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21:17:32

青春文学

青春文学范文第1篇

从1988年开始,我们在华艺出版社,就以出版畅销图书为主,到2003年进入长江文艺出版社,我们依然遵循出版畅销书的原则。畅销图书的类型有很多种,青春文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

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畅销书,最主要的是要判断市场、研究市场,了解读者需要什么。这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比如读者,要按年龄分、按知识分、按性别分、按地域分等。但如果我们把青春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究一下它的市场,我们就不难发现它的必然畅销性。那么,青春文学,谁能做主?

1991年,我们出版了王朔的作品,王朔可谓是当时的“青春作家”,他受到很多60后、70后读者的热爱。到了2003年,时隔十多年以后,主流读者已是青少年。除了过去一些中老年作家的作品依然还受到青少年的的喜爱以外,肯定会出现新的年轻人的作品来引领市场。青少年有他们自己的阅读习惯,新的生活方式,谁来描述这些人?就是80后的几个青年作家,其中包括韩寒、郭敬明等人。与郭敬明合作之前,他就出版过很多畅销作品,如《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等,在市场上已经形成很强的号召力。以其为代表的青少年作家,从2003年开始,继续推动着整个青春文学的发展。从王朔到郭敬明,这将近20年的出版历程表明:青年作家才是青春文学的创造者,青春文学的产生顺应时代的必然。因此我们在选择出版文学类图书的时候,也就会更多关注这些青少年作家的作品。与郭敬明的合作,绝非偶然。

许多人一提到青春文学,就认为是一些不健康的读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北京大学的王蒙教授,在看到部分青春文学作品的时候,也对青春文学所体现出来的文采与成熟感到惊讶。许多青春文学作品文字唯美,甚至比成年作家的文字干净。他们不一定要写一些轰轰烈烈发人深思的故事,但纵使是身边的小故事,他们也能写得很唯美。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接受青春文学,不是一味的批评,甚至拒绝走进它。当初王朔的作品还被认为是“痞子文学”,但现在他独特的语言表述艺术,也使他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山西作家李锐之女笛安,其创作的《西决》自2008年8月号在《最小说》中同名连载,7个月的连载时间,每期均居读者排名位列前三,人气仅次于郭敬明。其作品的深度与力度,根本就想像不到是出自一个22岁的年轻女孩之手,让人不得不折服。前不久,我们在北京举行了几场青春文学签售会,都引起不小的轰动。会上也曾和许多家长聊过,许多家长认为青春文学对他们的孩子是一种引导,因为孩子痴迷于阅读,痴迷于写作,青春文学带给他们更多的想象力,补充给他们更多的知识,这些远远都比让孩子上网聊天、玩游戏、无所事事好得多。

当然,图书市场上不仅是青春文学,其他类型的“滥作”也很多,这需要出版人负起社会责任感,读者自己也要学会判断。对于在校的青少年,课内的阅读是主流阅读,是经典阅读;课外的阅读是青春阅读,是流行阅读。如果这两条阅读的主线能结合的比较合理,青春也将因为阅读而更“青春”。

青春文学范文第2篇

80后青春文学作家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文学队伍,其自恋的个人化表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张悦然是代表作家之一。《吉诺的跳马》出自张悦然的小说集《十爱》。[1]小说讲述了一个似乎是因果报应的故事。十五年前,来自单亲家庭的男孩与父母遭遇车祸双亡的女孩同在B城读高中时产生恋情,继而女孩怀孕并决议要生下孩子,一对小情人便筹划私奔。男孩的爸爸在他两岁时已与情人私奔,失去了丈夫的男孩母亲怕再失去儿子,就逼迫女孩堕胎,女孩不从,男孩母亲便性诱惑学校刚死了妻子的体育老师在跳马考试中加害女孩。女孩补考跳马时,体育老师施以推力致使她摔落跳马流产死亡。女孩死后,男孩被其母亲带离B城监护。十五年后,男孩母亲患癌症去世,男孩回到魂牵梦绕的B城当初的学校,恰好邂逅正上体育课的当年体育老师的女儿吉诺,在攀谈中向她述说了当年那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吉诺自己也为这个故事所打动,在知道父亲是这一爱情的扼杀者之后,感动与悲愤之中她仿佛听到那以跳马的方式死去的女孩的召唤,从而也纵身越过跳马……这篇小说的英语译本被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PlumRaindropsandMoreStoriesaboutYouth[2]一书收录。

作为21世纪中国文学系列丛书之一,这本翻译作品集主要收录了包括80后青春文学作家张悦然、颜歌等一批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旨在使世界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面貌。本文将聚焦于《吉诺的跳马》译文对吉诺的话语处理,分析译文对于吉诺这一角色的性格特征及原作风格特质的传达。申丹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探讨了英国文体学家利奇(G.Leech)和肖特(M.short)对引语的分类,将人物话语分为直接引语、直接自由引语、言语行为的叙述体、间接引语、间接自由引语,并分别探讨了其功能。她认为,直接引语的直接性和生动性对通过人物的特定话语塑造人物性格起很重要的作用。它带有引导句和引号,不能像自由直接引语那样自然地与叙述语相混合,但它的引号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有时却正是作者所需要的。而自由直接引语是叙述干预最轻,叙事距离最近的一种形式,由于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它使作者能自由地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气。此外,与直接引语相比,它的自我意识感减弱了,更适于表达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同时引语能对叙事视角产生影响。[3]小说中,吉诺的生活在她自己看来非常沉闷无聊,她期待着浪漫而鲜活的际遇能够打破单调枯燥的现状。在一个陌生男人将她叫过去交谈时,吉诺心里对这个一直盯着她看的男人寄予幻想,她期待男人与她内心的渴望对话,又隐隐担心男人只是随意询问日常琐事,有种压抑的雀跃,心理音响低沉。吉诺的沉闷个性以及内心渴望的压抑反映在她的间接内心独白和对话中。

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到这种对引语的暗淡化处理,来相应的传达出原文的效果,方能有效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接近作者想要展现的80后一代不安于生活却无能为力的自怜。否则,尽管传达了信息,看似做到“对等”,而实质却是一种假象等值(deceptiveequivalence),即从表面上来看,译文与原文的内容基本相同,但文学价值和文学意义相去甚远。看以下例子:①原文:吉诺迎着男人的目光,心怦怦地跳得厉害,迈着比平日里慢下很多的步子,走到篮球场的铁栏杆前。她是面对着他走过去的,却不怎么敢抬起头看他。她在离他还有三五米的地方停了下来,站定了,微微地抬起头来,有点迷惑地看着男人,像是问他:你是在叫我过来吗?(自由直接引语)译文:(直接引语)原文省略了引号,将吉诺的疑问通过不加引号的自由直接引语表达出来,暗指吉诺压抑而渴望的内心,一方面吉诺不敢完全接近男人,不敢主动与自己的沉闷生活决裂;另一方面吉诺希望男人能主动打破她的防守,使她不必主动便能实现内心的渴望。

