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02-28 12:32:55

能源发展战略

能源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陕西省能源发展战略调整转变

1 引言

能源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西方发达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调整动态加以研究,结合我国国情调整地区能源发展战略,有助于全面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陕西省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大省,应适时调整地区能源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规范和引导能源产业发展,实现从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

2 部分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转型

当前,西方各国对能源发展战略进行了各有侧重的调整[1]。在北美洲,美国能源战略调整重点是开发使用新能源,外界称之为“绿色新政”。未来10年,美国联邦政府将向全美能源企业提供146亿美元的减税额度,鼓励石油、天然气、煤气和电力企业等采取清洁能源和节能措施。加拿大政府对风力、太阳能发电企业进行长期补贴,同时大规模提高水电装机容量,用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代替煤。在大洋洲,澳大利亚政府提出了向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转变的政策框架,核心议题是为消费者提供长期、安全、可靠、清洁、价廉的能源产品。

在欧洲,芬兰政府利用能源税的收入支持新能源技术开发,并计划从2015年起为清洁能源规定使用比例。到2020年,该国能源消费的14%将来自可再生能源。瑞典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费的50%,交通运输业10%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德国积极开发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据能源新技术的制高点,坚持能源进口多元化,石油储备法定化,供给保障安全化,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3 陕西能源储量概况与开发特点

陕西省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2011年底,陕西煤炭探明储量为1685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为6390亿立方米,石油预测储量约为50亿吨,均位居全国第3位。

陕西能源开发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能源产业增速快,煤、油、气2010年比2005年分别增长58%、30%、110%;2012年,仅在煤炭生产方面,陕西省煤炭生产4.63亿吨,同比增长14.3%。其次,能源产业后劲足。预计到2020年前后,陕西省煤、油、气一次能源生产规模将分别达到3.5亿吨、3000万吨和200亿立方米左右。第三,能源产业链整合难度大。陕北的整装煤田、油田、气田较多由中央企业开采,地方开采的基本上是散装煤、油、气田,能源产业链短且附加值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能源产业链的配置。

4 陕西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陕西能源发展战略调整应基于国家宏观能源发展战略,借鉴世界能源强国的经验,致力于能源结构的合理配置,致力于平衡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3]。

4.1 能源结构的合理配置

一是合理布局。根据陕北、关中及陕南地区的能源优势进行统一规划。其中,陕北地区应着力打造煤、油、气开采、煤电以及煤化工三大基地;关中地区应重点加快煤田开发并积极发展煤电一体化和煤化工项目,同时开发利用关中地区丰富的地热能资源,理顺地热资源管理体制;陕南主要围绕汉江干流梯级开发,加快建设水电项目。作为在清洁煤炭、风电和太阳能方面具备发展潜力的省份,政府应抓紧做好顶层设计,酝酿出台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配套政策、时间表和路线图,并以此指导新能源产业布局。

二是做大做强。应分阶段对能源企业结构进行调整,鼓励能源企业做大做强。例如,对煤炭开采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和参股,鼓励大中型煤炭企业参与煤炭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其技术、人才与管理优势。还可通过资本运作、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等方式,组建和融入大型企业集团。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级石油、煤炭公司均在积极开发新能源、利用新技术,省属能源企业必须抓住这一机遇。

三是优化产业链。围绕实施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向化工产品转化等“三个转化”项目,重点打造煤电载能工业、煤制油、煤化工以及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其中,应以清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先期突破口。将煤炭资源转化为洁净能源,不仅能减少污染物排放,还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兼具经济和环境效益。

4.2 平衡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是发挥政府功能。政府通过价格、税收等行政手段,扩大新能源产业市场空间,改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同时,应通过市场推广、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例如,为推动清洁煤炭资源发电上网,可考虑为电力企业减免有关税费,降低发电成本。同时,政府应通过制订一系列强制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二是夯实研发基础。要依托省内科研机构和知名高校,鼓励新能源的学科研究和成果应用。应进一步推动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近期,应将页岩气开发作为突破口,通过企业与科研机构密切合作,争取尽快建立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实现页岩气绿色开采。

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在以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为重要衡量标准的国际竞争中,要积极打造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的能源技术创新平台,突出自主创新的先发优势。能源企业在节能工艺创新和技术设备改造方面,应立足于自主创新,加大知识产权的形成、保护与转化力度。

参考文献:

[1]苏立宁,李放.“全球绿色新政”与我国“绿色经济”政策改革.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8,第33页.

[2]陕西省能源局,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能源强省——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及重大问题研究,第7页.

[3]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陕西能源发展2012年度报告,第18页.

能源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展望我国21世纪上半叶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可由五方面组成:继续发挥煤的重要作用;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充分发展水电与核电;大规模发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大力支持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发展。上述五方面统筹发展,将使我国2050年能源供应有可靠的保证,并为建立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打好基础。

构建这样一个体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沿着减小煤炭份额、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份额的方向,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二是设立大规模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国家重大专项。三是设立以快中子堆和钍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先进核能系统,建立核燃料循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国家重大专项。此外,还可以采取其他重大措施。要继续将节能放在优先地位,推动清洁、节能和高增值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的产业化与规模化。要保障石油供应,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我国能源技术研发体系,持续进行能源战略研究,并尽早建立全国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与机构。要进一步争取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主动地位,用全面、确凿、详实、有力的数据来阐明问题的实质,维护国家发展的权益,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限制CO2的排放。

二、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优化能源配置效率

尽管我国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改革仍处在初级阶段,改革任务还很繁重,影响能源企业深化改革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煤炭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电力部门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才刚刚开始;石油部门分拆后的区域垄断性还比较强;竞争框架正在搭建中,竞争主体、市场秩序、市场功能、定价机制等还未改革到位。

贯彻实施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必须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确保国家能源总体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下,让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我国能源部门的竞争力。不断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应对各种能源领域的挑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在建立完善和有效的现代监管制度的前提下,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能源产业。还要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将现行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为经济性备案、社会性管制,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能源管理新体制。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而能源效率的提高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并处于高能耗状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缩短这一阶段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工业行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能耗工业,产值不足工业总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初步分析,从2000—2005年,我国主要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在1.3亿吨标准煤左右,2005—2010年为1.05亿吨标准煤,2010—2020年为2.5亿吨标准煤,其中很大一部分节能潜力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

四、提高能源技术创新力,建立符合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

世界能源工业的发展,已经经过了由薪柴到煤炭、再由煤炭向油气的两大转变。在目前能源紧缺状况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抢占新能源开发的制高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

由于能源开采和使用的一些技术较为落后,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目前,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5%,远低于国际上80%~100%的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我国煤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而国外已达到70%~80%。目前我国主要煤炭技术装备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性能指标落后15年左右。在技术创新上,应当全面提高能源研发投入力度,适当提高能源研发投入在全国研发投入中的比例以及政府研发预算中能源研发的比重,并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国内外各类资源的紧密合作。

各个国家的能源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我国必须根据我国能源实际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就生物能源而言,我国沼气的生产及应用已基本形成规模,而燃料乙醇、生物制氢和生物柴油项目的开发进度相对落后。根据我国国情,能源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采收率和能源使用效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这也是开发新能源的关键。

五、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战略能源安全

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预计2010年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1亿吨,2020年为2亿吨左右。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由目前的20%上升到2010年的40%,至2020年达到50%左右。战略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安全,而石油储备更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措施。因此,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战略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战略能源安全,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外解决能源问题的有利经验,通过有效的宏观政策指导,建立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的机制,加快能源技术进步,加强能源管理,妥善解决能源供给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一是要将战略能源安全的认识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把能源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安全领域,给能源发展战略安全以高度重视。二是要尽快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机制,完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尤其是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三是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为我国利用国外的能源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新能源,为能源发展战略安全提供后续保障。

六、优化能源结构,改革政府管理模式

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应该“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当然,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并不是煤炭所占比重越大越好,因为当煤炭年产量达到20亿吨的时候,就是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一极限,煤炭的开采难度会加大,成本将进一步提高。能源结构优化也并非是搞“油气化”,减少石油比重是结构优化,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核能、风能、太阳能更是优化能源结构。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在出席中国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与改革研讨会时曾指出,长期来看,政策在能源供应上的左右摇摆致使结构调整没有清晰的方向。即当环境问题突出时,政策就偏向限制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倡清洁能源;当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时,煤炭比重的增加又得到政策支持。我国能源规划应该重点解决目前大量存在的体制性矛盾。因此,只有解决体制问题以后,才能让能源结构的调整免受环境的影响,这就涉及到如何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的问题。

由于能源领域的特殊性,政府垄断、越位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能源行业的有序发展。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指出,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在传统体制下,企业成为政府“生产车间”,市场各主体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利益纷争缺失了一条沟通、妥协、寻求利益平衡的通道,结果不仅政府效率低下,且易滋生腐败现象,这种现象在能源行业尤其明显。要改革政府管理模式,就必须把过去的“政府—企业”的二层结构转变为“政府—市场—企业”的三层结构,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与政府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将有利于能源领域体制的良性运行,从而促进能源行业的有序发展,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保障。

总之,能源发展战略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而且能够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反之,如果没有能源发展战略或者能源发展战略不符合我国国情,则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希望本文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探讨、研究能够为我国能源安全、经济的发展、小康目标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研究组:21世纪上半叶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研究[A].中国科学院:2008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BP.2004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Z]..

