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语境范文6篇

时间:2023-03-10 01:45:49 版权声明

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语境;语篇;情景语境

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约束的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不论是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最终都要经由语言表现出来,因而必须受到语言本身的一些特征的制约,如任何语言在实体层都要一个音、一个音一个词、一个词地体现出来,而且在一定语境的表述都不是互不相干的。他们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使语音盒词语产生有意义的联系。这种有意义的表述的集合就是语篇。

语篇所具有的含义主要是依赖于语境才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同,同时语篇也是语境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形成特定的语篇模式或语篇结构。使用语境理论来解读语篇,对于提高语篇理解能力事半功倍。

语境的分类标准很多,简单的一种方式为:语篇内部环境(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类语境对连贯的作用强度和方式各有不同。语篇可分为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两者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口头语篇注重情景对话,书面语篇的理解则更多依赖上下文。因此,进行语篇分析时,语境的考虑是不容忽视的,它对于理解语篇的结构,把握人物的性格与故事情节有突出的效果。

一、语境及其构成因素

语境是语用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对于语境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诠释。总之,语境就是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它由以下要素构成:1、语言语境,即语篇内部的环境,具体指在话语中位于某个语言单位前后的语音、词、短语、句子、语段和语篇。2、情景语境,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性质、参与者的相互关系、时间、地点、场合、话题、媒介、意图等。3、文化语境,指言语交际者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道德规范、思维模式、、价值标准、会话规则等。4、个人认知语境,指交际参与者个人的认知环境,即指个人储存在大脑里的关于客观世界的一般知识,各自的经历体验,参与者对对方所具备的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对言语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的了解程度。

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将伴随言语事件发生的社会情境特征概括为“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即言语事件发生时的实际情景,包括言语时间的参与者、参与者的身份、言语交际的时间和地点、交际媒介、话题、交际的正式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也可以是指背景语境(background context),即交际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包括特定的社会传统、文化习俗,历史常识以及交际者私人间的相互了解等。加拿大的语言学家格里高利把情景语境分为三种: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它们是情景语境三个主要的变项,这三个变项是相互影响的。情景语境是语篇的直接语境,可以被看做是促成语篇构成的所有相关特征的抽象化。

二、情景语境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1.有助于确定歧义词的情景意义。语言中一词的歧义的现象十分普遍。歧义有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两种。形成词汇歧义的原因主要是词语中存在着同音异义(homonymy)和一词多义(polysemy)的现象。如果遇到歧义词,如何通过具体语境来判定其在特定的语篇中的含义呢?根据J.Trier所提出的语义场理论(Semantic Field Theory)在同一个概念的支配下结合在一起的词语可构成一个语义场,属于同一个语义场中的词语在语义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共现(co-occurrence)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shop与clothes,trousers,checkstand,jewely,shop assistant,hat,showcase,discount等词语在语义上密切相关,因而共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同一语篇中出现许多词语一般属于同一个语义场,那么在一个语篇出现的歧义词必然和与其共现的其他词语在语义上有联系。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歧义时,需要在语境中寻找与它处于同一语义场的词语,并以此为语境线索,激活大脑中的相关图式进行推理,从而确定它的情景意义。这个时候,某些歧义词就可以利用相同的语义场来得以界定。

2.情景语境能够促进语篇中隐含的意义的理解。语篇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种:即显示意义和隐示意义。前者指语篇的表层意义,通过分析意义单位较容易把握,但后者往往需要结合语境,才能领悟其深层次的隐示意义和言外之意。例如:A: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omedy film we watched last night? B:I was sleeping all the time。B显然不仅仅是说他一直在睡觉,而是通过此话表达他对那场喜剧电影不好的印象,这就是这个场景中的隐性含义。通过这种效果,有时能够避免语言过分直接,造成交际失败,引起交际者的沟通障碍。又如:A:Where is my box of chocolates? B:The children were in your room this morning。这里B没有直接回答A的问题,而是说了一句与A的问话毫不相干的话语作为回应。由情景语境分析出的隐含意义为:巧克力可能被孩子们取走吃了。可见,情景语境对于隐示及言外之意的重要性。

