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2-26 18:30:15

农村农业信息化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1篇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提出“大十字形农业”,一横道是由植物生产业、动物生产业、微生物生产业构成的;一竖道,分做上下两截,上截为“农业服务业”,下截为“农产品完成业”[2]。可见,农村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相对城市而言的。农业是一个行业概念。农村建设不仅包括经济建设(主要是农业生产),而且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大十字形农业”,其生产过程虽然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但是产前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等和产后的加工、销售等突破了农村地域,有的环节甚至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域。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因此存在区别。当然,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又是相互交叉和互为促进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信息化肇始于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有力地推动农村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交易、消费等各个环节全面地发展和应用,迅速地改造传统农业,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3]。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和涉农数据库建设不断加强,各种政策相继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农民信息素质得到提高,因地制宜的各种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出现。这些为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又为农业信息化发展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农村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又进一步促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大力改观,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实现农业信息化在空间上向老少边穷地区的拓展。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不仅在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等方面相互交叉和互为影响,而且二者最为重要的建设主体与服务对象都是农民。无论是农村信息化,还是农业信息化,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农民主动参与信息化建设和自主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让农民分享信息革命的成果。从更广义的层面讲,农村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一样的———提高农民信息能力与让农民分享信息化成果,解决困扰中国发展的“三农”问题,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在理论研究上不断拓展和在实践探索上不断前进,二者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来显著,相关研究者和主管部门于是提出“农业农村信息化”概念。农村农业信息化这一概念是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不断演化和融合的产物,涵盖了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合称[4]。当然,农村农业信息化绝不是农村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国社会信息化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2004年—2013年的10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特别是,2009年科技部、中组部、工信部联合启动了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2010年工信部、农业部、科技部、商业部、文化部共同制定了《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2011年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研究者和主管部门虽然并没有明确给农村农业信息化下一个定义,但是,各方面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达成了基本共识: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现实选择,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因此,农村农业信息化是指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农民个人的发展,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实现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过程。《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提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成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建成条块结合、高效服务的基层电子政务,建成一批形式多样、方便适用的农村科技、信息、文化服务网络平台,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根据以上建设目标,《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提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基层电子政务进村、现代农业信息科技发展、电子商务拓展和新型农民培训是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6大内容。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结合山东、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广东、重庆等7个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实际情况,笔者进一步研究提出,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应该包括:(1)以“三网融合”为核心的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电视广播和电话“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快“有线宽带到村”、“无线宽带入户”建设,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和资源共享,提高信息通道利用率与设施水平。(2)以信息资源整合与集成为基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省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信通、科通信、供销通、呼叫热线等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建立以省级平台门户、信息服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共享为核心内容的农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与提升农村民生、农村科技、农村商务、农村政务、农村金融等五大服务能力,解决“最初一公里”问题。(3)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层服务站、农家书屋等为主体,整合各部门建设的农村信息服务站点,按照“五个一”的要求(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等为依托,建立专业信息服务站。基层信息服务站应该成为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渠道,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环节。(4)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探索建立健全公益化服务为主、市场化服务为辅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长效机制和总结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位一体”(公益化的农村服务体系、社会化的农村创业体系和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3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在思考农村农业信息化问题时必须正视自己身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只有在把握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作出适宜中国国情的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战略选择,确保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有序、可持续发展。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具有以下特征:

3.1长期性

农村农业信息化的长期性源于“三农”问题发展和信息化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农村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现在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再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还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若从更长远来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继续关注。再从信息化自身看,它是一个不断实现信息技术创新,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有效交流与共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推动工业社会(工业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因此,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是与“三农”发展和整个社会信息化相伴相随,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5]。

3.2动态性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也不例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将不断向前发展,从农业信息化到农村信息化,从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村村通,从一般的互联网技术到云计算机、物联网等技术等。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不断地进行探索[6]。正是由于农村农业信息化具有动态性的特征,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必须坚持动态发展的观念,认清其在每一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明确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在动态中不断调整、不断发展。

3.3复杂性

与其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相比,农村农业信息化更具有复杂性。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由于中国纬度跨度大和地理环境多样,各地农业生产在品种、规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复杂多样的农村农业生产类型和特点是农村农业信息化推进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农村社会生活的角度看,由于不同的空间地理位置和风俗文化,使得中国农村生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农村农业信息化不可能采取大规模、无差异的方式,而只能采取地方性的推进模式。从信息资源整合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农村农业涉及面广和管理部门多,目前涉农信息资源分散在农林渔牧、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商务、气象、环境保护等政府部门以及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和各类农业院校中,如何整合这些资源,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机制上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同时,分散在广大农村中的信息资源也缺少一个组织系统和运行机制进行整合和开发。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复杂性。

