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20:17:01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CN:11-5436/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该杂志旨在传播最新的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业产业化实践,促进农业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涵盖了广泛的农业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土地利用与管理、农业机械与自动化、作物种植与保护、农产品加工与储存等方面。它为研究人员、工程师、农民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和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

该杂志以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特色,内容覆盖了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实践。这些论文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程序,确保其学术可靠性和科学性。该杂志还定期专题研究和综述文章,介绍研究进展和前沿技术,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用信息。此外,《还刊登行业新闻、学术会议信息和学者观点,与读者分享行业动态和前沿观点。

该杂志的读者群主要包括农业科研机构人员、农业企业管理者、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和从事农业产业化的农民等。读者可以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动态,掌握行业趋势,促进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致力于推动农业工程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共享知识的平台,推动农业领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系“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依托单位、“海西食用菌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现有在职职工58人,高级职称18人,其中研究员6人,博士、硕士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主要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农业部“948”项目等部级项目20多项,省部级项目5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9项;拥有知识产权49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商标1个;在国内外(含SCI、EI等)学术刊物上300余篇,撰写科技专著6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在食用菌加工及功能营养产品的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具备从动植物、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化学以及食品加工等多学科领域开展功能食品资源利用技术研发的潜力,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申报国家专利20多项,已获得授权15项;100余篇。另外,在福建省各地建立了多个技术成果中试示范基地和技术应用推广基地,与福建嘉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绿宝集团食品有限公司、福建闽西好食品有限公司、尤溪绿田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华源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新味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福鼎市大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福建亿丰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现已开发了“富硒葛苓羹” 、“葛菇粉丝”、“虫耳胶囊”、“虫菇胶囊”、“虫茸胶囊”、“菇的酥”菇纤维饼干、菌蛋白饼干等20多个新产品。

此外,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与加拿大农业及农业食品部Guelph食品研究中心、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等国际著名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研交流平台,开展食用菌等功能营养活性成分的高附加值应用加工技术研发的交流与合作。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工程 专业硕士 创新创业 培养模式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农业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今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达到1:1,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结合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的研究”,对农业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专业配套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研究和探索,并把改革研究的成果及时应用于人才培养实践中[1]。

1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1.1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单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农业工程领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发展。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建立多样性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化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大力发展以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大批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农业工程应用高级人才。

1.2 创新创业型专业硕士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规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山东“农业大省”“农机强省”的基础条件,积极探索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农业科技创新,以确保我国农业工程事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从而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2]。

2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2.1 优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优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企业需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导师选择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各培养环节的指导工作。严格中期考核淘汰机制,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实行学位论文盲评以及预答辩淘汰机制,多种措施并举提高专业学位培养质量。

2.2 彰显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更注重人才的能力和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为根本着力点,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确实强调“创新性、应用性、特色性”,突出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

2.3 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型紧密结合,所以实践锻炼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应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出发,采取校企联合或与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多种方式,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实践为抓手,强化素质教育,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

3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做法

3.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3.1.1 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立足于培养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农业工程专业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掌握农业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本工程领域内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实现的手段。重视实践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同步提高。科学构建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专业性”,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1.2 修订培养方案,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我院在学校研究生处统一部署下,不断修订完善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区域特点和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突出强调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行校内学习与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实践锻炼有机结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实行校内考察和基地考核相结合,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3.2 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立人才培养基础平台

3.2.1 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为更好地适用现代农业对知识的需要,聘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优秀人才。经过项目的实施,农业工程专业学位导师队伍中形成了一支学历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强、教育教学水平突出的导师队伍。农业工程专业学位中现有导师24名,4名导师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高级工程师。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不同职称结构、不同学历层级、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实践背景的导师组成的导师组,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

3.2.2 加强校外联合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实践基地

为提高校内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实验条件,所有教学实验室以及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训室,都对研究生实行全天开放,制定了校内实习基地的相关管理制度,使校内实践基地成为真正的创新基地、创业基地和就业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合作模式,创新校外基地建设,使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创新、创业与就业紧密结合,为研究生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近年来选择了8家国有大型企业作为我校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3.2.3 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完善运行机制,不断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近年来,通过各类重点学科建设,国家以及省、校相关部门共拨付2 700余万元建设经费,除用于规定的各项投入外,有较大一部分用于专业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师资队伍培养、面向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通过整合仪器设备、实验室功能分类,组建了以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实践基地面积达到2 060.59平方米,固定仪器设备891台(件),总值约计9 409万元。

3.2.4 探讨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学科平台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把平台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把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农业工程学科多年来常抓不懈的方向,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农业工程学科科研资源丰富,平台建设完备。通过创新机制、引导转化,如今的省级重点学科、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均为农业工程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3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建立适合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机制

