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梦强军梦征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06:57:30

强国梦强军梦征文范文第1篇

2017年是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反动统治的开始,也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27年以来,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反动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人民御敌于国门之外,保家卫国;救灾、抗洪于一线,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十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主席围绕实现强军目标,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实施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强军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国梦引领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

广大青少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主力军,也是人民军队未来的钢铁战士。通过了解人民军队的历史,了解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缔造新中国、保卫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事迹,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豪感、责任心和自信心,从而树立国防意识、爱党拥军、保家卫国的坚定信仰,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不息的信念。

为了庆祝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结合“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老少共筑中国梦”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经研究,2017年在全省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强军梦,中国梦”主题读书、征文等活动。

一、主题读书活动

组织青少年阅读《钢铁长城——庆祝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和《红星闪闪照我心——纪念90华诞,增强青少年责任担当》丛书。

关于《钢铁长城——庆祝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丛书。中国人民是人民的军队,是为人民服务,保家卫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道钢铁长城。为庆祝建军90周年,推进中国梦教育活动,我委在xx省新闻出版局、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配合下,针对青少年特点,组织专家,会同xx凤凰美术出版社编写了《钢铁长城——庆祝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丛书(注音版、小学版、中学版、综合版)。本套丛书紧扣“强军梦,中国梦”主题,从历史篇、英雄篇和武器篇等三个篇章,详细介绍了我军热血铸就的经典历史瞬间、人民军队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我军历史上和现役的各种武器。丛书图文结合,突出中国人民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和精神,突出国防和军事知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关于《红星闪闪照我心——纪念90华诞,增强青少年责任担当》丛书。2017年是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全党全军、社会各界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掀起纪念与学习高潮。2017年最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担当,增强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勇于承担未来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重担。将庆祝建军九十周年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相结合,体现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老少共筑中国梦”要求的具体落实。我委在xx省新闻出版局、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配合下,针对青少年特点,组织军史、教育等领域专家权威,会同xx凤凰文艺出版社编写了《红星闪闪照我心——纪念90华诞,增强青少年责任担当》丛书(注音版、小学版、中学版、综合版)。本套丛书紧扣“庆祝建军九十周年,增强青少年责任担当”这一主题,回顾中国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绩,尤其重点展示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军队和国防建设取得的突飞猛进的成就,深刻阐释青少年学生应该承担的国防使命、国家使命、国际使命。图书资料翔实,澎湃昂扬,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针对性。

上述两套丛书均已出版,xx新华发行集团发行。请各地各校关工委选择适当的版本组织订阅,开展读书活动。有关订阅事宜请与当地新华书店联系,或电话询问xx美术出版社、xx文艺出版社(联系方式详见后文)。

二、主题征文活动

1.以“我的军人梦,我的中国梦”和“红星闪闪照我心”为题开展征文活动。

“我的军人梦,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要求文章内容积极向上,结合《钢铁长城——庆祝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丛书,联系自身感受和梦想,畅谈对人民军队的向往,畅谈如何学习人民军队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如何从自身做起,树立国防意识和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红星闪闪照我心”主题征文,要求文章内容积极向上,结合阅读《红星闪闪照我心——纪念90华诞,增强青少年责任担当》丛书,联系自身实际,讲的战斗故事,谈国家的国防成就,说自己的使命担当,爱国向心,筑梦未来。

2.所有征文均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套改。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字数1500字以内。每篇稿件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及详细联系方式,有指导老师的请注明。

3.参赛征文以各市、县(市、区)教育关工委、各高校关工委为单位分别报送相关征文办公室。请各单位先行组织征文评审,选择优秀征文报送(不超过20篇)。

凡参与“我的军人梦,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的,请将参赛征文报送到“我的军人梦,我的中国梦”征文办公室:南京市中央路165号出版大厦xx凤凰美术出版社(邮编210009) 联系人:龚文宇;电话:025-68155632。

凡参与“红星闪闪照我心”征文活动的,请将参赛征文报送到“红星闪闪照我心”征文办公室:南京市中央路165号807室xx文艺出版社(邮编210009)联系人:顾明明;电话:025-83280220。

4.征文征集时间:2017年3月至2017年9月底(截稿)。

5.本次征文活动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予以表彰。

6.部分优秀获奖征文将结集,由xx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三、第15届“红色之旅”主题夏令营

