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5:41:34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1.1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基本定义

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一定农业生产地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等非生物因素和人口、经济、社会等生物因素相互复合而成的统一的系统(见图1).在一个地域内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这个地域的生存环境.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从宏观上认识,就是由光热水土等自然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大部分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不同范畴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4].本图来自[5]

1.2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来源的局限性,论文中用到的农业各种投入及产出数据主要来自2011年《海西州统计年鉴》、2010年《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各种能量的折算系数、能值计算公式、能值转化率等计算方面主要参照《农业经济技术手册》[6]、蓝盛芳等人编著的《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7]、蒋桂芹发表的《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生产贡献的能值分析研究》[5]等.

1.3柴达木地区农业能值投入、产出分析

首先,根据已有数据把各种不同的单位(m3、t、$)折算成统一的能量值J;其中太阳能值转换率则参考[5、6].在具体运算时,从能值投入和产出两方面进行分析.能值投入方面包括太阳能、风能、雨水化学能等可更新环境资源;表层土损失的不可更新环境资源;电力、化肥、农药、柴油等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人力、种子等可更新有机能;能值产出方面包括小麦、豆类、红薯等农产品,牛肉、羊肉等畜产品和少量渔产品.通过运算得出柴达木盆地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表(见表1).

1.3.1农业系统能值投入:在实证分析阶段,柴达木盆地生态系统多年能值投入形成一个基本的变化趋势———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投入、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投入、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能值投入、可更新有机能能值投入分别占5%、20%、26%、47%左右(见图2).由此可见,在柴达木盆地多年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中,可更新环境资源(太阳能、风能、雨水化学能)所占比例极小,为5%左右(其中雨水化学能占4%).可更新环境资源要素对农业生产发展而言,是生产投入要素中的主导区位因子.其地域间形成的明显差异,也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发展优势条件的差异.国内相关文章中这一指标的数值是差异显著,在蒋桂芹论文里[5]郑州市的可更新环境资源占农业生态系统投入的16%(其中雨水化学能占10%),张耀辉等论文里[8]海南省的可更新环境资源占农业生态系统投入的29%(其中雨水化学能占17%).可更新资源这种“海南省>郑州市>柴达木盆地”的差异性表现,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地区间农业发展规模及生产方式上的差异.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投入、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能值投入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两个不可更新的能值投入,分别占能值总投入的20%、26%.其中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能值投入中化肥、农药能值投入占30%左右,2000年为25.06%,2007年达到最高值34.62%,随后几年呈下降趋势.(如图3)而郑州市2007年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能值投入中化肥、农药占29.45%[5];海南省农业系统投入中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能值中化肥、农药占54.83%[8].我们知道在自然条件不均等的条件下,各地区土壤对化肥、农药的分解能力是不同的,自然条件越好的地区土壤中的微生物越具有活性,对化肥、农药的分解能力也就越强.柴达木地区农业系统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能值投入中,化肥、农药占30%,而与自然条件相差的多的中原腹地郑州市的化肥、农药所占比重一致,这充分反映了柴达木地区的化肥、农药投入比重过高,这将对本地区土壤肥力及土壤生态环境、内陆水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1.3.2农业系统能值总产出:在实证分析阶段,柴达木地区农业能值总产出分别为:8.07739E+21、7.81293E+21、7.68711E+21、8.10603E+21、8.43775E+21.其中,农业总产出在2000~2007年表现为下降趋势,而在2008~2010年为上升趋势.形成这种变化的其中缘由之一,是与本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动有关.由图4显示表明,在此期间耕地数量变化与农业总产出变化形成明显的一致性.3.3.3农业各部门产出分析:柴达木地区农业生产结构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所占比重多年徘徊,渔业只占极小一部分;同时林业方面因考虑到本地区林业资源作为生态屏障作用(“三北防护林”),所以具体计算中,没有将林业计入农业产出柴达木地区所特有的农业生产结构,取决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的供给.在实证分析阶段,种植业仅占农业能值总产出的6.68%~8.25%,2009年到2010年略有回升;畜牧业占农业能值总产出的比重高达91.74%~93.31%,近几年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渔业是本地区后发优势,其发展是依托区内洁净的淡水湖面,尝试性的开发冷水养殖,但因受自然条件及开发时间的约束,在农业能值总产出中仅占0.1%(见图5).

