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11:40:36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1篇

根据鄂教财[2005]17号文件通知,我县教育局、财政局按照文件要求对全县“两免一补”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郧县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老、少、边、贫、库俱全,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共有20个乡镇(场),近60万人,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24元。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91423人,其中小学45883人,初中45485人,特校55人。通过调查摸底,郧县共有贫困学生35000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8%。

2005年春季,我县享受国家“两免一补”资助19314人,其中小学11805人,初中7400人,特教109人,占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1.1%。落实“两免”资金229万元,其中国家免教科书64万元,省免杂费165万元。

2005年秋季,省下达我县“两免一补”资助名额19514人,其中小学10531人,初中8874人,特教109人,比春季增加了200人。我们严格按照《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暂行办法》和《郧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细则》要求,将省下达的资助名额全部落实到贫困家庭学生身上。

关于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县财政今年已安排了10万元,每生每年补助100元,共补助寄宿生1000人,并要求于9月20日前将补助费落实到位。补助对象及标准严格按郧财教字[2005]109号文件操作。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我县自实施“两免一补”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刘学勤任组长的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郧政办发[2005]26号),县长柳长毅两次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和研究贫困生资助工作,并深入乡镇检查指导工作落实情况。今春开学,副县长刘学勤带领教育、财政部门负责人深入全县部分乡镇专门检查“两免一补”工作落实情况。县教育局也于今年3月正式成立了贫困生资助管理中心,定编2人,各乡镇也成立了以镇长或分管教育的领导任组长,由教育、财政、民政等单位为成员的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安排专人负责贫困生资助有关工作。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两免一补”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严格。为了做好这项“惠民工程”,各乡镇、学校通过标语、广播、新闻媒体、校内、外公示栏及学校师生大会等形式对党和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及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让广大贫困学生和学生家长了解“两免一补”政策的意义和内容,让广大受助学生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今年6月,我县还统一印制了“两免一补”政策宣传单3万份,分发到全县贫困学生和贫困学生家长以及广大群众手中,营造了全社会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三)严肃政策,规范运作。“两免一补”工作是社会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我县财政局、教育局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切实做到严肃政策,规范运作。

一是严把个人申请关。我们要求各乡镇、学校申报贫困生一律由学生和学生家长提出书面申请,并有村委会、财政所和基层学校在受助学生申请表上签署意见。

二是严把资助条件关。今年6月,我县教育局、财政局依据《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暂行办法》制定下发了《郧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细则》。《细则》明确规定了申报贫困生的范围、对象、基本条件和贫困生家庭界定标准,切实保证了孤儿优先、残疾优先、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优先、因突发事件导致的家庭贫困的子女优先和绝对贫困家庭子女优先。

三是严把公示公告关。首先是把“两免一补”政策在乡、村、组和学校进行公示;其次把享受“两免一补”的对象及资助标准在乡、村、组和学校进行公示;再次把“两免一补”政策及享受“两免一补”对象及标准在郧县“学生资助”网上进行公示,做到了政策公示,对象公示,标准公示。

四是严把资金管理关。县财政局设立了贫困生资助资金专户,其运作程序是:省拨杂费资金到位后,县财政局在10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到各乡镇财政所专户,然后由财政所和中心学校共同组织现场退款,实行家长、学生、老师、校长四签字,确保了全县免杂费资金清退到位,未发现克扣、挪用、挤占资助经费现象。

五是严把信息录入关。为了把贫困生的所有信息录入全省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县教育局、财政局及时召开了培训专题会,下发了信息录入文件及操作办法,编制了“郧县贫困生信息录入操作手册”,全县信息录入工作基本没有出现任何误差。

六是严把审核签字关。我们要求各乡镇、学校上报受助贫困生一律实行“五签字”,即班主任签字、基层学校校长签字、乡镇、县直学校负责资助工作人员签字、中心学校校长签字、财政所负责人签字,做到层层审核,层层把关。

(四)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我县明文规定,乡镇财政所长和中心学校校长是本乡镇实施“两免一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财政所会计、中心学校会计和普教干部是实施“两免一补”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各校校长是本校救助贫困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明文规定,乡镇财政所和中心学校要派专人参加各学校评审小组的评审过程,复核学生及其家长的申请及学校台帐,并对各校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做好评审会议记录。没有财政所、中心学校参加的评审结果视为无效。县教育局、财政局还经常到基层学校进行检查指导,对“两免一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对违反规定的,坚决一查到底,一追到底。

三、存在的问题及有待改进的工作

(一)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较多,需要救助的贫困学生也较多。由于国家“两免一补”资助名额有限,少数群众见利相争,给资助工作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我县绝大部分农民家庭比较贫困,且经济收入差距不大,界定贫困学生的标准难以确定,引起少数群众误解。

(三)我县财力有限,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人数及标准与其它县市有一定的差距。

(四)实施国家“两免一补”工作时间较短,各乡镇、学校的管理措施还不够到位,资助档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各乡镇、学校争取乡(镇)、村党政干部的参与程度还不够,党政参与、部门支持、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几点建议

(一)由于我县经济发展滞后,加之南水北调、银武高速公路建设,使全县耕地减少,贫困农民将增加,贫困学生也将随之增加,建议省教育厅、财政厅在分解贫困生资助名额和资金上予以倾斜。

