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电影范文

时间:2023-03-05 02:48:57

青春校园电影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国;青春校园;友谊观

青春电影拥有特定的受众群体,美国青春电影已经是美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电影对青春和友谊的演绎,代表了典型的美国文化,通过研究美国青春电影,可以对美国的文化观有深入的了解。本文通过解读美国青春电影中的友谊观,了解中美友谊观的差异,对中美跨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解读美国友谊观

(一)美国交友目的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说法,因此,中国人的交友讲求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思想上可以达到共识,如高山流水般的友情,这是中国人交友的主要目的,并不讲求从对方身上获得 一定的好处和利益,交友的目的比较单纯。而在追求个人主义的美国,交友则存在着实用主义的倾向,美国人交友首先看对方能给彼此所带来的好处和利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他们才会去做,这也就导致他们的交友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实用主义的印记。

为了更好地诠释美国的友谊观,以美国电影《贱女孩》为例。女主人公凯蒂从小随身为动物学家的父母在非洲长大,凯蒂并没有正式地上过学,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凯蒂的数学十分好,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凯蒂养成了坚强的性格,15那年凯蒂跟随父母回到美国,开始了校园生活。从未经历过校园生活的凯蒂,很快发现校园并不是像其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同学之间的交往并不单纯,很难交到交心的朋友,女孩子之间充满了钩心斗角。凯蒂在这个新的环境中过得并不愉快,每天同学们都用充满警惕的目光看待她,凯蒂很难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值得庆幸的是,凯蒂温柔的性格让她交了两个好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凯蒂学会了校园中的生存准则,并融入了学校中颇受欢迎的小群体――外表光鲜的女孩组合塑料。凯蒂爱上了男孩亚伦,但是亚伦是小团体的头目蕾吉娜的前男友,虽然二人已分手,但是蕾吉娜霸道地不允许其他女孩接近亚伦。于是,凯蒂展开了报复行动。组合塑料的女孩都相貌可人,但是她们骄傲自大,并且认为自己被所有人喜欢,事实上她们伤害了很多人。在人前她们光鲜亮丽,在人后,她们散布流言蜚语,用谣言中伤很多人,并写在日记里。随着凯蒂和她的两个朋友展开的一系列报复行动,塑料组合终于解体,但是温顺的凯蒂也发生了变化,变得虚伪、让人讨厌。当真相被揭开时,一切变得不可收拾。这是一部关于友情、爱情的青春校园电影,它的结局是圆满的,女孩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初心和自尊,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学会将心态放平和,朋友间以诚相待。这个电影体现了美国人的交友的价值观,一开始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以利益作为开始的,虽然最后大家都回归到了友谊的本质,理解了友谊的真谛,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交友的初心。

(二)美国交友范围解读

在中国的文化中,讲求为朋友两肋插刀,即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一般朋友之间都会伸出援手给予帮助,而朋友之间也可以进行倾诉,说出心中的苦闷和生活的苦难。在美国,则将朋友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他们将朋友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朋友绝不混杂。在美国的朋友交往中,将朋友划分为在运动中结交的朋友、在工作中结交的朋友、在旅游中结交的朋友、在派对中结交的朋友、在俱乐部中结交的朋友,这些朋友都会在各自的领域中,不会进行重叠。

这一点,可以从美国电影《超级坏》中看出,主人公赛斯和埃文是一对不善言辞的好朋友,二人也不善于交际。两人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两人早就习惯了每天的朝夕相处。由于美国交友的分类,两人即将结束高中生活,步入大学进行学习,这对于不善于交际的两人来说是充满恐惧的。在一个周末,幸运女神似乎眷顾了他们,他们收到邀请函,参加了一个满是漂亮女孩的派对,参加派对的条件是他们提供派对所需要的饮料和酒类。就是在这个派对上,赛斯碰见了他的梦中情人――茱尔斯,埃文也邂逅了女孩贝卡。为了获得与茱尔斯约会的机会,赛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参加了派对,在参加派对以后,赛斯发现梦中情人与他想象的不一样,挫败感占据了他的内心。而埃文为了与贝卡在一起,不断为了维护自己与现实不同的价值观,在与赛斯喝酒时反对赛斯的价值观,让他尊重女性。当埃文终于获得与贝卡上床的机会时,他却推开了贝卡,仍然遵守自己内心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在经历了这个疯狂的派对以后,赛斯和埃文二人把对对方的不满都发泄出来,两人和好如初,并且发现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才是最珍贵的东西,这是他们即将结束高中生活所要保存的美好。但是影片并没有到此为止,两位女性角色将全片的主题升华,两位女性的出现让赛斯和埃文发现,原来人都是要长大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有不同的朋友,朋友不是永远不变的,交友的范围不断扩大,每个人在遇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以后都会交往新的朋友,人生难免要分别,要学会成长,面对人生的分离。在影片的结尾,二人像成年人那样握手告别,这对曾经形影不离的好友也将走上不同的道路,开始新的生活。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交友的范围上划分领域,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朋友,这就是美国的交友范围。

(三)美国对待友情的态度解读

中国人向来十分重视友谊,对待友谊有着责任感和信任感,认为真正的朋友是在你陷入困境时可以拔刀相助的人。而在美国的文化中,友谊则是建立在轻松愉快的基础上,美国人的友谊没有那么沉重的责任。因此,在美国人的友谊中,朋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个体,美国文化将友谊进行详细地划分,将友谊与工作和事业剥离开来。中国的文化中,朋友在生活上相互关心,而在美国的文化中,生活属于个人的隐私,如不允许,则不会去触碰,工资、婚姻和家庭都是敏感的问题,在这点上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完全相反。

在美国电影《牛仔裤的夏天》中,讲述了四位女孩之间的友谊。卡门、缇比、莉娜和布莉姬是四个将友谊记录在牛仔裤上的女孩,她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出生在夏天的尾巴,但是她们的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在16岁的那个夏天,她们即将各自步入新的生活环境,她们惊奇地发现了一条牛仔裤,她们恰好都可以穿,于是这条牛仔裤成为她们友谊的纽带,开始伴随她们各自的人生。这是一部充满清丽气息的电影,是一部典型的带有美国文化色彩的电影,电影中的四个女孩之间的闺蜜情,与中国文化中的女孩之间的友情不同,她们没有热心分享各自生活之中的细节,而是有着自己的生活,相互之间并没有过多的联系,但是通过一条牛仔裤却将她们联系起来,并且继续着她们的友谊。

故事以四个女孩的生活作为故事的四个分支,布莉姬是一个有着金色头发的热情的女孩,她喜爱足球并且参与了足球的训练,并且穿着这条牛仔裤与自己的心上人共度良宵。但是这没有让她感到快乐,布莉姬想念母亲,生活意志变得消极,在坚强的外表下,布莉姬心理再也承受不住,热情开朗并不能拯救她。莉娜美丽但是性格较为内向,容易脸红害羞,在希腊的老家与陌生的祖父母开始了新的生活。由于不适应陌生的环境,莉娜不能很好地做出改变适应新的生活。在一次海边散步时,莉娜被一个英俊的少年吸引,并不小心落水,幸亏那个少年挺身相救,因而莉娜对其心生好感。但是命运与莉娜开了个玩笑,少年的家族与莉娜的家族是对头,莉娜只好向祖母保证不与少年来往。卡门从小父母离异,卡门热情冲动但内心却十分敏感,卡门对与多年不见的父亲共度暑假充满了希冀,但是当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时,却发现与父亲新组建的家庭格格不入,父女之间心灵上疏远起来。卡门感觉自尊受到了打击,最终一次悄悄地跑回家。缇比与其他三个女生的性格最为不同,缇比较为叛逆,性格独特,这个暑假她为自己的新节目而忙碌着。为了可以购买新的拍摄器材,缇比选择在暑假为超市打工,工作无聊至极,而电视节目的录制也不顺利,被采访的对象脑袋总是跳线,因为牛仔裤邮寄错误,她曾经帮助的一个小女孩归还了裤子,并帮助缇比,让她逐渐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真谛。这条牛仔裤本来被四个女孩寄予厚望,希望可以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但是生活是平凡的,她们甚至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这让四个女孩明白,朋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隐藏自己的情绪并不能化解自己抑郁的心情,生活还是充满了压力,这样的生活状态让她们只能在痛苦之中,朋友之间需要倾诉和交流。

