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推广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18:35:55

农机推广论文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1篇

我们应以推广示范基地为根据地,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协会等为战斗堡垒,既要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大农机推广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借此推动推广工作上台阶、进档次,提高工作水平,又要采取多种方法,全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同时培训和配套服务要及时到位,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链条,让农民满意。

一是积极筹措资金,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引进适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新机具进行试验和推广。

二是要管理好试验基地和试验项目,并有计划有层次开辟新的试验基地和实施项目。

三是可与生产企业联合,创建农机展销区。四是可与销售流通企业联合推广新技术、新机具。五是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借助院校、科研单位的优势,发挥自身特点,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2发挥优势,打造航母

《农业机械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促使我们农机推广部门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与水平,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工作,多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一是要强化内部管理,实行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

二是要建立健全考核奖励制度。

三是要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思想,努力武装自己,增强本领,更好的为“三农”做贡献。要发挥农机推广部门与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好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咨询、政策宣传、信息等工作。

促进政府对推广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质量,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路子,使农机推广工作平台成为发展农机化,促进“三增”的舞台。农机推广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找准切入点,积极发挥自身功能与特点,促进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沟通、交流合作,逐渐把农机推广事业做大做强,为发展农机化,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2篇

项目可行性研究(立项)阶段的效益测算

技术能力和计划投资规模等对项目预计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测算。考虑到农业生产具有常产特性这一因素,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有无项目测算法,即分别测算项目区在“有项目”和“无项目”两种不同情况下的财务数据(收入、成本和利润),然后将两者相减,利润之差即为项目实施的效益。运用有无项目法测算项目效益的意义在于,测算数据是可行性研究阶段运用的国民经济分析法和财务分析法判断项目的可行性的必要基础,还是上级部门是否同意项目立项的重要决策因素。(一)需收集数据资料的内容和要求。效益测算需收集项目区的数据资料包括:①农业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机作业条件;②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成果;③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成本;④单位面积农机作业收费价格;⑤单位面积农机作业成本;⑥项目区耕地面积;⑦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成果的估算;⑧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成本的估算。1~6项上述数据资料可通过统计、会计报表,试验资料,实测数据,典型调查资料和各种技术规范获得,确定数据通常取近三年的平均值,并做到内容齐全,计算方法、结果和计算单位无误。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作业成本数据包含机具作业的油料费、维修费、劳动用工折价和管理费,但不含机具折旧费,因为折旧费金额与机具的购置价格相关,参照以往机具的价格计算,往往会影响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测算效益时,应按项目建设计划拟新增机具报价作为计价基础。7~8项数据资料由农业、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对照项目的建设目标,预计项目实施后,估算增加的农业生产成果、减少的收获损失和节约的人力劳动成本。(二)效益测算的计算公式。1.农业生产增加值=([有项目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收入-无项目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收入)-(有项目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成本-无项目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成本)]×项目区耕地面积。2.新增农机作业净收益=(单位面积农机作业价格-单位面积农机作业成本)×项目区耕地面积×项目建设增加的农机化作业率-项目新增农机具年折旧额3.项目预计产生效益=农业生产增加值+农机作业收入增加值-基本建设投资年折旧额。

