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3 01:52:03

青蛙教案

青蛙教案范文第1篇

《寄给青蛙的信》是一篇童话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青蛙等信、松鼠写信、蜗牛送信的情节,体现出松鼠与青蛙之间真挚的友谊。

【教学目标】

1.复习词语,并会写“寄”“哭”两个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规范工整地书写。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读好人物语言,体会问号、感叹号、省略号所表达不同语气,感受人与人之间要多关心,多帮助。

3.感受三个好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学习用“______,请您_____,好吗?”这样的句式,表达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正确使用文明用语。

【教学重点】

1.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语言,体会问号、感叹号、省略号所表达不同语气,感受人与人之间要多关心,多帮助。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要多关心,多帮助。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指导书写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寄给青蛙的信》(板书)在课上我们学习了生字和新词,还记得吗?让我们来读一读吧,看谁读得好。(开火车认读)

邻居 一脸不高兴 等信 伤心 房屋 躲开 难过 一定 哭笑 一定 弯弯曲曲 谢谢 面前 接到信 寄信 说话 收到

师:读得真不错,看来上节课的学习收获不少,加油!不过我还是想考考大家,这样我出个字谜吧!听好了:

宝字盖下有个奇,信儿送走不用急(寄)。

两眼泪滴大声哭,需要朋友来安抚(哭)。

师:厉害哦,真喜欢你们思考的样子,不过光说不练假把式,那得看写得怎么样?大家动手写一写。(提示:观察结构、找到每个字的主笔,合理安排结构,一笔一画地写出来)

二、指导朗读,以读促悟

1.自由读文,理解内容

师:字写得好,课文也要读好才行啊,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看一看小青蛙和她的邻居小松鼠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快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汇报)

2.朗读对话,走进人物内心

(1)读第2自然段

师:孩子们,坐在你身边的人就是你的邻居,当你的邻居也一脸不高兴的时候,你会对她说什么?那文中的邻居小松鼠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听这只小松鼠对青蛙说的话,你能感受到什么?(关心与疑问)

小青蛙怎么回答的?

“我天天坐在这等朋友的信,可是一封也没有,我很伤心。”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了什么?(伤心)关键词:一脸不高兴。

再读读这个句子,除了伤心还有什么心情?(焦急)抓关键词:天天。

再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等信

(2)读第3、4自然段

师:听到这些,小松鼠会想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孩子们继续往下读课文,谁能将它补充完整?。

小松鼠给小青蛙写信。

小松鼠请蜗牛大叔帮他给小青蛙送信。

师:谁愿意读一读小松鼠给小青蛙写信这一段?刚刚我们有读过小青蛙很着急,那小松鼠是不是也很着急呢?从哪个词读出来的?(关键词:马上)再读一读。

师:信写好了,是谁送的呢?(小蜗牛)小松鼠怎样对蜗牛说?谁来读读,“请您 好吗?”他是个怎样的小松鼠?(体会有礼貌地说话)

运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说一说什么时候会用“请您”。

师:看,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多容易啊!希望你们和小松鼠一样有礼貌。蜗牛怎样回答的?谁读读,蜗牛是个怎样小动物?(热情、很愿意帮助别人)

(3)读第6、7自然段

在蜗牛送信的时候,小松鼠又跑到小青蛙那里干什么?大声读一读(安慰),怎样安慰小青蛙的呢?“别难过”“一定能收到信”小青蛙又怎样回答的呢?找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体会小松鼠的自信与小青蛙的伤心。

(4)图文结合读第8自然段

师:说着说着,小松鼠看到小蜗牛来了,他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他会怎样?(高兴)你瞧(图文结合读文,体会小松鼠的喜悦)高兴的时候怎么说?所以句子用了两个感叹号表示他的高兴,带着这份喜悦再来读读,体会体会吧!

(5)读第9自然段

师:小青蛙呢?(高兴极了)快来读读最后一段,画出出小青蛙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能想到什么?(欣喜、幸福)你有没有这么高兴的时候,你会怎样说话?此时小青蛙的心情和你一样,请你带着高兴的语气读读信的内容吧!

(6)创设情境想象

省略号表示话没有说完,猜猜还会写什么?此时小青蛙又会想什么呢?

这三种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总结:是啊,虽然是小小的一封信,但是却装满了沉甸甸的友情,我们天天生活在一起,也要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只有你关心别人,才会让你拥有更多的快乐!

