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额信贷范文

时间:2023-03-03 16:35:29

农村小额信贷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第1篇

这两个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的农户,在3月的一个清晨,来到渣打和林格尔村镇银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希望获得小额贷款,得到的回复很冰冷:该村镇银行尚不能发放贷款。

斯时,距渣打村镇银行正式开业已一个月有余。

在这个拥有2.9万人的农业大乡内,如王来应、高三好这般的因“粮食积压、没钱买化肥”的村民,不在少数。与春季蓬生的希望相左的是。一些村民心里淤积着融资难的阴霾。

舍必崖乡,仅显露中国乡村信贷体系的冰山一角,折射的却是长久以来的现实之困。当然,各个乡村的情形不一。在几位村民悻悻归家之际,雄鸡版图上的中国大地,正有不少村民享受着小额信贷的极大喜悦。

分布不均,亦如今天的贫富两极分化,充斥于社会的诸多角落,也延伸至“小额信贷”这个农村金融的一个原点。

小额信贷,这个被国际公认为“帮助弱势群体脱贫最有效”的方式,近年来,虽在中国激起了农村金融之浪花,但三年前,在一位对此有研究的外国女记者看来,仍属于“花拳绣腿”。这个花哨的成语,指意为“虽信贷形式多样,但效果欠佳”。

三年后,这位在中国呆了很久的女记者,或许不会料及,小额信贷,借着政策放松的东风。正以破竹之势,在中国多处开花。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信社、邮储银行以及各种公益性质的信贷机构,不一而足。有专家称之为“草根金融”。

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的小额信贷品种,不见得少于其他国家,只是,总体规模并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元的农村金融体系内,正有一股来自异土的力量,一触即发。汇丰、花旗、渣打三家外资银行,首当其冲,在争抢农村小额信贷这块蛋糕时,却也面临如何中国本土化的种种瓶颈。

而国内韵诸多农村金融机构,在机制的桎梏和观念的传统双重夹击中,也远非人们从常识理解或媒体报端上解读出的那份光鲜。“乱”与困,是今天小额信贷的处境。

试水

最先嗅到农村机遇的外资银行。不仅仅是渣打。尽管渣打联合香港溢达集团,于两年前的12月在新疆的拜什艾日克村,开设首个直面农户的小额贷款项目试点,但同年同月,汇丰银行也有所动作: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同期挂牌营业。

相比而言,花旗银行的农村“试水”略显滞后。一年后的2008年12月,湖北荆州公安花旗贷款公司始才宣告成立。而此时,汇丰早已开始了又一轮的布局和扩张。汇丰先后又在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开设两家村镇银行。

“中国始终是花旗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将延续各业务在中国的持续发展”。花旗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欧兆伦如此表示。“中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在农村先把品牌做好,未来渣打自然会有更多客户”,渣打中国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曾璇说这句话时,也是信心满满。

这些银行高层们的话语背后,一场更为激烈的鏖战。早已拉响,

目前,汇丰已成立5家村镇银行,在原有试点基础之上,又在今年2月成立北京密云汇丰村镇银行。同期,渣打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成立村镇银行。并在访问放出了“研究将在上海崇明岛设立村镇银行”的风声。

花旗则在今年的1月13日,获准设立辽宁省大连瓦房店贷款公司,预计下半年正式开业。而3月18日,湖北成宁赤壁花旗贷款公司的正式开业,也成为了最近发生的“外资试水”新闻。

外资银行的纷涌而来,在素有“中国小额信贷之父”之称的杜晓山看来,并没有对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强烈冲击。“可以说,基本不形成竞争”,这位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对本刊记者表示。

不过以数量而言,农村金融市场在悄然发生骤变,此前,有地方媒体称“已迎来‘战国时代”’。

毫无疑问,农村金融市场的破局,得益于政策的松弛。外资银行在城市之外,铺设了“第二张网”,也是因为国家的鼓励性政策为其创造了更大空间。

2006年底,银监会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次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并首批选择四川、吉林、河北等6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10月。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

今年两会上,银监会表态将全面铺设网点,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全国2000家。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07家,其中村镇银行几乎占90%。到今年3月初,全国已有村镇银行97家,这个数字相比于2007年初首批的3家村镇银行开业,已有10倍的增幅。

迭变

名目繁多、数量倍增的金融机构,被布局在农村的“心脏”,是否真正解决了农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这块历史痼疾?

杜晓山认为,这些网点分散的新型机构,进入农村,起到的作用,不过是杯水车薪。农村资金短缺与需求量的增大,在近年来的媒体报道和科研组的调查报告上,也时有提及。

据去年银监会的统计数字来看,只有一个金融机构(农信社)的乡镇有89(30个,还有2800多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这对于有着4万多个乡镇的中国农利而言,还有很多“真空”市场。

因此,伺机而动的外资银行。并不是盲目扩张。这些有着国际成熟运作经验的外来“腕儿们”。之所以发起群攻,则是因为很早便摸到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底牌。

这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北大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曙光看来,它们的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给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们上了一堂教育课,“应该好好地向人家学习学习”。进一步而言,这种“学习”、实则为深刻的反思。

之前,中国银行体系,虽然没有“村镇银行”的身影,但也逐步形成一个类金字塔的成熟结构。而在上世纪g0年代后期,国有商业银行在逐利动机下纷纷逃离农村,农业银行也跟从“洗脚上田”,逐渐撤并基层支机构,退出农村信贷市场。

唯一遍及中国县乡的金融机构邮政储蓄,虽乐于为农民提供存款。汇兑等基本服务,但长期以来也是“只存不贷”,被学界和业内人士诟病为“从农村吸收资金回流城市的主渠道、抽血机”。更主要的是,这个刚成立仅两年多的邮储银行,在王曙光看来,更像一个婴儿,“婴儿最大的特点,是充满无限多样的未来可能性。”

因此,别无选择的农信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甚至被赋予支农的政策性职能。至2000年时,随着四大商业银行逐步撤出农村,农民的金融需求几乎仅仰赖农信社苦力支撑。

殊不知,农信社也面临着尴尬之局。

乱世

这个一家独大的“主力军”,疾病缠身。专家认为,机制的困惑始终未厘清。王曙光教授在个人专著《草根金融》中写道:“农信社,令

我国金融改革中的决策当局感到头疼”。

“其积弊之深,涉及面之广,问题之严重,都是其他领域所罕见的”。王曙光认为。

他告诉本刊记者,”全国3万多家农信社。发展至今。虽在专业经验和技术人员占有优势,但一个很大的困难是,没有一个严格的约束机制,又缺乏独立性。”

虽在几年前,全国各地省联社实行改革,实现“大一统”,但是也引起业内人士的争议。省联社,是否合时宜?权力是否集中过大?类似问题被抛出。

王曙光举例日本的机构设置来作答。“日本的省一级机构,没有实权,只是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而已”。但是他可断定的是,”目前,县级联社的独立性,似乎并不能全面保证。”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中国一些农村,仅有的农信社这头“大象”,是戴着镣铐在孤独跳舞。4月13日,记者采访了辽宁省宽甸县农信社。这个以“林权抵押贷款”成为中国内一张特色名片的县城,刚脱掉“全国贫困县”帽子不久。

该县毛甸子镇农信社主任马祚江告诉记者,当地目前的金融机构还略显单一。该镇,除了农信社以外,把信贷触角深入这里的,仅有农行和邮储银行,“但目前都只在宣传阶段,还没进入实际操作。”

这也是全国多个地区,没有被激活的信贷市场的现实版本。

信贷员毕淑有,在毛甸子镇农信社工作已28年,他的总结和困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民。还款观念也略显落后。信誉环境不好,是基层农信社开展工作最直面的难点。

目前,毛甸子镇农信社的信贷资金投向有70%用在农户脱贫,用以支持春耕投入或农民发展养殖项目,投向中小企业的商业项目,虽贷款额度大,但从比例上占有很小几率。

按照规定,农信社每年对贷款农户进行一次评定,根据往年贷款记录,和走访村民形式,对贷款者确定信用等级。“对农民的贷款,5000元之内,可免担保。信誉度高的,可免担保贷款2万元。产业大的农户,还可以使用联保,贷更多钱。”马祚江说。