2结论与对策

2.1结论

(1)可更新资源投入比例极低.从能值分析角度来看,其可更新环境资源(太阳能、风能、雨水化学能)所占比例极小,约5%左右(其中雨水化学能为4%).凸显了本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因可更新资源供给短缺,表现出总体自然环境脆弱,水热组合条件欠佳,特别是水环境资源供给有着“天然”的短缺矛盾.加之近年来,柴达木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2].就蓄水工程而言,本研究区现有水库15座,总库容3.6亿m3,兴利库容2.14亿m3.但水库以中、小型为主;该地引、提水工程其职能不能调节径流,只能全部引用、部分引用或抽取天然河水向农业用水户供水,但由于灌渠年久失修产生渗漏及天然蒸发,使一些灌区得不到有效灌溉.由此,农业可更新资源供给不足加上生产运行中投入不足,使柴达木地区农业生产发展严受到水资源供给的约束.(2)畜牧业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部门,种植业、渔业比重较小.在柴达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产出中,畜产品生产比重占到农业能值总产出的90%以上.从农业生态系统投入要素分析,畜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反映出,区内光热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柴达木盆地属独立的自然环境格局,有着自盆地中心向四周延伸差异化明显的农业生产发展自然环境.同时农业生产系统内各行业发展结构不平衡,致使不断增加的区内人口基本生活需求,除畜产品外必须不得不依靠外部.这样对于一个身居内陆、交通网络不发达的地区而言,无形中增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成本.

2.2对策

(1)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在盆地周边水量较丰富、山区峡谷处地区积极兴建水库;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如平地灌、沟灌、间歇灌),有条件的发展喷灌、滴灌;加强灌渠的修建于维护;积极发展集水水窖,最大范围地解决人、蓄用水.(2)根据本地区从盆地周围向盆地中心水量逐渐减少的客观事实,因地制宜地安排好农、畜、渔之间的生产布局,使之较均衡地发展.例如,在盆地周边山区水库地区可发展冷水渔业;在山前冲击平原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发展种植业(粮食、蔬菜),山前冲击平原水资源相对少的地区发展畜牧业;在灌溉区与中心沙地结合部发展枸杞等耐寒旱沙生经济作物;形成本地区农业开发梯度的“四环模式”.(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针对本地区农业中种植业、渔业比例较小的现状,应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水库渔业,以保障本区居民正常生活的需要.同时在畜牧业发展中应摒弃粗放化经营方式,提升其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水平,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大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循环农业,使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等产业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经济落后地区如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与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了当今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实事求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把经济搞上去,做好生产发展工作。要解决这一问题,经济落后地区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具体采取九项措施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传统手工艺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传统手工艺品数不胜数。经济落后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完全可以充分挖掘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以文化生产力带动相关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正像长**同志2007年4月份在河南调研文化产业发展时所说:深圳大芬村是全国知名油画村,商丘的王公庄我看是全国知名的画虎村……文化生产力解放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认为人口大市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传统的手_工艺人、能工巧匠大多还健在,可以利用他们传授精湛技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吸纳周围的人们从事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大量剩余劳动力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销售……以文化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生产发展要立足农业大市,从农业发展方面做文章

在农业大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不能忽略和轻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一定要立足农业发展做文章,充分发挥农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为此,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决不放松粮食生产。从大农业的角度看,农业结构中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比例一定要适当,在农业结构调整时一定要确保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保证种植面积,确保粮食丰收。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一定要用新思路研究解决粮食问题的新办法。要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业收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利用各种经济手段,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让农民种粮不赔本、能赚钱。这方面河南乃至全国都有些好典型。如河南原阳大米已成中国名牌,现在种稻农民已得到了实惠。另外,集中力量抓好粮食生产就必须守住耕地、依靠科技、改善条件,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加大对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支持粮食主产区把粮食生产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2.发展特色农业,注重经济效益提高。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我国特色农业的作用已凸显出来。农业生产中无论是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也无论是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等都更新了农业观念,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面貌、带来了农业发展。像山东寿光的大棚蔬菜、天津蓟县的大葱、河南中牟的大蒜、河南鄢陵的花卉种植等特色农业都十分典型,且取得了很大成功。它们是国内特色农业的榜样,有的甚至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可以利用特色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现代农业潮流,发挥它们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拉长产业链条,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大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突出农业生产发展就必须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副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此,农业生产中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通过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变销售初级农产品为销售农产品制成品。这方面河南的食品加工行业优势已初现端倪,类似的农业产业化已经在河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农业生产中增加科技含量也是当务之急。农业大市要积极地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环保农业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

二、生产发展要立足于人口大市从人力资源方面做文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经济落后地区生产发展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口优势,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口资本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为此,经济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就必须念好“人”字经。

1.做好劳务输出,以务工收入支援家乡经济发展,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类似于商丘这样的人口大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一定要利用好人口多的优势,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一方面,政府需正确引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输出劳务,要鼓励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外出务工经商,靠外出人员的辛勤劳动、合法经营、诚实守信支援务。地经济发展,同时可以用自己的务工收入支援家乡新农村建设。这方面河南新县、林州的劳务输出做得很有特色。另一方而.自发的外出人员长期在外务工大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学到了技术,学会了经营管理,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现在已有部分人员回乡创业,在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中成了领导人物,在家乡的经济建设中唱了主角,已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方面河南驻马店市的一些地方做的很好。

