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16:36:58

农产品调查报告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农产品商标价值无限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协助下,我市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品牌商标,如××、××、××牌茶叶、“××”食用菌、“××”鲫鱼、“××”粉丝、“××”糕点、“××”板鸭等。这些品牌商标大大提升了对应农副产品的价值。

××山药是××市的传统特色产品,有___多年的历史。过去,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山药虽说品质优良,但销售范围仅限于当地市场,种植面积不到____亩,价格不过每公斤_元。____年,在××市工商局和××市工商局的帮助下,××市××山药产业开发中心为××山药成功注册了“××”商标,并引导该中心加强优良品种选育,进一步改进种植技术,走“公司+商标+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扩大山药种植面积,提高山药品质。目前,××市××山药产业开发中心建立了____亩优质山药基地_个,____亩优质山药基地__个,全市优质山药种植面积已扩大到_万亩,涉及__个乡镇共_____家农户,总产量达到____万公斤,价格上升到每公斤__元,仍然供不应求。与____年相比,种植面积翻了两番,产值翻了_番,农民亩种山药纯收入也翻了两番,××全市各山区乡镇都在围绕着山药来做好“一村一品”。山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已居瑞昌各农业支柱之首,也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产业。山药远销某省、某省、武汉等十多个省市,并进入韩国、日本超市,成了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____年_月,××市工商局指导××市山药产业协会申请注册“××山药”证明商标,并帮助制定了《“××山药”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____年_月拿到了注册证,进一步加强了对“××山药”证明商标的保护。

××县××乌鸡产业化合作社,已有养殖户___户,年产乌鸡_万只,产量_万公斤,产值___万元。普通土鸡市场价一般为每公斤__元-__元,而××乌鸡每公斤可以卖到__元-__元,该商标的价值仍在不断升值,目前带动了××乡__%的农民养殖户从中得到明显效益。××西瓜协会的××西瓜,可以卖到每公斤_元-_。_元,而普通西瓜市场价只有每公斤_元-_。_元,“××西瓜”商标的价值前景被看好,目前进行了连锁经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种植网络,现有种植农户____户,面积____余亩,产量__万公斤,产值__万元,给当地农户带来了规模效益。

市工商局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山药、××的“××乌鸡”、“××西瓜”就是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最好例证,只有走品牌之路,农副产品才能体现它的市场价值。

___件商标处于闲置状态

市工商局商广科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拥有注册商标____件,农产品注册商标___件,约占全市注册商标总量的__%,其中___件商标在正常使用,肉、鱼、家禽类别上的有___件;茶叶、米、谷类制品、淀粉制品类别上的有___件;活的动物、新鲜水果和蔬菜类别的有__件;其余___件处于闲置状态。地理标志商标只有“××山药”一个证明商标。我市农民申报的集体商标“××”(水果类)已于____年_月取得商标专用权,成为我市第一件集体商标。

据了解,我市目前正在受理中的特色农产品商标有___件,其中“××云雾茶”证明商标____年_月申请,由于××市一家茶叶公司曾注册了一个名为“××”的商标,其提出异议,造成我市“××云雾茶”商标,至今未获取商标注册证书。“××”鲫鱼证明商标____年__月申请,____年由于无显着地域和人文因素被驳回。目前,工商部门正准备通过其他方法申报。

对于闲置的农产品商标,工商部门将逐件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导向性意见,多渠道公布全市闲置商标的详细资料,搭建一个便捷的交易通道,让闲置商标资源在品牌建设中二次使用,盘活闲置商标。

多方联动树立品牌意识

虽然地理标志保护和商标注册对于农产品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但目前农产品在地理标志保护和商标注册使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品牌兴农战略意识淡薄。一些企业对品牌兴农认识不够,常常仅从眼前利益出发,忽视农产品商标品牌的创建与保护工作,农业创品牌步伐不快。

二、农副产品业主法律意识不强,商标的使用不规范。我市的一些涉农企业和农户法律意识不强,在商标的使用上较随意。注册商标自行改变注册人名义、地址,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三、约定俗成形成的固定思维。不少农民认为这些商标是当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名称,是当地的共同财富,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没有必要花钱再注册。

四、宣传力度、帮扶力度不够。在乡村一级干部的意识里,对商标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把创立品牌当作很遥远的事。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

为了深入了解四川省特色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的情况,作者于2016年7月10日到11月20日,在四川省(达州市、广元市、资阳市、成都市及周边市等地方),调查方式为问卷式访问调查,调查人群为农产品种植户,销售农产品的自由摊主和网商等相关人士,抽样方式为简单随机抽样,本次调查总共发放纸质问卷数573份,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属于大样本数据。

一、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人群特征分析

调查人群为农产品种植户,销售农产品的自由摊主和网商等相关人士,由于采取完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由图1受访者性别比例分布情况,48.20%的男性;51.80%女性。男女比例几乎均衡,可见性别对此次问卷结果无影响。

由图2得到的年龄阶层分布可见,23%的人年龄在18岁-30岁;39.2%的人年龄在30岁-50岁;40.8%的人年龄在50岁以上。城镇劳动力偏向老龄化,年龄多在40岁以上,这部分人群相对于现在的互联网主体人群--青年群体而言,对互联网接触少,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低。

由图3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情况可见,36.20%的人受教育在小学及以下程度;35.00%的人受教育在初中、职高程度;21.00%的人受教育在高中、中专程度的人数为105人,占总比例的;7.80%的人受教育在大专、本科程度。可见目前从事农产品种植和销售的人群主要是教育程度在初中或技职校水平以下,对互联网和营销知识了解不如大专、本科等教育程度群体的多。

由图3被调查者职业分布情况,42.20%的人的职业是个体农户;28.40%的人的职业是自由摊主;21.00%的人的职业是网商;8.40%的人的职业是农村合作社等其他职业。可见个体农户在被调查范围内是主体人群,若想到2020年在四川省基本普及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就必须鼓励主体人群--个体农户借助电商平台直接或间接的销售农产品。

综上所述,实现“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必须要对年龄在30岁-55岁之间的这部分个体农户和自由摊主进行系统的互联网营销知识培训和电商平台操作技术培训。农产品流通主力军是个体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选出优秀的具有代表的进行电商培训和网上对接,利用具有魍撑┮底试椿蛘弑尘暗钠笠担同时鼓励其他类的电商平台涉足农产品。在此之上,也应该吸纳和培育专业型互联网营销人才和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

二、特色农产品和“互联网+”营销观念宣传现状及宣传途径分析

由图5受访者对四川特色农产品的熟悉程度情况,18.40%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非常熟悉;19.40%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基本熟悉;46.6%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了解一点;15.60%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很陌生。可见接近一半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只了解一点,说明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和品牌知名度低。在这情况下将本省特色农产品进行互联网营销,竞争力低,市场份额小,利润低,并且极可能导致亏损。

由图6受访者对特色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的了解的情况,19.80%的人没听说过特色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的观念;59.20%的人听说过特色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的观念;21.00%的人正在使用互联网营销农产品。可见对于“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观念的普及程度,有79%人知道这个观念,并且已有一部分人正在进行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只有约20%人不知道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

由图7受访者了解接触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渠道的情况,41.03%的人是从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了解的;26.01%的人是身边人推荐而了解的;18.68%的人是从网络广告了解的;8.79%的人是从新闻广播了解的;2.20%的人是从一些社会团体(旅游社等)了解的;1.83%的人是从报刊、杂志了解的;1.47%的人是从其他地方(政府)了解的。可见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网络广告等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也在影响着农村地区;同时对于新闻广播、身边人推荐等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也是受访者范围内获取信息的一种惯用而必不可少的方式。

三、“互联网+”营销的特色农产品种类及发展方向分析

由图8受访者对四川特色农产品的特色度情况,25.40%的人认为“很重要,涉及到健康养身”;26.80%的人认为“重要,补充营养的目的”;47.80%的人认为“不重要,想买就买”。可见约48%的人观点认为,特色农产品想买就买非必需品,但是也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特色农产品很重要,可以健康养生或补充营养。

由图9受访者网售的特色农产品的类型情况,28.57%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蔬菜类;23.81%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果品类;10.48%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粮油类;22.86%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草食畜类;7.62%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饮料类;6.67%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道地中药材类。可见从事特色果品、特色蔬菜、特色草食畜三种生鲜类特色农产品的网商较多,而这种趋势也符合人类现代生活发展方向。2015年,生鲜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544亿元,增长87.7%,2018年预计超过1500亿元。所以解决生鲜类特色农产品的物流是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主要障碍,同时也是物流业的发展机遇。而特色饮料、特色粮油和道地中药材这几种在四川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发展中也将夺得一席之地,其不受到生鲜问题影响,未来发展潜力极大。