[3]郑湘明、项贤春: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构思[J].学习与研究,2005(9).

[4]袭祥德、王强:打破石油的垄断[J].商务周刊,2005(18).

[5]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能源结构调整遭遇“政策摇摆”[N].北京现代商报,2006-04-27.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能源供需的矛盾分析入手,指出了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在分析我国能源发展矛盾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具体对策。

能源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强调能源自给自足,并采取压缩烧油、以煤代油等一系列政策,强化了煤炭在中国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将本国的石油大量出口。整个80年代,中国每年有大概1/4原油用于出口。当时,中国出口石油的目的有三:一是以石油换外汇。为了增加外汇储备,邓小平同志提出“石油换外汇”的战略。从1977年至1985年,新增石油出口占新增出口总收入的1/3。1985年之后,随着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出口数量逐渐增加,“石油换外汇”的战略,才逐步弱化。二是以石油换技术。这一点主要是对日本。中日双方在1978年2月16日签订了《中国和日本长期贸易协议》。协议指出:“经友好协商,中国向日本出口原油和煤炭,日本向中国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建设器材……。”该协定是一份长期性贸易协定,中日双方每隔几年会就原油和煤炭出口的数量和价格等,进行一次谈判。但是,随着中国从石油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中国对日本的原油出口数量,也逐渐减少。最后一次的协议,是2000年年末的贸易延长协议。依照此协议,2001年至2003年,中国每年向日本出口300万吨至400万吨的大庆原油。三是国际之间的友好合作与相互帮助。主要是指中国和古巴、巴基斯坦之间的石油贸易。双方贸易不是出于外汇方面的需求,也不是技术与石油的交换。基本上以货易货,互通有无。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重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重工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超过了50%,最后达到了60%(目前则已经接近70%)。通常,重工业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能源,是轻工业的四倍。在重工业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的比重也迅速上升,最终导致了中国在1993年由石油净出口转为净进口。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开始改变自给自足的战略,有意识地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市场供需矛盾,并将以煤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转向多元化的能源发展战略。

第三阶段为进入新千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制订能源安全战略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之所以考虑能源安全问题,主要基于以下背景:一是能源已经越来越成为全世界的战略问题,围绕着能源的国际争夺越来越激烈。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插手中东事务,最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控制那里的石油资源,进而控制全球的石油供求。二是中国大陆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都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五分之四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海上运输。而个别国家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从而对中国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形成威胁。三是2003年新一轮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以来,中国受到了不合理的、过多的指责。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2004年进口原油1.2亿吨,进口量仅占全世界石油贸易总量6%左右。与此同时,美国进口量占了全世界石油贸易总量27%,欧洲各国占26%,日本11%。因此,中国政府认为,西方国家应为石油价格上涨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是更多地将矛头指向中国。

(2)之所以考虑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背景:一是中国经济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以来,再次遭遇能源瓶颈的阻击。2004年,中国有20多个省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许多城市出现柴油等成品油短缺现象,部分电厂发电用煤告急。2005年,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下,能源紧张的局面稍为得以缓解,但能源缺口依然存在。其中,煤炭短缺8000万吨。二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5亿吨。其中,50%左右需要进口。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为5亿吨。其中,60%需要进口。未来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国际市场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将给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阴影。

二、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在实施能源发展战略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一)建立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

历史上,中国曾经有一个专门负责能源方面的管理部门――即国家能源部。但成立5年之后,在1993年3月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它被撤销了。在能源部撤销后,中国重新组建了煤炭部和电力部,国家能源管理走向了分散化。有关能源的宏观管理功能因此而明显弱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到了2001年,专家们向中央建议,重建国家能源委员会。但是,国家领导人在听过汇报之后认为,综合部门管理能源和专业部门管理能源,都各有利弊,决定不再重建能源部,而成立一个级别相对较低的综合管理部门。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组长由担任,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和曾培炎两位高官出任副组长,能源办主任由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兼任,属副部级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于国家发改委内部,承担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其工作包括:督办落实领导小组决定;了解能源安全状况,预测预警能源宏观和重大问题,向领导小组提出对策建议;组织有关单位研究能源战略和规划;研究能源开发与节约、能源安全与应急、能源对外合作等重大政策。

(二)制订了一系列有关政策

(1)《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

2004年6月30日,国务院通过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确定了我国新时期的能源战略。该规划主要有要点:一是坚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地节约能源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三是搞好能源发展合理布局,兼顾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综合考虑能源生产、运输和消费合理配置,促进能源与交通协调发展;四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于国内能源的勘探、开发与建设,同时积极参与世界能源资源的合作与开发;五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无论是能源开发还是能源节约,都必须重视科技理论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强化科学管理;六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的承载力,努力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七是高度重视能源安全,搞好能源供应多元化,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健全能源安全预警应急体系;八是制定能源发展保障措施,完善能源资源政策和能源开发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能源投入力度。深化改革,努力形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能源管理体制和能源调控体系。

该《规划》提出:到2010年,每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25吨标准煤,到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1.54吨标准煤;2003至2020年年均节能率达3%;2010形成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2020年将上升到1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21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到2010年,火电供电煤耗等主要产品单位耗能指标,要总体达到或接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汽车、电动机、家用电器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规划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为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实现规划目标,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启动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并对实施工作进行具体部署。通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将实现节约2.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目标。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包括: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

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的分年度实施计划等。同时,根据各重点节能工程的进展情况,今年国家将重点推进节约和替代石油、余热余压利用、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六项重点节能工程,并将重大项目列入国债投资(预算内资金)的支持重点。通过扎实工作,为在“十一五”期间具体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倡建立节约型经济社会

目前,中国能源利用率只有约32%,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节能降耗被认为是中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2004年4月,国务院了《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把2004~2006年定为“资源节约年”,明确提出了今后三年节能节电的具体目标:经过三年努力,使能源节约政策、法规和标准,不断完善并得到较好实施,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10%,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

为此,政府将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法规标准抓紧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研究制订财政、税收、价格等激励政策,抓紧制订并不断完善节能、节水设备(产品)目录,并研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节能、节水设备(产品),鼓励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2005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的重点工作》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两项文件提出: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下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中,重点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

(四)鼓励技术创新

国家将增加科技投入,减少能源消耗,改造传统产品,淘汰高能耗产品,发展低能耗的高科技产业,并鼓励加快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包括:推广洁净煤,节约和替代石油,高效节能锅炉、风机、水泵、电动机及拖动系统调速和建筑节能技术,推广空调节电技术、绿色照明和高耗能行业能量系统优化技术,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废水资源化和“零”排放技术、中水回用和海水利用技术,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五)积极开发利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1)发展核电。

中国核电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建成和在建核电机组共19台,总装机容量约1600万千瓦。目前,中国共有11台机组,总容量是870万千瓦。但是,核电在中国整个发电装机容量当中的比重,现在还很小,还不到2%。世界上核电在整个发电装机容量中平均的比例是17%。而有些国家,像法国,达到70%多。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为现在的2.5倍。

(2)发展可再生能源

根据预测,全世界的石油,将在40年时间内枯竭,天然气将在60年内用光,煤炭也只能用220年。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长河中,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所以,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及早寻找新一代的替代能源。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但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刚刚起步。比如,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水利资源,现在被开发利用的还不到20%。2005年2月28日,中国人大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目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各单位正在为《可再生能源法》制定配套细则。《可再生能源法》正式生效的时间,则是明年1月1日。按照中国2004年6月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承诺,到2010年,中国将争取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垃圾能)量的比例提高10%。国内外有关企业可从中获得1000多亿元的商机。

(六)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外建立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就提出要协调利用好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主要是通过现汇购买的方式来获得国外石油。新一届政府在上台之后,特别强调“走出去”,到国外去购买油田股权,逐步建立境外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中国推行“走出去”战略,尽量做到多方位,但是也有重点。近期的重点,是放在周边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其他中亚国家油气蕴藏丰富,相对说来,西方资本影响力较弱,而且这些国家与中国政治关系比较友好。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借鉴美国、日本的经验,研究成立“海外石油开发协会”,以帮助有关公司,一起参加国外某个项目,各自发挥优势,实现利益共享。

