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7:49:11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1篇

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在我们双辽市开展后,我们双辽市那木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全体作为技术指导员参加了这项工作。工作中有苦也有甜,我身在其中,倍感科技示范县建设这项工作的伟大;倍感科技示范户在当地的重要性;倍感农民朋友对知识的渴求。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前进村发展扣种蔬菜大棚生产,记得我第一次去时,农民的目光是怀疑的,不相信我能带给他们什么,我就给他们讲温室结构,温室结构采光性能好,覆盖物以纸被、草帘子为主代替棉被,投入小,效益大,防寒效果好,棚内栽种的蔬菜品种,如黄瓜选用“长春密刺”,西红柿选用L402,芹菜选用天津实芹等,培育壮苗,严格控温,加强田间管理。通过经常的技术指导和交流经验,农民改变了看法,我每次去,问这问那,还留你吃饭,那时我不知道哪来的毅力,独自一人去指导蔬菜大棚生产,那段时间,锻炼了自己的毅力,体现出自我价值,通过不懈的努力,新建大棚20栋,每栋大棚300平方米,一栋300平方米的大棚平均年收入16000元,比种玉米增收10%,这期间我撰写了《大棚甘蓝套种菜豆栽培技术》,《白金库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种得好》,《种菜能手冯凯》,《大棚青椒高产增收》,刊登在省刊《吉林蔬菜》上,那段时间,我感觉很有意义,就是很累,我也快乐。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跃进村推广大葱生产,跃进村的种植模式多年与种玉米为主,改栽种大葱,农民很难接受。我就在农民唱长山家做试验,地块选用弱性黑土壤,品种选用章丘大葱,9月下旬播种,次年春天当葱苗长到12cm左右时,6月中旬移栽定植,生育期要加强肥、水、土管理,及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唱长山家前3亩地,全部栽种大葱,10月中旬陆续收获上市,共产大葱10625斤,当年秋大葱上市价每公斤1.2元,收入12750元,除去投入纯盈利12000元,跃进村的农民经常到唱长山的地里参观,都说栽种大葱,投入低,产量高,且省工易管理,陆续有7户农民栽种了秋大葱。在指导大葱生产时我以大葱为主题,撰写学术论文《大棚西葫芦复种秋葱栽培技术》《唱长山秋大葱栽的好》,《幼龄李园套种大葱栽培技术》,刊登省刊《吉林蔬菜》上,《大葱的栽培与利用》刊登在部级期刊《科技传播》上。看到这些成果,心里干劲实足。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农民朋友要劳动,想把他们集中上课,不是轻易做到的。我就在开会时去讲课,或休息时把人集中在示范户家中去讲,讲适合我乡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及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我们那木乡有10个村,分别培训11次,全年培训110次,通过培训,勇于发现人才,把素质较高的农民纳入辅导对象,通过培养,可作为农民服务的技术力量。各村示范户5户,辐射户10户,为示范户的普及与辐射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作为技术指导员,要掌握农业技术,懂得技术操作过程,并有组织和实施试验示范项目的能力,工作之余要时刻不忘学习,要经常参加各类培训班,系统地学习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田杂草防除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老师的讲解,领略现代信息、服务模式和内容,并定制《吉林农业》《农村科学实验》等材料,不断与外界加强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了解各地农技推广的成功经验,才能不断掌握新技术,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形势,充实自己,满足群众,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永远走到别人前面,胜任本职工作。

所以作为技术指导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时刻在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运用各种手段,培训农民,传播技术,推广主推品种,把高产高效的技术模式进村入户,让农民在先进的实用技术掌握中获得增产增收。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 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1.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 层的原始温室。

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亩,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

2.加快某地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2.1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

是由经济规律、社会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共同决定的,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各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每年要有选 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 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在某地市的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下,有计 划、有组织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项目确定后,各级财政都应拨付一 定经费,由市里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集中应用的新技术或配套技术。开 展以入户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开展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入户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户、养殖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 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每名技术指导员一般要联系20个示范户。在生产关键环节必须到户指导,并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经常回访,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指导单位、技术 指导员、示范户四者之间要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加强检查与考核。对表现突出的技术指导员和带动作用 明显的种养户给予奖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2.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技推广网络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相对于单个农户,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信息采集、技术采用、市场开拓三个方面有明显优势;相对于政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集体进入市场的载体,也是农业信息化的组织载体,在带领农民开拓市场方面有较为准确的切入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贴近设施农业种养户及满足其需求,是及时、准确、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风险。

2.3农业教科研机构与技术市场的推广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及在杭科研机构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经常会把某地一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实践环节。这样双方就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机 制,一方提供实践基地、另一方派出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到生产基地蹲点,参与技术开发、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技术推广活动。在农科教结合中,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科技力量,是科教兴农的重要环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始终坚持为5年杭州电大毕业论文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特别是适用技术培训更有针对性,把培训农民与技术推广紧密联系起来,农技推广、科研、教育等部门应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浙江农林大学、 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具有商品属性的物化类和部分易控制技术成果,虽然进入市场,但由于农业成果的生态区域性、不稳定性、时效性、时序性等特点,对价格的确定、风险的界定、权限的规定等问题,决定了推广技术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因此必须制定细致的规范,加强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

总之,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 推广系统、用户系统、研究和管理系统等。在某地郊区型现代农业建 设过程中,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要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 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高校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 构、涉农企业及民间推广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 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科]

【参考文献】

[1]高启杰.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8.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3篇

今年农业科技入户,改变过去单一服务为综合技术服务,收到明显的成效。科技示范户种植的中稻长势明显好于去年,但在扬花结实期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空秕粒增加,千粒重略降低,导致中稻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但从调查今年科技示范户、辐射户、非科技示范区农户的中稻产量分析,科技入户仍显现出增产潜力,达到科技入户目标任务。科技示范户中稻亩产622.8公斤,比辐射户591.7公斤的基础上增加31.1公斤,增长5.26,比非科技入户区普通户中稻亩产569.8公斤的基础上亩增53.0公斤,增长8.96,亩增收74.20元,人均纯收入3830元,比上年增加260元,增长7.3,单位产量节本10.5,科技进步对农业的增长贡献率提高10.2。

在“技术首问制”方面,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青龙镇龙朝村3社科技示范户钟显莲及辐射户共18户饲养了4000余只兔子,电话求助需要一名养兔专家给他们讲解防病等技术,通过指导员及时联系养兔专家胡天刚到该片区传授养兔技术,为钟显莲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通过“三到户”(操作技术规程到户、农技短信到户、科技人员到户),我们做到了“三提高”(提高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提高示范户的技术接受能力、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三满意”(农民群众满意、科技人员满意、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满意)。

二、精心组织,措施得当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确保今年农业科技入户项目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李小平同志为组长,县政府办、财政局、农业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福集、青龙等10个镇分管农业副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把科技入户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农业局成立了以农技推广研究员、首席专家李宗友同志为组长的9人组成的农业科技入户专家组,专家组下设技术指导组,镇设技术指导小组,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竞争、招投标后确定了农技推广中心和县农广校为培训单位,县专家组根据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农办科[20__]40号)和县政府“关于切实抓好大春生产的意见”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20__年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技术指导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实施范围、实施步骤、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及其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制定了“__农业科技入户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检查工作计划”等。

(二)精心组织,突出创新

去年,__的科技入户工作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展的创新服务是比较好的,受到部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好评。今年,县专家组认真总结去年的成功经验,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制定了《__20__年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入户和技术推广工作制度,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县农业局与2个技术指导单位,2个技术指导单位与50名技术指导员,50名技术指导员与1000户科技示范户之间分别签订了技术指导服务合同,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抓好《科技示范户手册》和《技术指导员手册》的使用和管理;按照实施方案和实施步骤分阶段督促检查等工作,在工作中,突出创新:

1、突出“四大创新”,确保技术到户到位。继续推行05年“五子服务”(即对示范户授发一块牌子,为技术指导员印制一张片子,给技术指导员佩戴一个“卡子”,让技术指导员带着一本“方子”,给技术指导员揣着一本“册子”),实行技术首问责任制,开展农技短信互动服务,开展关键技术的比武大赛。

2、建立四个服务平台。从今年3月起,农业局建立了“技术短信、专家热线、电视专栏、农业信息网站”四个服务平台,拓宽科技服务领域。以此推动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向纵深发展。发出技术短信320条,专家热线接待125人次,办电视专栏8期次,农业信息网站15条,被点击4576次。

3、搞好关键环节的检查督促,阶段考核。县专家组分派5个小组,深入到科技示范户检查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指导技术情况和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情况。对每位技术指导员所负责的科技示范户进行现场抽查和电话抽查,共进行了3次。即在6月上旬,水稻播种至移栽阶段督促检查;7月下旬,中稻移栽至施再生稻促芽肥阶段督促检查;10月下旬,中稻收获至再生稻阶段督促检查。事实证明,督促检查既对前阶段工作的肯定、查漏补缺,又 是对下一阶段工作的部署,督促指导。

4、利用科技治旱。为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县专家组还为科技示范户办实事,采取以科技治旱等方式,大种土豆,免费为1000户科技示范户提供土豆种50公斤/户,免费为50户科技示范户提供20元/户的秋菜苗、种子,此举受到农户普遍欢迎。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1、抓技术指导员的综合素质培训。3月24日,召开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综合技术培训会,除县农业局专家对技术指导员开展水稻、龙眼、甜橙丰产技术培训外,还邀请县水产局、畜牧局的专家对技术指导员进行稻田养鱼、生猪育肥技术培训,以提高全体指导员的综合服务能力。

2、抓关键技术,促科技入户“五到位”。今年4月4-5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成果推广处赵耀辉副处长一行6人检查__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对全体指导员搞好这项工作增添了动力。由于县专家组成员的多次督促,阶段考核和各位技术指导员的辛勤努力工作,突出工作重点,整个科技入户工作做到了“五到位”:一是入户指导到位。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8次以上,多的达12次以上,平均9.5次,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100,做到进农家门,说农家话,知农家情,做农民朋友贴心人;二是技术培训到位。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组织培训并指导实施。据统计,召开镇培训会70次,村组会480次,院坝会718次;培训骨干农户1000人,辐射带动户2万人;印发技术资料明白纸5万余份,创建科技书屋14个;三是主推品种和技术到位。重点推广Ⅱ优602、Ⅱ优2号、宜香优1577、川香优2号、川香优5号等主导品种。在主推技术上推广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实行旱地育秧和湿润稀播壮秧、适期早播早栽,推广规范化栽插,“三维一体”栽培,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按照“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N、P、K和微肥配合施用和重底早追”的施肥原则,98以上的示范户在整田时,都将农家肥、磷肥、钾肥、锌肥和60的氮肥作了底肥;30的氮肥作了分蘖肥),规范化栽插技术(以宽窄行为主,开厢条栽为辅的规范化栽插技术。1000户示范户中有958户应用了此技术,占95.8),综合防治病虫(除指导示范户对水稻实施健身栽培外,对达标田块进行第一、二、三代螟虫和纹枯病防治,防治率达95),狠抓再生稻增产技术;四是辐射到位。1000位示范户辐射带动2万户农户;五是物化补贴到位,农业局无偿为每个科技示范户提供60斤尿素、4包井岗霉素晶粉,以确保再生稻促芽肥施用和中稻纹枯病防治,还免费为示范户提供土豆种和秋菜苗、种子。