暑假期间组织积极参与主题教育活动的部分中小学生参加第15届“红色之旅”主题夏令营。夏令营队伍将赴革命圣地参观交流或去国防教育基地体验军营生活,以调研实践、亲身感受等方式,提升学生爱党拥军意识和国防意识,让孩子们度过一段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生活。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今年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全省教育系统关工委2017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希望各地各校关工委精心筹划和组织,注重实效,积极参与,将这项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

xx省教育系统关工委

强国梦强军梦征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凝结,是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延伸与拓展,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恰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政治教育具有指导性决策作用。

一、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解释物质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则是让人们提高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国即是在党的领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真扎实干,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再者,大学生原本是一个有思想、知识,价值观、人生观明确的代名词。但是身边一个个真实的例子时刻着提醒着我们,或意志薄弱、自我中心、崇洋、道德沦丧,大学生正在迷失自己的价值观。面对西方文化和错误的价值观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与西方和平演变文化进行抵抗的精神武器。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共同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凝聚出青年学生的共同理想追求,集合大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以追求中华民族富强繁荣为共同信念,为奋发图强提供不竭动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职业型人才。

第三,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国民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以保证能够凝聚人心,保证中国社会主义之路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下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形成和凝聚产生巨大的作用。因此,大学生们定要明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的道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和思想,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

二、推动社会实践,促进实践性教学发展

党的十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多次提出了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上传下达,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各高校也积极响应部署,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了重要遵循依据。

各高校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大力开展寒假或暑期实践活动,以“就地、就近、就便”为原则,广泛动员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化活动内涵、拓宽调研渠道、扩大活动覆盖面、提升活动实效性,促进学生成长。例如,开展“新农村建设、家乡发展变化”调研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用心观察家乡的变化,深入社会,了解民生;支教帮扶实践活动,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水平,开展科技支、支教活动,并记录支教过程,如为农民工子女、贫困孤儿提供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文体活动、爱心捐赠等志愿服务等,将之总结展示出来反映到社会上,让更多有识之士或更多爱心帮助人员参与到支教帮扶实际活动中去,长期有效的实施帮扶机制。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子们在活动中聚力出彩。各高校也分分根据实际实践过程的部署、团队组建、活动记录、活动开展、活动效果和活动总结等方便进行宣传推广,将优秀案例进行展示分析,同时,邀请专业教师进行点评,推广专业技能性强的实践活动发展,进而反馈于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发展,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爱岗敬业职业人。

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实施不仅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时,也引导各高校的广大青年学生在深入社实践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莘莘学子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实现中国梦和学生个人持续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实现青春出彩。

三、爱国教育深入挖掘,践行中国梦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国民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实施不仅深入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起指导性作用。

强国梦强军梦征文范文第3篇

长期以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四院”)秉持“国家至上”的爱国信念,缔造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领域的一个又一个辉煌,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院党委以责任文化建设为平台,将根植在航天科技四院人血液和骨髓里的“爱国”因子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立体化的形势任务教育增强报效祖国的使命意识

航天科技四院党委坚持国家利益至上,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在干部职工中扎实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坚持每年召开上千名职工代表参加的政治工作会,对党委政治工作进行部署,讲述完成繁重任务的责任;坚持每年举办在职职工和离退休各千余人的形势任务专题报告会,院长、书记分别剖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业务分管领导分别到主管业务部门讲形势,坚持“联车间、进班组”活动,两级领导班子成员深入一线宣讲形势、明确任务,鼓舞信心,重点宣讲航天型号研制生产对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激发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编写形势任务宣传提纲、制作形势任务教育专题片,党支部、党小组,车间、班组层层召开动员会、座谈会,担任务、尽责任。

在执行国家重大任务时,坚持举行试验队出征仪式,党政主要领导主持仪式,为试验队员授“出征旗帜”,试验队员在旗帜上签名,并面向国旗庄严宣誓,牢记祖国人民重托。签字后的“出征旗帜”在试验基地醒目悬挂,激发队员们圆满完成任务的决心斗志;利用“七一”、“十一”、“航天日”等重要节日和飞行任务成功等重大活动,举办庄严庄重的“忠于事业、忠于国家”教育。

