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17 22:17:53

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范文第1篇

1.1综合生产能力徘徊不前

1.2.1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文化水平严重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容乐观,**也不例外。据调查:全县60—70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的占60.3%、初中文化程度占28.6%、高中及以上的只占21.1%。全县95%的文盲和半文盲在农村。同时,在这60—70万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绝大部分作为劳动大军输出沿海等发达地区务工或外出经商,留守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文化程度偏低年老体柔者。据调查: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当中,50%以上的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具备高中文化程度的少之又少,不足2%。在农业发展得较好的新渡乡调查中发现:当地农民接受过县、乡农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和严重缺乏专业技能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当地农业发展。

1.2.2手段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据调查,目前**农业远没有达到机械化程度,山地、丘陵地区仍实行“牛”耕“人”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没有出现多大变化。在**县西北、东南部圩区机械化程度虽稍高一点,但也仅局限于小麦、水稻的收割和部分田块的翻犁,至于栽插等农事操作仍采用原始的生产方式。播种、育苗、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主要凭经验进行,无从谈起科技含量,据调查农业生产中科技贡献率不足10%。

1.2.3信息不灵。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机构不健全,也没有明确相对专职或兼职的搜集和整理信息工作人员。据调查,**县农技推广中心、实习地所在的乡镇和其他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虽有全国农村供求信息“一站通”,但地方政府对该机构没有经费投入,使其处于停运或瘫痪状态。信息的收集,筛选,传送的软、硬件设施差,使得信息入户的难度大,出现严重的滞后性。群众对农业信息重视程度不够,接收能力差,由于群众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无法掌握、理解和有效的运用农业信息。同时市场千变万化、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周期长等因素,进一步增加群众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和回避市场风险的难度。

1.2.4农技推广队伍不健全,服务水平低。目前,**县农技推人员仅170人。各乡镇虽有一定的农技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但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人员严重偏少,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据调查,农技人员待遇较低,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普遍出现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不够,导致服务水平低,不少农技人员从事农资经营,无心从事农技推广。最近几年**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农技推广队伍中出现人心涣散的局面,无心也无精力进行农技推广。据调查,不少乡镇农技人员被乡镇政府转为他用,如抽调农技人员抓计划生育、当会计等其他非农技推广工作。

1.2.5科研,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技术经费严重不足,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经费占农业gdp的比重低。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财政拨款,虽然从1985年的确良10.15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27054亿元,但如果扣除物价是涨因素后,这11年平均增长还是一个负数(-0.8%)。当前我国农业科研的投入方美国的1/400、韩国的1/470。**是一个财政吃紧大县,每年用于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少之又少。目前美国农业人口仅占3.6%,但他们仍通过国会立法,政府扶持等措施,建立了农业部管理的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各州农业科教机构和私人公司科研系统三大体系,这是该国取的世界农业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再说日本的农业人口不及20%,但每年农业总投资仍占国民经济总投资9%以上,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多,他们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健全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完整的科研的技术推广体系,科技贡献率在60%以上,高的达89.6%。据调查,**对农业基础设投入不足,圩区的机耕路、桥梁、涵道、排灌系统年久失修,远不能适应现在农业的发展,造成一些机械化农机具无法作业或不能进入田间作业。丘陵、山地田块还没有格田成方,不少地方仍然存在“下雨就涝”、“无雨则旱”、“靠天吃饭”等现象。这种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阻碍了农业发展。

1.3只追求数量,不求效益、质量、品牌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自身发展。

**县广泛存在粮食作物的生产,只片面追求高产,而忽视其质量,忽视其效益。这主要和优质不优价的政府行为的关。**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70多万亩,良种的普及率在山地、丘陵地区为30—40%左右,农业相对发达的新渡、同大、福元良种的普及率在70%左右。当地大米加工厂也有不少,但因规模较小,没有形成集团化经营,同时农药、化肥等污染较为严重以及地方政府没有“品牌”战略意识,能在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叫得响”,“买得开”的品牌大米几乎没有。据调查,在当地小有名气农产品仅有“万乐”大米、“双福”面条、“金坝”芹芽、“花香藕”、“柯坦”有机茶。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产品的“品牌”和“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高度重视,一个没有“质量”保证,“品牌”身份的产品怎能在市场立足,**这种无质、无牌、无效益的行为,必然阻碍农业的发展。

1.4产、供、销脱节的小农经济,很难适应现代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桎梏。

在计划经济年代,抓产业的顺序是“产、供、销”,即以产定销、以产定需;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产业的顺序则应是“销、供、产”,即以销定产,以需定产。有多大销量,就生产多大面积,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第一当地相当多的农户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没有实现从产品生产者向商品生产者、从纯粹的生产主体向生产经营主体转变。第二**现行的是以一家一户承包为主体分散经营模式,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的农户自身力量极其单薄,对市场准确把握存在很大难度,同时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也限制农民对市场行情的预判。第三市场千变万化、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周期长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农户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规避市场风险难度。

1.5农业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土地出现粗放经营、甚至出现抛荒现象。

当前农业税虽然减免了,但农业受自然环境限制、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另外工农业产品存在较大的剪刀差,在常规生产方式下农业的经济效益是极其微薄的,目前在**农村依靠种几亩田来致富奔小康的可能性为零。在走访、调查农户过程中经常听到农民说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在家种田只是搞点口粮,并不是靠种田来发家致富”。据**劳动局统计数据显示:**常年近35万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在外务工。不可否认,外出务工对提高**县人均收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造成留守在土地上是一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年老体弱者,导致土地出现粗放经营、甚至出现抛荒现象,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优良品种无法得到普及和推广。

1.2丰产不丰收、优质不优价的局面尚未真正扭转,政府对农业生产补贴不够、补贴方式不够完善。

由于政府宏观调控不够,短期行为较多,对农产品供销调控乏力,加上企业的贮藏加工能力不强,工农业生产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户收成虽然增加,但经济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从而挫伤了一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中央政府虽出台粮食收购保护价,但我们在走访和调查中发现,这一政策根本没有落到实处。如今年政府出台早籼稻收购价格为每百斤70元,但实际收购价格在60—63元之间,离出台的保护价存在较大差距。**从去年正式开始实行种粮补贴,每亩早稻补贴10元、一季稻15元、双晚7元,按双季稻计算,每亩每年从政府无偿获得17元补贴,从全国来看,补贴金额确实一个小数字,但具体到每个农户来说还是有“杯水车薪”之嫌,对一个仅靠承包几亩土地而获得收入为经济来源的家庭来说,很难达到“小康”水平。同样是发展中国家阿根廷,其政府规定,农村家庭月收入低于当地一个农业工人的月工资水平(相当于170美元)的,就算是贫困户,可以得到脱贫资助。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无需偿还的补贴,主要用于购买牧场铁丝网、畜棚、小拖拉机、蔬菜暖棚等;二是无息贷款,用于购买种子、秧苗、化肥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技术指导、帮助销售产品、农技培训等。正是这些得力措施及相关利农政策促使阿根廷成为一个“农牧业”强国,享有“欧洲粮仓”的美名,又被称作“牛背上的国家”。**从去年不但全面免除农业税,而且开始执行各项“反哺”农业政策,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等补贴方式。这些政策对推动目前农业发展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目标来看还是解决不了农业和农村存在的根本问题。况且我个人认为“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等“反哺”方式存在一些漏洞或消极作用,不利于农业长期良性健康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首先种粮补贴是按农户承包计税土地面积进行补贴,补贴多少与农户每亩产量没有挂钩,没有把群众引导到想方设法提高每亩产量指标上来,出现不少农户大面积承包土地,采取极其粗放经营模式进行生产,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趋势。“良种补贴”也是按计税土地面积进行补贴,没有按种植良种面积和收成挂钩,这种补贴方式对优质良种推广和普及没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对策

**农业虽然存在许多阻碍因素,但我想答案总比问题多,只要各级政府、农户自身和有关人员下力气,想办法,问题最终会得到圆满解决,历史总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现就解决**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2.1政府加强对农业管理、调控、规划、服务力度。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当地政府部门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通过经济杠杆来理顺供求关系,克服短期行为,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来保护农民的生产极积性;加大对农资价格的调控力度,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和坑农害农事件,维护正常农资市场秩序,对农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抗灾能力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确保粮生产节本降耗增效,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为农业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和机制。

2.2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对农业补贴,推动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普及率。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金龙今年在两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安徽“三农”问题根源是农业“大而不强”,发展不足,为农村小康建设提供的支持不够。建成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千方百计做好“多予”和“统筹”这两篇大文章。要把中央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实处、落实到基层,让公共财政更多的向农村倾斜,让公共服务更多的向农村延伸,让公共资源更多的向农村覆盖,要坚决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等补贴方式。补贴多少应同种植优良品种和产量指标挂钩,充分发挥补贴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让优良品种的切实有效地得到普及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同时也要让农民赢得更多实惠。农科教紧密结合是发挥科技推动作用的关键。农技推广部门,要以实施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项工程为重点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2.2稳定,扩大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

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形成有条不紊的农技推广体系,稳定,扩大,农技推广队伍和提高农技人员素质,真正做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方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术好、既懂经营又可以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农村义务教育中涉农教育没有明显的优势,高职涉农专业的教育投入逐渐减少办学实力弱,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缺少大量的技术人员,对农民的培训存在巨大的需求。要解决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现有关大中专院校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培训基地。二是充分利用县、乡农技推广部门构建种植大户和普通群众培训基地。三是改变教学方式,实行田间地头现场培训指导,边讲理论边实践,提高培训效果。

2.3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

农业的推进与发展必须依靠农业推广机构,每一个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和应用都离不开农技人员艰苦的工作、无私的奉献。要想全面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

2.3.1界定推广职能,合理设置岗位。应明确乡镇推广机构具体的公益性推广职能和经营职能,按照“化公益性职能,放开经营”原则建立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结合各乡镇具体产业、面积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

2.3.2推进农技人员全员竟聘上岗。乡镇农技推广站人员招聘工作,打破原有的乡镇区域限制,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统一优化重组,双向选择。