3、抓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培训会、镇村会、院坝会、赶集咨询和省、市、县报刊台站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报道,省级以上报刊刊登8篇、市级14篇、县级15篇文章,局农业信息网站的15条信息中,有2条被省农业信息网站选用,其中的1篇又被中国农业信息网站选用,营造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六项任务,圆满完成

由于今年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精心组织、措施得当、狠抓落实,圆满地完成了首席专家廖西元教授在南京会议上提出的六项硬指标:一是把握关键季节,组织实施,编写简报7期;二是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指导技术8次以上,多的达12次以上,平均9.5次,把关键技术教给了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三是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辐射户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如4月下旬初,__不少农户刚栽完中稻就遭受连阴雨天气,所栽的中稻秧子不走根,严重翻黄,福集镇水竹林村7社科技示范户朱成六、福集镇华安村10社科技辐射户郑川辉心急如焚,分别打电话给技术指导员。县首席专家李宗友同志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华安村,亲自到田间“问诊把脉”,开出“处方”,农户及时对症下药,10余天后,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都打电话到县农业局和镇农技站以表示感谢。技术指导员阮吕生接到辐射户梁家成的中稻被病害侵害求助电话后,火速赶到现场,及时指导梁家成防治了水稻病害。天兴镇场口村8社科技示范户童兴记今年种植中稻8.2亩,3.8亩稻田养鱼,还养了3张春蚕。当看到他家水稻长势好,鱼儿在田中嬉游,手中数着卖春蚕2984元钱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技术指导员胡绍杰多次到他家指导,他逢人便说,是科技入户让他发家致富,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四是水稻测产,按要求如期完成。从县专家组和50位技术指导员测产分析,科技示范户中稻亩产622.8公斤,辐射户591.7公斤,科技示范户比辐射户亩增31.1公斤,增长5.26,比非科技入户区普遍亩产569.8公斤的基础上亩增53.0公斤,增长8.96,完成目标任务;五是半年工作总结和全年工作总结上报及时、准确;六是县首席专家李宗友撰写的论文《农业科技入户是服务三农的最佳选择》受到县委、县府领导的重视。

今年科技入户工作,我们认为效果确实不错,是益民工程、富民工程,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能整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发展。

四、问题与建议

我们认为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需提高。从今年粮食价格开始上涨以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粮食直补,种粮积极性一度高涨,但好景不长,生产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远大于粮食价格上涨水平,从种植业间比较,种粮效益最低。希望国家增加农民补贴,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入户工程总体国家投入20万元,按3个1/3的安排,一个示范户只有80元,杯水车薪;50个技术指导员一年人均1600元,按最少不少于85天的要求,一天只有18元,希望今后的工作中加大投入;三是我们虽然对技术指导员进行了水稻、稻田养鱼、生猪育肥、龙眼、甜橙丰产技术等综合知识的培训,但对后三种技术较差;四是推广旱地育秧仅占30左右,未达到标准,在今后科技入户工作中,我们将加大力度推广旱地育秧。

五、翌年科技入户,更加扎实工作

针对翌年的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我县将认真总结去年、今年的科技入户工作,一如既往地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精心组织,突出创新,狠抓落实。重点抓好七项工作:一是根据农业部、省农业厅科技入户工作要求,结合__实际,制定了《__20__年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并严密组织实施;二是突出创新,助推__科技入户;三是开展阶段督查,狠抓关键技术落实,实现“五到位”;四是大力推广旱地育秧;五是实行技术首问责任制,搞好综合技术服务工作;六是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科技入户辐射作用;七是进一步探索科技入户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技术”和“人”的来源

中图分类号:S-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98-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了供养占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发展现代农业尤其重要,现代农业是指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以更加先进、更加环保等技术发展农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并逐年递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并明确:“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长期的重大问题。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我国粮食实现“八连增”,并连续5年超过一万亿斤。它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不断提升。粮食供需平衡的压力并没有因为粮食产量达到一个新台阶而有丝毫的缓解,而靠资源性的增长已经没有更多的前途。因此只能挖掘内涵的潜力,也就是着力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这要靠土地节约、劳动力节约、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

1 农技推广最大问题是技术源头缺失

农民碰到技术问题,不找推广站,反倒依赖直接将技术送到家门口的农业物资销售等单位。现在的农业技术推广以省地县乡四级推广网络为主体,以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作为补充,即“一主四元”。在实践中,现有的四级推广网络已经远不能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现行的农科推广体系中,农业推广服务部门有推广责任,但没技术,而有技术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却没有推广任务,科技创新的源头高校和服务的对象农民是脱节的,现如今粮食丰收,但粮食价格还在不断攀升,原因在于相对于生产的增加,需求变化更快、增长更快,这在一个经济成长国家特别是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解决这种供需平衡压力,应该讲在我们国家选项不多。靠资源性的增长已经没有更多的前途,我国无论是耕地资源还是水资源,总量非常不足,捉襟见肘。因此只能挖掘内涵的潜力,也就是着力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这要靠土地节约、劳动力节约、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科技。

(1)农技推广应坚持“一主多辅”,重视市场化多元主体的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这些企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了大量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一支有效的力量。

(2)设置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以专职或兼职身份投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专家带项目、带成果进农业龙头企业、进农户的方式,建立起无缝对接渠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和推广。

(3)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各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每年要有选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在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项目确定后,各级财政都应拨付一定经费,由市里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集中应用的新技术或配套技术。开展以入户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贴近种植户及满足其需求,是及时、准确、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以合同形式把企业、基地和农户连在一起,各自发挥其优势,共同开拓市场空间,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2 推广人员来源

在经济发达地区主要不是缺经费、缺条件,而是缺少农技推广人员,很多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后继乏人。在不发达地区,则是经费不足、条件有限,自然也挫伤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有些偏远地区,乡镇农技推广站既缺乏基本的工作条件,也缺乏相应的工作经费,困难局面和现象非常突出。

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准入制度,提高农技推广人员总体水平。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在岗位设置中单列“推广类别”,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推广津贴等,鼓励推广专家扎根基层,服务农民。以增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充实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力量。广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合作社等活动,选择当前农民急需、技术发展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真正把科技输送到田间地头。建议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供决策依据。人事部门也要完善乡镇农业科技机构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机制,避免技术职称评定从省到乡镇是一个标准,仅注重获得多少科技成果和有多少的不利做法,放宽科技成果和数量要求,重点关注其工作实绩,同时也要把好评定和质量关。推广人员履行的是公益性职能,提供的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理应享受与公务员平等的待遇。各级政府必须按规定把推广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待遇不低于当地同级公务员的标准,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总的来讲,如果按照中央要求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在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所作为的话,通过科技来保障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是很有希望的。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5篇

1样本及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填答问卷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选取河北省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以及区位特征具有一定差异的地区作为分析样本,选择石家庄、沧州、保定、承德4市。在被调查农户中,男性占69.82%,女性占30.18%。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21~60岁之间,所占比例达91.66%。年龄在20岁及以下所占比例为6.90%,在61岁及以上所占比例为1.44%。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达83.97%,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5.17%。农户的文化程度越高,可能越容易接受现代农业技术和新的农业技术理念,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可能更广。从家庭所处地理位置来看,家庭位于山区的被调查者占18.45%,家庭位于(山前)平原的被调查者占64.58%,家庭位于城市郊区的被调查者占16.97%。在被调查者的家庭收入来源中,45.75%的靠种植业收入为主,所占比例最大;30.72%的靠打工收入;靠个体经营、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收入的分别占8.62%,6.96%和3.31%。通过对被调查农户的纯收入进行分析,家庭纯收入不多于5000元的被调查者占48.73%;家庭纯收入不少于5001元,并且不多于10000元的被调查者占31.47%;收入不少于10001元的被调查者占19.79%。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2.1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薄弱

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资金投入逐年加大,但从总体投资规模与现实需要看差距仍很大,加上河北省市县两级财政困难,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仍相当薄弱。据河北省农业厅调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表现为“五缺”:一是缺少办公用房的达87%;二是缺少仪器设备的达60%;三是缺少交通工具的达95%,绝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靠走路和骑自行车下乡;四是缺少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达98.5%;五是缺少运转经费。除少数市县外,多数地方没有开展公益的正常运转经费。

2.2农业技术推广主渠道作用不明显

调查显示,农户现有技术来源于亲朋好友的占26.36%,来源于种田能手或大户的占22.55%,来源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占14.88%(见表1)。从理论上讲,来源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较其他来源应更科学可靠、更能得到农户信任。但调查显示农业技术推广站并不是农户现有技术的主要来源,这可能与农户的认知和习惯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内容、方式以及频度等方面无法有效满足农户需求。从农业从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看,农户认为“没什么效果”和“不是很满意”的占62.13%,认为还可以的占36.1%,认为很满意的仅占1.86%。调查显示,认为技术不成熟的农户占31.58%,认为缺乏当地适用技术的占32.49%,认为农技人员少的占39.52%。可见,在推广现有农业技术中,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2.3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农户需求偏差大

农户依靠技术增收的特征愈加明显。调查显示,在农户所需技术中排前3位的是良种、防病防疫和高效化肥,分别占31.23%、18.46%和12.97%(表2)。这三类技术与农户所依赖的土地自成一体,其推广和运作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和农户增收。对于农户已得到技术服务的调查显示,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培训、技术价格信息等三项内容,是技术服务供给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21.89%、22.23%和22.62%。但针对这些服务内容,认为提供技术不贴近当地实际的农户所占比例高达48.96%,认为技术服务过程不连贯的占27.31%,认为技术服务时间与农户劳作时间有冲突的占23.73%。

2.4农技服务站点数和服务频度不够

河北省农户特别是山区农户居住相对分散,要保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传播和普及效果,从客观上要求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数量,但碍于资金、技术和人员等各方面限制,在被调查区域内有乡村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仅占33.07%,这些农业技术推广站只能满足农户需求的59.5%。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严重短缺与农户的期望形成了强烈对比,调查认为有必要建立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占81.54%,认为有必要建立村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占87.06%。服务频度也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户在推广农业技术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多种多样,其自身能力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农技人员全方位、连贯性的频繁指导成为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年中农户没有接受过技术指导的占51.64%,只接受过1~2次技术指导的占32.89%,而接受技术指导次数在3次以上的农户仅占15.46%(见表3)。可见,农技服务次数过少,也是占43.29%被调查农户的共识。

