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调查问卷范文

时间:2023-03-03 06:43:01

七五普法调查问卷

七五普法调查问卷范文第1篇

一、责任落实工作

一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年初通过与各村签订责任状,把综治平安建设宣传工作落实到位。在全镇14个村深入推行民主法制化建设,各村醒目处张贴村规民约,镇、村两级都设立了政务、村务和财务公开栏,对各村的重大村务、财务定期张榜公布,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工作的透明度,预防不稳定因素发生。二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我镇把宣传作为综治平安建设工作的基础和经常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采取发放各类宣传材料、张贴标语、悬挂条幅等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宣传,利用各类活动之机在各村宣传平安建设知识,加大了综治平安宣传力度,让平安建设意识深入人心,努力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是开展普法教育和民主法制示范村建设,在各村认真开展“七五”普法活动,通过镇司法所举办普法培训班,上法制课,送法到户等多种形式途径进行普法教育。

二、铁路护路联防工作

一是成立铁路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与铁路村屯签订责任状,我镇深入辖区铁路沿线四个村屯开展集中宣传活动,以发放资料、现场讲解、设立展板、知识讲座等形式集中宣传铁路法律法规、铁路交通安全知识,在辖区范围内形成了“知路爱路护路,共铸平安铁路”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创建平安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在4个铁路沿线村分别成立了村级群防群治巡逻队伍,充分发挥隐患排查作用。

三、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工作

为进一步把镇建设成为治安秩序良好、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平安镇,努力实现“秩序好、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根据上级综治部门的有关要求,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我镇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明确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定《关于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工作的实施计划》,细化工作目标。二是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充分了解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线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全体机关干部和村民进行答卷测评,进一步提高辖区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三是在线上积极开展扫黑除恶成效评价活动,利用微信转发的形式,使广大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开展以上各种形式的宣传,让群众更深入地了解了平安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一是如实填写矛盾纠纷工作台账,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分析会,及时发现和处理各村矛盾纠纷,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二是大力开展“宣传、走访、排查”专项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讲党的政策,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目前为止,我镇没有发生越级。三是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问题。今年,我镇司法所始终把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所内人员定期不定期的到辖区各村了解矛盾纠纷排查情况,截止目前共开展近百次排查工作,调节矛盾纠纷3次,开展2次现场工作,接受法律咨询5多次,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2件。

五、防范金融诈骗和处理工作

在防范金融诈骗和处理工作中,我镇坚持保护合法,取缔非法、打击违法。一是做到常抓不懈。在防范金融诈骗和处理过程中,各村党组织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来认识防范非法诈骗和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防诈骗和反教育活动。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采取有效形式,对村民开展防诈骗和反警示教育,使各种非法活动在农村没有活动场地。三是严防组织从事非法宗教活动,加强对组织人员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四包一”的包保责任制,定期对参与活动人员进行走访,防止组织死灰复燃。

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工作

在专项整治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问题过程中,我镇针对软弱涣散村存在的具体问题及现实表现,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走访。采取的具体做法是:一是按照去年各村“星级评定”指数、党建排名情况、集体经济收入情况,以“10种情形”为标准,对照检查后,确定软弱涣散党组织,并建立整改工作台账。二是组织党建指导员进村入户,对各支部进行一次全覆盖调查摸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全面了解了基层党组织的运行现状,找准整顿工作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整改工作方案。对不利于工作的村干部进行了调整撤换。对班子成员空缺的,已从后备干部中选派出符合条件的党员,及时补充配齐村党组织,妥善处理好了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问题。

七五普法调查问卷范文第2篇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我局主要责任人将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坚持把推进法治建设工作与自然资源管理业务同步安排,将法治建设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制定法治建设工作计划,指导、推动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及时开展局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年度述法工作。(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围绕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制度体系建设。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指示、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三项制度”。二是建立完善《市自然资源局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市自然资源局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等机制预案,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普法宣传队伍,由分管副局长牵头,抽调各股室业务骨干,组成宣传队伍,结合实际和群众需求,进行宣传讲解。(三)做好扫黑除恶相关工作。结合部门职能职责,以行政执法工作为依托,切实好像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做到“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一是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再梳理,确保加强衔接的同时依法进行处理。《土地管理法》重新进行了修订并于2020年1月1日施行,针对我局巡查发现,原属我局调查处理的一些违法用地行为,如“本村村民未经批准擅自占地修建住宅”的违法行为,及时移送给相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理。二是结合动态巡查情况,全面清理违法用地行为,对我市涉及的wjbs案件及历年卫片执法挂账案件,调查核实后按照符合“一户一宅”完善用地手续、深度贫困地区边建边报批、wjbs另案处理等分门别类进行处理。在整治过程中,我局依法对违法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实施了拆除,累计拆除违法建筑35个,拆除建筑面积14660平方米,及时遏制了违法势头,进一步规范了土地管理秩序,回应了社会关切,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四)开展重大行政处罚(强制)报备。按照《市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重大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报送备案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重大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备案的范围,对2020年作出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决定进行全面梳理,并对重大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围绕“主体是否合法、事实是否清楚、程序是否合法,法律适用是否正确”等内容进行再审查。2020年,我局向市司法局报备1起重大行政处罚案件。(五)开展人民群众最不满意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承诺整改活动。结合本领域行政执法工作实际,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等形式扎实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部门日常执法工作的看法,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准确掌握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工作的满意程度。确保大调查工作全面、客观、真实。收回调查问卷30份,其中满意率占比96.67%,共收集问题或建议2项。(六)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一是狠抓人员队伍建设,为应对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执法的新要求,我局加大执法车辆和经费的保障力度,通过狠抓执法人员学习培训管理,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二是通过国家省州自然资源部门不定期开展自然资源大讲堂、大学习、大培训,掌握新要求。三是利用工作例会,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学习新内容;四是在执法过程中,与法律顾问团积极进行互动、交流讨论,拓宽新思路;五是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执法案卷评查,借鉴新经验。(七)认真做好普法宣传活动。今年作为“七五”普法收官之年,先后组织开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月”、“6.25全国土地日”等系列活动,围绕自然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与矿产安全生产、自然资源法律法规等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切实提高公众关注自然资源、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树立地灾风险防范和安全生产的观念。先后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共计600余人次。(八)及时处理问题事项。坚持源头治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治理。通过接访、交办、转办及矛盾纠纷排查等形式,共答复处理自然资源事项22件,其中涉及土地违法方面7件、矿产资源开发方面2件、地灾防治方面1件、产权办理方面9件、规划方面3件。

二、存在的问题

按照依法治市要求和标准,我局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有效营造法治自然资源的良好环境,当然对照标准也还有一定不足之处。(一)对创新自然资源管理思考不深入、将依法治市融入自然资源业务工作中做得还不够。依法治市工作多依赖于个别经办人员开展,工作量大,难免有的时候顾此失彼,对于如何更好开展和落实依法治市各项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努力。(二)依法治市工作不平衡。依法治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单位各股室,个别股室对依法治市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摆不上应有位置,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致使依法治市工作措施不够到位。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七五普法调查问卷范文第3篇

