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1:47:24

秋天的散文

秋天的散文范文第1篇

在某个惬意的午后,我喜欢听秋天发出的各种声音。在这个越来越喧闹的社会中,给自己留一片安静之所。鸟叫虫鸣声让秋天更加有味道与活力,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如果说夏天是奔放热烈的,秋天就显得格外内敛含蓄。抬头望向蓝蓝的天空,几朵白云慵懒的躺在这张大床上,尽情肆意的玩耍。走到田野,你可以眼前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本就是收获的季节。随处可见的是农民伯伯忙碌的身影,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沉甸甸的果实,更是满满的希望。脸上满满的笑容,好像是给秋天披上了最华美的衣裳。这一年,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最好的回报。

或者,出去看看北京的秋天,看看香山的红叶。那动人的色彩应该令人沉醉,身处其中,似乎把所有的生活琐事全都忘记。莫言在《北京秋天下午的我》中提到,据说秋季的北京的天是最蓝的,蓝的好似澄澈的海,如果天上有几朵白云,白云就是海上的云帆。多么美丽的画面,只有真正的走进北京才能感受到吧。走在北京的街道上,一种清冷的孤独感袭来。其实,此时的你无论走进哪所城市,秋天的景色似乎都大同小异,却又蕴藏着不一样的韵味。秋天,总是那么的安静,总是令人沉思。当落叶满地的时候,他们的生命正在终结,却又意味着重生。就像人生的旅程,有高潮,就会有低谷,有欢笑就会有眼泪。捡起一片落叶,尝试着给它拍张照片,记录它最后的时光。生命的流逝总是那么让人依依不舍,想到这里,不禁想到故乡的亲人。人生总会面临生老病死,这也正是它的无奈之处。可是,该来的总要来,叶子枯黄要落到地上才可以找到它最后的归属。

有人会说,秋天是一个适合写诗的季节。此时的心灵比以往更加容易沉静下来。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独创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诗意的世界,将内心最炙热的渴望与理想放入其中。顾城也写下一串串关于秋天的诗行。他在《水泡的想象》中说,秋天的雨在争论不停,小水泡开始了旅行。秋天的雨很小、很细,缓慢落在地上溅起小小的水花。小孩子还是喜欢在水中追逐打闹,全然不顾及大人早已生气的模样。漫步在雨中,听秋天诉说着动人的故事。傍晚,仍旧有一丝凉意。披一件外套,可以尽情享受燥热夏季过后的清凉。

自古以来,众多的文人墨客总会认为秋天是悲伤的表现。它或是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或是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更或是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但是,又有许多人对秋天无比钟情。程颢的“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清水、溪流都让整个秋天明朗起来。除此之外,姜夔的“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连秋天的雨诗人也是喜爱不已。不用理会人生其他的纷纷扰扰,只管安安稳稳的睡一觉就好了。季节的交替总是伴随着逝去与新生,即使内心感伤,却仍要保持向上的力量。因为,秋天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令人沉醉其中。

夜晚变得更加凉快,皎洁的月色将天空装点的格外美丽。繁星点点,与这月光交相辉映。从古至今,很多文人雅士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这一轮明月。或抒发相思之愁,或寄托心中无法排解的情绪。品尝一杯小酒,在浓郁的酒的香气中,与这个秋天温暖相拥。秋天与夏天的热烈不同,它显得格外的内敛与含蓄。这一点反而让我愈发的喜欢。

秋天的散文范文第2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散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散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

目标预设:

1.感受散文中秋雨带来的美景和快乐。

2.理解散文中运用的比喻手法。

3.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散文意境的感受和理解。

活动准备:

1.组织秋游,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感受秋天明显的季节特征。

2.散文《秋天的雨》动画课件。

3.反映诗歌内容的大图书。

4.画纸及各种美工材料。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散文诗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散文的内容,感受秋天的美。

过程设计:

一、联结幼儿有关秋天的经验。

教师:前几天,我们去秋游了,你们找到秋天了吗?

幼儿齐声:找到了!

教师:那你们是在哪里找到秋天的?你看到了什么?所以知道了是秋天到了。(幼儿回忆,教师稍等待幼儿)

幼儿A:我在黄了的银杏树叶里找到了秋天。

幼儿B:我在飘落的梧桐树叶里找到了秋天。

幼儿C:我在变红的枫叶里找到了秋天。

教师:你们除了从各种树叶的变化中找到了秋天,还从哪里找到了秋天?

幼儿A:我从幼儿园植物园的苹果树中找到了秋天。

幼儿BC:幼儿园石榴、橘子。

……(幼儿争着回答)

教师:请小朋友与旁边的小朋友讲讲,你还在哪里找到了秋天?

二、导入本次活动主题。

1.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说了那么多自己的发现,找到了秋天。咦!你们知道秋天是谁带来的吗?瞧!她来了!(教师打开多媒体,显示“秋天的雨”)

2.欣赏散文,倾听配乐朗诵的散文,初步感知散文的内容。(教师陪同幼儿倾听)

教师:秋天的雨是一把什么?

幼儿:钥匙。

教师:她轻轻地,轻轻地,你还没有注意,秋天的门就悄悄打开了,她带来了什么?

幼儿A:各种颜色的。

幼儿B:各种水果,苹果、橘子、柿子、橙子……幼儿C:金色的田野。

教师:请小朋友与好朋友讲讲,秋雨带来了什么?

