位代表,2016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标志着过去五年各项工作圆满收官。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战胜了诸多困难和风险,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追赶超越的坚实基础,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五年。累计实施各类项目812个,完成投资612亿元;引进招商项目154个,到位资金219亿元。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3%,人均GDP达到1.97万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净增8477元和3364元,是2011年的1.45倍和1.67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68.27亿元,年均增长8.28%;三次产业比例更趋合理,由2011年的23:51:26调整为27:28:45。

过去五年,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五年。卷烟、光伏、煤炭、铝电等主导产业加速转型,被评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百万头生猪大县在全省率先达标,被评为全国现代苹果产业20强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尧头窑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荣获“陕菜之乡”称号。

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大为改观的五年。城市框架由12.9平方公里拉大到36.6平方公里,城市形象和配套功能全面提升。韦庄、冯原被确定为部级重点镇。澄韦一级公路全线贯通,黄韩侯铁路澄城段开通运行。荣获“省级园林县城”称号。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五年。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镇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财政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在全省率先推行国地税联合办公模式,“营改增”试点平稳运行。乡村补助明白卡发放管理制度在全省推广,荣获“省级医改先进县”称号。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扩大,外贸出口完成559.8万元。

过去五年,是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教育教学质量领跑全市,职教中心迁入新校区。澄北水厂建成投运,城区群众吃水难、水质差的问题得到解决。新农合、药品“三统一”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9160名群众通过保障性住房迁入新居。被列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荣获中华诗词之乡、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级依法行政示范县。物价、粮食、供销、人防、地方志、残疾人、妇女儿童、双拥共建、民族宗教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发展历程坎坷艰辛,发展基础日益牢固,发展成就令人振奋!五年的砥砺奋进,展现了40万澄城人民不忘初心、众志成城的雄心壮志,谱写了澄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共谋发展、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40万澄城人民勤劳朴实、团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向给予我们热情帮助的驻澄单位、驻澄部队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以及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扎根澄城投资兴业的广大企业家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可贵。五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实现澄城经济社会的追赶超越,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勇于开拓。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破解不合时宜的思想桎梏,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才能使澄城在追赶超越中抢占先机。必须着眼发展全局,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只有跳出澄城看澄城,突破思维定势,放宽视野边界,从战略的高度谋划澄城发展,握指成拳,重点突破,才能把发展机遇变成追赶超越的强大动力。必须持续改进作风,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只有勇于尽责,敢于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看准的项目一鼓作气,瞄准的目标一步到位,认准的事情一抓到底,才能使澄城在追赶超越中争先进位。必须凝聚各方共识,团结一心,埋头苦干。只有坚决贯彻县委决策部署,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团结一心,埋头苦干,才能凝聚追赶超越共识,形成追赶超越合力。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澄城追赶超越的五年,更是我们砥砺前行的五年。纵观大势,政策机遇叠加。国家继续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中省市脱贫攻坚力度空前加大,“一带一路”、关天经济区等政策叠加优势持续凸显,为我们追赶超越提供了难得机遇。分析现状,基础优势扎实。合凤高速、榆商高速、西韩城际高铁的相继实施,G242、G342、S308的升等改造,标志着澄城以高等级公路连接的对内、对外通道正在逐步打开,澄城的发展半径全面放大;拓日新能、烟厂技改、正大农业、尧头窑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投用,预示着澄城产业转型的支撑更加强劲,县域经济必将迸发新的活力。面对重任,我们信心百倍。以“两学一做”为统揽,以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系列活动为抓手,干部作风持续向好,工作效能大幅提高,人心思进、干事创业的激情进一步激发,我们有信心带领全县人民实现追赶超越,我们有信心带领全县人民再创辉煌,让澄城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澄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按照县第十七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追赶超越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撤县设市为目标,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特色化,全面建设富裕美丽人民满意的新澄城。目标任务是: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综合实力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未来五年,对澄城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关键,我们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实现追赶超越:

聚焦创新引领,在产业转型升级上追赶超越。坚持创新驱动,协调发展一二三产,着力构筑产业融合、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强县战略,突出园区承载,培育壮大卷烟、光伏、煤电铝、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建设西北知名的新兴产业基地。以打造有机农业示范县为抓手,打响“有机果”“生态猪”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有机化、销售网络化,建设全省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尧头窑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重点,打造中国黑瓷之乡文化地域品牌,建成旅游环线,推进文旅融合、商旅融合,实现旅游特色化,建设全省新兴的文化旅游名县。

聚焦协调均衡,在提升城乡品位上追赶超越。坚持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形成水环绿绕、出入通达、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县城格局,建设连接关中陕北的宜居新城。用市场化方式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韦庄、冯原、尧头、赵庄为支撑的“一城四极”城镇化格局。升等改造国省道路,启动实施合凤高速、榆商高速、西韩城际高铁项目,澄城将连接四方、通达全国。

聚焦绿色循环,在厚植生态优势上追赶超越。坚持生态优先,打造春季万亩油菜花海、初夏万亩油葵花海、夏末万亩黄花菜花海,将县城环线、国省道、旅游路建成绿色长廊、生态长廊、风景长廊。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实施重点企业节能行动,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铁腕治污降霾,三年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域化,让古徵大地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聚焦改革开放,在增强动力活力上追赶超越。持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以政策杠杆和改革红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施“互联网+”战略,基本建成大数据、大智慧、大循环的智慧澄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通信息、交通等瓶颈制约,推进澄城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江苏丹徒等地区深度合作,扩大对外交流,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吸引战略性产业“走进来”,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聚焦共享均等,在保障改善民生上追赶超越。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彻底解决入学难、“大班额”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县医院、中医院迁建工程,推动医疗基础设施和诊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积极推进澄城“水系”建设,实施长宁河水库、姬家河水库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建成澄南水厂、石堡川水库至澄北水厂供水管道、温泉抽水站更新改造(抽洛上塬)等工程,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形成覆盖全域的安全供水保障体系。坚持依法行政,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让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三、2017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

2017年,是贯彻落实县第十七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富裕美丽人民满意新澄城的关键一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生产总值完成83亿元,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亿元,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86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000元和9300元,分别增长10%和11%,综合实力力争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围绕上述目标,结合澄城发展实际,2017年全县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实施追赶超越“1133”工程,即突出“一个重点”、打造“一个引擎”、实施“三大战略”、抓好“三个统筹”。“一个重点”就是要突出脱贫攻坚;“一个引擎”就是要以项目建设为引擎;“三大战略”就是要实施工业转型、农业增效、三产提档;“三个统筹”就是要统筹城乡、统筹改革、统筹民生。

(一)实施精准扶贫,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富民增收为核心,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找对穷根,明确靶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年内实现1.2万人脱贫,40个村摘帽。

产业扶贫强支撑。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错位发展”思路,依托贫困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促进光伏扶贫、旅游扶贫、养殖扶贫等产业纵深发展,推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用足用好国开行5.5亿元贷款,彻底改善94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大力推行“政府+公司+贫困户+银行”四位一体精准扶贫模式,支持拓日新能、正大集团建立扶贫产业基地,搭建利益联结机制,破解贫困户“单打独斗”难题,着力打造澄城扶贫新亮点。

移民搬迁挪穷窝。坚持“县城为主、乡镇补充、盘活存量、控制增量”原则,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县城、冯原、韦庄搬迁安置点,统筹做好安置点周边设施配套、环境整治等工程。重点抓好以光伏发电、医药加工、建材物流、装备制造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配套,积极探索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脱贫保障基金试点工作,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利民惠民,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多措并举聚合力。统筹抓好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兜底保障,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水平,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孤儿、五保户等特殊人群实施兜底工程,使他们吃穿不愁,衣食无忧。创新扶贫资金整合机制,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多元投入、督查检查和考核问责三项机制,为脱贫攻坚提供制度保障。深化“三联三包”和“脱贫攻坚万名干部结对帮扶”活动,逐户公示扶贫措施清单、收入状况清单,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着力构建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满意率。

(二)扭住项目建设不放松,打造追赶超越的强大引擎

坚持把抓项目、扩投入作为追赶超越的主引擎,以项目促投资,以投资促发展。

精深策划包装项目。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聘请专家团队,高起点策划包装一批影响澄城未来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规范做好项目可研、规划、土地、环评等前期工作。全年策划包装项目200个以上。

全面激发投资活力。拓宽投融资渠道,精准对标专项建设基金、企业债券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破解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难题。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启动实施一批PPP项目,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稳步增长。树立以质取胜、精准招商理念,制定出台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意见,推行县级领导包抓招商机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亿元。

聚力推进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项目建设“五个一”制度,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破解项目落地难、阻力大、进度慢等问题。制定出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重点加强规划审批、资金拨付、建设管理、竣工验收、审计决算等环节的监管。全年实施固定资产支撑项目154个以上,总投资505.13亿元,年计划投资123.31亿元。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深入开展投资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强买强卖、强揽工程、非法阻工、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依法打击非法集资,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金融风险。扎实开展服务承诺、行风评议、媒体曝光等活动,积极营造亲商、扶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三)实施工业转型战略,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新空间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以工业增速“止降转升”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全力推进园区改革。以争创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抓手,加快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明确功能定位,赋予园区更大自,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加快构建自我经营、滚动开发的良性发展格局。开工建设330千伏澄城输变电工程、工业园区“一纵四横”路网和污水处理项目,建成农业园区环南路、园区大道和污水处理厂,完善园区基础配套,提升园区承载力。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聚力打造“园中园”“合作园”“共建园”。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优化转化存量,建立煤电铝产业协会,探索组建澄城铝业集团,促进热电联产、煤电联营、铝电联营,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培育优质增量,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加快建设拓日新能、昌盛日电后续项目,构建部级光伏产业集群。开工建设陕药集团中药材加工、陕西粮农澄城储备库等项目,建成启源特种气体、环球果品、诚信制药和蓝智机器人项目。化解过剩产能,关闭退出3处煤矿。全力促进大唐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深度合作,力争大唐煤电项目取得实质进展。

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举全县之力推进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坚决保障企业建设及生产环境,年内实现联合试运转,合力争取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税收分成,促进产量、结构、效益同步提升。继续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工程,支持拓日新能、正大集团等重点企业布点扩张、做大做强。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推进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加强工业企业统计调研、监测预警和协调服务,培育发展规上企业,重点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年新增规上企业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65亿元。

(四)实施农业增效战略,谱写农民致富增收新篇章

按照“做大基地,做优品质,做亮品牌”思路,多栽果,壮畜牧,扩经作,建大棚,强园区,兴水利,保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做优做强优势产业。以正大集团为引领,深挖百万头生猪大县潜能,推进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建设,建成东富庄万头生猪示范区;探索推广生态养殖新模式,建设龙王泉、吴坡等3个生态养殖基地,打响唱亮“生态猪”品牌,生猪存栏90万头、出栏120万头。以海升果业、海亮果业为龙头,以北部苹果优生区为主战场,突出原产地标签,打造“有机果”品牌,新建果园2.5万亩,水果面积达到48.26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9万吨。

