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区域经济范文

时间:2023-05-18 16:23:41

农村区域经济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1篇

1.经济规模较小

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农村经济规模比较小,城乡经济比例为“二八结构”,即超过80%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城市,而农村区域经济仅仅站到20%左右,而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样明显。农村区域经济规模小的客观现实意味着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在经济发展实力不够,这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先天不足。

2.产业结构落后

农村产业结构比较落后,从一二三产业结构来看,农村第一产业比例比较大,而二三产业的比例比较小,这反映出来了农村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我国农村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有限,集约生产经营还没有普及,这导致第一产业本身生产率不是很高,同时二三产业的落后也拖累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3.经济发展不均衡

从农村区域经济内部发展情况来看,同样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情况比较强严重,东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要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目前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非常落后,绝大部分的贫困地区都是中西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也基本上集中这些区域,这种不均衡对于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负面影响。

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阻碍

资金、人才、设施等是经济发展的三要素,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滞后,主要就是因为这几个方面要素的阻碍。

1.金融支持阻碍

资金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落后,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金融体制还不够完善,这导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不足,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阻碍。我国绝大部分的金融机构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金融服务供给非常有限,金融机构数量更是稀少,农村居民以及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需要基本上得不到有效的满足,而目前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没有必要的金融支持,势必会影响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质量。举例而言,一个农民要承包土地,扩大经营,但是因为贷不到款,就难以采购扩大规模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设备。

2.人才资源阻碍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人才资源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资源要素,可以说目前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农村人才资源数量少、质量差的客观现实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少、教育质量较差,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更是的严重匮乏,这导致了农村区域高素质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农村地区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比较弱,没有人愿意到农村地区工作,同时农村地区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情况,这进一步的加剧了农村地区人才的短缺,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举例而言,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因为人才短缺就很难在农村发展起来。

3.基础设施阻碍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阻碍,我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一直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存在大量的历史欠账,诸如交通设施、文娱设施等等都与城市之间有着较大的落差。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导致了各种资源运输流动受阻,同时更是对于地区的招商引资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毕竟对于投资者来说,基础设施是其非常看重的一个条件,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很难吸引到投资者,经济发展自然也就是无从谈起。举例而言,如果农村交通设施不完善,农产品加工后不能通过便捷的交通及时输送到各个地区,则会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三、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针对目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人才、基础设施阻碍,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努力,有效地破除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

1.给予大力金融支持

金融未来将会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农村金融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的构建与农村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农村实际情况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我国金融资源要适度向农村下沉,国家出台相应的金融扶持政策,来鼓励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进行网点设置,开发出来适应农村需要的各种金融产品,为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2.加大人才资源开发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就是要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的人才资源队伍,从而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资源发展的需要。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政府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将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要求进行挂钩,加大人才资源的供给。同时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需要农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提供给人才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及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农村来工作。

3.注重基础设施优化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要做好基础设施优化的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地区的基础设施,举例而言,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根据地区道路建设规划,坚持适度超前的建设原则,不断完善交通体系,从而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于地区招商引资来说是一个利好,可以不断增强地区的投资吸引力,从而带来更多资本流入,有力的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展望未来,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这客观上要求农村地区正视经济发展的困难以及阻碍,树立坚定的发展信心,从金融支持、人才开发以及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去不断努力,力争为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32-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加速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巩固基础政权,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县一级的农民占大多数,农村占很大比重,所以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更多地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强市之基在于强县,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强则全市强。

1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开放经济是出路

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也不是封闭经济,在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县域经济更多地表现为开放型、外向型经济。开放性是县域经济固有的特征。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仅仅在县内配置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才能最大范围地集聚发展能量。依靠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这条路子必须坚持走下去。

2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树立区域经济思想

实现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等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化的完善和提高,区域经济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

3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克服原有行政体制上的缺陷

据权威部门调查,在现行行政体制下,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缘于在处理政府间的关系时,只关注权限大小的区分,而不重视事权范围的分工。县级本应突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往往被其他职能所弱化。而在政府层级设置上,我国现施行的五级政府管理体制,行政环节过多,县级自过小,财力弱、负担重,缺乏经济发展的自和积极性,且地县争利严重,不利于县级因地制宜履行职能,导致运行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大和行政资源流失。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市级机构,实际上更多是起上传下达的作用,这样多了一个环节,不利于政令的畅通。另外在某种程度上讲,二元经济结构已成为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表现和原因,致使农民很难成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所以体制创新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形式、新任务和新的发展也要求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要有新的突破。

4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紧密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重点和难点都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要积极承接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辐射,特别是产业转移,不断增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乡村经济加快发展;乡村经济要在接受县域经济辐射的同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县域经济的产业分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从实践看,县域经济发展不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不会得到迅速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就要放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县域经济这个重点,突破县域经济这个难点,统筹城乡发展,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的办法提升农业,发展比较优势,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村牧区全面进步。因此,只有从县域经济自身的发展上找出路、求突破,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5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国家要给足政策

结合区域政策,制定发展县域经济的专门政策措施,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做了较大的动作,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最新的《珠三角规划纲要》等等,这些措施,虽然多多少少提到了县域经济,但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对县域经济的指导性不强。为此,国家要进一步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制定专门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措施。

6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加强资金支持

中央财政设立直接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并整合各项支农资金直接对县域,并要加大省管县试点范围,在适当的时机实行省管县。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积极争取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农民信用合作和民间借贷。

7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创造核实条件

县域经济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的空间依托,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为此,中央要大力实施“三化”战略、落实全面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之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路。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县域经济才能取得战略意义上的真正发展。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3篇

数据来源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入户调查结果。每省样本250个,样本总数达1000个。调查对象在性别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以18~49岁的中青年为主(占总数的66%),从事种植业和农业相关职业者占多数(达94.4%),初、高中学历者居多(达67.6%),家庭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和20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0.4%、38.5%。总体来看,研究样本在农户中分布较为合理,能正确反映农户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具备本研究所要求的基本特征。