2.3.3创新农技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技人员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对农技人员进行年度考评和重大农技推广项目考核制度,按照工作业绩,把群众对农技人员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长效的农技推广和管理制度,所有空岗位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聘用。

2.3.4建立公益性事业经费保障制度。从事公益性的农技推广人员,人员经费(工资、规定福利、劳保等)按现有事业单位执行标准,履行公益性职能所必须的试验示范、重大推广项目、培训和再教育、差旅,以及奖励等经费,在原有的基础上应有所增加。

2.3.5实行条块管理。人、才、物上优化管理,是农业科技人员有组织有领导,工资有保证,推广有项目,服务有指标。

2.3.6建立全县乡(镇)二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提高**农业竞争力而不懈努力。

2.4依靠科技进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土地要向大户手里集中进行规模化生产。要想进行规模化经营,政府必须要解决不得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业问题。土地向大户手中集中,多余的农民怎么办?农民生活水平较低、生活质量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民就业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农业就业转移,使部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的发展与进步,每一步都离不开农业科技,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要不断的提高国家科研投入应用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的科研项目和攻关计划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的“三争”能力。要切实对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推广机构要增加各种试验和推广经费,确保农业科研与推广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去发展。同时在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农作物育种上正朝着向生态方向发展,实际上就是绿色育种和有机育种,**各种农作物在引种方面应把抗性、产量、品质等要有机综合起来进行考虑,使**县的生态引种具有新的目标和要求:在抗性上,培育新品种(组合)能抗虫、抗病并且有抗自然灾害(如耐高温、耐低温)及抗倒等能力;在产量标准上,要高产、稳产。在品种品质上要达到国标3级以上水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自行培育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粮食品种种植分散,不能形成规模经营。要想把**农业做大做强,必须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构建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连接,各个产业、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推动**农业标准化、国际化、规范化、市场化和规模化,逐步建立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型、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农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2.5寻求农业保险的最佳途径。

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参加种养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历史上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农业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显露慢,受自然制约多,决定了农业“弱势产业”的角色。广大农民期盼农业保险来“遮风避雨”。据了解,商业保险公司之所以不愿意涉足农业保险领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是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其次,农业灾害保险难,理赔程序复杂。比如说,一个鱼塘保了险,然后死了鱼找保险公司索赔。面对这么多死鱼,保险公司很难辨认哪些是保过险的,哪些是没有保险的,照单全赔招架不住。同时高赔付导致农业保险高保费,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上海自1982年恢复农业保险以来,农业保险一直处于稳定而健康的发展状态中,险种不断增加。方法就是政府给予农业保险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上海市郊农民在养殖业及蔬菜、水稻等种植业方面投保,可获得政府部门25%-45%的保险费。我认为,各级政府财政要把开展农业保险作为支农工作重点不抓,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用于补贴保险公司的超额赔偿及补偿农民投保费用,这样可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2.6掌握信息、瞄准市场、创立品牌。

要建立一个要素能合理配置、产品可以有序流动的市场体系。就**县来说,要改变生产方式,使土地向大户手里集中来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生产、流通组织的社会化,产业化。同时要有一批民间流通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活跃在农村、城市,搞活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主管部门要从抓生产为主转移到抓生产更抓流通上既能为农产品的生产服务,又能跑市场、找订单及时的为企业、农民及政府提供市面上场、产销、价格等信息,品牌也是经营农产品的重点,要有一套产业化的体系来维护自己的品牌,首先要坚持品种改良,避免品质退化;其次应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对产品进行严格的分选,以维护品牌形象;第三自学成才做到产销紧密衔接,事先对市场进行调查和科学的预测,以销定产,避免烂市。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具有良好生态经济效益的农业产销体系。

2.7保护耕地,挖掘潜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以沼气为纽带,可实现庭院经济的循环发展。如猪-沼-果;猪-沼-草(菜)-猪;猪-沼-鱼等等生态养殖模式。这既能减少牲畜的防疫费、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又能烧饭照明、美化庭院、美化环境。而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乡镇企业在创造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工业“三废”,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不应以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工厂的整治力度,集中整治和限期整改,对不符和标准的企业应关闭,不能只看当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同时还要通过一系列配套的农业政策的法规,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减少农产品浪费,通过强化竞争赶超、转化增值、特色规模、对外开放四大意识,努力实现以一地一品为主,多种经营、大跨度联合、纵向延伸,形成特色和规模优势的格局,这样,**县农业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总的一句话,**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要建设新农村,投入的宗旨是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大力气发展农村公共产品,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农业基础设施,我想,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上下齐备,**农业定能实现腾飞。

【摘要】通过翻阅相关资料,走访种田大户及相关涉农单位等调查手段,归纳概括**县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农业发展范文第2篇

物流是一国经济发达程度的反映。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较快,尤其是农业物流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但是,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中一直存在着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小规模分散生产的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这就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农业流通渠道建设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2发展农业物流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环节

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的升级,是应用高科技的现代产业。现代农业物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对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商贸流通和最终消费等诸多环节,从产地到消费地合理有效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全过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过程,农业物流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由于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条件及生命个体的依赖,受市场行情和疫情的影响,同时具有产品鲜活性、生产区域性、产出季节性和产地分散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农产品流通具有的独特性。

(1)农产品物流数量大、品种多、要求高。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由于农产品多是有生命的有机物,是具有生命的动物性与植物性产品,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还要以自然形态为主。为保证食品安全必须实施农产品绿色物流,而且要做到不污染、不变质。比如粮食的散装运输,水产品的冷冻运输,分割肉的冷藏运输,牛奶等制品的恒温运输等。

(2)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最重要的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由生产进入消费的重要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流通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销售价格以及市场供应的稳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水平,稳定市场物价,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仍停留在批量集中进货、零星批发销售阶段,重销售、轻技术管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损耗大,农民得不到实惠,增加了物流的成本。要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必须要大力发展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已有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升级改造力度。

(3)农产品物流时间和空间要求高、难度大。从时间上看,季节性生产要求物流的及时性,“鲜活”性物料时效要求严格,导致装卸、仓储、包装、加工、运输难;从空间上看,区域性生产要求流通的广泛性,农业物流是一个双向物流系统,也就是说“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是解决农民“卖难与买难”的现实问题;从农产品自身特点看,农产品流通领域具有更大的经营风险,富有挑战性。农产品供应大多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者,农产品的消费特点则要求品种多样、品质鲜美、质量安全。

3当前我国农业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快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关系到发展优势农业,关系到农业规模经营,关系到农民收入多元化,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物流的潜在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在流通水平、流通结构、流通规模、流通形式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仍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1)对农业物流认识不到位。当前,现代物流观念在我国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对现代农业物流的认识还比较淡薄,还没有树立现代农产品物流意识。有关物流教育和培训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短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加工及保鲜技术落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和缺乏品质检验手段及食品安全保证等。

(2)农产品物流基础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市场环境发育不完善、体系不健全、批发市场档次不高、交易方式比较原始。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不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导致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严重阻碍了农产品流通。大部分农产品主要还是通过公路进行运输,运输成本高。大部分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上还是露天交易,传统的城乡农贸市场较多,批发市场发展不够,连锁经营等农产品流通新型业态发展缓慢。

(3)农村流通方式落后,政府缺乏统一规划。农业物流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组织规模较小,运作不够规范,商、批发商等市场中介组织不发达,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增加了流通和交易费用,提高了农业物流成本。可以说,我国农业物流产业化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形成,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4发展农业物流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发展农业现代物流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改善城市经营投资环境、发展地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农业物流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现代农业流通体系是联系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农业生产和农业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将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技术应用到市场,会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条形码、仓库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包装技术、建立冷链运输系统等,不仅保障了农产品的鲜活度、延长了农产品的保存时间,而且扩大了农产品的经营范围。农业物流对于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电子商务拓展物流新渠道,推进网上交易,通过网络搭建市场化销售平台,把原来的单一种植、单一销售转变为集购、产、销一条龙的生产销售模式。以农资、农产品运输为主的现代农业物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引擎,是加快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产品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发展的内动力。

(2)发展农业物流有利于推进构建农业产业化体系。由于农业产品生产存在的固有特征及问题,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起合理的物流网络系统以达到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农业物流产业在多数情况下滞后于商流和信息流,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实现信息网络化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物流经过共同配送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实现物流过程中的连锁经营,形成顺畅运行的物流配送系统,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能够保质保量地为农民提供各种农用物资,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促进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发展农村物流业有利于解决日益突出的农产品消费安全问题。近年来疯牛病、禽流感、瘦肉精和超标农药等问题频频出现,使公众对食品安全非常敏感。农产品从初级产品到深加工、从生产领域,再到消费领域,各环节都伴随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农产品安全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保证农产品品质,在农业物流过程中必须采取封闭式的流通渠道,使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贮藏、保鲜再到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物流信息技术,引导农户生产出符合卫生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建立起一套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安全流通渠道,为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食品安全困惑提供制度性保障。

(4)发展农村物流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从成本和效益两个角度来看,发展农村物流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现代物流业作为无边界的大流通,采用统一采购、集中配送、连锁经营,把分散的个体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对接起来,从而有序进入国内外市场,更好地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最终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

5结语

农业发展范文第3篇

基础竞争力

生产函数理论表明院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决定了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水平。同样,农业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以及其配置对农业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并决定了农业的基础竞争力。由于甘肃省人均耕地面积较全国平均水平要高,生产运作的机械化程度和每百户拥有的拖拉机数这2个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其他南方省份更是高出许多,说明其基础竞争力水平较强。

但从表2可以看出,甘肃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率为17.77%,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远远高于南方省份,与其他西北地区相比,属文盲率较高的省份。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的现状在甘肃农村经济发展中是一个突出的障碍,这种情况必然制约甘肃特色农业劳动力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农业科技的普及。

效益竞争力

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村人均纯收入这3个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的情况,进而反映效益竞争力曰该文主要选择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农业从业人员主要农产品生产量来表征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甘肃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甘肃省2008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落后全国15~20年,仅相当于全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而农村人均纯收入也只达到发达省份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由此表明,甘肃农业生产的效益竞争力水平相当落后。