二、中美友谊观对比

通过对以上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美在交友方面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文化上的差异,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中国和美国社会对待友谊的态度不同。中国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讲求依靠集体的力量,个人是无法充分完成任务的。而在美国的社会文化中,则追求个人主义,主张实现个人价值,即美国梦――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在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中有着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烙印。自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独立的自我和相互依托的自我。在美国的文化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我,独立的自我在是美国文化的灵魂。而在中国文化中,则追求相互依托的自我,认为人是不能离开集体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中国人讲求集体的力量,主张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联,将自己融入集体制之中,看重集体的利益,甚至有的时候可以为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努力为集体的目标而奋斗着。在美国的社会中,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主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格,个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自我是个人独立人格的体现;而中国主张将个人放在集体之中,个人离不开集体同时也是集体的一部分,个人是在相互依托之中形成的,个体构成了整体而个体也离不开整体。所以,中美两国在友谊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在确定朋友之时首先追求心灵上的相通,而美国的友谊首先建立在利益之上;中国的朋友之间可以分享生活中的烦恼和喜悦,美国朋友之间绝不分享私生活;中国的朋友之间喜欢倾诉,注重朋友间的交流,而美国可能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朋友,相互之间的交流没有这么亲密和频繁。

三、结 语

作为美国电影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青春校园电影,它的主题似乎总是离不开友谊和爱情,美国青春电影中对于友情的阐释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电影中朋友之间是建立在轻松愉悦的基础上,少了一分责任感,朋友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并不分享彼此之间的私生活;而中国在友谊上则讲求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心灵上的相通,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可以在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造成中美两国在友谊观上的差异的原因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习俗,才能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更好地进行交流。本文以三部美国青春校园电影为例,分析了美国电影中的友谊观,探讨了中美友谊观之间的差异,对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庆丽.由美国校园电影解读中美友谊观的差异[J].电影文学,2013(21).

[2]王中祥.不羁的青春 不灭的梦想――从《名扬四海》看美国青春电影的人文关怀[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

[3]孟大伟,陈雪.书写洒脱不羁的青春――浅析好莱坞青春电影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影响及反思[J].电影评介,2012(05).

[4]向定杰.论校园电影的价值取向与传播效果[J].电影评介,2014(04).

[5]贾丁丁.心灵之旅上的两种风景――校园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和《春风化雨》的文化解读[J].世界电影,2009(08).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世纪;大陆青春;校园电影

“青春”这个词在大陆电影行业之中被反复提及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也与当前的生活中有关‘校园’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对比台湾、日本以及美国的青春校园电影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大陆的青春校园电影有着独特的叙事特征以及叙事语境。综合相关的文献,当前对新世纪以来大陆青春校园电影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个人感性表达的阶段,尚未开始理性的研究,所以说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陆青春校园电影火爆的原因探析

(一)题材的怀旧性

“青春”是一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主体,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磨,只会随着岁月的积累而沉淀。‘校园’其实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青春的胜地,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关于校园的,独一无二的回忆。而大陆青春校园电影的选材正是围绕着校园以及与青春有关的回忆展开的,这正好迎合了人们内心对于这份记忆的追忆。现在还在学校的人,可以通过青春校园电影来体验以下那份别样的美好,而已经离开学校的人,这种类型的电影就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追忆过去的渠道。

不管是《同桌的你》还是《匆匆那年》,亦或者是《致青春》,这类电影作品中的怀旧风格都十分鲜明。它们或者追忆曾经美好的爱情,或是缅怀逝去的岁月。这样的设计在观众中间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共鸣,所以说这类电影也因为怀旧而取胜,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票房成绩,从而为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片种。站在观众的角度来说,题材的怀旧其实在帮助他们追忆过去的同时,也让他们暂时忘却了现实的压力,回归到了最真实的自己。

(二)话题性十足,市场受众广

曾几何时,电影市场一直是一些大制作、高成本的商业片的天下,但是近年来在其中脱颖而出的小成本电影中,就有青春校园电影的身影。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定位的是当前国内电影市场消费的主力军――年轻化的观众。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刚刚离开学校的人来说,青春校园电影都具备足够的话题性。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青春校园电影如此火爆与当前青少年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当前青少年文化已经逐渐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加上制作成本低而且周期短,所以说越来越多的电影创作者都加入到了该类型电影的创作之中。该类型的电影在上映之前会制定出全方位的宣传方案,而且宣传的方式都是从当下新兴的自媒体平台中展开的,很好的迎合了青年观众的信息获取渠道。这同样也是这种类型的电影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二、当前大陆青春校园电影的局限性

当前大陆青春校园电影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叙事方面的重复性与保守性之上,其实电影市场的大环境已经影响到了校园青春电影的叙事,因为在成本投入方面与商业片相比没有优势,所以说青春校园电影就只能够在情节上一味的迎合观众的需求。但是这种‘迎合’却使得青春校园电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在讲述那种模块化爱情故事的同时却不敢直面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其叙事的重复性:角色类型设定的模式化,女主角要么是疯疯癫癫的女汉子,要么是知书达理的邻家女孩。男主角要么是高冷孤傲的学霸,要么是玩世不恭却又有背景的学渣。而且在所有的电影中男女主角都有一群一呼百应的兄弟与闺蜜。当前几乎所有的这一类型的电影都逃不开这种套路。叙事环境的表象化,这是指的虽然电影的情节是在校园中推进的,但是却没有触及到校园的内涵,仅仅只是将其当做简单的背景来对待。过度的渲染那种青春的‘校园恋’,很容易会失去这类电影的内核。其次在《致青春》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现有的创作者都不敢进行创新,来突破这种已经固化的创作模式,生怕观众不买账。这就是该类型电影叙事方面保守性的最主要原因。

三、大陆青春校园电影未来的发展

首先在叙事方面,未来大陆青春校园电影一定要打破现有的叙事模式,来拓展影片更深层次的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在影片创造阶段电影的导演就需要改变借鉴已经成功的影片的做法,去拓展素材的渠道,保证创作的丰富性。当前有很多网络小说作家,如果稍加培养,其实完全能够胜任这一工作。其次青春校园电影要处理好商业与艺术的关系,不能因为过度的追求商业价值而放弃了影片本身的内涵,也不能够完全无视商业的需求来追求‘纯粹的电影艺术’。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将两者很好的结合,创作出来的影片还能够焕发出魅力。要发挥出青春校园电影的优势,来直面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最后要说的就是,中国的电影行业有着非常严格的审核制度,但是这已经影响到了青春校园电影的创作。因此有关人士可以尝试开放这方面的政策,在道德以及法律的允许之内放宽电影的审核制度,为大陆青春校园电影的创作营造一个更宽松的空间,让相关的作者去创作一些贴近学生成长的故事。这类电影作品的内涵如果提高了,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舆论导向的作用。

四、总结

新世纪以来,大陆青春校园电影在国内的电影行业之中大放异彩。其发展的过程中浓缩了中国社会的很多变化,一个个成长的故事吸引着他们不断的走进电影院去回顾自己的青春。其实该类型的电影除了追忆往昔之外,还程度着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引导青年思想的作用。当前该类型的电影虽然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上文根据笔者的经验对此进行了总结,希望该类型电影以后的创作能够真正关注青少年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源潮.新世纪以来大陆青春校园电影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春校园电影 性观念 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87-01

