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合作社范文

时间:2023-03-02 23:48:05

农业专业合作社

农业专业合作社范文第1篇

农民致富的神奇法宝

虽已入冬,孟州市东田丈村的蔬菜交易市场生意仍然十分火爆:工作人员正忙着将刚采摘的蔬菜检验、装箱,一辆辆来自周边省市的运货车排成了长队……

这个地处陵区过渡带、人口不足1000、耕地仅2000余亩的“穷村”,从2006年开始,在孟香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引领下,由最初的16个小型日光温室起步,已发展成为拥有186座大型日光温室、57座拱棚、总面积1500亩余亩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2009年总产值达到900万元,社员户均亩收入2.5万余元。

该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花明奇告诉记者:“乡亲们想致富,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根本不行,必须抱成团儿来闯市场,专业合作社就是引领我们抱团儿闯市场的‘法宝’!”

采访中,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让记者见识了“法宝”的神奇之处。

霍大利是孟州市南临泉村农民,两年前,致富心切的他贷款购置了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由于缺乏市场信息,总为揽不来活计而发愁,与他同样发愁的还有同村及邻村二十几个购买大型农机的农户。2009年2月,村里成立了鸿泉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人社农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安排跨区作业。从那以后,霍大利他们就再也没为找活发过愁。

西虢镇落驾头村养鸡专业户贾兵自从加入盛丰养鸡专业合作社后,实行订单养殖,从鸡苗和饲料供应、疫病防治到包装销售都享受统一管理和服务,仅饲料和防疫成本就比入社前降低了15%,年收达2万元。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在“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搭起了畅通、便捷的致富桥梁。

“小农业”做成“大产业”

专业合作社的出现,迎刃而解了农民在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受到的约束,使一个个“小农业”迅速成长为一片片“大产业”。

槐树乡杨洼村维康蔬菜专业合作社吸引外来资金800余万元,治理平整荒沟300亩,用于发展果蔬、食用菌种植;

孟香专业合作社年薪3万元聘请山东高级农艺师常年驻村技术指导,化工镇高桥村以琳养兔专业合作社与省科技大学联手建立“产学研”基地,引进新品种3个,推广新技术2项;

城伯镇吴寨村天宝果菜专业合作社引导土地流转600亩,建成日光温室大棚230座,每座大棚年效益4万余元,土地产出率是过去种植普通粮食作物的10多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激活了农村投融资机制、土地经营机制,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目前,孟州市已初步形成以各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7.6万亩经济作物种植、3.8亩绿色蔬菜种植基地、180万头规模养殖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专业合作社同时扩大了农产品品牌效应、增强了规模优势,把农民的“小买卖”变成了“大交易”。在孟州市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面积推行标准化生产养殖,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1个、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14个、省级无公害产品认证18个,农民的品牌意识也不断增强,取得注册商标7个,“孟香”牌果蔬、“呱呱叫”绿色禽蛋叫响全国,进人了国内大型超市。

在产品质量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孟州市形成了大型蔬菜交易市场,年交易蔬菜23万吨,大型韭菜交易市场,年交易韭菜5万吨,大型花生交易市场,年加工、交易花生3.6万吨,原来“提篮小卖”的农民,现在成了市场的主人。

迈上快速发展通道

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孟州市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市环保局自2005年就开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环境测评报告实行零收费。

市工商局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免费办理营业执照,同时降低门槛、简化程序,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办证时间较过去至少缩短10个工作日。

市农机局每年帮助农机合作社对外联系收播业务,组织跨区作业。

市农村信用社、农行、邮政储蓄等金融部门积极开展信用户、信用村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市农业局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在指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扩大产业规模、做大品牌效应和带动效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孟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在信贷、税收、土地及注册登记等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对经认可的、管理和运行规范的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免收合作社的注册登记、年检费用,免征合作社的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项目、开发扶贫项目等项目的帮扶资金优先用于发展合作社,用水、用电、用地、农产品通行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先向合作社倾斜,对急需资金周转的合作社优先发放贷款。

这些优质、高效的服务,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星星之火,已经燎原

短短几年的时间,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在孟州大地遍地开花,显示出蓬勃生机。

面对这一全新局面,孟州又高屋建瓴勾画了“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孟州市要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引导、示范带动”的新思路。

以创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县)、全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先进市(县)为契机,孟州市依托粮食、苹果、蔬菜、药材、食用菌、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优势,很快组建了产业特色鲜明的种植类合作社113家,养殖类合作社91家,农机服务类合作社32家。

生产基地亩均收益达4500元以上的高端岗苹果专业合作社,以优质良种繁育为重点、为孟州粮食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麦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已成长为专业合作社中的新星。

农产品认证是占领市场的“通行证”,为此,孟州市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目前,全市合作社中,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1个、无公害产地认定14个、无公害产品认证18个、注册商标7个,获得国家技术专利1项、新产品研发1项。建成部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3家、省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10家,建成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3万亩、无公害韭菜生产基地1万亩、无公害小杂果生产基地8000亩。

如今,孟州“呱呱叫”牌鸡蛋、“强明亮”牌猪肉、“黄河明珠”牌苹果、“老区”牌粉条、“韭瑞”牌韭菜、“孟香”牌黄瓜、苦瓜享誉省内外,畅销北京、广东、湖南、湖北、山西、郑州、洛阳等地,产品供不应求。这些品牌产业如同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

拓宽创新的力量之源

“竞争优势的秘密是创新。”

为了专业合作社能快速而平稳地行进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孟州市创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制,创新了土地经营机制,创新了投融资机制――新颖别致的创新思维拓宽了专业合作社未来发展的力量源泉。

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孟州市从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制人手,严把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关。高标准建成了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市农产品质量进行检验检测。同时,又分别在黄河蔬菜、孟香果蔬、高端岗苹果等六个农产品交易量较大的合作社建成了标准化生产检测室,配置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仪和相应工作设备,并各选送一名农产品质量检测员到焦作参加培训,检测室在合作社统一协调下于农产品上市前对所有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对检测合格的,进行统一包装标识,统一销售,确保合作社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原始的土地经营机制是专业合作社阔步前行的瓶颈,为了消除这一瓶颈,孟州市各级政府大力宣传东田丈、吴寨、水运等村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成功典型,鼓励合作社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把一家一户零星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并按照生产需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益化。

目前,孟州市河雍办事处孟香果蔬专业合作社已实现土地有偿流转1000余亩,建成“四位一体”半地下式全自动标准化温室蔬菜大棚186座、大拱棚57座,主要从事黄瓜、苦瓜和丝瓜反季节种植。在孟香果蔬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周边28个行政村、250余户农民积极行动起来,先后流转土地1200余亩,建造半地下式温室大棚、塑料大拱棚270余座。综合开发使农田经济效益大幅增长,每亩平均利润由过去不到1000元增长到4000元以上,最高可达万余元。

农业专业合作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 ;乡土文明;民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22-1

农业专业合作社就是将发展方向一致,或者在一个发展链条上的农户个体或者经营个体整合在一起,具有一定规模,从而使之更具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户或者经营个体更好地发展。

1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优势

1.1 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发挥规模效应

农业专业合作社改变了原来一家一户的散户经营状态,将各家各户整合起来,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销售上都具有了一定规模,因此,在生产中,更加容易管理,能够达到农产品优质高产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在销售环节,由于专业合作社具有一定规模,因此,销售渠道更多,更广。

1.2 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拓宽销售渠道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能够充当中介、桥梁和纽带作用,正规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具有更加细化的各项功能,可以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销售,他们真正走出去,找客户、找市场、找合同,通过多渠道做好销售工作,可以利用更广泛的宣传媒体,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多途径、多形式宣传推介,提升了知名度,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切实做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工作,打消了农业种养殖户们担心农产品销售难的思想顾虑。

1.3 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开展技术指导

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聘专家、请模范为广大农户进行技术指导,通过搞开发、引品种为广大农户提供服务,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了农户的种植水平。

1.4 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农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市场宽、信息灵的优势,为农民提供技术、价格、供求等多方面的信息服务。一些合作社通过农业信息网及时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信息,一些合作社还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推广新技术和新业务,为农户提供最及时的信息服务,解决了农户因市场信息不灵而导致盲目随意生产的问题。

2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

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体,它的示范推广作用已经越来越突显出来,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发展现代农业也有着重要的推动力。

