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范文

时间:2023-03-05 21:40:13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范文第1篇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历史沿革与政府作用演变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发展的历史沿革与政府作用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

1、抗战时期到农村合作化时期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萌芽与发展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些解放区就出现过农民集资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广大农村在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由群众自发集资创办了具有公益性质的保健站和医疗站。而正真出现具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保健制度是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1955年,当时的山西、河南、河北等省的农村在乡政府的领导下,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群众和医生共同筹资建立了医疗保健站,采用了所谓的“合医合防不合药”的合作医疗。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1959年卫生部在山西稷山县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以及1965年中共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等,极大的推动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到1965年底,全国已有山西、湖北、江苏、广东、新疆等十几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县市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并逐步走向普及化。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

1965年6月26日,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提出了著名的“六·二六”指示,要求卫生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广大农民服务,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1966年8月1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合作医疗试点——湖北长阳县乐园公社杜家村卫生室挂名成立,村民每人每年交纳一元合作医疗费,再从农村集体公益金中人均提五毛钱,共同构成合作医疗基金。农民只需要交五分钱挂号费,吃药、看病、打针、治疗不再交钱。为了增强实力、减少开支,村集体划出一块土地,由村卫生室医生种植草药,自制中草药制剂。用所谓的一把草、一根针的原始医疗方式,基本解决了村民缺医少药的状况。1968年底对农村合作医疗经验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肯定,称赞“合作医疗好”,乐园公社的合作医疗经验在全国迅速推广。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载入了《宪法》,1979年卫生部、农业部和财政部等部委根据《宪法》精神于联合下发了《农村健康保障章程》,到1980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从而历史性地解决了广大农村群众长期存在的“看病难”问题。

3、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我国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1979年12月,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了《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实施坚持农民群众自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原则,强调参加自愿,退出自由,适度增加农民群众筹集比例,降低了农村公社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的支持力度。随着80年代农村改革的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来源日益枯竭,农村合作医疗站相继解体、停办或成了乡村医生的私人诊所。据1985年全国十省45县的调查,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仅占9.6%,自费比例达到81%。一些地方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不时出现,农村卫生条件急遽恶化,60年代已在中国农村灭绝的寄生虫病、传染病又死灰复燃。到了80年代后期,为了应对农村出现的医疗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再次提出了“要稳定推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但是各相关部门在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方式上意见不一。1997年,国家出台了合作医疗政策,仍然坚持“民办公助和自愿相结合”原则,实际上“民办公助”的筹资模式已经演化为由农村居民承担主要的筹资对象。相关数据显示,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用中补助农村健康保障的费用1979年是1亿元人民币,1992年下降至3500万人民币,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2002年农业部等五部委颁布了《减轻农民负担条例》,将“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列为“交费”项目,作为增加农民负担的项目不允许征收,由此产生政策的前后矛盾,导致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难以继续运转,大多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已趋于崩溃的境地。

二、不同历史阶段政府作用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发展路径影响的分析

从抗战时期到农村合作化时期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自发的,广大农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内在需求成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的基础;基于这种内在需求,政府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决议,适度的引导与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这一阶段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从个别试点到逐步推广,直接反映了政府作用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重要性,政府的推动作用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阶段让我们看到政府打造的制度基础和酝酿的政治环境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巨大推动作用。这一时期,我国农村普遍实施的以集体经济体制为主体的农村公社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发展建立了强有力的筹资、监管、运行等制度保障;同时政府及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推动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和行政干预,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得到迅速推广,繁荣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这一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从繁荣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有:1、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致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组织运行基础农村公社趋向瓦解,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日趋没落,其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主要的输血功能也日益衰竭,而政府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没能建立一套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顺利发展的替代机制。2、政府实施坚持农民群众自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原则,强调参加自愿,退出自由。由于失去了政府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强制政策,造成了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迅速下降,致使保险基金收不抵支,保障功能下降。3、政府对农村人均医疗保健费用支出自1979年以来实质上处于下降的通道(考虑农村人口增长和通货膨胀因素),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急遽恶化,政府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更显杯水车薪。4、政策出台多头,政令前后不一,部门间意见不统一,直接导致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混乱,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难以维持正常运作。

三、政府作用在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事业中的启示

通过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的探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曲折发展历程折射出我国政府作用对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重大影响力。由此,对比分析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发展的正负作用,结合在新时期发展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种种客观因素,我们得出如下启示:

1、政府适时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发展

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政府适时出台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将出台的重要历史时刻,如何保护参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各主体的积极性,规范各参与主体的个别行为,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确保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常、稳定、持久、健康的运行,应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挑战,除了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发展。

2、提高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发展过程中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从萌芽到发展壮大,从繁荣到逐渐衰落的历史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重视程度。政府重视不仅仅体现在政府直接对农村合作医疗加大人、财、物的公共财政投入,提升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设备的软硬件水平,也体现在政府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与急待解决的问题,提高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认知度和积极性,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共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此外,有必要把农村医疗保健的改善程度纳入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政绩评价指标中,加大考核比重,促使各级政府提高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重视程度,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顺利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3、突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政策性,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努力扩大保障覆盖率

如果过分强调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自愿参加、自由退出的保险方式,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将丧失其政策性因素,导致广大农民参与保险的自觉性下降,保险覆盖率随之下滑,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必须认识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广大农民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公共产品,强调政府主导和投入是十分正当的;建立合理、持久的筹资机制要综合考虑不同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人均收入、人口结构与数量、医疗价格水平以及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等等因素的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层次保障水平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强调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农民集资为辅,才能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达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

4、改革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管理模式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范文第2篇

一、参保对象

除参加市基本医疗保险或自谋职业人员住院医疗保险(包括已在外地参保)的居民外,其他居住在本市的所有农业人口及非农业人口(包括外来打工人员)均可参加保险。

二、筹资标准

2014年我市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130元/人。其中,参保者个人缴纳40元(茅山老区30元/人,与2008年相同),政府补助90元/人(比2008年提高20元/人)。2014年将继续执行补缴政策,即2006、2007、2008年均未参保,2014年新参保(新生儿、婚嫁等特殊情况除外)每人缴纳130元(茅山老区90元/人),2006年和2007年或2007年已参保,2008年未参保,2014年重新参保,则扣除1年或2年参保费用25元或50元(茅山老区15元或30元),个人实际缴纳80元或105元(茅山老区60元或75元)。

三、二OO九年有关政策内容

1、取消住院起报线。2014年取消住院医药费用200元以下不予报销的规定。符合规定的200元以下的住院医药费用按30%报销,其它报销比例不变。2014年将参保者在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的医药费用列入报销范围,报销比例为25%。

2、增加中医药服务报销。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中的作用,满足参保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引导农民选择安全、有效、价廉的中医药服务,根据省卫生厅、财政厅、省中医药局有关文件精神,2014年增加市人民医院、中医院门诊中医药服务(含中药饮片、中医技术)的报销,报销比例为25%,报销目录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目录执行。

3、建立预付报销制度。为有效缓解贫困参保农民因无力负担医疗费而延误治疗,从2008年起建立住院治疗预付报销制度。预付报销适用于在本市以外医疗机构就诊,一次发生医药费30000元以上的参保者。预付报销由参保者提供申请,医院开具发票,市合管办调查核实后,再按规定的报销比例进行预付。预付报销按一次住院、累计结付进行。