筑牢农业发展基础。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快水利、农综等农业基础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精心实施小水项目县和水保生态治理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67万亩,建设生态涝池12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完成土地深松10万亩,衬砌渠道36公里,埋设暗管50公里。继续实施农村中低压配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全面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扩规增容、提质增效为目标,提升16个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和效益,吴坡、东白龙现代农业园区争创省、市级园区。加快建设龙首万亩农业公园等现代农业综合体,打造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增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户、省级家庭农场1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个。以创建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目标,建立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五)实施三产提档战略,开创三产融合发展新局面

坚持品牌引领,兴旅游,活商贸,强电商,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提升文化旅游吸引力。以尧头窑为龙头,辐射带动良周秦汉宫、龙首坝等景区融合发展,打通旅游环线,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景区品质,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尧头窑景区建成新游客中心、南北大门,扩建景区大道、车马大店,开放景区老街、精品酒店。深入挖掘传说典故、名人古迹和民风民俗,将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建设,讲好澄城故事,酿造澄城韵味,唱响旅游品牌。依托黑瓷、苹果、刺绣、皮影等特色产品,突出文旅、农旅、商旅融合,举办赏花品果、非遗展演、摄影画展、尧神祭祀等大型活动,延长产业链条,丰富游客体验,谱写澄城文化旅游新篇章。全年接待游客突破2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亿元。

提升商贸服务辐射力。以商贸流通业发展及网点布局规划为统揽,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开工建设县物流产业园,建成华和国际广场商业主体、渭北商贸城3栋商铺,提升惠民路十字商圈、荣兴综合市场的辐射能力。广泛推介“澄城水盆羊肉”等特色产品,实现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壮大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物业家政等新业态,新增限额以上企业4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亿元。

提升电子商务带动力。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目标,编制完成《澄城县电子商务中长期发展规划》,成立电商协会,健全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成县电商产业孵化园,推广华元电商模式,建成6个镇级电商旗舰店、163个村级电商体验点,发展电商150户以上,网络交易额突破3亿元。积极对接京东、淘宝等知名网商,建立澄城特色馆,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实体店转型升级。

(六)统筹城乡建设管理,塑造人居环境新面貌

以“城市管理提升年”为抓手,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细化、文化”提升工程,全面改善城乡面貌。

高品位推进城市建设。聘请清华同衡设计院修编完善城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风貌规划。投资44亿元,实施城建项目28个。开工建设城市环线,建成晖福街、阳光路等7条城市道路。加快实施“四门”改造提升工程。乐楼精进寺塔、北入城口等棚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45亿元。用本土文化元素扮靓城市风景,让景观与文化相得益彰,打造人文之城。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政府对公益项目的管控,确保规范运行。健全完善城市公共停车和公交体系,推进城市客运公益化,方便群众出行。实施市容市貌路长负责制,巩固提升创国卫成果。整合城市管理职责,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

高水平抓好镇村建设。合理确定各镇发展定位,统筹推进镇域道路、照明、绿化、供水等配套设施建设。坚持典型带动、抓点示范,持续发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60个。健全完善路网结构,开工建设G242、G342、S308升等改造工程,建成大澄一级公路、龙首坝至尧头窑景区旅游路,完成县乡公路改造工程70公里,积极做好西韩城际高铁、合凤高速、榆商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澄韦一级公路绿化提升工程,将其打造成生态大道、景观大道、迎宾大道。

高质量优化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红线和环保底线,铁腕治污降霾,刚性节能降耗,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严厉打击毁林行为,实施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项目,恢复治理破损山体、采矿塌陷等生态脆弱区。持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重点解决保洁队伍建设、垃圾收集、畜禽粪污处理等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实施身边增绿工程,建成城东、城西生态公园。严守耕地红线,新增耕地占补平衡6000亩。深入开展“绿化古徵大地、建设美丽家园”行动,启动尧头窑景区周边塬面、抽黄干渠、马村河河岸绿化工程,完成“两桥一沟”直观坡面绿化工程,造林绿化2万亩。

(七)统筹谋划改革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把发展的动力转变到改革推动、开放带动上来,为追赶超越增添动力、激发活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断被提高公益事业服务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以及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三张清单一张网”动态管理,推行“网上行权”“网上晒权”,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积极开展“农权贷”改革试点,破解农业发展资金难题。推动金融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大力发展PPP项目,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收入质量,加快综合治税体系建设,构建财税大数据平台,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加快社会领域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统筹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横向合作模式。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抓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使水利工程“管得好、长受益”。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黑名单”制度。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大力推进“无线城市”信息惠民工程,让信息化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强化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孵化育成体系,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八)统筹民生事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集中财力抓民生、保共享,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发展更加普惠的社会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编制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城关中学建成投用,省级“双高双普”示范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通过验收。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建设各类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常态化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县医院迁建项目住院楼、门诊楼、医技楼主体完工,实现镇(办)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精准对接政策,多元联动融资,投资6亿元,开工建设澄南水厂、石堡川水库至澄北水厂供水管道、温泉抽水站更新改造(抽洛上塬)三大工程,切实提高安全供水保障能力,确保让老百姓用上干净水、安全水、放心水。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争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坚持人才优先战略,克服人员编制有限、财政压力增大等困难,加大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招聘一批985、211高校毕业生,强化人才培训,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保体系。建成10个县级创业孵化基地和3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新增城镇就业4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人。稳步推进“五险”提标扩面工作。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严格落实社会保障政策,重点抓好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工作,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启动殡仪馆搬迁、福寿园公墓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天佑医院惠民老年公寓、民政福利园二期工程,建成农村幸福院24个。

抓好更加精细的社会治理。坚守安全生产红线,坚持依法治安,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齐抓共管”制度,完善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快构建权责清晰的责任体系、网格化的监管体系、常态化的联动体系。大力推进“七五”普法,公共法律服务终端实现镇村(社区)全覆盖。创新工作,强化法治,下势解决突出问题。深化“平安澄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涉恶犯罪,让群众感受公平正义,享受幸福生活。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常态,面对新期待,我们必须主动履职,主动担责,主动作为,全力打造勤廉兼优、为民高效政府。

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只有思想领先,才能发展率先。今年,县政府决定在政府系统全面开展“大思路、大境界、大作为”作风建设活动。“大思路”就是解放思想,破除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落后观念;“大境界”就是为政清廉,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大作为”就是敢于担当,努力实现开拓创新、追赶超越的最终目的。

打好效能建设持久战。全面贯彻落实“三项机制”,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激励探索者、重用创新者,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推行重要工作限时办结制,倡导“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工作作风,拓宽电子政务、网上办公渠道,打造“盖章少、收费少、资料少、流程短”的“三少一短”工作模式,着力提升政府效能。健全完善重点工作政务督查、考核考评、媒体监督、行政问责相结合的抓落实工作机制,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开展“下基层、广调研、听民意”活动。坚持“一线工作法”,常态化深入基层问政、问需、问计,在广调研中转变作风,在听民意中提升能力,使领导干部真正成为解决矛盾问题的行家里手。针对万人万份民情调研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建立问题台账,逐一整改销号,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政府工作的良好氛围。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坚持重大决策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加大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等信息公开力度,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牢固树立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牢牢抓住政府机关、服务窗口、村庄社区和干部家庭四大主体,全方位开展廉政教育活动,让风清气正融入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重点领域、民生工程、公共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七五普法收官年计划范文第8篇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平阳在应对挑战中负重前行、奋发有为的五年,是平阳在转型发展中积极探索、卓有成效的五年。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在中共平阳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克难攻坚、创新进取,取得了重点领域的突破和进展,开创了富民强县的新局面。

令人欣喜的是,平阳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2.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7%,增速连续五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达43.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7.8亿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8%、8.9%;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2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7.7%;服务业增加值达206亿元,五年增长实现翻番;外贸出口达50.9亿元,五年年均增幅高于全市9个百分点;五年固定资产投资达1486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4.2倍。

值得欣慰的是,平阳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多。以治水、拆违、植绿等环境治理为抓手,为群众提供了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以城东新区、滨江商务区开发建设为中心,为群众提供了越来越高的生活品质;以建成九凰山、凤凰山隧道、水头环城北路、昆宋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为标志,为群众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出行保障;以“学在平阳”、医疗改革全省试点为重点,为群众提供了越来越优质的公共服务;以夺取“平安金鼎”为载体,为群众提供了越来越安全的治安环境;以城乡居民保险扩面提标和扶贫攻坚深入推进为关键,为群众提供了越来越完善的社会保障。

颇感自豪的是,平阳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成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省级示范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等,荣获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十大互联网+实践县等称号。

这些突破和进展,对平阳的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回顾五年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五年来,我们奋力拼搏,现代产业体系有效构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5.5:47.8:46.7发展为2016年的4.3:40.4:55.3。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建成特色农业基地5.6万亩,新增农家乐、休闲农业园41家,成功注册平阳黄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工业强县”战略深入实施,“3+X”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三大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56%,新增超亿元企业15家、超10亿元企业4家、挂牌上市企业7家。科技创新实现突破,新增各类科创公共平台5个、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9家、引进“国千”人才2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2.6%。产业平台形成新的格局,滨海新区完成万亩围垦、开发建设初具规模,宠物小镇客厅建成投用,小微园开工950亩、竣工117万平方米。“服务业兴县”态势强劲,以南雁荡山创5A、南麂岛创4A为载体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万达广场、银泰城和财富广场等现代城市综合体建成营业,阿里巴巴村淘、产业带、跨境电商等项目成功运营,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26%。

五年来,我们克难攻坚,城乡建设发展日新月异。顺利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编制各类城乡规划433个,基本实现城镇规划区控规全覆盖。“一主一副”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东新区开发整体推进,滨江商务区建设全面启动,北港新城初具雏形,完成城中村改造140个,新增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交通建设投资年均增长43.2%,公路总里程数达1590公里;水利建设五年完成投资49.5亿元,建成顺溪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鳌江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提升。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自来水厂4座,新增燃气管道90公里、500千伏输电线路72.8公里、变电容量75.6万千伏安,4G网络实现全覆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喜人,建成精品村(线)10个、创建村51个,全面完成360个村治污工程,基本实现农污设施全覆盖。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斐然,国家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及制革、电镀等6大重污染行业整治通过验收,完成53条垃圾河、41条黑臭河整治,创成部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市级基本无违建乡镇8个;建成城乡绿道10公里、大型公园5个、滨水公园300个,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了7.5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们不懈努力,百姓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坚持每年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每年办好“十大民生实事”。居民收入大幅提升,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8万元、1.89万元,是2011年的1.53倍和1.78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98%,民办教育保持领先,高考重点上线率连续十一年保持全市第一。医疗综合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完成计生卫生机构整合,“双下沉、两提升”改革和“医联体”建设成效明显。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县游泳馆、苏步青励志教育馆等项目建成投用,各类文艺精品获部级奖项28个,万人拥有文化设施、体育场地面积分别增长49%、33%。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深入推进,参保人员待遇逐步提高,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城乡居民保障性住房体系逐步完善,完成保障性安居住房3.3万平方米、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4000多户。平安建设扎实有效,有望连续十二年成为省级平安县。

五年来,我们开拓进取,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1800余件。坚持依法行政,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430余件,切实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五单一网”建设,减少行政审批事项219项、精简了24.5%。扎实推进“法治平阳”建设,全面完成“六五”普法任务。深化政府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从严执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监督等制度,惩防体系构建取得新成效。

