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范文

时间:2023-02-22 04:13:05

农村小学

农村小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办学三要素

我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党的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建和谐幸福校园,健康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宗旨,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增效提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体现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夯实学校基础性工作,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从而提升学校发展的水平。通过不懈的努力,我校取得了:县最佳文明单位、县卫生红旗单位、安全文明校园、敬老文明单位、县级家长示范学校、县级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县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县模范职工之家、县常规管理考核二等奖、县教研月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在办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是办好农村小学的三要素。

(一)加强班子建设,努力造就一支讲学习,讲团结、讲奉献、懂管理的领导集体。

1、学校领导班子,肩负学校兴衰大任。领导班子成员,要严以律己,既要扎实工作,又要开拓创新,更要讲究实效。既要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又要身先士卒,更要讲原则。

2、开展好一周一次的行政例会,要认真研究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领导成为教师的合作者、服务者,使领导与教师之间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

3、要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办好学校的使命感,坚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政治意识、目标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和创新意识。

4、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帮助教师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努力学习率先垂范,力争做到“一、二、三、四、五”即:一不忘自己是领导干部,时刻做教师的表率;二树立光荣感,使命感;三坚持原则、坚持制度、坚持学习;四反对自由主义,反对工作平庸,反对老好人作风;五提倡严格管理,提倡大胆负责,提倡令行禁止,提倡服从大局,提倡争先创优。

5、要带头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安全第一的理念,讲学习、讲团结、讲奉献、讲廉洁,工作程序规范。要逐步成为学校管理的能手,更要成为教学的高手。分工不分家,相互支持,相互合作,高效运转形成合力,成为师生的凝聚力和学校发展的驱动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创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群体。

1、坚持和完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本学期教师政治学习重点是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最近教育部等十部委颁布的《学校安全管理办法》、《教师职业道德条例》;业务学习的重点是先进教改经验。把握当前教育发展状态,树立正确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使自己具有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修养。促进教职工讲职业道德、尽职业责任、精职业技能、守职业纪律、看职业实效,落实育人工作。形成全员为主,各负其责;养成为主,德育领先;教育为主,全面渗透;校长为主,协调一致的育人局面。2、要严格遵守《教师师德规范》,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要用爱心、真心、良心赏识每一位学生,要了解所教的每一位学生。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位家长,珍惜每一天时光,做好每一天工作,把师德、师能和师艺结合起来,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学生同心、同行、同乐。

3、强化全员服务意识。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多用鼓励、赞许、肯定等形式,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从批评缺点到激发优点,从尊重知识到尊重学生的转变,最大限度的保护、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要抓好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中的各项规章制度。

4、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校工作的主题。本学期我们要完善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把学校办成教师终身学习的场所,让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实行全员学习,终身学习。我们将寻找机会,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市县等组织的各种教育教学观摩活动,另一方面请县进修校或城区内的教学知名教师来我校传金送宝。

5、全校教师都要研究,解读教育部颁发的各科《课程标准》,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点,理解其精神实质,明确要求,通晓各科教改方向,目标和任务。

6、坚持教学反思,反思中有教师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反思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种途径,我们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每位教师的教学反思在这学期至少要8篇以上。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课必须写教学反思。

7、认真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继续做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和《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现状及调查研究》课题的研究,真正把教育科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起来,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1、更新教学理念。“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一般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会学,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既是完成当今学习任务的需要,也会给学生的终生学习,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2、组织开展学生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全面落实“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实验”工程,每周一和周四下午课外活动具体落实活动时间。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学意识。

3、利用校园影视广播网络资源,开设影视课、电影课或安全知识讲座课,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为具体落实时间。

4、继续做好学校图书室的开放工作,每周星期三向全校学生开放图书室,让学生借阅图书,从中吸取精神食量。

5、少先队大队部要开展好综合性主题教育活动,在元旦节、植树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五一”节、“六一”节、国庆节时要认真组织各项活动,侧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教育,引导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要将各项活动的举办成为师生互动、全校参与的盛会。

6、认真搞好体育、卫生工作,开展“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的实验,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展课间操,加强体育课外活动,要求各村校坚持“立足校本,自我培养”的原则,每周上好4节体育课,每天保证30分钟的大课间,师生坚持每天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师生的运动水平。举办小学生春秋两季达标运动会,“七彩阳光”体操表演,小学生特长展示,乒乓球、跳绳、拔河等专项比赛。组织学生“七彩阳光”体操表演。

农村小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农村教学小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也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当今信息万变的社会中,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克不容缓,而现在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农村小学的阅读教学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在我乡镇的25所小学中进行调查时发现:教室里,校园内很少听到读书声,语文课上只有一个声音,看到的只是是学生在书上勾勾划划,或是做着笔记,学生的声音不见了!即便是教材中的阅读课文,也很难听到学生读书的声音。这样的阅读教学让人担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独立感受已经被教师的讲剥夺。长此下去,学生将失去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丧失。

2、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家长们一听说要买课外书,大部分会买作文选,试题精选。而很少买科幻读物,优秀名著等,在他们的头脑中这些书的实际用途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以作文类书居多,还有少数的童话故事语言故事,而配合教材内容自觉进行阅读者较少。究其原因,在家长和学生头脑中,所谓课外书就是各类练习册、试卷加上作文选。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提高作文分数的“法宝”,所以各类《作文选》非常流行,当问及学生最希望读哪类课外书时,他们只能笼统回答出童话、寓言,而很少说及自然、历史、地理、科学、中国发展史等,另外,各类少儿读物出版出较少,即使出版了的,也超过了学生的购买能力,也是学生阅读种类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3、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从平时了解的情况看,许多同学看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看书后不作笔记,不进行整理。称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课余时间几乎全被电视所占,即使看一会书,大部分也是老师指定的,为了应付差事,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启蒙,随便摘抄几个词、几句话,便算是读书笔记,应付检查。小语《大纲》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一百四十五万字。

根据以往课外阅读教学的经验,本人认为要想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环境建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由被动的阅读走向主动的阅读。尤其是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自制力较差,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就要特别注意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

