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7 16:48:21

七年级语文学习计划

七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习惯 七年级 语文学习 自觉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20-01

一种行为造就一种习惯,一种习惯造就一种性格,一种性格造就一种人生。诚如俗话所言:“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所以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享用终生,没有良好的习惯就谈不上自觉的学习,也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单靠学生自己形成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习惯,关键看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去引导和训练学生。这对于刚进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更显重要和必要。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从这些方面抓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

一、指导学生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作息时间安排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好自己的语文学习计划。比如课外预习的时间,课外作业的完成时间,课外阅读的时间等。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序而不紊乱,以便于更有效地利用好时间。

二、让学生爱护好自己的语文课本、语文作业本和笔记本。随时检查学生课本上所做笔记的位置符号等,要求学生专本专用,不能在一个作业本上做上各科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规范纠正。

三、花大力抓学生的书写规范,包括卷面规范。郭沫若先生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在抓书写规范时,我们不一定要学生专门做书写练习,教师可以在作业批改中把答案、书写和整个卷面综合起来评价,如“良+A+B”(良表示作业效果,A表示书写和卷面)。教师可以每周进行一次作业情况的综合评价,对于好的给予表扬或者加以展览。也可以不定期进行书法比赛。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从新生一进校门时起就学会圈点勾画。对课文中的重点、关键词句要动手画一画,写点简要的评语。我在教学中发现,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写得密密麻麻。学生阅读有批注,表明学生在边读边思考,并且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瞬间感受,扑捉自己灵光一闪的火花。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七年级学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学有所得,必须要认真思考。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动脑,遇到问题应先认真想一想,改变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坏习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善于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我在教学中对善于玩“脱口秀”的学生既给予了积极发言的正面肯定,同时也对其准确率给予了统计,把统计的结果单独对其展示,让他明白先思后行的重要性,促其改变脱口而出的毛病。

六、养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新《课标》将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作为目标之一。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间的合作,因一个人的力量势单力薄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当几个同学共同探索一个问题时,大家运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发挥各自的优势,集思广益,会产生大于个体的思维效益的整体功能。

七、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我从七年级新生开始,就着手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教给预习符号,提出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作业。每当预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读通课文,并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课文旁边打上问号。接着,汇报预习中学会的生字和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八、培养学生识字的习惯。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字误区,我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我先让同学过好汉语拼音关,然后利用笔画规则、造字特点分析字形、识学生字,最后运用工具书释义、扩词,利用“田”字格规范书写。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和独立学习,学生养成了识字习惯并能采用多种方法识字,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能全部掌握,而且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也能主动掌握。

九、培养学生动口的习惯。在教学中,我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处处设置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表达和表现的欲望。同时,我还重视学生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表达机会,并在每节语文课前安排5~6名同学进行一分钟演讲,还制作“红花表格”激励学生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表达实践,获得成功的愉悦。

十、培养学生自查自改的习惯。学习如同耕作,不能只讲耕耘不讲收获。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

七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一.学习过程

1、研究主题,确定选题

教师根据教材的单元专题设计本单元的研究主题,制定本单元探究的学习方案,交由学生讨论。学生认真学习课文,研究单元专题,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分组确定选题,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列举相关需要查找的学习资料。

2、提供网站,网上浏览

教师给学生提供有关网站,尤其是一些具有搜索引擎的网站,如:百度()和谷歌()以及与单元专题相关的网站等,输入关键字,便可快捷地搜寻有关内容,学生打开网页自主阅读。

3、整理资料,研究报告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将与自己选题有关的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归类、比较、分析,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再经过小组交流,完成选题的研究报告。用Word文档编辑、保存。

4、网上交流,资源共享

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教师和同学,进行相互交流。也可以利用Word程序把所有的研究报告编辑成专题小报,印发交流。

二.意义所在

1、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活动只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外部刺激”。也就是说,教学只是一种外部刺激,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认知过程。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阅读内容,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学习七年级第二单元时,学生浏览了“北京大学网”,了解了北大的历史、精神、文化、师生、校园、现在等方方面面,深刻体会了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北大的向往经常流露在平时的言语与行动中。

2、人机互动,主动建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意义建构。多媒体技术由于提供界面形象逼真,学生在网上浏览、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如在进行七年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的探究时,学生根据各人的兴趣,有的以文学中的英雄为选题,有的以冰心诗歌为选题,还有的选择家乡的文学家为选题,三三两两组成学习小组在网上忙忙碌碌地寻找资料。课后有的认真探讨,有的激烈争论,经过认真的研究,有许多同学都完成了千字左右的研究报告。有一个小组研究《三国演义》中武将的性格与所用兵器的关系,研究报告资料丰富,观点新颖,可见着实花了一番功夫。望着自己的成果,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实现课堂教学的“大语文教育思想”

“大语文教育”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它要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学校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体验,用生活作为课堂语文学习的最好注解,并将语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这是“大语文”教育的根本要求。

七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升初 语文衔接教育 学习习惯

每当七年级上学期开学没多久,总有学生会问我:“老师,初中语文怎么学?怎样提高我的语文成绩?”“老师请你帮帮我。”面对这些迷茫又充满期望的眼神,我们要思考并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为什么要进行衔接教学?

