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范文

时间:2023-03-18 05:51:39

农业技术经济

农业技术经济范文第1篇

(一)存在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往往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当一门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后,其相关的理论、衡量标准、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完善和发展。所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不系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科的一些方法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特色;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局限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对农业的产前、产后的供应、加工、贮藏、保鲜、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以及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应用较少。四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多是低水平重复,许多内容在其他教材中重复出现,一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没有讲深、讲透。

3、缺乏自身的特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扩大,原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特有的一些分析方法被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学科所替代,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失去它自身的特色,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色,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可能会被其他的新兴学科所取代。

4、学科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并未形成一个从若干基本概念和若干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成的理论框架,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由此及彼,联系紧密,进行推理而演绎形成的理论体系。表现在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各个章节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

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建设定位模糊。尽管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评价下演化而来,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经济学究竟怎样发展,学科体系如何建设还在探索。同时,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尽管属于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的技术经济学科,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作为一门应用技术经济学科,农业技术经济学在吸收技术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进行创新,在这一点上尚未真正破题。

三是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未能吸纳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如近年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与现代农业建设、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都未能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体系中去。

四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无法解释知识经济对现代农业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作为理论基础,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不仅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减,相反,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增。因此,随着知识资本逐步被引入到现代农业中去生产,知识经济对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提出新的挑战,严重地冲击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产生与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从此,我国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技术经济学》出版,它确定了研究建立起本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规定了明确的研究任务。这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起始阶段。毫无疑问,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阶段,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8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下,设立二级学会-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1983年改为“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从1989年起每年开始独立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993年被民政部批准为全国一级学会,改名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学会的推动下,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被系统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决策中去,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来,并且通过多次农业技术经济学术讨论会而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以1981年到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经管总站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为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成果广泛的应用到了全国各地。据1986年在山东青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统计,1984年,全国进行试点工作的有17个省,71个县,133个项目,到了1986年,增加到28个省,659个县,1316个项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等一些专家学者,都主编或编译过相关教材,全国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这些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发展了20多年,取得不少的学术成果。专家学者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也有不同的意见,在2003年12月(南京)召开的2003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有些专家通过对农业经济热点问题的调研,得出农业技术经济学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农业经济分支领域。二是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技术经济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处于一个逐步完善和不断发展新的阶段;三是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处于衰落期。就我们的研究来看,我们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处于一个建设发展新的时期,需要吸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适应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

二、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物科学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绩,为人类进行生物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中,除了生物技术之外,对农业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在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技术,它开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和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和学科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可以说,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将会使农业的基本特点发生变化,从而使农业技术经济学科涉及内容发生变化,因此,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将增加农业高新技术经济学的内容,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总的来说,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不断与发达国家的数量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不但在课程体系上会有根本性的创新,还要对传统学科的内容进行改造,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国际化与实用化,能够更加符合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更加注重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注重采用当前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对新技术选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避免技术的盲目引进。

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将尽可能的融入当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发展,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内容,使其更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需要。

四是重视对综合性、全面性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就已经呈现出了综合化的趋势,所以,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将会扩大,一些先进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将被引进到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中,培养复合型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也成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重要目标。

三、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目前,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主线形成了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技术进步为主线,以经济效果、经济增长和诱导性技术进步三大理论为基础的学科体系。这种观点的缺点是把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架划到了狭隘意义上的以“技术”为主线的单线思路,优点是思路明晰,理论基础比较完善成熟,若按这一观点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容易与农业推广学产生冲突。第二种观点主张在原有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吸收技术进步经济评价和宏观技术政策评价等内容来完善和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学,这实际上又变成了以“经济”为主线、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的单主线思路,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来讲,是没有前途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应当构建新的以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为主线的学科体系,无论从现实意义还是从长远发展来讲,这一思路技术路线明确,吸收了近年来科研和实践中的新内容,强化了理论实践,符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长远发展需要。具体来说,按照这一思路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系统和层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对这一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高度概括,研究系统是研究对象的具体体现。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研究技术与经济互动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规律,来研究如何解决技术的经济问题。从研究层次来看,农业技术经济学既包括某一特定的农业技术的技术经济问题,也包括企业层面或特定区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同时还包括诸如科研体制、技术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二是提升和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长远发展来看,理论体系应当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基本上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应当包括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律,技术与经济互动内在机理,农业技术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等。如农业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监测系统理论、农业生产函数的理论、技术进步理论、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和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等。

三是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扩展。基本原理如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效率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及指标等都应当涵盖在内。而基本方法除了包括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之外,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计量分析方法也纳入到学科的方法体系中。

四是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不在局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应该向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拓宽,不仅仅局限于单项技术应用措施和企业、农户的微观技术经济问题,而应该扩大到各级政府的农业技术政策、农业科研投资、农业技术推广等宏观的技术经济问题。

四、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技术、新问题的出现,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科定位、内容、框架和体系,具有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我国农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农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农业经济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方向是必须坚持这三个面向。因此,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思想:立足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面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国际化,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造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以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社会普及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中、初级农业管理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是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定位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条件和经济效果”(顾焕章,1992)。建议今后应将研究领域从“农业生产中”扩大到“农业生产与经营中”,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领域。

二是在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中,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首先,要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的分析方法是什么。在此分析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其次,对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和新的分析方法引入,如果经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也可以逐步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范围。

三是注重研究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学应该在研究方法以及实现手段上不断创新最新成果,如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实现评价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同时不断引进探索新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四是更加注重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的范围,尤其是注重世界农业新的科技革命对农业经济领域带来的变化,如转基因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的影响,以及加入WTO后,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作用等。

五是建立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库和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和新技术、新形势的要求,重新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还应探索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对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共享的途径和方式。

(三)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系统研究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组织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对农业技术学科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在《农业技术经济》刊物设置专栏,组织学者们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系统地讨论,逐步在某此方面形成共识;同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调查,了解全国各个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技术经济课题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及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并对原来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增补,为今后编写“十一五”全国统编教材打下基础。

(四)编写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

学科建设最终也要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是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也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要对目前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进行修改和增补,删除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一些最新科研成果,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积累起来的大量新方法、农业科技新成果进行提炼与总结,将其中的精髓编入教材;对把过去教材中已经被其他学科普遍吸收的一些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扬弃和简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统筹协调,不要搞低水平重复;二是要注意编教材不同于科研,编教材不能强调一家之言,而要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高度,综观全貌,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五)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