(二)贫困学生资助经费专款专用,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基层学校由于实行“一费制”,办公经费有限,建议省财政厅、教育厅为地方开展资助工作安排一定的办公经费,以促进资助工作正常开展。

(三)目前省下达的小学贫困生资助名额稍大,建议今后在下达资助名额时向初中予以倾斜。

郧县教育局 郧县财政局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2篇

一、资助对象和责任

1、资助对象为全市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含特殊教育、职业初中学生,下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财政供养人口家庭的学生,不得纳入“两免一补”资助范围。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申请资助,但在排序时应本着品学兼优贫困生优先的原则。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孤儿学生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3)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2、资助贫困生工作主要由县级政府负责,所需资金构成:中央提供贫困生免教科书费用;市、县(区)两级承担贫困生杂费,免杂费以市级为主,市负担比例(根据各县区可用财力凡人均可用财力超过2万元的,市负担60%,不足2万元的市负担70%,余下部分由县级财政负担)。补助贫困生寄宿学生生活费由县负担。20*年资助面积达到贫困生的35%,2006年资助面积达到贫困生的70%,到2007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享受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目标。

二、资助方式及标准

1、资助贫困生的方式主要包括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包括免贫困寄宿生住宿费)、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具体资助方式按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全部或部分项目进行资助。特教学生(包括残疾、孤儿)必须享受免全部教科书费,基本免除杂费。

2、学生享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按国家规定应优先选用经济适用版教科书,如果选用彩版书超出的费用由县(市)区承担,但所有学生必须使用相同版本的教科书。今年春季由县(市)区统一采购,已收取书费的一律退还给学生。秋季后由省统一采购,不许再向贫困生收取书费。中央财政对贫困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必设科目的教科书,小学包括品德与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科学、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初中包括品德与思想、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20*年享受免教科书费的贫困生,20*年春季应继续予以资助。免费的教科书扉页上须标明“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字样。免杂费按省规定的“一费制”标准:农村小学1-2年级每生每年130元;3-6年级每生每年18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235元;特教生每生每年200元。补助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小学每生每年一般按250元掌握,初中每生每年一般按400元掌握,特教生每生每年一般按250元掌握。

3、各县(市)区要积极筹措资助资金,并将资助贫困生资金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按责任承担免杂费资金,逐步安排寄宿生生活费,不得降低资助比例,减少资助人数,不得按在校生平均分配资助资金或轮流资助贫困生。

三、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1、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根据贫困家庭脱贫返贫的实际情况,对受资助贫困生及时做出调整,保证贫困家庭学生得到资助。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每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2、学校对申请资助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后,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村(居)委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受资助名单、资助形式和公示情况上报县(市)区教育局审核确定。

3、学校通知受资助学生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班主任签字确认后领取补助资金。

4、免杂费、免教科书费的资金原则上不发给学生本人。免杂费的资金由学校集中使用,补充学校公用经费;免教科书费的资金要集中掌握。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原则上由学校集中掌握,也可分月发给学生。

四、资助情况上报

各县(市)区要及时向市教育局、财政局报告“两免一补”经费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再分春、秋两季及时上报资助贫困生情况,内容包括:由河北省教育厅、财政厅下发的资助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生成的上报电子信息数据,及打印生成的《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县级基层报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统计报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花名册》、《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转出花名册》。

五、监督管理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3篇

一、资助对象和责任

1、资助对象为全市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含特殊教育、职业初中学生,下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财政供养人口家庭的学生,不得纳入“两免一补”资助范围。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申请资助,但在排序时应本着品学兼优贫困生优先的原则。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孤儿学生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3)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2、资助贫困生工作主要由县级政府负责,所需资金构成:中央提供贫困生免教科书费用;市、县(区)两级承担贫困生杂费,免杂费以市级为主,市负担比例(根据各县区可用财力凡人均可用财力超过2万元的,市负担60%,不足2万元的市负担70%,余下部分由县级财政负担)。补助贫困生寄宿学生生活费由县负担。20*年资助面积达到贫困生的35%,20*年资助面积达到贫困生的70%,到2007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享受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目标。

二、资助方式及标准

1、资助贫困生的方式主要包括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包括免贫困寄宿生住宿费)、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具体资助方式按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全部或部分项目进行资助。特教学生(包括残疾、孤儿)必须享受免全部教科书费,基本免除杂费。

2、学生享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按国家规定应优先选用经济适用版教科书,如果选用彩版书超出的费用由县(市)区承担,但所有学生必须使用相同版本的教科书。今年春季由县(市)区统一采购,已收取书费的一律退还给学生。秋季后由省统一采购,不许再向贫困生收取书费。中央财政对贫困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必设科目的教科书,小学包括品德与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科学、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初中包括品德与思想、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20*年享受免教科书费的贫困生,20*年春季应继续予以资助。免费的教科书扉页上须标明“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字样。免杂费按省规定的“一费制”标准:农村小学1-2年级每生每年130元;3-6年级每生每年18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235元;特教生每生每年200元。补助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小学每生每年一般按250元掌握,初中每生每年一般按400元掌握,特教生每生每年一般按250元掌握。

3、各县(市)区要积极筹措资助资金,并将资助贫困生资金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按责任承担免杂费资金,逐步安排寄宿生生活费,不得降低资助比例,减少资助人数,不得按在校生平均分配资助资金或轮流资助贫困生。