3.4公益性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区域分布不集中,组织结构较松散,因此,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成本比其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成本要高很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和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农业弱质产业的特性决定农业增效困难、农民收入偏低和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既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也没有技术能力来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农民支付能力的缺乏以及中国“三农”发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农村农业信息化只能作为公益性事业,由政府采取公共投入,以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向农村社会成员免费或半价提供,才能够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7]。

3.5高效性

农村农业信息化旨在促进“三农”发展,同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村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生产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中提供快速便捷的技术指导与信息咨询,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细型转变,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农村农业信息化可以实现对农村环境的实时监测,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配方施肥、科学用药、节约用水、健康饲养、无害化处理等农村生产生活中的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信息化解决。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农村农业信息化能够提升农村民生、农村政务、农村金融、农村科技、农村商务等方面的服务能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生活品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2篇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3.2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都是属于现代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要是实现农村的发展快而好,实现农民富裕。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农村信息化以及农业信息化两者的建设来促进的。新农村的生产发展,主要是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实现,而农村信息化又可以给农业信息化提供决策的依据、提供生产人才、还能解决信息化后的一些问题,农村信息化是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物质保证,这就需要农业信息化来提供,农村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有效的结合可以更快的促进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3篇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快速推广和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地获得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的重视。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其发展已经不再是传统那种仅仅依赖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来决定生产效果,而是更多的取决于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程度,也就是农业信息化的程度。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农业信息化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上作用非常明显和有效。不仅如此,农业信息化在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规模化、产业化等方面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方式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目前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农业信息化建设对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农村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实现农业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并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生产逐渐向自动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大量运用信息技术还能够极大的提高其生产产品的科技含量,可为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其二,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否具有一套良好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合理有效的信息服务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的信息服务机制也才能够更好的、及时准确的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各种相关技术和服务支持。例如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为广大农民或农村企业家提供实时准确的市场信息,这样农民或农村企业就可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从事各种农业生产,产品也将更加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广大农民和农村企业也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而且构建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能够很好的为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使农民群众能够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其三,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村经济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经营能够极大的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在农业生产过程的各环节中,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大大提高其劳动效率和降低生产过程的成本,还能提升其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这些都是利于农村经济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理论模型构建

如何得到农业信息化指数,是构建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关于信息化程度的评测方法,目前在国际上主要由信息化指数法和波拉特法两种。其中信息化指数法是由日本经济学家小松琦清首先提出来的,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设置各种与信息化相关指标因素的值及各指标在信息化指数评测中的权重,最后计算出信息化程度。这种评测方法在指标划分、指标权重设置及其计算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波拉特法的主要特征是它将信息部门看作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独立因素,并通过信息部门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结果及相关信息形态的转换来测得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的比例,也就是该经济形态下的信息化程度。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调查的数据难以确保真实和准确,而且对信息部门的划分也不明确。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阶段,也有着我国特殊的国情,因此在进行我国农村信息化程度的评测时,不能直接使用上述的两种评测方法。因为我国农村的实际统计数据并不完全符合上述两种测评方法。在构建模型时,为了降低模型的复杂程度,也为更清晰的说明要研究的问题,文章对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在文中只考虑劳动力的数量、资金投入的多少和信息化的程度三个重要要素,这三个要素都是影响农村经济产出的关键因素,其中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资金投入和农业信息化程度与农村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函数表示:Y=F(L,K,I,t)(1)在式(1)中,Y表示农村经济的产出,L表示农业劳动的投入量,K表示农业资金的投入量,I表示农业信息化的程度,而t是时间变量,表示不同时期各因素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其中本文对时间t是以年度作为计量单位的,这也符合我国统计的实际情况。研究未对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劳动投入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农业资金投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虑。因此,可以对(1)式根据时间t进行全微分,整理后可得:YY=αLL+βKK+γII+C(2)在式(2)中:YY表示农村经济产出的增长率,LL表示与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相应的劳动投入量的增长率,α表示劳动投入量对农村经济产出增加中的弹性比率,而αLL表示与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相应的劳动投入量增加引起农村经济产出增加的增长率,C表示除劳动、资金和信息化三个要素之外的其他影响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的各种因素综合。其中KK,βKK,γII,β,γ都与LL,αLL,α类似。通过式(2)可以清晰的知道农村经济产出增加是由劳动投入量、资金投入量和信息化水平三方面共同作用产生的。因此,只要我们知道劳动投入量、资金投入量和信息化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增长中的弹性比率,也就是α,β,γ的值,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求得劳动投入量、资金投入量和信息化水平分别在农村经济产出增长中的贡献率。而式(2)中α,β,γ的值可以运用统计学中的回归分析法估算得到,得到α,β,γ的值后,就可以获得各要素对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其中农业信息化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用符号CI表示,其具体计算公式为:CI=γIIYY(3)