据调查,我市很多家长曾经让自己的孩子上过衔接班,目的就是接近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跨度差距,让孩子对新的学习生活有一个适当的了解和心理适应过程。“小升初”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很重要的转折阶段,也是孩子从儿童开始跨入青少年的阶段,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也会有很大的改变。小学教育主要以兴趣为主,孩子会有许多的时间进行娱乐活动;而初中教育则更注重孩子的理性思维和系统知识的培养,教学内容也更专业和系统。许多孩子进入初中后,一时无法适应新课程学习,导致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因此,衔接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衔接教学?

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做好衔接工作呢?我就下面几个方面的尝试,在此与大家交流,请给予斧正。

(一)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新课程标准在初中三个阶段作了如下安排: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分解为三种表达方法,使对实用文体的学习更深入;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因此,教师了解了教材的意图,教学时就有了准绳,有了依据,教学时才会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每个阶段的教学都有所侧重,而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同时我们也要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小学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在此情况下,七年级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及对该课程的特点、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上,为顺利进入新的阶段学习打下基础。学生从七年级获益的,除了知识以外,更多的是一种学习上的启发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这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阶段更快地适应,学得更轻松。

(二)注意习惯的衔接,养成良好的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初中阶段必须让学生“坚守”住小学养成的良好习惯。如果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好了,就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终身受益。

1.非智力因素习惯的培养。

进入初中,学习难度加大,学习任务加重,竞争也比小学更激烈,学生遇到屡次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修养性情,磨炼出坚强、乐观的性格,在磨炼中不断成长。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变自己不良的性格。老师不能将情绪带到教室,而应该心胸开阔,为人师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影响,与学生一起形成坚强、开朗、乐观的健全性格,从而勇敢地面对今后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2.智力因素习惯的培养,也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1)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学期各阶段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确立学习竞争对手,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获得进步。

(2)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鼓励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养成上课主动做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记难点,而不是照搬板书。

(3)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教会学生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习文言文,我们会在假期里就提前布置学生试背下册语文书上的文言文,并且把文章抄誊在笔记本上,有能力的可以先解释字词义,或试着翻译,这样不仅能减轻学生在新学期的负担,还能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效果更好。

(4)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给学生的阅读提出了较为清晰的阅读要求。七八年级每班每周都安排阅读课,老师带着学生到阅览室,事先挑选好书,让学生尽情地阅读。也会安排学生阅读语文书上推荐的名著,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如做相关的读书笔记,使之养成习惯。有时进行大话名著的讲故事比赛,优胜者有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注意研究学生,做好衔接、提高质量。

1.《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人格形成主要受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2.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并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中学语文人文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0.

[2]加强中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衔接.

七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泛语文” 目标明确 过程强化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099-02

何谓“泛语文”?笔者不能给它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简单地说就是淡化了语文的内核――语言的学习。具体表现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就是语文的外延被无限扩大,语文的本质被边缘性、模糊化,语文成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筐”。虽然,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也可以翻阅文字资料,也要求形成文字的或口头的总结(或汇报),但其目标指向不在语言本身,而是游离于语文之外的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等等,这与学校语文教育的本质相去甚远。在语文课程的其他学习领域也存在着“泛语文”现象,尤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重灾区”,因此有必要研究怎样才能避免“泛语文”现象的出现。

一 目标定位要明确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这就是说,综合性学习势必要勾联起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以体现其开放性,势必要加入非语文成分以突出其综合性,势必要开展多样化的生活化的学习活动以凸显其实践性。“泛语文”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非语文的介入而模糊了语文的本质。因此,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从宏观而言,作为语文课程一部分的综合性学习,其宗旨是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和写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民族语”,“一位语文教师,如果确实教得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民族语,能读会写,能言善听,则厥功至伟,此外还有什么呢?”(《为语文教学招“魂”》)因此,我们不论怎样,都应该把目标指向“语文”,即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再从每一主题的学习活动目标定位来看,更应将学习目标具体地指向语文。有一位老师把《我也追“星”》(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主题学习目标定位为:让学生在课外“了解更多的名人、伟人,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情感态度,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搜集信息能力、阅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这一目标定位很显然有“泛语文”的倾向,虽然也要求学习者在课外阅读介绍名人、伟人的文字资料,也有合作、需要交际口语。但是,这些目标不仅存在于语文学习活动中,甚至其他学科乃至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因为我们的学生就生活在母语环境中,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运用母语,都在进行着母语实践。如果语文课程学习与其他课程和日常生活没有区别,那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失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特有的价值,甚至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为此,我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应该进一步细化、准确定位目标。比如本次学习活动目标,除达成一般性目标外(如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道德情操的陶冶、人际交往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介绍名人、伟人作品(文字的、影像的)从发表形式上加以分类,让学生了解、学习这类作品的几种主要形式;或者引导学生将这些作品介绍给其他同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按一定的规范介绍某个人,或评价某一人物;就作品写作形式的优劣做一比较;就作品本身的形式特点做一评论……这样我们就能抓住语文学习的“内核”――用语言来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担负起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应“独担其‘任’”的“任”,避免“泛语文”现象的出现。

