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0 10:22:29

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范文第1篇

(2)突出公益性质,完善投入机制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因此,要加大保障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把农村文化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街道)政府的预算管理,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宫、文化室的硬件建设列入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费用,列入政府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把繁荣和活跃进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做到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源下移和文化服务下移,努力维护和实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3)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考核体系。

推进“管办”分离,将工作重心从办大节庆文化转移到发展农村文化、基层公益性文化上来,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文化成果。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将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任务、内容、要求等指标进行细化。健全工作机构,强化人员培训,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群众社团为补充的新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要采取奖罚并用,根据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状况,定期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同时,定期对农家书屋、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督查,发现问题,限期改正,对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单位予以批评。(4)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起来的农民一方面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农民需要的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只有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文化生活。一应该加强阵地建设。建好村文化室、图书馆、电影院和各类文化特色户,使农民的文化活动有场所有器材。政府要对购置的电脑、图书、文化用品器材提供一定财力和物力支持。二要加大对农民文化的培训力度,壮大文化艺术骨干队伍。组织培训班,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骨干,成为农村文化燎原的火种。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文化活动,在农

浅谈对活跃农村文化的一点思考三是多送法下乡。农民朋友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知法、懂法,多搞些法律知识讲座,并结合农民、农村中的实际情况来宣传法律,这也是农民最需要的。如果在农闲时经常能做到以上这“三送”,那么农村的文化生活肯定能活跃和丰富起来。

(2)突出公益性质,完善投入机制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因此,要加大保障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把农村文化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街道)政府的预算管理,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宫、文化室的硬件建设列入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费用,列入政府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把繁荣和活跃进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做到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源下移和文化服务下移,努力维护和实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3)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考核体系。

推进“管办”分离,将工作重心从办大节庆文化转移到发展农村文化、基层公益性文化上来,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文化成果。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将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任务、内容、要求等指标进行细化。健全工作机构,强化人员培训,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群众社团为补充的新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要采取奖罚并用,根据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状况,定期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同时,定期对农家书屋、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督查,发现问题,限期改正,对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单位予以批评。

农村文化范文第2篇

(2)突出公益性质,完善投入机制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因此,要加大保障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把农村文化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街道)政府的预算管理,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宫、文化室的硬件建设列入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费用,列入政府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把繁荣和活跃进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做到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源下移和文化服务下移,努力维护和实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3)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考核体系。

推进“管办”分离,将工作重心从办大节庆文化转移到发展农村文化、基层公益性文化上来,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文化成果。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将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任务、内容、要求等指标进行细化。健全工作机构,强化人员培训,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群众社团为补充的新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要采取奖罚并用,根据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状况,定期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同时,定期对农家书屋、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督查,发现问题,限期改正,对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单位予以批评。

(4)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起来的农民一方面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农民需要的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只有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文化生活。一应该加强阵地建设。建好村文化室、图书馆、电影院和各类文化特色户,使农民的文化活动有场所有器材。政府要对购置的电脑、图书、文化用品器材提供一定财力和物力支持。二要加大对农民文化的培训力度,壮大文化艺术骨干队伍。组织培训班,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骨干,成为农村文化燎原的火种。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文化活动,在农

浅谈对活跃农村文化的一点思考三是多送法下乡。农民朋友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知法、懂法,多搞些法律知识讲座,并结合农民、农村中的实际情况来宣传法律,这也是农民最需要的。如果在农闲时经常能做到以上这“三送”,那么农村的文化生活肯定能活跃和丰富起来。

(2)突出公益性质,完善投入机制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因此,要加大保障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把农村文化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街道)政府的预算管理,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宫、文化室的硬件建设列入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费用,列入政府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把繁荣和活跃进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做到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源下移和文化服务下移,努力维护和实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3)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考核体系。

推进“管办”分离,将工作重心从办大节庆文化转移到发展农村文化、基层公益性文化上来,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文化成果。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将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任务、内容、要求等指标进行细化。健全工作机构,强化人员培训,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群众社团为补充的新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要采取奖罚并用,根据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状况,定期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同时,定期对农家书屋、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督查,发现问题,限期改正,对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单位予以批评。

农村文化范文第3篇

一、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是各种落后、反动文化易于滋生和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宿命论、有神论等思想和观点,修庙塑神、买卖婚姻、重男轻女、虐待老人等现象还比较严重。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讴歌好人好事、宣扬先进文化、阐述党政国策、鞭挞丑恶落后现象等,移风易俗,陶冶世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农民喜闻乐见的小品、相声、魔术、戏曲等各类文化活动形式,都极大地丰富着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是几十年、几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文化,它是维系当地人民群众共同生活的一种世界观和一种价值观。有利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二、当前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基础不够牢固。上世纪80年代前期,乡镇领导把文化站作为推动各项中心工作的工具使用,自然十分看重。搞市场经济,对只起教化作用而不出直接经济效益的文化工作来说,领导的注视点自然就会有所偏移。过去,群众出于求娱乐、求教育的心理动机,积极参加文化活动,集体还给记工分,更加刺激了参与积极性。现在,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2、组织基础不够牢固。一是乡镇文化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人员配备不足且分工、兼职较多,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二是农村文化站工作瘫痪,名存实亡。很多乡镇文化站一年到头,根本无法举办一次农村文化活动。三是村级没有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站稳。

