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范文

时间:2023-03-20 03:42:14

农业气象

农业气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气候灾害;农业;防御措施;气象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2.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88

我国现在大力发展农业,最主要的是植物的培养与研究。在南方,主要种植水稻,它一般在酸性砖红土壤中生长,适应的气候条件是高温多雨和雨热同期。因此水稻种植业很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在北方,主要种植小麦,它对土壤的条件比较高,适合小麦生长的土壤条件是熟土层厚,结构良好,有机物丰富,养分全面,氮磷平衡,保水保肥力强,通透性强。只有这样,才能使小麦生长均匀一致,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至于气候对小麦的影响,最明显的在冬天的时候,如果冬季气候温暖,就会形成麦苗旺长,为春季小麦冻害制造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从这2种农作物的最佳气候条件来看,农业气象保险将会是一个关键点,在农业安全保障中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1 农业气象灾害影响

农业灾害往往是预想不到的,它会毫无预兆的发起攻击。例如1997―1999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那次事件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南方和北方无一幸免,造成北方持续高温,以致于发生旱灾,旱情十分严重,南方则是低温洪涝,1998年在我国南方遭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厄尔尼诺现象是重要因素之一。2015年的厄尔尼诺对我国更是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北方严重干旱,玉米没有水分生长不均匀,导致低产量,农民收入微薄,南方洪涝多发,长江中下游降水较多,集中到了棉花采摘的季节,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便。并且出现了暖冬迹象。2016年的“拉尼娜”即将到来,这又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呢?预计会使我国冬天温度下降2.95℃左右易出现冷冻现象,并且南方的概率会高于北方。

2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及治理

农业气象灾害还是需要不断的改进,可以从两方面改进。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机制,在灾害到来之前,必须做好预警工作,对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做大量的数据预测分析总结,然后开展全面的防御措施,最大限度的防止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但是如何做好灾前预警呢。需要完整的机器设备,能够及时的对气象进行检测和对数据的传递,这样预警机构才能做好数据的预测与分析;工作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任何一组数据做详细的分析,及时汇报工作总结,并且能够有效的参与到防御过程中,根据预测数据给予高效率的方案。c此同时,可以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机制,充分利用各大部门的职能与优势,创建紧密的合作体系,及时的开展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的评估与应急技术的研究,达到人才、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编制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和防御规划,对致灾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系数。只有这样,防御措施才有可能实现的更全面,更高效。另一方面,做好灾后治理。灾后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降低了土壤保水能力,致使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农民陷入贫困的局面。所以灾后治理在灾情发生后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又该如何做好灾后治理呢。对于洪涝灾害的灾后治理,要及时清沟排水,排出大量的积水,让农作物的根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正常代谢呼吸,并且要及时清除田间枯萎的叶子,改变通风透光条件,然后培土,加固,让农作物能尽快恢复生机。还要及时破坏板结土壤,给农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然后补加化肥,使农作物需要的氮,磷等元素指数升高,这样可以让农作物得到充分的营养成分,在佳宜的环境中茁壮的成长。对于干旱的灾后治理,可以采取人工降雨,让农作物吸收充足的水分,恢复生命力。最基本的是政府要实施政策补贴,这时候政府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补贴政策,使农民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让农民尽可能的少些损失。接下来就是要做好灾后数据统计,算出气候灾害的出现概率与极端值,再与灾前的数据对比,总结出灾情是否超过了预测的状况,然后得出灾前与防御措施的不足,进一步增强防御措施,加强防御范围,最好做到理想状态。

3 结语

气象灾害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影响很大,研究气象灾害,对推进农作物的发展非常有利,可以维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达到稳产高产的预期效果,让粮食一直处于充裕的状态,所以一定要重点发展农业气象保险,真真切切的实施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镇及农业产地,让劳动人民享受到这份优惠政策,促使更多的人发展农业,是我国的粮食产业稳定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农业气象范文第2篇

1.农业推广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师生共同设计任务。(1)教师设计部分。综合考虑农业推广学科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学生所在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笔者在农业推广课程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方法。即,老师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为一个符合课程需求的、规定了教学范围但不指定具体名称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地×××项目的推广),这一综合任务又下设若干子任务:①农业推广人员角色认识;②×××地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与确定;③×××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④×××农业推广项目的总结评价;⑤×××农业推广项目成果报奖。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分别穿插于若干个子任务中。(2)学生具体设计任务及实施。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农业推广人员角色扮演的身份及工作性质与程序;然后结合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爱好、农业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本课程知识点、当地自然与社会条件等综合分析选择确定农业推广项目,并撰写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确定了具体推广项目后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选项目的复杂程度、当地农民素质条件,以及硬件设施等选择确定项目的推广模式与方法,并撰写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模拟推广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农民的采纳情况随时应变使用多种方法,并锻炼学习人际交往及演讲的沟通、交流、语言技巧;项目推广演练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双重总结与评价,一重总结为对自身所选项目及推广情况进行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总结评价,并撰写总结报告,二重总结为学生之间相互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总结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学生们需要撰写推广项目成果请奖申请书,学习推广项目的报奖流程。

2.农业气象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1)教师单独设计任务。教师将学生所学专业目标与农业气象课程目标充分结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为基础,对整门课程设置了总体目标任务“×××省农业种植业区域规划”,课程总任务下设支撑典型任务共7个:①×××省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搜集;②光照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③温度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④水分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⑤风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⑥×××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分析;⑦观测不同作物的农田小气候特征。(2)任务实施过程。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参考资料、学习提示等简要向学生进行说明,学生课下个人完成并小组汇总分析,第二次课上时间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时间为学生对课下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老师随时点评指导,后半部分时间由教师下达下一个任务,依次类推,直到学期结束,完成全部的典型学习任务。最后,师生共同汇总各典型任务结果并分析,完成课程总任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文库、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进行检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两门课程在学期结束后都对该班36名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表,两次共收回问卷调查表7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图表制作和统计。

三、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两门课程结束后,都对该班学生进行了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内容完全一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资料查阅能力、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等方面入手调查。

1.学习兴趣有无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36份,比例100%;无学习兴趣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28份,比例77.8%;无学习兴趣问卷8份,比例22.2%。