青春校园电影里总是少不了理想式的纯爱情节,让人羡慕不已。在以往的青春校园电影中,整个影片的感情叙事路线就是沿着男女主角纯粹的爱情展开的,即便是青春的伤痕,也无非是由于家庭的阻碍、性格的不合等外在因素。但是进入21世纪,青春校园电影其轻快明了的感情叙事背后更多地触碰了一个之前在这个年龄层面极少出现的字眼――“性”。电影中所呈现的大学男女不再对“性”避而不谈,有些影片把“性”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甚至有的影片中的“性”直接成为造成情感伤痕的原因。比如《匆匆那年》中的男女主角,大学校园的青春形象,却因男主角劈腿,与另一女生同居,女主角也一气之下与另一个男生发生性关系。因“性”产生的分歧,把这部影片的伤痕情节推向了撕裂式的高潮。这部影片所传递的是一种轻蔑式地、随意式地性态度:因爱而恨,因恨而性。并且无声中传递的是一种开放的:婚前同居、婚前。像电影《致青春》中的女二号阮莞,大学期间与男友发生性关系并意外怀孕,又因男友无担当,就在朋友的陪同下堕了胎。意外怀孕、堕胎,这些血淋淋的字眼就呈现在青春校园电影中,毫无遮掩。影片所折射出女大学生看待传统的观愈加开放、性意识模糊、严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一系列性观念问题。

破窗效应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理论,说的是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也就是说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方面,就电影与电影之间,如果一部青春校园电影呈现诸多错误的、不健康的性观念,而这部电影本身又未遭受批评,那么这种开放的性观念又会泛滥式地呈现在后来的青春校园电影中。另一方面,就电影与受众之间,青春校园电影中学生的错误性观念没有在电影中得以纠正,或者说电影中学生的不良没有在电影中得以处罚,加上电影本身会对受众产生影响,那么受众在接受了这样错误观念的传递后,也会潜移默化地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罗伯特・费舍尔曾指出:审美观察的一个基本特点, 就是一种自发的外射作用,而且是心灵情感的外射,把这种情感外射到我们感知的事物中去,这就是“移情”。青春校园电影之所以会对大学生的性观念产生影响,除却上边两个理论的阐释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大W生产生了移情心理。女大学生会把自己当作剧中人物,从剧中人物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启示。所以在观赏青春校园电影的过程中会更大程度地产生移情心理,从而被剧中的一些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

几乎近些年的青春校园电影都会涉及婚前同居、婚前等情节,进而会有意外怀孕或者流产堕胎的桥段。但是电影世界终归是理想化的虚拟世界,即便是遭受这些事情的女大学生依然可以在电影中活得潇洒,意外怀孕也可以“奉子成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有完美结局的又有几个。但是由于受电影的影响,女大学生可能潜意识地选择电影中“想象式”地手段解决办法,对婚前持随意、不谨慎的态度,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肃对待婚前,规范自己的,将与责任挂钩,不随意作出逾矩的事情。

电影中总会设置一个悲情的、边缘式的女性角色:被男生玩弄感情并甘愿出卖自己的身体。这种桥段本身就是在描述一种性与爱失衡的关系,以性主导爱,而女性又可为爱不顾性。这是令人心痛和惋惜的角色,其行为应该是予以纠正的。但是电影毕竟需要用“艺术”的视角解决现实的问题,所以电影中对此类角色的描绘是近乎无过错的,似乎是为了爱可以义无反顾,并且对于受伤女性遭受的伤痛也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描绘

对于大学层面来说,正确认识爱情显得尤为重要。青春校园电影几乎都是围绕爱情这个主题展开的,爱情充斥着整个青春,无爱情不青春。所以电影中就会有为了爱情放弃学业的桥段,有为了爱情不惜大打出手的桥段,有因爱情伤心喝得酩酊大醉的桥段,等等。热血与青春是青春校园电影的看点,但是光影与现实是不能画等号的。这些情节会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为爱情是青春的全部、为爱可以不顾一切的疯狂。电影中疯狂或许显得青春故事非常饱满,但是现实中疯狂的后果可能会导致学生荒废掉自己的学业,影响自己的前程。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春题材;致青春;传播特征;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53-02

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讲述了上个世纪90年生在大学校园里面的青春故事。影片上映后取得了7.1亿元票房的传播效果,并掀起了国内青春题材电影的流行潮。即使在当下,探讨此类电影,《致青春》依然具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致青春”――校园文化风潮

青春题材电影毫无疑问地将故事的发生地和人物角色的设置等放置于校园生活中,“青春+校园”成为此类电影主要的传播背景。电影《致青春》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青春校园型影视文化作品,赵薇在这里意图重构并再现一个逼真的、具有年代感的、能够引发观众集体共鸣的青春校园生活场景。

《致青春》几乎是“复制”了上个世纪90时代南京的京南理工大学的一切,《新白娘子传奇》、游戏机、午夜广播“知心姐姐”、《红日》、阮玲玉海报等,无不带有那个年代南京大学生活的主要特征。在那段青春中,男生写过情书、耍过帅、打飞机、看毛片,女生在小回廊里喂蚊子等自己喜欢的男生……朋友们在伤心时一起哭泣,在高兴时一起欢笑,朋友难堪时想尽办法为她解围,朋友离别时在心底默默地为其祝福,最后的毕业聚餐时“泪如雨下”和慷慨激昂。

与《致青春》相似的校园故事是青春题材电影的核心所在,如2014年上映的电影《同桌的你》,令人倾羡初中、高中到大学时代校园的纯真感情,那时的感情可以不参杂半点的杂质。在现如今物质生活高度发达,这样的感情在成年人的世界显得那么难能可贵,这样青涩而热烈的校园情感生活,又是多么地令人向往与追忆。2015年上映的电影《何以笙箫默》,主要讲述的也是校园爱情故事,大部分情节采取回忆倒叙的方式,男主角由一张照片回忆起大学时代的赵默笙,在黄埔大学校园中对法学院法律系的大才子何以琛一见倾心,然后用非常与众不同的方式吸引以琛的目光,于是一段纯纯的校园爱情悄悄滋生。有人赞许这部电影中所表达出来的“不将就的爱情”理念,有人喜欢男女主角对爱情7年的执着追求,但也有人喜欢由大学校园里滋生的经受时间与距离考验的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结局。在2016年4月上映的最新电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一样都属于校园青春型电影。在电影中,大学校园的兄弟情谊是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岁月可以逝去,但是兄弟情谊,那种在大学里为了室友兄弟两肋插刀的感情是在生命中所无法抹去的。

二、“致青春”――清新与残酷并存

电影《致青春》的成功在于它并没有完全沿袭《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中》中所表露出的“那些年体”的小清新格调,相反的,赵薇让该片上演了一出“残酷青春物语”。故事虽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青春校园,但在语言表达上带有着现代风格。影片在前半部分风格清新,仿佛构筑了一个童话世界。一次偶然的误会使郑微与老张室友陈孝正结为死敌,在一次次冲突与交往中,郑微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表面冷酷、内心善良的高材生,于是对陈孝正开始了一段死缠烂打的追逐战,而陈孝正也终于在她的强攻之下缴械投降,欢喜冤家终成甜蜜恋人。而在后半段,导演却打破了我们的种种预想:“以一种更为理性冷峻的笔触去摹写现实的种种苍凉与无奈。”陈孝正得到了曾毓让给他的公派出国留学名额,却迟迟不敢告诉郑微,感觉再次被欺骗的郑微只能选择痛苦地离开……多年后,郑微已蜕变为职场上的白领丽人,竟再次品尝命运的无常,带着悔意和爱意的林静和陈孝正同时回到她的生活里,她面临着残酷的抉择与内心挣扎。这种前后的反差更将青春的残酷表露无遗。当郑微终于了解到青春的意义后,她选择对往昔时光放手。而在青春中陪她一起走过的人们,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彼此验证着那句关于青春的领悟:青春是用来怀念的。