4、提高最高报销限额。2014年将参保者住院的最高报销限额由原来的每年6万元提高到8万元。

四、目标要求和缴款时间

2014年我镇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目标是各村(居)委会、单位参保率确保98%以上,力争达到100%。12月15日前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并对参保人员和新参保人员进行逐个核对,登记造册,12月22日前集中时间进行资金筹集,并将收缴资金和参保人员登记名册统一上缴镇财政所,然后由镇财政所将收缴资金上缴市财政专户。汇款后,请将银行汇款凭证交镇财政所姜杰华处),12月25日前全面完成农村医保工作。

五、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单位要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来抓,摆上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各卫生院负责将辖区内2008年参保人员名单提供给相应的村(居)委会(医疗救助对象名单提供给镇民政科及工会,由镇民政科及工会重新确定2014年医疗救助对象名单,并报市民政局、总工会审核盖章后发放到各行政村),农村(城镇)居民统一到所在地村(居)委会登记缴费,村(居)委会工作人员按提供的名单对续(转)人员边核对边发放宣传资料边收缴参保费,对新参保人员必须逐一登记收费;由市民政局和总工会审核确定的低保、五保、精减退职老职工、优抚对象及特困职工等医疗救助人员的参保费用由市财政救助,各村(居)不需要再重复收取。

2、加强资金和票据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农村居民个人缴纳的资金由各单位及时存入镇财政专户。在收取个人参保费时,应出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收缴资金专用票据。

3、加强监督,以奖代补。各单位要加大筹资力度,确保应保尽保,确保参保率达98%以上。镇合管办将对各单位筹资情况进行督查,定期通报筹资进展,对措施得力,进度快,完成筹资任务的予以奖励。12月22日前完成的行政村各奖1000元;12月22日以后完成任务的行政村不予奖励。

六、加强领导,明确分工,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为了确保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任务的完成,基金征收实行分片包干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范文第3篇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巩固和完善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减少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3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卫生局等四部门关于提高本市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意见的通知》(沪府办[]4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性质)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住院统筹为主,兼顾门急诊基本医疗,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第三条(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民办公助。合作医疗以缓解农民大病经济风险为重点,兼顾门急诊基本医疗需求,由政府组织,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并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合作医疗的重要意义和好处,不断增强农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鼓励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

(二)循序推进、逐年提高。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关要求和合作医疗运行的情况,建立逐年递增的长效筹资机制,资金由个人、政府、集体、社会多方筹集,逐步提高农民个人缴费水平,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集体经济和社会团体积极支持合作医疗,提高合作医疗总筹资水平。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不断提高合作医疗的医疗保障水平,逐步缩小与小城镇医疗保险之间的差距。

(三)加强管理、规范运行。加强对合作医疗的管理,在保证合作医疗参加者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全。

(四)两级管理、两级核算。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区、镇两级管理,建立两级管理与监督体制;合作医疗资金实行区、镇两级筹资、两级核算。

第四条(参加对象)

凡本区未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农业户籍人口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户籍所在镇(工业区)的合作医疗保险;具有本区户籍的小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市中小学生和婴幼儿住院、门诊大病基本医疗保障参保人员以家庭为单位可参加所在镇(工业区)合作医疗门急诊补充医疗保险;未参加外来人员综合保险、长期工作居住在并取得市居住证的农业户籍外来人口和未参加城保、镇保的城镇户籍人口也可参照参加合作医疗(以下统称合作医疗参加者)。

第五条(义务与权利)

(一)合作医疗参加者应履行以下义务:

1、按期足额缴纳农村合作医疗个人投保资金;

2、自觉遵守和维护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有关规定。

(二)合作医疗参加者可以享有以下权利:

1、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和合作医疗制度知情权;

2、在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指定的医疗机构就医后,有权按实施办法确定的报销范围与比例享受医疗费用补偿;

3、对指定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等问题进行监督;

4、对合作医疗制度执行过程提出质疑。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六条(区级组织)

区成立由区府办、区政研室、卫生、财政、税务、审计、民政、残联、劳动保障等部门组成的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区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由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

第七条(镇级组织)

各镇(工业区)应相应建立由有关职能部门和合作医疗参加者代表组成的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下设合作医疗管理站。各行政村应建立合作医疗管理领导小组。

第八条(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职责)

(一)对制定或修改实施办法提出意见;

(二)指导、监督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定期检查合作医疗资金运行情况,确保农村合作医疗持续有效运行;

(三)制定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体操作方案;

(四)协调区、镇(工业区)有关职能部门;

(五)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同级人民政府汇报工作。

第九条(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一)负责处理全区的农村合作医疗日常工作;

(二)指导、检查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站工作并向上级汇报工作;

(三)负责大病或住院统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第十条(镇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职责)

(一)制定镇(工业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具体操作方案;

(二)检查、监督本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工作;

(三)向上级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同级人民政府汇报工作。

第十一条(镇合作医疗管理站职责)

(一)负责处理本镇(工业区)农村合作医疗的日常工作;

(二)负责镇(工业区)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管理及医疗费用补偿;

(三)给合作医疗参加者核发“区合作医疗保障卡”;

(四)向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汇报工作。

第十二条(村合作医疗管理领导小组)

(一)多层次、多方面开展合作医疗制度宣传,积极动员农民参加合作医疗;

(二)给合作医疗注入扶持资金;

(三)负责向农民收取或催缴合作医疗个人投保资金。

第十三条(人员和业务经费保障)

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立合作医疗管理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和业务经费应列入同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予以全额保证,不得从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中提取。

第三章资金筹集、使用、监督与管理

第十四条(资金来源与筹集标准)

(一)个人资金。逐步提高合作医疗个人筹资水平,年以2004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2%标准筹集个人投保资金,以后每年以上年度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2%标准筹集个人投保资金,65周岁以上老人、低保人员、残疾人员参加合作医疗的个人投保资金补助按照有关文件执行,合作医疗个人投保资金占人均合作医疗经费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

(二)政府扶持资金。区、镇两级政府扶持合作医疗资金与个人投保资金比例不低于1:1,并各承担50%的资金。各村委会应从村级转移支付资金或其它公益金中提取一定资金支持合作医疗;

(三)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凡注册地和经营地均在本区范围内的各类经济组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各类混合型企业)应当为本单位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小城镇社会保险和外来人员综合保险的雇佣员工缴纳合作医疗企业扶持资金,具体操作办法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农村合作医疗企业扶持资金筹集实施办法的通知》(金府[2004]34号)文件执行;以2005年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的人均筹资水平为基数,减少部分由区、镇(工业区)两级财政各以50%的比例承担;

(四)其它资金。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捐助支持合作医疗。

第十五条(资金筹集方法)

(一)个人投保资金。由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站会同村委会按家庭逐户催缴或收取;

(二)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由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或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站会同有关部门统一收取;

(三)镇政府(工业区管委会)扶持资金。由镇(工业区)财政所在当年第一、三季度内,分两次划给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站;

(四)区政府扶持资金。由区财政局在当年第一、三季度内,分两次划给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五)其它资金。村委会、社会团体、个人资助合作医疗资金根据资助者的意愿直接转给相应的合作医疗管理机构。

第十六条(资金使用范围与比例)