案例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适用性的具体体现。建议有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现代科技发展和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搜集有代表性的农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农业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范例,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为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的运用提供实证分析方法论,拓宽学科视野,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用性,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希刚著,《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10月;

2、傅家骥等著,《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许家林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农经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的改革,《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4期;

4、袁飞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

5、孔祥智,21世纪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年第1期;

6、王雅鹏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7、蒋和平等著,《当代农业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经济范文第2篇

《农业技术经济》(CN:11-1883/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农业技术经济范文第3篇

一、资源节约型农业含义与现存问题

(一)什么是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要对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展开相关的讨论,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相关名词所代表意思,这样才能更为方便的理解所描写的内容。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实际上就是属于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技术所创造的经济效应,所以在讨论资源节约型技术经济的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在讨论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技术是发挥在农业资源上的。农业自然资源在自然界相互依存,能够被人们使用,但由于它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使用极限的,所以这也是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提出原因之一。农业经济资源是在农业生产中有影响的经济因素和外加生产力量。资源节约型农业在最近的几年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它的实质内容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消耗同等农业资源的情况下,力求创造最大的经济效应和产生最好的社会效益,这样也是为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主要追求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节省资源的使用,尽可能的降低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和去掉不必要的额外供给。另一个方面是通过技术的提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技术普及在农业经济中的价值体现。人均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提高的瓶颈,要想解决农业经济的问题,就应当先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而农业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应用是能产生充足的效果去解决目前我国的一些资源浪费的现象。特别是在我国如今人均耕地逐年减少,部分水资源和耕地受到污染,农副产品等资源浪费的背景下,资源节约型农业必然会成为目前农业发展的转型方向。因此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是否能大规模的普及扩散,影响着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是解决资源节约型农业经济的核心举措。因此要解决资源节约型农业经济的问题,关键在于解决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普及扩散问题。(三)阻碍技术普及的因素。现如今在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政策制度的制定还不够完善,相关体系和责任划分没有都没有建立或完善。相关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人员专业性较少,资源节约型方面的技术缺少自主产权,大多靠引进或仿造国外技术,在节水灌溉方面更为突出。农业技术在一些方面是应当要适应整个系统的,因此合理的统筹规划才能使个体技术在整体的效益提升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不同的区域环境应当做出适当的条件,例如对于水资源充足的就应当采取节能或节地技术,目前一些农业技术的普及并没有合理的规划调节。在一些教育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理念并没有得到普及,民众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自然得不到应用。政府一般处在技术普及的主导地位,但目前相关的负责人员较少,实际作用的技术指导不够,相应的宣传力度不足,由于作为宣传对象的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并没有那么高,所以一些宣传方式例如较为死板的书面语言并不能让技术普及受益,致使技术得不到良好的扩散。而另一方面,沟通交流渠道没有构建完善,农业技术出现的问题和创造的效应都没有能够很好的反馈给科研部门,导致技术具有滞后性,无法发挥良好的效果。

二、解决相关问题措施

(一)完善相关制度,保证供给。政府部门应出台制定相关措施,首先应当投入足够的财政资金,保证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研发保质保量的进行,同时提高在一线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数量和队伍质量,使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得到保证。之后应当保证相关设备设施的生产完善,相关农业技术得到研发,没有相应的设备来实现技术的现实作用,那这个技术就是零的价值。要保证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得到应用,相应的配套设施应当得到良好的研发生产,这样在供给方面做好工作,才能为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就少不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设立合适的奖惩制度,在惩罚方面应当加强环保法的实施力度,对于一些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的破坏性生产行为要及时叫停。在奖赏方面要对使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或进行相关设备生产工作的个人或团体进行适当的补助措施,有效的激励农民们对于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使用热情。建立保险措施,发挥农村金融银行的作用,降低农民们使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市场风险。建设多种渠道的资金来源,民间工厂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将生产利润的部分反馈到提供技术支持的科研院校中,这样的双赢合作可以进一步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得到一个良好的正循环。(三)优化宣传培训机制。要做创新宣传方式和在宣传工作上下足功夫,要针对农民群众这样特定的群体,制定合适的宣传方式,力求能使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观念能够得到理解并深入人心。应当设立合适的示范基地,安排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保证能对实施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农民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地体现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作用,从而激发农民之间的联动作用,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扩散,实现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解决人们生存问题的产业,在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不断的提高农业经济,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应当大力普及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确保当前农业向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

作者:赵坤 单位:黑龙江省鹤山农场

参考文献:

[1]张洪伟,刘岩.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供给效率的措施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191.[2017-08-18].

农业技术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农业、技术和经济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建设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意义。农业技术经济学自创建以来,解决了一些农业技术经济的实际问题,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随着中国已加入WTO,中国农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技术进步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使农业技术经济学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一)产生与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从此,我国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技术经济学》出版,它确定了研究建立起本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规定了明确的研究任务。这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起始阶段。毫无疑问,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阶段,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8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下,设立二级学会-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1983年改为“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从1989年起每年开始独立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993年被民政部批准为全国一级学会,改名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学会的推动下,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被系统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决策中去,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来,并且通过多次农业技术经济学术讨论会而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以1981年到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经管总站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为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成果广泛的应用到了全国各地。据1986年在山东青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统计,1984年,全国进行试点工作的有17个省,71个县,133个项目,到了1986年,增加到28个省,659个县,1316个项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等一些专家学者,都主编或编译过相关教材,全国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这些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发展了20多年,取得不少的学术成果。专家学者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也有不同的意见,在2003年12月(南京)召开的2003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有些专家通过对农业经济热点问题的调研,得出农业技术经济学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农业经济分支领域。二是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技术经济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处于一个逐步完善和不断发展新的阶段;三是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处于衰落期。就我们的研究来看,我们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处于一个建设发展新的时期,需要吸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适应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

(二)存在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往往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当一门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后,其相关的理论、衡量标准、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完善和发展。所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不系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科的一些方法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特色;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局限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对农业的产前、产后的供应、加工、贮藏、保鲜、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以及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应用较少。四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多是低水平重复,许多内容在其他教材中重复出现,一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没有讲深、讲透。