2.搞好技术培训,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一般而言,经济落后地区大多文化教育落后,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育比重大。这种客观现实往往是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为此生产发展中,我们要把人口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就必须搞好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全体人员都拥有一技之长,尤其外出务工人员。实践中我们要以实用技术培训为切入点,将种植、养殖、加工技术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以通俗易懂形式让受训人员掌握至少一门实用技术;另一方面针对外出人员,政府部门要做好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就社会上的一些热门技术、紧缺人才,由政府买单组织培训,争取通过培训使广大外出务工人员掌握至少一项实用技能,完成由普工到技工角色的转变,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源增值。

三、生产发展要立足于经济落后大市从招商引资方面做文章

一般而言,经济落后地区大多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增长乏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借助外力,借鸡生蛋,筑巢引风.就需要招商引资,以招商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生产发展。

1.招商引资是实践证明生产发展的捷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生产发展,缓解建设奖金不足,有效办法之一就是招商引资,借鸡生蛋。这是一条已经被许多国家和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反复证明经济发展的捷径。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运用这一方法,从国内外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项目,用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本地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化,让广大劳动力在产品加工增值的同时获取丰厚的收益,尤其是不能外出务工经商的广大农村妇女,她们更适合于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发展史上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的经济发展都成功地走过了这条道路,今天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经济时为什么不可以借鉴一下呢?据媒体报道,以河南郑州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服装加工、鞋业加工、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都很成功,其中相当部分都是以招商引资的方式落户到郑州及其周边的。

2.招商引资需要良好的软环境来保证。经济落后地区招商引资时一定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到招得来、留得住、扎下根;做到人人亲商、爱商,事事尊商重商;做到时时注重形象树立,处处注意环境建设。经济落后地区招商引资时到底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办法有以下几点:(1)亲情招商。我们可以邀请本地在外工作的国内外名人回乡投资办企业,并要注意为投资人营造好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舆论氛围,使他们愿意回乡,乐于在家乡投资。(2)乡情招商。我们可以利用国内外客商的浓重乡土情结、寻根问祖意识,诚邀他们回乡谒祖,祭拜先人,用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感化他们投资故土。(3)友情招商。商丘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招商引资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名人效益,吸引他们的朋友,利用他们之间的友好情谊招商引资。

3.招商引资工作需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需建立长效机制。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国家制定的鼓励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优势,借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东风,深入持久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使招商引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真正发挥出招商引资: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另外,招商引资工作需要一套绩效考评机制来保证,对引进的好项目要大力扶持,积极地鼓励、支持其发展;对招商引资的功臣要予以提拔重用;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的外商要大力宣传,隆重表彰……最终形成以良好的氛嗣、科学的制度、高效的机制,实现招商引资的大好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想方设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历史时期;宁绍平原地区开发环境变迁;陈桥驿

宁绍平原是位于浙江的东西向狭窄海岸平原,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它西北和正北与太湖平原隔河相望,东邻海,南为四明山和会稽山,西南与浙闽丘陵相连,面积4800多平方公里。其东为宁波,西为绍兴,故名。在行政区划上,宁绍平原涵盖了绍兴市、宁波市和杭州市的一部分。1949年以后,陈先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宁绍平原的论文,将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结合起来,得到学界好评。

鉴湖是古代长江以南的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曾一度成为著名湖泊。鉴湖的形成具备相应的自然条件。鉴湖在存续期间对山会平原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使水乡泽国一变而为千里沃野。北宋时期,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围垦活动愈演愈烈。到南宋嘉泰元年,古代鉴湖几乎围垦殆尽。鉴湖的消失是农业围垦过度的结果,反过来对农业开发产生了不良影响。《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下文简称《水利》)发表于1962年。但是对鉴湖周边地区的研究早在5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1950年代初,在地理系任教的陈桥驿把教学科研基地定在宁绍平原,将实地考察与历史文献分析结合起来,使得他在此基础上写成的论文功力深厚,被杨向奎誉为研究宁绍平原的权威。

《水利》只是陈先生宁绍平原系列论文的一篇。事实上,系列论文还包括《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下文简称《天然森林》)、《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下文简称《聚落》)、《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下文简称《山地垦殖》)、《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下文简称《湖泊》)等代表性论文。这些论文相互联系,互为印证。《水利》在《地理学报》发表后,中国地理学会在杭州召开学术会议,陈先生应邀参加。在会上,他提交了另一篇论文《天然森林》,得到与会学者的高度赞扬。