3、经济支持不够有力。一是经济欠发达,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活动投入有限;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自身造血功能缺乏,文化活动开展难度极大;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位。

4、文化阵地不够巩固。一是现有文化活动阵地流失现象严重,设施荒废,硬件不姓“文”。有的乡镇一无文化专干,二无文化办公活动场所,“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的现象很普遍,有的还是“一无牌子、二无桌子”。二是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新建文化活动阵地开展文化活动难度较大。

5、软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文化活动中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各种乐器、道具、书籍严重缺乏,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者缺乏培育新文化的耐心和勇气,队伍涣散,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三、如何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建议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面对新一轮村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几方面问题。

(一)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

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农村文化活动工作得不到重视,主要受四种偏颇观念影响:1、先后论。强调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农村;2、让道论。强调乡镇经济基础弱,文化建设要让位于招商引资;3、难抓论。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少、措施软、见效难;4、自然论。走一步看一步,做多少算多少。

(二)拓宽思路,做好四类农村文化活动工作

丰富主流文化活动的开展。政府组织的送电影、送戏、送图书“三送”活动,实在、适用、受益广、见效快,应继续扩大覆盖面、增加频率、丰富内容;乡村组织的文体赛事、文艺汇演等公共文体娱乐,让农民群众自娱自乐、自品自赏,是文化生活的有益补充,应该给予鼓励和扶持。

加强游散艺人的管理。农村长期形成的文化习俗,如操办红白喜事,请民间艺人唱戏,锣鼓一敲,唢呐一吹,男女老幼聚集,观赏中接受文化传播。对这些自发的文化活动,要因势利导、注意培育,使其向积极、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强化休闲文化的引导。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室内的书画室、放映厅、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室、文艺创作室、室、篮球场、文化长廊等活动阵地需充分发挥引导农民开展健康、文明的休闲文化娱乐活动。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农村社区各类休闲文化娱乐活动。

抓好家庭文化的建设。家庭文化是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形成农村讲科学、讲文明、讲道德的新风尚。

(三)积极主动,处理好文化活动中的三个关系。

在资金投入上,要处理好政府带动与社会推动的关系。首先要争取党委和政府领导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要让政府要发挥在农村文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逐年增加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其次,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确立群众文化群众办的思路,动员多方力量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通过活动形成文化队伍品牌,以文化养文化。

在内容建设上,要处理好发展现代文化与挖掘地方特色的关系。首先,用现代文化成果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农村政策和中心任务及时送进农村的千家万户。要弘扬主旋律,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结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农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让农民自演自说,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其次,要顺应群众心理需求,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作品,组织开展农村群众喜爱的各类文化活动,如顺应群众求富心理,举办各类科技、职业技能培训班等活动。青年男女希望通过活动增进交往,我们就举办流行歌曲演唱赛和小型交谊舞会等,既满足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的心理需求,又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氛围。

在活动形式上,要处理好政府搭台与民间唱戏的关系。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政府组织是前提,民间自发参与是关键。政府要充当起农村文化建设领唱者的角色,每年有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节会等农村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要走“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开放式农村文化发展模式。这样,农村文化活动才更加丰富,农村文化舞台才更加活跃。另外,如黑板报、宣传栏不要老抄报纸、资料,应多宣传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定和本乡镇的大事。再如配合经济发展中心,多举办本乡镇经济发展成果展览、科技示范户典型展览等等。

最后,还要培养和挖掘一批能力强、热爱农村文化事业的文艺骨干、培养一支文化工作队伍、扶持一批农民业余文艺团队、完善一支农村电影放映队,通过他们的带动,让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起来。

农村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存在问题对策

近年来,连云港市文化主管部门在全市城乡广泛开展了“在海一方”广场文化活动及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作,通过多方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城乡文化的发展。但从整体情况看,市区文化活动较乡村来讲相对丰富多彩,农村文化活动仍然十分匮乏。是什么瓶颈制约了我市农村文化的发展,怎样推进农村基层文化改革?近日来,笔者深入到我市农村基层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深入的调研,以期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一、连云港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阵地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基本文化阵地之所以投入不足,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基层领导对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中心工作忙起来不要。对西部落后地区来讲,主要是乡镇财力不足,无力投资。有的地方,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考核,做一时的表面文章,检查组来了找几间房屋应付一下,检查组一走又物归原主,文化站成了超级“流动站”。当前,在不少农村,文化设施大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至今已破旧不堪,尤其是乡镇电影院1/3以上是危房,有的已经倒塌。特别是在近年来城镇规划过程中,文化设施大多处在镇区的黄金地段,由于工业开发、道路建设等原因,1/3的文化设施流失,被随意挤占、挪用、变卖。