但是,迄今为止,中国石油“走出去”战略依然不太成功。以2004年为例,中国石油领域对外投资只有67亿美元,不到世界0.5%。石油公司在海外取得的份额油,也只有1700万吨。相对于中国去年1.2亿吨的石油进口数量。这个份额油数量显然太少。

(七)建立大陆石油的战略储备

2003年,中国首次确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并规划了四个基地,分别是浙江的宁波镇海和舟山岱山、青岛的黄岛、大连的新港。一期建设国家财政拨款60亿元,形成储备原油14天的能力。预计到2008年,战略石油储备至少能达到35天以上。

韩国石油公司近日称,中国首屈一指的石油公司,打算在韩国瑞山石油设施储存270万桶原油。中国联合石油公司与韩国石油公司,上个月签署的一项合同,本月起开始生效。该合同允许这家中国公司在瑞山石油设施储存石油,存期1年。韩国石油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中国人之所以使用瑞山设施,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设施中没有足够的空间。”在储存期间,韩国石油公司将向中国公司收取费用,并且有权在紧急状况下首先使用这批原油。中国石油公司使用韩国的燃料仓,短期储存石油并非第一次。从国际上来看,租用别国的油库储存石油,也是一种商业惯例。不过,这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商业石油储备设施,目前正处于严重短缺的境况。中国政府应该鼓励建设商业石油储备,甚至应给予例如土地资源优惠等政策措施,以支持商业石油储备的发展。(BLCA)

(八)建成“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项目

中国国土面积较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2004年,东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各地区合计比重的60.5%;中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合计比重的26.4%;西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合计比重的13.1%。但是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长三角地区的能源85%以上,要依靠从外部调入。其中绝大多数还是从国际市场输入。这不仅使得我国能源安全严重受制于人,而且很容易将国内外市场价格推高,导致经济过热。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把西部丰富资源与东部消费市场直接联系在了一起,将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上述困境。

(九)开始尝试国际合作,以加大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发言权

长期以来,出于政治、经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中东地区的一些石油输出国,对出口到不同地区的相同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从而造成亚洲地区的石油进口国,要比欧美国家支付更高的价格。此现象甚至扩展到了液化天然气、液化油气等产品。这种不平等的价格,即所谓的中东原油“亚洲溢价(AsiaPremium)”。自1992年以来,亚洲国家每桶石油需要多付1~1.5美元。这损害了亚洲国家的利益,亚洲为此要每年多花50亿~100亿美元。

2005年9月21日,正在汉城参加“2005东北亚石油论坛”(由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和能源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韩日三国石油公司最高经营者,讨论了建立东北亚石油采购联合协商机制问题,并就此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为了共同应对石油危机,东北亚三国应当建立联合协商机制,以便推动亚洲石油共同市场的形成。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代表表示,应该从世界第二产油国俄罗斯,购买更多的石油,以降低西亚原油的价格。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中、韩、日三国的石油消耗量,达到6.65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7.4%。总体的进口依存度,约为74%。这一合作机制一旦建立,对三方都有利。

经历了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失败的教训后,中国石油公司开始调整其海外业务。日前,中石油旗下中油国际联合其他四国的石油公司,共同组建一个投资集团进行海外业务。中石油集团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联合俄罗斯卢克海外控股公司(卢克石油公司的子控股公司)、乌兹别克斯坦油气公司、韩国国家石油公司以及马来西亚Petronas Carigali Overseas公司成立投资财团,共同开发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油气田。该财团的组建协议,签署于9月8日,中石油没有公布任何消息。根据卢克海外控股公司提供的新闻稿,五家公司在投资财团内各拥有20%的权益,五方合作的项目位于乌境内Aral海及附近陆地,预计天然气储量为一万亿立方米。同时还可能发现更多凝析油。两个月内,该项目将进行可行性研究,产品分成协议预计于2006年签署。分析人士认为,联合开发模式,将在最大程度上分担勘探风险。一般来讲,油气项目的前期风险勘探投入巨大,单个公司都不愿独自承担。据了解,五家公司成立的财团进行的项目先期勘探的费用,将达到数千万美元。整个项目的费用,将达到2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投资财团的模式不仅仅适用于项目的风险勘探,同时也适用于收购现成资产,而且联合收购的成功几率高于单独收购。

三、“十一五”时期及2020年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目标

中国政府计划,在本世纪前半叶,力争用三个15年的时间,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体而言,到2020年(第一个15年)实现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持经济增长翻两番的目标。另外,一次能源需求争取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左右(2010年在21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比例控制在60%左右,石油进口依存度控制在6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削减率为35%~40%。初步形成结构多元、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初步形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为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到2035年(第二个15年),使能源多元化发展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可再生能源实现规模化发展的能力。到2050年(第三个15年),初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2035年以后,新增的能源需求,主要由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新能源提供。

(二)战略调整

为了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将争取实现四个转型:

一是能源供应,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双重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是政策重点,由注重供应保障能力,转向提高供应能力与提高能源效率联动,并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

三是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式,由政府计划和强管制,向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方向转变。

四是能源发展,从依据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通过转型,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一是解决新一轮的能源供应短缺问题,扭转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不利局面,初步形成有利于节能降耗的法律、标准和激励制度。

二是摆脱能源产业大幅度、周期性波动的“怪圈”,建立起政府引导和有限监管、市场充分竞争、企业自主经营的长效发展机制,以保证能源产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形成开放、竞争、有序、高效的能源市场。

三是初步建立起处理危及国家能源安全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预警机制。尤其是针对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波动并持续上涨的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减轻对我国经济的伤害,石油产业“走出去”取得重要进展。

(三)主要政策与措施

(1)将节约资源作为新时期的基本国策,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

一是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作为新时期我国的基本国策。而目前,还未将节约资源,做为基本国策。

二是尽快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应限制出口,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格局;降低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三是加强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从工业、交通、建筑三大用能部门的增长趋势看,到2020年,工业部门占能源总需求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72.7%逐步下降到55%左右,而同时交通和建筑两个部门的用能增长明显加快。为此,需要尽快改变忽视建筑、交通节能的现状,采取强制性标准、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推动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

(2)改革能源领域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方式

一是改革政府管理机构。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能源管理体制缺陷,建议按照“政监分离”的原则,采取两级架构,组建综合性的能源管理机构(能源部)和专业性的能源管制机构。

二是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改革的目标,是“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一方面建立起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投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与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共同构成社会性管制的新框架。

(3)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实行资源市场化

一是改革价格形成机制。一方面,对于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采取市场定价的价格形成机制。另一方面,形成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源价格结构和比价关系。例如,对煤电价格实行环保折价。

二是真正做到资源有价。为了尽快扭转资源低价甚至无价的局面,建立基于资源量而不是生产量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制度,以促进企业珍惜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4)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和预警体系,完善石油市场体系

建立形式多样、配置合理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安全需要,争取在2010年完成相当40天需求量的战略储备。在2015年完成相当55天需求量的储备。并建立油田储备和产能储备制度。建立安全预警应对机制,建议按5级(即石油短缺达到进口量的3%、5%、7%、10%、15%)建立相应的预警应对方案。将加强石油安全对策的重点,集中到减轻石油价格波动对经济影响的方面上来,重视石油期货市场的作用,将市场作为获得石油产品的主要手段,发展国内石油期货市场。

能源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印度;能源战略;中国能源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04-01

上世纪九十年代,印度经济经历快速成长阶段,成为世界主要的新兴大市场之一。现阶段,随着印度自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印度国内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能源的巨大需求与本国能源缺乏之间的矛盾,成为阻碍印度发展的障碍。为此,印度采取了多种能源发展战略,以保障国家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今天的经济发展中也存在诸多能源问题,两国在能源的消费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点,印度的能源发展战略对中国进一步开发利用能源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印度能源战略分析

(一)印度能源的现状

现阶段,印度不仅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其本国内的石油储量仅占整个世界石油存储量的0.4%,天然气储量也非常少。随着印度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的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家对各种能源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在国内能源储量无法满足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印度主要依靠能源进口以满足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

(二)印度能源的发展战略

为了有效应对印度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应对经济的发展需要。首先,从政府的角度,尽量减少对能源发展的行政干预,对国内企业油气的生产、管理与消费采用法律、市场等宏观调控手段。此外,政府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内资源的利用率,建立了一个由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部委组成的最高能源委员会,由他们统一协调能源的供需。

其次,进一步优化印度本国的能源结构,实施能源供给的多元化,促进国内能源的均衡发展。印度政府大力开发和利用核能。譬如,现阶段印度建造了诸多核电站、轻水反应堆和重水反应堆,并开发了多种风能项目,目前印度国内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居世界前列,此外,印度政府还鼓励研发各种可再生能源,如氢能、地热能和海洋能源等,并在国内设立各种非常规能源部门,负责再生能源的开发。为了保障各种能源的有效开发,政府在财政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比如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提供低息贷款,对可再生能源项目进行融资。