同时,统计、外事、侨务、对台、移民、人防、反走私等工作切实加强,征兵和双拥优抚工作得到强化,青少年、妇女儿童、红十字、老龄、慈善、残疾人、社会福利等事业取得新发展,工会、科协、文联等人民团体、协会作用得到良好发挥,巩固了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2016年是县第十五届政府的收官之年。这一年,我们在“稳增长、优结构、增动能、促转型”上抓落实,全力推进经济、城市和社会转型,顺利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6年,最能反映发展态势的是,荣获全市考绩优秀单位、主要经济指标考核先进单位。3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28项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GDP、规上工业总产值等14项指标增幅全市排名前三,有13项指标增幅全市排名前移。最能支撑经济增长的是,做强存量和做大增量齐头并进。重点骨干企业扶持培育成效明显,领军和高成长型企业产值分别增长18%、22.5%。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成功引进华润分布式能源、“星际科幻谷”文化园、“浙江经纬天下”等超10亿元项目。最能催生发展动能的是,“科技+、金融+、互联网+”持续加力。科技进步全省排名跃升54位、全省进步最快,建成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成投用科技大市场、工业设计研究院、科技孵化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级科技型企业37家。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迈出新步,政府产业基金注入实体经济,南麂基金岛成为温州最大的基金市场。网络经济发展迅猛,网络零售额达76.8亿元,成为全省首个速卖通跨境产业带专区县。最能带动发展转型的是,产业和城市平台的集聚度不断提升。“1+1+10”产业平台承载了全县73.2%的规上企业、92.6%的工业投资。城东新区、滨江商务区、北港新城建设完成投资56亿元,同比增长24%,带动了城市发展和品质提升。最能增强发展后劲的是,交通、水利、市政等建设不断提速。交通建设新开工项目7个、建成投用项目8个,完成投资33亿元,同比增长107%。水利建设以鳌江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完成投资10亿元,同比增长25%。北山水厂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最能改善发展软环境的是,扶工助企、科技创新、总部回归、人才引进等系列优惠政策有效落地,“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行政许可事项再减64项。

2016年,最能提升民生环境的是,城乡生态品质逐步改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完成“五千大树进昆阳、万棵大树进鳌江”,成功打造鳌江火车站大道风貌街,建成区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农村综合体建设步伐加快,建成“月亮工程”2个。“五水共治”不断深化,全省首创特色主题河道创建,提前一年完成市控以上劣五类站位削减任务。最能供给民生实惠的是,教育、医疗、文体和社保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新纪元、建兰等学校建成投用,县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县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年度“十大民生实事”全面完成。社会保障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大病保险最高报销待遇提高近1倍。

2016年,最能印证攻坚力度的是,打赢了“大拆大整”和重大项目政策处理攻坚战。交通水利建设完成土地征收7219亩、房屋拆迁2273间、坟墓迁移2662穴。城中村改造完成整村或连片签约17个村、拆除10个村,走出了货币化安置和“房票”政策的新路子。“三改”“拆违”分别完成566万平方米、269万平方米,水头和腾蛟制革基地拆出56万平方米发展新空间。最能展现干部底气的是,打赢了一场场安保维稳和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主动仗。圆满完成了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维稳安保任务,取得了抗台抢险救灾全面胜利,保持了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形势的总体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历程令人难忘,成绩来之不易。这一切,是县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关心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县干部群众团结奋进、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的全县人民、外来建设者和在外平阳人,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平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平阳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一是经济实力仍然不强。经济总量还不大,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企业“两链”风险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缺乏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支撑,区域竞争压力较大。二是城市功能和品质有待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三是环境整治有待加强。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鳌江水质在全省水系排名中仍然靠后,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四是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发展还有差距,网络安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仍有许多薄弱环节。五是勤政廉政建设仍需加强。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现象仍然存在,“”问题和消极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平阳在新起点上应对挑战、加快转型的关键期,是平阳在新常态下积蓄力量、跨越赶超的机遇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精准发力,全力推进平阳转型发展、赶超发展。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按照省市的总体要求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两大战略”、加快打造“三个之城”,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城乡统筹、环境治理、创新驱动、民生优先”五大战略任务,加快建设温州大都市区南部副中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人均GDP年均增长7.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9%以上,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向着综合实力更强劲、城乡发展更协调、基础设施更完善、生态环境更美丽、群众生活更富足、基层治理更有效的目标迈进。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工业强县”“服务业兴县”为目标,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实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培育百亿产业。深入实施“3+X”主导产业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三强一制造”,全力打造五个百亿级大产业。加快组建产业联盟,推进机械装备智能化,加速产品升级换代,推进汽摩配产业向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打造机械机电百亿产业。大力引进高端引领项目,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参股、控股和并购整合上游生产企业,加快总部转型,力争两年内塑编塑包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产品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拓展,五年内实现皮革皮件产业产值超百亿。整合提升宠物用品、纺织服装、商务礼品、家居用品等企业,延伸产业链,打造时尚轻工百亿产业。优化扶持政策,建设一批文化特色小镇、文化创意园区、文创空间,发展一批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绿色印刷等企业,力争文化产业产值五年突破百亿大关。同时,积极培育发展通用航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培育领军和高成长型企业。深化“四换三名”“三转一市”,实现重点企业“机器换人”全覆盖,落实扶持政策,集中优势资源,五年内培育百家领军和高成长型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隐形冠军”,培育一批独占细分市场的特色企业,力争到2021年新增超5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3家。深入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营造育小扶小活小环境,打造“专精特新”小微企业集群。

大力推进产业平台建设。以提高空间集聚度、加快产业集群化为重点,全力推进“1+1+10”产业平台建设。加快滨海新区5万亩中期围垦,完善“产城融合”配套设施,力争每年引入1个单体1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协同推进万全现代产业园等6个产业园区提质升级,努力打造全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把宠物小镇作为重要平台,实施宠物小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建成宠物用品产业园等15个项目,引领宠物产业发展。以“微城市”理念建设提升10大小微园,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园三年行动计划,新增供地850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为企业搬迁转型提供承接平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两区”建设,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30万亩、粮食总产量12万吨。积极培育省级农业特色强镇,加快农业电商进程,大力发展高效特色效益农业,打造一批都市时尚农业,推进茶产业、奶业、黄栀子等全产业链发展,做大做强“平阳黄汤”、南麂大黄鱼等农业品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扩大“三品一标”认证规模,完善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创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创成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积极培育现代农民,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全面消除经济薄弱村。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兴县”战略,力争创成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县。加快推进以“一山一岛一园”为重点的旅游项目建设,五年完成旅游投资超50亿元,创成南雁荡山国家5A级景区,推进南麂岛高端度假旅游发展,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大力提升乡村旅游,实现接待游客数、门票收入及旅游总收入翻番。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鼓励引导企业电商换市,全面打造“全国一类电商县”。培育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推进外贸“优进优出”,打造“中国家居(时尚)用品出口基地”。发展壮大建筑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以建设温州大都市区南部标杆城市为目标,加快打造更高能级的现代新型城镇。

高品质打造“一主一副”中心城区。坚持昆鳌一体化发展,加快北港新城建设,实施“三大百亿”投资计划,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和集聚度。推进城东新区“五年百亿投资”,建成县文化中心、市民公园等一批城市标志性项目,招引落地商务地产、星级酒店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平阳城市发展龙头和核心增长极。推进滨江商务区“五年百亿投资”,加快“城市交通、城中村改造、配套设施、商务城市经济”四大重点板块建设,打造鳌江流域现代服务业发展制高点和标杆城市核心区。推进北港新城“五年百亿投资”,建成一批重点交通、水利、市政、文体等项目,推进城中村改造,重塑水头城市生态,提升县域副中心集聚力、辐射力。

高起点建设特色城镇。大力推动萧江、麻步协同发展,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布局协调衔接的城镇组团,推进“中部崛起”。强化工业发展主战场作用,加快建设万全现代时尚产业新城,打造融入温州大都市区的“桥头堡”。依托区位优势,推动海西快速崛起,打造浙南“黄金海岸”。发挥独特资源优势,加快建设腾蛟文化特色镇,积极发展南雁、顺溪、南麂旅游特色镇,充分挖掘山门、凤卧红色资源和怀溪、闹村、青街生态资源,推动生态功能板块后发崛起。

大手笔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坚持以“互联互通”为核心,积极发展对外交通,建成温州绕城高速西南线平阳段、甬台温高速复线平阳段、104国道瑞安仙降至平阳萧江段改建、228国道平阳榆??至鳌江段、平阳万全至瑞安锦湖公路等工程,加快推进鳌江四桥等跨江桥梁建设,开工建设温州南连高速、甬台温高速平阳北互通、鳌江互通增设以及209省道、216省道等工程,加快轨道S3线、鳌江港口外迁和平阳新港区等项目前期。全力做好县域交通,建成萧麻大道、万鳌公路等10条干线公路,计划投资20亿元以上、实施“红色旅游道路(农村道路)三年行动计划”,完成项目24个、新增里程460公里。五年完成内外交通投资200亿元,打造“畅速平阳”。

大力度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强化规划引领管控,完成新一轮县域总规编制和乡镇总体规划修编新编,实现全县村庄规划全覆盖。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大力推进市政道路、供电、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和城乡饮水安全建设。积极推进停车场建设,增加公共停车泊位供给。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加强城市精细管理,理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运行机制,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沉。全面实施“微管理”,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下狠劲整治城镇环境。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统筹做好征地拆迁、土地储备出让和拆后空间利用,力争两年内基本完成昆鳌重点片区城中村改造、五年内完成城中村改造100个。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深入推进“一加强一改造三整治”,全面提升城镇环境质量。深入推进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完成一批主干道、商业街及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提升。加快推进城区架空线路“上改下”,基本完成建成区市政线网地埋改造。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镇排水防涝能力。

下决心治理鳌江流域。把水患治理作为城镇发展重要而又紧迫的大事,实施水利建设“157”行动计划,坚决打赢决战水利决胜鳌江攻坚仗。建成水头段防洪工程、瑞平平原排涝工程和鳌江标准堤加固工程等14个重点项目,使水头、萧江、麻步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鳌江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规划建设鳌江流域防洪堤风貌带,使之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三)以打造改革创新排头兵为目标,加快培育更强劲的经济发展新动能。

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到2021年R&D占比达2.3%以上。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0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6家,高新技术企业市级研发中心实现全覆盖。突出企业主体创新,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到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均比2016年翻一番。

突出抓好金融创新。做大做强南麂基金岛,力争五年基金资管规模超500亿元,努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壮大政府产业基金,成立科技、旅游、教育、产业等子基金,力争五年内形成10支以上总规模达100亿元的产业基金。积极引导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壮大上市后备企业,五年新增挂牌上市企业20家以上。

突出抓好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地见效。深化县域经济体制改革,推进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落实企业减负政策,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三权”确权颁证。推广完善“亩产论英雄”机制,实现工业、服务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全覆盖,促进优质资源要素向有竞争力、创新力的企业集中。积极向上争取改革试点,赢得更多的要素和政策红利。