2、基层队伍建设人才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队伍的稳定和

壮大。

业余团队要靠文化站专职干部去抓,因此文化干部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业余团队的建设成效。当前农村文化站干部队伍建设却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年龄老化、素质不高;二是专职而不能专用,人才大量流失;三是通过不当手段安排不懂文化的人进文化站,占编制、拿工资、不干事。造成没有文化的人出不去,有专业才能的进不来。

基层文化干部人心浮动,有的改行,有的被随意抽调,也有的尽管还在文化工作岗位,但观念比较旧,很少有更新知识的机会。现在一说起改革,在有些农村基层文化干部的心目中就认为是为了减人、减支、减编制。不错,改革的手段是为了精简机构,建立高效政府,但基层文化体制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有一支高度负责、“一专多能”的文化队伍。

3、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农民

精神生活需求。

这些年连云港各乡镇文化活动确实彼此起伏,一个接一个,但大多数单调枯燥,缺乏新意。有的乡镇活动虽多,却流于形式,应付为主,不肯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上下功夫,看上去很热闹,但真正是农民参与的却很少,难以让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当前,随着农村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到位,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但文化工作却长期处于“弱势”,仍是传统的吹拉弹唱和读报,参与率不高,几乎所有的文化消费都在一台电视机上,或者三五成群地邀约在一起搓麻将。其根本原因就是这里的基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导致乡镇文化站长期受到冲击,致使乡镇文化站在农村基层的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就当前开展的文化“三送”工作而言,农民就颇有怨词。某县电影公司根据县“三送”活动统一安排,到某村组织了一次电影放映活动,经过提前几天的宣传,当晚来了一百多位农民。可第一部影片上映后不久,就有几位农民离场;放映第二部时,有一半人离场;第三部放完时,只剩下三四个观众。乡文化站对此十分不解,事后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当天坚持看完电影的一位民办教师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不是农民对送电影的形式不接受,而是对有些内容不喜欢。譬如,那天放映的第一部关于养猪的科教片,其内容早已过时;第二部战争片,很多人小时候就看过;第三部武打片,农民更不爱看,因为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尽是些老人。农民对不喜欢的电影说不,至少给广大文化工作者传递了这样几个方面的信息和启示:首先,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增长的。如果我们用一些过时的、陈旧的、不对路的影片来糊弄农民,农民肯定不会买帐。其次,送文化下乡的形式要不断改进和丰富。就送电影而言,片源奇缺,某县电影公司两年才进5部新片,怎么能满足二十多个乡镇放映!再者,乡镇电影机器老化,声、光、色效果极差也是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并非农民看电影难,而是农民难以看上好电影。今后我们送文化下乡,不能仅仅局限于送电影等,还要注重帮助农村培训文艺骨干,建设文化阵地,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再次,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文化”工作,无论是放电影还是文艺演出,一定要适合广大农民的口味。

4、文化站定位不准,乡镇文化站改革与农村综合改革不配套。

当前,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但对于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文化站改革在有些地方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位,有的定性为全民事业单位,有的定性为文化经营单位。定位不准,造成有的文化站与广播站的撤并,与广播站分分合合,用广播站经营性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在文化站上,具体操作起来不伦不类。为此,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对乡镇文化站有一个准确定位,并与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同时进行,协调发展。

二、解决农村文化站发展的主要对策

1、必须尽快出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相应法规,以保证文化经费投入。

要明确规定文化阵地面积与乡镇人口的比例;要建立合理的领导班子考核机制,提高文化的考核分值,健全严格的奖惩制度;要尽快制定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对已建成的达标文化站,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挤占、挪作他用,已经挤占挪用的要立即收回,限期使用。对经济条件差的乡镇可采取政府出资补贴等措施;对那些在经济条件并不很好的情况下却能让文化工作红红火火的乡镇领导则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对文化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应及时总结和推广,鼓励乡镇领导和文化干部上下齐心,为促进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做出新贡献。

2、必须建立严格的文化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以保证文化站队伍的稳定。

要通过规范的制度,把具有群文业务专长的人才吸纳到文化站,把热爱群文、有较强文化创新能力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推荐到文化站长岗位上;要彻底杜绝任人唯亲现象,避免让那些不懂文化、毫无责任感的人混进文化队伍,危害我们的农村文化事业。