家庭阅读氛围的创设。大部分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起源于家庭,阅读的地点大部分也在家中,家庭在课外阅读中承担了很重要的任务。应让农村家长明白,阅读这个好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对成才极有好处。教师可以配合家长丰富家庭藏书,开展“亲子共读”等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时刻享受读书的快乐。

二、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1、做好读物推荐。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在读物推荐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都要给学生一定的心灵启示,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现在的学生中流行口袋书、漫画书。这些书中,有些充斥着暴力、色情,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选书时的正确价值取向。(2)、益智性原则:学生选择的书必须能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识。(3)、趣味性原则:小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我们没必要让他们去读那么深奥,令人费解,学生不感兴趣的文章,只要价值取向准确,不管是动漫书,还是小人书,学生喜欢、爱读,都可以让他们尝试。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粗读、览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3、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要多样,要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摘抄、列提纲、谈感想、写评价。三、四年级以摘录好词佳句为主,五、六年级以摘录句子、片断,概括主要内容和写心得体会为主。也可以教会学生做好剪贴。平时在读报时发现自己喜爱的文章或资料及时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准备好的本子上。但需要注意,读书笔记不可强制性的给学生布置数量,以免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影响阅读的兴趣和效果。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1、指导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极为有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有限的阅读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2、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投入自己的情感。读书时,能否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是能不能读好书的关键。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勾画圈点、做读书卡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写读书笔记的要求,我们是不拘一格,可以摘抄佳词妙句,也可以摘抄精彩片断;可以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评点图书内容。外,还要提醒学生,工具书在阅读过程中的使用。

四、指导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课外阅读

作为家长,首先要为孩子选择那些观点正确、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孩子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书,例如各种优秀的儿童读物,中外古典名著,文学艺术经典等等,对侦探、武打、言情之类要严格控制,因为这些书对孩子来说是弊大于利。其次,要指导孩子科学读书。一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孩子写点读书笔记,助读助记,留下读书的心得,哪怕是片言只语也是好的,精彩章节和佳句要能熟记,提倡背诵一些名篇名句;二是培养吸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孩子读了书,要鼓励孩子讲给别人听,或把精彩句子用到作文、书信、日记中去,把书读活;三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读书姿势要正确,不要在路上、车上、厕所看书,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在光线昏暗的地方看书,也不要在强阳光下看书等等。

农村小学范文第3篇

我校地处农村,家长祖辈吃够了不识字的苦头,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念成书,以后能跳出农村,脱离农田活,所在学校就是好学校,所在班级就是好班级,所教教师就是好教师。在农村工作的教师中,相当一部分同志也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只要把学生的文化课教好,提高升学率,就可以上下都有个交待,就算完成了本职工作.甚至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别的方面可以不强求,偏心祖护他们,正好迎合了家长的这种思想.

这种现状,我以为目前,不仅仅是一种局部现象,在其它一些地区的学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因此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不能光以升学率作唯一标准,而应以学校是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培养全面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才能作为整体标准客观地衡量一所学校办学的成绩.那么,目前农村小学应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呢?根据我校几年来德育工作的实践,我以为要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抓起.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形势对小学教师的迫切要求

首先必须提高小学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认识到加强德育工作的意义,要求小学教师掌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基本途径和方法,组织他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学好党中央有关文件和邓小平同志多次重要讲话,使他们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政策理论水平,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科学,使教师首先能从理论高度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一生中的影响.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品德,基本素质如何,既体现我国社会文明程度,又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乃至国家的前途命运具有深远的影响。少年儿童可塑性强,富于上进,易于接受良好的引导,小学阶段正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是将后初中,乃至高中、大学教育阶段所不能代替的,少年时期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往往会伴随一生。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尤其显得必要和重要。而且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有责任。

首先是校长.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学校管理人员,这也是专业人员”.小学校长在学校行政中处于中心地位,这一职责要求校长应当成为学校领导班子中团结合作,治校育人的核心。“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学校中学生听从老师,老师服从校长,要落实教育法规、方针、政策,协同当地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共同办好学校,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德育放在首位,采取切实措施,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校长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积极倡导和开展德育工作,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针对间题.结合本地实际,做到有的放矢,不走过场,才能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真正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生动活泼的得到发展,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其次是班主任。班主任老师是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少先队大部分德育工作任务要得到切实的贯彻.很大程度取决班主任工作。因此要求班主任必须掌握小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而且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身为教育者应从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净化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分辨是非,识别善恶.比如有位高年级女同学,进城遇见一骑车青年撞倒一个老太太仓慌而逃,当这位学生扶起老人被老人诬陷,花去近千元医疗及营养费.家长认为现在社会风气不好,不该管闲事,责骂孩子,孩子问老师是谁的错,老师肯定地告诉她,这是社会上的个别现象,骑车青年,这个老人及其家属会受到良心与道德法庭的谴责,而你虽然受了些经济损失,同学和老师是理解你的,你做得对,老师遇到这种情况还会像你那样去做,转变社会风气,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首先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吧。班主任老师主动帮助这位受委屈的同学50元钱,又发动全班同学捐助,孩子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师主的理解,创伤的心灵得到抚慰.这件事说明从小正确引导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假如说今后再不要做这种蠢事,这个孩子美好的心灵可能会从此受到扭曲.