由图10本问卷调查所有样本所属种类情况,60.28%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果品类;21.56%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蔬菜类;5.39%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粮油类;6.19%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草食畜类;4.99%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饮料类;1.60%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道地中药材类。对比图10和图9,可见图10种植或销售特色果品类的比例是图9网售特色果品类比例的两倍多,可知特色果品类目前在四川的销售方式以线下为主;同时可见,特色粮油、特色草食畜、特色饮料和道地中药材等在图9中的比例均大于在图10中的比例,可见这些在线下种植或销售的比例较小,但是在互联网上销售的比例却是可观的,说明对于这部分对保鲜无要求或要求较低的,在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中市场份额会维持下去。

四、“互联网+”营销的特色农产品来源及销量相关分析

由图11受访者在电商平台售卖的农产品的来源情况,25.71%的网商农产品来源是自家种植(养殖);18.10%的网商农产品来源是农户(渔民)收购;55.24%的网商农产品来源是供应商供给;0.95%的网商农产品是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可见大多数农产品均是来源于供应商供给,而大部分供应商是从农户处低价收购得到农产品,然后批发给一些网店;同时可见18%的网店的农产品来源是直接从农户处收购;25%的网店的农产品来源于农户本身。可见农户种植的多数农产品是以低价批发给批发商,批发商然后批发给各零售体,这是大多数农户在农产品丰收季节处理农产品的唯一办法,而这也使得农户利润大大降低甚至导致亏损。所以为解决农村贫困的方法不是简单的拨款补助,而应该在各方面鼓励他们在政府和电商平台的帮扶下,利用自己的本业自主创业。

由图12受访者的网店的月平均销量(单位个数)情况,24.76%的网店销量在500以下;29.52%的网店销量在500-1000;20.20%的网店销量在1000-3000;18.1%的网店销量在3000-5000;7.62%的网店销量在5000以上。可见月销量在3000以上的网店占25%左右,这些网店几乎均属于专业网店(非农户自营),其拥有自己的营销手段,相比于农户自营的网店拥有更多客源;而月平均销量1000以下比例过半,网销量属于中下水平,而由于大多属于生鲜类特色农产品,销售也旺季淡季不平衡的发展。对于这种问题合适的解决办法可以是通过研究农作物栽培技术(土壤耕作技术、施肥防虫技术),实现农作物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率的生长,同时不断培育优良的新型种子,提早和延长特色农产品结果季节,增加特色农产品供应时间,使最终特色农产品的产出尽量使旺季淡季销售均衡状态,缓解市场压力。

如图13被调查者所网售的产品通常包装所使用材料的情况。30.32%的网商是使用纸箱包装的;15.84%的网商是使用塑料泡沫隔板包装的;14.93%的网商是使用泡沫箱包装的;13.57%的网商是使用保鲜盒(袋)包装的;8.60%的网商是使用海绵网袋包装的;4.52%的网商是使用气泡膜包装的;8.14%的网商是使用充气保护袋包装的;2.26%的网商是使用冰袋包装的;1.81%的网商是使用防潮纸包装的。可见使用纸箱、塑料泡沫隔板、泡沫箱、保鲜盒和海绵网袋的网商较多,而冰袋这类可以保鲜冷链的包装材料却甚少使用。即使冰袋对于冷链运输有很大的帮助,但冰袋的重量占快递重量大半,使得物流成本^高。所以,快递物流业应该用更多的廉价且健康的冰袋的替代品,帮助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发展。同时根据农产品包装材料适用性来说,农产品的包装材料一定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健全农产品包装材料标准,对特殊农产品的应建立特殊标准以维护食品安全,并且针对建立农产品包装材料行业进行认证。

五、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过程中关键点分析

由图14受访者对农产品网络订购方便性和安全性的看法的情况可见,在互联网推动下的现代生活,对于农产品网络订购这种方式,约36.8%人认为是一种方便安全方式;约16%的人认为不方便但安全,主要是由于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利或者距离市区较远,农产品保鲜度得不到保证;15%的人认为方便且不安全,这部分人主要考虑到农产品的来源,食品安全问题。约32%的人认为不方便且不安全,这部分地区偏僻,运输收货不方便,同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可见物流运输和食品安全仍是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一大难题。

由图15受访者对于网上购买农产品最注重的特性的情况,26.34%的人最注重农产品价格特性;28.62%的人最注重农产品品质特性;6.50%的人最注重农产品网商在线服务特性;10.72%的人最注重农产品网商售后服务特性;8.89%的人最注重农产品包装特性;10.15%的人最注重农产品原产地特性;8.78%的人最注重农产品配送时间特性。可见品质、价格、原产地、配送时间、服务、包装等6个因素是人们在网上购买农产品的最注重的特性,而同时品质和原产地也是追求现代绿色健康生活的广大消费群众最注重的问题。

六、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瓶颈分析

如图16受访者认为网售销售农产品最大的困难的情况。37.14%的人认为保鲜问题是农产品网销最大的困难;28.17%的人认为运输问题是农产品网销最大的困难;18.10%的人认为质量问题是农产品网销最大的困难;16.19%的人认为距离问题是农产品网销最大的困难。其色农产品的保鲜、运输、质量和距离等四方面的问题,是受访者在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中考虑的主要问题。首先急需解决的是运输问题,这需要政府健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来解决运输问题,同时政府采取积极鼓励政策引进电商平台下乡,让“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从而健全农村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从而解决保鲜问题和距离问题。对于质量问题,需要在政府、农产品研究机构、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帮助下建立质量差异较大的农产品标准,自创一套质量标准体系。

如图17受访者认为农产品物流上的障碍的情况,48.88%的人认为运费成本高;23.03%的人认为标识成本高;13.48%的人认为搬运装卸过程中损耗大,赔偿率高;14.61%的人认为物流公司没冷链运输,农产品无法运输。在一些农村物流尚不完善的地方,冷链尚不能满足。对于生鲜类特色农产品,在丰收季节可以大销,此类农产品水分本身含量高,且需要冷链的保存,这导致销售成本大大提升。对于这种情况,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的情况下,在丰收季节是应积极与物流公司合作,在时令季节订单增多,加多冷链物流的运输。同时采取合适的包装,尽量避免搬运装卸过程中损耗。

如图18受访者认为农产品在互联网市场中应该改进的方面,37.14%的人认为产品的宣传方面应该改进;25.71%的人认为产品的质量应该改进;20.00%的人认为产品的售后服务应该改进;17.14%的人认为产品的加工应该改进。在解决特色农产品宣传问题,提高知名度之后,农产品的质量、生产加工以及售后服务是农产品在互联网市场竞争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三方面也是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王牌。其中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对于农产品在旺季产量供大于求时,将特色农产品加工成其农副产品,以此来缓解农产品积压的压力同时可以将农副产品远销其他国家和国内偏远地区。

七、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人群对“互联网+”营销的态度分析

由图19被调查者对于农产品在网上营销是否合适的情况,62.20%的人认为农产品适合在网上营销;37.80%的人认为农产品不适合在网上营销。

图20被调查者是否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情况,42.80%的人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57.20%的人不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

由图21被调查者没有使用互联网营销农产品的原因的情况。31.40%的人是没有渠道和资源;26.20%的人是正在使用网售;21.00%的人由于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觉得不可行;15.60%的人是不知道如何使用互联网销售;5.80%的人是其他原因(如认为农村网络物流体系不成熟,人力不足等)。

对比图19受访者对于农产品在网上营销是否合适的情况和图20受访者是否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情况,虽然愿意有62.2%的人觉得农产品适合在网上营销,但只有42.8%的人愿意加入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队伍中。由图21可见由于渠道、资源、营销方法、互联网技术和农村网络物流体系不完善等外部条件的欠缺,虽然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得到大多数人认可,但却让广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人群望而却步。同时由于各地区的实战经历少,成功案例极少,说明只要将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因地制宜,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浪潮中。