针对国内一些地方出现的新型金融机构“百花齐放”,这位在基层农信社工作20年的主任还是表示歆羡和期待,“狼来了,寂静的市场被激活。这对村民是好事。”

记者调查发现,基层农信社虽然在近年来几乎甩开了历史包袱,但是,却又接过一个新包袱。“政府目前有一定的管控权,当涉及一些政府的‘政绩项目’时,便会出现政府干预、权力寻租的怪相。同时,这也滋生了一定的不良贷款”,一位在基层农信社工作多年的知情人对记者说。

北大教授王曙光也总结出相关问题,他认为,小额贷款体系尚缺乏系统法律框架和有效监管机制,“从这个角度说,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比如政策优惠、保险、贴息政策等鼓励机制应跟上。

在被忽略中。信贷“乱世”悄然诞生。

“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穷人银行”,杜晓山认为,在今天数量繁多的信贷机构中,有很多放款大额资金的,也称之为小额信贷机构,“实为天真、可笑”。

小额信贷。是指,尤努斯创立的盂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扶贫”是一犬要旨。尤努斯,作为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也曾说过“穷人也有信用”的经典语录。

杜晓山指出,现在的金融机构,愿意标榜“小额信贷”,是因为“小额信贷吃香了”,“知道国家支持小额信贷,所以就愿意挂这个‘品牌”’。

问路

纷纷攘攘的农村小额信贷,正徘徊于一个从未有过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狼”来了,另一方面,农村信贷市场的痼疾未除。在矛盾和冲突的形态之下,一些多元化的机构又接连崛起。

去年8月,农业银行作为发起人,在湖北孝感和内蒙古赤峰设立两家村镇银行。当年年底,建设银行也发起设立首家村镇银行――湖南桃江建信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3月底,江苏宿迁国际机遇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开业,这是由世界上最大的微型金融机构国际机遇投资创办。该公司是定位于“以小额担保贷款方式扶助贫困群体”的全球型慈善机构。

同一时期,全国最大规模的小额贷款公司也正式开业。一家名为上海奉贤绿地小额贷款公司。是由绿地集团发起,并联合大华。吉盛伟邦等11家公司共同设立,注册资金为3亿元,创小额贷款公司历史最高。

农村资金互助社,也是不少地区新增的信贷机构,不过目前被银监会批准的不超10家,因其布局分散,发展态势也只是起步阶段。

很显然,农村金融机构,以史无前例的喧闹,遍于全国一些乡郊。可是,谁能拔得头筹,谁将走得更远?

杜晓山更看好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短期来看,也没见得外资银行高明到哪里。”针对外资涌入,他觉得,“我们目前不用怕它,而应是欢迎它加入。”

王曙光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能否在农村取得长足发展,取决于有怎样的机制和产品。”每个银行的优势不同,特点难于比较,所以对于前景,难于定论。不过万变不离其宗,金融学一个最关键问题,是每个机构要找准精细目标群体”,王曙光说,“客户要分层”

按照既有模式。有外资血统的新型信贷机构,具有两大优势,一方面是管理系统精,程序简化,贷款效率较高:另一方面,具有在国际上多年运作的成熟经验。

然而,专家认为,其最大瓶颈是如何把这些经验在中国本土化,毕竟中国有特殊的现实,很有可能水土不服。此前,不乏外资在中国商界蓝海折戟的实例。

反观国内信贷机构,受传统理念影响颇深,“这体现在乐于关注上层,扶大不扶小,扶富不扶贫”,杜晓山认为。

这位发起中国社科院在中国农村做信贷试点工作的老专家,最担心的是出现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如果竞争局面是共赢,只是份额有变,服务提高,利率下降,这才是适度竞争。”

在王曙光看来,农村信贷市场,犹如一锅汤,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只是一些味道丰富、形状各异的盐巴。

有一个流传甚久的故事,是说一群羊在没有狼群的威胁之下,生命力和免疫力极弱,相反,有虎视眈眈的狼群相伴,羊的生命力,却随着运动量的增大变得空前旺盛。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第2篇

(一)农村居民认识度不够

由于农村受教学水平有限、教学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农民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再加上小额信贷机构宣传力度的不足、缺少政府的支持等,导致了他们对小额信贷保险的认知度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额信贷保险机构在农村的开展。

(二)缺乏政府支持

农村居民在经济上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用钱困难,而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等金融机构主要面临的是金融风险,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然而针对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农民们偿还贷款的风险很大,农村的小额信贷保险也缺少相关的优惠政策,促使小额信贷保险机构无法规避这样的风险,进而导致农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很低。

(三)信贷保险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已开展的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机构所推出的保险类型大都是人身意外保险方面的,而其与农业有关财产保险的结合却非常少。另外,由于农村环境较差和条件有限,使得小额信贷保险公司严重缺乏专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很难设计出新的保险产品,进而导致了当前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产品种类的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元性。

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村低收入群体,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作为担保,也难以提供真实可靠的借贷记录。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机制,能够有效降低小额信贷机构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有效促进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传统的商业信贷保险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少数的高收入人群身上,而数量众多的农村群众却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的范围内,成为了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一个空白。由于这部分人的收入较低,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合适的保险产品可以购买,但是其却是一个巨大的保险市场。因此,在农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业务,不但能够开拓保险在农村的市场、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弥补保险市场的空白,有利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三、推广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政府的支持与推广力度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在农村的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持是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在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政府应回应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机构的呼唤,向这些机构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和一定的财力支持,并加大对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力度。有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工作必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与完善推广体系

农村的各个小额信贷保险机构应该与当地政府积极合作,共同商讨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工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推广体系,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规范。只有推广体系的逐渐完善和规范,才能有效发挥推广体系所具有的功能,才能真正起到对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推广的作用,实现让更多的农民了解与使用小额信贷保险产品的目的。

(三)提高农村居民的认知度

随着我国对农村基层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以及义务教育的实施与普及,使得我国农村教育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农民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近几年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提升的基础之上,对农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教育,向他们传播小额信贷保险的理论知识,介绍各种保险产品,从而提高农民整体对小额信贷保险的认知程度。农民对小额信贷保险认知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小额信贷保险在农村的开展、应用与推广。

四、总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在我国的地域中所占比例非常之重,因此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情况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根据近几年小额信贷保险机构在农村的快速发展,其在服务农村经济、转移信贷风险、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文章的介绍,相信很多读者能够意识到小额信贷保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总而言之,小额信贷保险机制在农村的开展与应用,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我国保险市场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8日

前言

“小额信贷”,是指对城乡低收入者提供一种小规模的可持续的存贷金融服务。主要是针对低收入农民、各种微型的非农经济体以及小商贩等发放短期无担保的小额贷款。虽然小额信贷发展的初期是作为一种金融模式的扩展,但其目的则是为低收入者和微型企业提供自我发展和实现的机会,使其摆脱贫困的状态。因此,小额信贷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扶贫手段。小额信贷避免了过去扶贫机制中靠吃政府救济金度日的僵硬模式,充分发挥了农民和微型企业寻求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也使这些贫困人员的资金需求得到了满足。对中国这个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国家而言,如何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完善金融市场也可以提高当前农村的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问题

1、资金供给总量不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是资金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农户的资金需求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始终存在着供求失衡的困境,尤其是近年来农民对资金的需求越发的旺盛。小额信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资金需求,但是相对于当前农村市场庞大的资金需求总量而言仍显不足。非正规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没有保障,缺乏一定的融资渠道。而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大多数流向了城市,提供给农村市场的资金只是一小部分。这也是由于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是以扶贫为目的,而农业贷款的风险较大,因而无法在收益上提高金融机构投资的积极性。