二、结果与分析

1农村气象信息需求差异的方差分析运用SPSS软件的方差分析(ANOVA)功能,检验了“经济发达省份”与“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气象信息使用现状与需求的地区差异显著性,具体包括气象信息总体需求程度、气象信息内容的使用现状与需求、获取气象信息渠道的现状与需求,手机获取气象信息内容的现状以及气象部门应该优先改进的工作等7个方面。总体来讲,农户对气象信息的总体需求程度具有明显差异,并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经济欠发达地区64.4%的农户表示“需要”或“比较需要”气象信息,比经济发达地区(比例为47.8%)高出16.6个百分点。

2农村气象信息内容的使用现状分析气象部门为农户提供的气象信息包括天气实况、预报、预警及气象科普知识等。无论是经济发达省份,还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常规天气预报都是农户获取最多的信息,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比例达到98.4%,比经济发达地区高出9个百分点。与此相反,经济发达地区农户获取天气实况、灾害天气预警、农用天气预报的比例较高,均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省份,比例差分别为27.1、16.1和8.1个百分点,并且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受访者中58.9%的人通过手机获取气象信息,进一步分析手机获取气象信息的内容发现,经济发达省份农户通过手机获取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比例为56.3%,较经济欠发达省份高出近20个百分点,这可能与江浙地区经济发达,手机气象预警覆盖面广有关。

3农村气象信息内容的需求分析从气象信息内容和气象部门优先改进工作2方面,反映了农户对气象信息内容的需求。农业生产、农时活动、农业病虫害相关的气象预报信息是农户对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需求,其中农业生产天气预报需求最大,占比在80%左右。关键农时天气预报和病虫害爆发天气条件预报的需求地区差异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比例为77.8%、69%,均高于经济发达地区17个百分点,这可能与经济欠发达省份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大、农户可采取的防灾抗灾手段较少有关。在气象部门优先改进工作方面,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最希望的是提高预报准确率,占比接近90%。与此相反,延长预报时效的需求则地区差异明显,67%的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对于气象部门延长预报时效的需求强烈,达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1.5倍。

4农村气象信息获取渠道分析农户获取气象信息渠道的现状与需求。现阶段,农户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是电视,其次是手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比较集中、单一,以电视、手机为主,其他方式的使用比例不足10%;经济发达地区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多样,除电视、手机外,广播的使用比例达57%,报刊的比例达到25.5%,网络的比例达到24%,电话、农村大喇叭的比例为18%。为了了解农户对获取气象信息渠道的需求,调查中还设置了“当灾害性天气发生时,您最希望通过哪一种渠道获取气象信息”的单选题。分析发现,当灾害性天气来临时,电视是农户最希望的信息获取渠道,其次是手机,其他渠道的需求程度较低。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希望使用电视渠道的比例为49%,较经济欠发达省份低14个百分点,而广播渠道的需求则高11.8个百分点。2类地区对手机渠道的需求基本一致,但这与使用现状差别较大。另外,气象信息员队伍的需求程度还很低,如何加强信息员队伍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经济发达省份与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户对气象信息需求的对比分析发现,农村气象信息需求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当前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与农村居民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本研究得出的气象信息需求及特点,对于气象和农业部门有效推进农业气象信息化建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努力缩小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现状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当前,由于农业气象科学发展水平和业务技术能力的限制,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农户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中,专业服务产品匮乏,常规天气预报代替专业服务产品的问题严重,因此,建议气象部门加强农业气象预报方法与技术的研究,提高农业气象条件的预报能力,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尽可能满足农户需求,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基础气象保障。

2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气象信息的针对性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投入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直接影响了信息服务能力和农户抗灾能力,影响了气象信息需求。经济发达地区农户获取农用天气预报(27.1%)的比例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19%);与此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使用关键农时天气和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的需求高于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气候变暖,旱涝、农业病虫害发生频率可能增大,抗灾能力较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将经受更大的考验。因此,建议气象部门更多关注经济欠发达省份,加大特色农用气象产品的研发投入,开展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间的成果共享,促进农业气象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3重视经济水平对农村气象预警信息手段的影响电视和手机是农户最希望的气象预警获取渠道。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对电视渠道的需求(63%)高于经济发达地区,对手机渠道的使用率(35.6%)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气象预警信息的投入力度,进而影响了预警信息覆盖面,造成了农户对手段需求的差异。因此,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的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充分发挥农村“户户通”数字电视等媒介的作用,同时要提高手机预警的覆盖面;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水产、渔业份额较大的省份,要保持广播渠道在预警信息传递的作用。

四、讨论

本研究选择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四省为研究区域,根据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分区探讨了各类地区农村居民对于气象信息的需求,最终得出2类地区农户对信息内容和获取渠道的需求具有明显差异和地区特色。该研究结论对于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参考价值,有助于信息服务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但是,本研究还存在以下局限性:

(1)仅以4个省份为例进行了个例研究,未涉及其他省份;

(2)仅研究了气象信息需求的省际差异,并未进行市际、县际差异的深入研究。

在今后的研究分析中,应从广度和深度2方面进行拓展研究:一方面要增加个例验证,将研究范围扩大至全国,进一步考察结论的普适性;另一方面,要将研究区域细分到市县级,以期得到更为精细的气象信息需求,为农村气象信息化建设提供详实资料。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滞后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65-01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已得到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已由1978年113.6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5153元,增长了约45倍,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尽管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现阶段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多重制约与困难,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十分明显,且基本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使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好的实现“富民”这一目标。

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数千年来,我国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全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差别明显。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随着历史的推移,我国经济重心有北方地区逐步移向东南地区。东部地区地理、气候、土壤条件、交通等均具有先天发展优势;而西部地区多山丘沙漠,气候干燥,生态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且与外界信息交流贸易往来受限制,发展相对落后。即使同省区内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问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并且相较于城市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滞后的。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高,区域经济产业层次较低。中国作为有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许多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仍无法摆脱传统的经营模式,农业仍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多数农民失去了务农的兴趣与动力,纷纷进城打工,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多为年龄大的或能力较差的,劳动力整体素质明显较低,并且大多数农村区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生产分散,规模效益低,从而使得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非常低。

