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9 08:13:23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我县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377所(含社会力量办学),其中全日制小学340所,全日制中学37所。特殊教育(聋哑)学校1所。全县共有小学在校生82906人,初中在校生33346人,在校聋哑学生55人。全县共有公办教职工4709人,专任教师4284人(其中小学2619人,初中1359人,职业高中68人,普通高中230人,特殊学校8人),有小学代课教师673人。全县有乡镇化技术学校32所,村化技术学校(教学点)263个,成人教育专职干部32人。

(一)“两基”攻坚工作成效显著。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市政府统一规划,坚持以“两基”工作为重点,举全县之力,本着“硬件从实,软件从严,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市教委的指导下,掀起了“两基”攻坚热潮,新建了教学及辅助用房26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15万平方米,添置课桌凳、实验仪器、教学设备等217328件,为148所中小学安装远程教育网络设备,培训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1500人次。办学条件的改善,极大地解决了农村中小学生“无教室”的困难和矛盾,全县在校学生从1997年的8万余人增加到现在的近11万人。2003年我县“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市政府验收。

(二)科研兴教战略初见成效。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县在强力实施“两基”攻坚,着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确立了科研兴教、质量强校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教育改革模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和目标教学改革,邀请了市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秀举办学术讲座6次,举办新课程改革和目标教学业务培训40余场次,共计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8000余人次。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市级教研课题10个,县级教研课题19个,其中“中小学目标教学推广实验”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市基础教育改革三等奖。2004年10月,我县教研机构建设率先通过市政府评估验收,成为三峡库区第一个获优良等次的县级教研室。1998年以来,全县共为各类普通高校输送合格新生3420人。

(三)扶困济贫措施深得民心。近年来,我县采取了多项措施,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少年儿童完成义务教育。一是落实中央、市“两免一补”救助资金。二是切实落实贫困生杂费减免。三是通过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增收节支,从勤工俭学创收中列支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救助贫困生。据统计,1998年以来,我县共争取中央、市级专项资金580万元,通过各种渠道自筹700万元,共计1280万元救助资金,资助贫困中小学生11万人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和下岗职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我县农村义务教育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债务沉重,经费紧张,学校运转困难;城区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村小教师住房十分紧张;师资力量不足,代课教师问题突出,教师队伍不稳定;民办教育尚需加强管理;农民教育负担重;农村学生辍学情况严重。

问题一:“两基”债务巨大

“两基”巨额欠债,已成为我县近几年教育的沉重包袱。2001年至2003年,我县强力实施“两基”攻坚,共投入资金1.58亿元,在全县250所中小学启动“两基”工程304个,新建教学及辅助用房26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15万平方米截止2004年,全县多方筹资,奋力消债,目前尚欠7386万元。由于全县“两基”工程均由施工方全额垫资修建,按照协议,所有债务应于2006年底前还清,否则,施工老板纷纷上门索债,并锁校门,将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问题二:村小教师住房十分紧缺

近年来,我县农村学校面貌和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观,基本解决了农村学生无教室上课和在危房里读书的困难和矛盾。但大量村校教师无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统计,全县有833名村校教师无住房,这些教师居住在边远地区,他们大部分属于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距学校较远,有不少教师属于外乡(镇)籍教师,他们居无定所,生活不便,严重影响和制约学校正常教学工作。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师的住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老教师难以稳定,新教师难以聘用,成为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如何逐步改善乡村教师的住房条件,使他们安居乐教,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三:专任教师量少质弱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但目前我县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队伍整体素质较差。按照编制标准,我县应配中小学教师5461人,目前实有4724人,缺编737人,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全县还聘有代课教师673名。如峨溶镇应配174人,现有教师125人,全镇代课教师就高达46人。在我县的代课教师中,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3.1%.兰桥镇中心校校长无奈地告诉我们,聘请初中毕业生代课仅仅是为了充数,是不得已而为之。

问题四:城区教育资源匮乏

随着县城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的人口快速增长,现有城区学校在办学条件、学校布局等方面都无法适应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据调查,目前,城区中小学校建设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大班额现象十分突出。秀山一中现有78个教学班,60人以上一班的有47个,占60%;70人一班的有15个,占19%;生均占地面积与市上规定标准相距甚远,必需的理化生实验设备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民族中学占地面积仅37.8亩,最大班额高中74人一班、初中76人一班,按市上标准,学校最多可容纳1054人,而现在在校生2570人,两所学校都不具备发展空间。作为县级重点小学的东小占地面积24.5亩,在校学生2830人,最大班额67人一班,按市级示范小学标准,该校最多可容纳1021名学生。中和镇中心校“大班额”现象更为严重,该校现有在校生1361人,教学班21个,平均班额超过60人,最大班额超过81人,而该校占地面积仅为4.8亩,按规定,只能容纳学生200余人。中和镇迎凤小学、镇一小等城区小学也不同程度存在类似问题。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到2010年,城区将新增人口5万,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净增1万人,届时,城区教育资源匮乏形势将更为严峻。

问题五:民办教育问题突出

2004年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县有民办中小学校59所,其中初级中学10所,小学49所。民办中小学校现有学生5676人,其中小学生3913人,初中学生1763人。近年来,我县大多数民办学校,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分担着教学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类人才。但因受经济、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多数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差、水平低。据调查,全县的民办学校中,仅有29.5%的学校拥有自己的校舍和简单的教学设备,许多民办学校是租借民房为校舍,校舍极不规范。这些学校且不说教育质量如何,单是学生的在校安全就难以保障。民办学校师资薄弱,聘请的教师主体为离退休人员、高考(或中考)落榜的待业人员,学历不合格,无从教资格证的普编存在,如宋农乡的骑骆民办小学还有小学毕业生教小学的现象。民办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

问题六:初中辍学情况仍十分突出

据统计,2004年—2005年学年春期,我县大部分中学均超过了国家“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的规定,全县小学生非正常因素流失237人,流失率为0.31%;初中学生非正常因素失学2076人,流失率达到了8.5%,个别学校甚至超过了10%.据调查,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和学生厌学。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般农户只能勉强送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几乎没有经济能力支付子女就读初中所需的费用,这是导致我县农村初中辍学率在“两基”达标后又严重反弹的重要原因。

问题七:农民教育负担沉重

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教育支出已是我县农村家庭最大的支出,教育负担已经成为农民的最大负担。以巴家乡双河村巴家组为例,该组共有58户农户,其中有一个子女上学的家庭21户,占36.21%,有两个子女上学的家庭12户,占20.67%,有三个子女上学的家庭12户,占20.67%,没有子女上学的家庭13户,占22.41%.该组农户黄昌发,家有5口人,全年现金收入4300元,家里有两个小学生和一个初中生每年需花费学习费用2100元,占收入的48.64%;农户江可强,家有5口人,全年现金收入8200元,家里两个初中生和一个小学生每年需学习费用3200元,占收入的39.02%.梅江镇邑中村村民吴朋告诉我们,他家四口人,家庭年现金收入有万余元。一个子女在梅江中学念初三,另一个子女在秀一中读初一,每年两个学生的学习费用需2500元,生活费用要4500元,一年的收入主要花在了孩子接受教育方面。