2、目标人群定位的偏离。国际上发展小额信贷业务主要是面向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对象是所有农户而不仅仅是其中的贫困农民,这其中就会导致贫困农民仍旧会难以得到资金。资金往往会流入那些比较富裕或者拥有社会资本的农民手中,这些农民拥有良好的还贷能力和社会信用,更容易受到小额信贷机构的青睐。这样导致了一些小额信贷机构更多地向农村中的中上层农户提供资金,使得扶贫目标无法实现。

3、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我国小额信贷的发放条件主要是以信用评级为标准来确定的,风险控制更多的集中在贷款发放前,而对于贷款发放之后,如何帮助农民完成投资,实现收益,降低贷款损失的风险则没有一套健全的机制。在没有抵押或担保的情况下就会造成放款机构的损失,导致这些小额贷款机构的放款能力和积极性下降。贷款中后期的风险控制在农村小额信贷当中还不成熟。一些贷款机构、尤其是农信社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更使得风险控制成为空谈。风险控制的缺失是小额贷款机构生存的巨大隐患,可能会导致贷款机构经营能力的下降。

4、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不足。虽然专业化的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弥补我国小额信贷市场的空缺,但是在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的持续生存能力值得怀疑。在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受到管制的前提下,不管是贷款利率还是融资渠道都受到了严格限制。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水平相对正规金融机构有一定的提高,这虽然提高了公司的盈利水平,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与正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提高了农民归还贷款的风险水平。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状况减少了公司的资金来源,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成因

1、政府对小额信贷的多重要求。小额信贷在我国发展之初,政府就是希望借此发展扶贫事业,同时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跃农村经济。正因为政府从社会经济等多种角度出发推广小额信贷,才使得我国的小额信贷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于他国之处。要实现扶贫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求降低贷款利率扩大贷款对象,要实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利率扩大融资渠道。政府要求的自相矛盾也使得小额信贷在发展中受到诸多限制,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政府的政策往往也会因此出现一些偏向,时而偏向扶贫,时而又转向可持续发展。

2、农民完成贷款活动的能力不足。农民在申请贷款到归还贷款这一过程中,都面临着诸多风险。农民受自身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利用贷款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出现的各种风险。这使得小额信贷的风险水平远远高于普通的贷款,再加上农民自身的财富有限,使得贷款机构无法在贷款损失之后从农户手中获得补偿。这无形中加剧了小额信贷机构在运作中所承受的风险和损失,农民贷款的高违约率制约着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农民自身能力的不足不仅制约着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更限制了农村社会经济的提高。

3、小额信贷结构自身经营能力不足。当前,我国小额信贷机构不管是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还是小额贷款公司都是处于发展尚不健全的阶段。农信社仍在进行改革试点,各地的农信社发展各不相同。农信社自身面临着不良贷款率偏高、产权制度不明晰、“内部人控制”情况严重等风险。邮政储蓄银行2006年刚刚改组成立,其业务运作尚不成熟,在此之前其更多的只是吸收农村的资金并将所得的资金上交,而不是投入农村市场,这也造成了农村资金的流失。其贷款业务还处于初始阶段,贷款制度还不完善。而小额贷款公司最近几年才进行全国试点,虽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成功,但是其中存在的资金融通、贷款利率等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三、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的思考

1、找准政策定位,完善法律体系。小额信贷最初是作为一种扶贫手段推出的,政府在推行之初主要考虑的是政策目标而不是盈利目标。目前,我国小额贷款主要是由农信社承担着主要部分,执行较低的贷款利率,承担经济损失。从国际上小额贷款的成功经验来看,盈利性是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适当放宽对农村小额信贷利率的限制或者加大对小额贷款机构的政策补贴,保证各小额信贷机构的正常,运营减少其贷款风险,让小额贷款机构有利可图才能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的持续经营和扩大发展。配套完善关于农村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对农村小额信贷给予足够的法律保护和引导。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小额信贷法律体系,小额信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法律界定不明晰的地方,往往会造成现实当中的各种法律纠纷不断。因此需要以法律的形式界定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使其在正确的法律框架之下运行。

2、强化风险控制,完善社会保障。农村小额信贷扶持的是农业,而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极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也很大,一旦农业生产受灾,就会直接影响农民的还贷能力,产生违约风险。因此,要强化风险控制体系,不仅是贷款前的风险控制,还包括贷款中和贷款后的风险控制。贷前要加强对贷款农户信用评级和经济状况的审查,对其投资项目给予客观评价。贷中要强化对贷款农户的投资项目的跟踪调查,对农户投资中的问题和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提高贷款项目的成功率。贷后要对那些违约贷款查明原因,确实无力还款的要做好不良贷款的处理工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保证农民在投资失败之后正常的生产生活能够得以维持,从而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3、提高经营管理,加强内部监督。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业务监管、财务管理、风险预测等各项内控制度。要形成严格的业务流程,岗位之间必须相互制约,通过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避免操作风险。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建立客户档案,及时跟踪采集信息,改善服务质量,以提高客户保留率,并不断开拓新的客户资源。探索完善激励机制,科学制定小额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责任目标及考核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要将创新放在首位,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项新兴的金融服务,只有创新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经营管理上的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2]王晓静.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11.

[3]宋丽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发展困境及对策[J].乡镇经济,2009.12.

[4]徐家庆.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2.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第4篇

主导权争夺

1998年上半年,关于管理效率和金融合法性等问题的争论,引发了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农行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体制上的变化。

到1998年6月,国家扶贫贴息贷款全部转归为农行管理,政府扶贫办开始发放农行扶贫贴息贷款。1998年底,央行和农行的有关人士对政府小额信贷项目进行考察调研,对政府扶贫办下设的扶贫社农行扶贫贴息贷款的合法性提出疑问,认为非金融机构不能和操作小额信贷这类实质是金融活动的业务。

1999年,扶贫贴息贷款又全部改由农行直接发放,政府扶贫办下设的扶贫社围绕农行与农户签订借贷合同、发放小额贷款等活动提供服务。

2000年,农信社开始涉入小额信贷领域。在央行的大力推动下,农信社的小额信贷项目在2002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来自央行的统计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全国有30710个农信社开办了此项贷款,占农信社总数的92.6%,两种小额信贷余额共近1000亿元,获贷农户5986万户;评定信用村46885个,信用乡镇1736个。

利益冲突

“谈到小额信贷,我的心里就很悲凉、很沮丧。小额信贷与小额贷款存在本质的区别,我们应把目光更多地放在贫困地区的小额信贷上。当前,中国的小额信贷正在萎缩,而且很厉害。”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刘福合直言不讳地道明中国的小额信贷正处于“隆冬”。

他告诉记者,现在扶贫贷款由农行发放,农行作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一方面进行商业化改革,另一方面大力收缩人力成本,“在中国上万人口的乡镇没有农行的分支机构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即使农行有愿望也不足以支持小额信贷了”。

对此,农行农业信贷处武建平处长做出了截然相反的答复:“该投放的已经投放了,真正的弱势群体要靠民政救济,扶贫办应该是做宏观政策的规划,不要研究具体项目贷款投向,金融机构要强调信贷资金自主经营。”农信社也觉得自己很冤。近3年来负责农信社小额信用贷款与联保贷款的银监会合作部马忠富处长说,农信社自身就存在资金的问题,还要拿出相当一部分存款资助“三农”,实属不易,况且财政根本就不予补贴。另外,央行的再贷款资金有限,所以央行下一步进行调整时,要考虑农信社资金来源问题。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认为,“如果农信社自身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无法在小额信贷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建议,针对中低收入的小额信贷不可能完全市场化,政府应当有专门的金融机构来从事这项业务,相应的金融机构也要分摊一点。

“小额信贷要把很小额度的资金送到成千上万个贫困农户的手里,工作量很大,成本很高。商业银行要盈利,政府要让它扶贫,这是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人大金融专家赵锡军这样认为。