第三,中央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支持不足,农村县区乡财政困难突出。由于国家财政对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的要素特别是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供给不足,造成我国农业及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尽管已推进多年,但至今仍成效不大。大多数县区乡财政入不敷出,使得基层财政风险不断累积,许多县区乡财政都维持在温饱水平,或有不同程度拖欠工资问题,用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等办事能力非常有限。

三、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首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要自谋出路,充分利用农村区域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并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根据地方差异,寻找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发挥特长,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打造出属于本地区独一无二的特色产业。除此之外,要有敏锐的战略眼光,结合自身发展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抢占先机,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投资。

其次,发展地方高校科技人才优势,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活跃农村区域经济。结合当地实情,充分运用地方高校资源,加快农业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制定相应技术人才培养政策,围绕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进行科学研究、示范推广等,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劳动培训和输出作为战略产业来对待,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地区科技与高校人才优势,推进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再次,因地制宜,多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向前发展。未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这就要求在发展中要按照各自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并将农业多样化模式、特色产业模式、农村工业化和商贸化模式4种模式进行有机结合结合,灵活运用,力求走出一条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发展道路。

最后,构建稳定的农村区域经济财政支持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村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政策工具,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结合加大资金、技术、信息等供给,加大对农村区域社会事业及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于条件,从而确保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面对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难看出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断研究探索,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发展进度,因地制宜,找出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向前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达到“富民”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鲍宏礼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

[2]张玉萍; 张亚龙; 农业高职人才培养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科技资讯2007(28)

[3]袁夕辉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交通建设 区域经济 影响

一、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我国的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条条大路通家门”的目标,但是仍有部分农村无硬化公路,而且大部分路面状况较差。在新的世纪,全国农村公路的里程数量和服务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提高,全国乡镇基本实现了路路通,而随着各地区的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那么作为支线公路网的农村公路的发展日益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二、农村公路建设的意义

农村公路的建设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最广大地区的长远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引领农民能早日实现小康社会,以及农业能早日实现现代化生产经营。而且投资环境的农村地区,可以有效地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进而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同时,农村公路网络的建设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农民的出行,促进不同地区的交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物质基础。而且全国的公路建设水平是国家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没有完善的公路网络系统,就不能实现各地区的物质与人员的流通,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三、农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公路建设对农村工业化的影响

农村工业化是实现农村的农作物的生产、加工、物流的一体化建设,促进农作物的深加工,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另外,农村的工业化将涉及到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的发展,有效扩大市场的空间,向其他地区的人们提品与服务。公路能加强农村工业融入城市工业,加强农村工业的对外交流[4]。农村工业部门在农村工业化的内涵界定中被宽泛的包含了农村非农业产业部门,所以其范围广泛,与广大农村有着紧密联系。城市工业有着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工业发展的丰富经验,一旦公路建设就能使城乡工业交融,实现城乡工业优势互补。

(二)公路建设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将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公路建设。完善的农村公路会产生的聚集和辐射的发展效应,这样才能促进落后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会带动城镇化的发展,而农村的城镇化也需要进行完善农村公路建设,所以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而农村公路建设就可以使各个分散的农村有效连接起来形成大的城镇,这样人们就可以进行有效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交易,从而可以衍生出很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而可以解决农民的工作问题。

(三)公路建设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需要先进的农业技术的传播,需要大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同时需要有一个巨大的销售网络和消费市场。而无论是从生产、销售还是消费来说,都需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而农村的公路建设可以为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物资的运输通道,促进农业技术的快速传播,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的销售网络,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效率。因此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科学信息的交流,另一方面有效地加快农副产品的流通,改变农民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这样也可以促进种植业、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还可以完善与优化农业产业的结构,逐步增加农民收入的水平。可以说农村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而且农村公路的建设也极大地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适应与应对市场需求,从而在市场中找到发展的方向,进行规模性的生产经营,这样就会形成系统的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必须做好宏观上的整体规划,仔细研究公路建设的优先区域,既要平衡区域间的关系,又要讲求投资效益,避免浪费 比如,有些村庄可能需要生态移民,就不要修建公路。因此农村公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但是要求绝对不能降低公路的质量。所以农村公路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农民关心的问题,规划之前征求农民的意见,根据本地区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规划,以满足农民的需求为目标。另外要有重点地投资改造现有的公路建设项目,要尽快实现农村之间的互通工程,认真做好乡镇与乡镇的公路连接工作,实现一条公路带动农民的发展致富,从而促进农村公路建设的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农村公路建设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那么就必须要先实现农村地区的公路建设,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参考文献:

[1]孙威.农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朱润之.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孟凌雁.莱芜市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杨光.农村公路建设对沿线区域发展影响分析及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建设;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为早日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目标,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出台了《乡村振兴科技支持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这一系列政策作为新时期指导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举措,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产业振兴、社会建设、农民增收具有科学引导效用,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使乡村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产业发展一片向好,农民整体生活情况得到极大改善[1]。在新时期,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向着更高层次目标迈进,找准工作要点,有必要结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1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

农村与城镇地区截然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社会现实,都决定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伴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现阶段,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例如处理垃圾,一些地区的做法过于简单,仅在乡村固定位置修建了垃圾场围挡墙,并未及时清运垃圾。尤其是随着一些地区畜禽养殖业崛起,养殖场随意堆放畜禽粪便的情况尤为严重。无论是大棚种植业、大规模畜禽养殖业还是农村旅游业等现代新型农业的发展,都对环境有较高的要求。生活垃圾、养殖粪便长期在户外大量堆放,对农村整体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土地板结、水源污染,这不仅会对种植业、养殖业创收增产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降低农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1.2农村产业结构布设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单一、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导致农业市场效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抑制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广大农民受传统农村生活生产思维、习惯的影响,对传统谷物种植业、畜牧养殖业过分依赖。缺乏创新发展意识,限制了农民的生产作业方式方法和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如今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的社会现实。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6949万t,相比2019年增加了565万t,其中总产量较大的谷物、粮食、蔬菜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以糖料、油料、豆类等为代表的经济类作物,虽然年产量和播种面积也呈现了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与谷物、粮食、蔬菜等传统农作物相比,在各项数据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及饮食习惯变化,社会对糖类、豆类等农作物的需求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结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农作物产品供需矛盾。