(一)使用范围

1、医疗补偿费。按合作医疗有关规定,补偿给合作医疗参加者因病在合作医疗指定医疗机构就诊(门诊、住院)支付的医疗费用;

2、帮困救助资金。主要用于抗御大灾大疫等意外风险引起的医疗费用补偿,特种病防治和特困病人医疗费用的救助;

3、预防保健费。为合作医疗参加者开展突发性、特殊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支付的费用;

(二)使用比例

1、镇(工业区)级合作医疗资金。医疗补偿费、帮困救助资金、预防保健费使用比例分别占镇(工业区)级合作医疗资金的95%、2%和3%;

2、区级合作医疗资金。医疗补偿费、帮困救助资金、预防保健费使用比例分别占区级合作医疗资金的92%、5%和3%。

第十七条(资金监督与管理)

(一)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是由农民自愿缴纳、政府扶持、经济组织扶持的民办公助社会性资金,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

(二)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用帐户,资金封闭运行,确保资金安全。农村合作医疗筹集资金应及时存入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专用帐户,根据筹集资金总额,科学合理地确定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支付范围、支付标准和额度,即要提高抗大病风险能力,又要兼顾农民受益面,防止合作医疗资金的超支和过度结余,年度结余资金应转入下年度使用;

(三)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应定期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及时公布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合作医疗参加者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

(四)区、镇政府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同级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使用情况作专项审计,以确保合作医疗资金合理使用。

第四章补偿标准

第十八条(补偿范围)

(一)门诊补偿范围可根据资金情况对药费和检查费用予以补偿;

(二)住院应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取消过多的限制,逐步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项目接轨。

第十九条(标准)

(一)门诊医疗费用补偿

实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不同比例补偿制度,积极引导常见病、多发病门诊下沉到社区。具体比例如下:

(二)住院医疗费用补偿

1、实行300~500元的住院起付线制度,以控制不合理住院。

2、住院可报医疗费用5000元以下实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不同比例补偿的补偿制度。具体比例如下:

3、住院可报医疗费用5000元以上(通常所说的“大病”)实行不同分段不同比例补偿的补偿制度。具体比例如下:

4、住院医疗费用补偿设定年累计补偿最高限额(一般为3~6万/年)。

(三)镇(工业区)级合作医疗补偿以确保合作医疗参加者享受最基本医疗服务为原则,防止过度医疗消费。各镇可视筹资总额设定医疗费用单次补偿最高限额、单次诊疗项目最高限额和年累计补偿最高限额。但最高限额必须充分论证,并经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同意后方可执行。

(四)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即农村贫困户、享受民政定期补助的重残无业、智力中度残疾人员)、农村五保户和经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调查核实的合作医疗参保贫困者实行大病医疗救助,具体操作按有关文件执行。

(五)对尿毒症、肿瘤等特殊疾病门诊治疗的医疗费用可参照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比例给予补偿。

第五章补偿办法

第二十条(补偿凭证)

农村合作医疗补偿一律凭合作医疗保障卡和正式发票原件、费用清单原件、出院小结等医疗机构有效凭证。

第二十一条(结算办法)

实施合作医疗报销信息化管理,逐步实施住院统筹统支和网上结算。报销时间均实行按月结算制度,具体结报程序和要求由各镇(工业区)自行规定。凡属住院大病补偿的费用由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站及时向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申报。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按规定拨付给各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站。

第六章医疗服务管理

第二十二条(医疗服务管理)

(一)区、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应本着方便农民、就近医治、适度控制的原则,公布和调整合作医疗指定医疗机构,并积极推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下沉到社区的各项制度,以缓解合作医疗参加者“看病贵”的现象。

(二)合作医疗指定医疗机构应遵循基本医疗原则,做到合理住院、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严格执行镇(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逐级转诊制度。区、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应定期对医疗机构在掌握疾病指征和检查治疗等方面进行检查,对于不应住院及不合理检查和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有权追回。

(三)实行对合作医疗参加者、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违章作假行为的举报制度,区、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应公布监督举报具体制度和电话,对有异议的医疗费用,由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调查处理,涉及较大数目违规医疗费用,镇(工业区)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应移交区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进行调查处理。

第七章不属报销范围

第二十三条(不属报销范围)

(一)自行就医、自购药品;

(二)自伤行为(服毒、自杀、酗酒等)支付的医疗费用;

(三)肇事者造成伤害(车祸、打架、犬伤、工伤事故等)支付的医疗费用;

(四)不符合基本医疗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用药范围和支付标准的医疗费用;

(五)各镇(工业区)规定不予报销的范围。

第八章奖罚

第二十四条(奖励)

对实施办法贯彻执行作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五条(处罚)

(一)对弄虚作假,循私违章造成合作医疗资金流失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情节严重造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二)对挪用、贪污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及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解释机构)

本实施办法由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实施时间)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范文第4篇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实施以来的基本情况

1、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辖区内卫生单位共有51家,其中民营医院2家;私立医院1家;卫生室46家;门诊部1家;优抚诊所1家。全镇卫生机构共有人员277名。卫生院的办公、门诊、病房和医务人员的住宿等条件都得到了相应改善,环境良好,各个卫生院都新配备了一定的医疗设备。

2、人员配置趋向合理。卫生院现有职工11人;村级卫生员20人;乡村医生101人。

3、管理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所提高,服务态度优良。

4、广大群众医疗保健意识明显增强。“小病自费,大病统筹”的惠民政策为农民解决了实际困难,免除了后顾之忧,医院的“门槛”低了,农民愿走进医院看病治疗。其中2006年7月1至11月20日,我镇补偿参保病人763人次,兑现金额9.7万元,其中在县内看病补偿8.9万元,在县外看病补偿0.8万元。

5、农民群众参保率高。xx镇总面积68平方公里,20个行政村,总人口数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数为5万人。在05年度我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4.65万人的基础上,2006年度我镇参保4.96万人。参保率达99.2%左右。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宣传引导工作不够深入,农民参保积极性有待提高。各村在推行新农医制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政策宣传和引导工作尚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农民对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医缺乏经验体会,与老的制度相模糊,对长期实施信心不足,导致部分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主动自愿参加的不多。

2、审核结算流程仍显复杂,农民结报补偿手续有待进一步简化。由于制度实施时间较短,具体规定还不够完善,成熟地覆盖一个乡镇,乃至县市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尚未启动等原因,群众对审核结算的流程和服务,意见仍然较多,尽管各地适时作了调整和完善,但审核结算流程、服务尚需进一步简化和优化。

3、政策制度尚需完善,有些地区资金沉淀过多。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刚刚起步,对具体方案设置缺乏现成的经验,基金测算相对保守等原因,制度中出现了一些不够科学和合理的地方。突出地表现在部分县(市、区)资金沉淀过多,影响了制度的吸引力和群众的参保积极性。

4、监管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监管职能履行需要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委会和基金监督管委会责权不是十分明确,各地虽已成立了相应组织,但应承担哪些义务和权利没有明确规定,缺乏规范化运作,大都仍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缺乏民主管理制度。新农医基金收支和管理的审计监督,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程序,对委托商业保险公司运作的资金如何加强监督更缺乏依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金监管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三、几点建议对策

