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04:58:53

情商教育论文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在美育中学会认知他人的情绪

情商也是个人和他人情感把握和调节的一种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才有可能与他人进行比较顺利的沟通和交流。在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增加了学生之间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强化团队精神。比如在动漫短片制作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先编写剧本,根据故事情节来设计分镜头,由小组里的每个人分别完成一个画面,共同制作成一部比较完整的动画小短片。而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则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居室的特点,并根据要求设计和制作居室装饰效果图。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相互协作的重要性,而对作品的观摩和讨论则起到了相互学习、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同时也建立了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这种以小组形式开展的美术学习和创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既能让学生学会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更能强化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

2.在美育中学会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

美术欣赏是感知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一种精神活动。画家总是试图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认识融合到作品中,以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美术作品对欣赏者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思想情感的陶冶过程。对学生进行美育,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现实的和艺术的美的意境中去,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使美融化于心灵。如欣赏齐白石的画,感知到的不只是花鸟虫鱼,而是那清新的春天般的气息引起的喜悦;看梵高的作品,感知的不只是画面的色彩,更要感受到画家狂热的生活激情以及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感;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通过《自由引导人民》,号召人们去为自由和民主而斗争;法西斯的残酷,让毕加索在义愤填膺中创作了《鸽子与少女》这幅惊世之作,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了画家对战争的痛恨,对手无寸铁的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只有对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绪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陶冶情操,完善品德。

二、美育中情感培养的途径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要求学生不断地与社会接触,与自然交流,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创新,要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既要有脑的教育,更要有心的教育,即情感教育。

1.走进自然

印象派画家结合自然科学对色彩与光线变化研究得出的规律,运用了更为客观的再现色彩的方法,使印象派绘画焕发出了耀眼的光彩。当我们在聆听江南丝竹的《紫竹调》时,眼前不禁浮现出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让人联想到陈逸飞的画作《双桥》,而《双桥》又将人引入“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之中,耳边又仿佛能听到温软细腻的锡剧或苏州评弹。这就是艺术家将自然中的点滴转变成艺术,带给人的审美享受。但是美好的画面从来都不是随手可得的,它需要我们去发现,选择并经过取舍和加工。这就要求作者对生活要充满激情,要有健康的审美观,善于在自然的平凡的景色中去发现和提炼动人的画面。课外训练是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技能学习的基本途径。自然美本身不表现情感,但它作为审美对象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说欣赏自然景物可以牵动人的情感。有情才能有意,才能意在笔先。不管是艺术作品还是各种设计作品,都反映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对自身审美理想的诉求。大自然是一座丰富的艺术殿堂,她给艺术家们以无穷无尽的素材。教师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用画笔去描绘大自然。以自然为师,培养从大自然中感悟美的能力以及运用造型艺术手段美化自然和生活环境的能力。

2.走进社会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科学等素质的提高,应鼓励设计专业的学生将美术、艺术设计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比如在POP广告教学中,从最初校内的艺术节、音乐节等活动的宣传海报,到校外的超市、商场等各商业场所的商品价格海报,我们都力求让学生参与制作。又如室内设计,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案例中,这不仅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渐渐地开始关注身边的设计艺术,并对广告、装潢装饰和动漫等艺术设计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更是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实践经验、培养其个性情操的重要手段。学生不仅增强了社会参与意识,而且对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开朗、乐观的个性心理品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走进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比如罗中立的《父亲》,画家以深沉的情感、超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历经沧桑、忍辱负重的老农形象,画面诉说着父辈的苦难和艰辛,具有悲剧性的、强有力的震撼,发人深省。法国画家米勒在他的作品《拾穗者》中,没有对3位农妇做任何美化,真实地描绘了生活中的田间劳动者,这是对劳动者最好的颂歌。美术作品在描写生活的同时,体现着艺术家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当然,人的内心丰富到什么程度,对艺术就能理解到什么程度。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活,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品位的追求也日益突出。生活方式通常反映出个人的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因此,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带来美术形式的变革。美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对生活的思考、反观生活、启发人生。而走进生活的美术教育则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生活,评价生活中的人。

三、结语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中情商的培养不能只限于学校,它应当与自然融合,与社会接触,与生活相连。自然景色的优美、思想品德的高尚、人际关系的和谐等都能起着美育的作用,即能抒发人的情感、增强美的感受、怡情养性、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和提高人的情商。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可以让浮躁的心灵平静下来。美术创作就是表达心里的感受,画出来的是作品,留在心里的是享受。美术更是一种心境,没有这种心境,就无法体会生活中的艺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美术这门情感艺术,在美术教育中培养情商,使他们能够拥有一个艺术的、美好的人生。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内大学生;情商研究;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EQ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work. The contents of EQ of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by scholars hav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problems of EQ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empirical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training mode and route improve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e job and EQ training.It has laid a foundation to apply to other area. But the study also has some problems. The general studies are in lukewarm state; Some studies have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or not even touche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empirical research is not enough.

Key words: domestic college students,EQ study, literature review

大学生情商培育与提升是高校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根本保障。因此,针对大学生情商培育与提升问题的研究是正确地指导高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完成大学生情商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自1996年刘涛撰文探讨大学生问题重要性以来,一些学者陆续针对大学生情商问题展开了研究,但在2005年之前的研究很少,每年发表的论文不超过8篇,且集中在重要性、基本概念与问题的剖析上。近十年来,研究开始逐步加速,本文针对国内学者就大学生情商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其研究思路,提出研究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以方便后续研究者有效地开展此项研究工作。

一、国内大学生情商研究总体情况介绍

截止2015年2月28日,以“大学生情商”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共搜到的论文数为271篇。其中论文的媒体来源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215篇,特色期刊40篇,优秀硕士论文12篇,重要报纸6篇,中国重要会议5篇,博士论文、国际会议、学术辑刊全文各1篇;论文按发表的学科分布显示为:高等教育(190),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28),体育(27),心理学(24),职业教育(11),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4),音乐舞蹈(4),人才学与劳动科学(3),语言文字、中国文学、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各(2),中国语言文字、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医学教育与医学边沿学科、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各(1);研究成果时间分布:2000年以前为11篇(4.0%),2001-2005为28篇(10.3%),2006-2010为111篇(40.9%),2011至今为121篇(44.6%)研究机构基本上为地方高等院校;标有基金的项目共7篇(国家社科1篇,省级课题2篇,厅局级4篇)。显然,国内有关大学生情商的研究已由冷变热,逐步壮大了研究队伍,且其研究已逐步渗透到各个学科,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情商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情商方面暴露了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国内大学生情商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观点

有关大学生情商的论文除了内容及其重要性探讨外,还主要包括:大学生情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理论分析、实证调研论证、改进培养模式与路径、某项工作与大学生情商培育的关系等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情商问题与对策理论研究

1.遵循“问题-对策”的研究思路。陈娟(2010)认为高职学校学生情商存在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我情绪控制能力、意志力缺乏从而不能做到自我激励等问题,并提出了六条建议:增强人文素养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建立高职学生的情商培养目标,加强情商的理论教育,在日常管理和实践中培养情商,开展心理教育,在教学中实施情商教育。李丹(2011)认为大学生存在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缺乏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激励能力、不能正确的感知与评价他人、不会建立和管理人际关系的情商问题,提出了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培养积极心态以提高受挫能力、根据大学生身心发育的特征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培养团队精神等对策建议。刘再娥(2011)认为当代大学生情商存在问题有:自我认识能力不够完善,心里承受能力差;自我情绪控制能力欠缺,做事不考虑后果;合作协调能力差,缺乏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人格感染力。提出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大力加强情商教育宣传、提高教师队伍的情商素质以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深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建议。

