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12 11:06:24

能源经济管理

能源经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能源经济学;战略性新兴产业;课程体系;内容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17-03

当前,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方式正面临深刻变革,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能源产业也在经历从传统垄断和计划为主的管理模式,通过管制放松和竞争进行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能源相关资源配置将更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这一进程中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

能源经济学就是以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全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为核心,阐释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相应经济规律,为实现能源及相关资源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配置和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撑的一门应用经济学,是能源经济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理论。2010年,教育部启动包括能源经济专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能源经济学”课程普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一、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基于课程知识框架的角度

当前,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能源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关系;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价格、能源市场和税收;节能与循环经济;能源替代;能源国际贸易和能源金融;能源政策等[1,2,4,5]。总体上,能源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有关理论来源,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制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所采用理论分析工具主要是运筹学及数学规划、应用统计与计量经济学、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理论、系统科学及系统动力学、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等。

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可以从对能源经济的不同认识角度理解。

1.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面(图1)角度

宏观层面内容侧重总量分析,有关政策分析考虑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宏观能源供需及平衡分析、能源市场、能源环境管制政策、能源安全等;中观层面内容主要是能源产业政策与管制;微观层面内容涉及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源供需均衡与配置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的外部性等。相对而言,能源技术经济则强调围绕能源生产消费过程或项目,更具有与技术特征相结合的管理学特征,如投资决策分析、能源管理机制、生产消费过程(或设备)的能效分析等。现在部分开设的“能源经济学”课程,涵盖了能源技术经济学部分内容。

2.从产业链及其技术经济特性角度

考虑不同品种能源,结合从作为矿权的资源到勘探/开采/生产、输配和利用等环节(图2)的技术经济特点进行区分,如煤炭经济学、石油经济学(勘探开采、石油市场等)、天然气经济学(勘探开采、管道输配等)、电力经济学(发输配、电力市场)、新能源经济学等。现有能源经济学体系就是以以国际石油市场为背景的石油经济学为肇始,在原有各品种能源的专门经济学基础上拓展、融汇和深化形成的。

3.从研究方法论角度

以规范的定性和数理模型为方法的研究,为能源经济相关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如能源供需分析、能源环境税收、能源环境资源配置优化等;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研究内容,为能源经济分析提供实证方法和必要证据,如能源供需定量分析、CGE模型应用和能源市场建模等内容。

与资源环境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等周边支撑理论相比,能源经济学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与经济学结合更为紧密:紧密围绕能源的生产、分配和利用过程,有更鲜明的针对性,侧重阐释能源在能源、经济和环境(3E)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能源与经济和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政策涵义。从宏中微观层面,为能源经济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支持。在当前主流能源经济研究中,实证分析占有主要地位,重视实际应用。相比而言,资源环境经济学更具基础性,而能源技术经济理论则侧重于更微观的工程经济实践。(2)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能源经济学为能源经济研究提供相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撑。但是,如能源平衡表、能源CGE模型、3E系统理论等有关方法和工具,以及相关实证方法及其研究提供的实证证据,也能够直接用于能源经济管理决策和实践;(3)交叉融合性、动态发展性和创新性:能源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多样,现代能源经济学内容实际上结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经济学和能源工程等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不断进行交叉、融合和发展,不断在深入和拓展研究领域,不断为回答和解决能源经济发展问题提供创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撑,逐步成长为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但是,无论从研究还是从教学的角度,目前对能源经济学涵盖范围的认识尚不统一,理论体系本身远未成熟完善。

二、能源经济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能源经济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高校设置能源经济相关专业,培养能源经济管理和研究人才,历史不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材编制、都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具特色。以前多作为研究生层次专业,设置于环境或能源相关系(学院),或能源环境相关跨学科专门研究中心,依托所在院系的专业及研究基础,教学内容的工程和管理学特征较强。依托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科开设能源经济专业的相对较少。考虑到学科交叉性,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于理科和工科生源。

美国特拉华大学能源环境政策中心,于1983年最早面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设置了能源经济及管理专业,2012年开始招收能源经济及管理本科专业。近年来,由于能源经济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专业人才需求增加明显。国外的著名高校如MIT、加大伯克利分校、南加大、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国内很多高校,如国内的中科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江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也都相继招收能源经济方向研究生。2011年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重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晋东学院等高校陆续开设能源经济本科专业。

目前,国内已出版的教材[2-6]中,笔者认为魏一鸣主编的《能源经济学》(第2版,2011年)较为符合当前专业教学要求,其它教材多适合研究生层次。国外多数院校多采用讲义形式,也没有正式教材。知名教材中,《Energy Economics:Concepts, Issues, Markets and Governance》较适合本科教学,但内容程度偏浅;《International 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Energy》更适合研究生层次使用。

从多数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由于能源经济学覆盖面宽和研究视角多样,对能源经济学及其体系的认知差异较大,课程内容也因为衔接课程的差异和依托专业不同,差异较大,深浅不一。目前存在的明显问题有:

(1)课程内容体系欠规范,与相关课程内容重复和冲突的情况突出:例如,资源环境经济学对可耗竭资源开采、环境经济的分析,在本课程中也会讲授。在“能源经济”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方面,前者有关内容作为能源经济学理论来源之一,完全可以简化和有针对性地纳入能源经济学课程内容之中,作为基础理论模块的内容;还有,能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等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叠。(2)缺少一致认可的成熟教材,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教学多采用课堂讲义和教辅资料结合的方式。(3)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创新。对非工科背景的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的能源经济专业课程,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可考虑选择多媒体课件、有关能源生产过程和技术的视频、现场参观及专业实习等多元化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反之,依托工科专业建设能源经济专业,需要增加开设经济和管理有关课程,加深学生从经济管理角度对能源经济的理解。(4)教学学时数偏少。在目前高校本科培养体系规范下,多数高校可分配给专业课程的学时仅约占总学时的10~15%,单科课程多不超过60学时,中国石油大学等在能源经济专业建设中具有较长办学时间的高校,专业培养环节约占总学时的20%。教学学时普遍偏少,多是32或48学时。既要符合现有本科培养规格要求,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受能源和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传授和素养培养,以满足未来从事能源经济领域实践与科研工作的要求,需要把握教学规律和专业学习特点,更为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

总之,从国内外发展动态来看,本科层次“能源经济学”课程的规范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辅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等。本文主要对教学内容和辅助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探讨。

三、对“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建设思路

作为创新型专业核心课程,“能源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从教学体系建设角度,特别是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能源经济本身属于新兴领域,新的技术、理论方法和问题层出不穷。这要求能够把握能源经济理论及发展动态,在内容上采取教材(讲义)和科研文献相结合方式,不断充实、拓展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及其结构、课件和实验环节等,反映该领域的新动态新发展。(2)特色定位:应充分结合原有教学和研究基础,在目前国内能源经济专业尚不多的情况下,各专业应找准自身定位,有的放矢,根据各品种能源及其子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有选择地突出某一两子产业或部分教学内容,单独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如石油大学单独开设了“国际能源市场分析方法及应用”、“国际石油经济学”,反映出了自身特色。(3)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源经济专业设置的直接目的是要培养面向能源经济实际,能够回答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紧迫能源经济问题的人才队伍。因此,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培养环节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特别重视对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需特别指出的是,出于数量实证方法在能源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能源平衡表、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SAM及CGE模型编制的工作量大和比较复杂,有关教学内容最好安排独立实验课程。(4)区别不同能源品种及其产业链:在对能源经济总量概念及有关分析理论的把握之外,应在能源供给、能源市场与价格、能源产业管制等具有明显子产业特征差异的内容部分,根据不同能源品种的技术经济特性划分教学内容模块,如可大致分为煤炭、油气、电力和新能源等和能源市场、能源金融等细分内容模块。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特色定位进行适当侧重和取舍。(5)教学内容的灵活组合和调整:应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应用和政策应用的维度,对内容模块的设置仔细分析、灵活剪裁和设计,反映专业定位及特色,区分主干和拓展内容。(6)注意与其它课程的衔接承递:明确课程之间的序贯承递关系,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尽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冗余,提高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支撑度,最大限度节约教学资源。适当考虑与研究生阶段有关课程的衔接。

2.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从各高校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能源经济学”课程多设置于第4或5学期,课程学时多是32或48学时。课程预备知识,主要有:能源概论、宏微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化。参考有关《能源经济学》教材内容,从便于学生消化吸收的教学需求出发,笔者认为该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应适当增加学时至60学时,内容模块可大体划分如表1所示。

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基本思路和原则是:(1) 以“能源供需分析―能源市场与能源价格―能源产业管制―能源政策―能源与经济增长、环境的关系”的有关概念及其理论阐释为核心脉络,组织和展开教学主干内容。(2)在理论和分析方法论的教学中,注重与有关课程内容衔接:理论分析部份,应注重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讲授和深化,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能源经济问题的能力;注重讲授3E领域应用广泛的主要量化方法,包括指数理论与因素分解、DEA效率评价、投入产出分析、CGE模型和计量分析等方法,最好能够结合典型文献和课程实验环节,深化学生对有关方法及其在3E领域应用的理解。该部分内容有一定深度,可选择另外单独开设实验教学环节或课程,实验课时也可适当增加。(3)考虑内容深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及教学安排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强调学生对“能源-环境-经济”基本问题及知识的掌握和准确理解,突出特色定位,有所侧重,兼顾理论和方法论教学,进行内容取舍或单设课程。

3.辅助教学手段和方法

由于学时有限,学生对于跨经济学和能源科学的课程内容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上,既要安排对能源学科特别是能源工程领域知识的预备课程,也要结合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可包括:(1)以专业研究报告和学术文献作为补充,较全面、细致和及时地反映能源经济实践和学术研究的进展,反映能源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重要结论。(2)能源经济与工程技术的教学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和感性认识。(3)能源经济模型及其分析工具,如CGE模型、3E系统模型,能够为学生更为深入和准确地理解能源系统提供模拟或仿真环境。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能源学科专业实验室,提供能源工程教学的辅助仿真实验。(4)安排课程认知实习环节。(5)有组织地开办课外能源经济专业讲座,增加学生课外的知识获取渠道等。

四、对重庆大学“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CEBA)于2011年获批在现有应用经济二级学科下筹建“能源经济”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建设上,CEBA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依托技术经济及管理国家重点学科,传承电力技术经济特色方向,以打造辐射全国的特色专业为目标,为西南地区及至国家相关行业部门输送急需的能源经济及管理专门人才,并为相关专业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科研培养输送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从人才培养角度,提出了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建设和能源经济研究急需的“懂能源,精经济,会管理”的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上,课程教学学时规划设置为48学时。根据我院本科教学总体课程规划,梳理“能源经济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关系如表1。对有关教学内容作出了相应安排:(1)在课程内突出能源经济实证研究方法内容,设置实验教学环节。(2)相对突出电力技术经济特色,单设“电力技术经济”、“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学”课程,安排“电力工程概论”课程作为预备课程。(3)建立与能源企业的教学培养合作关系,安排能源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举办讲座,安排课程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和专业现场实习等环节。

五、总结

能源经济专业的设置和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都是新兴事物,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国内“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处于初创阶段,有待规范化和经验积累。本文基于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结合国内能经专业办学的实际,探讨提出了“能源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模块化设计及其原则与必要辅助教学手段,希望能够为能经专业的下一步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庞名立,崔傲蕾.能源百科简明辞典[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

[2]林伯强.现代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林伯强.高级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魏一鸣,焦建玲,廖华.能源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魏一鸣,焦建玲,廖华.能源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6]魏一鸣,焦建玲.高级能源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7]Subhes C.Bhattacharyya.Energy Economics:Concepts,Issues,Markets and Governance.Springer-Verlag London Limited 2011.