教师尊重幼儿独特的感受,形成独特的感受不是靠教师讲解就能获得的,让孩子去倾听、品味、交流,虽然幼儿回答零星,只是只言片语,但长期练习有助于幼儿听、说、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图书、动画课件、互动分段欣赏散文。

出示大书,指导阅读,欣赏秋天带来的美。

教师:老师把这篇好听的散文制作成了一本大书,书名就叫《秋天的雨》(师生指读)

教师翻开第一页:秋天的雨在干什么?幼儿:她在唱歌。

教师:她唱歌的声音是怎样的?

幼儿:滴答滴答。

教师翻开书的第二页:秋天的雨是一把什么?

幼儿:钥匙。

教师翻开第三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黄色给了谁?

幼儿:她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教师:黄了树叶像什么?银杏树在干什么?

幼儿:黄了的银杏树叶像扇子,它扇走了夏天的火热。

教师:诗歌里说黄了的银杏树叶像什么?红了的枫叶像什么?

幼儿:黄了的银杏树叶像扇子,红了的枫叶像邮票。

教师:说得真好!像这样把一种东西说成像另一种东西的方法叫“比喻”,我们以后也可以这样说。

教师:她把金黄色给了谁?幼儿:她把金黄色给了田野。教师:金黄色的田野像什么?

幼儿练习:金黄色的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教师:她把橙色给了谁?

幼儿A:她把橙色给了柚子、橘子、柿子

幼儿B:还有香蕉

教师: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有哪些?请你们与旁边的小朋友讲讲。

通过图书指导幼儿有序阅读、欣赏,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信息,理解散文内容,感悟秋天的美丽、丰收。

秋天的散文范文第3篇

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地唱着歌。它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红色给了枫树,金色给了田野,橙色给了水果,紫红的、雪白的颜色给了。

秋天的雨,有着非常好闻的气味。不信啊,你闻,菠萝甜甜的,梨子香香的,小雨滴迎来了许多香味――烤山芋、糖炒栗子……小朋友的脚啊,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喇叭,它告诉大家该穿上厚厚的、漂亮的衣裳了。落叶树的树叶飘啊飘,飘到了大树妈妈的脚下,小动物们准备过冬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交响乐,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快乐的歌。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地唱着歌……

活动目标

使幼儿乐意参加散文诗欣赏活动,体验作品的优美意境(活动重点);初步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丰富词汇的使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雨声录音、钢琴曲《秋日的私语》、绘有插图的自制大书《秋天的雨》(一段文字为一页)和配合阅读的背景音乐;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秋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赏析:

这篇散文诗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生活,诗里所蕴含的丰富生动的语言、五彩缤纷的色彩、优美动人的画面、童趣十足的情境符合大班幼儿好奇、好问的心理,满足了他们再现生活经验、生活情境的需求,有助于启迪、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该散文诗不仅文字优美,还有机地整合了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暗含了自然规律,能给予幼儿关于季节变化的正确认知,同时还渗透了社会情感教育的内容,使幼儿在倾听、想象、欣赏、移情、入境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而将这种感受迁移为对大千世界的美好赞叹,萌发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关注、向往之情。

活动过程

一、声音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播放雨声的录音,请幼儿猜想这是什么声音,然后小结,导入活动主题――秋天的雨。

二、整体欣赏,初步感受

老师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将其作为背景音乐富有感情地朗诵一遍散文诗《秋天的雨》,提问:“这首散文诗的标题是什么?”“诗里都说了些什么?”“听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分页欣赏,感知理解

第1页

老师请幼儿集体阅读自制大书的第1页,同时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引导幼儿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然后提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请幼儿自由回答。在讨论的同时,老师帮助幼儿理解、丰富散文诗中的词汇“温柔”,然后小结:“原来秋雨过后大自然产生了很多变化,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新事物、新景象。”

第2页

老师带领幼儿配合音乐阅读大书的第2页,引导他们在富有色彩韵律变化的画面中感受秋天的美,然后提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呢?”“‘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五彩缤纷’造个句吗?”请幼儿回答,然后小结:“秋天到了,植物的色彩变化很大,好像都换了一身新衣服,秋天是一年中色彩最丰富的季节。”

第3页

老师带领幼儿配乐阅读大书的第3页,提问:“为什么秋天的雨有好闻的气味呢?”“这气味是从哪里来的?”“你还闻过哪些好闻的气味?”请幼儿回答,然后小结:“秋天到了,各种水果、农作物都成熟了,散发出了诱人的香味。”

第4页、第5页

老师带领幼儿配乐阅读大书的第4页、第5页,提问:“秋天的雨真的有一只金色的小喇叭,给大家带来一首丰收、快乐的歌吗?”请幼儿回答,引导他们感知自然界的季节变化,感受丰收后人们喜悦的心情,并初步了解拟人的文学表现手法。

四、完整欣赏,大胆表达

老师和幼儿共同阅读大书,然后一起朗诵作品内容。老师提问:“你们最喜欢散文诗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

五、自主阅读,拓展延伸

秋天的散文范文第4篇

一、理――让幼儿吟诵时朗朗上口

《找家》是一首短小精悍、节奏感较强的儿童散文诗:

甜甜有盒五彩笔,爱画啥就画啥。

宁宁问:“你能给小鱼找家吗?”

甜甜拿起蓝色笔,唰唰唰,蓝色的大海是小鱼的家。

洋洋问:“你能给小鸟找家吗?”

甜甜拿起绿色笔,嚓嚓嚓,绿色的森林是小鸟的家。

奇奇问:“你能给石榴找家吗?”

甜甜拿起黄色笔,哗哗哗,金色的秋天是石榴的家。

“呜呜――”谁在哭?