2.遵循分析“问题-原因-对策”的研究思路。胡盛华(2011)认为当代大学生存在“五强五弱”瘸腿式不均衡发展,即自我表现欲强,自理自律能力较弱;自我情绪性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自我好胜心强,成功动机较弱;自恋倾向性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自我意识性强,团队协作精神较弱。是由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因素造成的,并提出了加强塑魂教育、方向指引、知行通途和文化熏染的对策建议。汪金川,袁满(2012)认为大学生情商教育总体良好,但存在学习态度消极无紧迫感、生活方式不健康、缺乏责任感、理想信念的缺位等问题,并认为是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造成的,并提出了从该三个方面加强教育对策建议。曹正等(2014)以事例形式列举了大学生情商存在诸多“伤处”,在列举其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加强情商教育为主要手段的提升对策方案。

(二)大学生情商实证调研论证

1.针对某类大学生情商摸底调研的问题研究。宛蓉(2011)对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进行情商调查,结果揭示了各情商因素间的差别与共同点;李立,杨士钦,孙文娟(2012)对淄博地区高职高专类大学生情商育成问题进行调查,发现情商(EQ)测试结果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试者在情商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高一飞和张昆松(2014)对广东两所重点大学的三年级353名同学就情商“五力”进行问卷测试,发现总体情商水平低,.除“情绪自觉”外,各项情商能力均有待加强。李超(2015)对山东省三所民办高校300余名大学生(包括在校的大一、大二、大三的本专科学生)测试其情商水平,发现其存在:情绪管理能力较弱、自我激励有待加强、认识他人情绪能力不足、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挫折承受能力较差等问题。

2.针对普通大学生情商摸底问题调研论证。林亲录等(2011)对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招聘的企事业单位,针对大学生情商和综合素质的认知进行调查,在五项能力中,只有大学生控制自我情绪这一项较好,其它四项均不理想;周建军,孙萍(2013)三峡库区大学生情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学生存在情商差别;高一飞,王健,赵宏格(2014)对沈阳市七所高校的一千余名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当代大学生情商现状的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情商水平的整体情况较好,大学生在情商的五个维度上从强到弱依次为:他人情绪认知、人际沟通、自我激励、情绪调控、自我认知,不同年级以及性别差异对大学生情商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3.针对不同群体情商差别、情商与其它问题的关联性研究。窦胜功等(2002)对沈阳市的六所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情商测试,发现随着年级增长EQ水平逐步增加,男生在克制、抗挫、适应、自信、乐观、处事、自知、意志能力与气质随和性均超过女生,优秀大学生的EQ水平明显高于一般水平(其乐观、抗挫、自知等能力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张薇(2008)对新疆医科大学1-4年级学生629人(汉族324人,维族305人)进行QSEQ情绪智商量表用测定,发现在QSEQ的九项因子中,自信一项因子得分维族大学生高于汉族大学生,其余项无明显差别;李媛,赵靖(2009)对电子科技大学本校的部分学生进行情商问题测验,发现性别与年级不存在显著性差别;孙萍,杨建平(2011)对三峡库区3所院校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针对关于情商水平与职业成熟度相关性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情绪智力对个体的职业成熟度以及就业质量有积极影响;罗素平(2011)选择了宁波市13所高校中最具异质性和代表性的6所高校进行情商问题的调研,发现大学生对情商了解较少,也缺乏了解该方面的机会和渠道。

(三)大学生情商改进培养模式与路径

1.针对大学生情商培养模式的研究。方婷,浦晓黎(2011)提出了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心理干预模式,该模式构建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对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视,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有力保障;探索情商教育多种实施形式,缓解情绪情感等应激冲突;将情商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中,增设情商教育类课程;合理分配情商教育阶段,推广大学生情商教育心理干预模式。董琳(2012)认为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创新模式应是构建从幸福力、抗压力、及耐挫力等三方面出发,形成其相互关联的循环链体系,而提升幸福力包括满足自身需要、开启幸福力,增强抗压力包括学会有效自我减压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巩固耐挫力则包括建立健康心理和积极态度面对人生。王彩英,王兵(2012)认为在注册招生条件下,应当构建学生学习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情商构建模式,在学生个人方面,培养自身情绪认知能力、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认识他人的情绪和人际关系的管理的能力来实现;在学校教育方面,应做到“五化”,即日常管理细致化、课堂教学丰富化、素质拓展多样化、文化建设日常化、情商提升专业化。

2.针对大学生情商培养途径的研究。郭婷(2010)认为提高大学生情商提升的有效途径包括:通过开会及个别谈心等形式明确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具体事件指导学生做好自我调节,通过社团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通过班会及班级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言传身教,在日常行为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李晓艳(2012)认为在部分大学生情商低下以及情商教育存在诸多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必须转变大学生情商教育的现实路径,即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情商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构建教育体系;整合优质资源,强化教育合力;创新方式方法,务求教育实效;建设校园文化,创设教育情境。石杨(2012)认为大学生情商提升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的情商意识,奠定情商价值观的基础;通过社会实践的参与提高大学生的情商,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开展校园文化,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情商。

(四)某项工作与大学生情商培育的关系

1.就业需求与大学生情商培育。张亚利(2004)研究发现,大学生情商与就业质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学生干部任职情况对情商水平和就业质量均有一定正向影响,成绩排名与情商水平和就业质量无明显影响,文理科专业与就业质量差别不大;刘彩生(2009)、夏良康(2012)、周红云与崔媛媛(2013)分别从充分就业、企业需求和就业导向三个侧面论述了大学生情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某一方面教育与大学生情商培育。董宇艳(2011)和樊芳(2012)分别从德育视阀下和德育教育方面论述了当代大学生情商中德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强化德育教育的情商培育对策;张克学(2009)、梁辉煌(2009)和曹润花(2012)分别从儒家道德修养、音乐、推销学教学对大学生情商培育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情商培育。宾金生(2010)、孟富仙(2010)、仝二宝(2012)分别从野外生存能力、志愿服务、拓展训练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各自对大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龚莉(2011)从药家鑫事件教训中论述大学生情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4.情商教育与大学生情商提升问题。黎红梅(2009)认为大学生情商教育存在如下误区:没有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理解情商的内涵;把情商教育看成是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孤立地看待EQ教育、IQ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国内大学生情商研究的总结和展望

目前,国内学者对情商问题研究成果不算少,对大学生情商问题与对策均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形式包括课题研究报告、期刊文章、学位论文、专著和会议论文等,每位学者针对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为大学生情商研究应用于其他领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总体研究处于不冷不热状态

首先表现在发表的论文数不多,虽说该研究已进入快速道,但相对于热点的关键词来说,差的很远,比如在知网上所搜到的以“大学生创新”为标题的论文数2013年达到618篇,而2014年高达668篇,又如“大学生创业”为标题的论文数则更多,2013年为1181篇,2014年达到1267篇,“大学生情商研究”为标题的2013年仅35篇,2014年为31篇。其次是发表的论文刊物档次低,获得高档次研究基金支持者少还。所发表的论文中,核心期刊很少,仅有一篇论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获得省级项目支持者也仅有4项,其重要性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远远没达到“热”的程度。

(二)一些问题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甚至尚未涉猎到

比如,对大学生创业情商的研究成果很少,所涉及的对象仅为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或者是基于心理学或教育学的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对一般大学生创业所需的情商内容、创业情商现状以及提升途径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对于高校或培训机构专门针对大学生情商达标培育的现实途径问题研究几乎为空白,针对国家、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情商提升的作用机理与现实途径等问题的研究也很少。

(三)实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一是所涉及对象范围带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论文中实证研究基本上都是某一高校的问卷调研,一些针对某地区高校的调研也仅有几所院校而不是全部高校,比如谭洪波,张凯斌,杨卉(2011)对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部分大学生进行情商调查,范围还不是该学校的全部学生,又如王健和赵宏格(2014)所针对沈阳市七所高校的实证研究仅是沈阳市部分高校,而且也仅限于本科层次。二是研究的对象并未依照家庭背景、独生子女、专业层次细分其与情商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国内大学生情商的学术研究远未达到“火”的程度,一些内容比如跨省级区域的大学生情商调查研究、招生政策因素对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影响、就业政策对大学生情商培训需求的影响等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比如大学生创业情商的培育途径与政策、独生子女大学生情商的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情商修炼提升等问题亟待加强。