结构竞争力

农业经济结构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格局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分布状况。该文选择第一产业占总产值比重、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3个指标来衡量农业结构竞争力。从表4可以看出,甘肃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来看,与其他经济发达的省份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明显差距,说明甘肃省经济对农业的依赖度较高,但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第二、三产业服务于第一产业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现代化竞争力

机械化、电力化、化学化和水利化这4个方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该文选取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以反映机械化装备水平曰以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反映农业电力化水平曰以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渊以1hm2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计算冤,反映各区域农业化学化程度曰选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以反映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水利状况。从表5可以看出,甘肃农业在以上几个指标上基本都属落后,因此整体来说,甘肃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综合以上5个方面的竞争力指标可以判断,甘肃农业经济的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只能算是一个农业大省,并非农业强省,其综合竞争力只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1生态环境劣势

甘肃生态环境较其他省份劣势,农业发展中最大的障碍是水资源贫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310mm,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干旱,风暴、霜冻和干热风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往往给甘肃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增大,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甘肃省粮食自给有一定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地膜覆盖造成的野白色污染冶在全省范围内普遍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甘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劳动力素质劣势

甘肃属教育相对落后省份,全省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2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口仅占11.97%。妇女中文盲与半文盲的比例则更大。文化程度的普遍偏低致使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严重制约农业生产效率。

3科技劣势

据调查显示,农业科技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占40豫左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3,大约只有5%的技术真正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机械化运作能力差,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将直接制约甘肃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羁绊。

4信息劣势

信息化已成为主导世界经济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因素。甘肃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在西部地区均处落后,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特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甘肃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规模劣势

2010年,甘肃特色农业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6个,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到500家。截至2010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800个。这些数值虽较以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在绝对数量和增速上都落后许多。这说明甘肃农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面窄,参与农户比例不高,利益和运行机制不规范,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6制度劣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我国农业制度围绕市场经济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但许多制度瓶颈仍未完全消除。一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经营制度严重阻碍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二是不合理、不规范的农村财税制度难以激励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三是现行的农村信用制度和农业发展支持体系的缺陷严重打击了农民的投资欲望,更无法满足农业和农民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产权不明晰的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都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矛盾在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

提升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的建议

1调整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的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3个方面。甘肃要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完善的产业体系要求下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有选择地重点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外资项目,进而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完善,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布局。

2大力引进和挖掘农业技术人才,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扶持

一是要通过制订优待政策,吸引省外农业科技人才。二是要鼓励和支持省内科研院所尧高等院校与特色农业基地密切配合,订单式的培养特色农业技术人才。三是在选择农业推广技术时,要注重选择针对性强尧实用性高和可操作性佳的农业技术。对推广的技术要简化操作程序,降低操作成本,不断改进和提高农业科技的使用效率,努力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尧增效中的贡献率不断得到提高。

3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特别是要重点扶持绿色品牌

甘肃特色农业缺乏知名品牌和市场号召力。今后甘肃要重视品牌建设,以打造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提升市场号召力。同时,要顺应市场对绿色农产品需求旺盛的趋势,重点培育绿色农业品牌,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从产到销都要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严格把关,更要注重绿色品牌认证。

4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

政府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土地使用和补充制度。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制度创新,改进农村社会保险尧养老保险等,提高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障,才能充分调动农业人口的生产积极性。

5建立高效的资源合理利用尧保护尧更新机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发展范文第4篇

1相关指标和数据来源

1.1相关指标

(1)理论资金需求量。根据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了金融相关率[8](FinancialInterrelationRatio以下简称FIR)用以衡量绿洲农业经济金融化的程度,以计算绿洲农业发展的理论资金需要量。绿洲农业FIR=新疆农产品商品化率×全国FIR(1)绿洲农业理论资金需求量=绿洲农业FIR×新疆农业GDP(2)。

(2)实际资金需求量,即资金需要的实际满足量。实现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包括满足基本生产需要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经营费用资金;农机、家具、生产用房等建筑材料的生产性固定资产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土壤改良、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文中的实际资金需求量是绿洲农业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费用支出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总和。

(3)资金需求缺口。理论资金需求量与资金需求的实际满足量之间的差额。

(4)资金供给量。包括正规渠道资金供给量和民间资金供给量,正规渠道资金供给量包括财政、金融机构、外资等对农业进行的生产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民间资金供给量包括农民自身积累的再投入资金和民间借贷资金。民间资金供给量因无统计数据,依据实际资金供求平衡原理,推算如下:资金供给量=正规渠道资金供给量+民间资金(3)实际资金需求量=资金供给量(4)

1.2数据来源

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量,农业发展资金需求量的数据来源于1989-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和1989-201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售的数据来源于《新疆中国60年―新疆人民生活》;金融资产的总量和金融相关率的数据来源于1989-2010年《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保险年鉴》。

2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供求分析

2.1资金需求分析

图1绿洲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金融相关率Fig.1CurvesoftheratesoffarmproductioncommercializationandFIRinOasisagriculture

2.1.1理论资金需要量

根据上式(1)和(2)得新疆绿洲农业金融相关率,绿洲农产品商品化率和绿洲农业发展的理论资金需求量(图1和图3)。从图1可以看出:

(1)1989-2009年绿洲农业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在0.4-0.65之间,比较平衡,2001-2006年农产品商品化率有所提高,2007-2009年有所回落。绿洲农业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新疆地域广阔,农产品的运输、储存费用较高,对道路、运输工具的要求较高,近年来新疆政府采用各种政策促进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2)1989-2009年绿洲农业金融相关率不断上升,进一步验证了戈德史密斯的结论: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的超常水平增长。1989-2009年,农业生产总值在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89年的35.9%下降到2009年是21%,说明农业在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新疆农业发展的理论资金需求总量在新疆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也相应下降。

2.1.2实际资金需求满足量

绿洲农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资金需求:

(1)生产经营费用投入资金。农户生产经营费用主要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图2绿洲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实际满足量及其构成Fig.2CapitaldemandanditscompositionforOasisagriculture动而消费的商品和服务、自产自用产品,如种子、化肥、农药和地膜等。满足基本生产和收获过程的各种基本生产费用支出。

(2)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资金。指农民用于建造和购置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所支出的费用,如生产中的建筑材料、生产用房、役畜和农机、农具和打井灌溉等。

(3)农业公共基础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公共物品生产,包括:农田水利和气象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农田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等;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推动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具体数据(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新疆农居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从1989年的23亿元,到2009年为402.6亿元,增长了16.5倍;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支出从1989年到2000年增长了14倍,但是从增长的绝对数值上看,1989年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仅有50.38元,到最高2009年为462.4元。说明农民的生产投入资金主要集中在经营费用支出上,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相对较小,主要因为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一次投资支出额较大,农民收入积累有限;生产经营费用支出是必须的,如果不满足这部分支出当年的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而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一般不是那么紧迫,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推后支出是很普遍的情况。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由1989年的18841万元,到2008年是187.4亿元,增长了98.5倍。从增长的整体趋势上看,波动幅度较大,在2001年前增长缓慢,投入资金较少,在20亿元以下,在2001年以后,增长迅速,主要原因是2001年后,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增加迅速,带动整个新疆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

2.1.3资金需求缺口分析

通过以上测算,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资金需求量和实际需求资金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即为资金需求不足。图3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理论需求量,实际需求量和资金需求缺口Fig.3CapitaldemandandthegapforOasisagriculture从图3可以看出,1989年资金需要缺口仅为6246.99万元,1989年以后资金需要缺口迅速扩大,到最高的2007年达到951亿元,2009年回落到605亿元。在2002年以后资金需求缺口超过实际资金需求量。1989-2009年新疆农业生产总值增长了9.69倍,理论资金需求量增长了41.5倍,实际资金需求量增长了21.5倍,实际资金需求量大大低于理论资金需求量的增长。造成了资金需求缺口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1)农业的弱质决定其自身积累缓慢。从实际资金需求量构成来看,1989~2009年家庭生产经营费用支出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中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的绝对数远远小于生产经营费用支出。主要原因还是农民收入增长有限,积累慢,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优先满足生产经营费用支出。

(2)相对于工业和其他行业来说,农业基础公共设施投入的资金较少,主要由于农业生产产出规模低,收益不稳定,大部分的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只能由财政预算来满足,在财政预算有限的条件下,农业投入规模就受到限制,从新疆财政支农预算的比例可以看出,新疆财政支农支出占预算的比例仅为10%左右,最低的2002年仅有5.64%。

(3)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的现状造成农村居民收入、消费与城镇居民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时农民能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少,范围窄。在有限的收入中,支出依次为农业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生活消费支出、子女教育、婚嫁,医疗、养老支出等,长期以来新疆农业自身积累缓慢,无法向农业再投入更多资金,形成日益扩大的资金需求缺口。

2.2资金供给分析

绿洲农业生产资金供给主体主要有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外资、农户资金和民间借贷融资,前三者是正规渠道资金供给者,后二者属民间资金,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相比,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供给主体相对较少,因为小规模生产的农业企业很难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直接融资,资金供给渠道有限。

2.2.1资金供给主体分析

(1)财政支农投入。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发展和社会救济。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农机具购买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村村通道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农村自然灾害救济和社会救济等。

(2)金融机构农业信贷资金。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承担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具体业务有:粮棉油收购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商业银行农业贷款主要对象是大中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农业银行和农行新疆兵团分行因特殊体制盈利情况相对较好,其他商业银行因农业贷款业务不良贷款率较高,低收益或无收益而不断缩减农业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主要面向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服务。缓解农民贷款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服务新疆农业、农民的主要金融机构。

(3)外商投入资金。国家鼓励外商进行农业投资,但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弱。外商投资主要限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

(4)民间资金。绿洲农业正规金融融资与其他行业相比是比较薄弱的,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农村民间资金就成为绿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农村民间资金主要包括:农民手存现金和存款;农村民间借贷。民间金融的存在是由于正规金融体系不能满足农村、农业、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其本身的比较优势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农村民间借贷方便快捷,适合农业经济主体的需求;受民间借贷乡规民约的约束和本土文化习俗的影响,具有预算硬约束的优势等是正规金融无法比拟的优点[9]。