谁主沉浮

农行武建平对做好小额信贷业务充满了信心,“从量上来说,目前农行发放的200多亿元小额贷款应该足以起到扶贫的作用,国内的贫困人口有9000万,大约有100万~200万户(一户按4个人算),每户的投放量在1万元左右,如果这200多亿元滚动起来就不得了。

他认为,小额信贷应当与财政投入挂钩,与信贷扶贫资金下一轮投入挂钩。将来不管谁来做业务也要按市场化模式来运作,政策性银行也要保本微利经营,关键是国家相关部门要提高管理、培养农户的能力。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第5篇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分析

在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着一些寻租、设租行为,变相地提高了贷款成本,使得农户虽然有巨大的资金需求但是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却大大减少。

农业生产如畜牧业,种植业等的发展都和自然密切相关,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户就会减产造成损失。同时“谷贱伤农”的市场规律也是小额信贷形成呆账、坏账的主要原因。

有些农户认为小额信用贷款的“支农、扶贫”性质决定其无市场硬约束,到期不用归还。因此他们不管自己有没有资金需要,就极力争取贷款,得到款项以后又怕还贷后难以再次贷出,即使有偿还能力也采取各种手段来逃避还贷;同时,有的农户获得贷款却没有生产技术,对于贷款的各种成本收益缺乏基本的权衡,往往盲目扩大生产投资以至投资失败昀终造成无法还贷;还有些贫困农户的生产资金和生活消费资金没有分开,得到贷款不是用于发展生产,而是挪作他用比如、消费,没有形成还款能力造成无法还贷。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全国有2.4亿农户,其中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为1.2亿,而在农村信用社取得小额信贷的农户只有8000万户,覆盖面为33%左右,还不到一半。说明小额信贷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农户的资金需求也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研究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是一项需要长期存在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识到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既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又是扶贫的一种手段,既要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同时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全面推行农村小额信贷,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为此,应采取综合措施多渠道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问题。首先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功能。加大吸收组织农村闲散资金的工作力度,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增加支农资金实力。其次要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格局,建立一个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农户金融需求的多层次性反映了农村金融单单靠农村信用社这种组织形式无法满足农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应充分重视贫困农村地区家庭大量向亲戚朋友和邻居处借款的现象,探索多种适合当地的金融组织形式,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以适应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从长期来看,要解决农村小额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信贷需求主体层次主要信贷需求特征资金供给的可选方式和手段贫困农户生存性和简单再生产信贷需求,如:生活开支、小规模种养业生产贷款需求民间小额贷款(亲属和邻居间的小额贷款)、政府扶贫资金、财政资金、政策金融等

种养殖业(一般)农户简单再生产与部分扩大再生产信贷需求,如小规模种养业生产贷款需求自有资金、民间小额贷款(亲属和邻居间的小额贷款)、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少量商业性贷款、财政支农资金等

市场型(富裕)农户扩大再生产信贷需求,如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者工商业信贷需求自有资金、民间借贷、商业性贷款、信用社贷款、财政支农资金等金融市场上的垄断格局,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提高农村小额贷款利率。放开利率管制实现市场利率会对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是弥补了金融机构运行小额信贷的成本,使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农贷这项业务得到可持续发展,农户能够一直得到信贷服务。二是低利率实际上是穷人获得贷款的障碍,低息贷款往往被有很好关系网的非贫困人口占用,所以市场利率是穷人获得可持续信贷的有力保证。市场利率上升,虽然会加重农民的利息负担,但在资金短缺的贫困地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是相当高的,贫困农民真正需要的是持续的小额信贷服务,并且宁愿支付较高的利率。

农业经济自身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其为投资低效率领域,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是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农村脱贫涉及国家、社会和经济的稳定。但是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也不完善,许多的信用社贷款是用于农户的治病救人而不是生产发展上,贷款质量很低。政府应该在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上给予政策支持:

一是采取措施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还款能力,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实现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的农业保险来增加其抗风险和还款能力。

二是实行税收上的优惠,对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小额农贷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第6篇

1.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1)担保、保险机构产品业务比较局限。

建设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离不开农村信贷担保、农业保险及再保险机构。我国现行小额信贷原则上不需要抵押或担保,也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抵押或担保形式,但是因为贷款对象都是最贫困的农民,他们提供的担保的作用与一般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担保相比很难等同,因此在农村小额信贷中引进商业担保和保险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

(2)缺乏专门的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批发机构。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规模的专门向小额信贷(零售)机构提供批发资金的信贷批发机构,很多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资金不足且缺乏合法的融资渠道,必然会严重制约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壮大,导致他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3)咨询、技术服务机构缺位。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专门的小额信贷咨询及技术服务类机构基本上还是空白,这样的任务往往由政府通过组织“科技下乡”等活动提供有限的服务。其深度、广度、服务能力和持续性均值得怀疑,在政府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同时,也不利于在农村形成长期稳定的专业技术服务力量。

1.2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运作管理不理想

(1)贷款管理模式缺少灵活性。

我国开展较多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小组贷款模式)、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个人贷款模式)在实践中,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不足。另外,由于信用机制缺乏人性化的弹性管理制度,容易导致群众对这类小额信贷失去信心。比如有些确实是由于不可抗力原因导致短期内无力还款的农户会被简单地降低信用等级甚至被取消授信资格,不能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影响项目后续工作的开展,不但加大农户的还款难度,还会增加农户主观违约的可能性。

(2)大多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对目标客户的选择过于严格。

我国由政府推动的农村小额信贷从创始之初就带有很强的扶贫互质,主要以中低收入者尤其是贫困人口作为贷款对象,涉及面广、量大、单笔贷款额度小。但是。即便是带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也是要求有偿使用、按期归还的,这是小额信贷与财政救济本质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由政府推动的农村小额信贷和由商业银行发放的小额信贷并无二致,换句话说,这两类机构都不会向没有偿还能力的人群放贷。目前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特别是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对于目标客户的选择都比较严格,除了一些包含政策性任务的小额信贷项目外,贷款受益人群往往难以到达一些赤贫人口。

(3)贷款用途大多比较局限。

目前由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邮储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及新三类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商业性农村小额信贷,由于其放贷条件相对严格,其贷款用途规定相对比较宽松,这类贷款除了可以用于种养,经营等生产性用途,还可以被用于购买大件消费品、子女教育、技术培训、婚嫁丧葬、医疗、建房、购买房产等固定资产等消费领域,甚至还可以用于农副产品深加工、运输、贩运等有大额信贷资金需求的产业或领域。然而,由于农村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的影响,消费类信贷在农村的蓬勃发展还需时日。同时由于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商业银行或小额信贷机构出于稳健经营的考虑对贷款条件的审核也相对比较严格,加上有些机构本身规模原因,不会也不可能大规模地开展消费类小额信贷业务。

(4)低利率不利于小额信贷发展。

在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实践当中,由政府及一些小额信贷组织推动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曾向农民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国家财政利用扶贫款进行贴息。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大部分低息贷款并没有到贫困人手中。由于宣传不到位、贷款发放不规范、执行规定不严谨等原因,在缺乏有效贷后监督手段且违约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小额信贷款项被用作他途的事情常常发生,个别农户在取得小额信用贷款后,有的用于日常花费,有的用于还债,有的用于购买大件消费品,有的甚至用于或缴纳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罚款;有的农户本人暂不需要,但贷后转借他人。人们甚至认为低息贷款是国家的钱,从而造成“低息贷款”就是救济款的假象,还款率非常低,出现赖账现象后一旦没有得力措施制止,就容易引发羊群效应,除了降低国家有限的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外,还有可能会引发等不良社会现象。1.3缺乏农业风险抵押补偿机制