3、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首先要逐步改变只停留在唱唱跳跳一般层面上的演出活动的老格局,注重文化活动的特色和个性,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一些适合农民口味的自娱自乐活动,力求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表现内容,并体现较强的群众性和参与性。其次,我们要抓住各地的文化品牌。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我们要继承和发展本乡镇、村落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包括动态的表演艺术和静态的造型艺术,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第三,大力提倡中小型文化活动,不要为了一时的文化政绩而搞脱离农民群众需要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去年就有一个县花300多万元举办大型明星演唱会,当地老百姓心痛地说:花这么多钞票真是劳民伤财!这笔巨款如果用于当地的文化阵地建设,岂不更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

4、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台。

农村文化范文第5篇

一、江苏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到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451.8亿元,占全国的10.7%,个人生产总值突破人均2000美元,人均储蓄存款突破10000元,成为继广东之后第二个超千亿美元的省份。

二是文化资源的优势。我省素以文化昌盛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文化资源丰富。昆曲和苏州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里、周庄、甪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约占全国1/3;有30多个乡镇被命名为部级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居全国首位。

三是政策的优势。自2000年以来,我省为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正着手制订鼓励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所有这些,都为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自然资源的优势。我省的南京、苏州、镇江等9个地级市和昆山、江阴、句容等6个县级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40多个景区是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苏州有园林、古镇、古城和太湖等天人合一的旅游资源;镇江有滨临长江、山城相融、江河交汇的“城市山林,大江风貌”;连云港有海滨、花果山、温泉;盐城有被誉为“东方湿地之最——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的滩涂湿地资源等。

二、江苏农村文化旅游的定位

根据我省农村的现实情况以及农村文化发展特点,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笔者认为,江苏农村文化旅游可定位于:

一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21世纪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地面种植类观光旅游。可以结合农村高科技园区的开发,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果园种植,开展春季赏美景、秋季摘硕果活动;可以结合林业种植,开展种植“希望树”、“爱情树”、“同心树”等活动。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句容市推出的“瓜果基地采摘游”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超过10万的游客到农村大棚采摘草莓,到果园采摘鲜果,推动了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水面养殖类观光旅游。可以在养殖水面周围,添置遮阳伞、休闲座椅、钓具等必要的设施设备,构建会员制的“垂钓俱乐部”;可以修建水面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垂钓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亦修建水面旅馆,让游客仿佛栖身水中,回归自然。

3、特色农业类休闲旅游。要结合当地特产和特色农业项目,挖掘旅游资源。扬中市因地处江中而盛产竹,当地农民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利用长期劳动实践中总结出的竹编技艺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竹编旅游工艺品,创立了省内第一家由农民自己开办的“竹编艺术研究所”,开辟了专门场所向游客展示竹编制作的工艺流程,引起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兴趣,一年实现销售300多万元。经过长期的开发和研究,他们的作品还获得了北京中国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被称为“江南竹编一绝”。

二是农村风情体验旅游。我省农村的人文历史悠久,风情特色多样,非常迎合当今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为特色,传承相习而时相变,南北有别又东西各殊。每逢镇江丹徒上党的庙会,四乡八镇的农民都会自发的聚集起来荡湖船、唱麒麟、对田歌、跳采茶舞等,相互祝福、庆贺丰收、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特别是外国友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要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和民俗,不断丰富群众文艺形式,体现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本地文化品牌。苏州每年一度的虎丘庙会就是根据历史上“三市三节”的传统,开发出来的集民间文艺表演、手工艺表演、风味小吃和展销为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开封盘鼓、兰州太平鼓、海城高跷、吴桥杂技、苏州评弹等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每年都要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

3、农村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野”和“鲜”,山区的野菜、野果、野鸡、野鸭以及农村的蔬菜采种等对想亲近自然的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更可以细细体会吴越风情和楚汉民风。

三是农村原生态旅游。我省跨海滨江,幅员辽阔,山、林、江、河、湖、溪等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其中有很多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世外桃源”,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比如,我市丹徒石桥镇的华山村就是一个至今仍保持着原生状态的自然村落。那里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更流传着众多民间传说。最知名的就是被收入《乐府诗集》的《古今乐录》中的千古绝唱《华山畿》,他讲述的爱情故事经国内专家考证被认定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雏形。当地的古银杏、龙脊街、奈何桥等“华山八宝”、“分家”“上梁”等民风民俗和造型古拙、色彩明快的泥塑玩具“华山泥叫叫”,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三、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土地利用、道路通讯、扶贫信贷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农村原生态物质的和非物质资源进行普查,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能原汁原味反映自然人文风貌的农村旅游文化资源,会同当地旅游部门一道制定整体规划。