再如有的同学向老师提出这样的间题:为什么老师让我们学雷锋,学赖宁做有益的事.而现在社会上有的人就不学,用假药、假货坑人、害人,有的人见死不救,一切向钱看,老师通过班会讨论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这是一些人的极端利己主义在害国害民也害己,他们终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我们要唾弃这种丑恶现象,更不能去效仿,现在法制教育大力普及,法制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气一定会越来越好。

通过这种思想教育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要求每个班主任老师,首先就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对祖国,对人民充满爱心的人。才能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再次,各科的任课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根据各科的不同特点,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调动一切积极手段,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

比如语文课用《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王二小》等篇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我的战友》进行集体主义和纪律教育;用《的睡衣》,《一分试验田》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用、、刘胡兰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等等.历史课在进行国情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以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基本观点渗透在教学内容中.数学课、自然课、体育课也应以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列举大量的数据,激发学生报国热情,用中华健儿为国争光,勇于拼搏的精神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和锻炼,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学校要沟通家长的思想认识,协调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不少家长由于不懂教育规律,往往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人人都望子成龙,怎么个成法.怎样才算成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家长与学校的培养目标达成共识,这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根本需要。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大军,是我们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学习目的必须明确,思想教育必须跟上,在德育工作中家长必须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让家长支持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统一认识,互相配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和协调,这是学校顺利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农村小学生的具体实施我校几年来,坚持不懈,抓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1.加强各种教育活动的管理,组织好各种教育活动,常规性德育活动如升旗仪式,重要集会,开学典礼,散学典礼等,对振奋学生精神面貌,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对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产生很大的作用。

3.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开展“爱祖国、爱家乡,做贡献”活动,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4.开展校外活动,帮助村委进行公益劳动,通过植树、修路、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通过帮助军烈属,为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献爱心做好事,培养了学生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思想.

5.开展少先队工作,通过队会“开小花”和“雏鹰奖”活动,在队员中掀起学先进,做先进的热潮,少先队每年组织好清明节烈士墓祭奠,“六·一”发展新队员,举办少先队知识竞赛,同时组织好“七·一”、“八·一”国庆节、元旦的歌咏庆祝活动,组织好少先队专项参观访问活动等.

6.培养优秀班集体,班主任主要做好学年、学期,各周的活动计划和总结.进一步做好双差生的转变工作,开展多种竞赛评比,让每个同学都来轮流当好一天班长,当好一天值日生,这样既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又增强每个人的贵任心,同时形成“班班争先,我为班争光”的良好风气促进校风的好转.

7.利用校风校貌对学生进行熏陶.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虽然设施有一定豪华气派,但必须整洁宁静。美化环境,校园内种树、种花、种草、书写标语、定期更换板报、班报、墙报,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利用优美、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

8.对学生进行实用技能技巧的培养,通过学好毛笔字、算盘、写书信、丈量土地、影测实际高度、手工劳动等考查竞赛,强化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本领,学生愿学,家长满意。

9.聘请校外辅导员.从村里请优秀老干部老党员,荣转军人担任校外辅导员,让他们用自身的经历,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们真实生动的素材,朴实淳厚的乡土语言,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探受孩子们的欢迎.

农村小学范文第4篇

晋江市东石镇张厝小学章程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学校管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生德、智、体和谐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小学管理规程》等法律法规文件,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名称:晋江市东石镇张厝小学。地址:晋江市东石镇张厝村。邮编:362271。

第三条 学校在晋江市教育局和东石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施开展教育工作,学校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第四条 晋江市东石镇张厝小学为公立小学。

第五条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第六条 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为初中阶段教育奠定基础。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把学校办成一所让村民满意的学校。把养成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学校的工作目标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学会求知、敢于创新。具体包括: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集体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我管理,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第七条  学校的办学理念:为祖国的未来着想、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第八条  教风:踏实、严谨、创新、进取。

学风:乐学、静思、自主、合作。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九条 学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第十条 校按编制设置校长、教务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教师和其他人员岗位。

第十一条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行政负责人。校长须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由学校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依法对学校实行管理。

第十二条 校长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教育法令、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规定。遵循育人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2、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3、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注重教职工队伍建设。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并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 校长的主要权力:

1、决策权。校长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指令,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学校重大问题行使最后决定权。

2、人事权。校长按有关规定和程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负责对教职工进行聘任,分工和管理。

3、财务权。对国家拨给学校的办学经费和学校其它经费,校长根据学校工作需要,提出经费使用方案,由学校教师会议通过后执行,并接受上级审计。对校舍和设备合理使用,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4、按照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授予的其他权力。

第十四条 校长工作原则:

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2、校长应充分尊重教职工的民利,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有不同意见者,应正确处理看待,不打击报复。不搞特权,廉洁奉公,不得。

3、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及业务、文化知识的学习,深入教学第一线,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

第十五条 学校设置教导主任,负责组织开展教学工作。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按教学计划,对教学进行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导主任全面负责本处工作,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1、负责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检查并总结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科学地安排好年级课程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课时和调动课表。

3、注意反馈教学工作信息,及时定期做好教学分析与业务讲座,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评价、有总结。

4、负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立制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让不同层面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素质有所提高。

5、负责教学质量监控,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所学的科目进行质量抽查,定期进行“六认真”检查。

7、做好校长分配的其他工作。

第十六条 学校教师应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和资格,享受和履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遵守职业道德,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教书育人。

2、热爱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3、不断提高课堂效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改探索,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第十七条 全校教职工在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教职工就服从校长的工作领导,工作积极、主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第十八条 学校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做好全面工作总结上交主管部门,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第三章 教育教学工作管理

第十九条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开展工作。其他各项工作要以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为原则。

第二十条 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第二十一条 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科课和活动课的整体功能,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第二十二条 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每学期开展经验交流和论文评比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第二十三条 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德育工作者,了解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定期为学生写出有个性、有激励作用的评语。

第二十四条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爱”教育,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学校所有教职工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第二十五条 坚持听课制度,校长每期听课不少于20节,行政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学校不得随意停课,若遇特殊情况必须停课,由校长决定,并报请上级批准。

第二十八条 学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规定学生每日在校的时间。课余、节假日,任何班级和教师不得安排集体补课或上新课。

第二十九条 学校贯彻教育局对作业量的规定:一、二年级原则上不留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不超过40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

第三十条 学校一律使用国家教育部门审批的教材,不得为学生购买各种教辅资料。

第三十一条 学校学期末考试科目为语文和数学,其他科目以平时考查为主。一律实行等级制。学校不得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评定教学工作的唯一标准,不断加强教师工作过程管理。

第三十二条 学校认真抓好体育课、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活动管理,增强学生体质,定期举办运动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赛活动。