3.3.1 在学生管理体系的建构方面

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奖励、资助制度,加强校企“全程合作”的力度。通过教育经费的多渠道支付形式为学生减轻经济负担,让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实施成为可能。在专业建设层面,提倡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或教授委员会成员兼任导师组长,建立了由导师组长、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研究生秘书等组成的专兼职研究生管理队伍,形成“专业学位建设齐抓共管、保证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人人有责、培养环节管理环环相扣”的管理运行机制。

3.3.2 在质量控制方面

为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加强以课程学习和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考试制度,重点考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位论文是质量监控的重要方式,可以采取多样形式,如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把关研究方向,共同确定论文选题,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撰写硕士论文,不仅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4]。

4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4.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配套建设,学位点的实验条件、校内外基地建设、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等专业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和增强[5],学位点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2003年设立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博士点,2010年设立农业工程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设立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成果二等奖,2011年“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得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

4.2 专业学位导师科研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目前,农业工程专业学位校内导师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科技厅项目、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及横向题课题28项,科研经费1 260余万元;校外导师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2项,经费1 600余万元。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经验丰富、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队伍。

4.3 提高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近三年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100%,考博率42%,申请专利28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12项,为企业解决疑难问题32项,发表在国家一级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32篇,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8项。

5 结束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我校农业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充分发挥农机农艺相结合的优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好专业发展方向。按照注重社会需求特点、同类互补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原则,突出专业方向的特色建设,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道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4):7-10.

[2]付世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0(4):69-71.

[3]臧寿红,孙铭媚.探索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J].高教高职研究,2012(1):168-170.

[4]杨乔清,李阿利,朱耀武.促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几个核心问题[J].中国农业教育,2011(6):22-24.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新时期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农业工程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对综合素质的教育重视不够,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对社会工作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

国家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要求。基础教学是厚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学科交义的课程体系,可以向学生传授先进的多学科知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强化工程技术基础实践训练环节,提高其工程素质,强化面向现代科技的工程教育环节。

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确立适应21世纪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对高级农业工程技术人才要求的培养目标,构建和优化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教学管理人员急需认真探讨和深刻思考的问题。

1 农业工程教育所收到的冲击

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农业工程科学本身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农业工程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对现行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深化。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究其根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就是入学人中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即标志着这个国家高等教育从英才型进人大众型。特罗认为,进入此阶段后,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比英才高等教育阶段有所发展,而且在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等方而,都发生质的变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3.2%,在英才教育阶段,基本处于向大众教育的过渡转变时期。

正是由于处在高等教育从英才型向大众型转变的时期,所以让高等教育特别是农业工程教育变得异常不适应。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农业工程科技人才,而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 人才培养模式

2.1 校企合作

世界一流大学具备的条件是实力强大、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因而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在学校诸多方而的工作中,校企合作与实力强大、卓越贡献所涉及的工作均有很密切的关系。农业工程类本科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更应该十分注重校企合作,力争建立起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体系。

引入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培养体系,使学校、学生、企业三位一体培养学生。当然,对于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不可能全部依托企业,企业只是作为一方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引入企业后的教育体系更加丰满和完善。学生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贯穿了实践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这恰恰是新形势下对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最需要具备和市场最看好的。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以体现出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体系下,学生的实践活动多,时间较长。这种实习是直接接触生产,能更好地巩固和应用学生所学的知识。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能结合生产实际,防止了空对空的作法;学生了解了企业和本行业的情况,建立了一定的往来关系,便于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学生熟悉了本行业的运作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毕业后很快进入角色;在教师指导下,可能为用人单位解决一些实际工程问题,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

2)把论文写在产品上。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体系下,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密切,学生可以较方便地进入企业参观、实习,企业也常常提出技术问题要求学校帮助解决,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校把企业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由高年级学生分组当毕业论文(设计)完成。这样,学生可以在而向实际的科研和开发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把论文直接写在产品或科技成果上。这对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是受益匪浅的。

2.2 一体化教学体系

借鉴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经验,除了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之外,使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在农业工程类本科教育中一直以来是被比较忽视的,直到近年来才被提出。注重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从另一个方而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学校和企业分别主要承担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任务,并辅助对方做好另一方而的教学。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培养目标,注重素质教育,通过对课程的整合、内容的调整、辅修的拓宽、整体优化的方式,,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主动创新教学模式

高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教学实践,在“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的观念支配下,过多地强调学生概括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的系统和完整,忽视学生具体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受到束缚。中国高校需要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中国大学生来说,从“找饭碗”到“造饭碗”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划时代转变。

1)老师要教的主动。首先,教师充分认识教学创新的目的与意义。要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使学生对教学过程享有较为充分的“参与权”和“选择权”,既要使学生正确地继承知识,又要使学生发展创新精神(下转第269页)(上接第145页)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了四个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转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上来,自觉地将创新教育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二是,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从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将学生从单一的理论学习转变到学习加科研,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科研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2)学生要学的主动。教学是双方的互动,只有教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主动的学。只有教学方式生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被激发。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学、在社会中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不仅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兴趣提高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提起来了。

3 结束语

21世纪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各国在经济、国防、科技的竞争,最终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最主要的议题。如何尽快地、全而地加强人才培养,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和进程快慢的大问题,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能力的大问题。大众化教育对高等农业教育既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农业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华,等.美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5(5):89-91.