2.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26份,比例77.8%;没提高问卷8份,比例22.2%。

3.资料查阅能力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

4.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

5.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24份,比例66.7%;没提高问卷12份,比例33.3%。

6.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0份,比例83.3%;没提高问卷6份,比例16.7%。

7.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6份,比例100%;不全面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0份,比例83.3%;不全面问卷6份,比例16.7%。

8.综合素质提高程度。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29份,比例80.6%;没提高问卷7份,比例19.4%。农业推广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自觉性、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明显优越于农业气象课程;查阅资料能力与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相差不明显。可见,虽然任务驱动教学的优越于传统填鸭式教学,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根据课程需要、专业需求、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又比单纯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优越。

四、结语

目前,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各门课程都在不断探索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目的旨在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建议授课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创造性地探究设计学习任务,可以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而学生的自我价值一旦能够得以肯定,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学习潜能则被无限激发,学生自然受益匪浅。

农业气象范文第3篇

1.加快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根据近年来农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带来的农业生产布局变化和农业防灾抗灾气象服务的新需求,调整完善区域性观测网络。建设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实现对气象相关资料的准时、准确、高效监测,在县局应能随时调看周边地区的预警信息、雷达回波和各乡镇自动站点的气象要素观测实况资料,还要在时间上加密采集,创建综合数据库,做好相关数据的监测和积累,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的能力。

2.建立灾害预测预报体系,提升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灾害预测预报体系是防灾减灾体系中的最重要一环,准确的灾害预测预报是对灾害进行准时预警、采取可行的灾害防御对策的基础,直接关系到防灾减灾的成效。因此要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开展针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的专业专项灾害预测预警工作。除进一步提升常规天气、气候预报时效性和准确率以外,一方面要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针对本地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开展防旱、防汛、防寒、抗冻、防大风、防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开展重大农林病虫害和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与预警。另外,还须要增加适合农业生产所需的气象项目,针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相比现在已刚开始开展的农业干旱预报、霜冻预报等,必要进一步提升其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提升预报技术水平。基层县局要依靠上级气象单位,根据须要选择对本地影响较大的农业气象灾害,遵照本地的农业生产影响轻重缓急程度的不一样,对农业气象产品进行分级分类,开发“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专题”、“农业气象专报”等产品,以释用上级指导产品为主,补充订正上级的指导预报产品,联合指标判别,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

3.建立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体系,提升监测评估本领

灾害监测评估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和灾害救援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时效性的基础。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创建统一、规范、系统的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库和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概率研究。基层县局首先是要与农业、水利、民政等单位配合和协调,创建实况灾情的快速调查上报机制,使灾情、农情、气象等资料可以经过信息传输系统快速上报,以便开展可行的灾害防御。其次是要增强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综合评估,开展定位观测、实地调查,将灾害防御适用技术向农村推广应用。

4.建立灾害应急响应体系,提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创建以政府主导、单位参与的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在不一样层次上制订灾害应急预案,充实变更各种可行资源,形成单位间的可行的联动机制、高效的协同本领,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范围、最可行、最集约化的方式组织起对灾害的防御工作,从而将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健全“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机制,做到“视频到乡,音频到村”。首先是创建农村灾害信息预警系统、灾害信息预警终端、在人口密集区安置大喇叭和LED电子显示屏等预警设备。其次是遵照政府-各有关单位-乡、镇、农场-村组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办理规范的农村自然灾害预警队伍。即在各乡、镇、农场设立灾害预警信息工作站,乡、镇、农场配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协理员、村级配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县、乡、村各级要密切协作,特别要发挥乡镇气象协理员和村气象信息员的作用,重要的天气预报要充分考虑分散在各居住地人群接收信息本领的差别,区别对待,在灾害来临前接收和准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灾害发生后准时上报灾情,确保气象灾害信息上传下达的通畅。再次是根据本地通信传媒发展情况,创建多渠道的传播体系。可以用字幕在电视、电子屏滚动播出,并且还能够向各手机用户免费发送灾害性天气预报短消息。

5.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农业气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气象服务 现状 趋势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的、多变的气侯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掌握当地的天气、气候知识及天气、气候预报信息。气象部门本身就是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的首要方面。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农业新技术的推进以及中国气象局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应用。农业、农村、农民对气象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现行的农气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已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气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1、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行到发展。农业气象服务设在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机构内,已成为气象事业基本业务。服务对象是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人工增雨服务、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每年都创造重大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

气象部门为农业服务主要目的是防灾减灾,增产增收,发送生态环境。目前服务的主要内容及途径如下。

(1)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长、中、短期预报,提示农民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做好防灾准备。

(2)提供防灾、减灾的农业气象决策依据。根据所研究 成果、提供抗旱、抗低温、防霜等措施,提供灾情信息。

(3)农业气象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提供作物长势、灾情、土壤水分、天气气候条件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提出趋利避害 农业生产管理建议。

(4)提供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提供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5)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每隔几年对全国各地农业气象气候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分区,服务于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发展。

(6)人工影响天气。每年春季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及人工防雹作业,防御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在全国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森林防火服务。开展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用气象卫星监测森林、草原火情。

(8)为生态建设服务。生态环境变化与天气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气象部门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并提供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2、农业气候服务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提供的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特别是单一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应及时调整目前农业气象观测的监测内容,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和需求,扩大农气观测品种、丰富情报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时效,并逐步开展精品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

(2)仪器陈旧、人员知识老化、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资料处理靠手工,技术更新太慢,人员知识老化,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农气服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拓展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气象和遥感业务服务领域拓展的空间广阔,但现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方案和实施方案尚不匹配,低水平重复较多,离形成业务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和创新较少;对于综合性项目,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步子太慢,如调整农业气象观测内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等;农业气象业务服务 信息化(如农气了表)工作滞后,急需建立新一代农业气象服务现代化系统。

二、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与趋势

1、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与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础。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经,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2、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