项目实施(中期)阶段的效益计算

农机化推广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为3~4年,因此在项目实施期间定期开展中期效益分析具有以下意义:一是可以动态掌握项目的运行状况,实行追踪问效制度;二是能根椐项目在实际中运行的效果,对原先制订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修正;三是目前财政项目资金是随项目的建设进度分期下拨,其分析结果是后续资金是否下拨的重要依据。中期效益分析的方法是收集代表性的农业生产、农机作业基础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一)基础数据的采集与统计。基础数据主要在实施项目中通过试验调查或统计获得。其包括有:①推广应用面积;②试点单位面积增产量;③产品价格;④新增单位面积生产成本;⑤新增农机具作业纯收益;⑥财政支农投入。1.推广应用面积:是指该实施项目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使用的面积,它的统计单位有:自然面积(公顷、亩)、播种面积、作业面积。三种统计单位的数据有时是相同的,如一年只种一季稻的地方,自然面积和播种面积应一致,但如果在复种指数>1时就不相同。机播时播种面积与作业面积相同,但化肥深施时就不一定相同。在统计数字时,一般不采用作业面积,因为其增产效果不容易计算,而主要采用自然面积。当然,采用自然面积还是播种面积,还得按项目合同任务书要求确定。2.产品单价的确定:产品单价应以当地本产品大宗收购价为准,如果国家有收购价,则以国家收购价为准,否则以市场价计算。3.试点单位面积增产量:指应用新技术、新机具的单产量与应用原(或旧)技术、原生产工具的单产量之差。在采集该数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比区应该有可比性。为了排除地区、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最好在同年同地点以及相同的其它农艺措施下进行对比试验。(2)大面积推广时,应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多点对比试验(或调查);多点采集的数据,应按所代表试验点的推广有效实施面积进行加权平均,而不能用算术平均值方法计算。(3)若不得已采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比的数据,应根据当年气候等因素的差异,对数据进行合理修正,并经农业主管部门认同。4.新增农业生产成本:指应用新技术、新机具后的单位面积所需生产费用与应用原(旧)技术、原生产工具单位面积所需生产费用之差。计算得出的数据正值为增加生产成本,负值为节支生产成本。5.新增农机具单位作业面积纯收益:是指项目区新增农机具单位作业面积的农机作业收费价格与农机作业成本之差额,这里农机作业成本中包含机具的折旧额。6.财政支农投入:指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下拨的项目基本建设资金和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包括基本建设投入、农机购置专项补贴和技术推广经费投入。(1)基本建设投入是指用于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2)农机购置专项补贴投入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区新增农机具按照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购置补贴政策,享受的财政补贴。(3)技术推广经费投入是指用于项目技术工艺、机具示范应用等方面的培训、试验、演示、技术资料、宣传、差旅等支出。(二)选用数据的确定。选用数据主要是指根据推广项目的具体实际,经过分析后所选择的系数,包括保收系数和缩值系数。1.保收系数:是指所统计的实施项目应用推广面积与真正采用了该项新技术而获得有效成果的那部分面积的折扣数。从实际工作中得知,一是在所统计的推广面积中,有一部分因后期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而未能正常生产;二是由于实施规模大,应用面积的统计工作可能做得比较粗糙。2.缩值系数:选择缩值系数的理由主要是,由于在进行对比试验与大面积推广应用时,在自然条件、试验对比点的多少、推广面积的大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利用对比试验(对比区)获得的单位面积新总产量来推算整个应用推广的新总产量时,其增产的效果要打折扣。所以在选择该系数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各方面差异的大小及其对增产的影响,确定一个合理值。

中期效益数据的计算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保障条件

0前言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教育、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的原则,公开竞聘,优胜劣汰。在薪酬制度上,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将生产要素纳人薪酬序列,使推广人员收人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以娴熟的技术与良好的服务从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奖励制度上,一是对做出贡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的推广人员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地从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示范和机具推广工作:二是设计和实施好农机科研、教育、推广、生产同向化的激励机制,使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3.5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4篇