三、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的数据是以我国中部地区2009—2014年间农业领域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该模型分析这个时间段内农业信息化水平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其中,关于这个时间段内的农业信息化指数,也就是上述模型中的农业信息化水平I的值研究采用参考文献5中对农业信息化指数的计算方法。这里的信息化指数也就是上述模型中所指的农业信息化水平。由于现实的统计数据与上述模型中的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能直接将基础数据放在该模型中使用。因此,在运用该模型进行测算前,文章对我国2009—2014年间农业统计年鉴中的相关基础数据根据模型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归类和整理,并将整理好的数据信息在SPSS统计软件中运用统计学中的最小二乘法对上述式(2)进行回归分析和参数求解,得到式(2)中α,β,γ的具体数值,其测算出来的具体结果如下所示:YY=1.678LL+0.567KK+0.152II+0.068(4)其中式(3)的回归判定系数R2=0.995,说明该模型拟合的程度较好。因此,就可以根据式(3)得出2014年该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对该年农村经济产出增加的贡献率值,经过计算其结果为26%,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得出同期农业资金投入量和农业劳动投入量对我国农村经济产出增加的贡献率值,其分别为52%和22%。而在同时期的相关发达国家中,农业信息化水平在其农村经济产出增加中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0%以上。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经济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所以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此外,通过式(4)还可以认识到农业信息化水平指标项γII的系数γ是大于零的,可见中部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的增加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且促进作用还非常明显。尽管农业信息化本身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和具体的形态,但农业信息化在减轻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成本、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以及农产品的质量等方面都有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四、结论及对策

通过对上述实证分析结果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农业劳动投入量、农业资金投入量和农业信息化水平都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三个要素,而在这个三个要素中,农业信息化水平是其中最能对农村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影响的要素。由于农业信息化自身的特殊性质,使得其在提高农村经济中的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配置方式以及减轻农村经济中的生产劳动成本和管理经营成本等方面都能够比其他两个要素发挥出更为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需要以农业信息化作为主要手段,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努力提升农业信息化的水平,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业信息化水平的程度是以该年度农村信息业务总量来衡量,其中农村信息业务的具体内容包括电话业务、互联网业务、邮政业务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想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需要从多方面上努力。首先,发展农业信息化需要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改变其传统农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并使其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还需要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运用多种途径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建设,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构建一个适用我国实际情况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其次,发展农业信息化需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更多合格的、优秀的农业信息化需要的专业人才,从而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方面的保障。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缺乏大量的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这也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最后,我国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要寻求一条符合我国农业领域实际情况的农业信息化道路,而不能只是盲目的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如果只是盲目的照搬国外农业信息化经验是不可能真正提高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有时候反而会阻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必须要以我国农业领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独有特色的农业信息化道路,这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047-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新形势下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1]。2005―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六年强调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十年来,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支撑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已基本实现。截至2009年底,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中国所有的行政村(见表1)。2009年,全国开通电话的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的比重分别达到99.86%和94.3%[2]。中国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截至2010年底,中国移动已累计为8.9万个偏远村庄开通移动电话,帮助行政村通电话比率提高约8个百分点,达到100%;自然村通电话比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94%以上[3]。近年来农村电信通信水平(见表2)。

2.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农业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截至2009年底,农业部及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农业网站。2009年,中国农业网站的数量达到31 108个,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 681万人,全年新增2 220万人,年增长率26.3%。截止目前,涉农网站已有18 000多家,其中政府建设的网站4 000多家。农业数据开发和应用工作取得良好的进展。目前已开发应用的各类大型农业数据库67个,如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三电合一”共享数据库等。

3.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中国各地适农业务和平台推广迅速。“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基础性综合信息平台已覆盖全国。截至2010年底,中国移动12 582“农信通”客户超过5 000万,成为广大农民获取涉农信息的重要窗口和生产生活的好帮手;信息终端进乡入村初显成效,信息下乡活动进展迅速。2009年6月,全国已有6 526个乡镇开展了“信息下乡”活动,共建成乡镇信息服务站7121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点44 314个。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在15个省份的1.3万余个乡镇开展信息下乡活动,并基本实现“一乡一个信息服务点,一村一个信息服务点,一乡一个互联网站,一村一个网上农副产品信息栏目”的“四个一”目标,全国1/3的乡镇建立了乡村信息服务体系。