八、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人群对“互联网+”营销的态度原因分析

由图22受访者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的原因情况。第一类:29.91%的人认为互联网销售简便快捷,网络和平台方便,同时可以宣传特色农产品等原因;第二类:25.23%的人认为电商平台相对于门店租金,启动资金更少,成本更低,利润收益更高,适用于大多数农户自主经营创业,风险较低;第三类:17.29%的人由于有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帮扶以及种植技术上帮扶,这使得农户种植特色农产品可以规模化,成本可以极大降低,而且在政府的帮扶下可以有更大的宣传空间;第四类:27.57%的人认为电商平台上市场更广,不局限于门店销售的客流量影响,销售渠道和方法增多,销售量更大,客源量更大,消费者更多,网售方便且是一个宣传的机会,网售可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由图23对于受访者不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的原因情况。第一类原因:26.92%的人认为水果类产品,运费高,利润低,交通运输物流不完善不方便;第二类原因:11.89%的人认为生鲜类农产品由于冷链的欠缺导致运输不新鲜,同时由于农产品标准由于生长条件多变,导致宣传的产品和产品本身不一致,从而客户满意度较低;第三类:26.57%的农户不了解互联网和“互联网+”销售,由于互联网风险大,不安全等原因,第四类:18.88%的人认为部分地区政府对农户特色农产品种植的资金和种植技术等的支持较少,农户没有经过系统的互联网营销知识培训,对互联网销售的风险无法预估等,第五类:15.73%的人认为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不了解各个地方的特色农产品,更不会去网上搜索购买,导致客源少等。

九、受访者四川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建议

由图24受访者Ω纳扑拇ㄌ厣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建议情况。第一类:11.19%的人建议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保证和注重农产品质量提升,质检部门加强质量管理,保证质量和真实,让有质量的特色农产品,有其对应的价值;第二类:12.27%的人建议物流设施建设:提升物流速度和物流设施建设;第三类:20.94%的人建议政府支持,培训农民相关知识:政府政策的支持,并宣传相关优惠政策,帮助农民了解和培训教授网络网售知识和教授电脑和相关技术,提高农村技术人才的人数,多宣传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方便,提高农民对互联网+农产品的了解程度;第四类:14.08%的人建议发展特色:挑选有特色的,大规模的,农产品发展,政府给予帮扶,发展特色农产品,赋予水果特殊的含义,结合农产品独特的营养成分,营养元素与养身和孕妇营养相结合,同时优化水果包装,做成礼盒式的水果,增加包装特色,注重售后服务;第五类:14.80%的人建议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对特产农产品有一种了解,线上线下结合宣传;第六类:11.55%的人建议依附电商平台:=大的电商平台发展到农村,给予农民一定的支持,或者农民积极主动的和一些可靠的大电商平系,当地政府也应该积极的引入适合当地的特色的电商平台。鼓励有更好的更适合农村发展的平台产生,与大的电商平合全国销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七类;6.86%的人建议借鉴经验,因地制宜:吸取和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第八类:8.30%的人建议创新水果运输链:创新水果运输链,优化水果运输,研究水果类产品运输保存方法,能最好的保鲜。

十、总结

本问卷虽采取了完全随机抽样方式,由于各调查地区农产品发展水平有差异,在综合选取地点尽量减少误差的情况下,得到此问卷调查报告。通过本次实地调查,从实际了解情况分析出结果,从而对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中个体农户、电商平台、政府、物流等的相关主体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周雨薇,李玉红.“互联网+”模式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12):36-37.

[2]周杰.农作物栽培技术与高产途径解析[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4(05):25-25.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是关系到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关系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的一个新的课题。笔者对江苏省溧阳市农产品深度开发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该市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基本思路与对策,即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放大资源优势;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发挥人才效应;以服务为根本,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溧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南部为低山区,西北部为丘陵区,腹部自西向东地势平坦,为平原圩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溧阳市农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年来,溧阳市进一步挖掘全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深度开发,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农产品深度开发的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引导、扶持、培育,溧阳市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经济板块:南部山区以桑、茶、果、林为重点,西北部山区以果、茶、食草畜禽、中药材为主体,平原圩区以优质粮油、特种水产、花卉、蔬菜、瓜果为骨干的农业产业。全市基本形成了60余万亩优质粮油、10万亩板栗、4万亩特色水果、10万亩竹、6.5万亩茶、5万亩桑、1万亩优质牧草、12万亩特种水产、30万只良种羊、600万只良种畜禽的生产基地。经济林茶果、食草畜禽、特种水产、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已逐步成长为溧阳农业的五大骨干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丘陵山区深度开发成效显著。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市),近年来溧阳市推进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开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民资、外资、工商资本的投入不断增加,涌现出了一批像天目湖农业生态示范园、玉枝特种园艺茶果场、陶峰山庄等规模大,品种多,示范效应好的企业,出现了一批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的“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户。农业结构得到调整,种植业向多元化发展,当年的荒山秃岭,如今变成了美丽绿洲,当年的传统低效弱质农业,如今变成了现代高效优质产业。目前全市丘陵山区的深度开发面积已达40万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丘陵山区深度开发的一大亮点。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建成。丘陵山区的深度开发为加工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原料。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建成,既有天目湖啤酒、德盛食品等本省行业的龙头老大,也有像万得福这样贸工农一体化、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企业。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主的农业主体日益发展壮大,创办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运、营销在内的农业企业14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企业9家;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8家,参与合作组织的农户占全市总数的32%。

(三)带动农户致富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深度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农产品转化升值、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目前溧阳市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实现了订单农业,农民从提篮小卖转变成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应商,农民的承包地转变成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原料基地,农民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农业工人”。据不完全统计,农业产业化企业常年吸纳农村劳动力5000人左右,季节性用工5万人左右,农民从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获得收益2亿元左右,已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机制日臻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产品开发的核心。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应,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只有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构,企业与农户才能实现双赢。目前溧阳市已有部分企业建立了形式不同的联结机制。主要形式有订单农业、企业+基地+农户、经纪人收购、保护价收购等。尽管还不够规范,但已初显雏形。

(五)标准化与品牌建设得到重视。近年来溧阳市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注重品牌建设,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有机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得到推广。全市现有197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食品)认证,拥有省、市名优产品35只,天目湖生态园已通过国家农业部gap认证;农产品注册商标400多只,溧阳白芹远近闻名,已获得国家工商总局证明商标。

二、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支撑不强。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够、品牌杂而乱、经济效益低,这是农产品开发加工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溧阳市农字头的工业规模企业只有9家,销售额8.7亿元,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56%。缺乏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带动农户增收的大型龙头企业。

(二)技术支撑不深。只有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目前溧阳市农产品的开发仅有原料优势、地理优势,缺乏最关键的技术优势。一是运用现代科技来开发农产品的能力不强,农产品80%为初加工,技术含量不高,原材料浪费多,附加值偏低。二是缺乏自己的农产品研发基地,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是农业科技、农产品技术推广不够充分。

(三)产业支撑不够。农产品产业链的缺失往往造成加工链的断层。溧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够高,多数企业的农产品开发仅停留在清洗、分割、消毒、包装上,加工程度浅、层次少,产品与原料相比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基本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还远不能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技术进行深度加工,从而形成从粗到细的产品链。

(四)环境支撑不力。一是硬环境方面,丘陵山区开发与水土资源的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农产品深加工的品牌质量。二是软环境方面,在政策扶持、专项资金投入、市场导向、降低开发风险等方面,推动的力度不够强。三是目前溧阳市还尚无相对集中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企业基本属于就地加工,公共资源利用较低,商务成本较高,信息交流欠畅,区域竞争力不强。

(五)品牌意识不强。溧阳市现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400多只,其中省著名商标只有1只,常州市知名商标只有2只,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偏少。

三、农产品开发与加工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一)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放大资源优势:(1)高起点做好农产品深度开发的发展规划。立足于放大溧阳的资源优势,筛选确定深度开发与加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从空间、区域、行业、产品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考虑,确定优先支持的企业项目和目标。结合全市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等,编制农产品深度开发加工的近期及中期发展规划。(2)明确农产品深度开发的相对集中区。进一步调整企业布局,改变目前遍地开花、资源不共享、信息不畅通、运作不规范的状况,引导新建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企业,已办企业扩建、改建向具备较好条件集中区集聚。并建设一定数量的适宜于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的标准厂房,以低于一般工业标准厂房的价格对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出租。

(二)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发挥人才效应:(1)组建农产品深度开发的研发中心或实验基地。逐步建立政府牵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质监局现有检测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研发,采取课题公开招标、委托攻关、科研单位+实验基地+龙头企业等各种形式,形成产学研、科工贸的一体化,实现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2)加大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形成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国内外农产品深度加工的科技领军人才来创业,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加大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每年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新技术发展趋势、产品市场变化趋势及现代深加工企业经营管理的讲座。(3)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营销队伍,实行“企业+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尽快成立溧阳市农产品协会,将溧阳市农产品推向大型超市、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参照其他地区做法,可在大型超市设立溧阳市农产品专柜,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实行溧阳市农产品总。鼓励龙头企业实行企业+基地+农户,贸工农一条龙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企业与经纪人、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带动农民的致富能力。