依法治市建设稳步推进。谋划召开了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及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办公室第二次会议,研究通过了《市2019年法治建设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要点》。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及时印发2020年度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单位普法责任清单等文件,广泛开展《民法典》宣传教育,组织并联合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6.26国际禁毒日等主题法治宣传活动10场次,发放普法宣传手册2万余份。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联合举办全市183个村(居)“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法律知识培训班,积极争创全国、省、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力做好“七五”普法总结验收。按照省市“七五”普法终期验收标准进行自查评估并补缺补差,现阶段已完成资料收集工作。已完成天柱山法治文化广场工程建设,滨河法治文化公园建设正在抓紧施工中。深入开展企业“法治体检”活动。组织公职律师深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活动128场次,强化分类指导与应对。局领导多次深入开发区雄峰实业开展走访,协助该企业与厂家处理口罩机生产问题,安排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意见,并帮助企业联系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问题。

(二)聚焦平安,奋力维护基层社会治理和谐稳定。

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积极参与城区30号包保网格群防群治工作,按照“五个一”要求多次对网格内198户住户逐个摸底排查。安排30名干警下沉到市内16个乡镇30个村(社区)参与防聚集工作,累计发放各类防疫普法宣传资料3000余份,摸排出村(社区)聚集性活动115起,协调处理好因疫情防控产生的大小矛盾纠纷209起。组织疫情防控捐款活动,共筹集捐款50900元。坚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成立了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一并纳入市矛调中心。1-6月份,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1641起,成功化解1611起,调解成功率98%。其中,市矛调中心化解重大矛盾纠纷62件,调解金额3000余万元。社区矫正安全形势稳定。现在册社矫对象181人,上半年新增社矫对象80人,解除85人,手机定位159人,定位率88%,无脱漏管。组织参加《社区矫正法》学习培训4次。“黄丝带帮教行动”持续巩固。帮教期内在册人员373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安置帮教工作,上半年累计接收刑满释放人员61人,安置覆盖率100%。完成远程探视29例。深推“政法干警进网格”工作。截止目前,我局派驻的30名政法干警已完成入户走访1320人次、发放公开信1450份、调查问卷1320份、收集意见建议63条(涉政法领域25条)。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39次,推进解决矛盾纠纷37起、消除治安隐患3处。

(三)聚焦法治政府,奋力助推全面依法行政工作提质增效。

合法性审查“含金量”不断提高。1-6月份,为市政府共出具规范性文件和其他重大事项的合法性审查意见书56份,参加棚改、雪湖公园建设等市政府重要决策会议47次,会同政府法律顾问参与重大决策合法性论证21次,依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大多被领导采纳。行政复议与应诉工作全面加强。1-6月份,受理行政复议案件4件,办理行政诉讼案件22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AB岗制度实施有力,上半年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深入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完成全市28家有行政执法权的市直单位2019年度行政执法公示工作,已开展2020年度全市行政执法单位法律知识测试及1038份行政执法证年审工作,完成203人报名审核并组织开展行政执法通用法律知识考试。健全群众公议制度。完成60名群众公议员的聘任工作。

(四)聚焦法治社会,奋力推动司法惠民工作优化简化。

七五普法调查问卷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法治;法律素养;城镇居民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172-0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但法治社会的实现并不是国家简单的制定几部法律、政府下发几份文件就可以解决的。公民法律素养的整体水平得不到普遍提高,国家就不可能实现法治。“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实现法治社会的关键是全体公民积极投身法治社会的建设实践中,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本课题即从调研城镇居民法律素养的现状入手,分析研究进一步提升公民法律素养的具体路径。

一、法律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法治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一)法律素养的基本内涵

法律素养,总的来说,是对公民内在对法律现象的态度和外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的总称,既包括公民对法律本身或法律行为产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评价,也包括随之产生的处理法律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对法律后果的期望。

由此可见,评价法律素养的高低必须考虑四方面因素:第一,法律知识,即公民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律相关知识或常识,如《宪法》规定的国家机关的运行、赋予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等规定。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公民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前提条件。第二,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公民对法律、法规应用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所持的态度和观点。增强法律意识是公民自觉学法、积极守法、合理用法、主动护法的内在动力。第三,法律能力,即公民拥有了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并将其外化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和水平。当公民在个人和国家的合法权益可能受到侵害时,运用娴熟的法律能力有利于规避法律风险,保障个人和国家的权益,维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这也是提升公民法律素养的现实目的。第四,法律信仰,即公民内心对法律的肯定程度和认同程度[2]。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讲到:“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刻在公民的内心里”。[3]树立全民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最高期望和追求理念。

(二)法律素养在法治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从国家层面上说,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首先,只有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才能促进立法工作顺利开展。立法质量是法律体系的生命线,而立法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立法者的个人素养,尤其是法律素养,及其对该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只有具有较高法律素养和良好道德的人,才能制定出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观规律的高质量的“良法”。此外,立法工作涉及到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只有广大公民主动参与,在民主基础上高度集中,才能保证“良法”的制定,而公民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则是人民群众关心立法、参与立法的前提。其次,只有提高公民法律素养,才能做到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司法、执法活动是带有专职性和有序性的,要求司法、执法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强烈的法律意识、较高的法律应用能力,否则难以正确而忠实地履行好神圣的职责。但是,司法、执法活动也是多方面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是错综复杂。在法律规定和客观实际之间,实际上是由司法、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来起决定因素的。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或没有法律规定时,法律素质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这就要求司法、执法人员在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正确地理解法律的适用,从而提高执法人员的办案水平和办案质量。

从个人层面上说,提升公民法律素养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首先,在现代法治社会,维护合法权益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法律。如果公民拥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既可以用法律武器规避不必要的法律风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会随意的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纠纷的发生。其次,公民只有认真地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自觉地守法,拥护法律的权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才能让法律落实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从而形成人人学法、人人守法、人人用法的法律氛围。这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更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落实。

二、重庆市万州区城镇居民法律素养现状的实证调查分析

本次实证调研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的主要对象是重庆市万州区范围内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员工以及退休人员4类人群。问卷内容以当前万州区城镇居民法律素养为主线,具体从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能力和法律信仰4个方面共编制出20道问卷题目。

通过半个月的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0份,有效回收率达95%。从问卷的数据分析来看,当前万州区城镇居民的法律素养总体水平趋好,但提升空间仍然较大。