三、建议及对策

(一)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两基”债务偿还力度。“两基”欠债,归根到底是政府欠债,逐步偿还“两基”债务,早日卸下沉重包袱,使义务教育轻装前进,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县政府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依法确保“三个增长”,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的同时,拟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安排专项资金,逐步偿还“两基”欠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大与市教委衔接,积极争取市上扶持,早日还清“两基”债务。

(二)启动实施村校教师安居工程。县教委通过调查摸底,根据我县村校教师分布情况,已拟订村校教师安居工程计划。按规定,全县需修建村校教师安居工程16000平方米,共需资金608万元。建议县级以上政府将村校教师住房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启动和实施安居工程规划,逐年解决村校教师住房问题,为广大边远农村教师安居乐教解除后顾之忧。

(三)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振兴经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建议县、乡镇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学校代课教师待遇,缩小代课教师与公办教师的差距。人事编制部门应逐年增加教师编制,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以逐步取代代课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加强教师管理,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四)启动秀山高级中学,整合城区教育资源。以新建秀山高级中学为龙头的“一带五”城区教育调整规划已经纳入县委县政府《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秀山高级中学建设,既关系到我县高中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县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高级中学,可以起到“一脉通,周身通”的效果。目前,秀山高级中学建设已完成立项、可研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但因土地未落实,历时近两年仍无实际性进展。建议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推进,早日建成秀山高级中学,以切实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生均用地严重不足,配套设施紧缺等问题。

(五)发挥民办学校职能,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近年来,民办学校为我县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民办学校的管理,针对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县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原国家教委《关于规范当前义教阶段办学行为若干原则意见》,制定民办教育发展规划,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同时,建委、环保、安监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学校校舍及周边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推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六)加大“两免一补”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又一重大举措。我县自2004年试行“一费制”以来,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042万元。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应多管齐下,共同努力。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各项农民增产增收的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加强《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政府控辍保学责任。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实施“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第三,加大教育乱收费治理力度,积极开展“手拉手,一帮一”等帮扶活动,帮助贫困农民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第四,财政要依法确保“三个增长”,足额拨付生均公用经费,确保学校工作正常运转。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20*年,我省计划安排财政资金6亿元,用于全省18个省辖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下简称农村中小学校)课桌凳更新配置工作。实际到位资金6.2亿元,其中省财政资金6亿元,省辖市、县(市、区)主动配套资金2431万元。共向全省24828所农村中小学校更新配置课桌凳3884283套,为4304所农村中小学维修课桌凳352663套,直接受益学生7834961人,占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在校生人数的62.2%。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省教育厅与各省辖市、扩权县(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在省、市两级收取供应商质量保证金。采取了“省级招标确认供应商资格、省辖市招标采购课桌凳、供应商实物配送、县级验收统筹安置”的实施方式,对更新配置的课桌凳制定了全省统一的规格和标准。省财政及时筹集和下拨专项资金,并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提出严格要求,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加强督导。审计调查中未发现滞留、挪用专项资金等违法违规问题。郑州、平顶山、南阳、洛阳、济源以及永城市还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主动安排地方财政资金2431万元,进一步加大了课桌凳更新配置的力度。基本结束了我省农村中小学生自带课桌凳和学校课桌凳破烂不堪、参差不齐的历史。改善了教学条件,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推动了我省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师生的称赞。

二、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部分课桌凳在材质规格上不符合省定标准

14个省辖市、3个扩权县发现此类问题。主要是个别供应商生产的课桌凳不符合省定标准,出现课桌凳表面起皮、变形、螺丝松动、损坏率高等问题。如安阳市滑县配置的课桌凳所使用的螺丝是普通螺丝,没有按质量标准使用“止退螺丝”,直接导致了相当部分的课桌凳螺丝松动、脱落,桌面和凳面与支架分家,甚至损坏。

(二)课桌凳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超范围更新配置课桌凳。调查发现,有的将课桌凳配置到非农村中小学校;有的将课桌凳用于农村中小学校的会议室、教师办公室等。8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发现此类问题。如沁阳市将课桌凳配置到非农村(县直)学校5364套,价值84.97万元,占沁阳市课桌凳更新配置总套数的35%。

2.课桌凳分配数与实际需求不一致。调查发现,有的学校课桌凳超额配置,造成闲置;有的学校课桌凳配置不足。8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存在此类问题。

(三)课桌凳配送安装以及售后服务不到位

1.个别供应商未按要求安装课桌凳,增加了学校负担。调查发现,3个省辖市存在此类问题。如开封市杞县共配置课桌凳31497套,供应商只安装了其中的1694套,其余29803套由学校出资安装,学校共为此支付安装费89409元。调查发现后,有关部门及时收回了资金。

2.课桌凳售后服务不到位。2个省辖市存在此类问题。如辉县市某镇小学有2套课桌凳有质量问题,重新返还厂家进行维修,时间长达四、五个月之久,仍未交付学校使用。

(四)个别学校课桌凳的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学校未及时登记固定资产账。7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存在此类问题。二是管理不严密,造成丢失或者人为损坏现象。2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存在此类问题。如巩义市芝田镇第一初中新配置凳子1400个,由于学校管理不善,截至调查时已丢失凳子36个。

三、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毋庸直言,新世纪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非常重要的时期。目前,我国农业在总体上实现了温饱、进入小康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开始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然而,中国农村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这将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样,如何培养大批安心在农村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应当承认,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结果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的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基础是教育。任何一个取消绝对平均主义政策的社会,人口素质的差异都将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式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但是我们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有价值的谈话记录下来。本次调查我们采用访谈法,正式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县义务教育现状。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教育主体中心,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我们分别和家长、学生、教师进行了访谈。

五、被调查者对教育费用的负担能力及评价

⒈关于家庭在2002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项目。7.37%的被调查者反映是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性支出,25.70%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51.39%的被调查者反映的是教育支出,9.7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住房及医疗支出,5.78%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其它支出(可填空)。可以看出,教育支出的在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家庭支出中排在首位,农民的教育费用负担比较大,远远高于农业

生产、吃穿用、和住房与医疗费用等支出项目。在其它项目中多为大比非农产业投资,如购买汽车、机器等。如表所示:

家庭在2002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项目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性支出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教育支出住房及医疗支出其它支出

人数371292584929

比例7.37%25.70%51.39%9.76%5.78%

⒉关于目前义务教育收费的合理性评价。23.90%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合理,初中过高,13.75%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过高,初中合理,45.22%的被调查者认为都过高,17.13的被调查者认为都比较合理。综合比较,认为收费都过高的被调查者的比例高于认为都比较合理地方被调查者,认为小学收费合理的被调查者占41.03%,认为初中收费合理的被调查者占30.88%,认为小学收费过高的占58.97%,认为初中收费过高的占71.12%。可以看出,总体上还是认为过高,义务教育收费还是被调查者意见比较大、比较多的问题。如表所示:

目前义务教育收费的合理性评价小学合理,初中过高小学过高,初中合理都过高都比较合理

人数1206922786

比例23.90%13.75%45.22%17.13%

⒊关于家庭中义务教育费用不能及时缴纳时的采取的办法。57.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向亲友求助借贷,8.37%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学校批准缓交,4.18%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政府帮助,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15.3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想其它办法,10.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不借贷或没有这项支出。这表明89.2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中存在缴费困难,并且大多积极争取解决,或以自己借贷的方式解决,或找学校、政府帮助。只有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是在缴费困难时采取消极态度,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

家庭中义务教育费用不能及时缴纳时向亲友求助借贷请求学校批准缓交请求政府帮助让受教育者辍学想其它办法不借贷或没有这项支出

人数2904221187754

比例57.76%8.37%4.18%3.59%15.34%10.76%

四、关于乡村学校学生失学的问题

㈠乡村学校教师对所代班学生失学现象的反映

⒈关于失学学生数量的问题。32.02%的老师反映每年没有失学的现象,46.49%的老师反映每年有5名以下的学生失学,14.91%的老师反映每年有5-10名学生失学,6.58%的老师反映每年有10名以上的学生失学.67.98%的反映有现象,这表明失学现象比较严重,很普遍。详见下表:

教师对学生失学现象的反映没有失学现象每年有5名以下的学生失学每年有5-10名学生失学每年有10名以上的学生

人数731063415

比例32.02%46.49%14.91%6.58%

⒉关于女生在失学学生中所占比例问题。在185位老师里面,56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30%以下,39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30-50%,41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50-70%,19还有位老师反映生比例在70%以上.失学学生中女生比例在50%以下的情况占61.29%,在50%以上的情况占38.71%,显示出目前女生的失学情况并不比男生严重,人们在关于子女辍学上对于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有所改变。详见下表:

女生在失学学生中所占比例30%以下30-50%50-70%70%以上

人数56394119

比例36.13%25.1626.45%12.26%

⒊学生失学现象的趋势上。9.65%的老师反映是逐年上升,27.63%的老师反映是逐年下降,32.46%的老师反映是基本持平,26.75%的老师反映是偶尔发生,3.51%的老师不清楚.这一问题上,只有9.65%的被调查老师反映逐年上升,32.46%的老师反映基本平衡,排除不清楚的老师的比例,其余59.21的老师反映失学趋势朝好的方面走。如下表所示:

对失学现象的趋势逐年上升基本持平逐年下降偶尔发生不清楚

人数226364618

比例9.65%27.63%32.46%26.75%3.51%

⒋对于学生的失学原因(多选)。49.12%的老师认为是学生自己对学习缺乏兴趣或学业不理想所致,56.14%的老师认为是因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24.56%的老师认为是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导致的,4.82%的老师认为是因为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所致,3.07%的老师认为是其他原因所致.在老师门眼中,学生失学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客观经济原因,家庭条件不好,其次就是学生自己原因,对继续学习缺乏兴趣,家长方面的因素处于第三位,后面就是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等和其它因素。如下表所示:

对失学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对学习缺乏兴趣或学业不理想所致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导致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所致其他原因

人数11212856117

比例49.12%56.14%24.56%4.82%3.07%

⒌对于学生提出退学老师采取的对策(多选)。48.25%的老师自己深入了情况,弄清原因,并予以帮助,21.49%的老师马上向学校反映,请求学校领导解决,52.63%的老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同商讨解决,1.75%的老师选择向社会求助,3.70%的老师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0.44%的老师选择其他办法.在处理学生主动退学方面,老师首选的办法是与学生家长联系一起解决,老师们第二个优先的办法就是自己了解情况,争取自己解决,第三位的就是请求学校解决,老师们的第四个选择就是寻求法律手段解决,而请求社会帮助的只占较小比例。详见下表:

有学生提出退学时,老师自己深入了解情况,弄清原因,并予以帮助马上向学校反映,请求学校领导解决与学生家长联系,一同商讨解决选择向社会求助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选择其他办法

人数11049120471

比例48.25%21.49%52.63%1.76%3.08%0.44%

(二)乡村学校学生失学现象的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是普遍存在的,从绝对数量看,还比较多,这说明失学问题在目前还是比较严重.从年级上看,据老师反映以毕业班为最多,特别是初中三年级,往往有有大面积地辍学,这说明需要稳定学生的求学心理.从性别上看,男生失学所占比例略高于女生,与以往女生失学为主不同,表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很大改观,人们对子女上学更趋现在,理性.从失学趋势上,是基本持平,并逐年下降,趋势是好的,需要进一步改进.

五、关于乡村中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相关问题

(一)教师部分

⒈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39.04%的老师知道并很清楚,56.14%的老师有所了解,2.63%的老师听说过,没有老师是第一次听说。详见下表:

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

的了解程度很清楚有所了解听说过第一次听说

人数8913360

比例39.04%58.33%2.63%0.00%

⒉对于学校是否对义务教育法制化管理采取措施。26.32%的老师认为没有,73.68%的老师认为有。详见下表:

学校是否对义务教育法制化管理采取措施没有有

人数60168

比例26.32%73.68%

⒊学生和家长关于教育的法制观念。5.70%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根本就没有,90.79%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有一定的意识,但普遍不强,2.63%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有很强的法制观念,0.88%的老师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详见下表:

在老师眼中,学生和家长关于教育的法制观念根本就没有有一定的意识,但普遍不强有很强的法制观念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人数1320762

比例5.70%90.79%2.63%0.88%

对于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95.18%的老师了解或很清楚,这说明老师们的教育法制意识很强.但是从学校对义务教育采取法制化措施看26.26%的老师认为没有,说明了义务教育法在学校里需要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法律制度、法制行为.而在老师眼中,学生及其家长绝大部分有一定义务教育法制观念和意识。这说明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在农村有一定的影响。政府对义务教育法宣传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根据老师们的建议看,家长和老师对义务教育法的理解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指导。特别是那些需要澄清的模糊性认识,那些与现实条件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学生及家长等于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及了解方式

⒈关于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14.34%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很清楚,61.95%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知道一点,23.71%的被调查者回答不知道。这表明多数被调查者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有所了解,但非常有限,还有部分被调查者根本不知道。详见下表:

受访者对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很清楚知道一点不知道

人数72311119

比例14.34%61.95%23.71%

⒉关于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渠道。

在483位被调查者中,37.25%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电视等媒体宣传报道了解的,23.90%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报刊杂志了解的,13.15%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政府以其它形式宣传了解的,16.14%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学校宣传了解的,9.5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其它方式了解到的。在知道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被调查者中,最主要的了解渠道是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其次是报刊杂志,通过政府(这里主要是指基层政府组织)其它方式的宣传了解的被调查者并不多,只占13.15%,学校在这里作用也不是特别地突出。详见下表:

了解方式电视等媒体宣传报道报刊杂志政府以其它形式宣传学校宣传其它方式

人数13292506237

比例37.25%23.90%13.15%16.14%9.56%

六、被调查者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⒈乡村教师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对完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有何建议(开放式)?有120多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来看,有40多位认为应该加强义务教育法律观念,有38位老师认为国家应加大义务教育投入,有26位老师提到应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有19位老师认为必须加深农村义务教育的宣传,有16位老师认为应该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有12位老师认为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有10为位老师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工作作风.还有部分老师分别提到增强农村学校教材的适应性,与就业相联系,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地位实际和收入,改变学生及其家长的陈旧的思想观念等.