突出抓好要素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新政,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力度,重视本地人才培养,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推动转型、引领发展的人才队伍。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推广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强化土地管理,严守耕地红线,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有效供给。深化“平商回归”,突出以商招商、以情招商,推动贸易、总部、资本回归,加强招商项目跟踪对接服务,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和质量。

(四)以打造生态绿色美丽平阳为目标,加快建设更加宜居的城乡环境。

打赢“环境革命”持久战。深入实施“三改一拆”,健全防违治违长效机制,创成“无违建县”。纵深推进“五水共治”,深化鳌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力争2018年鳌江干流市级以上监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2021年鳌江水质达到省水系平均水平。深入实施“零点斩污”行动,从严管控重污染行业和污染排放总量。深化“五气共治”和大气污染防治,实现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强化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全面管控土壤环境风险。深入开展海洋环境修复,继续开展“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和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创成部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打赢美丽平阳建设攻坚战。深化美丽县城建设,巩固创国卫成果,全面提升县城环境,着力把县城打造成为精致之城、品质之城。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乡镇5个、精品线5条、“月亮工程”10个,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深化美丽公路建设,完成104国道等一批主干道美化亮化。深化“清洁乡村”行动,加大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和脏乱整治力度,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达标率100%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100%。

打赢“绿动平阳”大会战。创建部级“森林城市”,实施绿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形成以城区绿地系统为核心,路网、水网、绿网一体化的“绿动平阳”大格局。拓展城市立体绿化空间,加快推进古盘山森林公园等大型公园建设,建成一批滨水公园和绿化小品,提升绿化档次。加强北港地区生态保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到2021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45%、人均绿地面积达15.8平方米,实现“城在绿中、绿在城中、居在绿中”。

(五)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加快建立更加优质均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以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夯实民生基础。紧扣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健全政府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机制,五年内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完善城乡保险制度,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鼓励偏远山区、地质灾害点群众搬迁,努力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推进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基本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帮扶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和海岛地区加快发展。坚持精准扶贫,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六大行动”,着力解决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等问题,确保绝对贫困现象不反复。

以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升民生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县建设,全面启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计划”,开工建设昆阳城东小学、萧江实验小学等一批学校,建成投用水头三小、腾蛟一中迁建等一批学校;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推进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培养,确保高考重点上线率持续走在全市前列,让“学在平阳”成为金名片。深化医疗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做强做优公益性医院、放开放活营利性医院”试点,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迁建项目,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切实提升医疗卫生整体水平。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文化强县建设,深入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昆阳坡南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和建设,建成顺溪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县非遗文化馆,深化“一镇一品”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争创“五个一工程”文艺精品,积极打造“书香平阳”。加强体育强县建设,增强竞技体育实力,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完善全民健身设施,普及全民健身运动,2021年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3%以上。

以更高水平的治理能力筑牢民生底线。健全“一张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矛盾纠纷化解和法治机制,提高社会矛盾化解、网络舆情应对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制,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发生。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测体系和机制,争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健全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全面建设“法治平阳”。深化“省级平安县”建设,打造平安稳定的标杆地区。

三、2017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五年发展重在起步。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平阳建设温州大都市区南部副中心的攻坚之年。我们要坚持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发展新理念,引领发展新常态,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9%。

2017年,面对新的形势和目标,要聚焦“10大重点”,完成“30项任务”,全面推进经济、城市、社会“三大转型”。

(一)聚焦结构优化、产业培育、动能转换、平台提升,大力推进经济转型。

1.加大“3+X”主导产业培育力度,谋划建设工匠小镇,组建机械机电产业联盟,加快塑编塑包产业总部回归,推动皮革企业重组,确保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速分别达9%、8%以上。

2.大力发展网络经济,组建淘宝平阳特色馆、新增70个村淘服务站,建成投用电子商务综合园区,入驻平阳阿里巴巴产业带企业2000家以上,实现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增长30%。

3.加快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旅游投资15亿元,加快建设吴山风情小镇、南雁绿道网、南麂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启动建设“星际科幻谷”文化园,实施以省一大会址为核心的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建成精品民宿5家以上,精心筹办市第八届“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第三届滨海时尚旅游节。

4.加快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广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开展“平阳黄汤”品牌宣传“五大行动”,创成“中国黄汤之乡”。

5.培育壮大重点骨干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力争新增10亿元企业1家、5亿元企业2家、1亿元企业7家。

6.积极化解企业“两链”风险,实施“去不良行动”计划,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以内。

7.加大科技投入,实现R&D占比1.1%以上,启动建设科创小镇,组建产学研联盟,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家,创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研究院、科技孵化器等平台作用,大力培育新的创业增长点。

8.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建设南麂基金小镇客厅,举办全国性基金论坛,引进基金公司超300家、基金资管规模超10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

9.加快产业平台建设,启动滨海新区1.5万亩中期围垦一期,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亿元;开工宠物文化公园等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十大小微园开工500亩、竣工50万平方米,新增产值30亿元。

10.加强外贸工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保持外贸出口增长5%以上。

(二)聚焦重点区块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发展要素保障,大力推进城市转型。

11.强势推进大拆大整,完成昆鳌重点片区城中村改造23个村、8000户,完成19个旧市场整治提升,完成2000户以上农村危旧房治理,实现出租房、合用场所、民宿整治合格率100%,完成3500家以上“四无”小作坊和12000家以上“四无”生产经营单位整治任务。

12.全力推进“三改一拆”,完成拆违260万平方米,创建4个“无违建创建先进镇”、4个“基本无违建镇”、260个以上“无违建村(居)”,力争创成“基本无违建县”。

13.加快推进昆鳌一体化,城东新区启动建设“生态新城”一期,加快建设县文化中心、市民公园、配套道路等项目,完成投资20亿元;滨江商务区重点推进万鳌公路、胜利路延伸线等项目建设,开工九叠河生态公园,完成投资18亿元。

14.加快水头城区建设,重点做好寺前小区、环城北路沿线开发,推进昆水公路、防洪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

15.推进交通“156”行动,基本建成温州绕城高速西南线平阳段,开工228国道平阳榆??至鳌江段和4条红色旅游道路建设,续建甬台温高速复线平阳段、104国道瑞安仙降至平阳萧江段改建等6条道路;谋划昆阳综合交通枢纽站建设,建成鳌江客运站主体工程,完成投资33亿元。

16.实施水利“482”工程,加快建设水头防洪工程,建成麻萧防洪堤等3个工程;开工鳌江标准堤钱仓段、东江段以及萧江段等8个项目;推进南湖分洪、江西??平原排涝等2个项目前期,完成投资11亿元。

17.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昆鳌、水头、萧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善城镇污水管网设施,加快生态垃圾填埋场、北山水厂等项目建设,开工110千伏钱仓输变电工程;推进网络设施建设,实现光纤网络城市、行政村和无线局域网“三个全覆盖”。

18.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提升3条美丽乡村精品线,新增10个精品村、2个“月亮工程”,完成120个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启动鸣山村省级历史文化村落提升工程。

19.大力实施“平商回归”工程,召开第二届世界平阳人大会暨招商引资大会,确保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个,实现省外回归项目到位资金50亿元,浙商资本回归项目到位资金10亿元。认真谋划500亿元招商项目。

20.强化资金、土地要素保障,积极推进PPP模式、融资工作,统筹抓好土地出让,深入开展土地清理专项行动和“占补平衡”,完成耕地垦造5200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1500亩。

(三)聚焦公共服务供给、社会和谐稳定、民生十大实事,大力推进社会转型。

21.全力打赢污水剿灭战,以创成“清三河”达标县、力夺“大禹鼎”为目标,全面深化河长制,完成8410只排污(水)口整治、河道清淤160万立方米、12条特色主题河道创建,全面剿灭劣五类水质断面,实现每个乡镇都有游泳河、景观河。

22.加快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高质量打造腾蛟省级样板镇、萧江等5个市级示范镇,完成昆阳人民路等主干道综合整治,推进城区重点道路架空线路“上改下”,创成4个市级卫生乡镇。

23.实施绿化“121550”行动,推进12个城市公园、15条森林式主干道和50个滨水公园建设,建成凤湖公园二期、卧牛山公园等,确保建成区新增绿地58公顷。

24.开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启动平阳职专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鳌江滨江小学等5所学校,大力推进昆二中二期等12个学校建设,建成昆阳城北小学一期、苏步青学校昆阳校区,完成投资2.5亿元。

25.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成投用县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县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启动县中医院迁建项目,规划建设健康小镇。

26.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启动建设平阳历史文化展示综合体,规划建设苏步青励志文化创意园,加快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建成投用谢侠逊棋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产值增长10%。

27.重视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规划建设武术小镇、平阳体育场,争办大型部级赛事,进一步打响“全国武术之乡”“全国象棋之乡”品牌。

28.健全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开工建设腾蛟镇敬老院和鳌江镇梅源敬老院,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0家。

29.深化社会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依托“一张网”,深化乡镇“四个平台”建设,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实现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伤人数同比下降。全面抓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重视初信初访工作,有效化解一批历史积案。

30.全力办好十大民生实事:①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完成26个项目提升,改善3.8万人饮水质量;②发展绿色交通,更新和新增新能源公交车28辆,新建充电桩28台,新增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25个;③强化交通治堵,打通断头路10条,建设公共停车场5个,新增优化公交线路2条,建成停车位1200个、港湾式停靠站15个;④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新(迁、扩)建5所等级幼儿园,提升5所幼儿园等级;⑤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创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0家,增配10个健康服务站;⑥深入推进“百千万”文化下乡活动,送戏220场,送电影6000场、送书2.2万册,新建文化礼堂10家以上;⑦全面发展青少年体育,建设5个7人制校园足球场,开展学生武术免费培训1000名、象棋免费培训1000名;⑧增强住房保障,新增配租公租房对象140户;⑨开展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完成10家农贸市场整治,新增3家农贸市场免费检测室;⑩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新增避灾场所50个,提升避灾场所50个。

四、打造为人民干事的政府

各位代表,面对平阳加快转型、跨越赶超的历史使命,面对新一届政府的艰巨任务,面对平阳88万人民的期望重托,政府工作肩负重责、充满挑战。我们一定要坚持干字当头、干字当责、干字当强,全力打造为人民干事的高效型、服务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

高效落地干,让群众获得更多实惠。树立“不干事什么都不是”的理念,把务实高效作为政治自觉和日常追求,把开拓创新作为工作常态和干事之魂,把破难攻坚作为工作的突破口,习惯于“白加黑”“五加二”,习惯于今天事今天毕,习惯于善作善成,坚定地干项目之事,干出新变化、干出新作为。一定要干成交通、水利等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干成能够提升平阳标杆和优势的“十大亮点项目”;干成城中村改造、重大项目政策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破难项目;干成能够提升发展空间和集聚度的城市、产业平台项目;干成能够改善优化城乡环境的生态项目;干成能够拉动民生改善和进步的教育、卫生、文体、社保等实事项目,让群众真正拥有更多获得感。