2.2.2资金供给量分析

(1)正规金融渠道资金供给。通过以上测算,绿洲农业发展资金供给量(图4)。图4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量Fig.4CapitalsupplyforOasisagriculture从图4可以看出,财政支农投入的资金总额1989-2009年不断增加,从1989年的5.2亿元到2008年的196.78亿元,增长了37倍。但财政支农投入资金在地方财政预算的比重很低,平均为9.35%,2002年最低为5.64%,最高是2009年为14.6%。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在1989-2009年增长迅速,但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0.09%下降到4.22%,1997年后增长缓慢,说明金融机构对绿洲农业生产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不断下降,也体现金融机构"嫌贫爱富",追求经济利益的特性。外商投资农业的规模呈现不稳定性,1989和2000年外商投资为零,2004年以来外商投资规模维持在1亿元左右,说明绿洲农业还缺乏吸引外资投入的项目和能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疆绿洲农业发展的正规渠道资金额供给从23亿元增加到507.6亿元,从资金供给的构成看,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占比为78%,是新疆农业占正规渠道资金供给中的中坚力量。正规渠道资金供给量在1989-2009年期间迅速增长,仍不能满足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财政支农投入资金的比例较低,且大部分财政支农资金用于事业费支出,无法满足绿洲农业发展的公共需求。

(2)民间资金供给。从图4可以看出,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量中民间资金占的比重较大,平均占整个农业发展的供给总量的34.73%。占到新疆绿洲农业发展资金供给的三分之一以上,民间资金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调剂作用,对绿洲农业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3结论

(1)从资金需求上看,实际资金需求小于理论资金需要,需求不足,原因:一是从事绿洲农业生产收益不稳定,积累少,风险大。可发展定单农业,同时利用农业保险和大众农产品期货分散农业风险,维护农民的利益,提高生产积极性;二是完善农民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促使其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三是政府应尽可能加大投入并引导社会其他投资主体参与投资。

(2)从资金供给上看,正规金融中除财政支农投入,其他供给主体主要从收益和风险的角度来确定投入,绿洲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收益低,正规金融供给主体发放农业借贷的积极性不足。财政支农是政府的一项责任,财政支农投入是必须支出,但是受财力限制(新疆地方财政自给率不足50%),农业投入不足。民间资金是新疆绿洲农业发展中重要的资金供给主体(占资金供给量的35%),对民间借贷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促使其为绿洲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保证。

农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化农业;习俗;科学教育;经济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89-02

农业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贡献。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和副食是文化必需品的基本来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农业还是工业原料的基础来源,是工业的重要市场。农业是服务业、旅游业的重要场所。是农业是重要的出口物资,是国家资金积累的根本来源。中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式下,大力发展农业,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历经漫长时期中,不断创新发展,农业水平不断提高。现今,中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太原正在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然而,农业缺乏与人的互动,未能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在农业现代化和在保证粮食安全背景下,发展文化农业,满足精神需求,实现文化功能和科学教育功能,使文化农业贴近人类文化,实现大众参与。

1 经济发展与农业

1.1 中国经济发展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高速发展,工业化已发展至中期;其中,制造业和金属冶炼发展水平高,技术成熟,创新点高。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扩大,现阶段交通运输业实现了以海洋、航空、铁路、公路的运输方式,开展城际快车、地铁等立体交通,中国高铁技术和服务正在兴起。中国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化不断创新,服务能力提升,大数据的产生和云计算影响了手机应用功能,促进网络购物、网络文化、金融、保险、商业等行业兴起。中国产业的转型发展,拉动经济发展,并提高大众文化水平,方便大众文化、人性化加强,为文化农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至2013年,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为5.3∶46.5∶48.2,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43.89∶46.1,增加的产值分别为56 957亿、249 684亿、262 204亿元(表1)。中国产业发展迅速,但第一产业农业发展的贡献度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未发展至文化关怀。第二产业煤炭工业经济不断下滑,至2015年煤炭供需不平衡,煤价下跌,钢铁工业产能过剩,供需不平衡。

农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结合,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机遇,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向文化型转变,增加人文关怀,满足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的方式。自2004―2016年中央多次下发一号文件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其中,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资源环境的约束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各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农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艺,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扶持农业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增加资本流入农业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中。在政府支持下,农业现代基础加强,农业质量和效益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动力增强,农业中对资源和生态的保护加强,文化关怀不断提升,文化农业在产业融合中更贴近城乡居民,农业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教育得到发展。文化农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发展,增加城乡发展,促进农民的创办热情,满足城市人口的精神需求。在法律的框架下发展文化农业,确保文化农业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的运作。最终,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实现文化农业的稳定发展。

1.2 太原市农业与经济

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省会,对山西省的发展具有领头作用。至2013年山西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为5.55∶53.27∶40.85,山西省人均GDP达34 810亿元(表 2)。“高耗能、污染强、排放大”的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清洁无污染,可持续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农业发展与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以煤炭和钢铁为主的第二产业仍然占比例高,且2015年山西煤碳产量为9.44亿t,同比增长0.6%,煤炭工业增加值增长1.5%。但从2014年7月起到2015年12月,山西煤炭行业连续下跌,山西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生产过剩,并且不断收购和兼并多地钢铁企业,如临汾钢铁厂,造成资金外流,期间不断整合,造成产业单一、市场应对能力差、钢材外销困难、产业发展疲软、经济效益低。太原重型机械厂,同样外销困难。山西重工业发展投资过多、重复建设多、产能扩张快、生产能效低,转型发展迫切。

立足山西经济发展,2015年太原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0.2∶29.2∶70.6,拉动太原市生产总值增长为0.02、2.60、6.2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1.4∶37.3∶61.3。第二产业工业增加600.48亿元,增长5.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提高3%,新兴工业产业快速增长,占工业投资比重的69.4%。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断上升,其中服务业和金融业迅速发展。第一产业保持稳定发展,比例减少。农业中,农林牧渔业持续上升,农产品加工增长迅速,太原市适应经济状况,建立“一元菜菜篮子工程”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园,但简单商品生产使农业发展单一,经济作物仍以大棚蔬菜和化学蔬菜发展,未发挥附加值,尚未向科学教育和文化习俗方向发展,如晋祠大米创立品牌后,仍然以传统的粮食作物发展。且太原市的现代农业发展较晚,基础薄,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发展未平衡,农业中的档次低,文化和教育功能弱,文化农业发展阻力大。因此,太原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开发,发展文化关怀和经济价值高、潜力大的文化农业。依据中央对“三农”的投入,太原市对种粮补贴范围扩大,标准提高,制度不断完善,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动文化农业发展。将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使文化农业在近郊农业得到发展,满足市民的休闲和学习教育功能,拉近城乡距离。

2 文化农业建设

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农业也随之进入现代化阶段。文化农业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的地位日渐突出。

2.1 东部地区建设

东部地区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商业和农业思想观念结合度比较高,适合选择的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市场化机制水平高,具有强大的组织形式。其中,东部地区北京市顺义区通过建立特色旅游体系,增添特色旅游景观,打造各个旅游景点。在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水上运动项目和2009年成功举办花博会后,顺义区的形象得到明显提升。顺义区以此为契机开发独一无二的特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和旅游业,注重文化关怀,满足城市居民精神需求,发展高质量的文化农业。顺义区利用比较好的土地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采摘劳作为一体的文化农业,未来确定重点发展农业观光和花卉种植。

2.2 中部、西部地区建设

中部地区开展建设相对晚,但现代农业发展迅速,逐步解决温饱问题后,开始向享受型农业过渡,文化关怀与日俱增,现代农业正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中部地区武汉市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农业发展和经济产业结构,开发家庭农场,通过对种植业家庭农场、水产业家庭农场、种养殖结合型家庭农场和循环农业家庭农场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组织文化农业发展,增加文化性和休闲性。重庆市万州区试点发展微型企业模式,将家庭农场和企业形式相组织,创立微型农业公司,成都市探索家庭农场个人独资企业模式。

2.3 太原文化农业

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太原市农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太原市现代农业正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现今以开发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文化农业发展正在兴起。太原市农业除提供农副产品外,还具备一定的休闲娱乐功能。调查中,走访了太原市多家现代农业开发区。在晋源区发展北大寺村特色农业观光,观光园以晋祠名胜为依托,开发莲藕种植、水稻种植、农家文化体验、休闲垂钓活动,是综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在迎泽区发展润东农业科技博览园,园区以农业高新技术展示,采摘为主,培育多种珍奇蔬果。在杏花岭区发展采薇庄园,以自然生态为主,结合餐饮、度假、农事体验、采摘、游乐园的一体生态庄园;发展长沟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锦林百花园。在尖草坪区发展宇文山庄,以餐饮、住宿、休闲、陶艺为一体的农业庄园,并是太原市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西高农家乐。在阳曲县发展青草坡香草庄园,庄内借助大禹治水时期晋阳湖涨潮至此的历史文化,以农耕、餐饮、采摘、体验乡村古园为一体开发田园农业。经过走访,分析了太原市农业休闲观光,发现农业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发展综合性农业区,提供以田园观赏、农业体验、自然生态游、垂钓、餐饮的休闲农场和以采摘果实、耕作种植、赏花、享受田园乐趣的观光农业。太原市文化农业开发水平低,文化关怀尚未形成,未实现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寄托,农业教育观念未体现,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薄弱。

太原市现代农业发展应加大特色文化发展,提升文化农业水平,增加科学教育功能,发展风俗农事体验。建筑上,建设具有晋商文化特点的四合院和具有黄土高原乡土气息的窑洞。开发农事活动,发展童玩技艺的玻璃圪嘣、推铁环等游戏,发展面塑、剪纸、晋剧、祭祀等民俗。利用农业科学教育功能,将传统农业栽培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工具作物教学器材,传授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划分若干小区域,使城市居民体验农田劳作,学习山西杂粮、晋祠大米、葡萄、沙棘的种植。综合太原市文化农业的发展特点和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太原市文化农业应建立生态涵养区和农业文化区,并与第三产业的文化服务有机结合,创建以风俗习惯、艺术、经济、文化为方向的文化农业。建立传统地方文化特色园和生态区。开展民俗、节日、集市、农村习惯、农村文艺、农业传说的文化普及,保护修建农村文物古迹、历史民俗建筑、农村景观,使城市居民可以体验