2、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文化经济政策,把农村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发展规划之中,一招不让的抓实、抓好。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施道路、通讯、食宿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江苏农村文化的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一是要对本地的民间工艺进行普查、研究和分析,筛选出凸显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能够满足批量生产要求的农村文化旅游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原生态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农村民间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如镇江上党乡的挑花、扬中的柳编、丹阳的正则绣等。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农村文化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45-01

在当前农村,与迅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文化生活的发展表现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极不适应,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各级政府在狠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绝不放松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要想不断强化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农村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牢牢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点

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活动中,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推动观念更新,把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始终不渝地围绕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点,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文化活动,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与职业道德建设。要用生动活泼、形象易懂的文艺作品,向广大农民开展教育,大力倡导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结合“生态文明示范村”、“文明村寨”创建工作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及当前组织的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既要抓好农村经济,又要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农民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农业科学知识和道德规范等等。

二、加强文化建设的领导,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要高度重视社会文化发展工作,要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职责明确、按章办事、规范管理”的原则,落实责任。

(1)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图书室、文化室、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是农村基层重要的文化工作网络和文化活动阵地,也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强建设,使之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阵地,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的需求。

(2)管好、用好文化设施。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农村文化设施不仅要建好,而且要管好、用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充分结合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认真做好公共服务。农村文化设施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设备器材的维护、保养和使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全面发挥基层文化设施所具有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民致富。就当前农村基层文化现状来看,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充分利用教育、科技、远程教育、党员电教、村级远教站点、村级活动室建设等充分整合;要把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建成集图书、广播电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阵地,并继续开展文化先进乡镇的创建和巩固完善工作;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共享、农村电影“2131”数字化放映工程、农民图书、农民健身、民间传统文化及艺术发掘利用等六大工程,并高度重视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工作。

(3)强化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确保机构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保证文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结合实际在乡镇设置文化、宣传、体育、广电、科技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宣传文化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采取有效措施,优化队伍结构,切实解决好农村文化机构,队伍稳定,人员待遇等问题,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经过组织各种专业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艺术素质和工作创新能力等。要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并要求他们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创新意识,拓展工作思路。

(4)充分发挥乡镇文化部门龙头纽带作用,促进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健康发展。要以乡镇文化部门为龙头,带动村级文化室建设,形成上下互动格局,重点围绕发挥乡镇活动中心“宣传、培训、活动载体”三大功能开展具体工作,推动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

三、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1)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部门要根据广大农民的需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充分利用节假日、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

(2)积极开展农民读书活动。倡导农民读书,传播科学知识,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图书室建设,结合当前各个行政村建立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引导农民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科学文化知识及各种实用科技知识,掌握科技知识并学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掌握一技之长,发展致富奔小康。

(3)积极开展舞蹈、书画、棋类活动等比赛,通过开展此类活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阔群众眼界,陶冶情操,发掘农村各类优秀人才,并积极培养选拔一批农村文化带头人,培植一批文化专业户,发展各中形式的文化活动组织,确保文化工作有人管、管得好、有成效、见实效。

四、实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制度化、要求规范化、约束法制化

工作制度化。形成一整套目标规划、组织实施、规范管理和投入制度。克服工作的随意性;把群众文化工作摆上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分解立项,明确各自责任,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三下乡”活动,并不断改变工作方法,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使群众不断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管理制度,调动群众积极发挥自我发展、自我组织活动的主人翁精神,弘扬先进文化主旋律。通过工作运行机制的健全完善,解决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偏软等问题。

要求规范化。要对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和界定。比如在道德建设中,传统美德、新道德观念包括哪些方面;文化教育中,腐朽和健康的文化如何把握;节日活动中,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和封建迷信、宗教活动如何界定等等。通过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使之更科学、具体和明确。

农村文化范文第7篇

河南的农村民俗文化资源丰富,针对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可以创新不同的农村民俗旅游模式。

其一,农业技术观摩、参与型模式。中国农村有几千年的农耕技术和经验,可以在种植主体、区域、形式、品种搭配上形成创意。今天,城市的人们正在逐渐远离自然,不知道农令时节。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纯朴的农民、清新的绿色食品,对城里人总有着原始的诱惑。首先,在种植主体上,可以把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游客,让游客自己做主来决定种植什么样的作物。平时也可以委托村民来帮自己打理。这种方式,可以让整天生活在钢筋水泥中忙碌的都市人们回归自然,休憩心灵,健身休闲,体验农耕文化。在收获季节,游客还可以品尝到自己亲手种植的农作物,体会别样的成就感。其次,可以在不同的区域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按大小、颜色、成熟期进行合理搭配,让游客自己亲手采摘果实。最后,建立农耕文化陈列室,比如,陈列斗笠、蓑衣、石磨、织布机、纺车等反映传统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工具。也可以让游客体验一把推石磨、纺棉花和织布的感觉。