三、分角色读文,感悟友情

师:让我们分角色朗读,再来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板书:寄给青蛙的信

青蛙 等信 渴望友情

松鼠 写信 帮助朋友

蜗牛大叔 送信 热心助人

互相帮助 快乐无限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以创设读的情境贯穿整节课,结合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读正确、流利到有感情地朗读,有层次地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学生在读课文中获得学习的快乐与智慧的启迪。在朗读方法上,注重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教给学生方法,启迪学生情感。

1.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如“伤心”“一脸不高兴”等词语,体会小青蛙没有朋友来信的孤独。

青蛙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实践课 科学素质 创新能力 课题

开展探究性的实践课,要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教师在编制实践课题、教案及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实践课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即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下文简称《生物学》教材)包罗着数、理、化各种知识,渗透了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各种理念,这为教师通过探究实践课,培养学生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教学依据。教师可充分利用《生物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资料分析”、“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编制教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例如:根据资料分析,“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指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1],“探究河蚌贝壳的组成”。实施该种探究实践课,能使学生活学活用各种知识,激发探究兴趣,从而体验各学科间相互合作、交叉渗透破解科学难题的乐趣。

二、实践性原则。动手动脑、心灵手巧。根据《生物学》教材中“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编制探究教案,使学生通过实践课,学会制作技术,养成归纳、总结、撰写小论文的基本技能。例如,在调查“沂河两岸因修筑橡皮坝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活动时,指导学生将采来的陆生软体动物“制作标本”,填补了学校空白。制作时,受天气影响,蜗牛常常缩入壳内,很难观察到标本的全貌,为了制作完整的标本,师生经过摩擦贝壳、阳光照射、温水浸泡等多次实验探索后,归纳总结探究经验⑵并撰写小论文。蜗牛标本能否制作成功的关键是在适宜的温度下(70℃左右)让蜗牛快速出壳,并在软体完全伸展时迅速窒息死亡,这样制作的蜗牛标本可一目了然,煞是好看。

该种实践课,使文字论述的科学技术方法,在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变成鲜活的活动,将实践经验撰写成小论文,可使感性认识浓缩成精华,上升为理论,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科学性原则。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因此,探究实践课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呢?例如,针对《生物学》教材中“生物防治”栏目,编制课题――养蛙治虫,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根据青蛙生活习性做预案,预测青蛙适应能力,捕食害虫能力及防逃方案,再经过答辩会选出最佳预案,然后选择适宜的地块,投放5―10只青蛙验证预案的可行性,并写出可行性报告,证明“青蛙是真正的田园卫士”后⑶,再将青蛙投放到稻田,麦田或菜畦等潮湿农田中实施“养娃治虫”活动。学生经过做预案―预测―答辩―实验―实践活动的科学训练,切身体验了科学研究方法论,丰富了想象力,拓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科学素质,为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探究实践课应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探究实践课是开放性的,国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不受课时限制,多数课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结题,这种特点非常有利于全方位、多维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通过“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拓宽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根据“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指导学生设计“有机垃圾处理池”。学生受端午节民俗房前屋后撒草木灰的启示,选用草木灰、熟石灰、水泥加砂砌成围墙防止蚯蚓逃走。在日晒、雨淋的自然环境中使用三个月,防逃效果良好。再如为验证“蚯蚓的前、中、后端对光的反应”【4】,将废弃的粉笔盒制成10cm×8cm×5cm的无底暗盒,并在暗盒两端边缘上各剪一个三角缺口,盒顶中央挖成直径约2cm的有盖圆孔,暗盒内壁涂成黑色。使用时,只要将蚯蚓放在湿润的纸上,用纸盒罩住蚯蚓,待蚯蚓稳定后,移动暗盒,分别露出前端或后端或打开盒顶圆盖,用手电光照射,现象特别明显。

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根据上述原则开展生物综合实践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完善自我、表达自我、展示创意的空间和舞台。学生的奇思妙想在探究实践课上变成创新成果,满足了好奇心,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世全 杜明亭 王桂秀 生物与化学综合实践课.中国教学与研究,2010,3,3,94。

2.李世全 观察蜗牛实验的改进.生物学通报,1995,3,43。

3.王春龙 王峰 李世全 田元卫士――青蛙.中学生物教学,1996,1,48。

青蛙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 专业发展 阶梯

把握每一节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本文从《坐井观天》教学分析入手,力图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建议。《坐井观天》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寓言,课文的习题中有这样的一道题: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会怎么样?而这一练习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教师更应该成为一只青蛙,通过井里井外来看“课堂教学”这片天空。教师所进行的每一节课正是这样一口口认识“教学蓝天”的井,通过这样一口口井,我们可以从独特的角度来发现教学上的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因此把握每一堂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步步阶梯。