真诚服务干,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树立“群众办事不便捷就是服务不到位”的理念,把真诚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天责,实实在在为平阳百姓干、为平阳企业干,干出政府的美誉、干出政府的威望。把服务体现在帮助企业和关爱群众上,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和企业过“好日子”,按照“最多跑一次”的目标进一步简政放权,当好企业和群众的“店小二”。坚持“五帮五助”“有事找局长”“民生十大实事”等制度,切实为群众和企业排忧解难,多干能让老百姓竖起大拇指的事。把服务体现在支持基层和关爱干部上,积极帮助协调破解难题,让基层干得更有信心;大力精简“文山会海”,赋予基层更多自,让基层干得更有空间;坚持从严管理和关心爱护相结合,既严肃督考、追责问责,又鼓励创新、表扬先进,让基层干得更有动力和活力。

依法依规干,让社会更加公平。树立“不法治就是不合格”的理念,把法治作为基本理念和基本准则,依法干、遵规干,干出社会的公平、干出群众的尊严。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高质量做好议案提案办理工作。认真听取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完善重大决策机制,深化权力清单制度,大力加强政府诚信建设,让老百姓在政府的具体工作中感受政府诚信和法治公平。

廉洁规范干,让政府更加清廉。树立“廉政不好工作再好也是零分”的理念,把廉洁作为立身之本,有纪律有规矩地干,有敬畏有底线地干,干出廉洁、干出清正、干出阳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全力打造平阳铁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切实加强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严控行政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加大对土地招拍挂、建设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

七五普法收官年计划范文第9篇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锐意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综合实力实现跨越。预计,全市生产总值6200亿元、增长10%左右;财政收入完成1114.1亿元、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500亿元。合肥在全省经济首位度不断提高,辐射带动力日益增强。

——城市能级明显提升。国务院正式批复合肥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公路、铁路、水路、空路、电路、气路、网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发挥支撑作用,引江济淮工程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合肥阔步迈入地铁时代。

——区域发展勇创一流。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巢湖市入选全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百强县,庐江县荣获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包河区、蜀山区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庐阳区荣获全国最佳商业环境城区,瑶海区国家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取得突破。高新区位居部级高新区综合排名第7,经开区工业总量位居部级开发区第8,新站高新区获批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合巢经开区加快打造部级燃气轮机产业基地。

——创新驱动引领未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形成体系,创新成果密集涌现。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合肥至上海段率先开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1%、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3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86家,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十强”。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168项改革协同展开,形成了63项重大制度性成果,推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先行先试之作,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深度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实现在更宽领域扩大开放、拓展合作,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集聚要素。

——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800元、17200元,分别增长9%和9.5%;全市民生支出705.6亿元,占财政支出82.1%,“32+9”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3.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9.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首战告捷;防洪抗灾夺取全面胜利,水毁住房群众全部乔迁新居。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焦前沿,科技创新跃升新高度。启动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工程平台。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等协同创新平台步入良性运转,北航合肥科学城等开工建设。建成科技孵化器37家,新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326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00亿元、增长12%。国家“双创”示范城市建设成果丰硕,建成各类众创空间49家,其中部级11家。启动“双引双培”四大计划,新增国家“”专家30人。

(二)瞄准高端,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加快新型显示、机器人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建设,新型显示成为全国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基地。首批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绩效评估位居全省前列,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创意文化入选第二批省级基地,6个省级基地集聚重点企业406家、实现产值1500亿元以上。京东方10.5代线主体工程封顶,康宁液晶玻璃基板、晶合晶圆等“大新专”项目加快建设,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685亿元、增长13.5%。大力推进新一轮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1350亿元、占工业投资62%,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70亿元、增长9.8%。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入驻机构增至16家,万达文旅城等重大项目建成运营,研发设计、大数据等高技术服务业和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国际徽商大会、家博会、农交会、文博会等重大展会成功举办,获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40亿元、增长12%左右。

(三)奋力攻坚,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新增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3家,直接融资2300亿元左右、增长30%以上。民营新安银行获批筹建。“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企业达到170家。全面实施“五证合一”、“双证整合”,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2.2万户、增长33%。马钢(合肥)公司冶炼生产线整体关停,4886名职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建立市县两级一体化平台,公共资源市场交易规模突破2500亿元。推进分级诊疗、公立医院等改革,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强力推进大招商,全年招商引资3500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8.08亿美元、增长12%。开辟首条国际航空货运航线,“合新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并开通首趟回程班列,水运港年吞吐量超过20万标箱,水果、冰鲜水产品进境指定口岸建成运行,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工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正式运营。中德(合肥)智慧产业园、“侨梦苑”获批设立,与俄罗斯乌法市结为友好城市。积极推动与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沿岸城市联动发展,深入推进合肥上海双城合作,加快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扎实开展与皖北、皖西结对合作。援疆、工作得到国家和省里肯定。

(四)提升品质,城市建设彰显新形象。全面实施“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都市区国际化等重大规划加快编制。全年大建设新建、续建工程798项,完成投资421.1亿元、增长13.2%。合宁高铁等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商合杭合肥段全面施工,合安客专加快建设,庐铜铁路基本建成;国省干线高标准建设;店埠河、合裕线航道升级改造基本完工。在轨道交通1号线建成的同时,2、3号线全面建设,4、5号线部分节点工程有序启动。庐州大道、南淝河路等加快改造。推进精品城市建设,一批特色街区形成品牌。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126位市民入选“中国好人”,位居全国前列。

(五)强化统筹,城乡联动形成新格局。推动五县(市)加快工业发展,县域经济占全市比重提高到33%左右。设立3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县(市)大建设,整合50亿元资金支持县(市)区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新建粮仓库容23万吨,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增至775家,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到32个。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耕地连续18年实现“占补平衡”。11条环巢湖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有序展开,完成34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67个中心村建设。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全面启动,开工建设1519个项目,建成通行2786公里。灾后水利水毁修复与水利建设有力推进,新解决2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六)持续发力,生态环保取得新成绩。推进环巢湖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实施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双桥河等综合治理,建成投运蔡田铺、小仓房二期等污水处理厂,环巢湖3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运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巢湖水质总体保持Ⅳ类。大气污染防治“九大行动”重拳出击,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近2.5万辆,全域全年全面秸秆禁烧成效显著,全市PM10浓度8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8%。“五森工程”和“绿化品质大提升”行动加快实施,新增人工造林14.2万亩、城镇绿化1710万平方米,创建省森林城镇7个、森林村庄71个,肥西三河进入部级湿地公园建设试点。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七)提标扩面,民生保障增添新福祉。建立健全“1+20+X”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补充商业保险试点和低保、五保、扶贫“三线合一”。加强就业培训和创业孵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3%。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大病保险、被征地农民保障实现全覆盖。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建成1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89个幸福院、23个农村敬老院“特护区”。出台房地产市场调控“十条新政”,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启动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项目10个,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安置房3.49万套;实施35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1.13万户、3.76万群众受惠。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如期完成,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8所,创建121所市级新优质学校、5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完成492所农村学校“全面改薄”任务,市区中小学生午餐服务工程覆盖率达88.4%。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空间不断拓展完善,多次荣膺“中国十大最爱阅读城市”。《合肥通史》出版发行。推进健康合肥建设,启动一批医养结合示范项目。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人口计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民健身蔚然成风,世界铁人三项赛、合肥国际马拉松赛等成功举办,形成环巢湖体育“水陆空”四季品牌赛事格局。

(八)强化安全,社会治理提升新水平。平安合肥建设深入推进,“天网”工程一期建成,八类恶性案件发案数大幅下降。深入开展“铸安”行动,强化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食品药品重大安全事件“零发生”。打击传销取得决定性胜利。“大”工作格局基本建立,渠道进一步畅通。荣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城市,城市法治建设评估位居全国第6。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加强,社区民防示范点建设全面推开,人民防空、防震减灾、残疾人工作成为全国先进城市。民族宗教、地方志、新闻、科普、气象、统计、档案、保密等工作水平实现新提升,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会、老年人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我们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205件、政协提案631件。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动态调整和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办法,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进一步精简优化。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续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合肥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争先进位,质量提升,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合肥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肥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合肥建设和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部分行业和企业面临诸多困难;传统产业增长动力不足、转型不快;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不快、总量不大;内陆经济开放高地没有形成;巢湖综合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不能充分满足群众出行需要;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有待提升;征地拆迁、维稳等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需要加强;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能力不强、效率不高、作风不实、服务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7年主要任务

当前,合肥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丰厚的科教资源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壮大的产业优势为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升的城市影响力为集聚要素营造了良好环境。中央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三大战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广阔空间。合肥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坚定信心、乘势而上。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把握新方位。经济新常态、发展新理念标注着我国经济新方位。在向着新愿景破浪前行的航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蓄积新势能、催生新经济,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我们要找准新坐标。国家赋予合肥新的战略定位,省委省政府对合肥寄予厚望,我们要进一步登高望远、对标定向,放眼全局找准位置,在全省主动领跑、勇于率先,在全国积极追赶、勇于争先。我们要探寻新路径。开启发展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拓展思路,坚持以改革突破制约,以创新占据先机,以实干赢得主动,在引领发展新常态中闯出新路子,在践行发展新理念中开辟新境界。我们要彰显新气质。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提振精气神,以坚守信仰的特质、中流击水的自信、力拔山兮的气概,不断赋予合肥清新大气、开放卓越的新气质。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省控目标。

(一)推进创新发展,增强转型升级动能。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互联网+”模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科大高新园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推进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离子医学中心、智慧能源创新中心等重大工程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推动中科大先研院、北航合肥科学城等建设发展,完善提升协同创新平台功能。规划建设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建成安徽创新馆,形成面向全球的创新成果路演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全省创新发展新引擎。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服务机构,建设一批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等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新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100户。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城市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全要素、开放式、便利化众创空间和特色小镇。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坚持“外引内培”并重,加快集聚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创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0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5%以上。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引导产能过剩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主动退出。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降价减费”行动,打好降低制度易成本、用能用地用工成本、物流成本等“组合拳”,全方位服务好中小微企业,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全面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十条新政”,合理增加居住用地和住房供应,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加强公租房分配和入住管理,强化市场联合监管和舆论引导,真正让“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精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推动企业股权融资、上市融资。吸引内外资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在肥落户,加快筹建民营新安银行,健全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加快打造“基金丛林”。创新财政金融产品,落实“税融通”、“4321”政银担合作等政策。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和政府债务管控,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建投、产投、兴泰等国资运营平台在推进企业改革重组、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修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实施细则,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政策,加大PPP模式推广应用力度,推出一批示范合作项目。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引领未来的产业集群,让“合肥制造”成为支撑合肥发展的坚强基石。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在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高端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燃气轮机、智能机器人、语音等重点领域聚焦发力,加快推动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京东方10.5代线、康宁液晶玻璃基板、晶合晶圆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以智能化工厂改造为突破口,以家电、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实施新一轮工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420亿元,积极争创“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全面开展质量强市活动。以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咨询等生产业和大数据、工业设计等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等生活业,做大做强会展业。大力建设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推进万达文旅城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中庙·姥山岛创建国家5A级景区、半汤创建部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商圈布局优化和升级改造,打造精品特色商业街区,争创部级中央商务区。

(二)推进协调发展,放大区域联动格局。

强化省会城市意识,在全国积极推动区域互动发展,在全省主动加强与其他城市联动发展,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