1、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基层第一线工作的农村干部和医务人员要深入学习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其更加准确细致地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和解释工作;加强对农村群众进行科学常识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破除陈旧保守观念,解放思想,在农村大兴“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文明新风,引导农村群众用科学的方法治疗疾病。

2、严把审查关,做到应保尽保。在符合参保条件的范围之内,尽快将愿意参保的农村群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村、社一级的负责人在出具有关证明时要认真负责,杜绝冒名顶替现象发生。建议在医保证上贴示本人照片,以便确认使用人。

3、合理整合卫生资源,充实和调整持有专业执业资格证的医护人员服务农村卫生工作。一是按所缺岗位招录医务人员,新招录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规定在三个工作年度内必须取得上岗证(执业证),否则予以解聘,以督促医务人员钻研业务,依法行医;二是针对岗位开展定期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技术水平;三是制定相关措施,稳定医疗卫生队伍,提供优惠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避免优秀医务技术人才流失。继续加大对卫生工作的投入。完善区乡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齐相应的医疗硬件设备。

4、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一是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或管理委员会职责,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等工作,定期向同级人大汇报,主动接受监督;二是加强经办机构建设,按规定落实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完善工作制度,加强规范管理;三是完善基金监管机制,制定监督管理规定,形成定期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基金运作规范、透明、高效,保证制度的公平公正;四是加强医疗服务,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合理分流病源,合理诊治,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和非有效医疗费用比,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支出。

5、切实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力度。

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适当扩大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标准,降低救助门槛,增加救助受益面;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医疗救助,与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并轨,并统一实施,建议加大财政资助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建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三是建立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结合机制,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享受医疗救助的前置义务,对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等弱势群体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出资部分由医疗救助基金给予补助;四是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弱势群体门诊费用补偿机制,对患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尿毒症等慢恶性特殊疾病的弱势群体,实施门诊补偿,着力提高医疗救助力度。

四、未来发展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范文第5篇

自从2003年新农合开始试点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运行状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不断调整和完善新农合制度。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促进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全。2009年,卫生部规定:“新农合个人筹资水平不能低于100元,地方财政给予农民的补贴也不能低于40元每人,个人自缴费不从20提高到30元,新农合的补偿封顶线也提高到当地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2011年中央出台政策要求将新农合的筹资标准提高到200元每人,而且要求各省市应该积极广泛地进行门诊的统筹工作。同时报销比例也应达到70%左右。“补偿封顶线不能低于5万元”。参合人数2011年是8.32亿相比2009年8.33亿和2010年的8.36亿没增反而再降;参合率2011年为97.5%自从2005年以来一直在增长;筹资总额,支出总额也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趋势明显。“补偿收益人次在2011年为13.15亿人次,相比2010年的10.87人次增长了3亿人次左右”。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互助自愿的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有区别的惠民政策。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农民收入有限,生活水平远远不如城市居民,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常见。所以这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都得到积极的响应,各级政府都给予很大支持,新农合制度实施当中有很多问题存在。1.政策宣传不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惠民制度,如果在广大农村地区不能得到良好的宣传,那么农民对于它的认知程度就低,自然参合率就会降低。当前新农合的宣传手段只要依靠宣传手册、村委会开会宣传等,但据笔者了解,横山县合管办宣传手册没有真正地发到农民手中,而是堆积在合管办。工作人员的这样不负责任行为直接导致新农合的宣传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即使是宣传手册内容,对新农合的的介绍,也不是非常详尽。另一方面村委会开会宣传,但是由于作为宣传员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新农合的一些政策,很多地方,只是将参保费用告诉了参合农民,还有参合后带来的好处,至于一些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如何报销的问题则并不能准确传达。对农民来说,宣传效果不持久、不深刻,就很难形成农民自愿、持续参合的大环境。2.逆向选择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区别之一就是,前者是农民自愿参加新农合,政府只起一个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而后者则是强制参加,从根本上杜绝了逆向选择的发生。在农村地区,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比较低,经济收入低。“有些偏远的地区,随着新农合的个人缴费标准不断提高,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所以一些年轻力壮的,身体条件较好的农民就选择放弃参合,而家中体弱多病的,老人和小孩则会参合,逆向选择的问题就应运而生”。而逆向选择的产生,对新农合的影响不言而喻。首先会造成新农合的基金短缺问题,逆向选择可能会让基金筹集困难,而在支出水平则远远要高于筹资水平,这样基金就不能保持收支平衡。3.各级医疗机构补偿比例和补偿范围有待商榷。新农合实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而真正导致农民走向贫困不是一些门诊小病,而是那些需要花费农民多年积蓄的大病,而这些大病又不能在乡镇卫生院和县定点医院治疗,或者说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不足以应对这样的病。农民只能到三级医疗机构治疗,但新农合补偿比例是与医疗机构等级成反比的。农民到最后在这些等级较高的医院得到的补偿金额远远不够看病所花费的钱。“虽然还有大病救助的补偿,但补偿比例也不并不高”。这样的补偿比例分配,还是没能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难题。至于补偿范围问题,现有的门诊补偿只限于在乡镇一级的定点医疗,对于一些门诊大病,农民只能自己出钱治疗。

三、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新农合的法律制度。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治国方针,在缺乏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制度的实施就会受到限制,不能有效地贯彻和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自实施以来,受到各级政府的积极支持,新农合制度也因此得到推广,但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只有一些决议要求等,所以导致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农民参加新农合是自愿的,没有法律的强制性,这也导致农民群体的不信任感,不利于新农合的进一步发展。2.强化政府的核心责任。新农合制度作为一个准公共产品,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新农合制度是很难有效的继续运行下去。虽然政府这些年已经做了很多来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新农合制度,比如各级政府对新农合制度的补贴、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但这还远远不够,还存在诸多问题。“监督管理不力、政策宣传不到位、逆向选择等,归根到底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政府出面”。各级政府需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机构里必须要有相应的农民代表,不能让新农合管理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做到监督和管理相分离,让新农合在阳光下运行。这就需要信息的公开力度要加大,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必须对自身的工作实行透明化和公开化,在监督机构的监督下,政策宣传不到位的现象也会相应减少,农民对于新农合认识也会更加深刻,相应地会提升新农合的参合率,也有利于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3.避免逆向选择的发生,合理确定个人缴费标准。随着新农合制度的不断推进实施,农民对于新农合刚开始实施带来的惊喜已经逐渐冲淡,而且新农合的个人筹资标准的提高,也给家庭条件不好的农民带来一定负担,这样就形成家中有需要的参合,年轻力壮的直接放弃参加。应该尽力的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可以强制新农合的参加以户为单位,只要家庭中有一个人参加,户口上每一个人都必须参加,当然对于那些常年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但一直没享受到新农合的补贴的,可以予以一定的政策上的优惠,比如个人缴费标准适当降低,以及免费体检等,对于常年有病在身的农民,适当提高一点缴费标准。这样也可以消除一些参合农民的不平衡心里,有利于新农合的长远发展。4.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提高乡镇医疗水平。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呈明显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乡镇医疗资源短缺,医疗环境落后,医护人员整体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当前医疗需求。“政府可以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进行一定引导和鼓励,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使其能购置一些先进的医疗器械,改善医疗环境”。在人员上鼓励优秀的大学生到基层锻炼以及可以安排一些医术较高的医生定期到乡镇医院对医生进行培训甚至任职,这些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整体水平的提升有着很大帮助,也会极大地缓解省市级医疗机构医疗压力。另外对于村里一些小诊所,也可以给予适当政策和资金上的鼓励,让农民可以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范文第6篇