噢,布娃娃没有家。

甜甜拿起红色笔。轻轻一描,红色的玩具橱是布娃娃的家。

咦!我们的家呢?甜甜拿起五彩笔,唰唰唰,嚓嚓嚓,哗哗哗,哦!我们的家――是中国。

在反复吟诵后。我发现它有两点不足:一是人物角色较多。除了主人公甜甜外,还有宁宁、洋洋、奇奇:二是画笔的象声词变化频繁,有“唰唰唰,嚓嚓嚓,哗哗哗”。虽然角色多、象声词变化频繁,可以使散文诗更丰富、更富于变化。但同时也会造成幼儿记忆障碍,给熟练朗诵带来干扰。再说,这首散文诗的重点并不是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或学习象声词,而是让幼儿理解大海与小鱼、森林与小鸟、秋天与石榴、玩具橱与布娃娃、中国与小朋友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鉴于以上想法。我对散文诗进行了梳理:一是将宁宁、洋洋、奇奇三个不同的角色转变成“奇奇”一人,这样散文中的一问一答就在奇奇与甜甜两人间展开,并用图示将奇奇与甜甜以男女不同的形象区分开来:二是把散文中所有画笔发出的象声词都设计成“唰唰唰”,并在教学中配以动作辅助。

二、裁――让幼儿理解时轻松自如

《秋天的雨》是一首意境优美、篇幅较长的散文诗,它赋予秋天的雨以生命,把它比喻成一把钥匙,以此来描述它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

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地唱着歌。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的温柔,轻轻地、轻轻地,你还没注意,秋天的门,就悄悄地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她把黄色给了银杏……黄了的树叶扇呀扇呀,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火热:她把红色给了枫叶……金黄色呢,给了田野……

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呢!不信啊,你闻:菠萝甜甜的,梨子香香的,还有苹果、橘子……

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小青蛙……小树叶……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快乐的歌。

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地唱着歌……

但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却让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束手无策。因为它既描述了秋天五彩的颜色,又提到了各种香味和声音。既要让幼儿用眼睛去发现秋天的美,又要让幼儿用鼻子去闻、用耳朵去听,还要理解什么叫比喻……短短一节课,教师往往是手忙脚乱,幼儿也常常是应接不暇,犹如在云雾之中,虽然欣赏了好几遍,但脑海中似乎只留下了“秋天的雨”这几个字样。

面对如此尴尬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教师事先必须学会“裁”,如同一位裁缝师用一块布料做成衣,他必须先裁剪掉多余的部分,使之适合特定的身材。因此。不管散文诗有多经典、多精美,该忍痛割爱时就得割爱,斟酌取舍,裁剪掉多余部分,选择适合幼儿认知特点和最能发挥自身教育优势的内容来实施教学,或重点让幼儿欣赏秋雨带给自然界的五颜六色,或注重引导幼儿聆听秋雨带给小动物过冬的消息……而其余部分可在幼儿充分理解、感受之后,在延伸活动中逐渐渗透学习。

三、寻――让幼儿学习时为我所用

散文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它为幼儿提供了成熟的语言样本,可以让幼儿模仿、记忆并创造性地运用到生活中去。但这些成熟的语言样本犹如埋藏在沙砾中的金子,需要教师去发掘。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做一个不屈不挠的寻宝者。灵敏而准确地挖掘出它,让它成为每个幼儿渴求的知识瑰宝。

中班散文诗《捉迷藏》趣味性强,它将太阳、黑夜、颜色比喻成人,大家在一起捉迷藏嬉戏。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黑夜用长长的手帕,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趁着他还在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颜色们赶快找一个自己喜爱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

绿色躲在小草里,黄色躲在里。红色躲在枫叶里,白色躲在云朵里,蓝色躲在天空里。

大家都躲好了,黑夜就把手帕解开,太阳睁开眼睛,一下子就把他们全都找出来啦。

这首散文诗的原教学目标是不仅要幼儿理解、朗诵,还要幼儿明白黑夜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是什么时候,把手帕解开又是什么时候,并且理解、学习词语:躲藏、解、静悄悄、蒙……但我在分析这首散文诗时,却发现了其中蕴涵着的另一个语言亮点,即一组并列的句式:绿色躲在小草里,黄色躲在里,红色躲在枫叶里,白色躲在云朵里,蓝色躲在天空里。这组句式结构工整、形象逼真、富于童趣,是适合中班幼儿学习的很好的语言素材。因此,我将这组句式的学习作为主要语言技能目标。教学中,我让幼儿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念一念,并在最后请幼儿在教室中找一找“颜色宝宝还躲在我们教室的什么地方?你能像散文诗里一样用好听的话把它说出来吗?”很快,幼儿在教室里找到了各种颜色宝宝。他们都急切地用语言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绿色躲在青菜里、黄色躲在香蕉里、白色躲在墙壁里……”通过活动。幼儿不仅欣赏理解了散文诗。而且还掌握了“×色躲在××里”这一句式,并将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