在青春题材电影中,这样清新与残酷的并存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同桌的你》中,男主角林一同学回忆与恋人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就为我们演绎出一种迎面扑来的“小清新”气息,初中时的他可以为了女主角打架挨揍,为了能够与女主角在一起共享高中时光,硬是从理科班转入文科班。看到女主受伤,每天接送她上学与放学,为了能够与女主上同一所大学,在冲刺时拼命努力的那种劲儿,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女主为了男主角放弃了北大,放弃了心中的梦想“斯坦福大学”,这种曾经为了爱情“不惜一切”的“小清新”触动到观众青涩时光里那最柔软的地方。然而尾声部分,女主角却将另嫁他人,他对男主角说:“我们,最后还是输给了现实。”男女主角最后各自并非因为爱情而结婚的残酷现实又揪痛了多少人的内心。可以说,在这类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青春恣意挥霍的莽撞、情感激荡的炽烈、怀疑背叛的煎熬、时间终结的残酷,可以看到纯真,甚至当年我们自己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类电影既有着台湾小清新电影青春叙事风格,又兼具着日韩残酷青春电影的创作手法。

三、“致青春”――追忆美好时光

《致青春》不仅引发了观影狂潮,更促使了80一代对自己青春的集体追忆。“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代名词。青春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电影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因为青春虽然只有短短两个字,却表征着人们那段曾经最美好的时光,最快乐无忧的日子,最率真单纯的生活。不过纵使再美好的青春终将会逝去,成为曾经的最美。有人曾说再美也不过是曾经,有人却说就是因为最美的曾经才会成为每一个人心中那块最柔软的地方。

对于“青春”而言,每个人的解读方式是不同的。而在电影中,导演将青春故事的不同侧放大,使得观影者追忆着千差万别的青春滋味。纵观这几年风靡国内的青春片,不乏打动我们的佳作。2011年台湾作家九把刀执导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可以说是红遍大江南北,他将自己的青春爱情故事搬上了荧幕,用青春淡淡的味道,混着台湾电影独特的“清新”味道,俘获了大批受众的心。电影顿时炙手可热,产生了“那些年体”的流行,同样引发了当年的集体怀旧热潮。至今,“那些年”依旧成为人们不断提及的以回忆青春为主题的话题。该片不仅风靡台湾,甚至敲开了内地关于青春记忆的闸门。从此,在内地关于追忆青春的爱情电影犹如龙卷风一般向我们袭来。从2013年上映的电影《致青春》、《青春派》到2014年上映的电影《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再到2015年上映的《何以笙萧默》、《栀子花开》、《左耳》等,无一不会让人们去追忆人生那一段最宝贵的时光。它们或追忆青春年代的美好爱情,或缅怀当初校园中的青葱岁月,或怀恋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的匆匆那年。尤其是电影《致青春》,在影片前半部分“清新”风格与后半部分“残酷”风格的强烈对比中,凸显出了追忆青春情怀的必要。而电影《同桌的你》\《何以笙萧默》,影片文本中直接采用追忆青春的方式,由一个相爱时的“信物”开启了有关青春的记忆闸门。

四、“致青春”――流行文化传播

电影《致青春》使得全国掀起了“怀旧”的流行文化思潮。《致青春》“通过现在叙事时空中主人公对现实生活和情感的无力来衬托过去时空中校园青春的美好,不禁让观众带着强烈的怀旧情绪缅怀过去的美好时光和成长经历,与当下相比,青春才是永垂不朽和最值得珍惜的。”2010年以后的青春题材影片,是流行校园青春文化的传播主场。从《山楂树之恋》、《杜拉拉升职记》到《人在逋局泰濉罚再到《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等,都在中国曾掀起过观影热潮。这些电影让全国人很愿意跟随着这样有关青春的流行文化去追寻些什么:有人在《山楂树之恋》中追寻那“最干净的爱情”,追寻那现在几乎“濒临绝种”的无关的平凡中却带着令人感动于肺腑的爱情;有人在《杜拉拉升职记》中看到了一个女孩子从找工作的不易到刚进入职场中的种种“辛酸”再到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变成“职场白骨精”这一“蜕变”过程,从而引发自己的回忆。在这里,我们在“忙里抽闲”中消费着“回忆”,消费着“青春”,消费着“爱情”。

说起“爱情”,相信许多人最难忘却的莫过于初恋这件事儿,《致青春》讲述的正是青葱岁月里的那段初恋时光。很多人都看过泰国影片《初恋这件小事》,这部影片曾让不少少男少女们潸然泪下,也迅速让国内许多人一起开始回忆起自己美好的初恋,初恋这两个字在当年一下子就成为了 “红透半边天”的词语和话题。《致青春》,让初恋这个词再一次令人“刻骨铭心”,回忆“初恋”这一主题的流行文化。伴随《致青春》流行起来的还有“山羊皮乐队”的《so young》。这首歌甚至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阮莞刚出场时,就是响起了这首《so young》,与全校男孩子的起哄呐喊声一起,让观众对这个长发飘飘、面带微笑的娴静美女产生深刻印象。而阮莞也是要圆青春时想去听这个乐队的演唱会的梦想而香消玉殒了。所以当这部电影在国内票房大卖时,这首歌也在全国流行开来。流行音乐文化由青春电影而传播开来的例子不胜枚举,如随着电影《何以笙箫默》的播出后,那英的《默》流行开来,成为了一种时尚文化。而电影《何以笙箫默》主题曲《My Sunshine》,听起来诚如影片中男配角应晖所说――给人一种“初恋般的感觉”。同样,电影《同桌的你》让1995年老狼演唱的歌曲《同桌的你》再次流行起来。

辛夷乌曾说过:“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DD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这就是《致青春》留给的我青春寄语。”同样,这也是青春题材电影以其独有的传播特征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

注 释:

聂楠.新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主题与表达[D].西南交通大学,2014.

绍杰.新世纪以来内地青春校园电影的叙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辛夷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M].朝华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韦小波.中国主流商业电影的审美与叙事研究[D].浙江大学,2012.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5篇

[摘 要] 三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多次荣膺金棕榈奖、金狮奖、金熊奖……新世纪以来的德国电影在政府鼎力资助下,在美国电

>> 简论新世纪以来武侠电影的发展特征 新世纪以来的国产青春电影探析 新世纪以来韩国帮派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 试论新世纪以来的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向 新世纪以来我国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草原意象 新世纪以来古装片电影意识形态的“表达” 论新世纪以来国产喜剧电影中的方言元素 纪实·寓言·童话:新世纪以来中国都市电影的女性表述及策略 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电影民俗元素的镜像呈现价值 新世纪以来新都市电影的文化审视 浅论新世纪以来戏剧改编电影及教学的启示 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青春电影思考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新世纪以来大陆青春校园电影研究 新世纪以来台湾校园青春电影解析 新世纪印度电影的定位 新世纪经典戏曲的电影改编 新世纪以来关于歌唱的唱法的研究概述 新世纪以来关于“民族”与“族群”争论的综述 新世纪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格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杨司晨.德电影基金增长五倍[N].中国电影报,2006-01-26(30).

[5] 严敏.德国电影稳步发展中又显辉煌[J].电影新作,2010(04).

[作者简介] 占(1987― ),男,湖北英山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学; 汪少明(1969― ),男,湖北团风人,电影学硕士,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6篇

[关键词]非职业导演;电影行业;电影创作;电影语言

“跨界”是指从属于某一个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个属性范畴的行为,主体本身不变,只是一个归类属性的变化。如今,“跨界”一词被广泛应用在各种领域的多维互动上,从互联网思维衍生出的这一融合性概念,已经被深化为一种再创造的能力,代表着创新、融合、衍生和流行。在电影圈,“跨界”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当下众多作家、演员、歌手、主持人等各行各业的精英分子纷纷投身于导演之列,利用强大的明星效应发酵电影的影响力,以攫取高额的票房收益。

一、“明星效应”下电影行业深入商业化

电影虽然是一门艺术,但是其商业化的本质特征才是众多非职业导演涌入电影圈的原因。从作家、演员到歌手、主持人,在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后,顶着明星光环跨界到电影圈,加入非职业导演的队伍当中。随着越来越多的非职业导演涌入电影圈、投身于导演的行列,当下的电影行业从内部开始,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改变,电影创作思想、电影语言以及电影营销方式都与过去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说,在当前的电影市场中正涌动着一股不容小觑的“明星效应”,即非职业导演的创作融入。