2.1 助推农业发展

农业专业合作社,一是通过建立“农户+合作社+企业”的经营模式,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二是完善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体系,可以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将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加快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2 增加农民收入

合作经济组织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组织农民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使生产、加工、运销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实现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3 促进乡风文明

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与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校开展联合或合作,统一进行疫病防治、技术培训与推广、检验检测等,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更新步伐,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还组织社员开展业余文化活动。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对成员的文化道德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改变了乡风习俗,树立了良好的文明风尚和道德风尚,为新农村建设培育了新型农民。

2.4 增加凝聚力,共建美好家园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增加了凝聚力、号召力。合作社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进行基础实施建设。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村民又会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合作社又会对村容村貌重视起来,成员也会注重公益事业的发展,同意共同出资营造美好家园,这样a的良性循环发展起来,村容村貌等会有更大的改观,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会更上一个台阶。

2.5 促进农村民主管理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既具有了集体经济统一管理的功能,又弥补了一家一户经营的不足。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完善了乡村的管理结构与方式,促进了民主管理的发展。农民通过将自己的土地入股的方式,农业生产由过去的各家各户管理变为统一管理,农民通过合作社紧紧地连结在一起,逐渐地对参与整个村的各项事务的热情也逐渐提高,也就更容易实现民主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雨,黄桂英,吴俊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的探讨[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张晓山.有关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J].农村经济,2005年01期.

[3]?晓亮.合作经济与新农村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翁美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村委主任,2011年02期.

[5] 赵丹.应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难题[J].吉林金融研究,2009年09期.

[6] 孔令媛.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和对策[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农业专业合作社范文第3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强势

近日,在江苏、浙江、陕西、湖南、四川、上海、内蒙古、新疆、湖北等地也有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领到工商营业执照。他们用形象朴素的语言称:“上下几千年,种田不交钱,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给地位”、“新世纪新农村,产供销有处奔”、“今维权明维权,有苦难言;你入社我入社,糖里加蜜” ……

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截止到2007年6月底,全国仅供销社系统就创办了近2万家,入社农户达1000多万户。业务覆盖种植、养殖、加工、流通、运输、消费、科技服务等众多领域。目前,全国供销系统建办的专业合作社已出现龙头企业主导型、农民经纪人带动型、生产基地支撑型、三资企业合作型等多种成功模式。

来自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的消息称,全省由供销社系统建办的专业合作社已经突破1000家,入社农户25万户,带动百万农户一年增加收入近60亿元。该省东台市民星蚕业合作联合社、射阳县庆缘康蜂业合作社等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认定为“示范专业合作社”,成功的办社模式正在全国推广;溧阳伍员春茶果合作社、丹阳市江南草菇合作社、泰兴市银杏专业合作社等50个高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入选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数量之多、成效之好位居全国首列。

而这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企业法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合作社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成员的出资额、出资方式,是否设立理事会、监事会,农民成员代表大会的设置及其职权的行使可以由章程规定,给合作社的自治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是一人一票,在传统的集体经济组织中,一人一票是没有体现出来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类似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种类型和产业的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农村曾大量出现过。它们中有的在农业部门登记,有的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有的直接由县级主管局甚至政府出面发个铜牌,要名分没名分,要法律没法律,有时候为寻求保护,还要戴上官方的“红顶子”。

而如今,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种长期困扰其蓬勃发展的窘境将会彻底改变,并赋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多种新的内涵。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这既考虑到农业是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现状,又考虑到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新阶段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要求。现在提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有助于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标志着我国现代农业也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全民创业的新平台。而全民创业,就必须把广大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在农业领域创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首次明确了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使农民投资创业多了一个合法的组织载体。注册门槛低,投资风险小,在债务上只承担有限责任,这一新政将会鼓励越来越多的农民兴办高效农业项目,加速农民就地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大力培育现代农民的新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既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也促进了使新成果及早转化为生产率。包括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普及、推广和使用,为农民学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政策等提供了载体,也为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快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新途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建立适应现代农业要求流通业的客观需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农村流通业的一项基础工程。它对于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加快培养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等各类流通业的中介组织,鼓励更多的工商企业以各种方式参与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发挥现有的供销合作社、邮政物流系统的作用,对农产品进出口的调控、市场供求、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稳定安全都有重大意义。合作社内的社员之间还可以互惠互利、互通有无,共同致富,对调节收入、缩小差距也有促进作用。

我国的现代农业的建设,仍然不会放松粮食生产,但决不是再走“以粮为纲”的老路子,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自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指导方针,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和互补性强的特点,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各类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以及农艺业、园艺业、手工业、农游业等,进一步拓展现代农业的产业空间,有利于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制度。

全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以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大力度、多形式宣传新法,做到以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壮大村级经济基础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组织创新为着力点,以辅导培训和政策扶持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积极改造一批,着力提升一批,坚持扩大数量与提高质量并举,在加快发展中不断规范,在不断规范中促进发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应该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鼓励和扶持农民结合当地高效产业,联合起来组建有产业优势和产品发展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围绕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自办加工流通企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挖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模式,“合作社+经纪人+农户”模式等,使农民更多地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利益。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

农村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就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实施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可以把同类产业内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集聚起来,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联结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让合作的农民共享合作利益。当然,农民增产又增收,是各种涉农部门、政策、天气等的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就能使增收泡汤。因此,确保入社农民增收,这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当然,还有像什么让利机制、分配和积累、依法独立建账、加强财务审计、定期民主理财、按月公示等都不能少,都是增强合作社凝聚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围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合作社可以通过产前引导农民调、产中指导农民种、产后帮助农民销的方式,更直接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因为农副产品多不得(一多就价贱伤农)、少不得(一少就涨价)。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上盯市场,下连农户,指挥纵向到底,服务横向到边,他们是利益共同体,能长什么、能种什么,长多少、种多少,有本明白账,完全用市场指挥棒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比市长指挥有效果,这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魅力所在。

农业专业合作社范文第4篇

关键词:调查分析;问卷分析;政策建议

1.调查分析与结论

1.1农八师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自2007年农八师第一所专业合作社泉水养猪合作社成立到2010年11月份,农八师工商管理局注册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总数为20个,分布在石河子乡、北泉镇、农科院旁和蔬菜所小区4地,注册总资本为3714.5093万元,经营范围涉及养殖(猪、牛、兔)、种植(番茄、大豆、油料、食葵、水果和坚果)、农机(土地田间作业)和农资(化肥)4个领域,在册从业人员总数为155户。

按经营范围种类分析,四类专业合作社平均注册资本为185.7万元,平均在册从业人数为7.75户;其中养殖类专业合作社有8个,占总数的40%,平均注册资本为338.7万元,平均在册从业人数为10.5户;种植专业合作社有6个,占总数的30%,平均注册资本为88.1万元,平均在册从业人数为6.7户;农机类专业合作社有5个,占总数的25%,平均注册资本为75.0万元,平均在册从业人数为5.2户;农资类专业合作社有1个,占总数的5%,注册资本为101.4万元,在册从业人数为5户;

按经营地址分析,农八师专业合作社分布在石河子乡、北泉镇、农科院旁和蔬菜所小区4地,其中分布在石河子乡的专业合作社有17个,占总数的85%;分布在北泉镇、农科院旁和蔬菜所小区3处的专业合作社各有1个,分别占总数的5%。

按成立日期分析,自2007年成立的首个专业合作社,至2010年11月,不到4年之间,总共成立注册的有20家,其中,2007年成立1家,2008年成立2家,2009年成立14家,2010年前10个月中成立3家,专业合作社数量的平均发展速度为300%。

2.访谈调查分析

2.1农八师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动机

2.1.1农工需要专业合作社解决销售方面的难题。在农业市场上,分散的农工卖家无形且自行成为弱势群体,市场谈判能力弱,生产的农业产品有需求市场但不能获得相对应的价值收入,既扩大农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影响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进而导致进入新一轮的收入两极分化怪圈,最终将影响到兵团的稳定和长久高效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有优势在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农工集体的市场谈判议价能力。从对152团农工的访谈结果来看,农工们的销售渠道狭窄化单一化,而且在市场面前表现相当被动,最终权衡只得选择种植种类多样化来抵抗市场风险,同时因种植种类多样又导致多种技术脱节进而导致种植效率下降,收入再增加缺乏上升动力;从北泉镇泉水养猪合作社的经历看,合作的最初动机是散户团结起来,增强和购买方的谈判力量,共同解决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产品定级、定价问题,以保证获得高于单独销售的收益。