丰富的文化主题活动激发为国争光的责任感

航天科技四院采取了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方式,广泛开展文化年主题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在具体建设中,从感恩文化建设入手,强调企业首先要感恩职工,职工感恩家人,进而感恩国家。2013年组织了“四院感恩人物评选活动”,院内媒体广泛宣传、一万多名职工及家属积极投票,评选并表彰了10名“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模范;2014年开展了“责任2014”主题活动,每个职工在手册专页上认真填写“我的责任”,拍摄《责任的力量》电视专题片,评选“责任四院人”,教育广大职工明晰责任、履行责任;2015年开展创新文化年活动,以“创新成就梦想”为主题,鼓励干部职工进行经济技术创新,不断占领世界航天固体动力高峰;2016年结合国家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开展“精诚文化年”活动,评选“精心做事、诚信待人”的航天科技四院“精诚榜样”,激发干部职工牢记使命,为实现航天梦、中国梦拼搏奋斗。每年的主题文化实践活动都会精心组织表彰典礼。其中,2014年的责任文化表彰典礼和2015年的创新文化表彰典礼上,火箭军政治文工团均进行了慰问演出,极大增强了广大职工的荣誉感和责任心。2016年的精诚文化表彰典礼上,职工自导自演的大型情景音乐歌舞剧《追梦天地间》,用情景剧的形式,再现了航天四院50多年来发展的波澜壮阔画面,讲述了四院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精心做事、诚信待人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四院人对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的美好祝福,激发四院人在新时期继续牢记使命,为实现航天梦、中国梦拼搏奋斗。

同时,航天科技四院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教育活动,提升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在全院党支部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我是党员我带头”、“党员岗位无差错,党员身边无事故”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团员及青年职工中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活动,引导团员青年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分享热爱祖国的荣誉感

指出,抓什么样的典型,就能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航天科技四院党委坚持把大力选树、宣传典型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发挥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组织职工学习钱学森、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的先进事迹的同时,不断发现、推出、表彰院内先进。先后开展了“航天功勋奖”、“重大贡献团队”、“一线骨干突出贡献奖”、“金牌班组”、“感动四院人物”、“责任四院人”等评选活动,同时还开设“每旬一星”、“凡人凡事”宣传平台,发掘和宣传普通职工的闪光点,带动全员立足岗位、履行责任。

同时,航天科技四院党委大力向上级组织和社会宣传推荐四院典型,扩大影响,传播正能量。特别是国家正大力倡导和呼唤“工匠精神”,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新闻专题片《大国工匠》。经过反复慎重研究讨论,航天四院向上级党组织和中央媒体推荐了28年来坚守危险岗位的徐立平同志作为推荐人选,并从信念坚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友善感恩五个方面对徐立平同志的事迹精神进行了提炼概括,号召全院干部职工全院深入学习向徐立平同志。反映徐立平事迹的《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视频因制作及时、精良感人,在2015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的《新闻联播》中播出,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徐立平同志当选号称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10月1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第一集《大勇不惧》,再次展现了徐立平心有精诚、手有精艺,雕刻火炸药的感人事迹。陕西省委授予“三秦楷模”称号,并发出向徐立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全院所属各单位和广大职工通过报告演讲、故事分享、岗位竞赛、征文留言等多种方式,学习徐立平同志的生动事迹。

创造航天新辉煌增添强军强国的自豪感

强国梦强军梦征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常态 校园 红色教育 德育 实效性

红色教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在教育新常态下,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题。学校教育要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蓝图,通过红色教育高奏爱国主义主旋律,用革命的传统教育、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来充实和武装头脑,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新常态下校园红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在新常态下,校园红色教育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稍显陌生,尤其是在一些非节日期间,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已经代替了貌似枯燥无味的红色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校园红色教育没有意义,相反,进行校园红色教育的意义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已经有了新的意义。加强校园红色教育重在立德树人,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奠基。

在当今社会中加强校园红色教育,有着其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首先,从了解历史角度来说,校园红色教育为学生感受历史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已经在学生思想中逐渐消失的历史情境,通过校园红色教育活动得以再现,通过形式各异的校园红色教育为学生红色精神的形成和红色情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校园红色教育能够体现历史的沿袭。其次,从认识现代社会角度来说,由于校园生活相对安逸平和,学生对于社会的理解过于狭隘,对于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那么,通过校园红色教育能在当今社会中为学生展现出历史的残酷性,并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使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的时候能够坦然。