加强区域联动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在交通设施、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化与沪宁杭等城市联动发展,深入推动合肥上海双城合作。聚焦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商合杭、合安客专等高铁建设,启动合宁、合六、合马等城际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加强与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交流互动,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推进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互联互通。推动合肥都市圈扩容升级,与芜湖、马鞍山跨江联动,与宁杭等都市圈对接互动,完善合作机制,优化产业分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强与皖北、皖西结对合作。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设立3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县(市)大建设,整合50亿元资金支持县(市)区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城乡规划和建设标准衔接,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延伸,全面提高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三年计划,全年建成通车5000公里以上。开展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加快城乡公交换乘枢纽建设。开工建设环巢湖防洪治理等工程,全面完成水毁水利设施修复任务。大力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加强社会保障城乡衔接和社会事业城乡对接,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推进乡镇建成区以及中心村整治建设,支持巢湖市开展美丽乡村整市创建试点,高水平规划建设环湖十二镇,加快构建环巢湖美丽乡村示范带。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层次。完善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增强产业承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县域工业布局,推进园区整合和扩容升级,推动开发区、城区都市产业园与县域工业园区合作共建一批大项目。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加快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合理确定乡镇功能定位,完善分类考核评价办法。肥西、肥东、长丰三县要加快与中心城区等高对接、融合发展,巩固提升全国百强县位次;巢湖市要彰显湖光山色特色品质,加快建成一座靓丽的明珠之城,庐江县要加快副中心建设,争创生态宜居、城乡统筹的新典范,共同冲刺全国百强县。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多功能开发,加快都市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粮安工程”,稳定粮食产能,强化“菜篮子”安全供给保障,提升畜水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家以上。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提升行动和农机化提升工程,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完成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任务。加快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快“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扩面增量,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提高城市建设品质。争取部级合肥滨湖新区尽快获批,以“创新+生态”为主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新合肥西站、高铁南站南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谋划推动骆岗通用机场、滨湖水上机场枢纽建设。开工建设新合蚌路等工程,进一步优化国省干线路网结构。加快丰乐河航道升级改造,启动派河港码头一期。积极发展地铁经济,创新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运营模式,提高建设速度和运营效率,确保2号线下半年建成通车,3、4、5号线加快建设。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建成上海路、绕城高速改线等工程,推进阜阳北路高架北延、裕溪路高架东延、长江西路快速化改造等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保障能力。启动长江中路街区改造工程,实施老城隍庙片区、淝河片区等改造,突出老城区特色风貌和合肥历史记忆,整体打造一批有品位、有内涵、“最合肥”的文化街区。瑶海、庐阳、蜀山、包河四个城区要加快转型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打造国际化都市区核心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精品特色先行区和全省“辐射源”。

加强城市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深入创建“公交都市”,优化提升公交路线覆盖广度、运行效率和通达深度,加快形成轨道交通、快速公交、普通公交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客运网络。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在老城区、高校园区、开发区、轨道交通线周边区等开展公共自行车服务试点,推动多种交通工具“零接驳”、“零换乘”。加强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新建泊位1万个以上。加大交通管理执法力度,优化重点区域交通组织,提升交通治理法治化、精细化水平。坚持一街一特色,加强城市立面整治,实施夜景亮化工程,突出“水、绿、城、桥”等元素,提升城市夜间文化品位。深入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搬迁改造,全面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加快形成社区15分钟生活圈。强化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开发与利用,加快构建智慧城市、信用城市体系。深化城市执法体制和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数字城管”运行机制,探索开展“小街区规制”试点。

(三)推进绿色发展,厚植生态文明优势。

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部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揽,打好水、气、土污染治理“三大战役”,全域打造美丽合肥。

创造大湖治理样板。积极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合肥段建设,加快实施环巢湖综合治理工程。强化城市水环境整治,对城市防洪、污水处理、供水保障、水岸景观等实行综合施治,重点加强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双桥河等综合治理,加快建成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三期、许小河及关镇河生态补水、清溪路净水厂配套管网等工程,提升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水平。加大治理力度,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快环巢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验区建设,推进化肥和农药减量化使用。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持续开展“绿化品质大提升”行动,着力构建襟江滨湖的大生态、大绿化格局。突出打造环巢湖大道、滁河干渠等沿线绿色风光带,强化外环高速等绿化廊道建设,抓好沿派河大道等省级示范段创建,推进柏堰湖、王咀湖、少荃湖等片区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加快肥西三河、庐阳董铺、巢湖半岛等部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新建森林长廊228.8公里。以扩绿造景、增花添彩为主线,完成城镇园林绿化新增、改造面积96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庐州公园二期、四季花海C区等公园游园60个以上,进一步提升公园及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统筹推进农村道路、河渠、水库、塘坝、庭院等绿化,完成成片造林5.4万亩。

强化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加强雾霾治理,重点推进工业“三废”治理,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提升挥发性有机物整治标准,完成禁燃区燃煤锅炉淘汰任务;加强机动车路检、抽检和遥感监测,开展高残值黄标车技改;严控道路交通、施工工地、料场、地面等扬尘污染,推进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全密闭运输;扎实开展全域全面全年秸秆禁烧,大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大主城区烟花爆竹禁放管理力度。实施重点路段降噪工程,有效治理噪声污染。加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固体废弃物收运处置系统,加快龙泉山垃圾处理场生态修复建设。推进矿山整治与修复。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加快原红四方、马钢(合肥)公司等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强化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完善百名河长治百河的“河长制”,实行最严格的责任分工和考核奖惩。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强化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建设,全面创建节水型社会。严格“三线一清单”约束,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四)推进开放发展,构筑对外开放高地。

实施大开放战略,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功能,拓展通道、提升平台、优化环境,加快打造开放新高地和国际化都市区。

提升开放平台。积极争创国家自贸区。规划建设国际内陆港,加快申报国家铁路开放口岸,不断提升“合新欧”班列运行能力;建成启用航空港食用水生动物、药品进境指定口岸,努力开辟国际航空货运新航线;大力引进国际干线船公司和货代船代企业,推动水运港吞吐量稳定增长。加快综合保税区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出口加工区争创综合保税区,建成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提高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水平。培育外贸增长新动能,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按照对外开放先行区、创新创业引领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定位,高新区要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当好龙头,经开区要在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中率先突破,新站高新区要在创新发展上提升总量,合巢经开区要在高端产业培育发展上奋力争先。

拓展国际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推动汽车、家电、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能和产品“走出去”。加快中德(合肥)智慧产业园、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侨梦苑”等建设,打造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开展并购,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推进国际友城交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合作,积极争取承办专业化、高端化的国际会议、国际论坛。

优化开放环境。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全面推广一站式作业和关检合作“三个一”等新型通关模式。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国际文化演艺场馆等服务设施,开展公共场所国际化通用标识体系建设。加强在肥境外人员服务管理,落实口岸签证政策。完善现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开展精准招商。进一步完善大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导则,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积极开展集成电路、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专题招商。继续开展“县干大招商”等活动,依托“合肥之友”、商会协会等平台,紧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深化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以及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大力引进重大台资项目。突出招大引强,注重招才引智,优化招商结构,提升招商水平。全年招商引资3850亿元,利用外资增长7.5%。

(五)推进共享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加快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让人民群众物质更富足、精神更富有、生活更幸福,切实增强民生保障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全力保障民生。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健全就业援助制度,构建大众创业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深入推进青年创业计划,加快青年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完善项目选择与退出机制,加强绩效评估管理,充分发挥民生工程的惠民作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制度衔接服务,推进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完善低保政策,加大对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力度。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打造一批示范养老社区。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建立和完善监测评估、返贫预警机制,探索制定低收入群体扶持政策,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坚持教育优先。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发展普惠幼儿园,多建群众上得起的幼儿园,城区建成使用幼儿园24所,新开工建设51所。继续实施义务教育“三大提升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加快优质教育均衡化,实施消除大额班计划,提升中小学生午餐服务工程城乡覆盖率,加快推进合肥新四中、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市特教中心北校区建设和巢湖二中迁建,城区建成使用中小学25所,新开工建设35所。全面创建美丽校园,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打造教育名城。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组建合肥技师学院,推进黄麓师范学校改扩建工程,建成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支持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幼儿师专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打造职教高地。支持中科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合工大、安大等建设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加快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合肥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打造大学之城。

建设健康合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三医联动”,实现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医疗救助、多元化健康服务等“四个全覆盖”。加大医疗卫生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实施市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市一院门急诊住院综合楼、市三院整体搬迁等重点项目,启动居民健康卡工程。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建设市一院、二院老年护理院等示范项目。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强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构建10分钟健身圈,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健身工程。广泛开展青春毅行等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打造世界铁人三项赛、合肥国际马拉松赛等环巢湖体育品牌赛事。

推进文化强市。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开展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扎实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打造精神文明创建“升级版”。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市中心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合肥广播电视塔等重大文化工程,建成市少儿图书馆过渡馆。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深入开展“大湖名城、悦读合肥”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一批城市阅读空间,打造“书香合肥”。推动各县(市)区“两馆一场”达标升级,大力建设乡镇、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和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积极举办全国性文化活动,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文艺精品。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振兴庐剧、巢湖民歌等传统文化艺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数字出版等部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

创新社会治理。启动建设一批社区中心、邻里中心,提升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加快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推进全国公共安全城市试点建设,建立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三调联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积案化解、领导包案等工作机制,织密织牢公共安全网。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构建和谐文明网络空间。强化防空防灾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民防进社区。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处置实战能力。健全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防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保持高压态势,严防传销回潮。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成果,支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争创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城市。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地方志、新闻、档案、保密、残疾人等工作。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提升行政效能,进一步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强化看齐意识,做到政治坚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方向一致、步调一致,始终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捍卫者、模范执行者。深入开展“讲看齐、见行动”活动,使学习讨论的过程成为坚定信仰、成就理想的过程,成为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的过程,成为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的过程,成为推动工作、造福人民的过程。

强化法治意识,做到依法行政。忠于宪法,忠于法律,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高度重视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出台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建立“决策、督查、评估”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努力营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政务环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强化担当意识,做到奋发有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担当负责的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努力营造鼓励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旗帜鲜明地为敢担当的干部勇担责,让敢负责的干部有奔头,让干成事的干部有前程,引导广大公务员多一份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多一份勇挑重担的使命感,多一份服务大众的光荣感,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创合肥新未来。

强化服务意识,做到简政敬民。把群众当作亲人,为民服务做到“温、良、恭、勤”。以善良之心对待百姓,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以谦恭之心躬身问民,聆听群众最深处的声音,为民解忧更接地气,为民办事更具质感。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把方便留给群众。以勤勉之心履职尽责,全面掀起新一轮效能革命,强化监督问责,坚决整治庸懒散慢,推动政府工作提质增效。

强化廉政意识,做到风清气正。把干事作为最永恒的追求,把干净作为最起码的准则,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做到守底线、知荣辱、明大德。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筑牢思想防线,扎紧制度笼子,坚决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和省市各项规定,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持之以恒抓作风、整“”,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