3.消除跨文化理解的障碍。不同的文化语境往往赋予不同语言单位不同的语义。如在“Why I teach”一文中有一句话“B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day begins to breathe”该句中的字面意义不难理解。但它却涉及到圣经中的一个典故。这里运用圣经典故赞扬工作就像上帝创造人一样。塑造了学生的灵魂,给他们以精神的生命。通过情景语境在语篇环境中的应用,对于更好地理解语篇能够起到无可限量的作用和价值。“The candidate met his Waterloo in the national election.”句中“met one’s Waterloo”这一习语涉及到的文化含义为:遭到惨败。所以,消除跨文化理解的障碍把握特定情景语境才能有助于理解语篇的意义和交际意图。

4.情景语境能补充作者或语者省略的信息。例如:A:I am wondering whether you’d care to spend the evening with me.B:I’d love to.根据上文可以推断I’d love to后面省略了spend the evening with you.由此可见,上下文语境或情境语境对理解语篇中的省略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于情境语境意识的培养,更能把握语篇全局,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三、总结

文章通过讨论情境语境在语篇分析中的四个方面应用分析了情境语境在语篇分析中的具体应用。语篇理解是英语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只注重传统的词汇教学不重视篇章的结构会导致学生及读者迷惑甚至走向误区,阅读理解能力难以提高。通过培养语境与语篇的相关知识,加强情景语境和语篇的分析能力,能弥补这一不足并能达到语篇理解的一定高度。因此,正确的分析语境意义才能理解语篇的含义,意义及交际目的。情景语境是语篇中各种类型语境中的直接语境,与语篇理解的关系最密切,是促进语篇理解的直接因素。对情景语境的培养及重视,对于理解语篇,提高学习效率有着不可估计的效用。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情景语境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境语境;素质教育;兴趣;口语交际

传统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呆板,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都是在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任务似乎只是对单词和语法规则的死记硬背,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逐渐深入教育领域,英语教学也由只注重英语知识的教学发展为对学生英语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的长远发展,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要求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成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为情景语境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英语交际技能的提高。

一、通过媒体辅助,创设情景语境

语言首先是有声音的,只有在有声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培养和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听是获取语言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由听觉引起的注意力能达到64%。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是基础,使用现代媒体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听说环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录音机,语音室是较为普遍的录音媒体,其操作简单,方便教师控制教学信息。录音磁带能提供纯正,地道的语音材料,便于学生模仿和矫正口语,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单独的听音也许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借助录像、电视、电影及计算机媒体创造更加丰富逼真的语言交际情景。例如播放英语原声电影。原声片语言密集程度高,交际环境真实自然,语言从形式到内容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习者在语言音乐文化生活等艺术交融的氛围中接触语言,大大超过了单听录音的效果,学生的思想热情被唤起,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进而产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需要。

二、通过学生参与,创设情景语境

初中英语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展开课堂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也能为课堂教学创设情景语境。而且,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丰富的资源,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设情景语境时取之不尽的源泉。学生的高矮胖瘦、兴趣爱好、个人资料、家庭情况、亲戚朋友、生活经历都是可以拿来在课堂中和同学们分享的内容,都可以为创设情景语境提供素材。比如在8A What is the matter?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通过让某个学生诉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教学创设情景语境,其他学生根据他的问题为他出主意,帮他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办法。在教7A Do you like bananas?这一单元中的Food时,请一胖一瘦两个同学分别介绍他们各自通常吃什么,让全班同学从他们的介绍中找出什么食物好。初中英语教材中提供了大量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所喜欢的内容,这些内容又都是学生们所熟知的,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创设情景语境成为可能。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非常乐意在课堂中介绍自己的情况,倾听他人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活动只是用另一种语言讲自己的故事罢了。