最后,印度政府还注重对外合作,与世界能源大多在国际上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与俄罗斯、缅甸、伊朗、委内瑞拉签订有关能源的贸易与合作协议,购买和参与开发它们的油气资源。与此同时,印度在本国设置了专门负责与国外进行石油能源合作的外交部门,为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国外的各项工作提供服务性指导,此外,印度政府机进一步加强对国内油气能源的统一化管理,抑制其私有化改革,以确保本国在国际上竞争力;印度两大国有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和印度石油有限公司负责印度本国的海外能源发展战略,以合资或独资的方式获得开发海外油气资源项目。

二、印度能源战略对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启示

首先,建立完善的能源制度,以及能源监管部门。印度能源战略尤其重视加强政府的协调和监管职责。为此,我国也应该注意建立开放性的能源市场,打破垄断市场,并且在国内建立健全的能源信息服务系统。比如,我国现阶段的石油公司之间信息必须互不沟通,不利于国家掌握国内资源的基础信息和数据资料,不利于国家对能源资源的整合,为此,我国应该借鉴印度在能源资源建设方面的信息共享制度,建立统一的能源信息服务体系,一方面为各个石油企业合理制定经营决策以有益参考,另一方面则引导企业之间通力合作,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的能源资源,增强能源节约意识,优化经济结构,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印度为了提高本国能源的利用率,制定了一项关于能源节约的基本国策,它要求把能源节约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这正是现阶段我国能源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的内容,相关部门和企业必须下大力气加强能源节约,在我国现阶段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能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譬如,提高石油的利用率,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差距;将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机制,增强社会公众对能源缺乏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公众的能源忧患意识。

再次,构建完善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以避免由于过分依赖能源尽快而导致国家经济大规模受损的问题。能源是保障国内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石油供应发生中断,或者国际油价大幅度波动,都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我国可以汲取印度实施“国家能源独立战略”的经验,确保国家石油能源储备充足,不仅要获取稳定的油源,倡导节约能源意识,而且自身研发新型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和地热能等。

最后,制定并实施多元化能源进口策略,开展能源对外合作,与能源资源供应国之间确保稳定的国际交往关系,共同维护地区能源安全和稳定,积极开发新的能源渠道,保障国内能源资源的供给。

三、结语

能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源匮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国内能源开发和利用。我国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与印度的能源现状有相似之处,为此,我国可以借鉴印度能源发展战略中的经验,更好的制定和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迪.中印能源战略关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

[2]张利军.印度能源战略的特点及启示[J].红旗文稿,2006(23).

能源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能源;发展战略;建议

长期以来,能源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能源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国际能源格局的风云变幻,中国正面临着世界各国能源战略部署所带来的挑战,这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也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严峻考验。所以,从战略高度全面分析能源形势,深入研究能源发展问题,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概况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能源的需求和争夺态势的加强,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综合考虑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能源储备、能耗效率、未来能源需求预测、环境条件制约等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力求缓和能源问题。如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避免单一化,积极开发新能源,建立新的海上石油基地以及开展节能研究和采取节能措施等。

(一)世界发达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随着国际能源市场的风云变幻,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应策略,以保证本国能源供应的稳定。综观这些国家的能源战略和政策,可以概括出以下基本特点:

1.积极开拓海外能源市场

发达国家一直都在全球范围不断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加紧对世界油气资源的争夺和控制。对任何国家来说,多渠道的能源都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条件。如美国出兵伊拉克,扶植成立新的亲美政权,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力图控制其石油资源,以确立在世界石油资源争夺中的主导地位。

2.建立和加强能源战略储备

有国际舆论认为,争夺最后的丰富油气资源很可能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题,未来战争的根源即在于石油争夺。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消费国应付石油危机的最重要手段,所以,西方国家都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战略。美、日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最早、储备量最多的国家。

3.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日本政府于1993年就提出了旨在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新阳光计划”,大力开发新能源,采用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氢能、超导能等。同时,日本还在积极开展潮汐、波浪、地热、垃圾等发电的研究和实验。美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确定的新能源开发利用目标是,发展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非常规甲烷资源,发展氢能的储存、分配和转化技术。

4.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厉行节能政策

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已经把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作为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如美国在1998年推出的《国家综合能源战略》中,就要求电力系统到2010年燃煤发电效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60%以上,燃气发电效率由目前的50%上升到70%;到2010年,主要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将比现在减少25%,交通领域将推出燃料利用率3倍于常规交通工具的新型私人交通工具等。

5.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自1997年京都环境会议以来,世界各国都以保障居民健康、改善区域及全球环境质量为目标,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丹麦大力发展风能、美国政府对国内天然气生产实行扶持政策、挪威水力发电的高效能源系统、德国实行地下煤气化和煤的液化等。

(二)发展中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为了应对全球性的能源竞争,发展中国家在能源问题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力求缓和能源问题。概括起来,发展中国家采取的能源发展战略主要如下:大力开展节能活动,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促进节能降耗和能效的提高;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尽快完成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的进程;加大对能源产业的资金投入,加强能源利用研究;吸收先进的经验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资,加强环境与能源的宣传教育,促进节能与新能源开发,等等。

总起来看,新技术成果在能源工业迅速推广应用,使整个能源工业由低技术向高技术过渡;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大进展;能源产品正在向洁净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我国能源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能源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能源总产量翻了一番,在煤炭生产、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大水电站建设、核电发展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我国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同时,我国在开发和利用能源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能源的生产量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

据测算,到2050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可达到35.4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33.5亿吨,占67.7%;原油2.3亿吨,占9.3%;天然气1500亿立方米,占5.6%,水电11540亿千瓦小时,占4.5%。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形势,能源生产的增长并不能满足能源需求的增长。据预测,我国国内能源供应的缺口量,在21世纪初期将超过1亿吨标准煤,203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规模约占年能源需求量的1/10。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当中,煤炭占到了67%以上,而新能源,包括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核电等,比例都很低。现在,我国的石油产量已不能满通的发展,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对能源提出新的需求。我国已成为石油纯进口国家,而且进口量还在逐渐增加。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对国家经济安全也构成了威胁。此外,长期消耗化石燃料,带来大量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也给我国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三)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国民经济的一些主要部门,如工业部门、交通部门、建筑部门及居民,对能源利用的效率普遍都很低。

(四)对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同时,由于我国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因此,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点。但是,当前在我国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实施可持续发展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的意义还没有得到充分、广泛的认识,对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方针落实还不够。

三、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没有能源的发展,没有能源作为强大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稳定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应该以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前提来制定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

(一)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综合分析我国能源发展现状,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应注意以下几点:

1.长期坚持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战略

随着经济的增长,各个国家都已经把节能降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作为能源发展的目标。我国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能源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在我国实行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效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可能。中国要以较少能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能潜力的挖掘。因此,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持之以恒地坚持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战略。

2.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

为了保护环境,实现能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洁净能源的发展,以加速能源结构调整步伐。自2005年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实施后,二氧化碳减排额将成为一种商品在世界流通。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如不加以控制,在将来受到具体减排指标约束时,很多行业会大受冲击,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向排放量较小的国家购买排放权。《京都议定书》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变革,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能源结构调整将是我国新世纪能源战略的主题。

3.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战略

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21世纪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达到30%。面对即将到来的可再生能源时代,各国正在迅速前进。丹麦的风电已达到总发电量 的18%,而德国2002年风力发电已经占世界风力发电量的三分之一。法国计划在2025年风电达到发电总量的25%。我国具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在中长期战略上应做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部署。

(二)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1.培养节能意识

当前,我国能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地方对能源浪费现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倡导全社会节能降耗,培养全民的节能意识,对我国能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加强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认识

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认识还不充分,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认识,促进我国能源发展。

3.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速能源结构调整

当前,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保护环境,应该积极吸收和推广国内外能源领域的先进技术,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4.修订和制定能源政策

为了促进能源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政策对新世纪能源战略实施的服务功能和保障机制作用。要加强对新世纪能源政策的研究和资金的投入,吸收外国能源政策的经验和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和完善我国能源政策。

5.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

国家可以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来促进我国能源政策法规的落实,以此保障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如国家可以采用收能源税的方法,来控制能耗的增长,并引导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耗朝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能源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在开发和利用能源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能源的生产量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以及对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战略意义认识不足等。因此,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应该注意长期坚持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要采取各项措施,以促进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唐红义.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及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2]石定环.中国能源发展的现状和未来[J].中国科技产业,2005,10.