其二,参与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模式。河南农村传统的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手艺精湛,有的甚至走进了世界。农村的工艺品的制作,通常是就地取材。比如浚县的泥咕咕,取材于黄河故道的胶泥,捏制而成。新乡的剪纸工艺堪称河南一绝。各地农村就可以组织当地的民间艺人,建立泥塑传授馆或剪纸制作培训中心,让游客现场观摩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也可以让游客参与现场制作,发挥游客的想象力,制作出创意较好的作品,扩展民间艺人的创新思维空间,达到双赢。纵观当前文化产品,能真正走向国际并被不同肤色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的,唯有代表我国民俗风情的民间工艺品。在河南的许多旅游景点,我们可以看到提着篮子的老太太,一手提着虎头鞋、布老虎,还一边比划着和老外谈价钱,这些地道的工艺品确实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河南可以开发泥咕咕、木版年画、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同时整合规范好市场,使民间工艺品走向世界。

其三,参与、自助式生活服务模式。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的脚步也越来越匆匆,繁重的生活压力使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更希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我国农村的很多地方都具有生态优势:崇山连绵、泉水叮咚举手可触,风格淳朴的村落散于山谷林间,可供人们休闲观景,又可爬山运动,这样的环境令人倍感惬意。新乡辉县太行山的郭亮、南坪就是休闲的好去处,其中郭亮洞是郭亮村的一条挂壁公路,又称郭亮村绝壁长廊。郭亮洞被称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之一。郭亮洞最早为日本人在1976年发现,日本裕田影视公司在此摄制专题片,惊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为了迎合城里人的心理,农民可以提供农舍居住服务、饮食供服务等民俗开发项目,让城里人感受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品尝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其四,文艺表演观赏型模式。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那些有着地方特色,甚至濒临消失的古老文艺,我们要把它开发出来。如新乡的马皮舞,现在只有很少的人会演,几乎要消亡了,所以我们有义务使日益冷落的马皮舞得到传承和保护,使它成为农村民俗文化中的消费品。首先,要培养一支农民艺术家和文艺骨干队伍,让这些人成为表演主体,以激发民俗文化的活力和后劲;其次,要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如艺术表演专场、曲艺短期培训等,延长游客滞留的时间。艺术表演对于建立和谐、文明的民风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农村文化范文第8篇

(一)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党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要求,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高度统一。论文百事通按照这个要求,一方面,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政治改革和社会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保障。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出相对滞后局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极不相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就是文化市场的建设,因此,推进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农村文化大发展的需要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经济已进人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总体转型时期。但是,由于转型时期现代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必然造成农村的一些优良的乡风民俗在逐渐淡化或弱化,而新的、先进的社会价值观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规范体系还未形成,农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文化层面上,伴随新的文化理念形成的同时,却出现了诸如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念差异、是非观念模糊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急需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建立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只有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日趋活跃,成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主渠道,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成为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没的重要内容。”川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农民已经不仅仅追求生存层次上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满足,而是对发展层次和享受层次的心理、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满足温饱条件的基础上开始追求农村文化生活的人文气息,如对书籍、音像、影视、娱乐服务、信息与网络等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体现了新农村文化的新的特质和文化内涵。这些变化,给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带来了具大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三)构筑和谐农村需要先进文化市场的保障

“农村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命题,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谐”。要实现和谐农村的远大目标,必须依靠先进文化来调适农村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而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农村文化市场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陈地。文化市场作为特殊的商品市场,我们在对其进行科学定位时,不仅要将它列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它放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之中,明确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影响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症结

(一)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农村文化市场获得了较快地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地区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水平不平衡。正在迅速脱贫致富的农村,文化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并且互相竞争,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经营体系已露雏形;少数正在接近或达到富裕阶段的农村,文化消费形式更加多样化,初步形成了音像、书刊、演出、娱乐、培训等门类齐全的、比较成熟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但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市场尚处于开发起步阶段,文化市场的发展水平落差明显,差距较大,尤其在管理方面十分薄弱。由于经济落后,财政投人少,虽然许多县、乡设有文化市场管理机构,但专职人员较少,并且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先进的管理设施,少数农村文化市场还没有管起来,仍然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二)农村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低

通观目前农村文化市场,其产品及服务仍然停留在初级的文化层面上,在市场中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只能满足人们较低文化生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更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出现同整个文化发展的进程不协调的现象,诸如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市场结构失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高。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理念落后,其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往往脱离农村实际,在缺乏实际考察和论证的情况下,限制文化项目或盲目上项目,从而造成农民消费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的相互矛盾与冲突,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与经营项目同本地区广大农民的生活需求极不适应,从而造成供需的严重脱节;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村文化队伍尤其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小农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仍然存在,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高,一些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而反映新农村核心价值及时代要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农村文化市场的占有比例不高,造成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三)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倾向