三、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景语境

现代化电教手段可以弥补教室物理空间的局限性,把生活这个大课堂搬进课堂教学之中。目前,现代化电教手段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例如:在进行7B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二课时教学时,选用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片段,将各种动物的外貌特征、栖息地域、生活习性等先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用本单元的重点句型进行描述。这样做不仅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景语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觉得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在该课时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先观看了一段从网上下载的名为Heal the World《(拯救世界)})的Flash,该段Flash反映了人类由于破坏自然资源和滥杀动物,最终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濒临毁灭的境地。看完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了如何拯救人类生存环境的见解,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取得了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通过游戏激趣,创设情景语境

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形式创设的情景语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用英语思维和交际的能力。游戏、竞赛是一种亲身经历的综合性的活动,要求参与者既动脑又动手,这正好符合初中学生爱说爱动、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

无论是游戏也好,还是其他手段的运用,通常情况下,运用现代媒体表现形式,将会给我们英语课堂还来生机。文字、图像、声音乃至视频和动画等信息,可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绘声绘色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互,克服了传统的线型结构的缺陷,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扩散思维方式和思维积极性;多媒体带来的多重感官刺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真正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发现式学习和创造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情景语境的创设,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大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教学内容,开阔了教学视野,扩展了学生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间,使学习途径更广泛,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创造了条件。

情景语境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电视读报;情景语境;话语基调;话语范围;话语方式

电视读报节目是近年来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涌现的新样式,业界和学术界都在密切地关注,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新闻学、传播学的角度切入的,从情景语境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的文章目前还没有,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的《媒体广场》、《马斌读报》、北京电视台的《现在读报》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四个读报节目为样本,根据韩礼德(1964)归纳的三个情景因素:话语基调、话语范围、话语方式,来具体分析电视读报节目的情景语境。

一、从话语基调分析电视读报节目情景语境

韩礼德把话语基调界定为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下面从话语基调的交际双方的关系上来分析电视读报节目的情景语境。

电视读报节目借助的是电视媒介,电视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赵雪(2005)在《电视访谈节目的语境》一文中,认为大众传播语境是电视访谈节目最重要的语境。电视读报节目是单向的、无即时反馈、非面对面的交流的大众传播行为,从话语基调上看,电视读报节目的情景语境本质上也是大众传播语境。

从权力这个因素来看,电视读报节目的大众传播语境中传者和受众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大众传播的受众不像人际传播的参与者那样主动、互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很多读报节目都设置了“观众来信”和“短信互动”板块。比如《马斌读报》每次都在节目的最后读一封观众来信。东方卫视的《看东方》推出的短信互动,观众可以就当日播出的任何一条新闻,包括读报新闻发表观点和看法,通过手机短信发至电视台,充分体现了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意识。

电视和报纸同为大众传播媒介,在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上,电视读报节目的语境和报纸的语境相同,都是大众传播语境。前面我们分析过电视是电子媒介,而报纸是印刷媒介,所以从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看,同为大众传播语境的电视和报纸会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从受众的角度来比较电视读报节目和报纸之间的不同。受众在获得报纸信息时,大多是主动获取,可自由阅读也可重复阅读,参与度较高;而看电视时,却常是被动接受,注意力也不太集中,参与度不高。两种不同的信息接受方式决定了电视和报纸在受众上的差异。电视读报主要传递报纸的信息,而且采用“读”的形式,比起其他电视节目,受众的参与度更是大大降低,观众甚至可以在看电视读报的同时做其他的事而几乎不影响接受读报的信息,电视读报节目的播出时间大部分都在早上,受众可以在洗脸、刷牙、穿衣、吃早点时“听” 电视读报。

二、从话语范围分析电视读报节目情景语境

韩礼德把话语范围界定为语言发生的具体环境,其中包括话题以及参与者参与的整个活动。电视读报节目的话语范围主要是话题。

本文统计了《媒体广场》4期节目,《马斌读报》12期节目,《现在读报》8期节目,共24期节目582条新闻。其中,人情味较浓的“软新闻”,即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类新闻较多。而题材较为严肃的“硬新闻”则相对较少。

这些软新闻都与老百姓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等方面密切相关,关乎民生,是站在百姓的立场去读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

还可以从读报节目的内容定位上看出他们的话题取向:

《媒体广场》所在的栏目《朝闻天下》的定位:“开启全新一天新闻服务生活”,栏目改版后,“在内容上加大观众收视意愿更强的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和天气出行资讯、生活服务资讯的报道量”。

《马斌读报》所在的栏目《第一时间》节目理念:“经济味、早间味、人情味;整体风格:实用、鲜活、大气。《马斌读报》的内容定位:头条(多家媒体关注的重点)、城市话题、不同意见、轻松阅读等。”

《现在读报》虽然没有明确的节目定位,但是节目开始就是一个“晚报最新”的板块,晚报的内容都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在读报》除了选取北京本地的晚报《北京晚报》和《法制晚报》外,还有意地选取外地晚报的最新消息,如《长沙晚报》、《沈阳晚报》、上海的《新民晚报》等。以最快的速度播报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体现了强烈的平民情怀和服务意识。

《有报天天读》虽然读的政治、经济类的硬新闻较多,但是它选择的大多都是大陆观众难以见到的东南亚华文报刊和西方主要媒体,而且做了软化处理,语言非常口语化,是以“说”的方式介绍给大陆观众。

三、从话语方式上分析电视读报节目情景语境

韩礼德把话语方式定义为语言本身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语言交际所采用的渠道或媒介。朱永生(2005)在《语境的动态研究》一书中认为话语方式除了媒介这个要素外,还包括交谈方式。

下面从话语方式的两个子要素――媒介、交谈方式来分析电视读报节目的情景语境。

从媒介上看,电视读报节目借助的是电子媒介。电视和广播同为电子媒介,但是广播是单讯道传播,而电视是声音和画面双讯道传播,所以广播的报纸摘要节目和电视读报节目因为话语方式不同,两者的语境也不同。据此,我们可以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央电视台的《媒体广场》等读报节目区分开。同样,报纸是平面媒体,我们“读报”时凭借的是印刷媒介。电视读报节目虽然也是在“读报”,但是它凭借的是声画双讯道的电子媒介。既然媒介不同,电视读报节目的语境也就不同于报纸的语境。

网络这种“新媒介”的出现,创造出新的语境。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都有专门的新闻专区供受众溯览,打开一看,这些新闻大多来源于报纸。网络这种“新媒介”最大特点就是新闻的后面一般都有“发表评论”这一项,点开后可以看到数百条甚至数千条针对这条新闻的留言,如果你乐意,你也可以注册后在留言板上提交留言。可见网络和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给受众提供一个平台,让受传双方实现良性的互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虽然都是大众传播,但是,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信息接受的被动者,网络能够很好地实现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网上读报。根据网络和电视这两种媒介的不同,我们也可以把电视读报节目的语境和网络报纸新闻的语境区分开。

电视读报节目和报纸这个印刷媒介相结合,也使电视读报节目的语境具有和其他电视新闻节目不同的特点。前面我们提过电视是声音和画面双讯道传播,那么电视新闻因为有了画面就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能把新闻现场真实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而电视读报节目是以语言为主,画面单调,仅有演播室画面加上报纸版面,没有新闻人物和新闻现场的活动画面,缺乏“现场感”。不过,和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相比,电视读报节目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将平面媒体的深度、广度报道优势与电视媒体的视觉化、形象化结合起来。

从交谈方式上,电视读报节目是独自,这一点可以把电视读报节目和其他以语言为主的电视新闻节目区分开,如访谈类的《新闻会客厅》和谈话类的《实话实说》,这两类节目的交谈方式主要是对话。

四、结语

从韩礼德的三个情景因素切入,电视读报节目的情景语境分析如下:

第一,从话语基调的交际双方的关系上看,电视读报节目语境是一种大众传播语境。从受众的角度可以比较出同为大众传播语境的电视读报节目和报纸之间的不同。

第二,从话语范围即话题这个情景因素来分析,除了《有报天天读》外,统计发现:大部分的电视读报节目在话题上是那些人情味较浓的“软新闻”,题材较为严肃“硬新闻”则很少。