一、跳回井里,设身处地

教师所进行的每一节课其本身就是宝贵的教学经验,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有许多教师上完课就认为完成任务了,更加不会回过头来来分析这堂课教学的效果如何,因而也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用一灌的老方式教学。其实每一节课堂教学都是不同井径的一口口井,通过每一口井里所看到的风景自然是各式各样,只有跳回到井,才会发现不同的天空。只有教师认真回到课堂,回顾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每一节课都应该从小细节着手分析:

(一)分析教学方向

每一节课的备课都应当从解读课程标准入手,准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方向。因此分析每一节课首先要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方向是否根据课程标准中学年段目标的具体要求出发,从解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方向。

(二)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为了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每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因此才会有不一样的课堂。同样的教材,不同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比较,可以更好切入文本,挖掘文本的价值,力求为教学找出更简单有实效的突破口更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分析学生

分析学生,重要是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过程。课前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课后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里素养、个性差异,从学生的智力、习惯养成入手,才能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动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方法与过程、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目标上的学习。

(四)分析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所设定的基本教学环节,实际上课不能完全照搬教案模式。上课时教案应内化在教师的心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课后教师要及时对教案进行分析,并修改,这样才能一步步改进方案。

(五)分析练习

练习包括课堂中的练习及课后的练习。课中的练习是及时反应学生的理解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课后练习题是让学生巩固新知,并让教师从中了解检查教学效益。分析练习题要分析课中及课后的练习,检查练习的效益,为下一步教学提供重要的借鉴。

(六)分析资料

在课堂教学之外增加课外资料是为增强课堂教学的包容性、开放性、生活性,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收集资料和信息,加工处理资料,养成良好的收集习惯。因此课堂教学之外要着重分析课本以外的资料,才能更加合理设计题目,营造信息、社会、文化大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热情。

(七)分析教具

教具本身是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因此要注意分析教具的展示,是否能够使学生更加明了、快速地理解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在知识点的学习、难点的突演示教具,是否起到桥梁、优化课堂的作用。

(八)分析“三语”

“三语”即导入语、过渡语和总结语。许多教师并不在意语言的运用,语言枯燥无味就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语言是一堂好课的剂:导入语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度语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起到概括、点播、归纳的作用。因此从小细节入手,要分析教师的语言是否使用得当。

(九)分析板书

板书并不是摆设品。一个好的板书设计,能给学生的学习起到启迪、引领、串讲作用。因此分析板书的设计要考虑到板书的作用是否真正发挥了。

二、跳出井口,更新理念

每一堂课是一口井,教师不仅要跳回井里看风景,更要跳出井口才能以新的视角发现更为广阔的天空。

(一)虚心听教

许多教师总跳不出自己预设的径口,以老眼光看待教学,自己反倒成一只“青蛙”。因此“小鸟”的出现就尤其重要。“小鸟”的扮演者不仅只是经验老者或同行中人,学生同样扮演着“小鸟”的角色。作为一名教师要虚心听教,才能跳出自己的框框,才能转换视角,改进教学方式。

(二)充实自己

从《坐井观天》中的青蛙能够从井里跳出来来说,就意味着青蛙有“跳”的能力和勇气。而教师同样具有这样的能力和勇气。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作为新课程的教师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已、积累知识、拓展思维、迎接挑战。毋庸至疑,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具博又专,同时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程下,教师需要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雷玲主编.名师教学机智例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2][美]加里 D 芬斯特马赫、乔纳斯 F 索尔蒂斯著.胡咏梅等译.教学方法[M].第四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

作者简介:

青蛙教案范文第4篇

一、巧用“瞎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都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能大胆发言,面对问题,能有独到的见解,学生的回答有语惊四座的精彩之说,但也有让人始料不及的突兀之语,这在教学中经常困扰着许多教师,因此,被老师们称为“瞎说”。但如果换种眼光来看,这种“瞎说”其实是学生的真实想法,是学生的直觉或一时顿悟。如果教师能靠自己的教学机智,善待学生的“瞎说”,它就成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教学《厘米、分米和米》这一知识后,学生在做填空练习时,有个学生回答:“一个游泳池深是210米。”另一个学生说:“一个游泳池水深应该210分米。”这时,有一位学生说了一句:“你们的游泳池太危险了,这样深的游泳池会淹死人的。”很多同学马上对这位同学投入异样的目光,纷纷地说他在“瞎说”,但老师却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并因此引导学生思考:多深的游泳池才是适合的、安全的?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二、诱发出错,引导深思