2.1.2农工需要专业合作社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生产资料的投入问题。农业生产资料购买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支出之一,单户购买既不能享受较低的价格,还时常可能会买到假冒伪劣产品。而合作社由专人负责联系货源,可以从厂家或信誉度高的销售点购买,既可以享受到批发的低价,又能保证农资质量。

2.1.3农工需要专业合作社解决生产技术提高难的问题。家庭经营的弊端是农户过于分散,一方面主要依靠自己的多年农业生产经验进行生产,而且同时存在经验保守、不予同业交流等心理博弈的情况,另一方面先进的农业现代新技术及新品种难以推广,影响了兵团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降低团场农工的增收。北泉镇泉水养猪合作社无形间接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中介,负责组织农户,或者先培训部分成员后再由他们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此外他们牵头引进优良品种,每年为成员及非成员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联系科研单位如中国农大、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开办指导班进行技术培训,受到周边农工们的欢迎。

2.2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存在的问题

2.2.1干部和农工对兵团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缺乏。兵团团连的经营多以行政机制主导经济运行,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部分连团干部抓生产精力多,对于产品流通研究少,对订单外农产品发挥经济组织的作用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因而缺乏对合作社有效的了解和必要的支持,进而对于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没有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从而使得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

农工自发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农户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过多地依赖团连,生产经营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对兵团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很低,大多只是看重能够带来现成的眼前的利益,对兵团农工合作社的发展也缺乏信任感,同时农户合作意识较为淡薄,也进而缺乏参合行为。

2.2.2兵团农业专业合作社不能充分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国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专业合作社中农民占成员总数的80%以上,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超过成员总数的5%,而兵团团场农工多是城镇职工身份,还有部分直接是外来迁入户,为非农非职工身份,当地工商管理部门以农工不是农民为由,对兵团农工成立专业合作社不予注册,同时导致兵团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注册部门出现不统一,如工商部门、民政部门、农科协会。而只有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专业合作社才能享受国家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团场农工与地方农民在实质上都是农业生产者,以农业生产为生,尤其是兵团农工还肩负着国有农场经济发展和屯垦戍边的双重重担,在参与市场竞争和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上,不能同等对待,容易挫伤农工的组建和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

2.2.3合作社自有资金不足,信用贷款难度大,经营条件改善难,经营规模小,覆盖农户少,周边带动能力弱。基于团连的先天因素,兵团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原始资金本身相对不足,即使是农八师规模最大的农工专业合作社北泉镇泉水养猪合作社也资金不足,生产规模扩大困难,经营条件改善难等问题。和石河子市周边的玛纳斯县和沙湾县相比,农八师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覆盖面小,对农户带动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在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当中,出资成员一般都不超过10个,绝大多数成员和合作社的利益联系并不紧密,和非成员的联系更为松散,同时由于多因素原因,兵团农工合作社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小,对扩大农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比较弱小,对兵团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2.2.4农业专业合作社内部组织管理建设迟缓。①合作社章程本身制定不规范,制定了章程,但部分内容直接与《农民:争业合作社法》相违背,章程中合作社出资及利益分配制度也不完善,由于成立时间短,目前的合作社主要起到连接农户和市场的中介作用,交易数量和金额相对不大,没有返利行为。②存在少数人控制现象,成员大会往往成了成员代表:赶会,代表又往往只是几个出资的核心成员,合作社的决策主要由核心成员决定,多数成员参与决策的程度有限。访谈中的泉水养猪合作社的决策是由几位出资额较大的成员组成的理事会和监事会拍板定夺,其他中小户成员没有参与机会。在合作社成立之初,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其决策比较容易得到多数成员的认可,但随着合作社后期的规模扩大。内部事务的不断增多,就必须重视民主原则的贯彻。

2.2.5兵团农业合作社的相关专业人才匮乏。兵团专业合作社前身大多是专业协会或就是光秃秃的团场农工自发集合体,其成员大多自身学历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的方法主要源自以前的经验,对现代化农业科学、经济社会市场行情或现代组织管理技术其中之一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足。而且先天的在团连工作,对团连的依赖程度较大。生产经营创新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发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而合作社的管理成员大多是团场农业能人、经验丰富、擅长团场式管理,同时他们也反映,关于合作社的知识比较欠缺,对于合作社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等不甚清楚,缺乏现代化的营销知识,迫切需要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

3.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的辅助调查问卷调查,其主要针对于石河子兵团团场农工,用于了解农业合作社在兵团的发展情况、内在潜力及存在问题。此次问卷调查152团,采用随机抽样的抓阄法,确定样本采集点为152团三连和五连。152团三连和五连主要以团场正式职工和非农外来迁入人口为主,在不涉及其主要利益的基础上调查人员对其调查了解。

在本问卷调查的调查范围内,对被调查对象对农业合作社的了解程度,有53.3%选择没有听说过,43.3%选择听说过但不了解,3.3%选择有点了解,0%选择比较了解,0%选择很了解。

总体上通过此次对农八师2个团场的关于农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获得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对其中的问题和矛盾根据兵团农八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初步分析,针对性得出相应结论,但限于课题的深度和现阶段的时间以及经费等现实条件限制,故此次调查尚仅是前期性的初步调查,后期将进一步扩大调查对象总体的样本容量,修正统计分析。

4.政策建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稳定发展新疆的重要组成,它们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兵团与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尤其是一些从事第一产业的团场职收入差距更为明显。为了更好的贯彻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在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关于新疆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通过此次关于农八师部分团场的访谈调查,小组可以看到农八师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以后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作用,但是专业合作社发展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例如:资金困难、科技落后、“小、零、散”等因素,同时由于兵团体制的特殊性,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也遇到了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制约。基于以上诸多因素问题,提出本次访谈调查的相关建议:

农业专业合作社范文第5篇

一、发展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把农民带入市场。

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从事同类或者相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依据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照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互经济组织。

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与我国**世纪**年代出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其后的有根本性的区别。在中,农户的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悉数入社,形成无名无姓的共同公有的集体所有制。在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中,农民既是独立的生产者,也是合作社社员。农民提供的是自己的劳动或资金,产权相对明晰。

近年来,南谯区特色农产品从区域规模、产品品种及数量上都发展相当迅速,乌衣、黄圩苗木,施集茶叶、滁州贡菊、张卜郢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在全国都享有很高的盛誉,腰铺镇、南谯办等乡镇蔬菜种植,张卜郢红薯、黄泥种子种植,施集、花山草坪种植,章广花生、黄桃种植也颇具特色。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供、销机制跟不上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农民受狭小经营规模的局限,特色农产品种植与经营存在诸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

*、松散型经营,不能有效感知市场需求信号,“卖难”和“买难”问题交替出现,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如沙河的紫玉米种植,前几年,因市场种植少、价格高,农民大量地扩大种植面积,由于是松散型经营,市场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结果造成农户卖难问题,不仅给农民造成损失,种植面积也大大减少。

*、缺泛有效地联合,各家顾各家,各人顾各人,相互缺少合作与支持,农产品产、供、销经营链没有很好地形成,市场竞争力不强。如乌衣、黄圩苗木种植,由于缺泛有效的联合,产品价格要与一河之隔江浦汤泉苗木价格低的多。

*、由于农户经营不完全具备市场主体的要求,存在着单家独户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由于农户以家庭经营模式进行种植(养殖)经营,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等诸多问题很难解决。

*、订单种植发展缓慢,农民合同意识不强,农民怕与经营大户签订订单后价格上涨吃亏,经营大户怕农民履约能力差利益受损,不愿与农户签订订单。

*、注重短期行为,缺泛品牌化经营意识。

针对当前特色农产品种植经营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我局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认真调查,掌握实情,一是积极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汇报开展深化“订单农业”监管服务,帮助农民建立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计划与实施情况,了解政府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打算与设想;二是调查了解辖区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订单经营情况;三是调查了解辖区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企业(户)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及实施订单种植、养殖情况;四是调查了解辖区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大户、经营能人,摸清建立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及重要参与力量。调查结束后,有针对性的写出调查报告,制定科学的帮扶指导计划,确定扶持发展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重点帮扶对象。