二、新常态下校园要以“红色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红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校园红色教育,促进红色精神的传播。如果学生是船,那么教师就是帆;如果学生是干涸的大地,教师必然是润物的雨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形象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为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常态,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新状态,必须着眼于未来,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师的教育方法必须做出有力的调整,与时俱进,适应新常态。教师要具有“立德树人”的科学理念,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社会对教师之所以有高要求,是因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神圣的使命。我们教书,不是教书本,而是教学生;我们育人,不是育知识,而是育人格。我们不单单只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出为大众服务的人才,我们更是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教育出有德之人。德才兼备才是社会所望。在新常态下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拓展德育渠道,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充分展示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展示,自我发展搭建平台,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构建和谐校园。

为此,新常态下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在教师中营造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风气,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培育教师忠诚奉献、勤劳吃苦、团结友善、光明磊落的精神,挖掘、传承和弘扬红色校园精神,让教师志存高远,神采奕奕,敢与强的比、敢跟高的攀,既能教书,更会育人,让教师认清自身责任,提高自觉意识,增强动力,主动作为、多做贡献,为学校的发展争当“两学一做”排头兵。

三、新常态下校园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重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古今中外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共识,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教育传统,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而红色文化作为近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的爱国文化之根。因此,在新常态下,革命传统的教育对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当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为此,新常态下,学校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要从未成年人抓起,爱国主义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爱国主义教育,包括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把红色教育分解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渠道作用

新课改所倡导的就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整合,抓住课堂主渠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红色教育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过程,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过程。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渗透着德育教育,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深挖学科教材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使“红色精神”通过课堂,逐渐进入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之中,以此不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情趣,用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新常态下的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任课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解渗透到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根据有关的内容,发挥好主渠道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灌输爱国的道理,爱国的思想,激发爱国情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产生共鸣,以增强德育实效。

(三)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作用,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红色资源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又注入了具有时代感召力的新思想、新内容、新载体。在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还将为它续写新的篇章。红色资源所蕴涵和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观念、正确政治观点、高尚思想道德、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审美情趣,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即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心理素质等总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在新常态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红色教育资源能为教育者开发利用,转化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发挥思想导引、政治驾驭、道德示范、心理优化、审美熏陶等育人功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文化孕育一种精神。祖国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生动教材,这一切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弘扬。借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历史的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

红色资源的利用要做到从本地实际出发,用身边好人、好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如:施甸县的“滇西抗战精神”、“杨善洲精神”、“杨学精神”、省级“见义勇为英雄”蒋明荣精神以及“善洲林场”等等,“善洲林场”不仅仅是红色教育基地,也是一个自然景观丰富的旅游胜地,它以“绿色、生态、人文”发展为特色,同时,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尤其是人们爱国热情寄托的教育基地。这些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从身边的实际出发,看得到、触摸得到,更具有说服力和教育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对革命的尊敬、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向往溶于一体,在共鸣中得到熏陶,得到进步,进而养成坚定的信仰。因此,新常态下,学校教育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注重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少年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新常态下校园红色精神的传播要注重“五个结合”

学校的发展,教师是关键。立德树人,适应新常态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学校的发展要立足红色精神的传播,要注重“五个结合”,把红色文化引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使之形成校园红色文化。“五个结合”指:一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创建“文明单位”、“平安校园”和“绿色学校”结合起来,狠抓校风建设;二是把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与推进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学校建设与管理;三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教育改革结合起来,要适应、探途径,出经验,出成果;四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加强师德修养结合起来,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适应新常态的教师形象,增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增强使命感;五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创新德育活动载体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活力,用理想点亮人生,努力使爱国主义教育逐步形成制度化、系列化、规范化。

(一)精神文化:我们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学校要确立校训,确立三风,即校风、教风、学风。并把具有学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张贴在学校的显眼之处,以此不断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向上,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二)校园文化:学校要积极营造有关红色教育的校园环境,绿化校园,美化校园。通过走近红色故事,感悟人生真谛;通过走近红色英雄,领略为人风范;通过观看红色教育视频,感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拥抱红色经典,感受崇高情操。在学校的围墙、走廊、教室等处张贴或悬挂与红色教育相关的图片、故事,围绕红色教育创建楼道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等,使校园文化传播更加具体化,全面化。

(三)制度文化:学校要制定红色经典活动制度,并常抓不懈。一是在新学期开学之初,加强师生的理想信念和纪律教育。如:秋季开学,积极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月。春季开学之初,开展三月文明礼貌月,向雷锋同志学习,践行雷锋精神。二是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等为主题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三是抓实校园安全工作,建“平安校园”。四是积极开展团组织活动,每年定期组织全体团员重温一次入团誓词,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借助统考、中考和高考,开展宣誓活动,激发学生斗志等等。