[2]叶尊忠,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农机化,2003(3):39-41.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为了促进校企协同,加强校企协同培养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论述了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校企协同的重要性及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针对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在培养目标与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内容进行详细探讨。指出构建校企协同培养的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企协同;实践创新;农业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32-02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单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农业工程领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发展[1]。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仍沿袭学术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着教学与科研实践脱节等问题。课程教学安排上,授课时间过长,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锻炼少,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科研实践性环节、产学研相结合等不够重视[2]。由于专业限制等问题,农业工程学科的研究生课题与其他工科研究生相比,科研经费资助少,大多是自选课题,缺乏锻炼实践能力的环境,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受限,从而不能及时了解到本领域的前沿成果和发展趋势,这些都限制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的企业定岗实习培养,是区别于学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接触社会、熟悉企业需求的重要环节。

二、改革内容

(一)培养目标与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

1.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农业工程专业历史悠久,发展迅速,特色明@。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专业特色,还应充分考虑合作企业对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培养农业工程领域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涉及到现代制造技术中的机、光、电、液及微机软硬件应用技术等多个方面,具有专业面宽、适应性强的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实强调“创新性、应用性、特色性”,突出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

2.培养规格要求充分适应社会需求。除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营、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具有独立获得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3.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创新创业性。针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企业需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导师选择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企业导师参与各培养环节的指导工作。严格中期考核淘汰机制,论文研究应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能为企业解决工程技术问题。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

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校在制定农业工程专业硕士课程教学计划时除按既定的领域培养方案进行课程选择外,还应充分考虑合作企业对专业硕士的培养的要求。在校企协同培养专业硕士的实践中,企业往往希望高校较有针对性地为其培养实用性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并且借助这一合作平台对企业的生产实际发挥技术支持、改造及创新作用。

2.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本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把专业课设置优质精炼,增加实践环节,设置创业教育类、专业拓展教育类、综合素质教育类三大模块。

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协同开发和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多层面的、立体化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具体包括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科研教学团队建设、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项目。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根据课程的特点,合理地精选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使学生既能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内容,又能了解到本学科的研究发展动态。

2.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本专业的课程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没有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不可能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因此本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探索:①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实际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协同,实施“先顶岗实习、然后再回校学习”的教学方式,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学生在基地专业实践期间由校内和基地两个指导教师共同制定专业实践计划,全程指导学生实践过程。②研究生带本科生从事独立科研活动,重在强化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利用多渠道实践创新活动,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种学术交流与实践创新大赛环节,通过听本学科著名专家所作的报告,给学生一些启发。进行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学术交流,可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交叉学科学术交流研讨会,多与相关或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扩展自己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针对本专业建立农业生产机械化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将研究生引入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在大胆的探索中培养和形成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中聘请校外企业及农场中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灵感。

3.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注重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随着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基础条件建设仍需加强,增加经费添置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仪器设备;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基地建设、运行模式与人才培养的最优组合;增加2―3个科研教学校外培养基地,整体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的培养效果。

三、结论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而设立的。企业比高校更加清楚需要的是哪种人才,因此,校企协同培养的模式是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必由之路。校企协同,其实质是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在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产品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真实感知的过程中培养的。校企协同推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校企协同应向深层次、多领域拓展,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实现校企协同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加林,李光提.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83-85.

[2]张军,李小昱,王为,刘洁.试论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75-77.

[3]胡喜生,邱荣祖,张正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5):106-107.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男,46岁,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园艺植物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兼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分室主任。1981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Wye学院园艺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马铃薯协会会员,农业部薯类作物品审专家。

谢从华教授一直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生理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际国内多项重大课题,取得科研成果六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八项(次)。其中,马铃薯块茎大小分布预测和控制的数学模型获湖北省1995年科技进步一等奖。马铃薯试管块茎生产及脱毒种薯快繁技术获湖北省199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马铃薯块茎大小分布和控制的数学模型、马铃薯试管块茎生产及脱毒种薯快繁技术等研究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上均有重大突破,处于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育成“鄂马铃薯1号”,“鄂马铃薯3号”等高抗晚疫病,食用品质和商品率均优的马铃薯新品种。主持研究的马铃薯试管薯产业化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率先开展了我国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基因组研究和品质改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克隆4个抗病和淀粉代谢调控的关键基因,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刊物上60多篇,其中SCI收录4篇。