七五普法收官年计划范文第10篇

市人民政府市长孔晓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整体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完成了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主要指标全面增长。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76.8亿元、同比增长7.8%,财政收入99亿元、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597.7亿元、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1亿元、增长11.4%,外贸进出口总额6.5亿美元、增长3.1%,上述五项指标增速分别比上年度提高1.7、4.5、7.2、0.4和33.8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入选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70.2亿元、增长18.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9%。全市服务业增加值295.2亿元、增长8.5%,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突破50%;三次产业比重为9.8:39:51.2。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我市历史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月潭水库建设全面拉开,全年完成投资8亿元。杭黄铁路建设全面提速,昌景黄和池黄高铁建设项目进入勘察设计阶段,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205国道(改建)和梅林南路主车道全线贯通,市经济开发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和江南片区建设加快,中心城区“一环三片”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93元、增长8.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9元、增长8.4%。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全市68个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20842人实现稳定脱贫。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全面胜利,在全省率先完成受灾群众水毁房屋重建工作。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聚焦发力、精准施策,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系列政策意见,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等制度,全年安排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财政资金4.32亿元,减轻企业负担4.98亿元,企业百元主营业务收入的制度易成本同比下降4.1%。全力扩大有效投入,组织开展重点项目“百日会战”,全年完成重点项目建设投资突破300亿元。泰达新材料首发上市报中国证监会,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2家,市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09.1亿元、增长7.6%。

二是坚持优化结构、着力转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着力“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6.4亿元、同比增长2%,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208.6亿元、增长8.1%;新增特色产业基地3.6万亩,新建改造泉水鱼养殖池3260口;新发展生态高效茶园3.2万亩,茶叶一产产值突破30亿元。成功举办中国茶叶经济年会和中国休闲农业黄山峰会,我市被授予“中国名茶之都”称号,“太平猴魁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净增规上工业企业33家,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2.7亿元、增长10.2%。全市各类开发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74.6亿元、增长15.2%,实现税收19.5亿元、增长12%。全面实施“旅游+”战略,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部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年旅游接待量518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0.1亿元,分别增长11.2%和12.3%,其中,入境游客215.2万人次、增长10.3%,过夜登记游客855.8万人、增长6.9%。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减少市级权责事项20项、涉企收费项目13项,探索建立公共服务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新增市场主体1.54万户、增长22.2%。在全国率先开展旅游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持续推进营改增扩围试点。市供销社转企改制取得实质性突破。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全市统一规范开放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基本建成。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国有林场改革扎实启动,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新增部级创业基地1家、众创空间2家、星创天地2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黄山城市形象标识。承办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双方主席会晤、在华高端外国专家考察等重大活动,举办第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黄山旅游节暨第五届安徽国际旅行商大会、“杭州G20畅游黄山”等活动,黄山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获批设立。深化与德国斯特拉松市、瑞典瓦拉市等友好城市交往,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黄山至曼谷包机成功首航,黄山航空口岸外国人签证业务正式启动,口岸出入境突破10万人次。持续推进招大引强,联合利华立顿茶叶生产基地、黄山全域旅游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项目落户黄山,全年新签内资项目545个,到位资金170.3亿元、增长20%。

四是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城乡面貌明显提升。围绕打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加强城市设计,强化规划管控。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加快,黄山中路综合提升及人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迎宾大道综合改造及地下管廊等项目快速推进,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开工建设,人行道及绿化提升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一期)建成使用,黄山农产品物流园建成运营。启动编制黄山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歙黟一级公路建设提速,黄千高速开工前各项工作基本完成,芜黄、德上高速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高度重视区县城、重点镇建设,完成12个特色小镇规划编制,宏村镇跻身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1.8%,提高2个百分点。美丽乡村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歙县、黄山区获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市城市数据中心、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成运行,成功申报全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美丽社区建设。大力开展全域环境整治,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传承保护,特色优势日益彰显。黄山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获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山风景区入选首批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在2016年度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上皖浙两省签订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补偿机制二轮试点深入实施,发起设立首期规模20亿元的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建成农药集中配送网点444个,配送农药实现零差价销售。太平湖国家重点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全面完成,绩效考评全国第一。全面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任务,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全省第一,地表水功能区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达96%、100%,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深入推进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完成投资6.8亿元,皖南古村落保护协会成立,古民居产权规范流转试点列入省2016年深化改革经典案例。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故宫学院徽州分院、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挂牌成立,市经济开发区非遗创意产业园启动规划设计,徽州方言语音档案库建成,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全省地级市首家。105个千万元以上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完成投资81.2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2%。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脱贫为先,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坚持财政支出重点保障民生,累计支出139.5亿元,增长8.1%。精心组织实施34项省市民生工程,完成投资43.9亿元。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8%。五项保险参保93.2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5.7万人。新农合参合率100%,参合人员补偿比进一步提升。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退休人员退休费人均月增加221元和148元,城市低保、农村低保、重点优抚和分散供养五保、集中供养五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11%、25%、10%和37%、52%,80周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制度全面落实。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3286万元。实施21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整治完成104个老旧小区。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范围,住房保障范围扩大到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924户、2766人消除地质灾害威胁。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认真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百企帮百村”,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七是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人才10条”,引进高层次人才63名,新增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我市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验收。继续调整优化中心城区教育布局,中华职校并入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整合中职资源成立黄山炎培职业学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市公立医院“三同步”改革全面完成。市二院、市疾控中心整体搬迁并投入使用。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4.65‰。发行市民旅游一卡通年票。持证残疾人在市区范围内免费乘坐公交。成功举办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黄山168商界精英徒步越野挑战赛,中国黄山国际登山大会升级为UTMB认证积分赛事,我市优秀运动员吕秀芝获第31届里约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铜牌,实现我市奥运奖牌零的突破。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项指标均控制在省下达范围之内。成功创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依法规范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和军事设施保护、人民防空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统计、地方志等工作得到加强。气象、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新进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八是坚持依法行政、严实作风,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遵守《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全力抓好巡视和考核反馈意见整改。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组织实施政府提速工程,强化行风政风民主评议,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12345”统一呼叫中心上线运行,办理有效群众诉求1.2万余件,办结率100%。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实现“一门受理、一门发证”,提前办结率达99.4%。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完善重大事项依法决策机制,市政府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复议权改革工作获“第四届中国法治政府奖”,颁布我市第一部政府规章——《规章制定和起草地方性法规程序规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405件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部办结。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有关要求,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事务性活动,全市“三公”经费支出下降28.9%。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入开展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我们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克服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黄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干警,向关心、支持黄山发展的中央、省驻黄单位和海内外友好人士,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发展上,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问题仍很突出,实体经济困难增多,牵动性强的大项目特别是产业类项目不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财政收入质量不高,非住宅类商品房去化周期较长,经济回稳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艰巨。在社会建设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渠道不多,全面稳定脱贫的任务繁重,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城乡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和社会治理的压力依然很大。在政府自身建设上,运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庸懒散拖等不作为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服务理念、服务机制、服务水平还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一些领域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2017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党的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全面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目标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一方面要看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区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和省将持续出台稳增长、促改革的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把旅游业作为新常态下稳增长的新支点和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我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随着我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日趋完善,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城市群的时空距离大幅拉近,必将在迎接辐射中获取更多动能,为我们实施“十三五”规划和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财政收入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目标以内。上述目标安排体现了奋发有为、自我加压的工作要求,只要我们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信心不可动摇、风险不可忽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为此,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引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扩大经济稳定向好势头。

全面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战略谋划,加大政策支持,完善推进机制,认真落实省、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扎实推进34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50个重点工程,确保主要目标任务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实现突破、五年全面完成。通过五年的努力,完成重点项目投资3000亿元以上,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省前列,主要社会生态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深入推进“去降补”。全面落实省“1+8+4”政策体系和市“1+N”促进产业发展政策,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全面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进去产能,坚持做优增量、调整存量,分类处置僵尸企业,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化、信息化转型升级。推进去库存,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落实房地产去库存三年计划,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保障比例,积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去杠杆,支持企业加大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力度,扩大政策性融资担保企业受益面,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应急处置机制,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推进降成本,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快企业电力直供,加大企业债券、专项债券、绿色债券争取力度,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易、用能用地、物流等成本,力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降至全省平均水平。推进补短板,加大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补短板力度,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基础短板也补民生短板,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全力扩大有效投入。突出抓好300个以上市级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300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0个、竣工30个以上。基础设施方面,推进杭黄铁路、宣城-黄山天然气干线、新安江街口跨江大桥建设,开工建设芜黄高速,争取开工建设黄千高速、德上高速、昌景黄高铁、池黄高铁,确保歙黟一级公路等项目建成运营,积极推进黄山北外环高速、歙县长陔岭隧道和屯溪国际机场迁建、旅游轻轨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产业发展方面,加快推进“欧洲之星”欢乐谷、智谷科技园、神剑新材料三期、昌辉集团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特拉斯智能充电设备、铁牛集团汽车灯具、博蓝特蓝宝石衬底片、黄山电器场效应管二期等项目,确保康师傅瓶装水、东晶电子等项目建成投产。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必将为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着力提升项目工作水平。抢抓中国制造2025、重大工程包、国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等机遇,对接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三重一创”建设,谋划一批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建立五大发展项目库,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年度投资计划。积极用好PPP项目建设模式,加大各类建设债券发行力度,拓宽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投资领域。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运行调度、督查考核等机制,全面提升项目工作水平。

(二)突出抓好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牢固树立“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理念,以《黄山市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为引领,着力壮大工业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个转企”“小升规”工程,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继续实施“市级队”培育计划,实现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实施百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组织实施绿色食品、汽车电子、绿色软包装、精细化工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力争1~2个产业集群产值超百亿元。积极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实施水产业开发专项工程。抓好文化旅游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启动建设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以上。

加快推进园区建设。以百亿园区培育行动计划为抓手,聚焦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建立健全园区初始企业孵化、信用担保、对接资本市场、精准帮扶等工作机制,加快“双清双控”和“腾笼换鸟”,力争清理低效用地1000亩以上,建成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建成一批加速器,全市各类开发园区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均增长10%。创新市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全面实行档案管理、全员聘用、绩效考核,开工建设未来科技城、小罐茶、菲英刹车总成等10个亿元以上项目,市经济开发区实现“去筹转正”。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突出抓好86个重点工业项目调度,鼓励企业实施“零地技改”和“机器换人”,力争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深入开展“互联网+”制造行动,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力争建成300家智慧企业和一批数字化车间。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市级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2%、4.5%,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新组建院士工作站1家。推进国家火炬黄山软包装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和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二次创业”,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发扬“徽匠精神”,实施“三品”提升工程,积极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

全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加强政策落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强化企业运行调度和协调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保护,提升企业家信心,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让每一位企业家专注创业、安心创业、愉快创业。

(三)积极推进“旅游+”,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提升

认真落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1+5”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和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打响“中国旅游黄山再出发”品牌。