第三十三条 学校抓好美育教育工作,上好音乐课、美术课,利用课余兴趣活动小组,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四章 入学及学籍管理

第三十四条 学校每年9月1日招收村内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并按有关规定采取随班就读的形式招收残疾儿童入学。学生一经办理入学手续即取得学籍。

第三十五条 学生因病无法继续学习,凭有效证明,报上级部门批准后,准其休学,休学超过三个月者,复学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编入相应班级。

第三十六条 对因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经教育局批准后,准许留级。毕业生通过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小学毕业证书,考试不及格者,经过补考合格准予发给毕业证书。

第三十七条 学校对品学兼优的学生予以表彰,对犯有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防止学生无故辍学。

第三十八条 严格管理学籍,专人负责,每学期至少进行二至三次学籍核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三十九条 学校办学经费全额由国家拨款。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学校达到符合规定标准的校舍、场地、设备等办学条件。

第四十条 学校建立健全校舍管理使用制度,努力提高使用效率。建立校产登记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定期对校舍进行维修,发现危房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上报情况。

第四十一条 学校按有关规定对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

第四十二条 任何人损坏学校财物都要照价赔偿。

第四十三条 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认真执行经费支出审批“一支笔”制度。经费预算报教育局审批,决算情况进行公示,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章 卫生保健及安全

第四十四条 认真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建立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学校设专(兼)职校医,开展传染病和常见病的预防控制。

第四十五条 学校、环境、校舍、图书等都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活动安排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第四十六条 定期举办卫生健康常识讲座,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传染病,常见病及食物中毒。

第四十七条 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相关要求制订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对学生安全教育。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全校教职工实行“一岗双责任”,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抓好岗位安全工作。教职工有义务按上级要求值班护校,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

农村小学范文第5篇

一、农村小学生作文现状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这显然是牵强而不准确的。农村小学在作文指导方面现实中存在那些差距呢?以下总结了几点。

1、注重作文,忽视育人

学生学作文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但是,一直以来,“人”、“文”错位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小学作文教学机制的各要素中。由于教育评估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对人文素质忽视,眼睛盯的是分数;导致作文教学广泛存在着“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即重视教学生作文,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及行为品质的培养。

2、注重范文,忽视生活

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3、注重形式,忽视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更是情感上的交流,是学生渴求和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时机。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只注重作文的批改形式,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现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处于薄弱环节。

4、注重应试,忽视交流

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部分教师仍“穿新鞋,走老路”,为了谋求考试中的好成绩,自然把作文教学当作“奉命”而作,“迎合”而作,仿作、套作成风,而忽视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教师没有把作文看成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载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学生有话不想对老师讲。能看到学生作文的恰恰是学生最不愿向之敞开心扉的,于是,以假话、空话、套话来搪塞老师就不可避免了。教师不重视学情调查,作文教学目中无人,命题不合孩子的心里,文章与人品之间隔着一道屏障,自然难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诱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二、农村小学作文指导思路

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秀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2、体验先辈精神,叙崇敬之意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从抗日战争到越南反击战,他们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采访了解烈士事迹的老人,拜访目睹英雄事迹的前辈;参观烈士陵园;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两样!——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3、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临海的我们还可以去跳“海上迪斯科”,品尝文蛤之类鲜美无比的海鲜。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长在沿海地区的优越,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4、体验乡情亲情,赞民风之纯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5、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之美

“农活”也是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农村小学范文第6篇

乡村小学:消亡与重生的纠结

在我国广大农村几乎每过1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消失。

凋敝的乡村,萧索的小学,老旧的教室,白发苍苍的老师,几个脸被冻得通红的留守儿童……在城镇化过程中,作为“教育末端”的农村地区村级小学(下称村小)“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似乎成了大势所趋:生源大幅度减少,班额逐年萎缩,办学举步维艰,学校面临硬件、经费、师资和生源等多方面问题。

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合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的同时,改善村小的教学条件,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更好适应城镇化和人口转移的趋势,也许才是未来之路。

“教育末端”之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10年评价报告》显示,在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农村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消失。十年间,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六成。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人口向乡镇、乡镇人口向县城“梯度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加上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适龄儿童减少,作为“教育末端”的村小或者因生源减少,或者因乡镇撤并而大量“消亡”。

三峡库区移民大县云阳县在2005年,有村小482所(100人以上村小287所),学生近4.7万人,而到2012年,村小数量减少到254所(100人以上村小仅35所),学生总人数也降至近1万人,7年时间消亡了228所,减少学生3.7万人。即使是偏远的贫困山区,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巫溪县,是重庆最偏远的区县,这些年村小也呈现生源大幅度减少、班额逐年萎缩的趋势。该县胜利乡中心小学5年前下属有8所村小,而今只剩下了1所,仅有学生12名。

在外出务工人员多的西部区县,村小生源大幅度减少,班额逐年萎缩的情况更为明显。开县是重庆外出务工第一大县,常年有50多万人在外打工,一些偏远的村小每年减少二三十名学生。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告诉本刊记者:“近些年,平均一个区县一年会消失村小30所左右。”

与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同,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将村小大量“消亡”的根本原因归结于“撤点并校”不一定客观,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才是村小减少的“时代大背景”,村小主要因生源减少而“自然消亡”,因行政命令进行“撤并”的是少数。比如,云阳近7年来减少的228所村小中,教委发文确认撤并的仅4所,其他都是“自然消亡”。巫溪县凤凰镇施家村村小,是过去条件还算不错的村小,2010年有学生100多人,2011年减少到70多人,而今年则只有31个学生。校长向吉万说:“因为生源日渐减少,我们只能是隔年招生,现在外出打工的父母把子女带出去的不少,加上这几年交通环境有了改善,路修通了,很多人就把孩子送到县城去读书了。”

运转艰难苦支撑

9名孩子在一间老旧不堪的教室里上着课,教师没有任何电子化的教学设备,窗户上多块玻璃已经破碎,屋外雨夹雪的寒意直入教室。在屋外,一个只有半个羽毛球场大的操场,在雨里已是泥泞不堪,操场四周,就是菜地……这是记者在部级贫困县巫溪县下堡镇桔林村看到的场景。