(下转第294页)

(上接第290页)

田间劳作、农村礼仪、节气安排、农事祭祀、交往、休闲的太原农业特色活动。

3 结论

通过对太原市农场、农村庄园的走访和调查,并对太原市经济发展进行调查,在结合中国农业和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农业发展水平的情况,总结了太原文化农业发展的情况。

3.1 机遇

太原市位于中部地区,又是山西省省会,太原市人口数量约429万,消费量大,客源稳定。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在山西省速度最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结合度高,文化建设水平高。太原市经济水平比较高,城市居民的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欠缺。太原市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度高,农业优惠政策多。太原市拥有星火创业园、高新区等科技园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大。

3.2 挑战

太原市现代农业发展晚,21世纪初才初具规模,农业发展未达到宴享阶段。太原市农业观光分散,统一规划能力弱。根据哈格斯特朗的时空棱柱模式和太原市公共交通系统分析,太原市农业观光多位于郊县区,城市居民多位于市区,且城市发展为块状,可到达郊县区的公共交通少,道路通达度差,城市居民出行能力弱。太原市为能源重工业大都,科技对制造业贡献高,但农业科技贡献水平低。

4 参考文献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33.

[2] 赵继敏.2020北京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199-211.

[3] 汤敏,张朋伟,边春霖.生态城市主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03-105.

[4] 崔英伟.村镇规划[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197-198.

[5] 姜若愚,吴瑛.中外民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6.

[6] 路明.现代生态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1-72.

[7] 张小娇.AHP-GIS的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时空分异特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86.

[8] 肖谢.家庭农场组织形式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917-922.

[9] 中国统计年鉴[EB/OL].[2016-03-20].http://.

[10] 山西统计年鉴2015[EB/OL].[2016-03-20].http://.

[11]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2-190.

农业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浅谈;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发展

“三农”问题是当前农业县区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过渡,农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政策倾斜、资金投入、技术服务和社会关注。全面落实中央连续多年来的“一号文件”精神,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农业、投身农业,拓宽农业发展渠道,激活农业发展活力,提升农业相对效益,当前当前农业县区发展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1郊区农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阳泉市郊区地处城市近郊,环抱市区,辖4镇4乡184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616.89km2,耕地面积为0.77hm2,总人口20.94万,其中农业人口13.13万,人均耕地仅为0.058hm2。且郊区属丘陵地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年均降水量594mm,无霜期221d,为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多年来,郊区工矿业发达,农业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足5%,属典型的以工哺农地区。“十一五”期间,郊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定位“服务城市、富裕农民”,走城郊型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实施“3+3”高效农业发展工程(即:重点发展3大主导产业<蔬菜、果品、蛋鸡>,扶持发展3个潜力产业<生猪、奶牛、核桃>),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1、通过整合支农资金,明确倾斜重点。2、通过政策扶持,对于连片温室基地和规模养殖小区给予资金扶持。3、通过政府奖励,对于获得省级以上品牌和绿色认证的农产品,给予奖励。4、人才支撑,通过鼓励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推广技术,重奖有重大贡献的人员等。经过五年努力,到“十一五”期末,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产水平越上了一个新台阶。1.1农业生产面积逐步增加新增温室大棚面积386hm2,设施蔬菜基地59个,6.7hm2以上设施基地4个;新增规模养殖小区86个,生猪年存栏42050头,出栏70135头;蛋鸡年存栏180万只,出栏48.5万只;新增果品种植面积2500hm2,其中水果1500hm2,总产641.5万kg;干果核桃面积1000hm2;1.2生态修复效果明显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向,郊区有30hm2以上的水保生态大户20个,其中133hm2以上的15户,治理“四荒”3133hm2,占郊区“四荒”面积的48%;1.3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增加通过政策引导,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共计153个,其中种植业82个、养殖业51个、林业类7个、服务业9个、其它类4个;入社农户4270户,涉及98个村,覆盖率53%;创建省级示范社8个,市级15个;2006年发展高效农业前,郊区农业总收入19265万元,占到全区生产总值的2.9%,农民人均收入4996元;“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到2012年底,郊区农业总收入22870万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200元,其中农业为农民提供收入2050元,占比为22.3%。

2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十一五”期间,郊区出台了一系列的高效农业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高效农业发展。五年来,郊区政府用于高效农业方面的补助资金近3000万元,带动了相关方面的大量投资,其中社会力量投资重点为温室大棚、蛋鸡养殖、生猪养殖、品牌对接及合作社会建设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投入、多方式参与。按投资方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2.1村集体投资+农户经营型结束语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村投资设施农业、农户承包经营或村集体投大股、农户搞配套。如:东村、北庄、桃林沟、汉河沟、大村等基地,目前已成为郊区的典型示范基地,起到很好的带动辐射作用。2.2企业参股型结束语发动有影响力的企业参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经营。如:平坦镇桃林沟村与阳泉市煤运公司签订协议,引进资金3000万元,帮助建设金凤凰百万只蛋鸡二期扩建工程、6.67hm2有机日光温室;易汇投资公司在路家山村投资建设温室大棚基地,在市区设立直销点,给予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等。2.3合作社经营型结束语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优势,统一服务、统一管理、对接市场,增加影响力。如:西南舁乡三舁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三舁”牌,社员186户,带动果农400多户,发展果园666.67hm2,挂果207hm2,2012年实现总收入120万元,人均纯收入比当地高出23%;阳泉市西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马铃薯脱毒种子销售、种植、收购马铃薯及其小杂粮,带动周边及盂县500多户农民、种植面积近200hm2,产品远销太原、石家庄等周边大中城市,2012年被山西省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等。2.4社会自然人参与类型结束语鼓励社会人员投资农业产业,如:大村村与福建漳州人王某合作,大村提供场地,福建人王某提供资金和技术,新建现代化杏鲍菇生产线,解决15个村民的就业问题,年销售收入150万元左右;退休职工李某承包李家庄乡长岭村0.67hm2日光温室,主要从事花卉、林木生产。

3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基础条件差。立地条件差,山地丘陵较多,人均耕地少,水资源短缺,重工轻农现象较普遍。3.2技术力量薄弱。区乡两级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人才缺乏,新技术推广和服务的效果不明显。3.3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有待提高。部分基地运行机制不健全、合作社建设不规范,影响辐射带动作用。3.4社会力量参与的空间还很大。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农业发展认识不到位,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资农业领域的占比还很小。

4建议和对策

4.1营造氛围。要大力宣传近年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和郊区下一步农业发展的思路措施,做到家喻户晓;并且要树好典型、宣传典型、以点带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2做好详规。要在当前郊区发展城郊农业的大背景下,乡镇依托区种植“标准园”、养殖“示范园”、休闲“采摘园”、加工“产业园”四园建设,做好具体详规,结合新城建设、移民搬迁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释放出的土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建设一批规模农业园区,吸引社会力量投资进驻。4.3政策倾斜。要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贷款、担保、金融融资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土地流转政策探讨研究,推进土地向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休闲农庄等农业实体流转,实现效益最大化。4.4拓宽路径。要探索尝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和途径,拓宽增收渠道,鼓励社会力量以“公司+基地+农户”、“农超对接”、“大户经营”、合作社经营、自然人身份、家庭农场、休闲农庄等多种模式和参股分红、控股经营、全额投资等多条路径,实现郊区农业发展模式多样化。4.5搞好服务。要加强区政府政策引导和部门工作机制协调,区、乡两级农业服务体系和科技体系建设,健全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机制,广泛吸纳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高现有人员专业素质和指导实践的能力,为郊区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和服务保障。

通过对郊区农业发展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不断加大宣传、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发展渠道、搞好服务,才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发展范文第7篇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生态环境、资源能源、低碳经济等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使得低碳农业带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外部性特色。外部性使得私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介入该领域,而且,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这就决定了低碳农业比传统农业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扶持,从而使农业生产的私人成本与收益能接近相应的社会成本与收益。根据公共财政理论,财税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具有引导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作用。财政税收的特征和职能决定了财税政策在扶持低碳农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资金匮乏一直是农业发展方面的瓶颈,财政在扶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欠缺,而低碳农业经济尚在起步阶段,加上农业的弱质性和风险性,决定了财税政策在扶持低碳农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也是财政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发挥财税政策在农业资金方面的扶持、示范与引导作用,把资金合理配置到低碳农业上,实现农业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升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方式不尽合理。如施肥方式不合理、草地过度放牧、农业灌溉方法不当等;二是农业生产废气大量排放。如:畜禽集约化养殖、水稻种植、肥料施用以及农业秸秆燃烧等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三是过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四是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不合理等等。过去所采取了一系列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三、低碳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现状分析

(一)低碳农业投资偏弱。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财政投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推进农业环保发展上财政支农存在严重不足,没有发挥宏观调节的导向性作用。据2009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环保、水利、公共设施管理的投资额为1255.2亿元,仅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21%。政府对农村环保的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生态保护型公共产品建设进程缓慢,农业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难以促进农业低碳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财政支农结构错位。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科研技术投入明显偏低;二是低碳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并通过内部传导机制,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三是财政对低碳农业发展项目支持少且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保障。在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中,用于促进低碳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的项目没有专门立项。四是政府的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过多。据统计大体维持在70%左右,而用于农业建设和科技投入的支出比重低。

(三)财政支农补贴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导向性不强。财政支农补贴一直是世界各国保护农业发展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财政对农业补贴在我国主要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但是对于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及对土地资源节约、保护、节水灌溉等生态方面的建设没有针对性的补贴,因此,农民对于低碳农业生态项目没有积极性,导致低碳农业发展缓慢。