全力推进旅游转型升级。扎实推进部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游客接待量和入境游客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增长12%。高标准抓好大黄山国家公园建设。完成黄山风景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申报,通过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认证。加快黄山东部开发,力争东海景区详细规划六月底前通过国家审批,同步推进索道等综合配套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启动谭家桥国际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齐云山、牯牛降5A景区创建,推进太平湖部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提升屯溪老街、黎阳in巷、花山谜窟、新安江滨水旅游区品质,打造中心城区“旅游者空间”。大力发展摄影写生、户外运动、修学研学、宗族寻根等旅游新业态,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村),打造一批精品徽州民宿。加快推进“美丽之冠”、通用航空基地、“光大驿站”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持续打造黄山国际登山大会、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公开赛、黄山168国际徒步探险、国际摄影展会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以举办建市3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创新办好黄山旅游节,持续加大“梦幻黄山礼仪徽州”城市品牌宣传力度。巩固长三角及省内近程市场,扩大高铁沿线等中远程市场。开通黄山至桂林等旅游航线,加密国际国内航班,巩固扩大香港和台湾、韩国及东南亚市场,积极开发欧美等新兴市场。加快黄山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抓好旅游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健全旅游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加强旅游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着力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实现黄山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做大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以园区东部组团“大三角”区域开发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园区框架;聚焦文旅主业,加大招商力度,开工建设中国黄山国际户外运动基地、黄山昌仁医养综合体等项目,建成创业小镇、金融小镇,力争完成投资20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个。加快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规模化、集群化、网络化发展。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十大扩消费行动”,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健康管理、养老养生等生活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不低于全市生产总值增幅,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四)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精致农业

以建设全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坚持特色化布局,扎实开展农业绿色增效行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大力实施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办好茶交会、黄山茶会等活动,提升黄山茶规模化、品牌化、清洁化发展水平,实现茶叶一产产值32亿元。加快林种结构调整,新发展以香榧、油茶、毛竹为主的特色高效经济林8000亩。抓好重点区域油菜示范片建设。扩大“一村一品”覆盖范围,因地制宜发展徽菊、干鲜果、食用菌、道地药材、皖南花猪、泉水鱼、黄山黑鸡等特色种养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加快国家茶叶及农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和管理,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让更多的黄山优质特色农产品成为市场青睐的绿色食品、安全食品。

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农业产业化攻坚行动,扶持壮大一批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超10亿元产业化集群,新发展家庭农场150个,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5个,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超过210亿元。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建设十大精致农业示范区,打造10个左右精品休闲农庄,推广复制“有农模式”,着力开发与休闲度假相融合的农业新业态、新产品,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深入开展电商黄山建设,支持淘宝、京东等在我市构建运营服务体系,全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6.5亿元,用互联网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无缝对接起来,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五)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让改革的红利加快释放,让开放的活力充分迸发。

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动态调整完善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全面实施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清单,试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多证合一”。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财产性收入为目标,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深化林权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强江南林交所。探索实施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深化国企改革,支持黄山旅游集团“二次创业”,加快市城投集团转型发展,推动市文投、信保、供销集团改革任务落地,提升市交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功能。坚持企业创新、大众创业、政府创优同向发力,加强创业培训和孵化服务,打造一批众创空间、创新工场,培育一批创业团队和领军人物。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与杭州多层面合作,全面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对接与交流。坚持把招商引资引智作为重中之重,完善招商工作政策体系,健全项目预审、清单招商等工作机制,积极搭建重大活动、专题推介等精准招商平台,持续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和驻外小分队招商,力争复星集团、山东鲁信、国药集团等项目早日落地,全年新签亿元以上项目130个,到位资金超过200亿元。拓展与国际组织、国际友城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系交往。加强机电等商品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茶叶出口欧美发达国家比重,保持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

(六)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深入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扎实推进“五城联创”,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加快打造“第二居住地”。

抓好中心城区和区县城建设。全面完成205国道(改建)、梅林南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经济开发区、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地下综合管廊,完善江南片区服务配套功能,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一环三片”发展格局。建成黄山中路综合提升及人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项目,开工建设华山大桥,加快实施屯溪老街综合改造提升、花溪饭店地块改造、外边溪开发,构建三江口城市核心商圈。提升改造齐云大道延伸段等10条主次干道,贯通新园西路等5处道路节点,开展道路交口全面整治,提高道路通达性和路网完整性。完成人行道及绿化提升(二期)工程,加快公共停车场、全域租车项目、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电动车专项整治,争创省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推进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实施排水防涝“三年行动”,消除城区主要易涝点。建成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开工污泥与餐厨垃圾处置项目。加快南部城镇群同城化步伐,开展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六项行动”,推进老城区“双修”和新城区建设,积极打造特色街区,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抓好5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30亿元,基本建成5个特色小镇。突出产业培育,主攻有基础和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形态。引进战略投资者,充分运用PPP模式,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小镇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平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设立特色小镇发展基金,建立健全动态调整、考核激励机制,探索黄山特色小镇经济发展新路。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抓好2016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确保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启动2017年度42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46个省级中心村和20个左右市级中心村建设,推进世行贷款新农村建设项目,探索产村融合发展之路,打造一批精品村、特色村。逐步建立村庄保洁和公用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提升城乡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编制市县域空间规划,加强中心城区和区县城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实施城乡风貌环境整治。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建成全市数字城管一体化指挥平台。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项目,加快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PPP项目,切实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实施城镇“十整治”、农村“六清理”行动,逐步实现全域环境整治市场化常态化长效化。切实加强市民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提升供水、供电、燃气、通讯等窗口单位服务水平。推进美丽社区建设,建成“三美四好”社区10个以上。逐步提高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让更多城市居民能够少些烦心、住得舒心。

(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永葆一方蓝天碧水

坚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安徽样板的示范先行区。

深入实施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以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二轮试点为抓手,加快建设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抓好点面源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建成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完成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争取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建立上下游联合保护区域合作机制,确保水质稳定向好。加快月潭水库建设,确保汛期前完成大坝主体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用好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探索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和多元化补偿机制。

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突出抓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落实能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水资源管理监控系统和监管体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扎实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全年新造林2万亩。深入开展阻击松材线虫病专项行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全面推行河长制,积极争取太平湖流域国家第二轮水环境保护专项和以阊江流域治理为重点的水生态环保项目,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小农水”等项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成30处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任务。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实施重点行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认真执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赔偿制度,确保主要生态指标保持全国一流水平,让黄山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

(八)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繁荣发展徽州文化

大力弘扬徽州文化,推动徽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打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

传承保护徽州文化。深入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徽派建筑数据库建设,完善古建筑保护利用和产权流转法律体系,继续对4种空间形态、12种单体形态古建筑实施保护,实施160个以上重点保护利用项目。组织申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加快古建筑群消防安防工程建设,支持歙县古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力争黟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入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快设立徽州书院,实施名镇名村名街志编纂工程,出版发行《徽州文物谱系》,完成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举办第三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用好市政府与故宫博物院建立的合作机制和平台,争取创办黄山市行知非遗技艺学院,抓好部级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和传承人队伍建设,推进徽州四雕、徽墨歙砚、万安罗盘、徽州漆器等保护性开发,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推动徽州非遗经济的良性发展。

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开工建设黄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和歙县徽州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市城市展示馆、市摄影博物馆,力争市图书馆跻身国家一级馆。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试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基层延伸。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实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建设书香黄山,实现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相统一。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抓好10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75亿元,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2%。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争创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家。用好省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文旅专板,推动文化企业挂牌上市。开工建设市经济开发区非遗创意产业园,积极争创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努力打造徽州文化产业示范窗口和亮丽名片。

(九)扎实做好财政金融工作,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强化金融支持保障,全面提升财政金融服务水平。

规范财政运行管理。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建立完善竞争性分配机制,提升财政资金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效果。完善综合治税措施,推动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优化收入结构,提高收入质量。理顺市和经济开发区、屯溪区财政体制,合理划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全口径预算编制,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强化支出绩效评价,建立政府投资项目预算评审制度,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着力抓好市场化运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强化金融服务工作。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持续扩大信贷总量,力争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650亿元,为企业解决“过桥贷款”资金突破3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力争“税融通”贷款突破4亿元、政银担合作业务突破33亿元。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泰达新材料、科宏生物主板上市进程,建立完善企业上市储备制度,推动利用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力争全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3家,直接融资45亿元。充分发挥安元现代服务业等基金的投融资作用,积极推动设立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深入实施金融扶贫工程,用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贷款政策。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稳妥推进农村资金互助,做好黄山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加强金融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集资行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构建黄山良好的金融安全生态。

(十)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集中精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努力建设更加稳定、和谐、有序的平安黄山。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严把识别、施策、帮扶、脱贫“四个关口”,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监测评估、防范返贫、责任落实“四个机制”全覆盖。按照“五个更加”的要求,强力推进基础设施扶贫,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完成年度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生产经营模式,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1项特色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能从事1项特色种养业;强力推进健康扶贫,认真落实健康脱贫“351”政策,加快构建覆盖所有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强力推进兜底扶贫,落实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全面加强特殊群体帮扶工作;强力推进合力扶贫,深入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百企帮百村”,力争全市超2万人脱贫、85个贫困村出列,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掉一人。

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好省市民生工程,健全常态长效管养机制。加快城镇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确保全年完成50个、6954户棚户区改造和50个老旧小区整治任务。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五项保险参保93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5.8万人。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实施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提升农村敬老院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市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进高层次人才30名,新增博士后工作站1家。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有序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加快职业教育资源市级统筹步伐,支持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国际护理学院筹建工作。支持黄山学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加快健康黄山建设,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分级诊疗,继续推进“三名”工程建设,进一步打响新安医学特色品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第七届市运会。深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大计生困难家庭帮扶力度。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评选表彰第六届黄山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据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民族、宗教等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和军事设施保护、人民防空工作,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广应用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完善“12345”统一呼叫中心功能,提高网格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成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深化工作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发挥“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作用,努力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深化“铸安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治理,严格排查和整治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各项安全生产指标控制在省下达范围之内。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积极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推进应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消防安全,切实做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和气象、地震等防灾减灾工作。构建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公共安全视频大数据项目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黄山,我们承载着更大期盼,肩负着更大责任。政府全体工作人员必须坚定理想、坚定信念、坚定看齐,将“忠诚、干净、担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大力推进服务创新,着力打造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政府。

一要讲忠诚严要求,全面推进从严治政。巩固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成果,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在全局下定位、大局下行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要讲法治强规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履行法治政府建设职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推进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全覆盖,严格执行各项法定程序,进一步规范政府重大事项决策行为。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出台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认真做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起草工作。推进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化政府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复议权改革,加强政府工作人员法制教育,强化执法监督,不断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建设,加强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第三方测评、网民测评反馈等督查考评机制。坚持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制度,加强与政协民主协商,广泛听取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提高办理质量和满意度。

三要讲担当重落实,全面推进高效施政。持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组织实施政府服务创新工程,实现政府服务提质、效能提速、工作提效。推进政府工作项目化、责任化,强化绩效管理,完善考核体系,加大督查问责力度,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健全落实干部关爱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加强政务中心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积极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功能,实现由“群众跑腿”向“数字跑路”转变。

四要讲清廉守底线,全面推进廉洁从政。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有关要求,巩固扩大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成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全面推行痕迹管理,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进一步规范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与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行为。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完善行政权力电子监察平台建设,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扎实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政府的“清廉指数”提升人民的“满意指数”。

各位代表!

上一篇:七五普法工作成效范文 下一篇:七五普法工作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