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文化范文

时间:2023-02-27 16:25:27

农村体育文化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第1篇

1农村体育的内容 农村体育包括农村学生体育,农村群众体育,农村竞技体育。关注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不得不重聚焦农村学校体育,无论从重视程度,组织体系,管理体系都更成熟与稳定。 1.1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从时间层次上来看,现在农村学校体育较八十、九十年代而言,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体育课从无到有,体育课程设置从单一到繁复,体育锻炼手段形式多样性等等,从空间层次上来看,现在农村学校体育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开展程度依次下降,形成巨大的区域差异性,呈梯状下滑。从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农村学校体育缺乏应有的位置,整体水平低下。从总体来看,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着如下的共性问题。例如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提供体育教学的软件环境(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待遇)和硬件环境(体育课的设备、器材、场地)均无法满足正常体育教育学的需要等等。 “三无”现象特别严重。一无符合农村学校体育实际有序的、系统科学的教材;二无一支专职、素质较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三无符合标准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概而言之,农村学校体育问题诸多,不容乐观!令人担优。 1.2农村体育人口概况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1996年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统计的结果显示;占我国人口73.92%的农业人口,其体育人口仅占44.89%,而我国的体育人口达31.2%,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在农村的体育人口中,100%为在校学生,可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几乎处于是无起点状态。从历史空间上看农村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有所发展,但步伐缓慢如蜗牛爬行;从内容空间上看,也呈现巨大的地域差异性,呈显著的梯状跌落。 2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从整体上可包容着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状况,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状况属于体育发展现状的一个部分,是部分与整体关系。由哲学中的矛盾分析法整体与部分关系及逻辑学原理可知: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状况还涵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所有内容。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等。从文化学角度看,体育不只是简单地开发和释放着人的生物能量。还是在促进着人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和实施着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和谐统一的要素。 农村体育文化层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它是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参与为主体,以农村体育为主要内容,以特有的生活方式为墓本形态,具有农村地域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农村体育文化水平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体育的文明程度,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对农村体育完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和体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就农村体育文化的结构而言,它是由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农村体育精神文化,农村体育制度文化三大部组成。农村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传播和濡化的重要载体,它包括体育环境、设施、器材、教材等物化因素;农村体育精神文化是农村体育文化的核心,它既被人们直接观察到的显性文化,也涵盖人们需理性分析和抽象思维才能认识和掌握的隐性文化,体育行为的动机,体育情感、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等。农村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的外化,是体育文化教化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 如农村体育的法规、制度、系列等。因此,农村体育文化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开放的系统,它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人开展及逐步实施,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成绩,但仍旧发展缓慢,但从总体进程来看,还局限于点的个别突破,尚未形成面的整体推进;从总体特征来看,内容单一、目标模糊、无特色、功利思想严重,低层次化现象较为突出;从总体状态来看东、西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农村体育文化基本不能发挥其强健的功效,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道路既曲折又漫长。 3小结 农村经济生活的改善,最终要依赖的是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直接关系着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关键。现在,农村教育在教育目标、投人、体制制度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加快教育投人力度,培养适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各级人才。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人力资源的主体在农村,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手段是教育。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篮球文化;构建;新农村;作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释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其中“生产发展”是其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其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其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其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其体制保障。这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科学内涵。“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和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以新农民、新风尚、新房舍、新设施和新环境的“五新”为标志,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和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为手段,最终将目前还很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篮球文化在构建中的作用

1.篮球文化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影响。篮球运动能提高人的身体机能、心理机能及健康水平。生命在于运动,篮球运动是一项提升人的基本素质,健全人的体魄,接受篮球文化教育,增强人的身体健康的体能运动。按照现代健康理论,人的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三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的适应良好的总称。”篮球运动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体现在这些方面。个体生理健康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功能的完善,功能的平衡,身体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等多个方面。参与篮球运动能有效促进人的生理健康。参与篮球运动对促进人的生理健康首先表现在,能够改善和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功能。例如,在篮球运动中心率每分钟可达到170-190次,最高心率可达到200次以上,呼吸频率每分钟可以达到50-80次。此外,在篮球比赛和训练中,运动员必须根据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做出相应反应,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很强的神经灵活性和神经反应速度。因此,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对于提高人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功能具有很好的作用。

人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具有完整的人性,保持积极地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观察能力,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尊、自爱和自信等多方面。这些心理健康特征也是篮球运动训练和比赛对参与者最基本的要求。篮球运动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水平,确立良好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精神,消除心理疲劳,缓解心理应激,让运动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兴奋状态在一个适宜水平,以达到身心健康。篮球运动对促进人体健康、人际关系和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篮球文化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往来,其涵义就在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沟通与往来。每一次国际大赛,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同民族风格,不同地域的风情,这无疑是以篮球运动为平台,是国际文化的大展览,是各国运动员之间一次大交往,也是思想与意识的大交流。篮球文化这种文化现象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农闲时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扑克、玩麻将。在农村开展篮球活动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农民社会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民自身价值的实现。

2.促进个人、群体与社会关系和谐的影响。篮球竞赛能促进人们心理上的团结。每一次大型的国际比赛都吸引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这种关注带有立场和观点。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篮比赛,我们所关注的就是我国运动员每场比赛的战绩,当我国男篮挤入八强时,我们每一位观众都会涌起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这就是篮球文化对人们民族精神的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大团结。篮球运动有利于培养人们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而集体主义和集体的凝聚力就是人们友善的内在情感的和谐,小集体的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样社会和谐就自然形成了。