三、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1、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根据贫困家庭脱贫返贫的实际情况,对受资助贫困生及时做出调整,保证贫困家庭学生得到资助。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每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2、学校对申请资助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后,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村(居)委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受资助名单、资助形式和公示情况上报县(市)区教育局审核确定。

3、学校通知受资助学生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班主任签字确认后领取补助资金。

4、免杂费、免教科书费的资金原则上不发给学生本人。免杂费的资金由学校集中使用,补充学校公用经费;免教科书费的资金要集中掌握。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原则上由学校集中掌握,也可分月发给学生。

四、资助情况上报

各县(市)区要及时向市教育局、财政局报告“两免一补”经费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再分春、秋两季及时上报资助贫困生情况,内容包括:由河北省教育厅、财政厅下发的资助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生成的上报电子信息数据,及打印生成的《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县级基层报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统计报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花名册》、《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转出花名册》。

五、监督管理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资助 廉政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我校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从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及和谐校园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开展资助工作,围绕“以学生为本,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这个中心,将公平、公正、公开的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性、长期性工作做实、抓好,积极促进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 加强资助组织领导,让机制保廉

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为资助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学校成立“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下设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资助日常工作;系部成立“系、部资助评定工作组” 负责本单位贫困生的认定和资助评定工作;各班级成立“班级资助工作评议小组”,负责本班贫困生民主评议和受资助学生资格的评审工作。完善的工作机构和严谨明晰的工作职责,为使我校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资助工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2 健全资助工作制度,让制度护廉

不断建立完善资助工作制度,为规范、高效地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近年来,学校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与实施办法》、《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沧州医专中职学生学费减免实施办法》等十多个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确保了资助工作的规范化,有效维护了资助政策的严肃性。

3 规范资助程序,让师生促廉

一是加强对资助政策的宣传。加大对国家助学贷款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宣传力度。将我校资助工作制度编入学生手册;实行贫困生资助工作政策在各类宣传窗公开制度;利用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报、校园网、发放宣传册、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学校、上级部门有关资助政策,使资助政策人人皆知。

二是认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认定工作,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

三是优化过程,规范运行。将资助工作纳入系部工作考核体系,学校每学期对资助工作进行考核,在全校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与贫困生资助工作月报表制度,对资助总体工作情况进行督办、检查。

四是认真公示,严格审批。对有受助资格的学生名单班级进行不少于两个工作日、系部不少于三个工作日、学校不少于五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方式采取学校事务公开栏和校园网络同时进行,公示无异议后经校领导审批上报。

五是认真开展资助评定满意度问卷调查工作,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每年度在开展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助学金、国家助学金评审阶段和评审结束后,系部、学校资助办公室到各个班级采取座谈和无记名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班级开展资助评审工作开展情况及其对辅导员老师及其“班级资助工作民主评议小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满意度的调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我校连续多年学生对资助工作满意度调查各项统计数据满意率都在90%以上。

六是规范资助金发放方式,跟踪询访资助金发放情况。学校为每一个受资助的学生免费办理“资助储蓄卡”,并及时将资助金存入学生资助储蓄卡内;同时根据我校学生第三年离校到各医院实习的特点,学校专门安排学工、纪检监察部门对在实习的受助学生资助金发放数额进行电话跟踪询访,确保了资助金发放环节上不发生“拿”、“卡”、“要”等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由于工作程序公开透明,防范违规违纪措施有效,有力促进了资助工作规范开展。

4 开展资助教育,让文化倡廉

一是突出爱国励志教育。通过召开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主题班会活动等方式,广泛开展贫困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及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国家和社会给予的资助,变国家的关怀和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而奋发学习。二是突出诚信教育,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各系部结合专业特点,利用报告会、座谈会、辩论赛、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时时讲诚信的良好氛围。三是突出感恩教育。学校、系部、班级部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感恩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学校、发奋学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引导接受资助的同学不忘党、政府、学校、师生的关怀,珍惜身边的教育资源和大家的关爱,努力成才,积极反哺和回报社会。

公平、公正、公开、公开地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力举措,高校对广大师生深入有效地开展好廉政文化教育,做好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对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形成,培养合格人才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文件).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资助工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同年12月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宣布“十三五时期,‘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成为中国网络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由此,“互联网+” 必将成为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校资助工作亦是如此。1952年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正式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体系。而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优化资助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完成自己的学业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现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标准不合理

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基础是科学有效地进行贫困生认定,当前我国多数高校贫困生认定的依据是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多数高校仅仅根据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学生自我称述以及本班同学的民主评议等对贫困生进行认定。由于缺少合理的标准和监督机制,经常出现漏报和谎报的现象,使得真正的贫困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偏离了资助工作的初衷。

2.贫困生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

贫困生在高校中往往要承受来自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他们属于特殊群体,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应该进行心理辅导,但高校中少有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自卑是目前高校贫困生最常见也是最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新环境下各种诱惑和对贫困生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加上自身条件的限制,部分贫困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再如消极依赖心理,部分贫困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无偿帮助后而变得懒惰,将“贫困”作为经济来源的手段,消极坐等资助。所以,高校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让贫困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成长。