当前,我局已扶持发展了绿园蔬菜、施集茶叶、优质稻米、西瓜嫁接育苗、红薯种植等*家专业合作。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将对辖区特色农产品健康快速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把农民组织起来。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有组织地进入市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减少市场经济给农民带来的风险,减少中间利益流失,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搞规模经营,实现经济效益。如李集优质稻米种植合作社成立后,合作社统一为社员购置农业生产资料,不仅以批发价格让利社员,还保证了质量,减少了因假冒农业生产资料带来的风险。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农民组织起来,有了领头人,土地连片生产、规模经营的两个限制因素一举突破,实现了土地化零为整和劳动力的优化组合,形成了开拓市场的合力,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如黄泥红薯专业合作社,与社员签订种植订单,建立了多个上万吨的山洞储藏室和对外销售渠道,形成了市场合力,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千亩扩大到现在万亩以上。

*、有利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专业合作社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前提下,把服务延伸到生产领域,帮助社员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帮助产品开拓销路,实现增产增收。如去年*月南谯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成立后,以“强社富民,发展合作经济,增加社员收入,共同致富为宗旨,探索蔬菜生产的先进知识和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在自己的实验田中试种蔬菜先进品种,在社员中大力推广,免费向社员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质优价廉的向社员提供农药、化肥、地膜、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提高了农民蔬菜种植热情和社员的经济收入,合伙抱团种植经营的优势得以体现,自建社以来,蔬菜产品不仅扩大了销路,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也为每位社员增加了近千元的收入。

二、积极开展“订单农业”监管服务,把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

“订单农业”是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基础,从我区第一个南谯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建立与发展情况来看,“订单农业”对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开展“订单农业”监管服务,必须从提高农民合同意识和守约意识入手,采取多种形式深化“订单农业”监管服务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四项结合,培育“订单农业”当事人的合同意识和守约意识。一是集中培训与座谈相结合,举办特色农产品种植户及经营企业《合同法》培训班,举办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加工、收购、经销企业座谈会,引导他们走“订单”致富之路;二是开展街头法律、法规咨询与多媒体宣传相结合,利用乡镇庙会、集市举办《合同法》宣传与咨询活动,散发合同法规宣传材料,并通过乡镇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合同法律、法规宣传;三是深入种植户宣传与重点帮扶相结合,对种植户及经营企业实施上门宣传与动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跟踪式宣传与引导;四是法律、法规的讲解与印制书面宣传材料相结合,把《合同法》的重点条文与实施“订单农业”重要性及本地、外地实施订单种植的好处,印制成宣传材料,向农民宣传介绍,提高了农民订单种植的积极性和合同意识。

*、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帮扶对象,制定科学的“订单农业”帮扶指导计划。为进一步加大“订单农业”监管服务力度,推动特色农产品种植户走订单种植致富之路,针对辖区特色农产品种养植发展迅速,订单种养殖经营还没形成较大规模化和区域化等实际情况,对“订单农业”的实施,还远远不能有效地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等原因,进行认真细致地调查,深入农户和企业,按照种植、养殖、加工、经销进行分类调研,有针对性的写出调查报告,掌握实情,对症下药,制定科学的帮扶指导计划,确定涉农“龙头”企业和“订单农业”示范户帮扶对象。

*、前移服务方位,跟踪帮扶指导,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前移服务方位,把坐等指导服务变为主动上门服务,深入乡镇、田间地头,实施涉农合同指导与规范工作,指导规范农产品经营合同,引导农产品种植走“订单”致富之路;二是深入农产品经营、种养企业实施跟踪帮扶,对辖区农产品经营、种养企业合同签订与履行情况进行检查,现场指导、规范,对“订单农业”重点帮扶对象,围绕规范合同行为、扩大订单经营、提高履约能力、争创重守单位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三是认真开展涉农订单合同检查与备案工作,围绕平等、自愿、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精心审查涉农订单合同条款。

通过积极开展“订单农业”监管服务工作,把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有效地促进特色农产品实施订单种植、经营的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构建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平台,扶助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更强、走的更远。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推动辖区特色农产品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局围绕大力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这一主题,以红盾进村走近三农服务为载体,构建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平台。

*、加强专业市场监管,构建农产品交易平台。一是加大宣传,提高订单种植户合同意识和履约意识;二是对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或旺季收购点,配备农产品市场交易管理人员,由当地个协人员参与管理;三是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在农产品产销旺季,工商所成立农产品市场巡查小组,对农产品市场及种植区实施巡查;四是严厉打击抢购、哄打物价、克斤扣两等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农产品种植户及经营户的合法利益。

*、设立“红盾进村走近三农服务站”,构建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平台。为农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质、快捷服务,扶助其发展更强、走的更远,在重点乡镇或重要农产品种植生产区域设立“红盾进村走近三农服务站”。一是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接受法律、法规咨询服务;二是把服务延伸到农村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管理领域,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社完善制度、加强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经营的能力;三是引导、帮扶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商标意识和品牌意识,促进特色农产品走品牌化经营之路;四是积极开展“订单农业”监管服务工作,引导农户增强合同意识和守约意识,指导、规范农村专业合作订单种植、经营合同签订与履行;五是办理个私主体登记、变更登记初审,企业年检、个体验照等事宜;六是开展“打假维权”活动,拓宽*****维权领域,设立维权举报服务点,公布*****投诉举报电话,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合法利益行为,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农业专业合作社范文第6篇

(一)金融机构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情况

截至2014年6月末,大兴安岭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7018万元,同比增长28.7%,当年累放3786万元,同比增长41.2%。域内14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获得信贷支持,占总数的84.88%,其中种植业有56家获得信贷支持,占38.35%,养殖业有48家获得信贷支持,占32.87%,农机有16家获得信贷支持,占10.81%,特色产品养殖、加工有26家获得信贷支持,占17.8%。

(二)金融创新情况

大兴安岭地区各家金融机构中,只有大兴安岭农商行开办了针对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品种,推出了“农户合作社+社员+金融机构”的贷款模式累计向3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投放贷款746万元,贷款额度上限是每个社员上限十万元,期限为一年,利率上浮10%—40%。

二、金融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人行大兴安岭中支出台信贷指导意见,优化信贷配置,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农业专业合作社

人行大兴安岭中支结合大兴安岭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先后印发和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6份,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调整信贷结构和流向,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各家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创新产品服务,解决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

人行大兴安岭中支组织辖区各家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年”、“一行一品”等创新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兴安岭中支确定2012年为“金融创新年”,引导各家金融机构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实际,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确定2013年开展“一行一品”创新活动,要求各家金融机构2013年开展一项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创新活动。2014年开展对农村新型主体经营机构的定向支持活动,要求每家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必须定向支持10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满足其贷款额度需求并适当降低利率。

(三)健全协调机制,促进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对接

组织推动成立了包括人民银行、金融办、银监局、农委、发改委、工信委、各家银行、担保中心、小贷公司等多部门在内的金融协调委员会及其例会制度。龙江银行与林业局、行署财政局担保公司、劳动保障局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创业贷”业务工作,截至2014年6月末,共发放加林局、十入站、阿木尔、图强、韩家园五个林业局,金额1140万元,共42笔。

三、金融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规模化生产提高了粮食产能,粮农收益率明显提升

农业专业合作社促成规模化生产后,粮食总产和亩产大幅提升,2013年大兴安岭地区粮食产量达到46.27万吨,同比增长3.3%,为历史新高。其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下的农户亩产较普通农户高出28.6%,亩均生产成本是较普通农户减少10%,亩均收入增长45%,平均每人最多可以种植面积增长400%,机械化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9032元,同比增长12%,同为历史新高。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能力和粮食生产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农业专业合作社改变了过去小规模种植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能力不足的问题。截至2014年6月末,通过金融机构贷款累计投放资金2215万元,用于投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经营,极大的提升了粮食生产的安全性。2013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因水灾影响的受灾率为3.8%,同比下降12.5个百分点,为历年来最低水平。

(三)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非农业收入增加

截至2014年6月末,大兴安岭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获得的银行贷款有2416万元投入购买大型农机具,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普通农户提高12个百分点,目前本地区普通农户人均最多可以种植120亩的土地,农业专业合作社人均最多可以种植650亩的土地,有效地提高了机械化水平。

四、制约大兴安岭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与金融创新的瓶颈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存在金融服务的需求与金融供给之间不匹配的矛盾