由于众多非职业导演来自于各行各业,职业属性大体上与电影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加入的目标也是想在日益蓬勃的电影市场上分一杯羹。因此,非职业导演往往能够快速融入电影艺术创作,适应电影圈的工作节奏,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透过影像表达出来。在强烈的商业利润的驱动力之下,非职业导演的电影创作十分强调电影艺术的商业属性和娱乐特征,他们的电影艺术创作往往是直接切入时下最炙手可热的类型电影,极度迎合时下观众的心理诉求和审美趣味。因此,非职业电影导演的电影极端商业化和娱乐化。

然而,在大电影时代,电影院线市场的火爆直接推动了电影艺术的井喷式发展,艺术电影的日渐式微,商业电影逐渐抢占院线、占据了人们的视野,电影艺术的日趋商业化已经成为更为符合时代特征的发展方向。尤其在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的集体商业转型后,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田壮壮的《狼灾记》等,都将中国电影推向了大片、大制作的商业电影时代。“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向着全球最大的北美电影市场份额进军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在2015年显现出了绝对的超强实力,电影产业的井喷式发展,也直接反映了当下观众对于电影这种精神消费品的巨大需求。近年来,众多明星和各行精英纷纷跨界当导演,迅速扩充了非职业导演的队伍,从根本上来看,最大的影响力就是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商业化发展进程,“明星效应”就像一针催化剂,使得本就蓬勃发展的商业电影市场更加热闹,从内部到外部加速改革发展的进程。

青年作家郭敬明的系列电影《小时代》,不仅刷新了电影从业者和观众对于商业电影的认知,同时更以近17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重新定义了郭敬明商业电影导演的身份。然而,郭敬明只是一个从文学界跨界到电影界的非职业电影导演,他的电影专业基础几乎为零,但是却以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对市场的把握、对“粉丝效应”的操控,凭借自己的商业敏感度,成功地将《小时代》系列电影推向大众视野,最终赢得电影市场。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电影的成功,为其他电影导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思路。在商业电影的黄金时代,任何成功都不能按照以往的经验去设定条件和方法,如何能够更好地把握电影市场的动向、关注观众的观影心理、精准地针对能够为电影埋单的受众群等,已经成为比电影艺术本身更为重要的创作重点。

毫无疑问,国内非职业导演带来的“明星效应”催化了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商业化,催生出更为完善的商业电影制片思路,深入地影响了电影行业的发展。而反观好莱坞的非职业电影导演对于电影行业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因为好莱坞已经具备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商业电影制片模式,非职业导演需要做的重点是选择剧本投资,有时候一个完美的剧本胜过其他电影语言的巧妙运用。

二、非职业导演对电影艺术的大胆探索

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局限在中国,放眼全世界的电影市场都在不断增量扩张,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令世界各国的电影也在求同存异中期待获得更多观众的理解和欣赏。在频繁换片的电影院线档期,每个月都会轮番上映多部电影,同时还有很多电影无法登陆院线,电影创作的旺盛导致众多导演都在同类火爆题材上下工夫,在相似的叙事框架中添加相似的内容,用相似的系统的电影语言将其表现出来。这种电影导演专业知识带给他们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也正是这种专业知识让专业电影导演拍摄的电影有着某种叙事的相似性和审美趣味的相似性,长此以往必定会使观众产生叙事猜想和审美疲劳,最终导致这些有着多种相似性的电影并不能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票房成绩和观众口碑。

非职业导演大多数并非导演科班毕业,并没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电影导演基础,有些人甚至是零基础。也正是由于非职业导演对于电影导演相关知识的欠缺,反而构成了他们在拍摄电影作品时的优势。同时,他们本职业的多元性也让他们对于电影语言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和定义,在初执导筒时往往会凭自己的直觉去随意探索拍摄技巧,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电影语言的神奇魅力。也正因如此,非职业导演的电影创作呈现出集体的大胆探索精神,无论这种探索精神最终成就何等水平和层次的电影作品,这都是对电影行业的一个内部的有益促进和提升。

2015年无疑可以看作“青春电影之年”,在中国电影市场几乎每个档期都会涌现出几部青春校园爱情片,青春怀旧、青春期的爱情、青春创伤等,成为这些青春校园题材电影的共同标签,以情感牌和明星牌为争夺票房的主要武器,最终成就了中国青春爱情片的“大年”。而在此之前的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就具有青春爱情片崛起的苗头,大部分专家学者倾向于将演员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看作近年来国产爱情片黄金时期的开山之作。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作为演员身份的赵薇首次跨界成为导演拍摄的电影处女作,充满现实意义的残酷青春主题让这部青春校园爱情片深入人心。片中采用的充满青春气息的明星阵容也是该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片的成功得益于作家辛夷坞同名原著小说的扎实文本,为赵薇的电影改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叙事框架,让这部电影作品在戏剧冲突的呈现和表达上,有着残酷青春文学的踪迹。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成功,是导演赵薇利用自己的电影创作直觉,拍摄出了辛夷坞同名小说中青春的美好和残酷,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中呈现的青春,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青春从校园中脱离出来,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消失殆尽的无奈和悲凉。赵薇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体现了她转型成为导演的正确和成功。赵薇也是近年来非职业电影导演当中成功的代表,她对于青春电影的大胆创作,以及对于电影语言的积极而大胆的探索,激活了中国青春片的电影市场,启迪了后来的众多导演不断推出此类电影抢占电影院线、瓜分票房。

相对于赵薇而言,同样是演员转型成为导演的苏有朋,初执导筒的处女作同样选择了青春校园爱情片这一类型。电影《左耳》相较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更为复杂而残酷,影片中呈现的充满猜忌、嫉妒、谎言和暴力的爱情,也是近年来众多电影导演不曾涉猎的题材内容,5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也让苏有朋的非职业导演身份获得了认可。

可见,非职业电影导演对于电影艺术的大胆探索和创新,是让整个电影市场活跃起来的推动力,这种多元化的、不受框架限制的创作,也是中国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获得提高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三、“跨界”中的电影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从根本上来看,非职业电影导演对于整个电影行业的影响,表现为电影行业的日趋多元化,尤其是商业电影越发得到发展,并逐渐衍生出一套更加适应中国的制片体系。在非职业导演的“跨界”过程中,他们有意无意地从好莱坞电影工业取经,借鉴好莱坞已经十分成熟的电影制片体系,尝试将这种制片方式本土化,最终协助自己完成自己的非职业电影导演艺术创作。因此,无论是审查中国的非职业电影导演,抑或是将视野拓宽到整个世界电影行业,非职业电影导演都在以“跨界”的方式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完善和发展。

作家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电影在一片谩骂声和争议声中囊获了接近17亿人民币的票房,将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推向了一个传统电影行业不曾想象的局面;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举揽获第29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第3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第50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第33届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等重量级奖项,并开启了中国青春爱情电影市场的新局面;喜剧演员董成鹏用5000万人民币拍摄了一部《煎饼侠》,斩获了11.59亿人民币的高票房,将网络情景喜剧的成功延续到了大电影上,重新定义了国产喜剧电影;而同样身为青年作家的韩寒,将一部《后会无期》拍摄得兼具文艺片和商业片的艺术特征,创下了良好的票房成绩和观众口碑,巩固了其青春文学作家的地位,也开拓了他的非职业电影导演生涯。这些“跨界”成为导演的作家、演员、歌手等,不仅完成了自己作为电影导演的艺术创作,更是在“跨界”的过程中为电影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以各自的创新精神和艺术立场让电影行业更加多元化。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7篇

下面以《何以笙箫默》为主要案例,集中探讨网络小说改编青春电影在题材选择、叙事策略和包装宣传上的特色,分析流行文化对电影创作的渗透,以及青春题材电影未来发展的生存之道。