3.贫困生的跟踪管理工作不细致

当前,为了能让贫困生在高校正常地学习生活,除了政府,社会各界也都加入到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队伍中,然而资助工作重视了社会给予,却忽视了贫困生的社会回报。部分贫困生没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滥用资助金,浪费社会资源。部分贫困生受利益的驱使,甚至铤而走险,缺乏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校层面虽然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没有对贫困生进行细致有效的跟踪管理,缺少对贫困生经济行为的监督,不利于培养贫困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更不利于贫困生今后的发展。

4.贫困生的动态关注和人文关怀不明显

首先,资助工作一般是在学年初开始,并且后续的资助是以一开始的认定为主要依据,缺乏动态认定机制。但在高校学生现实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出现意外导致家庭陷入经济危机。类似这样的学生并不能及时纳入资助的名单,一学年后,可能会由于经济和心理压力而严重耽误学生的学业。其次,需在资助工作的公示阶段加强人文关怀。虽然,公示的初衷是为了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但将贫困生的姓名甚至是家庭经济情况公之于世的同时,应考虑贫困生的心理感受,照顾他们的自尊心。

二“互联网+”对高校资助工作的新要求

1.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关注“互联网+贫困生思维”

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如影随形的“伴侣”,贫困生也不例外。贫困生同样已经习惯用互联网来便捷地获取信息与资源;对资助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征,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学生相对于现实更愿意在虚拟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微信、微博、QQ等交友平台流连忘返。通过网络,个人交友空间迅速扩大,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在激烈碰撞 。所以,通过互联网全面了解贫困生的时代特征和实际需求,才能真正完成资助工作,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2.资助工作可持续进行的保障是审视工作盲点

从之前分析的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出,现阶段单一的贫困生认定模式;机械的贫困生管理方式;虎头蛇尾的运作机制;闭塞的宣传渠 道、有限的资金来源渠道和单一的资助平台大大削减了资助工作的成效。所以,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管理资助各项工作,突破工作盲点,才能有利于资助工作的持续高效运转。

3.资助工作改进的有效途径是选择“互联网+”的工作路径

依据贫困生新的特征,利用“互联网+评议”“互联网+思政教育”“互联网+跟踪监督”“互联网+动态管理”等模式,改革贫困生管理与监督工作,创新资助工作的实现机制与路径,将会大大提高资助工作的成效。

三、引入“互联网+”创新Y助工作的路径

1.“互联网+大数据”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生家庭情况的动态变化不同,对大学生贫困程度的认定没有明确的标准,因而在贫困生认定的工作量大,效率低。准确掌握贫困生的家庭情况、生活方式、心理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做好认定工作的关键。

“互联网+大数据”为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大数据在这项工作上的运用,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大学生的交友、学习、消费、活动等方面的数据,可以得出大学生实际的经济状况,为贫困生的认定提供依据。大学生的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消费、消遣记录获得,也可以从大学生日常的生活表现、学习情况等方面获得。另外,这些整理的数据应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并由专人维护,定期更新数据,运用专业软件为每位贫困生打分,对学生的贫困程度进行分类与评估。

2.“互联网+资助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助力资助工作

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也深深影响着贫困生的生活、学习、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互联网搭建资助平台,向贫困生提供国家政策解读、申请资助流程解析、社会资助信息、心理疏导、兼职信息等,可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各方信息,缓解经济压力,也能为未来的就业作准备。资助平台能够实现资助者和被资助者面对面,资助资源和被资助者面对面,相关资助信息也能及时公示。

资助主体不仅仅只是政府和高校,还应包括社会组织、慈善人士等在内的所有社会力量。资助的形式可以是直接资助,即直接向已经确定的贫困生进行资助。也可以是间接资助,即提供资金、物品和相关服务等,再由主管部门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学生申请进行统一分配。正是网络将不同空间和时间的资助主体和资助资源聚合在一起,最大化资助成效。

另外,政府和高校还应将工作重点放在为贫困生提供心理疏导、思政教育、学习辅导、提供兼职机会上。首先,通过打造专业的心理中心,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贫困生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同时通过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为贫困生建立交流空间,使他们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其次,政府应作为媒介,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将相应的兼职信息在资助平台上,指导贫困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选择合适的岗位兼职。最后,还可以通过资助平台招募志愿者,为贫困生提供线下的学习辅导,考虑到部分贫困生心理较脆弱,辅导的形式和地点由志愿者与贫困生自定。同时,也可通过资助平台搜集整理各学科的学习资源,供贫困生网上自学。

3.“互联网+动态管理”保障资助工作的可持续性

高校应成立由校领导直接负责的资助工作监督管理机构,管理贫困生认定,资助,兼职帮扶、心理疏导、资助平台运营管理等工作。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用动态的思维及时更新资助对象信息并给予应有的帮助。首先,资助金是政府向贫困生直接发放的经费,为了监督资助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可将一部分资助金以校园卡、购物券、餐券的形式发放,另一部门的资助金可作为专项基金,支持贫困生以后的就业与创业。其次,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团,通过社团模式,加强区域贫困生的交流,教育贫困生学会感恩,在获得帮助的同时应该积极发展自我素质,早日回馈社会。让贫困生做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最后,通过资助平台定时定点将资助信息在官方网站和公告栏内,接受大众监督。

