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合作社范文

时间:2023-03-19 03:22:46

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生产合作社范文第1篇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由劳动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的合作经济组织。它实行统一经营,即统一计划,统一使用社员的土地、耕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统一安排和使用劳动力,统一分配产品。农业生产合作社曾经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上意义重大。

其中,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的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便是当时的模范代表,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合作社,在中国合作社发展历史上有鲜明的代表性。

耿长锁(1900――1982),河北饶阳县五公村人,中共党员,曾任河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和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51年、1979年两次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是中共第八至十一大代表,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耿长锁1944年与其他三户农民在冀中抗日根据地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河北省完成以后,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为了避免出现两极分化,促进农民富裕,以及采用农业机械、推广新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党和政府决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耿长锁通过把个体农户组织起来,领导饶阳县五公村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广大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自己贡献,曾被誉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四四年于建立,从最早的四户已发展到二百八十七户。全村有四十三户烈军属全部入社。

耿长锁就是创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带头人。1950年11月28日,《河北日报》以”耿长锁领导的农业合作小组”为题,介绍了他们实行互助合作的经验。从此,该组扬名全国,成为合作化的一面旗帜。由于他办事公道,管理有方,农业合作小组越来越大,1951年春改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年,他被政务院命名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52年,耿长锁作为中国农民访苏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此后,除在大队、公社和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外,还于1967年任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7年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 1954年、1959年、1964年分别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1969年、1973年、1977年分别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耿长锁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但也充满了坎坷,他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八岁的时候全家五口人租种地主家的五亩地过活,虽然年年辛勤劳动,却总是缺吃少穿,耿长锁从小就参加了家里的生产劳动,整天拾柴砍草,稍大点给地主家当短工。十八岁去城里一家绳铺里学徒做工,一直做了三年还只能养活住自己,对家庭毫无帮助,便又回家种地。在旧社会里像他这样的穷人在街面上是被人瞧不起的,他常说:“那时候凡是有东西的人都瞧不起咱,连他们的孩子们都欺辱咱。”

抗日战争开始,他积极的参加了革命工作,于1944年加人了中国共产党,献身革命。在那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他经历了很多危险和困苦,一面对敌斗争,一面积极的响应了党“组织起来,增加生产”的号召,专心一意的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几年来在他的领导下,社内的生产水平飞快的提搞着,到1951年就超过了战前的一倍,社员们大部分摆脱了贫困,开始过起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具体的体现了党的政策的优越性,树立了互助合作的鲜明旗帜,也是他高举着这个旗帜阔步前进,从而带动了广大农民沿着党的总路线,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国家经济建设而奋斗。

耿长锁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正确的阶级观点,一贯对党忠诚,热爱社会主义,胜不骄败不馁,严以对己宽以待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种优良品质在他的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都随时能够看到。

1951年有一名收购花生的奸商想利用耿长锁的名誉骗取国家资产,计划把给公家的花生弄出一部分质量好的运往天津出售,再以次品充数交货。社内经营副业的人有单纯盈利观点,受了奸商的蒙蔽,允许了合作。但后来和耿长锁商量,被他严厉拒绝了,他说:“我们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应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生产,不应搞非法商业。损公利己的事咱们坚决不能干!”接着这名奸商又想出了第二个主意,打算挪用公款作私人人买卖,运几十桶油不用本,不费劲就能净赚很多钱。耿长锁知道后第二次严词拒绝了。从此人们知道了耿长锁的大公无私,坚持原则的品质,就没人敢去碰钉子了。

耿长锁农业合作社多年搞油房副业获得合法利润,扩大农副业再生产的投资,并维持和适当的提高社员们的生活水平,在耿长锁正确的思想领导下,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税漏税的事。

耿长锁关心穷人像自己亲人一样无微不至,村里有孤寡老人,没有能力种地,他就组织社员代种;有孤儿生不起学,就组织大家帮扶,由社里供养;在耿长锁的领导下社里还吸收了没有劳动力的烈军属入了社,他们入社后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更大的收入。耿长锁经常教育社员们:“烈属抗属在外面的人英勇杀敌,保护着咱们在后方生产过好日子,有的还牺牲了性命,咱们不好好照顾,心里能好受吗?”除此之外,耿长锁还经常教育那些有不良嗜好和坏作风的人,每每都说到对方心服口服,帮助他们改正进步。

农业生产合作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双重特征;集体组织优势;独立经营优势;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 F30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3-0034-03

众所周知,农产品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而且农产品的生产者通常人数众多,每个农户对市场的影响微不足道,所以农业一直以来都是竞争最激烈的产业之一。相反地,购买农产品的中间人――经纪人和加工商――通常都高度集中,他们有更多的市场力量。因此相对于卖方的农户来说,这些中间人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实施买方垄断的市场支配力[1]。由于市场力量的不对称,农产品的销售]变为卖者(农民)之间的削价竞争,农民只能得到更低的市场价格并且承受更多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就会有很强的动因组建自己的合作社。