(四)未能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税收在为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也起到了调节生产、消费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国家应该充分利用税收来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目前税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少,如对投资开发荒山荒地育林,固沙植被采取免税政策,对挤占耕地课以耕地占用税,这些措施已发挥了相应的保护农业生态的作用,但是保护力度较小。如目前耕地占用税仅是在占用耕地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时一次性课征,以后不再征收,而且耕地占用税的税额较低,根本起不到对耕地的保护作用。

四、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尤其是低碳农业的投入总量。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具有准公益性,同时,低碳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又具有明显的弱势,这家使得私人资本不愿介入此领域,需要政府加强支持和保护。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政府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时,应当体现低碳农业的优先位置,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尤其是低碳农业的投入,确保财政低碳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其他支农的增长速度。同时要强调依法治农,通过不断完善立法和严格执法,确保财政低碳农业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除了直接投入外,要重视发挥财政扶持低碳农业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民资等资本投入低碳农业,以拓宽低碳农业投资渠道。

(二)增加财政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夯实低碳农业的基础。长期以来形成的掠夺式粗放高碳农业经营模式,使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强对低碳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农业防灾、救灾体系,提高低碳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江、大河治理及大型灌溉水利设施的更新和配套工程建设;二是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天然林防护计划;三是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在制度建设和具体操作上,一是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各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国家要通过转移支付或专项拨款等形式,加大对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继续落实已有的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同时,再制定和实施新的扶持低碳农业政策。如,对农民采用节水滴灌技术、秸杆的循环利用等进行补助。二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一竿子插到底”的政策,尽量将建设项目延伸到农田、到农户,尽量不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以免造成新的欠账和村级债务。三是构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长效机制。如在预算内经常性固定资产和国债资金中增加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通过立法,把国家的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如通过立法规定,把财政预算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三)完善财政对农业支出项目结构。在财政支农项目中,应单独明确列示用于低碳农业发展的项目,同时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应该逐渐减少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的支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比如加大对节水灌溉、旱作农业、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等农村中小型设施建设的支持,另外加快退耕还林、风沙源治理、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植树造林、有机农业等重大低碳工程建设。注重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和推广的投入,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中对于以其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而日益显示强大的生命力的有机农产品的投入。

(四)加大财政资金对低碳农业科研技术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竞争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是低碳农业发展提以实现和延续的根本。低碳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而低碳农业技术具有外部效应和风险性,使得企业没有投入的积极性,决定了政府是低碳农业技术的供给主体。据测算政府对农业科技每增加1元投入,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11.87元,减少农牧户9.35元投入;因此财政必须提高农业的核心技术和研发水平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全面加快低碳农业发展。财政对低碳农业科研技术的扶持具体体现:一是加大投入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加大投入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基础资料收集和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二是突出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先进加工、种植、养殖、畜牧、节水灌溉、动植物防疫、检验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仓储物流等农业应用技术的投入,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三是要加速开发研究。努力加快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生物固氮、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的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五)完善税收政策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可以建立一系列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如:(1)对于投资于低碳农业发展获得的收益实行免税或减税政策,以吸引资金投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中。(2)对从事天然的无污染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有机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可以给予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同时,对于再投资于相关的有机农产品等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可以给予再投资退税的优惠。

(六)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

1、加大对农业补贴的力度。农业补贴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都比较大,比如,欧盟,其农业产值仅占GNP的14%,而每年的财政支出却大约为1000亿欧元,其中有40%为农业补贴支出。而目前我国对农业补贴还不到农产品总值的2%。根据WTO《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规定,按照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产值和农业补贴水平测算,大约还有近1500亿元的补贴空间。另外,重视农业生态补贴。逐步扩大退耕范围,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水等投入,改善生态环境。

2、改变补贴方式。欧盟于1992年把原来实行的以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主的政策改为以农户直接补贴为主的政策,制定“共同农业政策”,将农产品价格降到国际价格水平,农民的收入损失由欧盟补贴。同时对土地休耕、保护农业生态、提前退休等实行补贴。我国应借鉴欧盟的经验,在稳定粮食直补政策的同时,利用新增农业补贴导向性地统筹改善农村人力和物力条件,改善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整体提高农业竞争能力,真正实现低碳农业。因此今后要将我国“绿箱”补贴的重点放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农村环境和生态投入等几个方面,既不违背WTO的规定,又可以间接地增强我国低碳农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3、建立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对符合国家农业生态发展,鼓励农民种植、养殖的有机农产品给予投保农户保费补贴。对于风险大、效益差、政府引导的有机农产品和生态工程的建设项目的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的比例要高些,以体现国家政策导向作用,达到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目的。另外,鼓励地方或农户成立互助保险合作组织,建立低碳农业保险专项风险基金,通过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办法,扶持其发展。

(七)安排低碳农业预算支出项目,增强财政扶持低碳农业建设的稳定性。安排预算支出是实现财政所承担的资源配置职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的财政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畴,国时安排低碳农业预算支出项目,进而有利于政府将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到低碳农业发展中最为需要的领域。此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每年低碳农业预算支出的规模和速度,使得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时有法可依,同时也有利于财政支持低碳农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农业发展范文第8篇

一、怀化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农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由于怀化市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和农药用量增加,既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不小面积土地表土流失,明显降低了农田生产力,不利于生态农业发展。

2.农业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怀化市农业生态结构脆弱,资源利用比较粗放,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农业生产结构中仍然以粮食种植为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之间的比例不平衡,农业生态也不平衡。

3.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怀化市山地面积为2921万亩,人均耕地仅为0.8亩。山地多、耕地少和土地分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土地的适度集中和农业机械化的大面积推广,农业生产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怀化市农产品大部分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粗加工就进入市场,生态农业商品化程度较低,农业现代化差距较大。

4.生态农业发展投入不足。由于怀化市财力有限,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财力投入不足,缺乏发展后劲。主要表现一是怀化市是吃饭财政,无法挤出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发展生态农业;二是虽然近年来怀化市的“基地+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发展模式悄然兴起,但公司(企业)和农户尚未真正成为市场投入主体;三是银行投融资习惯倾向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贷款对生态农业支持有限;四是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和制约,农户投入普遍偏低,不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

5.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滞后。怀化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一是农民的知识局限性,能力和工作习惯等,控制昆虫害虫和水土流失控制技术,综合防治技术、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控制技术和资源利用技术等方面,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二是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性不高,农民生态农业发展意识还很薄弱,管理和技术水平较低,积极性不高。

6.生态农业发展机制不完善。一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不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还没有真正融合。二是生态农业发展投入机制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到位,政策和法规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政府部门、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综合决策机制尚未形成。三是生态农业的生产、流通、销售一条龙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缺乏更多有组织的专业市场,商品销售渠道还要进一步畅通。

二、加快怀化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三五”期间是怀化市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和扩容提质的关键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建设龙头企业和发展休闲农业是怀化市“十三五”期间农业工作的开展重点,加快怀化市生态农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制定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为前提,积极支持和鼓励区域特色突出、区域优势明显的生态农产品生产。一要提供信贷支持,对生产生态食品的企业实行信贷优惠政策,如为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生产企业提供一定的信贷专项资金支持或者享受优先贷款权等,以便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育和成熟。二要实施政策补贴,通过减免相关费用和设立专门生态农业发展资金,对生产生态食品的企业和产业基地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奖励资金。三要建立生态农业专用开发基金和风险基金。设立相应的专门基金,对生态食品开发者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等,以便生态食品开发者注重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切实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向注重环境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融合的方向发展。

2.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补偿机制。不断完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机制,根据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实行自然资源价值补偿。专门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保护资金。对收取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补偿费用,实行集中管理,专门用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进一步强化环境补偿思想意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加强土地和森林管理,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建立健全保护环境和防止破坏性生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继续大力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加强农村生态修复和保护。

3.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攻关研究。围绕怀化市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优势领域和关键技术问题,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组织开展基础性研究和科技攻关,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重点研究开发农作物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技术,研究开发符合生态农业生产要求的优质品种和栽培技术;大力实施绿地工程,根据各村当地实际情况,推广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肥料,科学施用肥料;积极推广包括植物杀虫剂和微生物农药技术,大力研究和发展无公害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以及对人类安全的兽药,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执行畜禽养殖饲料添加剂有关标准,强化绿地土壤监管、检测和改良。

4.健全生态农业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制定关于怀化市生态农业建设地方性法规和政府法规,以及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管理、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环保产品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关生态农业产品认证相关标准,加快绿色食品认证,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强落实有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对农业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并严格执法到位。依法严肃处理严重损害农业资源污染、农业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和广大人民群众监督作用,及时宣传先进典型生态农业发展事例,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农业环境的非法行为进行揭露和批判。

5.构建科学的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系统。首先要对怀化市的区域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技术支撑进入深入调查了解,对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抓紧生态怀化建设,在绿水青山中打造怀化的“金山银山”。一要复绿,挖山、采石场破坏了森林植被,要拿出复绿方案。二要添绿,荒山坡地要栽树,发动全社会植树造林。三要护绿,发挥生态功能补偿资金作用,聘用护林员。整合林业投资公司和城投平台中城市绿化的相关职能,实行市场化运作,推动生态怀化建设。

6.培育和壮大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必须立足现有龙头企业基础,选择一批基础良好、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前景广阔的绿色龙头企业作为怀化市发展生态农业扶持的重点。一是做优企业。种植养殖基地必须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化,扩大种植规模,做好精深加工,完善物流体系,形成现代化产业,不求大而全,但一定要根据实际制定可行性方案,如养殖业要抓好新晃黄牛、芷江鸭、湘西黑猪等品牌整合,扩大品牌效益。二是做强企业。抓农业要有实施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实行招商引资,将精深高端加工企业请进来,抓好本土农产品精深加工。三是突出重点。重点抓好溆浦县、洪江市、靖州等区域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新晃黄牛养殖,靖州生猪养殖,鹤城山下花海玫瑰文化产业园,洪江区雪峰乌骨鸡标准化养殖,沅陵碣滩茶基地、生态渔业养殖基地,溆浦优质柑橘标准化基地等特色基地建设。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壮大怀化市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方式,也是维持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要从战略高度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应重视培养各种有关生态农业的建设人才,加强生态农业的技术培训,培养高质量的从事生态农业工作团队,确保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强化生态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建设,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农业发展范文第9篇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美国农业金融机构在20世纪初才开始建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金融体系,它主要由政府农业信贷机构、农场主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商业金融机构及私人信贷组成。这些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及其它服务。