[参 考 文 献]

[1]谭一平.大学生情商训练[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2]窦胜功,等.大学生的情商测评及培养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95-297

[3]陈娟.浅析高职大学生情商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12):72-74

[4]李丹.大学生情商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学教育,2011(6):60-61

[5]刘再娥.当代大学生情商现状及培养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1-103

[6]胡盛华.当代大学生情商缺失和情商素质培养[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120

[7]汪金川,袁满.大学生情商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53-56

[8]李立,杨士钦,孙文娟.淄博地区高职高专类大学生情商育成问题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2012(2):24-28

[9]宛蓉.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情商调查[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53-56

[10]林亲录,等.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情商和综合素质的认知调查与分析[J].文教资料,2011(4中):223-225

[11]李媛,赵靖.理工科大学生情商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89-92

[12]孙萍,杨建平.大学生情商水平与职业成熟度相关分析[J].重庆医学,2011(9):920-921

[13]罗素平.宁波市大学生情商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宁波市六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7):98-101

[14]董琳.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J].时代报告,2012(5):321

[15]方婷,浦晓黎.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心理干预意义及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下):14-15

[16]王彩英,王兵.注册招生条件下大学生情商培养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2012(7上):94-95

[17]李晓艳.大学生情商教育路径的转变与重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642-646

[18]石杨.大学生情商培养的有效途径[J].衡水学院学报,2012(2):109-110

[19]郭婷.提高大学生情商水平的有效途径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张亚利.关于大学生情商水平与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

[21]张薇.汉族维吾尔族医科大学生情商对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8

[22]曹正,等.大学生情商之“伤”[N].中国教育报,2014-01-18

[23]董宇艳.德育视阑下大学生情商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论文,2011

[24]王健,赵宏格.当代大学生情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4(3):33-35

[25]李超.民办高校大学生情商现状的测评与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8-149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 探讨 低龄化 德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76-02

前几年被媒体曝光的中学生“辱师门”“暴力门”等闹得沸沸扬扬,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和深度的思考。其中,作为学生知识摇篮的学校是责无旁贷的。维克多•雨果也曾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这并不是危言耸听,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应更为确切。

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社会风气日益复杂,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等,究其原因是社会教育的缺失。这里所说的社会教育的缺失是指正确教育的缺失。当今社会有对青少年的正面教育,但方式古板,方法陈旧,学生不感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正确教育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负面的、不健康的东西乘虚而入,学生难免深受影响。

在此,我们姑且把班主任这个小范围当做探究问题的试验田,仅仅从德育的终极关怀这一角度,对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具体论述如下:

一 关于中职生的身心健康教育

1.心理状态方面

首先,中职生主要是无望升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处于基础教育的边缘地带,自卑心理严重,承挫能力脆弱。在过去九年的教育中,几乎面对的都是失败和打击,在老师、家长、亲友的心目中没有好印象,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失败感,他们往往受的批评多、表扬少,自信心差,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很容易心灰意冷,毫无斗志,甚至破罐破摔。有的长期抑郁,导致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这样的学生集中在班级中,集体里弥漫着失败和消沉,甚至逆反的情绪,非常缺乏向师性,而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缓解,就出现了“辱师门”等事件。其次,由于独生子女、离异家庭、留守现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社会娱乐环境的污染,很多学生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和疾病。他们如同被挤压扭曲的藤蔓,没有方向,也见不到阳光,在阴影里挣扎、放任。

对于这样的学生,德育工作非常艰难、复杂。记得一所学校的校训“让健康、仁慈、责任、智慧、幸福永远陪伴着我们!”特别震撼人心,尤其是“仁慈”,在中国的校园中实在很少见。而近些年在我国中学生连续成为各类“门”的主角就顺理成章了。

它说明了老师要给予学生关爱的阳光和热情的扶持,殷切的鼓励。班主任要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归属感,要擦去他们心灵上的灰尘,焕发他们的自信心;恢复他们人性中的真善美,使他们在一个充满温暖和幸福的集体中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要让他们得到欣赏、关爱;看到希望、目标。要教育他们如何在学校里生活,如何取得成功,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如何正确地看问题。同时学会反省自我,纠正自我;容纳别人,理解别人,关爱别人。

2.情商方面

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或者是单亲家庭、留守青少年,他们自我意识强烈,我行我素、孤僻偏激。我们要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点燃他们的心灯,让他们明白亲情、友情、爱情的义理。学会处理亲友间的关系,学会感恩和扶助;学会处理上下级、同学同事的关系,学会合作和互助协作;学会摆正男女之间的关系,探讨爱情、学业、事业、婚姻和生活的关系。

班主任要深入调查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更要更新教育的观念。我们要研究学生青春期的特点,要研究早恋的心态,更要研究情商的原理,研究社会的现状,为更科学更细致地教育学生找到理论的依据。

二 关于学习观念教育

很多学生就读中职学校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一般都认为人生理想早已破灭,认为读职业学校没面子,没前途,能学到的东西也很少,只求学一门技术,今后混一碗饭吃。因此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没有进取之心和成才之志,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班主任要有多元智能的理念;要有赏识的眼光,从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现其智能的优点,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愿望,激发他们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自身的弱点;要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法;进而教给他们自学的途径和方法,为将来人生的发展做准备。班主任要明白中职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定位是比较底层的,要有悲悯之心。要让他们对学校生活感到充实,感到学有成效,而不虚度光阴。我们要用热诚“融化冰山”;用学识展现魅力;用行动树立丰碑,从而获得学生的信赖,博得学生的敬仰。

班主任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内心,时刻把握学生的动向,要有正确的工作技巧和方法,找到教育和引导的突破口。把学生违法乱纪的想法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学生在中职教育中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进而力争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

三 关于职业引导教育

常言道“男怕选错行”,它道出了选错行的严重性。中等职业学校入学的学生,缺乏对社会行业的观察力,也不了解社会行业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招生工作中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班主任应是一个专业懂行人。首先,懂行业对于性格的要求,以利于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性格特点选择相关专业,为将来的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为,不再游手好闲,这样大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减少了学生的违法乱纪行为。其次,懂行业对于从业者兴趣的要求。兴趣是工作动力之一。可以依据兴趣指导学生选择专业,为将来激发学习热情,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成效做准备,这样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违法乱纪。

总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涉及内容名目繁多。在此,本文仅从以上这些方面来阐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得到同行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希望从中摸索到中职学生减少违法乱纪的规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让中职学生将来都能成为社会的支柱,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关文丽.点一粒人文的种子,让它发芽[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7)

[2]龙淑玉.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革新,2008(7)

[3]教育论文网[EB/OL]. www.省略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球变化;通识课程;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95-03

近些年,由于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需要,全球变化已经成为一门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世界前沿科学[1]。全球变化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一门具有很强生命力和新生长点的科学,也是许多国家政府首脑甚至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帮助学生从时间维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区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因此,学习全球变化科学的知识对现代大学生来说既是必需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通识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既是人文教育的标志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2-3]。我们知道,大学生本身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很少人狭隘到只能在一门学科专业里出入,因此,大学施以通识教育,可以使毕业生具有高度自我调整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无论就业、转换职业或继续深造,都有伸缩、取舍的空间[4]。简易言之,如果说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2,5]。

全球变化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环境类核心课程之一,由于全球变化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以及作为全校选修课程使其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参差不一,再加上学生人数众多,教学难度较大,为此,笔者自2009年承担该门课程以来,不断从全球变化教育、教学内容、教授方式、教师角色的转变及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希望能为该门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全球变化教育现状