(一)城镇居民大多有储备法律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良好意愿

从城镇居民对“当新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时,你是否会去主动了解”的反馈情况来看,有38.68%和32.11%的城镇居民分别选择了“仔细研究”或“主动了解”新的法律法规,仅有8.42%的城镇居民选择了“完全不会关心”。从“目前已有的法律知识,是否能够应对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生的法律问题? ”的回答情况看,超过60%的被访者认为已经“足够应对”和“基本能够应对”,认为“不能应对”的人有20.53%,认为“远远不够”的人仅占11.84%。由此数据可以看出,万州区大部分城镇居民对学习法律知识有较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已经意识到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对生活、工作都有较大益处。这既为公民的日常行为规范提供了法理条件,也是当前公民自觉提升法律素养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积极信号。

(二)城镇居民的法律意识总体较强,但当面对个人利益的得失时略显局限性

在调研“当你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时,有73.68%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20.79%选择“私下解决”,仅有5.53%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非法手段解决”。这一数据反映了万州区城镇居民的整体法律意识较强。但在被问及“在可能损失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是否依然能够自觉依法行为?”时,则仅有23%的人选择“坚持依法行为”,44.47%的人选择“需要权衡利益再决定”,32.11%的人选择了“不愿依法行为”。从这一调研数据可见,当依法行为可能使个人利益受到消极影响时,公民则可能显现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局限性,即选择规避法律法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否保护公民的自身权益是公民选择法律途径与否的重要权衡标准,这是我国立法、司法部门在工作中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

(三)随着法律知识的增长、法律意识的增强,城镇居民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从回答“遇到麻烦时,是否清楚地知道走法律途径的处理程序?”的数据中可以看到,“清楚知道”、“大概了解”、“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的被调查者达到了90%以上,“完全不知道”的只有6.85%。虽然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大多会向专门的法律人士进行咨询或者直接交由律师出面解决,但是不断提高法律运用能力也是现代公民所必备的个人素养。

(四)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不断推进和落实,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感逐渐加强,但要让法治上升到全民信仰的高度仍需时日

当被调查者被问及“您觉得法律能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时,只有4.9%的人肯定的回答“能”,23.8%和59.9%的人分别选择“基本能”和“偶尔能”,11.4%的人则选择了“不能”。由此可见,目前在大部分公民心中法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能维护公民的切身利益的,但还没有达到让全民信服的程度,即我国的立法、司法、执法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去完善和落实。

三、城镇居民法律素养提升的可行路径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资料文献分析,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提升城镇居民法律素养的具体路径。

(一)找准提升法律素养的着力点――建立点面结合的普法长效机制

从198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出台到今年“七五”普法活动的有序展开,我国在法律、纪律规范和法制教育宣传工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果。但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对公民整体法律素养的促进作用,还必须整合资源,着力于建立点面结合的普法长效机制。

1.学校、社会方面应从面上加大普法力度,健全普法长效机制

学校、社会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抓的是"关键多数",其普法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普法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是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习、成长的摇篮,学校在传授青少年知识、技能的同时更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法治意识,为他们明天走入社会做合格公民做好准备。因此,学校必须把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引入课堂教学当中,纳入到常规教育工作中去,并同其他课程一起进行定期考核;针对学生年龄结构、生源背景、社会环境等特点,学校要定期邀请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法律工作者进校宣讲,举行主体鲜明的普法教育活动;要将普法教育工作写入学校工作制度中,建立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小组长,对领导成员的职责做明确分工,保障普法教育工作不间断;要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使普法教育工作与教师的工作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评优挂钩,提高教师对普法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与学校相比,社会是由年龄结构、成长背景、社会身份等各不相同的形形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社会普法教育的人群更广、普法需求更加多元化,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镇乡街道和企事业单位应首当其冲地承担起社会普法教育工作的重心。建立和完善普法教育工作的各级领导机制,根据国家当前的普法规划把普法工作细化分配,纳入到具体部门、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行程当中,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制度,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从而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转变;建立和完善不同普法对象的学法用法制度,整合社会资源,深入基层推进普法宣传工作;建立和完善普法宣传队伍,对专兼职普法宣传员进行定期集中培训和考核,欢迎和吸纳优秀的社会法律工作者加入宣讲队伍;建立和完善普法教育经费专项专用制度,禁止随意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建立和完善以人大为主体的考核评估机制,增大普法工作在年终工作考核的比重,加大普法重视程度。

2.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构组织等应从点上建立专业法务的培养机制

社会普法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百姓,普法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为主,其法制宣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构组织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的需要,建立专业法务的培养机制。今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鼓励各部门各单位综合考虑人员情况和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公司律师制度,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制度等,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这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一项重大举措。

3.调整普法教育工作,丰富普法实践内容,创新普法教育形式

首先,转变普法教育工作的重心,从过去注重禁止性、义务性法律规范的宣讲转变为对权利性法律规范的宣传,从过去对法律条文的面上解读转变为对公民法律思维、法律适用能力的培养,从过去对公民的懂法守法教育转变为用法敬法教育,树立公民对法律的信仰,让法律真正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间。其次,创新普法教育的形式,除了利用电视、广播、办板报等传统宣传模式外,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多媒体平台,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设专门的法律法规解读、典型案例剖析、纠纷咨询解答、法律知识竞赛等法制栏目,增强宣传互动力度,实现普法成效。

(二)抓住提升法律素养的支撑点――加快立法体制机制建设,提高立法质量

一是健全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机制体制,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公众广泛参与,反映民众真实诉求,避免法律法规的制定出现错位。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向党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制度和立项论证制度,充分考虑立法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实效性因素,做到慎用立法资源。二是人大在立法工作中应处理好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关系,既要减少政府对立法的行政干预,又要加强与政府的统筹协调,明晰法律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界限,强化公民权利和政府职能转变,既要考虑到执法部门应有的权限和利益,更要考虑到涉及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三是始终坚持科学立法,体现立法的严肃性。在立法的立项、论证、调研、起草等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基层人大和专家学者的参谋智囊作用,确保制定的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三)明确提升法律素养的切入点――坚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一是建立健全司法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既要从思想上抓好司法人员的法治理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司法人员一身正气的公众形象,又要从专业上抓好司法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司法工作的专业水平。二是坚持司法公正原则,坚持严格依法办案,落实公开审判制度,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审判管理制度和案后监督制度,健全改判和发回重审案件的反馈机制,加强案件质量监督,体现个案公正,树立司法权威。三是全面构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零容忍”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肃清司法环境。四是建立和健全民众监督制度机制、民意沟通表达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做到阳光司法、有访必复、有问必答,增强群众司法信任感。

(四)把握提升法律素养的覆盖点――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首先,端正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观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服务宗旨。执法人员应当时时牢记执法过程中的罚款处罚等只是警示和教育行政相对人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不能颠倒本末、以权为大、以罚代管。其次,建立、健全执法人员业务素养培训机制,提高执法水平。制订执法人员定期培训计划,做好经费预算;培训内容以界定行政执法范围、明确行政执法程序、提升行政执法技能为主,确保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采取典型案件讲评、专家专题讲座、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进行实践性培训;对培训实效进行量化考核,定期监督检查。再次,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健全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制度,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方式对执法工作的程序、审理、执行等各个环节进行审查,确保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进行。

参考文献:

[1] 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旺洪.法律信仰与法制现代化[J].法制现代化研究,1996,(1):227 .