[3]苑中显.中国能源状况与发展对策[J].中国冶金,2005,5.

[4]唐彦林.国际政治背景下的东亚能源战略问题[J].东南亚纵横,2005,11.

能源发展战略范文第6篇

主体框架:突出重点全面协调

根据“提高效率,保护环境,保障供给,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构建依据,从中国能源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考虑,我们可以把未来16年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想作这样一种表述:节能效率优先,环境发展协调,内外开发并举,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节能效率优先

解读中国能源发展战略,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应摆在首位。各种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极为有限的能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中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这说明不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单纯依靠加大能源建设力度的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能源问题。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能源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在全国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发展节能型经济,建设节能型社会。

2、 环境发展协调

中国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燃煤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造成严重的酸雨污染;二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大大提高。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仍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2002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1927万吨,90%是燃煤造成的。由于二氧化硫排放大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中国已有约1/3的国土受到酸雨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未来能源发展如何与环境保护协调,兼顾经济性和清洁性的双重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3、 内外开发并举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在思想和观念上要有一个比较明确和开放的方针,不应当以国内资源条件约束能源需求。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国际优质能源资源,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积极作用,保证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4、 以煤炭为主体

从总体上看,21世纪,世界能源的需求量仍将继续增长,但能源开发结构无疑会由石油主导型向多元共进型转变,可再生能源将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20年,煤炭占世界一次能源的比重达28.1%,将超过石油(26.9%),重新成为第一能源。

煤多油少是中国能源赋存结构的基本特点,确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必须从这一基本条件出发。中国煤炭储量丰富,在常规化石能源中,煤炭资源占90%以上。目前已标明的煤炭保有储量超过1万亿吨,可采储量在1100亿吨以上。解决石油储量不足和燃料油供给问题,要立足于从煤炭液化技术找出路。此外,对煤炭加工、煤炭高效燃烧及先进发电、煤炭燃烧污染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洁净煤技术领域,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快推广。

5、 以电力为中心

2004年中国预计缺电将高达3000万千瓦左右,是近几年电力缺口最大的一年。大面积电荒再一次触及国人的能源短缺之痛。继续加快中国电力的发展仍是当务之急。一次电力(核电、水电、风电)的开发在一次能源的供需平衡,减少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提高能源系统效率等诸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是改善中国能源结构,增强能源供应安全性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中国应争取在这方面有较大作为,积极推动核电、水电、风电以及太阳能等多种发电方式的发展,使其在未来16年中,占据中国能源发展的中心位置。

6、 降低石油消费,加快天然气和新能源的发展

考虑到进口石油可能造成经济波动和过度依赖石油进口会带来能源安全问题,中国应适当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降低石油消费,加快天然气和新能源的发展。

在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费中,已占22%左右。当今欧洲、日本等国家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选择。中国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积极大力推进水、风、太阳能等多种发电形式,把利用生物能源作为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予以发展,逐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7、 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战略思想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其核心内容是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给与消费的多元化。从2004~2020年间,中国到底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初级能源消费模式最为合理。从BP公司2004年国际能源统计报告来看,在初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亚太占45%、欧洲占18%、北美占21%~21%;石油:亚太占36%、欧洲占32%、北美占40%;天然气:亚太占10%、欧洲占30%~32%、北美占25%;核能及其它:亚太占10%、欧洲占10%~32%、北美占7%。中国初级能源消费模式可以参考欧洲模式。

二是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仅仅只是能源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而且是由清洁能源需求刚性上升而供给严重不足所引发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主要矛盾。石油短缺是中国国内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高度重视国家能源安全,必须立足本国优势能源,开发和推广清洁煤技术;大幅提高核能消费比重;加快和扩大国际合作,搞好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作为稀缺资源,石油历来被视为战略物资被世界各国所争夺。应对石油安全挑战,中国应采取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加强国际石油领域的合作,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措施和相应的对策。

能源发展战略范文第7篇

关键词:能源经济;化石能源;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能源经济是以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但是,目前我国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还是依赖对化石能源的利用,而且在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可逆消耗也十分严重,这样的情况明显不利于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对此,笔者综合分析,对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几点见解。

一、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

1.消费推动能源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能源消费是推动能源经济发展的动力,对能源消费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具有以下几点:(1)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耗与GDP水平正相关。经济的有效增长全面促进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能源的需求量的增多,并且由此对于能源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人口数量。能源消耗与人口数量正相关。(3)交通运输行业的空前繁荣。

2.我国现阶段能源经济发展的弊端

我国现阶段能源经济发展的弊端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能源管理体制与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由于能源产业关系国计民生,而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因此国家必须对能源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节奏有绝对的控制能力,市场化手段在能源经济领域不能得以完全实施。因此在市场化经营和保障国民基本需求的层面存在一定的矛盾,想要在短时间内建立完全市场化的能源经济体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是根据我国国情,通过循序渐进的体制改革,逐步理顺能源经济领域市场化经营与国家调控的关系。其二是各产业能源消耗量太大,从我国目前现有能源利用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工业还是生活能源消耗方面仍处于高碳消耗的状态,甚至还有大量浪费的现象存在,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能源消耗和产出达不到协调的比例,其主要原因是产业技术和产品生产都没有全面的实现低能消耗,如何降低能耗已成为发展能源经济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3.影响能源经济发展的供给因素

影响能源经济的供给因素,这里主要谈新能源的开发对能源经济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缓慢的,新能源的利用比例还是在能源消费中占少数,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也依旧较低,不能够直接有效的替代化石能源。总的来说,虽然新能源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其发展前景和空间十分广阔,一旦突破技术和成本瓶颈,即可为我国的能源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低碳、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有效的推动能源经济健康发展。

二、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建议

1.从管理制度上鼓励低碳经济

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将其放在了国家发展的规划中,与此同时国家还建立了相应具体制度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1)从资源配置上看,鼓励对低碳的高科技项目的投资,强制改造高能耗的设备和技术,对高污染的企业进行关停和并转;(2)利用政策手段,将碳排放作为一个政策杠杆对企业实行差别对待,鼓励和促进企业向低碳化转型,这种手段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偏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即利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化来控制行业的碳排放,从而为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提供导向;(3)利用长期的规划对资源和生态进行保护,利用补偿制度对生态和环保进行支持,鼓励企业和行业对环境进行保护,奖励保护者而处罚破坏环境者。并进一步建立服务于生态的补偿机制,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限制无序开发。

2.从技术领域支持低碳能源经济发展

在能源利用技术方面以低碳技术为研究的突破点,鼓励研发高效利用能源和转变技术,以此降低能源的消耗,利用技术革新推动产业技术更新以带动能源经济的发展;将节能减排的实现,降低碳排放作为行业发展的新标准,用节能减排的手段来鼓励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以节能减排手段促进整个经济体系向低排放的目标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模式,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和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使其上产量上规模,产生规模效应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其逐步替代化石能源而成为能源经济的持续推动力。

3.从国家立法的角度鼓励能源经济的低碳化

作为能源经济战略目标之一的低碳经济,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命脉的重要方针和政策。因此,能源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需要有效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持的和保障,进而更好的拓展对资源管理的开发生产以及生活中的能源利用的低碳化。我国对于能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近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更是从战略方针、能源开发规范、管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能源、节能环保、能源安全等方面规范了对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4.利用舆论导向促进低碳战略的发展

低碳高效能源的经济战略转变,需要我们在思想上建立正确的低碳价值观,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发挥现代社会舆论的巨大作用,全面的激发全民低碳环保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氛围。更好的利用舆论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生态道德思想以及全面弘扬生态文明。积极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规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以此建立其新型的低能耗的社会价值体系。

三、总结

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核心是“低碳”,需要全面有效的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整个能源经济进行把握和调控,以全面建立低碳经济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李 爽:光伏产业:点亮中国能源经济的希望——访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陈柳钦[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06).

能源发展战略范文第8篇

关键词:能源科学技术;甘肃能源;发展战略;构想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89-03

引言

在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的今天,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能源战略非常重要,总结历史,战略的失误曾导致许多问题,今天缺电就投资电厂,明天缺煤又投资煤矿,最终形成"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局面。甘肃省一直在煤炭、油气立足省内还是省内外两个市场并重兼用等方面摇摆不定,或以煤炭为主,或以油气为主,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能源战略?