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并且人口急剧增长,与此同时全球变化问题接踵而来。解决全球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加强全球变化教育。大学生正处于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阶段,全球变化教育渗透于地理教材中的各个章节,这样有利于全球变化知识的传授。全球变化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类所处环境的特点,增长环境知识,最终通过提高学生的全球变化意识,改善全球变化行为态度,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从而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前一项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全球变化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老师及地理教师的全球变化意识素养水平和全球变化教育的状况都不容乐观。目前在全球变化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如学生的部分全球变化知识掌握情况不很理想,环保意识较差,以致有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教师渗透全球变化教育的意志和态度不坚定,全球变化意识较浅薄等。所以,现阶段大学生全球变化教育急需改善。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通识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它面向的对象复杂化。来自全校不同院系、不同学科或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选择一门并不熟悉且无该课程的相关知识背景的通识课程,这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要想做到老师讲得下去、学生听得进去,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全球变化”广义的定义即“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环境变化”。众所周知,“环境”一词所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即自然环境,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即人文环境。基于学生知识背景的复杂化及目前环境问题的多样化和严重化,笔者自2009年开设《全球变化》通识课程以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主线,结合现实中或身边发生的环境问题,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在每学期的第一次课首先是入学教育课,笔者都会极力倡导大学生注重情商和智商的教育。同时,引导学生去关注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由于人类活动,全球变化的趋势在相当长时间持续下去,那么能否回到平衡?人类如何适应?这些都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在第一次课,笔者经常会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我们这个地球能养活多少人?关于这个问题,好多学生都答不出来,但这个问题显然引起了他们的兴趣。笔者提示学生,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在不考虑能源衰竭等问题前提下,我们这个地球最多能养活75亿人,然而按目前人口增长的速度,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要达到100亿,所以问题来了,算下我们现在距离2050年还剩下多少年?多出来的人怎么办?怎么解决吃、住、行等能源问题?抛出这个问题后,不少学生陷入沉思,他们知道了“我们要开始关注我们生活的地球,关注我们的环境了!”笔者开设这门通识课每学期的课件都不同,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多选择近期发生的一些环境或气候问题,比如今年的“雾霾”问题。笔者一般会在每次课选一则新闻事件,让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如此做法,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少了,上课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通识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注重新颖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不同学科的魅力,紧密联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实际,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或引导。

三、多样化的教授方式

在教授方式的选择上,除了上面提到的“设问式”的教授方式,将互动式教学方法运用到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去,显得尤为重要[3]。因为,由于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背景具有明显差异,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只顾自己讲课,不关心下面的反应,教学效果很难保证。观察到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适时讲述些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或人物,一方面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情商和智商,一举多得。另外,为加强学生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和关注,每学期的课笔者会安排学生按自由组合的方式,上讲台进行专题报告的讲述,只有能讲得出来才表明你真正理解了某一个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口才、胆量和交际能力的机会。每一个专题讲完是自由提问,学生或老师都参与问题的提出,由做专题同学或同组其他同学回答,将专题报告的成绩列入学生期末成绩中。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知识背景,选择自己拿手或感兴趣的、与环境或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选题范围广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另外,选择不同的视频形式结合主要的环境或气候问题来播放,比如《2012》、《后天》和《未来的地球》等,在这些视频中有地球进入冰期的科幻故事,有全球变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等景象。例如,在《后天》这部电影中,你能看到纽约市被淹的镜头:慌乱的人群、飞起的汽车、破碎的玻璃,后面是楼一样高的巨浪……你能看到发生在夏威夷度假海边胜地受到飓风侵袭的场面。通过这些场景,告诫学生,这就是破坏大自然的后果,这就是对人类的惩罚。此举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调动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并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

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要模式的教师来说,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在以互动式和挑战性讨论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会感到不适应,甚至可能会无所适从并感到困难重重。因此,笔者认为担任通识课程教师既要精通自己的专业领域,同时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死板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正确的哲学观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方式,提升学生的历史视野和人文素质修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可以说,通识课程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平庸的、学究式的、术语化的、过时的、刻板毫无吸引力的教学是学生对通识课不感兴趣和没有热情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通识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敬业精神、人格修养和人格魅力。其实,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鼓励学生发言或做专题报告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表现非常出色,很有人格魅力,对这些学生多加鼓励,不仅可以给其他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而且作为老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学到不少东西。诚然,学会欣赏每个学生的老师,也会逐渐获得学生的好感和认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好的促进剂。

五、考核形式多样化

为切实提高通识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考核形式上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知识背景,多采用考查的形式,同时,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采用考勤、课堂讨论、专题报告以及论文撰写等多种考核形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综合评价学生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此外,我们知道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能力强、素质高、基础厚、专业面宽的特点,具有创新品质和可发展能力。现代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使他们能对不同的学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尊重,同时不断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了解,使其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做出明智的选择[3]。承担通识课程的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与时俱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诚,谢志仁,李枫等.全球变化科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万露.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江苏高教,2007,(5):74-75.

[3]王洪新,涂蜜,华小梅.通识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1):89-91.

[4]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J].大学(学术版),2011,(5):15-22.

[5]陈小红.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10,8(5):40-44.

[6]冯惠敏.我国内地高校推进通识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7,(05).

[7]蒋莱,王颖.研讨型课程:大学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7,(09).

[8]苗文利.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J].大学教育科学,2007,(04).

[9]王燕华.大学教学与通识教育述论――美国萨吉诺州立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项目资助:浙江农林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No.2013130013)和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项目(生态学专题)(No.2013120021)。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在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接触到的学生中间,特别是90后学生中,的确存在许多学生的价值观太狭隘太功利,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缺乏爱心、缺乏团队精神、缺乏诚信,缺乏崇高理想……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国家教育部、等单位联合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要求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作为一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整天和青少年学生打交道,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思想道德、行为规范都有较深的了解,本文就从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要正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多元化

曾经说过:“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句话可以比喻未成年人纯洁无暇的心灵和具有较强可塑性的性格。可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仅仅是学校里课堂上老师的讲授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承认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降低对学生自发形成正确道德选择的期望值,增强学生思想工作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思想想象成一张白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多样的消费方式、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使他们不成熟的心里充满困惑,出现多种价值观、人生观很正常,不应大惊小怪,动辄批评训斥。

有位教师问学生:“你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学生回答:“上名牌大学、买大房子、过好日子。”教师当即嗤之以鼻,并告诉其他学生这就是思想庸俗低级、价值观扭曲的表现,全班学生全都低头不语,但背后都认为老师太虚伪。

这位教师的出发点和动机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对学生现实价值观的简单否定,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情绪,降低了学生的认同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二、对学生积极引导,澄清思想误区、拨乱反正

正视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人生观,并非是全盘肯定或置之不理,否则教育的功能又如何体现呢?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可能没有本质的错误,但还有更高层次的更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值得他们去追求。

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只是一些侧面了解而且往往都是阴暗面,所以才造成他们缺乏对集体对老师甚至对家庭和父母的信任和责任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强加给他们我们的思想,但可以通过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不只有阴暗,更多的还是阳光,社会生活的主流还是真善美。公理正义和爱并没有远离,而是一直围绕着我们。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去看生活、看社会,从而不要只有怀疑,而无对人的基本信任,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看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从而调整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把5.12地震中“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作为生动的思想品德教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要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许多倍,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也要深刻许多。

三、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的方式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很强。作他们的思想工作,要特别注意方式,不能动辄摆出“说教”的面孔,更不能以“过来人”自居,要和学生倾心、平等交流,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古人云:仰其德,信其言,行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用真心去关爱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关爱青少年,用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用健康积极的心态,用诚实友爱的目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还需要我们继续做大量深入的工作,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年的心理了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青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周又红,李岗编.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竞赛指导[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3]陆德明.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56.