政府农业信贷机构由政府所有,专门为农业发展服务,如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农民家计局的贷款对象主要是那些难以从其它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资力薄弱或新创业的农民,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利率,因此,大部分贷款均有贴息。农民家计局的资金主要用于贷款、担保和向农村公益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它不直接向农民发放贷款。商品信贷公司的任务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经济补贴,其资金主要是提供贷款和支持补贴,主要包括向执行休耕计划的农场提供农产品抵押贷款,这是一种“无追索权贷款”。另外,它还对遭受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而造成种植面积减少或较大减少给予灾害补贴,对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的差价给予差价补贴。

为购买仓储、干燥和其他处理设备提供贷款等。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主要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借款人发放贷款,用于组建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等。小企业管理局是1953年为了针对小企业提供贷款而设,其主要职能是向那些不能从私人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贷款。

美国的合作金融是在20世纪初经济大萧条时期由政府倡导建立的,它主要包括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由农业信用管理局管理。联邦土地银行的贷款业务经过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直接面向借款人。借款人要想向土地银行借款。必须向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认购至少相当于本人贷款额5%的有投票权的股票,成为合作社社员,取得一人一票权。偿还全部借款后,社员自愿决定是否退回股金。而合作社必须认购同等数额的股票,而成为该区联邦土地银行的股东。联邦土地银行的资金主要是提供长期不动产抵押贷款,其贷款对象主要是本地区的农场主、农业生产者、与农业有关的借款人。联邦中期信贷银行的建立在于沟通都市工商业金融与农村的农业金融,以吸取都市资金用于农村。因此它主要是提供中短期的动产农业抵押贷款,但它不是直接贷款给农户,而是贷给农民的合作社及其它各种农民的营业组织,以贷给生产信用社为主,以促进农牧业的生产与经营。合作社银行的资金主要用于贷款,目的是为了帮助合作社扩大农产品销售、储存、包装、加工农产品,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其他与农业有关的活动。合作社银行主要提供三种贷款:一是设备贷款,二是经营贷款,三是商品贷款,除这三种贷款外,合作社银行还开展国际银行业务,为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出口提供便利。

美国的保险业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美国从事农业保险的保险企业共收到保费为41.9亿美元,承保面积2.21亿英亩,赔偿责任金额446.2亿美元,其中,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达到24.8亿美元,占美国农业增加值的1%以上。②联邦农作物保险运作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第二层为有经营农业保险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第三层为保险人和农险查勘核损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从1996年后,逐步退出了农作物保险直接业务的经营,将其交给私营公司经营或,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只负责制定规则,履行稽核和监督职能,并投资再保险。私营保险公司一般愿承担农作物保险业务,因为它们开展农作物保险,一般会得到政府提供保费补贴、费用补贴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保险人分为独立人和私营公司自设的人,他们负责销售农作物保险。前者可为多家公司业务,而后者只为一家公司服务。查勘核损人负责农业保险的查勘核损工作,跟人一样,也是既有独立的查勘核损人,也有私营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们都需要经过培训、考试取得资格后才能从业。

(二)日本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在日本,既有政府办的政策性金融。又有强大的合作金融来支持农业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其它金融机构。这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日本人多地少,自然环境又比较差,但是它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简称农林公库)。它建立的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农林中央金库和其它金融机构筹资发生困难时,给它们提供利率较低、偿还期较长的资金。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主要是把资金用于土地改良、造林、建设渔港等基础设施的融资,同时用于农业现代化投资、农业改良资金的融资、对国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市场提供市场设施贷款等。农林公库的贷款一般不直接办理,而是委托农协组织代办。并付给一定的委托费。农林公库的贷款利率虽会因贷款种类和工程性质有不同的规定,但总的说,要比民间金融机构优惠,而且贷款的偿还期限从10~45年不等。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合作金融主要是农协系统。农协系统是按照农民自愿、自主的原则登记成立的。它主要由三级组成:最基层的是农业协同组合,为市町村一级。直接与农户发生信贷关系,不以盈利为目的,它可以为农户办理吸收存款、贷款和结算性贷款。这也是基层农协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农协还兼营保险、供销等其它业务;中间层是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简称信农联,为都道府县一级,帮助基层农协进行资金管理,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农业资金的结算、调剂和运用。信农联作为农协系统的中层机构,在基层农协和农林中央金库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它的会员即基层农协为服务对象,吸收基层农协的剩余资金,并在基层农协需要时提供融资服务。信农联的资金首先应该用于支持辖区内部的基层农协的资金需求,其次才能用于支持其它的贷款、农业企业的发展所需资金等。信农联不能兼营保险、营销等业务。最高层的是农林中央金库,为中央一级,是各级农协内部以及农协组织与其它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渠道。农林中央金库是农协系统的最高层机构,它在全国范围内对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并按国家法令营运资金。同时,它还指导信农联的工作,并为它提供咨询。农林中央金库可对会员办理存款、放款、汇兑业务,并且可农林渔业金库的委托放款和粮食收购款,后又增加了外汇业务。它的资金主要用于信农联,同时也贷款给关联的大型企业。农林中央金库除了向基层和中间机构提供服务、发行农林债券外,还从事资金划拨周转、部分证券投资业务等。

日本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始于1948年,采用“三级”制村民共济制度,形成政府与农民共济组合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市、町、村的农业共济组合为基层组织。

直接承办农业保险;都道府县设立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承担共济组合的分保;政府领导的农业机关承担共济组合份额以外的全部再保险。

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保费补贴比例依费率不同而高低有别,费率越高,补贴越高,水稻补贴70%,小麦最高补贴80%。③日本农业保险的特点是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凡关系国计民生和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的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实行强制险,凡生产数量超过规定数额的农民和农场必须参加保险。

另外,日本于1966年建立了全国性的农业信用保险协会,各都道府县一级的农业信用基金协会是其会员,农业信用基金协会是都道府县一级的债务保证的专门机构。

(三)印度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印度独立初期,高利贷占印度农村信贷总额的一半以上,其它信贷规模比较低。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绿色革命。以各种措施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它的措施以推行现代农业技术为中心,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随着这些措施的实行,印度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逐渐发展和完善,从而高利贷活动所占份额也大大减少。现在。印度既有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又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等来支持农业的发展。

印度的合作性质的信贷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短、中期贷款的合作机构,主要是信贷合作社;另一类是提供长期信贷的合作机构,主要是土地开发银行。

信贷合作社是向农民提供廉价信贷的来源,它有三个层次:一是初级农业信用社。它是农村信贷合作社的基层机构,主要向社员提供短中期贷款,期限一般是一年,利率比较低。除提供贷款外,它还向社员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安排剩余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二是中心合作银行。它是中层信贷合作机构。其经营活动限于某一特定区域,主要是向由农民组成的初级农业信用社发放贷款,以解决其成员即初级农业信用社资金不足的困难。它在初级农业信用社和邦合作银行之间起中介作用;三是邦合作银行。邦合作银行是合作信贷机构的最高形式,其成员为邦内所有的中心合作银行。它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从印度储备银行取得的短、中期贷款,还吸收一部分个人存款及中心合作银行的储备,然后再向其成员提供资金。以满足它们的信贷需求。

土地开发银行是为了适应长期信贷的需要而设的,主要是为农民购买价值较高的农业设备、改良土壤、偿还国债和为赎回抵押土地提供信贷。它也分两级,即每个邦的中心土地开发银行和基层的初级土地开发银行。初级土地开发银行直接与农民有货币资金的往来,中心土地开发银行则主要是向初级土地开发银行提供资金,是连接初级土地开发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的纽带。

印度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地区农业银行及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

地区农业银行设立的目的是满足农村地区被忽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的专门需要,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促进印度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地区农业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向生产急需的贫穷农民提供贷款。并且贷款利率不高于当地信用社的贷款利率。除了与农业直接有关的贷款外,还提供贫穷农民经常需要的消费贷款。目前,地区农业银行已日益成为不发达地区贫穷农民直接得到信贷资金的主要渠道。

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是印度当前最高一级的农业金融机构。它有权监督和检查农村信贷合作机构、地区农业银行的工作,并资助商业银行的农村信贷活动。它可以全面满足农村地区各种信贷需要,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短、中、长期贷款。

商业银行在为合作社和小企业融通资金、促进印度广大农村落后边远地区的发展方面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印度商业银行除了向农民提供购买抽水机、拖拉机及其它高价值的农机具、购买牲畜、发展果园等直接贷款外,还向有关农业机构提供间接贷款,如向农产品销售和加工机构、土地开发银行、采购粮食的机构等提供贷款。

印度的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了保险在分散农业经营中风险的重要作用。印度的农业保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几经波折直到1972年农业保险才得以迅速发展。它实行自愿保险与有条件的强制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即进行生产性贷款的那些农户必须参加相关农业保险,其它的保险如牲畜保险,实行自愿的原则,由农户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是否参加。由印度中央政府制定的农业保险计划从1999年3月起实施,它由印度保险总公司执行,面向所有农户,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农户必须参与该计划,而没有获得贷款的农户可自愿参与。另外,印度最近开始开办经济作物保险,并且,更多种类的农作物被纳入农作物保险计划。2005年已宣布经济作物将被纳入保险范围。印度农业保险公司今年也制订出多个专项保险计划,主要针对茶叶、橡胶、棉花和甘蔗种植。

(四)法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大众银行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等农业信贷机构及法国的农业保险等都为支持农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系统。其特点是“上官下民,官办为主”,既承担普通的农业贷款业务,又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规划的项目。