一、 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为切实做好20__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镇党委政府把该项工作作为该镇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确保这项惠及普通百姓、维护群众健康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我镇顺利开展。

二、 加大宣传力度,酿造良好氛围

1、党委会专题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镇党委先后召开党委会议多次,针对全年目标任务存在的问题,增添可行的工作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2、认真召开村三职干部以及群众代表会议,宣传县卫生局等相关部门的会议精神,20__年我镇目标任务,以及实施方案细则等。想办法调动群众积极性,做到群众带动群众自愿参保。

3、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宣传力度,特在镇社会事务办公室设立了咨询处,就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做具体而全面的解释,方便我镇群众具体了解参保的各项信息。

三、 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根据镇党委会议决定,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各村委会领导、干部包干的工作责任制。做到目标清、任务明、措施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有序的开展。

我镇有农民9620户,总人口为31900人,五保人口259人,低保人口1079人,优抚、残疾人口188人,20__年参保人口共计28683人,占总数的94.33%。

四、 存在的问题

1、部分农民在外地务工,无法联系。

2、其中有一部分是青年人,其购买医保意识有待提高。

五、今后的打算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A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互助共济制度,它是中国首创的一项保障广大农民健康的保险制度,对缓解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西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江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暂行),大力开展首批试点工作。作为较晚进入试点范围的余江县,在试点工作开展的三年中,该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逐步完善,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一、余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现状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分析。余江通过借鉴一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广试点区的经验,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政策措施方面探索出自己的特色。该县创新服务模式,推行新农合办、医疗救助办、城镇医保办“三办合一”的运行模式,将多个办事机构集中到一个窗口,确保医疗救助、医院减免一步到位;对特殊困难群众看病就医实行提前介入、医中补偿救助。

余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是2005年12月13日启动的,尽管起步较晚,但成效却比较显著。截止2007年底,该县27.4万农业人口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已有25万人,参合率达91.47%,较2006年的84.15%提高了7个百分点。(图1)

(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筹资制度采取中央、地方及农民个人共同负责、共同出资方式,将医疗保障筹资风险分担在不同的筹资主体上,体现了“风险分担”这一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一种“以政府资助为主、各主体合作共济”的社会保障形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由农民每人缴纳10元,其中8元归入个人门诊账户,2元纳入全县大病统筹,其余资金则由政府配套。(表1)

2008年余江县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4月2日通过的《余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规定,在农民个人缴费仍为10元不变的基础上,财政补助部分由过去的40元增加到80元,从而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人均筹资标准由过去的50元提高到90元。

二、余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评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余江实施三年以来,得到逐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得到改进,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参合积极性逐年提高。然而,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仍有不少问题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方面。新型合作医疗在该县实施三年来,还仍有很多村民对其基本情况了解甚少。目前,还有高达46%的村民比例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些基本情况一知半解。该部分村民对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层概念之上,至于该制度是如何管理、报销范围,尤其是报销的具体流程等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的事宜,他们了解的远远不够。

(二)制度设计方面

1、保障范围和补偿比例。目前,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保障仅仅局限在一些典型的重大疾病,一些农村地区易发疾病反而没有列入其中,这就造成新型农合对某些患病村民失去了保障作用,而这部分人群所占比例却为数不小。该类没有在保障范围之内的疾病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慢性疾病虽然不必住院,但因长期用药,费用不小,对一般农民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

此外,补偿比例相对偏低。补偿比例是调节参保对象医疗服务需求、引导病人流向的重要经济手段,同时还直接影响到广大村民参保的积极性。

2、免赔额设置偏高。通过调查发现,该县免赔额即起付线偏高,大大影响村民报销的积极性,致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去它应有的保障作用。被调查农户有45%的表示起付线设置偏高,起付线较低的乡镇又因医疗服务水平落后,难以起到救治效果。

3、药品项目和价格透明度不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一项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惠民保险制度。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村民对哪些药品属于全部报销、哪些属于部分报销完全不清楚。由于新药上市或医疗政策调整导致每年可报销药品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这更增加了村民医疗费用报销的不确定性。此外,药品价格透明度不够,有些定点医疗机构未将药品价格及时公示。

(三)管理和运行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各级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余江在各乡镇都建立相关管理机构组织,但是农民在就医、转诊、医药费核销等过程,常因制度执行不规范感到手续繁琐、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农村医疗服务能力落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普遍落后,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不健全。集中表现在医疗设备的短缺和医疗服务人员水平低下。农村地区的医疗机构设备大多陈旧,由于当地财政能力有限,难以对医疗设备进行更新,导致乡镇医院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有限,从而使县、市级别的医院压力增大,难以合理分流病人。

2、报销手续繁琐。农民在办理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时,要提供合作医疗证、本人或户主身份证、出院证明、转诊证明和交费单据等,而合作医疗证上没有印制相关规定,很多农民对报销程序不清楚。此外,还需要到不同部门经由不同负责任人签章证明,这样更增加了报销的难度和繁琐。大多数农民表示手续过于繁琐、兑现医疗补助时间过长。

三、解决对策

针对余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一些政策性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宣传的持续性和宣传效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上门讲解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让广大农民熟悉并真正掌握参加后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了解合作医疗经费的筹集、使用和报销等实际问题。尤其是要做到宣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要把宣传和讲解工作结合在一起,让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更全面的认识。

2、建立方便、快捷的核销机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针对农民反映报销手续过于繁杂的现状,应尽快根据不同情况改进核销制度。例如,可以为农民建立电子账户,小额报销直接从账户进行划转,省去多次签名盖章的手续。针对报销比例过低的问题,可以适当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也可以适当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筹资额度,完善基金管理机制。

3、改善乡村医疗条件,提高医疗工作者的服务水平。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有效改善乡村医疗设备条件。针对余江财政能力的有限性,可以尝试探索多渠道办医途径,进一步整合乡镇卫生院,对各级医院医疗资源进行有效合理配置。

加强乡村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保证农村医疗服务人员的工作经费,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卫生支农活动。另外,加强在岗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与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建立共建关系,结成互帮对子。(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金融系)

参考文献: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物品;筹资水平;政府职能

合作医疗保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集体经济基础上在全国推广。到了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民又回到了几乎全部自费医疗的状况。90年代以后,为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我国政府着手恢复建设合作医疗。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首次明确了要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1月,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制度的意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具体工作给予了规定,并在全国范围展开试点工作。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到2009年底,全国已有2716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数达8.33亿人,比上年增加了1800万人,参合率为94%。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1、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下文简称新农合)由试点推向全国,参合率逐年提高,越来越接近新农合全覆盖的目标。筹资总额也逐年增加,逐步提高了新农合的抗风险性,增强了新农合的互助共济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1 参合率逐年提高

新合作自开展以来覆盖人数与参合率稳步上升。根据2005―― 2009年国家统计年鉴,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有2716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参合人数达8.33亿人,比2008年增加了1800万人,是2005年1.79亿人的4.65倍;参合率也由2005年的75.7%提高到了2009年的94%。详见图1。