二 过程指导要强化

“泛语文”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就是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弱化,这其中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部分教师认为既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师就可以“退居二线”,把学习的平台“让”给了学生,造成了教师指导的缺位,直接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迷失”,尤其是学习目标的迷失。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学生,限于他们的知识、生活经验的相对缺乏,在根植于广阔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学习活动,他们往往不知所从,我们也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学着学着就走了样,他们被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所吸引,忘记了或者根本不顾原本预设的学习目标。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家杜威曾说:“现实生活是如此复杂,以致儿童不可能同它接触而不陷入迷失的。”并认为自发的生活本身只有经过教学活动的改造和提升,才能成为儿童发展的手段和工具。为此,教师要强化学习过程指导,担任起指导学生“改造和提升”生活本身的任务,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沿着语文这个线性目标前进。

我们认为,强化指导要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如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媒介的选择、学习方式的确定以及学习成果的表达形式等等。这里特别要说的是教师如何强化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的指导。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分散进行的,学习时间也不一定就是集中的,如果不进行强化指导,容易产生学习活动的失控(特别是偏离语文目标),也往往会直接导致“泛语文”的出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树立全程跟踪的理念,或要求定期、不定期地让小组做学习汇报,或教师直接参与其中随机点评……总之要领着学生走进语文课堂。比如在以采访为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学习采访的相关语文知识,指导学生根据核心任务拟定访谈提纲,提醒学生要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场合说得体的话,帮助学生对访谈获得的材料按一定的主题加以整理,访谈报告(或其他形式)的写作更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材料搜集,为凸显语文特性,我们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指导。比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一定的规范做读书卡片,这既有利于基本功的训练又有利于后阶段的学习;指导他们根据学习主题来选择资料,这与写作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如此语文味就浓了。

三 学习媒介要恰当

这里所说的媒介指的是综合性学习依凭的学习对象(文学、文化、天文、地理、历史、生物等等)以及对象的呈现形态(文字、绘画、影音等等),还包括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调查、阅读、写作等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说现实生活有多么五彩缤纷,语文学习的媒介就有多么丰富多彩。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优势,我们也提倡学习媒介的多样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多样就越好,多样化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而定,要根据每次综合学习的主题而定,不同的学习媒介的选择还有个主次的问题,听说读写应放在第一位。否则,就可能因为非语文媒介的过多介入而导致“泛语文”的出现。我们常常看到过这样的批评: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之后似乎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少语文的实践和能力的提高。笔者曾经观摩过一堂《马的世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成果汇报课,课上可谓是热闹非凡,围绕一个“马”字,有学生书法作品展示、有学生演唱(奏)音乐作品、有影像资料的播映、有名家绘画作品的展示、有学生自制手抄报的展评、有说故事的、有介绍马的知识、有背诵文学作品片断等等,短短的45分钟内这么多的媒介充塞其中,势必造成每一学习环节都只能是蜻蜓点水,丰富性有余而恰当性值得反思。如歌、曲并不是这一学习主题的最佳媒介选择,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反而因此冲淡了“语文味”,如在这堂课上,教师只让学生演奏了一首二胡曲、唱了一首歌,之后的评点又只限于音乐本身和表演,就看不出多少“语文”的东西了。因此,为避免“泛语文”甚至“无语文”的出现,在学习媒介的运用上,应把握好丰富性和恰当性之间的平衡,要知道语文学习所关注的不是言语形式承载的内容而是言语形式的本身。

七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策略 当今的教育是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与创新的教育,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主要教育学科,决不能再袭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方法。叶圣陶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和领悟。”语文教师必须把握课堂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并通过老师的引导,围绕重心展开讨论与交流,激励学生发表意见。初中生学习策略处于未成熟阶段。大部分中学生的学习是消极被动的,还未掌握独立的学习策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带动中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呢?

一、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实现语文自主学习的前提

语文教师在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的需求与兴趣,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不能靠别人也无法靠别人来替代,让所学知识和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而促使其能够在学习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如鄂教版教材七年级(上)的一篇课文《袁隆平的寻梦园》中的袁隆平院士那样,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举世瞩目的“杂交水稻之父”,正是源于他六岁时在北京郊区看到一片美丽的苗圃,从而立志要在我国的农业科学领域执着地走下去,最终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尽管其间充满曲折和艰辛,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很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兴趣从展示语文的美入手。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人类语言文字的瑰宝。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悠久历史和伟大精神,它的伟大神奇令世人惊叹。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情感,丰富的语言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去激发和感染学生。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的语文实践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完全自主地进入语文学习,与文中的主角同悲同喜,同挣扎共命运,达到“我”与语文融为一体的状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冲动。