另外,除了管理,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也是资助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建立政府、高校、社会的三级监督体系,有效地确保资助发挥最大作用,即政府监督高校,高校监督学生,社会全面监督。通过网络联合社会设立共通的举报渠道,方便管理者与监督者沟通,管理者应及时将举报及处理信息告知监督者,保证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互联网+隐性资助”保护贫困生隐私

我国公民都享有隐私权,即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但在实际资助过程中,有的高校为了保证资助的公平性,将贫困生的所有个人信息公之于 世;有的企业为了提高知名度,甚至将贫困生搬到银幕、报纸上。这些做法都是不妥的,保障监督者知情权的同时,必须保护被资助者的隐私权。首先,应该取消现有的张榜公式的做法。其次,通过互联网的数据处理技术进行隐性资助,通过互联网数据分析,专家会谈认定贫困生,略过申请公示环节,直接为贫困生提供资助。同时,定期向社会公布高校资助工作成果,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权,也能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增加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

四、结论

高校贫困生资助是一项复杂而又必须做细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社会、家庭、人等多个方面。在现阶段的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传统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资助工作。依据当代 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特征,结合“互联 网+”的理念,探索一条新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涉及贫困生的认定、帮扶、管理监督等多各方面,可为贫困大学生缓解经济、心理压力,使高校资助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 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6篇

年以来,我县连续5年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得到明显改善,有力促进了民生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规范我县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救助工作,完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确保农村困难群众住有所居,根据政办字《关于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救助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经县政府同意,现就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救助工作长效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农村贫困家庭住房救助体系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量力而行、促进和谐的总体工作要求,积极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安居工程,建立长效机制,及时解决农村贫困家庭住房困难,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各乡镇(街道)农村住房困难户数、农村低保等困难群体人数、残疾人住房状况的调查摸底情况,确定各乡镇(街道)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数量。新建住房参照当地群众住房建设的一般标准,做到既经济实用、相对美观,又符合县域村镇规划。

(二)明确目的,保证重点。以为农村贫困家庭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为目的,确保对最困难、最急需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实施救助。

(三)政府资助与自救互助相结合。认真落实财政资助资金,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集体的帮扶作用,引导有自筹能力的贫困家庭筹集危房改造款物,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互济、扶贫帮困活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

(四)严格管理,厉行节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安居工程的科学评估、全程监管,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在不影响建房质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旧房原有物料,降低危房改造成本,提高救助工作效益。

三、救助范围及重点

(一)实施危房改造救助的范围指居住危房及无房居住且自身无力建房的低保对象、贫困优抚对象、分散供养孤儿和因自然灾害造成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形成危房无法居住或无力建房的灾民户等农村贫困家庭。

实施改造的危房指家庭正在居住且住房结构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属危险构件,随时可能丧失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房屋。不包括家庭配房、厨房、仓库等其他附属设施。

(二)救助重点是最困难、最急需救助的无房、居住土坯危房以及房屋严重损坏已成危房且自身又无法建房的农村贫困家庭。其中,农村低保户不少于救助总数的80%,贫困优抚对象家庭及灾民户均不超过救助总数的5%,优先救助低保户中的残疾人家庭及优抚对象。

四、基本要求

(一)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统一为新建住房。参照当地群众住房建设的一般标准,房屋为砖混结构平房,每户新建住房建筑面积一般为50平方米左右。实施危房改造的家庭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调整建筑面积。

(二)农村贫困家庭新建住房要按照要求确定规模和标准,严禁改变使用意图。

(三)实施危房改造要做到确保改造项目全部落实到资助范围内的农村贫困家庭,确保达到质量要求,确保按时完工。

五、资金保障

(一)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资助资金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资金为主,积极争取上级改善民生项目、灾区倒房恢复重建和社会捐助等资金支持。

(二)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资助标准:实施危房改造的贫困家庭,每户资助2万元,由市、县两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分别承担1万元,不足部分由乡镇(街道)、村资助以及有自筹能力的被资助家庭自筹、社会捐助等。市、县级所需资助资金,以上一年度本级财政此项资金支出数额为基数,列入本年度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本年度节余救助资金结转使用。资助标准随市场价格变化适时调整。

(三)乡镇(街道)、村应积极筹措资助资金,可以出资,也可以帮工帮料等方式帮助贫困家庭进行危房改造,帮工帮料等形式的资助,折现计入危房改造资金成本。

(四)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资金由县财政及时划拨县民政专户,县民政局根据各乡镇施工进展情况及验收合格后按所签合同分两次拨付,工程开始启动到主体工程完工前为第一批,拨付资助资金的一半,工程完工验收后,拨付资助资金的另一半。

(五)危房改造资金由县财政部门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县民政、财政、残联将联合有关部门对危房改造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六、组织实施

(一)申请审批程序及工作时限。

1.农村贫困家庭住房出现危房时,由户主向所在村委会提出危房改造救助书面申请。

2.村委会接到申请人的申请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和上报工作。村委会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危房改造救助申请进行专题评议,并初步确定救助对象。初步确定的救助对象要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张榜公示时间不少于3天。无异议后,由村委会组织申请人填写《县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申请审批表》一式四份,并签署意见,报乡镇(街道)审核。

3.乡镇(街道)在6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村委会报送材料的审核和上报工作。乡镇(街道)民政、建设等部门组织入户调查审核和危房认定,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救助档案。符合救助条件的,乡镇(街道)签署意见,报县级民政、财政部门审批,属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报县级残联备案。