一、对生产合作社的经济学分析

根据Gearg Draheim(1952)的观点,合作社具有双重特征的概念,即合作社既是一个社会团体又是一个企业――一个向其成员提供经济优势的实体,是通过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共同治理的。作为一个社会团体,它对内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具有集体主义特征,这种精神体现为“团队精神”、“氛围”和“气氛”[2]。作为一个企业,合作社可以按照企业的管理原则进行组织,同其他企业一样受到各方面的经济约束。

从企业特征方面考察,合作社内部有两股似乎相反的力量在相互作用,即“集体组织优势”和“独立经营优势”[3]。一方面,成员们共同组织他们的活动,例如他们不单独在市场上销售他们的产品,而是把它们的销售转移到他们共同拥有的独立的企业――销售合作社中,即把他们的活动“内部化”到一个企业中,这即是集体组织优势;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活动合并在一个完全一体化的大企业中,而是在经济上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这即是“独立经营优势”。

1.农业合作社的集体组织优势

对合作社经济优势的传统解释是:首先,合作社通过一个企业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其次,农户通过合作社进行市场交易可改善他们的市场谈判地位,以对抗市场上的垄断势力而获得较为有利的价格。

而新制度经济学派主要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探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集体组织优势。按照威廉姆森(Williamson,Oliver)的观点,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有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他与沉没成本概念有关。”①也就是说一项资产的专用性与这一资产用于其它用途或由不同使用者使用时其生产价值的损失程度成正比,损失程度很大时,为专用性资产;反之则为通用性资产。当一项资产具有专用性时,如果交易过早地终止,所投入的资产将无法完全或部分地改作它用,因为在投资所带来的固定或是可变成本中包含一部分的沉没成本或不可挽救的成本。而且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较高,使得拥有专用性资产的一方在退出交易时变得困难,因为专用性资产在移作它用时通常表现为较低的价值,由此给交易者带来巨大的交易成本。因此,交易双方中有一方投入了专用资产时,一旦另一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提前终止交易,投资一方就可能蒙受损失。因此,契约或是一体化的组织在降低交易费用方面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契约自身的不完全性,使得契约一方当事人仍然有机可乘,利用契约的漏洞占用另一方的准租,也就是说契约在节约交易成本方面并不如一体化的组织更加有效。因此一体化的组织才是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最佳手段,这就是经济上上下游联系紧密的企业走向一体化的内在动力[4]。例如在蔬菜生产中,如果菜农要扩大其生产规模,需要专业户为其提供运输服务,将蔬菜运往价格更高的市场。此时,双方都要进行大规模的专用性投资。但菜农担心的是,当他投入大量的专用性生产资料后,运输专业户却借故转向其他业务或者以种种理由提高运费,对于这种“敲竹杠”的行为,投入大量专用资源的菜农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同样的对于运输专业户也担心在自己增加投入之后,菜农转向其他的运输商或借故压低运输价格,这也将给他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些投资不能无代价地转为他用。因此存在大量准租金。因此,当存在“专用资产”时,为避免缔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就有必要实行一体化。

而在农业生产中农户投入的资本就具有高度的专用性,他的准租金很容易被破坏。这使得他有较强的动机建立自己的一体化组织――合作社以保护其投资的准租金不被他人占用。因此,集体组织优势(合作社紧密连在一起的向心力)在于不依赖外部公司的情况下利用交易专用性资产,对外部公司的依赖可能会破坏其投资产生的准租金。通过建立他们自己的企业进行交易,合作社的成员把重要的交易内部化,并避开了机会主义的威胁。

2.农业合作社的独立经营的优势

农业合作社不但具有集体组织的优势,而且还具有独立经营的优势。表现在合作社的每个成员都保持了其经济上的独立性,因而经济利益的边界是很清晰的。这种独立性,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激励”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独立经营的有效性和完全一体化的无效性。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就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其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有机体,这就要求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要关心和爱护劳动对象。另外农业生产周期长,且没有“中间产品”,只有最终产品,因此农业劳动成果的计量也只能根据最终产品,因此无法对劳动过程进行精确的计量。并且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对农业劳动的监督、计量的困难使得相应的给付报酬与劳动效率难以匹配,这就可能造成分配的不公平,从而使不同成员间的利益更加难以协调。正是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绝大多数的农业生产由家庭来组织,农业生产的最优规模取决于家庭劳动力的供给以及农户家庭的管理能力。