1.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通过总结近年来农村建设工作可以看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一直是困扰广大基层干部的一项难题。具体表现为随着我国各地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受市场经济影响,一些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城市发展。这部分人在城市务工、生活,谋求更好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但这一情况过度发展,造成了农村现存剩余劳动力不足的窘况,导致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缺乏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衍生出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增加了农村社会养老、教育负担,会大量消耗农村本不充足的发展资金,由此造成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缺失,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

2农村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完善对策

2.1优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综合能力

农村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吸引更多社会优质资源流入,就需要以崭新的面貌吸引资源。优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助于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综合能力,是农村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结合上述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强化政府监管力度。结合现阶段困扰农村的突出性环境问题和各部门工作重点,将整治任务逐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在乡政府、环保监察部门的共同管理下,全面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对涉及的违章违建、环境破坏等问题要依法严惩,充分彰显法律权威性。不断提高农民环境整治的思想认知,使其自觉遵守农村环境整治规定,不乱堆、乱放、乱建。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乡为单位筹建生活垃圾中转站,并依照各地实际情况添置垃圾转运车,对各村垃圾场堆放的生活垃圾要定期进行清运。加大农村科技投入,开展农业生产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将秸秆、畜禽粪便等进行统一处理、加工为可利用的沼气资源。

2.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布局,提升农村经济整体效益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逐渐从对单一农产品的需求,转向了对高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实质来看,市场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为农业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布局,提升农村经济整体效益水平[3],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的政策扶持、引导力度,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改革试验区建设,充分彰显示范基地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着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乡镇政府的号召和组织下,广开农村产业发展“大门”,吸引专业大户、龙头农企、农技组织与农村建立合作关系,在传统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经济朝着多领域、多层次延伸,为第二、第三产业及现代工业在农村地区的崛起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要在农村原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结合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化生产作业的特点,细化农业服务,成立专业农技小组提供农技服务。还需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流转土地规模、流转年限在一定数量范围内且一直从事农业生产的合作社,要结合其土地流转数量、配套机械设备、标准化生产程度、吸收转出土地农民数量、农资购买量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这样不仅可以消除部分中老年农民群体种地难的困扰,又可以通过规模化农业生产带动一大批有干劲、有想法的农业大户崛起,可谓是一举两得。

2.3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内动力

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的主要组成者、建设者,政府引导政策、社会资源支持仅能够从外部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来实现。为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要将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项重点任务,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动力[4]。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在农技部门、学校、技术组织抽调专业人士,定期在农村开展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农业法律知识等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养水平,使其逐渐成长为有思想、有干劲、有能力的新时代农民。二是要高度重视高质量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辐射效用。在一系列人才发展保障性政策的辅助下,使广大农村大学生能到农村创新创业,在农村找准自身定位,将自身才干应用于农业生产,为农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突出性问题,对农村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我国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社会现实决定的,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变,只能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逐步缩小差距,引领农村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各级党组织、政府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我国农村发展成绩斐然,村容村貌、产业、教育、文化等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扶贫攻坚的助力下,长期困扰一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改善。这说明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形势一片向好,虽然依然存在问题,但难以阻止农村大跨步式向前发展的脚步。在未来的工作中,农村建设工作者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砥砺前行,严格按照党中央政策号召、指示,逐步做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工作,助力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冬云.依兰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20(8):57-59.

[2]付振刚.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展望,2020,16(7):32-34,39.

[3]刘婷.我国农村特困地区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5):64,63.

[4]初同伟,祁伟伟,高军,等.新常态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34):1-2.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7篇

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发展阶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将有限资源实现最佳配置的体现,也是农村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生产的区域化,有益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标准和指导;有益于“品种、知识、科技”三大更新工程;产品易集中收购和销售;容易实现效益农业致富农民,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综合易县的自然地域、农村经济现状和农业产业化情况,将易县农村经济划分成农业资源产业经济区。依据各区资源产业经济特点,进行产业定位,分区发展。

一平原农牧资源产业区(Ⅰ):位于易县东部山前平原,总面积300.1km2,涉及易州、高陌、凌云册、塘湖、裴山、高村7乡镇,119个村,45862户,160966人。具有气候适宜、地势平坦、土壤质地良好、水资源开采便利、粮油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等特点。

1.产业特点:农牧产业占主导优势。本区是全县的粮油主产区,粮油产量分别占全县总量的55%、60%;也是供应县城居民消费的蔬菜生产基地,生产量占全县蔬菜总产量的44%;全县的肉牛育肥、良种肉牛繁育、秸秆养羊示范和瘦肉型猪基地均分布在本区。粮油和养殖生产在全县农业中占有突出位置。

2.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耕地和农作物秸秆饲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油、菜种植与畜牧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实施以“三元”种植模式为特征的结构调整方案,形成以农养畜、以畜促农、多业互补互促良性循环的农牧产业区,成为北京农副产品(蔬菜、畜产品)的直供基地。

3.区域发展措施:①龙头建设。重点扶持塘湖肉牛产品加工、正四方牧公司、广源养猪场等项目。②优化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占地结构,改“二元”为“三元”种植结构,实现种植与养殖互补、效益共赢的产业链条。③强化水土资源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制土地锐减势头;严格控制水资源污染;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④增加科技投入。重点推广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农业常规技术,提高科技含量。⑤适度规模养殖。采取公司加农户,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路子,家家参与产业化经营,形成千万个小家与大产业互动的局面。⑥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抗灾防灾能力。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健全防雹、人工降雨体系。做好灾害预报预警机制,提高应变能力,为农业产业化“保驾护航”。⑦发展乡镇工业。重点建设舍龙城花岗岩开发、天然板材工业园区、康元林木科技有限公司和亚林板业有限公司等项目,继续完善良村铸造和桥头三类建材工业小区建设。