当前,企业生产的农机大多数是有人操控的农机,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农机上并没有安装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如GPS),操作辅助系统等数字化的系统并没有加装到农机。这就造成现在的农机技术与飞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技术严重脱节。公司的农机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前新市场的要求,使企业的产品受到一定的市场冲击。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抓住当前的机遇,进行农机信息化的相关技术研发,提高农机的信息化水平。当前,国家扶持农机的发展,对农机的技术要求更高,企业以往的农机技术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企业的战略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将工作的中心从农机基础技术的研发,要转移到农机信息化技术上来,加大农机信息化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投入。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对农机推广和对生产者的专业培训达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但这种推广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企业应当发展先进的农机联网技术,为农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柱,这样才能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真正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2科技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有若干的组成部分,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技术。首先是感知技术,这之中就包涵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定位技术,通过卫星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定位,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农机上运用GPS技术可以使农机实施对各个农机的位置和作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农机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使农机作业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农机整体的生产效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都是通过人工对农田进行相关的审查,对农田的作物生长状况、农田土壤水分生长环境、病虫害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但是这样的方法缺少及时性,而且人为因素对田地调查结果的影响较大。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对农田的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这样的监控数据不仅实施性强,对各项数据的检测也较为详细具体,可以检测到人工检测不到的项目,以便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农机中加入这种技术可以更好的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传感器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播种,灭害和预防,提高生产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术,这是农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核心技术是将农机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整个数字化系统进行实时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对农机的信息进行掌控,对整个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科学调整。对于企业来说,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要,生产能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机技术之中。

2.2网络物联技术

网络物联技术包涵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链接,使农机在农业生产情况可以快速的到达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处理。通过这样的网络可以对农机的各个地方实现远程的生产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此外,在整个系统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处理系统,降低整个农机对人的依赖,真正达到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机进行网络化的改造,使农机可以更方便的连接网络。也可以研发相应的网络技术对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支持。

2.3精准化技术

精准化技术是建立在精准传感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就包括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整地技术等。这些都对现有的农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传感器方面要达到相应的要求,还要在现在的技术上进行改进,提高基础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生产的要求。精准技术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技术,要真正实现它,就要整合网络技术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对农田的情况进行把握,通过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生产安排,通过网络下发到各个生产单位。在农机上可以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对生产进行更精准的操作,但这种精准的操作也对农机的质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在这方面对当前的农机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3结语

科技信息技术正逐步改变着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农机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发展改进自身的技术,才能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富来威当前便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当前的农机技术中来,并不断改进优化自身的基础技术,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5篇

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比较少见,但某些科技发展快速的国家,已经实现了农机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利如,美国研发的激光拖拉机,便可科学测定拖拉机的运行方向、所处位置等信息,并建立计算机数据库,根据精确的数据资料,制定土地种植方案,计算播种量、化肥量、农药量等。在人国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农业机械实现耕作、收获、施肥、喷药、采摘等全智能化,相信也是必然趋势[1]。

2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技术是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信息网络计算的完美融合,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农机机械生产中时,主要指利用机器人来完成农业的耕耘、喷药、施肥、除草、嫁接、采摘等工作。机器人技术可有效避免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对人体的直接伤害,改善劳动力缺陷,改善农业作业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我国对于农机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自动插接技术,便可实现对农作物产品的旋切切贴的自动嫁接。

3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农机化技术推广可满足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需求。我国虽属于农业生产大国,但农机生产技术受到经济、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显得比较落后。这种现实条件下,决定了我国农机化技术需加强推广,只有农民均能充分掌握各种农机化技术的应用,才能保证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2)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变依赖于推广。农机科技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只有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才可充分地体现出该技术的价值。因此,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深入农村,针对农机化技术为农民进行科学的试验、示范,便也是必然趋势。(3)农机技术产品的二次开发及完善需要依靠技术推广。农机化技术推广是一种将农业机械技术应用于实践中的过程,是对农机技术的再认识。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发现农机化技术的问题,并对农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完善,便其更符合实际生产。此外,通过农机化技术推广,还可实时了解农民对农机化技术的改革要求,使农民在农机化技术的应用实践中,不断反馈问题、提出建议,帮助农机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使相应的技术更加科学、先进,更具操作性。

4农机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措施

4.1完善农机技术信息服务

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应该构建完善的农机化技术信息服务体系,该服务系统必须包括全国所有省市县的主导产业构架知识,并能根据各地主要栽培的农作物,在各个物候期遇到不同天气状况时提供科学、合理的农事操作建议。农民也可通过选择所在的地域、所关注的种植品种,来了解地域特点、天气状况等因素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进一步获知相应的农业生产操作建设,以此来保证农业生产作业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一步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机技术信息服务系统见图1)。