三、篮球文化的构建策略

⒈把篮球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篮球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篮球运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理应把篮球文化纳入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构建和谐社会的完整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余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农民对文体活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果没有一种文明的生活休闲方式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很可能酗酒、和吸烟,不但危害身体,也给农村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在农村开展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活动,不但能健身娱心,而且能引导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篮球活动,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积极向上,严守法纪,互相帮助,相互尊重的新一代农民正在形成。

2.应加强大众性体育篮球活动的交流和沟通。在以篮球文化为平台的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大众篮球活动的广泛开展,由于此项活动的基础广阔、参与面广、参与人数多,是篮球文化发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点。在传统节日、圩日和农闲日,许多乡镇会举行篮球比赛活动,在这类富有竞赛性的活动中,集体内各成员相互配合和协作的状态如何,往往是竞赛成败的关键,即使旁观者也会不自觉地进入场景之中。

除了政府筹办篮球赛事之外,农民自己也要注意加强篮球文化的沟通。随着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办体育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趋势。美国NBA职业赛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CBA职业联赛也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农村篮球文化不但可以加强农村乡镇之间沟通,还可以加强农村与社会的和谐,提高农民的声誉,提高经济效应。

3.篮球文化能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余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农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消费在农民消费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增加。篮球运动在农村的广泛开展,可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增强农民群众的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这必将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客观上为整个篮球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⒋加强宣传力度,促进全民健身。宣传篮球文化活动能取得社会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参与这项活动,才能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通过上述宏观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并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篮球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晓龙.体育和体育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2]王家宏.球类运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6-41.

[3]徐小庆,陶子成,张仁卓等.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5):10-11.

[4]刘玉林.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篮球运动改革现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9-72.

[5]吕燕.发挥高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88.

[6]王东升.论当代体育中的人文精神[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第3篇

摘 要 以安徽省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有关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设施建设和信息传播机制进行理论研究,旨在为完善安徽省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安徽省 农村 体育 文化 服务 体系 构建

健康的体魄是享受小康社会幸福生活的保障,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全民健身工作,自1952年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6)、《全民健身条例》(2009),并确定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2012年十报告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全面发展的体育发展目标。因此,构建完善的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安徽省农村体育文化服务组织建设

安徽省农村体育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应与本地政府管理体系一致,执行“两级政府”(市、区县)、“三级管理”(市、县和乡镇)、“四级网络”(市、县、乡镇、村委会)。所谓“四级网络”指的是市体育局、县体育局、乡镇办事处文体专干和村委会文体干事四个层次。所谓“三级管理”指的是市体育总会、县体育总会、乡镇体育协会三个层次。因此,为了保证农村体育文化组织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在“两级政府”的基础上建立“四级网络”化管理模式,即形成以市、县两级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支点,以社会群众体育协调管理系统(省、市、县、乡体育协会)为纽带,在原有的“三级管理”基础上增加村委会文体干事一职,负责本村村民的体育文化组织服务工作,实现农村体育文化服务的“四级网络”服务模式。乡镇体育文化组织服务人员由各乡镇文体工作站管理人员和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组成,负责对农村村委会文体干事的培训工作和对村一级农民体育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为农村体育文化服务提供组织保障。要求农村体育文化组织服务要深入到农村居民的体育指导站点和文体活动站点,充分体现出农村体育文化服务型组织的新形象。

二、安徽省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为构建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在指导农村居民科学健身和提高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人才建设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农村体育文化指导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社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首先,要将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到各地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并建立与之相应的政策法规条例,做好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人才的登记、考核和资格认证工作,制定农村基层体育文化服务岗位管理细则,明确服务人员的职责、考核办法以及奖惩措施,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要拓宽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渠道,扩充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第三,落实对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人才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

三、安徽省农村体育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农村体育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构建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空间条件和基本载体,也是保障农村体育文化服务和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对其规划和布局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贯彻和实施首先,严格落实国家对农村体育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规定,加强公益性的体育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已建体育资源,在节假日和放学后向村民开放,并设专人对村民进行管理和对体育场地器材维护,所有支出费用由国家县级以上政府财政负担。第三,农村体育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中所需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保障,并辅以社会力量支持的多元资金来源式。第四,鼓励社会力量在中心村、重点村开设各种形式的农村体育俱乐部,国家对这些场地设施建设给与必要的政策优惠和支持,以此丰富农村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性。

四、安徽省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信息传播机制

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信息传播机制是构建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的外部环境,也是保障农村体育文化服务和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之间形成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除了政府作用和体育系统以外其他社会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也是构成农村体育文化信息传播机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社会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政府宣传部门、农村妇联、农村社区和村委会,其他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主要包括社会群众体育管理系统如市体育总会、县体育协会、乡镇体育协会,市单项体育协会、县单项体育协会、乡镇单项体育协会,以及社会指导员管理体系等。首先,体育主管部门要把农村体育文化宣传纳入到日常工作,建立多渠道的体育文化传播机制,通过设置体育文化专栏的形式做好农民的体育文化宣传工作。其次,体育管理部门通过与广电系统合作,通过电视台、电台的形式开设农民体育文化服务专栏,丰富农村体育文化传播路径。第三,通过组织农民运动会的形式,向农村居民宣传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易于开展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第四,利用公共传媒、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加强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服务。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科研重点项目,课题号SK2014A442。

参考文献:

[1] 雷震,韩超.全民健身目标下安徽农村体育践行探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01:41-44.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第4篇

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村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所有农村群众所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思维模式、价值观、态度、人生追求、认知风格等等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上的深层次的结构,它可以表达出一个农民的性格特征、文明程度和精神境界。陈建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中,对体育文化的四个层次进行具体界定,即:物态文化层,指的是农民群众所使用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状况;制度文化层,是由在农村地区体育活动中集中的各种体育行为规范构成;行为文化层的基本特征是农民群众在参与体育运动显现的;心态文化层指的是农民群众对于体育的态度与认知情况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与意识等等”