乡村老师反映,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但像这样条件的小学仍然很普遍。硬件差、经费少和师资短缺等问题比较突出,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科技活动等六大功能室更是“想都不敢想”。

离县城2个多小时车程的中梁镇中梁村小是巫溪县较为偏远的一所农村小学,56岁的朱时乾是该校唯一的老师,给全校6名孩子上课。他说:“学校连跳绳、篮球这些最基本的体育器材都缺乏,上体育课只能带几个孩子做一做最简单的游戏。”

除了硬件设施条件差,教育公用经费紧张也是一大问题。按现行标准,西部地区小学生平均公用经费为每年500元。村小由于学生少,经费就少,而城镇学校生源多,经费多,这就形成了“马太效应”。同时,在“乡镇中心校-村小”的两级管理模式下,公用经费由中心校来分配,村小很难足额配备到位,保障正常运转都困难。

此外,村小教师年龄偏大、师资结构不合理,一人教几门课程的“包课”现象很普遍。在记者走访的村小中,教师年龄普遍都在50岁以上,以“民转公”教师为主,多已临近退休,而年轻教师又多在30岁以下,流动性很强。基层教育部门人士说,再过几年老教师退休了,年轻教师又留不住,新教师招不来,村小真要面临“有校无师”的尴尬局面。

老人教小学,年轻人教高中

“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就是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的形象写照。”武城县教育局的吴广峰说,他曾在调研中发现,在农村45岁以上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原民办转正教师,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很多学校让教师‘中途改行’或兼课,难以满足当前素质教育开全课程的要求。”

“我的学生经常抱怨,农村的条件很艰苦,很多理论知识无法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有电脑无网线,有电视无信号。”平原师范学校的邱兰英告诉记者,她是围绕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投资做的提案。她作为师范学校的老师已有近30年,自己的很多学生加入到了农村教师的行列,但是她所得到的反馈令她深有感触,农村教师工资太低,有的甚至无法保障正常生活。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非常严重,那就是城乡教育资源差异的问题,县城中小学很多都覆盖了多媒体,而城镇或村里的学校虽有电脑,但是无法利用。”吴广峰说,如果不改善,这样会导致农村更弱城市更强。禹城齐鲁中学的韦建辉委员说,光说城乡差别可能有些空洞,举一个例子,有的农村小学因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一个班仅有十几人,而县城附小的一个班级竟达到八九十人。

德州市新湖南路小学的赵强委员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优秀农村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城市学校,使得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农村中小学校更是雪上加霜,农村优秀教师的缺失加重了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市学校使得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农村教育管理者怨声载道。

教育部:暂停“撤点并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将农村撤点并校的现象用一组数据表现了出来。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大量的小学低年级孩子因为路途遥远、上学不便等问题入学困难。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在这十年间如此大规模的对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当这种调整产生出众多新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时,未来我们将寻求怎样的解决思路与办法?就此,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在接受专访时给予回应。

来自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报告数据的确惊心动魄,杨东平院长还毫不客气地评价说:有些地方的盲目作为,会使一部分孩子没有或没能很好地接受义务教育,同时,乡村文明进一步凋敝,城乡、地区以及学校的差距仍然在拉大。要平衡好教育公平、质量、效益三者的关系,王定华副司长对此也有着清晰的认识,不过当初选择农村校的布局调整也是顺应时代的选择。他给记者讲述了这项政策出台的大背景,而主要推动因素与新世纪以来农村学生减少、农民群众期待孩子能“上好学”以及各地的不断推进有关。

农村的布局调整是在广泛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事情,总体上提高了教育质量,提高了教师的配置,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不过,王定华也并不讳言,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这种调整也出现了执行上的一些偏差,以及过快过急导致的一些问题。

王定华认为,学生上学变远,交通工具跟不上,路途出现安全的隐患,同时增加了群众的经济负担,还有就是寄宿制学校的条件跟不上,出现了住宿和吃饭的一些问题。

在杨东平的眼中,还有更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荒了土地,荒了老人,荒了婆姨,荒了孩子。而让河北省教育厅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韩清林更为痛心的是,如果农村校继续撤并,每年可能产生上百万新文盲。其实,对农村校布局调整这个重要而敏感的课题,从国家层面来讲并非无所作为。王定华介绍说:国办专门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正是有针对性地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重新科学制定农村校布局,所有地区眼下都必须暂停撤并教学点。

教育部根据国办文件的精神,也正在对后续的工作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方案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各省要在修订之后上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来审核。审核备案之前,各省一定要停止撤并学校和教学点。

农村并校问题面临两难

的确,农村并校问题面临两难状况,一方面适龄儿童减少和人员外流导致原来的学校和教学点生源严重不足,没法再继续办下去;但另一方面,学校的减少也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

如何办好农村的学校?如何科学制定农村学校的布局规划?教育部对此有哪些考量?

王定华副司长强调说,农村教学点的变化首先要尊重农村的实际情况,严格撤并程序。该设置就设置,该保留就保留,学生的发展需要是最高原则。

根据学生的人数,群众的需求,办学的条件来定,如果由于学生过少,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撤并这个学校也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包括要进行论证,要听取村民的意见,要解决后续可能的问题,如果是多数的村民不同意,这样的学校就不能撤并。

科学的基础上,还要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能就近上学,这的确需要政府部门开动脑筋,平衡处理好提高质量和就近上学的关系。

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1~3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要在村里边来上学,不搞寄宿制更不搞长途的跋涉,不要把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上学的路上。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也是尽量的不寄宿,确有寄宿的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初中的学生选择寄宿或者是走读。

另外,王定华还补充说,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在有需要的地方增加公共交通的车辆,增设公交站点、补助学生车贴,还会对一些地方提供校车服务。