一、 网络小说改编青春电影的题材选择

1991年,全球第一个华文网路电子刊物《华夏文摘》问世,标志着网络文学将成为中国文坛的组成部分。伴S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电影技术和视频制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更新普及,网络的传播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到写作大军,他们大都是业余的,精英文学受到极大的消解。2012 年举行的“‘文学改编影视的第二次浪潮’主题论坛”上,导演李少红就曾指出,网络文学是影视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网络联手影视制作机构把草根文学与更多的社会化产业连接了起来,网络文学已成为影视剧改编的沃土。”[1]网络文学改编成电视剧、电影,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是依据网络平台,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往往带有浓烈的时尚感和青春气息。

这些网络作者大都是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一代人是看着动画片玩着网络长大的,他们是伴随着欧洲、美国电影成长起来的,因此,与精英作家相比,他们能更好地把握和选择市场,这也是他们的作品更易于被影视改编的重要原因。与传统文学相比,他们的文学作品更接地气,走亲民路线的生存之道即站在读者的角度,讲的是身边的故事,能引起读者(观众)的集体记忆狂欢。青春怀旧在网络小说创作中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中的重要内容,他们本身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超人气的市场效应,因此,青春网络人气小说能够得到众多影视导演的青睐。

中国并不缺乏青春题材的电影,青春题材在电影界已形成一种传统。新中国成立17年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青春很少深入内心,去探寻青春的真相和成长的真实。陈怀皑的《青春之歌》(1959)、黄蜀芹的《青春万岁》(1983)等,这时候的电影主要是起着“号角”的作用,在特定的社会机制下对青少年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虽然拍了大量青春题材的影片,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贾樟柯的《小武》(1998)和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2001)等,但这些电影拘泥于导演的个人表达和自我抒写,主要借助青春和校园来抒写导演对社会、时代和人生的揭露和反思,电影往往显得压抑和悲情。近年来,由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虽然延续了青春题材的传统,但走温情路线,将电影的策略和精神文化特质归纳为“消解历史与温暖在地”。[2]

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题材电影,形成了清新的风格、唯美的画面和流畅的叙事,使这类影片更迎合年轻观众的欣赏口味,高票房的收入正体现了大众文化载体的一次集体反射,中国电影在网络文学改编的剧本中的引领下走下圣坛,进入大众视野,积极参与到主流文化的建构之中。同时,新世纪青春电影的主题和形式的多样化,也折射了近几年来电影文化多元发展的态势。从《蓝宇》(2001,改编子聿网络小说《北京故事》)的同性恋问题,到《艋{》(2010,改编九把刀同名网络小说)的黑道情节,网络作家和导演们用年轻观众认同的话语,分享他们成长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 青春电影的叙事策略

当前,国产电影市场的低迷,导致了很多导演在创作上倾向于小成本电影制作。古装片和战争片市场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导演将目光放在当红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制作上,初恋、校园文化和真挚友情,都成为青春电影的取材内容。从叙事策略上看,这些影片通过零星化、片段化的叙事、镜头的剪辑和转换、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恋爱或暗恋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们可以感觉到青春的纯真美好和爱情的温馨浪漫。同时,这类影片也继承了好莱坞的叙事传统,故事具有一定的悬念和戏剧性。例如,《匆匆那年》采用时空交错式结构,把15年前高中到大学的过去时空和高中同学参加赵烨婚礼的现在空间,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和交替来展现男女主人公们步入社会后回首校园青春的故事。这类青春抒发的最大情怀就是“怀旧”,情节设置的惯例是,爱情最后都逃不脱分手的命运,“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方茴的一句话道出了青春的无悔。然而《何以笙箫默》打破了校园爱情有憾的情节惯例,男女主人公在分手7年后的重聚,青春成长的无知和尴尬通过“爱的救赎和洗礼”,最终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情颂歌。

青春是每一个人的黄金时代,这正是青春片拥有不竭票房号召力的根源。网络文学改编的影片《何以笙箫默》以展现初恋的校园青春为题材,使观影者能从中找到自我镜像的认同感。通过片段化的桥段叙述,二人校园相遇相识、相知相爱、误会别离场景逐步呈现在观众面前,细腻地刻画了校园简约唯美的爱情,引发观众的集体狂欢记忆。《何以笙箫默》以现实作为叙述的基础,影片的整体结构就是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反复交错形成的大量蒙太奇,7年前的青春校园与7年后的今天穿行,把校园恋爱绽放的纯真和至诚发挥到了极致。

从叙事策略上看,大量运用图解式符号表达“怀旧”的青春情感,因其在叙事系统中能提供特定的象征功能。比如郁葱绿荫的校园、挥洒汗水的操场、明亮宽敞的教室、亲密热闹的学生宿舍等青春校园的场景符号,都见证了何以琛和赵默笙的相遇、相识、相恋的纯美爱情。尤其是突出表现爱情的发生建立在逆光的大浅焦特写镜头上,阳光里穿白衬衣肤色干净的何以琛倚靠在树下读书,就这样不经意间闯入了赵默笙的镜头里,爱情就在这一眼发生了,接着上演了一个女追男的长镜头,何以琛发现被偷拍、生气离开,赵默笙紧紧追随、急于辩解,并成功要到男主角的联系方式,生动地表现了男主角的羞涩谨慎与女主角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发80后怀旧的另一叙事元素,是富有浓郁校园印记的人物外形符号――齐耳短发、白衬衫、校服和贯穿影片始终的道具――借书证的证件照;意境之美的留白运用也突出了该影片的青春风格,如赵默笙名字来自徐志摩的诗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等。由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导演们在电影作品中不断尝试引入各种文化元素来丰富镜像表现,创造视觉奇观,从而带给观众全新的银幕体验。

三、 青春电影的包装宣传

热门网络小说改编青春电影获得“名利双赢”的佳绩,不仅是导演们追求电影本体语言上的探索,而且在包装宣传上也表现出商业头脑和创新能力。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音乐的运用也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何以笙箫默》请具有社会知名度、粉丝数量众多的张靓颖、黄晓明和那英演唱剧中插曲和主题曲,通过他们的知名度也带动了该剧的商业推广;其二,该片中使用了已在受众群体中产生一定影响力、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插曲“You Are My Sunshine”,推动影视剧的收视高潮。

选角也是《何以笙箫默》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部影片都选用的国内一线演员或当红小生来挑大梁,对于偶像剧的借鉴清晰可见。女主角杨幂外形甜美、清纯可人,与导演心目中的“赵默笙”形象吻合。在男主角的选择上,《何以笙箫默》也是遵循了偶像路线,挑选了高达帅气的“男神”黄晓明饰演“校草”级人物何以琛。影片中赏心悦目的情侣组合符合唯美动人爱情故事的青春题材。

此外,《何以笙箫默》也是影视文化产业与网络小说领域的一次跨界合作。顾漫是目前极具人气的作家,其作品深受年轻人的追捧,作品《杉杉来吃》改编成电视剧《杉杉来了》获得很高的收视率。电影《何以笙箫默》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优势,小说版《何以笙箫默》积累的庞大的读者群,电视剧版《何以笙箫默》超高的人气,成为电影版的票房保证。

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不断涌现,导演在打造自己的作品时,常常融合各种类型片元素,力求将一些传统的故事套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演绎,从而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何以笙箫默》其故事框架是典型的“精英男+平凡女”的爱情套路,但影片中导演新增了人物――Willian,他默默爱着何以琛,从头到尾提醒“别忘了吃药”,从而引发了当前比较争议热门的同性恋话题的思考。在宣传上,导演别出心裁地在水密码官方微博上连载着《何以脱口秀》的小漫画,成为引发观众观赏兴趣的重要手段。《何以笙箫默》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市场宣传策略,对小成本电影拓展生存空间和冲击商业票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结语

尽管与传统出版、文学期刊相比,网络文学文学性和叙事技巧仍显稚嫩,但网络文学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创作力。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小成本制作的青春题材影片,与主旋律电影、好莱坞影片拼杀,仍能取得不俗的票房收入,但青春题材的影片除了怀旧与伤感之外,还应有感悟、鼓励、鞭策等多能够种情感表达,青春片应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浩,姜太军.产业化背景下文学改编的契机与挑战――以《失恋33天》和《等风来》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4(5):96-102.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8篇