吉诺故意将自己的内心话语音响放低,想要不动声色达到欲擒故纵的目的。而译文将吉诺的内心声音明确地用直接引语表达了出来,引号的出现产生了相对较强的音响效果,将原作者试图变暗的部分明亮化了,产生了明暗对比。原文作者想要表达在始终压抑的生活中,吉诺内心压抑的躁动,采用直接引语进行翻译则没有传达出作者的用意。②原文:你让我出去做什么?她的声音有些迫切和充满鼓励,仿佛她一直是一只被囚禁在动物园铁笼里的兽,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丝可以逃脱这铁牢的希望。(自由直接引语)译文:张悦然的小说常常揭示青春期少女的内心变化成长,以细腻甚至冷酷的笔调描摹出她们最细微最隐秘的情绪,因而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风格体现在她小说中的许多细节处。这个对话中,男人向吉诺发出了邀请,她尽管心中雀跃却无法彻底放松,更担心脱离铁牢的希望会因为某种原因落空,因而延续着之前态度,甚至刻意欲扬先抑以便控制情绪的平静———尽力压抑自己的企盼,鼓励对方推动事态的发展。译文将其译为带引号的直接引语,似乎将她的内心愿望放在阳光下,进行明白清楚的展示,这与吉诺的心理状态是有出入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张悦然的个人风格。③原文:吉诺听到那女孩跟她说,其实在跳马助跑的时候,能听到呼啸的风声,很大很大,涨满了整个耳朵,让你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于是不会有那些总也放不下的烦忧,你只是跑,像是穿过风去了别的世界一样的疾跑着,然后在腾空的一刻,你就会以为你飞起来了,就好比一只翅膀结结实实的鸟儿那样,离开了地面,你就会感慨,终于离开了,终于自由了,那一瞬间的感觉,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解脱,很轻很轻,像是一支洁白的羽毛。美妙极了。真的吗?比什么都美吗?比跟最爱的人在一块儿还美吗?吉诺闪着亮晶晶的眼睛问。真的,比跟最心爱的人在一块儿还要美。飞起来的那一刻,忘记了所有的事,所有的人,就只是想着飞起来了。女孩说。然后女孩笑眯眯地望着吉诺,伸出手摸了摸她的小脸,把小嘴巴附在吉诺的耳朵边,轻声对她说:现在这架跳马归你了,你也试一试吧?在小说结尾,吉诺在幻觉中见到了男人死去的女友。原作者对两人的对话全部采取了自由直接引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幻觉是虚假的,而直接引语具有现实感。同时,自由直接引语作为叙述干预最轻,叙事距离最近的一种形式,由于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能使作者自由地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气,尽管小说描述的是幻觉,但幻觉中仍有事件在发展流动,因而采用自由直接引语是较为合适的表达。译文将所有人物语言都处理成直接引语,似乎不仅不合逻辑现实,也转换了叙事的焦点。死去的女孩向吉诺描述跳马的感觉时,带有一种劝诱口吻,“你就会以为你飞起来了”、“你就会感慨,终于离开了”,这种第二人称的话语包含着鼓励和怂恿。在这一系列的对话中,女孩显然对于她的讲话对象吉诺倾注了重心,站在吉诺的角度为她描绘出跳马的感受。译文则采用第一人称直接引语,焦点在于描述女孩的感受,明显转换了关注对象,使原文的意旨发生了偏移。

表达人物话语的方式与人物话语之间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同样的人物话语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些效果是“形式”赋予“内容”的新的意义。因此,变换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成为小说家用以控制叙述角度和叙述举例,变换感彩及语气的有效工具。[2](页272)这一方面表明,不同的话语方式对于故事的叙事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翻译时应尽量关照作品的话语,尽可能保留作品的表达效果,避免假象等值(deceptiveequivalence)[4]。另一方面,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与叙述角度息息相关,在翻译时必须注意到作品的叙述模式及其隐含的意图,避免造成视角越界或改变,影响原文的意旨。80后青春文学一般具有一定的自恋特质,作者常常运用大量形容词和比喻,并采用多种视角和话语表达方式来反映青春期的迷茫和感情的早熟,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进行着个人化表达。在翻译此类作品时,应把握这些特点,力图原汁原味地传达原文作者对于人物话语的处理方式,挖掘作者的隐藏意图,从而成功还原出作者用心良苦塑造的人物形象,成功再现作者投射在作品中的强烈的自我风格。

青春文学范文第3篇

虽然同源自“新概念”,但“三驾马车”在脱离《萌芽》的保驾护航之后,还是分别驶上了不同的道路。韩寒在博客上频频指点江山,凭借富有争议性的观点和新锐思想,成为了一名青年意见领袖。张悦然分外注重作品的文学苏醒,变得更加珍惜自己的羽毛,文字和纯文学渐行渐近。而郭敬明,除了延续他写作《幻城》的风格没有发生大的转型外,较深地涉足商业出版领城,使得他成为“三驾马车”当中看上去最为成功的一位。

如今,郭敬明风格正在成为青春文学的风格,而且,这股风气在利益驱动下正在不断地被助长。日前,一项名为“文学之新”的文学新人选拔赛活动正式启动。这项邀请了众多文坛大腕加盟担任评审的活动,很有和“新概念”抗衡的意图。它的执行评委和操作平台,分别是郭敬明和他主编的《最小说》。而它的主要目的便是,用十万元奖金制造出下一个“郭敬明”来。为何不是发现和培养下一个“韩寒、张悦然”?原因很简单,在庞大的青春文学爱好者和写作者里,韩寒和张悦然毕竟是少数分子。

诚然,由“新概念”开始,“80后”们的写作,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他们的文体,很少受“50后”“60后”等文坛主流作家的影响,更别说“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70后”了。同样,在他们的文字中,也一样看不到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的痕迹,有的是影视动漫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包括互联网给他们带来的影响。“80后”写作的最大特点或者价值所在是,文字不再那么负重,思想不再那么复杂,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情感,文字因而拥有了飞扬的活力。

但“80后”文学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在趋利主义的引导下,“80后”文学沉迷于个人生活和情感的铺述,文字过于雕琢而显得虽然精致但缺乏力量,毫无意义地追随和模仿,诞生了一大批面目雷同的作者,青春文学写作如同走进了一个大车间,生产出来的,多是味道滑腻的“甜品”。青春写作又好像成了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只要道路正确便可以走向名利双收。因此,我们期待文坛多几位韩寒和张悦然,他们的存在,起码可以证实,青春文学是存在分岔路口的,思想性、文学性和市场性都是青春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是,如何分流这三条道路上的人群,还需要有责任心的评论家、出版商担当起引路人的作用。

如此说来,由“新概念”派生出来的青春文学,郭敬明已经成为了“主流”,而韩寒和张悦然成了“另类”。“主流”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崭露头角的“90后”身上,其实就是“80后”的身影。“90后”的语言风格在华丽程度上和“80后”如出一辙,他们要阅读“80后”们的作品,要挤进被“80后”们量身定做的商业模式,也必然会被拿到他们身上做试验。总而言之,“90后”活在“80后”的阴影之下,有什么资本和条件来证实自己?