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曾遍布森林。新石器时代后,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提高了生产力。早期形式为刀耕火种将选定区域的森林景观改造为农田景观,使得森林面积缩小。对于一个小区域来说,具体情况虽有不同,但总的趋势都是原始森林逐渐减少。在古代的绍兴地区,从越国时期到明清时期,人们对天然森林的砍伐,使得当地传统的农业部门构成不得不加以改变,同时造成水土流失进而引发自然灾害。农业开发力度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尖锐。从环境伦理学角度看,人类活动改变了大自然的原有状态,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但是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讲,民以食为天,食物主要由农业生产来供应。农业开发必定会对原始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人地矛盾在此必然发生。正如陈先生所言:“无论在什么时代,人类都必须攫取自然资源,作为他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发展生产力,延续社会的生命。”农业生产必定要改造原生态环境,后人不能苛求为了保持原生态而让人类坐以待毙。《天然森林》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森林环境变迁和农业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篇文章“显示了作者在专业领域的积极进取的态势,并由此取得了历史地理专业学者身份。”

期间,陈先生很少发表文章。直到1978年,他才以《论的佚文》作者的身份出现在报端。两年后,《聚落》发表于《地理学报》。该文是作者对宁绍平原研究的又一成果,对绍兴地区聚落变迁的研究有许多真知灼见,比如在聚落与发展的关系方面,作者认为“绍兴地区历史时期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生产发展的过程。而聚落的地域类型,也就反映了生产的地域差异。”聚落的组合类型反过来对生产的发展过程产生影。聚落形成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环境的改变,聚落的类型分布也发生变迁。聚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孳生出新聚落。聚落的派生反映了这个地区垦殖范围的扩大。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聚落要接近耕地,从而使得小聚落在耕地扩展的同时遍地开花。小聚落的数量增长进而促进了农田开垦和地区开发。“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的聚落,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程度,也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生产水平。”

与《天然森林》相比,森林破坏与农业开垦的平衡关系,仍为《山地垦殖》的论述核心。平原与山地相比,在农业生产上有更多的优势。在地区开发的顺序上,人们一般先平原后山地,只有平原不足以养活更多人口时才会进一步开发周边的山地。但是如果平原还没有发展到适宜耕作的程度,附近的山地就成为农作文化最先的起源地。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出现在山区附近,说明当时的人类还没有能力对沼泽地带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人类活动对山地森林的砍伐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先秦时期人类对森林的砍伐能力还十分有限,森林的自我更新能力还比较强,所以这一时期山林破坏还十分轻微。秦汉时期,平原地区被次第开垦,平原成为生产基地和人口聚集的中心。平原地区的生产潜力吸引了大批人口,使得省内的山区垦殖几乎陷入停顿,从而使得在以后几百年时间内,山区森林得以恢复。到北宋时期,浙江省的人口压力开始沉重。为了生存,一部分人围湖造田,另一部分人则深入山区谋生。垦殖的开展往往伴随着放火烧山,农田垦殖的过程,也就是山地森林破坏的过程。

农业垦殖采伐了森林,也改变了湖泊的面貌。宁绍平原是全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湖泊群的存在对人类活动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又反过来对湖泊的兴废以决定性的作用。人、水、地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汉代之前,水多于田,田多于人。汉唐之间,水、田、人三者之间基本平衡。唐代以后,人多于田,田多于水。《湖泊》关注人地水三者的关系,介绍了宁绍平原湖泊变迁的三个历史阶段:湖泊群从南部山区走向北部平原、在北部平原的湮废、在南部山区的复兴。宁绍平原湖泊的循环,体现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调整和改造,在特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表达出来。湖泊的存在和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多样性的影响。湖泊运动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是湖泊循环的主题。湖泊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湖泊变迁是环境变迁的表现形式。农业生产的推进是古代地区开发的途径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辛德勇.悼念陈桥驿先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2.

[2] 陈桥驿.我的为学经历,浙江学刊,2000.1.

[3] 陈桥驿.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中国社会科学,1983.4.

[4] 侯甬坚.住在杭州城的乡贤教授―陈桥驿先生之心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2.

[5] 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地理学报,1980.1.

[6] 赵晔.吴越春秋(卷四),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7] 陈桥驿.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中国社会科学,1983.4.

[8] 陈桥驿,吕以春,乐祖谋.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地理研究,1984.3.

【作者简介】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事关乎民,水事大于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江河防洪能力不断提升,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田水利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农田灌溉呈现“最后一公里”1问题,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薄弱,将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制约现代农业建设。

一、 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迫切要求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程来抓。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面。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农田的影响

2.1解决了灌溉的问题,消除了旱情带来的灾害

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但是这些作物如果在没有水或者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情况下会极大地影响其它们的产量,比如遇到大旱之年,农作物连命都保不住,那还来的产量,可以说是颗粒无收,这样农民白白辛苦了一年的劳作将毁于一旦,收入更无从提起,农民本来就是以种庄稼为主,如今庄稼没了,这会给农民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坚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解决了灌溉问题,消除了灾情的灾害,给农民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2.2改良农田水质