⒉学生及家长等对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的情况的评价及对改善状况的建议

①关于对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评价,3.19%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15.74%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好,40.64%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30.67%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差,5.98%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差,3.78%的被调查者回答不清楚。

受访者对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评价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不清楚

人数16792041543019

比例3.19%15.74%40.64%30.67%5.98%3.78%

②关于对改善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多选),25.9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于推进农村经济建设,49.0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于减轻农民负担,26.8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于国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进教学设施、设备,21.9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水平,13.55%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于增强农民的教育意识,1.20%的被调查者有其它见解。

受访者认为改善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着力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国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进教学设施、设备提高教师水平增强农民的教育意识其它

人数130246135110686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公众满意度 调查报告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教育部决定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工作。海南省教育厅特制订《海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督导评估对象为全省共22个县(市、区)。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市、区)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和公众对本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满意度调查结果将作为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重要依据,调查结果达到“基本满意”以上是各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次调查采用访问法,由调查员把调查问卷发给被调查者,说明填表的要求、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被调查者按表中的项目如实填写,调查人员按时审核收回。同时,在被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进行结构式访谈。

二、样本的选择

问卷调查的数量按被评估县常住人口的1.5‰确定;常住人口在40万以下的县,问卷调查数量均为600份。问卷调查对象中,学生家长的比例不低于50%,并保证其他各类调查对象数量大体相当。各市县样本情况汇总如下:

三、调查情况汇总

问卷共涉及10个问题,经统计得到以下结果:

(一)您对本县(市、区)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状况的评价

(二)您对本县(市、区)中小学校际间教学用房差异情况的评价

(三)您对本县(市、区)中小学校际间学生生活用房差异情况的评价

(四)您对本县(市、区)中小学校际间教学仪器和设备差异情况的评

(五)您认为本县(市、区)中小学校际间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的均衡情况

(六)您认为本县(市、区)中小学校际间教师队伍师德修养的差异情况

(七)您对本县(市、区)中小学校际间优秀教师均衡配置的评价

(八)您对本县(市、区)控制中小学生择校现象所做努力的评价

(九)您对本县(市、区)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作努力的评价

(十)您对本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状况的总体评价

四、调查结论

所有有效问卷的满意票数之和占有效问卷数与问卷题目数之积的比例即为该县(市、区)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大于或等于85%的为“满意”;小于85%大于或等于75%的为“比较满意”;小于75%大于或等于60%分的为“基本满意”;小于60%的为“不满意”。

五、访谈情况汇总

(一)中小学总体布局合理,可以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需求

(二)各中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没有存在较大差异

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扶持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各学校应注意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建设;个别学校存在班额较大现象;少数学校教师办公室不够用。

(三)各中小学之间的教师队伍差异不大

可适当增加教师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加大教师轮调频率,调整教师年龄结构,让同学接受不同授课风格教师的培养。同时增加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心理等专职教师数量。

(四)政府很努力的在遏制中小学择校现象

多数受访者不支持择校,认为就近入学更有利于小孩身心发展。少数受访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想让小孩选择相对优秀的学校就读。

(五)就受访者了解,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例如:启动实施了“一镇三优”计划和校园标准化改造工程、加强功能室建设及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建立健全扶助贫困学生制度、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发展工程实施力度。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已经做了很大努力,希望政府坚持下去,在将来能看到更好的措施和成绩。

参考文献

[1]何京.怎样写市场调查报告.[J].财经写作.41-43

[2]程贵荣.试论市场调查报告写作中的调查与分析.[J].河南农业.2013.09:61-62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2017年基础教育调查报告(1)

基础教育是国之根本,基础教育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从而更好地进行改善。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

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

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

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

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

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

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

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09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 ,学龄儿童接近200多 ,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 很多教师 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 由于照顾不过来, 只能让 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

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办公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 人, 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 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 由于他们的年 龄偏大, 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 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 该村近 3 年未补充过教师, 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 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再加上民转公教师,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 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 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 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 年轻的又过于年轻, 没有什么工作经历, 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 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 只注重学

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 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 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

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

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

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ʵϰ,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

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06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07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

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06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05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07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

到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7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

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

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2017年基础教育调查报告(2)

村情介绍

七里桥镇观音堂村位于湖南省祁阳县城浯溪镇东南方向,距县城仅3.5公里,3路公交车从县城直达七里桥镇上,该村紧邻镇政府,离七里桥镇街道不足 500米,祁羊公路(县道)穿村而过,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是镇里重点发展的6个行政村之一;全村现建有3公里多的通村联户水泥路,实现了对全村各组的覆盖,通户率达95%;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308户,共1125人,其中党员35人;全村地势较为平缓,有多座100-300米的小山,山上多种植油茶、柑橘,该村相对本镇其它村来说,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人均占有率较高;全村80%的成年人以在家务农为主,20%的外出经商务工,村里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目前,由于受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该村仅有一家私营锰矿加工冶炼厂,这是村里唯一的吸纳就业和给村里创收的经济实体。2017年,七里桥镇党委、镇政府研究决定动员全镇力量进行招商引资工作,县里也给予土地、财税、融资等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镇财政还拿出一部财力鼓励作为招商引资杰出单位和个人,目前。该镇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协议金额已过千万,种植漆树的投资项目已经在该镇乌山冲村破土动工。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该镇其他一些行政村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瓶颈,以下几点是在调查观音堂村中发现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二是农业基本设施投入不足。该村现有的水库、水渠、提灌站农业基础设施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近些年新建较为先进的比较少,这样不仅在总量上与现阶段农村生产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在质量上也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目前,我国众多农村的社会矛盾依然比较简单,但在农业生产高峰时期,当地的农业生产设施远不能满足众多农户的生产需求,因此造成了一些影响农户之间产生矛盾的问题,有些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被激化,从而影响农村的稳定、发展与和谐。该村作为县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业基础设施在全镇属于上游水平还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那些条件较差的村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问题,因为资源的不均衡和分配的不公平,可能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谐的不利因素。对于如何有效改善本村的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村里的 一事一议 制度显得不足,镇里对加快全镇农村基础建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显得捉襟见肘,想得而做不到。

三是农产品市场风险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扶持,在全县城镇化和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带动下,为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七里桥镇和该村也出现了 订单农业 这一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现在该镇有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永州七里香米业有限公司、湖南湘妹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们一直是全县 消耗 水稻的主力军,年加工粮食达几十万吨,它们也在政府的扶持和市场的推动下实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收购优质水稻。但该村参加的订单农户不到全村总户数50%,覆盖面较小,大多数农户的生产还处于 单兵