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市场经济的主要价值取向是追求经济效益,在吐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大环境下,追求经济效益的理念必然会延续到农村文化市场之中。由于农村文化市场具有点散、线长、面宽等特点,其整休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同时由于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和消费对象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较差,诸如农民整体素质如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及科技素质偏低,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文化市场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农村文化市场的社会效益的局面,促使各种非法文化产品,如盗版作品、非法出版物、走私音像制品、及其他各种假冒伪劣文化产品乘机由城市转人农村,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市场还充斥着宣扬暴力、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垃圾,极大地危害着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少年。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市场发育的畸形化,没有形成农村文化市场运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问题更为突出。破坏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安定和谐。

(四)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发展速度缓慢

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一直以来,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在某些地区没有适当的定位,导致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上模糊,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还相对落后,他们看重的是家庭的经济收人,对农村文化采取漠视的态度;由于不少农村地广人稀,人口分散,交通不发达,文化队伍建设滞后,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与城市文化市场相比,其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发展速度在总体上缓慢。其主要表现为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其总量、规模、档次和效益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而随着农村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文化建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当地农村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重视我国农村文化发展起步比较晚,农村文化发展还相当不发达,总量规模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加快结构调整和培育市场的步伐,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发展进程。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项措施,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也要从这四个方面人手。

(一)加强宏观调控,正确把握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先进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以农村文化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含量,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服务于群众。各级文化部门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出发,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出发,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本地区农村文化市场的内容、性质、方式、规模、结构等进行宏观调控与指导。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是文化市场建设中的两大支柱,而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有健康与庸俗、高雅与低级之分,作为农村文化消费者主体的农民,在目标追求、层次需要、情趣欣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可能使文化服务出现错位现象,诸如出现“优质不优价、劣质大赚钱”的奇怪现象。这就要求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对文化产品经营者的进货渠道、进货环节严格把关,制止那些病态、邪恶的文化产品进人市场,引导人们从事健康、高雅的文化消费。同时,针对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状况,文化部门应当着眼于扶持农村先进、优化的文化市场的建立与发展。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制定出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战略与规划。在贫困落后地区申办文化经营项目时,应从政策上适当放宽,经济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管理上提供一些便利条件,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资文化经营活动。而在发达地区应力求在文化设施先进、文化功能齐全、文化品味高雅、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效益提高等方面多下功夫。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辐射作用,由里及外,由近到远,从城市到农村,进而推动广大农村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新晨

(二)拓展发展的新思路,建构新农村文化市场的新型运行机制

文化市场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是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健全县、乡两级文化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本地区的各种管理制度。坚持重点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清理死角与空白,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坚持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及社会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确立文化部门的主导地位,树立文化部门的主管权威,处理好与协管部门的关系,与公安、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综合运用行政干预、法律制裁、经济约束、舆论引导等多种手段,形成高效、强有力的运营机制。进一步强化分级管理摸式,构建县、乡、村三级城乡一体化管理网络,使文化市场管理的触角不断延伸和扩大。其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以民族文化主导的乡村文化工程,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再次,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和谐和全面发展。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农村市场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

农村文化范文第9篇

一、三项活动开展情况

1、县电影公司认真结合我县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组织电影放映。(1)组织科教片教农民致富技术如《优质烤烟》、《花卉栽培》、《怎样养鸡》为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充电”,丰山乡有一农民观看了优质烤烟的科技片后,很感兴趣,又赶路到其他村再观看了一场,回家后就扩大了烟草种10亩。(2)配合我县新农村建设,购进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影片,如《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农村改水》、《农村改厕》等,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3)为确保农民群众能及时看到、看好电影、县电影公司在原有乡村电影放映队当中,挑选10个技术强,放映质量好的放映队员组成十个放映队,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20*年度指标共放映526场,观众达15.8人次,已拨10.52万元。

2、县专业剧团积极配合县中心工作编排新戏,深入乡村演出。县客家灯彩艺术团根据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精心创作了《新农村建设好》、《和谐平安建设新村》、《新村、新人、新风貌》三台文艺节目,整理了二台传统古装戏,在乡、村巡回演出,它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为农民群众奉献了精神食粮,起到良好宣传作用,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好”的文艺节目演出后,许多农民群众拍手称快,一位农民群众说:“县艺术团的演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寓教于乐,象这样的的剧团多来乡下演出”。20*年,县艺术团全年演出50场次,观众达5.9万多人次。已拨专款10万元。

3、各乡镇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各乡镇在县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积极组织文化活动队伍,,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农闲时间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如琴江镇、珠坑、大由、木兰、高田等乡镇举办全乡性文艺活动,屏山镇、小松镇充分利用本乡书画美术人才多的优势,举办全镇农民群众书画美术展。拨付20*年度活动经费7.2万元。