青春文学范文第4篇

有一个网友对青春文学特点是这么概括的:读者群以青少年为主;以时尚和快节奏的故事和人情为卖点;题材以及传播途径的覆盖面较传统文学要广;传播迅速;更新速度快;运作周期短。这个概括是否已经回答了问题呢?

青春文学之所以“流行”,我们通过取证,大概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大多数的青春文学作品,都是由青少年来写青少年中所发生的故事,这样其内容就更能切合读者心理需求,真实反映读者想法,甚至是读者的一种亲身经历,容易让读者产生归属感。“年轻的、年轻的主人公、真实的故事情节”,反映的是现代学生、特别是现代都市学生的“原生态”, 这些都吸引着青少年读者的目光,容易引起共鸣。郁秀创作《花季・雨季》时还是中学生,韩寒创作《三重门》也是在高中时代,这就为他们清楚地把握现代青少年的思想脉搏提供了优越的先决条件。

第二,时尚新潮,再加上流行因子。谁要是能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集合流行因子,谁就能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流行的前进方向,进而引领潮流并引爆潮流。如今的图书出版,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编辑编辑,最多插上几张图就可以付印。现在的青春文学作品,内容上包括流行的音乐、服饰、语言和文化,主题上宣扬青少年潜意识里流行的观点和做法,包装印刷上展现前卫新潮,甚至在书名上更是大胆刺骨,比如台湾新近的畅销书《不爱,也是一种爱》、《拼命去死》、《未来,我是你的老婆》等。一本图书,最大限度地囊括着当今时代的流行因子。

第三,大肆渲染的媒体炒作。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文学早已不再仅以纸媒的形式出现,其宣传手段也不再仅限纸媒,网络的联动宣传给图书销售带来巨大推动。在作品面世之前,对作品的内容,甚至是新生代青春文学作家本人,媒体炒作已如漫天飞雪,每一股炒作皆有可能成为畅销热点。《藏地密码》在未出版之前,在其所连载的网站,一天之内就引来数万条评论,被转载于数十家网络文学网站,之后再做纸质图书,畅销已是不言而喻。

第四,形成系列,营造品牌效应。许多青春文学更似一种快餐式的读物,有些书热了半年甚至只有一两个月便随着社会热点的转移而沉寂了。为了让这种热度能够持续,许多出版积极打造图书系列。若一本书在社会上已经得到了认可,形成一股热潮,就不失时机策划姊妹篇、续集等。形成系列可以减少宣传的难度,节约了出版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形成品牌效应。比如之前我们谈到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藏獒》系列、《藏地密码》系列、《鬼吹灯》系列等,许多读者业已养成一种购买惯性, 只要这个系列的新书面世,他们都会继续购买。因此,在保持固有的读者群的同时,通过品牌的作用带动其他读者购买,畅销已成定局。

第五,目标读者群具有最大的购买能力。青春文学的目标读者很明确,就是当下的青少年。一方面,作为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与社会接触面极其有限;另一方面,由于阅历不够,知识有限,阅读成了“充电”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是整个社会阅读的主体。加之当今社会,诸多原因导致阅读风气低落,但即便家长们无暇顾及阅读,他们依然督促自己的孩子提高阅读兴趣,更鼓励自己的孩子尽量买书。这样,这部分读者想买书,又有坚强的后盾,还有比这个更有购买能力的吗?况且,青春文学的读者群也不会因为某一部分人的成长而减退,一批又一批交替的青少年,成了购买“青春文学”的中坚力量。

第六,可以接受的合理价位。这里我们不得不回头来看看上面提到的“2009年上半年青春文学销售排行top20”的表格,从价格栏我们可以发现,青春文学的定价大概在25元上下,很少突破30元,这个价位对今天的青少年而言,没有过多的负担,无形中正应了“好看还要买得起”这句话。我们再来看看“金石堂6月22日到6月28日一周销售排行”,也不难发现,青春文学的定价也在新台币250元左右,相对台湾的图书销售价格更显一般。所以,让他们在买了一本《小时代 1.0折纸时代》,不用多久,再去买一本《他的国》或是其他续集,对他们来说,不成很大的问题。

青春文学范文第5篇

《布老虎青春文学》(CN:21-1517/I)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旬刊,主要读者对像为大中学生,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青春文学范文第6篇

主办: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校园文学报刊分会

主编: 彭志辉 特约主编:李新平

军歌嘹亮

青春文学社 侯凡娟

你唱着 军歌嘹亮

眺望远方的远方

年轻的心

和大雁一起飞翔

阳光闪亮

照见了

你坚毅的脸庞

你教我们唱 军歌嘹亮

追逐梦想的梦想

谁帮你记起

心上姑娘的模样

少年的愿望

还踯躅在

时光的荒原上

我们一起唱 军歌嘹亮

思念故乡的故乡

目光守望着

记忆逃跑的方向

月光晴朗

她的秀发

曾拂过你的钢枪

再见了 军歌嘹亮

固执的谁还在唱

我看见

你守护着你的山冈

用厚实的肩膀

痴傻的人啊

仍在永恒的岁月里彷徨

只有大地

为你阻挡忧伤

那缕烟

青春文学社 张婷婷

远远地看着

一缕白烟缠绕着细细的阳光

迎着天边的蘑菇云

开出一朵小花

我知道那缕烟属于父亲

岁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偷偷剪破父亲的烟斗

可剪不断的

是父亲那根深蒂固的愁思

和迎风而舞的白发

女孩,你好!

青春文学社 李梦姣

夜深了,窗外的霓虹仿佛有了倦意,摇晃的光束渐慢了下来。这样的夜晚,你睡去,而时间醒着。

没有草稿,不容回头,你就这样进入了高三。

开学的日子有些吵闹,有些拥挤。沉寂了一个假期的校园在这一刻被赋予了太多的活力。

我看到了你独自在这片喧闹外,手心紧攥出一把冷汗。你的紧张不用言语已浮现在脸上,你微张着嘴想要急促地呼吸空气,就像一条会被淹死的鱼,目光呆滞地望着教学楼黑压压的门洞,像是一种畏惧更像一种审视。你终究迈出了步子。

后来你才知道,高三是你生命里最有质感的一段时光。想一想那些无缘错过高三的人,自己不觉得很庆幸,不是吗?深呼吸一口气,空气中有一股熟悉的味道。突然想起张爱玲在《半生缘》中所写的那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话有一种苍凉感让人莫名地悲伤起来。你环视了四周,一切真的都变了。