据人民银行大兴安岭地区中心支行调查,大兴安岭地区现有17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迅猛,金融整体需求大幅提升,从以前的贷款量上的需求,增加到了贷款利率、贷款期限、金融服务水平等多方面的需求。大兴安岭地区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对农村金融发展缺少创新产品的积极性,服务理念也无法跟上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中间业务和结算工具上,表现尤为突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机构能提供的金融供给之间不匹配的矛盾,是制约大兴安岭地区金融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主要矛盾。

(二)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与资金吸纳能力差的矛盾

当前,大兴安岭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的步伐日益加快,资金需求日益庞大,但这种巨大的资金需求并不能表现为有效需求。探析原因,大兴安岭地区属于高寒林业地区,传统的作物产出农业经济不发达,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尤其气候类型上属寒温带针叶林气候,无霜期长短年份之间差别较大,遭受自然灾害的概率较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无法偿还到期的贷款,同有抵押物的商业贷款相比,金融机构更愿意选择风险系数相对较小的商业贷款。可见,因为自然灾害的原因,导致了农业合作社资金需求与资金吸纳能力差的矛盾。

(三)信贷产品创新缓慢,单一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信贷的产品缺失

农业专业合作社普遍缺少抵押品,无专门担保基金或机构提供担保,以土地、林地、基地承包权的抵押贷款又很难操作。只有大兴安岭农村商业银行开办了“农户合作社+社员+金融机构”贷款新品种,其它金融机构没有开办专门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信贷的产品,直接造成了农业专业合作社资金供给的缺少。

(四)金融服务效率不高,金融服务质量亟待提升

大兴安岭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沿江的农业地区,受地理位置、人口密度、边境安全等诸多因素影响,只有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建有部分网点,受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现代支付结算方式利用率也不高,落后的金融服务环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五)农业保险呈现保险公司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互不信任矛盾

大兴安岭地区只有阳光互助农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投保,主要原因是地域气候特征直接促成了高风险的赔付率,政府也没有对农业合作社的农业保险进行必要的支持,农业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大,不愿意进行投保。另一方面农业专业合作社投保意愿较低。据人民银行大兴安岭地区中心支行调查,辖内17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只有46家愿意进行投保,占总数的26.74%。主要原因是农业专业合作社认为农业保险保费高,发生风险后实际赔付的不多,部分免赔条款过于苛刻。

五、关于金融支持大兴安岭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信贷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增加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品种,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体系;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大兴安岭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金融服务产品,根据不同层面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求,设计不同利率、不同期限的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尤其是在支付结算方式,中间业务上,满足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需求,达到金融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落到实处这一目的。

(二)改进农户的信贷管理体制,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担保方式创新。

农业专业合作社如果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增加资金的需求。然而传统的农村信用贷款模式,无法满足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需求。建议人民银行、农委、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金融机构等搭建合作模式,采用多方联动机制的模式,大胆的进行担保模式创新,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

(三)建立旨在服务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性担保公司

进一步确定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可抵押物的物权,解决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缺少抵押物的难题。建议政府负责组织协调,鼓励民间资本出资建立服务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切实解决农业专业合作社缺少抵押物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动产、不动产确权工作,扩大农业专业合作社可抵押物的范围,大胆尝试引入新的抵押物品实践,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满足率的问题。

(四)金融产品的创新。

要满足大兴安岭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必须创新和丰富支农金融产品。一是根据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需求,适当放宽信用贷款额度限制,尝试发放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银团贷款,多方担保贷款;二是大胆尝试发放中长期贷款,尤其可在农田水利方面、大型农机具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尝试;三是研究开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土地经营权、林权、房产抵押担保贷款,试办农作物、禽畜抵押贷款、合同签证贷款和库存商品保证贷款农贷产品;四是研究如何做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如果条件允许,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发行债券,进行必要的培训,让农业合作社的经营者了解期货农业的功能,鼓励其与现代农业接轨,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和效益。

(五)积极引导农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投保,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投保。

政府适当的进行农业保险补贴,降低农业专业合作社自己承担的保费,政府要根据当前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具体情况,搭建农业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平台,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投保,降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经营风险。

农业专业合作社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2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县级)两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一个是高邮市郭集镇大营村果蔬专业合作社,另一个是送桥镇天歌鹅业发展有限公司。这两者中,前者不幸经营失败,最终破产,后者却能蓬勃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大型集体企业。

高邮市郭集镇大营村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素有“水产之乡”、“建筑之乡”、“灯具之乡”之美誉的高邮湖西,由村干部带头创办,经营软黄瓜、茄子等特色蔬果,其法人代表赵福年,总结了合作社失败的原因如下:

一、经济发展环境方面。郭集镇(现归为送桥镇管辖)以工业为主,当地居民的收入也主要来源于LED、盆景灯、路灯等灯具的制造,对于农业的投入相对很少。这样一来,虽然郭集也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即便有了政府的支持,也只能算是政府的独生子女,得不到当地人民真正的劳动要素投入,那么想在郭集发展上档次的农业经济就有如让跛脚的巨人平稳行走了。

二、自然环境方面。郭集镇的土壤以粘土为主,这样的土壤一遇到较大的雨天则对农作物的生长很不利。粘土不同于沙土,沙土即使遇上下雨天,植物根部的呼吸不会受到多大的阻碍,而粘土则没有此项优势。因此,一到秋天雨水比较多的季节,多处地貌呈现“荒芜”的景象。此外,台风也常常影响着当地作物生长。

三、技术与劳动力素质方面。为了发展果蔬合作社,郭集也请来了扬州的一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软黄瓜等特色植物的栽培,可惜这位技术师傅干了几年就走了,而当地的年轻人多进入工厂打工,剩下的劳动力只能是中老年人,显然,他们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要远不及年轻人。可想而知,合作社要想继续发展将有很大风险。

四、销售、成本方面。由于合作社进行成品种植,租用了200多亩田,每年要花费很多租金。另外,种好的果蔬被运到南京销售,期间的运费等也增加了蔬菜成本。

五、政府的扶持不够。当地政府给予该合作社250亩大棚以及钢管,但是这些设备的修理维护仍需要一笔资金,这笔资金对于刚起步的合作社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由此可见,大营果蔬合作社的失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真正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制定符合合作社发展的战略规划,没有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高邮市送桥镇天歌鹅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营状况一直良好,得益于成立初期的大额资金与技术投入。公司由扬州五亭食品集团投资兴建而成。2010年,由扬州大学动物科学院赵万里教授历时16年主持培育的第一个部级新鹅种―――扬州鹅,以21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扬州天歌鹅业发展有限公司,此举开创了我国动物新品种知识产权转让的先河。公司集水禽育种、养殖、炕孵、生产加工、科研于一体,育种、炕孵由扬州大学的支撑,屠宰、酱卤制品深加工有南京农业大学的帮助,技术力量雄厚。

撇开资金与技术因素,在扬州发展鹅业可谓因地制宜,扬州地区气候湿润,自然资源优越,是部级生态示范市,境内湖荡连片,水生植物十分丰富,拥有水域面积108万亩(境内高邮湖为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滩涂湿地10多万亩,大面积农田均适宜种植优质牧草,且鹅以食草为主,具有投资少、成本低、生产期短、抗病力强、易于饲养等特点。鹅产业是世界范围内一项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朝阳工程。目前鹅肉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盐水鹅等扬州鹅系列制品品味醇美,肥而不腻,深受市场青睐,畅销北上广等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区,市场前景诱人。鹅是食草家禽,其加工肉制品是天然无公害产品,符合现代人消费需求,市场空间广阔。高邮是中国纺织服装名城,对鹅绒制品需求量大。

就政府扶持角度来看,送桥镇的农业企业除享受国家省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对高邮市对外来投资者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送桥镇提供的其他的优惠与便利,如:

1、新办企业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好的地段供其挑选,帮助办理合法用地手续。

2、新办企业在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待遇以后,年纳税在30万元(含30万元)以内的,按镇所得财力15%返还给企业,超30万元的,按镇所得财力20%返还给企业,优惠三年。

由此看来,一个成功的农业合作社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并且能开拓广阔的市场。当然,政府的扶持也在其中充当助推器的作用。