(三)以服务为根本,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1.切实落实农产品深度开发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严格执行苏政发〔2006〕128号文件精神,新办企业从事养殖业、种植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老企业从事新品开发取得的所得免征两年所得税;企业受让技术成果经费可在税前列支,因市场价下跌,按保护价收购而造成的价差在税前列支;免除或减半征收政府性基金及财政性收费,企业生产用水和种植养殖用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用水计划,计划内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企业用电容量在180kva以上的,执行大工业用电政策。符合农业用电规定的现代化或专业化种养业项目,执行农业用电价格政策。

2.建立农产品深度开发专项基金。引导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与加工。降低率先深度开发与加工企业的投资和开发成本,对深度开发与加工的企业进行重点资金扶持,改变目前上级项目资金天女散花的状况,重点向深度开发与加工的企业倾斜,建议建立300万元的专项基金,并逐年有所增长。

3.通力打造天目湖系列品牌农产品。参照天目湖牌白茶的做法,协会运作,将溧阳市各类农产品加工品均冠名为天目湖系列,企业可以有各自独立的注册商标,保留其个性化特征,如此既宣传了天目湖、宣传了溧阳、宣传了溧阳的农副产品,又提高了溧阳农副特产品的总体知名度,做到溧阳天目湖系列农产品和企业个性化产品兼而得之。严格把握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对当地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要优先考虑进入超市,让当地市民享受自己的成果。

4.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的关键,而标准化生产又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制定必要的奖励政策,引导企业按标准生产,对通过各种认证、获得各层次名优产品称号,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并要保护天目湖系列来之不易的农产品名优牌子,建立相应班子,有序开展定期检测,强化长效管理制度。

5.引导农副产品企业走商标发展之路。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运用商标监管职能,实施全市农副产品商标战略,促进实现传统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化,积极深入农村,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的影响力量,组织专题讲座,宣传农副产品实施商标战略的重大意义,增强广大农民的商标意识;同时积极支持农副产品商标注册,引导农民走“品牌兴农、品牌富农”之路,对已形成规模没有注册的,要上门服务帮助注册,对已注册的,要积极引导其争创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

6.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优化企业投资环境。利用媒体,营造氛围,由协会牵头对全市天目湖系列产品在销地实行捆绑式广告宣传。在做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创造好软环境、服务部门要简化手续、提高效能、指导不指责、帮忙不添乱,服务不刁难。

参考文献

[1]《溧阳年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2]《溧阳统计年鉴》(2006年版),溧阳市统计局编辑

[3]王金凤,《宁安市订单农业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顺利开展

1.加强组织领导

县农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各乡镇成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每个乡镇均调配了2~3名专业技干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2.落实专项工作经费

向县财政争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工作经费9万元,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效的开展。

3.开展普法宣传

以“走进直播间”(896政风行风热线)、“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科技入户”等活动为载体,采用普法宣传车、悬挂横幅、举办培训班、张贴挂图、发放资料等形式,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宣传力度,向群众宣传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用药施肥、农业标准化种植、放心农资选购等知识。向生产者和经营者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学法、知法、守法自觉性。对规模种植基地(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食用农产品企业印发《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手册,增强他们自觉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法律意识。

二、加强普法培训,健立建全制度,从源头上保证质量安全

1.加强普法培训

全县共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班19期,对500余个农资经营户(店)和蔬菜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大户(基地)的负责人进行轮训一次。三是深入农村宣传。组织县农民讲师团百余技术人员到乡镇进村入户进行宣讲,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

2.建立各项制度

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考核办法》、《涟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十项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投诉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制度》、《涟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在我县的有效贯彻实施。

3.采取责任追究制

农委与各乡镇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状,全县的农资经营店(户)都与县农业执法大队签订了“种子守法经营承诺书”和“全面禁止销售高毒禁限用农药目标责任状”;蔬菜等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委递交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保证书)”,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三、开展专项治理,强化检验检测,从监管网络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开展专项治理

以排查禁用农药为重点,依法打击各类非法经营假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今年1-7月份,我们共出动执法人员近480多人次,对全县32个集镇500多个经营户(店)进行了拉网式专项检查,共立案查处案件8起,其中种子案件5起,农药案件2起,肥料案件1起,涉及金额7.66万元。抽检肥料样品4个批次,抽检送检种子样品7个批次,抽检送检农药样品10个批次。抽检送样4个批次120个蔬菜产品,检测合格率为98.5%,年检测蔬菜样品1200余个,检测合格率达99%。全县未发生一起因食用农残超标蔬菜而导致的中毒事件。

2.加快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建设,已新建化验室280平方米,投资100万元添置恒温箱、离心机等化验、监测设备也正在采购。各乡镇农技站将结合“五有”乡站建设设立化验室,开展蔬菜农残的速测工作。加大对检测人员检测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有效开展。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涟水县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管理体制不顺、人员老化,人员配置不合理,且现有设备不足和落后,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难到位。

2.农检中心建设进展缓慢

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建设地址迟迟得不到落实,农检中心建设一直还滞留在纸面上。

3.财政投入不足

目前硬件投入缺口还有100多万元,每年购买检测试剂等运行经费还要20万元,基本保障经费也有待落实。乡一级基本没有建立检测室,没有配备检测人员和设备。城区多数农贸市场、超市和食用农产品企业、规模种植基地(大户)、蔬菜专业合作社没有配备检测设备,没有开展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检测把关。

五、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

采取以案说法等灵活生动的形式,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解读法律精神,不断增强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认识,努力营造学法、懂法、守法,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此我们将开展好三个活动,一是农业执法监管人员的集中培训活动,进一步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二是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负责人培训会议,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并提出具体要求。三是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基地(大户)和农贸市场负责人会议,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检测把关,推进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新台阶。

2.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把法律精神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技术要领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执法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3.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打联动。开展打击违法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普通农药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和违法违规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的行为;加大对蔬菜中农药残留的例行抽检力度,确保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98%以上;建立农资进销货记录档案和农产品生产过程记录档案,实施全程监督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确保全县人民吃的“放心”、吃的“安全”。

4.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监测机构,充实力量,增加人员。争取地方财政和国家对县农产品质检站的建设投入,将县农产品质检站早日建成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同时利用“五有”乡站建设的契机,抓好乡镇农残速检室的建立。

5.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三品”认证工作步伐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一、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围绕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渔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向,把加快发展渔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效益渔农业的重点突破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改投入力度,促进了渔农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已发展成为全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11年底,全县拥有各类渔农产品加工企业100余家,其中水产品加工企业90余家,纯农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水产品加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特色和规模,行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水产品加工量6.4万吨,实现工业产值776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量的28.2%。纯农产品加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实现产值200万元。

㈡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近几年来,渔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技改投入,提高装备、工艺和技术水平,使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到2011年底,全县现有100余家渔农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4家,年产值1000-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7家,500-1000万元之间的企业6家。目前,有1家企业被列入省"五个一批"企业,1家企业列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企业列入县重点骨干企业。拥有外贸自营出口权企业17家,其中水产有限公司和水产公司获得美国FDA认证,另有8家企业获得韩日注册。

㈢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为适应市场和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水产品加工从传统的冻、活鲜、干品逐步向小包装、熟制品等精深加工转化,开发了蟹肉罐头、鱼糜等精加工水产食品,全县基本形成了冻小黄鱼、冻虾仁、冻切割蟹、方头鱼、蟹肉罐头等品种繁多的水产品系列,产品档次和质量不断提升,使水产品逐步摆脱了产品结构单一的格局。纯农产品加工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加工的产品主要有银杏、茶叶、桂花、花生、柃木、粉丝、香干、硬糕等产品,为纯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㈣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

目前,全县渔农产品外销市场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及美国、欧盟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实现出口商品供货额39000万元,占全县出口创汇总额的63.9%。内销市场也不断拓展,产品遍及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和周边其他地区。

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相对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全县100余家渔农产品加工业中,除等少数企业外,多数都是规模以下企业,加工设备简单,工艺技术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精深加工水平低,高附加值和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是规划和调控力度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多,行业无序竞争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多数企业仍以渔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产品结构类同,为争夺市场,企业间互相压价,导致效益低下。

三是加工原料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由于渔业资源逐步衰退、农产品加工原料季节性生产等原因,造成渔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原料难以保证,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尤其是纯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总量偏小,受加工原料制约更加明显。

四是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融资难度较大。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刚完成经营初期的资本积累,在进行厂房、设备等改造后,流动资金普遍不足,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了企业的规模扩展。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