七五普法调查问卷范文第5篇

出于报效国家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首都十余名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的教授、博士、记者于今年3月成立了《依法治国研究》课题组①,力图从多学科角度重点调查和解剖几个依法治市时间较久、成果较明显的省、市、县和企业、以在实证调查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依法治国的规律和方法。

xx市既是全国省会城市依法治市试点城市和二五普法先进单位,也是全国城市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和卫生十佳城市,依法治市成绩较为突出。在司法部和xx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课题组成员于1996年7月、8月、10月三下xx,对该市依法治市情况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全方位调查,采访了xx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秘书长等主要领导,举行了20余次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调查了30多个市直属部门和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工厂、商场、学校等依法治理的先进单位,获得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经过数十次深入讨论和反复征求各方意见,最后形成了本调查报告。

一、xx市依法治市的初步成效

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需要营造国家法治环境,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同样需要营造城市法治环境。为了逐步将xx市建设成一个具有良好法治环境的现代化大都市,xx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根据全国和xx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客观需要,于1991年初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在xx全面开展依法治市工作的决定。近6年来,xx市在立法、执法、守法、普法、法律监督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初步形成了一个健康、有序的都市法治氛围。依法治市所产生的整体合力,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xx市政治、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推动了xx市的全方位法制建设,为xx市1998年全面实现小康,2000年市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0年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融古都特色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现代化的江滨城市,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框架构筑了强大的厚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市良好的法治环境主要体现在城市信誉、法律公正、社会稳定、正气昭彰和法制统一五个方面。xx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在推进依法治市的过程中,坚持以这五个方面为重心,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社会成效。

(一)这是一方信誉之地

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立,城市无信同样不立。为了大大提高xx城市经济的吸纳力和辐射力,xx市将确立城市信誉作为良好法治环境的核心来抓。xx市依法治市的决策者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法治经济、契约经济、信誉经济。只有通过依法治理,使xx市所有的市场经济主体都严格遵循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只有使维护城市信誉与维护企业信誉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只有将确立信誉变成每个经济主体的自觉行动;才能大大提高xx市在市场经济中的整体信誉和形象,才能早日将xx市建设成为长江下游万商云集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才能保证xx市在国内外具有强大的经济竞争力。

加强合同意识、自觉履行合同是确立城市信誉的基础。目前,xx市企业普遍将重合同、守信用视为企业的生命和发展的根本,将合同管理作为对企业进行依法治理的突破口。五一一厂是全民所有制大型企业。该厂通过成立经济技术合同管理委员会对合同进行严格审查和统一合同示范文本等方法,大大提高了合同管理和履行水平。从对1991年依法治厂以来2994份合同的抽查来看,合同合法率100%,履约率99.39%,货款回收率99.93%,合同纠纷率0.065%。交通部三航局三公司建立了经济合同的上报制度和台帐制度两级管理形式。1995年,全公司签订经济合同1340份,总金额3.5亿元,无一份无效合同。

严格保证产品和商品质量是确立城市信誉的核心。xx市各执法部门始终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今年2月1日,xx市举办了集中销毁查封的30类危害人身、财产安全的失效变质的假冒伪劣商品现场会,其中假名酒2.3万瓶,劣质电器开关8000多件,过期变质食品8.4万件,劣质CD唱片2.4万盘。严厉的打假举措有效地制止了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xx市商业局所属企业遵循“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宗旨,根据《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建立了严格的商品质量制度,自觉地将商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xx市中央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将其经营的6万余种零售商品全部在保险公司投保,消费者如发现购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除由保险公司全额赔偿外,中央商场还将给予举报人300元的奖励。该公司以其良好的信誉和优质服务荣获了“全国无假冒伪劣商品商店”、“全国最佳信誉企业”等称号。

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服务质量是确立城市信誉的十分重要的方面。新街口百货商店服务有限公司是全国十大百货商店之一。该公司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确定向消费者倾斜的四原则:即商品可退可不退的,以退为主;可换可不换的,以换为主,可修可不修的,以修为主;责任分不清的,以我为主。该公司钟表商场有两名厂方人员因处理退化刁难顾客,被各罚款100元,并予辞退。1995年该公司共处理退换货84000余次,退换金额764万元。曾有一位顾客从该公司购买了一台三菱空调,已用了半年又拿回来,说噪音大,是组装的,要求退货。售货员虽再三解释,顾客仍固执己见。最后商店不仅全部退了款,而且付了顾客打车费,并赔偿其精神损失费80多元。新街口百货商店以其优质的服务,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称号。

良好的城市信誉,推动了xx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1991年至1995年,该市按可比价年均递增14.7%,比“七五”时期高出近6个百分点,是历史上总量扩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在1993年提前实现了翻两翻的战略目标,1995年达576.5亿元(当年价),人均达11000元。国内外对xx市的投资大幅度增加。1991年至1995年,该市批准成立了外商投资企业3980家,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有151家,外商总投资额达68.84亿美元。国内很多企业也纷纷在xx投资建厂。一些投资者经过比较后深有感触地说:“在xx投资虽然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取暴利,但却有很大的后劲和很强的安全感。”这道出了在全国某些地区不重视区域信誉的情况下,xx率先确立城市信誉并取得佳绩的实情。良好的城市信誉也使xx成了长江下游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城市,在全国排名仅次于3个直辖市之后。1995年全市国营商业系统销售额95亿元,在全国下降幅度达10%的情况下xx增长近30%;1996年1月至6月销售额已达68亿元,全年将超过120亿元,在全国下降幅度大于去年的情况下,xx增长幅度仍将高于去年。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一个地区只有确立了良好的区域信誉,经济发展才有长久的后劲。

(二)人民重塑了法律的尊严

法律的生命主要不在于制定,而在于实施;法律的尊严首先不在于呐喊,而在于行动。一段时间以来,立法重、执法松、监督空的现象几乎成了损害法律尊严、毁坏执法机关形象的顽症,一种不信任法律、不信任法治、不信任执法机关的情绪正在全社会蔓延。为了重塑法律的尊严,重树执法机关的形象,挽回人民对法律的信仰,xx市自1992年开始率先进行了部分区县人大代表评议区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分)局执法公正状况的试点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评议对象逐步扩大到了工商、税务等行政执法机关,并于1995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形成制度。人大代表评议执法机关工作的实质,是将监督执法机关公正、严格实施法律的权力赋予立法者,赋予权力机关,赋予人民群众,从而真正实现了xx市及其所辖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对执法机关监督的三个重大转变:从形式监督转变为实质监督,从会议监督转变为深入执法机关的面对面监督,从少数人的监督转变为人大代表直至普通市民的全体人民的监督,以保证法律的全面、正确和完全实施。

xx市人大代表评议工作分为准备、调查阅卷、评议、整改四个阶段。几年来全市有2174名市、区、县人大代表参与评议,召开座谈会173场,走访群众33288人次,调阅卷宗7035卷,提出意见和建议1011条。人大代表在评议过程中真正体现了代表人民意志、行使人民权力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如李昭君代表年逾七旬,在调查中不辞劳苦,深入基层,深入选区,倾听群众意见,先后走访了8个居委会,96人次。人大代表提出的评议意见既涉及到具体案件处理和办案作风,又涉及到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既切中要害,又切实可行。如白下区公检法“三长”在向区人大常委会汇报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说:“代表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过去长期没有意识到、或虽意识到但未及时解决的。评议对我们加强队伍建设有好处。有人民这座靠山,有人大做后盾,我们领导的工作以后更好做了,腰杆也更硬了。”