1.2 筹资规模不断扩大

新农合是本着农民自愿参加为原则,由农民缴纳一定金额的医疗费,政府进行适当补助。随着参合群众人数日益增多、试点向全国的铺开,2009年起,原来的“20+20+10”的筹资标准,逐步转向“40+40+20”的筹资标准。从2010年开始,我国新农合的筹资标准将是“60+60+30”。

从医疗筹资总额上看,新农合的筹资总额逐年增加,截止到2009年底,新农合筹资总额达到944.4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159.4亿元(见下图2)。这些都表明,政府部门正逐年加大对新农合的投入,这样一来,不仅农民看病就医有了资金保障,也体现了政府对农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重视。

2、政府供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必要性

2.1 市场提供新农合的劣势

新农合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而且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所以,如由市场提供,市场中的私人部门为了弥补成本损失或为了增加其收益,必然会调整医疗保险的市场价格,导致医疗保险市场的失灵;如政府部门介入,则会使私人部门减少医疗保险的提供甚至会退出该领域,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或严重匮乏。另外,由于医疗保险涉及医疗服务部门、医疗保险机构、药品提供部门以及病人等多方利益主体,必然会产生多种信息交流。但医疗卫生领域有着较强的专业性,由此会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还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若没有政府的干预管理,医疗卫生的提供者在利益的驱使下,会诱导病人进行费用较高的医务治疗,使医疗卫生资源被大量浪费,导致了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所以新农合不应该由市场提供。

2.2 政府提供新农合的优势

新农合是政府在以往合作医疗的失败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政府在制度设计上有着重大的优势。新农合的资金筹集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得到了政府的资助。按照2009年的标准,全国新农合筹资已达到820.9亿元,其中:中央政府补助资金197.6亿元,占24.1%;地方财政补助资金429.4亿元,占52.3%,这充分表明,政府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的资金筹集优势。新农合涉及到亿万农民,其基金的运行管理可谓是重中之重,政府无论是发挥立法权力,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基金运行;还是发挥行政权力,对相关各部门的监督管理,都是新农合作正常发展的有力保障。

总之,政府在新农合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伴随着成就,缺失也是在所难免的。在新农合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政府行为的缺失,这需要政府部门提高警惕,妥善解决。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缺失

3.1 制度设计不合理

新农合是以大病统筹为主,主要对农民的住院费用和大笔医疗费用进行补偿,以保小病和门诊为辅。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参保的受益面变窄,大多数参保农民享受不到新农合的益处,这打击了他们参保的积极性。我国新农合实行的是一种低筹资水平的保障制度,2010年农民个人每年的缴费额定为30元。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差距较大,对收入较好的农民来说,每人每年30元的参合费用虽然能交得起,但这种低筹资的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也很低下。在实践中,农户实际报销率一般在30%左右,远低于制度设计的60%。这无法达到防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目的。另外,对生活贫困的农民来说,每人30元的参合费用对于整个家庭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本来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可是因没有缴费能力而无缘新农合,而陷入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

3.2 政府投入力度不足

新农合是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但从政府的财政资助角度看,对新农合的基层工作的投资力度欠缺,这直接导致了基层医疗设备差和基层工作人员素质低等现象,而这种现象进一步严重阻碍了新农合工作的开展。从政府的医疗卫生投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上看,发达国家一般在6%到8%,而我国只有2%。而且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医疗卫生投入在城乡分配上也严重失衡。仅以封顶线一项来算,新农合补偿封顶线为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2007年,上海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为10144.62元,甘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为2328.92元,都以6倍计算,上海农民可报销金额为6万余元,而甘肃农民可报销金额仅为1.39万余元 ,结果导致富裕的地方看得起病,因病致贫返贫的概率越低;穷地方看不起病,因病致贫返贫的概率越高。

3.3 配套设施不健全

新农合应该是政府主导,强调各部门协力配合,共同达成目标的一项制度安排,但目前的情况是只是卫生部门在唱“独角戏”,其他部门的积极性并不高。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农村医疗救助仍没有完全建立,农民若真的患了大病或家庭严重贫困的农民患病了,仅靠新农合的补助是不够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各医疗机构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的联系不够,相应的药品市场也没有真正贯彻国家相应的方针政策,出现要价格混乱,甚至还有黑市的恶性竞争等现象。

3.4 立法与宣传工作滞后

在社会保障制度领域和新农合领域内明显缺乏国家强制力、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这便使得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的规范性受损,漏洞太多,导致了一系列的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新农合的长效发展。同时,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处在盲区,对新农合的缴纳以及报销等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还有若干偏远地区农户更成为宣传的“死角”,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地处偏远而缺乏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另外,一些年轻者,身强力壮者都存在身体好,不想交“冤枉钱”的侥幸心理。据有关调查资料,根本没听说过新农合的就占5%,不了解的占23%(商鹏,2010),这说明了政府对新农合宣传的存在漏洞和不到位的问题。

4、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过程中的政府责任

4.1 完善制度,提高保障水平

目前,新农合是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筹资,为了能更好的满足农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政府要采取更多方式以拓宽筹资渠道,才能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的保障水平。如各地方政府引导农村居民对新农合的消费;或者积极倡导社会各界进行慈善募捐,对新农合进行医疗补助。另外,政府还应该降低其医疗费用的起付线,并提高医疗费用的补助比例,不仅对大病和住院费用进行补助,还应对一定范围的小病及门诊费用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助,逐步将小病纳入报销范围,这样也可以扩大合作医疗的受益面,进而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4.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经济条件更差,健康水平更低,抗疾病能力也更弱,所以,政府的医疗卫生的投资即使达不到对农村地区的倾斜,也应至少和城市保持相对公平的比例。所以,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总投入,给予新农合更多的财政补助,来提高新农合的保障力度。同时,还必须考虑东中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政府更应该加大对其的各方面投资,引导各地新农合的发展。逐步减少地区差别,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日本,中央政府财政负担全部的管理费并补助保险费的50%(张奎力,2010年)。虽然我国的经济和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是在模式上可以借鉴,在制度实施中还应加大对基层医疗设施和人员进行适当补偿,以保证新农合的健康、有效运行。

4.3 理顺监管体制,健全配套设施

监管体制方面主要加强基金监管力度。在基金运营方面,各级政府、村镇村委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与使用情况,让农民群众参与到新农合的监督中来,使制度透明化,清晰化。政府应发挥行政职能,把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媒体监督等监督方式有效的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对新农合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另外,政府还应对基层乡镇的管理进行有效地管理,严格各项目的指导价格和收费情况,有效管理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现象,对医疗机构进行严格的检查,尽量杜绝医院虚假药价等现象的发生,提高农民的受益率。同时,要尽快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推进新农合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以及物价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卢继泽,2009),协调配合。如卫生部做好农村医疗保险的医疗卫生服务;财政部负责资金的落实;民政部负责新农合参合农民的登记及缴纳等等。

4.4 加快立法建设,加强宣传力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滞后已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新农合也不例外。因此,构建完善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已经是迫在眉睫,其中要尽快加快新农合的相关立法速度,才能保证新农合的健康发展。现在虽然有相关的法规制度,但是因其立法层次太低,缺乏法律效力的统一性和强制性。所以,统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要尽快出台,使新农合的目标、资金筹集使用及法律责任都应予以明确,以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必须把新农合的政策意义及具体内容宣传到位,才能使农民了解新农合,进而提高参合率。一是工作人员掌握新农合的政策要领,才能将具体事项办理清楚;二是宣传方式要切合农民的方式,将集中宣传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把宣传和服务指导相结合,加强农民参合的主动性,增强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强化群众的风险共担意识,提高新农合的参合率。

4.5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

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过渡依赖性问题,导致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这种差额补贴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所以,当上级政府作为正常的制度推行者来解决农村医疗差额费用时,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对这种补助合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还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根本上。由于政府投入始终是有限的,如果不发展生产力,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的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此,要使新农合顺利发展,必须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经济承受力和新农合制度运营的资金支付能力,提高农村自身的医疗资金供给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洁: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社会医疗保险的政府供给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佳华、何值民: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物品有效性供给的路径选择 , 公共行政 ,2007年第11期.