4.2加大农机技术宣传力度

①各级领导应该充分意识到农机化技术推广对新农村建设起到的作用,并将农机化技术推广宣传工作列入到议事日程,与农机化重点工作一同研究、部署、推进、考核,使农机推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②为保证农机化技术宣传工作的连续性与有效性,需对各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及信息宣传人员明确宣传责任,同时落实奖励制度,对农机宣传工作做到每月一统计、半年一总结、全年一考核,针对完成宣传任务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以此来调动宣传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农机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与宣传。③农机化技术宣传时需围绕中心,突出主题,以保证农民能真正了解农机化技术应用的好处,进而积极、主动学习与应用农机新技术。④农机化技术推广宣传部门应该合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手机APP等多种渠道,宣传农机化技术应用的优势,使农民随时随地均可获得农机化技术信息,在不断宣传强化中,带动农民应用农机新技术的积极性[2]。

4.3加强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专业、高水平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是保证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还需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开展农机在职教育与技术培训,以此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使技术推广能够尽职尽责、受岗敬业,全面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此外,农机推广队伍要适应新农村发展建设的要求,在工作中不断分析农机技术推广的变化,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创新推广手段,改进推广方法,使农民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农机技术推广,从而推动农机化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保障作用。

4.4优化农机设施设备

农机装备水平的高低,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把握高效农业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优化农业机械装备也很重要。①应该通过增加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民购置先进农机提供补贴,以此来调节农民应用农机技术的积极性;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物质基础,建立基地性、长期性、具有行业指导意义的机械化示范园区,以此来鼓励农民应用技术机械、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5结束语

在我国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农机化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都离不开农机化技术在农村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通过农机技术的大力推广,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农业耕作生产的效率,还可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可通过完善农机技术信息服务,加大农机化技术应用的宣传力度,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等多种有效性措施,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及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使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获得真正的实惠。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6篇

根据农机劳作特点,提供本县农机推广质量,必须要做到三个结合:第一,要实现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没有农艺支持,农机几近一堆“废铁”。由此,农机技术推广不能单单是农机推广部门的工作,还要积极争取农业相关部门的支持,协同推广、整体提高;第二,要实现重点示范和整体推广相结合。新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新农机推广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不把新农机推广变成一句口号,农机推广必须要有重点、有层次的推广开来。总体来说,就是首先要抓好示范区、试验点新机具的推广工作,确定新机具是否适合本地区田间作业、是否可带来高效的劳作效率;第三,要实现“做”和“说”的结合。“做”就是推广,扎扎实实做好新农机试验区示范以及广大农户技术推广工作,保证农机推广有重点、分层次的推广开来。“说”就是宣传,利用有声的电视、广播、网络等等,无声的报纸、宣传栏等等,为新农机推广造声势、营氛围,保证农机推广有声有色的推广开来。

2农机技术推广重点要突出

根据铁岭农机推广工作现状,提高本县农机推广质量,今后工作重点应该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扩大新机具试点示范面积,建议增加新机具示范点;第二,扩大新农机服务范围,建议农机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第三,确保农机具推广时效性,增加农民农机作业纯收入;第四,确保推广网点、站点的资金收入,目前铁岭县乡镇农机推广各网点资金匮乏,难以保证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何解决资金问题,保证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今后本县农机推广不容忽视的重点思考问题之一。

3农机技术推广资金要有保障

农机技术推广是深入农村,为民服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确保这项公益事业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拓宽农机推广资金来源,第一,要积极向地方政府争取财政支持;第二,借助农机推广创丰收,通过技术外包、有偿服务等等途径来募集资金(单位隶属事业单位不让收钱,是不是可以改为依托农机合作社);第三,借助推广基金,鼓励成立农机协会,募集新农机推广基金,推动地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4农机技术推广要有服务