如果实行完全的一体化,农户合并到一个大型的农业企业,则这个农业企业 有多方面无法克服的弊端。很明显,农业生产受制于区域和气象上的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性使得企业很难在事前清楚的指令,也就无法根据自己的指令来监督雇员的活动。再加上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有机体,这就要求雇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化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及时做出生产决策,但一旦出现不利的结果,监督者在追究雇员的行为时,经验和直觉都无法为其行为提供解释。因此雇员的决策对于自身是不利的,考虑到此,雇员就不愿意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及时做出决策,也就无法充分利用自己的专用知识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下降。这两方面都将大大增加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这种成本的增加会完全或部分地抵消由一体化所带来的规模收益[5]。更为重要的是一体化的企业无法避免雇员或是雇主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指令和监督的不完全,雇员更加倾向于偷懒、搭便车,而不是诚实劳动,作为雇主也有可能利用以上原因故意低估雇员的劳动成果,把更多的收益转化为个人收益。苏联的集体农庄的失败生动地说明了放弃独立经营优势的大型、充分一体化的农业企业的无效性。

而农户的独立经营可以轻松地解决以上问题。由于实施了自我监督,偷懒行为已被内部化为农户的生产成本。所以在农户独立经营的条件下,农业生产的监督成本为零。因此,在农业中家庭的独立经营至今仍然是最有效率的生产单位。

3.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合作社具有上述优势,但是不能忽视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高组织成本问题。农业合作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外部机会主义的威胁,但是内部机会主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合作社还必须付出较高的组织成本:一人一票、民主管理,强调了社员间的平等,但毫无疑问地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效率,并且在对合作社做出不同贡献的社员间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从而增加了协调的难度;由于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限制了资本的权力,增加了合作社融资的困难,也限制了合作社规模的扩张;为保持凝聚力所必要的情感的诉求和提供社区服务导致额外的支出等等[6]。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合作社是一个高成本的组织。

二、对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980年,几乎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从此,一种崭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悄然兴起,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蓬勃发展起来。据农业部统计,2004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数由2003年的668万人增加到2,363万人,由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8%上升到9.8%。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开始由数量增长转变为成员人数的增加和组织规模的扩大。2004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其成员及其周边农户代销农产品总量达2亿多吨,代购化肥、农药、饲料、农用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近1亿吨,全年经营服务盈余187亿元,其中返还成员36亿元,占盈余总额的19%,用于股金的分红50亿元,占盈余总额的26%,平均每个成员获得盈余返还和股金分红收入364元②。

尽管近些年农业合作的发展很快,但在实践中却有很多问题,如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够强;合作水平低,带动能力弱;运作和管理尚不规范,对农户利益保护不够;从发展环境看,制约因素多,扶持发展的措施不多,更加重要的是我国目前合作社的发展的现实是宏观管理体制的缺陷和政策供给不足[7]。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设置一个全国统一的对合作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和行政指导的有权威的机构;二是全国性的合作联盟没有建立,行业性的组织协调和社会服务没有组织结构来承载。在发达市场国家都有比较发达的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其主流的股份经济的补充,并建立比较健全的全国性合作经济联盟进行行业性的自律和服务,形成合作经济的强大组织网络。而我国没有这样的组织体系,也是我国合作经济发展缓慢与不规范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的分析,合作社既有自身固有的缺陷,也有我国合作社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针对农业合作社内部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搭便车行为,应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系统论中的系统功能决定规律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功能的发挥,合理而科学的系统结构是系统功能完整的决定因素。完善的组织机构应包括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且各部门职能明确,分工合理,能有效地实现权力制衡,因此农业合作社要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及监事会,并明确各自的职能分工。各层次的农业合作社应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全国范围内在统一管理机构的领导下有自己的行业组织管理制度,政府有调整和规范农业合作社行为的健全的法规体系。

2.培育农民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观念。农业合作社是有成本的,在一定程度上,组织的成本与农户规模成反比,而与农户数量成正比。目前,我国农民过多,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过小,这都将导致农业合作社的成本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培育农民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观念。现阶段我国农民合作意识淡薄,进行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动力不足。为此,政府应深化对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功能和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在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培育农民的合作精神、契约精神,全面激活农民自身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和群体意识,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健康运行奠定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3.宏观的支持。建立全国统一的合作经济的管理与协调部门。这种统一的机构负责对合作经济的管理、协调和指导,这种联盟的组建应当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和民办的性质,避免过度的行政干预。制定扶持合作经济的政策,政府主要应在财政、税收、信贷和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流通等方面给予农业合作社以政策扶持,为发展合作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简要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合作社本身虽然具有较高的组织成本,但它仍是符合农业生产规律的有效组织方式,既能发挥集体组织优势有效地避免外部机会主义进而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以利用独立经营优势提高效率。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农业合作社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理想选择,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避开市场风险;同时也为落实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渠道。然而,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合作社有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因此应从微观和宏观等多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加快和规范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注 释]

①威廉姆森.经济组织的逻辑[A].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70.

②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93.

[参考文献]

[1]亨利・汉曼斯.企业所有权论[M].于静,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5-28.

[2][3] 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孙经纬, 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56.

[4]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78.

[5]张军.合作团队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23.