[4]余映潮.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论文写作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0):15.

[5]赵勇."慎言‘情商’---来自反对者的声音"[J].山东教育,2000,(05).

[6]单香珍."熊静宜外语教学中学生智商与情商的研究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0,(01).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性教育理念课改教育创新办学定位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现代学校制度下的中小学校管理创新研究与实践”(基金号:FFB108107)和国家教师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子课题“生态化教育理念下的特色学校创建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NO: CTF120669―Z220)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07-02

新课改要处理好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处理好提高教师魅力和促进学生内涵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关系。在这方面,生态性教育理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与思考。

一、生态性教育理念概述

生态性教育理念,是一种确保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共赢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不仅重视学生、教师、课程、教育方法与教育环境等教育要素的质量和品质提升,更重视彼此之间的连接与整个教育系统的运作和效能;不仅重视每个教师的作用,更强调教师团队的整体影响力。此外,生态性教育理念反对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倡导尊重多元存在。生态性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具体发展目标是“十态平衡”――健全的体态;健康的心态;规范的行态;丰富的个态;民主的教态;自主的学态;科学的神态;人文的情态;共赢的状态;发展的势态。生态性学校具有五个基本特质:个性化、和谐、开放、共赢、可持续发展。

二、用生态性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办学定位

我校基于生态性教育理念,提出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展个性、奠基人生”的办学理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反映了学校的精神气度和文化品质;“发展个性、奠基人生”,表达的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了培养人、发展人和成就人的教育目的。

学校根据办学的总体目标,基于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和学生发展的主体性理念,把校训“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内涵具体分解,将形而上的教育理念育人目标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来。通过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自信、自主、自理”能力和态度,形成“爱心、责任、合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塑造出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灵魂的人,一个能走向世界的豪迈的中国人。

三、用生态性教育理念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特色的基点是课程特色。学校用生态性教育理念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结构上,课程建设立足师生能力培养与和谐发展,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架,形成了学科基础型课程、拓展丰富型课程、活动实践型课程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内容上,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立足学生实际,坚持课程的国际化、本土化、特色化、多元化、现代化和个性化。课程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保证使麓山的每个学生“会一门乐器,懂两国以上语言(汉语、英语及其他外语),擅两种书法(硬笔书法、软笔书法),掌握七种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

在课程形式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长课时与短课时相结合。在课程实施上,过程与结果、预设与生成相融合。课程实施强调身心的和谐发展。近几年来,我校的课程改革从课内延伸课外,重建校园生态、关注学生的闲暇状态、情感体验、情绪调节、情商成长、情操陶冶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让生态教育的“信号”,零盲区,全覆盖,让学生享有活动的快乐、发展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课堂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背景下,建立和谐、健康的课堂成了新的研究热点。课堂的构建重点在于建立和谐的课堂生境。我们坚持生态性教育理念下的现代教育资源观,努力实现教材、教师、学生、教法各要素的综合平衡。我们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包括有效教育理论在内的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策略。从课堂教学方式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发生了三个转变:即教学方法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师生活动由主导型向互动型转变,学习方法由听说式向讨论式转变。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更加自主,教师更加自由,课堂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近5年来,先后有20多个年级、100多个班级、280多名教师实践EEPO课堂教学实验,有近50余名教师正逐步成长为有效教育专家,我校教师在各种课堂教学比武和教学设计大赛中获特等奖和一等奖近100人次,有多名教师成为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去年长沙市“星城杯”教师教学比赛中一鸣惊人,学校凭借4名参赛教师出色的表现赢得比赛团体第一名,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闪耀“星城杯”。

参考文献:

[1]范国睿;人民教育出版社[M];教育生态学,2001年12月,P85。

[2]李素洁等;为“世界公民”的人生奠基――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教育创新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P29。

[3]杨小秋;生态性教育实践寻绎[J];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1期。

[4]闫冬;“生本课堂”教学设计的五个原则[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4期。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写”――以写促研,研教并行,山重水复疑无路

纵观全国上下一些叫得响的知名教师,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没有摆开一个“写”字。对比一下我们身边一些“准优秀”的教师,他们无不因为不会写、不爱写、不学写,最终出现了专业发展瓶颈。问题在哪里呢?

1.“拿得出教学成绩”的老师要写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因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会把教学质量放在重中之重,与年度考核挂钩,与评先表彰挂钩。因此,一部分教师就“想尽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去探寻“考试秘笈”,去弄“分数法宝”。于是,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号召大家学习啊,这些优秀老师必须传授教学经验啊!所以,他们就不得不“写”了。如果没有“写”的能力,最多这位“优秀教师”只能停止在学校层面,甚至说,他只能停留在“教书匠”层面。我们身边这样的教师不在少数,“教学质量”年年获一等奖,评先表彰权重40分年年拿满分,可就是难于与“优秀教师”结缘。

2.“当得好班主任”的老师要写

班主任,是教育主管部门高度认可的岗位。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因为多方面因素,一些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一些教师不适合当班主任,一些教师当不好班主任,这就成全了一部分有管理能力的教师。经过八年十年的磨砺,一部分班主任就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一块牌子。一听到他或她,十里八里的都知道。他或她就成了一名“优秀班主任”。同样的,成为优秀班主任后,你得介绍管理经验,你得分享教育智慧,你得启迪辐射更多的教育同仁啊!所以,你得把你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写”出来。如果缺乏“写”的能力,最多您的“优秀班主任”也只能停留在镇级、县级层面。甚至说,只能停留在“孩子王”“管得住”用妗H国优秀班主任中,会写的成了名教师、特级教师,开专栏、出专著,不会写的昙花一现,销声敛迹。

3.“讲得出优质课”的老师要写

一堂好课,是一个教师的“门面”之一,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虽然,一堂好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一堂优秀的公开课,依然有它最为基本的“模样”。可以说,一名一线教师,一辈子、几十年都在为这个“优质课”努力不止。有不少教师就是靠“一堂好课”走向了“优秀教师”的行列。从辖区内渐渐走出辖区外,从县级走向市级,从市级走向省级,乃至最终走向国家层面。

同样地,我们依然能发现,这位老师的课离不开“写”的工夫。――教学设计要“写”,说课要“写”,课后反思要“写”。如果不能“写”,别人不知道教学理念如何之新,教学思路如何之巧,教学智慧如何之高。一句话,你的课最终没有人认识它的价值所在,最终不会传播很远很广很高。最多,他就停留在地市级层面,甚至说,他就停留在一个“教学能手”层面,达不到“专家型”和“卓越型”境界。

4.“写得出教育文章”的老师要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对语言文字感兴趣的老师,就因为会写文章比谁都先“出名”,越写越感兴趣,越写水平越高。一些有思想的教师通过反思,发现了教育写作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因而他们积极主动地去钻研教育写作,去尝试教育写作,从而在教、研、思、写、教方面,探寻到一条走向“优秀教师”甚至是“名教师”的成功之路。回头来看,这些会“写”的“名教师”们的其他工夫,多数“名教师”属于当地或学校中 “既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厨房”的“多面手”。会写促进会研,会研促进会做,会写的教师最终把思想转换成了“教育生产力”。

二、一线教师如何提高“写”的水平――树立信心,积极行动,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少一线教师一说起“写”就头疼。有人说,就是不会写;有人说,就是学不会。其实,他们说的都不是这么一回事,甚至觉得在“自欺欺人”――“不会写”,谁是一生下来就会写?“学不会”,能告诉我怎么学习写作的?自费订阅了一份教育杂志吗?完整收集过学校订阅的教育杂志吗?调查表明,一所60名教师的学校,每年报刊费不下两万元。可遗憾的是,不少学校的报刊一发下来就被成沓成沓地扔进了废纸篓里。