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教学中,为充分展示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有时教师不妨故意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出错,使其所谓“上当”。当学生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中,出示如下题目:一块长4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红绸布能裁剪出多少个边长为1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答案:(4×3)÷(1×1÷2)=24(个),我并没有到此结束,又问:如果裁剪成边长2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多能裁剪多少个呢?学生顺着大面积除以小面积的思路,很快又解答出是(4×3)÷(2×2÷2)=6(个),学生果真“中计”却全然不知。接着我让学生在纸上画草图验证,很快有学生得出:根本不可能裁剪出6个,只能是4个,进而有学生想到用(4×2)÷(2×2÷2)=4(个)。可见,教学中应该适当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有意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快乐地上回当,真实地错一回,从而在错误中学会对数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用智慧捕捉“意外”错误,有效利用错误资源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呼唤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因此,智慧课堂上教师对待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独具一双慧眼。用教育机智把错误点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调剂成学好数学的一剂良药。笔者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在学生试编儿歌《数青蛙》后进行交流,学生1:“a只青蛙b张嘴,x只眼睛y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面对学生的错误“创作”,我没有马上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首先让学生读读原文再读读新编儿歌。比较评价学生1的创作,学生2立刻站起来反驳:“儿歌中用了5个不同的字母,如果将数字代人就会变成这样:1只青蛙2张嘴,3只眼睛4条腿,扑通5声跳下水,这明显是错的。”学生3:“他的编写虽然符合用字母表示数,但这些字母之间毫无联系,与儿歌意思不符合。”在辨析中,大家都明确了用字母编写儿歌要考虑到数字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趁势追问:“儿歌前后数字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2:“青蛙的只数是关键数,其他数字与它都有联系。”学生3:“儿歌里应该只出现一个字母。”学生4:“眼睛的只数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的条数是青蛙只数的四倍”……这时教师又一次把目光转向学生1:“现在对自己的编写有什么修改意见吗?”学生1信心十足地说:“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同学们说我修改得对吗?”全班响起了赞同的掌声。“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智慧的教师善于捕捉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价值的错误。当学生处于思维的分岔口,“接住学生抛来的球”再“把球踢给学生”,在充分展开错误的思维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智慧课堂需要更多“点错成金”的智慧型教师,借我们一双慧眼,细心捕捉错误资源,与学生一起“做思维体操”,使学生最终“拨开云雾见明月”,为促进动态生成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凸现亮点,达成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动态和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活动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教学中,学生生成的资源有时既能突出重点、又可能突破难点,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具有简洁鲜明的特点,是生成性资源中的亮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亮点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出示下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棵小树平移了几格?并说明是怎样得到的?绝大多数同学反馈了“点对点”数格法。如:因为A到A的距离正好是7格或B到B的距离也正好是7格或C到C的距离也是7格,所以这棵小树平移了7格。然而偏有一位学生反馈认为:可以先数一数图形占了几格,再数一数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然后把它们相加就是平移的距离。面对这“偶然”生成性资源,教师在反馈时运用好了这一“亮点”资源,让学生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因为“点对点”数格法是平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法不同,尚有学生会产生数“图形与图形之间相距格数”上的错误。而运用“数格法”的同学,由于减少了寻找“点”的过程,且显得更直观,因而更易被学生所掌握。

青蛙教案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大自然的美好。体验夏天生活的快乐!

2、能表现对夏天常见疾病与伤痛的关注,能在家长或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探究。

3、初步懂得夏季自我保护的基本策略与方法,学习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能表现对夏天常见疾病与伤痛的关注,初步懂得夏季自我保护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教学难点:

夏季自我保护的本策略与方法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德育目标:

热爱夏天,热爱大自然,关注自身健康。

教学用具:

课件、VCD光盘、《小青蛙,你唱吧!》音乐磁带、奖励品小笑脸30-40个、风油精、清凉油、花露水、杀虫剂、蚊香等。

教学准备:

请学生各自从家中带来预防蚊虫叮咬的药品(如:风油精、清凉油、花露水、杀虫剂)若干,向家长了解这些药品的作用或功能以及安全的使用方法。

教学设计:

新授:

一、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季)夏天你有什么感觉吗?(炎热、穿裙子、蚊蝇多、游泳的人多……)

2、结合课件图片(即课本58页图)以及近期的生活体验,交流对夏天的感受,请你说说喜欢夏天或不喜欢夏天的理由。

3、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出去游玩儿,活动时有什么感受啊!说一段你印象深刻的故事告诉大家,好吗?

(1)注:如果有被蚊虫叮咬的例子,可引导学生交流夏天什么地方蚊虫多,以及怎样防止蚊虫叮咬。

(2)补充爱护青蛙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播放《小青蛙,你唱吧!》歌曲。

(3)师:青蛙是益虫,它帮助我们消灭苍蝇和蚊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爱护、保护,和青蛙做朋友)

二、活动:我们是保健小能手

1、在自然界有蜻蜓、青蛙等益虫帮助我们消灭蚊蝇,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怎样对待这些

蚊子呢?请同学们先看几个动画片,再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播放《十万个为什么?》动画:

(1)为什么蚊子在黑暗处也知道有人?