2、培养兴趣要着重于情感。

语文的教与学,更着重于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但决不能离开情感活动,而情感活动往往对作品成败至关重要。因此,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3、兴趣要在掌握学习的方法中培养。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思维方法和练习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比较、分析、归纳、综合,从而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是实现语文自主学习的基础

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显著区别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地发展。

学习目标在课改中被细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它传达的是一种整体的教育观。所以,无论新教育在学习方式如何改变,还是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都充分地考虑到以学生的成材和成长为根本目标,所以,学生成长的需要,就是教育的目标;学生学习的革命,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前进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引导学生:

1、根据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知识和能力的薄弱处自定目标。

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薄弱之处通常还是比较明确的,他们可以在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下,寻找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从而制订出符合自己成长需求的学习目标。例如,有些初中生知道自己在现代文阅读中关于人物描写方面知识点上很薄弱,所以,当遇到人物描写相当出色的文章时,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和《孔乙己》对人物的描写都非常精彩,就可将这一点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而对于那些对环境描写的作用总是理解不清的同学,就可以将课文中关于环境描写的理解和学习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在同一文章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收获,从而极大得提升了学习语文的效率。

2、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制定学习目标。

初中阶段我们将循序渐进地将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的相关知识逐渐介绍给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教导下,制订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目标。而当这些课文出现的次数较多时,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依据自己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深入寻找自己的欠缺环节制订课文的学习目标。

3、根据学期和单元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因为这些目标是直接反应教材编策者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要求,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和现状制订出的科学而规范的目标,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将来考试的重点,学生必须予以充分的理解和重视。

当然,要想让学生熟练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需要教师多次反复地,耐心细致地给予讲解、训练和指导。例如,在学习《变色龙》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了解本单元目标,单元目标里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要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的主题,学习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在学生了解单元目标后,再针对课文制定预习提纲:(1)熟读小说,掌握其故事情节;(2)找出小说的主要人物,尝试分析其性格特征;(3)理解小说的主题;(4)领会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点;(5)学习小说中以小见大的写法。学生依据上述提示,结合自己在学习小说方面的体会,就可以自定学习目标了:或以欣赏契合夫小说的讽刺,幽默的语言艺术为目标;或以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为目标;或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为目标等等。只有这样反复的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建立起主体的意识,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已成功地迈出了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三、自主调节和自我监控是实现语文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

自主学习离不开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而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意识的变化,主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才可能从盲目冲动慢慢走向被动应付,最后提升到主动应对的过程。 通过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和指导,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风范,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会学习,同时,自我调节学习是提高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的有效途径。

自我监控是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在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过程的能力。

自我监控在语文的教学中重点是阅读和写作这两方面。自我监控意识和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质量,教师应自觉向学生传授自我监控的知识,以身示范使学生能感知到自我监控在阅读理解中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可采用提问回答,角色互换等方法,强化学生的自我监控意识,从而提高阅读成绩。同时自我监控训练在写作构思阶段、思想表达阶段、修改润色阶段都有重要作用,但自我监控指导和训练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才能形成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所用。

七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诬名化

一、自主性学习的诬名化倾向

自主性学习谈论已久,为何成功的自主性学习案例不多,究其原因何在?实际上是大多数的自主性学习走进了误区,完全曲解了“自主性学习”的真正含义。目前语文自主性学习呈现一种扭曲的状态:教师把自主性学习看成是学生盲目的自学,教师不给予指导,只是一味的贯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的学习观念,让学生自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教师做甩手掌柜,学生自己当家作主,在完全迷茫的状态下学习,这样杂乱无章的学习,怎么会有实质的学习效果呢?更遑论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之所以出现这样混乱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大多数的教师也没能明白真正的自主性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不知道究竟何为“自主性学习”。因此导致教师也无从下手,不知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该何时给予学生指导,给予什么样的指导才是符合学生自主学习规律的。为了形式上让学生自学,教师都不敢讲,好像一讲,学习的主人就不是学生了。在这样的认识之下,导致的恶性循环就是,无论学生自主学习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课文,在自主讨论,学习完成之后,直奔练习,教师连重要的精讲都一并省略了,学生完全不知道究竟学了什么东西,对于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毫无认识。这样的放羊式自主学习方法产生的后果是后患无穷的,学生在长期无法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习产生厌恶,甚至是抵触,这样堪忧的学习状况下如何再谈高效学习呢?