全县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强渔农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大力扶持渔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渔农业产业化进程,把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建成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㈠水产品加工业。在巩固经济鱼类传统加工优势的同时,重点要突破水产品精深加工。一是利用入世后通过引进国外水产品加工的先进设备,努力提高经济鱼类的精深加工水平,开发生产小包装风味食品。二是加快低值水产品的加工增值。要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低值水产品资源,眼睛向内,着重开发海鲜速食产品系列,如鱼肉丸子、美味鱼排、鱼酱、鱼香肠等,打出自己的品牌,争取进入超市销售,以提高其附加值。三是加大海洋药物开发力度。加强与海洋研究所、高等院校、食品研究单位等科研院所联络,综合开发利用各类水产品,研制抗癌、抗衰老、益智保健等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海洋药物产品。四是全面启动贝类净化项目。突破贝类净化中性试验技术难点,发挥我县滩涂面积广、宜养贝类品种多的优势,抓住国际市场对净化贝类需求旺的契机,努力培植,使我县成为全省最大的净化贝类出口基地。

㈡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我县具有海岛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物种资源条件,拥有为数不少的区域特色农产品,但目前部分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低,缺乏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存在进行产业化开发的较大潜力。根据目前市场上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状况,发挥区域优势,重点发展银杏食品、有机茶、獐系列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

㈢饲料加工业。随着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为饲料加工业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十五"期间,重点扶持1-2家饲料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低值鱼类和贝壳类废弃物,开发富含钙质、动物蛋白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形成规模,创立品牌。在满足我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外地市场。

三、加快发展渔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㈠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行业整体实力。

以渔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对延长产业链,提高渔农产品附加值,抗御市场风险,增加市场竞争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针对我县实际,要制订并落实鼓励扶持渔农产品生产加工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一些产品有特色、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途的加工营销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植其上规模、上层次,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渔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尽快提高渔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扩大渔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同时,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原料基地,开展"两头在外"业务,推动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㈡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产业技术发展水平。

要提高渔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效益,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以渔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的产品结构,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一是要加大技改投入。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产品的开发和设备、工艺的引进和更新上,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加速与国际接轨,提高加工能力。二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合资,充分他们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引进他们的科研成果,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新产品,进一步提高渔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三是建立和完善渔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体系。要抓紧建设全县渔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和基地、加工、流通渔农产品自我监控体系,对渔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有效的全程控制。四是加快品牌建设,积极引导企业按国际、国内的标准化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和创名牌工作,提高我县渔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㈢重视行业协会建设,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我国入世后,企业经营必须按国际通行做法运作,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扩大协会职能,是经济运行的必然趋势。在进一步强化水产协会职能的同时,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完善和发挥协会在信息服务、市场营销、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强同行业间的沟通和协作更好规范行业行为,避免无序竞争,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市场信息、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传递,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改进产品质量管理,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可集中向上级反映企业的困难和问题,争取上级重视和扶持。

㈣合理布局,营造区域性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充分利用我县渔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加强产业布局和行业管理,搞好全县农产品加工发展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促生产户,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格局,拉长产业链。三是加快特色渔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营造整体的产业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

㈤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一、农产品市场现状

(一)畜产品市场

1、营销单位。我区肉禽蛋营销单位共有两家,分别是外贸公司榆次肉联厂冷库、榆次区食品公司冷库。经营的品种主要有猪肉、禽肉、羊肉、兔肉和禽蛋等。外贸粮油食品公司肉联厂冷库始建于1972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自建厂以来,畜产品全部出口外销,主要经营兔肉和羊肉,兔肉出口日本、美国和欧洲各国,羊肉主要出口中东国家,2003年销售额580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缴纳各种税费98万元。榆次区食品公司冷库始建于1963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畜产品主要供应本地市场,2003年销售额320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缴纳各种税费40万元。

2、产品批发市场。我区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有两个:榆次区汇隆市场和商贸城市场,主要经营猪肉、禽肉、羊肉和水产,产品主要供应本地市场。汇隆市场始建于1993年,商贸城市场始建于2000年,经营方式都以个人租赁为主,年销售额分别为1150万元、2100万元,分别占榆次市场从份额的10%、15%,两个市场的管理从业人员分别为2人和5人。

3、产品集贸市场。我区以零售为主的集贸市场主要有金猫市场、菜园街市场、路西市场、校园路市场和经纬厂市场等,市场份额占全区市场的40%。

4、畜产品超市。我区畜产品经营超市有田森超市一部、二部、华联超市、普家乐超市和铁华超市。其中田森超市和铁华超市采取租赁的经营方式,华联超市和普家乐超市采取连锁的经营方式,市场份额占全区市场的20%。

(二)果品市场

1、果品批发市场。我区批发市场主要有北田镇豆腐庄批发市场,年交易总量500万公斤,全部批发到省外,年交易总额350万元,市场辐射相邻35个村,该市场有管理人员1名,从业人员10名。榆次区北田镇北田村果蔬批发市场,正在建设之中,其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现已投资50多万元,交易大棚5个共1440平方米,基础设施及围墙建设已基本完成,预计今年秋季投入使用。其它如榆次汇隆批发市场、晋中富通绿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也兼营水果批发。

2、品集贸市场。城区果品集贸市场,年销售量在1000万公斤,年交易额500万元,市场辐射到平遥等邻近县区,该市场属于自发的果品集贸市场,无专人组织,没有形成正常的管理体系。

3、营销大户。我区销售大户有北田镇豆腐庄村陈二棉,异地批发红星和新红星,年销售量500万公斤,年销售额300万元;庄子乡下黄彩赵石爱,异地批发红星、新红星,年销售量300万公斤,年销售额600万元;庄子乡义井王承林异地批发红星、红富士,年销售量60万公斤,年销售额130万元;东赵乡训峪的阎贵虎异地批发梨、苹果,年销售量300万公斤,年销售额500万元。我区红枣营销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出现较大的营销企业,红枣销售以大户营销为主,红枣销售大户有10多户,较大的营销大户有王连贵、王大跃等,产品主要销往东北、北京、广东等地,销量约100万公斤。

4、营销企业。我区的富通绿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晋中纳特福果业有限公司、庄子乡榆城坪新顺果脯厂,都是正在兴起的果品种植、加工、销售的新型企业。新顺果脯厂占地1.5亩,年果品加工量20万斤,年销售产值52万元。晋中纳特福果业有限公司年消化果品10.8万斤,年产量7.2万斤,年产值64万元。

5、营销协会。榆次枣业协会,主营枣类产品的储藏加工,有经营场地800平方米,2003年9月开业,年销售量250万斤,年销售额250万元,年利润额110万元。晋中市果业协会也吸纳了不少我区的果品销售经纪人,带动了全区果品销售。

6、果品超市。榆次金虎便利超市,主营枣类品种,年销售量2吨,年销售额1.5万元,年利润额0.6万元。

全区果品年销售量6000万公斤,年销售额7200万元,其中批发市场销售1500万公斤,销售大户销售1170万公斤,占销售总量的45%,剩余55%的果品均是零散批发。

(三)粮食市场

1、加工营销单位

(1)粮食加工营销企业。我区有生力面粉厂、东阳、魏岳、郭村、修文、源涡等20多家规模型股份或私营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5000万公斤,超过全区小麦总产量。

(2)油脂加工营销企业。晋北油脂厂、诚信油脂厂等,年加工销售油料15万吨。

(3)酿造营销企业。以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和南六堡曲醋厂为重点的酿造群体,食醋年产销量6万余吨,转化粮食1000万公斤。

(4)饲料加工销售企业。鲲鹏饲料集团、亨通饲料公司和强大饲料公司,三大饲料企业年产销饲料达10万吨,转化粮食1亿多公斤。

2、粮食批发市场。什贴镇葵花籽交易市场是发展我区支柱产业的一个重点工程,该市场占地8000平方米,总投资80万元,现已建成农副产品储存仓库2400平方米,交易货场2000平方米,此工程主要依托什贴、郭家堡、张庆等供销社,重点解决我区农民农副产品的卖难问题,建成山西最大、可辐射全国近二十个省市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预计全年可收购葵花籽1500万公斤,小杂粮、豆类、玉米等200万公斤,可推销各种农副产品4000万元。

3、粮食营销大户。雷贵友,1998年开始经营粮食业务,有场地300平方米,年粮食销售量1400万公斤,年利润额10万元。

(四)蔬菜市场

1、蔬菜批发市场。

(1)东阳镇蔬菜批发市场,占地42亩,建筑面积6250平方米,其中交易大棚面积5250平方米,2001年6月开业,年交易量2.5万吨,年交易额4.5亿元,建有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监测站,开通了蔬菜国际互联网站,产品远销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武汉等大中城市。榆次汇隆批发市场,属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兼营蔬菜、水果、肉类等,年交易量为一亿余元。蔬菜产品主要销往本区。