能源经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能源经济;化石能源;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能耗上在国际上可谓是一个大国了,具体反应在存储和消费等方面。然而,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人尽皆知大问题,所以应充分和正确使用能源。目前,中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简单客观的描述能源和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能源经济的发展战略。经济依赖于物质基础,当然更离不开科学和技术,必须充分利用不断在发展和更新的科学知识,这是能源经济战略的一个方面所以不应该被忽视,所以发展知识经济需要我们更理性的去面对。

1中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

1.1能源的消耗促进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能源消耗,也就是说能源和能源产品的消费是能源经济的主要形式。具体因素如下:

(1)经济增长。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长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能源的质量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发达国家人均电力消费能力每年8000千瓦时左右,世界人均用电量在2500千瓦时,同世界人均电力消费相比中国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见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其驱动力是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现代通讯技术推广。在经济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信息的交流也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少的因素。信息交换和数据处理现在变得越来越依赖高科技。这种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方式和信息传播的方式,无纸化办公和电子邮件等在现代化的应用毫无疑问可以减少原来的资源消耗,所以通信技术的发展会使能源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

(3)交通运输行业的空前繁荣。运输能源经济驱动着经济的发展也有很明显的效果,尤其是交通运输行业是直接的能源消耗行业。随着现代社会中车辆在不断地增加,车辆对油的消耗也在增加。因此这种现象的发生给石化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1.2能源经济的发展明显的缺点

(1)能源管理系统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上仍处于滞后状态。在现有的能源经济管理制度下,一些市场化的监管功暂时还不能直接参与能源经济系统中,这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所以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和确保国家基本生活层面的需求上,有一定的矛盾。所以改革是极其必要的,但是建立能源经济系统和系统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是两三天就可以完成的,所以目前的管理系统是落后于市场化过程的。

(2)产业能源消费比例太大。从我国现有的能源使用情况上来看,无论是在工业和生活能源消耗都处在一个高能源消耗的阶段,即行业技术和产品技术还没有完全实现低能耗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的能源消耗和产出的不均衡的状况,单位能源产生的效益很低,实际上是在浪费能源,这种情况显然不是能源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的需要。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使用能源需求和能源效率之间有一个更直接的关系,而使用的效率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能源开发利用的过渡,甚至浪费会导致经济发展的“能量”危机。这显然是发展能源经济的一条不归路。

1.3影响能源经济发展的供应问题

(1)新能源产品的生产给能源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除了化石能源之外,其他新能源(二次能源)的研究和开发都属于新型能源的类别,如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等等。从目前来看,开发和利用二次能源在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无法接替主流能源产品在生活中有着巨大作用的重担,只局限于特定的应用领域,发展速度慢。植物秸秆等生物能源的发展仍停留在初级阶段,通常只用于燃烧的目的,在工业应用领域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现有的能源开发技术持续改进。同时,化石能源的利用率也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提升。此外,能源在检测技术方面也也有着卓越的进步。在这样的条件下、背景下,发掘新的油田,直接增加总我国国内能源储备总量。石化能源储备总量受能源技术的影响,能源技术的改善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地降低能源的过度消费,与此同时,它将极大地促进能源市场的发展。

2发展战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能源经济发展仍然是在一个单一的化石能源开发和消费上,尽管勘探和生产在发展先进技术上已有所改善,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能源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是建立在能源使用和消耗的基础上的,其本身具有潜在的能源危机的存在,未来资源枯竭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及很大部分地区都是以能源经济为主体,资源枯竭会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驱动下,我国目前的战略目标是低碳发展。实施这一战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低碳能源经济系统。

2.1公众舆论方向,促进新能源的发展策略

一个完整的新的低碳节能经济战略转移,需要构建一个低碳价值观和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利用舆论来激起国民的低碳意识以及低碳消费氛围。同时利用舆论来普及生态知识,加强生态意识、生态伦理,促进生态文明。积极建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做好生态的社会结构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一种新型的低能耗的社会价值体系。

2.2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发展

尽管市场并不是唯一指向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但是科技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市场。在我国想要发展经济就要提高中国科学和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人们总是要在技术和市场推广这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事实上,这两个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较高的医疗费用在美国,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2%,相当于中国GDP的整体。瑞士只用了4%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便取得的了同样的医疗效果,因此,美国人觉得自己很浪费。美国人看医生有一个特点,对高科技医疗器械的依赖:有轻微受伤,也要使用核磁共振和CT检查等手段来检查。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因为大都利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高技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眼里看来,也不是太高,那些都是现代物理学我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可以与企业合作,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利用中国医疗器械弥补吗?我认为这是可能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是能够与国外的科技竞争的,不是因为国内技术特别出色(关键是要有效地应用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而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包括高熟练劳动力)便宜,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的产品除了一定的技术含量以外,其中装配行业还是占有较大比重的,装配应该有一定的技术,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上个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发明和创新主要是由工厂外独立发明家和研究机构做出来的。正如我们所知,瓦特在发明蒸汽机时只是有合作伙伴,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也有过像灯泡的重大的发明,它也只是一个自我独立的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家和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加。这方面与科学、技术和经济三者间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认为“企业”可以代替“工厂”的趋势也有着重要联系。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应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的局限性在国家创新的整个体系当中(这个限制不仅取决于上述分析)。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例如像我国,我国在能源方面虽然具有较大的储备量,然而却不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这样正是因为缺少创新的科技技术,因此市场的推动和科技的拉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2.3技术领域支持低碳能源经济

(1)将重点发展低碳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目标,通过高新节能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国内能源消耗不断降低,同时信息节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促进了能源经济的发展;(2)实施节能减排,可以发现在前面的讨论中,能源经济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与可持续发展是互相冲突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将会随着能源减少和环境恶化出现停滞现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系统的行业标准规范通过促进企业调整能源利用的方式,从而促进经济向低排放的方向发展,在全国实现整个低碳排放的目标,从而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3)开发和研究利用清洁能源。积极实践低碳能源经济战略的概念,但也基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基础,可再生资源的大力开发和利用,及其在能源类别中比例逐在渐增加,最终取代化石能源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能源类型的经济发展。从中国国情出发,提高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植物能源的应用比例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普及和推广这种新型能源,要面临技术和清洁能源市场化问题,,但如果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将大大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技术含量,促进能源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提高新能源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循序渐进实现替代石化能源。

2.4管理体制,鼓励低碳经济

目前我国在国家发展的规划中将低碳经济放了进去,一方面,在部分地区建立试点提倡建立循环经济,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建立一个可回收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鼓励产业技术改造,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些措施都是积极应对能源危机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国家还设立了一个特定的系统以此来鼓励低碳经济发展:1)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上来看,鼓励低碳高科技项目投资,迫使其转换高能源消耗的设备和技术,对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实行关停或者并转。而且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首先实施,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让能源密集型行业率先通过技术改造进入到低碳经济市场,为此要对整个低碳能源经济施加一个低碳化的动力。2)利用政策的经济手段,将碳排放作为一个杠杆对企业实施差别对待的政策,鼓励和促进企业实行低碳转换,这种方式可以看看是市场调节的一种手段,其实是利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控制行业的碳排放,从而为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提供指导。3)长期计划有效的使用资源和对生态进行保护,生态和环境保护利用补偿系统的支持,鼓励企业和行业保护环境,给予破坏环境和保护环境者相应的处罚和奖励,即让破坏者为破坏环境受到惩罚。并进一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服务,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限制无序发展。

简而言之,中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对整个宏观经济战略进行调整。因为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能源经济效应的命脉,所以实际上我国在改变能源经济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已经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所以目前全球都在呼吁低碳的调用,利用建立低碳经济目标,将我国的系统,法律,发展,公众舆论向低碳、效率高、节能、环保的经济目标上发展,同时,我国在国际上是能源经济耗用大国,化石能源的利用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用尽,因此积极努力的开发新的能源也是我国目前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建立了新的制度和目标,现今我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建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低能耗、高效率的能源经济。

参考文献:

[1]张震远青.中国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新能源战略[J].科学技术情报和经济,2010,(10)

[2]陈清泰.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

[3]一个续集.思考和建议对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J].西部资源学报,2010,(01)

[4]崔当选.新能源经济研究[J].中国的能源战略转型的中国市场,2010年,(16)

作者简介:

能源经济管理范文第3篇

焦建玲,女,汉族,1966年8月生,安徽黄山市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所长。曾先后获得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理学学士,天津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教育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兼任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曾获得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合肥工业大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合肥工业大学“十佳”巾帼人物等荣誉称号,曾被遴选为合肥工业大学举办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团队负责人培训班学员。担任Applied Energy,Energy Policy,Natural Hazards,中国管理科学等国际国内十几家知名期刊的审稿人。

二、研究领域

焦建玲教授自2002年起一直从事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能源与环境政策分析、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等。

三、研究成果

焦建玲教授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1项,联合主持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1项,联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1项,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作为主要完成者参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发改委委托项目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被SCI/SSCI检索论文5篇,EI检索论文9篇,以及国内知名期刊,如《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等论文多篇。

四、主要论著

1、基于VECM的汽柴油价格不对称性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3期。

2、基于Zipf的汽油价格行为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3、石油价格理论与实证(专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

4、石油储备价值研究:基于供应链视角,管理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5、油价冲击 货币政策调整与产出波动——基于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7期。

6、中国石油依赖经济成本的Monte Carlo模拟,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4期。

7、能源经济学(教材,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8、高级能源经济学(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9、石油价格风险管理(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印刷中)。

10、Analysis of the co-movement betwee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2007年第27期。EI收录。

11、Energy Structure,Marginal Efficiency and Substitution Rate: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Energy,2007年第32期。SCI收录。

12、Relationships between oil price shocks and stock market: 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China,Energy Policy,2008年第36期。SCI/SSCI收录。

13、The structural break and elasticity of coal demand in China:empirical findings from 1980—200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2009年第31期。EI收录。

14、Impact analysis of China’s coal-electricity price linkage mechanism:Results from a game model,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0年第32期。SSCI收录。

15、Impact of oil price shocks on Chinese industries,Energy Sources,Part B:Economics,Planning,and Policy,2012年第4期。SCI收录。

16、Analyses of impacts of China's CO2 emissions factors based on STIRPAT model,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v 2012年。SCI/EI收录。

能源经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能源经济;战略;分析;对策

一、区域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现状

(1)能源生产和消费增长过快。随着我国能源消费速度越来越快,和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的能源消费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我国能源消费已经出现了连续13年的持续性增长。虽然当前我国能源的生产总量基本上能够维持能源消耗增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能源需求结构以及生产结构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而且二者之间的需求增长也是越来越明显的。煤炭作为能源消费当中总量所占比例最大的能源,其所占的比例是全世界各国能源消费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石油是在所有消费总量当中所占比重比较大,而且远远大于其自身生产总量的,每年的自给率都呈现下降趋势。