农村小额信贷担保和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但是由于农业产业受政治,经济环境及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加上农村小额信贷一般没有抵押,农业信贷担保和保险业务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没有外部因素的支持(如政府政策或资金的支持),现有提供此类贷款担保业务的机构规模均不大,相当部分的担保和保险业务一般由放贷银行代办,担保和保险费用从贷款当中直接扣除,这些担保和保险业务相对比较单一,担保和保险机构对业务运作也比较谨慎。这种操作方式有其可行性,放贷银行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创新更多的信贷产品;但当放贷、担保/保险业务集中于一家银行的时候,加上有些信贷产品的利息直接扣除,对于贷款用户而言,实际上等于利率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增加,贷款成本显得更高。即便这样,这样的担保和保险机制对于大的农业灾害或系统风险的抵御能力仍然不强,如果不在制度设计上引入农业风险抵押补偿机制,这类机构生存的脆弱性会随时显现出来。可以说,目前农村小额信贷担保和保险机构发展缓慢、担保和保险产品设计偏少,与风险抵押补偿制度缺失不无关系。

2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对策

2.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农村小额信贷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在农村地区建立构造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只有通过营造具备良性竞争的农村信贷市场环境,才能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竞争程度较低、农村金融体系发育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引导各类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是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首要选择。在当前农村信贷市场比较利益低下、多数金融机构不愿进入、原有金融机构还在退出的情况下,政府应在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建设和农村金融市场监督手段基础上,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相应激励机制等措施,有效促进更多金融资本(包含各种国际资本、民营资本和其他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建立繁荣、规范的农村金融市场。

2.2提高农村小额信贷服务水平

在我国新的农村发展形势下,农村贫困和相对贫困人口的存在需要福利型农村小额信贷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而先富起来的人群则对信贷产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商业性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的增长给予了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发展机遇,信贷产品多元化是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必然趋势。

2.3建立重大农业风险信贷补偿机制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第7篇

小额信贷模式分布

虞城县地处河南省东部,面积155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1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7.6%,人均生产总值6262元,属于部级贫困县。在虞城县,目前国内主要的小额信贷模式,包括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农业银行扶贫到户贷款、扶贫社小额信贷等模式都在运行。

1995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将虞城县选定为GB模式试点县之一,建立了虞城扶贫经济合作社,在店集乡、闻集乡等几个比较贫困的乡镇开展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截至2006年6月末,虞城县扶贫社累计发放贷款1186万元,贷款收回率为98.4%;累计组建中心73个,累计加入成员6470人。扶贫社现有成员1324人,主要为农村妇女。目前,社员分布于闻集、大侯、小侯、营盘、站集和刘店等10余个乡镇的72个行政村。

2001年12月,《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虞城县农村信用社开始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和小额农贷的实践。通过对农户评定信用等级,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至2005年底,全县小额农贷余额1.76亿元。

1999年,中国农业银行下发《“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吸取了GB模式小额信贷的成功之处,如联保小组与扶贫中心、整贷零还、额度控制等,实际上是对GB模式贷款在中国试点的肯定。虞城县农业银行发放小额扶贫贷款时间主要集中在1999~2002年,大部分为一年期限的5000元小额贷款,贷款期限内享受中央财政贴息50%的优惠贷款利率。截至2006年6月末,小额扶贫贷款余额5100万元(含从农业发展银行划转的小额扶贫贷款1000万元),已全部形成逾期,不良率100%,其中呆账贷款4700万元,呆滞贷款400万元。

适应性比较

小额信贷产品的适应性包括贷款的额度、周期及客户的选择三个方面。适度的小额信贷额度可以提高借款人驾驭小额贷款的能力,适度的贷款周期则宜于借款人安排项目的生产和管理,而贷款额度和周期则决定了小额信贷机构对客户的选择。

从虞城县小额信贷产品来看,其额度的控制相差较大。农业银行扶贫到户贷款虽然规定不能超过2000元,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小额贷款都是5000元,截流、垒大户现象也有很多,后期的扶贫贷款更是每笔高达4万~15万元,完全超出了农户的驾驭能力,为最终的市场退出埋下了伏笔。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产品在额度上比较灵活,根据实际项目需要,在2000~10000元之间,但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生产养殖项目也会根据情况发放额度更大的贷款。

扶贫社对新加入的会员只提供1000元额度的贷款支持,第二个贷款周期可以将贷款额度提高到2000元。这种贷款额度与当初开展小额信贷项目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是相适应的,但时至今日,较小的贷款额度已难以实施完整的项目。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虞城县闻集乡周边农户对扶贫社小额信贷的需求正不断下降。

从贷款周期看,三种模式的小额信贷产品都以一年期为主,不同的模式对还款周期有不同的要求。农业银行小额扶贫到户贷款的周期是一年,整贷零还,但由于其主要投向是生产周期较长的种养殖业,不适应整贷零还方式,加之受机构及人员力量的限制,实际执行中整贷整还都难以执行,更别说整贷零还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周期与农业生产、养殖业周期基本上比较匹配,还款方式也比较灵活,其小额信用贷款实行的基本都是整贷整还、按季收息。只要能按时收息,贷款虽然有逾期但实际损失却很小。扶贫社小额信贷周期为一年,但强调每周还款,因此它所适用的项目必须能尽快产生效益。

从实际效果看,GB模式贷款项目成功的案例大多集中在微型工商业领域,如由虞城县扶贫社扶持的客户侯玉芝获“全球微型创业奖”(中国)乡村非农业客户奖二等奖,就是以自己的小卖部发展成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大卖场”。

从虞城县小额信贷的客户对象看,不同模式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在实际执行中,农业银行的贷款由于政策上的优惠,被挤占挪用比较多,资金真正扶贫到户率较低;农村信用社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贷款对象主要针对农村中高收入者;而扶贫社在发放贷款时有一套简明的贫困识别系统,加上其较高的利率排除了挤占贷款的可能性,客户以农村中低收入户的家庭妇女为主,但也排除了绝对赤贫户。

根据小额信贷产品的适应性,农村居民信贷需求的市场细分如图。

覆盖面比较

覆盖面是指小额信贷项目开展的广度(服务于大量的客户)和深度(服务于穷人)。虞城县小额信贷总的覆盖面在14.6%左右,其中,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覆盖面达到了10.5%,是覆盖面最大的机构。农业银行虽然仅在部分乡镇开设有分支机构,但由于其小额扶贫贷款有很大一部分依托政府机构(如扶贫办)开展,特别是1999年以前由农业发展银行发放时基本上是由政府扶贫机构,覆盖面也触及到全县各个乡镇,在全县的覆盖率约4.1%。扶贫社虽然信贷规模较小,但在其活动区域内,小额信贷的覆盖面仍然较高,达到9.2%。

与全国相比,虞城县小额信贷的覆盖率非常低。据银监会统计资料,2005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贷款7983亿元,支持了约7100万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2.3%,比虞城县农村信用社覆盖率高出22个百分点。

影响小额信贷覆盖率的主要因素在于小额信贷总量偏少,与需求量相比还有较大的空间。目前,在虞城县正规金融机构中,农业银行自2002年以来已全面停止小额信贷业务,仅有农村信用社办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非正规金融由于资金实力有限,对提高小额信贷的覆盖率基本上没有形成影响。2006年6月末,全县农信社小额农贷总额仅占其各项贷款的18.5%,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户对小额农贷的需求。

成本与利率比较

小额信贷机构的成本主要包括资金成本和管理费用两个方面。由于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除了小额贷款外,还有其他信贷产品,为便于比较,小额信贷的成本费用按其在全部业务中的占比折算。

从成本与收益率看,扶贫社成本费用率远远高于名义贷款利率,农村信用社则基本持平,农业银行成本费用率低于贷款利率。扶贫社的贷款是分期还款,并提前收取一半利息和5%的小组基金,按贷款积数计算,其实际贷款利率为18.64%,可见,由于扶贫社实行分期还款的办法,其实际利率水平远远高于名义利率,也大大高于信用社小额贷款利率和民间借贷利率。

信贷资产质量比较

虞城县多种小额贷款模式的信贷资产质量相差甚远。从调查数据看,农业银行扶贫贷款质量最差,已全部形成损失;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正常回收率在76%,不良贷款率为24%;扶贫社小额贷款的回收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从虞城县小额信贷的实践来看,2000年前后可说是小额信贷发展的低谷,各种模式的小额信贷都表现出失败和难以为继的现象。