积极开展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服务,提高农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鼓励和支持农村依法建立气象站、气象哨,自愿进行当地气象观测,并通过此渠道为广大农民及时传送气象信息;逐步在农村地建立一定数量的遥测气象雨量监测点及时获取当地可靠的实况气象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要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气候灾害风险评估,为村庄规划人居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环境评价依据,建立农村气象防灾、减这服务分体系,增强地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研究主要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实现对大面积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及减灾控制;采用气象部门的气象监测网络与农业部门病虫害监测网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其优化布局技术,气候变化对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应变对策。

农业气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07

1 设施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设施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当地设施农业的规划、布局进行精细化的气候划分,并加强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划分,将气象服务辅助农业生产决策的功能发挥出来。在进行设施农业工程建设时,能够根据环境气象因子设计墙体厚度、仰角、覆盖物透光性等建设参数;气象服务要能够提供设施内外实时环境气象因素监测信息,针对设施农业提供大风、冰雹、暴雪等防灾减灾气象预报警报;针对设施农业环境调控进行精细化的气象预报,包括灌溉、通风、加热、揭席帘等等,还可对气象预报的内容做进一步延伸,包括观光旅游天气信息、采摘或适宜播种天气信息、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等等。

2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设施农业在我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也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贡献了重要作用。但是设施农业的气象服务水平却比较滞后,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人员、组织,均无法满足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地方政府对气象服务不够重视。相比气象灾害防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不仅没有专门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机构,而且其所涉及到的技术推广单位,也未对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意义形成深刻认识,管理方面有所疏忽,导致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未较好的融合于产业园区的日常管理与生产中。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这一问题在基层气象部门尤为突出,基层气象部门不仅要承担气象站的基本业务,还要承担一些政府工作,导致农业气象服务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一些农业气象观测人员是由其它岗位转岗而来,其理论知识水平及服务水平均无法满足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基本要求。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不精细化、针对性不强。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对月、旬天气预报的信息需求越来越高,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且气象要素预报能够更加精确、气象服务产品更加精细化、针对性更强。但是基层气象服务水平远远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方法单一。现在基层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形式还停留在传统的纸质材料、农村大喇叭的层面,而一些新型媒体的作用未充分体现出来,比如网络、智能移动终端等,直通式服务覆盖面小,导致气象服务无法满足设施农业的发展。

3 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措施

针对上述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

对气象服务产品进行细化。根据现阶段设施农业的研究理论,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制定出与当地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产品,深入研究设施环境中作物与其它环境因子交互作用的一般规模,分析气象因子与作物的关系,研究设施作物各生长阶段与环境的关系等等,对气象服务体系中的数据采集、远程监测、自动调控等各个环节进行完善,有效的预警信息,使农户可以提前安排各种防护措施,降低气候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损失;还要提高农业灾害性、转折性天气的气象专题服务水平,对寒流、强降温、大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天气进行分析、评估,提前做好预报预警,为当地的设施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

加强与农业相关部门的合作,提高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其实现代农业是包含了多个学科的综合性技术,而气象与农业科技的联系十分密切。气象部门要与农技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结合气象要素预报采取对应的农业技术措施,一改传统单一分散的气象服务模式,实现与农技部门的联合服务。气象部门与农业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小组,定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查、指导,联合起来研究设施农业小气候及农作物的栽培试验等,共同促进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

促进气象部门与农民的信息沟通。农业气象信息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只有为农民所有,农业气象服务的真正意义才能体现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因此,气象部门要加强与农民的沟通,采取多种形式将气象信息发送至农民群众中。具体办法可以开通免费手机短信,主要发送日常天气信息、突发性灾害天气等;利用电视媒体介绍气象信息及农产品信息;还可以安装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开通网络等,扩大气象信息与农事相关知识的普及度等。

4 结 语

农业气象范文第6篇

2.河南省境内以淮河为界的南北气候变化差异分析苏坤慧,延军平,李建山,SUKun-hui,YANJun-ping,LIJian-shan

3.气候变化对两种候鸟物候期的影响初探——以大丰市调查为例杨丽慧,郑有飞,许遐祯,吴荣军,苏汝波,YANGLi-hui,ZHENGYou-fei,XUXia-zhen,WURong-jun,SURu-bo

4.1960-2008年吉林省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王宗明,ZENGLi-hong,SONGKai-shan,ZHANGBai,WANGZong-ming

5.气候变暖对信阳地区水稻生育期的影响薛昌颖,刘荣花,吴骞,XUEChang-ying,LIURong-hua,WUQian

6.1961-2008年山东省农耕期的动态变化王建源,范里驹,张璇,WANGJian-yuan,FANLi-ju,ZHANGXuan

7.闽江河口湿地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张星,彭云峰,谢怡芳,陈惠,ZHANGXing,PENGYun-feng,XIEYi-fang,CHENHui

8.生物腐植酸对新疆甘草产地沙退化土壤修复效果评价——以土壤养分指标为例于江,朱昌雄,郭萍,田云龙,刘雪,YUJiang,ZHUChang-xiong,GUOPing,TIANYun-long,LIUXue

9.内蒙古杭锦旗北部盐碱田温湿盐动态与生产利用杨泽龙,巴彦,冯日升,白利云,鲍彩霞,李夏子,YANGZe-long,BAYan,FENGRi-sheng,BAILi-yun,BAOCai-xia,LiXia-zi

10.宁夏灌区不同氮磷组合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李巧珍,陈晓群,李玉中,张学军,LIQiao-zhen,CHENXiao-qun,LIYu-zhong,ZHANGXue-jun

11.基于Holdridge分类系统的内蒙古草原类型气候区划指标巩祥夫,刘寿东,钱拴,GONGXiang-fu,LIUShou-dong,QIANShuan

12.江西省近46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顾人颖,周锁铨,宋洁,孙善磊,石建红,骆杨,GURen-ying,ZHOUSuo-quan,SONGJie,SUNShan-lei,SHIJian-hong,LUOYang

13.自然和人为条件下UV-B辐射减弱对烟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陈宗瑜,,钟楚,CHENZong-yu,WANGYi,ZHONGChu

14.中国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现状与对策高浩,黎贞发,潘学标,郭晶,刘淑梅,GAOHao,LIZhen-fa,PANXue-biao,GUOJing,LIUShu-mei