(2)资源不足,矛盾愈发凸显。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变,我国对于石油等能源方面的需求也是不断提升,而且对于能源需求方面的结构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当前我国能源生产以及建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国资源总量有限,单单依靠资源开采不能够实现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资源需求不足以支撑我国快速增长的石油供给,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3)能源消费向经济发达地区和高能耗行业转变。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地区所需要的能源总量过大,随着我国高耗能行业表现出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其数额远远高于我国工业发展的平均水平,我国高耗能产品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也在不断上升。所以,充分提升我国能源利用率这是维持我国工业以及高耗能行业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4)能源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同时也受到了市场需求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我国能源供给出现断裂现象。另外,我国在能源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过大,导致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很多企业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无法维持正常的运作,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二、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的建议

(1)加大能源投资力度。国家应该加快建设能源基地,全面推动我国火电机组实现规模性建设以及热电联产项目获得突破性进展。全国各级政府以及各个金融机构应该重点扶持地方能源企业,帮助以及培育地方能源企业,并且还应该鼓励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方向,尤其提倡企业应该以参股或者是控股的方式全面参与到能源行业建设当中来,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国家能源发展,实现企业能源产业重组以及兼并,并且有效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做到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快速实现企业资源生产能力以及产业升级。

(2)发展多元化能源。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比较单一,最为重要的和关心的问题就是能源安全。因此,发展多元化能源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我国能源供给途径单一的问题。还应该根据区域特点以及优势,尤其可以鼓励区域企业去开发可供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其他能源,比例可以大力发展太阳能以及光能,还有风能以及生物能等等,还可以创建核能以及水能,还有地热能等相关设施,不断扩大我国区域能源使用范围,弥补当前我国能源供求缺口问题,全面保障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能源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提升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应该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并且解决好各类能源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当前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进程。因此,我国必须把区域能源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做好统一结合,为创建一个稳定的、经济的以及清洁的,还有可靠的以及安全的生态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利用达到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一鸣,焦建玲,廖华.21世纪经济管理精品教材・经济学系列:能源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M].科学出版社,2011.

能源经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协整;能源经济效率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4-0081-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4.013

200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同时也是最大的CO2排放国,且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能源消费世界第一的美国,按照当前的趋势中国成为第一能源消费国只是时间问题,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能源消耗主要来自经济活动,国际上通常用能源经济效率(单位能耗GDP)或者其逆指标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来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较低,2003年以汇率计算的中国能源强度相当于日本的8.1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的主要任务,经济发展必然依赖能源的支撑,不能为降低能耗而牺牲经济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中国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关于中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话题,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2003年,王玉潜[1]将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为技术因素和结构因素,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和统计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10年来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2004年,蒋金荷[2]比较了中国的能源效率与先进能源效率水平国家的差距,并分析了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提出提高能源效率的主要策略。2006年,吴巧生[3]等的研究表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部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2008年,Ma[4]等利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模型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得到的结论为:①技术进步是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②1980-2003年的产业结构变化实际上增加了能源强度;③能源间的相互替代对能源强度的变化起较小的作用。2007年,Fan[5]的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对1993年之后的能源效率改进有着显著的影响。2007年,Hang等[6]研究发现中国1995年之前各类能源的高价格会导致总能源效率的提高,但1995年之后收入效应和人口效应以及行业调整也对能源效率的改进作用更明显。2007年,徐国泉等[7]定性分析了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费和能源效率的影响,并运用多元统计模型实证研究了美国1957-2004年的能源效率。另有其他众多学者也分别得出有价值的分析结果,篇幅所限不能全面介绍。

以上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一些结果尚存在争议,大多数研究基于比较分析或静态分析,多因素动态分析及趋势预测的研究尚未见诸,而能源经济系统的复杂性表明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动态关系。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际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VAR(向量自回归模型)模型方法分析中国能源经济效率、产业结构、能源价格之间动态变动情况,并预测中国能源经济效率变化趋势。

1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能源效率取决于技术进步,这里的技术进步属于广义技术进步[8-10]范畴,广义技术进步包含着所有一切使生产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全部因素,并在度量上表现为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广义技术进步内涵丰富,包括生产力的技术进步(此即狭义的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学的管理因素(包括政策、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的合理等,天时、地利、人和等无法量化和无法分离的因素)等。从广义技术进步理论来说,能源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狭义技术进步、结构变化、价格变化[7,11]。本文主要研究能源经济效率、结构变化、价格变化之间的变化关系。

(1)能源经济效率。它是国内生产总值与全国能源消费量的比值,综合反映能源经济利用的水平,其增长变化水平可以综合反映能源技术进步水平。为消除价格影响,本文选取1978-2007年不变价格计算的GDP(1978年为基期)与当期能源消费总量比值反映能源经济效率,记为EE,单位:元/吨标准煤。

(2)结构变化。结构变化主要作用于能源需求,从而影响能源经济效率,表现在资源配置的优化(包括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行业结构、企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为突出研究意义,选取中国1978-2007第三产业比重来反映结构变化影响的代表变量,记为TI,单位:%。

(3)价格变化。价格影响能源供需平衡,是综合反映制度安排、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变量,必然影响能源效率。由于中国能源消费70%左右是煤炭,为便于分析,本文选取中国1978-2007年(1978年缺失,以1979年为基期)煤炭出厂价格指数累计变化时间序列作为替代变量,记为EP,单位:%。

变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对数变换,分别记:LEE=ln(EE),LTI=ln(TI),LEP=ln(EP)。本文计算均采用EVIEWS4.1软件完成。

2 实证分析

2.1 相关分析

根据调整后的能源经济效率、能源价格指数和第三产业比重数据作时间序列图(见图1),相关系数矩阵的数据在表1中可以查阅。直观的观察表明三者之间呈现类似的上升变化趋势,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更证明了三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

2.2 序列平稳性检验

Stock和Waston的研究成果表明,包括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在内的很多统计检验结果对序列的平稳性都非常敏感[12]。因此,在对变量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检验各变量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常用的方法是Dickey和Fuller最早提出的DF单位根检验方法,后为解决时间序列存在高阶滞后相关的问题,两人对DF检验进行了扩展,形成了ADF检验方法[13]。表2给出了三个变量水平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结果,结果表明:三个变量在5%显著水平下皆为一阶单整序列,这个结果为后面的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2.3 VAR模型估计

在进行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等基于VAR模型的分析时,时间序列变量的滞后阶数的选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选取滞后阶数p时,既希望p足够大,以便能完整反映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是p越大,需要估计的参数也就越多,模型的自由度就要减少。表3给出了多种选择标准下的结果,结果一致表明:在滞后2期情形下模型最为理想,因此选择建立VAR(2)模型。

综合以上检验结果,建立能源经济效率的VAR(2)模型,模型表达式如下:

LEE=1.425 3(3.49)+1.122 4(5.44) LEE(-1)-0.496 5(-3.01)

LEE(-2)

+0.016 8(0.26) LEP(-1)+0.119 0(1.48)

LEP(-2)

+0.295 3(1.79) LTI(-1)-0.150 7(-1.14) LTI(-2)(1)

R2=0.996 6,F=1 037.831,AIC=-4.388 3,SC=-4.055 2

LEP-0.644 2(-0.57)+0.905 6(1.60) LEE(-1)-0.971 8(-2.15)

LEE(-2)

+1.222 7(6.86) LEP(-1)-0.322 6(-1.48)

LEP(-2)

-0.432 2(-0.96) LTI(-1)+0.933 2(2.57) LTI(-2)(2)

R2=0.994 4,F=620.551 9,AIC=-2.366 6,SC=-2.033 6

LTI=-0.295 6(-0.51)+0.352 7(1.22) LEE(-1)-0.177 1(-0.76)

LEE(-2)-0.064 5(-0.71) LEP(-1)+0.021 9(0.19)

LEP(-2)

+1.079 9(4.68) LTI(-1)-0.284 3(-1.54) LTI(-2)(3)

R2=0.978 9,F=162.597 4,AIC=-3.715 4,SC=-3.382 4

2.4 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分析是VAR模型的重要应用,用来刻画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原理是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来自另一内生变量的一个单位变动冲击所产生的响应,提供系统受冲击所产生响应的正负方向、调整时滞、稳定过程等信息[14]。

图2(a)反映了VAR(2)模型(1)式的脉冲响应结果,由图2(a)可见能源经济效率期初对来自自身的一个标准差信息立刻正当响应,在相当长时间内响应在3%左右波动,12期左右之后逐渐衰减。对来自能源价格和产业结构的期初响应很小,之后不断上升,能源价格的冲击在第7期左右达到最大,使能源经济效率提高3.5%,之后逐渐衰减,产业结构的冲击响应持续更长,13期左右达到最大3.5%,之后逐渐衰减。可见,能源效率的响应都是存在长滞后期的,策略制定与调整应该持之以恒,长期贯彻。图2(b)反应(2)式的脉冲响应,即产业结构对自身和其它变量冲击的响应。产业结构对来自能源经济效率的冲击响应短期比较敏感,而且是正向的,第4期左右使得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7%,之后逐渐衰减。产业结构对自身冲击的响应变化过程与能源经济效率大致相同,只是调整幅度在第2期达到最大3%。价格变化对产业结构的作用过程明显不同,期初产业结构对价格的波动有微弱的正向调整,但之后不断下降,第3、4期几乎没有作用,第5期后响应逐渐增加,最大12期左右,调整幅度达到1.5%。由图2(c)可以看出,能源价格变化对自身的冲击响应很强烈,达到6%,第5期最大,之后不断衰减。对于来自能源经济效率的冲击响应,第1期变提高了2%,之后不断增加,第9期左右达到顶峰8%,然后缓慢衰减。第1期来自产业结构的冲击响应几乎没有,第2期响应为-1.5%,第3期后变为正响应并迅速增加,第10期左右达到最大值8%,然后缓慢衰减。综合来看,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冲击响应,调正时滞较长,一般需要6-10期响应达到最大,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才能趋于稳定。

方差分解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可以给出对系统中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其结果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变量变动所导致的另一变量变动对该变量变动的贡献度。

图3为各变量的方差分解结果。图3(a)表明短期内能源经济效率的变动主要来自本身的响应,而结构变化和价格变动贡献很小,但不断增大,8-12期后逐渐稳定,能源价格变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25%-30%左右。图3(b)表明,价格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变动贡献很小,稳定后占10%左右,而能源经济效率的变动贡献由25%逐渐增加到45%。

由图3(c)可以看出,短期内价格变动的影响主要来自自身变化,能源经济效率贡献15%,10期以后逐渐稳定,三个因素贡献基本相同。总的来看,方差分解证明了变量之间作用时滞较长,大概6-10期左右。从方差分解结果还

能看出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在三变量系统中,价格变化以及第三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能源经济效率也反作用于价格和产业结构,从长期来看形成复杂的互动关系,但价格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很小,反之产业结构对价格影响随着时间越来越显著。

2.5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用来发现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的统计方法,协整关系前提条件要求变量是同阶单整序列[15]。通常检验的方法有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极大似然法,这里我们选择Johansen法,检验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变量之间在1%显著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方程。表5中给出了该协整方程标准化之后的参数向量,其协整方程表达式为:

LEE=3.565 2+0.347 7LEP+0.478 5LTI(4)

协整检验表明:LEE、LEP和LTI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影响显著,LEP的1%的上升会给LEE带来0.347 7%的增长,而LTI的1%上调会使LEE提高0.478 5%。

2.6 能源经济效率发展趋势预测与比较分析

能源经济效率发展趋势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实际上任何一种预测模型工具在实现样本外部预测上都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本文主要从几种预测模型的比较结果上分析能源经济效率变化趋势,得出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表6分别给出了三种预测模型2010-2020年中国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强度变动的结果,其中VAR(2)模型和协整方程模型表达式在前文已给出,线性方程表达式为:

LEE=-81.300 2(-27.22)+0.044 4T(29.61) R2=0.97(5)

式中:T为年份时间变量。

为便于比较,图4给出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1997-2007年中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变动趋势。实际上,从过去10年的变化来看,2007年比1997年中国能源经济效率提高了31.46%,能源强度下降了23.85%,能源经济效率平均每年以2.77%的增长速度递增。但必须注意到2002年以后能源经济效率出现下降,2005年重新转为增长趋势,由于以上分析得出的系统变动滞后的结论,可以推断近几年的波动会对今后数年内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个预测模型中得到的VAR(2)模型可以实现动态的样本外预测;协整方程静态预测则必须要知道未来的LEP和LTI取值(实际上是不可能得到的),这里假设LEP和LTI以近10年平均变化水平发展;线性方程预测则完全依据能源经济效率时间序列本身的信息进行预测。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出,线性方程的预测相对比较乐观,2020年能源经济效率较2007年提高了103.36%,翻了一倍,能源强度也相应的下降50.83%;而VAR动态预测的结果则要悲观的多,2020年比2007年能源经济效率仅提升20.68%,平均每年只提高1.46%;通过协整方程得到的结果接近VAR动态预测结果,不过要乐观一些。线性方程得到结果显然忽略了很多相关变量的作用,相比较而言VAR得到的结果对我们的决策更有价值。VAR模型包含了能源经济效率、能源价格变化和第三产业比重三个变量的相对独立的动态系统,预测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其它外部变量的情况下,中国能源经济效率按照过去和当期的变动趋势,在未来十几年内不能获得大幅度提高。由于各变量响应存在明显的较长滞后期(6-10年),而中国能源经济效率、能源价格变化、结构调整在最近几年出现的下降或增速减缓会在未来几年里持续作用,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部干预,中国能源经济效率的提升将十分困难。

3 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能源经济效率、结构变化和价格变化的关系,依据中国近30年的实际数据,建立了能源经济效率、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和能源价格指数之间的VAR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变量之间动态的响应关系,印证了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对中国能源经济效率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并比较分析评价了预测的结果。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从中国实际数据来看,能源经济效率、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和能源价格指数之间确实存在的长期的均衡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价格的变化对能源经济效率的影响是显著的,长期均衡的结果表明1%的第三产业结构或者能源价格变化可以使得能源经济效率分别产生0.347 7%和0.478 5%的同方向变化。

(2)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果说明,中国能源经济效率、第三产业结构比重以及能源价格指数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除了产业结构对能源价格短期响应之外,变量之间都是正向的冲击响应,一般调正时滞较长,需要6-10期响应达到最大,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才能趋于稳定。价格变化以及第三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但价格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很小,反之产业结构对价格影响随着时间越来越显著。

(3)能源经济效率变化趋势的预测结果表明,VAR(2)模型动态预测的结果远远低于预期,主要原因是近几年能源经济效率、结构调整、能源价格变化带来负面的冲击,由于系统较长的滞后响应周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策略,可能会对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能源经济效率的提升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中国能源经济效率的提升不容乐观,加上系统长时间的滞后响应,表明采取政策干预改变以系统变化趋势已经十分迫切。就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来看,依赖技术进步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基本的要求,但依赖技术进步来改变现实情况是十分缓慢的。相对来讲调整力度更强的措施是通过结构性调整,最重要的结构性调整应该是产业结构调整,不过也要同时注意能源消费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等结构性调整,这是当前政策调控的主要方向。当然能源价格的影响也不能被忽视,不管是从国外经验还是我们的实证分析都表明,价格的适当提高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是显著的,这方面日本在两次石油危机后的表现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就中国实际情况来说,价格形成机制的调整是必要的,能源税费改革的影响也应该朝着提高能源效率提高的方向改变,而抑制能源开采与加工企业过度开采和过度市场竞争也应该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玉潜.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151-154. [Wang Yuqian. Factor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n Energy Intensity Changes[J].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3,(8):151-154.]

[2]蒋金荷.提高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0):16-23. [Jiang Jinhe. The Strategy of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J].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4, (10) :16-23. ]

[3]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 (10): 34-40. [Wu Qiaosheng, Cheng Jinhua. Changes and Factors Decomposition of Chinese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1980-2004[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06, (10): 34-40.]

[4]Ma C, Stern D I. China’s 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Trend: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 Energy Economics.2008, 30: 1037-1053.

[5]Fan Y, Liao H, Wei Y M. Can Market Oriented Economic Reforms Contribute to EnergyEfficiency Improvement? Evidence from China[J]. Energy Policy, 2007, 35: 2287-2295.

[6]Hang L, Tu M. The Impacts of Energy Prices on Energy Intensity:Evidence from China[J]. Energy Policy, 2007, 35(5):2978-2988.

[7]徐国泉,姜照华.技术进步、结构变化与美国能源效率的关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2007, (03): 104-107. [Xu Guoquan, Jiang Zhaohua.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chnology Progress, Structure Change and Energy Efficiency of US[J].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 2007, (03): 104-107]

[8]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Li Jingwen, Zheng Youj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Benefits[M]. Beijing: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1989.]

[9]袁嘉新.再论经济增长中结构效益的测算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3, (12): 57-58. [Yuan Jiaxin.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Economic Growth Structural Efficiency[J].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1993, (12): 57-58.]

[10]李衍龙.广义技术进步的测定及改进[J].统计研究,1995, (2): 55-59. [Li Yanlong. Measur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Gene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atistical Research, 1995, (2): 55-59.]

[11]林伯强.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J].经济研究,2003, (5): 57-66. [Lin Beqiang. Structural Changes,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Electricity Demand Forecasting[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3, (5): 57-66.]

[12]Stock J H, Watson M W. Interpreting Evidence on Moneyincome Causality[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9, 40(1): 161-181.

[13]Dickey D A, Fuller W A. Distribution of the Estimators for Autoregressive Time Series with a Unit Roo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79, 74(366): 427-431.

[1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Gao Tiemei. Econometric Analysis and Modeling[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6.]

[15]Engle R. F,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Econometrica, 1987, 55: 251-276.

Dynamic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Energy Economic Efficiency of China

CAO M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Abstract The factors affecting energy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ir relations are dynamic and complex. Based on the data from 1978 to 2007 of China, the energy economic efficiency was empirically analyzed and forecasted using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VAR), impulse response, and cointegration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among energy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tertiary industry proportion and the energy price index. In the long run, when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or energy price rises or falls by 1%, energy economic efficiency changes by 0.478 5% or 0.347 7% respectively,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re exist positive impulse responses among variables in addition to the shorttime response of tertiary industry to energy price, and they reach the maximum at the 6 to 10 lag period, and then stabilize gradually. The dynamic prediction results based on VAR model indicate that the trend of China’s energy economic efficiency in the next 10 years is not optimistic, because the changes of energy economic efficiency, energy pric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recent years have caused negative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economic efficiency. Because of the long response lag period, timely adjustment of energy economic strategies should be made.

能源经济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能源 投资 技术

一、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新能源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化石类能源的概念,泛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核能等,涉及到生物、新材料、电子等多个领域。具体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核能、海洋能、地热能、燃料电池等。

1.投资现状分析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式的新能源项目投资建设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新能源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广。目前投资新能源的,既有属于国有性质的资金,也有民间投资;既有国外风险资金,也有国内民间资本。而国有资金虽然投资项目少,但单项投资额度大,是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2)投资方式灵活、领域广泛。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各级政府的财政投资都以大中型风能、核能、太阳能项目为主;风险投资机构则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为主;民营资本的创业投资则以太阳能、风能等节能辅助类项目为主。

2.经营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看,目前新能源企业的经营现状不佳,不同企业的赢利能力差异大。

(1)大型新能源项目亏损较多,少数中小型项目有高额投资回报,但整体堪忧。大中型新能源项目的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能减排”,其社会作用远高于经济价值,投资初期出现普遍亏损实属正常。中小型新能源项目因缺乏规模效应,使得新能源在价格上很难替代传统能源,盈利能力差。仅有采用成熟技术,针对特定细分市场开发或提供实用性强的产品或服务的新能源项目,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和快速发展。

(2)不同能源类型的项目运营情况相差甚远。光热类太阳能项目的盈利状况最好。其次是中小型风能项目,尤其是提供中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和工程服务类的企业盈利能力强,成长迅速。部分实用性强的光伏类项目、大型风力发电项目、生物能项目在相应的优惠政策下,具有发展潜力。而海洋能、地热能等项目还处于概念炒作阶段,能真正获得投资回报的项目少。

二、新能源经济发展存在的障碍

虽然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宏观环境和资源优势,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充足的项目资金,但从新能源项目的运营现状看,却不容乐观,因为新能源发展面临着以下不足和障碍:

1.信息障碍

新能源人才的不足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其他产业发展不同的是,新能源产业人才的不足不仅是尖端科技人才的紧缺,更重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足,使得技术、资本、市场三者之间存在信息障碍。

绝大部分新能源项目的技术关键并非是重大技术创新,而是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即把成熟的技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根据各地资源和环境特点开发出实用的新能源产品与服务。因此,项目成功的关键便是技术、资本、市场三方面的有效沟通。但新能源发展时间短,懂技术者不懂投资、懂投资者不懂市场、懂市场者不懂技术,使得原本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技术、资本和市场三者间的关系断裂,导致项目效率低、盲目投资多。

2.技术障碍

从长期看,新能源项目发展必须依赖于重大技术突破。目前最大的技术障碍却并非技术成果少,而是现有技术难以转化成产品,基本技术的普及程度太低。主要表现在:

(1)项目系统内存在技术匹配障碍,降低研发效率、不利于系统优化。新能源项目主要是将成熟的新能源技术转化为实用新型产品,这一转化过程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多门学科知识,只有各项技术紧密结合,才能研发高效实用的新能源产品。而新能源学科领域跨度广,技术沟通难度大,系统匹配性能差。

(2)新能源项目的基本技术普及程度低,项目的投资、推广等存在技术障碍。如前几年各地一哄而上“水变油”、“乳化柴油”等名目繁多的新能源项目骗局,都能吸引了不少风险资本盲目加盟。这些华而不实的新能源项目的失败却使得许多风险资本对新能源抱怀疑态度,甚至于敬而远之。技术障碍已经严重制约了风险资本进入新能源领域,使得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的态度走向两种极端:要么盲目迷信、要么彻底排斥。