2.5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需要改进

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主要有现场示范、咨询培训、发放资料及技术承包,用这四种方式接受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农户分别占40.56%、25.22%、20.98%和13.24%。但对农户偏好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调查显示,农户对现场示范和技术承包的期望比例明显上升(见图1),因为这两种方式农技人员能直接深入到田间地头,能更有效进行答疑解惑。农户对咨询服务和发放资料的期望值有所降低,一是农户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发现实际问题和掌握书本技术有一定难度;二是这两种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缺技术、农户缺服务”的现状。在注重改进推广方式的同时,应逐步拓宽农户学习农业技术的渠道。农户认为最有效的农技学习方式依次为:农技人员下乡到户指导,科技示范户或专业大户传授,向邻居或亲朋好友学习(见表4)。可见,农户均偏好现场指导、现身说法等更直接、更可靠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和学习方式。

2.6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除注重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次数和方式外,还需要在服务质量、自身素质等方面改进提升。49.23%的农户认为技术服务时间要注意结合农民劳作时间,26.31%的农户认为农技人员本身的科技素质需要提高,23.22%的农户认为农技人员的服务态度需要改善(见表5)。当然,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完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户认为应从引起领导重视、在村里建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农户开展技术讲座、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资金的支持、提高农户文化水平、多引进高科技人才、修正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等方面改进服务(见表6)。

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3.1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三者缺乏良性协作机制

从河北省整体情况看,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教育、推广结合不紧密,缺乏科研主动服务于推广的引导机制。一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强,“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比较多,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养殖业、加工业等重点领域技术成果缺乏,尤其是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中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较少。二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个体系相对独立,衔接不够,这种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导致有效分工和密切协作缺失,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人才评价导向不尽合理,“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应用,重研究、轻推广”现象普遍,对于能直接服务“三农”的实用型专家激励不够。四是因政府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中介组织等各类推广组织之间缺少沟通和联合,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难以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合力。

3.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对技术推广工作创新不够

部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因循守旧”,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创新,以从上到下呆板的工作方式主导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较少顾及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致使技术服务不到位,与农业产业需求“两张皮”。调查表明,当前农民获取农业技术的第一渠道是凭经验自己摸索,有50.16%的农户将其列为主渠道;排在第二位的是邻里亲朋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以此为主渠道的农户,占18.12%;排在第三位的是农资销售部门占13.21%;排在第四位的是电视录像,占10.78%;排在第五位的是农业科技人员,占7.73%。从调查数据看,农民期望和农民实际获取农业技术的渠道对比存在很大差距,这反映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推广工作创新上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3.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供给与务农劳动者需求不匹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老龄化、妇女化和低素质化等“三化”现象和老人、妇女和儿童等“三留守”问题更加突出,务农劳动者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和新模式的接受吸纳能力减弱,而对其简约化、多样化、个性化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迫切需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提升自身素质,创新推广服务方式,不仅要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学,还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与农民需求相比,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供给上面临很多困难:一是按照2007年河北省规定“人员编制一律在现有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的要求[1],农业部门内部财政开支人员调剂不足的需要在县域内调剂。但因各县区相关部门各自强调部门重要性,调剂财政拨款的编制很难,加上农业部门待遇低,发展空间狭窄,人员进入农业部门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县内调剂难度大,人员落实困难。从目前到位的区域站技术人员看,主体部分从县级农业部门调剂,这部分人员多年没有在基层从事技术推广工作,动手能力较差;另外一部分是从乡镇调剂的,存在知识老化问题。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法要求农技人员“具有中等以上有关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此标准是按照1993年情况确定的,现在看要求偏低;而后半句规定有很大的灵活性,难以控制。三是大量不具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素质的人员被录用,其中既有人情因素,又有政府机构改革因素。有些机构改革分流人员,有的难以通过其他渠道安置,就被安排到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四是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件艰苦且待遇偏低,多数农业院校毕业生宁愿改行留在城市,也不愿到县乡基层单位工作。加之县乡经费普遍不足,推广人员缺乏接受培训和更新知识的机会,使得其实际业务水平难以提高。这就造成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供给与务农劳动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

3.4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乏政府长期稳定支持

当前,河北部分基层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投入方面陷于两难境地,既要贯彻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加大本级财政对推广工作的投入力度,保障农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又限于财政增长空间有限,不同程度地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问题,技术推广必需的技术培训、检验检测、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更是难以配置。据调查,河北只有少数县财政给每个区域站2~3万元的工作经费,而绝大多数县没有工作经费,基层农技区域站多数只能靠经营来弥补工作经费不足,长此以往又会走到“推广经营一块抓,事业企业混着办”的老路。不少地方政府领导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认识不足,加之编制调剂和地方财政资金困难,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乏政府长期稳定的支持和投入,在市场化与公益化之间反复和摇摆。实践表明,当粮食生产严重滑坡时,政府就会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定扩大农技队伍,但扩大队伍却不相应地增加财政投人,而是部分地靠开发创收等来维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当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市场、财政等各种因素冲击时,政府就以商业化、“三权下放”、消减机构人员等方式勉强维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生存,这种政策上的摇摆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带来了严重影响[3]。

3.5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简称推广法)显得很不适应,技术推广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原则性规定多,在关键制度设计上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行政协调手段运用较多,依法处罚等手段运用较少;对有的违法行为没有设定行政处罚或者设定的行政处罚没有规定具体标准,造成执法无据或实际操作困难;当出现问题时,责任人应当在什么范围内追究责任以及如何追究都不明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监督落实难,基础设施等工作保障落实缺乏制约,问题出现过程中无人管,有时即使违反了规定,事后也很难追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资产被平调、农技人员待遇不落实的成本很低;《推广法》中虽然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的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但因缺乏职责分明的资金使用具体流程和最低限额比例规定,致使这些专项资金部分或全部成为可有可无的弹性经费,法律的严肃性受到挑战。

4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政策启示和建议

4.1推行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式

在推行创新推广服务方式中,应鼓励农业科研、教学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一是推行远程服务方式,解决农户与专家见面难的问题。推广藁城市“三电合一”科技服务模式。该模式以县级农业科技服务大厅为龙头,以乡镇区域站服务厅为枢纽,以村级服务站为基础,整合电话、电脑、电视等媒介,建立电话咨询区、电脑查询区、科技影视放映区、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区、科技书刊阅览区和检测化验区。利用“12316”智能自动应答热线,开通声讯与人工相结合的科技热线电话。利用专家远程诊断技术,解决农业专家与农户对话交流难的问题。二是推行“一线式”服务方式,解决科技人员现场服务难的问题。借鉴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机制,开展科技人员包村联户示范活动,每县确定一名首席专家,选聘100名技术指导员,每名技术指导员指导10个科技示范户,针对农户个性化需求,开展一户一策指导,形成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相衔接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传播网络。三是推行大众传播服务方式,解决新技术推广速度慢的问题。完善短信综合服务平台,将时效性强、覆盖面大的农业政策、病虫防治、技术建议及时发送给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解决政策宣传和技术传播中存在的“县级一大本、乡级一张纸、村级一句话、农民听不到”的老大难问题。四是推行多元化协作服务方式,解决综合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专家作用,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发挥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的技术信息优势,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帮助他们创建品牌,发展销售服务网络,促使形成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见图2)。

4.2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

建立体系完整、职责明确、管理科学、制度健全、考评客观的运行机制,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按照“每项工作有制度”的原则,强化内部管理,制定包村联户、财务管理、定期培训、人员管理、考勤考核等制度,并根据农技人员专业特长及工作职能进行分工,明确岗位责任,量化工作任务。二是健全考评机制。在考核推广机构时,应建立由县级农业部门、服务对象代表(如科技示范户、科技进村服务站、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共同参与的综合考核激励小组。按照考核程序,通过调阅工作日志,向服务的乡村领导、科技示范户、农户代表发放评议卡或电话抽查,对农技人员日常检查和业务知识考试等方式,客观评价农技人员业绩和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建立循环管理模式。借鉴河北省鹿泉市机制创新的成功经验,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建立一套能够使各项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使农技服务可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即PDCA工作循环管理模式。PDCA是英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总结处理)四个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其基本原理是,做任何事情一般都要经过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处理四个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服务质量方针和目标,做到一切工作有目标;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流程、服务规范和工作制度,做到一切工作有程序;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文件,做到一切控制有文件;推行“过程化”管理,做到一切程序有控制;建立可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做到一切工作有改进。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整体工作循环,每循环一周,解决一部分农民需求问题,并为下一步服务循环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实现推广服务质量的螺旋式上升。四是制定工作流程。对各项主要过程必须采取的作业技术、活动步骤及服务过程中每个农技人员承担职责、完成时间等以程序形式规定下来,形成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图,制订月工作安排和周工作安排,记好工作日志,做到一切工作有安排、一切工作有记录。特别在全年工作运转、业务调查、主要技术服务、技术人员工作月历等方面,用细致的规范文件确定所有推广业务的流程和要求,使各项推广业务在可操作性上得到规范,在实施后也能得到适当控制和验证(见图3)。

4.3建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

广管理体制200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出台后,河北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要建立以行业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县办县管”,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推跨乡镇设置区域站模式[4]。2008年,河北省政府对全省167个县市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核批复。为了实质性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2008—2010年河北省财政共拿出1亿元,重点扶持区域站或乡镇站购置仪器设备,改善工作条件。但由于河北是农业大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县级财政贫富不均,农户耕地少且分散,在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编制落实难、经费没保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鉴于此,政府应加大推进力度,解决领导认识、编制调剂、经费保证等突出问题;对服务半径大、准予在乡镇设站的山区县,应切实保证培训和办公用地,并尽快将管理权限收归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建立区域站或乡镇站激励约束机制,采取优先评聘职称、上调或增加工资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技人员到基层站工作;建立农技人员选拔聘任机制,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方式,选拔专业技术人员进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强基层农技区域站和乡镇站在岗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解决非专业人员顶编占岗问题,确保专业人员比例;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坚决把经营从中剥离出去,避免出现职能错位问题。