2.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挥的重要意义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农村,农村体育是在体育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在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强健体魄的需求上有着直接而积极的作用。新时期的农村体育具有新的内涵,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中其意义是非凡的。

2.1实现小康社会需要从建设农村体育文化下手

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会议指出,小康社会是社会、自然、环境和人协调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那么同时,新时代里,农村也将作为重点和难点在体育领域中出现,没有农村体育的小康也就是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不完善的。近年来,党和国家在三农经济发展上的努力是卓有成就的,但人们的精神需求并没有随着物质的分别丰厚而有明显的改善,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实是越发明显的。

2.2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村体育文化

进行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里,当群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观念等思维模式上产生差异的时候,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可以增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民族的向心力,促进团体内部个体的团结和整合。这样的文化,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可以形成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在提高人的素质,磨炼人的意志,修缮人们的精神起着深渊影响。由于健身活动所形成的组织形式更加轻松,人际情感更加融洽,因此,体育文化建设对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道德价值观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排除不健康的文化,以及摒弃农村落后的观念,促进社会环境的优化和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3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离不开体育文化建设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给人以健康的机体,这是大家所共识的,同时,良好的精神面貌能使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保持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和坚强的承受能力。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比重占了绝大部分,那么农村人口的素质也就制约着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作为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的主体,广大群众的健康状况也就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也是有效地强化农村民俗和民风建设的途径,对于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提高群众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效力。

3.阻碍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

在经济高速运转的当下,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体育,处于不全面、不平衡的状态,还不能够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分析其原因,制约因素有如下几点:

3.1农村体育文化的资源投入不足

首先,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物质上存在短板。全国第五次体育场馆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各类的体育场地约850080个,但是,占全国总人口一半的乡镇人口,只拥有体育场馆69537个,仅仅占了总数的8.18%。很难想象,有许多农村孩子是未见过单杠和足球的。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基础设施的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体育人才的不足导致了体育文化建设在引导上的欠科学性。很多地方,由于学校条件艰苦,造成了农村体育师资力量长期缺乏,这让大部分的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不能够得到科学的指导。除此之外,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的人才类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直以来是数目珍贵的。2003年,在我国的9亿多人口的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18000名,平均5万名农村人口只有1名。这些都使国家在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3.2农村体育文化的组织机构不完善

政府管理系统和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组成了我国的农村体育管理机构。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体育行政部门有很大的依赖性,同时,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的作用就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调查显示,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活动点的增长量所占比重仍然很小。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方面的工作引导还有于增强,体育协会自身管理职能更有待于加强,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还需要继续大规模地挖掘。

3.3农村体育文化的意识缺失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对体育是缺乏了解的,对体育的价值、功能的认识仍然较为肤浅和保守。时至今日仍深深沉淀在农民头脑中的还是类似“劳动就是身体锻炼”,“无病就是健康”的错误观念。农民群体对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了解,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制约我国农村体育深入发展的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从客观到主观,除了上述状况阻碍小康社会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外,还有很多细枝末节的状况因为未能受到重视而会在未来变成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像有限的农村体育场地资源存在着闲置与浪费的现象等等,都是现在需要重视起来的地方。

4.构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科学对策

4.1加大农村体育事业的多方面投入力度

首先,加强资金投入,加大对建设农村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实践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元化,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建立由社会、集体和个人等多方面投入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和开放型的运作风格。这样可以有效克服因为国家投入不足而导致的体育场地建设跟不上的状况。其次,人力资源方面,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力度,组织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院校学生等多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断扩大全民健身的志愿者队伍。

4.2强化组织领导

完善农村体育管理工作县、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和带动功能,加强对农民健身工作的领导,把农民健身作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可以成立体育工作小组,加强体育服务意识建设;定期举办体育知识培训班,经常举办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等等,总之,任何有利于发展发动农民群众健康体育的方法途径都可以积极运用,有效发挥。除此之外,农村体育要充分发挥农民体协、文化站等的体育组织机构和爱好者协会等的社会体育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与政府行政机关相互配合,自下而上地进行民间体育文化的开展,形成和谐的互动氛围。

4.3加大体育活动宣传力度

促进农村体育生活化、社会化可以利用现代大众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体育文化。各级体育组织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全面普及健身知识,形成崇尚健康科学的良好舆论环境。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法定假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突出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努力打造喜闻乐见、感召力强、影响力大的活动品牌,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宣传的内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宣传体育健身理论知识,如健身方法、运动技术、健身常识等;第二,宣传体育文化,如体育新闻、逸闻趣事、体育赛事等;第三,宣传新的生活观念,如体育休闲观念、积极人生观等。通过参与这些内容丰富的社区体育,农村居民得以更深层次的接触体育,培养观念。

4.4因地制宜搞农村体育文化的特色建设

长期以来,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是我们所强调的,更多的宣扬城市对农村的表率与导向作用,同时却忽视了对农村特有的文化的整理挖掘。我们常在在理论上承认农村文化的重要性,却“一刀切”地规划成了毫无特色的模样。其实,我国民间的体育活动是有很广阔的开发潜力的。如舞龙灯、赛龙舟等在内的许多的体育项目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至于在少数民族农村里,其绚丽多彩的体育项目就更加夺目了,包括射箭、摔跤等在内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就多大977种。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够从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目光投向各地在发展进程中创造和成长起来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不拘泥于现代体育的书本化指导,而去充分挖掘这些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或许能够在不断地融入新的内容的同时,开辟出一片农村体育发展的新天地。