4、我县林场、学校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正在进行。

二、资金管理情况

1、我县三项资金安排情况如下:文艺演出全年安排96场。(1)其中县专业剧团全年演出场次60场;其他演出团体36场,含林场场次27场,活动金额为19.2万元。(2)电影放映全年安排1266场,其中:,农村学校448场,放映金额25.32万元。(3)各类活动资金安排31.88万元,合计金额:76.4万元

2、在资金管理上,我县一律实行报帐制,实行专户专管,县文化局按照文件规定,做到了“三统一”即:统一下拨程序、统一核定开支、统一使用专用票据,进一步规范了操作程序,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杜绝了截留、挪用、挤占和虚报冒领专项资金的情况。

3、县财政已下拨省级专项资金76.4万元,县财政还安排组织管理经费2万元。

三、活动管理情况

1、我县财政、文化部门能按时按规定报送农村文化活动统计情况月报表。

2、县文化部门能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和要求对各类活动方案进行审核、批复、审批,做到了有关凭证和档案资料完整、齐全。

3、我县演出单位、放映单位能要求及时向乡、镇、场公布演出、放映时间、演出内容、乡镇举办文化活动都能向县文化部门申报实施方案,上报活动内容、时间安排、资金预算等材料。

四、宣传总结情况

1、我县能及时向市财政、文化部门报送年度总结材料。

2、我县能及时向省、市级宣传单位、新闻媒体、省财政厅、文化厅报送有关开展活动情况。以新闻、专题等各种形式宣传农村文化三项活动。

五、监督检查情况

农村文化范文第10篇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送文化下乡毕竟不能天天送。而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与生俱来,本能所需。要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依靠本土的建设,需要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先前,我县普遍采取政府采购形式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基层群众很欢迎,但农民朋友自己没有参与,文化的根“种”不下来,缺乏本土气息。如小雄镇蒲坝村的一位村民说:“我自己也有自编的节目,能不能帮我辅导一下,也能上台参加演出?”该村民原先唱过道情,还能自编自演,只是缺乏艺术质量。为此,我们对其演唱的歌词、唱腔、动作、表情等方面进行了适当的加工、辅导,并邀请他参加了由小雄镇政府举办的中秋文艺晚会,获得了大家的普遍好评。同样在小雄镇,我馆文化特派员开设了排舞培训班。很多村民开始有点拘束,不太愿意来,甚至有村民说:“电视上、舞台上看的跳舞够多了,我们跳得不好看。”然而,经过特派员的耐心劝导和一阶段的培训,学员们举手投足也有点像模像样了,学习的热情一下子提高了。村民们觉得跳排舞确实不错,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从麻将桌上走下来,可谓一举两得。村民徐秀琴感概的说:“起先参加的人少,看热闹的人多。后来,看热闹的人都站不住了,也都加入了跳排舞的队伍。再后来,大家伙都争着去表演,女人自不用说,男的也很积极。”从“拉进来”到“争着上”的态度转变,从“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变,我县广大农民在自己喜爱的文化阵地里,红红火火地“播种”着,激活了乡村的文艺细胞。可见“种文化”活动优势明显。

挖掘传统民间艺术

传承民间“草根文化”,是“种文化”活动的又一重要内容。我县农村有一支自发的、庞大的爱好乡土文化的队伍。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大多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有组织开展贴近农村需求的文化活动能力。通过种文化活动,我县有意识地对传统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再整合,动员各联系村广泛建立文化团队,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以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方式,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此过程中,农村文化特派员相继挖掘了《缠足苦》、《马脚弹》等民间舞蹈和说唱艺术,并参加了当地组织的文艺晚会的演出,使“种文化”成果得到传承和发展,一举两得。

既要让农民“吃饱”,又要让农民“吃好”

“种文化”活动,仅仅让农民“吃饱”已经不够了,更要让他们“吃好”。如今是“网络信息时代”,农民朋友可通过多种途径模仿各类节目。为此,对文化特派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表演形式均要接触,虽不说精,至少能进行适当的辅导。这就要求文化特派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努力为自己充文化艺术的电,力求做到“一专多能”。

广泛开展排节目“办实事”活动,解决农民的文化需求,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同时,通过城乡互动,让农民文化有了肥沃的土壤,也让城市文化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观众受益人数每年可达几万余人,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了文化的权益。“种文化”活动,就像舞起了农村文化这条卧龙的龙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本庆在全县“种文化”经验总结会上说:“农民其实是有文化原动力的,只不过以前缺乏文化氛围。让一个人去广场唱歌跳舞,也不现实,现在大环境有了,群众自己参与了,当然积极性也调动了,农村文化也‘舞’起来了。”近两年,我县各村镇都成立了文化队伍,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亮点。

“种文化”活动要做到持之以恒

上一篇:企业文化发展范文 下一篇:海洋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