谢从华教授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与马铃薯遗传改良。其主要课题有: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948”、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资助的马铃薯细胞工程育种与分子标记技术研究、马铃薯试管块茎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研究、马铃薯优良加工品质转基因新品种选。

尹江

男,1960年7月出生。1985年7月毕业于河北张家口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系,同年分配到张家口坝上农科所工作至今。1990年被评为农艺师职称,1995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2001年晋升为农业研究员,1985年一1996年从事燕麦科研和推广工作,现任“农业部薯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张家口)”副主任兼质量保证负责人,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张家口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认证部级评审员、河北省农作物品审委员会委员。1997-2001年均被考核优秀,2001年被评为“全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并荣立二等功,同年获得“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

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主研,育成马铃薯和燕麦新品种12个,其中有7个被列为全国推广品种。获得各级科技奖13项,其中省部级以A7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4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星火二等奖1项,省丰收杯三等奖1项。

刘刚

男,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专业:环境材料与农业工程技术。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贮藏加工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贮藏加工研究室废弃物利用和污染控制岗位专家。2000年甘肃省跨世纪人才“333工程”一、二层人选,甘肃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

多年来从事农业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农用化工和高分子材料方面的设备研制、科技开发和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目前,承担着农业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科技厅多项重大科技项目,负责全国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贮藏加工技术、废渣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等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以及突发性、临时性问题的调研并提出解决措施。协助农业部掌握全国马铃薯产业贮藏加工发展情况、督促检查、科学试验和相关技术评估,完成农业部交办的临时性调查和各类突发事件专报以及应急预案草案制定任务等,为马铃薯贮藏加工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先后主持或参与实施的国列、省列和其他科研课题15项。其中:《葡萄试管繁殖技术研究》和《葡萄试管繁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先后在1986年、1992年分别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软包装水果罐头技术开发》1997年获甘肃省星火科技二等奖,《新型纳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鲜果蜡研制》2005年获甘肃省科技二等奖。申请国家专利12项,已获得国家专利六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40余篇。

陈彦云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工程 拔尖人才 培养模式 教学体系 育人环境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67-03

前言

农业工程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为发展农业和合理配置资源服务的工程技术学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工程本科教育为我国农业工程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当代社会,对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能够迎接21世纪高新科技挑战的,具备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视野宽广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农业工程本科教育领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东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为发展地方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同时,也着眼于国家战略,在学校开设五个优势学科专业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2011年,学校根据学科专业的布局与水平,选择一批师资水平高、教学条件好、优势特色学科支撑的专业招收优质生源,以拔尖人才培养班的形式,实施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学院具有雄厚的导师队伍和众多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同年,以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为支撑,成立了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培养班,并全面负责实施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那么,如何让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造就一批具有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全面的综合素质、高强的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呢?对此,我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对一系列教学体系、制度和配套政策的改革,构建了以拔尖人才培养班为依托,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学习管理模式为特点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2]因此,根据办学目标和定位的不同,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有着不同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则根据自身实际,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末位淘汰、分流培养、按比例择优推荐硕士研究生和交换留学生的培养模式,牢固掌握农业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尽可以地培养出实践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宽广、综合素质优良的农业工程领域拔尖创新人才。[3]

(一)优化理论教学体系

由于在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中不断出现新情况,以及农业工程学科本身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因此课程设置要注重综合性的学科交叉,注重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构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理论教学体系,赋予学生宽广的学科知识背景。[4]

理论教学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化教育。通识教育重点强化思想政治、外语、数理化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专业教育按“精专业、多方向”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专业教育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制造基础、测试技术、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农牧产品加工、农机创新理论、农机前沿新技术等。个性化教育按本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设置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课程,个性化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三个主要模块组成,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生产一线。

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了以往的专业界定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按专业性质进行组合,建立按不同学习阶段区分的综合性实训平台,将各阶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实现人人动手、人人参与,让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3]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这种实践是直接接触生产。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既能够更好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又能够了解到本行业的运行模式和发展状况,为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营造课堂研讨氛围,探索讨论式、自主式和网络式教学模式。加大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参与性实验课的比例,实现由传统的“灌输式”、“应试式”教学向学生“自主式”学习的转变。

教研室应为拔尖人才培养班量身定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单班授课。根据课程特点引入相关教学内容,拓展知识空间,如: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引入数学建模知识、英语教学引入专业科普知识、计算机教学引入程序设计竞赛知识、专业课程教学引入实际工程问题和案例等,力求拔尖人才培养班的学生具备基础扎实、专业精通、知识广泛和应用能力强的综合素养。

(四)“一对一”专业导师制

建立有计划、有方向、有目标的专业培养模式,实现后三年“一对一”的专业导师指导,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大二时开始选择专业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综合因素,为学生制订具有个性化和研究性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根据导师的指导,通过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