人大代表对执法机关的评议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其公正执法和公正办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市公安局在1995年评议期间复查了1100件劳少教案件,针对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采取了整改措施。市检察院复查了不捕、不诉、免诉、抗诉等案件496件,纠正了不足,总结了经验。市法院复查了492件有关案件,对自查中发现的56个问题予以改进。

人大代表评议直接推动了各执法机关的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达到了标本兼治、整改结合的总体目标。xx市人民政府制定了《xx市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暂行规定》,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xx市人民检察院制定了《xx市检察机关案件回访考察制度》,了《xx市检察机关“禁酒令”》。xx市中级人民法院重新修订了《xx市中级法院错案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确立了严格的错案追究制和案件督察制。院纪检监察部门对全院去年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的21件案件逐一进行了审查,对因审判业务水平不高和工作责任心不强而造成5件错案的5名法官进行了通报批评,并扣发了他们个人和所在庭的岗位目标奖。该院还十分注重狠抓审判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如一名审判人员以法官身份到交通肇事现场为其亲戚说情,院里知道后,院长、副院长、庭长分别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在全院大会上公开做检查。玄武区法院严格规定办案人员不准抽当事人一支烟。严格的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有力地保证了xx市各执法机构的公正执法和廉洁执法。如今年上半年,市中级法院共审理各类案件1514件,被上级法院改判和发回重审的只有2件。全院干警上交美金、金戒指等折合人民币2万元,拒受礼金额达5万多元。

从人民制定法律开始,到人民监督法律得到完完全全、不折不扣的实施结束,其间有一条漫长的、充满崎岖曲折的道路。xx市通过人大代表评议,在具体案件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监督xx市各执法机关公正执法,无疑为探索这一道路进行了正确而又可贵的尝试。它沟通了立法者、执法者和守法者之间的监督和交流渠道,是人民代表大会议行合一原则的新发展;它赢得了人民对法律的信任和自觉遵守,捍卫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应当是我们探索法治之路、重塑法律尊严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流窜犯未到这里就拐弯溜走

安全稳定、正义昭彰、邪气不显是依法治市应当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良好的法治环境的基本内容,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为了确保一方平安,xx市委、市政府从开展依法治市以来,一直将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作为工作重点,采取“打防并举,重在治本”的方针。1994年,xx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严打斗争,将其作为依法治市的专项治理内容,共打掉各类犯罪团体591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49万起,其中重大刑事案件2173起,摧毁37个带“黑社会”性质的邪恶执力,清除了严重影响xx地区社会治安的重大隐患。xx市破获杀人等五类暴力性案件的攻坚能力一直在国内各同等城市居领先地位。1993年五类案件整体破案率达88.1%,1994年达93.1%,1995年达90.8%,1996年1-6月达93.5%。

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的基础上,xx市十分重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预防犯罪和震慑犯罪,以达到“治本”的目的。xx市一方面大力抓专门机关的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为龙头,以卫星定位系统与计算机图形系统联网为工具,以计算机人口信息系统为支撑,以巡警为基本力量,以联防关卡、报警亭、流动巡逻车以及治保联防为基础的覆盖全市、快速反应的城市防控体系,大大提高了动态环境下的快速反应和整体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大力抓群治群防,提高全体市民学法懂法、遵纪守法、见义勇为、积极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xx市,人民群众报告、协助、支持公安机关破获重大刑事案件的典型事例比比皆事。如闻名全国的“段朝风飞贼案”,以及“锁金材杀人纵火案”、“西家大塘劫持人质案”、“7·20”抢劫杀人案等重大案件,都是经群众举报、公安机关一举破获的。正是人民群众与公安干警密切配合、团结奋战的精神,构成了保证xx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可靠、最深厚、最基本的力量源泉,致使外地流窜犯到xx望而却步,本地不良分子不敢以身试法。

从1992年以来,全市刑事案件逐年回落。1994年全市杀人案件下降19%,案件下降15%,抢劫案件下降18.9%,抢夺案件下降13.6%,伤害案件下降23.1%,实现了1983年严打以来五类暴力性犯罪首次整体下降。自1993年1月到1996年6月,xx市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及其占全部案件的比重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始终居末位,其中后者每年均低于各市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在全国社会治安形势十分严峻、“北犯南逃”现象较为普遍的情况下,xx市依法治市的综合效应铸下了犯罪分子胆颤心惊的天罗地网,营造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一方净土。难怪xx市民中流传着一句十分生动形象的话:“流窜犯未到xx就拐弯溜走了。”

良好的社会治安状况提高了广大市民的安全感。根据xx市公安局向各界群众发放的5800份《公安安全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在“您对当前社会治安状况总的评价是什么?”的问题中,1995年认为很好的占34.5%,较好的占54%,一般的占10.80%,较差的占0.7%,很差的仅占0.1%。xx市以其依法治市的实际成效使社会治安较早步入了持续、稳定、良性发展的轨道,赢得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赞扬。

(四)匡正世风有法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是法制建设。法制既规定着社会主流道德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又决定着道德实现的程度。在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各种矛盾利益交织、多种道德观冲突的复杂形势下,只有通过严格实施法律,打击邪气,弘扬正气,治理社会恶习和社会陋习,使法律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才能防止道德行为的严重滑坡,才能在法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宣传、教育等各种手段,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更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十分可贵的是,xx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在推进依法治市的过程中,不仅能较为自觉地运用法律手段,从确立和实现道德规范两个方面进行思想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而且十分注重营造信誉、公正、安全、和谐的法治环境来培育道德生长的土壤。

xx从依法治市一开始,就将普法作为一项确立人们共同行为准则和基本道德标准的基础性社会工程来抓。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外来暂住人口是xx市全民普法的重点。全市建立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月一个学法日制度和学法档案。1995年12月至1996年1月,全市共有18000余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了学法考试,参考率达96%,提出普法建议55600多条。xx市在约80%的中学、60%以上的小学对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法教育,建立了一些“中学生学法园地”和“娃娃学法园地”。1995年下半年,xx市还对全市40多万暂住人口分批进行了法制教育,并对5万多人进行了学法考试。xx市十分重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三大新闻媒介的普法作用。如xx电视台与市中级法院合作,自1994年4月1日在全国率先开办《法庭传真》、每周一次现场直播法院审理案件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播出了120余期,产生了很好的普法效果,全国各地纷纷效仿。xx市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全民普法,为将人们的思想、行为规范到法律上来,为确立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学不学法、懂不懂法大不一样。如xx市在对外来蜇住人口进行法制教育之前,其犯罪率占全市总犯罪率的50%以上;进行法制教育之后,其犯罪率立即下降到40%左右,且打架斗殴、违犯道德的现象也大幅度减少。