服务质量是确保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为此,必须要组建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农机队伍,将服务贯穿于农机推广的整个过程之中。提高农机服务质量,第一,要有服务意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必须要提高服务意识,可以说没有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和思想,就不会真心实意地推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产必需要的新技术。第二,搞好技术服务。农机工作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将最新的信息和技术传授给农民,保证其熟练掌握农用机具的各种操作性能,提供农技推广的科技含量。总的来说,服务既是思想问题,有是方法问题。在农机技术推广整个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要至始至终的抓好,要一抓到底,并且抓出成效。

5农机推广抓管理

农机推广出成效,必须要抓好管理。第一,抓好农村机手管理。首先,组织基层农机手培训,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合格配发专门的资格证书,没有资格证书的一律不得进行农机操作。其次,加强农机手联合和引导工作,扶持农村农机协会成立,鼓励规模壮大,形成松散型的农机有限服务群体,充分发挥农机统一规划、整体作业的优势;第二,抓好(乡镇)农机服务站的管理。各个乡镇农机服务站是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实施单位,既有管理的职能,又肩负着服务的职责。可以说,它是农技管理工作最终落实点。一方面要定期组织服务站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第三,抓好销售网点质量监督工作。农机推广部门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开展农机打架活动,确保优质农机流向市场。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7篇

中国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普遍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曾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是转型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农业机械化成为当时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百废待兴,综合国力很弱;农业工业和农机化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正在进行联产承包制的重大改革;这些客观存在的制约限制了农机化水平的发展。二是萧条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由于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和逐步完善,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重点的战略转移,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处于维持和停滞状态。三是复苏期(本世纪初至今),这次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有一大特点,它不是靠任何人为地设计、掀起和推动,而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自然形成的。这次发展的动力既存在政府的因势利导,积极支持,也有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烈需要,更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证。

2006年,国务院制发了3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亟须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设意见。至此,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再次迎来了成长发展的春天。

二、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现存的问题

按照《意见》要求,各地都在积极加强和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力度,但就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态势来看,普遍存在着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一)整体实力弱

由于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长期处于萧条状态,人、财、物长期得不到投入和补充,加之机构改革农机系统几经撤并,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工作条件十分简陋,部分基层单位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资经费没有保障等,致使正常的业务工作无法开展。虽然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基本结束,但上述现象并没有改变。总结分析,造成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机构改革形式化

地方政府对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的认识不够。在这次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设置、队伍结构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地方政府对农机推广机构设置,总是持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在队伍结构和资源配置方面,采取你改我动、你调我整的观望态度;而不是积极地从地方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宏观大局出发,去挖掘和培植科技推广潜能的角度,来研究调整和正确对待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改革。

2.基础设施差

据调查,大多数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资产为零。问题存在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长期没有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和扶持;二是过去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基本被上级有关部门挤占挪用;三是自身发展能力差,缺乏市场经济意识,没有自我生存发展的造血功能。

以柳河县农机推广机构基础设施为例:县级农机技术推广站资产为零,15个乡镇级农机推广机构,资产总额为18.6万元(80年代末固定资产总值),其中六个乡镇资产为零。

3.人员素质低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农机化专业院校开始撤并停招,致使培养输送农机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园地和渠道被切断。由于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长期处于萧条冷落状态,职工生活待遇没有保障,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再则,基层长期得不到国家和政府的投入和扶持,根本没有经费帮助他们去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加之政府轻视、社会排斥,他们自身也丧失了学习提高的信心。

4.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承诺难兑现

《意见》既明确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地位,同时也强调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人员安置、财政保障、基建投入、科技项目支持等工作。编制、人员基本确定,基建、项目后续待进。那么首先要解决的,也是基层要求最强烈的,就是财政保障问题了。要想马儿跑,就要填料加草,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而就这一点点,也成了基层农机推广人的一种奢望。