1. 要树立“我能写”的信心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是的,写作并不完全是情商决定的,人人都能写,人人都能提高。一个有心人,读书多了,他就会感悟“这就是我的课堂发生的故事”,就会形成一种“原来文章还可以写!”的自信,就会产生一种模仿写作的热情。趁热打铁,敲击键盘,敲着敲着,灵感就来了,洋洋洒洒文章初成。投着投着,他就成功了。一个单位总有那么一些“另类”,他们做了“有心人”,阅读了这些文字后,把这些好文章“剪”了下来,“下载”到自己的博客或者空间里。他们把自己的课堂变成了写作“试验田”,把那些一点一滴的教育现场变成了他们键盘下的写作素材,写出了一篇篇教育论文、教育随笔、教育叙事。让更多人分享了他们的智慧,让更多人传播了其教育思想。他们也由此“优秀”“ 成名”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师专业获得了生态成长,他们的精神和灵魂找到了最好的家园。

2. 要找到“我会写”的方法

树立了自信,自然就会寻找方法,探求写的诀窍。这里,我可以信心十足地鼓励各位朋友:写作很简单,只需要做到“1、2、3”就行。

“1”,就是一个字――悟。说的再多,读的最多,不如自己一悟。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一些类似的故事。一悟教师的观察视角,二悟作者的教育困惑,三悟那时的教育机智,四悟事件前后的教育原则、规律和艺术,五悟文章的谋篇布局。

“2”,就是两个面――“道”和“术”。所为道,就是道理、道法、观念、原则、规律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的东西。所为术,就是技术、手段、方法和技巧等程序性、操作性、实践性的东西。比如,文章的主题、理念、思想就是“道”,文章的题材选取、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就是“术”。写作时,“道”和“术”,缺一不可。

“3”,就是三步棋――找、品、敲。第一步,找。订阅一套,或者在学校图书室、收发室里找寻一套完整的教育杂志,放在案头、床头或者沙发上。第二步,品。认真细致、从头到尾、从标题到正文、从段落到语句,研究性地品读一篇最喜欢的文章。第三步,仿。仿,就是模仿。悟出一个写的点子,及时动手记下自己那时那刻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敲”出文章中“似曾相识”的教育现场,模仿敲击键盘打出一篇亲手打造的原创文章。三步棋走完,一篇文字就大功告成了。

3. 要葆有“我想写”的原动力

一是制订规划,有志者事竟成。 给自己制订一个写的目标。比如,学科论文、教育随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给自己一学期一个目标。然后,积极探寻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不达目的不罢休。记得读大学时,笔者的一个规划是在地方报纸《三峡希望报》上发表文章。不久,我的散文《父亲,该有件新衣》真的见报了。步入讲台后,希望能在《三峡日报》的副刊发文,于是兼顾教育新闻和散文写作同时进行。虽然那些报道文字只是一些“豆腐块”儿,但却给了自己后来拿起“笔杆子”莫大的鼓励。不久我的散文《父亲的皮夹克》《土豆情结》《汽水饭》等见报了。写作热情的逐渐高涨,写作“原动力”就会越来越强化巩固。

二是调整心态,天生我材必有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什么写作大师、专家、作家,还是一般初学写作的人,都不能保C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发表,因此,要调整好心态。即使暂时不能发表,也不能就认为是自己的文章写得不好。这家杂志没采用,或许是主题、风格、字数、编辑的胃口等原因。这时候不妨考虑另一家媒体试投,同时考虑下一篇素材收集和准备。发表,只是享受写作其中的一种形式而已。还有一种写作享受,就是“记录”。当下或称为一个“自媒体传播”时代。自己记录可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博客,QQ空间,微信公众号等都是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的大众化传播平台。一个有记录习惯的人,也会从中找到无尽的快乐。

三是广种博收,功夫不负有心人。 教育写作的内容很广泛。除了教育教学论文之外,还可以写教育时评,写书评,写随笔,写叙事等等。素材来源不要局限在某一个领域里,写作文体也不要局限在纯粹的论文上。只要是“有心人”,我们自身的课堂就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写作素材基地。之外,还可以关注、参与报刊的话题征稿。这些征稿中提出的问题,都能很好地促进我们一线教师去思考,去落笔,去争鸣。

更退一步讲,一线教师写教学反思,写教学设计,写说课稿应该是人人都会的。我们可以把任教的学科的每一册的每一个章节内容写出来,形成一个教学设计系列、教学案例系列、说课稿系列、教学反思系列、课件系列等等。这对于自己成长来说,都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

三、一线教师如何开辟教育写作的“试验田”――反思实践,读书助力,源头活水自然成

课堂、教室乃至教育,都可以成为一线教师写作的素材。尤其是课堂,教室是我们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我们完完全全可以变为研学做的“试验田”,尝试对教育进行研究、实践、反思、提升、写作、分享。

1. 反思。反思什么?反思成功,反思灵感,反思艺术;反思失败,反思失误,反思不足,反思不当等等。总体来说,小的方面:反思我们的课堂一点一滴发现和处理,反思我们每一个的教学环节的预设与生成,反思我们的作业布置量与质的统一,反思我们的课改实践行动,反思我们的办学行为,反思我们的师生关系处理,等等;大的方面:反思我们的课程意识,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反思我们的教书育人职业道德,反思我们的教育良心,反思我们的教育良知等等。总之,反思就是提出问题,自问自究,反思就是微课题,自行设计探究计划,实施实验计划,得出实验结论,从而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举措,然后付诸行动。

2. 实践。 反思过后,初步找到问题原因,就会自觉付诸课改行动,这是难能可贵的。怕的是,明明是自己错了,还固执己见,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始终放不下来。有的老师总是与学生发生冲突,别人为他悲哀,他却无动于衷,自以为是,单纯认为“现在的孩子任性”“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他从来没有想到,孩子们不喜欢我,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我是为孩子们好”是你的真心话吗?考虑过那是为孩子们好吗?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民族利益不一致的时候,你的教学行为是“围着部长转”,还是“围着家长转”,抑或只是“围着校长转”?你有没有底气大声说出来?有没有勇气坚持做下去?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一、让先进的办学理念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精神文化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家认同并付诸行动的教育信念。近年来,我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宗旨,尊重教育规律,端正办学方向。教学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为学生指引的方向、创造的环境和营造的氛围。我们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让每一位教师理解:教育的本质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好习惯、好品格,其宗旨就是引导学生走向幸福;让每一位学生知道:一天进步一点点,一生会有大发展。让每一位家长明白: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坚持把人格教育放在第一位,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 》《三字经》等文化经典,用古圣先贤的教诲来指导学生的言行。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一直坚持“三心二力”(责任心、仁爱心、自信心和自控力、抗挫力)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我们要升学率,但更要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能力;我们搞教学竞争,但绝不把重点只放在培养几个尖子生上,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我们坚持均衡分班,全员参评,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合理的评价。同时,我校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和学法交流活动常抓不懈,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进取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让扎实的实践过程成为推动学校前进的行为文化

先进的办学理念要靠扎实的实践过程才能转化为教育成果。在暑期教师学习班上,我们对上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对教育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新学年的奋斗目标:向过程要质量,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坚持课堂教学改革,坚持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落实课堂教学“四字方针”――有趣、有效,做到“备课要研、课堂要活、作业要实”,每天上好一堂课,每周认真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每月高质量通过学校的教学常规检查,每学期上交一篇高质量的教育论文或是教育案例,每学年参加一次本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会。

如何将教师的善教转化为学生的乐学,形成一种课堂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生源爆满的现状给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挑战。上一学年,全校学生人数仍在3000以上,其中有1/3的学生为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子女。

一中一直是高中会考、高考、中考的考点,每次考试都会耽误几天的教学时间,还有教师老龄化、学科教师不配套、大班额等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只抓教师的常规教学过程,不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是很难提高教学质量的。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我们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三比三不比”活动,要求学生做到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大力营造“以爱学习、勤学习、会学习为荣”的舆论氛围。