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这也是农民时刻关注的问题,因此坚强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改良农田水质,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3节约了农田用水,减少了农田灌溉用水损失

在大涝之年农田通水不缺少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将多余的水积攒起来,以便以后庄稼需要水时可以随时放水灌溉。另外,蔬菜、瓜果、苗木、花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的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这都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起到了节约农田用水的目的。

2.4排除了农田大涝灾害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避免了大涝灾害对农作物带来的损失。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2.5减少农田水土流失

大涝天气会引起农田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这给水土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地里的肥料也被谁给冲走了,上层好的土层也被谁给冲跑了,农作物的产量,这是可以兴修渠道,引水入海,不仅减少了农田水土流失,还节约了水资源。

结束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水利建设真正为农田服务为农民服务。

参考文献

[1]任兰义.地方小水电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思考[J].广东科技,2007,1.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农业生产技术 新型农机具 推广 应用

中图分类号:S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141-01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立国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即使在目前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从事农业的人口依然有43%,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从农业生产效率来看,我国却比较低。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个农业劳动人口仅能供养3~4个人,而在发达国家,每个农业劳动人口则可以供养百余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还需要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在耕地数量逐年减少,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的前提下。做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典型代表―― 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应用,一直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最主要推动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而且还可以大幅度的节省劳动力,为其它行业支援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的转型。因此,长期以来,每一次农业生产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无不与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应用密切相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始终坚持“通过现代新型农机装备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对农机具、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开展补贴,为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打下了基础。

1 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的主要问题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是整个农业科技工作和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是把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技术推广应用到生产中的纽带和桥梁[1]。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传统的思想在农业生产中一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因循守旧,过于注重经验等。很多农民都不愿采用新技术,怕带来风险。在这方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有限,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另外,我们传统的科研机制不符合新时期农业推广与应用的需要。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制出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后并没有进行宣传,也没有进行田间的实验、示范和培训,而是以论文和专利的形式结束了。全部当成了技术储备,很多技术和设备即使到了新一代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了,依然没有被使用过。

2 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的发展策略

2.1 加强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接受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需要的一方面是农民有接纳这种技术和器具的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文化素质。但是目前很多地区的农村,强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因此,要想大规模的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离不开培训工作。具体来说,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发明白纸、做讲座、技术示范与指导、新项目的详细解读等工作来加强对农民培训、引导,让农民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并愿意配合新的推广项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加强对外出打工人员的吸引,通过小额贷款、定向资助补助等一系列措施把青壮年劳力留在当地进行农业生产,而且要让这些青壮年劳力从经济上获得真正的实惠[2]。

2.2 结合企业与研究机构开展宣传,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可

由于过去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许多农民对新型农机具缺乏认识和了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村大集发放宣传单等形式介绍新型农机具的好处,让广大农民提高认识,积极购置、使用新型农机具[3]。在这方面,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农业企业,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让科研成果切实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动力。为此,各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农业企业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尤其要注意技术和设备的“傻瓜化”,让技术和设备使用起来简便易行,这对高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可程度很重要。各高校也可以借助学生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走到各地方农业生产一线,对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使用进行指导,一方面促进了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己的生产实践能力。

2.3 完善基层农业推广队伍建设,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打下基础

农机技术推广是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成果通过实验、示范、培训、传授指导及咨询服务等方式,由点到面地应用于生产的活动过程。基层农业推广单位是公益性单位,所承担的是面向基层农业生产的最主要机构,对于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设备的采用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基层条件艰苦,很多人不愿到基层农业推广单位工作,再有目前,很多基层农业推广单位的经费都不足,多种问题的共同制约严重影响了基层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4]。因此,基层农业推广单位需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上级也要更多的在经费方面给于支持,保证基层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结语

建国60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我们用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人类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告别了农产品短缺,主要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过剩,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5]。我们正在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优质、高效作为农业新阶段农产品的目标。这就需要进一步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做为重要工作来抓,只有真正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武装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效率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农民生活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这就需要农业推广工作者、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农业企业转变观念,有效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真正融入到农业生产一线中,为农业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冠军.谈农机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6).

[2] 宋涛.浅谈基层林业站专业人才的合理配置[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6(1).

[3] 袁志禄,朴权镇.积极推广新型农机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J].吉林农业,2011(2).