3、缺乏自身的特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扩大,原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特有的一些分析方法被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学科所替代,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失去它自身的特色,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色,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可能会被其他的新兴学科所取代。

4、学科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并未形成一个从若干基本概念和若干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成的理论框架,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由此及彼,联系紧密,进行推理而演绎形成的理论体系。表现在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各个章节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

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建设定位模糊。尽管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评价下演化而来,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经济学究竟怎样发展,学科体系如何建设还在探索。同时,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尽管属于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的技术经济学科,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作为一门应用技术经济学科,农业技术经济学在吸收技术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进行创新,在这一点上尚未真正破题。

三是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未能吸纳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如近年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与现代农业建设、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都未能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体系中去。

四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无法解释知识经济对现代农业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作为理论基础,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不仅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减,相反,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增。因此,随着知识资本逐步被引入到现代农业中去生产,知识经济对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提出新的挑战,严重地冲击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物科学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绩,为人类进行生物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中,除了生物技术之外,对农业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在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技术,它开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和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和学科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可以说,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将会使农业的基本特点发生变化,从而使农业技术经济学科涉及内容发生变化,因此,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将增加农业高新技术经济学的内容,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总的来说,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不断与发达国家的数量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不但在课程体系上会有根本性的创新,还要对传统学科的内容进行改造,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国际化与实用化,能够更加符合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更加注重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注重采用当前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对新技术选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避免技术的盲目引进。

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将尽可能的融入当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发展,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内容,使其更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需要。

四是重视对综合性、全面性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就已经呈现出了综合化的趋势,所以,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将会扩大,一些先进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将被引进到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中,培养复合型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也成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重要目标。

三、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目前,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主线形成了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技术进步为主线,以经济效果、经济增长和诱导性技术进步三大理论为基础的学科体系。这种观点的缺点是把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架划到了狭隘意义上的以“技术”为主线的单线思路,优点是思路明晰,理论基础比较完善成熟,若按这一观点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容易与农业推广学产生冲突。第二种观点主张在原有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吸收技术进步经济评价和宏观技术政策评价等内容来完善和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学,这实际上又变成了以“经济”为主线、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的单主线思路,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来讲,是没有前途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应当构建新的以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为主线的学科体系,无论从现实意义还是从长远发展来讲,这一思路技术路线明确,吸收了近年来科研和实践中的新内容,强化了理论实践,符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长远发展需要。具体来说,按照这一思路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系统和层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对这一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高度概括,研究系统是研究对象的具体体现。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研究技术与经济互动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规律,来研究如何解决技术的经济问题。从研究层次来看,农业技术经济学既包括某一特定的农业技术的技术经济问题,也包括企业层面或特定区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同时还包括诸如科研体制、技术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二是提升和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长远发展来看,理论体系应当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基本上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应当包括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律,技术与经济互动内在机理,农业技术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等。如农业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监测系统理论、农业生产函数的理论、技术进步理论、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和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等。

三是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扩展。基本原理如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效率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及指标等都应当涵盖在内。而基本方法除了包括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之外,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计量分析方法也纳入到学科的方法体系中。

四是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不在局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应该向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拓宽,不仅仅局限于单项技术应用措施和企业、农户的微观技术经济问题,而应该扩大到各级政府的农业技术政策、农业科研投资、农业技术推广等宏观的技术经济问题。

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如下表所示:

项目

基本理论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应用领域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科技成果产业化,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效益与计量分析方法

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四、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技术、新问题的出现,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科定位、内容、框架和体系,具有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我国农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农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农业经济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方向是必须坚持这三个面向。因此,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思想:立足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面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国际化,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造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以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社会普及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中、初级农业管理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是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定位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条件和经济效果”(顾焕章,1992)。建议今后应将研究领域从“农业生产中”扩大到“农业生产与经营中”,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领域。

二是在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中,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首先,要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的分析方法是什么。在此分析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其次,对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和新的分析方法引入,如果经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也可以逐步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范围。

三是注重研究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学应该在研究方法以及实现手段上不断创新最新成果,如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实现评价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同时不断引进探索新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四是更加注重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的范围,尤其是注重世界农业新的科技革命对农业经济领域带来的变化,如转基因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的影响,以及加入WTO后,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作用等。

五是建立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库和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和新技术、新形势的要求,重新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还应探索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对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共享的途径和方式。

(三)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系统研究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组织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对农业技术学科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在《农业技术经济》刊物设置专栏,组织学者们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系统地讨论,逐步在某此方面形成共识;同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调查,了解全国各个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技术经济课题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及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并对原来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增补,为今后编写“十一五”全国统编教材打下基础。

(四)编写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

学科建设最终也要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是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也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要对目前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进行修改和增补,删除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一些最新科研成果,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积累起来的大量新方法、农业科技新成果进行提炼与总结,将其中的精髓编入教材;对把过去教材中已经被其他学科普遍吸收的一些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扬弃和简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统筹协调,不要搞低水平重复;二是要注意编教材不同于科研,编教材不能强调一家之言,而要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高度,综观全貌,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五)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

案例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适用性的具体体现。建议有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现代科技发展和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搜集有代表性的农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农业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范例,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为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的运用提供实证分析方法论,拓宽学科视野,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用性,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希刚著,《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10月;

2、傅家骥等著,《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许家林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农经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的改革,《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4期;

4、袁飞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

5、孔祥智,21世纪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年第1期;

6、王雅鹏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农业技术经济范文第5篇

农业技术经济所研究的课题、研究数据和材料来源、分析的方案都来源于农业生产建设实际,并紧密结合农业生产技术和经济活动进行,并要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方法正确与否。总之,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核心就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大量实际资料的搜集、汇总、整理与综合设计分析,使之达到农业技术要素的合理组合,提高经济效益。

二、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方法

结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在教学中需要做到教与学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理论学习和课堂练习,进行计量软件的计算机操作和案例模拟,同时注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一)掌握课程结构———两条主线与三方面内容