(五)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高起点招生,通过末位淘汰、分流培养、按比例择优推荐硕士研究生和交换留学生的培养模式,为促进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举措。

重视平时表现,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教学实践实习、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多个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学生个性化修读所修学分可以冲抵主修专业课和选修课学分,也使得考核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避免了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不良现象。

二、营造有利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学研氛围

营造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创新思维得以培养,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创新、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5]

(一)设立研讨论坛,构建学术交流平台

学校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学术报告和设立导师论坛等学术交流研讨平台,促进师生间的交流;选派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学习和交流,按比例择优推荐硕士研究生和交换留学生;拓展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营造良好的学研环境。

通过平台,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农业工程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开阔学生视野,激励学生成才。通过平台,也可以让学生就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经验和体会、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考研和就业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讨。在研讨中,教师要注重正面引导,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

(二)加入科研团队,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从大二开始就可以申请加入课题组或实验室,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在专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科研训练;倡导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申请专利,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的奥秘,此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基地为平台,成立各类科技兴趣小组,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如: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高教杯”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让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完善规章制度,培育优良学风

在学生选拔与分流、推荐研究生、交换留学生和成绩考核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保证奖惩公平公正,形成积极向上的学研氛围。

三、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创新型农业工程类人才,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使命。广泛地加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向前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又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能力。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就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拥有工程实践、农业工程开发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伟祖,徐定华,郑旭明.大众化教育阶段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纺织教育,2012(27):18-20.

[2] 杨新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9(1):16-18.

[3] 李文哲,刘建禹.农业工程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14.

[4] 张黎骅,赵超.新形势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06(5):109-111.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CN:11-5436/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主要刊登学术论文、科学研究成果、教学和教改研究成果的期刊。该期刊集中关注学院涉及的学科领域和传媒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内容。其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本校以及全国传媒界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促进学术交流,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该期刊的内容涵盖广泛,涉及学术论文、科学研究成果以及教学、教改研究成果等方面。学术论文通常是研究者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结论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助于推进该领域的发展。科学研究成果则是指独立研究者或研究团队在科学领域中所取得的革新性成果,包括理论模型、实证研究等。教学、教改研究成果则是指探索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通过刊登这些研究成果,旨在为学术界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成果的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时,该期刊也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帮助教师和研究人员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推动学科领域和传媒领域内的研究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和支持。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自1979年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首办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以下简称为农建专业)以来,现在全国已有10余所大专院校设有该专业。1986年由国家教委主持审定的农林科本科专业中,农建专业被确定为一门正式专业。“农业生物环境与建筑”已明确作为国家一级学科—农业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1988年5月和1991年6月分别在西北农业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召开了全国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改革学术会议,讨论认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农业与民用建筑以及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材。专业的业务范围包括:农业生产性建筑;生物环境工程(利用工程措施为农业生物的生长、贮藏或加工提供适宜环境);农村民用建筑(住宅及公共建筑);村镇建设规划。10多年来,这个专业已给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材,并对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它毕竟是一个新专业,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重大间题梦急待研究解决。

1农建专业现存问题的分析争

1.1农建专业的发展方向要进一步明确最近,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中出现了某些“离农”和脱离实际的倾向[13。这些倾向在专业名称、课程设置、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新反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毕业生分配问题,臼口的业务主管部门问题和专业的多学科特点等问题。笔者认为,这些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甚至给专业带来了相当多的困难,但是,在农建专业的办学方向上决不能动摇。农建专业扣学科的发展必须围绕而且一定要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农建专业只有在主动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得到发展,才能具有生命力。如果把农建专业办成了类似于工民建的专业,那末它不但失去了竞争能力而且重要的是放弃了自己的阵地。农建专业办在农业院校,不但应该立足于农业和农村,而且正因为它还有众多的相关专业(例如畜牧,园艺、食品、农机、农经等)作依托,并与它们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有机结合,所以农建专业完全有条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专业才是农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