从对比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天歌鹅业发展有限公司多方面都较为成熟,但从发展农业合作社角度以及增进农户福利的角度来看,国家应将目标更多地投入到改善农户市场地位,重点扶持农户自办合作社以及合作社自办的加工企业,唯如此,才能真正使广大农民受益,才能有助于实现“让农户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们再将焦点放在经营破产的果蔬专业合作社身上,该合作社的经营初期的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支持的仅仅是部分资金与设备,对合作社项目、资金的扶持力度不大,而真正影响合作社发展的是能不能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从其组织管理方面来看,合作社很多方面都显得不成熟。首先,其运作机制不健全,组织管理不规范。合作社主要是由农村能人、种田大户以及一些村干部牵头创办,经营管理上主要靠“牵头人”的个人权威来维持,组织内部缺少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和其他各项管理制度,社员民主参与程度不高。其次,组织的培训工作滞后,农户素质不高。由于没有专职机构,工作经费紧张,专业人员缺乏,果蔬合作社的培训辅助工作得不到落实。而且,农户大多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受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和参加当地工业制造的影响,农户队伍不稳定,年轻、有技术的农户偏少,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再者,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合作社对农作物保险基本没有涉及,合作社开展服务需要组建自己的防治队伍,但防治人员工作时,假如遇到台风暴雨天气,若没有安全保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对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此类合作社的发展有所帮助。

1、扩大服务领域与范围,向规模化综合化发展。

农业合作社应当努力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作物加工环节拓展,逐步形成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大营村果蔬合作社在这一方面的主要问题出现在销售上,对于销售,合作社可以采取“订单作业”、“承包作业”、“跨区作业”等模式,逐步扩大经营规模,不断开拓服务市场。

2、加强组织内部制度建设,提高组织发展后劲

合作社应当建立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和其他各项管理制度,使社员民主参与程度提高。正是由于没有好的分配机制,很多合作社吸引不高素质较高的人才。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缓解资金短缺困难。

首先,政府应当给与税收方面的优惠,如对于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农机作业和维修等项目所得,应免征企业所得税。其次,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发挥农业合作社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支持农专合作社提高服务能力,提高成员素质。最后,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将符合授信条件的合作社列入优先支持的对象,解决合作社贷困难的难题。

4、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队伍永远是合作社最新鲜的血液,政府应落实专项经费,为合作社提供辅导与咨询服务,帮助社员提高素质,合作社也应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使社员能跟得上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步伐。

5、强化风险保障措施

当地政府可以运用财政经费为专业防治队伍和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对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可以提供部分补偿,让合作社运行地更有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农发所合作经济研究中心,四川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走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廖祖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激励机制及其演变路径. 经济体制改革,2010( 3)

[3]蔡荣.“合作社+ 农户”模式: 交易费用节约与农户增收效应. 中国农村经济, 2011( 1)

[4]孙亚范,李春艳 :农民生产服务合作社发展的绩效、问题与对策――基于江苏省扬州市的调查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1(3)

[5]卓成霞(2009)政治学视角下的农民合作组织考察――以吴湾村为例,[J]东岳论丛,2009(3)

农业专业合作社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农业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青海海北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87-01

青海省海北州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下辖30个乡镇214个行政村,农牧业人口22.41万人。现有专业合作社440个,带动社员4.26万人,占农牧总人口的20%,在农牧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通过对海北州海晏县金滩乡姜柳盛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跟踪调查,总结经验与不足,摸索适合海北州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道路。

1 发展现状

姜柳盛村位于金滩乡北侧,地处前半山与脑山地区,辖姜柳盛和盛源2个自然社,总耕地面积159.47 hm2,共137户558人,其中盛源社由于地理位置限制,80%以上为半平地或旱地,农业收入低,整体整户外迁移居海晏县城46户,多以打工为生,土地撂荒或收不抵出。根据中央耕地集约化经营的精神及省、州、县、乡的有关文件政策,2008年海晏县姜柳盛高产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在盛源社土地的基础上集约土地30.67 hm2,逐年增加,至今已整合集约土地109.33 hm2,配置拖拉机2台套,小型联合收割机2台,农用运输车4辆,手扶拖拉机80多台,参与农户67户268人,集约参与户占全村的50%,参与户收入达825万元,集约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9%,解放劳动力134人。

2 主要做法

2.1 土地流转循序渐进,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社

姜柳盛村最初以“租赁经营,流转承包的形式”将土地集经营给本村农户,2008年成立之初先以盛源社迁移人员30.67 hm2土地为基础形成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的雏形,一方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发挥本村种植户主动性。自2010年起形成了完整的姜柳盛村高产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既有理事长,也形成了专门的监事会,土地流转面积逐步扩大到村土地的65%左右,参与农户也扩展到全村的50%,专业合作社开始能够规范运行。2012年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109.33 hm2,成员30人,参与户268人,带动户60户,固定资产达157万元。

2.2 种植业发展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

合作社整合土地25%在25°以上的坡地,种植多以青草为主,产量低下,并且种植户种植青草品种较杂,品质参差不齐。合作社集约经营后,多从市场需求出发,联系了本地区内科研单位,种植类型涉及油菜、牧草、豌豆、青稞等不同作物多个新品种,青海省海北州农科所推广的豌豆品种“草原23”、“草原25号”,优质牧草品种“黑饲麦1号”、高产燕麦等不仅调整了种植业结构,也减少种植业风险,并且形成规模种植促成了订单农业的发展。如2011年起与海晏县夏华肉食品公司签订26.67 hm2青草种植合同,2011年与西宁奇业农贸有限公司签订青加工豌豆“草原23”42 hm2的种植;2011―2012年实施的“草原23”示范种植及优质牧草“黑饲麦1号种子基地建设”项目,当年从专业合作社外调良种12 t,辐射到全州刚察、门源以及临近的湟源。

2.3 专业合作社发展以村情为基点,发挥村内优势以点带面合力发展经济

姜柳盛村是海晏县的牛羊贩运重点村,随着牛羊育肥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饲料靠外村或到外县收集,饲草料给牛羊育肥造成大量劳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集约经营后专业合作社从村情村况出发,与大型养殖育肥户直接签订饲草料订单,就地解决育肥户饲草料缺乏的问题,种植业产出优先解决本地本村使用,互惠互利,以种促养发挥优势,合力发展村经济[1]。

3 取得的经验及成效

3.1 做强基础产业

姜柳盛高产农作物专业合作社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走一步看一步,总结以往经验发现合作社的自身能力必须加强。姜柳盛合作社从最初的土地整合开始每年机耕费就达到了870元/hm2,4年内按2009年拖拉机的售价计算相当于将2台(套)拖拉机拱手让与他人,多方筹款后购进了4台农机具、2辆农运车,使合作社在产前、产中及田间地头运输等问题上都得到了解决,从根本上加强了基础建设,也促进了合作社集约经营土地的规模种植,引来了八方客,形成了订单农业[2]。因此,专业合作社基础建设是发展的基础。

3.2 提高信息接收能力,以新促发展,以优持续

姜柳盛农作物高产合作社成立初期只是简单的土地集中种植,品种仍显单一,当年只能随市场行情销售产品;后期土地面积不断增加,人员增多,成员自身素质建设也提上日程,对科技培训以及技术指导从用时才想起转变到农闲时积极的衔接开班,新信息、新技术能够迅速及时传达到合作社每位成员,通过豌豆新品种“草原23”、“草原25”,牧草“黑饲麦1号”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利用,不仅建成了品种种子基地,也形成了加工产业的原料生产基地模式,以新技术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历经4年就累计资产157万元,将农户户均年收入提高到2万元以上。

4 存在的问题

姜柳盛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运行以来,虽然呈现的成绩显著,但是作为村专业合作社的长期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专业合作社发展多处于最简单的原料生产,费时费力但附加值低。一是海北州内各级专业合作组织多以土地流转模式形成集约化种植,种植作物仍限于大众作物,随市场波动较大,难以产生高附加值和稳定性[3]。二是专业合作社发展以种植户带头人为主,信息滞后,以需定产稍显欠缺,严重制约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5 对策

5.1 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海北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多为当地的农业种植大户,种植面积大,参与人员多是村中“能人”,在村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借助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既能快速产生示范效应也能加快成果转化,同时也是对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推动力[4]。例如:2011―2012年青海省海北州农科所在姜柳盛专业合作社示范种植“黑饲麦1号”品种,当年使周围地区以及湟源农户对该品种都有认知,当地生产种子90%全部外调周边及刚察等地,宣传示范效果显著。因此,在州内项目选点上可以将专业合作社作为首选示范点或联合申报成果转化项目,促使专业合作社向特色、规模种植发展。

5.2 与市场对接,做好产品的开发加工

专业合作社作为原材料生产基础单位,只是局限于原料生产,农业附加值无从提高。只有在不同专业合作社形成特色、规模种植的基础上,提前做好下游产品的开发,与市场对接、联系合作企业或是开办小型企业,才能形成产业链条,发展朝阳产业[5]。

6 参考文献

[1] 陈蓉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8):4934-4935.