第三,从话语方式的媒介这个因素上,可以把电视读报节目和报纸、广播的报纸摘要节目、网络上的新闻版块区分开,从交谈方式上又能把电视读报节目和以对话为主的电视新闻节目分开;所以电视读报节目是以电视为媒介,以语言而不是以画面为主要表现手段,并以独自的方式呈现。

情景语境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情景语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程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标识。然而,受时代影响、价值观多元化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广泛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说的是让人费解的网络语言,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可怕的冷漠感。如何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觉提高对祖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兴趣和认同感呢?文章将深入解析实施情景语境策略,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初中语文课程进行探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种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涵盖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生存智慧,是稳定社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中华民族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广大,内涵丰富,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戏剧艺术、建筑文化、语言文字、医药医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等文化现象。

二、国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初中语文课程的规定

2021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1号),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学科安排等要求。

(一)国家明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主题内涵

在主题内容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了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大主题内涵进行教学:一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二是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三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二)国家明确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比较系统地介绍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灿烂文化的历史及伟大成就,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悠久历史及其对世界的意义,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古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格言警句、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13个类别,这些类别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都能找到。

三、情景语境策略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情景语境最开始是言语活动的一个解析单位,但后来也逐渐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所谓情景语境策略,即在语用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营造恰当而生动的情景语境促进交际。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符号,缺乏直接观感,又往往用初中生还不能十分理解的文言文来表达,在理解上存在难度,情景语境策略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发现,从教学课堂与文化历史之间的构造关系的角度,可以将情景语境划分为再现式情景语境、代入式情景语境、对比式情景语境、再造式情景语境等四种类别。这四种类型情景语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传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再现式情景语境

再现式情景语境即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场景,尽量还原传统文化关键因素,使学生与教师进入到传统文化典型场景进行文化传承。比较适合运用再现式情景语境进行教学的,无疑是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两大类传统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教育部编写审定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涉及风俗习惯的主要包括:庙会(鲁迅《五猖会》七年级上册)、送别(李白《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上册、朱自清《背影》八年级上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年级下册、李白《送友人》八年级下册)、踏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欧阳修《采桑子》八年级上册)、社戏(鲁迅《社戏》八年级下册)、腰鼓舞蹈表演(刘成章《安塞腰鼓》八年级下册)、灯会(吴伯箫《灯笼》八年级下册)、书信(傅雷《傅雷家书》八年级下册)、满月酒(刘绍棠《蒲柳人家》九年级下册)、打猎(苏轼《破阵子·密州出猎》九年级下册),主要涉及9类14篇文章。涉及传统节日主要包括:过年(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七年级下册)、中秋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年级上册、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九年级下册),主要涉及2类3篇文章。在这些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中,对一些大型的风俗或节日,如过年或中秋节、春游,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不必创设情景。在这里,可以选择“灯会”作为主题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全班划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款灯笼,写上灯谜或祝福语,在晚上熄灯挂上灯笼,全班模拟进行短暂灯会,让学生通过再造的灯会场景切身体会到中华传统习俗的伟大之处,受到其文化熏陶。教师再加以总结引导,普及灯会常识,探讨灯笼由来、发展、种类及其作用,开阔学生视野、升华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

(二)代入式情景语境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据统计,在教育部编写审定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共收录古诗词82首,其中古诗62首,词20首。82首诗词,时间从上古到现代,跨越历朝历代,主题思想也是丰富多彩,有览胜咏怀,如曹操《观沧海》(七年级上册)、王湾《次北固山下》(七年级上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七年级上册)、温庭筠《商山早行》(九年级上册)、张养浩《山坡羊·潼山怀古》(九年级下册)等,有爱情吟唱,如《关雎》《蒹葭》(八年级下册),有离情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年级下册)、李白《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上册),有登高抒怀,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七年级下册)、王安石《登飞来峰》(七年级下册)等,也有抒发爱国情怀,如李贺《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等。虽然古诗词各具特色,写作背景也不同,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在某一瞬间触发思绪或感情。在教学中注意创设这个情景,在模拟环境中让学生代替作者进行观察、思考,看是否也能产生同样的思绪或感情,这就是代入式情景语境。代入式情景语境可以让学生扮演诗词作者,对诗词主题更有代入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如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班上临时开辟一条“离别通道”,“王勃”在这头挥手送别,“杜少府”在那头泪如雨下,两边都是“哭哭啼啼、伤心欲绝的行人”,试问学生如果是“王勃”,他能想到什么?如果要作诗一首送给极有可能一去不复返的友人,诗上要写什么内容?这么一代入,学生就会产生离别的心绪,然后更能理解和敬佩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三)对比式情景语境