由此可见,教师应擅于寻觅每一首散文诗的语言亮点。如:散文诗《睡觉》中用来表现各种小动物不同的睡觉习惯、睡觉姿势的动词是这首散文诗的精彩之处:小花猫躺在床上睡了。小白兔钻进洞里睡了,小金鱼睁着眼睛睡了,小红鸟站在地上睡了、小黄鹂停在树上睡了……教学时,除了让幼儿学着说一说,还可以启发幼儿模仿各种动物,用身体动作来表演、体验这些动词,以及想象其他动物是如何睡觉的,怎样用类似的句式表述出来等。又如:散文诗《树真好》中每一段的第一句与后面几句的因果关系,是散文诗的巧妙之处:树真好。小鸟可以在树上筑巢,每天天一亮,小鸟就会唧唧喳喳地叫。树真好。能挡住大风,不许风沙吵吵闹闹,到处乱跑……树真好。我做个秋千挂在树上,让我的布娃娃坐上去,摇呀摇,摇呀摇……在学习时可引导幼儿在理解句子前后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尝试创编,“你喜欢树吗?觉得树好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在散文诗教学中,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简单的句式,只要能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日渐丰富、成熟,教师就应尽可能地将它“寻”出来,并以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教给幼儿。

四、顺――让幼儿创编时得心应手

创编散文诗是一种融思维、语言发展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提升。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散文诗的格式是否工整、句子是否对仗、词句是否押韵、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致使幼儿创编时无所适从,创造的积极性屡屡受挫。其实,在散文诗创编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以支持、鼓励的态度为幼儿提供宽松的心理氛围外,更应注重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仿编的空间,掌握创编的灵活性。最大可能地顺应幼儿,使幼儿创编时得心应手,觉得有兴趣、有情趣。

在散文诗《找家》的创编活动中,我问:“你能给小兔找家吗?”孩子们有的说:“我拿起红色笔,唰唰唰,唰唰唰,红色的萝卜房是小兔的家。”有的说:“我拿起绿色笔,唰唰唰,唰唰唰,绿色的草地是小兔的家。”还有的说:“我拿起黑色笔,唰唰唰,唰唰唰,黑黑的地洞是小兔的家。”……对于他们精彩纷呈、各不相同的答案,我都报以欣赏的目光。顺应着他们的创编思路。孩子们也在我仔细聆听的态度中享受到了创编的乐趣,创造的火苗越燃越旺。

秋天的散文范文第5篇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诗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分析教材难易程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的诗歌教学目标。散文诗《秋天的雨》是以“秋天的雨”为主题,将秋天的一些景物描写串连起来,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丰收、欢乐的秋天,语言浅显凝练、意境优美,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出发,让孩子们全方位的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因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一是欣赏散文,从不同角度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二是仔细倾听,理解散文,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三是重点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

二、把课前铺垫作为教学的有效环节

课前铺垫是教师引导幼儿活动之前,指导幼儿对与活动相关的内容进行的准备工作。在农村幼儿园,孩子们的实际水平与活动教材目标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老师忽略了这种差距,活动之前没有课前铺垫这一环节,而是组织活动时将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孩子。因此,就要根据幼儿园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的现状,在诗歌教学活动之前进行有效的课前铺垫。散文诗《秋天的雨》内容丰富,如果直接进行教学孩子们很难理解诗歌内容,我分为三步对幼儿进行了课前铺垫。第一步,带幼儿郊游,了解秋天的基本特征,让幼儿从视觉上感受秋天,仔细寻找秋天都有哪些农作物和瓜果蔬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第二步,搜集秋天的瓜果蔬菜并进行分类,然后闻一闻气味、尝味道。第三步,搜集有关动植物的资料,掌握他们自身变化以及过冬方法。通过亲身体会加深了孩子们对秋天的印象。

三、精心设计活动帮助幼儿欣赏诗歌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有其独特的韵律,要想让孩子在一节活动中学会诗歌,理解诗歌内涵并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就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的设计活动,帮助幼儿进行学习。

一是巧用小图谱引导幼儿欣赏诗歌。通常在诗歌教学时,教师经常使用绘制精美的大幅图画来冲击幼儿视觉、激发幼儿兴趣,但是大幅图画绘制起来往往比较费时,而且在出示之后,孩子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不能够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相对于大图片,小图谱使用方便,而且排列有序的小图谱能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内容以及诗歌的句式和结构。因此,我在本节活动中使用了小图谱,通过教师泛读,让幼儿在有课前铺垫的前提下,带着自己对秋天的认识来欣赏诗歌,然后再通过回忆诗歌内容,出示小图谱,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运用课件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在选择教学辅助材料时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更要符合孩子们的接受水平。活动之前,我搜集各种资料,下载了视频《秋天的雨》,并将视频截取成需要的视频片段。当美丽的秋天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时,孩子们被美丽的图画所吸引,他们更多的关注了视频中的的画面,却感受不到到散文诗的美。所以我先播放录音,然后再音画同步播放,让孩子们在有了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视觉的感受,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的美。在完整地观看之后,我又采用逐一播放视频片段的方式,帮孩子们理解诗歌,并尝试用诗歌中的语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想说的同时也敢说、会说。

三是精心设疑引导幼儿感受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技巧,设计灵活多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诗歌中都写到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通过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为幼儿营造说的环境的同时,孩子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

四是感情朗读引导幼儿体验诗歌。通过朗诵可以增加幼儿对文字趣味性的感受,并且学习正确的语音、语法、语调、语气,充分欣赏文学的美。在朗诵诗歌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身姿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同时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诗歌的艺术感受。教学中我在借助图片的基础上,配上优美的音乐,加入自己的肢体动作,尝试有感情的朗诵,孩子们逐步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同时,在朗诵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也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教师就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秋天的散文范文第6篇

紧扣题旨,中心突出,收放自如,不蔓不枝是这篇散文最鲜明的写作特色。

文章一开头,便触题显意,既交待了作者为什么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往青岛,更要从青岛赶往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又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北国之秋的特点: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笔凝炼,恰到好处。