[6]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59.

[7]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89.

Economic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Producers’ Co-operatives

Cheng Chengping,Yue Fengl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As a quasi-integrated organiz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ers’ co-operatives have doubl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they can exert the advantages of collective organizations, effectively avoiding the risk of external opportunism. On the other hand, they can take advantage of independent management, having the disadvantage of high organization costs. Making effective use of agricultural producers’ co-operatives and fostering their strengths may be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农业生产合作社范文第3篇

这种做法的结果,首先是拆散了完整的家庭生产单位,影响了农民家庭的和睦团结,使他们不能安心搞好生产,有的农民家庭并因为子女单搞一套而突然失掉劳动力,生产发生困难,大大损害了个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家庭采取这种粗暴的办法,不但不能促使农民从他们的实践中逐步感到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懂得只有组织起来是农民由穷变富共同上升的必经之路,而乐意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去发展生产,相反,这样做更会引起他们的思想抵触,增加他们对党的政策的疑虑,使党脱离群众。事实证明:就是脱离家庭单独入组、入社的那些团员,由于家庭和群众的不满和不安,生产上的困难等(如家庭不让使用家里的耕畜、农具,不供给足够的食粮和种籽等),也不能安心地搞生产,严重地脱离了群众,团员自己也不满意这样做。

总之,这种做法,对发展农业生产是有害的,是和组织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有的直接违背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主要是由于某些团组织布置任务时,不从团员的家庭经济地位出发,不麻及团员本身的能力、条件,脱离实际,要求过高过急引起的。如提出“团员要百分之百的组织起来”,甚至“不参加互助就要开除团籍”等,团员为了表示先进,服从组织,执行决议,或为了免受组织的处分,就这样做了。这些团的组织和干部还不明确了解目前农村是以小农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这一特点,而团员是家庭中的青年成员,并有男女、年龄大小等差别,不顾及这些具体情况,就不切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必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

其次,这也是和某些团组织对干部对团员布置工作时,只交代任务,不交代政策和工作方法分不开的。青年人热情积极,但由于不依得政策和工作方法往往简单生硬,甚至违犯党的政策。

农业生产合作社范文第4篇

争取今年农业丰收的决定关键在于继续高举总路线、、三面红旗,继续贯彻执行党关于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优越性。

为了充分发挥的优越性,就必须一方面不断调整内部的生产关系;一方面合理分配与合理使用劳动力,进行技术改革,因地制宜地执行农业生产的“八字宪法”,发展农业生产力。本文只集中讨论前一个问题。

是在高级社基础上联含祖成的

的出现。是党中央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与重大贡献,是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引导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与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面红旗。三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它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是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因此,我们必须万分地珍惜它,精心地培育它,充分发挥其各方面的优越性。

的巨大优越性,根本的就在于这种社会制度可以在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容纳适合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程度的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由于它是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还是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组织。这种集体的经济组织是以生产大队的所有制为基础的,并且实行着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在这些方面,它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许多共同之点;但因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的基层单位,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在经济上是各生产大队的联合组织。所以,它又是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是集体所有制发展中的一个新阶段。

党在巩固和发展的工作中,既积极领导了农民由合作社走向的道路,又采取了稳步前进的方针;既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耍,又照顾到了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原有习惯与觉悟程度;既有新创造、新内容、新发展,又注意吸收了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行之有效的好经验,保存了仍然适用的制度与因素,并使之逐步提高;既注意统一,又照顾差别;既注意集中领导,又注意分极管理;既保证了高度的原则性,又允许有一定灵活性;既注意大集体又注意“小自由”。党就是这样辩证掌握着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它们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采取了政社合一的组织形式,就把政权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如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于加强农业生产的领导,加强国家与公社、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的联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上,是各生产大队的联合组织。有了这种联合组织,就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集体力量来,就可以举办过去各自独立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所难以举办的新事业。公社管理委员会,可以在必要时,组织各个生产大队之间的生产协作,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兴办全公社范围的或几个生产大队共同的水利建设和其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基本建设,以增强向自然斗争的力量,高速度地扩大再生产。公社也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举办社办企业,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

社有经济以及由公社组织举办的经济事业,在公社中是公有化程度较高,规模较大,技术较为先进的经济,是有着远大发展前途的。建立与发展社有经济,对于全社农业的技术改造,对于全社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对于帮助穷队赶上富队,对于将来由基本大队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基本社有制,都有重大的意义。

巩固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制

生产大队,是这个联合组织中的独立经营单位与基本核算单位。生产大队的所有制是人民公

社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在生产大队范围内,除了生产队所有的和社员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外,一切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都属于生产大队所有。

必须以生产大队所有制为基础,是由公社的生产力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生产大队的规模,一般相当于原来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但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看还不高。而各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济发展又极不平衡,收入的水平悬殊很大。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不可能很快地改变这种状况的。为了适应生产力的这种实际情况,为了照顾各生产大队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别,使所有的大队都能在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入,从而调动干部与社员的生产积极性,的所有制,就必须以生产大队的所有制为基础。