2、蔬菜集贸市场。主要有金猫市场、路西市场、菜园街市场、校园路市场和经纬厂市场。属综合性农产品集贸市场,兼营蔬菜、水果、肉类等。蔬菜产品主要销往本区。

3、蔬菜储藏营销企业。晋中富通绿色农产品开发公司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285亩,设有业务洽谈室、农产品检验室、产品包装室及产品装卸车间,交易品种以反季节蔬菜为主,产品销往武汉、上海等大城市,年交易量达1500吨,交易额达300万元。

4、蔬菜营销协会。主要有蔬菜贮藏协会、贮藏研究会、蔬菜营销协会等。蔬菜贮藏协会,发展土窑洞、地下窖、机械恒温库,引进最新保鲜袋贮藏法、气调保鲜法、空气电离子保鲜法等对蔬菜进行贮藏,年贮量8000万公斤,增值3200万元以上。蔬菜流通协会,有会员113人。蔬菜营销协会,有经营场地1667平方米,1998年开业,年销售量500万斤,年销售额200万元,年利润额4万元。东阳镇贮藏协会带头人、东阳镇支部书记杜玉富于1998年10月破土兴建大型恒温库,已投资200万元,建成了25座,一次性保鲜1000吨蔬菜,年纯利润20万元。

5、蔬菜营销经纪人、大户。全区常年从事蔬菜营销的经纪人达到1000多人,其中销菜量200万斤以上的大户达34人,并涌现出了像王二只、孙校、郑贵、王四守、张新卫、赵四清、许月喜等一批年销菜量造千万公斤以上的大户,年销菜量5亿公斤。

二、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市场建设滞后。我区紧邻省城太原,又地处晋中市区,各类农产品有较大的市场需求,80%的农产品需要外销和供应本地市场。我区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只有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汇隆批发市场、榆次商贸城市场等,集贸市场主要有金猫市场、路西市场、菜园街市场、校园路市场、经纬厂市场等,设施简陋,多属于马路市场。这些市场除具备集中交易功能外,储藏保鲜、物流配送、农药残留检测和现代化市场信息等各项服务功能大多数市场不具备。

(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底。我区龙头企业少,经营规模小,规模效益体现不出来,对我区农产品市场的拉到作用不明显。如我区的红枣种植面积3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0万亩,年产量500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但全区红枣加工、营销企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少、档次低、加工能力小,现在加工企业只有5家,以初加工为主,销售企业没有出现,销售大户也只有10多户。

(三)品牌少,无特色。2001年以来,我区农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机构调整以蔬菜、红枣、畜牧业为三大主导产业,以建设蔬菜、红枣、畜牧、加工四大基地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蔬菜、红枣、畜牧产业获得迅猛发展。2003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已达34万亩,蔬菜总产量11.63亿公斤,全年蔬菜销售总收入5.47亿元。红枣从2001年前的4万亩猛增至30万亩,红枣产量500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畜牧业按照“稳猪鸡、上牛羊、突出发展奶牛业”的发展思路,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343吨、9770吨、8117吨,奶牛存栏4288头,畜牧业总产值3.05亿元。可见,我区的农产品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品牌少、无特色的情况仍很严重。如我区红枣种植面积与太谷县不相上下,但中国红枣之乡的牌子却被太谷县拿走了。我区的蔬菜,2001年就申报注册了“魏榆”牌,但至今牌子叫不响,运作不起来。

三、建议与规划

(一)打造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合舰队”。我区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如何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是农产品市场建设面临的一个难点。而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完善农村市场机制,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实践证明,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既增强了统一服务的功能,又发挥了家庭经营的潜力,是一种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生产、加工、销售联为一体,使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此举能够在农村与市场间架设桥梁,突破区域界限,扩大农业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形成一批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合舰队”。采用电子商务网络等现代交易手段和流通方式的农产品批发拍卖市场,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农户—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完整通畅链条的引导带动下,建立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产销联合,打造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合舰队”。

(二)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农产品市场建设。我区财政经费比较紧张,无能力为农产品市场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应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此同时,重视带动、吸引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参与到农产品市场建设中来,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步伐。如我区的山西普家乐商贸有限公司,围绕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目标,努力营造大流通、大商贸、大市场的格局,从2001年7月开始实施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项目,计划在农村发展和建设49个连锁超市,同时建设一个占地60亩大型物流配送中心。2003年经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是我区“五大中心”建设重点工程,晋中市“双百”项目重点工程。目前,配送中心建设已完成工程量60%,我区农村连锁已建成东阳、张庆、永康三个连锁店。三店试营以来,深受农民欢迎,已有跨区3乡10村村民来超市购物,甚至永康店已有太原南郊村民光临,给农民带来极大的方便,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为三农服务。

(三)农产品市场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今年6月,商务部会同国家标准委组织有关单位起草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开业技术条件》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级划分及评定》两个国家标准,目前正向社会公布并征求社会意见,在年内一旦修改完成后,将按场地环境条件、设施设备条件、综合管理能力和信用管理四个方面,把全国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按照四个等级划分,从高到低依次分为:四A级(AAAA)、三A级(AAA)、双A级(AA)、A级(A)。主要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环境、经营设施设备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技术标准,比如要求市场“应设在交通方便之地,应考虑与周围商圈服务的协调性”;交易大厅“宜建单层结构”;市场“以生鲜肉类交易为主的应与国家认定的定点屠宰点场厂挂钩”等。我区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也应参照国家标准,高起点地建设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围绕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的目标,通过健全监管体系、开展专项整治、加大“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创建、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准出准入制度等多种措施,提升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市政府在市农业局单独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在镇乡(园区)农技站挂牌增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所,配备了人员和监测仪器设备;组建了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和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检员队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基本构建。

二是专项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组建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组,牵头相关执法部门先后开展了蔬菜水果禁限用高毒农药、农资打假、“瘦肉精”等多个专项整治,不断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2012年,共出动执法人员500多人次,检查了600个经营单位,处罚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4起。

三是农产品基地和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市政府组织制定农产品标准10项、生产技术规程65个,创建标准化示范区5个,推广适用新农业标准140多项。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436个,产地面积72.42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80.34%,绿色食品57个,省市名牌农产品3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

四是农产品准出准入机制不断健全。市政府通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制”等多种措施,不断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工作机制。目前,全市已创建市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26个,全市蔬菜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7.6%以上,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100%,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对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监管合力尚未形成。一是统筹协调力度不大。市级层面尚未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法律赋予各部门的管理权限较为分散,监管环节和责任难以分清,监管不到位、缺位和多头监管的现象同时存在。二是工作考核力度不大。镇乡(园区)农业基本现代化考核中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为0.5分,与其重要性不相匹配。三是基层推进力度不大。目前镇乡(园区)一级重视程度还不够,工作上缺少责任感和紧迫感,监管职责尚未落到实处。

(二)监管体系较为薄弱。一是监管力量不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目前仅有工作人员2名,疲于应付各项事务性工作,很难抽出时间有效履行监管职能。镇乡(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所人员都由农技站人员兼职、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由村干部兼职,人员不固定、职责不明确,基层农产品监管队伍“有名而无实”。二是工作经费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每年仅7万元,且多年没有增长,难以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验室运行经费近十年没有增长,每年仅14万元。随着检测面的扩大、耗材成本的上涨、认证费用的增长,实验室正常的运转经费至少需50万元,缺口较大。三是检测能力不足。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场地偏小,仅有350平方米(吴江区检测中心面积有1200平方米,溧阳在建的检测中心面积也在1000平方米以上);检测仪器大多购置于2003年以前,使用年限较长、故障频率较高、检测参数较少,既不能对省农委下达的检测任务进行全参数检测,也不能对畜禽产品和水产品进行定量检测,基本以蔬菜检测为主;中心检测人员大多“半路出家”,专业不对口、高学历(硕士及以上)人才缺乏,致使中心一台最先进的检测设备由于无人能够使用,仍处于闲置状态。

(三)工作实效尚需提升。一是社会氛围有待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培训教育比较少,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三是农资农药管理有待加强。全市共有农资经营户779户,网点数量多,实力小,分布散,监管难度大,难以确保农资市场安全。高毒农药虽然实行了定点经营,但一部分无销售资格的农资店仍在暗地违规销售高毒农药;部分种植户为追求治虫效果,在蔬菜种植中违规使用高毒农药情况依然存在。四是农业园区建设水平有待提升。软件方面,一些园区还没有检测设备,无法对农产品实行自检;部分园区虽然建成了检测室,但检测人员大多兼职,自检意识不强,检测项目单一,农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硬件方面,部分园区的道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与现代园区的标准仍有一定差距。