[2] 卢昌军,周志斌,曾建民,等.湖北省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11):2140-2141.

[3] 于化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初探――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J].华北农学报,2006(S3):148-151.

[4] 傅朝荣,张传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11270-11272.

农业专业合作社范文第9篇

在这充满收获与希望的美好季节,*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了,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农业局副局长*、副县长*、县有关部门领导、各乡镇分管领导,以及全县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籍此机会,我谨代表县农业局对各位领导的光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县有关部门、各乡镇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今天的会议上,市、县领导还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各合作社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下面,我讲三方面内容。(一是回顾前阶段工作;二是正视存在的问题;三是部署下阶段工作)

一、回顾前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较快,质量逐步提高,形式趋向多样,增收作用明显。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快,势头猛。从2001年我县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诞生以来,现已发展到85家(今年新增24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3家,市级示范性合作社4家,县级规范化合作社17家,注册商标8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4家(*镇蔬菜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板栗专业合作社、*田鱼专业合作社)。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类型多,涉及面广。合作社组织涉及农业各个领域,其中种植业31家,林特业25家,畜牧业21家,渔业4家,其他4家。在种植业中以蔬菜、水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产业居多,而粮食等比较效益不高的产业较少;在畜牧业中,以鸡、猪和兔业为主;渔业中,以水产养殖为主。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明显。目前,全县共有合作社社员5386个,带动周边农户14267户,联结基地5.2万亩;全县各类合作社共代销农产品总量2.52万吨,代购饲料、化肥、农药等农用资料总量1.43万吨,共培训农民0.96万人次,为推广农业技术、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真正起到了“建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二)加强培训,提高合作社社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农业主管部门主要是负责搞好辅导、培训和咨询工作。一是到乡镇实地指导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讲解合作社的成立条件、登记注册流程、组织优势和发展趋势,引导有关专业户创建合作社。二是开展培训。几年来,我们共举办合作社培训班10多次,培训500多人次。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我们分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政策法规汇编》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优惠政策摘编》300多份,提供他们学习,提高骨干人员的政策水平。三是实行科技入户,开展帮扶工作。每个合作社都确定专人挂钩联系,定期开展业务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四是组织合作社负责外出参观取经,学习外地合作社先进管理经验,开阔工作思路。如今年2次组织重点合作社负责人到温岭、乐清等地参观,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加强指导管理,提高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程度。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合作社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对于新成立的合作社,帮助和指导其建章立制,开展业务;对于不符合《条例》规范要求的合作社,引导其逐步走向规范;对于己规范的合作社,要重点引导其不断拓展业务和提升实力,做大做强。为此,今年我们以规范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为抓手,开展了“百社五化”创建和“5?10兴农示范工程”的合作社规范化创建活动,实行定点挂钩联系帮扶制度,组织本局工作人员对挂钩合作社进行业务指导,本着“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要求,积极引导合作社规范化发展。通过规范和完善合作社发展,充分发挥了的合作社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优势,在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实施方面,丰富和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效地补充了集体统一服务的不足,成为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今年7月份,我县成立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对今后我县合作社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发挥重要作用,促使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营实力不断提升。

二、存在问题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从合作社内部环境来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合作社总体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广,品牌还不够响亮,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发展规模看,大多数成员只有十多个、几十个,超过一百个的较少,规模普遍较小;从区域布局看,大多数合作社社员的分布仅限于本乡(镇),跨区域发展的比较少。同时,大多数合作社自身实力弱,服务和业务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以及初级产品销售的层面上,合作意识不到位,产销联接不紧密。各社员单独生产,自行营销,合作社只起到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作用。很少能开展深加工、精加工业务;合作社普遍缺乏市场开拓能力,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另外,一些合作社没有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机构,或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民主的管理与监督机制,日常运作主要由少数人控制,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虽然服务收益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但合作社盈余受益在总体上仍然不足,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对成员二次分配比例较小,有的甚至没有二次分配。再如一些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设立帐册进行核算,同时在资金收支管理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二)从外部发展环境开看。

虽然这几年,我县出台了不少扶持专业合作社的政策与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但从我县合作社的发展环境来看,还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

一是扶持不大。虽然各地的财政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所扶持,但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扶持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扶持重点主要放在少数示范合作社上。在扶持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发展与提高、发展与规范的关系。

二是负担过重。一些合作社年审收费较多,负担较重。此外,合作社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用电量比较大,在用电价格上,目前我县普遍是按工业用电价格核算,不能享受农业用电的优惠价格,合作社在用电方面支出较大,负担过重。

三是融资困难。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实力薄弱,但合作社兴办收贮服务设施需要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季节,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但由于合作社缺乏可抵押资产,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造成目前不少合作社产品有销路,手头有订单,但没有能力组织生产。

四是用地困难。在合作社运营过程中,一般需要有加工或收购产品的场地以及办公场所等。但目前许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办法获得用地,从而无法顺利开展业务。

三、下阶段工作安排

下阶段,我们要继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在内部运作上,要规范合作社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做到“八个规范”。即规范章程和制度,健全自我发展机制;规范股金设置,壮大自身实力;规范组织和内部管理机构,完善治理机制;规范会员管理,健全退出机制;规范民主管理,推行民主决策;规范财务管理,实行财务公开;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形成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规范盈余分配,完善分配机制。各合作社要结合自身实际,规范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切实可行的制度。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定期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

(二)在服务水平上,要强化统一服务和销售功能,做到“四个统一”。能否使农民增收,是合作社有没有凝聚力、生命力的关键。各合作社要积极组织社员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通过创建品牌、质量安全、加工包装、市场开拓等提升产业,提高经济效益,不断促进社员增收,带动更多的农民共同致富。

一要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引导合作社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的需要,统一组织采购、供应农业投入品,实行规模采购,努力减少社员的生产成本。合作社也可以统一开展运输、储藏等服务。

二要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引导合作社按照质量安全要求,统一制订、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要积极向社员提供生产技术和经营信息等资料,统一技术辅导和培训。

三要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引导合作社注册商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合作社要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提高统一销售社员产品的程度。

四要统一产品和基地的认证认定。引导合作社统一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升产品品牌和档次。

(三)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桥梁作用。合作社联合会要及时收集、农产品产销方面的政策性、动态性、预测性、价格性及供求性信息,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组织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设立营销窗口等形式,为会员提供销售服务;及时传达上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会员的合理要求和愿望,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沟通合作社与政府、社会的联系,增进会员与会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建立一个上连政府,下连市场、基地,直接为“三农”服务的纽带,从而有效弥补单个合作社生产规模小、服务领域窄、市场竞争弱的不足,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同志们,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场会的召开,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事业建设史上的一件大喜事,大好事,标志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对提高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推动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希望合作社负责人心系农户,造福一方,奋发图强,再创辉煌,为推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农业专业合作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供求衔接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组织和制度创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和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具有天然的内部资金互助特性,外部金融支持也与企业等其他经济主体具有本质的区别,如何实现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的有效对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当前应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需求特征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的特殊性。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各地农民自发组成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从注册情况看,分为没有参加各类注册、参加工商部门注册但注册形式为非法人形式和参与工商部门注册且注册形式的法人的三种形式,其中没有参加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占比最高。但不管那种注册形式,与传统企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之间具有天然的信用互助职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需要外部融资给予适度支持,缓解其融资难现状。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高度异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综合性合作社演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内源融资约束,但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高度异质性。从社员之间博弈关系看,异质性导致大部分社员没有向合作社投资的激励,仅愿意投入少量资本,获取成员资格,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结果导致资金互助囿于有限的农户资金规模、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金融专业知识,甚至社员之间互不信任、生产周期的同质性而不愿加大资金互助,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内部信用互助规模。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范围动态性。信息是交易双方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交易双方如彼此了解掌握对方生产经营信息,供给需求双方可以在这个信息基础之上做到彼此匹配,有效地完成交易,实现共赢。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形式看,具有很强的“地域依附性”,通过同质性生产合作,双方所面临的是长期的、发生在各个方面的重复博弈,社员之间的经营能力、人品道德、历史行为及口径等软信息相互间是透明的,从而降低合作社社员间信用互助风险。近年来,随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其社员范围呈现扩大化、分布广等趋势,社员“地域依附性”下降,信用合作信息优势降低。