谈论于此,笔者认为在语文自主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理清科学的自主性学习和放羊式自主性学习之间的本质差别,这是语文自主性学习当中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进行科学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二、自主性学习的含义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学界对于自主性学习都有不同的界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自主”是一种潜在的、在特定环境下可以释放的能力,这种能力促使学习者的学习完全属于自学状态,这种观点强调学习特点,而非学习过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自主”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决策并且能够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强调学习过程及学习责任感。当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通常自主性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过程。而认知建构主义学派所持的观点认为:自主性学习其实质就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即是学习者根据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估计、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不断的主动调整自己原有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综观各家所言,“自主性学习”也称之为自我调整学习,是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能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自我管理的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对于科学的自主性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曾做出比较恰当的归纳,把自主学习概括为“能学”(即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学习),“想学”(即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学习),“会学”(即建立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学习),“坚持学”(即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学习)。①

三、元认知策略与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

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本质上就是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自我管理,对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自我负责,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到学习结果的评价,都是学生自己主动的做出调节和控制。例如,H.L.Swanson运用元认知问卷量表测验学生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知识;运用认知能力测验和基本技能综合测验(包括阅读、数学、语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分别测验)测验学生的一般能力倾向。这项研究表明,元认知能力是区别于一般能力的,高元认知水平的人,解读问题的效率更高,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步骤更少。另有研究表明,在基础知识水平相同而学习能力不同的两类学生之间,造成他们学习能力差异的原因是元认知水平的不一致。在元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上,元认知水平越高,则学业成绩越好。由此推理的话,笔者认为如果帮助学生提高其元认知水平,学生在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有自觉意识的。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学生在这个建构过程当中储存有用的信息,并将课文内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有用的技能。学习不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语文自主性学习需要学习者有强烈的自我学习意识和社会意识,了解自己学习语文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材料,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评估。

四、基于元认知理论的有效自主性学习策略开发

4.1 定位师生角色,凸显学生主体

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观,充分相信学生能够自觉的学习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够对语文学习进行自我管理。中国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只需;授人以渔,则教终身受用无穷。”而以元认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自主性学习,不仅要授人之以鱼和授之以渔,更要授之为什么如此渔,选择哪种渔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宰者,操控一把手,学习的“遥控器”永远掌握在教师手中,想要怎么操控就怎么操控,学生永远是“录音机”,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录,完全是无意识的学习,学生学习不是呈现一种主动思维状态,而是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而在元认知视域下的语文自主性学习,由于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责任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众多与学习相关的活动都必须由学习者自行完成。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应该有较强的责任感,但是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观外,还要注意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这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任务不会随着在课堂上少讲而减轻了,相反的,教师要承担的任务更重了。在元认知视域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除了为了学习者解答疑惑外,更要精心设计围绕着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使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教师即是学习顾问,又是组织者、管理者及资源提供者,而不在是传统教学上的“保姆”。重新定位师生双方的角色,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必要的。

4.2 优化课堂教与学,渗透元认知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更好的促进语文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元认知知识,摒弃“满堂灌”,自觉地把元认知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把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从宏观上讲,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4.2.1 实施计划策略,学生自主定向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各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将要回答的问题以及如何完成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定向,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方法、过程以及文本的重难点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在“心理上(包括注意、记忆、思维)和知识上(感知理解材料的常识)”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自主定向,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的基本方向,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教师的提示指导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教师参与的自主学习,那将是前面所提到的盲目的、混乱不堪的自主学习。在计划策略当中,学生走在了学习的前面,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

4.2.2 实施监控调节策略,培养反思习惯

监控调节策略是指对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自我注意、自我提问、自我监测,根据学习任务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监控策略的使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提高对学习任务的注意。如果说自主定向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那么监控调节策略就是要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反思,是学生自觉地对自身认识活动的回顾、总结、分析、调节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觉的反思自己的认知活动。建构主义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评价。自主反思就是学生自我关照、评价过去学习的表现。学生在自我反思中展现自我,认识自我。反思不仅是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反思肯定优点,激励自己,正视不足,总结经验,促进自己思维发展,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反思的实质是评价、反馈、调控,学生自主反思的基础是即时自我评价,目的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没有即时评价就没有即时调控。在语文自主学习中,就拿阅读来说,为了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不停的读,不停的做阅读理解,不停的背所谓的标准答题模式;写作教学就不停的背范文,背写作模式,这样毫无计划的练习准备,毫无反思介入其学习过程,其学习结果可想而知,造成这种“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静下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否有恰当语文学习方法,是否有成功的语文学习经验,是否知晓自己语文学习的不足之处,是否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等。没有元认知策略这样的学习理论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就像是“雾里看花”般模糊不清。总之,自主反思这个环节需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调控,从而为更复杂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2.3 增加元认知体验,增强语文实践性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重陈述性知识的讲解、记忆,轻程序性知识的现象。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只学习死知识,不会活用,那么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与语文课程设置的旨归是相违背的。在元认知视域下的语文自主性学习,是要增加学生的元认知体验,让学生体会语文在实际运用当中带来的成功或失败的感受。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跟打乒乓球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②实践运用语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学完一篇小说,让学生续写,体会小说以矛盾为基点的故事结构,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安恩和奶牛》小说的人物形象、对话式的小说结构,是最好的以矛盾为出发点把小说推向故事高潮的文本例子,这样的延伸阅读都是语文自主学习实践活动形式。只有在实践运用当中,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然后才会进一步产生新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总结

探析元认知视域下的语文自主性学习,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元认知技能的训练,到达自主性学习的最佳状态:能够自主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学习内容,能够对学习过程的始终进行监控,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语文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学科,要学会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寻找学习规律,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习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Flavell,J. H.(1976).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In L.Resnick(Ed.)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pp231-236),Hill sadale,NJ:Erlbaum.