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进程,因而“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才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所以“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离不开信息化;协调农村经济和国家社会发展,构建政务公开网络系统,促进“基层民主”需要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乡风文明”需要信息化。

2.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重要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行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民生活宽裕,这就要求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过程[4]。推进农业信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实现新农村的“生活宽裕”目标,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可使农民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收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各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农业信息化可使农民借助于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服务,使农民获取涉农信息。为农民提供求职招工、供求买卖、政策法规、气象农情、农业科技等信息服务,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首先,加快“三电合一”和“三网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电”和“三网”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加大省级平台、地级平台和县级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其次,探索多样化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基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建立县信息中心、乡信息站、村信息员的三级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培育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环境,创新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模式。

2.以农业信息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要以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加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深入开展涉农数据库建设,完善电话语音与短信服务系统,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二要依托“三电合一”项目,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提升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三要依托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思维和工作思路,不拘一格地开展直接的、针对性很强的农业信息服务。

3.加快农业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加快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农业信息化软硬件技术标准、农业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制定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库的兼容与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农业信息人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为此,一是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对现在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二是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制度,并让他们参与农业信息系统研制和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决策服务,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5.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增强信息化支撑能力。第一,用农业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形成。要积极推进3S技术、农业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自动控制技术等在农田作业、良种工程、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畜禽饲养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第二,用农业信息化推动电子政务。逐步完善政府农业网站建设,加快涉农电子政务信息应用和普及。第三,要积极推进农业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营销平台为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贾崇吉,周应萍.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9):58-62.

[2] 周宏仁.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13.

[3] 徐涵.中国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N].经济日报,2011-03-07(3).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5篇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诸多发展的有利条件,正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但也应当看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整体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一是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目标不明晰,工作重点不突出,还没有把信息化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上来。也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比较简单。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也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对信息的主动寻求意识不强,信任度也相对较低。网络信息由于其成本高和数量大不易辨识的特点而没有大面积普及,部分地区的农民对定制短信服务的热情不高,不愿花钱买信息。二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不足。目前,各级财政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安排份额较少甚至没有安排,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加上各地资金筹措力度各不相同,影响了信息化设备的购置和配备。同时,农业信息机构建设乏力,缺少开展信息服务的经费。

1.2农业信息化服务缺乏地域或产业针对性

近年来,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地域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集群的趋势。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系统是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联合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聚集各行业人才资源,围绕各地区农业优势和区域特色产业,衔接商务、物流等服务系统开展而来。但目前,各地尚未依据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建立符合相关产业发展特色的信息服务系统。

1.3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从相关资料分析可知,当前基层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相对较低,有很多不是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员,导致无法快速、完善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信息化培训,尤其是缺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无法有效地从网络上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影响了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

2加强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明确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职责,制定农业信息化规划,使每年信息化建设有目标、有任务,把农业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农业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业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2.2加大宣传力度建议

充分利用已经在农民当中形成可靠宣传效果的媒体,在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方面加强宣传力度,以引起各类不同群体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

2.3完善投入机制

农业信息化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财政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议在农业专项经费中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比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各级财政应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等建设数字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2.4加强队伍建设

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要加大培训力度,尽快建立一支由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队伍。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人员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农业信息化 服务 新思路 湖南

近十年来,中央1号文件都提到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各地区信息化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每年的发展指数持续增长。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732,比上年增长11.51%。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现状

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村新型工业化都迫切需要信息化支撑。2011年3月,科技部、中组部、工信部三部门同意湖南省开展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2012年,《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湖南省要全面推进包括信息化在内的“四化两型”建设,要努力打造包括“数字湖南”在内的“四个湖南”名片。信息化始终是湖南实现富民强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要全面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发挥示范作用。

根据湖南不同区域和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笔者选取了洞庭湖示范区和湘西示范区,采取非结构式访谈法,就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其现状如下:

“12396”热线的建设处于初步阶段。经过与电信部门积极协调,湖南在2008年内,成功在全省14个市州开通了“12396”热线,并解决了多个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以及长株潭通信一体化升级改造的问题。目前,全省所有移动、联通、电信、铁通、网通用户均可以拨打12396。全省电话均按市话收费,并取消了电话区间费。虽然12396已全面开通,但是各县12396拨打次数目前约为100~200次/年,并且只有当农民需要辨别产品真伪或农忙时才会想到12396。同时,在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下,个体农民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较底,大多数是专业合作组织为了找销路,获得更多收益,才会想到利用“12396”。这些都表明在湖南省的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服务热线虽然不断地普及,但它的利用率还有待提高。