独将 游离状态,生产效益不明显,制约了规模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户的抗市场风险能力依然不高,在当前粮食收购中买方居于主导地位的局面中处于严重不利地位。

四是缺乏优质高效产业。该村原本土地气候水利等资源相对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受国家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不大、农民个体自主投入能力弱小、农村信贷规模小等不利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本村种养植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90%以上的农户无力扩大现有种养植业和加工业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大多数农户依然处于 自给自足、自产自销 的小农经济状态,由于村里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加工企业,全村基本上都只是向市场提供原料这种初级产品,未有经过初加工的产品,更不用说产值高的农副上加工产品了,没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方,这样就导致了导致农户种养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致使种养殖结构不合理、品种不健全、品质不优质、生产无规模、产品无特色,产品销售难、供需矛盾突出、效益不明显等制约农户增收的现象依然很突出。

对策与建议

一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针对以上现状,因此充分发挥该村地理、交通区位与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对外招商引资,扶持发展乡镇企业,新建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物流商贸业,尤其是引进涉农企业和产业;国家必须完善农副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监测好市场价格信息,积极引导服务农民种养;确保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防止谷*伤农现象的出现,实现农民丰收年份要增收的良好局面;尝试农村集体土地和山林的流转、入股、承包、租赁,对吸引当地中青年人就近就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对增加镇级财政和集体经济收入有重大作用,是加快该村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同时也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是真正实现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关键所在,形成农民增收的 软件 。

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国家在确保现有强农惠农政策不减弱的情况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继续加大对三农事业的支持扶持力度,实施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农业基础设施保护力度,增加在农业基础设施上的资金投入,新建、改建、扩建涉农基础设施工程,既要考虑从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予以支持,也可以在招商引资中借助企业、市场的投资弥补资金短缺问题。镇村应该从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挥好村集体的力量,最大程度上广泛动员村民集资与合作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来满足生产生活求,形成农民增收的 硬件 。

三是提高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在全县大力实施工业兴县、以工兴农、以工促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下,积极服务于农村产业结构和种养殖结构调整战略,着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农业体系,实施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战略;扶持壮大重点涉农产业和企业,尤其是像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永州七里香米业有限公司、湖南湘妹食品有限公司这些七里桥镇本土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打破地区界限和小团体主义,大力加强与全县其他涉农企业像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银光粮油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合作发展关系,为进一步拓宽涉农市场和壮大本土涉农产业奠定好的基础;在农户生产中,要大力广泛实施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模式,暨 公司+基地+协会+农户 的订单式农业模式,在农户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三个阶段提供全程跟踪与指导服务,实现多赢,提升农户抵御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农民增收的 定心丸 。

四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高效农业应该是科技投入较高、产业集中度较高、有规模、有特色、效益高的集约化的农业模式。这需要在市场需求上寻找突破口,以技术、资金为保障,以当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为支撑,以实力比较强大的涉农企业为载体,以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为目的;除了培育以上具有较强实力的本土企业和树立他们良好的品牌形象外,县里、镇上也可以以合适的方法引进外来企业参与良性竞争,在发展当地经济和激励本土企业发展上会有较大作用;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种养殖结构,在品种、规模、质量、效益上统筹兼顾;目前全县比较有影响力和规模的农业资源是大米、茶油、油菜、水果、蔬菜、禽畜(生猪、鸡、鸭)、花卉、鱼类等产品,另外,还有比较有特色如肉鸽、肉兔、小山羊、蜜蜂等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以上这些专业户需要政府部门、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市场等主体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政府应该在发展高效农业上提供必须的支持扶持措施,为涉农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方便,引导他们更好地 走出去 ;政府也要推动以上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各主体间的多赢,形成农民增收的 保险绳 。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体现在向人大常委会推荐年度议题的确定上

常委会每年的议题计划由各专门委员会推荐提出,我们在向常委会推荐议题时,注重考虑教科文卫方面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政府贯彻有关法律法规、推行某方面工作出了问题,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的;教科文卫方面工作纳入同级党委中心工作的;教科文卫方面某项工作在大力推进中需要人大常委会给予支持的。依上述原则,几年来,我们在市委大力提倡科技兴市时,推荐了审议《科技进步法》贯彻情况议题;在我市某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发生并有蔓延趋势时,推荐了审议《传染病防治法》贯彻情况议题;当农村中学生出现大量辍学现象时,推荐了审议《义务教育法》议题;当违规网吧违规接待学生、青少年引起社会强烈不满时,推荐了审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贯彻情况议题。几年来,我们还对全市新农村合作医疗开展情况和《体育法》、《食品卫生法》、《文化市场管理条例》贯彻情况进行了审议和调查。对有的中小学校频繁收费做校服,遭到学生家长强烈反对情况进行了调查。依据上述议题开展的调查、检查,提出建议,无论是推动某项工作或限制某种现象都起了作用,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体现在调查、检查、视察方式方法的选择上

同志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说:“要坚决制止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杜绝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我们在“三查(察)”过程中注意到,有的部门有说假话、大话、空话,自吹自擂现象。为了解真实情况,我们改变了以往由政府人员陪同、按事先安排好的活动路线进行“三查(察)”活动的传统做法,不用陪同,不走安排好的路线,不看有准备的现场,不听有准备的汇报。而是根据议题自己选择“三查(察)”目标,从中了解到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写好调查报告提供了基础,使常委会例会的审议收到好效果。参加无陪同的人员深有感触地说:“视察无陪同,效果真不同。”几年来,我们先后对城市环境卫生视察、农村中小学生流失情况调查、违规网吧经营情况调查、某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蔓延情况调查等采取了无陪同方式。这种方式只能是在必要时采用,不宜每次都用。

体现在对政府提建议的方式选择上

我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铁东、铁西代表团35名代表就同一内容,分别提出两个议案,要求依法合理使用教育费附加,代表大会没立案。教科文卫委经调查了解后,认为市教委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款捆在一起使用有两点不妥:一是用于义务教育偏少;二是用于两个区偏少,明显不合理。教科文卫委召开会议,提出了3:4:3分配比例。即市直用市本级教育费附加的30%,铁东区用40%,铁西区用30%,形成《会议记要》转市政府办理。这个分配比例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赞同,几年来教育费附加已按这个比例下拨。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市政府欲将原有的市体育馆拆迁,但部分体育工作者不同意,市政府向我委寻求帮助。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委员会经研究确定拆旧体育馆另建新馆,形成《会议纪要》提出四点建议转市政府。体育工作者对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的建议认同,市政府对体育训练场馆选址另建。这种以专门委员会名义直接向市政府提建议方式还用过两次,建议都被政府采纳。