格言警句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散文、歌赋中,也包含有不少的格言警句。如《论语》十二章(七年级上册)中,包括一日三省、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格言警句;《资治通鉴》中《孙权劝学》(七年级上册)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等。在教授此类文章时,可以创设对比式情景语境,即创设模拟环境,学生自己与作者进行对比,察看与作者的差距,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格言警句中蕴含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凡魅力。如在教授《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八年级下册)时,可以创设孔子讲课情景,面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比较好?”的学生提问,你会作何回答?学生分组饰演“教师”,分别说出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制度,然后再与孔子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观点进行相比,再将现在的开放时代与孔子所处的封闭时代进行对比,就能更好地理解世代追求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超越时代,中国人民是多么热爱和平、渴望秩序。

(四)再造式情景语境

汉字是最能代表中国书法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书法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形式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初中语文课程要“立足汉字与文化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书法之美,体悟汉字魅力”。虽然在初中语文课本上没有单独开辟汉字为主题的课程,但在八年级上册设置了“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主题,学生可以在本节综合性学习主题中,寻找包括石刻等文化遗产,也可以寻找其他的文字作品。在教授汉字文化时,可以创设再造式情景语境,即创设文字尚未发明时期场景,“你如何记录生活和传承文化?”让学生在几乎无可利用的环境中,想方设法记录生活、表达想法、传承知识。在这个再次创造的过程中,学生思路会彻底打开,最终能够切身体会到象形文字的精妙,深刻理解汉字蕴含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样,再造式情景语境也适合在教授古诗词,创设与古诗词相似的环境,让学生重新“创造”诗词,重走作者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理解古诗词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之,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实施恰当的情景语境策略,能够很好地拉近学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更立体、更生活化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认同和向往。情景语境并非耗事巨大、矫揉造作的铺陈之作,而是目标明确、精准施力的传授捷径,对初中语文课程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秦新然.中小学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7).

[2]程为民.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情景语境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标记性 情景语境 共时 历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79-01

一、研究背景

美国语言学家Givon提出标记性是动态变化的,有无标记性主要取决于语境。但是目前很少有人对语境中的标记现象的动态变化进行系统性研究,本文力求通过分析这一现象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从而达到更好的言语交际目的。

二、标记判断标准

沈家煊(1999)将标记理论的划分标准归纳为6类:组合标准、聚合标准、分布标准、频率标准、意义标准、历时标准。事实上,一些标准并不普遍适用,一些标准很难驾驭。为了更可靠、更符合标记判断要求,本文把标记理论的判断标准总结如下:通常,我们把具有一般式、肯定含义、分布广泛、使用频率高、易于认知、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基本项目称为非标记性;反之,把具有复合形式、否定含义、分布狭窄、使用频率低、难以认知、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项目称为有标记性。

三、标记性语言在情景语境中的动态变化

标记在语用层面上是一个完全动态的概念。标记性的存在依赖于特定语境。标记性和非标记性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情景语境在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Takuo Hayashi, 1996.) 本文分别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分析标记现象转移。

(一)共时视角下的标记转移

共时视角下的标记项转移是指在特定的情景语境下,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标记现象的变化或转移。一般是从无标记项转变成有标记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句子有无标记性也取决于语境,依赖于交际主题和交际场合。

例:①: 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window?