[2]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01:68-74.

[3]汪玲,郭德俊.元认知的本质与要素[J].心理学报,2000,04:458-463.

[4]刘基绍.培养元认知策略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2:74-76.

[5]李凤琴.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27-30.

[6]汪文秋,屈琼.元认知理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112-114.

[7]孙芙蓉.谈语文自主性学习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01:131-133.

[8]周艳红.元认知策略与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J].神州,2012,11:70.

[9]龙云飞.构建自主学习模式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06:84-86.

[10]王洪林.穆伟昭.通过元认知策略训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6,05:17-20.

[11]潘舒昭.构建语文自主性学习策略的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5:90-92.

[12]黄玲.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13]彭新强.李杰江.元认知:学会学习的核心.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2008

[14]王玉琴.中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思考和实践.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15]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7

注解:

①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七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7篇

尤其是e学100优质教学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将我们充分利用“e学100”数字化课程资源,深化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总结如下。

一、初步探索,大胆实践

学校虽然生源和办学条件都不是很好,但是,一直以来特别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2006年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2007年被评为“唐山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学校”,2009年被确定为“河北省网络教育模式与绩效研究首批实验学校”。在2007―2010年还进行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构建‘讲、学、练、测’四环结合一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并被确定为《网络教育模式与绩效实践研究》实验学校。

(一)稳步启动

为了更好地推动e学100学习深入进行,2010年3月,学校选拔了部分七年级学生,成立了学校第一个e学100网络学习班,每天安排两节课,免费为学生开放微机室,安排专业教师,利用e学100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

2010年下半年,在总结第一届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又选拔新一届七年级学生组成了第二个实验班。并下发 “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另外,考虑到学生课业压力较大,改为每周二、四安排两节课进行网络学习。在这期间,学校还得到河北省教科所赵杏梅所长的大力支持,安装使用了e学100资源包,又购置了大容量的硬盘,配置了专门的服务器,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2011年9月,在七年级新生中组建了第三届网络课堂实验班。利用一个自然班(即七(4)班),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共招收了35名学员,利用每周四晚自习时间,在该班语文教师杨丽艳老师的指导下,着重针对语文学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由信息技术教师刘杰、石峻峰提供技术支持和辅助。

(二)实验结果

三届实验班的组建,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感到收获颇丰。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转变了学习方式,获得了新的知识,增长了智慧,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追踪数据来看,在教师的指导下绝大多数学生能通过利用e学100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个体案例。如学校七(2)班陈宏伟同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为年级61名,第二学期本学期期中年级29名,进步了32名;在这期间,七(6)班王娇同学进步54名,七(8)班李文静同学进步41名。

2.整体提高。第三届实验班,在科任教师及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下,该班语文学习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率显著提高。从成绩分析来看,七(4)班的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平均分还处于同层次班最后一名;期末考试,该班的平均分已经上升到第二名。不管是平均分,还是及格率、优秀率都有了显著提高。

二、全面实施,创新实践

(一)全面实施

1.合理安排。2012年2月开始,学校高度重视e学100优质网络资源的运用,不再只局限于实验班,而是把e学100网络资源的运用作为教学的常态。教师在日常的教研、备课中,充分运用优质网络资源,学科教师围绕本学科的知识特点、课程进度结合e学100网络资源,定期布置学习任务,为学生指明方向;定期发起问题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定期进行学习指导,为学生筛选更好的资源,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根据e学100网络资源,布置预习任务,下发“明白纸”、“一体稿”,并且要检查预习情况,还要在周检测中有所体现,以使网络资源的运用落到实处。信息技术教师负责博客的整体管理和课程通知、文件、进展的,提供技术支持。

2.问卷调查。2012年4月16日,学校在七、八、九年级拥有e学100网络学习卡的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分学生卷和家长卷。此次调查共下发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各465份,回收有效问卷各459份,现将情况汇总如下:

调查表明,学生普遍喜欢e学100网络课堂中的内容。选择“很喜欢”的有216人,所占比例为47%;选择“喜欢”的有243人,所占比例为53%。学生们都认为利用网络课堂自学对学习知识有帮助,而且81%的学生喜欢利用网络课堂自学这种学习方式。97%的家长认为网络课堂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

孩子们最喜欢的网络课堂中的内容有:视频教学、单元总结、单元检测等。普遍认为网络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知识系统化,单元检测及时反馈,而且有讲解。

(二)实践创新

1.重视预习。课前,任课教师根据e学100资源内容,布置详细、具体的预习任务,并进行预习指导。这样,学生们在预习时有的放矢,而且对预习结果有及时的反馈。以前,只有个别的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课前预习,大部分的孩子没有能力做到预习。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e学100”,孩子们都能够提前预习了,在课堂上,孩子们因为做了充分的预习,他们都能争相发言,而且发言都很到位,课堂气氛活跃了,真正变成了学生的课堂。