我们一直努力将善教和乐学培植成为一种课堂文化,并把这种文化的影响力持续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用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文化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巨大能量。罗山一中建校近80年,教师队伍老化(平均年龄44岁),教师的福利待遇一般,而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却期望很高。

为此,我们针对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在全校教师中深入开展“三比三不比”活动:不比年龄比心态,不比清闲比贡献,不比学历比学识。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八字方针”:用心、尽责、自律、创新。在日常管理中,我们把《论语》《诗经》等传统文化经典与师德教育紧密结合,把制度约束与多元激励评价紧密结合,引导教师敬畏规则、心系学生。

上学期初,学校提出“四大建设工程”,即师德建设工程、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平安建设工程、办学内涵深化工程,旨在通过文化的感召引导每一位教师从平庸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四、打造净化学生心灵的校园环境文化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带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生命的滋养。为此,我们一直在用心营造和谐、高雅、向善向美的环境文化。

走进一中的校园,无论站在哪个位置,眼前总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漫步在校园,随处可见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标语口号:尊品格修身养德,重学问励志成才;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存善德人更美……在主教学楼门厅内的墙角处,摆放着一架钢琴。课间闲余,师生可尽情弹奏,琴声、笑声时时飘荡校园。书画室里,一幅幅师生的绘画、书法作品让人心旷神怡。阅览室内,同学们如饥似渴地读着各类书籍。

2014年11月,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验收小组来我校评估验收时,对我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学校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学校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并荣获河南省校园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4月,我校在全省学校文化建设经验交流大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受到广泛好评。

一路走来,我们深切地感到,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不能靠升学指标的高压,也不能靠冷冰冰的制度约束,更不能靠校长的权力驱使,而是要靠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植出的向上的学校文化进行引领。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自我评价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力、特长、兴趣和爱好,来分析规划毕业后即将从事的职业,从而确立自已将来的职业方向和奋斗目标,明确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制定最优的学习计划,提出可行性的、有针对性的,方向性的设计方案。

一、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了解社会、客观的择业以及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过程。制订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挖掘大学生的潜力、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力、创造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人生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好的有用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欠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目前,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能力和兴趣等没有客观、明确的认识,对自身的优劣势也不是非常清楚,这种模糊的认知直接影响并制约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

2、欠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

(1)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都比较欠缺,认为在学校里学好本专业课和本专业的技能就行了,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那是毕业后走出校门后的事情,现在有没有都行,即使有,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这种思想观念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当淡薄,甚至于有的大学生抱着走一步说一步的想法,致使他们不愿意花时间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做相应规划。(2)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与社会脱节,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了解、盲目乐观,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对当前社会各行业情况、所需职位信息等缺乏相对了解,对真实的职业环境缺乏认识,即使做出了一定的规划,也只是目标比较远大,还是停留在理想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3)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很迷茫,认为自己能否找到理想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兴趣、爱好无关,能否就业完全依赖于自己是否有一个好的家庭背景,,与自己的素质修养和职业生涯设计没有关系,所以思想比较懒惰,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忽略个人的职业规划。

3、没有一个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高校是大学生进行规划、选择和探索职业生涯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设计,树立“职业创业”理念,激发创业激情,提高创业能力的地方。由于大学生的匮乏的经验和自身的能力问题,很难准确的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急切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做针对性理论指导,这就需要学校的帮助。目前,我国高校并没有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教育环节还比较薄弱,指导的教师队伍素质也不高,也没有比较专业的规划知识,更没有扎实的就业指导基本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起不了太大的帮助作用,从而导致了很多学生的“错位就业”。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1、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高规划意识

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虽然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但是最关键的还在自己,高校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了解自身优劣势的实际情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克服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认清择业与就业关系,增强创业意识,明晰创业思路,提高创业能力,使大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智商、情商与职业的选择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规划观。

2、健全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1)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大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

可以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大学三年的学习中,大一时,引导学生熟悉学生的新环境,对自己、对学校、对专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使其很快的进入大学生活,并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有一定的思考;大二时,在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社会、对行业、对自身价值进行近一步的认识和思考;大三时,面临毕业,通过毕业实习,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熟悉和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引导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实现很好的就业。

(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当前的高校都为大学生举办相应的职业生涯讲座课,或者是专门开设此类课,针对面很广,难以考虑到大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个性化需求得不到切实满足。为此,应积极创建条件,推进个性化辅导。从而打造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要力量,专兼结合、比较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指导队伍。

(3)使规划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高校除了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外,还可以开设面试技巧、就业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实务技能等方向的讲座或者是选修课,把国内外先进的规划创新设计理念引入课堂。另外,在校园里,还可以举办丰富的职业规划活动,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和规划的兴趣。例如: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组织职业规划大赛或者是相关内容的讲座,进行校园招聘模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即调动了学生对规划的兴趣,又丰富了规划知识,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4)搭建网络资源平台

当今社会的信息交流主要依靠网络,所以建立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网络平台是很重要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资料下载、网络学习等,还可以阅读大量的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指导意义的文章,满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同时在网站上,学校可以开设在线咨询平台,及时解答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文秀,张丽娟,彭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几点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2010(32):114-117.

[2]尹娟.导师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江苏高教,2011(1).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考试;评价;舞弊

[中图分类号] G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12-004-04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考试(特别是大规模选拔性考试)担负着为国选材的重任,涉及范围广,社会关注程度高。它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和国计民生,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考试舞弊(特别是有组织的团伙舞弊)动摇了公平、公正这一考试赖以生存的基石,破坏了人才的选拔和测量标准,败坏了社会风气,从更高的程度上讲是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威胁国家安全。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同考试舞弊作斗争,有效地防治考试舞弊。

一、产生考试舞弊的原因

在我国,考试是社会育人、量人、选人的重要机制,也是社会机会和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任何一种考试,特别是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其结果都是分配某种社会机会或资源的根据,而这种社会机会或资源又常常是进一步获得社会机会或资源的根据,是影响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因素。考试与考生切身利益有着极大关联,考试结果关系到考生能否获得某种社会机会或资源,进而影响其社会分层。而舞弊则可以为考生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提供机会,这正是考生作弊的原动力。

当前的社会正处于经济转轨和价值转型期,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都处于紊乱状态,人们的道德选择出现多样化,新旧道德观念相互交替、相互冲突,道德文化和道德规范出现了结构性失调,社会秩序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整个社会弥漫着浮躁、功利性的浓厚氛围,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注重当前功利而忽视长远发展,已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理和不劳而获的社会投机心理使生活在这种社会氛围中的考生容易产生投机侥幸心理,折射到考试中便是作弊现象的泛滥。这是产生考试舞弊的社会原因。

现有考试制度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是产生考试舞弊的直接原因:

首先,考试方式过于单一,主要是纸笔考试,为考试舞弊提供了可能。现有的考试项目,大多数在考试内容上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状况,而忽视了对考生德育、体育、美育等状况的全面考查;主要考查考生的智商,而忽视了情商的考查。如此,不仅考试结果不够全面,纸笔考试的方式也为考生作弊提供了机会。

其次,考试次数过于简化,主要是一次考试,增加了考试舞弊的可行性。现有的考试项目,大多数是一考定终身。考生只要在一次考试中舞弊成功,就能够顺利过关,获取相当的利益,这会大大增加考生作弊的动力。例如,考生只要通过了高考,就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就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而不读大学的人这种机会就会少很多,两者差别悬殊。

再次,考试舞弊的处罚力度过轻,难以起到惩前毖后、警示他人的作用。2004年5月20日,高考前夕,教育部颁布了《国家考试违纪处理办法》,规定只要认定一科考试作弊,所有科目成绩全部作废。这样的处罚力度与以前相比是重了很多,但仍然相对较轻。考生作弊被发现后只是取消了当年的考试成绩,惩罚的威慑力不大,考生作弊成本不高,与作弊成功的诱惑相比,作弊失败的惩罚则显得不痛不痒。现有的规章制度对考试舞弊的惩罚力度不够,很难有效减少考试舞弊行为。