1.2农建专业的地位和业务归口单位应该进一步明确,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农业工程是农业科学三大分支(农业生物学、农业经济学、农业工程学)之一。实践证明,发展大农业,不仅需要农业生物科学,而且必须采取有效而经济的工程措施。近十多年来,我国设施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对农业所起的重大促进作用就是明显的例证。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切要求农业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但是,由于我国按专业管理、部门所有的经济建设体系的环节不完善,业务部门往往忽视为农业服务的工科专业。例如,建设部门重视城市建设、工业建设而忽视农业建筑和农村建筑。农建专业是工科专业,但服务对象是农业和广大农村,专业又设在农业院校,归属农口,导致工口和农口都不够重视,也不真正管理。科研课题的来源、学术交流、精力上相互支持往往渠道不通,在办学上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料以及专业具体业务的联系都缺乏支持,造成学校孤军奋战的局面。同时带来另一个严重问题是毕业生的分配渠道不通。按照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能力,本科毕业生主要的去向应该是农业生产性建筑的设计、施工或研究部门;农业、农垦、畜牧、水产等部门所属的建设规划、设计和施工部门;各级城乡建设部门。但不少接受毕业生的领导部门、计划部门和人事部门不了解农建专业,致使一部分毕业生学非所用、造成很大浪费,也给学校和地方的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进行工厂化生产,大、中城市的“菜篮子工程”,广大的农村建筑市场、村镇规划等多方面都非常急需农建专业的人才。所以,尽快建立主管农业工程业务的归口单位,确立农建专业在设施农业和“菜篮子工程”中的地位、疏通业务和毕业生分配渠道十分重要。农建专业也要在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和培养人材方面,大力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间题,以使专业得到全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1.3农建专业的学科特点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这种特点并没有被认识清楚不少人认为,有传统的建筑学或工民建专业,完全可以搞农业建筑;一部分农建专业办得模糊了特色,或办成了类似工民建的专业,或脱离当前实际办成了门路过窄的生物环境工程(或控制)专业。农业生产性建筑,包括畜禽舍建筑、保护地建筑、水产养殖建筑或果蔬及产品的贮藏保鲜建筑。它们的服务对象都是农业生物。因而必须提供农业生物所要求的适宜环境,它往往比只处理非生物体的工业建筑要复杂,建筑上的处理与设备上的措施亦必需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有机地结合。这里体现了学科的边缘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向农业专家了解农业技术和工艺,然后用传统的工民建知识进行农业建筑的设计,不仅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若生搬硬套工业建筑的模式还会造成失误。例如工厂化养鸡,即便是在工艺和设备确定之后,许多按工业建筑设计的鸡舍还是难以满足非常密集养殖的鸡的温度、湿度、气体、防疫要求,不少鸡舍内存在着通风不良、环境条件差以及容易产生疫病的情况。对于保护地建筑,由于保护地建筑内热量及质量传递的复杂性以及围护结构的特殊性,直到现在,还没有一种能够较为精确地计算供热量和通风量的工程方法,并且在真正保证温室和大棚的环境条件的具体措施上也存在不少间题。除此而外,提供环境条件的各种设备还应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以便使环境达到最优状态并节省设备和能源。我国的建筑学专业、工民建专业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基本上是以城市建筑和工业建筑为中心,对农业建筑不仅缺乏经验,而且从知识结构方面也不能较好适应。有一种观点认为住房就是为有生命的人设计的,所以畜禽舍也没什么特殊的。但他恰恰忽略了一个问题,即设计住房的人对居住是精通的或者是深入研究了人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畜禽舍的人可能不懂得畜禽,更何况人是有语言能力的,不适应时有自我调整的可能和能力,而密集养殖的畜禽在不适的情况下可能迅速死亡、或产生疫病导致全场覆没。应该看到,正如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一样,农业建筑有自身的特点和领域。从根本上来说,应当在建筑类专业成果的基础上和生物环境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生物要求的环境条件与建筑、设备、控制等工程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方案的经济分析和比较,这是设计好农业建筑的保证。这里体现了农建专业应该综合应用农业、建筑、设备(供热、通风、降温、控制等)以及经济分析的知识的综合性质。目前,我们工作的弱点正是在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方面,既缺乏理论,也缺乏经验,必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这无疑应当是农建专业必须解决而且能够有所作为的一个重要领域。除上述之外,还应当考虑到农业建筑必须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特点。我国农业相对于工业,农村相对于城市,经济力量较弱。因此,对农业建筑的经济效益的要求较高。在设计农业建筑时,必须考虑到怎样使用有限的财力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成本。不可能使用昂贵的建筑材料,也不能盲目地搞全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或大量地消耗能源。

1.4农建专业跨多门传统学科的特点与课程安排之间的矛盾需要很好地解决农建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涉及到好几个传统专业的领域,例如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农业生物环境,环境控制等。而四年的学习期间,总学时有限,所以在课程安排上矛盾较大。我们认为,跨多门传统学科的特点是农业工程学科的普遍特点,难以避免,但并不意味着在大学四年里要学习三、四个专业的课程,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要的。关键是应当根据专业的任务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调整课程内容,并且最后要看,在通过四年的学习之后毕业生是否具有真实的本领。在全国第一次农建专业研讨会上,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周军、贾先斌同志的论文和研讨会最后的文件都在这方面提出了较为妥善的设想图。当然,对农建这样一个新专业,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应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正是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

1.5科学研究工作薄弱,专业本身还不能主动适应大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农建专业科研工作力量薄弱,专业中大部分教师是近几年毕业的青年教师,缺乏带头人。在工程学科与生物学科的结合上,人力方面没有形成整体力量,业务上困难较多。研究课题和经费的来源都存在着不少间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和信息渠道不通。其结果是研究的成果少,许多方面都是空白,与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笔者认为,对农建专业来说,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生产中的问题也很多,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把工作做好。科研工作的被动局面也直接影响了农建专业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除此而外,专业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还不能主动适应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两个问题上应仔细研究,尽快解决。