15.中国农业气象 热阻帘在日光温室墙体热量释放调节中的应用初报王烁,杨其长,WANGShuo,YANGQi-chang

16.抽穗期高温胁迫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品质的影响谢晓金,李秉柏,李映雪,李昊宇,赵小艳,杨沈斌,王志明,XIEXiao-jin,LIBing-bai,LIYing-xue,LIHao-yu,ZHAOXiao-yan,YANGShen-bin,WANGZhi-ming

17.贵州西部烤烟移栽期人工增雨的效益评估池再香,张普宇,宗德华,周小平,吴华洪,邹书平,CHIZai-xiang,ZHANGPu-yu,ZONGDe-hua,ZHOUXiao-ping,WUHua-hong,ZOUShu-ping

18.灌溉农田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谭凯炎,房世波,任三学,TANKai-yan,FANGShi-bo,RENSan-xue

19.基于历史产量丰歉影响指数的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动态预报杜春英,李帅,王晾晾,朱海霞,王秋京,宫丽娟,王萍,DUChun-ying,LIShuai,WANGLiang-liang,ZHUHai-xia,WANGQiu-jing,GONGLI-juan,WANGPing

20.信息动态

21.降水量和积温变化对天津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柳芳,黎贞发,LIUFang,LIZhen-fa

22.云南玉溪烟区两烟草品种叶片光合作用对光和CO2的响应钟楚,,简少芬,李正风,陈宗瑜,ZHONGChu,WANGYi,JIANShao-fen,LIZheng-feng,CHENZong-yu

23.气候变化对云南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李蒙,朱勇,黄玮,LIMeng,ZHUYong,HUANGWei

24.基于MODIS数据的东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反演吴俊杰,宋开山,刘志明,王宗明,杜嘉,曾丽红,姜广甲,王沫威,WUJun-jie,SONGKai-shan,LIUZhi-ming,WANGZong-ming,DUJia,ZENGLi-hong,JIANGGuang-jia,WANGMo-wei

25.基于遥感技术监测作物收获指数(HI)的可行性分析杜鑫,吴炳方,蒙继华,李强子,DUXin,WUBing-fang,MENGJi-hua,LIQiang-zi

26.气象因素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张建新,钱锦霞,任慧龙,李芬,侯润兰,ZHANGJian-xin,QIANJin-xia,RENHui-long,LIFen,HOURun-lan

27.利用风险预测方法甄选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初探侯双双,姜会飞,廖树华,高静,肖静,霍治国,HOUShuang-shuang,JIANGHui-fei,LIAOShu-hua,GAOJing,XIAOJing,HUOZhi-guo

28.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北省冬小麦冻害变化分析代立芹,李春强,姚树然,张文宗,DAILi-qin,LIChun-qiang,YAOShu-ran,ZHANGWen-zong

29.石家庄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变化特征分析阎访,车少静,岳艳霞,高祺,YANFang,CHEShao-jing,YUEYan-xia,GAOQi

30.灰色GM(1,1)及其残差修正模型在不同程度春旱发生年份预测中的应用吕学梅,张磊,李炳文,张延龙,吴君,L(U)Xue-mei,ZHANGLei,LIBing-wen,ZHANGYan-long,WUJun

31.2010年春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韩丽娟,侯英雨,钱拴,郑昌玲,谭方颖

1.竺可桢与中国农业气象学——纪念竺可桢120周年诞辰高亮之

2.关于积温一词及其度量单位科学性问题的讨论郑大玮,孙忠富,ZHENGDa-wei,SUNZhong-fu

3.近50年来河北省降水和温度极端事件分析王晓东,潘学标,龙步菊,李春强,WANGXiao-dong,PANXue-biao,LONGBu-ju,LIChun-qiang

4.1961-2007年三峡库区极端降水指数R5d的变化规律及其未来情景预估张天宇,范莉,程炳岩,唐红玉,刘晓冉,许崇海,ZHANGTian-yu,FANLi,CHENGBing-yan,TANGHong-yu,LIUXiao-ran,XUChong-hai

5.CLIGEN在华北地区生成降水的效能评估李明财,郭军,LIMing-cai,GUOJun

6.辽宁地区近50年无霜期时空演变特征蔡福,明惠青,纪瑞鹏,张淑杰,冯锐,武晋雯,张玉书,王阳,CAIFu,MINGHui-qing,JIRui-peng,ZHANGShu-jie,FENGRui,WUJin-wen,ZHANGYu-shu,WANGYang

7.近48年来遵义市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姚正兰,姚熠,YAOZheng-lan,YAOYi

8.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综述赵俊芳,郭建平,张艳红,徐精文,ZHAOJun-fang,GUOJian-ping,ZHANGYan-hong,XUJing-wen

9.毛乌素沙地麻黄的蒸散耗水特征和水分供求关系王鹤松,桑玉强,戴喜红,张劲松,孟平,高峻,WANGHe-song,SANGYu-qiang,DAIXi-hong,ZHANGJin-song,MENGPing,GAOJun

10.栾城地区光合有效辐射的测量与计算白建辉,BAIJian-hui

11.东北玉米生长模型中土壤水分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王冬妮,马玉平,王石立,郭春明,WANGDong-ni,MAYu-ping,WANGShi-li,GUOChun-ming

12.冬季日光温室北墙内表面热流分析王谦,陈景玲,孙治强,赵勇,吴明作,杨喜田,苗蕾,WANGQian,CHENJing-ling,SUNZhi-qiang,ZHAOYong,WUMing-zuo,YANGXi-tian,MIAOLei

13.高寒矮嵩草草甸地上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模拟孙建文,李英年,宋成刚,王建雷,张法伟,王勤学,SUNJian-wen,LIYing-nian,SONGCheng-gang,WANGJian-lei,ZHANGFa-wei,WANGQin-xue

14.晋北半干旱区免耕对玉米光合和蒸腾特性的影响孙东宝,孙高东,王庆锁,SUNDong-bao,SUNGao-dong,WANGQing-suo

15.酸雨胁迫对大豆萌发种子糖代谢动态的影响张帆,周青,ZHANGFan,ZHOUQing

16.秸秆覆盖量对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动态的影响王兆伟,郝卫平,龚道枝,梅旭荣,王春堂,WANGZhao-wei,HAOWei-ping,GONGDao-zhi,MEIXu-rong,WANGChun-tang