3.资源障碍

新能源项目所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和生物能资源虽然具有可再生性,但开发这些能源,却要受到相应的资源和条件限制,如自然气候条件、矿产资源条件、国土资源条件等。如风力发电项目必须选择在风力资源丰富的沿海或西部地区,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在日照时间长、晴天多的区域效率更高,潮汐能则必须建立在潮汐落差大的海湾。另外,在目前新能源利用和转化率低的情况下,规模大的新能源项目都需要大量用地。如太阳能发电需要大面积场地获得太阳光能;风力发电场的占地规模动辄千亩以上;生物能则需要有大面积适应作物生长的土地;核能的选址则更加复杂。

三、结论

从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障碍不难看出,我国新能源经济发展的关键并非是项目资金的不足和存在重大技术难题,而是要提高新能源基本知识和技术的普及程度,培养新能源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在新能源经济发展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在对新能源项目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进行新能源项目建设,才能真正的促进新能源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新能源产业的特征和发展思路[J].经济管理,2006,(11)

[2]匡 梅:中国能源新战略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6,(14)

能源经济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能源公司;财务管理;会计

在科学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一种新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那就是知识经济型管理模式。该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运用高科技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技术,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它完全符合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具体的知识经济性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我国的企业要在前行的过程中,积极践行这种管理发展模式,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中进行具体的实践,进行深入的知识经济模式的改革,促进企业的繁荣发展。

一、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一种建立在高科技知识技术的基础上新兴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经济模式。在能源公司中发展知识经济模式,可以帮助转变其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能促进能源公司优化其生产经营结构,对其管理方式与管理模式进行完善[1]。传统的能源公司在其发展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与能源,属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要求通过不断提升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含量,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开始出现于经济、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构建其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度开放的信息结构以及有序的维护决策。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上升,知识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二、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现状

在我国上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能源经济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各类能源的总含量在持续减少,而过度的开发自然能源也使得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涌现出来,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尖锐,这就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反思自身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由于同一时期内,爆发了科学技术革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技术,这也就使得知识经济逐渐能够取代能源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2]。能源公司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积极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加强其内部管理。首先,就要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与规划,尤其是要对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调整。大多数的能源公司尚未建立与知识经济匹配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制度,还处在传统能源经济会计与财务管理到知识经济会计与财务管理模式的过渡时期。在知识经济的发展模式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资源竞争转变为知识、技术和管理的竞争,不再局限于煤炭、矿产等有形资产,而是进行无形资产的竞争。能源公司实现从有形资产竞争向无形资产的竞争转变,也是实现其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在能源公司的传统经济发展中,会计对煤炭、石油等有形资产进行计算,并对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进行评估。而在知识经济下,要求能源公司的会计能够对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如煤炭开采技术等进行计算,从而促使能源公司实现转型。但是在实践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能源公司仍旧采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模式,对公司内的无形资产进行计算和评估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不能对重置成本进行合理的评估。所谓重置成本,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概念,就是指购置同等价值的资产所需要的资金。能源公司在其传统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中,更加注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投入进行评价与评估,但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不能对其无形资产,如技术等,进行证券业的评估,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存在滞后性和失真性,不能推动能源公司的转型[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也出现了较大的变革与革新,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为了能够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能源公司在其发展中,要积极的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型与管理方法,加强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求能源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树立起风险和信息理财观念。在传统的能源公司的会计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中,其计算主体是物资和货币,主要对能源公司的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等方面的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行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中涌现出一大批新的交易模式,因此,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中存在较大的风险,能源公司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起良好的风险观念。这是知识经济发展背景下,衍生出来的能源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4]。其次,在知识经济模式下,要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当前市场中的竞争更加激烈,能源公司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并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在其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开发出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知识价值的项目。同时,这也向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其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处理好公司内部的财务关系,并能同其他的企业建立起良好的财务关系,避免出现财务纠纷等问题,这不仅容易造成能源公司的财务损失,也会影响企业形象。最后,在日常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中,建立人本化与知识化的管理理念。在能源公司中建立起将债、权、利三者有机结合的财务管理运行模式,并根据能源公司的发展实际,建立起与之相符的奖惩制度,对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中在工作表现良好的员工及时进行奖励,对于给公司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乃至公司发展带来损失的员工,要进行严肃处理,视情节严重程度,可以处以罚款与辞退等不同的处置方式。

三、知识经济模式下能源公司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发展前景

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经济能够实现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就要将知识经济模式推广和发展下去。能源公司要紧紧抓住发展中的机遇,及时的优化产业结构,进行经济转型。能源公司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也要集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建立对能源公司的知识资本为中心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制度。能源公司要认识到,实现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知识经济化模式,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要对其自身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审视,及时的发现在其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能借鉴一些成功转型的能源公司的知识经济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在开展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时,要积极的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管理模式,突破在传统的能源公司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局限性[5]。要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能源公司,在开展其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时,其会计制度是将物质资产和货币作为其工作的服务对象的,把保障和提升业主的经济利益作为其工作的目标与宗旨。并且,其开展会计与财务管理,通常是为了实现出资者的利益最大化,并能有效的规避其在经营发展中的风险。要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在能源公司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价值。可以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加强对人力资源价值和无形资产的建设。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将加强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建设,作为能源公司发展的重点内容,可以有效地加强能源公司发展的创新性、灵活性等。在会计与财务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时,要求其能建立在将知识等无形资产作为价值中心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多样化、全面化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科学的反映在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促使能源公司积极优化其生产经营结构,从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且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能源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应该得到大力的推广与宣传。这就需要我国的能源公司及时转型,积极转变经济模式,加强其内部管理。根据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对企业内部的会计和财务管理进行调整与规划,将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应用于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促进能源公司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雪.论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J].企业导报,2012(5).

[2]刘海娟.试论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1).

[3]孟立革.试论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和财务管理[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6)

[4]狄方馨.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11).

[5]胡彬彬.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2015(10).

能源经济管理范文第8篇

一、产业经济政策因素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而制定的针对某一个产业的微观经济政策。对于某一个产业部门来说,不同的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是不同的。而对于某一个需要使用特殊或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来说,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调节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特定产业的特殊情况及特点:

1.市场的缺陷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符合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体系,就会形成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实际情况并非如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这就是市场失灵。对于能源经济来说,情况更是如此。例:构成当今世界一次能源主体的石油资源和煤炭资源,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特殊的当期和长期资源开发成本。因此,市场失灵的情况就更加突出。

2.资源条件的制约

在当今世界一次能源资源构成中,石油和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形态,不仅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而且还存在着级差地租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石油或煤炭的持续开采,埋藏的深度就更大,地区就更加偏僻。同时,储量会随着开采而不断减少,开采条件也会越来越恶化。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生产成本上升。另外,开采条件的优劣,以及离消费市场的远近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很大的级差收益。因此,市场在一个资源短缺而且分布既不均衡且地域条件差别很大的经济领域里,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显然是很低的。

根据英国石油(BP)1987年至1992-年发表的世界能源统计年报的研究结果,可见世界已探明化石燃料资源是相当有限的。按照1991年底的调查,石油仅够开采和使用43年;天然气只够开采59年;煤炭相对较丰富,也只能开采239年。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勘探化石燃料资源地域的不断扩大,储量将会有所增加。但是,即使如此,化石燃料资源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仍然是不可再生且十分短缺的资源;我国的化石燃料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但是有限的,而且十分短缺,探明储量按91年的开采速度还可开采23年。从1995年开始,我国便是石油纯进口国了。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能源资源并为将来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是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1992世界能源资源调查》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经济建设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应付能源需求的状态之中,因此:我国能源经济的建设问题是资源的短缺和资源的利用问题并存。二方面,极为短缺的能源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另一方面,一旦开发便可以长期发挥效能,甚至永远使用的清洁能源资源——水能的开发利用却不到10%。而在我国石油产品的消费中,却有相当数量是用来发电的。由此可见,产业经济政策如何使我国短缺的能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是我们急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决策的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经济建设都是落后于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特别是在“七五”计划末“八五”计划初,全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一时间全国都面临缺电的紧张局面,到处是一片拉闸限电的场面。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电力的需求,各地、各部门便各显神通,用各种方法办电。从此,我国的电力建设便硝烟四起,各种电力建设方式一哄而上,这种混乱局面为决策加大了风险。例如,西南地区的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建成我国的能源基地。但是,除了开发条件较差,输送困难以外,建设周期长,难以满足能源需求中心的需要,也是决策的风险之所在。80年代中期,我国决定斥巨资建设四川西部金沙江支流雅菪江上的二滩电站,以满足四川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电力的需求。但是,该电站的建设经历了将近15个年头。这期间,四川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电力,的持续紧张,从90年以后,四川便陆续在四川东部地区建设了好几座大型火电站。其结果是,二滩电站一投产,就面临着四川电网电力过剩的尴尬局面。到头来,不得不大量弃水,每年要蒙受近2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当然,二滩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体制上的问题。又如,新能源在未来世界能源布局中将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的情况是,要么开发技术还不十分成熟,要么投资太大开发经济效益很低,或者安全不能得到绝对保证,或者不能形成规模,无法形成产业效益,所以,以上这些问题都给决策带来极大的风险。

4.外部性问题

对于能源工业和能源经济来说,其外部性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的能源形态来说,存在着不同的外部性问题。因此,在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时,这些不同的外部性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决策。同时,这些外部性问题有时是互相矛盾的,主要表现为:

环境问题: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严重依赖于煤炭,煤炭占我国能源的3/4。电力生产主要是火电,占全国发电总量的75%左右,而火电中约85%又是煤电。我国用于发电的大多是含硫量很高的煤炭,脱硫技术因为成本问题还很落后。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电的开发同样面临着环境问题。一些高坝大库的建设,不但诱发水库地震,引起山体滑坡,而且水库淹没改变了库区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受到伤害。

运输问题:天然气在我国具有丰富的储量,但开采度很低,我国主要的终端能源形态还是煤炭,因此,燃料造成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我国北部各大城市的污染程度已经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由于烟尘污染,有些城市如兰州,工农业生产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使用天然气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途径,但是,主产区在西部的四川和新疆,运输成了制约天然气工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消费的障碍;煤炭主要集中在山西和内蒙古等北部省份,运输问题同样存在,而新疆的石油要运到经济发达地区,其成本也是非常惊人。

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会决定社会的稳定。在我国,由于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进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仅仅从经济效益出发,大量失业人口还会加剧。

鉴于上述原因,政府在制订产业经济政策时,应体现以下作用:

1.维护公平竞争。采取税收等政策手段和反垄断法来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

2.控制总量

平衡,合理规划各种能源形态的发展布局。采取信贷、价格、关税等政策解决总量平衡问题;采取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等措施达到各种能源形态的合理布局以及均衡发展,特别是对于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能源形态应给予特殊支持。

3.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法规和标准,保障生产质量和生产安全,控制能源工业对环境造成损害。

4.提供社会保障。通过财政支持,提供社会保障,对特殊地区的能源开发提供支持。

5.支持研究开发。未来的能源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现有能源项目的开发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费用以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因此,政府必须投入必要的资金以促进基础研究和高风险技术的研究开发。