[3] 闵秀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来源渠道浅议,农村经济 ,2010年第1期.

[4] 聂研、杜玉开:参合筹资与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动态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2010年第1期.

[5] 李志国,《论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责任》,《卫生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6] 张奎力:发达国家的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社会保障研究 ,2010年第1期.

[7] 刘晓燕: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 经济论坛 ,2008年第12期.

[8] 廖晓明、贾清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分析 , 中国行政管理 ,2007年第9期.

[9] 高伟凯、刑伟:和谐社会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职能转变 , 社保障制度 ,2007年第8期.

The New Rural Medical Cooperative Government Role Analysis

NARENTUYA ZHANG Yan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Hohhot City 010050)

Abstract: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system is a government's item of significant H0i nun policy, in recent years,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system consummates unceasingly, the coverage fraction year by year is also rising, basically solved the farmer to see a doctor the question, has manifested the government to the general farmer populac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our country present stage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system'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rough has the inferiority which to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the market provides and the superiority analysis which provides by the government, has proven the government supplies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system's necessity. The government has the irreplaceable function in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system development, but also had some act of government flaw problem in the concrete movement proces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proposed how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s in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system behavior.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体系;重病治疗;疾病治疗;医疗救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0-019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0.096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基本上有乡村农民合作互助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互助保险、统一筹措资金支付住院费用和预防性医疗保健合同协议等多种样式,其中农村合作型医疗保险是其中最实用的形式。农村居民合作型医疗保险制度是依托政府扶助,农民百姓和农村集体组织统一筹集资金,在疾病治疗上展开互相援助型的一款带有疾病治疗保障性质的农民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由2007年开始,国家及省市财政持续提高财政支持,实施把农村医疗机构作为业务重点的乡村卫生基本医疗制度建设,完善乡村县乡村三级式疾病治疗卫生运作体系及医疗帮扶机制。然而农村的疾病治疗设施条件并未产生较大变化,尤其是乡村新式合作互助医疗始终未达到全覆盖。

1 农村基本合作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1.1 保险体系运作经验不足

过去农村实行的旧式合作医疗制度体系被视为不合理政策而被废除之后,对于广大乡村农民而言,旧式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退出了人们大脑中的记忆。因为此种制度的很长时间未执行,当今再重新恢复实施此类,不论是当地人民政府还是乡村农民自身,均不具备贯彻执行乡村新型互助合作医疗制度的实际经验。

1.2 合作互助医疗资金筹集非常困难

依据政策规定,由2004年开始,国家财政逐年依托转移式支付手段对我国西部地区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的百姓依照平均每人12元进行财政补贴,各级地方性财政对加入合作医疗组织的农民的逐年进行资金补贴不少于12元,乡村民众以农户为单元自主选择加合作医疗组织。

其中个人缴费部分按上年度乡镇一级全镇人均年收入的0.9%进行筹集资金,然而其每人平均不允许少于12元。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国家财政补贴支持是必然及时兑现的,当地政府财政补助的资金可否及时到位或者是否可长期坚持还成为一个不小的问题,而且个人支出的款项是按乡镇年度居民平均家庭收入额度为依据推算的,在此就包含一个申报数额和具体数额之间的差异,倘若申报额度偏差和现实相近,老百姓必然认可,若不然必然导致老百姓的拒绝和背离。

1.3 合作医疗管理操作难

实施乡村合作互助医疗额外负担过重。利用乡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均为固定医疗点差额担负,乡村中心医疗卫生门诊、镇中心卫生门诊、县疾病治疗定点医院均实施有相异的报销基数,包括门诊挂号费用、住院治疗费用亦执行相异的报销基数,即便总额报销亦执行最高技术规定,不允许随意超越。

当对住院钱款进行报销的时候,尚需验证乡村合作互助医疗证明、身份凭证等相关可证明其身份的证件,其办理流程复杂,而可运用到实际合作互助医疗的钱款额度也不大,乡村指定的医疗机构可报销的基数又低,老百姓享受的政策优惠并不大,就患重病而言,一旦入住医院即需耗去相当规模的医疗费用,所享受的医疗优惠款项还不够去医院的来回通勤车费,由此必然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村老百姓参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热情,他们极有可能是今年加入了保险互助组织,过年就有可能退出来了。

2 乡村医疗互助保险面临的问题

2.1 乡村以往合作医疗保险模式在有限时间内不易重新建立

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伴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乡村基层合作互助型医疗政策的实施逐渐失去功效或者自发退出市场。第一,资金筹措渠道狭窄,其费用支出显示出较为严重的失去控制特征;第二,村中各类人士接受医疗救助水平不一致,其是农村合作互助式医疗服务难实现的重要原因。

2.2 城乡医疗互助资源差距较大,卫生设施构置不科学

技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一般都供职于在大型医院,为乡村老百姓提供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只有是村级医疗点或是农村赤脚医生,而且在乡村里服务的医务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而且大多数乡村级医疗服务点未设有相应的医疗器械消毒设施。在乡村人口中占据前三名的流传疾病主要是呼吸器官患病、癌症及脑部血管所患病症。得了此类病症之后其多一半家庭会因此而导致贫穷,甚至坠入家庭瘫痪状态,而此类病症的出现本来是能够依托对人体保健知识的学习及宣传而减少,然而因为国家在乡村的医疗服务设施及保健工作上投入很少,所以很难实施卓有成效的医学知识宣传行为。县一级的医疗服务组织,除了县级人民医院之外,还包括县级中医医院、县级疾病防疫医院、县级妇幼保健医院工作站、县级计划生育服务指导工作站,还有地方流行病及传播感染病预防治疗部门等,此类医务部门大部分均独自构成疾病医疗防治系统,在本系统内实施规模小但功能全的设施构建,如此不但引发医疗服务装备的低档次扩张及医疗服务人员的闲置,况且又招收了大批的普通工作人员,加大了其系统的运作消费,所以一定要破除机构范围设置,推动各相关医疗服务机构的紧密融合及共同效能发挥。

2.3 乡村合作互助医疗政策不连续

自从我国实施经济模式变革政策以来,我们国家对农村合作互助医疗实施了任其变化、不予管理的方针,乡村合作互助医疗由政府行为改变成了地方性民间行为,由此导致实施乡村合作互助医疗丧失了政府的权威号召力,致使老百姓参与医疗互助的热情极度减低,也不具备充分的动力来支持互助合作医疗政策的圆满落实。另外,20世纪90年代之后,政府为达到降低农民医病费用的负担,废除了政策性“乡村合作互助医疗服务”项目,此条政策正好与国家现实推进提升乡村合作互助医疗水平的政策相抵触,从而增加了推行乡村合作互助医疗的困难程度。