最后,考试代替评价,成为考核人才的唯一途径,是产生考试舞弊的最根本原因。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评价人才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一系列的多方面多角度的程序和活动,既有形成性的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既有关于智商的评价,也有关于情商的评价。而考试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的方式和要求解答试题,形成量化的测评数据,主要是一种关于智商的终结性评价。可见,考试是评价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评价需要考试,但考试不能代替整个评价。当前在考试与评价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不清,相互混淆的问题,不能区分考试和评价的不同功能和不同方法,主要倾向是用考试代替评价,把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乃至唯一的评价指标,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考生的唯一标准,造成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结果被简单、机械使用,评价体系既不科学也不全面。如此一来,考试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人们往往寄希望于考试能够解决人才评价中的所有问题,而考试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难以承担如此重任。人们对考试发挥评价功能的期待的无限性与考试本身评价作用的有限性之间产生了矛盾,时常发出不和谐的音符,这正是产生考试舞弊的最根本原因。

此外,考试舞弊还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竞争氛围和考试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防治考试舞弊的对策

(一)从考试过渡到评价,用评价的观念和方式改造考试,给考试减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全面、健康的评价体系,是防治考试舞弊的根本途径。

考试是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足以承担起整个评价体系的功能。我们要把考试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用评价的观念和方式改造我们的考试,使其在评价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与发展,强调对人才实行全方位和多角度考核。从考试过渡到评价,也要求考试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变化:

一是在考试内容方面,要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二是在考试方式方面,要提倡给予考生多次的考试机会,综合应用多种考试方法,改变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三是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坚决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标准的做法,考试成绩只是评价考生的一项指标,还要考虑考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考生特长、考生公民档案等),将终结性考试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总之,在从考试过渡到评价的过程中,考试作为评价人才的一种方式,需要和其他的评价方式如考生实践活动、公民档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和判断考生学习和发展的状况,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我们还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提倡分类、分项考试,给予学生多次考试的机会;在考试内容上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注重全过程监督与测评。

从考试过渡到评价,会大大削弱考试在评价人才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大大减少考试与考生利益的关联,从而达到为考试减负的目的,这将从根本上削弱考生作弊的原动力。试想一下,如果一名考生,费尽心思,冒着风险,作弊成功,但是,还是不能获得他希望得到的利益,他还会作弊吗?另外,由于整个评价过程考核方式多,参与面广,环节多,时间也比较漫长,考生作弊的成本会大大增加,作弊成功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考试作弊的现象将会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失。

我们试以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体系为例来说明从考试过渡到评价能有效防治考试舞弊。现有的高校普遍实行“严进宽出”的评价体系,考生只要通过高考,一般都能顺利毕业。这种评价体系过分注重“高考”这一入口关,而忽略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全过程监督和控制,这应该是刺激高考舞弊发生的重要原因。现行的“严进宽出”的评价方式,无异于向所有的考生发送这样一个清晰的信息:只要能够通过高考,毕业就没有问题,这无疑会大大刺激舞弊者的信心。对他们而言,舞弊的成本大大降低,只要一次舞弊成功,就会万事大吉。正因为此,尽管高考考试管理日益加强,对考试舞弊的惩罚也有所加重,但作弊者还是前仆后继,络绎不绝。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高校改变评价体系,实行综合评价,在入口上,改变唯高考分数决定录取的做法,既要看学生的高考成绩,也要看平时学业成绩,还要看学生的道德档案;在出口上,整个大学期间,学生需要接受并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评价,既有智力考试,也有情商考查,还有毕业论文评价等,不合格的学生将会被淘汰出局,即使是真正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也必须全心全意地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顺利毕业。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舞弊者几乎是“无所遁形”,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混文凭”,只能“无功而返”。这将会大大削弱考生作弊的可能性。

其他考试也是如此,比如职业资格考试,不仅要看考生在入口考试中的成绩,还要看考生在实际职业工作实践中的表现和业绩。即使是考生通过了考试,获得了某种职业资格,如果在随后的工作中不能胜任,有关部门可以随时取消其任职资格。这样也会大大减少考试舞弊的发生。

在给考试减负的同时,我们还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使考试形式趋向于多样化,给考生以多种选择的机会,从而达到减少考试舞弊行为的目的。比如,高考等选拔性考试可以把考试成绩同中学期间平时成绩和考生综合表现结合起来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自学考试等水平性考试可以尝试实行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平时考试与统考相结合;医师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可以实行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实践操作为主;学校考试可以将写论文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理工科考试可以考虑在试卷后面附一页与考试内容相关的答题公式;文科考试可以考虑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等。考试形式的适当变化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减少舞弊现象的发生。

(二)积极建立公民档案,争取早日在全社会建立健全诚信体制,为考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考试舞弊的实质是“诚信问题”,也就是考生用欺诈的手段谋取不符合自己实际学习水平的较好的考试成绩。考生不讲诚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社会渊源。我们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考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是维系社会基本秩序的基础,做人要讲诚信。建议国家为每个公民建立公民档案,该档案应与公民升学、升职、贷款、公派留学、评先等挂钩,公民不讲诚信的行为,将被记载下来,并影响其一生,真正在社会上形成不讲诚信者寸步难行的氛围。我们要通过建立公民档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讲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文化氛围,弘扬正气,打击歪风,使每个公民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精神和道德境界,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为诚信应考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同时,我们要在社会上营造健康积极、有理有序的竞争氛围。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片面、过分强调竞争的社会心态是作弊行为的始作俑者,也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随着社会的多样化发展,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多元化演变,成才不只一条路,成功更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我们要提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的想法,要反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死我活”的观念,多讲合作,少讲竞争;多谈团体,少谈个人。从小培养公民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进一步化解考试舞弊的思想源泉。

(三)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制体系,加大惩罚力度,让考生懂得作弊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使其不敢作弊。

一是要加快制定《考试法》,使惩罚考试舞弊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要采用严刑重典对作弊(特别是有组织的团伙作弊)重拳出击,以儆效尤。考试舞弊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秩序的公然挑战,是对大多数公民合法权益的公然侵犯,理应给予严厉制裁。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对科举考试中作弊考生的处罚都相当严厉,考生在殿试时作弊,会被视为犯了“欺君之罪”,不仅自己会掉脑袋而且会株连九族。发达国家对考试舞弊的制裁力度也很大。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美国执法部门曾在国内13个州以及首都华盛顿逮捕了58名在托福考试中作弊的外国留学生,其司法部官员认为,在托福考试中作弊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所有被逮捕的学生都面临阴谋欺诈的指控,如果指控成立,将面临最高5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的处罚。相对而言,我国对考试舞弊的处罚力度不够,不足以震慑舞弊者,因此,要加大对考试舞弊的惩罚力度,可以考虑将重大考试舞弊行为定性为犯罪,纳入刑罚体系,对其他考试舞弊行为也要从严从重处理。

(四)要健全考试机构,加强考试管理。我们要加强和完善考试命题、考务管理、考场监考、考试巡视、舞弊投诉及处理等诸多考试环节的管理,还要运用高科技手段,更新、提高反作弊技术,确保考试舞弊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戴家干.历史的抉择与时代的任务[J].中国考试,2007,(8).

[2]江畅.教育考试公正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2007.

[3]邓道玉.论考试舞弊防范对策研究[J].中国考试,2004,(6).

[4]裴云.高考舞弊及其所预示的危机[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研究),2006,(12).

[5]徐俊华.大学生考试舞弊的社会心理探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3,(1).

上一篇:医学科学范文 下一篇:全科医学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