我们对于社会上学校布局调整的议论也是非常关注的,好的意见建议都是充分的研究、充分的吸纳。我相信随着国办文件在各地的贯彻执行,我们一定会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撤并拉长了上学路,学生们或翻山越岭,或坐上颠簸于乡野的“黑校车”,这跟“就近原则”相悖,也放大上学的安全风险;在寄宿制下,学校住宿、卫生等条件的“掉链子”,承载不起学生规模扩张的需求,寄宿制也损害亲情涵养;教育成本堆高,让辍学现象增多;废校空置等,都蚕食了农村学生的教育权益。

乡村学校,本是乡土文明的命脉所系。乡邑教化,也是在给乡土文明埋下火种。如今,教育部重申“听取家长意见”“可适当恢复”,也是在修复乡土文明的缺角,增进均衡教育的希望。给盲目撤并刹车,丰实农村教育的内核,才契合“反哺”之义。失序的撤并,给教育带来公平的阵痛,是时候对它意义重估了。(据《望》、中国广播网、《齐鲁晚报》等相关资料整合)

农村小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阅读;积累

一、农村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

学生提到作文就头痛,教师提到上作文课、批改作文就更头痛,这是目前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概括如下:

1.作文书写脏、乱、差,错字一大堆,标点符号问题百出,内容前言不搭后语。一篇文章不是出现无数段落,就是一段拉通,更有甚者,一大段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标点。

2.作文交白卷或只写一两排字,问其原因,回答的结果永远是:写不出来。令其重写的结果就是一拖再拖,直到师生双方都无可奈何为止。

3.教师在课堂上给出的范文,大多数学生都仿写这个内容,甚至连改都懒得改,缺乏创意。

4.抄袭和大段的仿写情况特别严重,优秀作文指导不是学生的辅助教材,而成了他们完成作业的依靠,懒惰思想日趋严重,甚至在学习中迷失了自己。

5.作文假、大、空的现象特别严重。吹牛、撒谎、忽悠,大话连篇、空洞无物。让人在文章里感受不到真情,找不到真实的自己,只剩下虚情假意,违背了写作的初衷与做人的起码要求。

二、如何解决农村小学作文难的问题

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从阅读别人的文章中增长见识,了解一些你不知道的新鲜事,并从习作中慢慢成长起来,从而了解写作的重要性。而且书面要整洁,对待每次习作都要认真,绝不能敷衍了事,欺骗自己。最后在习作中一定要说真话,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情。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积累的习惯。“词汇积累――作文训练的基石。”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腹中有物,以此提高作文水平。这不但要在语文课上对每堂课的好词好句进行积累、背诵、归类,还要增加课内“小练笔”的力度,让学生热炒热卖、学以致用。当然,这个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孩子,必须要教师、家长、学生的通力配合,并要有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监督力度,制订奖惩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反馈信息。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讲话”,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还可以给大家讲讲昨天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也可以讲讲自己做的奇怪的梦……说话时间由短到长,说话要求也是由易到难,分时间段逐步深入。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评改、自改、互改的习惯。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相互交流。学生自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因此,在漫漫作文教学路上要不断学习、探索、反思、改进和总结,努力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快乐习作、快乐成长。

农村小学范文第8篇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深刻,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教学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改变角度,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但观念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更需要成功经验作为支撑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线教师如果没有行为变化在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不可能深刻的。而要真正让一些先进教学理念扎根于教师,运用于课堂,外显于学生的发展,要允许他们有一个感悟和积累的过程,有一个亲身实践、体验、感受成功的过程。因此,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要始终紧抓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念这个根本不放松。把好“观念”的脉搏,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开展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工作。

二、要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要想课改有特色,农村小学必须抓好每一个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善于组织教师努力自学,刻苦钻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促进,共同提高。但教师的工作量大,对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有阶段性。既要兼顾全面,也要突出重点。使教师过硬的基本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三、要加强课改研讨工作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新课程理念的构建,到新教材的编写,到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再到对教学的评价等,这其中有许多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要找到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创造,要创造就要研究。因此,课改为教研工作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实施新课程教学,应当以课堂为主渠道,以研讨为先导。要按年级、学科分别成立课改研讨组。由教务主任把关,研讨组织负责,研究课改方法。首先,就课改的焦点问题组织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和掌握新课程理念,认识课改的重要性及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接受课堂改革。其次,搜集课改的有关资料,教学实录及案例,组织教师研讨、分析,从中发现课改新思路,农村小学课改经验。另外,应组织教师就课改思路认真研讨教材,研究教法,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出发,深入到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中,提倡教师“跳出教材教教材”,即把教材作为活动知识技能、学习经验的载体,考虑知识生成的基础,形成的过程,结论的获得能解决哪些实践问题。各教研组要定期进行备课、作业展评、领导带头、鼓励先进,为研讨开辟新路,加强新老教师教学艺术的切磋,互相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师资课改素质。

四、要做好教学资源开发工作

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以农村气息为课程资源。第一,体现所在农村小学自然区域的办学特色,符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也就是说教师的特长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能得到满足。精选对学生生活,终身发展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佳发展,每位教师的特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特色更加鲜明。第二,开展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让活动成为培养知识与技能,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情感态度等各种课程素材。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第四,借鉴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领导,特别是校长,因此要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和农村小学的实际,加强农村小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小学范文第9篇

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2、体验先辈精神,叙崇敬之情。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从抗日战争到越南反击战,我们镇上就有一百三十多位英雄烈士(在我镇烈士事迹陈列室都有介绍),他们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我让学生去采访了解烈士事迹的老人,拜访目睹英雄事迹的前辈;参观烈士陵园;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两样!――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3、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临海的我们还可以去跳“海上迪斯科”,品尝文蛤之类鲜美无比的海鲜。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长在沿海地区的优越,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4、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振奋之情。

随着计划经济的淘汰,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中天工业园区、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蚕桑绿带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5、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6、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有一位同学在《喂羊》的一片习作中写道:“……我那羊儿吃草时总是渐渐有味地反复咀嚼,就像我嚼口香糖那样……前天,我参加了运动会,放学回家感觉累死了,倒床便睡,直到吃夜饭时才被妈妈喊醒。当我捧起饭碗时,我突然想起来:羊儿还没吃晚饭呢!它这时一定像我一样,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呢!这羊儿可是我一手养大的呀,从来没有挨饿过,要是今天饿坏了咋办?想到这儿,我就放下饭碗……”