这个时节,我们的城市开始向春天滑行,当飞鸟开始丈量天空,万物就有了复苏的兆头。你整理刚发的厚厚一叠套题和考纲,油墨的味道扑鼻而来,于是高三的生活就这么开始了。

那个春天,像摆脱了一切琐碎的杂念,日子便充实起来。天亮,梦醒,上学,做题,两点一线,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你还会记得天微亮路口的红绿灯,灌入脖子的飕飕冷风,以及晚自习后街边炒田螺诱人的香味?这一切的一切,伴随手表中永不停歇的秒针,融进那简单的日子里。在无数个以后的夜晚竟也成了陈酿,让你怀念。

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溜掉,从你的笔尖下,从试卷的哗哗声中,还是模拟考场上咬笔头的那一刻?但高三的日子真的也就这么过来了。

水平考,考题考,模拟考,统考加起来了成了家常便饭。你再也不会头痛每一次考试,不会为不理想的分数哭得稀里哗啦。因为,来不及悔恨这次成绩,下一次考试已接踵而至。就像“超级玛丽”一样,不停地闯关,不停地前进。

你坐在靠窗的位置,因为你喜欢。窗子正对着操场,有天空,有草地,还有一株开得正旺的丁香。你只需要转过头,便轻轻与班里的嘈杂隔绝开,你坐在那里,凝望着,感受生命的涌动,你说你看到了光。就这样在不停地转来转去中,一扇窗子让你有了所谓的自由。

很快,夏天来临。大概是头顶骄阳的缘故,教室里的气氛也变得躁动又沉闷。你仍然会望向窗外,只是那双眸子里多出一个人的背影——你不识他,他也不识你的男孩。日子如同沙漏,有些东西是用一辈子去记忆的,而有些却要用一辈子才可以忘记。

高考如期而至。

成群的人围在你身边为你鼓劲,隆重的好像你是巾帼英雄。在走进考场的那一瞬间,你有点想哭。不知不觉,高考结束了。望着满屋子曾令你抓狂的试题,你如释重担般呼了口气。看着空中灰尘的乱舞,就在那一秒,一种重重的失落砸进了心里。

出榜的那天晚上,是你第一次全体同学聚会。大家围在一起吃火锅,整个夜晚闹腾腾的,感觉晕晕乎乎。在雾气中,你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不经意间已成熟起来。你想,从此大家就要各奔东西了吧?

你终于走完了艰苦的征途,完整地为高中画上了句号。现在,你有时间读完安房直子的所有童话,也能背上旅行包像三毛一样,去那片有荷西的撒哈拉。

女孩,你终于知道高考并不是终点,只是又一个起点,这一路上你或哭或笑或喜或悲,但要坚强地走下去。以后会遇到更多的人,还要走很长的路,我从你眼中又看到如第一次般跃动的光。

(指导教师:李新平)

我的村庄

午夜村庄

灯光下,我用笔尖倾听午夜的村庄,安宁、静谧。

午夜的村庄,像沉睡中的老人,我似乎可以听到她均匀的心跳以及平静的呼吸,偶尔也能听到她轻轻的鼾声!夜很黑,没有月光亲昵,天空的星星闪烁着光芒,孤独地守望着这一片宁静。

村庄沉睡,金黄的麦堆沉睡,鸡狗沉睡,牛羊沉睡。嘘!你这午夜的赶路者,请轻轻走过吧,别惊醒梦中的村庄!

傍 晚

落日唤起炊烟袅袅,天边的云朵披上了大红的嫁妆,像是要赶在夜幕降临之前出嫁。

长满青草的田间小路上,老农抽着旱烟、提着镰刀回家,影子被落日拉得好长,好长,似乎比这六月的时光还要长。片刻的喧嚣,当炊烟散尽时,村庄又归于平静,像是疲倦的农夫,也许已经昏昏欲睡了。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睡意,偶尔飘过几声犬吠。

镰 刀

是谁将一把新镰挂在了夜空?此刻正发着锃亮的光,照着后山那片片金黄的麦田?

镰刀,那弯弯的瘦小的腰身,在这个六月,将会把每一寸麦地丈量。

那把忙碌了一天的镰刀,此刻正沉睡着,虽然他沉默不语,但今年的收成如何他比谁心里都清楚。

挂在墙上的镰刀,就像升起的弯弯的月牙,守着梦中的农夫。偶尔,农夫嘴角一扬,一弯月牙爬上他黝黑的脸上,他是梦到儿子在学校又为自己争光了,还是梦到挥着镰刀收割那满地饱满的黄灿灿的光阴?

一个雨后的清晨

一个雨后的清晨,携卷着乡土气息的空气随风流淌,沁人心脾。绿树环绕的村庄显得更加静谧,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车辆的笛鸣。

能听到的,只是鸟儿清脆的歌唱;能看到的,只是风儿快乐的舞蹈。

雨后的清晨,鸟儿和风儿不约而同地上演着一场不需要门票便可观赏的歌伴舞表演!

啊!可爱的村庄,大山怀抱中的村庄,你也一定是被这精妙绝伦的表演深深地陶醉了吧!

倾听雨声

这雨,淅淅沥沥,像游子对故乡的思念,绵绵不绝。

从早晨一直没有停地下。我伏在案边倾听这雨水落地的清脆,感觉很亲切,仔细想想,已好久没有听到这熟悉的乡音了!在城里,从来听不到这般纯洁、动听的音韵,只有在家乡,在这离城市偏远的小山村才能享受到。

我多想化作一滴清澈的雨滴,永远融进故乡的肌肤中,停留在故乡温暖的怀抱里!

青春文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先锋 反叛性 开拓性 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Comparison of Advantaged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Youth Literature and May Fourth Literature

JIAO Shouhong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43)

Abstract Both May Fourth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s created in the periods when change is needed. Althoug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social system, literary context of two literatures are different, because both of them, which are created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ook part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caused a great influence, there is inner similarity and comparability between them. This article will compare features of rebellion, pioneering and discrepancy of the two literatures, and reveal its avant-garde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Key words avant-garde; feature of rebellion; feature of pioneering; heterogeneity

“先锋”一词最初的意思为指代孤军深入前线与敌作战的先头部队,后来派生到文化领域,引申出颠覆墨守陈规的传统、排斥主流权威、锐意开拓创新等先锋意义内涵。回望百年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每当时代处于重大转折时期,总是文学新青年率先向旧传统发难。他们在思想上勇于弃旧,忱于纳新,在创作上则表现为借助时代力量将自己从旧传统中全盘剥离,打造具有强烈先锋色彩的新型文学。由于青春本性与先锋性的先天亲和关系,相距百年的五四文学与当代青春文学也因此获得了内在的可比性。本文将通过反叛性、开拓性、差异性三个方面考察比较五四文学与当代青春文学的先锋同质性和异质性。