以下的几段文字是正面、集中描写故都的秋,这是本文的中心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信笔写去,挥洒自如,写个够,写个透。

先写北国的秋“来得清静,来得分明”,具有着“十分的秋意”。“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一切都是秋天降临的姿态。作品抓住特征,用富有诗意的优美的文笔,写出了北平的秋景。接着便进一步细写秋色,早晨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与江南的秋天,天的颜色淡,浑浑沌沌,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又有多么明显的不同。这是用对比照应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北国之秋的美点和特色。

总写分写配合默契,互为照应,是这篇散文描写方法的长处。承接前面对北国之秋的总体描写,下面分头细写北国的槐树,秋蝉的残声,夹着凉风的秋雨,果树的奇景,这一切都分明显出故都特有的秋色和秋味。槐树落蕊铺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显出秋之寂静和萧索。秋蝉的嘶叫声和忽来的息列索落的秋雨声,不仅秋色明,秋味浓,同时,更加衬托出故都之秋“来得静,来得悲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报告着肃杀的秋天的到来;下得出奇的秋雨,勾起人的联想,“天可真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既有描写,又有感慨,又有人物对话,笔法灵活生动。故都的秋有它的静和悲凉的一面,也有它火红的一面,有它的黄金季节,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像鸽蛋似的枣子呈现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枣子、柿子、葡萄等果树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呈现了秋日的勃勃的生机。

作品的最后三小节,作者发抒议论和感慨,深化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沉爱恋。

从古今中外的文人学士对秋的敏感和深情,谈到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末了又回到本文中心,“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这一弯子绕得颇有深意,既开拓了文章的泉眼,又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最终又落到本文的议题,纵横捭阖,能放能收,灵活自如。

接着,激情横溢,直抒胸臆,赞美北国的秋天。采用“旁敲侧击”的描写方法,肯定南国之秋有其特异的地方,有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可是比起北国之秋来,“色彩不浓,回味不永”,逊色得多。最后还说,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是惊人之笔,作者愿以生命作为代价,与北国之秋同在,同生活,足见他对北国秋天所倾注的深情。

这篇散文给我们另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它的描写的别致和细腻,这是随处可见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刻划,来自作者对于事物周到、细心的观察和真切的感受。如说“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能够自然的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种感受和体验,若不身历其境或不善体察是不可能有的。他能从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中发见秋意,又从牵牛花的蓝朵里闻到秋味,接着又说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最佳、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写得何等细腻,体验何等真切,这一笔添加得好,它创出了秋的意境,并将秋景的美点发挥到极致。

这篇散文写得生动有致,富有情趣和回味。秋天本是一个节气,作者却把它写得栩栩如生,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可见可感的形象了。秋存于自然景色之中,藏于日常事物之间,碧绿的天色,现出秋的姿态;果树的奇景,展露出秋的身影;秋蝉的啼唱和秋雨的息列索落声是秋的声音;雨后斜桥影里,闲人的慢悠悠的声调中,传出秋的味儿。总之,故都的秋,它的秋姿、秋意、秋声、秋味,借助清丽优美的文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了。

秋天的散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张培基;《故都的秋》;文学翻译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具有永久的魅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所有悲秋作品中的佳品。该文是郁达夫1922年从日本东京留学回国,辗转北平、武昌、广东、上海、杭州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在1934年8月回到北平后应朋友之约而写就的。郁达夫主张散文应写得情景兼到,“既细且清”而又真切灵活。他的《故都的秋》便如同他的主张一样: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是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

正如朱曼华所说,近百年来把西方一些知识分子的思想或理论译介给国人者不乏其人,中国人中自己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存在于散文中那些鲜活的思想译介给外国人的学者却并不多见。而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无疑弥补了这一缺憾。张培基先生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序言中表达了他翻译现代散文的初衷:一是为了消遣,二是出于对英文和散文的爱好,三是为了向国外介绍一些优秀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品。作为现代优秀散文之一的《故都的秋》也人选其中。这不仅是中国文学之幸,也是外国读者之大幸。张培基先生以其自然流畅、准确细致的译笔让读者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所表现的悲凉的意境、隽永的韵味。

一、理解准确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杨武能所说,翻译家绝非一般意义的读者,绝不能满足于只对原文和原文作者有大致的把握和了解,而必须将其读深钻透,充分理解,全面接受。从译文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对原文的理解非常透彻,他并不局限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着眼于句子的内涵意义,理解准确而又到位。

例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Autumn,wherever it iS,always has something torecommend itself.

“总是好的”在该句中不能按字面直译,它的意思是总有可取的、值得称颂的方面,译者很巧妙用“have somethingto recommend itself”这一短语,令译文准确而流畅。

例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

Not only poets,even convicts ln prison.Isuppose,have deep sentiments in autumn in spite ofthemselves.

在该句中“不能自己”是指不由自主地,译者用短语“in spite of oneself”来译显得非常地道;根据上下文,“深情”指一种深深感伤的情怀,作者在此想表达秋天的凄美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甚至是监狱里的囚犯,译者用“deepsentiments”表达出了“深情”一词的内涵。

二、表达流畅

散文贵在散,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情节,语言结构灵活多样,以表情功能为主,强调语言的艺术美感。郁达夫是位卓越的语言大师,《故都的秋》充分展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整篇文章好像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作者的闲情漫话。从开篇到结尾,没有丝毫文字雕饰的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子却又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纯青”的程度;好像从生活中而来,平凡极了,可是却又那么精当、优美。

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节奏感强的排比句,加强了文章的音乐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所饱含的眷恋之情。译者在翻译这些排比句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手法,做到了神形兼备。

例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There iS Of COUrSe autumn ln the South too,but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the air lS moist、thesky pallid……

上句中三个小句的结构相同, 动词后面均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做谓语用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出了南方秋天那种平淡而细腻的意味。译者同样用平行的结构译出了原文的节奏感。

例2: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When I am in the South,the arrival of eachautumn will put me in mind of Peiping's tao Ranting with its reed catkins,Diao Yu Tat with ttsshady willow trees,western Hills with their chirpinginsects,Yu Quan Shan Mountain on a moonlighteveDKlg and Tan Zhe Si with its reverbrating bell.