服务宣传力度不足。农村农业信息化对于农户而言,需要政府做大量的宣传。自2011年怀化和常德成为示范市以来,试点县的宣传意识不断加大。调研过程中,沿途看到很多宣传标语:如“信息支农,信息富农”、“常德农信通,种养都轻松”等。在一定程度上,这为农民提供了了解农业信息化的渠道。但是,调查发现,真正知道并了解这个电话的农民人数并不多,很多知道的人也会误把这些宣传当作生活信息而不加以重视。

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不足。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要有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当前,由于针对信息化的教育和培训不足,湖南省从事农业信息服务人才总量还不够,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人才比较缺乏,现有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这种现状在乡(镇)、村表现得尤为突出,难以适应农业信息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服务评估制度不完善。在湖南省有些县已经开始重视农业信息化的考核工作,对于信息化服务已设立了相应的考核评估方案,明确了上报制度。对信息员进行单独考核,如某调研县设信息员若干名,每年进行一次评估,先由信息中心提报,再由县农办审核,对先进个人、单位进行奖励,根据信息员报送质量和数量的多少,每年进行信息员考核,并联合电信企业赠发电话充值卡。但是,90%以上的县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也没有完善的评估体系来进行监督。显然,目前农村农业信息化绩效持续完整的评估制度还没统一。

建设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新思路

“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农村信息化服务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模式。可以在乡、镇形成“一办五中心”模式,将计生、财政、综治、规划、农技、农机、安监、经管、统计等近十个部门、站所综合在一起办公,使之成为集党政办公室、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治安全维稳中心、农村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和农业服务中心、规划建设服务中心于一体的“一办五中心”,采取政务公开,集中办公。

多级联动的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农村信息服务应采取“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省一级建信息服务平台,市里设信息服务中心,县设信息服务站,乡镇设综合信息服务站,村设信息服务室,形成以科技部门为主导,多部门协作,省、市、县、乡、村多级联动的农村科技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户可以通过这个体系了解产品信息。当农户拨打电话时,由信息员及时解答;若无法直接解答,县里可派出专家团队进行服务,农户根据个人需要,通过电话连线进行咨询。

产业化的服务方式。新的服务思路要求有新的服务方式。农村信息服务可采取“龙头企业+信息中心”的服务方式。县乡可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当农民有信息需求时,只要进入中心,就可以了解到所有信息,如生产、销售、市场等相关信息。服务中心可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多家企业联合,以物联网的形式,通过信息网,共同对农户进行服务。

完善建设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加强投入。政府作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农业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和应用水平。但是单独靠政府完成这个大工程难度很大,所以,需要有一部分第三方机构参与信息化工程的市场运作。政府可以利用项目资金,招商引资等方式,进行信息化行业建设。同时,要明确政府和第三方机构的核心,设定明确的指标任务作为量化指标。若县一级的投入作为存量,那么增量可以从县财政里设信息化专项经费。同时,也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给不同级别的企业设定进入的“门槛”,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企业,制定目标,这样前期投入会越来越少,而收益会越来越多。

进行资源整合。农村农业信息化的资源整合,从软件方面来看,是指信息的整合,从硬件方面来看,是指基础设施的整合。一方面,信息的整合可以通过各部门各自提供信息资源,并签订资源共享协议,从各涉农部门单位的网络服务器上获取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实现信息内容和网络资源共享。除这些之外,还包括项目整合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整合是指通过统筹该地区的网络环境和不同系统、不同部门建成的信息场所与设施,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传输通道和接收终端,实现资源与网络设施的对接。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农村信息服务属于公共事业服务范畴,理应由政府来主导建设,因此政府应该在示范省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现在政府信息办负责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办应协同政务中心,作为信息技术平台,在不增加人力物力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资源,通过网站的完善,提高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农户提供更多农村农业信息咨询的渠道。另外政府可根据各地设置的机构情况,在各行政区域内成立由主管领导为组长,由相关业务部门、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及下一级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检查、考核和评估工作。

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为了加快农村农业信息化,需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主体,结合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科技特派员、乡乡有网站工程等服务模式开展对接服务。在前期服务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多模式整合服务的机制。

提高农民素质。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中,农民作为最大的受众,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政府及各级部门应该以提高农户参与农业信息化的积极性为目标,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着重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促进农村农业信息化高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让农民自觉注重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加强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加大互联网应用技术培训的力度,教育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和操作技巧,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