体现在“三查(察)”报告的写法上

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政府贯彻某部法律法规工作情况时,通常先听政府的报告,再听人大有关委员会的调查报告,然后审议。专门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怎么写,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发言有参考和影响作用。过去写调查报告一般三大块,一成绩,二存在问题,三建议。有的前者大后两者小,有的为了讨好对口部门,在成绩部分里替政府总结经验。这似乎是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大多都这么写。我们觉得人大的调查报告不应该这样写,我们主张成绩概括简说、问题具体详细、建议量力而提。这是因为政府的工作报告往往把成绩说得很详尽,我们再大篇幅叙述,一重复,二浪费时间。问题不指具体了,往往政府部门不认账、常委会组成人员印象不深刻,对政府部门触动不大,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提供调查报告、检查报告,在文字量分配上,成绩部分一般不超过总篇幅的十分之一,大量文字放在问题及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建议上,这种写法,一开始就受到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认同和赞许。多年来,我委先后向常委会提供检查报告、调查报告二十几份,基本采用此写法,可以说形成了固定样式,有的县市人大常委会还专门推广了我委调查报告的写法。近年来,由于人大专门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侧重点放在谈问题上,逐渐带动政府一些报告自我暴露问题,研究分析问题。

体现在对监督效果的追求上

依法保证农村中、小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是一项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依法加大监督力度,采取无陪同调查等方式,深入中、小学校和学生家庭摸清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督措施,推动了这一问题的逐步解决。委员会在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议案,立案后,委员会积极督办。市人大常委会例会两年四次听取并审议市政府这方面工作报告,委员会两次听取专题汇报,对市政府“控流”工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了意见、建议。市政府几次召开全市“控流”工作会议,对做好这项工作做了再动员、再部署,采取了诸多新的举措开展控制流失生工作。2006年,全市发放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154.4万元,其中免教科书款416.8万元,免杂费635.6万元,补住宿费102万元,享受教科书费学生43127人,享受免杂费学生41085人,享受住宿补助2897人。

通过连续三年工作,我市城镇中小学生流失率基本控制在省定标准之内,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率严重超标的现象得到遏制,2006年共有2140名初中流失学生和87名小学流失生返校就读。全市共创建“控流”工作先进乡镇校29个。“控流”工作经验在《吉林教育》等媒体发表。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12月16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重庆排名第四。在人情味指标上,重庆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成都,但在文明和娱乐两项指标上排名最后,因此综合名次居第四。

(《重庆商报》1月18日消息 记者 唐凤灵)

市政府70万重奖本市7个“中国名牌”

去年,我市企业争创“中国名牌”活动创下历史最好纪录,7种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1月20日,市政府召开表彰会,决定对获得“中国名牌”的7家企业各奖励10万元。目前,我市已有15种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

(《重庆晨报》1月21日消息 记者 吴华东)

2005年重庆GDP突破3000亿元

1月5日,市统计局消息称,200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到3069.1亿元,比2004年增长11.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11068元。

(《重庆日报》1月26日消息记者 杨永芹)

公务员严重失信将被降职降级

我市年内将出台公务员信用评定和管理相关办法,信用档案将成为公务员晋升评先的重要依据,公务员的信用状况将被列为绩效考核、转任、选拔任用等考察内容之一。

(《重庆晚报》2月6日消息 记者 李 伟)

两院士获市政府50万科技奖

2月6日下午,市政府第66次常务会审议通过2005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与病理学教授程天民、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黄尚廉两院士成为我市首批科技突出贡献奖一等奖获得者,各获奖金50万元。

(《重庆晨报》2月7日消息 记者 赵君辉 实习生 汪 颖)

重庆农民工工资兑现率达到98%

2月8日,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一项调查表明,去年,我市农民工被欠薪的比例比上年下降了79%,工资兑现率由上年的63.3%提高到98.9%,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改观。

(《重庆日报》2月9日消息记者 罗 芸 钟 坚 实习生 彭怡冶)

12万公务员重新登记

今年我市将全面清理公务员队伍,对全市12万公务员重新进行登记,对违规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员,要坚决予以清退。

(《重庆晚报》2月11日消息 记者 何昌钦)

2005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颁奖

2月11日下午,2005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赵世庆等荣获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

(《重庆日报》2月11日消息 记者 张玮炜)

重庆建立每月新闻制度

“市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每月一次新闻,的内容将是当时市民最关注的热门话题。”市政府秘书长陈和平介绍。每月新闻会制度规定,市政府必须及时掌握市民最关心的事情,并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市政府的态度。

(《重庆日报》2月11日消息 记者 陈 钧)

360万农村中小学生免缴杂费

我市出台了《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暂行办法》,在全市农村地区和县城所在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近360万农村中小学生,从新学期起,全部免缴杂费。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平均每个小学生一年减负约140元,初中生减负约180元。

(《重庆日报》2月13日消息记者 周 芹匡丽娜实习生 叶小霞 )

“十五”期间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西部第二

2月13日,记者从市政府有关部门获悉,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排名由2004年的第21位上升为第20位,在西部地区居内蒙古之后排名第二。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5)08/09―0064―04

继农业税减免之后,农村义务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正因为如此,当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村教育作出承诺时,会场内外反应热烈。事实上,人们不仅仅希望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能享有免费的义务教育,更希望中国农村所有的孩子都能尽快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因为,对农村家庭来说,子女教育的负担远比农业税费负担要沉重得多,子女教育支出不仅是农村贫困家庭不可承受之重,也是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的难以承受之重。3月上旬,笔者参加省委联合调查组,就当前江苏农村,特别是苏北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展开了专题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突出问题

当前,苏北农村义务教育确实面临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农家子弟上学难、上学贵。农家子弟上学难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经济负担重。在苏北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供一名小学生读书,每年杂费、代办费等负担得好几百元;供一名初中生读书,每年家庭支出负担需2000多元。二是学校离家远。过去,行政村的规模比现在小得多,且村村都办有小学,多数村还有初中,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还是比较就近的。近年来的乡村合并和随之而来的教育布局调整,使中小学数量急剧减少,造成了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太远、安全系数小、交通成本高、家庭经济负担重的问题。由于学校离家太远,一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便不得不实行寄宿制。虽然学校为寄宿小学生专门配备了生活老师,但无疑大大增加了农村中小学生家庭额外的经济负担。

第二,初中生辍学、流失严重。虽然我国几年前便对外宣布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正如2004年中央党校教师在全国16个省区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所指出的:“实际情况远没有那么乐观。为了应付‘普九’年审,一些乡镇政府和学校不得不弄虚作假,许多地方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全省1998年由小学升入初中的有91.76万名学生,但2001年却只有81.16万人从初中毕业,中途流失达10.6万人,初中生流失率为11.55 %。这是全省的平均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比率还要高得多。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的调查,仅2003年9月~2004年2月的半年间,徐州市农村就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该调查报告同时还指出,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可能要超过20%。

第三,农村优秀教师大量外流。大量优秀教师外流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偏低。以连云港市为例,全市各县教师工资中的省津贴、补贴大都执行的还是1996年的标准。即便按此标准,截至2003年底,全市仍累计欠发省津贴、补贴41317万元。由于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不能足额发放,教师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福利费等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教师人心思走,仅近两年全市流失教师即达1181人,且流失的大都是农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苏北的徐州、淮安、盐城、宿迁等市,优秀教师外流的情况也与连云港市大体相当。