1 反叛性

解构传统、颠覆主流的反叛精神是青春文学先锋出场的共同姿态。五四文学的先锋叛逆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旧“人”和旧“规则”的否定两方面。五四时期钱玄同有一个很著名的宣言,钱玄同认为中国之所以僵化落后是因为中国老人太多的缘故,“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①他认为中国如果由年轻人来当家作主,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五四文学青年普遍认为旧文学是“非人”的文学必需废止,取而代之的新文学应该是新人文学、是青年人的文学。“大写的人”在新旧交替的狂飙时代放射出神奇的、富有破坏力的先锋色彩,旧的文字和文学规则遭到无情鄙夷和唾弃。吴稚晖在南洋公学时就与朋友相约不读旧文学体式的线装书,表示要将线装书投入茅厕。吴稚晖将旧文学统统斥为“说”和“屁说”,认为文言国粹如同“干粪”,不能因“曾在我肠腹中”就加以永久留存。②吴稚晖对文言旧传统的辛辣讽刺、决绝摒弃得到新文学阵营同仁的同声应和。鲁迅在给钱玄同的信中言称中国国粹“等于放屁”,他在《青年必读书》中奉劝青年“不读或少读中国书”。直到晚年,鲁迅仍对中国文言旧传统耿耿不已,认为“方块字本身就是一个死症”,传统汉字“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③五四时期的周作人也认为传统旧文学整体上均是“非人”的文学,“中国文学中,人的文学本地极少。从儒教道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不合格。”④

在“大写的人”思想支配下,五四文学从理论到实践均呈现出一派先锋反叛气息。我们看到,五四启蒙思想植根于青年叛逆认知层面,五四文学选材普遍立足于青春反叛立场。五四时期春潮般涌现出的各种新文学社团如创造社、新月社、莽原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的创作象“跳着,唱着,不舍昼夜的生命水”,充满冲决一切阻障的逆动活力。即使是以温情地关注社会人生的文学研究会“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其本质也如同鲁迅在《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著名的序言中所指出的,均不过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灵苦闷”的外化,是城市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青春“乡愁”,其基本前提是对现实的愤激不满。那些后来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学史上公认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四文学作品,从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的《尝试集》、第一部富有影响的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及五四诗歌的集大成者郭沫若诗集《女神》等个体作品,到以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作家群的创作呈现,一切事关个人的、社会的、古往今来的事件陈述、心理描摹和话题讨论,无不源自青春叛逆视角。

当代青春文学指世纪之交、具体来说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由青少年作者主笔、反映青少年思想、生活和审美情趣的为青少年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2000年伊始,中国大地上一种叫“80后”的当代青春文学,在个别地往外冒了几年以后,海啸般腾空而起,席卷各地,所到之处,水漫金山,令主流文坛前辈目结舌。2004年始连续数年北京开卷图书市场对各个门类图书市场额所作调查显示,以“80后”为主体的当代青春文学的总和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总和相同。小小少年人手一把板斧,全面挑战文坛经典叙事,一出山就与文坛前辈打了个平手,移动了传统文学的群山。

与五四文学青年一样,“叛逆”是当代文学青年最惬意的姿势。以“80后”为主体的当代文学青年横空出世的最初原因不约而同都建筑在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质疑和批判基础上。青春文学领军人物韩寒在推出他的成名作《三重门》时明确表示出对现行体制教育的根本性否认,他认为全面发展的结果是全面平庸,“学习未必要在学校里学,而在学校里往往不是在学习。⑤郭敬明在上海卫视台的访谈节目中也曾说,老一辈年轻时大多重复着“没有自我”的事情,活得没有个性,也谈不上精彩,“80后”要做与前辈“不一样的大人”。调查发现,世纪之交率先获得成功的青春文学大多是在校严重偏科的“问题少年”,他们的写作初衷不过是发泄“独一代”的叛逆情绪,这赋予了当代青春文学深深的先锋叛逆色彩。

2 开拓性

开拓性与反叛性是文学先锋性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传统中国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标准是“文以载道”。“文以载道”实际上是额定要求一切文学作品都自觉为封建意识形态话语下的政治、伦理服务。五四文学的开拓性首先在于对传统“文以载道”创作标准的改写。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先锋性不仅在于以白话取代文言完成中国文字的改朝换代,更在于它的深层开拓,在于它以“个人本我主义”替代了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评判准则,把个体的人从几千年以来从属于社会、民族、国家、家庭的旧观念中剥离出来,构建出全新的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学价值观念。

与五四文学相比,当代青春文学呈现出更为纯粹的个人化的心灵梵唱特点。如果说五四文学的人本主义始终与国家民族等宏大话语捆绑锡合的话,当代青春文学创作则远离了抽象的形而上的宏大话语,他们的作品无所谓历史重量和社会责任,其先锋开拓不在于精神启蒙,而在于文学市场经营的有效运作。中国图书出版数字统计,当代青春文学横空出世之前,出自成人笔下的青少年文学作品共计一万余种、二亿余册,其中有80%的成为库存,剩下的20%销到小读者手上。从2000年到2004年,仅仅4年光景,当代青春文学就与主流前辈平分了整个图书市场文学类书籍的半壁江山,中国图书市场和期刊发行经过青春文学“重新洗牌”形成了全新的格局。当代青春文学的整体得势,表明中国青少年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正式登上文学历史舞台,他们建构拓出了、儿童文学之外的青春文学,从结构意义上填补了中国文学的历史空白。当代青春文学的横空出世,不是当今中国体制主流文坛所期望、所意料的,但它却不由分说地构成了自给自足、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新型文学,使建国以来长期一家独尊的体制文坛从此“一分而三”,其先锋开拓力度可见一斑。

3 异质性

同属青春文学,五四文学青年与当代文学青年由于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体制、文学语境不同,文学先锋性的呈现方式和内在品质的差异明显。

同为先锋叛逆,五四时期青春理想是与建立新式社会、国家的理想密切相关的,叛逆的目的是追求人的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及人的现代性的实现。就是说,五四文学展现的先锋叛逆精神建立在全面颠覆传统的宏大叙事话语基础上,反叛中充满理想、道德与人性的光芒。而当代文青在作品中的叛逆表现大多是精神空虚、厌恶学习导致的逃学、斗殴、性泛滥等,这种叛逆更多的是日常生活恶作剧,虽然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反省现行体制教育的价值意义,却并不具追求人性深度、审美高度等形而上的自觉意识,更无从象五四文学一样担负理想道德、社会人生等厚重命题。

同为“个人本位主义”当代青春文学的个人本体与五四文学差异明显。五四文学青年大多为物质困顿的“零余人”,当代文青的喜怒哀乐则普遍镶嵌着物质富足的印记。当代青春文学作者因为衣食无忧、生活优裕,其青春本位更多地呈现出狭隘自私、享乐主义的后现代色彩。五四文学青年为找寻个体存在的精神价值所产生的物质追求,到了当代文青这里颠倒本末演绎成为用物质追求来填充精神的空虚。不同时代赋予文学青年的不同精神品质,导致了其先锋内质的差异性。只是二者先锋异质性并不影响当代青春文学与五四文学先锋品性的相通――这不仅是由于五四文学与当代青春文学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体制转型的产物,二者都造成了转型时代的文化新气象,还在于当代青春文学在市场打拼中正在逐渐将视野从个人小宇宙转向社会大视界,逐渐厘清国家民族兴衰与个人命运的捆绑关系,他们的创作也开始象五四青春文学一样呈现出社会和人生担当。

4 结语

文学自身存在着瓦解既定文体的潜在可能性,一种新的文体的产生总是得力于一批富有先锋开拓精神的文学青年取代或瓦解旧有文学传统而成为新的主流。五四新文学以白话文学取代文言文成为现代文学的正宗,青春文学替代体制文坛文学成为市场的主流,中国现代文学的两次转型最终在两代青春文学的先锋变革中得以实现。当代青春文学要正式成为文学史承载的历史节点,最重要的不是拥有数量而是拥有质量,而是努力遵从文学逻各斯的审美约定,强化创作艺术责任,这样才能象五四文学一样获得可持续发展性。

本文所属基金赞助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五.四青春文学与当代新青春文学革新意义比较”湘哲社领[2012]14号 ;编号12YBB238

注释

① 刘克选.钱玄同:40岁就该枪毙.文史博览,2011(10).