②: Close the window. (Xiao, 2006)

实际上,以上两个句子表达了相同的含义,即请求受话者把窗户关上。然而,在不同的情景下,即对话者不同,上面两句话具有的交际功能也不同。以①为例,如果受话者是上级、年长者、陌生人,那么这种表达是贴切而得体的,这种表述是无标记性的。相反,如果受话者是朋友或熟人,这种表达是不贴切的、不符合常规的,这种表述就变成了有标记性的。

同样,如果②用在上级对下级或者长辈对晚辈之间,也是合理的,所以是无标记性的。而用在陌生人或者下级对上级之间,就是不恰当的、不合理的,就变成了有标记性的。由此可见,有无标记性完全是一个动态概念,并非固定不变的。标记性存在与否取决于语境,在不同语境主导下,标记现象会发生动态变化。我们不能撇开语境来区分某一个具体语言成分有无标记性。

共时层面的标记现象转移是一种短暂的交际行为。在某一情景中,人们通过标记转移赋予语言特殊意义,以实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标记现象可以通过情景语境从有标记性变成无标记性,或者从无标记性变成有标记性。

例:Rain is coming.

按照字面意思,这句话应该翻译成“要下雨了”,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面对不同的参与者,这句话的意思就会不同,词语“Rain”的标记性将会发生改变。对于年轻的韩流追潮族来说,Rain 是一位韩国明星,被人们所熟识,听到此话,知道明星Rain 要来中国了。在此情景下,Rain 是无标记性的。而对于那些不懂韩流的人来说,“Rain”是有标记性的,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情景语境说明他的身份,以便解释这句话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此时标记现象发生了变化。

总之,在特定的情景语境中标记性会发生转移,这种转移是一种动态的变化。

(二)历时视角下的标记转移

历时视角下的标记项转移是指标记性在语言发展的历时进程中发生转移。一般是从起初的有标记性转变成现在的无标记性,或者从起初的无标记性转变成现在的有标记性。这是一个逐步而缓慢的转变过程,不是瞬变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地点、交际双方的变化,使标记性发生了转移。

例: “SARS” 和 “H1N1”。

情景促进标记性从有到无,使其更易被人们接受和认知,也相应地起到警示和提醒的作用,如“SARS”和“H1N1”。 SARS初期, 人们不知道它是一种什么疾病,有多么危险,怎么预防,其临床症状是什么。SARS 是有标记性的。之后,它席卷了整个中国,变得越来越危险,人们开始关注它。报纸、电视、网络每天都报导它的最新趋势,介绍其临床症状,宣传它的预防措施。这样,专有名词 “SARS”应用越来越广泛,被人们熟悉,SARS的标记性发生了转移,成为无标记性。按照SARS标记性的转变模式,当H1N1爆发时,官方可以模仿SARS发生时的状况构建一个情景来宣传,人们会联想到SARS的巨大危害,认识这个标记现象,从而更好的预防它。在历时的进程中,H1N1从有标记性转换成无标记性。相同类型的标记项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从有标记性到无标记性的转换更加快速。与客观情景语境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身份、职业、教育、理解力、思想、知识、生平经历和感觉的变化,也能够使标记项发生转移。

四、结论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情景语境中的标记项转移进行了分析和阐释,由此看出,随着语境的变化,标记项也会发生动态变化。标记性和非标记性会随着情景语境的动态变化而发生转换。然而,作者对此方面问题的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Givon, T. 1970. Notes on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English Adjectives[J]. Language.

[2]胡壮麟. 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on的研究现状[J]. 国外语言学, 1996, 4.

[3]胡壮麟. 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3.

[4]朱永生. 语境动态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情景语境范文第六篇

电影《诺丁山》海报

语篇研究的重要性最早在英国得到关注。Halliday的Cohesion in English和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两部书为语篇研究提供了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 即系统功能的研究方法。(袁欣:《情景语境与对白的连贯性》,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2月号中旬刊)反映生活的电影对白语篇非常生动鲜活地体现现实世界人们的语言交流,本文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来尝试对电影对白语篇进行分析,证明语境理论在分析语篇连贯性方面的实际意义。