(2)为什么夏天蚊子多,冬天看不见蚊子?

(3)夏天的傍晚为什么蚊子爱追着人跑?

(4)为什么被蚊子叮后涂点肥皂水就不痒了?

2、出示课件:“夏天活动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边看课件图片边回答。

3、开展“我是小医师”活动。创设情景,让学生利用手里的药品现场解决蚊虫叮咬的情况,并介绍这些药品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4、夏天为什么有时会有头晕、恶心的情况呢?(天气炎热,中暑了)

5、教师讲解中暑:中暑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高。因此,在炎热的夏天长时间行走或进行教剧烈的体育活动时,都可能发生中暑。

三、辨析与讨论:夏天怎样凉快好?

1、教师提问:夏天炎热,那我们怎样凉快好呢?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鼓励及总结)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小朋友,看看他们告诉我们什么秘密?播放《十万个为什么?》动画:

(1)人的皮肤有什么用处?

(2)为什么会长痱子?

(3)为什么夏天用温水洗澡?

3、学生讨论、发言,有什么感受?

4、出示课件:《这样做好吗?》P60页图,引导学生辨析这样让自己凉快好不好?为什么?

5、教师小结:学习和掌握防暑的正确方法,能帮助大家在夏季更好的进行自我保护,从而让自己身体更健康,让家人更省心。

四、讨论与辨析:夏天怎样预防腹泻?

1、课件出示:课本P61页图“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引导学生辨析这样的做法好不好?问题在那里?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忆、体会,谈一谈自己因为不注意饮食卫生,或者贪凉而导致腹泻时,自己和家人的感受。并讨论: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为了减少家人的烦恼,怎样做才能预防腹泻?

3、提示要作个勇敢的孩子,有病就治,吃药、打针,不怕苦和痛。

五、实物投影:

儿歌

夏天美,天气热,

吃冷饮,多喝水。

蚊蝇多,传疾病,

生吃瓜果要洗净。

防疾病,保健康,

病从口入要知道。

勤洗手,讲卫生,

小朋友们牢牢记。

六、亲爱的同学们,老师祝你们能够过一个健康愉快的夏天,学会照顾自己,学会照顾家人。

教案点评:

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与儿童始终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从歌曲《小青蛙,你唱吧!》的渗透环保教育,到“我是小医师”的实践安排。从动画《人的皮肤有什么用处?》、《夏天的傍晚为什么蚊子爱追着人跑?》等,到辨析《夏天怎样凉快好?》、《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都体现了一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儿童在生活中对夏天的各种感受,进行不同层面的教育。通过讨论、活动、动画、课件、儿歌等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学生即体会到了夏天的美好,也感受到了夏天所要注意的蚊虫叮咬、中暑等问题。并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办法,本课的教学颇为实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探究活动

关于“我是小医生”的探究活动

探究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一些在夏季的保健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探究内容及步骤:

1、学生介绍如何防治蚊虫以及防治蚊虫和药品。

2、介绍夏天怎样预防腹泻。

青蛙教案范文第6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语文课堂应有生成的动态美,语文教学不能是亦步亦趋、一成不变的线形序列。如何利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并进行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质疑中生成,创造精彩

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本、超越教师,标新立异甚至反常规地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称象》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共识,曹冲很聪明!这时,一个学生出人意料地提出:“我觉得曹冲并不聪明!曹冲的办法虽然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可是得搬很多石头,石头笨重不好搬动,既费事又耗时。我想用人代替石头,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只要大家一个个走上船,等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然后把每个人的体重加起来,这样称象多省力啊!”这时,笔者立刻鼓掌说:“多好的办法!你比曹冲还聪明!”同学们大受启发,不再拘泥于课本,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质疑大有学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抓住时机,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适时质疑,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既学到新知,又发散思维。

二、感悟中生成,体验精彩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

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中,在学到“小男孩没有撒腿就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时,笔者问学生:“巨人怎么想的?小男孩的眼睛说出了什么?”学生这样答到:

生甲:孩子们是春天的种子,如果你把春天的种子赶走了,你是永远接触不到春天的。

生乙:孩子是春天的迎春花;夏天的莲花;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一年四季没有孩子纯洁的心灵,你的花园将永远充满冬天的寒冷。