5.总结

小康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全社会来说都是一项复杂的作业,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达到措施一下就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广大的群众的共同努力,着重对于现实的把握,着眼于长远的策略规划,才能实现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成长。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困境;对策

一、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内涵

品牌建设与形象打造的紧要前提是对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内涵展开明了的理解跟诠释,它也是促进宣传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和引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关键的一环。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乡村聚落,是农民生活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家族聚居的居民点、村庄区域。农村社会是我国农民体育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历史载体。农村体育包含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展现着各地农民的体育文化风貌,传承着各民族的精神意识形态,是一颗宝贵的民族文化明珠。张俊涛等认为农村体育赛事指的是在农村地区开展的以提供体育竞赛为核心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特殊事件,具有规范程度高、级别高等特点,通常制定有详细的竞赛规程。本研究认为,农村体育赛事不仅涵盖那些具有传统性的农村体育赛事,还应包含一些农民自发开展的各类民众性的现代体育赛事,如奥运会和非奥运会现代体育项目的比赛、县乡村级组织的体育比赛等。文化是凝聚在物质之内游走于物质以外的,可以被承袭和流转的,是人们彼此沟通广泛认同的意识形态。文化品牌精炼了文化与品牌的全数本质。文化和品牌能够彼此促进与繁荣,品牌赋予了文化,让品牌拥有了丰富的价值内涵,文化携手了品牌,使文化发展有了别样的出路。通过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带动人流、促进消费、助推农副产品展销,促进社会和谐,展示农村别样的风采。

二、我国农村体育赛事基本现状

(一)我国农村体育赛事资源丰富,具有特色的民族性、鲜明的地域性。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体育竞赛有全国农民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大赛、全国农民广场舞健身操舞大赛、全国农民舞龙舞狮大赛、全国农民健身秧歌大赛、全国农民风筝大赛、全国农民赛羊邀请赛等。省级农村体育比赛有各省农民运动会、上海市新型职业农民农耕运动会、苏州美丽乡村健康行、重庆市农民水果采收运动会、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大赛、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运动会等。地市级农村体育比赛有各市农民运动会、福州市农村百队千场篮球赛、瑞昌市农村老年人健身体育运动会、合肥市农耕健身大赛、临沂市乡村广场舞大赛等。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村体育比赛有各县农民运动会、宁海县一市镇乡村振兴村民运动会、小关镇农民传统体育健身赛、汕尾市陆河县联安村的乡村徒步骑行马拉松赛等。我国农村民间和民族体育赛事也有很多,例如武陵山片区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舞龙舞狮、赛马、射箭、摔跤、秋千、独竹漂、跳鼓、丢花包、高跷、赛龙舟、摔跤、打陀螺等比赛,端午节泊潮龙舟比赛,温县陈家沟太极拳比赛,这些赛事与民族传统节日相结合、或者与地域特点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赛事特点。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农村原生态流失,移至商品化、品牌化和庆典化的社会重建进程,一些农村体育赛事也在慢慢的退化,如三秦社火、宁德霍童线狮、鄂温克抢枢、满族二贵摔跤、彝族摔跤,那些被列为农村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育项目正证明了这一点。(二)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的分类。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的种类繁多,由于分类原则差异,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参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能够把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做到对应的区分。一般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四种:一是依据农村体育项目的数量分类可以划分为综合性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如农运会、少数民族运动会、蒙古族“那达慕”等)和单项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如全国舞龙舞狮大赛、岑溪市糯垌花炮会等);二是依据历史时期划分为传统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如苗族百狮会、忻州“挠羊赛”等)和现代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如广西万村农民篮球赛);三是依据赛事品牌民族归属划分为汉族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如河南民间民俗传统体育大赛、潍坊国际风筝节等)和少数民族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如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街民族节等);四是依据我国不同地域特点划分为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四个地域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

三、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建设的现代价值

(一)农村文化焕发时代魅力的发展载体,激发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是赛事本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是农村地区最隽拔的体育文化符号,在长期连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备受中华文化陶染,蕴藏着强大的民族灵魂和不屈不挠的民族品质,是十分宝贵的文化源泉。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是高质量文化的体现,是无形的财富,是农村体育赛事的核心竞争力,是引导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能源,依靠品牌榜样的力量使人民群众真切地领略到体育赛事蕴涵着的魅力文化,振兴新时代美丽农村,凝聚农民心,多措并举培育“三农”发展好习尚。(二)增强农民文化自信,指明全民健身的方向,促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高品质发展。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品牌是基于体育赛事的传统性打造的现代产物,延续着农民传统平素生活风俗。农村体育赛事商业化带来的经济价值,让质朴的农民对农村体育文化本质、历史厚度和现实温度有了新的认知,这些体育文化资源将能转变成为社会资本,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在共建共享社会发展中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政府以政策指引与结合举办赛事为抓手,促成全国性的农村体育赛事得到了星罗棋布地开展,各省市结合自身农民的特点开展了面目一新的体育竞赛,经过体育赛事历练,农民群众身心健康,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提高了农业经营,农村经济得到繁荣发展,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的建设营造出全民参与健身的体育氛围。(三)推进美丽乡村文化全域拓展,培养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农村体育赛事看重以赛会友,凝心聚力,相互切磋技艺,展现着团结、友谊、默契的民族精神。开展各类形式农村体育赛事,给农民群众逐年增进的精神娱乐文化生活提供了平台,凝聚起了积极健康、向善向美的磅礴力量,同时农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延续,展现出时代精神,弘扬了民族精神,进一步提升农村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化利于青少年学生认同民族文化,从小接触农村体育赛事,与家乡体育发展一同成长,对我国传统竞技体育认知较深,这些赛事文化潜藏着可贵的精神食粮与教育资源,青少年学生作为农村体育赛事新一代传承人,弘扬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做好赛事的改革和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义务和责任。