一、语境

1964年,韩礼德在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提出“语域”这一概念, 并明确指出:语域是情景语境的具体表现。他说:在任何一个情景语境里,有三个变量影响语言的使用。这三个变量为语场、语旨和语式,这就是韩礼德语域理论的雏形。(Halliday, M.A.K. The users and uses of language. In M.A.K.Halliday, A.McIntosh…&P..Steven(eds.)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1964.)语境, 特别是情景语境,对应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话语范围(语场)对应概念功能, 话语方式(语式)对应语篇功能,话语基调(语旨)对应人际功能。(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33页)语场决定了交际的性质和话语的主要范围;语式指语篇使用的是书面语形式还是口语形式等;语旨反映一方通过何种方式向另一方介绍他的所见所闻,表明双方因社会角色不同交流方式亦不同。

二、语篇连贯性

语篇被界定为一段有意义的连贯话语。胡壮麟认为, 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即语篇之所以能成为语篇在于它的语篇性(textuality),并非在于它的语法性(grammaticality)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胡壮麟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页)Halliday&Hasan并没有提出连贯(coherence)这个术语,而是用了语篇性(texture)来表达类似的概念。他们认为语域连贯和衔接共同决定语篇连贯。语域连贯指的就是语场,语式和语旨的连贯。在非标记情况下,下列任何一种情况都会使语篇失去连贯性:

1. 前面说的是一个话题,而后面转到另一个话题;

2. 前面使用非正式语言,而后面则使用正式语言;

3. 前面用第一人称,后面用第三人称;

4. 前面是会话语类,后面是叙事语类。(Halliday, M.A.K. & Hasan, R. 1976/2001,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4页)

连贯是语篇的主要特征。连贯是词语、小句、句群在概念上、逻辑上合理、恰当地连为一体。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因此,可以说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杨黎霞:《语篇语言学与翻译》, 载《中国科技翻译》2003年8期)Widdowson认为,语义上连贯的语篇可以没有形式上的衔接纽带。(Widdowson, H. 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Oxford:OUP,1978:96)

三、电影对白语篇分析举例

下面就对来自EN8848网站电影《诺丁山》的部分对白做语料分析。

Mr. Thacker: Yes, Miss Scott, Are there any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 two of you might be more than just good friends?

Anna: I hope there would be, but no, I’m assured there aren’t

Mr. Thacker: I was just wondering if it turned out uh ..that this person. I was wondering if Mr. Thacker realized he had been a daft prick, and got down his knees and begged you to reconsider, whether you would, in fact, then reconsider?

Anna: Yes, I believe I would.

Mr. Thacker: That’s very good news. Um… The readers of Horse and Hound will be absolutely delighted.

分析影响情景语境的变量:

话语范围: 威廉萨克假扮记者试图挽回安娜。

话语基调:明星与普通商人,两者有一定的社会距离。

话语方式: 绅士与淑女的对话, 正式的, 面对面地交流。

在这段简短的对白中,萨克并没有直接对安娜表达自己的歉意,而是冒充记者以第三者的身份问安娜能否原谅自己做出的愚蠢决定。当安娜表示原谅后,萨克内心激动欣喜,但考虑到安娜的特殊身份是明星,在记者的镁光灯下,只能有所顾忌,不便公布自己便是这个感情愚钝的英国人,只能幽默地说这是本刊观众都愿意听到的好消息。该语篇很好地体现了影响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的要求, 是符合情景语境的, 是连贯的。语篇话题(挽回安娜)始终保持一致,采取较为正式的语言,始终以记者身份第一人称形式提问,属于会话语类。就对应话语范围的概念功能而言, 这篇对话使用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表明萨克内心很焦虑,担心安娜会因为他曾经的拒绝而拒绝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关系。安娜的回答也主要是展示了自己的心理过程,像believe, hope 表达出自己对萨克先生感情的坚定并渴望真正的爱情,隐忍而心酸。被炫目却虚幻的名气包裹得太久,安娜已经懂得为真实的自己而活。两人的话语都符合各自的角色。总的来讲这篇对白语篇是连贯的。

结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生态设计理念范文 下一篇:生态经济效益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