看!自己养大的羊儿,深知不易,多么宝贝呀!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

农村小学范文第10篇

2015年2月份,笔者春节从北京返回地处中原的老家。一路走下去,从京城到市里,再到县城到村庄,所到之处,聊起天来,人们都不由自主地会聊到教育,聊到孩子。上至七八十岁的退休老教师、老农民,下至正在面临着孩子上学问题的三十来岁的年轻父母。他们都会关心教育、关注教育。可以感受到,教育,在基层老百姓中,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在数日的调查中,乡亲们围绕着自己的、孩子们的教育经历谈了很多,笔者发现,或多或少都和村小有关。笔者的村庄里有一所小学,因为地处中原,我们就称呼她为“XX小学”吧。不同年代的人谈起中村小学,就构成了XX小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笔者就以中村小学为原点,勾勒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村小的兴盛:从能上初小到义务教育普及

老人们都说,在他们小的时候,能够上几年学的人,少之又少。解放前中村没有学校,只是一家私塾,老先生带几个孩子,老师地位也不高,普遍流行的是,“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学的内容也多是《三字经》、《百家姓》等。家长们的期望,大多是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就行,读书做秀才,毕竟只是绝少数人的事情,那都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哪里是平头老百姓能想的?

1947年一解放,村里就办起了小学,先是在地主家的宅院里,后来又专门新修了学校,这就是中村小学。适龄的、超龄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够进学校门了。生于1950年代的村民,大多数都能够上完“初小” [1] ,因为学校就在村里面,方便得很。但是,由于物质贫乏生活贫困、兄弟姐妹多负担重,学生们大多要完成繁重的劳动后,在听到上课铃时才跑着进学校。很少人能够读“高小”,因为高小在村外的乡镇,要带着粮食,又无法兼顾家里的劳动,所以家长也就不让上了。我父亲常常会说起,他作为家里的长男,没有能够读高小,早早地在生产队里劳动了。他很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被爷爷看见了,就会被训斥“还点着灯,不费油吗?!快点儿灭了!”。虽然只是读了初小,父辈们基本上都能识文断字,很多人还保持了阅读、记事的习惯。同时,也让父辈有了强烈的供养儿女们读书的愿望,也为XX小学的兴盛提供了心理条件。

XX小学兴盛于1980-1990年代。1984年中村筹办了初中,兴建了新校区,小学和初中在一个校园里。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入学读书的。新入职的老师多,从外面也调了老师来。老师们大多认真负责,至今我还记得年轻的班主任如何教我们保护眼睛,如何要求我们写日记。这一时期,XX适龄儿童都读完了小学,读到了初中。上学时节,学生们三三两两地从各条胡同走向学校;放学时节,学生们从大门口三五成群地又走向各条胡同,恰如村庄里新鲜的血液在不停地流动,使得村庄充满了生机。

上大学的人也越来越多:1961年中村出了第一个大学生,他考入了名牌大学——XX大学。此后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是XX唯一的大学生。1980年代中村出过四个中专生。1990年代,我同村的同学中,三个读了中专,两个读了大学。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以为,上小学就是要上自己村里的学校。

二、何以衰落:村小逐步空心化

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六十年来,我家乡的教育经历了大发展之后,如今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的大问题。直观地呈现为县城小学的超大班额,村庄小学的逐步衰落。孩子越来越少,老师没有精神去教,在现有的情况之下,学校也不可能再补充新的教师。记得梁鸿在《中国在XX》中写道,XX学校变成了“养猪场”。而我原本以为,中村作为一个有着五六百年历史的两千多人口的村庄,一个不仅有小学且有初中的学校,生源不会流失那么严重。几十年来,一年级新生都稳定在五十人左右。然而,2013、2014年,连续两年招生都少于10人。孩子们大多数都去了县城上小学。XX小学的衰落状态,已经是每个关心着它的人不可否认的了。其结果,一方面是县市的大班额,小学生常常一个班超过百人,三个孩子一张桌,老师都要带着麦克上课。老师很多的精力放在维持课堂秩序上,孩子们时常有的孩子一个学期也没有机会回答一次问题。另一方面,是村庄小学的了无生气。

对于我所提出的“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县城里去”的问题,家长们、乡亲们的答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认为村里的教育水平太低,想让孩子到县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村里的教育水平太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师资问题”。一是觉得老师没有责任心,“不办事”,教得“不中”。XX小学现有8名老师,除了两名幼师毕业的老师外,其余6名都是本村的民办教师转正而来。家长们都非常清楚他们的背景,其中有的老师小学本就没有毕业的,只是因为关系进了民师队伍,然后又“暗箱”操作成了公办教师。几个家长反映说曾经多次找校长换老师,坚决不能让xx教。校长很挠头,说,我也没法儿叫他下岗。“没一点儿办法,就拉倒了(就算了),但凡有点儿办法,那就得给孩子找个好点儿的学校!”。除了对老师们本身的文化水平、教学水平不满意之外,乡亲们对一些老师的道德水平也颇有微词。广为流传的段子是“哥啊,咋又是你呀?!”这话据说出自派出所抓赌的警察。“哥”,就是学校的校长。校长、老师们经常打麻将、,这让家长们很不放心。二是学校里的确开不齐课。学校根本就没有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课教师。对于现在想让孩子全面发展的父母而言,这也是选择让孩子去县城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因为外出打工,父亲不在身边,妈妈、爷爷奶奶没有太多能力管教孩子,干脆就送到县城里,寄宿制的,省心。家长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寄宿制的学校,一切都有专人负责,孩子应该会更好的。

再次,也有跟风的原因。别人家都把孩子送到外边儿读书了,你不去,“显得比别人矮半截”、“显得你没本事”!也害怕将来孩子埋怨自己,不给创造好的教育条件。 所以,也有一些家长,尽管很犹豫,不愿意让孩子那么小就离开自己,也担心“一个班里那么多人孩子学不好”,但还是托人找关系,花钱把孩子送进去。