农业技术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多学科,内容丰富,评价方法种类较多,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学起来一头雾水,感觉好像是农业技术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等课程内容的拼凑,不容易掌握。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课程结构和脉络认识不清。事实上,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体系基本完善,主线清晰,内容明确。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牢记和掌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线和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理清思路,心中有数,前后呼应,融会贯通。根据农业技术经济学者和教师的总结,该课程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技术线,解决的是农业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即研究关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农业技术进步的规律问题;一条是经济效益线,研究解决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问题,即农业技术扩散与应用过程的经济效益问题。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它们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贯穿课程始终。[4]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内容由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应用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组成。[5]基本理论部分包括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理论、农业投入产出边际理论、农业生产结构分析及效率评价理论、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理论等。研究方法包括农业技术指标评价体系、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程序和农业技术经济的分析方法,其中农业技术经济的分析方法包括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结构优化、农业投资评价等方法。应用型研究是运用技术经济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技术政策、技术制度、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问题。

(二)安排好课堂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农业技术经济学内容涉及经济学原理、经济学评估方法及应用等,要合理安排好课堂和练习的结合。一是安排课堂授课内容。课程内容难易不同,对于比较易于理解的内容或学生以前在别的课程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可以粗略讲解或让学生自学。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章节内容,如经济效率和技术进步测定部分,在课堂上需要多用时间,还要补充一些材料,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否则有些学生一次听不懂,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在课题上,还可以采取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收获情况,同时还加强了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二是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上偏重于评价方法介绍,要求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因此多做练习非常重要。[6]学生们多做练习题,一方面可以检验所学知识的应用与掌握,不断巩固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独立完成评价步骤,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练习有两种方式,一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演算例题或练习题,发现作业中的错误,及时更正,或让学生们当场提出疑问,教师进行答疑;另外一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们课下完成,然后提交作业,教师批改后反馈给学生。这种师生交流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注重教学的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是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们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相关计量软件,结合案例来解决农业经济学课程中相关的技术经济问题。在农业技术经济评估中,有些基本方法需要借助专门软件支持才能完成,学生们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熟练掌握方法,并在实际中应用。根据课程内容,动态经济效果评价、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农业生产结构及其优化、农业技术进步测定、农业技术效率的测定等一系列的实现项目,需要EXCEL、SPSS、EVIEWS、DEAP、FRONTIER等软件作为实验教学软件。实验环节要安排充分的课时,保证软件讲解、演示和学生操作时间。实验环节的教学安排要区别于一般授课安排,首先确定要解决问题、经济原理、方法介绍、计量软件以及案例,做好课件,提前发给学生们预习;其次在课堂上简要介绍授课内容,重点是给学生们演示软件操作的步骤,让学生一起跟着教师做;再次教师讲解完之后,布置课堂练习作业,并在教室巡回辅导、解疑;最后学生们提交作业,教师修改后反馈给学生。通过实验环节能让学生更深入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分析的步骤和程序,从而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但是目前农业技术经济学还没有比较完善的专门的实验教材,全凭教师讲解或网上搜集资料,比较局限,所以我们正在着手编制《农业技术经济学实验教材》,希望能够对实验教学有所帮助。

(四)拓展社会实践环节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课程,需要进行社会实践环节教学。本人在“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小学期实习,让学生们在提高动手动脑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以便能迅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需求。一是带领学生们参观农业科技园区,让他们亲身体会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的神奇效果,并听取农业科技项目负责人假设项目的论证、评估和施行等。通过这样的实习,在课堂上讲授的技术创新,如无土栽培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立体农业技术等,学生们觉得空泛,但在参观、实习中他们亲眼看到这些技术成果,非常感兴趣,不时对技术、市场、经济效益等方面提出问题,以前课本上学的内容立刻生动活泼起来,这样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二是让学生自己深入企业或农户调查,让学生确定主题、设计调查问题,调查农户或企业的关于农业科技方面的原始资料和数据,然后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写出调研报告。例如,测定全国或某一区域的农业科技进步对生产的贡献率,评估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等。这样一方面让学生们掌握方法的实际应用,产生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们对我国三农情况和农业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和认识,增加感性认知。

三、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技巧

(一)结合科研

在高校许多教师都从事科研工作,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例如,本人在讲解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测定时,就首先把发表在《农业技术经济》上一篇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效率测量的文章展示给学生们,学生们很感兴趣,但看到DEA方法公式比较复杂,有畏难情绪。但我告诉学生,只要学生们认真学好这一章的内容,同样也可以写出逻辑清晰、理论性强的文章。如此一来,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劲头就大大增加,这一部分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结合案例教学

通过引用来自于项目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之一。[7]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非常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只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在一起互相讨论、思考和交换意见,通过师生双方对案例的分析与探讨,运用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践中所面临的技术经济问题。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8]

(三)适当运用图片和视频

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工具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提高授课效果。在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有很多农业技术讲解起来很抽象,教师可多搜集一些相关图片,直观地展示技术成果。同时还可以多利用视频,将关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过程和步骤、可行性研究等,结合视频来讲解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农业技术经济范文第6篇

摘要:农业技术的经济价值必须通过空间扩散来实现,而扩散效果的高低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因此,首先肯定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重要性,然后对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进行因素分析,构建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优化空间扩散环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工作

科技进步与创新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技术扩散,才能实现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农业技术也不例外。而相得益彰的外部环境是推动农业技术有序扩散的必要条件,对于中国这个地区差异显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分析、评价、优化农业技术空间扩散所处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1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作用

农业技术扩散是一个时间推移和空间蔓延的复合过程,源于某个地域单元的农业技术逐渐被广阔的地域范围所接受、采纳、应用就是农业技术的空间扩散,其扩散的动力来自于技术发源地与技术接受地的技术落差。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借鉴传播论、替代论、学习论、博弈论等技术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农业技术扩散研究也全面展开,其中农技扩散时间维研究(孙振玉,1993;赵绪福,1996)比较突出,而农技扩散空间维研究则较为薄弱。相对工业,农业是一个区位自由度较弱的产业,它的区域性决定了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中相同的农业技术会得到大相径庭的“待遇”,因此,探讨农业技术扩散的空间规律是研究农业技术扩散必不可少的工作。

既然是农业技术在地域空间上的传播和蔓延,那么扩散行为就必然面临各式各样的空间环境,实质上,农技空间扩散就是一个农技创新与空间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所谓的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就是一定时空领域内影响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的各类外部因素的综合体,它具有区域性、动态性、差异性、系统性等一系列的特征。