6.开展信息服务。提高市场透明度,减少决策风险,增强公众对能源工业的理解和支持。

7.必须协调各种资源的利用。要解决资源的制约问题,应加大化石类能源资源的勘探力度,为我国未来能源经济发展寻找战略性资源储备。开展国际合作,在安全和稳定并与我国具有传统友谊的地区和国家建立能源基地。现阶段应尽可能加大力度的开发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尽量少消耗有限的化石类能源资源。

9.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变西部地区资源性经济为产品性经济。在政策上应给予扶持,其力度应比当年建设经济特区更大,这样运输和就业问题也可得到解决。

二、部类政策因素

由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不同部类的作用、对象不同,因此,在政策上应该具有一定差别。同时,由于生产资料领域里,能源经济的服务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有一般性生产单位,也有特殊性生产单位;有国家需要鼓励和大力发展的生产单位,也有国家需要限制和逐步萎缩的生产部门等等。在消费资料领域里能源经济服务的对象同样山是干差万别的,有城镇居民,也有农村居民;有高收人家庭,也有低收入家庭;有人民群众一般性消费,也有政府公益性消费等等。因此,在为两个部类提供服务的时候,能源工业各部门不但要有自身适应市场要求的服务准则,而且在政策方面也应当有所区别,以保证政府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提高全体国民生活水平目标的实现。当然,由于能源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能源商品的时候,并不可能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类的生产,因此,部类政策因素只能在能源商品的供应过程中起作用。

1.在生产资料的供应领域里

我们把能源需求分为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两个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能源商品在生产资料供应领域里应该属于中间需求的范畴。在这个范畴里,宏观经济关系既可以用列昂惕夫逆矩阵来表示,也可以用改进的投入产出系数矩阵与各部门总产值生产能力来表示。而能源经济中的部类政策因素,就必须考虑国民经济不同的生产部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其自身的发展趋势和能源商品消费的发展趋势。

我国中间能源需求总量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较小的,但是我国中间能源需求的效率,也就是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大于发达国家,提高能源产品转化效率,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各行业关注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在生产资料领域里的能源消费政策就应当起到这样的作用:引导我国的各类企业不断地探索新的生产技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竞争力。例如: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约为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75%—80%,但对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在能源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领域里;对于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能源形态和产品,应当严格加以限制。对于热能转化效率低,废气排放量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应坚决予以淘汰。与此同时,鼓励清洁能源形态产品的开发,特别是二次能源产品的使用,给予政策上扶持。

2.在消费资料的供应领域里在消费资料的供应领域里,能源产品用之于人民群众,和柴、米、油、盐、酱、醋、茶与水一样重要,我国政府下大力气于上个世纪末实施了村村通电工程,又于九·五计划末期开始实施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但是,居民用电的质量和价格仍然是困扰电力工业在消费领域里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所以,在消费资料领域里,能源消费政策应当引导居民提高能源消费水平,以促进能源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目前的消费水平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均国民收入不高,另—方面是由于贫富差距比较大。因此;相当多的居民日常生活能源消费还主要依赖于一次性能源形态,因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的能源消费向电气化方向发展,这样,既可以把有限的劳动力资源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又可以大大地推动电器行业的大发展。在开发农村市场中,减少农民支出,采取转移支付方法,降低西部能源开发成本,补贴农民能源消费。

由此可见,能源经济的部类政策因素不仅会对能源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消费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也影响把能源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成本,又对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和以能源产品为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区域政策因素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国。东、西、南、北、中地理环境差别巨大,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背景各不相同。1999年我国最发达地区深圳市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4000美元,但云南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均收人每年只有400-500元人民币,其中的最贫困家庭,全部财产价值不足200元人民币。有的地区的人民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仅只有1.4-1.7年。因此,在我国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能源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制定和实施能源工业产业政策和部类政策的时候,应考虑和照顾到这些差别,充分发挥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功能,逐步缩小这些差别,达到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

鉴于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巨大。所以,从制定能源经济产业政策来说,需要从多个方而进行研究,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国土资源利用政策。在我国实施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以后,西部的一些能源开发项目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响。如地处云南西部山区的大朝山电站,据说因为征地的手续问题,被有关部门罚款高达亿元人民币。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必须先立项后征地。而立项的程序又要求工程必须完成准备阶段的工作,准备工作要做就必须先用地。如果不进行变通,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就只能陷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怪圈之中。

2.移民政策因素。在西部进行建设,很大部分可能都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对于再生能源项目,又主要是水电项目,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移民问题。扶贫计划是我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施的一项面向全国贫困人口的政府计划,我们应把这项计划同西部能源项目建设的移民工作结合起来。这是因为,西部的能源建设项目都是在贫困山区实施的,移民都是贫困人口的搬迁。此项工作不但能够加快西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而且有利于西部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作为生产资料生产和供给的能源经济领域里,部类政策应当鼓励和引导能源产品消费企业提高单位能源产品消耗的转化效率,减少井逐步淘汰使用一次能源产品及能源利用效能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在作为消费资料生产和供给的能源经济领域里,应当鼓励和引导广大的人民群众走家庭电气化道路,提供政策支持。然而,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来说,用指导全国的部类政策还不够,还应有更加优惠的政策,从而扶持西部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此,立制定区域政策时,应该有所差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本来就非常巨大的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得以逐步缩校

3.生产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由于东、西部形成的历史、文化、地域性以及劳动力劳动技能性差异,因此,若要提高西部各类产品的竞争力,就应当在作为生产资料供应的能源产品的消费政策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比如,给予提高产品单位能源转化效率的能源消费以政府扶持,提供贷款贴息、对能耗降低部分给予政府补贴和奖励;减少并逐步淘汰使用一次能源产品和能源利用效能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产品生产。

4.消费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就全国来说,经过1993年到2000年的发展之后,估计2000年后我国农村商品能源消费的比重大约为65%~70%。这些增长绝大多数是在乡镇企业和东部发达地区。就广大的西部地区来说,商品能源消费的比重虽有所增长,但是幅度远远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薪柴和秸秆仍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能源形态。这一点,只要我们沿长江、黄河的上游地区走一次就会发现现实情况的严重性。因此,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来说,作为消费资料供应的能源商品,除非有特殊的区域部类政策,才能把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带到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中来。

区域经济的巨大差异,必须用发展经济的特殊区域政策来解决。令人欣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给西部落后地区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了世纪福音。因此,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时,就要结合西部落后地区的历史、现实、民族文化的情况,在产业政策和部类政策方面,给予区域特色的扶持。

四、能源形态政策因素

根据我国关于2050年远景发展规划;原国家能源部组织了一个研究班子,经过近七年的研究;按1990年我国经济的总规模,分高、中、低三种发展速度对我国2020年、2050年的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三个方案的增长速度见下表:

2000—2050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想定方案

1990-20002000-20202020-2050

低方案8.06.03.5

中方案8.26.34.1

高方案8.376.564.69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1990-2000年的实际增,长率大于9%的情况来看,表中的预测绐定值还是偏低的。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了,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有极大好处的,但是,对于能源产品的供给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新能源的步伐就不得不进一步加快;根据各个能源专业的技术人员估算,我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比较丰富的,这些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我国能源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在我国,不论是太阳能还是生物能,都拥有巨大的储藏量,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在生物质能中,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按1992年资源量计算,分别达到2.7亿t和1.3亿t标准煤。因此,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的转化技术、农村小型沼气技术以及城市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为我国未来能源供应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此外,地热能和风能的储藏量也很大,且风能的开发利用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关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所以,从能源形态政策方面来说,应当鼓励和积极推进这类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相对于其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来说,水能是一种清洁而且容易上规模进行开发的优越的能源形态。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电东送已成为该战略中的重点项目。在此项目中,又是以水电为主。从这一点来看,能源经济建设的重点已经开始向可再生能源形态转移了,但是,在政策层面仍然存在着需要研究的诸多问题。

根据205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能源王业发展的想定方案,我国电力工业在新能源的应用方面将会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其中,核能在新能源的应用中就占主导地位。由1990-2050年我国电力供应可能装机容量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到2020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中,核电和新能源将分别占到6.1%和1.8%;而到了2050年,核电和新能源则分别占到12.5%和4.5%,到时候将与有50年发展历史的水电处在同一个水平上。例如:我国的铀资源,据世界能源会议估计为100-200万t铀。铀资源对核电发展的保证程度的估计是:对近期发展目标(2000年600万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有余;对中期核电发展目标(2010年前建设2000万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经过努力可以保证;对远期核电发展目标(2050年前建设1.2亿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经过努力将有希望。考虑到矿物燃料大量排放C02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有限性,专家们预计到21世纪中叶,核能有可能是仅次于煤炭而居第二位的人类利用的能源形态。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未来几十年的能源供应将呈现多元能源形态相互发展的格局。因此,今后能源经济的发展,从政策层面上就应当体现对需要鼓励发展的新能源形态的支持,以及对需要限制发展的能源形态的控制。

五、其它政策因素

如何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率,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管理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应当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1.资源开发政策

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未来我国能源供应将起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和开采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影响到这些资源开发的经济合理性。另一方面,资源的转化效率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开发寿命和替代资源的选择。因此,资源开发的政策取向一定要起保护和大力提倡规模开发和高效开发,限制、禁止零星开发和破坏性开发作用,目前,我国各地都大量存在着私人小煤窑同国营大煤矿争资源的现象,存在着农民从国家油田盗取石油以及土法练油的现象,由于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这些破坏和浪费宝贵资源的现象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蔓延的趋势。因此,保护资源的规模开发和高效开发将是一项重要的政策任务。

2.经济公平运行政策

据国家电力公司的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历年累计拖欠的电费已高达数百亿元。由于电力生产和供应企业属于中央直接管理,因此,各地方对于清理这些欠款一方而政策不到位,另一方而工作不到位。其结果是,电费拖欠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处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势必会影响到各地的投资环境,最终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3.社会保障政策

目前,由于社会分配问题,一方面各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另一方面我国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特别是法制观念淡保因此.各种能源供应设施,特别是电力供应设施被盗、被抢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严重破坏能源和电力生产及供应设施的犯罪活动的广泛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能源和电力供应的质量,增加了能源和电力建设中不必要的投入,增加了成本,也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能源和电力供应的价格,最终导致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能费用的上涨。

能源经济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绿色能源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4-0008-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02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目标,是把英国建成为低碳经济的国家。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德国希望在2020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汽车产业;2008年7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日本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草案……可以说,近几年来,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回应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挑战的热门话题,它将有望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1 低碳经济概念的新界定

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四项低碳发展建议,表明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和决心。2008年6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坚持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人类社会生存和各国发展。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要立足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全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等。然而,在我国,低碳经济似乎还是一个不很熟悉的概念。

从现有的定义和解释来看,低碳经济是指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实质上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它的核心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这种概括无疑是正确的,但没有揭示出低碳经济发展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内在统一。因此,笔者另辟蹊径,把它纳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将其基本内涵和外延表述为:低碳经济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和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它有两个基本点:①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②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1]这种新解说,一是把低碳经济的本质界定为可持续发展经济;二是把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目标规定为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三是不仅强调整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的低碳化发展,而且强调整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这样,发展低碳经济,就能实现现代经济发展和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内在统一。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理论,与其说是一种经济发展理论,还不如说它是一种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它的形象概括与现实形态就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理论。