[4] 王化热.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为更加科学、准确地评审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根据《农业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结合我区农业技术的特点,特制定本《评审条件》。

(二)本《评审条件》适用于评审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按照本《评审条件》评审的农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其名称为:高级农艺师。

(四)本《评审条件》适用于下列专业:农作物栽培、种子繁育、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业环保专业及相关专业。

(五)申报农业高级专业技术的人员,以下简称申报人,在符合本《评审条件》规定的申报条件前提下,必须同时具备规定的理论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具体条件,方可通过评审。

二、申报条件

申报人必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具备下列条件之—:

(一)获博士学位,取得农艺师专业技术资格两年以上。

(二)获硕士学位,取得农艺师专业技术资格四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以上毕业,取得农艺师专业技术资格五年以上。

(四)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农艺师专业技术资格七年以上,并在高等院校修完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获得结业证书。

(五)被选拔为国家或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员。

(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获自治区、部级科技进步奖、星火奖一等奖或两项以上二、三等奖(其中至少一项二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获企业进步一等奖或两项二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获农业部丰收一等奖或两项以上二、三等奖(其中至少一项二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获多项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二等奖(其中至少一项一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三、理论知识

(一)申报人在理论知识方面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全面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本专业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

2、在本专业范围内,至少对某一门学科有所专长或学术造诣较深,并熟悉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

3、熟练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规定等,熟悉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其实施办法。

4、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有关的先进理论与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

(二)申报人在理论知识方面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掌握本专业现代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方法,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现代生产技术及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

2、熟悉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质量管理内容、要求和方法,全面掌握本专业的质量标准。

四、工作能力

申报人必须具备下列各项工作能力:

(一)具有为本专业科技进步,提高本地区或本部门科技水平提供决策性依据的能力:具有解决本专业工作中理论与技术难题的能力,并能协调相关专业解决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二)能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产品市场需求,提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方向,能组织实施有潜力的农业生产重大研究、开发建设项目,引进推广应用国内外新技术、新品种,具有组织攻关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的能力;

(三)能主持或组织完成盟市级以上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开发等项目,并能撰写设计任务书,制定技术方案,编写技术、工作报告;

(四)能主持或组织编写盟市级以上本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管理条例,制定盟市级以上农业生产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计划;

(五)能指导农艺师的工作和学习,审查农艺师的技术工作成果;

(六)掌握一门外语,达到自治区统一规定要求;

(七)掌握计算机在本专业领域内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五、工作业绩

(一)申报人必须取得下列之一所要求的工作业绩:

1、主持或组织培育成功一个新品种,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水平,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并通过自治区审定,列为自治区级良种。

2、主持或组织引进推广了一项国内外新技术,并有所改进和创新,明显地提高了生产水平或技术水平,经评审鉴定,达到区内领先水平。

3、主持或组织完成过区、部级确定的农业适用增产技术推广项目二项,盟市级以上项目三项,经评审鉴定,达到自治区内先进水平,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4、获区、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以上一项;获盟市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或盟市级科技成果二、三等奖两项以上(其中至少一项二等奖);获自治区级业务主管部门技术成果一等奖一项。

(二)申报人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撰写公开出版的技术专著一部,撰写发表在部级技术刊物上学术论文一篇,撰写发表在区、部级技术刊物上论文二篇。

2、在区、部级以上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二篇以上,并被选入论文集。

3、主笔起草过一项已被盟市级以上主管部门采用实施的本专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管理条例、管理办法、农业生产规划或中长期发展计划。

六、附则

(一)本《评审条件》所提奖励种类是,自然科学奖、发明奖、星火奖、科技进步奖,丰收奖五种。另包括自治区级以上部门成果奖。

(二)本《评审条件》所列受奖人员,均系该种奖励办法规定的额定受奖人员。

(三)本《评审条件》所要求的工作业绩,均应是担任农艺师期间所完成的。

(四)本《评审条件》所提“显著经济效益”、“提高了生产水平与技术水平”的要求,因时间、地区、行区区别而差异很大,评审时应按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有生产单位或旗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的证明,或持有反映效益证件的复印件。

(五)同一奖励及著作、论文不应重复计项使用。

(六)本《评审条件》由内蒙古自治区农委负责解释。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 在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进程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探索我国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主要概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列举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最后提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 历史 任务,同时也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 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 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应以循环经济来探索我国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1]所以,研究如何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新农村建设中去便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认识农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一词,是由美国 经济学 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指在人、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从直观上来讲,循环经济就是把上一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变为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生产要素),使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实现环状式的有机组合,变成几乎无废料的生产。这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传统经济运行方式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资源、环境无偿供给和保障的前提下,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低效率地消耗自然资源,同时持续不断地排放废弃物,破坏生态环境,来达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即呈现出“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和高排放”的(“三高一低”)特征, 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不仅制约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循环经济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旨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环状反馈式循环理念重构经济运行过程,其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意义

1.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社会资源

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自然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者如果只追求效益而并不考虑环境代价,就会致使一些有机物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生物链之间的作用来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所以就能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重庆市万州区探索了三种循环 经济 的模式:牛(羊、猪)—沼—果—林模式、畜—沼—稻—果—鱼—加工模式、畜—沼—稻—鱼—桑—蚕—纺模式,以林果业和畜牧业为基础、沼气为纽带、种植业为重点,从而提高了 农业 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了大量 社会 资源,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和谐统一。