(二)职能作用小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职能作用小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职能边缘化。随着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却遇到了新的挑战。现在基层农机推广完全不同于其他农技推广,要求它的条件也比较苛刻,要推广发展大农机(大中型农业机械),要集中大面积(地块集中且达到一定数量的试验示范基地)。而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就不同,他们的适应性较强,小可以入户(种植户、养殖户),大可以入园(农业生态园、养殖园)、入场(农场、养殖场)、建基地(试验示范基地、养殖基地)等。相比之下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受基础设施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现在还无法独立履行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公益性职能。致使基层农机推广公益性职能很难体现,人才资源闲置浪费。

三、整改建议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是中国向农业机械化迈进的助推器和先行者。它的工作职责是集所能集之人力、物力、财力,将最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引进来,通过试验、示范推介给农民使用。作为各级政府,应该有效发挥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主导和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根据《意见》精神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应按照“利用现有,不增负担,整合资源,方便工作”的原则,进行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改革。

(一)人才资源的整合

设立乡镇区域(中心)农机推广机构。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推广机构一般定编为2~3人。他们既搞农机推广,又抓农机安全管理和服务。由于精力和能力所限,即使做了些工作,也不过是应付了事而已。

设立乡镇区域(中心)农机推广机构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利于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二是有利于对基层农机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1.突出农机推广工作的特点

采取乡镇机构撤并整合的方法,集中专业技术力量,加强农机推广力度。以3~5个乡镇为单元,设立乡镇区域(中心)农机推广机构,人员编制8~12人。重点负责服务区各乡镇的农机推广、管理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农机推广主导、带动和辐射作用。

2.促进基层农机化工作规范化管理

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属独立法人事业单位。现有机构设置及人员结构所存在的弊端,直接影响和阻碍了基层农机化工作的开展。比如正常的农机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它们干不了;农机安全生产和服务,它们做不了等。致使群众意见大,领导不满意。

通过整合,类似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改善,人员结构的合理调配等,都会积极促进基层农机化工作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物资资源的整合

按照“整改”原则,将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现有的物资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基层区域(中心)农机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资金和物质不足部分,争取上级政府和财政的支持和帮助,为基层农机推广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三)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

根据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特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作用的管理体制。县、区域(中心)二级的人员和业务经费及资产全部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

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坚持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切实抓好农机技术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农机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摘要: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农业机械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基层农机推广组织在推广先进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须解决。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8篇

中国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普遍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曾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是转型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农业机械化成为当时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百废待兴,综合国力很弱;农业工业和农机化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正在进行联产承包制的重大改革;这些客观存在的制约限制了农机化水平的发展。二是萧条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由于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和逐步完善,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重点的战略转移,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处于维持和停滞状态。三是复苏期(本世纪初至今),这次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有一大特点,它不是靠任何人为地设计、掀起和推动,而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自然形成的。这次发展的动力既存在政府的因势利导,积极支持,也有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烈需要,更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证。

2006年,国务院制发了3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亟须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设意见。至此,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再次迎来了成长发展的春天。

二、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现存的问题

按照《意见》要求,各地都在积极加强和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力度,但就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态势来看,普遍存在着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一)整体实力弱

由于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长期处于萧条状态,人、财、物长期得不到投入和补充,加之机构改革农机系统几经撤并,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工作条件十分简陋,部分基层单位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资经费没有保障等,致使正常的业务工作无法开展。虽然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基本结束,但上述现象并没有改变。总结分析,造成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机构改革形式化

地方政府对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的认识不够。在这次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设置、队伍结构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地方政府对农机推广机构设置,总是持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在队伍结构和资源配置方面,采取你改我动、你调我整的观望态度;而不是积极地从地方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宏观大局出发,去挖掘和培植科技推广潜能的角度,来研究调整和正确对待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改革。