生产大队虽然在不少地方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相同,但由于它现在是这个联合组织中的成员,上有公社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与帮助,左右有兄弟生产大队的联系与支援,大队内又实行着多种经营,行政工作与经济工作又结合在一起,因此它又比农业生产合作社更高级,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既然以生产大队所有制为基础,为基本核算单位,那么的巩固与提高,农业生产的增长,社员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主要由生产大队的生产发展来决定。因此,为了争取今年的农业丰收,就必须首先从各方面来巩固生产大队的所有制,帮助大队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合作社范文第5篇

下面专就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来谈一谈。

(一)为什么要实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农业经济的现实情况,仍是小农经济占优势。个体小农经济,增产是有限的。随着工业向前发展,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粮食供应的需要日益增加,工业原料作物的需要也日益增加。因此,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农业也必须有相应的大量的发展。个体小农经济,是不能满足这种发展要求的。如果单纯从小农经济做文章,希望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通过农业技术改进、小型水利、改良农具、贷款扶助以及减免税收等等措施,来达到大规摸地发展农业生产,大量增产粮食,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这种希望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个体小农经济又是极其分散的,它与国家经济建设的计划性是不相适应的。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

同时,个体小农经济又是不稳定的,一方面时时刻刻生长着资本主义因素,如果党不去领导农民,放任农村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一部分有了余钱余粮的富裕农民,就会雇工、买地、放高利贷、经营商业、囤积粮食,走资本主义道路,走富农的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少数富农靠剥削别人而发财,必然产生另一方面的结果,就是多数农民被剥削而贫困破产。所以说,资本主义道路,对广大农民说来,是极其痛苦的道路。所以说,对小农经济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采取迁就主义的态度,放任农村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结果势必破坏工农联盟。一方面,工业的社会主义的比重日益增长;而另一方面,农业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不可想像的。

因此,出路只有一条,就是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农业生产达到与工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发展,才能大量增产粮食、棉花及其他工业原料,以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保证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保证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也只有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再加上国家工业化反转来帮助农业机械化,从而根本上改变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保证广大农民大家富裕,永远摆脱贫困,从而也就根本上保证工农联盟更进一步的巩固。

(二)对小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进,其实质就是逐步改变农业生产的生产关系,也就是逐步改变土地及其他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伟大的运动中,共产党领导农民消灭了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经过,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农民手中,这就大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建立起来的这种所有制,是劳动农民的个人所有制。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这种劳动农民的个人所有制逐步改变为劳动农民的集体所有制。土地、耕畜和大农具归劳动农民集体所有,收获的农产物按劳分配,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如果不实行这种集体所有制,农民各人有三亩地,各户有十几亩地,各经营其自己的十几亩地,有什么力量可以使用机器耕种、机器灌溉呢?又有什么力量可以改造土壤,变沙土为良田呢?又怎能达到大量增产呢?不能大量增产,又怎能大大改善生活,根本改变农民的生活面貌呢?苏联集体农民的富裕生活,乡村中有电灯,有电影,有学校,乡村生活都市化,这是中国农民所向往的。但在中国农村中怎样才能实现这无限美好的未来呢?生活的提高必须建立在生产提高的基础之上。美好的生活必须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办法就是合作化、集体化,把劳动农民的个人所有制逐步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但是,必须了解,对于劳动人民的个人所有制,不能希望用一声号召的办法来加以改变,也绝不能像过去中剥夺地主阶级的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

样,去对待农村的中小生活者,把他们的生产资料公有化。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马克思主者也不能走这条荒谬和犯罪的道路,因为这样的道路就会摧毁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任何可能性,就会把农民长久地抛掷到无产阶级敌人的阵营中。”

农业生产合作社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山西省 初级社

合作社出现在18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初,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西方各种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合作思想也被一些留学欧美和日本的知识分子介绍到国内,一些有识之士更是不遗余力的践行,代表人物有梁漱溟、晏阳初等。

中国共产党也是早期合作思想在中国的重要实践者。中共二大就明确指出:“工人消费合作社是工人利益的自卫组织,共产党需要注意和活动此组织。”同志非常重视农村的合作事业,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使用三种合作社,确是农村所需要的。”中央苏区时期,他又亲自指导组织了农民劳动互助组、耕田队、犁牛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在延安时期,同志的合作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43年11月发表了著名的《组织起来》的讲话,号召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本文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试办初级社作一简要考察。