四、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未打开内涵式发展局面,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体育赛事品牌竞争力明显缺乏。从部级、省市级、县级农村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来看,这些赛事的运作和推广原本都是政府主导的外延式支撑的结果,蜕变不够,而内涵发展没能进行内容性改进,从赛事品牌建设的资金来源分析,政府主导将大型的综合性的农村体育赛事作为重点进行打造和推广,而作为综合性比赛中的各单项竞赛投入的资源不够,这些单项竞赛往往作为某个民族或者某个地区特色的体育赛事凭借着农民的信仰在坚守,农村体育赛事推广的项目资源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跟国内现代奥林匹克竞技体育赛事愈发注重赛事文化建设进行比较,发现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建设显明不足,品牌核心竞争力与奥运项目存在云泥之别。(二)农村体育赛事品牌产业化程度不高,赛事资源品牌价值的开发需要提升。目前,品牌的农村体育赛事一般是靠国家或地方政府拨款,公司进行宣传推广的运作模式,而这些公司主要在政府部门或协会的经营开发部门掌管下经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赛事。赛事的组织和管理政府行政干预较多,产业发展资源聚集度不高,筹资模式单一,相较于中超联赛、中职篮、乒超联赛等,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的品牌程度和社会认知度偏低,有待于提升。赛事品牌价值的开发逐渐变为我国体育产业链当中后劲十足的新推力环,是决定赛事品牌影响力大小的直接诱因,品牌价值开发快速提升,赛事品牌影响不断得到扩大,带来的广泛收益对投资方的吸引力就越大。农村体育赛事经营的效益主要来自门票、赞助和广告收入,由于没有全国性的商业传播渠道和强势的电视广告媒体,电视转播和广告收入较少。第六届农运会筹集社会资金中捐赠1.63亿元,赞助0.77亿元,捐赠资金的企业占全部出资企业的70%,可见我国农村体育赛事对相关的资产利用开发并不充分,亟待提升。

五、我国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建设对策

(一)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品牌定位多样化,呈现特色文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化、品牌化,坚定文化自信。我国农村体育赛事在乡村区域特质、时代变革、人文荟萃浸染发展中保有着别具一格的区域民族特点,这些赛事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喜爱者,运用地域特色进行品牌定位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冲击其强烈的归属感,打造特征明晰的传统文化符号,做到赛事大众化和专业化细分,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促进市场需求增加。《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强调要推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化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具有娱乐和竞技特点,潜在的商业价值巨大,提高国际推广效益必须走竞技化、品牌化之路,其竞技化从两个方面着手和区别对待:一方面自身有竞技性的项目;另一方面是原生态的娱乐性活动,改进后方可成为竞赛性项目。这些彰显了东方传统的价值观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竞赛项目品牌化发展促进民族性活动向国际性运动竞赛方向转变,为世界体坛贡献中国力量。(二)追求卓越品牌形象塑造,打造“一县一品牌”区域体育赛事品牌,提振赛事品牌创新研究。基于“一县一品牌”的农村体育赛事品牌建设,较易品牌打造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民族聚居地相对集中、风俗相近。各地特色农民体育赛事的显著特质就是体育项目特有,其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地的民风民俗,各县可依托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建设起以农村特色体育项目为基础的体育和旅游产业群,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其次,德政工程、得民心、聚民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以国家层面指引培育发展农村体育产业,趁着这股东风扬起“一县一品牌”建设之帆,“一县一品牌”可以成为有影响力和承载力的县城新名片,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往往会得到政府相关部门深度对接,为品牌建设提供政策指导服务工作,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围绕着这样的民生工程打造品牌,更接地气,文化氛围更浓。创新是农村体育赛事文化品牌建设与进步的重要助推引擎,要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为基础,以顺从多元化需求为策略,通过创新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完善产品矩阵,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融合统一,提振赛事品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泉.福气盈门吉祥院春光满庭美好家———赏2015年迎春贺岁纪念金银[J].金融博览(财富),2015(02).

[2]刘苹,刘明燕.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04).

[3]胡扬.从体医分离到体医融合———对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07).

[4]易闻昱,黄道名,任慧涛.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我国体育展览价值提升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2020.40(06).

[5]姜馨.扬州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6]盛荣华.全面深化沿江合作携手共创美好未来[A].湖北省社科院咸宁市委市政府.2013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研讨会[C].2013.9.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第6篇

摘 要 体育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有着9亿多农民的中国,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明确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特点以及工作重点,是我们当前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理论上对成都市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并讨论了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农村体育文化 重要性 建议

一、农村体育文化

农村体育文化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依据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传统所创造的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的财富,并且成为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精神基础。它是广大农民体育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历史悠久的体育文化理论以及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追求的统一,深刻地表达了农民的心灵世界以及文化程度。

农村体育文化是在农村这一特定环境所产生的文化形式,因此便具有文化的特征,如民族性、区域性、历史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同时具有体育活动的特征,它以体为本,身心并重,不拘形式,重在参与,易于交流。由于产生于农村这一特定的土壤,鉴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的不同,农村体育文化便具有区别于城市体育文化的不确定性、传统性、不平衡性、封闭性等特点。

发展农村体育文化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了农村文化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净化了农村文化环境,使农村社会文化更加繁荣,最终为我国精神文化体系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因此,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必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体育的精神,并与我国其他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因而,势必成为我国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部分。

二、成都市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概况

2009年“运动成都”这一概念便诞生了,之后成都市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加强本市的全民建设工作,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模式。