1. 甘肃省能源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历史原因甘肃省和全国一样一直实行自给自足的内向型能源发展战略。出于对外部能源市场不确定因素的担心及自我保护意识,立足于以省内能源供应为主,长期维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被动地优化能源结构,因此不得不面临着提高能源效率、缓解煤炭生产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以及输煤带来的交通运输压力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1.1能源资源

甘肃省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煤炭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华亭、中部的靖远和窑街、西部的西大窑,已探明矿区162个,保有储量达87.23亿吨。油田集中分布在玉门和长庆两个油区,从甘肃省探明储量来看,已发现20个油田,含油面积达478平方公里,探明可采储量为6亿吨。全省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1 724.15万千瓦,居全国第十位,可开发容量1 068.89万千瓦,年发电量492.98亿千瓦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1.2 能源供应

经济增长是促进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近几年,甘肃经济快速发展,1985~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77%;能源供应平均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能源消费以年均4.17%的增长速度支持了经济年均9.77%的增长速度。1985~2001年之间的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小于1,2002~2005年之间的弹性系数都大于1[1],反映出近几年能源供应的增长速度远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04年能源供应总量达到3 901.19万吨标准煤。

1.3能源消费

目前甘肃能源消费的主要特点:工业是能源消费主体,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电力在能源总体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力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原煤和电力的消费量在能源总消费量中占有较大比重。消耗原煤最多的五大行业依次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合计消耗原煤2 593.53万吨标准煤,占原煤总消费量的72.5%。消耗电力最多的五大行业依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04年共计耗电284.9亿kwh,占电力消费总量的63%[1]。

能源消费总体水平不断增加,电力消费量增长速度较快,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耗总量快速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反映出我省国民经济总量中重工业增长较快,特别是有色、冶金等高耗能工业,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总量的积累。

2.目前甘肃省能源供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甘肃的能源供应与消费需求基本平衡,2004年没有发生严重的缺电缺煤问题。但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城市化发展、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等方面的要求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

2. 1 能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能源结构中,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煤炭所占比例过高,2004年全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为3 907.74万吨标准煤,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3 577.29万吨标准煤,占81.6%,石油205.65万吨,占9.6%,天然气8.53亿立方米,占3.8%,水电122.39亿千瓦时,占5.0%。油气等清洁能源比例很低。而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一般占40%左右,天然气一般占 22%左右。[2]在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日本、俄罗斯、韩国的煤炭消费结构都低于20%,美国、德国也低于30%[2]。

由于不同行业单位增加值能源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产业结构对能源需求量的影响较大,当工业产品中高耗能产品数量大、占的比重过高时,能源消耗自然就多。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对优质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2.2 工业耗能比重过大

在能源消费总量中,2004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24∶72.53∶22.23[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与发达国家中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二产业的比例(30%~40%)相比,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工业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从2000年开始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我省国民经济总量中重工业增长较快,特别是有色、冶金等高能耗工业增长较快。从世界发达国家能源消费构成看,工业、交通、居民生活/商业/农业能源消费量各占1/3[3]。

2.3 能源加工转换和使用效率低,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

2004年,甘肃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2.51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1.58吨标准煤高出61%,居全国倒数第五位;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6 730千瓦时,是全国平均水平2 750千瓦时的2.4倍多。2004年甘肃省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低于33.25%,而发达国家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到60%以上[2]。

甘肃省能源浪费严重的主要表现是燃煤锅炉热效率较低、建筑采暖热能浪费严重、电机综合效率低等,各行业普遍存在着设备、工艺落后、能源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能源消费中的结构不合理、效率低,最终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燃烧废气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能源消费结构则直接影响到环境污染的状态。目前,煤炭直接用于终端消费的比重很高,在煤炭消费中,发电和供热所占比重较大,煤炭燃烧污染了城市环境。2004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3 690.17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2 191.25亿标立方米,SO2排放量为43.77万吨[4]。

3.能源发展战略选择分析

从世界能源结构演变历史看,煤炭代替薪炭成为主要能源大约花了100多年时间;石油替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大约花了60年左右的时间;[3]近年来天然气供应增长加快,已由1960年占能源总供应量的14.2%,增加到1990年的21.6%,1996年的24%,2004年的28%,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因而有专家预测未来时代将是“天然气时代”[3](当然未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消费品种,并不是指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超过50%,而是指它在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最高)。

能源工业是甘肃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出发,应该坚持以自我供给为主,省际间调剂为辅的能源方针。因此,甘肃省将来可以选择的能源战略有以下几种[3]:一种是立足于省内资源条件,继续保持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并重视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另一种是建立在充分考虑终端需求的变化和提高能源效率必要性的基础上,及早调整能源结构,充分利用国内外、省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向以油气和一次电力为主的清洁能源供应路线。

3. 1 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

煤炭资源在甘肃省能源资源中占有绝对地位,依靠省内能源资源条件只能维持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战略。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限于能源供应、环境的压力及人们对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必然需要越来越多煤炭转化成电力、煤气和液体燃料,这样才能满足终端能源消费优质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开发推广洁净煤技术,加强煤炭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煤炭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目前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传统意义上的洁净煤技术主要是指煤炭的净化技术及一些加工转换技术,即煤炭的洗选、配煤、型煤以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技术,国外煤炭的洗选及配煤技术相当成熟,已被广泛采用;目前意义上洁净煤技术是指高技术含量的洁净煤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煤炭的气化、液化、煤炭高效燃烧与发电技术等等,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外的煤炭气化、液化以及发电技术已经日趋成熟[3]。

无论是推广现有的成熟的煤炭洗选、烟气脱硫技术,还是研制开发煤炭气液化、燃烧转换等高技术含量的洁净煤技术,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西方发达国家自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研制开发高技术的洁净煤技术以来,已投入了上百亿美元,而发展成功的技术很有限,即使已经工业化的技术,其单位投资成本比传统发电技术也高出很多。随着洁净煤技术的不断发展,存在着与其他化石燃料相竞争的经济可能性,但未来三五十年内洁净煤利用效率很难提高到可以和石油天然气相比的程度。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尚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以煤为主这种低效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现代化[5]。如果甘肃省立足于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届时能源效率只有40%左右,高速度发展经济的长期规划将难以实现。

3.2 以油、气、电为主的多元能源供应路线

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表明,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都是依靠优质能源的充分供应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因此未来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建立在优质高效能源利用的基础上,也要紧跟世界能源消费的新潮流,转到以油气为主的消费结构上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肯定不能创造出比以油气为主能源消费结构更高的能源效率。

考虑到受国内资源禀赋的制约,以及石油安全对能源带来的压力,石油以满足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做为替代煤炭的能源。大力发展天然气和风电、水电等一次电力的供应比重。

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清洁能源之一,作为工业、民用清洁原料和能源正在被广泛使用。天然气中甲烷的纯度接近100%,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仅为煤的50%和20%,污染为石油的1/4,煤的1/800。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于甘肃省而言,不但可以极大地改善由于燃烧煤炭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同时由于发电使用的巨大风机本身就是一种很壮阔的人文景观,还可以把风电厂开辟成一种旅游资源,向游人开放,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甘肃省风能资源丰富,风能储量约为1 143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五位,有效风能储量分布基本上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的,其中尤以河西西部、武威东部、乌鞘岭和华家岭等地风能资源最为丰富,河西以及安西地区的风能全年比较稳定。全省全年风速大于或等于3m/s的时数在5 000小时以上,风速大于或等于5m/s的时数在3 000小时以上。虽然甘肃的风能资源丰富,但是利用率却非常低,同时利用的也比较晚。1985年全省风机装机总容量115.68千瓦,大多数分布在酒泉市,其次在张掖、武威、甘南和金昌等地,到1993年,总装机容量才达到约400千瓦。随着利用风能发电技术的渐趋成熟,甘肃省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前景将非常广阔,这必将在甘肃省的能源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开发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甘肃省水力资源比较丰富,居全国第十位,分属于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总径流量584.77亿立方米,其中,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78条。全省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1 724万千瓦,可开发量1 051万千瓦,可开发率61%,年发电能量1 467亿千瓦时。可供开发建设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561.57万千瓦,中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489.43万千瓦。按流域分,黄河流域理论蕴藏量959万千瓦,可开发量612万千瓦,可开发率60%,年发电能量840亿千瓦时;长江流域理论蕴藏量438万千瓦,可开发量304万千瓦,可开发率69.5%,年发电能量383亿千瓦时;内陆河流域理论蕴藏量327万千瓦,可开发量135万千瓦,可开发率41.3%,年发电能量243亿千瓦时[6]。甘肃省现阶段小水电的开发程度仅为10%,甘肃水电开发具有快速发展的巨大潜力。

从比较长的时间考查甘肃能源供应潜力,水电、风电同样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天然气供应的区位优势,因此不应当以省内目前的资源条件约束能源供应战略,而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放眼世界,利用省内外优质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甘肃省能源战略构想

经过选择分析,推荐如下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到2020年左右,一次能源供应中,天然气和水电、风电的供应比重大幅度提高,保证石油的基本需求供应,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和总量,充分利用国内外、省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向以油气和一次电力为主的清洁能源供应路线。