一、试办初级社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山西老区终于迎来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农村互助组也出现了分化的趋势,除少数先进村的互助组外,大部分农村的互助组由于生产恢复、生产困难减少,存在着消沉甚至解体的倾向。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涣散,个人发家致富思想的“单干”思想盛行。农村经济应如何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成为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山西省长治地委最先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他们在广泛调研考察的基础上,认为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必须提高农业互助组,试办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土地分红为辅,并建立公积金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扭转互助合作的消沉局面,带领群众向集体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前进。1951年春,长治地委开始试办了1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1年4月,山西省委正式向华北局递交了《山西省委关于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向华北局的请示报告》。报告分析了山西老区互助合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试办初级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自发力量是发展了的,但不是向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的集体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的方向发展。如果搞不好,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使互助组涣散解体,一个是使互助组变成为富农的“庄园”。报告还认为,“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互助组织,产生了新的因素。老区互助组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使得互助组必须提高,否则就要后退,必须在互助组织内部,扶植与增强新的因素,以逐步战胜农民自发的趋势”。[1]P65怎么增强新的因素呢?山西省委提出:第一,征集公积金,增强公共积累。增强公共积累,按成员享用,虽然没有根本改变了私有基础,但对私有基础是一个否定的因素。对于私有基础,不应该是巩固的方针,而应当是逐步地动摇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所以公积金应当是出组不带。第二,农业生产社的分配问题,应采取按劳力、按土地两个分配标准,按土地分配的比例不能大于按劳力分配的比例,并要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地加大按劳分配的比重。

二、初级社引发的争论

对于山西省委试办初级社的报告,刘少奇同志明确表示:现在采取动摇私有制的步骤条件不成熟;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不要急于搞农业生产合作社。在随后召开的华北五省、市、区互助合作会议,也就山西省试办初级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分歧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问题上:一是对土地私有制是应该采取巩固的方针还是采取动摇、削弱甚至否定的方针,后者是不是冒险主义;二是如何看待后农村阶级分化的问题;三是没有机械化就要求搞农业合作化是不是空想的社会主义;四是农业合作社内征集公共积累、出社不带走是不是搞绝对平均主义。与会的绝大多数人批评了山西省委的报告不符合新民主主义政策,不符合《共同纲领》,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是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而山西省代表则认为,逐步动摇、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制基础是正确的;应当防止农村两极分化,克服农民自发势力,积极试办和发展农业合作社。会议开了四五天,但未达成统一的意见。

会后,根据刘少奇的指示和五省互助合作会议多数人的意见,华北局于5月正式批复山西省委的报告。批语指出:山西省委抓紧对互助组领导,注意研究新发生的问题是对的。但是,第一,用积累公积金和按劳分配办法来逐渐动摇、削弱私有基础直至否定私有基础,是和党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策及共同纲领的精神不相符合的,因而是错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任务只动摇封建私有、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官僚资本主义私有;一般地动摇私有财产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第二,农业生产合作社,全省只能试办几个作为研究、展览和教育农民之用。第三,山西全省参加互助的农户达55%,即便如此,亦还有近一半农户未组织起来。因此,以山西全省来说,仍应把进一步组织起来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以注意。[2]P66

山西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对华北局的批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认为对几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有向华北局申述的必要,接着讨论并通过了赖若愚起草的《关于合作会议的几个问题》的申述报告。1.4月17日省委向中央和华北局的报告,主要研究解决的是互助组和初级社内部的问题,而华北局合作会议却把它当作了一般的农村社会问题来进行批评。2.我们试办的初级社,具有土地分红和劳力分红两个特征,既承认私有基础的存在,又肯定社会主义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它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而从华北局调查组到华北局互助合作会议对我们的批评,都不承认我们试办的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3.我们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在全省试办10个初级社,带有科学试验的性质,怎么能说我们把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革命混淆了起来呢?4.我们在试办的10个初级社内采取限制富农的政策,是合作社的性质所规定了的。互助合作会议抓住我们4月17日报告中“富农庄园”这个词,就认为我们要普遍限制富农。我们认为,在互助组、初级社内部限制富农,并不妨碍对组、社以外富农的保护,犹如供销社和手工业合作社不妨碍私人工商业的存在与发展是一样的。5.华北局互助合作会议对我们4月17日报告批评最多也最尖锐的是这段话:“增强公共积累,按成员享用,这一原则在互助组见诸实施,它虽然没有根本改变了私有基础,但对私有基础是一个否定的因素。对于私有基础,不应该是巩固的方针,而应当是逐步地动摇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这段话,是说的初级社里边,而没有说初级社外边;在初级社里边,说的也是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加强,私有基础相对减弱,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所以,这样讲并不违背《共同纲领》,因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共同纲领》规定的五种经济成分之一。

7月25日,华北局向中央作了《关于华北农村合作合作会议的报告》,陈述了“四月会议及以后的一些情况、争论和解决的问题”,明确表示不同意山西省委的意见。在各方的压力下,山西省委向华北局作了检查报告。