2013年成都市便加大力度提升体育服务民生的水平,并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新建了全民建设体育设施,加强了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在硬件方面进行了改善,在乡镇和行政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软件服务上也加大了力度,为成都市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据统计,2013年成都市体育局开展的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多达3077次,遍及全市社区、乡镇、农村、企业、学校及广场。例如,2013年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展示活动,以及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展示大会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5年1月1日,成都市举办了全民健身跑“安利纽崔莱”第46届元旦越野赛,参与的人数竟多达15万人以上。2015年年底,成都市全市80%的全民健身工作指标达到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A类评估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也于3月29日启动,成都市首届太极文化节也于4月底与群众见面。同时成都市还确定了2016年的工作目标:推进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公益性足球场地105块;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220万人次;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监测人数达4万人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200场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名。

三、成都市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村体育文化事业是切实关系到民生的一项重要事业,因此,应加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厘清建设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基本任务,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组织职能,积极投身于这一工作之中。通过农村社区这一形式,将各方面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高效率地实现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尽快对农村体育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更加深入地开展。

(二)拓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经费来源,提供资金保障

政府应根据村民对体育文化活动的具体需求,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扩宽资金来源的渠道,除了政府投入、市场化运作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还应该采取各种鼓励政策,通过公益性体育事业捐赠、企业捐赠以及专项基金等措施,使经费来源呈现多样化,使农村体育文化事业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此外,还应该积极寻求乡镇企业以及个体户的支持,并给那些投资于体育文化事业的团体或者个人一定的优惠,以尽可能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上来。

(三)加强农村体育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开始出现变化,精神需求以及保健意识也逐渐增强,在文化生活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在实践中,针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便成了当务之急。除了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之外,还可以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还可以大力招募社区与服务志愿者,弥补我们在人才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刘永峰.成都市新农村试点示范村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0(55).

[2] 张京杭.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4).

[3] 陈广勇,杜艳伟.超大型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成都市龙华社区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5).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第7篇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推动我县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体育健身需求,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文化体育。

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实施、全面推进;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做好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

二、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以建设和谐农村文化体育为总目标,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21世纪、每一村、每一月放一场电影)、送戏送书下乡工程、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程、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设施比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文化体育服务网络,争创文化先进县和体育强县。

(二)主要任务

1、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按照国家提出的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乡有一站(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有一室(文化体育室)的要求,建设县、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县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2500平方米)。乡镇(街道)建设多功能、综合性文化站,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村级(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充分利用闲置校舍、礼堂、宗祠、村集体用房等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县85%的行政村(社区)建有室内室外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其中重点建设100个省、市、县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

2、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到20*年,全县2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95%以上,力争入户率达到85%以上,有线广播农户收听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大广播电视发射设施更新改造的投入,完成中央关于基本实现无线覆盖的要求。建立广播电视维护保障运行机制,确保"村村通",并逐步向"数字通"过渡。

3、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建成以县图书馆为骨干的资源共享平台。至2010年,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实现县图书馆建有文化信息共享分中心,乡镇(街道)建有基层中心,省、市、县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建有基层服务点的目标。使广大农村群众能够就近、方便享用各类网上公共文化资源。

4、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工作,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引导,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加强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深入实施《*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订和完善保护农村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促进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及民俗表演项目,培育扶持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村镇、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表彰民间艺人,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5、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以创建体育强县为契机,按照创建标准加强村级体育设施的建设,力争到2010年,城区100%的社区和乡镇50%的行政村建有一个健身点。以村文化体育室建设为平台,推进农村基层文体组织建设,鼓励乡村之间以协会、老年体协为参赛团队开展联赛活动。广泛开展送健身器材下乡、送体质监测下乡、送体育培训下乡活动,动员和组织更多农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6、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进一步增加农村电影放映点,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省、市、县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基本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其中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到20%。到2010年,全县基本实现"2131"目标,农村电影年放映场次超过2000场。

7、实施送戏送书下乡工程

①送戏工程。根据"三贴近"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农民喜欢的文艺节目资源下农村。县级组织的下农村演出,每年每个乡镇(街道)不少于6场,即每个乡镇(街道)两个月看一场演出。争取每年送戏下乡覆盖面达到100%,送戏到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覆盖面达到50%以上,切实解决偏远地区农民群众看戏难问题。

②送书工程。县图书馆设立图书配送中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立图书配送分中心,通过分中心向村流通点配送图书,采取送书上门、定期更换的方式,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的文化需求。20*年建立10个农村图书流通站,到2010年,全县60%以上的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建有图书流通站。

8、实施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

大力扶持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各乡镇(街道)每年组织一次以上农民群众为主体的乡镇(街道)百花会活动,县文化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农民艺术节或农村文艺汇演。同时,扶持和引导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各类文化活动,办好农村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民间艺术活动、社团文化活动、文化体育竞赛竞技活动等。

9、实施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程

农村文化示范户是以农村家庭为基础,以基本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为特征,集思想教育、干群沟通、农技交流、信息传播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传播场所。"十一五"期间,每年评选省、市、县级文化示范户100户,由政府命名并给予一次性奖励。由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指导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作,并对经常性活动的经费给予适当补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示范户建设,大力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联户结对,为文化示范户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10、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全面提升全县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人才支持。"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乡镇(街道)文化干部,每人不少于40学时;每年培训业余文艺队伍骨干100名,每人不少于20学时;组织省、市、县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文化管理员进行培训,每人不少于20学时。组织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群文作品及成果展示等活动。形成覆盖县、乡、村的群众文化队伍网络,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人才体系。

三、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政策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委、县政府成立*县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小组,统筹指导全县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行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年度考核体系。

2、科学规划,合理布点。从我县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分步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文化体育示范村覆盖人口在2000-3000人,服务圈在步行20分钟左右,便于农民经常性参加文化体育活动。