2 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我国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任务

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其中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而使用化石燃料这种高碳能源是产生这种生态环境灾难的主要原因。大气中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它对地球增温起50%的作用。据本世纪初监测结果显示,1880年,大气CO2浓度为280 ppm(百万分率),1950为310 ppm,1988年为351 ppm,1991年为383 ppm,目前上升为400 ppm。地球生态系统自净CO2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 t,每年剩下200多亿 t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气候将更为反复无常,气象灾害范围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将会带来致命的生态环境灾难,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促使人们对工业文明时代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因而,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促进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正在形成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当今中国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2/3,2007年高达69.5%。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我国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1994年CO2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所占比重为76%,到2004年上升为83%。目前CO2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测到2025年左右,将与美国并驾齐驱;2050年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因而我国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其压力极为巨大。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是对我国科学发展的挑战,也是检验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这在客观上要把清洁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中国,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应有之义和战略选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值得强调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9年2月召开的第25届理事会上郑重地提出了“实行绿色新政、应对多重危机”的倡议,4月又公布了《全球绿色新政概要》报告。根据该倡议和报告,绿色新政的计划和措施近期目标,是要复苏全球经济,保证并增加就业,保护弱势群体;中期目标是减轻经济对碳的依赖,减轻生态系统退化,使经济走上清洁、稳定的发展轨道。绿色新政概念提出后,世界各国主要国家和集团积极响应。如奥巴马政府推出绿色经济复兴计划实施以优先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内容的绿色能源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因此,从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中,我们看到了以开发清洁能源、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等为基本内容的绿色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展现出向节能低碳的更为绿色的全球经济转变的良好势头,我国应当抓住这个最好时机,把加快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早开展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行动,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尽早步入低碳化轨道,促进中国生态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3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是进行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构建一种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限度的新能源经济发展模式。这场能源经济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现代经济发展由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二是能源消费结构由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结构的根本转变。”[1]这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之所以深刻,就在于发展能源产业必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生态化转变,实现能源产业结构的全面生态化,形成绿色能源产业结构,这是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以及整个现代经济发展绿化的能源基础。这是因为,当今人类文明发展需要一场深刻的生态革命,推进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实现人类生存方式的全面生态化。其关键又在于经济领域里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生态革命,实现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全面生态化。它在本质上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革命。因此,21世纪能源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与升级的根本标志,就是进行一场彻底的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推进能源产业结构由高碳型黑色能源产业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能源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最终建立起绿色能源产业经济体系。这是发展低碳经济,开展能源经济生态革命的实质与方向。

我国学术界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能源经济革命应当分近期、中期、长期三个目标:“在近期,我国应当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持续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开发;在中期要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2]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应当说,是有实践指导意义的。

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能源产业的生态革命,其基本内容,应该有这样几个方面:①大力推进化石能源生态化,加强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这是目前利用高碳能源产业结构绿化的主要方向,是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的基本任务。必须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尽力加强高碳的化石能源低碳化与无碳化的利用,达到煤炭石油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这是我国实现清洁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②积极发展新能源,着力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绿化。围绕新能源所形成的绿色能源产业群,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撑点。③优先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逐步建立国家可持续能源体系。清洁可再生资源就是绿色能源,甚至可以说是零碳能源。因此,积极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是今后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能源的根本方向。

奥巴马政府的绿色经济复兴计划中,实施绿色能源战略,到2012年美国电力总量的10%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2025年这一比例达到25%。2007年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定:可持续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增加到2010年的10%和2020年的15%。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我国的低碳发展,不断提高我国非化石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无碳富氢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体系,最后建立起国家可持续能源体系。

4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几个重要关系

4.1 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系低碳经济在本质上不仅是生态经济,更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与根本途径,是构建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一个核心内容,也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想形态。

4.2 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关系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人们经济活动从高耗资源能源、高污染环境与高损生态的非持续发展经济到资源能源消耗最少化、环境污染最轻化与生态损害最小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因此,两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应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现实的具体的实现形式,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最基本的实现形态。

4.3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两者本质内涵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绿色经济,但也有区别。发展低碳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最佳体现与首选途径,并向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中,“最少的废物排放”,首先应该是碳排放量最小化与无碳化。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发展低碳经济;而低碳经济发展就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4.4 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的关系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是碳基能源经济,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是低碳无碳能源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能源经济革命的两个根本转变,使高碳经济与能源结构向低碳无碳经济与能源结构转型,就体现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因而,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低碳经济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低碳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涵与核心内容。发展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的应有之义与首要环节。低碳经济发展越早越快,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就越早越快。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就必须且应当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建设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水平又是判断“两型社会”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5 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发展,是发展绿色经济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把加快低碳经济建设同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经济与可持续经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5.1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

通过大力宣传,树立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的新概念,使发展低碳经济,过低碳生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人心,人人明白并自觉行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发展放在议事日程上来,作出发展规划;并把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

5.2 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经济技术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在于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技术,进行绿色能源技术创新。这就是清洁能源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及低碳与无碳技术。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研究、开发、运用与推广,形成绿色能源技术体系和低碳与无碳国民经济技术体系,以保证实现中国现代经济的低碳化与无碳化发展。

5.3 加强绿色制度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方向,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形成社会主义可持续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及通过这种绿色制度创新,推动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有步骤地、有重点地推进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有:产业结构绿化的体制机制创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碳减排交易的体制机制创新、绿色信贷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绿色科技与绿色能源技术的体制机制创新、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绿色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制保障体制,形成低碳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的法制机制等。

5.4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广泛参与发展低碳经济在实质上不仅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而且是社会生活方式与人类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因此,低碳发展,人人有责,低碳发展参与大众化。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领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培育全民低碳发展意识,使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的一种社会公德,营造低碳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氛围:政府和社会组织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公民从高碳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向低碳与无碳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转变,形成低碳发展参与大众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方时姣.也谈发展低碳经济[N].光明日报,2009-05-19. [Fang Shijiao.Tal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N], Guangming Daily, 2009-05-19.]

[2]谢军安等.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 2008,(12). [X ie Junan et al . The Thoughts and Measur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 [J].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 2008,(12).]

[3]付允等.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3). [Fu Y un et al.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Lowcarbon Econom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3).]

Taking a New Look at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Economy

FANG Shijiao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low carbon economy, characterized by minimum carbon emissions, lowest ecological and social economic costs, can improve the selfregulation ability of the earth’s ecology system and is of strong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The general image and real form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a kind of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theory.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the urgent requirement and strategic task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key lies in the ecological revolution of the energy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and realization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the system engineering of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 of China,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econom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green economy, and combine these strategies closely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Therefore, presently, we should put emphasis on the following tasks: First, rais e awareness and make plan. Then deepen the innovation of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to form the low carbon and carbonfree technical system. Lastly,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f green system to produce the new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low carbon and carbonfree development. The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must be governmentled, and broadly participated by the citizens.

能源经济管理范文第10篇

一、产业经济政策因素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而制定的针对某一个产业的微观经济政策。对于某一个产业部门来说,不同的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是不同的。而对于某一个需要使用特殊或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来说,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调节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特定产业的特殊情况及特点:

1.市场的缺陷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符合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体系,就会形成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实际情况并非如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这就是市场失灵。对于能源经济来说,情况更是如此。例:构成当今世界一次能源主体的石油资源和煤炭资源,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特殊的当期和长期资源开发成本。因此,市场失灵的情况就更加突出。

2.资源条件的制约

在当今世界一次能源资源构成中,石油和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形态,不仅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而且还存在着级差地租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石油或煤炭的持续开采,埋藏的深度就更大,地区就更加偏僻。同时,储量会随着开采而不断减少,开采条件也会越来越恶化。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生产成本上升。另外,开采条件的优劣,以及离消费市场的远近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很大的级差收益。因此,市场在一个资源短缺而且分布既不均衡且地域条件差别很大的经济领域里,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显然是很低的。

根据英国石油(BP)1987年至1992-年发表的世界能源统计年报的研究结果,可见世界已探明化石燃料资源是相当有限的。按照1991年底的调查,石油仅够开采和使用43年;天然气只够开采59年;煤炭相对较丰富,也只能开采239年。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勘探化石燃料资源地域的不断扩大,储量将会有所增加。但是,即使如此,化石燃料资源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仍然是不可再生且十分短缺的资源;我国的化石燃料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但是有限的,而且十分短缺,探明储量按91年的开采速度还可开采23年。从1995年开始,我国便是石油纯进口国了。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能源资源并为将来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是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1992世界能源资源调查》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经济建设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应付能源需求的状态之中,因此:我国能源经济的建设问题是资源的短缺和资源的利用问题并存。二方面,极为短缺的能源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另一方面,一旦开发便可以长期发挥效能,甚至永远使用的清洁能源资源——水能的开发利用却不到10%。而在我国石油产品的消费中,却有相当数量是用来发电的。由此可见,产业经济政策如何使我国短缺的能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是我们急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决策的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经济建设都是落后于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特别是在“七五”计划末“八五”计划初,全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一时间全国都面临缺电的紧张局面,到处是一片拉闸限电的场面。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电力的需求,各地、各部门便各显神通,用各种方法办电。从此,我国的电力建设便硝烟四起,各种电力建设方式一哄而上,这种混乱局面为决策加大了风险。例如,西南地区的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建成我国的能源基地。但是,除了开发条件较差,输送困难以外,建设周期长,难以满足能源需求中心的需要,也是决策的风险之所在。80年代中期,我国决定斥巨资建设四川西部金沙江支流雅菪江上的二滩电站,以满足四川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电力的需求。但是,该电站的建设经历了将近15个年头。这期间,四川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电力,的持续紧张,从90年以后,四川便陆续在四川东部地区建设了好几座大型火电站。其结果是,二滩电站一投产,就面临着四川电网电力过剩的尴尬局面。到头来,不得不大量弃水,每年要蒙受近2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当然,二滩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体制上的问题。又如,新能源在未来世界能源布局中将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的情况是,要么开发技术还不十分成熟,要么投资太大开发经济效益很低,或者安全不能得到绝对保证,或者不能形成规模,无法形成产业效益,所以,以上这些问题都给决策带来极大的风险。

4.外部性问题

对于能源工业和能源经济来说,其外部性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的能源形态来说,存在着不同的外部性问题。因此,在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时,这些不同的外部性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决策。同时,这些外部性问题有时是互相矛盾的,主要表现为:

环境问题: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严重依赖于煤炭,煤炭占我国能源的3/4。电力生产主要是火电,占全国发电总量的75%左右,而火电中约85%又是煤电。我国用于发电的大多是含硫量很高的煤炭,脱硫技术因为成本问题还很落后。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电的开发同样面临着环境问题。一些高坝大库的建设,不但诱发水库地震,引起山体滑坡,而且水库淹没改变了库区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受到伤害。

运输问题:天然气在我国具有丰富的储量,但开采度很低,我国主要的终端能源形态还是煤炭,因此,燃料造成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我国北部各大城市的污染程度已经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由于烟尘污染,有些城市如兰州,工农业生产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使用天然气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途径,但是,主产区在西部的四川和新疆,运输成了制约天然气工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消费的障碍;煤炭主要集中在山西和内蒙古等北部省份,运输问题同样存在,而新疆的石油要运到经济发达地区,其成本也是非常惊人。