……

这些都是学生在欣赏、感悟之后的真实感受,再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是课堂中宝贵的生成资源。我们在教学生学习或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要努力去创设一个个充满激情的情境,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抓住学生感悟形成的生成资源,将语文教学带入一个精彩的过程,使学生在体会文章语言美的同时,更受到明事懂理,感悟人生的效果。

三、争论中生成,引发精彩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语文课堂上的争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例如,《坐井观天》学完后,教师问学生对青蛙有什么看法?经过讨论,学生们纷纷发言:“我认为青蛙爱说大话。”“我认为青蛙有错不改。”“我认为青蛙见识少,不听别人的劝。”“我认为青蛙没知识。”教师总结:“说得真好,看问题、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老师,青蛙也不是全错。”一个学生此时抢着说。“你有什么想法,讲给大家听听。”“我觉得青蛙很诚实,我们通过小实验知道,青蛙看到的天确实和井口一样大,青蛙说得没有错。”“其他同学怎样看?”“他说得对,青蛙不乱说话,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老师,青蛙还很懂礼貌。”“青蛙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很自信。”笔者及时点拨:“刚才几个同学的观点很新,也很有道理。看来学习这课我们不仅可以吸取青蛙看问题片面、自以为是的教训,还可以学习青蛙自信、诚实、有礼貌的优点。”这个环节的处理体现了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势利导的教学机智,给一个千古流传的寓言故事赋予了新的内容,既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师从学生的知识与认识出发,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与文本进行对话,鼓励学生参与对话。教师利用课前的精心预设,敏锐地捕捉学生课堂中精彩的生成,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地走进文本的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学才会精彩迭起,学生才会收获不断。

青蛙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但具体如何去做,采用什么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认为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应该有所不同,就是不同的学科,操作方法也不尽相同。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政治教师,我就如何调动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打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高效课堂,把自己多年来教学实践的点滴写出来,谈谈我的一些见解。下面,我从课前准备、转变师生角色、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这些方面来论述。

一、注重课前的准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俗话也讲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我认为要打造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高效课堂,课前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准备,不仅仅是指教师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指学生的准备。先简单谈一谈教师的准备。教师先要吃透教材,根据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编写教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班级里的突发事件,学生可能问到的问题,或者近期的社会热点设计教学程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最生动的事例补充进来,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的课前准备是每个教师都必须的,无须赘言。下面,我谈谈学生的课前准备。学生的课前准备非常重要。如果这一点做得不好,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就难以实施。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每一堂课课前都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联系自然、社会、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来思考问题。如我在教学“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人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命体的实物、图片等,并且要求他们做好在课堂上展示并作简单介绍的准备。又如在教学“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之前,我要求每一位学生找一枚人民币的硬币,并仔细观察硬币上的国徽图案。要求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颗大五角星象征什么?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什么?天安门又象征了什么?整个国徽图案体现了什么?

二、转换师生的角色有了前面的课前准备,师生角色的转换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比喻成一场演出,是比较恰当的。演出的地点是教室,时间45分钟。传统的教学,老师自编自导自演。学生只是观看“演出”的观众。教师在讲台上“演”得“精彩”的时候,学生在下面洗耳恭听;“演”得不精彩的时候,学生在下面恹恹思睡,或者讲小话,或者搞小动作。实际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们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师生角色必须转变:教师当“编剧”、当“导演”,学生当“演员”。教师的编写教案是起了一个“编剧”的作用,教师当“导演”,就是组织整堂课的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尽情的表演,充分的展示。如我在教学“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课前要同学们收集有关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的实物、图片。课堂上,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图片。其中不乏精彩的发言。如收集小草的同学谈到小草绿化美化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谈到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引用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展示松树枝的同学引用了“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诗句。展示动物图片的同学谈到:正是有这些野生动物的存在,我们的大自然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学们纷纷展示并发言后,教师适当地点拔:正是因为这多彩的生命才构成了缤纷的世界,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这样的教学,不是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吗?

又如:我在教学“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时,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硬币,举手发言,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颗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家联盟;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教师适时点拨:整个国徽图案体现了我国的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我国的国家性质不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形象。