农技的空间扩散有4种方式:就近扩散、跳跃式扩散、等级扩散、随机扩散。具体采用哪种方式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性能指标,如赢利性、可得性、风险性、可操作性等,还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1就近扩散是技术从创新源向周围地区传播,扩散呈现空间的连续性。扩散前提是创新源地与相邻地区有着相似的环境,联系方便,互动明显。

2跳跃式扩散是技术从创新源向空间上不相邻的地区扩散,之所以放弃扩散的邻近效益,是因为相邻地区与创新源的环境差别显著,不宜作为技术接受区,于是技术跨过相邻区,向远处适宜区迈进。

3等级扩散是创新源的技术按照中心地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一般遵循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农村的次序。

决定技术扩散方向的不是距离远近,而是扩散环境对技术的接受能力,正是各级地域环境所形成等级落差推动了技术的梯度推移。

4随机扩散是一种无规律的扩散,这种无序状态是由于地区之间信息不畅,对所要扩散地区环境缺乏了解所致。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扩散环境的异质性造成空间扩散方式的多样性。技术扩散环境不仅影响扩散的空间类型,还影响扩散的效果和速度。技术扩散的动力除了来源于扩散要素的本身,即:技术创新地和技术接受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而且,还来源于扩散环境的激励,如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技术需求,政府新型的农业政策鼓励。同时,环境也会成为扩散运行的阻力,如滞后的农业发展水平,闭塞的信息环境。因此,扩散环境是技术空间扩散的外因,在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科技兴农”已经达成广泛共识,近年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问世,但平均转化率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操作上存在盲目性、在策略上缺乏针对性、在运行上呈现低效性。

我国的一些农业科技园区由于对当地宏观环境缺乏细致的考察,“独善其身”,溢出效益非常有限,农业园区内的成果无法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又一轮“嵌入式”经济现象。例如:西北杨陵的农业科技园区的繁荣和园区外农村地区的落后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的环境研究势在必行,它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技创新源地的技术推广者更好地了解技术扩散的外部因素,从而针对地域特征采用适宜的推广模式,提高农技创新扩散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为渴望先进技术的农业地区优化和改善自身环境,积极地迎接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成果而提供决策服务。

2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要素

本文根据对农业技术扩散运行的影响程度将众多的外部因素归纳于6个子环境系统,对各个子系统及所属因素进行剖析,以便掌握系统的全貌。

(1)自然生态环境。农业是人们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化成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是循序渐进在给定的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进行的,农业所具有的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周期性、地域性,使得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因而,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决定了不同的农业技术需求。技术推广主体必须了解一个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考评生态的承载能力和脆弱程度,根据环境的自然属性,因地制宜地推广与地方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业技术,真正实现技术对经济的带动。

(2)农业发展水平。

先进的技术总是被高水平的地区首先接受,然后再向下一个层次渗透,农业技术也是如此,因而,农业发展的水平与农业技术的等级是相吻合的,客观地评估地区现存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贡献程度,有助于明确农技扩散的方向和类型。农业的规模经营,可以使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达到规模门槛,因为相比小规模分散的小农经济,大规模的集中式的农业经营可以有效地积累原始资本,降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在中国地区间的土地经营规模的差异往往造成地区间技术采用的不平衡。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以及农业产业链内部结构的升级都可以调动农户投资新技术的积极性。事实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激发农民新技术需求的重要因素。

农产品的需求层次也可以影响农民进行技术革新的兴趣,在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的前提下,居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却不断升级,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风靡促使农民通过技术手段来占据新的市场。

(3)中介服务状况。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各类农业技术中介机构是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的桥梁,它们所提供的盈利性或公益性中介服务是推动技术成果在创新源地和技术接受地之间流动的重要力量。农业技术中介服务表现为: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市场信息,宣传新型技术,辅助农民选择技术;组织供应良种、新饲料、新农药等先进生产资料;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收购或推销在新技术指导下生产的农产品等等。

完善规范的农技中介机构能够与农民互动互惠,益于扩散主体与扩散客体之间建立稳定、快捷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可以减少农技扩散的随机性,促进农业科技资源在空间的合理配置。

(4)信息网络环境。技术扩散最典型的空间特征就是距离衰减效应,即随着距离的增加,扩散的强度逐渐降低,而便捷的交通、邮电、信息网络可以有效地降低距离的摩擦系数,使得技术扩散的范围扩大。

因此,区域必须具备开放性,拥有四通八达的外联网络,为技术创新方与技术接受方相互交流所产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自山流动提供物质载体。在农村,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除了亲戚邻里的口头言传,还依赖各种信息媒介,有传统的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影、电视,还有先进的互联网,这些信息渠道能够消除山于信息不充分而造成的技术扩散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扩散的成功率。特别是快捷的互联网平台可以轻易地克服空间的阻隔,大幅减少农技空间传播的时间和成本。

(5)农业科技政策。

“科技兴农”是我国加速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为了确保这一战略的实施,必须有一系列的完整规范的科技政策和行为规范作为支持。科技政策是农业技术扩散的软环境内容,引导、协调、规划、扶持着各项与农业技术有关的行为。正确的农业科技政策导向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技术传播扩散的保障。在农业科技政策体系中有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组织政策、对外政策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估、奖励、转换制度等组分。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多数技术又具有公益性,研发和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灵活的融资渠道,因此,财政优惠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的关键组分。

(6)社会文化环境。

新型技术的接受度与地区的人口素质、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年龄结构、偏爱喜好、心理素质密切相关。教育程度较高者一般是新技术先驱者,而文化水平较低者都为新技术的追随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接受者掌握技术的水平和运用技术的熟练程度;年龄构成中,青年者居多则倾向于高风险、高报酬的技术,老年者居多则倾向于减轻劳动强度的机械化技术。在民风民俗中,如果社区氛围过于封闭,农民则会对于生产条件的改善、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反应迟钝,对新技术采取保持常态,规避风险的做法。

3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评价

根据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定性分析,本文遴选出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因素作为环境评价的主要考量,以便从定量角度来完成对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如附表所示。在指标体系中,每个因素都有相应的参考解释性指标,其中一些不具备具体数值的定性指标,可以通过模糊价值评判进行量化分级。

继而,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主成分法等方法来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值,通过线性加权法,得到一地农技扩散环境的综合评价值。