(四)课程文化:以红色资源为核心,开发具有特色的红色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包括: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诗歌、红色歌曲、红色影视推荐等等。校本教材的内容要围绕红色教育来设计的,让学生时刻享受红色教育,沐浴在红色经典故事的教育中。

(五)班级文化:我们在教室张贴革命前辈的名人名言、名言警句以及老师、父母寄语,对学生进行警示、激励,并以班名为单位自主设计班规、班旗、班歌、班风、学风等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同时,建立善行义举榜,通过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积极传递正能量,进而增强德育实效。

(六)行为文化:围绕红色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宣传栏、板报墙报、校园广播、电子屏、师生家长会等方式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舆论氛围,让全体师生了解、参与;让学生制作手抄报和利用校园广播上放学时间播放红色歌曲和红色故事,并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育人,不断加深学生对红色教育活动的认识和感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力。

五、新常态下开展校园红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通过红色教育,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新常态下,学校通过开展红色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以此强化学校管理,规范安全管理,规范学生管理,确实有效地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学生逐步达到行为规范的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行习惯。

(二)通过红色教育,打造励志书香校园。新常态下,学校通过开展红色教育,要进一步打造励志书香校园,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书香校园氛围。通过读书,让学生多了解红色故事,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感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读书,让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通过读书,让学生读书自励,追寻梦想,做儒雅书生。通过读书,让学生在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更懂得如何去锻炼和提高自己。同时,发挥“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和人生质量,使之成为一种时尚,丰富人生营养。让学生在“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活动中辨别美丑善恶,感受搏击命运的精神力量。

(三)通过红色教育,加强团员思想道德建设。新常态下,学校要经常性开展红色团组织活动,以此增强每一位团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如:组织开展“弘扬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活动,让全体团员重温入团誓词,牢记责任,坚定理想信念,以革命先烈为榜样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通过红色教育,弘扬善行义举,组织开展评先选优活动。学校每学年要定期在中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先进班集体、美德少年”等等活动,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五)通过红色教育,创新活动载体。新常态下,中国梦,中华颂,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当代文明学生”活动;开展“十八岁成人宣誓”活动,让成人学生铭记责任,勇于担当;开展“致敬先烈,献礼青春”活动,让青春无悔;开展“向国旗敬礼”活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活动,让学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开展以“唱响红色旋律”为内容的校园歌曲比赛,学习革命歌曲,传唱爱国歌曲,发扬革命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观看红色岁月电影”活动,进行相关影评;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活动,牢记革命历史使命;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斗志;开展唱响“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的时代主旋律演v比赛、征文比赛、书画展以及文体活动等。通过创新德育活动载体,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提升。

(六)通过红色教育,开展学生军训活动。在新常态下,学校要通过学生军训,组织开展“读红色书籍、唱强军战歌、做红色传人”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回顾我党我军走过的辉煌历程,接受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熏陶,从中汲取营养。通过军训,体验红色文化,考验自我品格,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国防意识,让学生产生心灵共鸣,情感共振。

(七)通过红色教育,创建学校德育品牌。在新常态下,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开展一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弘扬红色精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的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当地的现有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用身边好人、好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把红色教育融入学生德育教育全过程,创建德育品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动“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在新常态下,校园红色教育工必须与党性教育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深化 “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通过照照镜子、洗洗澡、治治病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铭记责任,知行合一,与时俱进,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两学一做”的排头兵。学校通过红色教育,围绕“人文、绿色、生态、发展”,围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读书自励,追寻梦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03).

[4]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创新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8,(01).[5]王国梁.红色文化也是一种重要资源[J].学习月刊,2006,(09).

[6]王国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

[7]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03).

强国梦强军梦征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防生;基地化训练;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抓好文化课学习,又要体现军队的特殊要求,打牢军、政、体、技基础。为切实提高国防生的军政素质,总政治部规定在国防生日常训练的基础上,利用暑期安排一年级集中训练、二年级当兵锻炼、三年级见习代职,循序渐进的国防生军政培训模式,旨在培养国防生岗位任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在总结5年来国防生暑期基地化集中训练(以下简称国防生军政训练)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从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凝练高效规范的训练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机制等方面对国防生军政训练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以训练大纲为依据,科学谋划,确保军政训练工作高起点

国防生军政训练是国防生迈入军旅生涯的第一课,是国防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防生由青年学生向合格军人转变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按训练大纲要求,科学谋划,确保军政训练工作高起点。