它由三个层次构成:最高层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它是会计独立的官方金融机构,也是全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最高管理机关;中间层是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负责协调省辖基层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业务,分配管理资金,并可办理转帐、投资等业务:基层是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主要负责吸收和管理活期存款及储蓄资金,由个人及集体成员入股组成。按合作制原则经营。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其在农村由分支机构网络吸收的存款和发行债券,另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政府借款以及其它方式募集的资金。其资金运用主要有:一是贷款,该行主要提供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普通贷款或优惠贷款;二是投资,该行主要向农业经营、乡村公路建设、农业组织等与农业有关的项目投资,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五)墨西哥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墨西哥的支持金融发展的金融机构比较齐全,包括国家农业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国家外贸银行、全国金融公司等等。在改革的过程中。墨西哥逐步实现了农业资金供给的多元化。它根据农户的不同情况,分别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如现代化大农场的资金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国家外贸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具有一定生产潜力的中等农场或农户的资金主要靠国家农业银行提供优惠贷款,那些生产落后、不能获得正常银行贷款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农户主要靠政府通过专门的基金会提供的低息或无息贷款来发展生产、保障生活。在墨西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保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墨西哥的农业保险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目前,墨西哥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共有五家保险公司,除墨西哥农业保险公司外,其它四家为商业保险公司(兼做农业保险业务)。墨西哥农业保险公司是国有农业保险公司。它的最初资本金由墨西哥财政部提供。国家财政还提供该公司费用的25%以示支持,并对整个农业保险给予政策免税,它的保费收入占全国农险保费收入的绝大部分。墨西哥还有其它四家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一部分农业保险业务。这几家商业保险公司的农险业务向国有农业保险公司分保,并可经墨西哥农业保险公司从政府获得30%的保费补贴。国家通过财政补贴及其他经济政策(如农业信贷政策)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墨西哥农业保险的推广主要是采取自愿的原则,但是,对一些种植业、养殖业保险,按照规定,农民只有向保险公司进行保险才能获得其需要的贷款,这就使得一部分种养业保险实际上是采取了强制的措施。因此,可以说墨西哥的农业保险也是自愿与强制相结合。

二、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小结

1.各国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支持农业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各国情况不同,但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比较健全,既有政府的金融机构又有民间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还有其他一些商业性金融机构及私人借贷等,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支持农业的发展。如美国建立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这些金融机构在相互竞争中求生存,在分工中实现互补,共同促进美国农业的发展。

美国互助合作性质的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建立后,逐渐取代了商业金融和个人信贷在农业信贷中的地位,尤其是联邦土地银行在长期信贷中有明显的优势。但商业金融和个人信贷在短期农业信贷中人占重要地位。政策性金融即联邦政府的农业信贷机构如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等则主要是为了推行政府的农业政策,满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促进农业发展。印度既有合作机构如合作银行、土地开发银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短中长期贷款。又有政府的机构如地区农业银行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且印度的商业银行也已涉足农业领域。可见。这些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协同运作,可以满足农业发展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推进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各国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都提供比较宽松优惠的贷款条件

通常情况下,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或无力提供低利贷款,而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一般由它向农业提供低利贷款,弥补农业信贷资金缺口,满足农业资金需求。而且它还提供特别政策性贷款、补贴或补偿,如美国商品信贷公司为支持农产品价格提供无追索权的贷款和补贴补偿等。日本的此类机构提供农业现代化贷款、土地整治贷款等。而合作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政府在财力上和优惠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利率比较低,贷款条件比较宽松,如印度的地区农村银行向农民等提供的贷款,韩国的农协提供的贷款、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系统等。

3.各国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都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各国政策性支持农业发展的机构资金不同程度地依靠政府。除政府资金外。还可以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债券。由于有政府作担保。因此筹资能力比较强。另外,还可以向中央银行和其它机构借入资金,如印度、韩国的农业信贷机构均可向中央银行借入资金,以扩充资金实力,也可以向国外借款,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外国政府、外国金融机构等。而合作性质的支持农业发展的机构则主要通过社员入股的形式筹集资金,也可以由政府资助。各类机构筹措到资金后,通过发放贷款、提供担保、发放补贴等形式把资金运用出去。如美国农民家计局发放的用于农民家计、农村社区发展的贷款,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发放土地改良贷款等,极大地支持了农业的发展。

4.各国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大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由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农业生产吸引资金的能力较弱。因此,农业金融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国政府对农业金融的支持,一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提供信贷资金;二是向除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外的其它支持农业发展的机构提供补贴、税收优惠、担保等等,如合作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免交存款准备金、不交税等等,如印度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的绿色革命以推行现代农业技术为中心,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这不仅保证了农业资金用于农业。还为非农资金转向农业打下了基础。

5.各国都通过立法来保障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正常运行

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障。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关于农业金融的法律体系。如美国的联邦农业贷款法案、农业信用法案等,同时,美国还把农业金融的运作融合到其它的相关法律体系中,从而使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有法可依;印度于1963年颁布了《农业中间信贷和开发公司法案》。这些法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有效的促进了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的作用发挥。

6.各国大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

各国大都把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作为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如美国1938年就颁布了《农作物保险法》,开始试办农作物保险。在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高额补贴及其它优惠政策,对保护农业生产者免遭自然灾害侵袭起了很大作用。从1974~1975年开始,印度综合保险公司试办农业保险,推出了农作物保险计划。墨西哥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办农业保险,并成立了专门的国有农业保险公司,即墨西哥农业保险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商业保险公司等兼营农业保险业务。国家通过财政补贴及其他经济政策(如农业信贷政策)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这些国家的农业保险为农业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三大风险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功能,是各国政府扶持农业的重要政策,并且通过判定法律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要更好地支持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

美国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发展很快。这与它们拥有健全的农业金融体系是分不开的。这些国家的农业金融体系一般都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还有商业金融机构及一部分私人借贷组织等。这些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如政策性金融主要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为农产品购销储备、农业机械化、土地改良等特定经济目标服务;合作金融主要服务于农户;商业金融为工商业服务;显然,它们的分工协作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农业资金需求。与它们相比,我国农业金融体系还不健全,造成了我国农户和农业企业融资的困难,从而不能更有效地支持农业的发展。

2.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必须从多渠道筹集农业资金

从外国的经验来看,支持农业的金融机构的筹资渠道多样化:一是通过政府拨款,美国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的资本金最初都由政府提供,后来才全部退还;韩国的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中央银行的优惠利率存款。二是发行债券和票据,如美国联邦土地银行可向金融市场发行债券和票据筹集资金;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发行债券。三是吸收存款和向其它金融机构借款,吸收存款主要是吸收会员存款。借款则包括向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外国金融机构等借款。而目前我国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筹资渠道过于单一,应当积极拓展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3.政府的支持是农业金融机构发展的有力支撑

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政府都对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政府不但制定了优惠的政策,如提供利差补贴、税收优惠等,还直接出资支持农业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保证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正常运行。如墨西哥农业保险公司的最初资本金由墨西哥财政部提供,国家财政还提供该公司费用的25%以示支持,并对整个农业保险给予政策免税。而我国不但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村资金还大量通过金融渠道流失。从而使用于农业的资金更少,资金的缺乏导致一些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无法实施。

4.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法律的保护和规范,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的运作也不例外。如美国、日本、印度等都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来规范这些金融机构的运作,使其在运作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人为因素的干预,以保障它们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而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专门对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的法律可以说没有。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以规范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的行为,使它们在法律的保障下健康有序地为农业发展服务。

5.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农业发展范文第10篇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取多种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进行了大量且长期实践。美国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不仅从法律方面强调了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农业补贴政策的必要性,而且在财政支持方面从大力支持农业教育、推广和科研已经发展到以财政直接补贴为主的阶段,这些政策与措施使得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成为现在世界上农业出口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欧盟采用共同农业政策来保障区域内各国的农业发展,通过税收、福利、补贴等政策对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扶持作用。现在开始以农民直接补贴为主,特别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业竞争力,稳定农业收入,保证食品安全性和质量等。日本和韩国以政府为主导,长期以来坚持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设施投入,制定了严格的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成功促进了农业发展和消除了农民贫困。巴西采取的是以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模式,对于农产品的出口没有相应的减税或补贴政策,这使得巴西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粮仓之一。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与我国人口相近的农业大国,虽然国土面积仅为我国的三分之一,但其适宜农作物生长的优良土地面积要高出我国近1倍,可惜的是印度并没有利用好这样的自然条件,其粮食产量远远落后于其实际的潜能,在财政支持政策上也急需完善。在这其中有失败也有成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有:一是重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而且力度不断增加,并且有完善法律政策保障;二是加强科学技术方面的财政支出,使得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无可取代;三是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现代农业,在绿色生态农业部分的财政支持越来越大。

1我国财政支农现状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如图1所示,随着经济增长,即使在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基本保持稳定。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2004年至2012年,我国政府连续8年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快速增长。2011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实际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408.6亿元,同比增长21.3%。在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成功渡过了入世过渡期、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金融危机、极端气候等多重考验,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8年增产,连续5年超过1万亿斤,农业的健康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我国农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迁。改革开放时的种植业比重由80%下降到目前的50%;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比重由80%下降为现在的三分之二;牧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15%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35.5%。我国农业结构正健康稳定地由传统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生态化、现代化农业使得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面对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土地和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加之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地制约着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同时,由于农业自然属性的薄弱性,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较大。加之面临农产品全球贸易的国际竞争压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方面都造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局面。

2我国财政支出支持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1978~2011年间的财政支农总支出与农业总产出的数据。其中,通过计算把农林牧渔业产出值的总和作为农业总产出,把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支农支出、农村科技支出及农村救济费支出四项经费的支出总和作为公共财政支农总支出。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以1978年数据作为依据,首先利用各年的物价指数将该年数据换算成1978年的不变价格数据,然后对数据取自然对数,消除原始数据的异方差性。我国农业总产值与财政支农总支出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且有缩小的趋势,说明二者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下面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Eviews7.0软件对财政支农总支出(LNX)和农业总产值(LNY)进行单位根ADF检验,检验过程中的滞后项的确定采用SIC准则。

3结论与建议

上一篇:商业企业发展范文 下一篇:民营企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