三、几点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我委建议如下:

(一)加强领导,形成监管合力。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建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同时建立健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和例会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及时发现并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合力推进监管工作。二要加强政策指导。市政府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尽快出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监管工作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三要加强考核引导。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引导基层重视和加强该项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增强监管合力。

(二)强化保障,完善监管体系。一要在资金投入上有突破。市财政必须足额安排监管、检测等工作经费,并适当安排镇村监管工作补助经费,形成稳定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各镇乡、园区和街道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为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要根据“抽检公益、送检有偿”的原则,完善有偿服务工作机制,弥补运行经费的不足。二要在监管队伍建设上有成效。市政府要利用乡镇区划调整,农技站人员数量充足的契机,抽调素质好、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同志,单独建立镇乡农产品质量监管所。农业局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切实做好人员的培训、管理和考核工作,尽快打造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明职责、勤履职”的监管队伍,不断提升其执行力和战斗力。三要在检测水平上有提升。市政府要确保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用房需要,扩建或新建1000平方米以上的实验室一座,加快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加紧引进专业对口的高学历人才,切实提升中心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要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频率,为政府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提供参考。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一、当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的理念,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围绕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截止20xx年底,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21家,从业人员7192人,资产总额24.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4家,从业人员6413人。20xx年实现加工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5515.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加工产值23.4亿元,上交税金3574.6万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和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蔬菜、食品、水果、木材、饮品、饲料、纺织、白酒等十大类农产品加工行业,其中粮食、油料、纺织、白酒、饮料5个行业发展速度较快。20xx年,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63家,创产值7.49亿元,占加工总产值的21.4%。

(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引进新上或改制发展了“蒙牛乳业”、“亚源乳业”、“新世纪食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

(三)农产品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全市拥有“蒙牛”牛奶和冰淇淋、“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长坂坡”大蒜、“慈化菜”、“仙草”大米、“楚田”大米、“关公坊”系列白酒、“六粮国宴”、“三峡人家”苕酥、“仙人掌”茶等10多个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品牌所占份额达30%以上。清平猪被纳入省级地方标准管理;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被评为部级“金水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两河镇“长坂坡”大蒜种植基地和王店镇柑桔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四)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随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民创业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了部分有意投资者的热情,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

(五)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使基地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车间。仙草米业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在全市建起28万亩优质稻基地;天阳食品在王店村建立了5000亩的红薯基地;新世纪食品公司继续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的方式,通过提高朝藓蓟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

(六)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攀大附强、借船出海”,转变经营策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加工档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看好。新世纪食品投资100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可新增产能3000—5000吨,使公司生产规模达到3万吨以上,计划销售收入达到1.2亿以上。翔鹤食品计划分割肉猪18万头,比上年增加4万头,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即将投产,计划在宜昌、当阳建5家专卖店,开发终端市场。金桥油脂投资1.2亿元,兴建占地200亩、仓储位达8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关公酒业万吨原酒生产项目预计8月底建成投产,并开发了“关公典藏”、“关公家宴”、“中国红”等系列瓶装酒,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澳利龙饮料和亚源乳业公司与太子奶集团合作,投资1100万元新上太子奶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亚源乳业在中部六省订货会上签订了6000万元的销售订单,是去年的20倍。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规模以上企业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企业个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12.3%;共培育省级和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分别占加工企业总数和规模 以上企业的5.6%、45.3%,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因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类同,削弱了全市的整体竞争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危险。20xx年,油菜籽收购价格从最初的2.8元/斤下降到1.6元/斤,因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造成油料加工企业严重亏损,大部分企业停产。

(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虽然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有所改进,但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的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我市虽然培育了“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等几个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

(四)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要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虽然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如新世纪食品采取“三包”方式发展朝鲜蓟基地、仙草米业和龙之泉采取“订单农业”方式分别发展优质稻和红薯基地等,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典型,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加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无规范措施,单方面违约或毁约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我市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刚刚起步,龙头企业建立的基地比较分散,并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连接,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难。

(五)融资渠道较窄,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近几年,我市虽然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建立鑫源投资公司、国信投资担保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看,财政对龙头企业投入和银信部门对龙头企业支持非常有限,企业依靠民间融资和自身积累扩大生产较难。中小型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基本不具备贷款条件,加上贷款手续繁琐,需要的时间较长,增加了企业的隐形负担。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紧、融资难,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由于资金的缺乏,农产品加工企业季节性大量收购农产品压力大,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远小于设计生产能力,有的企业甚至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六)缺乏发展的优秀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企业的管理、科研、营销等各个环节和领域,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保障,而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甚至有的企业就是“一个门市部(一间房),一枚公章,一张营业执照,两个职员(夫妻)”,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大都是营销策划靠老方法、寻找市场靠拉关系,制约了企业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科技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创新。普遍存在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问题。

(七)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近年来,我市通过抓效能建设,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市直单位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有所改进。但少数部门仍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不能摆正整体与局部、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大局意识淡薄;个别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拿着条条框框死搬硬套,执行政策不能变通、灵活处理,致使企业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农产品加工企业门类很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在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有待加强。

三、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是:继续围绕“建设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和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加工业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升级,培育加工龙头,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为实现“保增长,促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措施是:

(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单是工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农业问题,而是涉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来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需求不足这一难题,促进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因此,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就是扶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观念,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抓出成效。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指导,明确领导和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共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

(二)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坚持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科学制定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准确定位产业导向,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一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利用好资源优势。我市粮油、畜牧、林果、蔬菜和水产品等资源丰富,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将农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立足我市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食品工业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结合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兴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功能配套,完善设施,既要防止新的雷同,又要避免分散、低效的发展格局。

(三)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领军型”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一是大力招商引进龙头。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综合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税收贡献大的强势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的有效对接。要重点选择粮油、水果、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和食用菌等7个方面的产业优势,逐步完善市、镇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完备项目前期工作,增强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力争在引进培育投资过5亿元、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扶优壮强培育龙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对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在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精心筛选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争取进入国家、省专项扶持笼子。大力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帮助其解决报关、商检、退税、货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努力激活民资兴办龙头。瞄准全市35.64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全民创业的意见》,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鼓励全民创业,尽快建设全民创业园,打造全民创业平台。

(四)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建设。一是要培育和壮大品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品牌、宣传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帮助企业积极主动地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要重视宣传,舍得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借助农博会、展销会等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积极开展品牌整合,在全市培育发展几个生产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对这些品牌进行保护和开发,实现品牌开发和产品开发互利双赢。二是要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区域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三是要加强科技攻关。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四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尤其要推行标准化生产,注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产品。五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要抓好内部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企业要发展深加工,生产终端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对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可在财力和政策允许的权限内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当前金融支持市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强银企合作,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要建立和使用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多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和金融机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特别是在技术更新改造、扶持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原料所需的流动资金。各商业银行要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优惠贷款,积极推广林权抵押、经纪人联保、与国信担保公司合作等多种贷款方式,简化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积极扩大授信额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民间融资渠道,利用增资扩股、借款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都要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六)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配套基地建设步伐。稳定的农产品配套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与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配套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加工原料。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板块。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继续推进林果、畜牧、蔬菜和水产板块建设,以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二是切实抓好协调和服务。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企业、农户、中介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基地建设。要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高标准建设原料生产基地。三是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基地集约化程度。当前,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不利于基地形成规模,导致原料供应分散,基地化程度低,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稳固可靠的配套基地。

(七)要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在与农户签定合同订单中实行最低保护价,在种子、资金、技术等方面向农户提供无偿或低偿等系列化服务,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按照“自愿互利、扶持基地、服务农户”的原则,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帮助改善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发放预付定金、贴息贷款、生产扶持金,内销种苗、饲料,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包销产品,部分利润返还等多种途径,扶持原料基地和农户的生产,这样既可避免农户生产的剧烈波动,又可有效地防止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二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经营模式,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与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龙头企业由面对千家万户,变为面对一个或几个合作经济组织,降低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三要探索建立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同类加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商会、协会等组织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开发、教育培训、价格协调、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功能,切实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实验实训》课程项目;创新性教学;实验实践;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2-0017-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为了落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的精神,必须探索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1]高等院校应积极进行以突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2]2011年12月,南京农业大学决定开展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项目立项建设工作,共建设50个项目。《农产品电子商务实验实训》项目获准立项。

一、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验实训》课程

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勘察的目的

(一)有效促进教学改革

创新性教学的本质首先在于确立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特别是确立他们在大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3]本项目的实施就是尝试“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实践型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的需要将复杂和繁琐的课程体系模块化,用实践项目对模块进行分解,并通过任务的形式来进行且学生自主地根据任务完成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激发学生创新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此外,它也是推动现代大学教学向研究性教学转变的必经之路。因为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研究性教学还包括了问题设计、自由的环境和必要的物质设施等构成要素。[4]