通过严格实施法律来矫正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是xx市的成功做法。xx电视台《法庭传真》曾以“一个耳光和60元钱的代价”为题,现场直播了玄武区法院审理的一起抢劫案件,在xx市民中引起很大反响。案犯朱宏友在火车站附近,以实施打耳光的暴力手段抢了一个外地人60元钱,被判了4年有期徒刑。当审判长当庭宣读判决书的语音刚落,就有观众打进热线电话认为判得太重。担任场外评点的法院院长立刻根据刑法有关条文,对本案进行了评点分析,指出抢劫罪因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故其社会危害性比抢夺罪、盗窃罪都要大,其法定最低刑期是3年有期徒刑。这样一分析,对观众教育深刻。一位来xx打工的农民在评点结束后打电话到直播现场说:“那人只抢了60元钱,就被判了4年,猛一听,觉得法官判得太重,但法律条文明摆着,只要是抢劫,哪怕抢一分钱,也至少要判3年,这对我们这些人教育真是太深了。”由此可见严格执法对人们的守法行为和道德行为的矫正作用之一斑。xx市1994年5月通过制定和严格实施《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在全市禁放烟花爆竹一次成功,无疑是通过严格执法来规范社会道德行为的又一有力例证。

当然,严格执法并不等于野蛮执法;相反,严格执法更要文明执法。只有文明执法,才能真正确立权威;只有文明执法,才能开创文明之风。xx市在依法治市的过程中,坚持将提高执法者的素质作为建设文明之师的基础工程来抓。如xx市鼓楼区市容管理监察大队即注重不断用各种标准来规范队员言行,执法中坚持“四个在先”:敬礼在先,出示证件在先,告之公务在先,请字在先。遇到矛盾冲突时,自觉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分队长马正山一次在执法时,遭到围攻,被一男子用点燃的香烟头烫在脸上不松开。在这种情况下,小马采取了十分克制、忍让的态度,周围群众纷纷指责该男子的行为,迫使其灰溜溜地逃走了。鼓楼区市容管理监察大队正是靠了这种忍辱负重、坚韧不拔、文明执法的态度和精神,树立了较高的执法权威和良好的执法形象,同时也以实际行动展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带动了局部社会风气的好转。该大队在1994年执法时遭围攻17次,1995年减少到8次,至1996年8月则减少为1次。

在全面普法和严格执法以制止道德滑坡的基础上,xx市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加强道德建设。《xx市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xx市市管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廉洁自律若干补充规定》等规章制度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市政府通过制定《从我做起,遵守“七不”》等规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提高全体市民社会公德意识的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各行各业的服务承诺、微笑服务、不说忌语等活动,促进了全市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如彭楼医院制定和实施了《医患道德合约》,规定医务人员不得收受红包,患者不得馈赠医务人员钱物,谁违反谁负责。合约实施四个月后,回收合约2350份,没有发现一起举报收受红包事件。此外,技术监督局建立了“四不三同时”制度,公安局建立了“周六民警到我家”制度,等等。上述一系列规章制度的确立,标志着xx市的各项道德建设已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xx市在注重营造全市整体法治环境、培育道德生长土壤的同时,还自觉地抓乡、镇、街道、行政村、企业、学校等社区的依法治理,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和前沿阵地来建设。实践证明,凡是依法治理搞得比较好的社区,其精神文明建设就搞得比较好。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自1993年开展依法治街以来,以《莫愁湖街道依法治街规范化管理暂行条例》为依据,通过深入扎实的依法治街活动,全面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于1995年被民政部授予“中国街道之星”荣誉称号。xx市整体法治环境和基层社区各个法治环境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xx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范和精神风貌的xx市正在逐步形成。

(五)法制统一在xx

国家法制统一,中央政令畅通,是国家稳定和中央权威的最重要标志,是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一段时间以来,执法上的地方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极其严重,致使国家法制统一和中央政令畅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干扰,中央总揽改革全局、将改革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xx市在推进依法治市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中央政令畅通作为首要标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依法治市是国家法制统一前提下的地方依法治理,而绝不是西方国家的地方自治或城市自治,更不是封建社会的诸侯割据或藩镇坐大。那种靠牺牲国家法制统一、牺牲国家整体利益或兄弟省市利益、以邻为壑、地方保护的做法来刺激本地经济发展,即使得益于局部和一时,也必将因国家全局利益受损、其他地方迅速效仿以及社会风气整体恶化,而使本地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受到数十倍的惩罚。

正确的认识导致正确的行动。从1991年开始依法治市以来,xx市共制定了18件地方性法规和212件地方规章,没有一件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冲突。市人大和市政府顶住了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驱动的压力,没有对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定的立法草案开口子。如1994年10月,xx市政府在为市人大代拟《xx市科技进步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草案时,有关部门要求在该法规中作出“被列入市级以上试制计划的新产品可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待遇”的规定;这项规定虽然有利于推动企业研制、开发新产品,并可为xx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考虑到国家税法在这方面没有授权,故市政府删除了草案中的这一条款,维护了国家税法的统一。

更为可贵的是,xx市为了保证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坚决贯彻实施,即使暂时牺牲某些局部利益也在所不惜。如为了严格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坚持执行环境保护的国策,1993年3月xx市政府制定了《xx市污染企业(项目)搬迁暂行规定》,该规定在贷款、免交有关地方税收和费用、扶持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等各方面均给予搬迁企业(项目)以很大政策优惠。虽然这会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但却对鼓励污染企业(项目)搬迁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该规定实施后,已有50多个企业(项目)搬迁出城。

在控制基建规模、减轻农民负担、清理预算外资金、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治理“”和“三乱”等一系列涉及国家大局的行动中,xx市委、市政府执行中央政令果断、坚决,绝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不会顶着不办。如在治理“”方面,xx市从1991年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规章和部门规范性文件,并严格加以实施,从而有效地扼制了社会丑恶现象的泛滥。即使因此而减少数亿元的经济收入,也丝毫没有影响xx市委、市政府坚持执行中央政令的决心。