如果选择以油气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我们就必须加强优质能源消费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油气储备设施与油气管道设施,尤其是油气长输管网的建设。从我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来看,主要是煤炭运输和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而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和消费设施建设相当不完善,应当从未来能源消费战略的角度,对油气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足够重视,为大规模消费优质能源资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1 充分利用甘肃省的地理优势,就近从青海、新疆甚至哈萨克斯坦等地调入优质的天然气,逐步开发甘肃省的天然气资源,快速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西气东输是将新疆塔里木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中国东部地区的重大能源工程,甘肃段全长976 km,起自甘肃省西部安西县,终于甘肃省东部景泰县,管道沿河西走廊伴兰新铁路向东,依次经过柳园、玉门、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等12个市县。应该千方百计的创造条件,开发利用现阶段已经贯通运营的西气东输天然气。尽快发挥涩―宁―兰天然气工程的作用,扩大利用青海的天然气资源,供应兰州、定西、临夏等地的能源需求。开发甘肃省的天然气资源,甘肃省天然气资源主要储存于陕甘宁交界的陇东长庆油气田,在现已探明的储量的基础上积极开采利用。

随着甘肃省天然气利用量的逐步增加,不仅能改变城市的能源结构,而且对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大力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和核能,大幅度增加一次电力供应总量

近年来,世界上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年增长超过30%[7],而当今欧洲、日本等国家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选择。电既是终端产品也是二次能源,占据中心位置。甘肃省水能、风能、太阳能的贮量居全国前列,应当从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扶持发展。大力推进水、风、太阳能等多种形式发电,逐渐降低对煤的依赖程度。目前,甘肃省最大的风力发电场是位于玉门市三十里井的玉门风电厂,那里地势空旷辽阔,常年平均风速为7.6m/s,是一座巨大而优良的天然风库[8]。自1997年建成风电实验机组后,到2003年总装机已达38台,装机容量2.16万千瓦,预计到2005年,风电厂装机容量将达10万千瓦。

4. 3 全面贯彻节能优先的战略,加强用能监管,逐步解决能源活动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甘肃省为实现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水泥、煤电等高耗能重化工业必须加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汽车和家用电器将大量进入家庭;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和生活用能也将大幅度上升。如按近三年能源消费增长趋势发展,2010年能源需求量将高达6 626.15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能源需求量将高达15 976.73万吨标准煤。如此巨大的需求,在煤炭、石油和电力供应等方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要满足这一需求,无论是增加省内能源供应还是利用省外资源,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必须实施节能优先的战略,以能源结构优化为突破口,建立清洁、高效、有利于环保的能源系统,从根本上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4.4能源主管部门应制定长期政策,放宽和完善能源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和构建新的能源管理体制,为能源发展战略的落实提供体制保证。

参考文献

[1]甘肃年鉴编委会. 2005年甘肃省统计年鉴[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张留霞,杨海珍.苏州市能源发展战略[J].中国能源,2005,(2): 35 -38.

[3]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R].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4]甘肃省环境保护局.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R].2005.

[5]曹新.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石油安全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57).

[6]魏耕喜.从甘肃省能源资源特点与供求形势谈加快水电的开发[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1994, (3):14 -18.

[7]何祚庥,王亦楠.风力发电―我国能源和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现实选择[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0):80 -85.

[8]孙汉贤,董德兰.甘肃省玉门镇风力发电场简介[J].西北水电,1998,(1):46- 49.

能源发展战略范文第9篇

【关键词】能源经济;化石能源;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能耗上在国际上可谓是一个大国了,具体反应在存储和消费等方面。然而,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人尽皆知大问题,所以应充分和正确使用能源。目前,中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简单客观的描述能源和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能源经济的发展战略。经济依赖于物质基础,当然更离不开科学和技术,必须充分利用不断在发展和更新的科学知识,这是能源经济战略的一个方面所以不应该被忽视,所以发展知识经济需要我们更理性的去面对。

1中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

1.1能源的消耗促进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能源消耗,也就是说能源和能源产品的消费是能源经济的主要形式。具体因素如下:

(1)经济增长。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长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能源的质量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发达国家人均电力消费能力每年8000千瓦时左右,世界人均用电量在2500千瓦时,同世界人均电力消费相比中国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见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其驱动力是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现代通讯技术推广。在经济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信息的交流也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少的因素。信息交换和数据处理现在变得越来越依赖高科技。这种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方式和信息传播的方式,无纸化办公和电子邮件等在现代化的应用毫无疑问可以减少原来的资源消耗,所以通信技术的发展会使能源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

(3)交通运输行业的空前繁荣。运输能源经济驱动着经济的发展也有很明显的效果,尤其是交通运输行业是直接的能源消耗行业。随着现代社会中车辆在不断地增加,车辆对油的消耗也在增加。因此这种现象的发生给石化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1.2能源经济的发展明显的缺点

(1)能源管理系统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上仍处于滞后状态。在现有的能源经济管理制度下,一些市场化的监管功暂时还不能直接参与能源经济系统中,这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所以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和确保国家基本生活层面的需求上,有一定的矛盾。所以改革是极其必要的,但是建立能源经济系统和系统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是两三天就可以完成的,所以目前的管理系统是落后于市场化过程的。

(2)产业能源消费比例太大。从我国现有的能源使用情况上来看,无论是在工业和生活能源消耗都处在一个高能源消耗的阶段,即行业技术和产品技术还没有完全实现低能耗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的能源消耗和产出的不均衡的状况,单位能源产生的效益很低,实际上是在浪费能源,这种情况显然不是能源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的需要。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使用能源需求和能源效率之间有一个更直接的关系,而使用的效率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能源开发利用的过渡,甚至浪费会导致经济发展的“能量”危机。这显然是发展能源经济的一条不归路。

1.3影响能源经济发展的供应问题

(1)新能源产品的生产给能源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除了化石能源之外,其他新能源(二次能源)的研究和开发都属于新型能源的类别,如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等等。从目前来看,开发和利用二次能源在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无法接替主流能源产品在生活中有着巨大作用的重担,只局限于特定的应用领域,发展速度慢。植物秸秆等生物能源的发展仍停留在初级阶段,通常只用于燃烧的目的,在工业应用领域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现有的能源开发技术持续改进。同时,化石能源的利用率也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提升。此外,能源在检测技术方面也也有着卓越的进步。在这样的条件下、背景下,发掘新的油田,直接增加总我国国内能源储备总量。石化能源储备总量受能源技术的影响,能源技术的改善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地降低能源的过度消费,与此同时,它将极大地促进能源市场的发展。

2发展战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能源经济发展仍然是在一个单一的化石能源开发和消费上,尽管勘探和生产在发展先进技术上已有所改善,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能源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是建立在能源使用和消耗的基础上的,其本身具有潜在的能源危机的存在,未来资源枯竭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及很大部分地区都是以能源经济为主体,资源枯竭会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驱动下,我国目前的战略目标是低碳发展。实施这一战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低碳能源经济系统。

2.1公众舆论方向,促进新能源的发展策略

一个完整的新的低碳节能经济战略转移,需要构建一个低碳价值观和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利用舆论来激起国民的低碳意识以及低碳消费氛围。同时利用舆论来普及生态知识,加强生态意识、生态伦理,促进生态文明。积极建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做好生态的社会结构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一种新型的低能耗的社会价值体系。

2.2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发展

尽管市场并不是唯一指向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但是科技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市场。在我国想要发展经济就要提高中国科学和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人们总是要在技术和市场推广这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事实上,这两个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较高的医疗费用在美国,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2%,相当于中国GDP的整体。瑞士只用了4%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便取得的了同样的医疗效果,因此,美国人觉得自己很浪费。美国人看医生有一个特点,对高科技医疗器械的依赖:有轻微受伤,也要使用核磁共振和CT检查等手段来检查。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因为大都利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高技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眼里看来,也不是太高,那些都是现代物理学我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可以与企业合作,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利用中国医疗器械弥补吗?我认为这是可能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是能够与国外的科技竞争的,不是因为国内技术特别出色(关键是要有效地应用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而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包括高熟练劳动力)便宜,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的产品除了一定的技术含量以外,其中装配行业还是占有较大比重的,装配应该有一定的技术,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上个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发明和创新主要是由工厂外独立发明家和研究机构做出来的。正如我们所知,瓦特在发明蒸汽机时只是有合作伙伴,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也有过像灯泡的重大的发明,它也只是一个自我独立的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家和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加。这方面与科学、技术和经济三者间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认为“企业”可以代替“工厂”的趋势也有着重要联系。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应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的局限性在国家创新的整个体系当中(这个限制不仅取决于上述分析)。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例如像我国,我国在能源方面虽然具有较大的储备量,然而却不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这样正是因为缺少创新的科技技术,因此市场的推动和科技的拉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2.3技术领域支持低碳能源经济