农业银行扶贫贷款的发放主要集中在1998~2002年,5100万元全部形成逾期。其小额扶贫贷款发放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贷款回收率低,二是扶贫到户率低,三是扶贫效率低,因此可以认定这种模式的小额信贷是不成功的。自2003年起,县农业银行没有再发放一笔小额扶贫贷款。

虞城县农村信用社在2000年之前形成大批不良贷款。2002年,不良贷款余额3.81亿元,不良贷款率达72.7%;2003年不良贷款余额3.4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到52.1%。2004年不良贷款率为38.8%,2005年为24%。

虞城县引进GB模式小额信贷后,通过店集乡的试点取得了较好成效,在一年时间里成立了32个中心,发放贷款112万元,贷款回收率100%。随后,该县通过对GB模式的创新,设计出“公司+GB+农户”、“以工代赈+农村信用社+GB+贫困户”、“扶贫协会(扶贫互助社)+GB+贫困户”、“企业+扶贫协会+基地+GB+贫困户”等带有GB色彩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迅速在全县推广,至1997年底,全县通过推广或借鉴GB模式,各种形式的小额信贷扶贫已达一万户以上。但在1998年以后,由于很多农业生产项目实际上并不适于整贷零还的GB模式,造成部分GB扶贫项目的还款率低下。随之,由持贫社支持的小额信贷项目也遭遇到相同的命运,大批贷款无法收回,最终不得不退出市场。至1999年底,经过整合和注入资金的闻集分社又重新进行试点工作,政府部门也完全退出,反而使扶贫社焕发了生机,保持了较高的贷款回收率。

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前期虞城县小额信贷低谷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主要表现为主导扶贫资金的投向与用途、给部分扶贫资金指定发展项目但未能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户等。二是粗放式管理和违规操作。由于机构与人员不足等因素,前期部分小额贷款的管理过于粗放,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发放贷款,不但造成了贷款的挤占、挪用、垒大户情况严重,资产保全责任不清,还给贷款的追索带来了很大难度。三是信用意识缺失。一方面,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失信形为得不到惩处让农户尝试信用缺失;另一方面,“贷款难”形成贷款成本高昂造成农户在先还后贷与拖欠贷款的选择中倾向于后者。

风险控制机制比较

农村信用工程――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的核心。

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激励作用:通过简化小额信贷手续有效提高了贷款效率;在信用达到一定程度后增加贷款额度的动态激励;公开农户信用等级,形成监督和激励,充分利用舆论制约。但是,这种机制在贷款目标客户上排除了农村贫困人口,只有具有一定家庭财产和偿还能力的农户才可能被评为信用户。

小组贷款与小组基金――扶贫社提高效能的担保机制。

扶贫社小额信贷以小组为贷款单位,小组成员自愿组合,规模一般5~8户不等,主要特征是连带责任。小组在小额信贷运行中的主要作用是找准扶贫目标、事务透明公开、有效排除不良贷款者、保障贷款归还。小组贷款实际上是一种集体性社会担保,是以小组成员信用形成的总体担保。

此外,扶贫社还实行强制性储蓄,即以小组基金的形式作为抵押担保的替代手段。小组基金一方面发挥着贷款风险或保证金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吸收公众存款受限的情况下,也增加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可用资金。据测算,如果将每周还款和吸收的小组基金用于发放新贷款,扶贫社120万元本金可以发放的理论贷款额可高达323万元,资金派生能力达到2.7倍。

实际运行中,虞城县扶贫社最高贷款额度曾达到170万元,信贷资金派生能力为1.42倍。从贷款的周转率来看,扶贫社年周转次数为1.49次,远远高于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的贷款周转速度。

整贷零还――减少压力的还款机制。

扶贫社小额信贷在贷款发放两周后,开始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归还贷款。分期还款机制是一种基于“现金流”理念的贷款管理技术,它通过简均计算周期还款额的方法,一方面简化了贷款的操作难度,另一方面要求借款人具有平滑稳定的现金流入,缓解了扶贫社对信贷风险的忧虑。同时,分期还款制度具有“早期预警”功能,能提早发现那些具有较大潜在风险的贷款,从而避免所有的信贷风险在期末的时候集中暴露。调查发现,随着还款间隔缩短,信贷资产质量随之提高,呈一条上升的曲线。

从2004年起,虞城县部分农村信用社也开始利用调整还款周期来控制风险,周期设计较扶贫社更为灵活。比如不同额度的贷款实行不同的还款(息)周期,超过5万元的贷款实行按月结息,1万~5万元的贷款按月或季结息,1万元以下的贷款一般按季结息或半年结一次息。

可持续性比较

衡量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的指标一般有两个:可持续率(OSR)和经济可持续率(ESR)。OSR指小额信贷机构的收入足以支付其运营成本,ESR指没有外来补贴而完全按市场利率取得信贷资金周转和生存,小额信贷机构能够达到收支平衡。

测算结果说明农业银行小额信贷处于不可持续阶段。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在不考虑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利息收入勉强能维持运营,但如果考虑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则可持续性不强。这与目前农村信用社较高的成本与较低的贷款利率有很大关系。扶贫社贷款收入完全可以弥补全部支出,且略有节余,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基本实现了小额信贷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这与扶贫社对小额信贷较为精细的管理模式和较高的执行利率是分不开的。

案例评价

从虞城县小额信贷发展情况看,不论是正规金融机构还是NGO发放的小额信贷,早期的目标基本上都是用于帮助农户脱贫致富,随时间的推移,其逐渐异化为福利性和商业性两种小额信贷,福利性小额信贷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在经营过程中必须盈利,否则便不可持续。

以农业银行扶贫贷款为代表的政府贴息小额信贷项目,由于非常强烈的福利色彩以及政府在放款上的干预,加之农行的机构、人员设置不能与小额信贷的基本要求相匹配,逾期率较高,在扶贫效果与可持续性上与贷款初衷相差很远,是目前已经被淘汰的小额信贷模式。

扶贫社GB模式贷款通过整贷零还、小组贷款等方式有效控制了信用风险,基本上实现了扶贫与可持续双重目标。同时,整贷零还提高了贷款的实际利率和可利用资金,对于目前利率管制和存款管制下的贷款项目,提升了其平衡财务收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可持续性。但由于国内适于NGO生存的政策空间有限,扶贫社小额信贷做大做强的意愿很难实现。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在风险防范上基本没有创新,目前仍是微利经营,还难以防御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我国金融体系强化商业化改革目标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脱离农户的冲动强烈,贫困小农的金融供给将进一步短缺。因此,大力推广各种模式的小额信贷组织既必要、又紧迫。建立小额信贷组织最大的障碍是缺少启动资金,如果政府改变以往效果不甚理想的扶贫思路,以财政撬动金融,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虞城调查发现,导致该地区早期小额信贷失败的原因是多样的。共性原因包括体制背景、信用环境、政府干预等,个性原因则各自不同,如农业银行开展扶贫到户小额信贷业务出现交易成本过高和信息不对称现象;农村信用社管理层利益关系重大;扶贫社尽管微观运作精细,但宏观操作系统却出了问题。经过比较,笔者认为决定因素是运作机制,特别是当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模糊时,严谨而顺畅的小额信贷运作机制应该成为次优选择。当然运作机制是一个动态过程,应根据需要不断完善,比如,对当前扶贫社实践(GB模式)运作机制的完善就表现为应适当地增加员工的股份,这样既可以扩大资本金,又可以将员工与扶贫社的长远利益捆在一起。

政府对小额信贷的介入是一把“双刃剑”,即可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又可毁小额信贷多年业绩于一旦。对于商业性的小额信贷,政府除为其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以外,干预越少越好。对于福利性小额信贷,政府应视推动其发展为己任,特别是小额信贷组织建立初期,必要的扶持会加快其推广的速度。福利性小额信贷组织建立的最大障碍在于资金启动,依据当前的实际,政府出资应该成为主要渠道。