2.基础设施差

据调查,大多数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资产为零。问题存在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长期没有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和扶持;二是过去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基本被上级有关部门挤占挪用;三是自身发展能力差,缺乏市场经济意识,没有自我生存发展的造血功能。

以柳河县农机推广机构基础设施为例:县级农机技术推广站资产为零,15个乡镇级农机推广机构,资产总额为18.6万元(80年代末固定资产总值),其中六个乡镇资产为零。

3.人员素质低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农机化专业院校开始撤并停招,致使培养输送农机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园地和渠道被切断。由于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长期处于萧条冷落状态,职工生活待遇没有保障,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再则,基层长期得不到国家和政府的投入和扶持,根本没有经费帮助他们去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加之政府轻视、社会排斥,他们自身也丧失了学习提高的信心。

4.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承诺难兑现

《意见》既明确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地位,同时也强调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人员安置、财政保障、基建投入、科技项目支持等工作。编制、人员基本确定,基建、项目后续待进。那么首先要解决的,也是基层要求最强烈的,就是财政保障问题了。要想马儿跑,就要填料加草,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而就这一点点,也成了基层农机推广人的一种奢望。

(二)职能作用小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职能作用小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职能边缘化。随着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却遇到了新的挑战。现在基层农机推广完全不同于其他农技推广,要求它的条件也比较苛刻,要推广发展大农机(大中型农业机械),要集中大面积(地块集中且达到一定数量的试验示范基地)。而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就不同,他们的适应性较强,小可以入户(种植户、养殖户),大可以入园(农业生态园、养殖园)、入场(农场、养殖场)、建基地(试验示范基地、养殖基地)等。相比之下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受基础设施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现在还无法独立履行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公益性职能。致使基层农机推广公益性职能很难体现,人才资源闲置浪费。

三、整改建议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是中国向农业机械化迈进的助推器和先行者。它的工作职责是集所能集之人力、物力、财力,将最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引进来,通过试验、示范推介给农民使用。作为各级政府,应该有效发挥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主导和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根据《意见》精神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应按照“利用现有,不增负担,整合资源,方便工作”的原则,进行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改革。

(一)人才资源的整合

设立乡镇区域(中心)农机推广机构。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推广机构一般定编为2~3人。他们既搞农机推广,又抓农机安全管理和服务。由于精力和能力所限,即使做了些工作,也不过是应付了事而已。

设立乡镇区域(中心)农机推广机构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利于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二是有利于对基层农机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1.突出农机推广工作的特点

采取乡镇机构撤并整合的方法,集中专业技术力量,加强农机推广力度。以3~5个乡镇为单元,设立乡镇区域(中心)农机推广机构,人员编制8~12人。重点负责服务区各乡镇的农机推广、管理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农机推广主导、带动和辐射作用。

2.促进基层农机化工作规范化管理

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属独立法人事业单位。现有机构设置及人员结构所存在的弊端,直接影响和阻碍了基层农机化工作的开展。比如正常的农机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它们干不了;农机安全生产和服务,它们做不了等。致使群众意见大,领导不满意。

通过整合,类似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改善,人员结构的合理调配等,都会积极促进基层农机化工作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物资资源的整合

按照“整改”原则,将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现有的物资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基层区域(中心)农机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资金和物质不足部分,争取上级政府和财政的支持和帮助,为基层农机推广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三)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

根据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特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作用的管理体制。县、区域(中心)二级的人员和业务经费及资产全部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

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坚持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切实抓好农机技术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农机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政策保障

每个方案和建议的优劣,都要通过实践来验证。改革也一样。一项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壮大,需要一个适宜的生存发展环境。刚刚复苏崛起的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各级政府的关注。

摘要: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农业机械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基层农机推广组织在推广先进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须解决。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保障条件