3、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实行一体化管理。各村文化体育活动室由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统一管理,配备专(兼)职文化体育管理员,落实责任,保证开放时间,服务广大农民群众。要制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采取措施,确保实效。

4、多方筹资,加大投入。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体育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用于乡镇和村文化体育建设的比例。设立农村文化体育建设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省专项补助经费。

5、加强指导督促。建立科学可行的农村文化体育考核体系,县文广局、体育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体育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营造有利于农村文化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第8篇

1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农村经济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这就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宣扬政绩而只做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却忽略了对当地尤其农村范围内一些健身场所的修建;还有的地方官员不经过民意调查,只为了所谓的政绩就强行要求农民盖别墅或盖楼房,对农民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识不予以考虑,使得农民无心无力去留意健身场地;有些健身场地的设施极其简陋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在体育文化建设上的要求。

2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

党中央从20世纪末就已经展开了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地区的助贫、扶贫工作,这些工作和相互惠农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明显效果,可是并没有从根源上对农民贫困的现状问题进行解决,导致城乡经济差距逐年加大,城乡贫富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再加上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农民收入只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实现,这样就导致农村经济严重阻碍着国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民生活水平要想得到很大的提升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目前,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阻碍的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村日前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和比较差的经济基础。

3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

导致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农村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于农民参加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随着我国党中央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这样农民群众的休闲时间就日渐充裕,但他们的休闲方式、休闲观念及休闲文化各方面活动比较单一。据调查,农民群众的主要休闲时间主要是睡觉、看电视和打牌等活动为主,这些活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对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引导,使他们在劳动之余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和谐社会中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1对政府职能进行强化,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

中体育文化部分的保障体系,加强和完善农村体育文化相关体制各个地方政府的基础职能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人民群众的体育事业,一个地方的体育文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是鉴别在新农村建设中其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是否能够组建好的关键因素,所以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从大局考虑,建立健全新型农村体育文化保障体制。第一,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在劳动之余体会到较为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而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农村体育文化管理机制。第二,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放心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对农民生命健康进行保障,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体育救助系统和必要的应急措施。第三,对农村体育文化潜在的环境进行改善优化,全力支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的建设。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项目

在比较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已经初见成效。在农村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种因这种趋势而带来的“中心镇”的现象,这种“中心镇”就渐渐发展为附近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体育建设的核心地带。在这种以中心镇为核心的各项文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地及外地的体育投资项目的吸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这种中心镇的形成对本地及其它一些体育爱好者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以乡镇为主要实施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大力举办相关体育活动,将农民体育建设的热情激发起了,形成良好的农民健身的氛围,积极引导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向农村地区的开展,最终可以让农村和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以健康、科学的方式进行融合,并达到使和谐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力发展的目的。

3加大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

为了使农村广大群众的基本消费观念、体育意识和工作之余的进行娱乐活动的陈旧观念得以改变和提高,需要以电视宣传、广播宣传或报纸的方式对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做好必要的宣传,让农民群众对体育的功能及作用方面得到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较为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各项体育健身项目中去。当前,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较为迅速,各级政府需要对传播制度及政策进行合理的制定、科学的规划。对农村范围内比较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进行大力传播,促使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快速及健康的发展,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大力推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需要将现代化体育与农村本土化项目进行有效结合

为了使当今农村体育文化被抛弃一边的现象得到改善,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我们需要采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扭转目前的局面。在举办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时,可以将农民较为熟知的在广大农村较为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形式与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很好的融合,比如:赛马、赛龙舟、扭秧歌、舞狮子或摔跤等农民较为喜欢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有传统型、可操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比较容易让农民群众接受和参与其中。由于如今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再加上农民的休闲娱乐的时间也比过去更充裕,农民对各种文化需求尤其是体育文化的需求也在朝着多样化、现代化及标准化的方向延伸和发展,现代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像过去本土化这种比较单一的体育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积极性,并且满足更多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将现代体育活动项目比如兵乓球、足球、羽毛球、游泳、武术等引入到本土活动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过去较为陈旧的娱乐方式而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达到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本土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结论

(1)构建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文化良好的发展不仅能够起到农民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且能够对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同化、整合和规范。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这些内容都是其它社会文化无法达到的重要内容。

(2)虽然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大力发展,但是总体来说其体育文化水平还不高,这种现象和当地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乡镇政府的管理和组织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发展方面的保障体系相对来说是一个多元素合理组合的综合系统。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必要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保障体系。目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广大农村文明进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农村体育文化构建。在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构建越来越体现出比较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第9篇

一、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的培养

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事物感觉喜爱或对体育关切的情绪。根据学生对体育不同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讲解包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养生保健知识的兴趣和终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等。俗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除一部分是属于先天因素以外,其它大部分学生都是对体育缺乏较高的热情,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受到经济、文化、体育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更是兴趣不高。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质水平、兴趣所向及农村特有的“土”文化体育,有针对性地去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提高对体育的喜爱和度,达到体育兴趣定型,这就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及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培养

体育技能指在人们意识的支配下,借助于身体运动表现于外的动作方式或系统,对学生要进行基本运动技能、身体锻炼技能、身体娱乐技能、身体审美技能进行全面的培养,体育技能培养一直受到农村体育教师的重视,但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往往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受场地、器材、经费、师资的影响所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以田径教学为主,使学生形成单一的田径体育技能定型,缺乏多变性、灵活性、协调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审美价值感,造成学生思想上对体育教学的反感与抵触,这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极为不利,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在困难的条件中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结合农村特有的、富有乡土气息的“土”体育形式,应用于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把田径、体操、球类、游戏及韵律操舞蹈贯穿其中,严格按照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进行体育教学,全方位地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体育技能,这也是符合素质教育原则的。