90后“霸占”电影市场

“抓住大学生,就等于抓住了电影市场的未来”,这是众多电影从业者的共识。“懂社交的大数据”微信电影票的调查清晰表明:中国主力观影人群正在向90后,00后等新兴力量过渡,

微信电影票在线发放的11558份有效调查问卷显示:中国男性观众19岁-30岁的占比为74.8%,同年龄段的女性观众为77.54%,据此,90后成为目前中国电影主力观影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轻人正在主宰电影市场。

从2005年开始的这10年间,中国电影票房年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则与电影票房的增长高度吻合,是增量部分的主要来源,微信电影票在线调查显示:大中专以上学历观众加起来占总量的92.98%,几乎一统天下,这些人有着固定去影院观影的习惯,受访者选择“每周去”选项的为35.99%,“每月一次”的接近50%,这两类人加起来超过85%。

“大概每30年,电影的观众都会有一次巨大的变化,好莱坞也是。”微信电影票将这一现象称为“观众影变”,认为受社会变化和观众年龄增长后观影频次下降等各种因素影响,每30年观众的口味、选择都会变化。

青春片营销瞄准大学校园

年轻人是互联网的主力军。针对观影人群年轻化和学历层次,电影市场也呈现出积极迎合的态势,很多青春片纷纷涌向大学校园进行营销宣传,最终获得票房成功。微信电影票所属的微影时代公司CEO林宁表示,公司针对现状,会更倾向于投资吸引年轻人的题材。

90后观众对青春校园题材的钟爱,让《小时代》系列,《致青春》《匆匆那年》等青春片都取得了票房佳绩,综合统计,仅2013-2014短短两年时间,青春校园题材电影累计票房就突破了40亿元,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最卖座的类型影片之一,其中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不容忽视。

微信电影票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90后受众观影都会通挝使用学生证来享受多数影院的半价权利,参加团购或是售票网站的优惠活动也是使用率较高的方式,在观影频次上,一般90后每个月都会去影院看一两场电影,更多影片则是平时在寝室里通过互联网观看。

微信电影票陪90后玩花样

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诞生的微信电影票,凭借大数据优势,对90后这一代“网络原住民”有着深刻理解。推广影片时,微信电影票会根据不同类型的影片、不同的观影群体制定不同的策略,采取不同的方式,推送不同的内容,最大化地达到吸引目标用户的目的,

2015年上半年,微信电影票同电影《十万个冷笑话》片方的合作还处于讨论阶段时,微信电影票就将自身定位于“首席玩耍伙伴”,而非单纯的票务平台。利用朋友圈,微信电影票发起了年轻人热衷的手机弹幕游戏,获得数十万次转发,把单纯的购票红包转换成全员互动,贴近青年一代的心理需求。在8月份《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的推广中,微信电影票再次运用“二次元”的玩法,联合视频网站ACFUN组织了两次弹幕点映场,为粉丝创建了线下互动的平台。

为了让《十万个冷笑话》的观众“玩”好,微信电影票在北上广三地举行“打赏专场”,让观众先看片再扫二维码打赏,电影值多少钱完全由观众自己决定,让现场的观众增加了新鲜体验。

针对《速度与激情7》这样的好莱坞大片,获得官方唯―推广授权之后,微信电影票在E映前夕进行了朋友圈广告投放,实现精准覆盖,加上影片自身的关注度以及话题性,《速度与激情7》的话题立即引爆朋友圈。其后,微信电影票作为《何以笙萧默》的独家票务营销平台,“绑定”黄晓明,让其以“首席营销伙伴”的身份参与营销,不仅充分利用了微信平台海量用户的影响力,还创造性地搭建了“朋友圈营销+明星公众号+票务平台”的“联动营销新模式”。

90后,00后大军和互联网大潮袭来乃大势所趋,无论是制片方还是发行方,唯有不断创新跟上潮流才能生存,微信电影票人士谈到经验时,多次强调定位和个性化策略的重要性,这也正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成功法宝。

上映之初显得默默无闻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脚踢掉《功夫熊猫2》,登上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票房第一的宝座,成功的定位功不可没,如果按照最初低幼化定位,该片最多只有1亿元左右空间,但微信电影票利用大数据工具,明确了影片的营销定位,即针_刘全年龄段,主打“英雄回归+合家欢”两大关键点,并以此为基准,建立起了“深度拆机”的核心策略,以“拆机”展现诚意,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片中的精湛特效等优秀基因――在网络上展现,最终通过大规模的看片会和大规模的提前点映,为本片营造了强大的口碑,目前已获得超8亿元的票房奇迹。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9篇

按题材划分,当代题材70部2666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71.43%和69.23%。其中,代都市题材43部1692集,当代农村题材6部208集,当代青少题材4部131集,当代涉案题材5部195集,当代科幻题材5部184集,当代其他题材7部256集。

现代题材3部130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3.06%和3.38%。其中,现代都市题材2部94集,现代农村题材1部36集。

近代题材15部561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15.31%和14.57%。其中,近代都市题材1部33集,近代传奇题材4部140集,近代革命题材10部388集。

古代题材10部494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10.2%和12.83%。其中,古代传记题材2部110集,古代传奇题材4部235集,古代武打题材1部50集,古代其他题材2部64集,古代神话题材1部35集。

5月,有两部古装玄幻、仙侠题材电视剧续集立项,分别是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九州・天空城2 》和欢瑞世纪(东阳)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青云志3》。这两部剧均具有网络文学基因,前者脱胎于“九州”奇幻小说系列,是在九州世界观架构上重新编写的故事;后者根据萧鼎小说《诛仙》改编。

6月13日晚,上海外滩花旗大楼亮起写着“温暖,十年了,你在哪――占南弦”的灯光墙。随后,演员黄晓明、张钧甯在微博互动透露将出演电视剧版《温暖的弦》男女主角。人气小说《温暖的弦》宣布改编成电视剧,并正式立项。该剧由聚美影视、上海观达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主要讲述温暖与占南弦年少时稚嫩却深刻的爱情。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也是聚美影视的开山之作,陈欧担任出品人。

6月8日,由芒果TV、捷成世纪文化产业集团等出品,改编自游素兰漫画《火王》的电视剧《火王之破晓之战》开机,该剧由景甜、 陈柏霖等主演。本月,另一部“火王”系列《火王之千里同风》立项。两部作品的申请立项报备机构都是湖南快乐阳光互动娱乐传媒有限公司。不同的是《火王之破晓之战》为古代传奇题材,《火王之千里同风》为当代其他题材。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好莱坞 青春片 反叛 保守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07

好莱坞青春片一般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在好莱坞,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一种类型片。而近些年,这些有着悠久传统的青春电影的主人公形象又有了新的变化。

一、反叛的一代

要提到好莱坞青春片的变化,就不得不提它的历史。好莱坞的青春片总是和美国的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20世纪60年代的好莱坞青春片在当时的青少年观众中颇有影响。像《天涯何处无芳草》(Splendor in the Grass,1961)这类影片以社会问题为背景,用包括认同在内的颇为复杂的态度来表现影片中主人公的反叛行为,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喜爱,而男女主人公的反叛形象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的政治气候、道德氛围以及电影业的结构,是促成了当时的这些青春片的主人公具有反叛特征的主要原因。到了七、八十年代,好莱坞青春片对身体的“宣泄”和对暴力的呈现则成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其实和稍早的青春片中其他反叛行为一样,这些影片中的暴力和性通常被赋予了社会文化甚至是政治上的意义,身体的狂欢和极度的暴力其实是对社会权力和秩序的逃避与抵抗。正如美国研究青少年电影的学者乔恩•刘易斯在《通向浪漫和毁灭之路:青少年电影和青春文化》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青春片中出现的青少年道德沦丧、违法犯罪、越轨、挥霍浪费、叛逆不驯和倒行逆施等各种问题都能归结到一个社会问题上来,即,传统权威的崩溃。不难看出,七八十年代青春片中主人公的反叛,其实是美国青少年对抗主流社会及其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或姿态。