2.增加农民收入,扩大 农村 就业,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还注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的再生,并为降低农业 成本 、提高农业效率提供了新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江苏省姜堰市河横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了以农畜产品加工为核心、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 工业 相配套的循环产业链,基本实现村域内资源的循环利用。200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145元,农民增收305万元。通过产业化经营,共带动农户5 615多户, 机械 化的使用及龙头企业生产需求,促使全村887位农民进入企业工作,人均每年在企业工作的直接收入达9 600元,既扩大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3.保护农村 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目前,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严重危害到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严重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村居民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成果,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社会不公平进一步加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中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北京郊区留民营村发展以大型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将鸡粪便转化成为沼气,使全村炊事用能不再依赖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还可将剩余的沼气用于发电,为养鸡场提供 电力 能源。同时,沼渣和沼液是种植业的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其有效施用使全村土壤有机质含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0.9%提高到目前的2.7%,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 药 污染问题。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节省了农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又减少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和技术支持,而农民观念相对保守, 投资 意识不强,投资实力有限,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加大了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难度,其任务艰巨,所以,政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扫除障碍,以推广农业循环经济。

1.加强宣传 教育 , 树立示范典型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大宣传教育,普及循环经济知识,,让农民更多的学习了解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不断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切实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同时,要建立典型示范工程,认真 总结 典型经验,加以推广,以发动、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展循环经济,也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湖南农村在推广沼气建设的初期,在政府给与补助的情况下,修建家庭沼气池的农户还是寥寥无几,经过村干部的走访和宣传,以及在第一批使用沼气的农户效益示

2.依靠科技,加强 农业 循环 经济 技术开发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 环境 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通过产学研结合,组织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如 农村 垃圾多为有机物,任意堆放或弃置会造成难以控制的污染,收集并加以科学发酵处理,不仅可获得沼气,以补充或代替其他昂贵能源,还可以获得优质的有机肥料,进一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生产绿色食物。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科技创新与开发,为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农产品加 工业 ,以及新兴的 旅游 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绿色再制造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原理连成生态链或生态圈。

3.完善政府政策,以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除了在 法律 法规中体现出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外,应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以保障其顺利发展。制定有利的投 融资 政策: 税收 政策 方面,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等的专用设备 投资 给予抵免税的优惠政策,对于循环经济专项投资机构和商业 银行 可在税收减免与优惠上采取相应措施,从企业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方面推动循环经济投融资体系发展。 财政 支出政策方面,用政府贴息等手段,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以及支持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和宣传 教育 。 金融 政策方面,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贷款业务,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对允许增添农业循环设备的农业企业或农户享受技术更新贴息贷款优惠政策,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对生态农业或其他生态项目的用地政策上,要在征地、审批和投资环境方面给予倾斜。只有政府帮助农户扫除障,解除后顾之忧,农民才能安心地发展农业生产、推广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刘卫星: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j].理论探讨,2007,1:82~84

[2]何树红 闫希辉 张好治: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7,7:24~29

[3]李义平:循环经济的 经济学 分析[n].人民日报,2007年1月22日

[4]吴永夏:农业循环经济与农村先进 文化 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406~5407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本文就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进行了论述。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各项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保持和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一、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1.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人类农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自然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创建智慧农业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比较科学的提法是:现代农业是以现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产业的协调发展,更加依靠劳动者创新,创新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还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正确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还必须科学地认识其特征。现代农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机械化。充分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行机械作业,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二是农业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提高单产,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逐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三是农业增长方式集约化。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农业增产的基点转到以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农业经营循环的市场化。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农业各生产要素的配置都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要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五是农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要求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六是农业生产绩效高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它的高优化,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优势所在。七是农业劳动力智能化。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八是农业发展产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必须拉长产业链向纵深延伸,不能局限于农业内部要着眼于农业产业的深加工。农业发展要向农业深加工争效益,依托龙头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运营。

2.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3)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增粮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从现在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看,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顺利发展。

1.积极探索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要针对目前农业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突破区域、产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引导农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因地制宜采取有效可行的形式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2.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保证粮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一要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继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二要大力发展水产业。加强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提高品种改良水平和良种覆盖率,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和管理技术,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加强水产养殖品种病害防治;三要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发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注重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3.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必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要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地。三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农业实用科技知识。

4.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切实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一定要逐步增强农产品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意识,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和检疫工作,注重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

5.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使乡镇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同时要改革户籍制度,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人口应允许就地登记落户,鼓励他们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并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加快生产要素配置,提速农产品流通。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特点;战略地位;建设措施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业生产不仅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而且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则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论文百事通

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1农田水利的特点

1.1地位和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2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由私人垄断。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2-3];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

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4]。新晨

4结语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5参考文献

[1]张学.论小型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地位及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2010(2):134.

[2]王海星.互助县农田水利事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6):265,267.