在我国广大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多热衷于经济总量的赶超,不愿将“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无效率”的公益事业。因此,小额信贷的启动资金应以中央统筹解决为主,进而调动起地方政府配套跟进和农民入股的积极性。当小额信贷运作成熟以后,再由商业性或政策性正规金融机构的批发资金接应或吸收社员存款。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金融;批发基金

一、前言

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两级分化凸显,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彭建刚,2011)。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由于农业的弱质性、抵押品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严重,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尤为重要的是,部分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扮演着抽血机的角色,它们非但不向农村供给更多资金,还将农村地区的存款输往城市,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贡献率大于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的贡献率(谭燕芝,2009)。

小额信贷是发展农村金融的有效途径,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在农村地区探索建立小额信贷组织,至今已有较大的发展,截至2011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贷款余额3915亿元,全年累计新增贷款1935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获得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由于无法吸收存款,仅靠股本和低于股本50%的银行贷款放贷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二、简要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术界主要流行“农业信贷补贴论”,他们认为,农民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且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使得商业银行不愿意进入农村市场。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建立非盈利的、政策性的机构对农村进行无偿的注资。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很多国家引入补贴性信贷,使农民获得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但是,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该模式并不成功,由于贷款的可替代性,许多贷款被用来从事其他活动。

麦金农和肖在1973年提出了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由于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管制,尤其是利率管制,使得资本市场发生扭曲,产生金融抑制,他们提出,必须放松管制,让市场机制形成均衡利率,从而提供合理的投资率和储蓄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发展商业性小额信贷就必须减少政府干预,逐步放开利率管制。

杜晓山教授是国内小额贷款理论研究的先驱。1993年,他去孟加拉格莱珉银行考察,1994年在格莱珉银行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他牵头在易县试点“扶贫经济合作社”,希望将尤努斯创建的孟加拉模式引入中国。他较为全面地定义了小额信贷,即在一定区域内,在一定制度的安排下,按照特定目标向特定贫困人口提供贷款资金和综合技术服务的信贷方式。黄蕊(2008.1)认为,商业化是小额信贷的必然趋势,中国开展商业化小额信贷具有广阔的前景。王锦旺、杨兆廷从经营机制上分析了小额信贷公司的创新性,认为其实现了制度创新、投资主体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对象创新;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风险控制和信贷专业技术方面还要不断加强(《农村经营管理》2009.3)。在小额信贷机构的盈利性和风险性方面,杜晓山教授也做了相关统计,以河北易县为例,扶贫社每年可支持5000户左右,直接受益人口达65000余人,累计发放贷款6000多万元,还贷率达90%多,每年纯利润几万到几十万不等,这位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

三、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状况简述

农村金融分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主体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国际组织等。但是这部分资金对于巨大的农村市场而言还是过小,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据统计2008年我国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07.6亿元,覆盖贫困村5万余个,扶持贫困户800余万,但这仍然只占一小部分。而且政策性金融是不盈利的,多由捐赠、财政等负担,不具有可持续性,也无法从根本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商业性金融,尤其是小额信贷近年来在农村地区发展较快,却也面临着大量问题。小额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与农村地区巨大的资金需求形成鲜明对比。小额信贷机构只贷不存,严重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有的小额信贷公司甚至经常出现无款可待的局面,因此,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供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第一,商业性金融战略收缩。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害怕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商业性金融机构选择进行信贷配给,出现“惜贷”和“拒贷”。同时,大部分机构撤出农村。2009年,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总结道:我们全国有3.5万个乡镇,其中,2800个没有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8900个只有一个网点。据统计,2009年,县及县以下的地区人均贷款额为7700元,而城市人均贷款额为3.5万元,农户贷款仅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3.6%。

第二,政策性金融缺位。农业由于其弱质性,需要国家适当地扶植。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都具有相关职能,但是由于他们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使得政策性金融趋于商业化。同时,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尚不健全,政策性金融作用有限。

第三,合作金融名不副实。合作金融应由社员入股组建而成,由社员民主管理,为社员服务。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行不通,产生很多问题。信用社资金供给能力不足,长期经营农村业务,产生了大量坏账,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更遑论进一步支援农村了。

第四,民间融资活跃。大部分民间融资根植于农村,与三农有天然的联系,具有信息优势,同时,由于其灵活的借贷方式使其在农村有很大的市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百村金融调查结果,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占样本的62.2%。农村企业也大量从非正规渠道融资,它们采取入股、借贷等方式从民间筹集资金,利息甚高。民间金融在活跃地方经济的同时其高额利息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小额信贷发展情况

(一)发展进程

社科院杜晓山教授把中国的小额信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小额;借贷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最早是由孟加拉国的尤诺斯教授创办的乡村银行实施的,被称为“GB”模式。通过福特基金会的介绍,于1994年由中国科学院农村发展所杜晓山教授引入,1997年在河北、河南、云南和陕西等地试验,取得了成功。曾经在1999年6月的一次讲话中对农村小额信贷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农村小额信贷工作是帮助农民脱贫的一个有效途径,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要在总结经验,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稳妥地推广。200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支持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由企业法人建立小额信贷机构”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2006年1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也下发了文件,特别对于以合作社形式筹措资金兴办农村小额信贷组织提出了肯定。招远市阜山镇政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引导本镇多家黄金企业利用黄金产业积累的资金涉足农村小额信贷领域,筹措资金300万元成立了合作社性质的春雨农业发展小额借贷办公室,面向全镇低收入家庭发放低息小额农业贷款,为农村企业回报社会、关爱弱势群体搭建了平台,为创新探索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积累了经验。

一、规范融资方式是小额借贷工作的基础。农村融资渠道多种多样,有社会闲散个人资金、政府国有资金、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和农村集体经济资金。国家正规金融机构可以统筹各方面、各种性质的闲散资金用于资金的借贷工作,从中盈利,它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它的特点是经营别人的钱。农村小额借贷组织不是一个金融机构,它是一个普通的企业,国家不允许其吸收存款。另外,当今社会信用制度不是非常完善,农村群众信用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大规模开放吸收存款的小额贷款,的确风险很大,这已经被八九十年代的农业基金会所证明。出于资金来源稳定安全的角度,再结合本镇黄金企业多,黄金行业积累资金雄厚的特点,招远市阜山镇党委政府立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诚信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多家黄金企业聚积闲散资金300万元成立了春雨农业发展小额借贷办公室,属于合作社性质的信贷机构,企业之间有严格的合作社章程和制度相互制约,贷款利益分配也有具体规定可以遵循。这样,既有效地规避了资金经营风险,又最大限度地吸收了社会有效资金。

二、覆盖面广、低息运作、让利于民是小额借贷工作的宗旨。贷款覆盖面广是小额借贷的第一个特点:凡是户籍在本辖区内,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的农民或者在本辖区内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的经营户,都是小额借贷的范围;贷款利率低是小额借贷的第二个特点:为充分体现“扶持三农、惠及三农”的宗旨,贷款年利率控制在5%左右,仅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5%;贷款期限短且灵活是小额借贷的第三个特点:他们结合农副产品生产周期不同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扶持项目,确定了3个月到1年的不同贷款期限。贷款期限需要增加时,可以采取“连续贷款”的形式进行;贷款额度小是小额借贷的第四个特点:根据农村实际经济情况和农村规模种养业、小工商业项目需要投资额度,结合大额贷款风险性大等因素,贷款额度原则控制在10,000元以内。贷款额度需要增加时,必须另外提供相当于贷款增加额的有效有价证券质押担保。

三、严格资金借贷担保、审批程序是小额借贷工作的关键。资金借贷采取“信用担保”和“有价证券质押担保”两种形式。采用“信用担保”形式的,要根据担保人的信用分类和贷款额度,提供1~3人为贷款户进行担保。在提供有效担保的基础上严格贷款审批手续。他们采取“三级审批”的方式进行:一级审批程序是先由贷款户提出贷款申请,填写《小额借款初步考察表》,依靠村委干部对贷款户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考察;二级审批程序是由借贷办信贷员进村入户考察信贷户的信誉及信贷资格,提出调查意见;三级审批程序是由借贷办审计员电话回访核实,信贷办主任审批同意。只有严格了各项审批程序,真正掌握了信贷户的经济情况,才能最终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