3 构建与优化我国乡村合作互助医疗保险的策略

3.1 国家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需向农村倾斜

2003年11月末,党中央新制定的关于农村基本医疗互助合作保险政策中即重点强调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标准,至2010年中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及乡村医疗卫生合作互助医疗制度体系。欲将此项服务内容落到到位,政府一定要在财政扶持上加大力度,强化对乡村医疗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侧重扶持乡镇两个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增加服务效率。

3.2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依照党中央关于构建新型乡村合作互助医疗制度体系有关方针政策,乡村农民的重病统一筹措工程改名为新型乡村互助合作医疗服务政策体系。新型乡村互助合作医疗采取个人出资、集体支援及政府扶持相统一的筹措模式,资金筹措基数不能少于37元/人,其中县级财政补助12元,乡镇财政补助6元,农民筹资19元。采用如此模式筹资办法。

3.3 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

当前,资金问题是制约我国农合医保制度发展巩固的重要问题。之前,由于种种现实原因的限制,集体和政府所提供的资金支持往往较为薄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特别是当面对经济困难户时,更显得捉襟见肘。因此,要调整资金注入方式,从单一变为多元,努力形成“政府为主体、社会捐赠为辅助、个人缴纳为补充”的新型筹集资金机制。

3.4 加强农村医疗保险立法

制定对应的法律规章来推进乡村的合作互助医疗政策的实施,可促使乡村农民合作互助医疗及早步入正常轨道。制定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可将乡村合作互助医疗的属性及时完整地予以确定,它在总体国家医疗保障机制中的地位亦可精准确定,因而可实现政策的连续性及持久性,并且很容易稳定局面。对于乡村互助合作医疗保险法律的制定一定要满足我们国家当今时期经济运行条件及老百姓现实需求,如此便能从根本上缩减老百姓的医疗包袱,而避免以强制手段,并可博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各级主管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下,农合医保制度在总体上得到了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拥护,也获得了较大的普及和巩固,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然而,由于该制度产生时间不久,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对该制度本质的认识不明晰造成的,更是可以克服的。为此,本研究从解决当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种种措施,目的就是让农合医保制度更好地普及于民、惠及于民。同时,笔者也认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已经具备了社会保险的本质特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方向是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 汪福春.浅谈我县新农合在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32).

[2] 张艳明.浅谈新农合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财经界(学术版),2014,(16).

[3] 双凤,胡德华.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实施效果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4,(20).

[4] 吕晓辉.新农合制度及报销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现代商业,2013,(2).

[5] 荣锦.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探讨[J].山西财税,2012,(7).

[6] 史京华.浅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现状[J].经营管理者,2011,(18).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范文第10篇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实施以来的基本情况

1、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辖区内卫生单位共有51家,其中民营医院2家;私立医院1家;卫生室46家;门诊部1家;优抚诊所1家。全镇卫生机构共有人员277名。卫生院的办公、门诊、病房和医务人员的住宿等条件都得到了相应改善,环境良好,各个卫生院都新配备了一定的医疗设备。

2、人员配置趋向合理。卫生院现有职工11人;村级卫生员20人;乡村医生101人。

3、管理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所提高,服务态度优良。

4、广大群众医疗保健意识明显增强。“小病自费,大病统筹”的惠民政策为农民解决了实际困难,免除了后顾之忧,医院的“门槛”低了,农民愿走进医院看病治疗。其中20__年7月1至11月20日,我镇补偿参保病人763人次,兑现金额9.7万元,其中在县内看病补偿8.9万元,在县外看病补偿0.8万元。

5、农民群众参保率高。__镇总面积68平方公里,20个行政村,总人口数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数为5万人。在05年度我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4.65万人的基础上,20__年度我镇参保4.96万人。参保率达99.2%左右。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宣传引导工作不够深入,农民参保积极性有待提高。各村在推行新农医制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政策宣传和引导工作尚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农民对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医缺乏经验体会,与老的制度相模糊,对长期实施信心不足,导致部分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主动自愿参加的不多。

2、审核结算流程仍显复杂,农民结报补偿手续有待进一步简化。由于制度实施时间较短,具体规定还不够完善,成熟地覆盖一个乡镇,乃至县市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尚未启动等原因,群众对审核结算的流程和服务,意见仍然较多,尽管各地适时作了调整和完善,但审核结算流程、服务尚需进一步简化和优化。

3、政策制度尚需完善,有些地区资金沉淀过多。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刚刚起步,对具体方案设置缺乏现成的经验,基金测算相对保守等原因,制度中出现了一些不够科学和合理的地方。突出地表现在部分县(市、区)资金沉淀过多,影响了制度的吸引力和群众的参保积极性。

4、监管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监管职能履行需要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委会和基金监督管委会责权不是十分明确,各地虽已成立了相应组织,但应承担哪些义务和权利没有明确规定,缺乏规范化运作,大都仍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缺乏民主管理制度。新农医基金收支和管理的审计监督,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程序,对委托商业保险公司运作的资金如何加强监督更缺乏依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金监管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三、几点建议对策

1、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基层第一线工作的农村干部和医务人员要深入学习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其更加准确细致地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和解释工作;加强对农村群众进行科学常识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破除陈旧保守观念,解放思想,在农村大兴“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文明新风,引导农村群众用科学的方法治疗疾病。

2、严把审查关,做到应保尽保。在符合参保条件的范围之内,尽快将愿意参保的农村群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村、社一级的负责人在出具有关证明时要认真负责,杜绝冒名顶替现象发生。建议在医保证上贴示本人照片,以便确认使用人。

3、合理整合卫生资源,充实和调整持有专业执业资格证的医护人员服务农村卫生工作。一是按所缺岗位招录医务人员,新招录 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规定在三个工作年度内必须取得上岗证(执业证),否则予以解聘,以督促医务人员钻研业务,依法行医;二是针对岗位开展定期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技术水平;三是制定相关措施,稳定医疗卫生队伍,提供优惠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避免优秀医务技术人才流失。继续加大对卫生工作的投入。完善区乡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齐相应的医疗硬件设备。

4、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一是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或管理委员会职责,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等工作,定期向同级人大汇报,主动接受监督;二是加强经办机构建设,按规定落实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完善工作制度,加强规范管理;三是完善基金监管机制,制定监督管理规定,形成定期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基金运作规范、透明、高效,保证制度的公平公正;四是加强医疗服务,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合理分流病源,合理诊治,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和非有效医疗费用比,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支出。

5、切实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力度。 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适当扩大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标准,降低救助门槛,增加救助受益面;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医疗救助,与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并轨,并统一实施,建议加大财政资助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建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三是建立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结合机制,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享受医疗救助的前置义务,对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等弱势群体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出资部分由医疗救助基金给予补助;四是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弱势群体门诊费用补偿机制,对患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尿毒症等慢恶性特殊疾病的弱势群体,实施门诊补偿,着力提高医疗救助力度。

四、未来发展

上一篇:医疗保健范文 下一篇:精准医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