4.4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保障政策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公益机构,政府应在工资、福利和工作经费上提供充分保障,明确实现统收统支制度和全额拨款,取消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一是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条件建设。遵循“国家和省级保基建、县乡两级保运转”的原则,建议发展改革部门尽早启动并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条件建设范围,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二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预算制度。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投资强度有较大幅度提高,将国家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到0.5%以上;改变农业技术推广费用投入结构,调整事业费和项目费的比重以及事业费中人员费用和业务活动经费的分配比例,将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费拨款中业务经费的份额保持在适当比例。三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投入方式。处理好公益性和市场化技术推广的关系,对事关稳定和粮食安全领域的公益性技术推广采取稳定支持,经费主要用于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技术培训和服务等公益性事业;对可通过市场方式推广的技术,采取市场竞争择优的方式,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广。四是国家财政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事业费。在地方政府保障农技人员工资基础上,督促各地完善基层农技人员社会保障,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对无法负担推广人员养老保险等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的县乡两级财政给予补助。

4.5修改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

建议尽早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地方法规。建议在修改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为国家公益性和社会商业性两类,把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性为公益性推广机构,使其公益性职能成为法定职能,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因素对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干扰。建议明确实行县以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垂直管理,县可结合实际在乡镇设立派出性的推广机构或向乡镇派驻国家农业技术员。应把推行农技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纳入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实行公益性岗位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职业资格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建议在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农业技术员,并依据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补贴纳入财政转移支付。建议在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明确提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管理社会商业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具体责任,细化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措施,双向制约。建立基础服务设施和保障条件处置审批制度,规定下一级政府在变动或处置基础服务设施和保障条件时,必须向上级政府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

4.6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保障体系

第一,建立组织体系。石门县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列入政府日常工作。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发改、财政等20个部门、20个乡镇(区)和国有农林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农业局局长任主任,负责组织协调。同时,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开会2~3次,召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职业农民培育有关重大问题。

第二,完善政策体系。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范化运行,2013年,石门县人民政府下发了《石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2014年,石门县人民政府又下发了《石门县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意见》,明确了石门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奖励的相关办法,为加快推进石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制度保障,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三,强化财政支持体系。石门县财政每年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经费20万元,并积极引导整合阳光工程培训、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巩固退耕返林资金、茶叶柑橘发展基金、粮食生产高产创建支农惠农项目资金500多万元,着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与生产扶持。比如,今年选送30名柑橘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到湖南农大集中培训3个月,就是由县委领导亲自调度整合了4个单位的教育培训资金。

(二)狠抓教育培训

第一,遴选学员。石门县在学员挑选时,设置了基本条件,规定年龄18~55周岁,初中文化;有强烈农业从业意愿;占有一定农业资源,分产业划分,分别为茶叶8亩、柑橘5亩、水稻30亩、露地蔬菜5亩、设施蔬菜2亩。按个人自愿申请,乡镇初审,县级遴选程序确定。

第二,因需施教。一是建立师资库。石门县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精心挑选了一批熟悉三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与接地气的能工巧匠,组成了由“省市县农业专家+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研究员、教授+土专家”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

二是构建教育平台。经公开招标并报省农业厅审定,确定了石门县行政学校和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石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并在全县范围内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高产创建示范片、农民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农业企业基地中确定了20多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

三是创新方式方法。石门县根据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素质要求,在办班形式上,把季节性短期班(7~15天)与产业后继者人才培育长班(2个月~1年)有机结合,在教育教学上主要采取“理论授课、基地实训、参观考察、经验交流”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对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实施7天短期技能提升式培训,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实施15天“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养,力求让培训学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见实效。

(三)实施认定管理

第一,抓职业农民认定。根据《石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试行办法》,按照茶叶、柑橘、水稻、蔬菜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自愿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县茶叶办、县柑橘办、农业局粮油经作股、县蔬菜办审核;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再进行7天公示五个步骤开展认定工作。目前,石门县已认定第一批茶叶、柑橘、水稻、蔬菜产业初级新型职业农民50人,县委、县政府还专门召开了会议,为其发放石门县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并给予每人1000元奖励。

第二,抓动态管理。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石门县还将每年开展4天研讨式经验交流培训,以惠农新政策、农业新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经营管理知识为培训内容,并对职业农民资质进行年审,一旦无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将取消其资格,不再享受扶持政策。

(四)开展多项扶持

第一,技术扶持。石门县成立了农业技术专家组,制定了《石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实行县、乡农技指导员结对挂钩,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提供农资、农技、农机、产销信息等综合服务,并将帮扶指导的成效与农技指导员的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以调动他们跟踪服务的积极性。2013年,县、乡农技指导员上门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指导2000多次。2014年春节以来,为指导职业农民抓好茶叶产业,石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团队在年初春茶培管、清明节前后及春茶制作期间,分三次为培训学员上门服务,指导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200多次,受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欢迎。

第二,政策扶持。石门县对认定后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土地流转、农业项目、涉农优惠、金融信贷、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等六方面给予扶持政策优惠。县信用联社为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改进工作方式、创新信贷品种,推出“农房新政”,精简贷款流程等举措,解决新型职业农民贷款抵押难问题,办理此项贷款186笔2856万元,其中,由国家全额贴息贷款112笔1786万元。三圣乡新型职业农民刘玉龙用农房抵押,向信用社申请小额担保贴息贷款30万元,添置制茶设备18台,使海拔1027米泰青山上的茶农以及邻村近300多村民的鲜叶得以就近销售。

第三,项目扶持。一是承担试验示范项目。石门县把一些农业试验示范项目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并由相关部门派出技术指导员跟踪指导,为他们解决资金、科技推广方面的困难。2013年以来,丰瑞乐家庭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黄云华承担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石门县实施的超级稻“种三产四”粮食丰产工程和“三分田养活一个人”粮食攻关项目,2013年“三分田养活一个人”粮食攻关项目经省、市、县专家联合测产验收,水稻亩平产量达749.8公斤,高出预期目标产量49.8公斤,更超出当季水稻平均亩产量250公斤,在石门县粮食主产区蒙泉镇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二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石门县坚持把水利、农开、国土、农业等部门项目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突出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为他们解决生产中的水、电、路等问题。两年来,已整合资金3000多万元,改善了机耕路和灌溉设施问题。如二都乡卫星村新型职业农民易先秋承租流转土地558亩,创建“秋兰家庭农场”,主要从事水稻、柑橘、油菜、蔬菜的生产与销售, 2013年以来,石门就为其投入500多万元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列入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石门县将茶叶、柑橘、水稻、蔬菜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全部纳入县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管理范畴。2014年,给每位培训学员发放500多元物化补贴,每名技术指导员均上门指导8次以上,以支持他们开展有机茶生产和柑橘、水稻、蔬菜高品质化栽培。

二、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技能的提升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增强了培育对象多方面能力,使其不仅掌握生产、统防统治、农机具操作等实用技术,而且还涉猎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成为当地推广农业技术,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佼佼者。如,雁池乡横断山村新型职业农民周健,2010年打工返乡创业,种了20多亩茶叶,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和种植加工技术的欠缺,生产的茶叶品质差、效益低。2013年10月参加茶叶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拓宽了发展思路,提升了经营水平,提高了专业技能,流转土地80亩,建成了100亩高标准生态有机茶园,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名优茶叶加工厂。在他的带领和县农业局的支持下,全村新发展碧香早、槠叶齐良种茶园400多亩,茶园总面积达到800亩,成为了茶叶生产专业村。为让新扩茶区尝到发展茶叶生产的甜头,促使茶农加大茶园培管力度,今年春茶上市期间,他又履行社会责任,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2~0.5元价格收购鲜叶,充分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

特别是在湖南农业大学长训班学习一年的学员,目前均成为加工企业的生产骨干。如茶叶长训班学员曹哲星,以前对茶叶生产有兴趣无技术,效益一直不太好。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实践,被石门渫峰名茶有限公司录用,他虚心好学,技能提高很快,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参与制作的“石门银峰”茶样,荣获石门县第四届“茶王”赛“银茶王”称号。

(二)促进了石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带来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变化,许多新型职业农民发挥知识新、信息灵、政府扶持力度大等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和建立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规范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经营,促进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为农民实行经营形式的转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2014年上半年,全县新增家庭农场7家,专业合作社20个。如所街乡黄虎港村新型职业农民唐生雕就领衔一家拥有100多户茶农、300亩茶叶基地、一家茶叶加工厂、一家农资配送中心的“产、供、销”一体化的金林茶叶专业合作社,仅2014年就已加工黑茶3500担、绿茶1800担,产值近400万元,带动了一方经济。

(三)促进了县域主导特色产业的提质升级

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技能的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极大地促进了石门县主导产业的提质升级。2013年,石门柑橘产量比2012年增产2万余吨,销售均价比上年增加0.3元/公斤,全县橘农柑橘人均收入增加452元,带动全县二、三产业增加产值2亿元。全县名优茶产量1800吨,同比增加7.08%;产值同比增加1.86%;全县有12家企业、1.38万亩茶园通过国际、国内有机茶认证;全年产干茶17000吨,销售产值3.8亿元。

(四)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正能量的传递

石门县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积极探索与认真实践的同时,还加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舆论宣传,大力宣传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的意义、石门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营造了适宜新型职业农民茁壮成长的社会氛围。到2014年10月底,就先后在农民日报、农业部及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等网站登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报道50多篇,在《农民科技培训》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制作了《助力新农业――石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纪实》专题片,参加了“新农民”微视频展播活动,广泛宣传了石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释放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正能量。

湖南省石门县农业局 李东波 李良军 马进福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7篇

一、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一)农技推广体系情况。

1.农技推广机构。黑龙江省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包括种植、农机、水产)总计2079个,其中:省级6个、市(地)级33个、县(市、区)级261个、乡(镇)级1779个。目前,全省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种植业)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实行县管或县乡共管的管理体制。

2.村级服务站、农民技术员、农技示范户。全省80%县(市、区)建立了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每个服务站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派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指导。同时,建立农民技术员制度,延伸服务链条。围绕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蔬菜等主导产业,培育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民,作为村级农民技术员,参与服务站工作。对村级技术员进行重点培训,使村级农民技术员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全省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农民科技示范10万人左右,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应用先进实用技术。

(二)人员构成情况。

1.人员数量。全省农技推广机构现有人数7778人,其中:种植业5694人、水产733人、农机1351人。

2.专业情况。全省推广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437人(种植业495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578人(种植业1225人),占21.2%;中级技术职称3327人(种植业2232人),占44.7%;初级技术职称1889人(种植业1149人),占25.4%;初级以下技术职称643人,占8.7%。

3.学历情况。全省推广机构现有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2519人,占32.4%;大专学历3590人,占46.2%;中专学历1383人,占17.8%;中专以下学历286人,占3.6%。

(三)经费来源。全省各级农技人员工资全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2009年开始,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目前覆盖全省87个县(市、区),每年项目资金总计1.4亿元,基本解决了农技人员工作经费不足问题。2011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实施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为乡镇农技站建设业务用房,配备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三年间,对96个县市区的881个乡镇投资1.5亿元。