4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优化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极大地制约了技术扩散的效率,因此,推动农技空间扩散有必要从环境的完善与优化入手。根据环境因素在整个技术扩散系统中的重要性与可控程度,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展开。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环境。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机械化、石油化和能源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波及全球,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例如:耕地退化、土壤板结、作物病虫害加重、农产品安全性下降等。因此,为了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环境,必须走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的道路,选择绿色农业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无废少废技术,通过构建循环型农业来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

(2)消除地区与部门之间的扩散屏障,促进技术要素在空间的流动。地区的开放与合作是推进农技空间扩散的动力,而行政保护、部门垄断、地区封锁是阻隔农技空间流动的桎梏。因此,必须打通地区间农业科技资源的交流“壁垒”,使技术扩散所需的各类资源在自山流动中得到最优配置。进行技术市场的有序化与规范化建设,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来激励技术交易。整合和集成固有的农业技术资源,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将一个个异构的、封闭的农业创新与推广的小系统,链接成为联通与互融的区域农业科技大平台。

(3)将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的优惠力度。农业是基础性产业,比较利益低,需求弹性小,农业技术又多具有公益性或外部性,单靠市场的力量,无法完全解决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的问题,因而必须将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政府的调控主要表现在: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技术市场运行,保障技术供给方和使用方的合法权益;在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为农民采用技术提供更大的政策优惠,以降低农民技术革新的风险。对于环保型农业技术的传播考虑支付部分资金补贴,以经济利益激发农民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在财政政策中,保证农业支出的涨幅高于财政收入的涨幅,大力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增强造血机制。

(4)提高技术推广机构的空间渗透力,构建体系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了适应技术扩散的空间特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空间上的布局应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结构,但是,我国现有15.5万个农技推广机构多设置到县一级,真正需要技术指导的乡村却成为技术推广的盲区。因此,为了与实际地域系统的等级体系相吻合,应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队6个层次的技术推广体系,省设立农技推广总站,统筹全省农技推广工作;市、县建立推广中心,承担管理和推广双重任务;乡、镇成立农技服务站;行政村成立农技组,配备农民技术员;大队建立科技示范户,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满足农民经常性、多样性的技术需求。

(5)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拓宽信息渠道,促进技术交流。互联网技术可以省略交流的中间环节,将技术扩散的网络组织结构扁平化,增强扩散传播者和技术接受者之间的可知性和透明度。

同时,互联网对于地域空间的超越性特点非常适合乡村分散的居住模式,因此,应通过信息化建设为农技传播构筑平台。在我国农村应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农业信息标准,丰富农业信息资源,降低信息使用成本。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信息数据库、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将科研院所的信息化推向农村与农户的信息化,为普通农民提供决策服务。

(6)普及农业知识、开阔农民的眼界,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在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技能缺乏是制约农技空间扩散的主要原因。今后应继续贯彻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根据农民素质的层次性选择相应的推广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农业科技宣传,开展中级农业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培养农民对外界的新技术、新市场反应、判断、理解和正确决策的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农民参与农业技术研究过程,研究出真正为农民服务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

[1]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

[2]赵维双.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

[3].李季.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1996,(6).

农业技术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分析 优化途径 陕西紫阳县农机服务站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21-01

一、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的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指的是在既定区域的宏观环境的约束之下,由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在农业技术推广动机的指引下用的相关的推广措施,推广方法和推广方式的综合。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保证农业技术推广高效率的光剑所在。在我国经济条件下,要建立一个把技术顺利输送到农业生产,在比较大的范围内能有效实现运作以及把技术应用与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就必须要构建一个适宜的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二、陕西紫阳县农机服务站能够借鉴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农业技术经营推广模式

农业技术经济推广模式指得是把农业专家的技术看成一种商品,把所要推广的农业技术的主体作为农业技术供需双方的中介和桥梁,通过一种经济市场化的农业技术买卖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推广工作主要交付给技术中介机构,这种中介机构的盈利模式是在市场竞争当中,通过服务三农,确定影响和自身地位,并且通过有偿服务获得经济利益,以获得自身的发展竞争优势。

这种农业技术经营推广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1、它的运作是市场化的,技术的价值决定因素最主要是由其市场占有率以及盈利状况决定的,所有技术研究成果,无论是专家的咨询价格、技术咨询的收费标准还是专家的研究成果,其价格都由市场来决定。2、农业技术经营推广模式和其他市场推广模式一样,有客户就是上帝等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般公司会以待遇来竞争优秀的专家和技术专利权,以质优价廉的服务主动向农户推销经营。3、农业技术经营推广模式也有配套化,多样化技术推广的特点。公司经营为了盈利着想,也会想方设法创新营销模式,以达到最大盈利的效果。

农业技术经济推广模式虽然推广主体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是这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推广主体的新生力量尚且比较弱。再者农业技术经济推广模式受到传统体质的限制,其运作模式和外部宏观环境也没有一个有力的支持氛围,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效率难以提高。

2.农业技术产业化推广模式

农业技术推广开发单位可以通过有偿转让或者是技术入股的方法把产业化的生产技术转让给可按单位或者是产业的龙头企业创办以农业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然后再以龙头带动基地,以基地带动农户的模式把农业技术科研成果以及农业科技生产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村中去,这就是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中的农业技术产业化推广模式。

农业技术产业化推广模式特点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农业技术专业可以以技术入股参与到公司的利益共同体当中。第二就是公司可以用签订合同的方式有偿为农户提供种植养殖技术保障和销售保障,有效降低农户的农业经营风险,调动农户积极性。第三是实现了农户、专家和公司之间的共赢,实现了农民致富、科技推广以及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农业技术推广的农业展会推广模式

农业展会推广模式是以政府作为主体,通过政府给予的相应的经济和法律支持,利用政府的权力和威信,把区域内优秀的农业技术成果进行整合和集中展示,形成完整的综合技术资源,从而吸引技术使用者进行交流咨询、学习参观、合作购买、最终达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传播的目的。这种展会推广模式的主要形式是一些农业技术博览会、养殖技术博览会等。

农业展会推广模式的特点是集中优秀农业科技成果形成资源优势,制造出一个农业技术综合要素大市场,集中进行农产品技术、产权、项目和产品的全方位交易,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技术研究实验成果的产业化发展。