四、实现企业、农户利益共赢是小额借贷工作的最终目的。春雨农业发展小额信贷业务是新形势下直接面向“三农”发放贷款形式的最新创新,既面临着机遇,更接受着考验。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最大限度提高信贷资金的循环利用率,发挥它的扶贫效果,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小额信贷电子系统”,将所有贷款户的基础信息和贷款记录纳入合作社,实现微机化统一管理,对于项目好、信誉好的贷款户在贷款额度和期限上可以适当放宽;对于项目不好、信誉不好的贷款户,合作社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和资金保全,最大限度地实现合作社盈利,保障投资各方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解决了贷款户的资金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开创了投资方、合作社和贷款户的利益共赢的局面。

农村小额信贷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还贷风险;贷款期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194-01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秦市乡地处江陵县东南边陲,东接监利县程集镇曾周村,南连石首市横沟市镇,西邻普济镇东李村,北界沙岗镇荆台村。乡政府驻地陆阳台村,距县城20.5公里。全乡版图面积55.7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7.72平方公里(含水产养殖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万亩。辖2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2.8万人。该乡畜禽水产养殖业发达,作为支柱产业的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其税收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设施和基本保障制度较为完善。

2、调查分析

(1)秦市乡农民借款来源分析。农民从信用社或是银行的借款只占其总借款的13%左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间借贷依然是农村借贷的主要方式。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农民并不知道农村小额信贷这种形式。

(2)秦市乡农村小额信贷贷款流程分析。秦市乡小额信贷的流程和国家其他地区基本相似,但被调查的村民普遍认为该流程过于繁琐,对流程满意度较低,认为从评定到发放贷款证的时间过长,等拿到钱时已经过了用钱的时间。

(3)秦市乡农村小额信贷申请者资格分析。秦市乡信贷申请者资格的基本条件为:①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在18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持有本乡户口,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劳动能力。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者是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③在信用等级评价中的评分需要达到合格。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村民对这种资格审定的条件大多数是持支持态度的,但对审定结果的公平性和可信度持有一定怀疑,认为人为操作的可能性很大。

(4)秦市乡农村小额信贷贷款去向分析。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得到贷款的农户,其贷款也只有32%是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而大部分是用在与生产无关的方面,这与农村小额信贷建立的初衷是不符的,但村民对此的普遍认识是“我只要把钱还了就是了,至于借的钱怎么花那是我自己的事,信用社管不着。”因此农村小额信贷并没有实现其本应有的最大用途,甚至有少数人还把借来的钱用于的资本。

(5)秦市乡农村小额信贷借贷金额和期限分析。根据所从事生产的规模,贷款额度最高可达10万元,但一般农户的最高额度为1万元,且贷款一般需要担保人和抵押,所贷金额越多,需要的担保人越多,偿还期一般为一年,提前偿还这按实际天数计算利息,逾期者按合同规定利率加收50%执行。对此,被调查的农户认为还款期限不够灵活,按时还款难度较大。

(6)秦市乡农村小额信贷还贷率分析。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村民还是可以按时甚至是提前还款的,但仍然有一部分村民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有些甚至是拒绝偿还。村民普遍认为应该改变这种小额度小期限的状况,但对于具体的标准则是说法不一。

3、结 论

(1)村民对农村小额信贷知之甚少,自主贷款率较低,农村小额信贷的推行受阻。当村民出现资金短缺时,最先考虑的并不是向信用社提出借贷申请,而是向亲友借钱。因为通常民间借贷所耗费的时间较短,程序简单,且还款的方式和期限较为灵活。

(2)贷款流程的实行过程不够顺畅,相关部门办事效率低,影响了贷款发放的速度。村民从申请贷款到实际得到贷款的等待时间过长,一些急需资金的生产不得不停滞,造成村民的损失。

(3)申请者资格鉴定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存在评分与实际不符的状况。鉴定部门的评分通常包含着人情成分,也有一些鉴定者因为收受贿赂而做出与实际不符的评价,其结果是使得款项无法用于正常用途或是偿还存在风险,造成的结果是,钱无法到达最需要者的手中。

(4)贷款后的监督不够。通常在贷款后,对于贷款使用的监督极为松懈,所贷款项无法做到专款专用。有些人以生产的名义申请贷款,但取得款项之后,并不是将这笔钱用于生产,而是将其花在消费甚至是一些非法的用途上,这样,农村小额信贷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

(5)还贷期限缺乏灵活性。由于农作物的季节性,有时农民无法在一年之内获得收益,偿还本息。当遇上自然灾害,结果很可能是颗粒无收。所以说还款的期限确定应该将一些非人为因素考虑进去。否则,很可能的结果是,农民拒绝还款,使得这笔款项成为呆账死账。

4、政策建议

4.1针对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建议

(1)完善政府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制度,明确农村信用社产权问题。建立健全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适应小额信用贷款建设发展要求的信贷管理责任制度,明确农信社产权,明确农信社是直接由政府管理还是由县级联合社管理。

(2)建立农村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可以由地方政府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形成的农村小额信贷损失,建立农村保险制度,可以专门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借鉴湖北省洪湖县国寿保险公司于农村信用社成果经验,在发放小额贷款的同时小额贷款人需要购买与贷款同等保险金额的财产意外险,降低信用社贷款风险,缓解农户还款压力。

4.2针对农村小额信贷信用评定方面的建议

制定严格的农民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明确农户信用评定细则,规范信用评定流程,防范弄虚作假,暗箱操作;完善评审监督体制,将每一个评定细节公开化,提高评定程序的透明度及可信度。简化信用评定流程,缩短农户从提出贷款申请到发放贷款证的时间,使农户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获得贷款。加强对贷款客户的识别,健全信用社内控机制,强化贷前调查工作,应尽可能掌握本地农户的家庭人口、劳力、年平均收入、资信等信息,缩短贷前调查时间。

4.3针对农村小额信贷贷款还款方面的建议

(1)扩大贷款种类和额度,放宽贷款期限。虽然贷款对象主要是家庭状况比较困难的农户,但农户的需求还是会有较大差异,应用于生产的农户需要较大金额的贷款,用于家庭生计的农户需要较小额度的贷款,扩大贷款种类和额度可以满足农户多样化需求,解决农民资金短缺问题。

(2)加强贷款机构与放款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信用社对放贷对象进行小额信贷知识的宣传及培训,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册,举办公益讲座,提供免费咨询中心等方式让农户对信贷业务有所了解,避免在借贷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便。

(3)强化监管作用。不仅要严格监管信贷机构工作人员,避免操作风险。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的约束,有些信贷机构可能会滥竽充数,利用小额信贷业务获取利润,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的贷款积极性。此外还应加强农户还贷能力问题,督促贷款农户在规定的还款期限内还清贷款,使农信社更好地运作。

4.4针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建议

(1)坚持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效果,为小额信贷业务办理营造公平的氛围。对农信社的职工进行职业道德,专业一知识等方面培训,提供业务水平,不弄虚作假,认真对待每一位客户,使其能够科学、系统地处理信贷资金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的调查、计划、决策、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工作。以营造公平氛围。

(2)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农户利益之间的关系。给予农村信用社更大的利率浮动空间,使放贷机构制定合理贷款利率,在保证自身获利的情况下使贷款发放到农户手中,达到服务于三农的目的。

(3)扩大小额信贷机构的融资渠道。贷款机构可以通过金融创新,由政府扶持模式逐步转化为正规商业化模式。完善员工管制和激励体系。制定具体员工奖罚措施,定期对职员的服务态度及业务完成状况进行量化考核,按等级进行奖励,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张元红,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孙若梅,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上一篇:旅游管理范文 下一篇:人事管理系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