17.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张涛,殷红,辛明月,ZHANGTao,YINHong,XINMing-yue

18.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棉田小气候特点娄善伟,饶翠婷,赵强,王宏伟,郭仁松,高云光,张巨松,LOUShan-wei,RAOCui-ting,ZHAOQiang,WANGHong-wei,GUORen-song,GAOYun-guang,ZHANGJu-song

19.河北省冬小麦生育期蒸降差的时空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康西言,李春强,高建华,王鑫,KANGXi-yan,LIChun-qiang,GAOJian-hua,WANGXin

20.淮北气候条件对夏大豆生长的影响戚尚恩,孙有丰,祁宦,李德,陆琴琴,QIShang-en,SUNYou-feng,QIHuan,LIDe,LUQin-qin

21.应用三种模型对浙江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模拟与比较孙善磊,周锁铨,石建红,林毅,薛根元,赖安伟,李洪利,SUNShan-lei,ZHOUSuo-quan,SHIJian-hong,LINYi,XUEGen-yuan,LAIAn-wei,LIHong-li

22.农业气候区划方法研究进展王连喜,陈怀亮,李琪,余卫东,WANGLian-xi,CHENHuai-liang,LIQi,YUWei-dong

23.基于花粉量的作物产量预测模型研究进展单琨,刘布春,李茂松,武永峰,SHANKun,LIUBu-chun,LIMao-song,WUYong-feng

24.鄱阳湖流域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地表径流的关系邵步粉,周锁铨,顾婷婷,李强,SHAOBu-fen,ZHOUSuo-quan,GUTing-ting,LIQiang

25.基于GIS的浙江省土地利用/覆盖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张小伟,何月,蔡菊珍,李正泉,ZHANGXiao-wei,HEYue,CAIJu-zhen,LIZheng-quan

26.地形闭塞的山坡下部冬季气温特征分析陈惠,徐宗焕,潘卫华,王加义,林俩法,邓逸民,蔡文华,CHENHui,XUZong-huan,PANWei-hua,WANGJia-yi,LINLiang-fa,DENGYi-min,CAIWen-hua

27.茶园地面覆盖的保温防冻作用杨书运,江昌俊,孙亚东,YANGShu-yun,JIANGChang-jun,SUNYa-dong

28.植物对低温环境的响应及其抗寒性研究综述曹慧明,史作民,周晓波,雷鹏志,董生刚,CAOHui-ming,SHIZuo-min,ZHOUXiao-bo,LEIPeng-zhi,DONGSheng-gang

29.近800年唐山地区干旱灾害研究中国农业气象 龚宇,花家嘉,王爱军,GONGYu,HUAJia-jia,WANGAi-jun

30.石羊河流域玉米红蜘蛛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马兴祥,李万希,兰晓波,刘惠兰,MAXing-xiang,LIWan-xi,LANXiao-bo,LIUHui-lan

31.2009/2010年度冬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徐玲玲,侯英雨,韩丽娟,李森

1.近40年中国东部木本植物秋季叶全变色期变化仲舒颖,郑景云,葛全胜,ZHONGShu-ying,ZHENGJing-yun,GEQuan-sheng

2.近54年濮阳市降水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王春玲,崔力,时凤云,吴建河,李树勇,徐巧真,郝同伟,王建英,许国庆,WANGChun-ling,CUILi,SHIFeng-yun,WUJian-he,LIShu-yong,XUQiao-zhen,HAOTong-wei,WANGJian-ying,XUGuo-qing

3.东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对主要气象要素的敏感性分析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王宗明,ZENGLi-hong,SONGKai-shan,ZHANGBai,WANGZong-ming

4.祁连山海北地区两种高寒草甸植被类型的土壤热通量比较王建雷,李英年,王勤学,杜明远,薛晓娟,张法伟,WANGJian-lei,LIYing-nian,WANGQin-xue,DUMing-yuan,XUEXiao-juan,ZHANGFa-wei

5.La(Ⅲ)对酸雨胁迫下水稻萌发种子能量代谢的影响杨维,周青,YANGWei,ZHOUQing

6.不同水肥组合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李玉中,李巧珍,徐春英,刘晓英,WANGDan,LIYu-zhong,LIQiao-zhen,XUChun-ying,LIUXiao-ying

7.黄土高原长期苹果园地土壤重金属分布和评价刘云霞,庞奖励,丁敏,楚永波,LIUYun-xia,PANGJiang-li,DINGMin,CHUYong-bo

8.鲁北地区地膜覆盖对棉花需水量、作物系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左余宝,逄焕成,李玉义,田昌玉,唐继伟,ZUOYu-bao,PANGHuan-cheng,LIYu-yi,TIANChang-yu,TANGJi-wei

9.其它

10.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孙卫国,程炳岩,郭渠,SUNWei-guo,CHENGBing-yan,GUOQu

11.土壤水分胁迫对杜仲叶片光合及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杨全,孟平,李俊清,张劲松,国琳,高峻,黄辉,YANGQuan,MENGPing,LIJun-qing,ZHANGJin-song,GUOLin,GAOJun,HUANGHui

12.新疆阿勒泰地区20cm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庄晓翠,张林梅,李海花,ZHUANGXiao-cui,ZHANGLin-mei,LIHai-hua

13.高寒草甸蒸散量及作物系数的研究刘安花,李英年,薛晓娟,王建雷,张法伟,LIUAn-hua,LIYing-nian,XUEXiao-juan,WANGJian-lei,ZHANGFa-wei

14.华北平原不同基因型夏玉米水分-产量响应关系庄严,梅旭荣,龚道枝,郝卫平,栗雨勤,柳斌辉,武雪萍,ZHUANGYan,MEIXu-rong,GONGDao-zhi,HAOWei-ping,LIYu-qing,LIUBin-hui,WUXue-ping

15.气象条件对若尔盖草地早熟禾生育期的影响卿清涛,侯美亭,王明田,田宏,QINGQing-tao,HOUMei-ting,WANGMing-tian,TIANHong