2促进农建专业教育和科研发展的对策

2.1提高对农建专业和学科地位的认识,端正办学方向是办好专业的根本农建专业的教职员工应该认清本专业的重任与特点,除应熟悉传统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外,还应建立农业生产的意识、熟悉有关农业生物科学方面的知识,并努力把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起来,把现代化的工程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牢固地树立为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民服务的思想。业务主管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和城乡建设部门,学校的领导应该看到农建专业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新专业,它正在而且必将对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所以应该大力帮助专业解决困难,疏通渠道,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毕业生分配等问题上给以大力支持。

2.2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主动适应大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

(1)农建专业应该根据各地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利用本专业面宽、综合性强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农业和农村培养各种专门化的人才,特别是当前急需的人才。本专业的业务主要包括农业与民用建筑、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控制)两大部分,各校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而有所侧重,或者可以允许学生自己有所侧重,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专业的主要方面可能更多地向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方面发展,所以在这方面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2)改革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农业建筑、建筑结构、生物环境工程(控制)。除必须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外,专业课必须围绕主干学科,以形成专业的特色。在课程结构上要逐步建立起本专业的结构体系,避免把不同传统工程专业的课拚凑在一起。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和在苏联进修的体会认为,最重要的课应该是房屋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这两门课要避免重复),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石结构和钢结构(内容要压缩、精炼、也可以考虑合并,以突出基本理论和方法),农业生物环境(包括植物和动物),环境因素的检测与调控,生物环境工程(突出实例和在设施农业上的综合运用,避免系统的推导和计算理论)。其它课程要配合上述课程,并根据可能来进行取舍或作为选修课,不应贪多求全,而要体现出简捷、实用的特点。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认真做好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和指导工作,强化学生的生产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农建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在教学内容上特别应该认真研究,突出主干学科,在主干学科的内容上力求深入,避免表面化,要增添和选择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内容。在配合性的课程中要尽量删减不必要的内容,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宁肯失去次要方面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以保证专业的主攻方向有足够的课时和内容。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预埋件;埋设;技术;控制

1工程概况

工程实例概况:该工程为某地一栋127m高层建筑,用途为商业和商务办公楼,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地下3层,地上25层。由于建筑特点决定,本工程外装饰幕墙工程主要内容有:石材幕墙、玻璃幕墙、(百叶窗、铝合金窗、隔栅)等。本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预埋件施工,因此作为本文的实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预埋件埋设质量的好坏,肩膀各队后面进行的结构搭接和外部设备安装起到重要的影响。下面将分别就幕墙预埋件的工程特点和预埋件施工方法、技术及注意事项等分别进行阐述。

2预埋件的加工及埋设施工方法

2.1预埋件的加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焊缝高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焊角没有咬边现象;防锈漆涂刷是否均匀;所用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加工尺寸与图是否一致;填写预埋件进场验收表;填写《进场物资报验表》以及上述资料经过自检和监理人员检查、验收通过后才可进行埋设。

2.2预埋件的埋设

2.2.1 预埋件埋设之前,首先根据施工设计深化图进行放线定位,特别是注意转角位置埋件的埋设,并填写《技术交底》表备案。

2.2.2 当每一层楼土建梁柱钢筋绑扎完毕后,按照预埋件点位布置图及标高尺寸,根据土建梁柱尺寸控制线,在钢筋上视具体情况用红笔划出预埋件埋设控制线。

2.2.3 在埋设预埋件之前,当土建支模时,就进行分格,将预埋件分格线弹在底模外檐口处。

2.2.4 根据埋件施工图埋件分布的情况,对埋件以轴线右边起第一个埋件进行编号,从1 至若干个进行埋设并以埋件检查表填写埋件埋设的情况。上下、左右、前后将埋设的情况记录下来,埋件埋设后填写《隐蔽验收单》并附《检查表》报监理验收。

2.3 预埋件埋设的要求

2.3.1 预埋件在埋设过程中,要以多轴线进行埋设,相对来说轴线之间的精确度足以满足埋件的几何尺寸,若以单轴线定位,丈量过程中尺寸误差会积累,造成埋件的偏位,相对轴线偏差小于20mm。

2.3.2 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预埋件,应在主体结构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埋设;预埋件位置偏差上下不应大于 10mm,上下测量依据底模用卷尺进行测量。图 1所示。