二平原丘陵传统工艺手工业产业区(Ⅱ):位于易县东南部,总面积44.9km2。涉及尉都、凌云册和裴山三个乡镇,19个村,7908户,28545人。区内农业气候适宜,土地条件较好,拥有砚石矿特色资源,以此构筑了易水古砚的产业基础。

1.产业特点:①鞋垫产业已成规模。东庄鞋垫加工产业起步早,是在市场引导下,由农民自发参与兴起的。从业人员之多,生产规模之大,销售范围之广,已占领东北、西南等国内市场,还远销俄罗斯等国。东庄鞋垫产业现已辐射到了塘湖、凌云册、裴山等乡镇村,形成了名副其实、颇具区域特色的产业经济。②易水古砚久负盛誉。易水古砚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世人青睐。生产历史之久且久负盛誉。已形成了石料开采、雕刻、销售为一体的采、加、销产业体系。产品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大中城市。制砚产业已呈现出越做越强之势。鞋垫、砚台的年产值占全区非农总值的40~50%,由此使农民增收10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9.1%。

2.发展目标:以鞋垫、砚台产业为支撑,以其品牌效应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健全服务组织为保障,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冲出国门打入世界,把该区建成带动全县农村经济的传统手工艺特色经济区。

3.区域发展措施:①健全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管理。成立县、乡、村三级砚台、鞋垫产业协会,对资源、产品、市场价格等进行统一管理,完善营销网络;成立专业合作经济实体,有效解决单家独户经营规模小、实力弱、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提高产业整体的凝聚力。②培育龙头企。以“龙头企业加小作坊或农户”的形式进行产业化生产,规范加工标准,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产业活力。③实施精品战略。坚持以生产精品为主流的产业发展策略,以精品创品牌,以精品占领市场,以精品创高效益,使精品成为整体产业内部活力的动力源。④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砚石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也是易水古砚产业的基石,应给予特别珍惜。统一规划,科学开采,杜绝资源浪费。⑤加强宣传。尤其要加大对我国南部大中城市宣传覆盖面。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优势,把产品信息推向全国和全世界,使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产品,以此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丘陵林果旅游资源产业区(Ⅲ):位于易县最南端,总面积160.2km2,涉及独乐、山北、塘湖、管头四个乡镇,43个村、12987户,45549人。山区、丘陵、平原俱全,具有土地类型的多样性。林业、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有省级狼牙山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森林公园。

1.产业特点:①林果业是该区的特色产业。以生产水李为主的设施林果在独乐乡已悄然兴起,人均果树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约70%来自林果业。独乐乡已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林果专业乡。果品总产量占全县果品总产量的近20%。②旅游业系该区的第二主导产业。借助狼牙山部级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旅游景点的机遇,区内旅游业呈日趋火热之势。2003年旅游业给当地农民人均增收200元左右。

2.发展目标:依托县校、乡校联合,实施科教兴乡、兴区域产业战略,不断提升林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冲破营销瓶颈创新品牌,实现林果生产品牌化、旅游资源配置功能化、蔬菜生产产业化、生产经营标准化,把该区建成全县林果产业的领头羊、旅游产业的生力军。

3.区域发展措施:①创建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狼牙山果脯厂,谋划柿果储藏、加工企业和地膜芸豆深加工企业。②打造知名品牌。集中精力从生产、管理到市场营销,全力打造1至2个品牌,以精品取胜,使产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高知名度的品牌。③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根据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标准,尽快出台适合易县操作性强的可执行标准,并付诸实施。以全面提升林果产品质量。④加强市场建设。重点建设狼牙山果品批发市场,扩大场地规模,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市场管理,净化市场环境。规范岭东和石家统果品产地市场,作为狼牙山市场的延伸。⑤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农家游质量。重点建设索道、道路、绿化、环保设施、餐饮购物服务等配套设施。规范颇具农家特色的农家游,以增加旅游品种,弥补区内服务设施之不足,提高旅游区的整体功能。

四丘陵牧业杂粮产业区(Ⅳ):位于易县丘陵地带,总面积546.4km2,涉及高村、裴山、塘湖、白马、流井等10个乡镇,119个村、32521户,111572人。具有适于旱作种植较大面积的旱地,气象条件适宜,土壤环境条件好,饲草资源丰富等资源特点。

1.产业特点:①小杂粮产业已渐起步。该区是全县小杂粮生产的集中区域,小杂粮产量占全县小杂粮总量的47%,其中甘薯占全县总量的34.2%。区内建有谷子、甘薯和旱作农业精品示范园。已形成全县甘薯和谷子两大生产基地。②畜牧生产初具规模。牛、猪、羊饲养量分别占全县饲养量的25~26%,家禽占22%。区内建有百泉养牛、养羊精品示范园,瘦肉型猪场2个,家禽养殖场16个,家禽存栏18490只。

2.发展目标:抓龙头带基地,抓示范创品牌;抓生态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抓服务组织建设,促产业协调发展。将小杂粮纳入产业化轨道,创具有绿色认证标志的小杂粮品牌。发展草业,挖潜秸秆潜力,以草促畜,实现种植与畜牧产业互促互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发展措施:①提高小杂粮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成立小杂粮专业协会,对小杂粮生产进行协调、指导,确保小杂粮生产有依托,加工有方向,销售有目标。②强化小杂粮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增加科技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着力发展绿色、有机小杂粮。谋划龙头加工企业,实现加工、包装增值,提升档次,创出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③发展草业,恢复草场植被。实施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改良草场6万亩,人工种草4万亩。

五丘陵林渔游资源产业区(Ⅴ):位于易县中心地带,介于丘陵与浅山过渡区域。总面积218.3km2,涉及梁格庄、西陵、大龙华、安格庄4乡镇,40村、10404户,35874人。具有山地和丘陵双重地理特点。蓄积着全县95%以上可养水面资源。.有以山水为景的南湖和龙湖、以生态景兼道教文化的云蒙山、科教兴村的柴厂华夏第一村和最具近代文化特色的清西陵等。集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一体,是全县旅游功能较完善、旅游品种最多的区域。