(四)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成绩。通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推广体制得到逐步理顺,机构设置趋于合理,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活力不断增强,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主要包括:明确了公益性职能,把过去经营性职能全部分离出去;重新设置了机构,保证了体系的完整性;理顺了管理体制,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核定了人员编制,保证了农技人员的专业性;建立了各项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创新了推广模式,推行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协会+科技明白人”、农民田间学校生产全过程培训、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带动等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同时,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

二、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主要模式

(一)推广机构常规模式。一是一乡一站。目前,全省75个县(市、区)独立设置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种植业),其中由县农业管理部门垂直管理的乡镇站占24%,县乡共管的占76%。二是区域设站。根据行政区划和农产品区域分布,跨乡镇组建区域服务站,重点研究推广某类作物生产先进实用技术。区域中心站人、财、物权隶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服务区域的乡镇协管。三是政府购买科技服务。2012年,全省在87个种植业县、50个畜牧县、25个渔业县和10个农机县组织实施了农技推广补助项目,项目资金1.4亿元,项目建立试验示范基地369个(种植业261个、渔业76个、农机32个),遴选主导品种287个,主推技术265项,推广五大粮食作物10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1.58亿亩。

(二)科技特派员。东北农业大学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了“春雨行动”、“夏管行动”、“秋收行动”及“冬训行动”,积极组织专家走出校园,深入到乡镇、村屯、企业、场区,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大集、农民科技节、科普之冬等活动,采取现场培训、技术指导、发放科普及致富书籍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技知识,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目前,学校建立了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研究生直接参与的科技服务小分队,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是一支流动的科技专家服务队伍。

(三)院(校)县共建。一是搭建扶贫开发平台,提供组织机制保障。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办农业专家大院、实施农业致富项目、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等扶贫措施,逐渐摸索出一个全新的农业扶贫开发模式,使农业标准化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收入、农民科技素质显著提高。二是实施“四项规定动作”,打开科技扶贫开发突破口。通过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等“四项动作”,推进科技扶贫开发工作。逐步探索出了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依托、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以科技入户项目为途径、以农业信息传播和科技培训为手段,集“咨询服务、集中展示、生产示范、项目带动、技术推广、科学普及”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

与此同时,开展院(校)市联建。东北农业大学先后与哈尔滨、大庆、伊春、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双鸭山、黑河等市开展合作共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农科教”、“产学研”、“特派员”相结合的科技推广新模式。

(四)院(校)村共建。近年来,农业科学院为了扩大合作共建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院村共建,将科技扶贫目标定位在基层经济实体,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为宗旨,以项目制包干管理为扶持手段,提倡发展多种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多样化,树立科技致富典型,以点带面,助推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五)专家大院。各科研院所与农业院校均设有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专家大院一般都设在县农技推广中心。每个专家大院配备了必要的设施,有独立的专家值班室、咨询培训场所,有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演示系统,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省农科院专家和县里的农技人员混合编队,常年驻院服务,轮流值班,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

三、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数量较少,服务半径过大。全省现有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农技人员5000人,要服务全省966万农村劳动力,即1名农技人员要指导服务近2000个农民。加之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耕地面积大,每名农技人员要服务4万亩耕地。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土地经营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很难保证技术人员到位率和技术到位率。

(二)专业人员少,指导能力差。农村税费改革后,全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致使人员知识结构发生了彻底改变。大量非农专业人员进入推广队伍。一些农技人员不如农民懂技术,更谈不上指导农民。一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对先进农业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全、不准。虽然近几年开展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但整体素质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农民文化程度低,吸纳科技能力差。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老年、妇女居多,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务农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9%,初中文化程度占54.5%,高中文化程度仅占3.4%。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结束学业后进城务工,务农农民难以操作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资金投入不足,条件建设滞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较差,多数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只能借用乡镇政府房屋;缺少下乡交通工具,影响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培训条件和手段落后,影响培训效果。近年来,虽然国家投入了一些改善推广机构条件的建设资金,但资金量较小,省市县乡级推广机构条件得不到很大改善。同时,推广工作经费也存在不足。

(五)人员待遇不高,工作动力不足。长期工作于乡镇基层的农技人员工资收入低,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农技人员每月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非示范县由于没有项目经费,乡镇农技人员下乡拿不到绩效工资和各种补贴。基层农技人员由于长年从事技术推广工作,没有论文和成果奖励,晋升技术职称较难,20年到30年工龄还是中级技术职称以下的数量居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对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的具体建议

(一)推进体系改革。国家和省下派督导组开展检查督导,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贯彻落实新农技推广法。对还没有改革的县(市、区),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步伐;对已改革的县(市、区),要不断深化改革,真正打造一支“农业用得上、农民信得过、农村离不开”的农技推广队伍。

(二)增加人员编制。目前,全省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农技人员仅有5000人,每个乡镇一般为2-3人,难以有效开展各项服务。政府应适当增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以满足农业生产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

(三)加大推广资金投入。在原有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可从新增财力中提取1%,设立农民科技培训、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并力争逐年增加,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的优先位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未来“谁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要将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内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按规定幅度逐年增长,将农技人员经费、基本运转经费等各项支出依法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给予保证。

(四)提高人员工资待遇。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全面落实国家对公益事业岗位工作人员待遇的相关规定,落实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推动地方有关部门保障县乡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险缴费、住房公积金等,调动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国家和省应出台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意见,保障农民技术人员工作经费,解决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由省级人劳和农业部门出台乡镇农技人员特设岗位计划,通过公开招聘选录涉农专业大学生,进入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严把“入口关”, 做到定编定人定岗定责,保证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专业化。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8篇

她没有辉煌的过去,记得小时候,当时的农村,家里人多地多,由于体质弱,个子小,在帮家里干地里农活时,她总是落在最后,任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别人,所以当时她就想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考虑去学农,最终她选择了文科“秘书”专业,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和泥土打交道,不要去干那些她怎样费劲也干不来的农活。中专毕业后,1996年8月,她分配在__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室工作,从事的主要是综合性的文字档案等事项,风吹不着,雨淋不到,但工作不久,她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学历的不足和专业知识的贫乏,由原先对农业的一种厌烦和规避转为对农业知识的渴求和对农技人员的羡慕,她以最快的速度、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全新的专业自学中去,边工作边学习,以较快的速度在2年半的时间内,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扬州大学“农业推广”大专学历,接着又函授获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文凭。 2000年1月,她主动请求从综合部门办公室调至业务站农技推广站从事经济作物、蔬菜栽培工作,有人不理解,问她为啥好好舒服的办公室不呆,怎偏偏选择到业务站去蹲田头,做泥巴人,她笑而不语,其实她只是觉得这样心里踏实,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民有一种自然纯朴的情感,她总希望自己可以为农民做点什么才行。但理想和事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人常说:隔行如隔山,这种由原来在综合部门搞管理、搞服务一下子转换到了业务科室做专业,这种跨越式的转向让她比别人工作起来要更加吃力,为了能够早日上手,她通过自学书本结合田间实践的方式完成了这一脱变,一头深深扎入田间地头,到第一线去,从最初的搞品种试验观察记载苗情开始,无论日晒雨淋,天天都骑着自行车往远在6公里以外的试验基地跑,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雷打不动,看着地里头的蔬菜秧苗一天天长大,她像个守护孩子的母亲,就怕有个什么闪失,小心翼翼的,就这样她静静地沉淀在试验基地,不懂就找资料,请教专家、同事和农民,认真细致地记载田间档案,确保各项数据精确无误。无论是在夏季40多度的高温大棚内,还是在严冬野外冻得伸不直双手的露地菜田里,为了完成品种试验和技术研究,经常是在田间一蹲就是五六个小时。经济作物和蔬菜品种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病虫草害防治情况复杂,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更加层出不穷,就这样她白天下地,晚上看书,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走下来,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让她慢慢的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18年来,密密麻麻记载的60多本工作笔记近100万文字见证过她曾经奋斗过的足迹和坚强的毅力。

她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立足的根本是要有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要能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胸怀全局,无私奉献。所以在每次遇到时间急、任务重、标准高的工作,她都会主动加班加点,早来晚走,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决不拖拉推诿。在做项目材料和整理试验报告时,晚上连续加夜班,工作持续到深夜两、三点睡对她而言是司空见惯的事。因为工作关系,平时她接触最多的是菜农,聊天最多的也是菜农,只要她一到蔬菜基地,在田的菜农都要争着拉她到自己的大棚内看看,田里番茄生什么病了,该用什么药来打?黄瓜的叶子为什么中午就萎蔫了,而早上和傍晚却看起来很正常?新育的蔬菜苗为什么会止住不长了?……,菜农们的问题多,她总是耐心的一一解答,教给他们有效的处理方法,菜农们都有她的联系方式,田间蔬菜作物一有异常情况,他们都会打来电话咨询,晚上在8点半后接到农户咨询电话是常有的事.她就和家人开玩笑说自己的手机是__的“菜篮子”农技110专线。就这样,每年为了解决菜农们生产上出现的问题,接受来访咨询和下乡勘察不下于100次。除了技术指导,平时老百姓想要种一些新奇特的蔬菜、经济作物品种,若找不到种源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她,她总是不厌其烦,自己贴运费、托人情千方百计帮着菜农们找来种子种苗,从不多收一分钱,有一次,一个菜农觉得过意不去,在应付的种苗款中偷偷多夹放了几张百元大钞,她发现后笑笑谢绝了。因为对蔬菜特殊的感情,虽然作为工薪阶层守着工资精打细算过日子,但只要碰上卖菜的,她从不还价,因为她知道农民种菜卖菜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老百姓挣的是俩辛苦钱;如果下雨天,只要遇上零售的菜农,不管自己需不需要,她都会掏钱将剩下的菜买了好让她们早些回家。

“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是她的人生信条,多年来,她奔走在农业生产一线,前后共引试经济作物、蔬菜新品种128个,其中面上推广应用了43个。示范推广新技术22项,农业新产品11个,新设施7项。由她主推的“番茄-瓜类-白菜间套作立体高效栽培模式”目前占__市设施蔬菜适用面积达62.3%。

在做好蔬菜、经济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同时,她借助项目实施和农民培训,有效实现了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与生产实践的对接。工作以来,她先后制定撰写了6个本专业省、市地方技术标准,主持过3个省级项目,全部通过验收并得到专家好评;参与实施7个部、省级项目,全部通过验收;曾技术主持了2008年度的《草菇周年无公害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项目实施对草菇产业链初步研发,生态循环,变废为宝,良种良法全市推广150万m2,实现草菇周年无公害生产和市场全年均衡供应。2010-2012年度,她技术主持了省三项工程项目《__市大棚蔬菜新技术综合基地展示》,项目有效实施使得农户大棚蔬菜种植亩净效益达16725元,亩增收2350元,同比增幅23.6%,在全市推广应用23810亩,新技术、新品种覆盖面增加47.72%,新增产值5595.35万元,带动农户3410户,这大大提高了地区设