16.陇东黄土高原典型站苹果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杨小利,江广胜,YANGXiao-li,JIANGGuang-sheng

17.北疆棉花典型丰歉年的气象条件对比分析程相儒,张光华,李彦斌,毛炜峄,CHENGXiang-ru,ZHANGGuang-hua,LIYan-bin,MAOWei-yi

18.低纬高原滤减UV-B辐射对烤烟营养生长期形态性状的影响钟楚,陈宗瑜,,刘彦中,ZHONGChu,CHENZong-yu,WANGYi,LIUYan-zhong

19.黑龙江省森林NPP的遥感反演李秀芬,郑有飞,王晨轶,于瑛楠,LIXiu-fen,ZHENGYou-fei,WANGChen-yi,YUYing-nan

20.基于作物模型的温室环境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贾倩,刘洪,孙忠富,杜克明,JIAQian,LIUHong,SUNZhong-fu,DUKe-ming

21.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业务流程初步设计郭文利,权维俊,刘洪,GUOWen-li,QUANWei-jun,LIUHong

22.基于MODIS产品和SEBAL模型的三江平原日蒸散量估算杜嘉,张柏,宋开山,王宗明,曾丽红,DUJia,ZHANGBai,SONGKai-shan,WANGZong-ming,ZENGLi-hong

23.气候变暖背景下太原市霜冻发生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张霞,钱锦霞,ZHANGXia,QIANJin-xia

24.陕西省干旱预测预警技术及其应用景毅刚,张树誉,乔丽,沙道兵,李红梅,JINGYi-gang,ZHANGShu-yu,QIAOLi,SHADao-bing,LIHong-mei

25.焦作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的气候预测方法闫小珍,苗国柱,张随贤,李伟,黄克磊,闫小利,YANXiao-zhen,MIAOGuo-zhu,ZHANGSui-xian,LIWei,HUANGKe-lei,YANXiao-li

26.陕西果区苹果花期冻害农业保险风险指数的设计刘映宁,贺文丽,李艳莉,柏秦凤,梁轶,张涛,LIUYing-ning,HEWen-li,LIYan-li,BAIQin-feng,LIANGYi,ZHANGTao

27.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及成灾面积变化趋势分析郭永芳,查良松,GUOYong-fang,ZHALiang-song

28.基于SPI的近41年(1965-2005)河北省旱涝时空特征分析车少静,李春强,申双和,CHEShao-jing,LIChun-qiang,SHENshuang-he

29.中国农业气象 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时空分布及水稻花期的避害对策谢晓金,李秉柏,王琳,戴秦如,申双和,XIEXiao-jin,LIBing-bai,WANGLin,DAIQin-ru,SHENShuang-he

30.贵州高原寒潮灾害的气候特征分析张艳梅,张普宇,顾欣,钟静,刘书华,ZHANGYan-mei,ZHANGPu-yu,GUXin,ZHONGjing,LIUShu-hua

31.黄河三角洲东亚飞蝗夏蝗发生的气象预测模型信志红,张西健,XINZhi-hong,ZHANGXi-jian

农业气象范文第7篇

《中国农业气象》(CN:11-1999/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农业气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措施

一、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内涵

1、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概念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简单来说就是指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养殖业、种植业、林业以及畜牧业等生产过程中,为其因遭受气象灾害而带来损失所提供的保险。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既可以根据不同的农业种类进行划分,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气象灾害来进行界定。除此之外,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按照责任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即综合责任保险、一切险以及基本责任保险等。

2、实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重要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农民会因为遭受气象灾害而颗粒无收,从而影响到农民当年的经济收入。为了保证农民的稳定收入,国家推出了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旦遇到气象灾害,不管受灾程度如何,投保农民都能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与此同时,农业气象灾害保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让农民不会因遭受气象灾害而影响到下一年的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实行并推广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以宁夏为例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这里的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平原、高原以及盆地等,也正是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使得宁夏当地农民极其容易受到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威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气象灾害有以下几种:干旱、暴雨洪涝、大风沙尘、冰雹以及雷暴等,这些气象灾害不仅危害大,而且由它导致的洪涝、地质灾害等也时有发生,给当地农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当地政府以及农业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高宁夏地区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三、构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措施

1、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是构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举措。第一,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并坚持政府组织、整体规划、科技支撑以及注重实效的建设理念,从而进一步完善宁夏地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的规范化以及公正化奠定基础;第二,制定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建立多途径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应急预案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宁夏当地经常会遭受的气象灾害,并对应急预案实施动态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案中的内容进行修正以及更新。应急处置机制的建立落实需要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组织力量的通力协作,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协作联动以及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宁夏当地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第三,要借助法律武器来对宁夏当地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雷电灾害防护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进行有效管理,保证防灾减灾过程的规范性以及法制性,从而为之后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提供保障。

2、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

目前,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监测系统、监测站以及天气雷达等技术的运用推广,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水平,同时还实现了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且整个过程的准确性以及分辨率等都获得了较大提高。其中,当地政府可以在偏远山区、沿黄经济带以及气象站点稀少的区域,建设区域气象观测站;与此同时,重要水利工程、工矿区以及大型化工园区等区域也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的建设;另外,根据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对象,还要加大对旱情监测以及山洪、地质灾害、城市积涝等次生灾害的监测网络建设;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为农业防灾减灾打下基础。

3、建立高分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建立高分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在这一系统中,不仅要实现对城市、农村、水库以及河流等重点区域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同时还要提高该预警预报的精准度,对现有的农业干旱、霜冻、阴雨天气以及干热风等农业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及时更新以及调整,从而提高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以及水平。

4、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机制

宁夏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以及隐患排查等工作,对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有一个准确评估以及掌握,以此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从而为宁夏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还可以通过对气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来对极端气象灾害进行预测预警,将损失降到最低。

此外,为减少宁夏当地农业的损失,除了要推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之外,当地政府也要加大对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的投入力度,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城市防洪防涝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以及雷电灾害防御工程等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为有效防范气象灾害提供先决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想要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减少广大农民因受灾而造成的损失,就必须要在推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构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从而确保宁夏当地农民的增产增收,最终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恒,鲍文.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2):166-169,248.