(一)准确定位训练效果

国防生具有普通大学生和后备军官双重身份,组织国防生军政训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入学军训,也有别于士兵的入伍训练,更有别于军官的任职培训。要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将夯实国防生献身国防的思想基础,强化国防生军人作风的锤炼养成,打牢国防生从军报国的军事素养作为军政训练总要求和检验训练效果的标准。

(二)科学谋划训练目标

依据训练大纲及训练总要求,结合国防生军政素质实际,在国防生军政训练中,应将培养“一精”(团队精神),训练“两基”(基本军事技能、基本军政素质),练就“三军”(军人作风、军人气质、军人意识),增强“四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体能素质、心理素质),锻炼“五能”(指挥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承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作为总目标,确保军政训练工作顶层设计方向正确。

(三)合理设置训练内容

按照总部规定的训练内容,结合“一精、两基、三军、四质、五能”的训练目标,按照模块化教学思路,应将军人核心价值观、军兵种知识等军政基础理论,队列动作、战术基础等军事基本技能,《纪律条令》、《内务条令》等法规常识,进行系统整合,合理划分,构建国防生军政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军事基本理论学习模块、军事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军人体能训练模块、法规常识教育模块,确保训练内容与总部规定的内容相符合、与高校已开训练内容相接轨、与国防生实际接受能力相适应。

二、以思想教育为核心,奠定基石,确保军政训练工作高标准

国防生军政训练是国防生首次接受系统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其政治鉴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国防生军政训练承训单位,组织政治理论教研室在内容设置、培养目标、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构建“夯实理论基础、完善培养途径、健全能力要素”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一)注重针对性,合理设置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通过主题教育、专题教育、经常性教育等形式,对国防生开展思想政治授课。实现以理想教育为起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提高军人思想道德;以“强军梦”教育为核心,强化使命意识,切实打牢国防生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提高政治鉴别能力。

(二)着眼实效性,积极拓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通过校园广播、板报、军事训练网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人民军队成长历程、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壮举、先进人物事迹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化;通过“八一”庆典,参观连队荣誉室、新型武器装备,组织革命歌曲歌咏比赛等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军事训练中、渗透到重大活动中、渗透到日常管理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从而增强国防生从军报国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三)强化实用性,锻炼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结合军政训练,通过骨干轮流代职,军训骨干传帮带,锻炼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力;通过开设公文写作课,组织征文比赛等,锻炼国防生写作能力;通过组织各类比赛培训,组织结业晚会、合唱比赛等,锻炼国防生文体组织能力;通过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队前三分钟讲话等,锻炼国防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以素质塑造为重点,打牢基础,确保军政训练工作高质量

军事技能和体能是塑造国防生良好军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国防生军政训练承训单位应针对军政训练时间短,人数多,国防生文化层次高等特点,科学制定训练计划,精选训练内容,合理确定训练起点,灵活运用训练方法,确保训练质量。

(一)在训练内容设置上,突出“精”

军事训练在国防生军政训练中起着关键的“塑造”作用,是打牢国防生军人职业基础的主要方式与途径,按照“突出实际技能科目训练,兼顾一般理论教学”的思路,对各训练内容的学时进行了合理调配,确保训练内容设置科学、系统规范、重点突出、多而不繁。

(二)在训练方法运用上,突出“适”

由于国防生群体的特殊性,在军事素质训练中不能机械照搬军队院校学员训练模式,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和普通签约高校自身的特点开展训练。应采用个人练习打基础、集体练习求统一、抽查总结找差距的方式开展军事基本技能训练;采用柔韧、速度、力量练习在前,速度耐力和持久耐力在后的方式,开展体能训练;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开展军事基础理论授课;确保在训练内容上,从军事基础知识、基本队列和体能训练开始,逐渐向军队任职能力培养转变;在角色转变上,逐渐从普通大学生向合格军人的转变。

(三)训练考核标准上,突出“严”

训练考核既是对训练效果的检验,也是营造相互竞争、积极向上氛围的重要手段。国防生军政训练承训单位应结合国防生学员实际,制定《国防生军政训练考核标准》。采取单项科目由授课教员随堂考核,军人体能由学院会同签约高校、驻校选培办联合考核,日常表现由承训中队干部会同带队教师、选培办干部协同评定的方式,对训练科目进行考核验收。并综合每名国防生的考核成绩,客观公正地给出指导性评语,使每名国防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同时也为国防生在校军政素质培养提供基本的参考信息。