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农业信息化服务不仅需要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精通信息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还需要这些人才能够形成一支具有创新能力、贴近基层、了解农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所以,健全的服务人才队伍必须要实施良好的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来引导信息化服务人员。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应规范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时间等内容,并针对各项服务提出相应的奖罚措施,以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内容,使农户、专业大户、企业等能够更好更多地接受到信息服务。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技术;新农村建设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渡期,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我国的农业发展必然是朝着农业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转型过渡期,我们应该着力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提高农民的科学水平与自身素质,逐渐完成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以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充分利用,取代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盲目性,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工作重心。虽然我国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其整体素质偏低,在农业生产中达不到对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出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盲区,最受到重视的反而是物质成本的投入。在以信息带动起来的新农村建设当中,广大干部群众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陈旧理念,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把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工作的重点,着力培养出大批以信息武装头脑的新时代农民代表。

一、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信息化就是要在农民生活消费、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农业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带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步伐。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化,首先就要进行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农业的信息化进程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保障与开展前提。与传统的耕地少与配置不合理相比,现代化的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得不全面改进,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

要做到农业信息化,首先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管理,改过去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改包揽一切的宏观调控为行政干预的适当引导等。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外,要切实做好农村的信息化发展,就必须调动农民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好生产经营工作;同时,农民的自身素质与生产技术需要不断的得到提高,才能在现代化的市场竞争中根据市场需求决策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其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农业的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信息化的主体仍旧是农民,做好信息化发展,也就相当于是对传统农民进行了一次信息教育,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与自身素质,最终表现在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上。

二、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坚持两个原则

1. 坚持面向需求、服务“三农”的原则

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根据市场情况、农民需求和农业发展实际,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合适的信息服务方式,着力提高农技部门的服务质量,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努力增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能力。

2. 坚持以人为本、以用促建的原则

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在教育投资有限的条件下,建设一个现代化信息平台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最有效办法。以提高应用能力作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用得起和方便、实用、有效”放在首位,把推动广大农业经济主体特别是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作为导向,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培训和推广应用力度。

三、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举措

1. 加快“三农”信息商务平台建设

政府应组织涉农部门和涉农企业及相关的大专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有益的合作,为农民提供切实需求的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实用交互式的信息咨询与服务。

2. 建立农业信息站,为农民普及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电话、互联网、广播、信息栏等方式,向农民传播各种信息,并对农民需求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及时更新;利用“数字农业网”等农业专业网站,以相对合理的组合方式,相互链接,方便农民和相关单位访问查找,不断提升农业专业网站的效能;把单向的传播和交互式的咨询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经常组织一些农业专家上门或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使农业信息站成为集技术咨询、信息、技物结合、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3. 建设“农民信箱工程”

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通信运营商的技术设备,统一规划建立实名制“农民信箱”,采用实名制登记,广大农民、农技人员、涉农企业和其他人员都可申请注册使用。注册用户能够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双向交流,快速、便捷地获得各类科技、市场信息和系统提供的服务,并要求每个用户所的信息真实可靠。

4. 推广“三电合一”模式

“三电合一”是指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利用广播电视制作、传播农业节目。通过三方面有机结合,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增强服务的有效性。重点推进农业专业网站等信息平台与地方广播电视台合作。

5. 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要积极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现有的测绘成果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逐步建立包含土地资源、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水利设施、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地理状况、农民承包地管理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活变化也不小,随着各种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给我国的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化社会中,信息是人民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信息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农村人民只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服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拉近农村与城市的距离。针对我国的产业分布情况及人力资源分布来看,发展农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针对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来看,以信息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是最有效,也是最佳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莲香.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J]. 现代农业. 2008(08)

[2] 李道忠. 用信息化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中国农业信息. 2006(06)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影响。

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动力和基本资源,信息和技术将成为农业基础产业之一,农业信息化也可以理解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合理有效的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生产水平,来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充分体现时间就是“金钱”,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需要的信息,谁对信息反应得快,应用信息收益就会更大。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设备深入到农村,与农业有关的农业信息也被农民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近几年信息服务及互联网销售平台信息的传播速度及带来的效应,促使农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转变思想,把农业信息变成生产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消费水平,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奔小康的步伐。下面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情况来谈一谈农业信息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农业信息化促进了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当各种需求扎根落地时,农民的种植经营观念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农业信息平台了解消费者的物质需要和服务需求,很多农民从原来的单一化种植、集市销售走向休闲观光旅游、绿色“庄园”采摘的组合体系,让消费者亲身体验采摘乐趣,农民现场出售特色产品,最大限度实现互利双赢,让消费者舒舒服服把钱花在农村,推动了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经济附加值,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农业信息的发展,促使从事纯农业劳动的人越来越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用外出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利用信息平台成本低、速度快、信息广的特点与购买方直接进行农产品交易,实现了以销定产的种植模式,根据农作物的种植季节特点,农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无公害、绿色植物冬暖式大棚,通过信息平台宣传农作物成长过程、预售时间,全程通过农业信息平台公布,利用闲置劳动力种植农作物,实现农民增收,促进投资增加从而使土地资本增值,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信息在农村的应用从劳动力到资源充分利用到资本的利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