但是随后不久,这场争论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在8月间找刘少奇、刘澜涛和薄一波谈话,明确表示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见。他还批评了互助组不能成长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观点和现阶段不能动摇私有制基础的观点,并提出:1.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2.要搞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七届二中全会已有明确的规定。可是有些同志忘记了,好像是新闻,其实就是旧闻。二中全会决议明明写着:“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我们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3.现在农民卖地,这不好。法律不禁止,但我们要做工作,阻止农民卖地。办法就是合作社。4.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你不能确立,因为每时每刻都在增长着社会主义因素,天天在动摇着私有财产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提法应该是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内社外都有矛盾,现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是半社会主义的,社外的个体农民是完全的私有制,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不同,互助组只是集体劳动,并没有触及到所有制。现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是建立在私有基础之上的,个人所有的土地、大牲口、大农具入了股,在社内社会主义因素和私有制也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要逐步解决。到将来,由现在这种半公半私进到集体所有制,这个矛盾就解决了。我们所采取的步骤是稳的,由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进到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再进到完全社会主义的合作社(也叫农业生产合作社,不叫集体农庄)。一般讲,互助组还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3]P188

由于在党和国家的权威地位,因而这场关于初级社的争论以山西省委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现代中国一次重要的土地变革,也是当代农村社会经济体制变迁中的重要一环。山西省作为抗日根据地和革命老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并在建国初期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农业初级合作社,为我国迅速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做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2]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农业合作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农业生产合作社范文第7篇

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青年团在协助党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向广大青年和农民宣传互助合作,宣传社会主义前途方面,作了不少的工作。目前,这个工作还应大大加强。如果有人以为互助组和农技生产合作社的发展与巩固,只要增了产就解决了“一切”问题,而忽视经常的切实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把增加生产和政治工作分割开来,那是完全错误的。下面这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形,是值得引起我们严重注意的。

浙江省富阳县宵井乡,有个青年劳动模范毕学富,他所领导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上是有成绩的,今年由于合理使用土地和劳动力的结果,全社得到了丰收,全社水稻每亩平均产量,不仅大大超过当地单干农民也超过了当地互助组(超过当地互助组每亩平均产量四三斤,超过单干农民每亩平均产量一一六斤),所有社员的实际收入都比往年增加了。社员生活得到改善。据十七户社员统计,今秋就买入一一八0尺布,其他如毛线、毛巾、雨鞋、雨伞等日用品也购置很多。许多社员养上了猪。然而由于这个合作社的领导上忽视了经常地对社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地向社员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很多社员却在丰收之后,耍求退社,他们把为,田里收成好起来了,生活好过了,以后自己做活,全家够吃了。或者认为,社内劳动生产太紧张,生活不自由。还有一些社员想退出搞商业。如社员华木生(青年团员)就认为由他父亲在村里开一个店铺,他自己到富阳县挑些货卖卖,日子就好过了。全社二十七户中,今年秋天要求退社的在一半以上,经过说服教育后,仍然有十一户退出。(当然,社员要求退社还有其他原因,如不满意社内财务制度的杂乱,和社内干部作风的不民主,还有两户缺少劳动力的社员因为收入不及其他社员多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

从这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互助组合作社中的政治工作必须大大加强。固然,农业生产合作社办的好坏,能否不断发展巩固和提高,其决定的关键是在于能不能增产,能不能逐步地增加每个社员的实际收入。但这并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削弱或忽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工作,恰恰相反,必须把增加生产与政治工作紧紧地结合起来。不能保证增产,政治工作就无物质基础;同样,不很好地经常对社员组员进行必要的政治工作,互助合作就难以提高与巩固。斯大林同志说:“在实践中,政治和经济是分不开的,它们两者一同存在,一同起作用。谁想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把经济和政治分开,以减弱政治工作为代价来加强经济工作,或者相反地,以减弱经济工作为代价来加强政治工作,那他就一定要陷入绝境。”(“论党工作底缺点和消灭托洛茨基两面分子及其他两面分子的办法”)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中也指出:“加强党对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内部的政治工作,建立经常的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群众的觉悟,以鼓励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都是我们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应该随时牢记的。

我们知道我们今天的互助合作组织还仍然是建立在私有的经济基础之上,由小农经济所产生的盲目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势力,不仅随时在未组织起来的农民中产生影响,就是在已组织起来的互助合作组织中,假如我们忽视了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忽视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也同样会产生影响的。同时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还有资产阶级存在,资产阶级的思想还在时刻地对农民产生着影响和侵蚀,而这种影响和侵蚀是不会自行消亡的,必须与之进行斗争,这种斗争除了经济上的各种措施外,对农民经常进行社会主义的前途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在这方面有任何的削弱和漏洞,就给资本主义思想影响造下了空隙。华学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加强团在互助合作中的政治工作,主要就是要向农民讲清我们祖国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讲清过渡时期内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就是要按照农民自愿原则经过发展互助合作的道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之内逐步引导农业过渡到社会主义。要结合群众的切身经验,用活人活事不断地引导他们去认识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和国家总路线的意义。为此,各级团的组织首先要对农村中的团员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了解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与政策。只有团员自己懂得了才能向别人宣传,才能按照党的政策方针起模范的带头作用,才能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群众。华学富农业生产合作社中的问题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目前,各地党委正在结合收购粮食、发展巩固互助合作组织,大张旗鼓地宣传总路线,青年团应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这个工作,并为总路线在农业中的实现而奋斗。