该句五个并列的“的”字结构读来整齐、流畅,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作者头脑中充满了故都秋天的美景,一触即发,说不尽,也数不完。译者在翻译时巧妙地采用了“with”结构,还原了原文的形式美。

三、意境深远

散文贵在散,而散文又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北国的槐树、秋蝉、秋雨、秋果、秋之人的描写,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作者对秋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深刻感悟。作者那落寞以及对国家民族危亡命运的深深忧虑的情怀,形成一种美丽而又悲凉的意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文中用了很多表达悲凉和落寞之情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孤独和伤感的情怀,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与眷恋。译者很好地把握了原文这种悲凉而忧伤的意境,

例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淼帽凉。

In the north China,however.it ls pa rticularlylimpid,serene and melancholy.

“清、静、悲凉”三个形容词形成整个文章的感情基调。译者用“limpid,serene and melancholy”三个形容词让英文读者深深体会到原文美丽而悲凉的意境。

例2: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All that goes to show that all live creatures andsensitive humans alike are prone to the feeling ofdepth,remoteness,severity and bleakness.

句中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四个形容词再次概括了北国秋天的特点,与文章前面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形成呼应,让悲凉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译者在此将四个形容词转译为抽象名词,符合英语多用名词的表达习惯,而且抽象名词更具有概括性,让整个悲秋的意境显得更为无和寂寥。

四、结 语

从整个译文来看,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细致,译文的语言用词得当、表达自然流畅,不着丝毫牵强的痕迹,完美地洱现了原文所表达的落寞、眷恋以及悲凉的意境,真正达到了“化境”的标准,为英文读者再现了原文的语言美和艺术美。

秋天的散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幼儿园;电教化教学;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33-02

现在已是信息化时代,电脑、智能手机等已进入平常家庭,它们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改变了学校教育的方式。现阶段,录音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媒体已经走入了幼儿园,发挥出了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电教化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将其引入幼儿教育,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教师要重视这一阶段的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其优势,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电教化教学能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好奇心强,喜欢追寻新生事物,电教化教学往往以绚丽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身临其境的声音吸引幼儿,这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大大优化了教学环境。幼儿在接触电教手段的过程中,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主动性不断加强,观察力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大班散文诗欣赏《春雨的色彩》,运用电教手段,将春天静态的画面变成动态的情景,在轻缓的背景音乐轻轻响起时,春雨滴答滴答地从天空中落下来,春天的景象开始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小草长出来了,树叶长出来了,迎春花开了,桃花开了,杜鹃花也开了,小燕子唧唧的叫,青蛙呱呱的唱……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中,幼儿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注意力集中了,参与的兴趣浓厚了,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都能积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告诉大家。

二、电教化教学能突破重难点,增进幼儿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突破,是衡量一节活动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教师来说,将重难点突出放大,重复再现,降低幼儿理解的难度,需要借助电教手段。以大班诗歌《春天的书》为例,如何让幼儿轻松地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仿编呢?这就需要让幼儿理解诗歌原有的句式结构,根据原诗歌的句式结构,改编诗歌的内容。为了让幼儿顺利理解原诗歌的句式结构,我在课件中制作了句式结构图谱,所谓图谱就是将句式结构中文字有变化的部分插入了图片,如“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在课件中,迎春花、桃花、柳叶、梨花、春雷、春雨、燕子、青蛙这些变化的文字都变成了图片,帮助幼儿理解了句式结构。在仿编时,我将句式结构的图谱中景物部分、形容词部分、颜色部分又变成了问号,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与春天有关、诗歌中没有的景物源源不断地从幼儿嘴中说出,仿编的环节也自然完成了。

三、电教化教学能增进教学效果,丰富幼儿的情趣

语言中常常会有一些散文欣赏,这些散文文字优美,意境丰富,但对幼儿来说很难理解,常常是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幼儿兴趣全无。而运用电教手段,将散文诗里的静态画面变为动态画面,再配上相应的散文内容录音,教学的效果将会大大增强。如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运用电教手段后,将静态的秋景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绵绵秋雨从天空中落下来,树叶变黄了,果子成熟了,庄稼收割了,大雁南飞了,盛开了……在这秋天美景播放的同时,散文录音配合相应的画面播放出来,一下就把幼儿带入了散文的意境中。