二、农业信息化实现了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

过去由于农业信息的闭塞,农村经济受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与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和经营处于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经济决策时有失误,农业信息的发展使农民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信息,农民按照获得的农业信息提供的质量、品种标准等进行调整种植方向,有效地对现有的资金、土地等资源进行合理的搭配,在买卖过程中按照双方满意的价格进行,从而在交易过程中相对规避了风险,提高了收益。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在农村的应用,政府部门也积极参与,成立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极大地带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主动参加展销,根据市场需求定向种植当地特色农产品,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在市场营销的竞争力。通过农产品展销及农村信息平台,让农民的优质产品从本地成功推向各地,实现了当地农产品跨越地域范围的推广销售。很多农村年轻人利用信息的便捷性定向外出打工,投入到市场经济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创造出对社会有用的价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满足家庭自身生产的同时,利用自身农业技术外出务工增加收入,逐步增强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可以加速r业技术科技化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产工具,农民通过信息渠道和媒体获得需要的各种信息,在生产中得以应用,在应用中把好的经验大力推广并且普及,广泛传播,使更多的农民接触和应用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的科技生产能力和水平,使农业科技在农村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农业信息化正在农业技术科技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农业信息能够提供给农民生产需要的相关信息,让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确保了农产品销售道路畅通,农民也可以把实践中遇到的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农业信息平台反馈给农业技术专家,使得农业信息与农业科技水平的双进步,取得了双赢效果,加速了农业科技化的实现。在新农村的生产中科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科技化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农村经济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壮大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时代变成了商品交易高度流通的经济发展时期,农民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农业信息,农业信息的普及使得广大农民越来越关心农业信息,并利用相关农业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定向种植农作物,不再盲目生产。当地农民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绿色无公害“生态家园买卖铺”平台,销售当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当地部分农民成立了葡萄采摘、石榴采摘观光大棚,建成草莓采摘庄园,还有的村集体为了鼓励农民种植积极性,成立了无花果采摘基地及无花果烘干一体机,形成了产销一条龙,通过农业信息,农民足不出户把种植的农产品销售到各地。农业信息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产业化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城乡居民的思想交流,缩短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随着农业信息进入农民生活中,使农民改变了信息贫穷的信息封闭局面,逐步改善了增产不增收的状况,使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壮大,加快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五、针对农业信息负面影响各级联手治理

农业信息化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有部分农民因为对农业信息的依赖受到损失,由于我国农业信息起步晚,农业信息的应用还属于初级阶段,农业信息存在信息的共性,其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加入一些不属实的“水分”和传播的滞后性,农民不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造成生产经营的错误判断。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农业信息平台伪造虚假信息,给农民造成损失,挫伤农民的再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针对信息的负面影响,农民需要增加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免受损失,政府及执法部门也应该加大力度,联手治理信息乱象,还农民一个安全的生产消费的农业信息平台,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好的环境。再者,目前阶段由于农村信息装备的不完整,信息资源的消费水平还很高,有关部门应该降低信息资源的消费成本,使信息真正普及,成为人人都能消费的起的资源。

六、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农产品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呈上升态势,农产品市场化需要农业信息化的支撑。农业信息加互联网农业订单,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等有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化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资源、生产、市场化等要素运用的提升,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配合,从高耗、低效迈向低耗、高效,逐步提高节约资源的能力。各级政府需要加大管理力度,在农村建立技术培训机构,培B知识化与信息化的现代农民,建立面向农村生产实际情况与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竞争力强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挖掘农村对信息应用的潜力,融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信息经济,以信息经济加速提升农业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信息关系到农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增加农村经济的收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而且还提高了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综合素质,减少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农业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将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组成部分,信息是思路、门路、财路,在今后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加速农业信息化良性循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广大农民必须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发挥农业优势,利用农业信息方便、快捷性等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早日实现社会小康的梦想,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赵昌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2]董增礼.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ED/OL].农业网络信息,2011-05-09.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作用

信息是当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条件,是各级政府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及时、全面地向各级各部门提供信息,是信息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也是发挥其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体现[1]。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利用农村信息化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打造农业生产活动中产、供、销环节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拓展农产品市场,帮助供需双方有效交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2-4]。

1农业信息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建设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有利于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有利于缩短城乡之间发展的距离,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5]。

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化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3]。

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连接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方面。过去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缺乏市场信息观念。由于信息不灵而盲目种植、养殖、销售,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卖粮难、卖猪难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随着农业信息网站的出现,发达地区的农民已经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认识信息的价值,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4]。

4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目标。在现代信息社会,农民素质主要体现在接受、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谁能最先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走在市场的前列,就能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如果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遭受损失。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正是以自身很强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搜集、筛选、利用信息,使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不断地为自身创造发展机会。农业信息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农民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6]。

5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实现电视网、电话网和电脑网的“三电合一”,农民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发展动态。农业信息化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将促使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革,促使农民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6参考文献

[1] 陶长琪.信息经济学[m].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刘丽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主体建设研究[j].理论月刊,2007(11):166-169.