农业生产合作社范文第8篇

通过在农村地区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普遍反映现有的贷款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存在着还款周期短、利率高以及抵押条件相对苛刻等问题。这使得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实际上并未很好的实现资金融通、促进农业更好发展的要求。现代金融在农村遇到阻碍,而基于人情的传统金融仍然扮演着同千百年前同样重要的角色。

在了解了我国农村信贷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民对资金实际的需求之后,我们将体现现代农业与金融业的发展方向的前沿理念“供应链金融”运用到农村生产合作社当中,并以河北省青龙县富民食用菌合作社为例,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更好地满足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2.运用理论概述

2.1 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亦称农业合作社,简称农业社。在中国,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由劳动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的合作经济组织。它实行统一经营,即统一计划,统一使用社员的土地、耕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统一安排和使用劳动力,统一分配产品。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按照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可分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2 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它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视角来看,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这种优化的主要是通过对供应链内的信息流进行归集、整合、打包和利用的过程中,嵌入成本分析、成本管理、和各类融资手段而实现的。

3.模型描述

本图是农业产业化供应链融资的主要框架,其中,富民食用菌生产合作社作为整条生产链的核心企业,它将金融机构、上下游企业以及农户融为一体。金融机构以生产合作社为中心,全面考察供应链中资金流动。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游企业作为农业生产提前服务的企业,主要供应各种原材料以及相应的农用产品及技术服务等。而下游企业则主要是农产品的销售企业及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企业,同时,它还负责向生产合作社提供市场的供需信息。与此同时,上下游企业可以以其资产作抵押,基于商业信用与交易关系,享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之提供的信贷资金、赊账、预付款、信用担保以及让渡信用额度等。因此,上下游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能力将直接决定它向合作社提供商业信用的能力。

3.1 生产合作社与上游的关系

在农业生产初期,上游企业向合作社出售合作社需要的生产资料,但此时合作社并不付给企业货款,而是等到农业生产末期,合作社将农产品出售给下游企业并收到货款时再付给企业先前的货款。而在企业向合作社提供生产资料时企业的现金流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企业可以凭借其信用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3.2 生产合作社与下游企业的关系

农户从下游企业获得资金有两种方式:

下游企业与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合作社凭借购销合同向金融机构贷款,利用所贷资金进行生产,生产结束后将农产品按照合同约定出售给下游企业,获得货款后,一部分偿还银行,一部分偿还上游厂商,一部分为农户收益。

进行自偿性贸易模式。下游企业给合作社签发承兑汇票,农户拿到承兑汇票后在金融机构进行贴现,利用贴现的资金进行生产,生产结束后将农产品交与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在承兑汇票到期后向银行付款。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核心企业的生产合作社,由于拥有了与下游企业签订的购销合同,因此与农户个人相比,其融资门槛低、议价能力强。他们不仅可以便捷地获得生产农产品所需的投入资金和生产资料,同时也可很大程度地避免农产品的市场风险,从而获得更加高的收益。而利用自偿性贸易模式获得资金则更加方便。作为下游企业的贸易者和农产品需求者来说,他们则可利用商品合约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从而便能大大地减少其交易成本。待到合作社获得了预期收益时,此时的上游企业不仅可以顺利地向银行归还贷款本息,同时还可得到合作社对之提供的风险收益。可见,对于上下游的企业来说,他们与生产合作社的合作不仅推动了订单农业的发展,稳定了原料基地,降低了财务风险,同时,也便于其实施成本战略。而银行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不仅开拓了业务品种,增加了客户群体,同时,它还提高了自身的创收能力,其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得以实施,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最后,农户的利益当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不难看出,农业供应链金融可谓很好的实现了参与各方的互惠互利以及共同发展。这种“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农户”的四位一体的融资创新方式,不仅很好地突破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它还通过引导核心企业与农户及上下游企业采取签订生产订单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市场风险,同时还有效地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的生产协作方式。而这种协作方式也使得上下游企业对农户生产、经营中的各环节了如指掌,并且还可通过收购其产品的方式控制着农户的未来现金流。除此之外,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还有效地降低了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它通过引入借款人见物不见钱、贷款自动回笼到指定账户的资金封闭运行机制,落实了银监会“三法一指引”的实贷实付的要求,并通过只发放农户的生产所需资金而避免了资金的挪用滥用,从而可确保农民将贷款充分运用到农业上。

上一篇:农村合作银行范文 下一篇:合作社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