1.产业特点:①统揽全县水产养殖于一区。渔业是本区的优势产业。全县水产养殖95%的资源和产量均出自本区,渔业产值占该区农业总产值25.6%,占全县渔业总产值的92.6%。②旅游业蓬勃发展。该区旅游业堪称全县旅游业的“龙头”。景点多,品牌多,功能较完善,旅游直接收入占全县旅游总收入的81.2%,综合收益占91.4%。

2.发展目标:发展林草,改善生态;挖潜水面资源潜力,提高水产养殖产出量;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整体功能。把该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水产丰富、风光秀丽的水产之乡和旅游胜地。

3.区域发展措施:①发展林草,改善生态。景点周围适度发展观赏树种和经济林种;景区中、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保土固沙;配合实施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保护项目,改良草场,为发展牧渔业奠定物质基础。②改造中低产水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开发不同水层资源发展立体养殖;科学施肥,提高水面肥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水产品科技含量;适度发展网箱养殖,以其高投入获取高产出、高回报;完善经营机制,培育加工企业,使渔业生产纳入产业化轨道。③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整体功能。加强休闲度假、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龙湖碧枫斩度假村、南湖旅游综合开发和中义村度假村等项目。④加大宣传力度,创旅游品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多渠道、多方位地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创旅游品牌,以此推动全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六浅山林牧矿资源综合产业区(Ⅵ):位于易县西南部,总面积721.8km2,全为山地。涉及管头、七峪、甘河净、坡仓、乔家河、良岗等9乡镇,74个村、13157户,42404人。区内局部小气候明显,林、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分布广泛。

1.产业特点:①林业生产的突出位置。该区是全县林业生产的重点区域之一。干果产量占全县总量的23.9%,其中板栗占60%,花椒占54.65%。有林面积位居各区之首,占全县的27.6%。②畜牧业是实施易县“西繁东育”战略的仔畜繁殖区,每年为东部平原区域提供大量仔畜。畜牧业产值占全区总值的42.6%。③矿产建材业发展迅速。金矿、铁矿采炼和花岗岩大理石开采加工发展迅速。有各类开采加工企业140家,从业人员3010人,产值达到28200万元,占非农总产值的52.1%。

2.发展目标:以植树种草、改善生态为基础,以发展畜牧、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为着眼点;以发展矿产加工、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区域经济为目标,建成易县西部生态环境良好、牧业生产兴旺、矿产业发达的林、牧、矿协调发展的综合产业区。

3.区域发展措施:①植树种草,改善生态。植树造林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飞播与人工造林、水保与经济林三个结合。搞好退耕还林,确实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改良草场,尽快提高植被覆盖度。②丰富山区绿色土特产品生产。柴鸡生产推广以放牧为主及相配套的饲养技术,提高肉蛋的“野味”,迎合消费者心理,满足市场需求。干果生产要扩大栽培数量,加强对现有果树的技术管理,提高干果的总体规模和效益。③划区轮牧,科学管理。以村为单位,将牧场划分成若干个放牧区,实行轮封轮放。倡导舍饲圈养,减轻对草场的践踏和压力。④规范开采行为。严格“矿产法”,打击无证采矿、越权越界等违法行为,对矿山实行统一规划,科学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⑤优化资源配置。引入专业勘探队、投资商、项目与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与环境,实行集约化经营;抓综合治理,尾矿回填和矿区绿化,实现开发与治理同步。

七浅山林牧矿电游资源综合产业区(Ⅶ):位于县城西北边界地带,总面积470.26km2,全为山地。涉及紫荆关、南城司、大龙华3乡镇,50个村,10878户,33968人。区内气候温凉,林牧和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独一无二,旅游资源特色明显。

1.产业特点:①林牧业是该区的基础产业,其产值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46.5%。②矿产业发展迅速,建筑砂、黄金、大理石、铁粉、麦饭石等生产均占据全县矿产业的半壁江山。年产值15190万元,占本区非农业总值的51.3%。③小水电已成为全县水电事业的支撑,对全县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④旅游是近年来形成的一个朝阳产业。以紫荆关景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景点的开发已初见成效。与清西陵景区相呼应,对全县旅游业产生了良好的互补作用。

2.发展目标:立足资源,放眼市场,抓招商引资,促地方经济。以矿产采加和荒山拍卖为突破口,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为起点,以旅游开发为后劲,把该区建成林牧同进、矿电并举、旅游互动的林、牧、矿、电、游协调发展的综合产业区。

3.区域发展措施:①加强科技培训,普及农业常规技术,并改善提高农民对合理开发农业资源的认知能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②发展绿色农业。改善土壤环境和理化性状,保持水、肥、气、热因素协调。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科技含量。使绿色成为农业的主调。③林牧资源协调利用。科学实施封山育林,保护天然植物;加大人工造林,加速荒山绿化。牧业实施划区轮牧,以草定畜,适度舍饲,永续利用,实现林牧并进。④培育龙头企业。扶植南城司杏仁加工厂,谋划小杂粮、干果、柴鸡蛋等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矿业重点建设紫荆关东明石材开发、国际博览厅、胜利村铁矿厂等项目。⑤整合矿产资源,优化开采结构,提高开采技术含量。做好环境监管,采用适用的环保技术,确保开发治理同步、经济与生态共存。⑥增加投入,加快水电、旅游产业发展。加快紫荆关六级水电站、胶东口水电站和琵琶台水电站建设。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注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绿色纯天然产品等,实现旅游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八深山林牧生态旅游产业区(Ⅷ):位于县城西北部边界,面积71.5km,全为山地。涉及蔡家峪一个乡,5村,898户,2482人。区内气候凉爽,环境宜人,林牧资源丰富,有颇具生态特色的旅游资源。

1.产业特点:①林牧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林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7.5%。林业既为本区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全县重要的林产品生产基地,生态西北大门的守护者。畜牧业,人均肉类总产量183kg,居全县之首。人均畜牧业产值1011元,接近一区水平。也是全县獭兔养殖基地。②土豆产业已渐起步。马圈子土豆种植颇具特色,个大、淀粉丰富,面甜适中,口感颇佳,深受市场亲睐,是当地的优势品种。③生态旅游迈出可喜的一步。已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整合,修路改善了交通条件,来此旅游的人数逐渐多了起来。2003年旅游收入25万元。