(四)社员产品流与资金流流动要依托农民合作社平台。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看,经营领域涉及种植、养殖、林业、植保等农村各个产业,业务活动内容涉及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等各个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降低农民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高合作社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大部分合作社社员一般实行产品和资金委托合作社进行运行的方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具有产业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这就为信用互助和外部融资的对接提供了较高的风险保障,同金融机构对单个社员贷款相比,不但信息透明度较高,而且有资金流作为保障,融资风险大大降低。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供给现况与存在问题

在将单户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过渡的过程中,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上升。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合作社的正常运营,必需寻求稳定的资本来源,但是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资本相对于劳动而言高度稀缺,大部分小农均面临严重的资金约束。

(一)内源融资先天缺失

内源融资方面,大部分社员没有向合作社投资的激励,仅愿意投入少量资本,获取成员资格以及投票、异议、退出等权利,结果导致合作社资产严重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从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组成情况看,绝大多数能符合这一要求,保证了农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民整体经济实力不高,也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绝大多数成员的实际投入水平偏低,大大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的筹措。以同心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整体出资额最少的只有0.5万元,最多的达200万元,平均出资额为45.55万元。其中,有32%的合作社出资额不足10万元;而出资额超过100万元的,仅占16%。具体到人均出资额来看,平均为4129元,最少的仅几十元。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发展成员,只要出资几元到几十元就可加入合作社,有的合作社甚至不出资也可以成为成员,这无疑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的筹措雪上加霜。

(二)金融供给面临多重制约

1、机构约束。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仅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用服务,而在农业银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中,对实体性合作社按照农村小企业贷款政策执行,对服务型合作社按照农户小额或大额贷款政策执行,实质上也是将合作社排除在外,没有将其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看待。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受资金、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主要业务以农户贷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为主,没有能力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2、方式制约。从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小额农贷模式,即借鉴小额农贷模式形成合作社农林畜牧等伞形产品体系,以合作社社员为对象,对其进行动态授信,贷款利率执行小额农贷利率。二是合作社发起人贷款,融资规模严重依赖于这部分“合作社发起人”的资金实力,农村金融机构要么不给合作社放款,要么仅向这部分具有资金实力的合作社发起人放贷。三是企业贷款模式,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程序完全按企业贷款模式进行。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真正意义的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政策还未制定,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的难度和面临风险的评价,降低了其获得贷款的可能。

3、风险成本约束。首先,合作社以农业为经营对象,农业的投资回收周期长,受自然和市场不确定性影响风险高。其次,合作社缺少足够的有效抵押或质押品,而且难以找到愿意为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的组织或个人,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高使得其惜贷和慎贷。再次,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分散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筛选、评级并转化为金融信用的载体的成本高,成为银社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根源。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模式使其更青睐于农村的优质大户,很少主动深入合作社,导致银社信息不对称问题未得到解决。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金融即期对接模式与中长期制度设计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情况看,信用互助缺陷加大了对外融资需求的依赖,而农村金融体系产品与信贷政策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有正规金融对接存在问题,因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需要实现与银行的有效对接。

(一)金融机构功能衍进:即期融资对接模式

1、打包授信模式。根据合作社社员生产相对趋同、区域相对集中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银行贷款支持模式,这种模式是以集合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为贷款对象,统称之为打包授信。这种模式的关键是选择发起人经营管理水平较高、银行高度认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银行授信管理平台和社员融资服务中心,由发起人确定授信社员组成,由符合条件的社员组成授信组合体,由金融机构对组合体进行授信,取得金融机构贷款后,由合作社作为运转资金在内部开展资金互助使用,必要时通过抵押等措施进行增信。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社信息的对称性和内部信用筛选机构,降低贷款风险,解决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交股金而无法开展内部资金互助现状。可以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社员不同数量、不同期限的短期融资需求。

2、“合作产业链”信贷模式。从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看,以农民合作社形成的合作产业链拓展了农村地区的有效信贷需求,与传统农户相比具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产业链融资模式对于处于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其最主要的抵押是其经营的农产品,银行在对产业链相关的资金流、物流有效监控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融资的方式对合作社进行贷款,由上游企业根据其与合作社之间的供货合约制定相应的贷款额度并控制贷款风险,产业链融资使得合作社的动产农产品具有可抵押的特征。抓住“供应链”这一核心,跟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物资流、现金流,既提高了业务效率,又降低了信贷风险。

3、委托贷款合作模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外部融资形式看,虽然内部信用互助规模小,处于自发、探索与模仿阶段,相对外部金融支持,具有自身的地缘、人缘、亲缘,具有甄别中小贷款者资信状况的信息优势。因此,可以设计一种正规金融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购买信息的合作模式,即正规金融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合作模式,正规金融提供资金,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据其确定的贷款要求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和协助收回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在帮助正规金融实现一定贷款收回率的前提下,收取一定比例的咨询费和管理费。通过融入合作社,可以发展内部融资互助方式取得支持,对银行而言,通过委托贷款,可以批量发展客户群,省时省力地发掘新的信贷市场机会。

4、转贷款合作模式。与委托贷款模式中正规金融全部承担贷款风险不同,在转贷款合作模式中,正规金融把贷款风险转嫁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规金融以优惠利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选择贷款对象进行放贷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自有资产作为抵押担保以取得正规金融的优惠利率贷款。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对中小贷款者的全部风险,在转贷款合作模式中,正规金融扩展了信贷渠道,降低了客户集中度,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正规金融取得优惠利率贷款解决了自有信贷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中长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制度选择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非正规金融能充分利用地缘性的信息优势,通过互相监督,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比银行更好地解决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有很大的存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缺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提高服务社员的水平和意识,提高社员的综合比较收益,以此换取社员入股资金或闲置资金存入合作社,增加互助资金来源,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合作,发展内生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融资需求的,在充分发挥“内部功能”条件下解决“内部失灵”的内生性融资。二是要在创新商业性金融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服务于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政策性或准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融资既能解决“市场失灵”,又能及时摄取“外部资源”,有效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些特有的金融梗阻,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优势,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与资金合作体系的良性循环。

四、相关建议

优化政策环境机制。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提高发展能力和潜力,建立起长期、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包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的起步、生存、成长全过程的扶持策略,充分发挥其生产合作融合信用合作的比较优势。

完善法律环境机制。建议以明确具体的以法律等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给予确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改进经济环境机制。一是加大对合作社的财政补贴,通过给予专业合作社一定的优惠政策,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二是建立农村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提供贷款担保。三是要加强对信用互助功能的正确引导,继续把生产合作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的基础,提高信用合作的稳定性。

建立合作引导机制。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和正规金融支持之间的联运平台,加强对合作社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合作社信用互助服务水平和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理控制发展规模与合作半径,降低信息积累成本和信用互助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胡卓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8):40-43。

[2]郑丹,大岛一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匮乏现状、原因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1,(4):76-79。

[3]黄健.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情况及金融支持―对湖南156家农合社及94家基层金融机构的调查[J].金融经济,2011,(8):116-118。

[4]夏英,宋彦峰,濮梦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29-33。

[5]杨玉娟,郭璇,丁玲.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7):166-167。

The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of Financing Supply and Demand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WANG Shixiang

(Wuzhong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Wuzhong Ningxia 751100)

Abstract: Lack of funding is currently the main difficulties faced by most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in China. The shortage of collateral for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themselves and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banks and cooperatives lead to the high cost of financing and difficulties in formal financing. In addition,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are also short of clear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and risk control means, and mutual financing function of their internal funds is limit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sufficient formal financial supply and limited financing function of non-formal finance,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have been in the financing dilemm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financing demand characteristics, the supply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wo connection modes, that is the connection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and the immediate finance, and medium and long term system design, to ease the plight of lack of funds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上一篇:农机合作社范文 下一篇:学会合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