4.县级民政、财政部门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乡镇(街道)报送材料的审批和上报备案工作。县级民政、财政、残联等部门对乡镇(街道)入户调查审核情况联合组织抽查,确定危房改造救助对象,建立危房改造救助档案,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备案工作完成后,县级民政、财政部门即向申请人核发统一印制的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通知书。

各级在审查、审核、审批过程中,对不符合危房改造救助条件的,要及时将申报材料退回,并以书面形式说明理由。

(二)组织实施程序及工作时限。

1.根据危房改造通知书,乡镇(街道)和村委会在3个工作日内与资助户签定由乡镇(街道)统一印制的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协议书,确定建设任务和工期(每年6月底前和12月底前要完工),明确工作要求和职责。协议书一式四份,县级民政和财政部门、乡镇(街道)、资助户各存档一份。

2.县级财政部门凭危房改造协议书及县级民政部门申请拨付资助资金的报告,及时拨付县级财政应承担的资助资金,确保危房改造工程及时开工建设。乡镇(街道)和村委会按照施工建设要求,具体组织实施危房改造工作。县级民政、财政、住建、残联等部门负责督导检查,确保危房改造工程在规定工期内完工。

3.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程完工后,乡镇(街道)应及时报告县级民政、财政部门。县级民政、财政、住建、残联等部门联合组织考核验收。

考核验收合格的,颁发统一制做的“安居工程”标志牌。标志牌落款为市、县级人民政府,并注明完工日期。镶嵌在新建住房门侧显著位置。考核验收不合格的,责成限期整改。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县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具体负责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日常工作事务。各乡镇(街道)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认真抓好工作落实。民政部门作为牵头承办单位,要认真履行入户调查、审核审批、组织协调、督导检查等职责,确保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救助工作顺利实施。财政部门要确保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加强对资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住建部门要立足实际,做好危房认定和新建住房的质量鉴定等工作,指导危房改造施工建设。残联要会同民政部门做好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户的核实认定和监督指导工作。监察部门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做好危房改造户的核定、验收工作,同时做好危房改造资金的管理使用检查监督工作,确保危房改造户符合规定要求。

(二)强化措施,规范管理。一是建立“即时申请、即时受理、即时施救”的“三即时”工作推进机制,每年月份、月份随时接受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救助申请,及时解决农村贫困家庭住房困难。二是实行定期调度工作制度,强化跟踪检查,加强工作指导,及时把握工作进度,确保建房质量和按时完成危房改造任务。三是加强基础工作,注重规范管理。要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救助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申请材料、审批表格、贫困证明(低保、优抚、孤儿、残疾人家庭有关证件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户主身份证复印件、危房及新建住房照片、张榜公示资料、村民代表会议评议记录、危房改造协议书、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通知书、考核验收材料等。四是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危房改造质量低劣、弄虚作假骗取资金、贪污和挪用危房改造资金等行为,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明确时限,取信于民。各乡镇(街道)要抓紧确定需进行危房改造的贫困家庭,务于每、前将危房改造花名册报县民政局、残联。要按照规划方案,明确工作时限,及时组织开工建设,加强督促指导,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目标任务按期完成,确保被资助贫困家庭及时入住。从3月份起县民政局每月调度一次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安居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各乡镇(街道)要于每月20日前向县民政局、残联上报工作进度。

(四)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党的惠民利民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真正把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安居工程办成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要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同时,要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推进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救助工作的良好氛围。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7篇

【捐款方式】

可以以班级或个人的名义捐善款。 款项汇总后以大连理工大学MBA 的名义统一捐赠到中国扶贫基金会 甘霖行动 收款/汇款账户: 招商银行

户名:

电话:

注:请注明捐款人姓名或电话告知

灾情实录

捐款使用流程:

1、中国扶贫基金会与项目县之扶贫办签署项目执行合作协议,将资助资金拨付到县扶贫办银行账户;

2、县扶贫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报备项目村名单;

3、村委会或村民小组组织村民民主评议会,民主推选受资助对象;

4、张榜公布拟资助对象名单;

5、公示结束后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发放资助款;

6、贫困家庭户主在资助款领取单上签字确认;

7、县扶贫办将资助款领取单加盖单位公章后邮寄给中国扶贫基金会;

8、项目结束后中国扶贫基金会项目执行报告(捐赠人名单、受助人名单、相关图片、相关单据等)。

中国扶贫基金会为捐赠人提供的服务:

1、捐款50元以上,开具并邮寄捐赠发票;

2、捐款200元以上,即可一对一帮助一个云南贫困家庭购买两个月的饮用水或口粮;

3、捐款1万元以上,捐赠人可以一对一资助1个贫困村;

4、捐款20万元以上,捐赠人可以一对一资助1个贫困县,邀请捐赠人前往项目区实地考察,与受益人见面、交流

5、捐款100万元以上,为捐赠人举行捐赠仪式,邀请捐赠人前往项目区实地考察,与受益人见面、交流。

如何保证捐款被合理、有效、透明地使用:

1、一对一资助

捐赠人捐赠200元即可一对一资助1个贫困家庭,

活动结束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将受益人详细名单,这是捐赠人对于中国扶贫基金会最有效的监督;

2、主动、实时公布项目进展和捐赠动态,主动接受监督:

中国扶贫基金会将通过机构官方网站、活动官方网站主动、实时项目进展和捐赠动态,主动接受捐赠人、社会、媒体的监督。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8篇

一、危房改造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对年各镇(街)农村住房困难户数、农村低保等困难群体人数、残疾人住房状况的调查摸底情况,合理确定危房改造数量,制定规划建设方案。危房改造参照当地群众住房建设的一般标准,做到既经济实用又相对美观,符合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

(二)明确目的,保证重点。危房改造房屋为贫困家庭成员正在居住的主房,不包括配房、厨房、仓库等其它附属设施。确保对最困难、最急需的农村家庭实施救助,重点改造农村土坯危房。

(三)政府资助与自救互助相结合。认真落实政府资助资金,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集体的帮扶作用,引导有自筹能力的贫困家庭筹集危房改造款物。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互济、扶贫帮困活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

(四)严格管理,厉行节约。各镇(街)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安居工程的科学评估,全程监管,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充分利用旧房原有物料,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资助对象范围和重点

(一)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安居工程资助对象范围是住房困难的农村低保对象家庭、贫困优抚对象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分散供养孤儿家庭和因自然灾害造成房屋倒塌、严重受损且自身无力恢复重建的灾民户家庭。

(二)资助重点是最急需救助的无房、居住土坯危房以及房屋严重损坏已成危房且自身又盖不起房的农村贫困家庭。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户不少于改造总数的20%,市残联会同民政局确定各镇(街)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任务。

三、危房改造的基本要求

(一)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应为新建住房。危房改造的房屋为贫困家庭成员正在居住的主房,不包括配房、厨房、仓库等其他附属设施。

(二)农村贫困家庭新建住房标准参照当地农村一般建房标准确定,房屋应为砖混结构平房,每户房屋建筑面积一般为50平方米左右。

(三)农村贫困家庭新建住房要按照要求确定规模和标准,严禁改变使用意图。

(四)对改造好的危房,统一制作设置“安居工程”标志,落款为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并注明完工日期。

(五)实施危房改造要做到确保改造项目全部落实到资助范围内的农村贫困家庭,确保达到质量要求,确保按时完工。

四、资金保障及管理

(一)危房改造资助资金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为主,争取上级改善民生项目资金和中央、省级危房改造、灾区恢复重建资金、福彩公益金及社会捐助资金支持。

(二)市、县财政对危房改造的农村贫困家庭每户共资助20000元,市、县财政按1:1的比例分但,各承担10000元,不足部分由由镇(街)、村资助以及有自筹能力的被资助家庭自筹、社会捐助等。市、县财政所列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列入年全市社会救助资金预算执行书。

(三)镇(街)、村可以出资,也可以以出工出力、帮工帮料等方式帮助贫困家庭进行危房改造,折现计入危房改造资金。

(四)市、县财政资助资金分两次进行拨付,工程实施后先拨付资助资金的一半,工程完工验收后,凭镇(街)验收报告、拨款凭证等再拨付资助资金的另一半。

(五)危房改造资金由市、镇(街)财政部门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使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民政、财政、残联负责联合有关部门将联合对危房改造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五、申报和审批

(一)申请。农村贫困家庭向所在村村民委员会提出危房改造书面申请。

(二)村委会调查评议。村民委员会接到申请后,入户调查核实其家庭住房及收入等情况,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初步确定救助对象,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经评议公示符合条件的,填写《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申请审批表》,签署村级资助和审查上报意见,连同村委会民主评议记录、公示证明及调查核实情况证明,加盖公章后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审核。镇(街)对村民委员会上报的贫困家庭危房改造申请及有关情况进行审核,并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拍照留存申请改造房屋影像,将符合条件的,签署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将申报材料上报市民政局,属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同时上报市残联;对不符合条件的,将材料退回所在村民委员会,并向申请人书面说明原因。

(四)复核。市民政局会同市残联对镇(街)报送的材料进行复核。对符合条件的进行登记造册;对不符合条件的,将材料退回镇(街),并向申请人书面说明原因。

(五)审批。市民政局根据市下达的危房改造户数、危房改造原则等相关要求,最终确定危房改造对象名单,由市民政局、财政局、残联进行联合审批,建立危房改造对象家庭档案,填写《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对象花名册》,并报市民政局备案,属残疾人家庭的,同时上报市残联备案。市民政局、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残联等有关部门将对镇(街)上报确定的危房改造对象情况适时进行专项抽查。

六、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统一组织。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和民政、财政、住建、残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具体承担日常工作事务。各镇(街)要分别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危房改造工程的组织实施。民政部门作为牵头承办单位,要认真履行调查、审核、统计、综合、报告、建档、协调和督导等职责。残联要会同民政部门共同抓好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户的核实认定,并做好对危房改造工作的检查指导和协调配合工作。财政部门要确保本级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管检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立足我市实际,搞好危房改造图纸的设计,为危房改造户提供参考,并负责需改造危房的认定和新建住房的质量鉴定,从技术、质量、设备等方面指导支持危房改造施工建设。

(二)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市民政局、市财政局代表市政府与各镇(街)签定“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安居工程”项目责任书,明确各自责任,抓好工作落实。各镇(街)要在总结前4年危房改造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具体实施方案,逐级签定责任书,落实具体责任。危房改造原则上以镇(街)为单位,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资金、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成功模式,具体负责实施,努力减轻危房改造贫困户的压力和负担,提高政府为民办事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增强政府公信力。