综上所述,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并不是家长们积极的自主选择,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并不是去留皆优,优中选最优的选择,而是去留皆忧,忧中选少忧的选择。把孩子送到县城

后也是忧心忡忡,他们也朴素地意识到,一个班里“百十号人”,“老师哪儿顾得过来”!有些孩子的作业,老师是根本就没有批改过的。诚如家长们所言,“如果自己村的小学能够教得好,谁愿意把孩子独自丢在县城里呢”?“再怎么着,在家吃得也会比学校好!”然而,如今,他们越来越多地家庭分离:男人们独自在大城市里打工,孩子们独自在县城里上学,女人、老人们独自留在村子里守着土地、带着更小的孩子。

在教育部实施一系列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之后,村小的硬件条件和县城小学的条件在逐步缩小。然而,作为教育之魂的师资间的差距却是越来越大。城市化的进程为优秀师资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向下流动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的调查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XX.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XX.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XX.3%为“向上流动”,XX.2%为“平行流动”,只有X.5%为“向下流动”,而且流动者多为年轻教师、高职称教师和优秀教师。

在回乡的路上,遇到不少做老师的老同学,他们都觉得教师工资太低了!我初中时的老同学中师毕业后,夫妇二人都在一所村小教书。好在2010年她丈夫通过考试,到了县里新成立的小学,又买了学校的集资房,“生活这才好了些”。她告诉女儿说,“你就是拉棍要饭,也不能再当老师!”。这让我特别地吃惊!记得1993年,我们中学习最好的人就是要上中师的。有许多人,复读数年,就是为了考中师。而今,许多人却为教师身份叫苦不迭了。我细细追问,老师们说,这也和学校领导有关,一些校领导歪风邪气,老师下功夫教,不如给他送礼、搞好关系重要。这表现在职称晋升、职务升迁、绩效工资方面特别明显。在生活清贫之外,精神苦闷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校长整天说,不出事就行,别的就不用管了”。“我所能做的一大好事就是,把那些愿意学习、学习不错的学生,想办法弄到县城里的学校。”我的老同学如是说。她自己也一直在寻找机会离开村小,一如当年要努力考上中师。

那么,村小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吗?能不能让“自己村的学校”活起来,焕发出活力来呢?我和乡亲们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三、以何重振:怎么样让农村的学校活起来?

能否有好的师资是农村教育能否活起来的关键。但怎么样让“自己村的学校”活起来呢?乡亲们认同老师们的工资的确不高:“老师们的工资,两千多块钱,的确不算高”。但是,他们又认为,和老师们的付出相比,两千块钱也不算低,“再说他们还都有地”。乡亲们认为,村小里的老师,也得分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那种中师、大学等“正牌”学校毕业的老师,村里也没有地的,教得好的。这部分老师应该大幅度地提高工资和待遇。另一部分各种转正的老师。他们有地,每月还有两千多块钱,村庄里的生活成本也低,他们是生活得很好的,也没有什么压力,经常打麻将。这部分老师,就应该清退。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这部分老师中,也会有很有责任心、教育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他们认为,这部分老师,也应该归到第一部分老师里面。如此反复,讨论的结果,不再以是否有承包田为标准,也不以学历、出身为标准,而是以是否胜任教师工作、品德行为是否符合师德为标准。

所以,想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想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大家认为,还是要整体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得清退不合格的老师们,特别是那些品德、修养根本就不适合做老师的人,给些钱也好,就是不能让他们再教了。然后,培训现有的师资,同时,招聘新的教师。现在这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愁没老师。要用高工资招聘新的、好的老师。他们甚至说,就是大家再集资出钱也可以,只要能有好老师。

强化农村师资培训,对教师基本教育理念的重新启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当务之急。重整教师队伍,自然是根本之策,但事关历史,又涉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问题,绝不是教育一家能够决定,也不是短时期可以解决的。恐怕真的要靠历史自身来消化。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培训,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基本教育理念的启蒙,就成为挽救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不仅一些老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而且,模糊不清的观念在老师们中盛行,亟需澄清。

在我回乡调研的日子里,时常听到乡亲们抱怨说现在的老师都不怎么管学生。学孬学好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儿,老师没啥责任心。我觉得这在乡村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把它和现行义务教育体制连结起来思考,我认为这是源于在传统的升学压力消失的情况下,老师们没有积极性。但在和家长的一次偶然聊天中,我意识到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教育理念的问题。

她问我:“现在他们 [2] 都说,教育部有文件,不叫管学生,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拉倒!有这一条冇?他们说这个都上了教育法了!”我吃了一惊!她继续说,贺老师没法了,既不叫打,又不叫站,看见调皮捣蛋的学生怎么办呢?就让学生蹲在那儿,蹲得时间长了,脚都麻了。就让他去坐一会儿,脚不麻了就再去蹲着。她说,教育部不应该规定得这么死,还不如给学生点儿压力了,这样学生能学好些,老师还能有点儿责任心。

我向她解释,无论是教育法,还是教育部,都没有规定老师不能管学生,而是讲老师不能体罚学生。村里老师,之所以把这一规定理解为不让“管”,大概是长久以来“管就是体罚”、“体罚就是管”的传统。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单一到体罚,不让体罚,就理解为不让管,从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又或者,单纯地避免明令禁止的体罚形式,不让罚站,就罚蹲。绝不是说不能惩罚学生,更不等于说不能管学生,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要求老师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很多事物,包括教育,往往在过渡时期会更糟糕,以前的传统在消失,被禁止,而新的观念、规则又处在旧传统的解读、消极的抗拒之中。村小的教育,就处在这样的境况之中。因此,亟需对农村教师进行教育理念、教育法的启蒙,结合传统上的习惯做法和现在的理念、要求,有针对性地正本清源,提高教师们的认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村小的吸引力。

上一篇:测量技术范文 下一篇:人文社会科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