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青春电影的又一个高产期。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在制作时往往会刻意迎合青少年的口味。网络用语、俚语、唯美的舞会、激烈的体育比赛、热辣的啦啦队,这些都是青春校园片必不可少的元素,再加上一个个或恐怖、或励志、或甜美的故事,于是,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作为消费主体的青春校园片便在9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其中,曾引起过人们广泛关注的,便是以性喜剧的面貌出现的青春电影,这类影片往往以调侃的方式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淋漓尽致,而《美国派》则是这一类电影的代表。表面上看,过多的关于性的滑稽场面会使这一类的青春片显得低级趣味和过于粗俗,但实际上在这之前还没有哪一部电影能够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俚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这一时期青春片中的主人公和早些年的相比, 已经没有了六七十年代青少年彷徨、颓废和反主流的情绪,他/她们更多的是通过时尚造型,或者用调侃、戏拟等解构性的手段,使自己的每一次出场都成为一次商业背景下的狂欢。不过,仔细品味仍然可以发现,无论是采用反叛性的姿态,还是采用解构性的策略,确凿无疑的一点就是,各个时代的青春片都试图对传统权威文化进行颠覆。

二、在反叛与保守之间

然而,到了新世纪,随着反主流文化的消散,越来越多的好莱坞青春电影的主人公已经不再具有先前鲜明的反叛与颠覆的姿态,转而徘徊在反叛与主流之间。获得2008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朱诺》(Juno,2008)便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这部影片的一开始女主角公朱诺便是以青春片中主人公惯有特立独行的姿态出场。她在自己的牛仔裤外面套上校裙,脸上也总是挂着漫不经心的冷淡表情。她主动引诱男友发生性关系,又主动放弃让男朋友负责,而当她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堕胎,这一切都揭示出了朱诺格身上具有青少年常有的反叛性格。通过这些,观众也看到了一个和以前的青春电影中很相似的青少年形象,但情节的发展却让朱诺走向了和以往的反叛少年并不相同的另外一条道路。随着故事的向前推进,尤其当朱诺来到堕胎诊所门口却遭到了她的一位女同学反对的时候,她遇到了在影片中的第一个难题――堕胎还是不堕胎?在美国,主流社会反对堕胎既是出于人权考量,也是出于基督教的教化。这时,朱诺遇到了彻底反叛还是认同主流价值的冲突与矛盾,在两者博弈中,在女同学的极力劝诫下,朱诺终于选择了把孩子生下来。至此,影片初步展现了朱诺向主流的回归。

彻底暴露朱诺向主流价值取向靠拢的,便是朱诺决定把孩子交给瓦纳萨夫妇领养情节。 对于瓦纳萨夫妇组成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朱诺应当是持一种认同的态度的――否则她也不会让自己未来的孩子在这样夫妻相爱的和睦家庭中成长。导演用极其微妙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朱诺第一次到瓦纳萨家的心理感受。在朱诺进屋时,影片穿插了一个瓦纳萨整理她精美的衣袖的画面,导演在处理瓦纳萨家色彩的时候,也运用了大量的白色:白色的墙,白色的门,白色家具。整洁且略带高贵的颜色和朱诺家的原木色而贴满奇形怪状贴图的门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些设计,导演一下子把一个家产富足,社会地位高,教养良好,夫妻和睦的家庭摆在了观众面前。接着朱诺提出要去洗手间,导演同样用了一系列很有意味的镜头展示当时朱诺的心理,整个拍摄过程,镜头都是不稳的,带有微微颤动感,体现了朱诺无法抑制的好奇心和微微悸动的羡慕感,也展现了朱诺俏皮而可爱的一面。最能够体现这个家庭的性质的,同样是在这次的见面中。当瓦纳萨把三本杂志呈扇形放在书桌上的时候,观众可以发现中间的那本赫然写着Traditional Home(传统家庭)的字样。很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

但完全倒向主流并不是青春片一个最好的策略。在影片中,中产阶级的瓦纳萨夫妇最终分手,这也促使朱诺的爱情观发生了变化。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之后,朱诺再一次坚强地面对一切,理性地选择了生下孩子,并改善了与男朋友的关系。传统家庭消失,心中的理想也随之坍塌,这时“酷女孩”朱诺照样骑着她的单车,背着她的吉他去找男友了。于是,一个徘徊在反叛与主流之间的少女朱诺的形象便塑造完成。

通过分析《朱诺》这部影片可以发现,女主角朱诺并不是在盲目地反叛、挑战和颠覆主流价值观念,而是在用一种折衷的、温和的方式靠近甚至是维护着主流价值观念。影片在讲述朱诺知道自己怀孕之后与领养孩子父母交往、在学校生活的过程中,也揭示出了亲情、友情的珍贵。同时,从朱诺去堕胎又反悔的行为中,观众又可以看出朱诺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尊重。一个颇具个性但又不是完全反叛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少女朱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不再是“嬉皮士文化”、“摇滚文化”,而是尊重个体、生命、家庭,寻求个体独立的主流价值观念。在这里,学者乔恩•刘易斯所说的毁灭性青少年文化已经不完全适用。

三、主流化的青春抚慰

比《朱诺》所传达出来的气息更加保守的是影片《暮光之城》(Twilight,2008)系列。这部影片讲述一个边缘小镇女孩贝拉与素食吸血鬼之间的爱情故事。吸血鬼题材的电影在好莱坞一直以来都比较受欢迎,但这类影片一般都带有或恐怖或传奇的色彩。而在《暮光之城》中,吸血鬼却化作了青春时尚的高中生,走进校园开始上课、做实验和打棒球。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已经不再完全是一个关于恐怖血腥的吸血鬼的故事,而是一部包裹着吸血鬼外衣的校园青春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影片的男女主人公不仅丝毫没有以往的青春片的放纵与反叛,而且还表现出面对性的极度克制以及对父权制家庭的认同――这往往都是以往的青春片最容易表现反叛姿态的地方。《暮光之城》的女主人公贝拉和男主人公爱德华对于性的极度克制当然有男女主人公阴阳两隔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爱德华深受摩门教禁欲传统的影响,也知道将对贝拉的生命带来无可弥补的伤害,于是双方对爱情拥有的一个潜在条件就是对禁忌与传统的遵守。除此之外,这部影片还表现出了对家庭秩序与亲情这些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无论是爱德华还是贝拉,他/她们都是在父亲的带领和培养下成长,而遇到问题之后,解决办法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家族成员的协作。在影片中观众随时可以看到家庭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烙印。

很难想象,一部如此受美国青少年观众欢迎的青春电影,倡导的竟然是美国社会标准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青春片中主人公还是以反叛、颓废甚至作为自己标志性的姿态。如果细究其中变化的原因,就会发现这种变化是和美国的社会文化,尤其是青年文化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个世纪60年代,在全球性的青年运动文化运动中,美国出现了影响深远嬉皮士和愤怒的摇滚青年――也就是和那个时代的青春片中主人公气质极为相像的一代人。这场青年文化运动摧毁了以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如果说,在60年代的运动中割裂的社会文化需要70年代、80年代甚至更多的时间来的重建,那么,在这之后,美国社会存在青少年问题、超前消费、享乐主义,以及在新世纪经历的911、伊拉克战争、和次贷危机等事件,则进一步促进美国青年人的思考。他们反思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反主流”运动,认识到性解放带来的危害。在这样的背景下,自我克制、注重家庭、维护社会秩序、尊重权威等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又重新得到提倡。

美国的青年文化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而美国的青春片中主人公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从《天涯何处无芳草》到《暮光之城》,从极度激进到相对保守,新世纪的好莱坞当代青春电影逐渐呈现出经过修订的美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特点,现在的青春电影以各种手法消解着以前青春片反主流、反权威性,成为经过国家意识形态洗礼后的带有青春抚慰性的青春片。

作者简介

上一篇:校园文明范文 下一篇:校园电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