施蔬菜生产技术水平和农民收入。她还参与实施了2007-2009 年《稻蔬高效模式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项目、2009-2014年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2008-2014年《__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多个部、省级项目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均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2011年3月,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实施的项目获得了“镇江市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结合项目实施,她开办农民“田间学校”,以农业科技入户等形式培训各类农民22500人次,赠送各类科技资料3000多份。为此,她多次荣获“农业科技入户优秀指导员”、“科技入户先进工作者”、“农民培训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汗水浇硕果,论文写大地。她曾多次获得“镇江市蔬菜工作先进个人”、“单位满意工作人员”、“优秀共产党员”、“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先后有30余篇技术论文在部级、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或获奖。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9篇

走进三合村,旧貌换新颜的感觉扑面而来,原来的村委会土木房被镶嵌瓷砖的砖房所取代,大棚蔬菜长势喜人,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了,村民们尽情地享受着以前不敢奢望的美好生活。前些年还非常落后的三合村,何以在短短的几年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三合村的发展变化,除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扶持外,最主要的一点是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绿色证书示范村建设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绿色证书培训与示范村的带动作用

(一)脱贫致富要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前提

以前三合村主要劳动力一年内除大小春两季农忙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做点简单的手工(如编织草席),也有少数农民外出打工或到滇池捕鱼。由于滇池鱼量减少,捕鱼难于维持家庭一般经济开支。过去拥有“鱼米之乡”美称的三合村,逐渐变成了经济贫困村。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各级党委政府和村委会虽多次动员并组织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但收效甚微。村委会领导班子认识到只有提高农民的发展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才能转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尽快脱贫致富。

(二)产业结构调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针对该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实际,云南省晋宁县农广校对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培训与发展开展调研。通过深入调查分析,结合晋宁县属城郊服务型农业和三合村的水利、区位、交通优势,晋宁县农广校向村委会提出了“用科学发展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建议:跳出从前以种粮为主的框架,逐步调整和发展多种经营。以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精细蔬菜,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并把蔬菜生产发展成为今后三合村的支柱产业。同时在蔬菜品种上加大对精细蔬菜优良品种的引进力度,提高精细菜的市场占有率。在水产养殖业方面,提高水产品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产量、提升品质,提高水产品养殖收入在农村总收入中的比例。

(三)发展现代农业要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为先导

晋宁县农广校(绿证办)在摸清三合村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与技术推广是关键。按照城郊服务型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市场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实现用绿色证书培训提高基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用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的拓展,尽快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目的,县绿证办与三合村委会领导班子、群众一起探讨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方向,实施农科教相结合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制定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后相适应的培训计划及具体措施。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三合村的农业总收入和人均收入有一个较大提高。

(四)创新绿色证书培训方式,创建绿色证书示范村和农民科技书屋

为了使绿色证书培训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发展“绿色证书示范村奔小康”道路,晋宁县农广校经省绿证办同意在三合村委会辖区的6个村民小组中开展“绿色证书奔小康示范村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培训,产业结构调整就由动员阶段转为农户自发调整阶段。使过去只知道捕鱼和种粮的农户学到了2~3门专业科技知识,村民的科技意识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召开村组动员会、科技培训等形式,从思想上和技术上引导和转变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怕卖不出去、四怕没饭吃”的思想观念。通过现代农业综合技术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农户较为牢固地尽快掌握1~2门农业种植或水产品养殖基本知识和生产技能,使农户生产出来的精细蔬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建起了“农民科技书屋”,县农广校积极协调和指导各村委会配备图书室,包括电视机、VCD播放机和书柜,为每个科技书屋赠送不同科目、价值人民币4000元的图书250册,光碟70片。该村农民科技书屋在县农广校的指导和村委会专人负责管理下,已逐步成为向农民宣传政策法规、信息交流、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中心和开展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阵地。

(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终身教育

为了巩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县农广校与村委会一起每年都结合蔬菜生产季节和农户需求进行2~3次蔬菜栽培管理及病害防治培训,及时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同时根据农户连续种植“甜脆豌豆、大白菜和青花”蔬菜品种,造成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日趋严重和土壤肥力退化的事实,结合市场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县农广校及时培训和引导农户改良土壤、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发展西芹和甜椒等生产,为三合村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技能、验证培训效果、延伸绿色证书培训,省农广校农业―251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还对三合村持有绿色证书的农民开展初级蔬菜园艺工职业技能鉴定。为了延续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科技培训层次、实现农民终身教育,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培养农村乡土人才,晋宁县农广校在该村还举办“园艺”中专班。《人民日报》记者陈娟曾到该村进行采访,发表了《绿证:农民致富的证书》,文章说“通过培训,全县农民收入至少增收了二至三成……”。该县《绿证村建设成效显著 实现户均增收千元》荣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准备了一大批新型农民人才资源。

(六)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

晋宁县走绿色证书培训与示范村建设发展之路,使村民们逐步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让农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明显:该村种植石竹、玫瑰、康乃馨等花卉共150多亩;种植西芹、生菜、西蓝花等蔬菜1200亩。通过技术培训引导和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了三合村过去种水稻亩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贫困落后面貌。据统计2008年三合村全村人均总收入达159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8元(县农经站提供),实现了 “培训一批农民、开发一种资源、建立一个基地、形成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农民增收效益显著。

社会效益明显:(1)解决农村一部分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据测算,由于产业调整,带动农村2700多人就业。(2)实施培训、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科学管理模式,带动全县蔬菜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蔬菜产业化发展进程。(3)绿色证书培训示范村,引领村民应用科技进行栽培和生产管理,无公害蔬菜的意识、科技意识深入人心。(4)让消费者真正吃到了放心蔬菜。培训有效地杜绝了使用高毒农药的现象,蔬菜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5)降低了、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陋习现象的发生,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显著:(1)晋宁县位于滇池之滨,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通过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可起到水土保持,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2)鼓励农户大量使用农家肥,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对于改良土壤,减轻滇池面源污染,减轻土壤污染,开创绿色产业,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3)鼓励农户利用农作物副产物和秸秆资源,通过堆捂发酵后还田,可有效地杀死病原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维护农业生态环境。

如今的新街乡三合村,村容村貌建设日新月异,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朝着农业生态环境优美,邻里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发展。

三、晋宁县绿色证书培训与示范村建设的运作方式

一是抓好“四个结合”:一抓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二抓培训专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三抓培训和季节性生产相结合,即:农忙时少(组织教)学,农闲时多学,使学员生产和学习两不误;四抓集中面授与学员自学相结合。即:集中面授几天后,由学员自学和实践一段时间,再集中面授一段时间,反复多次,最后进行结业考试。四个结合,既照顾到全县农业生产面上的工作,又为学员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了方便,从而为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找到了结合点。

二是建立机构,采取六项措施:成立县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晋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安排意见》;成立了各乡(镇)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与各乡(镇)签订 绿色证书培训责任书;配套绿色证书培训经费,乡(镇)按照每培训一名学员配套5~20元的经费;成立了县绿色证书制度行业考评小组,严格把好绿色证书培训、考试、考核关,确保绿色证书的培训质量。

三是制定绿色证书示范村实施规范:《实施规范》涉及培训目标、建立绿色证书示范村的条件、要达到的经济指标要求、培训经费补助、培训内容及方式、对示范村的具体要求与管理、绿色证书示范村的发展方向等七个方面。绿色证书示范村的建设与培训考试结束后,每年还进行1~2次的绿色证书提高型技术管理与经验交流学习培训。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解决了示范村农户日常工作中的许多技术性问题,为科技兴农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晋宁县通过绿色证书示范村的建设,以绿色证书培训引导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生产,吸引企业、营销大户进入基地收购,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环,公司与农户按照市场规律、采取优质优价销售方式,加快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培训作引导、由企业来运作、请农户来参与”的绿色证书示范村建设路子,值得借鉴。

四、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云南各地在绿色证书制度工作中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但绿色证书制度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值得我们去追根寻源。当前,绿证培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各州市之间重视程度的不平衡,经费投入的不平衡,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平衡,措施与工作方法及宣传等方面的不平衡。

二是由于领导的频繁更替,各级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逐渐虚化,绿证培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弱化,农民科技教育事业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发展较为缓慢。

三是绿色证书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尽管各地采取不同方式和渠道筹资376万元开展农民培训,但与需要完成的培训任务相差甚远,人均不足40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绿色证书培训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是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的滞后,不能更好地激发农民参与到绿证培训中来。即使参加培训合格,也不愿意或拿不出钱办绿色证书。

五是由于绿证培训经费的严重短缺,导致培训教材的短缺,特别是地方性自编教材极少。教材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六是部分州(市)县(区)因所谓的“资源整合”,撤并农广校或绿证办,削弱了师资力量。有的地方还把农民职业教育定为差额预算(或补贴)单位,严重动摇了农广校作为政府开展农民教育的公益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弱化了农广校在全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基地作用,弱化了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

(二)讨论和建议

根据各地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讨论,并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领导

加强领导,充实和调整各地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人及联络员,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听取一次绿色证书工作汇报;要充分发挥农广校的重要作用,按照有利于巩固和加强的原则,保持农广校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强化农广校作为政府开展农民教育的公益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要建立可靠的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农民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质量评估,认真督查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落实情况和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2.增加投入

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体制,增加投入。要通过立法,使农民教育法制化,制定鼓励农民学习的优惠政策和确保对农民实施素质教育必要的费用等。要建立调动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积极性的激励机制,通过对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进行补贴、制定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配套优惠政策、开展表彰奖励活动等方式,引导农民自觉参加教育培训,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参加教育培训与不参加教育培训在个人收入、社会待遇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大不一样,把农广校系统建设成为加快全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3.重点培训

继续面向主体农民、骨干农民、核心农户、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农村妇女、农村中学以及农民企业家等开展重点培训,要分级分层“建设绿色证书示范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推行绿色证书进军营、进学堂、进支部、进村寨、进“高墙”、进企业等培训模式,延伸培训领域,拓宽培训范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既要灵活多样,又要强化管理、规范考核、提高质量。

4.创新模式

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指导、监督,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好学员跟踪问效工作,为绿证学员做好训前训后服务,要按照“课堂设在农户,内容服从田间”的要求,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让广大农业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心连心地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5.注重实际

围绕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一村一品发展、生产关键环节及技术,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际效果,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深入农村、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好绿证培训。要不断总结绿色证书培训中的新经验、新办法和闪光亮点并加以推广,不断拓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6.推行绿证