四、电教化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启发幼儿的想象力

电教手段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场地的限制,将图形、图像、声音、视频有效结合在一起,将陌生、抽象的东西变为熟悉、具体的内容,这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发展幼儿的智力,活跃幼儿的思维,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如大班散文诗《秋天的雨》中写道:“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对幼儿来说,这段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雨,怎么能是一把钥匙呢?运用电教手段,此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一扇紧闭的大门,秋雨落下来了,大门缓缓打开了,秋天的景象也呈现在幼儿的面前了。”幼儿的思维也活了:“噢,原来秋天的景色被秋雨锁起来了,只有下起秋雨,门才能打开,我们才能看到秋天的美景。”“秋雨一下,就是秋天了,就能看到秋天的景色了。”此外,在电教应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1.电教手段给教学带来了方便,也为教学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并不是每节活动都必须运用电教手段,也不能把电教手段是否运用作为评价一节活动的标准。课堂活动教具的运用,合适的就是最好的。2.要注重与课程内容的整合。电教手段是为了给教学带来方便,是为了增强活动效果,如果仅考虑为了应用电教而应用,不注重它的实用性,也没和活动内容很好地整合,不但不会有预期的效果,还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要注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电教手段再好,再先进,再能凸显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让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整合、互补。4.所选用的电教媒体必须图象清晰,色彩鲜艳,声音悦耳,要保证质量,让幼儿看得清,听得真。5.教师要加强学习,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才能制作出符合教学需求的课件等。没有相应的知识,何谈电教化教学呢?所以,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也是电教化教学的关键。总之,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同时,电教技术的应用也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教学变得更丰富多彩了!

参考文献:

[1]赵春伶.如何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巢艳.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9).

秋天的散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散文;教学;人文

林海音的散文《秋的气味》是其散文集《北平漫笔》中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充满着北京文化和北京人生活气息的文章,我把它作为学生的散文欣赏课的内容。从语言到情感,重点让学生感受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的人文情怀。

一、从语言特色感受人文情怀

语言的品味与欣赏是散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篇好的散文也总是具有其非常鲜明的语言特色。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虽有这一环节,但不够深入,有点流于形式。如:在讲到某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时,教师一般先让学生读一遍,然后学生发言,老师再从文中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学生已经习惯于这一模式,语言欣赏流于表面。而我认为散文的语言欣赏是应该关注到人文的。在语言欣赏中,不仅仅要知道从表面上看出这篇文章有什么样的语言特点,而且更要深入文本,体会这篇文章的语言为什么会是这样。《秋的气味》是一篇描写北京的秋天的文章,口语化的语言特色十分明显。

“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林海音《秋的气味》)

如这一段对于秋之果的描写语言十分口语化。但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喜悦的情绪。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语言特色,感受到作者的当时的心情?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三次朗读。第一遍学生齐读,读完老师加以指导,引导学生注意到语言的特点。然后请几个学生范读,指出学生朗读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第三遍再让学生齐读,要求学生热情洋溢的,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一个卖水果的商贩。读完三遍再深入文本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体会口语化语言的好处。在这里我是将这一段文字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对秋天的描写加以对比。都是描写的北京的秋天,通过两种语言风格的对比,体会本篇文章语言特色及其好处。

二、从人物描写感受人文情怀

一般来说,人物描写主要出现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而不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的随笔散文之所长。我们一般认为在讲散文时,无需涉及到人物,分析人物形象那是讲小说时的做法。然而,我认为在散文中如涉及到人物,稍作分析一下也无不可。《秋的气味》中卖烤肉的老五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如果说在讲这篇文章时不涉及到他的话,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在讲到这一部分时,我用文章中的一句话作为切入点。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为什么这样说,公平所以亲切?这个因果关系成立吗?法律很公平但它也从未给过我们亲切的感觉,反而是威严而庄重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到后文对于老五的描写,总结出老五的形象特点。从而总结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前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凭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老五对于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都是相同的态度,老五的公平是人性的公平,所以才会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

其次,再把学生思维扩展,作者的目的只是写老五这一个人吗?其实,老五是个普普通通北京人,他代表了大部分北京人的生存状态。因此,他的性格特点也就代表了整个北京人的性格特点。老五是淳朴而善良的。作者通过老五展现的是北京人的精神风貌,北京人的文化。

三、人文情怀需要教师的提炼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特点,这与他们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关。然而,能够教出人文情怀的教师,也必然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一篇具有人文情怀的文章也需要教师的提炼和升华,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对于《秋的气味》一文,我做了如下的提炼和升华。

首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气味作为“秋天的气味”?或者说它们凭什么成为秋天的气味的代表?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弦外之音。林海音写秋的气味,又不仅仅是写秋。其实对于上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作答:因为作者写的这些味道是:①这是普通人生活的味道。一个季节的气味必是自然的味道,它应该存在于北京的街头巷尾,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当中。坐在高级宾馆里,必然是不能体会到季节的味道的。②这是收获的味道。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街头巷尾的水果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③这是人性的味道。老五是千千万万的北京普通的老百姓的代表,他的特点就是北京人的特点,这篇文章写出了整个北京人的精神风貌。

文学作品是一个感性的东西,他的美丽在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便是找出其中的妙处,并让学生体会到其魅力所在。我不愿意把语文完全当做一个工具性的东西去教,语文的魅力远胜于此。语文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心灵熏陶,情感的升华。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着敏感内心的人,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我愿意用一颗感性的心去体会每一篇文章,并把我所体会到的传递给学生。

【参考文献】

秋天的散文范文第10篇

呜咽的鹰笛

谁的声音把鹰隼从苍穹里唤醒?