(三)强化措施,严格监管。各镇(街)在统一组织建房时,要按照规定要求,对危房改造工程实行公开招标。要加强监督管理,严把建设质量关,定期对危房改造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工程完工后,组织民政、财政、住建、残联等相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确保贫困家庭群众居住安全。要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逐户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档案,包括家庭申请、贫困证明(低保、优抚、残疾人家庭有关证件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危房改造前后照片资料、张榜公示照片、村民代表会议评议记录、危房改造协议、审批表等内容。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住房改造质量低劣,套取、挪用、贪污住房改造资金,索贿受贿以及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市有关部门将统一组织对各镇(街)危房改造实施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9篇

一、住房安全保障

严格按照中央、省、州有关要求,认真开展精准识别工作,确保精准识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严格按照农户提出书面申请,村委会进行初审并公示,村级审核合格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查,乡镇审查合格后报县住建局核准备案的程序,紧扣“两不愁,四保障”识贫标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确定为改造对象,并根据农户坪定结果确定改造等级。

二、住房政策

宣传工作制作了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明白卡并免费发放到了各镇,

1、身份必须属于四类重点对象,即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及贫困残疾人家庭。

2、具备其中一种身份即可。现居住房屋确系C、D级危房(局部危房和整栋危房)。

3、户主必须是所在行政村的农村籍户口。以上三条必须同时具备,方能纳入农村危房改造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农户则可向所在村委会提出农村危房改造书面申请。

不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保障的情形

1、在乡镇有安全住房或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的;

2、有工商、车辆登记(小型农用车除外)、家庭成员有财政供养人员的;

3、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范围的;

4、曾享受移民搬迁、大中型水库拆迁安置、廉租房等其他住房保障政策的;

5、不符合危改政策的其他情形。

三、组织保障

(一)严格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对口援建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行专帐管理、封闭运行、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涉及改造的各个乡(镇)人民政府按期将核定的资金发放人数及金额报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及时将资金拔到农户个人帐户。

(三)规范操作,强化社会监督。一要完善现场调查核实制度。必须入户调查核实,具体了解实际情况和征求村民的意见,不得瞒报、虚报、漏报,一经发现将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二要完善集体评议评审制度。涉及改造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由驻村干部代表、第一书记和村民代表等有关人员组成的集体评议机构,所有资助对象都必须经过评议评审机构集体评议评审,必要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三要建立健全公示制度。村委会评议情况、乡镇审核情况和县审批结果都必须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进行张榜公布。公示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家庭收入情况、家庭住房情况。四要加大宣传和舆论监督。利用广播、政策公示栏和板报等形式宣传藏区新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设立举报箱和咨询投诉电话,广泛接受群众的咨询和投诉。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10篇

效能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3―0026―01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涵盖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奖、助、贷、勤、补、免”等多种形式共存,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保障教育公平,强化学校教育的德育功能。因此,此项工作被誉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一、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定位不准,德育目标不明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资助工作既有扶贫性质,也有德育功能。但是,扶贫是为了助学,是为了贫困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教育性才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属性。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把学生资助简单理解为“扶贫”,把无偿资助当“免费午餐”等问题。

2. 起点低,德育对象不精准。贫困学生认定是学生资助工作的起点和基础。一些地方和学校贫困学生认定办法、认定机制不健全,存在相关证明材料不完善、由班级随意指定、轮流座庄、以奖代助等问题,造成受助对象不准确,资助工作所附着的教育功能存在无的放矢的问题,不仅失去了资助的教育功能,还在学生及家长中造成不良影响。

3. 机制不完善,德育载体缺失。在资助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把德育渗透于学生申请、材料举证、信誉承诺、班级评议、学校审核、资助部门审核等各个工作环节。但部分学校和资助机构不能严格按资助政策行事,没有制定和细化资助实施细则,甚至图省事,简化形式,忽略过程,不能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更谈不上在资助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

4. 宣传教育不到位,德育内容简单。学生资助工作被喻为“阳光工程”,就是要把资助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就是要阳光操作,把资助资金用在最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宣传不深入不全面,致使部分学生及家长只知资助就是“发钱”,却不知资助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二、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的对策

1. 正确认识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挖掘资助政策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将资助工作与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家风结合起来,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节俭教育活动,在广大学生中培养有担当、自强的责任意识,厉行节约、反对奢侈的节俭意识,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诚信美德、感恩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积极完善运行机制,培养规则意识。从学生申请和贫困学生认定入手,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确保每名受助学生提供的家庭困难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的真实准确。通过信誉承诺、班级评议、民主推荐、公示等程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受助学生的制度意识、程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3. 改进资助工作作风,注重人文关怀。学校和资助机构工作人员应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努力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切实实把资助资金分配给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同时在经济上资助的同时,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让贫困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心灵温暖和精神支持。

4. 创新宣传手段,开展全方位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及校园媒体等,以公益广告、宣传卡片、宣传横幅、宣传画、墙报、标语、自媒体等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外广泛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使社会各界尤其是弱势学生群体及时了解各项资助政策的受助范围、申请程序以及个人应当承担的权利义务等。通过校报校刊、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励志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

上一篇:资助公示报告范文 下一篇:转正申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