② 张全之.从《新世纪》到《新青年》.新华文摘,2006(2).

③ 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④ 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期).

青春文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青春文学 杂志书 明星作家 出版物

一、青春文学杂志书概述

在中国出版业高度繁荣的今天,走进书店或者报刊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杂志书陈列在书架上显眼的位置出售。“杂志书(英文名Mook)”,顾名思义是“杂志(magazine)”与“书(Book)”的结合。杂志书用书号出版,因此本质上是图书。现在国内的每一本杂志书相当于一本单册图书,它与书最大的不同在于杂志书具有杂志的连续性和杂志的多栏目特点。由于融合了杂志和书的长处,杂志书以自己的独特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杂志书”的概念诞生于日本,在中国的滥觞是1996年出版的《老照片》第一辑,该书总印数达到了30万册。在我国,青春文学杂志书郭敬明主编的《岛》系列杂志书2006年年底出版的第一册首印40万册,之后每一期的销量都维持在20万册以上;张悦然主编的杂志书《鲤》和饶雪漫主编的《最女生》每一期都保持着不俗的销量;韩寒主编的杂志书《独唱团》在2010年7月份出版的第一期销量超过150万册;2010年底依托最世文化公司出版的由落落主编的《文艺风象》和笛安主编的《文艺风赏》创刊发行,周销量18万册,月销量超《当代》《收获》等几家老牌文学杂志的总和;2011年3月9日,安妮宝贝主编的《大方》正式上架,首印100万册。杂志书已经成为出版界,特别是青春文学出版中不容忽视的现象。

二、青春文学杂志书兴起背景

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兴起有其特殊的背景,笔者认为其背景主要有以下三点:

1.青春文学自身的繁荣。青春文学滥觞于1990年郁秀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青春文学出版的热潮则由《萌芽》杂志1999年举办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掀起。

从《中国图书商报》根据1999至2005年度该报每月的文学类畅销书进行排榜的榜单可以看出,上榜的15本图书中,青春文学类的图书占了半壁江山。而在开卷信息技术公司2011年的“开卷5年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Top30”中,上榜的青春文学类图书就有郭敬明的《小时代1.0》《小时代2.0》《悲伤逆流成河》《1995-2005夏至未至(新版)》《幻城》《悲伤逆流成河(百万黄金纪念版)》、韩寒的《独唱团》、安妮宝贝的《莲花》等多本。这些榜单都直接地反映了青春文学图书的热销与青春文学自身的繁荣,正是这种繁荣奠定了青春文学杂志书畅销的基础。

2.市场管理机制的影响。新闻出版总署于1997年3月10日颁布的《关于期刊业治理工作的通知》中规定:除学报、学术类期刊外,其他期刊不足1000份的予以停办。“在中国当代文学生产机制中,文学期刊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然而,在市场化全面到来时,期刊这一最后的纯文学阵地也失守了。”当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出版社不得不考虑出版物的销量。正是在自负盈亏、效益为重的情况下,出版社瞄准了有更多阅读需求的青少年读者群,纷纷试水出版比较有市场的青春文学类书籍。

春风文艺出版社本是以出版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主,以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为两翼的一家出版社。在经济效益为重的情况下,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的青春文学书籍,其中最出名的是“布老虎青春文学”丛书。同时,该社还出版了郭敬明团队的杂志书《岛》。《岛》系列杂志书为该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境外出版业的影响。杂志书最早兴起于日本,已成为可以与图书、杂志鼎足而立的日本第三大出版物。杂志的栏目比较多,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不能把每一个栏目的内容都做得深入。为了将部分内容做得更详细与深入,日本的一些出版社出版特别刊物对读者感兴趣的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介绍。这就是杂志书最初的雏形。当“杂志书”这个概念诞生之后,日本的许多出版社加入到杂志书出版的行列中来,旅游、餐饮、时尚、动漫等类别的杂志书纷纷登场。

“杂志书”这一概念1998年从日本引入到中国台湾。杂志书的出现,被评为1998年台湾地区出版界的“热力现象”之首。在台湾,还有专门从事杂志书出版的出版公司出现,比如1998年诞生的专业从事杂志书出版的墨刻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5月墨刻出版有限公司推出了《东京98》、《纽约98》两本杂志书,它们一进入图书市场就以新奇的形式得到了读者的青睐,首印10万册很快销售一空。

境外杂志书出版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的出版业。中国的出版社也因此纷纷投产到杂志书这块试验田中。

三、青春文学杂志书繁荣的原因

1.连续出版。作为以书的形式出版的连续出版物,杂志书比起普通书籍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每一册之间的延续性。杂志书跟杂志一样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有固定的栏目,这有利于形成固定的读者群:只要读者认同一本杂志书的栏目构架和内容风格,就会购买该杂志书的后续出版物。比如张悦然的《鲤》书系2008年发行的第一本《鲤・孤独》里面的栏目“沙龙”“态度”“镜子”“小电影”“小说”一直延续到最新的《鲤》。

青春文学范文第9篇

从以上的表格,再结合当今青春文学的出版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青春文学大体出现以下五种类型(谨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第一:网络文学型

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带着流行的色彩,它依附于网络,快速便捷地传播,聚集了大量的网络和读者,而这些和读者又大多来自于伴随网络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大量的网络作品也吸引了出版社的关注,每年从网络文学推出的作品不计其数,其中出现了不少的畅销书,比如《明朝那些事儿》系列、《藏獒》系列、《藏地密码》系列、《鬼吹灯》系列等。但像《边走边爱》、《很爱很爱你》、《我要修你的爱情课》、《我的爱谁出卖》这样时髦的作品,虽然并不会持续走红,但由于更新较快,也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不过,网络文学由于其开放性与大众化,诸多作品只是滥竽充数或是重复,甚至出现一些消极、暴力、糜乱。