四、以机制建设为抓手,齐抓共管,确保军政训练工作高效益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按照“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由承训双方成立国防生军政训练军训团,下设军政训练督导组、教学训练组、政治工作组、后勤保障组及承训大队,构建承训双方齐抓共管“三位一体”的领导机制,确保各负其责,领导得力。

(二)强化训练管理机制

按照“以规促管、共管共训”的原则,制定《国防生军政训练管理细则》,实行组训教员“包队制”和军训班长“五同制”,构建承训大队、中队、训练班长、带队教师、国防生骨干“共管共训”的全方位管理体系,确保制度健全,管理到位。

(三)优化训练保障机制

按照“靠前保障、优质保障、及时保障”的原则,制定保障方案,细化职责分工,实行保障单位领导负责制,确保承训队伍经验丰富,教材保障准确详实,器材保障满足需求,食宿保障符合标准,医疗保障热情及时。

总之,国防生军政训练是国防生培养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任务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密切协作,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实践,完善训练体系,确保国防生军政训练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林.国防生培养问题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

[2]黄士安.国防生政治工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12).

[3]唐斌,杨乾才.关于加强国防生军政训练的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6).

强国梦强军梦征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三大课堂;构建

一、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课堂的新要求

1.国际方面。多极化趋势明显,地区性经济、政治、军事合作加强,美国依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总体稳定,但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围堵与遏制,处于半月形包围中。世界总体形势和平稳定,地区性局部战争不断,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恐怖组织局部猖獗,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

2.国内方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形势稳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各种不良势力想方设法进行渗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局部泛滥,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试图挑起地区和民族矛盾,安全稳定任务责任重大。

3.社会角度。社会形态向全面信息化方向转变,信息化在未来的经济、政治、军事发展和斗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展现的现代军事战斗力令人深思,预示着信息化战争将成为未来军事战争中的主要形态。

4.高校方面。从2007年起,大量90后学生进入高校学习,90后学生将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他们好奇心强、知识面广泛、信息处理能力高,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他们个性化强、责任感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二、高校国防教育课堂发展现状

1.主要内容。《国防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规定,高等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高等学校应当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国国防概况;世界新军事变革与军事高科技知识;信息化战争知识;国际战略格局与我国安全形势。时间不少于35学时,高等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之外,应积极开设国防教育选修课,举办国防知识讲座。高等学校应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实际训练时间为=至三周,高等学校应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2.实施的具体情况不容乐观。当前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传统的国防教育有两种基本形式:军事理论课程教育和军事训练教育。军事训练普遍安排在第一学期,之后不再系统进行。据调查,截止2004年10月,广东、湖南两省的高等学校50%以上没有开设军事理论课;已开设军事理论课的高校中没有一所学校按《大纲》规定36学时开足,达到20学时学校只占32%。从军训教材订购使用情况看,两省高校订购比例只占应订数的47.2%,52.896的学生没有教材。各高校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军事技能训练上,军事理论课教学处于应付状态。即使在军事技能训练中,也有很大差距,许多学校更看中通过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作风养成,在课程的实施安排中,强调的是队列训练、内务整理和射击训练,甚至部分民办高校不进行射击训练。

3.实施效果有待提高

(1)大学生的满意度不高。有数据表明,社会和媒体是我国高校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要来源,其次才是学校和老师,这说明国防教学并不是大学生获取国防信息最主要的途径。这说明高校在国防教学中有所欠缺,效果不佳,认可度不高,高校国防教育需改进和加强,提高大学生的满意度;另外,我们可以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其他教育途径的特点和专长。

(2)军事训练效果偏离。在军训效果的评价中,冯虹的调查显示,有34%的人认为“体能得到了锻炼”,27.5%的人认为“培养了坚强意志”,17.5%的人认为“培养了协作精神”,16%的人认为“提高了自理自立的能力”,15.6%的人认为“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14.4%的人认为“增长了国防知识,培养了国防观念”,还有7%的人认为“没有多大收获”。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体艺(2007)7号)中规定,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练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军事训练仅仅让14.4%的人认为“增长了国防知识,培养了国防观念”,实际效果与根本目的出现偏差。