[2]赵晓华,丁泽龙.浅析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7):698-698.

[3]鲍文.云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能力构建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643-647.

农业气象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 农村气象灾害 防御体系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292-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迈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结尾,中共中央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防灾防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服务作用。这一举措表明了中央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业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两个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农业进入新世纪以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全新的要求。

1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意义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应该以全面执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为总体要求,通过对各种气象资源和农业资源进行统筹和规划,从而达到提升农业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获得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的能力。通过这两个体系的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职能作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两个体系的建设应该遵循政府主导,财政保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参与,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要立足现实,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和布局,不断对建设制度和体制进行完善,不断提升体系的薄弱环节,从而切实提高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和服务的水平。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义就在于在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农业气象进行更为准确和详细的了解,以便能够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及时的采取措施,降低因为气息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害,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2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0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指出了要积极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两个体系的建设。辽宁省各个地区纷纷号召,从农村和农业气象灾害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农业基层体系建设过程中将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纳入农业发展体系中,从而全面夯实了农业气象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提高了气象服务于农业的能力,并在农村的很多乡镇地区建立了气象试验站、土壤水分观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等。同时,在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还积极的开展了农业气象预测和预报、农业情报、农作物产量预报以及农业气象观测等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在农村地区逐渐开展建立起来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应急预案和预防规划等风险管理机制,同时在农村地区广泛的利用农村广播、大喇叭、显示器等设备建立了以手机气象短信为主、农村大喇叭广播、气象预警显示器以及气象信息服务站为体系的农村气象信息预警网络体系。同时,还建设了与这个体系相适应的气象信息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和应急指挥机构,让农村和农业气象预警服务面积大大得到了扩展。建设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气象灾害服务体系,从而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农业在气象灾害减灾和防御方面的抵御能力,使农业和农村抗风险能力大大得到提升。

3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资金凑集难度较大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雄厚资金作为支撑,而这两个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是政府部门。这两个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要想实现气象灾害的防御规划细化到县级以下部门,组织机构、精确预报、自动化观测。气象服务站细化到乡镇以下,应急预案、风险调查、科普宣传、气象信息员细化到农村各个基层地区,信气象信息落实到家家户户以及防御灾害、灾情收集落实到人的目标实现,都离不开雄厚资金的支撑,尤其是我国西部的一些贫困山区,县城和中东部地区的一些不发达地区,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就没有雄厚的支柱性产业支撑地方的经济发展,其主导产业的规模和数量也比较小,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发展。这些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速度较慢,农村群众增产增收十分的缓慢。经济落后导致了这些地区的政府财政收入明显不足,其自身维持发展的难度就很大,更别说投入资金支撑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了。

3.2 难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西部很多地区依然有超过15%的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法及时接受到气象预警信息,在这些地区中,一些县城和乡镇以及农村地区还没有达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覆盖体系建设目标的最低标准,农业、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享受到防雷安全、气象服务、气象预警预报等公共的气象服务。在一些中中部地区的欠发达地区,这些现象同样表现十分明显。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占据建设的主导地位,其是这两个体系建设过程中两个主要的主体,这两个体系建设能否顺利的开展和实现,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政府部门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和支持力度是否能够到位。从实际情况上看,这种支持明显的不到位,地区的政府领导多数都会重视一些大项目所带来的政绩,忽视了这两个体系检核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3.3 技术支撑力度不足

目前,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气象观测技术的手段和技术比较落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甚至依然延续使用上个世纪传统的观测方式。农村气象监测站点网络布局十分不合理,气象预报和监测评估的水平低下,气象信息在收集、整理和传送过程跟中手段滞后,信息共享渠道不通常,气象服务业务缺少必要的针对性。两个气象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还没有与当地的主导性产业以及支柱性产业紧密集合起来。

4 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途径分析

4.1 不断完善专业化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的建设工作

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建设一个比较完善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体系,从而不断适应区域内特色农业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切实提高对农业气象监测服务的能力。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全面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GPRS定位技术,建立其能够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气象指标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不体系,以以及灾害检测诊断系统和指标体系。

4.2 进一步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减灾防灾气象服务工作体系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的能力较差,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机制,并制定完善的防范措施,从而做好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工作,提高农业抵抗气象灾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农业生产的损失。同时,在体系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不断的研发全新的农作物品种,通过改进生产方式和种植方式,切实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作物的产量。

4.3 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农业气象的服务能力

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特色和农业发展优势,积极的发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气象服务和农业天气预报工作,保证地区建设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更加具备适应性和灵活性,保证这个体系能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内大范围使用。在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不断的发展,最终完善气象服务的工作和业务,全面促进农业产业进步和发展。

4.4 在农业生产允许范围内,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强化人工对气象的干预能力

现阶段,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人工作用对天气的影响程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人工对气象因素进行干预,来实现农业生产安全和产量的提升,例如,在干旱季节,在天气,农业生产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作业。此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的不断强化政府部门各级领导的职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专业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服务队伍,保证气象条件能够向着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

4.5 建设综合的气象服务网络系统,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相应决策信息

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网站,尤其是要是要建设好农村基层的服务网站,同时还要不断地对气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同时还要组织专家组定期的进行交流和座谈,实现农民群众和专业人员的良性沟通和互动。

5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途径分析

5.1 提高体系监测和预警的能力

建设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需要不断提高体系的预警和预报能力,尤其是要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的预报能力要做到全面和提前。提高监测预警的密度,从而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这样有利于切实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全面性。

5.2 强化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建设,扩大预警的范围

要建立覆盖范围更为广泛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就需要建设更加广泛的信息网络,要做到建设一个区域范围内由县级通过乡镇级到达基层甚至是直接到达农户的信息传输网络。这需要我们采取多种途径和利用多种媒介的信息的传递方式,增加气象信息的传递量和传递效率。

5.3 建立其具有联动性能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防御机制,遵循“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完善基层的气象设施和工作人员的配置,使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防御机制更具联动性。

结语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防灾防御体系对于全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稳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当今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前提下,做好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工作十分的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娟,梁文光,郑广芬. 银川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 农业科学研究. 2014(04)

[2]赵伟明. 推进“两个体系”建设 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4(04)