2.发展目标:以生态建设为着眼点,以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为突破口,以生态旅游开发为杠杆,以致富农民为目标,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奠基、绿色生产搭台、旅游开发唱戏”的发展战略,把该区建成林牧生产无害化、生态环境优良化、旅游产业特色化的林牧生态旅游第一区。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路径

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组成的合作金融组织,也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筹集农村闲散资金来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为农民服务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效果显著。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和乡镇政府都有巨大的金融需求,但由于农业资金投入短缺,当前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体,如何立足农村市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很多农村,现代化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大规模开展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村个体经营,加大了对资金的需求量。但当前的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1农村区域资金需求与供给不平衡

农村信用社因为贷款种类多、手续简便、放款及时等优势吸引了大批农村客户,成为支持农村区域经济的主要力量。但随着近年来金融结构的调整,四家国大商业银行工、农、中、建逐渐收缩机构网点,农行也撤消了在县城以下的全部农村网点,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市场资金需求中呈现“孤军奋战”的局面,其所承受的资金压力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进一步弱化了支持农村区域经济的作用,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服务转向城市,这更增加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区域经济的压力。农村信用社从支农的主要力量变成支农的“孤立军”,其有限的资金无法满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导致供需不平衡。

1.2农村信用社服务体制不健全

很多农村信用社存在服务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不配套,扶持政策不到位的问题。我国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密度低、交通条件落后等因素,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分散、金融市场分割不能形成相应规模,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无法适应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地区由于没有完善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致使农村信用社在放货过程中成本偏高,缺乏相应的物权保障,增加了借贷风险。其次,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制度要求在发放贷款时,通过抵押或信用贷款,而农村信用社在向农民和企业发放担保贷款时,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或抵押物,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广大农户和中小企业正常享受金融服务。

1.3资金不足,无法加大支持力度

农村信用社由于结算渠道狭窄、结算手段落后、汇路不畅等问题,在金融行业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而社会上很多人士对农村信用社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在农村信用社存款有很大风险,导致很多资金雄厚的优良客户都不愿意在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农村信用社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仍无法吸引一些黄金客户,无法很好的组织稳定性较好、成本低的行政事业单位前来存款。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加入争夺农村储源市场的行列,成为农村信用社强大的竞争对手,农村资金分流严重,农村富余资金无法被农村信用社有效吸纳。很多农村信用社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存贷比例失调、信贷资金极度匮乏,无法加大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1.4信用环境差,逃债现象严重

由于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当前农村信用社逃债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农村用户和企业对借贷,不能很好的守信自律,在借贷到期时认账不还或赖账,甚至有部分借款人或企业有意、恶意逃废债务。少数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处理农村信用社金融债权问题时,为维护地方和部门的利益,纵容企业和用户逃废债务,严重损害了农村信用社的利益。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长期被这些不良贷款占用,大大降低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效益性,不仅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更阻碍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具体路径

2.1加大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

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工作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首先,政府部门要尽快落实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帮助农村信用社消除资金压力,提高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其次,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农村信用社筹集资金,并把该区域的涉农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对于限制农村信用社开户或存款的相关规定要及时撤销,帮助农村信用社吸收更多的农村富余资金,防止农村资金外流。同时鼓励和引导各企事业单位、团体到农村信用社存款,充实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储备。

2.2以市场为导向,完善金融服务体制

农村信用社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找准支农信贷市场定位,切实提高自身实力,通过积极的措施来提高自身经营效率和支农水平。同时,也应积极完善金融服务体制,适应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金融服务上有所突破。例如可以开通全国通存通兑、银行卡等各项便民业务以带动服务质量的总体改善,提高同业竞争力和吸储能力;注重市场营销模式,消除歧视性政策,加大对优质客户的公关工作,同时增加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团体的农村财政性存款比重,在与政府及其它经济组织合作的过程中中,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信用资源来获得充分的资金来源,以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

2.3拓展服务领域,增强资金实力

农村信用社在逐步完善已有信贷产品的同时应及时总结经验,拓展服务领域,开发有当地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增强自身资金实力。如可以开发适合农民消费特点的耐用品消费、住房建设等消费贷款产品,同时开发适合农户产业特点的大额农贷和适合中小企业实际的生产性贷款,探索和拓宽农户抵押物的范围。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创新将不同类型的信贷产品组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综合高效的信贷服务。针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实现贷款、票据兑现和应收账款融资等方面的配套服务。

2.4健全信贷保障机制,营造良好信贷环境

建立有效的信贷保障机制是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的制度保证,首先建立信贷担保机构,设法让民间或政府出资作为信贷担保基金,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进行担保。当借款人没有能力偿还贷款时,担保基金可以代偿,这样很好的减少贷款风险;其次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一个贷款保险机制,贷款时企业对无法担保部分进行投保,当企业不能归还贷款时,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保险金获得收益,弥补损失;第三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村信用社抗御风险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间资本创业,通过启动民营资本缓和农村区域经济对信贷资金需求的压力,分流农村信用社资金风险。要营造良好的信贷环境,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信用社平时可以以创建类似“信用农户”评比活动的方式,提高用户的信用意识,各级党政干部也应该成为守信的模范,配合农村信用社维护信贷安全,为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做表率。

三、总结

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希望农村信用社注重改革创新,融入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中,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韩正清.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10,09(01):89-90.