第四,城乡办学条件差距不断扩大。与一些城市学校新落成的豪华校园、气派的室内体育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相对照的是,在苏北的许多农村中小学,一个班七八十名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上课、一张双人床睡4个学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至于图书、实验仪器、体育器材、教学用电脑等难以及时添置更新,实验课程不能正常开设,甚至连教师日常办公用品都无法保障供应的情况,都不鲜见。

第五,教育负债沉重。教育负债成为当前我省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从我们调查的几个市情况来看,截至2004年底的统计,连云港市各类中小学负债16亿元,盐城市教育负债总计19.98亿元,宿迁市截至2003年底的全市教育负债9亿多元。当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承担相应的教育负债责任,而将债务负担全压在学校身上时,学校法人不仅常被推上法庭的被告席,学校、家庭也常遭债主的封门逼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成因分析

苏北农村义务教育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原因,有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教育非均衡化发展的原因,更存在现行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深层矛盾,等等。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原因之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研究结果表明,越是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贫困家庭所占比例越高。比如在苏北地区,农村伤残和生活特困家庭所占比例高达8%,部分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充分享受低保救助政策的情况下仍感困难。据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2年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苏北地区初中适龄者失学率高达18.6%。在全部初中适龄失学者中,虽有觉得“成绩不好读也无用”的,有“打工挣钱图实惠”的,有“本人不愿读”的,但最令人关注的是有23%的初中辍学者是因“费用太高读不起”的。这次调研中我们也注意到,各地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非常重视贫困家庭学生的入学问题,并积极采取减、免、缓交学杂费等措施,对特困家庭、低保家庭、多子女家庭进行帮扶,但这些措施尚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原因之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全省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不足。有资料显示,1985年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是5.2 %,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4.5%,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5.5%。2003年,我国教育投入占GDP的3.4%,而江苏平均为2.7%,教育经费投入强度总体上低于全国。二是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从调查情况来看,整个苏北地区,非但没有1元钱的中小学公用经费拨款,而且政府挪用学校杂费发工资的现象也较普遍。连云港市2004年全市中小学杂费被挪用760万元,南通市2001~2004年间共挪用学杂费6226万元用于发放教师省以下津贴和补贴。这样做减少了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三是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省级财政,把过多的财力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挤占了义务教育

阶段的财力资源。

原因之三: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化发展。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上学贵”主要体现在“择校费”上。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个个都“望子成龙”心切,再加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压力,许多家庭为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便开始择校,而每次择校都要投入几万元,一路择校直至大学,能不贵吗?当前社会上择校成风,不是家长们的错,而是现行教育非均衡化发展导致的直接后果。形成教育非均衡化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府投入的非均衡化。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从“”造成人才“断层”的实际出发,为了满足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现实需要,提出办一批重点学校。于是,各地纷纷集中当地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兴办重点中学、重点小学,这是形成教育非均衡化发展的历史原因。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让一部分学校先“优”起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但在今天,宏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继续这样做就可能带来很多问题。其次是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这同样也在教育投入水平上反映出来。对照省级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苏南绝大部分县市已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而苏中、苏北则相去甚远。在这些地区,许多学校没有现代教育设施,多数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不能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正常开设。20世纪50一60年代,为了加快苏北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苏南、南京的优秀青年教师被派往苏北地区,这对充实苏北的师资力量、提高苏北的教学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如今,随着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教师收入差距的拉大,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纷纷“孔雀南飞”,流失现象日趋严重。苏北的优秀教师向苏南流,农村的优秀教师向城市流,低年级的优秀教师向高年级流,成为近几年来教师流动的大趋势。再次是所谓的创建、评比活动,往往对教育的非均衡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过去是为了创建部级、省级的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而今则是为了评上四星级、三星级学校,各地政府不得不将有限的地方人、财、物力资源,集中投向重点中小学校,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加剧了地方教育的非均衡化发展。

原因之四:学校布局调整过快过急。近年来推行的集中办学、规模办学,本意是将农村的中小学集中办在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小城镇,以解决办学自身遇到的许多矛盾和困难。同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而导致的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也是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原因之一。但从实践效果来看,一些地方显得有点操之过急。1995年时,江苏全省共有小学27062所,至2004年时,全省小学仅剩6723所,比1995年减少了75 9,6以上。不少地方将学校布局调整到每镇只设1所中心小学,全镇范围内的小学生全都要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上课,学校与家庭的距离比过去增加了数倍,给农家子弟入学带来极大困难。一些青年农民为了接送孩子上学,不得不放弃外出打工的念头,直接影响了这些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这也许是一味追求集中办学、规模办学者所未曾考虑到的“新增社会成本”,而这些成本,恰恰是要由那些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民家庭来承担的。

原因之五:某些地方政府的“卸包袱”行为。由于财政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便“穷则思变”,采取名为“办学体制改革”实为“卸包袱”的措施。有的市将当地的三星和四星普通高中、省级示范初中、省级实验小学等社会声誉好、教学质量高的名牌学校全部改为所谓的“公办民营”,政府不再投入,包括教师工资在内,学校实行自收自支。由于名牌效应,这些学校不愁招不到学生,于是,凡想进这类学校读书者,都须交纳高额的择校费。据了解,现在一般的“行情”是:普通高中,四星级每生2.5万元,三星级每生1.8万元,公办民助初中最高“培养费”为每学期2000元,公办民助小学最高的“培养费”为每学期800元。有些市则采取渐进式“办学体制改革”,即对优质名校实行一校两制,逐步扩大名校内公办民助的比例。还有些地方的名牌学校,在招生时随意扩大计划外招生数,以便收取更多的择校费。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导致统招分数线被人为拔高,加大了学生的考试压力,给其造成了沉重的课业及心理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交钱太多,远远超过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无形中将农家子弟挡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门外。 ‘

原因之六:不切实际的超财力的校舍扩张。近几年来,一些地方过分强调集中规模办学,过分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扩散效应,大兴土木进行名校扩建。随着一座座豪华气派校园的落成,基建投入负债的偿还却出现了问题:原指望收取地方教育费附加来偿债,却因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地方教育费附加的征收而成泡影;“一费制”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又有效抑制了学校的乱集资、乱收费行为;分学期收取择校费措施的推行,也使得一些学校还贷的资金链出现断裂。现在,各市教育系统为完成“普九”、“改危”、“创建”、“布局调整”等任务,许多已是“债台高筑”。