0前言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超级秘书网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教育、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的原则,公开竞聘,优胜劣汰。在薪酬制度上,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将生产要素纳人薪酬序列,使推广人员收人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以娴熟的技术与良好的服务从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奖励制度上,一是对做出贡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的推广人员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地从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示范和机具推广工作:二是设计和实施好农机科研、教育、推广、生产同向化的激励机制,使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3.5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农机 发展 现状 方向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181-01

发展农机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我国实施农机组织的发展能够以最低改革的成本获得我国农业乃至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正常发展,能够凭借最快的速度来实现我国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我国的农机化发展已经步入到了市场导向这一阶段中,效益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机化发展基本的源动力,国家对于我国农机发展战略自身的着力点也逐渐转移到了提升其经营效益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机所具有的重要性,本文中,笔者就对当前形势下农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黑龙江省农机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农机维修服务以及农机教育培训等等组织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机化的信息网络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带动以及组织下,从零开始,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呈现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服务方式市场化以及组织形式多样化等等特点。黑龙江省提升了黑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农机发展使得其农机化的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不仅仅比人工的劳动成本低,争抢农时,更加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机社会化已经成为了农业节本和增效十分重要的手段,推动黑龙江省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大幅度上提升了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对于促进黑龙江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粮食增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加快了新机具以及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进而推进了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的进步。黑龙江省农机服务的组织,特别是黑龙江农机大户已经成为了农村新科技的推广运用、农业新科技的推广运用示范人员以及新农村建设领头人员,各种各样的新技术通过他们所提供的农机作业服务,都已经在当地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快速推广应用、大面积辐射以及示范,促进了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标准化。

二、黑龙江省农机发展对策

1.黑龙江省农机发展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黑龙江省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行全面的贯彻以及落实,尽最大可能来建立和健全黑龙江省各级农机发展配套的法规,逐渐建立健全黑龙江省信息服务、质量监督、仲裁以及中介等等方面法律以及法规,对农机的市场进行规范。制定出一个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以及农机报废标准,,对农机服务标准化的体系进行完善。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管理的规定》进行贯彻和落实,对配套管理的规范进行完善,加大农机执法的力度,规范以及促进黑龙江省农机维修市场的不断发展,对农机运作进行规范,保护黑龙江省农机服务组织以及黑龙江省农机服务组织成员中合法的权益。

2.黑龙江省农机发展要完善体系建设

想要保证农机发展的质量,必须要对农机化社会服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起农机化信息网站等等服务的信息平台,进而实现农机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开设手机短信、农机服务电话等等服务,进而将黑龙江省农机的信息网络进行完善。建立健全黑龙江省农机信息的制度,将农机信息收集汇总以及分析预测工作。将黑龙江省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进行充分发挥,对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建立并且健全推动黑龙江省农机的快速健康发展扶持政策体系,加强黑龙江省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于黑龙江省自身农机投入的力度。落实好对于黑龙江省跨区作业运送收割机以及联合收割机车辆的免收道路通行费政策,对各地农机养路费用、农机营业税、实施农机服务组织登记以及农机审检费等进行减免。积极努力争取对于黑龙江省农机组织提供一个十分优惠信贷的政策。对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黑龙江省农机事故救助、农机报废更新以及农机保险等等方面政策的系统,加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以及黑龙江省农村机耕道路等等诸如此类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为黑龙江省的提供一个更好的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想要完善自身的农机发展道路,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要求各个相关部门必须要大力支持,通力合作。本文中,笔者首先对黑龙江省农机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黑龙江省农机发展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黑龙江省农机发展要完善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探讨了黑龙江省农机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师丽娟.杨敏丽.姜雪琴.盖宝川.SHI Li-juan.YANG Min-li.JIANG Xue-qin.GAI Bao-chuan 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现状研究[期刊论文]-农机化研究2006(10).

[2]潘洪刚.王礼力.王君萍.PAN Hong-gang.WANG Li-li.WANG Jun-ping 中国农业创业投资发展轨迹及趋势[期刊论文]-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

上一篇:科技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客厅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