(1)将重点发展低碳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目标,通过高新节能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国内能源消耗不断降低,同时信息节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促进了能源经济的发展;(2)实施节能减排,可以发现在前面的讨论中,能源经济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与可持续发展是互相冲突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将会随着能源减少和环境恶化出现停滞现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系统的行业标准规范通过促进企业调整能源利用的方式,从而促进经济向低排放的方向发展,在全国实现整个低碳排放的目标,从而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3)开发和研究利用清洁能源。积极实践低碳能源经济战略的概念,但也基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基础,可再生资源的大力开发和利用,及其在能源类别中比例逐在渐增加,最终取代化石能源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能源类型的经济发展。从中国国情出发,提高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植物能源的应用比例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普及和推广这种新型能源,要面临技术和清洁能源市场化问题,,但如果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将大大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技术含量,促进能源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提高新能源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循序渐进实现替代石化能源。

2.4管理体制,鼓励低碳经济

目前我国在国家发展的规划中将低碳经济放了进去,一方面,在部分地区建立试点提倡建立循环经济,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建立一个可回收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鼓励产业技术改造,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些措施都是积极应对能源危机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国家还设立了一个特定的系统以此来鼓励低碳经济发展:1)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上来看,鼓励低碳高科技项目投资,迫使其转换高能源消耗的设备和技术,对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实行关停或者并转。而且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首先实施,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让能源密集型行业率先通过技术改造进入到低碳经济市场,为此要对整个低碳能源经济施加一个低碳化的动力。2)利用政策的经济手段,将碳排放作为一个杠杆对企业实施差别对待的政策,鼓励和促进企业实行低碳转换,这种方式可以看看是市场调节的一种手段,其实是利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控制行业的碳排放,从而为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提供指导。3)长期计划有效的使用资源和对生态进行保护,生态和环境保护利用补偿系统的支持,鼓励企业和行业保护环境,给予破坏环境和保护环境者相应的处罚和奖励,即让破坏者为破坏环境受到惩罚。并进一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服务,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限制无序发展。

简而言之,中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对整个宏观经济战略进行调整。因为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能源经济效应的命脉,所以实际上我国在改变能源经济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已经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所以目前全球都在呼吁低碳的调用,利用建立低碳经济目标,将我国的系统,法律,发展,公众舆论向低碳、效率高、节能、环保的经济目标上发展,同时,我国在国际上是能源经济耗用大国,化石能源的利用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用尽,因此积极努力的开发新的能源也是我国目前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建立了新的制度和目标,现今我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建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低能耗、高效率的能源经济。

参考文献:

[1]张震远青.中国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新能源战略[J].科学技术情报和经济,2010,(10)

[2]陈清泰.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

[3]一个续集.思考和建议对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J].西部资源学报,2010,(01)

[4]崔当选.新能源经济研究[J].中国的能源战略转型的中国市场,2010年,(16)

作者简介:

能源发展战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能源;可持续发展;政策助力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014-01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作为世界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蕴藏能源的支撑。作为位列世界第二的能源生产国,中国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与之相悖的能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也相继出现。开发新型能源已是当务之急。

1 发展新能源是科学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构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物质乃至精神追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必须着眼于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目前,我国在能源利用上与科学发展战略有所出入。其一、经济发展对于化石燃料高度依赖,中国将面临能源“赤字”。从国家发改委提供的资料(表一)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从1980年至2006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高居不下,煤炭、石油的消费总比例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90%。但据09年最新预测,我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32年。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吃老本”策略势必会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其二、由有机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和有毒气体,以及大量的悬浮颗粒物和固体废物,对环境,对人类造成严重伤害。以煤炭燃烧为例,世界银行曾预计,2020年中国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将需付出经济代价达39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这个数据可观更可怕,中国经济发展不应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更不能以牺牲为代价,发展是为了营造更好的人居环境。这种畸形的发展并不能取得持续且良好成效。我们必须综合经济、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找寻清洁的替代品。在这种宏观环境的影响下,发展新能源的革命性命题应运而生。

2 新能源的政府助力与发展现状

中国作为能源的消耗大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上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2005年颁布了《中国新能源法》,2007年了《中国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年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出台《中国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并且已明确了新能源的战略定位:2010年前后,新能源争取占到能源消费的10%左右,战略定位补充能源;202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15%左右,战略定位替代能源;203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25%左右,战略定位主流能源;205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40%左右,战略定位是主导能源。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在政府政策的助力下,中国的能源革命已然到来。

当前,全世界都极为关注新能源的开与发利用问题。新能源的领域的刚刚起步对于中国更是一个发展契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占有成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占有产业优势。目前,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品种已发展到100多种,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迅速发展,风电、光伏产业的发展条件逐渐成熟,技术水平提高迅速,现已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二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然而,与新能源领域“制造环节过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新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研发、终端应用环节的投入与政策安排明显滞后,出现了“两头冷、中间热”的不协调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在四点:其一、关键技术处于瓶颈。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在我国新能源产能的快速膨胀中,正越来越突出。行业进入者不在少数,但对于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处理,几乎走清一色引进路线,自主研发企业数量少、投入少,既有的成果实际推广应用成效甚微。难以走上自主技术道路。其二、市场培育严重滞后。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整体上看,力度不足,政策体系安排滞后,以市场激励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机制没有形成。其三、“产能过剩”。中国的新能源生产不具核心技术的支撑,竞争上不具优势。一旦市场供大于求、竞争加剧,这些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的落后产能势必面临出局的命运。其四、产品品质问题。由于引进欧洲次级以及面对环境差异的不加变通使得产品问题频发。例如,2009年5月,国内一家风电巨头在内蒙古一家风场出现的叶片质量事故,刚吊装的叶片折损数套,被迫召回30多套,直接损失上亿元。综上可见,新能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小觑。3 国外政策经验

工业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的制订方面起到了领先示范作用,他们的新能源和节能政策已成体系。特别指出的是,在管理政策上国外建立了包括政府、厂商及其它第三方中介机构在内的管理体系,及时把握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的运行态势并及时调整。节能管理方面,以日本较为典型,它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能源管理机构

和咨询机构,专门研究节能问题。此外,日本还普遍建立民间组织――节能中心,彼此交流经验。国外政策经验给予了我们良好的导向。以美国为例:作为在金融危机中就职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选择以发展新能源作为化“危”为“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他提出采用大幅减少对中东和委内瑞拉石油的依赖,促进美国再生能源发电事业的发展,并且美国政府将大力投资绿色能源开发,预备以建立全国清洁能源贷款机构,向可再生能源项目投放低利率贷款或进行贷款担保激励普通投资者投资,以抵税措施,政府资助的方式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而在建筑方面,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推动全国各地的学校设施升级,通过节能技术建设成21世纪的学校,并且对全国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更换原有的采暖系统,代之以节能和环保型新设备。可以说,从政府到民众,美国预备大刀阔斧的执行能源革新政策。

4 建议

针对以上新能源发展中出现的几方面问题,笔者题结合国外已有的政策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强调市场力量的前提下,重视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的制订、修订和实施。结合中国国情考虑新能源市场的运行,发挥后发优势,使得政策对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的制度保障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和战略性。并逐步建立完善的新能源和节能政策体系,建立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

(2)加大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从人才方面,注重新能源研发的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引进技术结合我国环境进行综合处理,研发适合中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开发技术,并且政府可以进行调控给予创新研发企业适度的政策鼓励与研发支持,以此增加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动力。

(3)促进经济发展与新能源的供需平衡。调整国内的能源消费政策,鼓励使用新能源,大规模启动国内市场,建立绿色能源的民族品牌。构造经济发展与新能源开发互利双赢局面,不仅要“促发展”还要“稳发展”。

(4)开创“新能源家居”理念,强化新能源需求意识,鼓励企业、家庭和个人更多地使用节能和清洁能源产品。通过税收优惠、价格补贴等措施降低价格门槛,推广新能源设施的应用。

(5)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把中美握合作机遇,合作不是依赖,中国要发挥自身能动。要正确看待、处理合作关系。

5 结语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在“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上做出表述,他表示“世界前三次产业革命分别由蒸汽机、电力和电脑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前三次的革命中国迟到了,第四次我们决不能落后。然而,就目前中国新能源发展上看,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依靠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仍曲折艰难,新能源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抒望.学发展观的新诠释[J].实事求是,2004,(2):19-21.

[2]梁鹏,杨希伟,张洪河,李兴文.“虚热症”面临三大风险――中国新能源开发现状调查[EB/OL].news.省略,2009-09-06.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美日德等国家新能源和节能政策及其启示[EB/OL].www.省略,2008-07-23.

上一篇:计算机系统应用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技术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