2.关注弱势。学校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这些孩子因为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家庭因素等原因,学习成绩落后,自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e学100网络资源中有适合这部分学生的内容讲解。这部分学困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e学100网络资源,进行自学,而且能够学会。过去的课堂上,成绩稍差的学生总是“欣赏”着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现在,这些孩子们也都争着要回答问题,说思路,再也不是旁听者了。

3.多种激励。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积累学习资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终生受益,在学生方面,学校每两个月进行一次“优秀学员”评选活动,评选标准:文化课成绩占60%,博客建设占40%;并进行“优秀学习计划奖”、“ 最佳学习收获奖”、“ 优秀学习心得奖”、“勤于思考奖”等评奖活动。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校级“网络名师”评选,主要参考指标是:⑴辅导教师博客任务完成情况:学习任务、讨论话题、学法指导等方面辅导教师是否保质保量按时在博客上;⑵师生互动环节,答疑解惑是否认真及时。

学校每月召开一次沙龙研讨,每次由一名学科教师主持本次沙龙,研讨本次沙龙主题,沙龙结束后布置下次研讨主题,方便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思考。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广大教师的思想交流,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每次沙龙后评选“沙龙之星”,由广大教师投票选举产生。

4.加强研究。2011年9月,学校又申报了十二五课题《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控研究》并被河北省电教馆立项。

总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网络教育模式的运用,为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蜕变提供了契机,e学100优质教学资源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平台。

七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相对的。认知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学习。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的心理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感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心理自由。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一文中,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这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与‘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雯语气不同,一个关切的质疑,一个嘲讽的反问否定: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献疑”;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不会盲从,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书本,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启发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虽然教学中也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师控制下的“一问一答”。依靠学生查找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作业也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一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教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一文,可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①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②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应怎样理解?③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④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⑤“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调查和探究,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从阅读中领悟到写作的奥妙,不断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激发学生内在需要,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无论是从教育发展的规律,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规律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社会日益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对中学教育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构建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例如,在教七年级语文《秋天》一课时,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反复讲解,把学生当作接纳知识的容器,老师的语言再美,学生也无法搜略其中的意境,感受不到那由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组成的流动又整合的优美画面,领会不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由衷的热爱之情。如果所教学生是开门见山、出门见水的农村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本课所描绘的乡村图景很吻合,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应带着学生寻找快乐和宝藏。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它们包括摄影、散文、诗歌等。如一同学写的《雅韶的秋天》一文,写得情文并茂,热爱家乡之情溢于言表。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求知欲的心理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四、启发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求异思维,即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进行求异思维,学生才能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客”,而成为求知的“主人”,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落到实处。

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手法的学习方法,称作“立体思维法”。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所着眼的不是点、线、面,而是多维的思维空间。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拿这篇课文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共性是“借景抒情”,但在如何描写景物特点上是有区别的。《春》所表现的是不同事物(小草、花、风、雨、人)在同一条件(春天)下的各自特点,而《济南的冬天》所表现的是同一事物(济南的冬天)不同角度(上、下、整体)的特点。前者是多方面的写,后者是多角度的写。这样比同求异,让学生了解作家的不同风格,学会找出同类型不同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点,从而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开拓思维的空间,对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五、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行多元评价,发动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社会都来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关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传统的教学评价只强调以成绩为标准,重在知识方面的量化,把难以量化的内容排除在外,实际上,有些教学效果不是马上就能显现的,需要以过程和素质标准来配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合理地利用考试这个评价方式外,还应收集一些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可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习档案袋,档案袋中的内容选择与评判标准都应有学生参与,里面可包含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及家长的信息等。

七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先学后教;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教学过程的变化是:‘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R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展开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先学后教是指在初中生已经完成学习的前提下,教师根据他们的学习成果,为帮助初中生解难答惑而开展的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下面,笔者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问题的指导作用、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个方面,讨论在初中语文中开展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初中生的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顾名思义,要先让学生学习,教师再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希冀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在每次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预习,让学生自学语文新知识。这种教学活动能够改变现在语文课堂的低效问题,使得初中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短暂受益,还可以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受益终身。然而,很多初中生并没有很好的自学能力。通常情况下,教师布置完自学任务之后,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浏览课文,并不知道自学的重点是什么,也无法认清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是哪些。这些问题使得很多初中生的自学活动是无效的。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自学之前,可以先写出一个预纲,学生只需要按照这个大纲的要求与方向展开自学活动即可。另外,教师也可以将本节语文课需要掌握的知识是什么简单告诉学生,或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习找到答案,使他们的自学有明确的目标。在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便可让学生自主拟定自学大纲。每次教学活动开始前,我都会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在课堂开始之初,为他们的自学预留5-10分钟的时间。比如,在《我的信念》一课中,由于七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所以在指导他们展开自学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为他们展示了本课自学大纲。在这个大纲中,我将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预习任务等都明确列出,让学生先按照这个大纲自学。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为积累生字词、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能力目标为掌握搜集、分析、总结资料的技能,学会使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将居里夫人的信念进行整理;情感目标是学生要理解文章所描述的居里夫人的信念,培养自己的品质,思考自己的人生。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是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文章情感,是否能够与文本建立良好的对话。预习任务为学生需要通过利用朗读、细读等方式,学会生字词,并在课前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一些与居里夫人有关的信息,对居里夫人这位伟人的生平与人格有更深的了解。