2.3.3 当土建梁柱钢筋绑扎完毕后,将预埋件用铁丝临时固定在钢筋上,或点焊在箍筋上。

2.3.4 若预埋件埋设中碰到埋件在箍筋的空档处,则可添加辅助钢筋,或用铁丝与主筋扎牢。

2.3.5 预埋件在埋设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模板(参见图 2),上下、左右偏差到20mm 影响不大,而前后倾斜将造成角码与埋件之间接触减少,施工难度加大。采取措施,加垫铁块等均为点接触,受力将受影响。这时候只能采用楔型铁块辅助修正,这样势必造成施工周期长、成本增加。

2.3.6 埋件埋设好以后,在浇捣砼时,要注意保护埋件。混凝土施工的振动棒在埋件边应延长振捣时间,埋件周边的砼一定要浇捣密实,避免产生漏浆及空鼓现象,影响埋件的质量。

2.3.7预埋件在墙面埋设时,在浇混凝土时,应跟踪进行检查,若埋件高出混凝土应立即往下打,使埋件与混凝土面一样平。

2.3.8结构阴阳角的埋件处理

a、阴角部位埋件的埋设,依据幕墙安装的需要在角位处拉开50mm,否则影响今后施工安装。

b、阳角部位埋件的埋设,阳角处的埋设应与阴角处埋设相反,角位两个埋件应贴边靠紧。

2.3.9剪力墙处埋件施工

一般情况下,待剪力墙模板合模后埋件无法进行调整,因而在和模前将埋件固定好,采用吊线法进行,埋件与线锤退缩5mm,以免影响合模。

2.3.10圆弧处埋件施工

圆弧位埋件的施工,应明确是建筑分格还是结构分格,及时与设计沟通,以免误差扩大无法进行施工。

2.3.11 当预埋件埋设完毕后,应做好记录,并填写预埋件安装检查表。

3 预埋件安装

3.1 每位埋件安装人员清楚预埋件的施工技术、工艺,明确分工。埋件安装前,施工单位项目经理要向安装队长、技术员及埋件安装的有关人员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安装队长和技术员向埋件班长、组员,进行技术交底。同时,技术交底的内容必须知会监理人员。

3.2 每位埋件安装人员必须认真领会技术交底内容并执行,严格按设计图纸的内容和要求并依据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埋件安装。

3.3 确定每个面、每个层的基准,并清楚识别基准标识。明确化学锚栓需符合设计要求及安装方法和使用的工具及方法。

3.4 详细的膨胀螺栓和穿透螺栓的施工方法。

3.5 详细的化学锚栓的施工方法。

3.6 确定从那个基础开始安装,以及安装顺序。

3.7 确定土建预埋件误差的补救方案,(必要时,须征得甲方、甲方监理、土建及设计部门同意)。

3.8 埋件安装必须按照放线的基准线、埋件位置图、节点图进行安装。

3.9 埋件安装应采取可靠方法处理,主受力埋件至少采用两方对穿螺栓加两个膨胀螺栓,对穿螺栓直径不小于12mm,其周围的缝隙应用玻璃丝布堵赛,膨胀螺栓不小于M12*110 并加环氧树脂加固,剂量符合说明书要求。

3.10 膨胀螺栓因不能置于钢板内部时,应至少保证两个膨胀螺栓打在埋件钢板内部,其余允许打在外部,且中心至埋件边缘距离不应小于30mm,并通过厚度不小于8mm 的铺助压板与埋件焊牢,焊缝长度不小于50mm。

3.11 埋件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防腐处理,涂刷防漆两遍(特殊情况必须依据设计要求进行)。

3.12 应进行承载力现场试验,必要时应进行极限拉拔试验,并有检验报告。

3.13 每个连接点不应少于 2 个锚栓。

3.14 化学锚栓的安装符合图纸要求,安装方法符合化学锚栓的说明书的要求。

3.15 不允许在化学锚栓接触的连接件上进行焊接操作。

3.16 预埋件清凿后应露出金属光泽,表面不允许有混凝土、鳞片、焊接的杂质存在。

3.17 卡埋件和结构预留口的预留槽口内充满聚苯乙烯(苯板)无混凝土杂物。

参考文献

[1] 蒋秀根;剧锦三;张丽莉;;高强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分析方法[A];都市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2005北京都市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Ⅱ)[C];2005年.

[2] 周文松;姚晓征;张继文;;CFRP结合预应力立柱增强人防地下室混凝土框架[A];FRP与结构补强——’05全国FRP与结构加固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5年.

[3] 胡长青;陈尚建;侯发亮;;碳纤维布加固轴心受压钢筋混凝土圆柱的试验研究[A];FRP与结构补强——’05全国FRP与结构加固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5年.

[4] 周宁;鲍宇清;钱选青;;某小区现浇混凝土墙体裂缝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郑宏;杨飞颖;张维刚;;两侧加劲钢板深梁的弹塑性屈曲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6] 陈显;;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简介[A];福建省第十一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上一篇:农业资源利用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生产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