总之,师生角色的转换,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

作为偏远的农村学校,由于条件上的限制,不可能像城里学校那样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课堂搞得五光十色。但是,我们除了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源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插图、小资料、小故事,同样把课堂搞得很精彩。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拥有大量的小资料、小故事及插图,图文并茂。融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如我在教学“什么是自负”时,布置学生阅读教材“青蛙比‘大’”的故事。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一群动物举行比“大”竞赛。首先是老牛走上擂台,台下一片欢呼:“大!”。紧接着大象又登台表演,台下又是一片欢呼:“大!”。这时候,青蛙看在眼里,很不服气,跳上一块巨石,鼓起肚皮,神采飞扬地高喊:“我大吗?”台下传来一片嘲讽之声“不大!”青蛙继续鼓肚皮,“嘭”的一声,肚皮破了。青蛙至死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这个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明白:青蛙因不知天高地厚而死,也就是说因自负而死。自负不同于自信,就在于自负者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追求的目标根本不可能性达到。又如,我在教学“维护人格最重要”时,让学生阅读“晏子使楚”的故事和插图,并让学生思考问题:晏子为什么坚持要从大门进城?然后引导学生对故事讨论、探究,学生明白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晏子坚持从大门进城,不仅使自己的人格免受侮辱,而且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教材上的小资料、小故事及插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高效课堂,我从上述几个方面给予了论述。这些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点经验。

参考文献

[1]毛静.新课改上思想品德提问的调查报告【J】.科学教育,2011,7(5);35-38.

[2]王平.思想品德教学策略―-教与学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25(SI):166-168.

青蛙教案范文第8篇

一、“通读”(通看)音像教材,了解音像教材的内存和特点

一般情况下,教师备课必须做到3点:一备教材,二备教法,三备学生。教师备课比较重视文字教材(主要是课本),而忽视音像教材的备课,因而在电教课中,往往不能充分发挥音像教材所特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首先要“通读”有关音像教材(投影片、幻灯片、录像片、教学光碟、影片、录音等),充分了解音像教材的内容特点及使用方法、片长、编者意图。录像片、科教片必须多播放几遍,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备课时才能全面考虑,精心设计教案,为保证上好电教课作好充分准备。

二、选择使用音像教材,发挥其最佳作用

不同的音像教材,都有其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特点。要想尽可能地发挥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选择合适的音像教材是保证电教课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在考虑使用音像教材时,就必须对不同的音像教材(有相同的或相似内容的)进行比较,根据教学的时机需要,选择使用。这样,才有可能发挥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讲生物结构时,如: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叶的结构、心脏的结构……最好选投影片或幻灯片。因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些结构的名称、组成和作用。投影片和幻灯片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整个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大银幕上,若是表现植物体内水份运输、有机物输送及动物体的血液循环等,还可以来用线条动片(即摩尔条纹片)。在表现生物体形态、动态过程(即生长、运动等)时,最好选择录像片(目前可用来教学的光碟很少,有的也只是题库,教室的硬件还没到位),因为摄制的实景、制作的动画显示出来的画面形象、具体、逼真,再加上音乐、音响、字幕的配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剪辑”有关教学录像片,“填补”音像教材的空白

教师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配套音像教材的时候,有的内容配套音像教材中没有,这时教师可考虑在其它教学录像资料片中选择、剪辑,填补配套音像教材的空白。现有的配套音像教材,在内容选择、时间编排上不尽人意,同样需要教师、电教教研员一起研究音像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剪辑其它教学录像资料片,为电教所用。例如,初中生物学“动物的摄食”一节,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水螅、青蛙、啄木鸟的摄食方式及捕食器官的结构和与捕食方式相适应的特点。这部分内容配套录像片是没有的。为了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以上3种动物的捕食器官及捕食的过程。教师可在其它录像片中进行剪辑:“水螅的捕食”可剪辑上海教育学院摄制的《水螅》录像片,“青蛙的捕食口可剪辑福建电教馆摄制的《庄稼汉的好朋友》录像片(原为小学语文使用的录像片),“啄木鸟的捕食”可剪辑南京电教馆摄制的《啄木鸟》录像片。有关“血液循环、消化和吸收”可剪辑深圳电教馆引进的《生命的奥妙》录像片。有的内容还可以从收集的电视节目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教节目上剪辑下来,用于教学。由此可见,教师剪辑有关录像片时,既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更要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才能有效地发挥音像教材这种电教媒体的优势,提高电化教学的教学质量。

四、精心设计教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青蛙教案范文第9篇

小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于一体,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静止的物体动态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它能提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效果。合理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变“厌学”为“乐学”,变“模仿学”为“会学”。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就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如下:

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制定脚本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尤其是依据教材制作的各种电脑动画软件。更给数学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积极地、前所未有投入到学习中。但并非教材中所有内容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些内容使用计算机来教学有画蛇添足之感;也有些内容投影手段就能很好完成,根本无须花大力气去设计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因此为确保多媒体计算机科学地、实效地进入课堂,我们在教中应注意精心钻研教材内容。