三、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培养

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身体评价知识和各单项运动技术知识的培养。体育知识的培养有两务途径:一是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课外活动中,随时随地,视其情况不同,用聊天或谈话的形式进行讲解与说明,让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天长日久,学生将会无形之中积累一定的体育知识。二是在开学初,学期未或雨雪天气而无法进行室外教学时,就要提前精心备课,在室内进行上述体育知识的教学。由于我国学校体育理论教学不尽人意,再加上农村小学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农村体育教师往往不进行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或将室内课的教学课程移作它用,失去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培养的一块主阵地,造成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学生就不能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活动。

四、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

小学体育意识指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极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对学习的体育理解和认识,竞争与合作意识,体育的参与意识、奉献与放弃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方面进行培养。综合来谈,体育意识薄弱性是当今小学生的一个弱点,农村小学生表现的特别突出,教师要在教学与活动中进行渗透与引导。实践证明,一个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学生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激发其身体锻炼的动力。

五、对学生的体育品德进行培养

体育品德指学生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品质在个体行为中的反映。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就要对学生的体育道德知识、体育道德情感、体育道德意识和体育道德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将农村小学生具有的朴实、善良、友爱等品质,加以引导与应用,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进行加强与定型,形成特有的体育品德,这对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性格完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培养

体育行为是指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人的行为中的直接反映,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体育品德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体育行为无法与上述要素分开,上述要素都不同程度在体育行为中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实际教学中就要和上述六种体育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形成学生稳固良好的体育行为。体育素养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广域概念,其构成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体育兴趣是重点,体育技能是支柱,体育知识是基础,体育意识是动力,体育品德是灵魂,体育行为是目标。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第10篇

【文章摘要】

本文在结合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背景下,对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分析探究。当前连动型、自治型、依托型、产业型、互动型等是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所采用的主要发展模式。农村社区多元化服务体系发展模式对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改革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文化的构建要坚持低碳生活理念、以人为本、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等全新理念,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文化;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

1 当前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现状

本文结合华南理工大学陶李选择不同的村庄进行的农村体育服务的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社区体育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投入不足和利用率低,农村体育经费来源单一,多靠上级财政拨款,村庄投入甚少;同时通过对村庄的调查发现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表现为运动场地匮乏。在 30 个有效村庄样本中,各类体育场地个数合计 57,村均拥有体育场地 1.9 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约为 3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 0.18 平方米(见图1)。

2 对我国农村社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模式的构建分析

针对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服务方面存在的经费投入不足,人均场地低等问题,本文结合农村地域、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式、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等,提出采用连动型、自治型、依托型、产业型、互动型等模式,从而促进农村体育服务的发展。

2.1 依托型发展模式

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是由教学单位负责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开展工作的模式即为依托型发展模式,该教学单位主要以大中专院校或中小学校为主。学校里的体育资源较为完善,不仅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作指导,还有健全的健身场地器材,将学校作为农村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具有显著优势,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式支持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工作的开展: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当中;由体育教师担任社区体育的指导工作;学校场馆器材在节假日期间对社区居民是免费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但学校在调动、组织社区体育资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2.2 连动型发展模式

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农村村委会带动各生产小组、生产队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工作的模式即为连动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农村社区体育服务所采用的主要发展模式,农村村委会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倡导者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起到协调、监督、调动的作用,

连动型发展模式是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可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但该模式存在缺乏持久性、连续性的缺陷。

2.3 自治型发展模式

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以村民自发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模式即为自治型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中体育协调委员会是唯一官方机构。由社区颇具影响力且热衷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的个人或单位成立专门机构,由其负责发动、策划、协调并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但该发展模式因缺乏行政管理部门的威慑作用导致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随意性,难以形成有效、持久的凝聚力。

2.4 产业型发展模式

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将农村体育产业作为服务体系构建的载体,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以开发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健身俱乐部、文化发展公司以依托的,使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趋于产业化,该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小康社会工作的全面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更推动了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3 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体育文化构建研究

3.1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做好体育文化传承工作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可以在社区文化中融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使农村社区文化得到极大的丰富,形成多元化的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发挥到最大。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应该将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结合人文特点、地域环境的基础上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将农村社区当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新载体,在新载体的传承中焕发生机活力。将赛龙舟、赛马、斗鸡、放风筝、踏青、扭秧歌、舞龙、踩高跷、舞狮、踢毽子等传统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引入到农村社区当中,使农村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得到丰富扩充,使农村社区的居民在活动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3.2 增强社区体育文化活力,紧跟时展潮流,做到与时俱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迎来了信息化的全新时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被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业领域,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创建了更大的信息平台及发展空间。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紧跟时代信息化发展潮流,保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先进性、时代感,通过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来推进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进程,增强社区体育文化活力,使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组织机构更加快捷、简便、实效,构建信息化的社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模式,使社区体育文化的服务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并使社区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3.3 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坚持低碳生活的健康理念

之前我国很多农村为追求经济高效益而忽略了生态环保问题,使周遭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以牺牲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翠绿的树木为代价的,农村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在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农村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通过宣传使其树立低碳生活的健康理念,将环境保护意识和低碳生活理念渗透到场馆设施的使用、规章制度的修订、标语口号的宣传、农村社区体育器材的方方面面,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刘振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下山东省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64-65.

[2]马大慧,王小垒,李文辉.新时期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04:15-17.

[3]张俊伟,苗苗,郑卫民.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发展模式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01:55-59.

[4]范传芳,王颖,葛庆焕.制约山东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因素及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03:7-11.

【作者简介】

上一篇:保险市场范文 下一篇:国防经济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