[3] 闵文江,陈保华,侯亮.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图书学报情刊,2006,18(4):19-20,40.

[4] 谷春梅.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情报,2006,26(12):53-54.

[5] 冷崇总.农业信息化与增加农民收入[j].中国经济问题,2002(4):32-37.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建议

引言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成为了继人才之后的又一重要市场资源。信息在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甚至国家竞争力,综合实力及国家安全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农业大国及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国家,农业信息化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来分析农业信息化的利弊,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农业信息化概述

较之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较晚。当美国的多数农民联上互联网,安装了GPS定位系统,用直升机进行耕作管理和打造出所谓的“精确农业”的时候,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发展才刚刚起步。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逐步发展,从最初的以设立统计局等方式带来的以信息采集对象单一、信息采集方式和渠道单一、信息服务对象单一及信息功能单一等为特点的农业信息化初始阶段发展为1992年党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农业信息化迅猛发展态势。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农业信息化在内容、采集形式、信息功能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形成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信息体系,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较西方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信息化本身也还有一些不足,但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二、农业信息化的措施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有关农业信息化的研究近年来也比较多,隋艳颖(2006年)把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1]农业信息化对实现农业结构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定、高效、快速增长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农业信息化的措施主要包括利用新型的科学信息技术如气象卫星技术、气象遥感技术、卫星GPS定位技术、农业专家服务系统、农业自动化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等。[2]通过把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发展中来对农业发展进行勘测、预测和科学指导,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使农民增收,从而实现农业的长远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农业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农业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给农业经济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信息安全等,我们要在运用农业信息的时候注意方法和技巧,在发挥农业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避免农业信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正面影响

首先,农业信息化使农民种植的作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疏通农产品与市场,提高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变为目标式、导向式发展,与市场供需紧密结合。利用互联网,国家农业专家分析等信息手段是农民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进行针对性的生产或养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降低交易失败的风险。农业信息化后农民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以前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转变为与时俱进,适应市场,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2]

其次,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管理水平,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理念去调整和发展农业经济,推动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对实现全国农业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一些农民自发的学习了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发展农业经济的新思路,国家政府通过政策鼓励一些拥有专业水平的大学生深入到农村去发展农业经济及通过电视等信息化的大众媒体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市场需求及发展方向进行推广,让农民足不出户的学习一些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等,使农民在农业生产和发展农业经济中可以在掌握市场或国际大环境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理念来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再次,农业信息化有利于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减小社会两极分化的现状,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平台,充分推广和利用农业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如GPS定位系统、气象卫星系统、电视媒体等,努力使农民更加方面、快捷、及时的接收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大环境的信息,使农民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有个宏观的认识,也使农民在这一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于农民更好的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机遇和契机有重要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科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实现公平,缩小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

最后,农业信息化进程也是促进农村和城镇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可以使农村和城镇之间建立一个互通有无的平台,利用大宗媒体、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互相传递和交换信息,经济发展也可实现互同有无,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如只有城镇才有的先进的和现代化的科技产品可以到农村进行推广销售,相反只有农村才有的绿色无公害农夫产品可运输到城镇进行销售等。通过信息化建设互通有无,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调农村及城镇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较差等原因使农民的农业经济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热情,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其次,部分不良商家和不良分子利用一些农民信息的不畅通性、不完整性对农民进行敲诈,欺骗,对农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其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全和稳定。

最后,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较晚,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省市政府对农民的信息需求了解不够透彻,有些时候提供给农民的信息并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民当时发展农业经济的需要。

四、合理看待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稳定、高效的发展农村经济

农业信息化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虽然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发展农业经济的热情产生了一些负面的而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逐渐普及,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校级影响也会逐步的消除,因此,要争取合理的看待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利大于弊,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协调农村和城镇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云南省金平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隋艳颖 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 《北方经济 》2008(4).

[2]胡春晓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对策研究《商业研究》2007(11).

上一篇:会计信息化管理范文 下一篇:农业现代化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