[2]詹继生.新农村建设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J].江西社会科学,2011,08(3):76-78.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 农村经济关系问题 改善建议

前言:我国作为世界级农业大国,全国大概有65%的人口源自农村。因此,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管理工作的首要突出问题。而同时,农村教育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者尤为积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的经济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问题更是得到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以此提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早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工作之一。

1.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

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区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相互循环的良性系统。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农村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系统循环不畅,影响到国家到农村的整体规划,良好发展。因此,农村教育与农村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内部联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建设的重要互动机制。

从农村教育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农村的区域经济发展是决定农村教育改革实行情况好坏的重要条件。农村对教育改革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要以经济水平作为最基础的保障,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动力;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改革的大力推广,也完善了经济结构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使农村面临更多的经济业务范围。而经济收入的渠道增多了,自然人们的生活也得以改善。

2.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难题

2.1 农村教育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村教育结构早已不能适应时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农村教育落后遏制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象普遍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农村教育体系中,缺乏美育教育老师。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老师充足,但是音乐、美术、体育等美育老师,师资严重不足。造成农村无法全面开设学生应有的教学课堂,不能做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二,农村教育教师团队现状颇令人担忧。目前,农村教育中许多教师一人兼任数值,例如,语文老师兼任体育老师或者是美术老师等等课堂教学,造成基础知识教学与艺术教学,缺乏系统专业的教师做指导,形成农村教育分流困难,无法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由于农村教育结构的缺失,严重造成农村素质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无法做到想协调。

2.2对教育的不重视和教育经费的缺乏,造成农村教育的缺失

据我国教育权威部门统计,一个学生从接受学前教育开始到完成高中素质教育,平局每年的最低投入约为2千左右,而大学阶段的教育投资约为1万元左右。而接近50%的农村家庭拥有两个孩子,一般家庭对这种规模的教育经费已经难以承受,要支付两个孩子教育经费的农村家庭,更是难以承担,对于这种规模的开支,早已超出他们的最大承受能力。就造成农村家庭无力送他们的儿女去接受高等教育,部分学生也存在中途退学的现象。

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随之为农村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农村家庭生活好了,但是对教育的观念仍旧未改变。虽然农村父母可以负担起教育索花费的费用,但是让然为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部分农村父母,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是靠天吃饭,靠地赚钱,经济收入增多了和教育无关。对于个人经济的增长属于更多劳动力的在地工作的结构。正是因为农村父母对教育意识的单薄,不肯为农村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条件,也造成农村教育往往不能符合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需求,长久以往势必遏制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与我国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3.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的几点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在我国领导、政府的大力促进之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遏制教育发展的成因,给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瓶颈,解决工作刻不容缓。

3.1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重新定位农村教育结构改革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为农村建立良好的经济结构、良性循环机制,势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保障手段之一。因此,针对农村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工作,也势在必行。在农村教育改革中,应该重新构建农村教育提醒,将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农民对自己教育的实际需求是上入手。对学校的教育机构开展,灵活式,开放式教学和对学生的跟踪式服务。

3.2 加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师资力量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农村家庭无力承当教育支出的情况。我国政府,因该发挥政府教育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做好教育保障工作,以政府强制手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有困难的家庭,免受学生的杂费,提供住宿伙食费,帮助其完成学业。同时,加大教育重要性的宣传,让农民正确认识到农村教育对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农业科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有所长,以学致富。从而有效的做到农村教育的大力推广。

同时,提高农村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完善农村教育体系的各个专业的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以此吸引更多专业、合格的优秀教师支教到农村中来。在完善各个学科专业教师的同时,也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农村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与农村教育改革的良好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内在联系。农村教育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引导力,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又是农村教育改革赖以生存的基础支撑力。因此,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以此强化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21世纪农村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前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龙井仁. 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J]. 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03) .

[2] 孙立群. 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03) .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农村 其余经济 差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大国,由于自然、社会和经济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空间开发历史差异所形成的发展差异,客观上存在着发展进程、发展水平等各异的众多区域。对于中国经济区域的划分,目前最为通用的是将全国划分为3个不同的经济区域:即东部经济发达区、中部经济次发达区、西部经济欠发达区。随着农村现代化的推进,特别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大地带的农村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成倍增加,农村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并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而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农业结构畸型以及农产品产地与加工工业、生产区与消费区严重脱节的状况,农业布局日趋合理。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加之中国农村生产力整体水平仍然很低、农业技术装备落后,科学技术、文化、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失误,使得一些区域内优越的自然资源不仅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反而遭到破坏,三大经济区域内农村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反而越来越明显。

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成因

(1)农村居民收入普遍不高。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村居民收入偏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①农业的生产效率不高。农村中的大部分青壮年受到了经济利益的驱使,都选择了外出打工,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生产率。②城市与农村之间未建立良好的贸易组织与贸易机制,并缺少有效的贸易互动,农民并未能在贸易活动过程中取得理想的利润与收入。③农村整体较少的收入使得农村未能有足够的资金生产投资,在银行贷款方面,周期较长,利息较高时贷款过程受到了较大阻力,促使农村的经济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

(2)农业生产要素流动不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拥有的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具有充分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作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自然资源作用下降,农业增长主要来源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各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组合比例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村未能认识到这种变化,再加上本就落后的人力资源与高科技技术,使得我国农村广泛存在生产要素流动不畅的问题。

(3)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人才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还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农民收入与劳动者文化程度正相关。因此,对于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建设,人才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致使相关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得不到有效改进,生产效率低下,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给予其技术支持,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生产劳动率,同时还能有效的解决农民的转业问题。与此同时,国家相关政府应结合农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与部署。积极推进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以充分发挥科技技术的优势。利用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优势,建立全方位的经济体系和特色的农业经济。以最大限度消除贫困,维护农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就生产投资而言,政府应当出台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企业对农村进行投资。并充分发挥银行职能,对农业的开发进行扶持,使农村信用社以及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适当调整自身的运营目标,提高服务质量,把农村吸收的存款尽量投放到农村经济的建设中来。

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农业生产要素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取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等。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流畅,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保障。因此,中央政府相关部门不仅应创新农村土地管理机制、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换机制和农村人才培养机制,以激活各农业生产要素,更要建立起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人才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因此,国家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将农村课程改革纳入到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中,把科普知识以及有关的医疗卫生知识投入于日常教学,并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相关的科普宣传。同时,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并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以最大限度的促使其开放思想意识,转变市场知识观念,达到提升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各区域的协调发展。而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人才、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不畅所造成的。因此中央政府只有发挥其调控作用,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各区域的发展战略、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才能有利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振芳.国外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分析[J].世界农业,2013(09).

[2] 李含宝.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吉林农业,2012(09).

上一篇:刑事政策范文 下一篇:市场期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