(二)培养农产品电子商务技能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于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农产品电子商务实验实训》项目研究主要以南京农业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多年的教学成果为基础,在学生在线交易和网站分析等实践的基础上,对现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消费者认知和网购行为特征考察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方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设计原理,为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策划。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要求在一个较短的学时内调动学生积极性,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升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5]

(三)尝试研究与推广结合

农业是最富有生命力的产业,但是如何实现农业价值是重点难点。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有深入了解,同时学会策划农产品电子商务,这将有利于学生将农产品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可以大力推广笔者所在学校相关成果的应用。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实验实训》课程

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的实施内容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课题组积极开展准备工作,当年即确定以研究蔬菜电子商务为项目载体,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学工作。

(一)理论教学

为了更好推动教学工作,课题组在当年寒假组织人员编写教学材料。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材料中编写了项目介绍、电子商务基本知识、电子商务实验实训模块。根据报名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学生报名后,课题组发现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有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农学、设施、信息、动物强化等专业。人数不多有利于交流,但是专业基础差别太大。因此,又从以往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中收集编写优秀电子商务网站策划书案例、蔬菜产业知识等资料作为教学材料。在实施中期,课题组继续编写了教学材料,增加调查报告写作方法与论文写作方法。多方面的教学材料为学生业余自学提供了保证。

(二)实践教学

2012年4月到8月,课题组在20位学生中进行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室学习、实践能力训练、市场调查、策划书写作四个阶段。

1.实验室学习。

主要在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进行,共三次课。主要通过对德意通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在线试验、产销模拟实验、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对比研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学生在课后需要填写实验报告单。

2.实践能力训练。

学习“创新”与“需求”关系,分析目标客户特征、蔬菜电子商务网站应用效果、农产品电子商务优化方案。共授课2次。举办专家讲座一次:邀请银杏114创始人做网站策划讲座。在阅读教学材料基础上,研究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主要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优化设计、保障措施。组织学生设计网站盈利模式、探寻成功秘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策划一个蔬菜网站,通过PPT等形式讨论完成。

3.市场调查。

要求学生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目标客户需求、现有网站运营效果调查。学生阅读资料,设计问卷,对南京市消费者进行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调查,主要包括消费者网上购买农产品行为,购物决策过程,影响其购物的主要瓶颈,对现有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的认知,主要人口特征等。

学生调查随机分布在主城区进行,以组为单位,尽量涵盖面广,不要集中在学校周围。同一问卷每个家庭只能调查一人,同时尽量选择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点调查,诚实调查。亲身观察消费者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认识,获取更多的信息,锻炼自己的调查能力。

(4)调查报告与策划书写作。

小组写作农产品电子商务调查报告。在报告基础上,策划一个蔬菜电子商务网站。要求学生完成调查报告、蔬菜网站策划书。调查报告主要为分析问卷调查数据,为策划书服务。策划书包括建站背景、市场分析、网站设计、网站推广、费用与收益等模块。为了联系学生,方便业余指导,课题组设置了公共邮箱、QQ群平台等。课后指导包括作业指导等,学生可以通过邮箱、QQ群众平台等学习其他小组的报告和案例,同时与教师交流。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实验实训》

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的实施效果

该项目的实施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评价来实现。学生的评价主要由参加讨论、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网站策划书等内容构成。从考查结果来看,合格率为90%,优良率为55%。实践证明,项目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有重要意义,项目导入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过程考核替代闭卷考核有助于创新;辅助教学材料有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过程考核的要点是过程控制。

项目实施实现了下列目标:首先,有效促进了教学改革。由于经费支持,两次为学生发放教学辅助材料,提供纸质的教学资料及参考材料。学生感觉是真实的体验式项目学习,积极性高。其次,本项目尝试将蔬菜技术、电子商务、营销等学科集合,发挥了学校学科优势,实现了大联合,而且多专业选课非常适合这类活动,学生能积极讨论,认真完成了有关学习和设计。最后,学生积极参加了课程学习,特别是参与网站设计讨论、调查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面对面与专业教师、消费者讨论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的赢利点,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了自己的网站,提高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的策划能力。

四、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实验实训》课程

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实施效果的措施

《农产品电子商务实验实训》是一门全新的实验实践课程,从该项目的实施过程来看,有以下加强其效果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提前选课。从实践来看,很多同学不了解课程,所以在选择上很犹豫,认为要具备很多计算机和农学知识,其实这是一门更强调知识和资源整合的课程,可以通过不同专业合作完成,更多锻炼合作能力、获取资源能力。

(二)应以具备一定基础的二年级学生为主,大一学生不宜参加。从本项目的实施过程来看,大一学生积极性高,但不具备起码的企业管理知识和分析能力,所以报告写作和策划均面临困难,不能达到“策划人”的要求。

(三)进一步引进有关公司经验,加强实践性。为了加强认知,有必要邀请一些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者做一些报告、讲座,这样更加接近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积极开发在线课程。本次课程公共邮箱、QQ群中的课程就类似在线课程。很多国外高校近年来均开发在线课程。课程由专业教师开发,主要在公共教学平台上建立在线平台,教师在平台上消息,学生按照指令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平台与教师交流。每门课程10周,课程完成即颁发结业证书,非常受学生欢迎。创新性试验实践课程既然不强调现场课程学习,那么网络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进行一些尝试。另外,由一些研究中心组织,发放相应证书,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叶枫.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0).

[2]罗三桂,蔡忠兵,李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课程体系建构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7).

[3]王洪才.大学创新性教学的本质与实践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

[4]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一、____年“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延伸绩效管理试点工作考核排名全国第一

____年,农业部对____等6县农业部门开展了“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延伸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分管厅长的直接指导下,该处协调蔬菜、畜牧水产部门将工程建设和绩效管理有机结合,将行业考核和综合评估相结合,积极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经过农业部综合评审,____年度____县“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考核结果排名全国第一。

二、农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经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____县农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形成了“年初有方案、年中有推进、年底有考核”的工作机制。近年来,围绕稻谷、油菜籽、柑桔、蔬菜、生猪和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加强县场监测,特别是在大宗农产品上县的关键时节,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全县或区域性会商会议,撰写分析报告,编印《____农业县场热点快报》,及时报送农业部、县委县政府和厅领导参阅。据农业部县场与经济信息司通报,该处报送的信息质量高,采编率居全国首位。为规范管理,研制了《____县农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管理考核办法》、《稻谷监测信息采集技术规程》等制度。今年3月5日,《农民日报》第6版以《健全监测网点,提升服务功能》为题,推介了____县开展农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的做法和成效。天津、海南、浙江、四川、河南等县同行来____考察学习。

三、产品县场调研工作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肯定

____年,对全县农产品产地批发县场进行了全面调研,在认真分析农产品产地批发县场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产地县场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向农业部提交了题为《____县农产品产地县场建设调查与思考》的调研报告。去年7月3日,农民日报全文刊登了这篇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为国家制定农产品产地县场建设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得到了农业部陈晓华副部长的肯定。

四、产品营销促销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20__年以来,为搞活农产品流通,____县人民政府和农业部连续举办了4届中国中部(____)国际农博会,每届有来自中部六县及国际国内的20__余家中外企业参展。中国中部(____)国际农博会先后获得“中国品牌展会金鼎奖”、“中国农业5大品牌展会”、“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中国十大创新特色展会”等殊荣,____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四星级农业品牌会展(综合展),已成为全国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展会。此外,还协调举办了一系列产销对接活动。如____湘穗产销对接活动、____“农校对接和农超对接”洽谈会等。

五、全国率先编制规划,出台文件,优化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

____年,专门组织专家队伍,编制了《____县农业信息化发展“____”规划》,明确了“____”期间____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提出了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六大任务,编制了农业预警应急等五大工程。该规划为我县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的重要依据。____年,我处积极推动____县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____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为全面实施《____县农业信息化发展“____”规划》保驾护航,为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升级了12316热线,建设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提升了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近2年来,该处牵头全面升级12316热线,打造了____县12316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目前,12316语音咨询日渐增加,已成为广大涉农用户开展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信息咨询以及农业投诉举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的重要渠道。另外,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启动了____县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建起1个县级主会场、5个系统分会场、14个县级和95个重点县县区分会场。视频会议系统将成为全县农业系统信息化一个高科技平台,实现农业远程会议、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农业系统工作和管理效率。

七、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

上一篇:手机的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树木的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