4.农业技术专家大院推广模式

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主要是农业大学,农业大学以供给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服务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以赢得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的支持和认同,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专家大院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特点是让农户直接和大学杰出,充分发挥大学的信息服务、科技培训、技术师范以及科技创新优势,让农业技术的最新成果能够直接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让农户和农民能最快地掌握到前沿的农业科技,很好地缩短了农业成果的转化流程,与此同时,农业技术在正式投入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也能及时反映给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很好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

三、陕西紫阳县农机服务站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优化途径分析

在我国农业经济新形势的发展趋势下,农业技术的推广模式要向多元性发展,要鼓励农户、企业以及农民都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当中,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形成多种社会生力军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当中来。从宏观环境的建设上说,政府要鼓励农业经营体制和农业技术科研体质的创新,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规范和完善农业技术市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优化应该和推广主体的利益目标以及各类农业技术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构建良性循环利益驱动机制的方式,让参与技术推广的各方有共同目标,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事业当中。作为政府,可以利用经费支持,项目立项以及审批的方式鼓励农业科研机构积极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再经由各级农业推广部门以及农业龙头企业推广到广大农村和农户中去。

参考文献

[1]丁振京,杨亚梅.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存在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0(5):31-34.

[2]高启杰,陈良玉.优化农业推广模式发展农业推广事业[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76-80.

农业技术经济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科技资源;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指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要坚持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局部经济效果和整体经济效果的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等原则,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主体指标、分析指标和目的指标。农业科技资源管理是农业科技活动的实践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政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法制、农业科技规划和计划、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以及农业科学技术转移等方面。其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科技研制管理、农业科技推广管理及农业科技采用管理等三个阶段,具有导向、指导、协调、激励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决定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目前,我国距离发达基础产业的宏伟目标还有较大进步空间,主要是由于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较低、没有创新科技意识,科技进步程度小等等原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只有50%左右,农民需要靠天吃饭,农业也为摆脱产业弱的缺点。我国进入了依靠科技来改变农业经济产业的时期,推进“以工促农”、“城乡统筹”的转变模式,变更了一度依靠国家政策,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增加科技创新和农业资源的有效供给方式。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农业竞争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转型和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农业专家发表了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资源建设的建议。所以,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深入研究就成为了现如今的热点。根据如今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优化农业科技分配。提高农业科技效率等等问题都是势在必行的。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各种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之间具有强烈的相关性。既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从而导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发生不同变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横向相关和纵向相关。横向相关主要是指生物生长发育周期各种技术措施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纵向相关主要是指连作和轮作在时间上的相关。因此,研究和分析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必须考虑技术因素和技术效果的相关性,它是农业技术方案选优的重要条件。农业技术的功能在农业生产中不仅表现为当季有效,而且还有技术后效从价值形态讲,有的技术其价值一次转入产品,有的技术其价值要按生产周期逐步转入产品,它表现为技术效果的持续性。一般说来,直接作用于生物本身的技术常常表现为当季有效,价值一次转入产品。在农业生产中要使生物正常生长发育,充分发挥技术措施的功能,就必须同时保证生物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条件。而各种生活条件又综合地对生物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各种生活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技术功能的多样性,带来技术效果的多样性。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开展,一些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纷纷涌现。如各级营销部门设立实体;随着科委,科协管理部门由之前的管理而转向推广、服务方向建立了推广机构,原有的销售体系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从从前的农产品销售转向到了现在的向技术方面的发展;农业技术合同类型、实体服务、项目推广、农民非政府组织、公司加农民模式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形式。农业技术人员不仅提供农业技术,还需要帮助农民种好地,帮助农民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农业生产配套技术服务,生产前提供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生产数据,提供持续的培训和相关技术指导工作,在生产帮助农民增加销售额后,增加销售收入。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活动中规定的总体规律和长期行为。一般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重点的基础内容。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方面,同时也直接反映在科技发展规划之中。

二、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

目前,农业发展方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取决去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管理,发展现代农业也迫切需要将农业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济与科学技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经济的增长可以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经济支持,创新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推动农业经济产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以及致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改变。科学技术可以减少农村对劳动力的使用,向着机械化、技术化的农业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增长趋势。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滞后,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成熟度不高、推广经费不足、农民素质较低等方面。为了推进农业技术的更新与革命,加快以科技推广和普及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必须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进行改革、创新。

三、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农业科技技术革新可以加快农业经济增长的转变,创新农业科技技术可以克服自然资源带给农业的缺陷,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现实资源变为优势。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加快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经济增长。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只有好的产品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这就必须对传统的农产品和生产方式进行改革,并且要创新科学技术,发展新产品,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将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之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加快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转化率低,应用意识不强,转型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仍然是在实行多方面管理,各个部门独立管理自己的工作方面,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协调。

作者:张柏军 单位:哈尔滨市道里区榆树镇政府

参考文献:

[1]丁晨芳,高明杰.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213-216.

[2]张立冬,姜长云.农业科技投入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7,6:68-77+81.

[3]陆文聪,余新平.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5-16.

[4]李丽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9:5722-5724+5726.

农业技术经济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科技资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指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要坚持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局部经济效果和整体经济效果的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等原则,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主体指标、分析指标和目的指标。

农业科技资源管理是农业科技活动的实践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政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法制、农业科技规划和计划、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以及农业科学技术转移等方面。其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科技研制管理、农业科技推广管理及农业科技采用管理等三个阶段,具有导向、指导、协调、激励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决定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目前,我国距离发达基础产业的宏伟目标还有较大进步空间,主要是由于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较低、没有创新科技意识,科技进步程度小等等原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只有50%左右,农民需要靠天吃饭,农业也为摆脱产业弱的缺点。我国进入了依靠科技来改变农业经济产业的时期,推进“以工促农”、“城乡统筹”的转变模式,变更了一度依靠国家政策,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增加科技创新和农业资源的有效供给方式。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农业竞争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转型和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农业专家发表了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资源建设的建议。所以,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深入研究就成为了现如今的热点。根据如今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优化农业科技分配。提高农业科技效率等等问题都是势在必行的。