第二:校园生活型

这主要取自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不管他们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都离不开校园生活。初中、小学学生在心智上尚未成熟,所以会更多地关注一些童话故事、卡通、漫画,杨红樱与饶雪馒作品的畅销,是典型的例子。高中生和大学生相对较成熟,校园爱情成了不变的主题。但校园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场所,由于诸多原因,校园生活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年轻的作者便常常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叛逆与激愤,因此,偏于片面与极端的作品也不在少数。

第三:异类怪诞型

这主要与青少年的性格有关,青少年在成长期,性格上会比较好奇、躁动、叛逆。从“新概念作文大赛”成长起来的郭敬明、韩寒等人,甚至成了青少年的形象代言人。根据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比如盗墓、鬼怪、冒险、死亡、武侠、叛逆等一些非主流的主题,在流行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不一一而论。但此类图书有些过于脱离现实,宣扬过多非主流的东西。

第四:流行跟风型

当一部作品畅销或者受到很大关注之后,就会衍生出很多同类作品,这似乎并不是青春文学的“专利”。上海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我为歌狂》系列,其后就出现各种“狂”类图书。这类图书虽然不乏一些优秀之作,但大部分情节内容相似,缺乏创新。流行跟风作品多为 “快餐文学”“消遣文学”,对于读者更无多大意义。这类图书大量抢占图书市场,严重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实在让人惋惜。

第五:偶像作者型

在大陆,媒体上曾经把李傻傻、胡坚、小饭、张佳玮、蒋蜂被称为“80 后实力派五虎将”;与此同时,也把韩寒、春树、郭敬明、张悦然、孙睿等人称为“偶像派写作”。而台湾,藤井树、九把刀、御我、橘子等,更拥有广泛的fans。然而,不管是实力派还是偶像派写作,随着他们的成名,他们本身就已成为“热点”。即使他们所出版的作品不再是一味的爱情、叛逆、青春等主题,但只要他们的新作一出版,都能引来一股销售热潮。

青春文学范文第10篇

一、青春文学无法回避

风行于中学生中间的青春文学正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北大教授曹文轩在《〈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序》中写道:“读了李海洋的小说,你不服气不行。即使拿它与当下我们一些颇有名气的成人作家的作品比,我看,它也是说得过去的。”曹先生说,自己学生时代的作文也被老师看好,但今天拿出来看看,对照如今的少年的文字,除了羞愧还是羞愧。这当然是曹先生的自谦。不过,众多的青春文学中,的确有不寻常的高手,他们已引起一些作家、评论家的注意,马原、莫言等作家都曾为他们的书作序热情推荐。人们在全面了解青春文学之前就下断语是不妥的。他们的作品畅销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于商业炒作或读者的无知。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三重门》《我为歌狂》《爱上爱情》《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葵花走失在1890》等一系列作品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眼下更有来自韩国青春的“情流感”席卷神州,大有令本土败北之势。韩寒、郭敬明和张悦然成了学生的偶像。尽管《梦里花落知多少》涉嫌抄袭,这本发行量超过百万的小说仍然让众多读者泪流满面。而在这些热闹的偶像后面,众多的青春正在默默努力。西安交大的李傻傻以《红X》引起主流文坛的注意,有评论称他为“少年沈从文”,并非只凭“湘西”籍贯,他干净洗练的文笔即使在专业作家中也是很难得的,书商封他为“实力派”的代表,并非没有根据。

对青春文学不屑一顾或者全盘否定的人,可能并没有了解过这几年青春文学的创作情况。他们鄙视、反对青春文学,主要理由就是这些作品思想境界与艺术水准低下,是青年学生的无病,是供中学生消费的快餐文化。只要冷静地想想,就会发现这些理由值得商榷。某几部作品粗糙并不意味着整体水平也低下。青春文学的畅销离不开商业炒作,而巨额利润又诱使出版商推出更多的跟风之作,以致在繁荣的青春文学中鱼龙混杂,低劣之作比比皆是,评论界理应对此保持警惕,不必追捧,但也不能因此一概棒杀。况且,创作中的跟风现象并非青春首创,专业的成人作家都难免随大流。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文化大散文”,十几年来也不见得篇篇是经典。至于80年代前后的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一个又一个文学热中,我们也记不清有多少作家随波逐流了。

当《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印数超过百万册的时候,当青春文学在图书市场所占份额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持平时②,青春文学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闭目塞听孤陋寡闻无视新事物的存在,是不利于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的。

二、青春文学为什么受中学生欢迎

在我们的“当代文学欣赏”选修课上,有位学生谈到她从小喜欢阅读文学名著。初中时,她大量阅读雨果、托尔斯泰等大文豪的作品,结果同学们都称她为“怪物”,因为大部分同学读的是《我为歌狂》之类的青春文学作品,只她一人例外。她说,读过名著后,再来读青春文学,就感觉没味道看不下去了。这真是令人振奋而又发人深思的案例,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典名著与青春文学处于截然不同的两个层次,它们分别有自己的合适的读者。能欣赏经典名著,往往看不上青春文学;反之,沉迷于青春文学中的大部分同学,可能看不懂经典名著。

经典名著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经过时间证明的传承文明的艺术精品,其思想性艺术性都毋庸置疑,值得每位学子认真品读。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不爱读名著,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在于名著本身的深度。有人调侃说“名著就是大家都说好然而谁也不去看的书”。名著离一般读者太远了。它总是高高在上,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是难以达到其高度的,即使读N次也是做无用功。一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作品中的思想光辉艺术价值等等,对一般中学生来说,都不是容易解决的。即使是高中语文老师,如果没有大量的教学辅导书,恐怕也很难独立解读文本。读不懂的书能读出什么味道来呢?其次,考试的压力也使学生无暇欣赏文学名著。成绩优秀的学生有能力欣赏名著,但他们几乎不看原著,“速读”类选本足以应付考试,而千把字的文摘最容易纳入高考作文中。至于成绩一般的学生连“速读”与文摘也省去了――为功利起见,读名著并非提高分数的捷径。此外,现代传媒无孔不入,学生有足够多的娱乐选择,从娱乐角度来说,名著阅读远远排在其他项目之后。

与之相反,青春文学的阅读则是自觉的审美行为,它不因学校禁止家长反对而停止,其深层原因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我们认为,青春文学道出了中学生的心声,这是它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中学生早恋现象已不是什么秘密,当学校、家长和社会遮遮掩掩欲说还休时,青春文学却对此进行淋漓尽致的演绎,让中学生有找到知音的感觉。青春文学的语言在中学生看来是最时尚最鲜活的语言,即使是不规范的语句,也被认为是富有创意充满时代精神。而青春文学中对应试教育的嘲讽和批判、对性和暴力的渲染、对社会的愤激抨击也切中了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一种因反叛带来的。

我们把这种阅读称作自觉的审美行为,就是因为这种阅读是无须外力强制又不带功利目的的纯愉悦性阅读过程。在这种阅读中,学生个体同作品形成共鸣,为其欢笑为其流泪奔走相告争相传阅,形成与经典作品阅读正襟危坐愁眉苦脸完全不同的风景。