(3)国防教育模式有待创新。目前,各高校国防教育以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课程为主,国防讲座为辅助。一是,军事训练普遍存着“内容单一”、“内容枯燥”等情况。这一方面因为军事训练本时间短、任务重。除了基本的队形等训练外,无法开展更深入的训练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无法突破;另一方面,观念僵化,各高校在组织集中军训时,大都约定俗成,凭着老感觉、老思维、老经验运作,认为计划只是用于上报,用不着太细、太认真,有的在制定计划时,片面强调学生必须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队列、轻武器射击、战术及方队等课目的训练,认为军训就是让学生吃苦没有重视国防知识尤其是国防观念的灌输和提高。二是,国防教育课程形式简单呆板,课程目的决定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影响着教学途径和形式。冯虹的调查显示,国防教育形式在大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35.0%的人选择“防空演习、逃生技能训练”。34.5%的人选择“听取知识讲座和形势分析、观看教育纪录片”,23.9%的人选择“军事体能训练、军事技能比赛”,18.896的人选择“参观国防科技成果展”,16.296的人选择“多媒体教学、网上交流答疑”,14.3%的人选择“有奖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材不一、内容雷同,以纯理论介绍为主,在形式上依然采用普通的课堂讲述模式,未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三、高校国防教育三大课堂模式的构建

1.正确处理高校国防教育课堂中稳定性、系统性、开创性的关系。《国防教育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对国防教育的内容形式已经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这一规定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高校发展现实情况的,可以说高校国防教育体系从“有章可循”的角度已经是成体系化的,从稳定性来看,目前国防教育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

国国防概况等都已经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具备了规律性特征,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我们还应看到,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不断发展变化,高校国防教育的主体也是动态的,应该尝试和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用创新性思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这样圆满的完成高校国防教育的各项任务。

2.总框架。各高校立足学校本身,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学校发展现状制定国防教育体系。将军事训练、国防教育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国防知识讲座、主题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整合成为三大课堂,互辅互助、共振共赢,贯穿大学始终,圆满完成国防教育各项任务。

3.具体思路。第一课堂包括大学生集中军事训练、日常训练等;第二课堂包括国防教育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国防教育选修课、国防讲座、国防教育主题活动等;第三课堂包括模拟演练、实践性教育、社会性军事教育等。

(1)立足第一课堂。充分利用大一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好的特点,除了日常训练外。增加军事情境模拟、演练,将军事理论渗透进训练,增强军事训练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开展适度军事训练。一方面强化他们的国防意识;另一方面增强他们的体制,提高意志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生动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以课程教育为主。西点军校第30任校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课程建设中一直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必须精选课程;二是教学内容现代化。他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是停止不变的,因此西点军校必须精选课程,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使学员所学知识跟上日趋复杂、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坚持统一原则基础上的多样性,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统一的培训,鼓励教师采取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满意度测评,随时掌握课程教学状况,及时改变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

(3)拓展第三课堂。当前的高校国防教育存在“形式单调,手法单一”、“内容空洞”、“渠道不畅,宣传不到位”、“知识陈旧、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对国防教育兴趣不高、参与性差、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开设第三课堂,实现国防教育从学校到社会的延伸。

第一,深入军营。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军人梦”,这也意味着让大学生走进军营有着很强的兴趣基础。大学生深入军营,体会军旅生活并与崇拜多年的军人共同生活和工作时,可以学习无私奉献的博怀,激发爱国意识,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报效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忠于党、忠于人民、纪律严明、勇于献身的良好政治素质。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并非所有的学生和学校都有机会参与,可以通过每年公开征选的方式选取少部分学生参与,通过学生的个体带动、军营报告等方式传达到普通大学生身边。

第二,深入革命教育基地。每个省份,甚至每个城市,都有纪念意义的革命教育基地,这为学校开展革命教育活动提供了现实可能。充分利用就近的旅游资源,寻找具有历史和军事意义的革命纪念场所,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历史、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使他们在了解革命史的基础上,明白社会主义制度是几代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直观感受革命老前辈在战争年代里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从而肩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效国为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种特殊的课堂上,同学们在长见识的同时普遍受到了一次难忘的革命传统教育、吃苦耐劳教育、组织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

第三,深入社会,开展社会性国防教育自我发展模式。依然通过“走出去”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拟定国防教育主题。通过“项目制”的模式向大学生公开“招标”,选取若干个团队,深入农村、深入城镇社区、深入革命根据地、深入老区,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向村民、居民宣传国防教育相关知识,实现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何庆文,中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上一篇:中国梦征文要求范文 下一篇:七一征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