[3]黄永东,吴剑芳. 广西省博白县“三农”对气象服务需求的调查与研究[J]. 北京农业. 2014(33)

[4]陈金华,吴文玉,杨太明,何彬方,王晓东. 基于Web-GIS的市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04)

[5]邓见英,曾海鹏,胡国强,王艳青,胡英超. 娄底市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23)

[6] 李芬,陈颖曼.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 山西农业科学. 2014(03)

[7]曹运平.我国气象服务三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北方经贸. 2013(12)

[8]彭亮,傅昭君. 万州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农业与技术. 2013(10)

农业气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健全和完善

1四川色达县地区的气候和农业气象情况概述

四川色达县的气候属于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零下0.16℃,最低温可以达到零下36℃,最高温一般在23℃,一年之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间可以达到2451.1h,平均降水量可以达到6514mm,降水大多集中在六月到九月。五月份一般是四川色达县的农业季节,在五月下旬,该地区的平均气温为7.5℃,气温偏高,降水量较多,日常时间较短,土壤的墒情一般。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季节常会出现强对流天气,主要包括雷暴、短时间暴雨、大风天气以及下击暴流等,就降水来看,文章所研究的四川色达县暴雨的降水量达到了23.4mm,降雨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中东部。从本次降水的雨量分析可以看出,本次降水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早夜间,降水区域的中心降水量达到了50mm,随着降水中心的逐渐移动,降水量和降水天气范围都有明显的增大。从总体上来看,该地区降水时间集中,降水强度大且移动性较强。强对流天气的出现会造成该地区出现山洪、泥石流等地质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为了避免该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该地区应该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在发生强对流天气时及时做好防御工作,保证牧草的正常生长和成活,而保证畜牧业正常发展是当前该地区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重点。

2当前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四川色达县地区属于纯牧业县之一,其经济建设基本以牧业为主,因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能满足农业气象服务的建设要求。地区要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首先需要地区的资金支持,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财政支出,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导致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工程难以开展。在这个体系的建设和运转的过程之中,要想高质量的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防御,就需要将体系运行扩展至地区的县级以下各个部门,并在基层之中大量建设气象服务站,设立气象灾害应急员和灾害防御措施等,这些体系功能的完善和建设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经济支援。四川色达县地区在发展过程之中不具有支柱性产业来支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较小,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产业收入,经济上的发展不足使得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财政缺口较大,增大了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难度。(2)难以发挥主体作用。根据部分调查显示,在部分地区的农业从业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之中无法及时根据气象服务信息进行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处理,在四川色达县地区还未能完成农村气象防御体系的覆盖,且在实际建设过程之中农业从业者并没有接受防治强对流天气气象灾害的培训,对于这种灾害之中需要采取的防雷安全措施、防泥石流措施等都没有充分了解和熟练地掌握。气候服务体系要想达到设计的效果,地方政府部门除了需要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之外还需要对该地区的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教育,对其接受到气象灾害警报之后的处理措施和安全防护体系进行教育。当前在该地区的气象灾害的思想支持建设显然质量不高,忽视了气象服务体系对该地区农业和牧业进行安全的重要性。(3)技术支持力度不足。当前四川色达县地区气象服务气息建设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该地区的气象技术发展水平不高。该地区对于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天气主要是中尺度强对流天气,对流天气的主观分析方法主要是对产生对流天气的天气系统及其周边的环境场条件进行分析,将其数据和中尺度对流天气的发生情况向分析和比对之后,得出结论。对其环境场条件的观察主要是通过雷达和遥感技术观察来实现的,一般在研究之中也将环境场条件分析称作对流天气图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基于传统的天气预报过程之中的天气图分析,通过观测资料构建对流天气的综合图来对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强对流天气的观测需要较为先进的技术支持,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气象观测所使用的手段依然是传统通过的人工观测,且在农村等基层地区,气象观测网络的布置不合理,无法做到全地区的观测,分布上存在部分地区密集而部分地区稀疏的现象,影响了气象观测的进行。因此,在未来的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需要提升技术支持的力度,将体系的建立和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

3建立健全气象服务体系的措施分析

当前在四川色达县地区气象观测和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气候观测预报技术的落后和政府财政支持的不足,因此,在未来的体系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1)完善观测预报技术的建设。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工程建设人员需要根据四川色达县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情况和分布情况,建设较为完善的气候观测预报体系,适应本地区的产业分布和发展特色,提升气象服务体系对该地区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由于强对流天气的观测技术特点,地区发展人员可以在建设之中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和高空观测技术对该地区气候变化进行观测,建立满足地区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预防处理体系。(2)发展减灾防灾气象服务体系。四川色达县的强对流天气会带来严重的地质气象灾害,其发生往往伴随着雷暴天气以及山体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对于该地区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该地区的农业从业者对防灾减灾知识的了解并不充分,往往在灾害之中无法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之中,建设部门要同时建立灾害处理体制,制定完善的灾害防范措施,在灾害之中尽可能多地减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在四川色达县建立气象服务体系的过程之中,为了提升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可以根据地区农业的发展特点来建设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气候服务体系,保证气象检测服务体系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之中具备适应性,可以更好地推动地区农业发展。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之中,技术人员需要针对地区情况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创新,完善有地区特色的气象体系。(4)建设综合性的气象服务平台。上文之中提到当前在四川色达县的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气象信息无法及时获知,从而影响了人们根据的气象信息进行提前的气象灾害防范的效率。因此,要想提升气象服务体系的效果,工程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传输媒介作为信息传递的方式,提升气象信息被人们了解的速度,从而提升反映灾害、预防灾害的效率。技术人员还可以积极使用互联网作为信息查询的渠道,实现气象资源的查询和分享,实现农业从业者和气象研究人员的沟通。

4结语

在农业生产之中提升对气候灾害的防范能力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实用性的气象服务体系可以降低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升地区经济发展,在当前在发展过程之中完善气象服务体系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

作者:侯海博 单位:甘孜州色达县气象局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25.

[2]韩颖,蒲希.中国的气象服务及其效益评估[J].气象科学,2010,(3):98-102.

上一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范文 下一篇:医疗保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