是那个站在黄昏里思考的人吗?抑或是他手里颤动的鹰笛,一直在夜岚来临前悄悄地呜咽。

鹰笛在吹,我在风雪里徘徊,舞动灵魂。

鹰笛在吹,云层里鹰的身影携裹着冷寂落下来。

兄弟班玛的口哨充满诱惑,远处的冬窝子在早来的雪飘中缓慢老去。

寺院的诵经声响起,而我还在皈依的路上。

远望禅定寺

涟漪般荡入耳鼓的是由远及近的钟声。

七百多年幽静的声音,八思巴的法眼分娩了一座寺院。

青藏深处的禅定寺,云朵里孕育着吉祥的莲瓣。

那蛇心檀木雕刻的佛陀,在微风吹拂下显露拈花的微笑。

随钟声遁入空门。寺旁的马兰舞动的倩影,透出一缕淡淡的幽香,在佛的护佑下清洁地绽放。

我只是一粒尘埃。被缘份随意地洒落在佛的脚下,庆幸能聆听到大众的忏悔,以及古寺蕴藏的虔敬,还是那样的悠远而沉寂。

沙目之舞

鼓声遥远。生灵的脚步牵引着遥远的鼓声而来。

远远的便透出藏王故里亘古的气息,让人由衷地产生敬意。

舞动的旋律,如同洮水的波浪舒展洒脱。

藏寨隐隐传来鼓乐之声,时缓时急,每一个鼓点都亮出灵魂的背影。

是谁的灵魂在大野里狂放恣肆,如痴如醉。

在藏巴哇沙目舞的故乡,我看见劲舞的人群眼神执着,步履铿锵,在元宵之夜呈现极致,腾跃的身影透着阳刚之美。

藏乡的歌喉嘹亮如初,向上苍祈福,羊皮面鼓,在祭祀的钟声里抡动心底的虔诚。

恍如在梦境,耳畔还喧响着沙目的声音,我固执地停留在人群舞动的狂放中,而心思浩渺如烟。

残雪

一地衰败的胭脂,涂抹着谁的一片伤情?

透过三月的雨雪,残破的蝶把身躯张贴在荒野上,固执地选择落寞。

语言已失去声威,只有形象还坚持着最后的寒意。丰满的肌肤被岁月剥蚀得支离破碎,留下一地骨气舒展自如。

满目的纯净被飓风掠尽,随处流动着残废的黑血。而鸟群打着口哨,充当了解冻的风铃,在早春的晨霭里唱嘹亮的歌。

远望残雪斑驳的影子,它只是冬天最后蜕变的皮囊,在人类呵护中迅急地褪去神采。

刨开黄河的内核

伫立在情歌的边沿,用沙石之刀刨开你古老丰韵的内核。

你是一段美丽的神话,情节正在打开。

鹰的翅膀掠过天空。

我用一双虔诚的眸子凝视你如月的筋骨,而心思浩缈如烟。

莅临草原,被一种深埋内里的情感撼动。

为你点燃鲜红的蜡烛,初嫁的新娘,蜿蜒的路途青灯长明。

想你是茫茫征程上依风而起的心潮,在岁月峥嵘里洁净尘世的生灵。

黄河,我是你青春旋律里跳动着的音符。

仰慕你,我从胡笳十八拍里蹒跚而来。

审视你,我从高山流水的倾诉开始。

远离你的,我留百里以外的惆怅和缠绵。

远离你多情的眸子,我病入膏肓。千年的相思,化一腔舞动的热血。

冶海行吟

一块沉睡千年的碧玉。

一颗亮丽的海子闪烁在洮州的眼眸里。

隐藏在白石山间,复活在古老的传言和西征的史诗中。远远地便能聆听到你亲切地呼唤,以及民歌撩动的心跳。我仰望秀美的英姿,内心涌动着莫名的相思。我远远地看你,只是为了兑现一种约定的承诺。

贴近你的身旁,抚摸碧绿而的身躯,你却静若处子,用轻盈地舞步和妙曼地吟唱,撩拨着人们心中情感的涟漪。远处船影浮动,飘曳在民间香火里的洮州花儿弥漫开来,叩动着岸边嬉戏的少女初开的情窦。

清风徐来,吹奏一池春天的乐曲。俯瞰冶木峡谷,满目清爽之气弥漫,怎不见那鱼儿湖泊之中快活的游动,冶海对岸广阔的草滩上有位少年挥鞭,骏马急弛,莫不是六百多年前的故事悄然醒来,再续美丽传说?

背影

岁月峥嵘的痕迹,光明里的忧伤。

遥看背影,牧人的背影,一张美丽的弓矢,欲望空呼啸而出。一块沉思千年的灵石,伫立在甘南草原硕大的帷幕下。

四月或五月的雨雪蒙住了牧人期盼的眼神。幽黑的魂,在风铃的欢歌中站成一种力的风度。青藏春末的飓风是一片锋利的铧,被浓烈的地气撩拨得铿锵有声。一种劳作更象赴死的冲动,在庄重里点缀成季节的颂辞。

遥看黄河的背影,更像一条浓缩了的哈达,正舒缓地飘过草原的心脏。

秋天的吟唱

在秋天的尽头,我背靠阳光般温暖的家,思念远方亲人慈祥而坚毅的目光,以及落寞沧桑的脸庞。

八月的金菊盛开了丰硕的日子,母亲瘦小的身影蹒跚着趟过故乡的小河,徘徊在那片蕴藏着希望的土地上,脚步丈量着这个秋天最灿烂的日子。

庄稼和年龄一起成熟了,我的兄弟姐妹,那把操起的金镰,正携裹着北方欢快的民歌和对粮食的相思,急速地划过秋天。

我年老体弱的父亲,在烟雨过后,饮醉了青稞酒。目光痴迷的守望着那个简陋而温馨的家。那种骚动不安的心跳在季风和阳光的抚慰下泛着如火的光芒。

上一篇:小薇歌词范文 下一篇:生活中的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