原因之七: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现在,县级政府承担的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与其财力不相匹配,责任远远超出了能力。在许多县财政收入仅为“吃饭财政”的情况下,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实在是勉为其难。以连云港市新浦区为例:2004年,全区财政供养人口5938人,其中教育部门3337人,占56.2 %;全区当年一般预算收入1.6亿元,教育经费投入9252.4万元,已经占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58%;如果要解决教师的全部工资、基本福利和学校的公用经费,则需支出1.2亿元,要占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75%,这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显露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多种社会、经济因素长期交互影响的结果。在调查中我们高兴地看到,化解义务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已引起省委、省政府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并正向这个目标迈进。今年,省财政将拿出12个亿,专门用于苏北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和乡镇公务员省标补贴的发放,此举无疑将有利于抑制苏北农村教师的外流。同时,我认为,当前政府在制定义务教育政策时的立足点或基本出发点,应是让全体社会成员尽可能公平地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和资源,着力推进全社会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尽快落实“两免一补”措施。按照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和教育部等部委文件精神,尽快对全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重点扶持苏北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考虑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状况,为保证这项措施在全省各地落实到位,对苏北地区和革命老区,省财政应有相应的转移支付,并严格监督各地专款专用。

第二,规范“公办民营”和民办学校。所谓的

“‘名校’办民校”,是当前学校高收费并导致农村的孩子上不起学的主要根源。2004年,省城调队的调查显示,全省在校初中学生中,择校生占31.7%,小学择校生占24.7%。13个省辖市中,择校生比例最高的是南通市,初中生择校比例高达73.1%,小学为55.3%;这些择校生绝大多数是由于名校改制为民办学校而带来的直接后果。目前,真正的民办学校寥寥无几,几乎所有能够吸引学生择校的民办学校都是由公办名校所办,或直接由公办学校转制而来,这些学校录取的学生全都成了“高价生”、“择校生”。名校办民校,特别是利用小学和初中的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转办民办学校,严重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办学宗旨,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政策文件,遏制“名校办民校”行为,尤其是要明令禁止利用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办民校。已经改制的和占用名校资源举办的民办学校,要限期改为公办学校。

第三,再花5年时间,先农村后城市,全省逐步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指出:全球190多个国家中,已有170多个国家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除了发达国家外,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尼泊尔等国,也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从可能性分析,中国完全具备这样的国力与财政能力。据初步测算,江苏全面实施免费的9年制义务教育,约需政府追加财政投入37亿元,这与政府免征农业税所追加的财政投入大体相当。从2001年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到2005年全省全面免征农业税,花了5年时间。建议再花5年左右的时间,也即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时,全省全面实施免费的9年制义务教育。江苏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作为将力争在全国实现“两个率先”的省份,完全有能力、有财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实施免费9年制义务教育。在苏南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则可在全国率先实行12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大幅度提升全省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调查地点:叶县廉村乡第一初级中学

调查形式:访谈形式

调查人员: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09-2班 马德水

一:乡村教育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进程。

然而,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标准,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调查方式

我选择了访谈的调查方式,通过访谈的形式,探寻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为农村义务教育建言献策。在访谈人群的选择上,我根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寻找影响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2. 师资力量薄弱。乡村中小学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

3. 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县乡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年终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级加薪,于是老师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延长时间。有道是:不管是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

4. 德育教育令人堪忧。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盗,出入网吧,侮辱师生。

5. 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都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6. 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而流失的主要原因。

7. 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缺乏家长关爱。

四.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1.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最大限度的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来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不合格教师,招有具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状况,完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3.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曾经推行末位淘汰制广大农村教师担心自己本来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的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4.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个性健发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况,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5.农村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结合,国家要大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6.针对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困失学。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还有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到教学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最大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五: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有了认识和了解,而且为对改革家乡义务教育提出粗浅的建议,同时还加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和顽强拼搏的信心,为日后报效家乡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受益匪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院党委和团委的领导下发奋学习,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和智慧。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美术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07-02

前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人才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应拥有高素质品质。而美术教育是人才审美能力、审美情绪等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此,为了达到高效性教育目的,要求当代教育部门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扩大美术教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间相互促进作用的发挥,且增强薄弱学校师资建设力量,由此达到基础教育目标,并实现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推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1.农村美术教育现状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农村美术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方法单一,例如,安徽省金寨县在调查报告中指出,部分美术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即10-20min写课后题,10-20min复述课本内容,剩余时间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此种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逐渐诱发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继而影响到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等层面的培养;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即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经济发展缓慢的现象,从而致使部分教师不愿投身于偏远农村支教活动中,继而形成了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问题。为此,为了增强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要求我国教育机构应扩大对农村地区政策层面的扶持[1];

第三,基础设施不完善,即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有限,因而部分农村院校在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更为注重对教育质量的关注,而忽视了美术基础设施等的引进,为此,在当前农村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借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量,推进美术教育活动的不断改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2.农村美术教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间的相互促进

2.1 均衡教育资源。为了推进美术教育与义务教育间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要求农村地区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如,铜陵市在推广义务教育过程中即出台了《铜陵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且提出"城乡一体、以人为本、整合资源"发展理念,同时从美术课本、美术绘画工具等角度出发,展开院校建设工作,由此推进了教育领域的均衡发展。此外,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要求各地区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将美术硬件设施、美术软件设施传送至农村中小学,且建设城乡教育共享试点,由此来实现教育资源间的共享。同时,在均衡教育资源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力量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铜陵市在推广美术教育与义务教育共同发展过程中,即于2010年投入5200多万元资金建设农村院校,且到2014年为止,投入资金已经达到6000多万元,同时美术器材达到了Ⅰ类标准,最终由此满足了农村义务教育活动开展需求,且推进了铜陵市教育活动的有序展开。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农村美术教育与义务教育共同发展、相互促进过程中,对美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求当代农村地区在义务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即针对"择校风"现象,对校长展开选拔、管理、培训等行为,继而将校长分配于弱势学校,由此来带动农村弱势学校的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进一步实现。此外,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亦要求农村地区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遵从2-3次/年的原则,安排美术教师等参加专业化的培训项目,同时为职工安排交流授课机会,以此来引导美术教师在良好的培训环境下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达到最佳的教育状态,且就此迎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趋势[2]。另外,为了满足农村美术教育与义务教育相互促进需求,要求当代农村院校亦应将教职工由"单位人"专向"系统人",继而通过美术学科教师的交换,达到高质量教育目的。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2.3 规范办学方式。为了打造良好的义务教育空间,首先在办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针对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等政策实施监管,同时优化办学方式,达到均衡性教育目的。其次,农村院校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亦应针对美术教学现状,规范美术等学科管理,即从课程学时、课程教学方法、课程内容高等角度出发,标准化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由此达到最佳的教学管理状态,并就此带动义务教育的均衡性发展[3]。再次,在义务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规范收费状况亦有助于缓解城乡差距问题,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对城乡院校收费情况实施监管,且控制班级规模或数量,同时提高对美术实践课程的关注,满足农村教育需求。

综上可知,部分农村院校在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设施不健全且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教育质量。为此,为了打造美术教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互促进空间,要求农村地区在推广义务教育活动过程中应从规范办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均衡教育资源等途径入手来应对传统教育模式下凸显出的相应问题,并带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在美术教育环境的带动下趋向于均衡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继新,施枫,吴秀圆."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01):86-94.

[2] 汤瑾瑜,付琳,林玲.安徽省农村基础美术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01):270-272.

上一篇:食品安全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