[3]吴治蓉.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10(8):103.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田农业;土;水;肥;可持续发展

大田农业是大多数农民经营的生存之业,是农业的主体,它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利益的需要,更是人类生存质量提高的需要。我国农业经过十几年的结构调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下,产业化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大田农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1]。

200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部署了“由亿万农民挑大梁完成农产品质量提高”的任务。因而大多数农民经营的大田农业就成了农产品质量提高的基地,大田农业的发展目标首先是产品质量的提高与安全,表现在四大功能上,即农产品必须具备解饥功能、健体功能、慧智功能和贮藏功能。

大田农业的发展要从发展生产上进行[1],大田农业是原生态农业的延续,其主要特点是正确利用太阳能,因此对于大田农业生产关系的配置必须是以正确利用太阳能为主体,而设计新鲜的劳动行为更要以利用太阳能为先导,只要生产关系的配置合理并呈最佳状态,且有新鲜的劳动行为,才必然使农作物的生长达到标准状态,而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与安全是在其中的。

生产关系的配置是指保证农作物的生长所需的有用物资和有利条件与相关方面进行的劳动行为,这个相关方面概指水、土、肥、光[3]。根据现代文化科技水平及试验实况,设计大田农业生产关系的配置和新鲜的劳动行为,应当说现行农业生产关系中的配置是不尽合理的,而使用化学物资的任何劳动行为都是产品质量低劣的主要原因。为此,要建立正确利用太阳能的生产关系和新鲜的劳动行为[4],具体设计如下。

1土

土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农作物生长对土的要求是有肥力、有水分、有温度、无虫害、无病害、无草害,结构既合理疏松又合理密实。传统农业对土壤耕作是一年一度的春季种地,结合施肥和播种,木制铁铧犁种地,虽然能取得墒情,但其效应并不大;即使是现行的拖拉机种地其功能也等同于铁铧犁,所以木制铁铧犁应在创新之列,尤其在功能方面必须有突破。而设计一种太阳能种地机(太阳能土壤蕴化器),能将普照阳光集束成长2m、直径10cm的光柱,其阳光温度为320℃,在大田地的开沟垄内,结合施底肥,使土壤均匀地翻动,接受束光照射,并以适合的速度运行达到蕴化的目的。以此阳光对土壤进行处理,可以实现“草死苗活地发暄”。良好的土壤结构就能呈现这一状态,而良好的土壤结构就来源于阳光处理。

2水

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命脉,现行农业方式生产关系的配置不是合理的,而真正合理的配置应当是“雨露滋润禾苗壮”,因此劳动行为必须要促进雨露的形成,其中急需要做的是调整小流域水系的正常运作。小流域水系概指跨县疆域的小流河、季节河及塘、沟、汀、泉、井等水资源的正常运作,这些水资源在太阳能作用下蒸发成致雨云,直接成为风调雨顺的一部分。可现在这些小流域水系由于水库的拦坝而切断了下流的运作,原来的小流河、季节河及塘、沟、汀、泉、井等水资源都干涸了,没有致雨云的形成,而中流域水系和大流域水系的致雨云又不能短期运作于小流域疆土上,因此,调整小流域水系的正常运作是促成雨露的一个有效行为。由此看来,水库不经常排水是一个功能不到位的基础设施。设计调整方法为:尽快地将“百里一库”拓展为“千里一塘”,水库常年排水,流经渠塘后,进入小流河、季节河,充沛沟、汀、泉、井等水资源蒸发点。与此同时,要在水库排水的末端(一般为沿海)修建回水提水站,用风力和浪力将水、暗渠提回至水库,以确保水库常年排水(暗渠为防涝而设计),这样就加强了自然界水的运作,增加了空气的湿度,从而有利于雨露的形成。

3肥

养分是农作物生长的食粮,而向农作物供应养分的方式在传统农业是厩肥、绿肥,现代农业是化肥,其实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养分不仅表现在土壤中有多少氮、磷、钾,而是有多少有效态的氮、磷、钾,设计阳光养分有效态机械是实现“阳光光化有效态”这一目标的新鲜劳动行为。土壤中存在100多种因素,即使是农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也超出所需量的几倍,但是这些元素大多数以无效态存在于土壤内,要提高肥力就必须将土壤中大量的无效态元素转化为有效态。阳光处理土壤是土壤转化的最佳方式,它的第一作用力是光解作用,光解作用将土壤中的结晶物质裂解,有机物质降解,复合物质分解,从而使土壤显现大量的单质无机元素,并在标准阳光下呈现有效态,这样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4参考文献

[1] 张华,温亚利.陕西华阳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2):564-565.

[2] 郭坤.迁安市可持续发展脆弱性及其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4.

[3] 刘绍文,王立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因素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2):58-61.

[4] 董谦,刘宾.我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122-123.

上一篇:农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