二、不断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制作课件

选择了合适内容后,更要探究最佳方法,才能使计算机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因此我试着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诠释同一节课,不断地试验着,不断地进步着,真抓实干,经历了学习——探索——再学习——再探索的过程。先通过钻研多媒体制作方面的书籍学习多媒体教学方法,研究设计教案,再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教学,再研究修改完善教案,最后一件作品终于完成!从而不断经历这样一个学习、探索的过程,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还不能满足自身的制作水平。实际上制作的课件水平确实不是很高。于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方获取信息:从网络上下载一部分课件参考一下,从过去的微机老师那儿请教一下,跟同志们切磋一下……在领导的关心帮助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学习我们深切领悟到这些活动能很好地推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三、合理运用动画,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数学概念舍弃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升华为抽象的文字,学生不易接受,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清晰地展示或无法观察到展示过程。而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动等于一体,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23-8,计算机画面上先出现小棒,两捆和三根怎样减去八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画面:画面上出现两捆零三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三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十五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可以亲眼目睹这个过程,认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反复操作,抓住重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学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增加课堂容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

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堂练习时,教师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并顺利灵活地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课堂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电脑在轻快的乐声中显示色彩亮丽、形象逼真的画面,创设一个小青蛙迷路找家的情境。每只青蛙身上都有一道题目,每张荷叶上都有一道算式。青蛙身上的题目是用哪些荷叶上的算式解答,哪张荷叶就是青蛙的家。让学生先同位互相讨论,再提名学生操作鼠标帮青蛙找家。这里利用人机交互技术,设置了目标响应功能,如果学生找错了,媒体立即作出反应,找错了,再找一遍。青蛙返回原来的位置,如果找对了,即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这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根据儿童特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了轻松愉快的巩固新知识的效果。再比如在小括号的教学中,有一道题是判断8+12-5=15与8+(12-5)=15运算顺序是否相同,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判断是或不是,再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CAI软件,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深入、探索、实验、失败或成功中发现规律,这就将视、听、做、思统一了起来,达到学习的最好效果。除此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学习的方向,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独立地解决计算机给出的各种问题。由于学生有选择地主动获取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由于问题的结果是开放的,因此我把可能出现的答案均设计成了交互形式,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地作出响应,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发展。

青蛙教案范文第10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会特别喜欢这位教师的课,这门课的学习成绩也就特别好。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感到学习过程枯燥无味。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挖掘蕴含于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有了情感,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魅力和价值,学习兴趣也就容易被激发起来。

其实,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教师、家长的督促更重要。课堂上,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碰撞。教师要营造这种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而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情感,我们就应该有一颗童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很注意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我常用肢体语言表达老师的关爱,如慈爱的眼神、轻轻点头、温柔的抚摸等。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富有感情、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变居高临下的命令为平等交流与对话。

二、让课堂教学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学生的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对此教师绝不能轻易否定,不能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学生多种答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这样,才能做到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说“我想……”“我要……”“我能……”“我认为……”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言之有理但因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还会畅所欲言、积极思考吗?当然,对于出现的原则性错误,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或假意称赞,应耐心地帮助其分析原因,使其在口服心服的前提下获得真知。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观点进行碰撞,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我在执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在对课文赏析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想对小猴子说点什么?”有部分同学回答,他们想对小猴子说:“你怎么这么不懂得爱惜东西啊!”还有的说:“小猴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啊,不跟农民伯伯打个招呼就去摘西瓜啊!”……这些回答虽然与教材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有一定出入,但我并没有立即给予否定,而是让他们各自说出理由之后,把这些回答板书出来,让学生对多种答案进行对比,在比较、鉴别的过程中再把发散思维回拢起来,达成共识,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三、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不墨守教案的预设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墨守教案的预设,不敢越教参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留情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乱了方寸。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敏锐地发现课堂中生成的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充实和扩大课堂教学的内涵。

例如,我在教《乌鸦喝水》时,有个学生不小心把盛水的瓶子打破了,我并没有责备他,而是略带调侃地说:“你看,你又帮乌鸦找到了一种喝水的新方法。”此举立刻消除了学生的恐慌心理,丰富了课堂内容。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少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抓取那些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

四、创建自由组合、自由发挥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构建民主的、开放性的课堂,努力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

如何创建多维互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呢?在课堂上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如在教《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时,我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采用大声读、默读、和小伙伴一起对读等形式,来品味小鸟和青蛙的对话,通过读课文,同学们感悟到青蛙有礼貌但固执己见、小鸟有耐心但面对青蛙却无可奈何。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结果,应以鼓励为主,不能钳制学生。事实证明,如果课堂上少了些条条框框,多了些自由与宽松,就一定能给予学生应有的自信和勇气,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

上一篇:小班画教案范文 下一篇:神奇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