大力推行绿色证书示范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推行绿色证书示范村要以创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目标,围绕主导产业、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园”,培养新型农民;要以示范基地为基础,以绿色证书培训为手段,以科技渗透为动力,将其建成现代科技推广示范园,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示范区;逐步将其建先进示范村;真正发挥绿色证书培训“设置一个岗位、开发一种资源、建立一个基地、形成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规模型、效益型、产业化发展的示范村模式,为农村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第10篇

崔效辉

(南京人口学院,南京 210042)

[摘要]社会工作是来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保护性社会制度安排,是其社会安全阀制度的组成部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也需要引入这种安全阀机制,但我们在引入其理论、方法的同时,必须注意到中西社会的差异,积极探索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道路。中国社工本土化的过程就是在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把来自国外的社工理论、方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能够有效地服务中国的社会的过程。农村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依赖。

[关键词] 中国社会工作 本土化 农民协会 合作社

一、中国社会工作需要本土化的社工理论

社会工作就其本质来讲,是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社会转型初期,为应对一系列的社会新问题而构建的一种保护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安全阀”机制的组成部分。基督教社会中的慈善事业历史悠久,社会工作就源于社会慈善工作。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制度安排,社会工作萌芽于18世纪后期,发展于19世纪,成熟于20世纪初期。这段时间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时期,在这一个多世纪中,社会工作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其工作内容从早期的以救济(Saving)为主,转变为以救济、解困(Helping)和发展(Developing)为其工作内容的庞大体系,并逐步完成了其制度化、组织化、专业化的建设。

同欧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是现代化的后来者,对中国来说“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而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一个人为社会变迁过程。现代化的先行者们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完成的社会变迁,后来者必须在短时间就要完成。短时期内的社会剧烈变迁,会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教学和研究,并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中国开始尝试着建构自己的社会工作制度。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复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而是一个既有现代化的普世性,又有自己特殊性的一个过程,在尊重现代化普世性原则的同时,必须把这些原则与中国本土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中国的现代化才是可能的,对社会工作来说也是如此。发展于社会转型时期、成熟于社会转型完成时期的西方社会工作,因为其社会中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其社会工作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引入西方社会工作比较早的中国港、台地区,因其社会形态也以城市为主,因此,这些地区比较好地解决了由东西方社会差异而带来的本土化问题。对中国大陆地区来说,问题要复杂的多,中国大陆既有高度现代化的地区,在这些地区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某些“后现代”的现象,也有初步现代化的地区,还有几乎是完全被排斥在现代化进程之外的地区。在这种社会形态共时多元、远未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社会中,我们的社会工作必定会与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在理论、方法、技术和组织上应该有自己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色,这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实现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的问题。

本土化的过程就是将源于国外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对引入中国社会需求的一个适应过程。引进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是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之一,要想真正彻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就必须在引进外来社会工作理论的同时,发展出本土的自生理论。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发展本土理论才是解决本国问题的根本所在。本土理论对于本国的社会有着天然的适应性,而且是深入社会问题核心的唯一途径。本土理论的来源应包括几个部分,一是历史文化传统,二是现实社会基础。一个国家现实社会的发展结果是其历史发展过程与横向的全球性社会发展交合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其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也是历史与现实的结果。所以,社会工作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调节机制,就必须在吸收外国先进理论的同时,发展属于本国的本土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方法。

所谓本土化就是在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把来自国外的社工理论、方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使这种结合后的社工理论、方法能够有效地服务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港、台地区,因为开办社会工作教育比较早,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社工理论、方法的本土化过程,无疑,中国大陆在其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发展、社工专业化、社工教育及培训等都还需要相当长的历程。

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首先体现在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本土化——其服务对象应该是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这是社会工作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这一性质所决定的。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第二个方面,是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这是与第一方面紧密联系的。有了工作对象的本土化,我们就要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前提下,发展出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第三个方面是社会工作组织的本土化,西方国家在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有社会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强大的物质支持,出现了既与“第一部门”(政府)、“第二部门”(企业)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第三部门”,这种第三部门(NGO)是社会工作的主要载体。中国在政治设置与经济发展水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的社会工作组织也应该有自己不同与西方的特色。

二,中国农村发展需要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

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选择的是“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这使得中国社会成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社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基本上解決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并有部分地区的农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改革没有涉及到农业集体化时期所设置体制——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自己的组织。经济上没有市场中介组织合作社,分散的小农既无法对抗市场中的其他有组织的社会力量,政治上没有充分实现农民的自治或没有成立农民自己的利益集团,也无法抗拒来自政治权威的超经济剥夺。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增加了农业技术性要素的供给,但同时弱化了社会性要素的供给,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普及初等教育、人人能够享有的基本医疗保健等比改革前有所后退,同时,政府也没有能够提供一个公平的、秩序良好的市场环境,黄宗智所言的过密化的现象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近年来,农民的收入虽有缓慢增长,但统计表明,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务收入的增长,务农收入的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正逐步降低。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的失业、下岗人数大量增加,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更加困难,许多城市出台了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种种歧视性规定。进城的农民由于体制性原因而不能成为市民,妇女、老人、孩子要继续留在农村,使得农村 出现了“空壳化”趋势。除此之外,农村干群矛盾激化、治安状况恶化、土地抛荒严重、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基层政府负债过多等等,在全国范围内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正是面对这种状况才有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呐喊。

在改革开放以后,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不仅要承担自然的风险,还要承担市场的风险,因为同市场上的那些有组织的力量相比,农民是分散的,市场的风险大多会被转嫁到分散的农民头上,即使是在最近一轮粮食价格上中,农民的受益也是有限的。到2001年,全国农村总人口为9.938亿人,农村劳动力为4.823亿人,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约为75.0%, 毫无疑问,中国的社会工作无论是从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角度来看,都要高度关注农民这个最大弱势群体。但实际情况是,在中国开展的社会工作教育中,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际参与几乎是一个空白,在2003年12月在天津召开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四届年会上,在全部提交的一百多篇论文里,只有四篇是有关农村社会工作的。

中国农村作为一种巨大的社会存在,应该是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首要选择,就是把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和组织形式创新面向中国的广大农村。那么,中国社会工作该如何介入农村、农业、服务农民呢?为了探讨这个问题,作者200年7、8月间,利用回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项简单的农村调查,该调查意在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合作社或农民协会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社会工作者介入农业合作社或农民协会的发育与成长的途径。调查表涉及两个主要问题,即“农民如何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如何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在购买农资和销售农产品的方式上设计了“个体”和“集体”两个指标,“集体”是指农业合作社、各种专业协会或村委会。调查的三省9县19个村的34户农民。样本由当地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随机抽取,要求每个学生调查三-五户。因学生大多来自江苏省,故调查农户也多是在江苏。样本农户来自江苏的邳州、赣榆、通州、邗江、启东、太仓、淮安等七县市,另有来自山东沂南县、湖南洞口县的样本农户各2户。34个样本农户共有133人,拥有耕地100.4亩,户均人口3.9人,户均土地3.24亩,人均耕地0.83亩。在34个样本户中,共有47人兼业或外出打工,户均1.5人,其中有7户无人兼业或打工,这7户农民是邳州的一户、淮安的两户、湖南洞口县的两户、山东沂南县的两户,如果除出这7户,其余的样本农户户均1.95人兼业或外出打工。由于样本农户大多来自江苏,而江苏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严重不足的省份,所以样本农户的户均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都小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调查表的第一个调查项目是“农民如何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大型农具、小型农具、技术服务、其他农资等8个指标,购买方式分为“个体”和“集体”两种方式,购买的市场分为“自己制造(不用购买)、村里、镇里、县城、市里。调查表的第二个调查项目是“农民如何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农产品包括粮食(主要的三种)、畜禽产品(主要的三种)、果品、蔬菜、手工艺品或手工业品、其他农产品等,销售方式也分“个体”和“集体”两种,销售市场分为“自己家里(上门收购)、村里、镇里、县城、市里。从对调查的统计可以看出,农民购买农用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主要是在镇里、村里,分别占24.26%和23.53%,其次是在县城和市里,两个指标放在一起统计的是19.12%,不用购买,由自己制作的农用生产资料占9.55%,主要是“种子”和“技术服务”两个指标。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在自己家里,等人来收购的占33.48%,在集镇上销售的占20.53%,在县城和市里销售的占11.16%。由于人均耕地很少,农业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除自己消费外,所剩无几,多余的部分就等小贩上门收购,这是耕地少的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最主要形式,耕地多的农户或专业农户多是把农产品买到集镇或城里。在销售和购买方式上,34户样本中有8户有“集体”购买或销售的指标,共为23个指标,其中邗江县的两个被调查农户,因为在城镇有稳定的工作,农资的购买或农产品的销售多是委托村委会代为办理,这两户共有12个“集体”购买或销售指标,其余的6户农家共有11个“集体”购买或销售指标。除此8户外,其余的26个样本农户,无论是购买农资或是销售农产品,都是个体行为。在问卷中还有“被访者对访谈问题有什么样的主观感受?”这样的开放式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知道如何购买化肥、农药,看别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或者问销售者。

2, 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偏高,质量差,担心上当受骗。

3, 基本上没有“技术服务”,有也流于形式,耕地少的农户就根据经验选种。

4, 农村现在没有什么“集体”,凡事都靠农民自己。

5,苏北地区人情消费是农民的一项重要负担,教育和医疗费用也很高,无升大学希望的学生多辍学打工。

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市场化的农业,产品主要是为市场而生产,农用生产资料也应该从市场获得。如果建立了与市场的广泛的、经常性的联系,分散的农户通过组织起来的方式进入市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这样的农户就是“大农”。反之,就是“小农”。从统计数据上看,对于现代化农业所要求的“技术服务”、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种子”生产,有相当部分农家却是无处获得“技术服务” 和“自己制造”(凭经验选种),对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使用,多数农家是靠经验、随大溜或是询问销售者该购买什么、如何使用等。这说明无论是从“技术”上来讲,还是从“组织”上来讲,被调查农户的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还比较低。

三、农村社会工作对推进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来自日、韩、台三地的经验

分散的农户难以抗衡较大的自然灾害,经不起市场风浪的冲击,缺乏与市场广泛联系的中间环节,因此极需要各种社会化的中介服务——各种农业合作社或农民协会正好可以大显身手。它在农产品的加工、运销和农用生产资料的采购,推广农业科技、开展农业教育及组织生产协作等诸多领域都可以有所作为。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可以在市场交易中代表农民进行谈判。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农村现代化的经验来看,社会中介机构的介入是农村现代化必不可少的要素。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同政府及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可以用组织化的手段改善农民在交易中的谈判地位,减少各种力量过分剥夺农民的可能,增强了农民的自我保护能力。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力量,农民合作社(或农民协会)在政治上可以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改变农民总是由别人代言的这种状况。从世界各地的经验来看,对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农民合作社或农民协会能够利用有组织的力量,在城乡交换中增强农民的谈判地位、让农民参与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