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会决定社会的稳定。在我国,由于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进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仅仅从经济效益出发,大量失业人口还会加剧。

鉴于上述原因,政府在制订产业经济政策时,应体现以下作用:

1.维护公平竞争。采取税收等政策手段和反垄断法来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

2.控制总量平衡,合理规划各种能源形态的发展布局。采取信贷、价格、关税等政策解决总量平衡问题;采取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等措施达到各种能源形态的合理布局以及均衡发展,特别是对于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能源形态应给予特殊支持。

3.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法规和标准,保障生产质量和生产安全,控制能源工业对环境造成损害。

4.提供社会保障。通过财政支持,提供社会保障,对特殊地区的能源开发提供支持。

5.支持研究开发。未来的能源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现有能源项目的开发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费用以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因此,政府必须投入必要的资金以促进基础研究和高风险技术的研究开发。

6.开展信息服务。提高市场透明度,减少决策风险,增强公众对能源工业的理解和支持。

7.必须协调各种资源的利用。要解决资源的制约问题,应加大化石类能源资源的勘探力度,为我国未来能源经济发展寻找战略性资源储备。开展国际合作,在安全和稳定并与我国具有传统友谊的地区和国家建立能源基地。现阶段应尽可能加大力度的开发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尽量少消耗有限的化石类能源资源。

9.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变西部地区资源性经济为产品性经济。在政策上应给予扶持,其力度应比当年建设经济特区更大,这样运输和就业问题也可得到解决。

二、部类政策因素

由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不同部类的作用、对象不同,因此,在政策上应该具有一定差别。同时,由于生产资料领域里,能源经济的服务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有一般性生产单位,也有特殊性生产单位;有国家需要鼓励和大力发展的生产单位,也有国家需要限制和逐步萎缩的生产部门等等。在消费资料领域里能源经济服务的对象同样山是干差万别的,有城镇居民,也有农村居民;有高收人家庭,也有低收入家庭;有人民群众一般性消费,也有政府公益性消费等等。因此,在为两个部类提供服务的时候,能源工业各部门不但要有自身适应市场要求的服务准则,而且在政策方面也应当有所区别,以保证政府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提高全体国民生活水平目标的实现。当然,由于能源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能源商品的时候,并不可能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类的生产,因此,部类政策因素只能在能源商品的供应过程中起作用。

1.在生产资料的供应领域里

我们把能源需求分为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两个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能源商品在生产资料供应领域里应该属于中间需求的范畴。在这个范畴里,宏观经济关系既可以用列昂惕夫逆矩阵来表示,也可以用改进的投入产出系数矩阵与各部门总产值生产能力来表示。而能源经济中的部类政策因素,就必须考虑国民经济不同的生产部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其自身的发展趋势和能源商品消费的发展趋势。

我国中间能源需求总量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较小的,但是我国中间能源需求的效率,也就是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大于发达国家,提高能源产品转化效率,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各行业关注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在生产资料领域里的能源消费政策就应当起到这样的作用:引导我国的各类企业不断地探索新的生产技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竞争力。例如: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约为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75%—80%,但对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在能源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领域里;对于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能源形态和产品,应当严格加以限制。对于热能转化效率低,废气排放量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应坚决予以淘汰。与此同时,鼓励清洁能源形态产品的开发,特别是二次能源产品的使用,给予政策上扶持。

2.在消费资料的供应领域里在消费资料的供应领域里,能源产品用之于人民群众,和柴、米、油、盐、酱、醋、茶与水一样重要,我国政府下大力气于上个世纪末实施了村村通电工程,又于九·五计划末期开始实施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但是,居民用电的质量和价格仍然是困扰电力工业在消费领域里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所以,在消费资料领域里,能源消费政策应当引导居民提高能源消费水平,以促进能源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目前的消费水平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均国民收入不高,另—方面是由于贫富差距比较大。因此;相当多的居民日常生活能源消费还主要依赖于一次性能源形态,因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的能源消费向电气化方向发展,这样,既可以把有限的劳动力资源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又可以大大地推动电器行业的大发展。在开发农村市场中,减少农民支出,采取转移支付方法,降低西部能源开发成本,补贴农民能源消费。

由此可见,能源经济的部类政策因素不仅会对能源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消费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也影响把能源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成本,又对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和以能源产品为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区域政策因素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国。东、西、南、北、中地理环境差别巨大,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背景各不相同。1999年我国最发达地区深圳市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4000美元,但云南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均收人每年只有400-500元人民币,其中的最贫困家庭,全部财产价值不足200元人民币。有的地区的人民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仅只有1.4-1.7年。因此,在我国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能源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制定和实施能源工业产业政策和部类政策的时候,应考虑和照顾到这些差别,充分发挥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功能,逐步缩小这些差别,达到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

鉴于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巨大。所以,从制定能源经济产业政策来说,需要从多个方而进行研究,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国土资源利用政策。在我国实施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以后,西部的一些能源开发项目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响。如地处云南西部山区的大朝山电站,据说因为征地的手续问题,被有关部门罚款高达亿元人民币。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必须先立项后征地。而立项的程序又要求工程必须完成准备阶段的工作,准备工作要做就必须先用地。如果不进行变通,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就只能陷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怪圈之中。

2.移民政策因素。在西部进行建设,很大部分可能都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对于再生能源项目,又主要是水电项目,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移民问题。扶贫计划是我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施的一项面向全国贫困人口的政府计划,我们应把这项计划同西部能源项目建设的移民工作结合起来。这是因为,西部的能源建设项目都是在贫困山区实施的,移民都是贫困人口的搬迁。此项工作不但能够加快西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而且有利于西部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作为生产资料生产和供给的能源经济领域里,部类政策应当鼓励和引导能源产品消费企业提高单位能源产品消耗的转化效率,减少井逐步淘汰使用一次能源产品及能源利用效能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在作为消费资料生产和供给的能源经济领域里,应当鼓励和引导广大的人民群众走家庭电气化道路,提供政策支持。然而,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来说,用指导全国的部类政策还不够,还应有更加优惠的政策,从而扶持西部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此,立制定区域政策时,应该有所差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本来就非常巨大的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得以逐步缩校

3.生产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由于东、西部形成的历史、文化、地域性以及劳动力劳动技能性差异,因此,若要提高西部各类产品的竞争力,就应当在作为生产资料供应的能源产品的消费政策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比如,给予提高产品单位能源转化效率的能源消费以政府扶持,提供贷款贴息、对能耗降低部分给予政府补贴和奖励;减少并逐步淘汰使用一次能源产品和能源利用效能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产品生产。

4.消费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就全国来说,经过1993年到2000年的发展之后,估计2000年后我国农村商品能源消费的比重大约为65%~70%。这些增长绝大多数是在乡镇企业和东部发达地区。就广大的西部地区来说,商品能源消费的比重虽有所增长,但是幅度远远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薪柴和秸秆仍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能源形态。这一点,只要我们沿长江、黄河的上游地区走一次就会发现现实情况的严重性。因此,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来说,作为消费资料供应的能源商品,除非有特殊的区域部类政策,才能把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带到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中来。

区域经济的巨大差异,必须用发展经济的特殊区域政策来解决。令人欣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给西部落后地区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了世纪福音。因此,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时,就要结合西部落后地区的历史、现实、民族文化的情况,在产业政策和部类政策方面,给予区域特色的扶持。

四、能源形态政策因素

根据我国关于2050年远景发展规划;原国家能源部组织了一个研究班子,经过近七年的研究;按1990年我国经济的总规模,分高、中、低三种发展速度对我国2020年、2050年的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三个方案的增长速度见下表:

2000—2050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想定方案

1990-20002000-20202020-2050

低方案8.06.03.5

中方案8.26.34.1

高方案8.376.564.69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1990-2000年的实际增,长率大于9%的情况来看,表中的预测绐定值还是偏低的。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了,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有极大好处的,但是,对于能源产品的供给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新能源的步伐就不得不进一步加快;根据各个能源专业的技术人员估算,我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比较丰富的,这些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我国能源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在我国,不论是太阳能还是生物能,都拥有巨大的储藏量,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在生物质能中,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按1992年资源量计算,分别达到2.7亿t和1.3亿t标准煤。因此,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的转化技术、农村小型沼气技术以及城市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为我国未来能源供应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此外,地热能和风能的储藏量也很大,且风能的开发利用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关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所以,从能源形态政策方面来说,应当鼓励和积极推进这类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相对于其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来说,水能是一种清洁而且容易上规模进行开发的优越的能源形态。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电东送已成为该战略中的重点项目。在此项目中,又是以水电为主。从这一点来看,能源经济建设的重点已经开始向可再生能源形态转移了,但是,在政策层面仍然存在着需要研究的诸多问题。

根据205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能源王业发展的想定方案,我国电力工业在新能源的应用方面将会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其中,核能在新能源的应用中就占主导地位。由1990-2050年我国电力供应可能装机容量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到2020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中,核电和新能源将分别占到6.1%和1.8%;而到了2050年,核电和新能源则分别占到12.5%和4.5%,到时候将与有50年发展历史的水电处在同一个水平上。例如:我国的铀资源,据世界能源会议估计为100-200万t铀。铀资源对核电发展的保证程度的估计是:对近期发展目标(2000年600万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有余;对中期核电发展目标(2010年前建设2000万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经过努力可以保证;对远期核电发展目标(2050年前建设1.2亿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经过努力将有希望。考虑到矿物燃料大量排放C02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有限性,专家们预计到21世纪中叶,核能有可能是仅次于煤炭而居第二位的人类利用的能源形态。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未来几十年的能源供应将呈现多元能源形态相互发展的格局。因此,今后能源经济的发展,从政策层面上就应当体现对需要鼓励发展的新能源形态的支持,以及对需要限制发展的能源形态的控制。

五、其它政策因素

如何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率,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管理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应当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1.资源开发政策

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未来我国能源供应将起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和开采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影响到这些资源开发的经济合理性。另一方面,资源的转化效率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开发寿命和替代资源的选择。因此,资源开发的政策取向一定要起保护和大力提倡规模开发和高效开发,限制、禁止零星开发和破坏性开发作用,目前,我国各地都大量存在着私人小煤窑同国营大煤矿争资源的现象,存在着农民从国家油田盗取石油以及土法练油的现象,由于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这些破坏和浪费宝贵资源的现象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蔓延的趋势。因此,保护资源的规模开发和高效开发将是一项重要的政策任务。

2.经济公平运行政策

据国家电力公司的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历年累计拖欠的电费已高达数百亿元。由于电力生产和供应企业属于中央直接管理,因此,各地方对于清理这些欠款一方而政策不到位,另一方而工作不到位。其结果是,电费拖欠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处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势必会影响到各地的投资环境,最终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3.社会保障政策

目前,由于社会分配问题,一方面各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另一方面我国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特别是法制观念淡保因此.各种能源供应设施,特别是电力供应设施被盗、被抢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严重破坏能源和电力生产及供应设施的犯罪活动的广泛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能源和电力供应的质量,增加了能源和电力建设中不必要的投入,增加了成本,也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能源和电力供应的价格,最终导致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能费用的上涨。

上一篇:勘察合同管理范文 下一篇:专题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