我们在主观上都希望学生阅读更多的经典名著。因为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熟知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要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姚斯《接受美学》)也就是说,作品的艺术性越高,越能加大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越有利于已有知识的重组与完善,越能提高鉴赏水平。而通俗类作品根据流行趣味标准,实现人们的期待,因此难以提高鉴赏水平③。然而看看成年人在看什么书之后,对学生就不必苛求了。虽然流行的消费文学一再降低自己的创作姿态,粗鄙媚俗,但是当代精英文学却在大作“实验文章”,在个人化写作中顾影自怜,严重脱离一般读者。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变得同经典作品一样困难。因此,青春文学凭借与中学生之间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方面的相通,轻易地引发阅读期待,促使学生选择阅读青春文学也就不奇怪了。

三、青春文学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

中学生阅读青春文学的自觉行为,正是培养课外阅读兴趣的有利条件,理由如下:

1.文学启蒙离不开“通俗”。上古神话、经典童话一直是我国家长、学校用来文学启蒙的主要素材,事实上孩子在通往文学的路上还经历过喜欢民间故事、连环画、笑话和说书唱戏等阶段,这些素材的共同点就是“通俗”。用于学童启蒙的唐诗及其他古诗,也都是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这种通俗作品的熏陶下走上文学道路。奇怪的是,现在人们总是把武侠、言情和侦探等另一类通俗读物排斥在文学启蒙的素材之外。上世纪80年代的中学生都经历过金庸、琼瑶的诱惑,而当时又有哪个学校允许学生读金庸、琼瑶?章无计自称“一个以83版射雕作为文学启蒙的青年”④,在“70后”“80后”中,并非个别现象。他们或许就是未来的大作家。通俗作品由于迎合大众趣味,阅读期待与作品之间缺少距离,难以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但未必不能当做启蒙素材。我们没有理由轻视“通俗”。

2.“通俗”并非贬义。在阳春白雪“高雅”的衬托下,下里巴人“通俗”似乎缺少光彩。然而回顾文学发展史,我们发现通俗作品往往从受鄙视开始到最后却被奉为经典。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在已成为各个时代文学的代表,然而在它们萌芽期发展期,都是受鄙视的不入流的通俗作品。现当代文学史上也不乏“通俗”的经典。张恨水、金庸、琼瑶等作家凭借丰富的创作赢得了读者,也挤入了文学殿堂。许多“纯文学”作家也放下架子走通俗之路,王小波、王朔都因为通俗而赢得众多读者;《废都》《白鹿原》因为大众化而长期畅销。外国文学经典中也有许多通俗作品,《基督山伯爵》《茶花女》《福尔摩斯》《乱世佳人》《挪威的森林》等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近年来欧美畅销书《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风靡全世界,走的也是“通俗”路。看来“通俗”“典雅”只能说明作家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并不能以此判定其高低优劣。

把青春文学同上述古今中外的通俗文学经典相提并论显然是不妥当的。然而,当前的青春文学无疑属于通俗作品。我们在考察这类作品时发现,真正好的作品不可能没有读者。倒是平庸之作,因为失去了读者,出生不久就被时光老人忘记了。而在网络时代,除非作品本身,其他因素无法提升点击率。青春文学的畅销,应该值得高兴。它至少说明有这么多人在读书,不至于哀叹“现代社会没人读书”了。

3.喜欢青春文学也无可厚非。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注重精英教育忽视大众职业教育,反映在阅读上,人们总是推崇精英文学而排斥大众文学,这实在有违教育规律。且不说不可能人人成为精英,单从接受个体来说,同样的阅读素材也未必符合所有的人。事实上,当代中学生生活在非常世俗化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时尚、新潮,他们面对的文化消费品是全球性的特殊商品。好莱坞商业片、韩剧和国产肥皂剧充斥银屏,快餐文化铺天盖地,网络游戏囊括老中青――在这个享乐至上的游戏时代,能坐下来看点书已经难能可贵了。想当然地要求莘莘学子阅读几部指定的经典,除非是应付考试,否则是很不妥当的。条条大路通罗马,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不同的文本来实现,学生应该有选择文本的自由。十全大补的山珍海味未必适合每一个人,有时候青菜萝卜或者干脆用快餐方便面更实在,营养不多,但是容易消化吸收。长期以来,我们有儿童文学,有(纯文学、经典名著是面向成年读者的),单单缺少“青春文学”。现在出现了青春文学,如果禁止学生阅读,有些学生刚刚冒芽的阅读兴趣就被踩灭了。

我们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政教主任在晚自习巡查时没收了一本课外书。学生在背后发牢骚:“又不是,凭什么没收!”“凭什么”总是有所“凭”的。由于对文本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不同理解,一些人对学生总是不放心,这也不许看那也不能看,生怕学生看了书就变坏。肯定能找出许多例子证明坏书的毒害,然而不看坏书就不会干坏事了吗?道理显然讲不通。

4.青春文学好处多多。片面反对学生阅读青春文学作品除了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挫伤阅读积极性外,没有积极意义。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对青春文学入迷的学生,他们的作文中往往也会出现一些网络文学中的常用语、缩略语和网络符号,会出现一种伤感、颓丧的情调,恋爱素材也会进入作文中。不必害怕学生中毒,他们只是缺少鉴别,而这种主动拿来的阅读方法则是非常可贵的。模仿与借鉴只隔一层纸,正确引导之下不难进入创作阶段。

青春文学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映与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最为接近,他们之间处于基本平等的高度,阅读时容易产生心灵交融,容易产生审美再创造,这些都是经典作品无法代替的。

韩寒们的成功道路,虽然被人多方诘难,但对许多中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仅仅因为文章写得好,小小年纪就能开上跑车,就能破格被重点大学录取,就能进入福布斯排行榜――书中自有黄金屋,境界虽然不高,而以他们为榜样,当今社会还有几人有资格非议呢?崇高的目标和美好的理想固然值得我们崇敬,但在进行阅读指导时,务实一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综上所述,我们无意为青春文学摇旗呐喊(它们已经够热闹了,一百多万册的发行量连专业作家也难以匹敌),只是认为,青春文学虽然还不具备深邃的思想内涵和隽永的艺术魅力,但它所拥有的通俗性、亲和力与时代感,正是部分中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我们不必把青春文学当做“推荐书目”,但也不必反对它。适合中学生消化的精神食粮太少了,教师应抓住机遇正确引导,那些喜欢青春文学的学生由就有可能此起步走向文学殿堂,从这个意义上说,青春文学的价值不是很可观吗?

①本文所称的青春文学也叫校园文学、校园青春文学,是指一些大中学校的创作的反映少男少女情感与生活的文学作品。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由于一般首先在网络上传播,也叫网络文学。其含义同“80年代后”“萌芽新概念作家群”近似。 ②白烨《崛起之后――文坛“80后”答问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 ③张心科《从接受美学谈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语文》,2002.4 ④章无计《我的人渣生活》作者小传,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1

上一篇:文学名著范文 下一篇:现当代文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