日本“农协”就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日本战后的农业协同组合(农协)是农民自愿结合的组织,分为基层农协、农协联合会及农协中央会三大层次。按其业务对象和经营范围不同又可分为 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综合农协以本地区的农家为服务对象,业务包括所有农业部类,且经营范围很广,不仅包括购销,信贷,保险,农产品加工、存储、农村工业、技术指导、农业信息,还包括生活服务,医疗卫生等。 日本农户的绝大部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都是通过农协销售和购买的,甚至农民的部分生活用品也是通过农协经营的商业渠道购买的。随着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日本农民人数在下降的同时,兼业化程度不断提高。20世纪末的统计表明,在日本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总农户的15%,兼业农户占85%,其中以农业收入为主、以非农收入为辅的第一兼业农户,占总农户的18.8%,以非农业收入为主、以农业收入为辅的第二兼业农户占总农户的61.1%。 日本农协提供的各种服务为以兼业为主的日本农民的现代化提供可能,日本农协的“营农指导员”不仅提供农业技术服务,还向农民传播、传授现代的文明生活方式,是现代文明的在农村的主要传播者。在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后,农协适应农业专业化、机械化和市场化的需要,在组织机构、农产品流通形式、副业范围等方面不断调整,不失时机地发挥自身优势,依循政府的农业政策,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促进了日本农业的发展,为振兴日本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农协既改善了农民的交易地位,又减轻了市町(乡)政府的行政负担,承担了农村主要的经济功能。

政权在退守台湾后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完成了,同时也对日本统治时期的农会进行了改造, 使之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也成为农民与市场联系的中间桥梁,农业技术的改善、推广、水利建设、农业教育、金融服务等都由农会负责。后台湾的“农会是一个重要的机构,其重要性仅次于乡公所”。 在台湾乡村社会结构中,农会、乡公所与的基层组织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的三元权力结构。 农会既是农民与技术之间的桥梁,也是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由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的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梁漱溟把“科学技术”和“团体组织”引入农村,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同日本和我国台湾省一样,韩国在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也进行了成功的,使韩国农业得到了恢复,1950-1961年间,稻谷产量年递增5.1%,韩国粮食自给率达到85%。20世纪60年代,韩国启动了以“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韩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同一时期,政府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粮食和供应加工业的农产原料严重不足,在60年代,政府收购农民的大米和小麦的价格只有市场价格的75%。 同城市相比,韩国的农村在20世纪60年代,农民收入低,生活艰苦,居住简陋。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吸引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面对城乡之间巨大的发展差距,韩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初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

为推进“新村运动”,韩国1972年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院实施新村教育。通过培养新村运动的指导员,成立社区新村学校,对农民进行教育,以“勤勉、自助、合作”为“新村运动”的宗旨,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为“新村运动”的目标。 研究院于1990年改名为“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的教育内容侧重精神训练,对象不分职业、年龄,从国会议员、内阁部长、到社会各界领袖与新村运动指导员、骨干农民一起,参加内容、形式都相同的培训。全体学员都集体住宿,穿统一的制服,有统一的纪律和统一的行动。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唱国歌,做操,跑步。收到了直观、生动、互相教育、相互启发、互相鼓励的效果。“新村运动”的实质就是振奋国民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的上进心,冲破贫穷与灰心丧气的过去,积极投身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开发运动。 “新村运动”的重点在于“精神启发”,始终将“勤勉、自助、合作”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加以启迪,唤醒国民,克服小农固有的懒散、易于满足的陋习,培养勤俭节约、自主自助、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良好社会风尚。韩国“新村运动”的组织者、指导员,甚至基层单位的工作骨干,在运动中身体力行,努力工作,不计报酬,团结合作,自信自强,对“新村运动”的开展及韩国农村现代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新村运动”中,韩国的“农协”作为农民的自发组织,在组织合作社、推广农业技术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韩国的农村现代化事业是以政府为主导、借助“新村运动”来实现的。政府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村运动”不仅推进了韩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也基本实现了“新社会、新韩国”的战略目标。

四、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经验——来自乡村建设运动的启示

如何实现中国社会工作在服务对象、理论与方法、服务组织等方面的本土化建设呢?在借鉴、学习、交流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中国寻求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精神资源。20世纪30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就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发。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内容广泛、意义深远的社会综合发展实验,内容虽然大致包括乡村自治、乡村自卫、乡村教育、农业改良、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培育、乡村卫生事业建设以及风俗改良等方面。实际上,乡村建设运动也是一场本土化色彩浓厚的中国社会工作探索运动,它能为今天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建设提供极为宝贵的本土精神资源。

乡村建设运动有两大流派,其一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山东邹平的实验,其二是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的实验。

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其既是一种是乡村自救运动,也是一种民族复兴运动。只有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希望,梁漱溟把复兴农业,从农业引发工业作为乡村建设实验的行动起点。要复兴农业,就要把来自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引进农村。“科学”、“民主”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就是梁漱溟在借鉴中国传统的“乡约”基础上,设计的一种农村社会的基层组织“乡农学校”, “乡农学校”由四部分人构成:校董会(日常行政管理), 校长(监督、训导),教员(外来者),学生(全体乡民)。除教员外,乡农学校的其他成员都是当地的居民。梁漱溟认为它与当时的“乡村改进会”有些相似,并非是国民教育意义上的学校。这样的乡村组织就是“极力启发乡村自力为主,极力想法子形成其地方团体组织,极力让众人对团体生活为有力的参加”。 梁漱溟认为乡村问题的解决,主要靠乡村人自己为主力。我们组织乡村的意思,就是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主力。但是,单靠乡村人自己是解决不了乡村问题的,因为乡村人对于问题只能直觉的感觉到,而对于问题的来源他不能了解认识。因此“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第二亦必须靠有知识、有眼光、有新方法、新的技术(这些都是乡村人所没有的)的人与他结合起来,方能解决问题。” 乡农学校的教员是一个新知识、新方法的体现者,当地农民通过他与外界建立联系,来寻求解决当地问题的技术与方法。这个教员是社区外来力量的代表,他来自乡村建设运动这个大系统,与外界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所从事的就是社会工作。

在同一时期的乡村建设领导人中,对乡村建设运动寄于如此厚望的,还有“定县实验”的领导人晏阳初。晏阳初认为中国人生活中的愚、弱、穷、私可以通过教育来克服,要实现“除文盲、做新民”的目标,单让农民识字是不行的,因此主张实施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阳初及其同仁在深入农村、向农民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大教育,连环进行,相辅相成”的主张,“逐步发展的四大教育相辅相成过程,明白说明相互依存的功用,公共卫生协助农民健康而增加生产。农业生产计划又协助教育的推行,农民亲自体验识字读书才能有新知识新技术。教育又协助合作社的发展,如何记账、经营运销都需要知识技术能力。这充分表现四大教育互相环结、同时进行的重要性。” 实际上,定县实验并非仅仅是平民教育实验,而是一项综合社会发展实验。

为了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面,晏阳初提出了“科学简单化,农民科学化”的主张。“定县实验”创造了研究、训练、表证(示范)、推广这种四步递进的方法来普及科学技术,定县实验昭示:以训练做准备,以表证为方法的实施制度,农业科学确实可以深入民间。1972年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实施的“农民学人”计划(The Farmer-Scholar Program)可被视为定县经验的发扬光大。这一计划的方法是:每一乡村选择4-6人,接受某种技术培训,受训后即成为“农民学人”,由“农民学人”传授5名“表证农民”,然后由“表证农民”训练“推广农民”。这种方法既考虑了农民的实际需要,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科学技术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要比我们目前的“科技下乡”、“科普大蓬车”效果要好得多。

邹平实验和定县实验都是以农民为对象的,都主张把来自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嫁接到农村,要完成这种嫁接就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在农村社区推行民主自治,让农民学会自我管理,在经济上组织各种合作社,使它成为分散的农民同市场联系的桥梁,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有效载体,在教育方面,提出仅让农民识字是不够的,还要有内容更为广泛的社会教育,要让农民分享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精神成果。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他们在工作对象、指导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工作组织上有诸多的创新,所涉及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的农村发展也是仍然要认真面对的。

在新世纪,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已经处使现有的各项涉农政策,政府农村、农业政策的战略调整给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农民自治、农民的教育、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或农民协会的培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社会工作的积极、主动的介入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既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工作本身成长的需要。

五,农村社会工作突破口选择

鉴于中国农村发展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中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在目前可以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

1,参与新的乡村建设运动。20世纪上半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综合发展实验,乡村建设运动的领导者、参与者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视为农村社会工作者。 乡村建设运动的很多目标目前尚未实现,在新世纪,新一轮乡村建设运动正在到来, 这一运动也呼唤更多人的参与,社会工作者的参与更为重要。

2,参与政府或社会中间组织对农民的培训。政府开始注重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起培训组织者的角色,同时在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同时,增加对农民的“组织”培训,因为现代的科学技术必须经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这种载体就是“农业生产中各种合作组织或农民社区自治组织”。

3,参与社会中间组织的参与式扶贫开发。各种国内、国际的农村发展援助机构、一些外国政府的援助机构以及一些跨国公司在华开展的公益活动,多是用参与式方法进行各种扶贫开发,社会工作者可以参与其中,为这些扶贫开发提供各种服务,并总结、推广其成功的经验。

4,为各种农民协会或专业技术协会提供智力服务。 各种农民协会或专业技术协会正在兴起,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这些组织提供培训、信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这些组织的成长也需要更多社会工作者的参与。各种农民协会和专业技术协会的成长必然增加对组织、管理人才的需求,这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就业机会,也一定会推进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

5,进行广泛的农村调查。对农村进行系统而科学的调查,既是认知农村不可缺少手段,也是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前提。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现状差异很大,广泛的调查、深入的研究不仅对农村社会工作来说是必须的,也就是国家制定正确的农村政策所不可缺少基本依据。

6,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各种职业或非职业培训,加快其溶入城市的步伐。进城务工的农民由于受城乡隔离体制的限制,他们一时难以溶入城市,但对他们进行各种培训、特别是非职业技术方面的培训是必须的,这样的培训,是为使其成为现代城市社会中合格公民做准备的,也是其下一代脱离农村、成为市民所不可缺少的。就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城市化进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中国农村人口的减少、城市人口的增加将是一个漫长的进程。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这一进程中发挥自己作用。

上一篇:家长论文范文 下一篇: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