二、充分发挥问题的指导作用

在语文课堂上,提问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手段。在提问的时候,不管学生是否希望教师会选择自己回答问题,都会让学生紧张起来,因此,如果利用不当,很可能会让某些学生害怕提问。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因人而异,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实现分层提问。分层提问的主要依据是“最近发展区”,即问题难度既要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但不可难度过大,要让学生通过探究与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跳一跳,够得着”,发现思考的乐趣。在提问简单、基础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语文学困生作答;在提问复杂问题时,教师可以考虑中等生与尖子生的认知水平,先让中等生回答,再让尖子生补充与完善。在《我的信念》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提问“请问,你们知道居里夫人的故事吗”时,由于这个问题的主要依据是他们在课前收集的资料,思考性不强,所以我让班级里的学困生回答。还有一些关于生字词等问题,我也让学困生回答。一旦学生能够回答,我就会鼓励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再接再厉。这主要是为了让这些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能够重新燃起学习的欲望。只有有了学习动机,他们才会自愿参与教学。在提问“请问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什么”等问题的时候,我主要是让中等生回答,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及对课文的预习,总结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一个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我再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与总结。这个教学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在课堂中主动学习。教师便可根据他们的答案,从中判定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是哪些,没有学会的知识是哪些,从而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先学后教”。

三、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很多初中生都忽视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师的不重视下,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闯乱串,这常常使得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疲惫,降低学习效率。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积累、学会讨论、学会思考、学会动手操作等。在《我的信念》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将他们认为意境深远的句子进行积累,将其摘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中,为后续的写作积累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帮助他们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并让他们学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寻求同学的帮助,虚心学习,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识等。另外,我还指导初中生定期整理课堂笔记,认真复习。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语文,我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制订学习计划。另外,在发现我们班的很多同学经常熬夜学习之后,我指导他们学会放松,使其科学安排自己的时间,避免疲劳过度,要懂得劳逸结合。只有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作用下,初中生才会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

总而言之,“先学后教”强调的是将语文课堂变成初中生真正所需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与初中生要一起努力,以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教”,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散发出独特的光彩!教师要注意提高初中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自学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向,提高自学效率,优化自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对学生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并为了获得问题答案,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积累、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春文.“先学后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1(6).

七年级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我国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为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彼此之间的交流,借以突破单纯的师生间的沟通,充分体现初中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此,本文针对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下面将具体阐述:

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缺乏学习的主观动力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往往是给学生布置了任务或者分配了小组后,学生学习欲望缺乏,以至于对于整体学习计划的实施造成了影响,进而耽误了学生本身的学习。例如,老师布置了任务以后,很多学生就凑在一起谈论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进而偏离了学习的轨道。

为此我们提出应该设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培养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对于知识有获取的欲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使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使课堂更加有趣味性,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例如,对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安徒生)而言,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结成小组,然后让其选择文章当中的角色,进行课堂表演,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忽视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在我们具体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但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们针对的是整个班集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容易忽视那些学得慢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不到学习的乐趣,就会产生厌学等情绪,进而造成了其教育的缺失。

为此,我们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具体的措施,例如实行“一帮一”等活动,在班级里结成互帮互助小组,把所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整体进步,进而做到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也不能少”。

三、教师的角色地位不准

在我们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止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我们老师在身份转换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由一个知识的教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人。在这其中我们大部分老师出现了角色定位不准等问题。

为此我们应该多多开展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与培训。例如,让那些在实践过程中做得好的老师讲授其转变的方法,组织老师互相听课,互相讨论学习。进而让教师担当好科学的角色,与学生一同进步,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四、学习评价不全面,缺少准确的评价方法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不单单看学生自身书面上的成绩,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学习讨论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这就给我们具体成绩的评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使其成绩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个人主观的判断,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为此,我们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例如,可以在班级开班会,组织学生制定评判标准,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进而更加激发其自主能力,从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建立科学有效的评判标准,减少教师个人主观的评价。

教书的责任在于育人,我们教育方式的转变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初中语文学习对于我们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互助,学会讨论,学会协调。进而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学生人格更加健全,精神更加自由,人生更加丰满。让每个人健康快乐地成长与学会学习,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王青莉.小星球大愉悦范例浅析: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愉悦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2).

[2]宣维哲.浅谈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6(08).

上一篇:个人下学期学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制定初中生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