面对愈演愈烈的执法上的地方保护主义歪风,xx市也深受其害。如该市的一名人大代表就曾因经济纠纷而被外省司法机关抓去当人质。但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大局,xx市执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能自觉地不搞地方保护主义。xx市中级人民法院协助大连中级法院执行江苏液化气公司货款一案就是一例。江苏液化气公司将2000户群众集资办气的款项276万元存在xx市中信银行。根据中信银行与液化气公司的约定,十年后由银行直接向集资户兑付集资款。大连中院在审理该案时冻结了这笔款项,执行划拨时要求xx市中院协助。此事在集资户中引起很大反响。一旦钱被划走,十年后兑付岂不成了泡影?集资户纷纷到省市有关部门上访。xx中院认为,液化气公司欠大连523厂货款并利息335万元经判决确认应予执行。为了不直接损害群众利益,xx市中院直接出面做液化气公司的工作,让其另外迅速筹集到340万元,全部履行了判决。

当然,面对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诱惑与压力,xx市各执法机关也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但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制止了某些执法机关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如1996年1月15日,xx市栖霞区法院与区政府计划经济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区范围内帮助企业清理催收应收款项的意见》的文件,规定由区法院和区计经委联合成立催款领导小组,帮助企业催收欠款,从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办案经费和奖励办案人员。这份文件在栖霞区驻区企业中引了起强烈反响。今年5月份,一名市人大代表向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写信反映情况,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认为:“这是受利益驱动作出的错误决定。这种做法一方面影响受理、审判经济纠纷案件的公正性;一方面也形成地方保护主义。”“要及时纠正,此风不可长。”并建议栖霞区人大常委会依法监督。5月29日,栖霞区法院与区计经委下文撤销该文件,纠正了错误作法。在全国各地地方保护主义十分严重的情况下,xx市能依靠自身机制自觉地制止这种倾向的抬头,的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xx市依法治市的上述五方面的成效,只是其依法治市成果的部分总结。为了正确评价这些成效,我们应当始终注意遵循以下三项评价原则:第一,依法治市的成效本质上应当是渐进的成效,而非立竿见影的成效;第二,依法治市的成效本质上应当是综合性的成效,而非单方面的成效;第三,依法治市的成效本质上应当是既重质又重量的成效,而非单纯量的成效。根据这三项评论原则,我们认为,xx市依法治市的成效还只是初步的。只有随着国家整体法治环境的全面好转,只有随着xx依法治市的整体深入,xx市的法治环境才能越来越好,法治的整体合力才能越来越大,法治的终极社会成效也才能越来越显著和突出。

二、xx市依法治市的主要经验

对xx市依法治市具有全局推动意义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五条:

(一)党委统一领导,组织机构有力

xx市委始终对开展依法治市工作极其重视,从1991年初就成立了由市委统一领导的依法治市领导小组,1993年又根据工作需要充实了领导小组的力量,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及其他有关部委办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员。市直各部门、各区、县也按照这一原则成立了本部门、本区域的依法治理领导小组。xx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对工作真抓实干,定期开会讨论依法治市进展情况,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市委书记、市长王宏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序建等主要领导将依法治市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xx市依法治市之所以取得较大成绩,还在于依法治市领导小组之下有一个做实事的办公室,由司法局陆印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与司法局合署办公。该办公室不仅能及时、正确、有效地将领导小组的决策化为具体行动,而且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指导工作;既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和智囊机构,又是全市依法治市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构。

(二)围绕中心工作,制定实施规划

xx市1991年就制定了依法治市5年规划,1993年又对该规划进行了修改,并制定了每年度的实施计划。无论是5年规划还是年度实施计划,都被纳入了xx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中;从而既进一步明确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式下开展依法治市工作的目标、任务、方法和步骤,使其具有长期的和全局的指导意义;又将依法治市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更易于落在实处。

(三)明确治理标准,严格考核验收

1994年8月,xx市制定了《依法治市工作标准》,明确规定了市和市直各部门、各区、县、乡、镇、工厂、学校、街道、行政村等单位开展依法治理工作的范围、目标和具体要求,将软任务变成了硬任务。全市还推行了依法治理的领导目标责任制和层层目标责任制,将依法治理任务分解,并摸索了一整套各单位依法治理是否达标的考核验收办法,将其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政绩,达不到标准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如白下区制定了《依法治区百分考核标准》,分别对依法行政、依法治街、依法治镇、依法治厂、依法治村、依法治校、依法治店等各个方面制定了百分考核标准;玄武区制定了《依法治理工作验收标准(试行)》;秦淮区制定了《依法治理达标验收实施办法》。

(四)既抓制度建设,又抓普法育人

xx市在开展依法治市的过程中,抓住了法治的本质是制度与人的良性互动这一关键,一方面将二五普法、法制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以全面提高从领导干部、到执法人员、到全体市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对从政权建设、民主建设、廉政建设,到立法、执法、司法,到市场经济、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建章立制工作,并使其相互配套,整体推进。

(五)注重典型推动,突出专项治理

xx市注重根据依法治市的推进情况,在不同时期确立不同的典型,总结经验,分类指导,以点带面,以块带条,逐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仅1991年至1992年,xx市和各区、县就抓了67个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1994年,xx市侧重抓了7个单位6种不同类型的试点,并组成了7个联络组,每个组有一名市领导任组长,分别对试点单位进行具体指导,总结推广其经验。在抓好典型的同时,xx市适时地将依法治市工作全面推开。1994年全市有三分之一乡(镇)、行政村、企业、二分之一街道开展了依法治理。1996年全市则有三分之二乡(镇)、街道、企业、行政村将达到依法治理标准。为了集中力量迅速治出成效,xx市还根据国家法制建设和xx城市发展与管理的具体情况,确定每年度依法治理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1993年度重点进行了市容卫生和市场秩序两项依法治理;1994年度重点开展了社会治安和禁放烟花爆竹两项依法治理;1995年度重点抓了外来流动人口的依法管理;1996年则重点抓了经营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和工程建筑市场两项依法治理。

三、xx市依法治市向纵深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通过对xx市依法治市工作的深入调查,我们强烈地感受到,xx市依法治市工作目前正处于是爬坡、停滞还是滑坡的转折关头。其原因在于一个城市的依法治市工作越是向前发展,越是会面临一些在全国具有普遍性的深层次矛盾和困难。这些矛盾和困难不解决,依法治市工作就会停滞甚至倒退,全国这种反面例证较多;而一个城市似乎又只能缓解这些矛盾和困难的一部分,而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的全部。目前干扰各地将依法治理向纵深推进的深层次矛盾主要有:

(一)地方法治动力与国家法治动力不同步甚至相冲突之间的矛盾

对国家而言,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均要求实现法治,以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但对地方而言,既有实现法治的动力,也有实现法治的阻力。动力可能来自上级的号召、地方领导人的远见、群众的要求以及某些领域依法治理的迫切要求(如城市房屋拆迁等),但它们都不足以强烈到推动地方领导人必须实行依法治理;而阻力的存在则强大而实在:①在国家大的法治环境不理想、地区间法治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实行严格的依法治理可能短期内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如打假、打走私、扫黄、严格征税等);②依法治市见效慢,政绩软,往往看不见摸不着,而地方领导人的任期有限,不能不以主要精力抓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以实现为官一任,富民一方;③依法治市对地方党政领导人来说似乎不如行政手段治市那么迅速见效,往往束缚手脚;④依法治市可能削弱某些领导人的权力,甚至限制其获得非法利益;⑤依法治市需要较高理论水平的指导,工作量大,困难多,不容易推动;⑥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普遍不高,依法治理要求别人的多,要求自己的少。上述种种阻力,均导致很多地方不愿花大力气真正实行依法治理,其表现形式为或敷衍塞责,或形式主义,或停滞不前,或偃旗息鼓。

(二)地方依法治理需要国家全方位推动与现在主要靠局部地区自主摸索法治之路之间的矛盾

依法治国是一个全方位、全局性的国家工程,既不可能在国家法治推进不力、地区法治发展严重不平衡,甚至在国家法制统一受到个别地区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率先实现地方法治,也不可能将地方法治简单相加构成国家法治,而必须在国家统一领导、地方有力推进的体制下逐步实现国家法治和地方法治。

(三)地方依法治理需要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专门机构的有力推动与现在普遍存在的领导乏力、办事机构无权、无人、无经费之间的矛盾

各个依法治理搞得比较好的地区虽然大多成立了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依法治理领导小组,但多为虚设机构,一年只能开几次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具体工作由办公室承担。该办公室一般由司法局主管法制宣传的副局长兼主任,由司法局宣传处兼做日常事务。由于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普遍级别低、权力小,因而难以与市人大、公、检、法机关以及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协调,实质上只有一个依法治理的宣传机构;且办公室没有专职人员,缺乏专门经费,故的确是小马拉大车,承担不了推动一个地区依法治理这样全方位的工作任务。

(四)地方依法治理需要将法治作为价值目标与将法治作为单纯的治理工具之间的矛盾

法治首先是一个价值目标,其固有的原则、内容和标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应当达到的最终目的。法治同时又是一项治理手段,是推动国家或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方法。毫无疑问,法治作为价值目标与法治作为治理手段应当是统一的,不能对法治采取实用主义或工具主义的态度,对其有用的就用,对其作用不太大的就不用;对其好用的就用,对其不好用的就不用。实践中各地往往只注重依法治民,不注重依法治官;只注重依法治基层,不注重依法治权力;少数地方甚至存在着以“人治”推行“法治”、以“枉法”治理“违法”的现象。其结果是永远不可能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永远不可能促使领导干部学会如何自觉地在法律之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永远不可能真正确立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五)地方依法治理成效的长期性和渐进性与依法治理的急功近利之间的矛盾

由于依法治理的成效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隐性到显性、从短期效果到长期效果的逐步发展过程;因此,开展依法治理既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又不能看不到已经取得的成果,而必须从下列三个层面来自觉地把握依法治理的成效:一是从推动依法治理的进程看成效。由于依法治理反映了社会管理的规律,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因此,推进依法治理的进程和举措本身就是成效。当然,这种成效还是浅层次的。目前xx市这一层次的成效较为突出。二是从实现地区法治的目标来看成效。依法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地区法治,这是深层次的成效。xx市目前的法治状态离此目标还相去甚远,但已开始形成法治市的基本雏形。三是从推进政治、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看成效。依法治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从前者看,实现法治目标就是最大的成效;从后者看,只有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起推进作用才是最终的成效。毫无疑问,法治的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所谓好的法治与坏的法治之分的问题。由于xx市目前还只是在构建法治市的基本框架;因此,依法治市对xx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推动作用还较为有限,干扰形成法治合力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只有随着xx依法治市的进一步深入,法治的终极社会成效才越来越显著和突出。由此可见,地方依法治理的短期成效与长期成效、直接成效与终极成效、举措成效与社会成效实质上是统一的。

(六)地方依法治理需要逐步进行法治的整体推动与现在各地普遍存在的单项突进、零星治理之间的矛盾

法治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全方位社会工程,必须对立法、执法、守法、普法、法律监督等法治的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各个方面全面规划,整体推进,而不能零打碎敲,零星建设。实践中各地在依法治理时往往只愿抓面上的、容易出成效的法制建设,而不愿抓深层次的、不容易见成效的法制建设,结果常常导致事倍功半,甚至相互抵消。如各地一般只注重抓普法,不太注重抓司法队伍建设,结果导致一个司法人员的腐败就足以抵消一百个普法人员的工作;只注重抓立法,不太注重抓严格执法、守法和监督,结果导致法律无法真正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法治的整体推动并不排斥在特定时期集中力量加强某一薄弱环节或关键环节的法制建设,如当前就要重点抓好执法环节的法制建设;但这种特定环节的单项法制建设既应当以法治的整体推动为基础,又应当与整体推动相衔接,以此将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工作全面、深入地向前推进。

四、xx市依法治市经验对依法治国具有借鉴意义

上述6个方面的深层次矛盾说明,无论是依法治市还是依法治国,它与经济体制改革在动力上的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很多方面一般有自发的动力,愿意自主摸索和试验;而依法治理则可能缺乏这种自发的动力,需要自上而下注入自觉的动力。因此,推行依法治国战略的全局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象经济体制改革那样长期以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摸索为主,而应当以上下齐动、以上为主、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的方式来组织实施,这可能是解决上述6个方面深层次矛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工作的基本思路。为此,我们特向中央提出如下建议:

(一)实施依法治国需要中央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高效率的办事机构予以全方位推动。为了将依法治国这一具有长期性、全局性、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举措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真正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建议成立中央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或依法治国委员会,由总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或委员会主任,其他政治局常委任副组长或副主任,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任成员或委员,下设依法治国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各地区、各部门也应按照这一原则成立依法治理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二)实施依法治国需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以及二一年远景规划来制定依法治国五年计划和二一年远景规划,确立依法治国的三步发展战略,每五年为一个阶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以及五年普法计划同步。该五年计划应明确规定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步骤和方法,同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来保证其实现。

(三)实施依法治国需要抓住制度建设和人的建设这两个关键要素,深刻认识没有好的制度好人也会变坏,坏人更加猖獗,而仅有好的制度没有人严格执行和遵守也会形同虚设的辩证道理,一手抓国家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在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家法律体系,建立严格的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制度;另一手抓普法教育,逐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充分确立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只有真正确立了制度与人的良性主动关系,才能完全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版权所有

(四)实施依法治国需要将其与经济工作及各项具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依法治国任务分解,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和层层目标责任制,使其由软任务变为硬任务,并制定各地区、各部门依法治理的工作规范、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将国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各地区、各部门的贯彻实施作为头条考核内容,将能否保证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畅通作为衡量地方是否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首要标准,将依法治理工作作为考核地方和部门党政主要领导人的一项主要政绩,对不能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上一篇:七五普法基本内容范文 下一篇:七五普法宣传标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