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各种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之间具有强烈的相关性。既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从而导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发生不同变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横向相关和纵向相关。横向相关主要是指生物生长发育周期各种技术措施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纵向相关主要是指连作和轮作在时间上的相关。因此,研究和分析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必须考虑技术因素和技术效果的相关性,它是农业技术方案选优的重要条件。农业技术的功能在农业生产中不仅表现为当季有效,而且还有技术后效从价值形态讲,有的技术其价值一次转入产品,有的技术其价值要按生产周期逐步D入产品,它表现为技术效果的持续性。一般说来,直接作用于生物本身的技术常常表现为当季有效,价值一次转入产品。在农业生产中要使生物正常生长发育,充分发挥技术措施的功能,就必须同时保证生物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条件。而各种生活条件又综合地对生物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各种生活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技术功能的多样性,带来技术效果的多样性。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开展,一些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纷纷涌现。如各级营销部门设立实体;随着科委,科协管理部门由之前的管理而转向推广、服务方向建立了推广机构,原有的销售体系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从从前的农产品销售转向到了现在的向技术方面的发展;农业技术合同类型、实体服务、项目推广、农民非政府组织、公司加农民模式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形式。

农业技术人员不仅提供农业技术,还需要帮助农民种好地,帮助农民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农业生产配套技术服务,生产前提供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生产数据,提供持续的培训和相关技术指导工作,在生产帮助农民增加销售额后,增加销售收入。

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活动中规定的总体规律和长期行为。一般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重点的基础内容。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方面,同时也直接反映在科技发展规划之中。

二、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

目前,农业发展方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取决去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管理,发展现代农业也迫切需要将农业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经济与科学技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经济的增长可以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经济支持,创新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推动农业经济产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以及致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改变。科学技术可以减少农村对劳动力的使用,向着机械化、技术化的农业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增长趋势。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滞后,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成熟度不高、推广经费不足、农民素质较低等方面。为了推进农业技术的更新与革命,加快以科技推广和普及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必须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进行改革、创新。

三、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农业科技技术革新可以加快农业经济增长的转变,创新农业科技技术可以克服自然资源带给农业的缺陷,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现实资源变为优势。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加快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经济增长。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只有好的产品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这就必须对传统的农产品和生产方式进行改革,并且要创新科学技术,发展新产品,改善农业产业结构。

将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之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加快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转化率低,应用意识不强,转型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仍然是在实行多方面管理,各个部门独立管理自己的工作方面,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丁晨芳,高明杰.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213-216.

[2]张立冬,姜长云.农业科技投入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7,6:68-77+81.

[3]陆文聪,余新平.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5-16.

[4]李丽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9:5722-5724+5726.

农业技术经济范文第10篇

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业技术的选择影响着农业的前进轨迹。对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进行分析,找到影响农业技术选择行为的因素,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情况给出相应建议,以便为农民增产增收,改变现有的贫穷状态,实现我县农业大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农民;农业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及农业技术的使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县农民的技术选择已经由最初温饱型的技术选择逐步转向了科学化的技术选择。然而,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在广大农民的生产劳动中效果并不理想。作为农业技术接受者的农民,在采用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主要从农业技术选择行为的概述、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农业技术选择行为概述

1.1农业技术选择行为的内涵

农业技术选择行为是指农民对农业技术了解、认识和掌握,并将农业技术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用的过程。通常是指农民对某项农业技术的选择和接收的行为。

1.2农业技术选择行为的特点

农民在选择农业技术上,会受到时间、地域的影响。总体来说,农民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会对技术有比较强的渴求,但是在接收程度和使用效果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农民周围环境的纷繁复杂,会对农民技术的选择产生多样的结果。

1.3农业技术获取的来源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民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相关的农业技术。邻居、亲朋、媒体、报刊、互联网等都是农民获取农业技术的渠道。发达地区的农民非常希望得到农业技术的指导,而落后的地方则受到渠道的限制,好在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业科技不断进行推广。

2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

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农民素质、推广工作、技术难度等,下面主要就农民素质、农民心理、信息传播三方面进行分析:

2.1农民素质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

农民素质的高低,对是否能够选择有利于生产的农业技术有着关键的作用。调查显示,高素质的农民更易于接受新技术,对新技术的掌握也比低素质的农民更加熟练。

2.2农民心理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

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农民的心理有一定影响。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农民更愿意吸收更有优势的技术。而贫困地区的农民,长期受制于贫穷,在新技术的采用上相对保守。内心的自卑使他们对新技术的作用不是非常信任,他们希望能够短期内获得成效,否则宁愿选择安于现状。

2.3信息传播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

信息的传播帮助农民获得想要的信息和知识,这也决定了农业技术在当地的使用和推广情况。地区的贫富差距,也给农民通过信息传播获取技能带来差异。通讯环境越便利,农民获得技术信息快,吸收转化的速度也相对比较快。

3政策建议

根据文章对于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结合我县现阶段发展的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提高农民的素质在农业发展进程中是最优先的,因此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加强农民素质的培养。一是重视农村的义务教育工作,并对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进行监督。二是开展对农民的科学文化培训,聘请优秀的老师来宣讲。三是大力宣传农村的新风貌,吸引在外打工的人员回乡。四是建立相应的农业项目基地,与教育机构合作。

3.2改变农民思想观念

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制约着农民致富和农业的发展,要从思想上进行渗透和改变,进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实现农业的大力发展。一是改变农民安分守旧的观念,培养农民敢于接收新事物的意识。二是普及农业技术创新的知识,开展科学文化的宣传活动。三是传播市场经济的知识,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3.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使农民快速的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并逐步转化到他们的生产劳作中。一是农业技术非曲直推广工作要基于当地的发展情况及农民素质水平。二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做好科研部门和农民的桥梁,积极反馈沟通农业技术的扩散和使用情况。三是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保障推广工作的有序进行。四是建立农业技术风险机制,降低新技术使用的风险。解决农民使用新技术的后顾之忧。

4结语

农民选择合适有效的农业技术,将有利于当地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推动我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让农民们能够真实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益处,进而接纳新技术并有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陈超,周宁.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农业生产和技术选择渠道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7(09):33-38.

[2]肖焰恒.我县农业技术应用的宏观取向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差异[J].科技导报,2005(05):47-50.

[3]罗大贤.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55-59.

[4]朱明芬,李南田.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行为差异及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3(02):26-29.

[5]吕玲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行为分析[J].经济问题,2000(11):27-29.

[6]宋军.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06):36-44.

上一篇: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下一篇:农业技术推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