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质量范文

时间:2023-02-26 07:04:03

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质量范文第1篇

二、审计人员应遵循职业道德。审计人员素质的优劣对审计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进行绩效考核,做好后续教育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1、审计人员应保持客观性。这里的客观性,除了通过任务分派时注意避免利益冲突和偏见、实行岗位轮换等措施使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形式上的客观性外,还应当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使其保持精神上的客观性。

2、应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奖罚分明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科学全面的激励机制,实现真正有效的职业价值激励,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增强内审人员的信任感、成就感与归宿感,这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动力所在。

3、加强后续教育工作。除参加规定的每年的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外,其他如业务培训、研讨班、参加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在专业杂志或参加专题研讨等都是较好的培训方式,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保持持续的专业发展和胜任能力,促使审计质量得到提升。

三、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是规范的基础,无论是审计过程的哪一个环节,没有必要的监督制约,都很难保证把质量控制落到实处。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三级复核制度、内部检查制度和外部检查制度。这里的三级复核制度是指每一个审计项目各阶段工作的复核,必须按质量监督的要求经过审计组长、项目经理和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复核,除各专业小组成员和小组负责人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审计工作底稿分别进行复核外,审计组长应当对此进行再复核,重点审核审计程序是否合规,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正确,依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恰如其分,内容是否完整,特别是对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报告,做到各司其责,防范审计风险。内部检查制度就是内部审计部门的自我评价,外部检查制度则是由外部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进行,评价已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审计工作是否符合相关审计准则,保证审计小组的工作质量。

四、关注人际关系,加强沟通。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大力提倡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在组织内部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通过交流,随时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内部审计理论,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增加审计经验,最终提高审计质量。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的关系、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审计范围深度等的特殊性,内部审计工作的沟通会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把握好沟通的技巧,因为沟通的方式与沟通效果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方法和技巧的选择非常重要。1、审计准备阶段,和被审计单位和主管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拟定审计范围、评估审计风险,做好审计实施阶段前的准备工作。2、审计实施阶段,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员工进行充分交流。有利于发现线索,寻找充分的审计证据,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3、审计结束阶段,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主管部门进行审计结论沟通,并再次确认审计结论的全面性和正确性。

五、科学合理地制订审计计划。制订好审计计划,合理确定内部审计项目,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为内部审计部门至少一年制定一次审计计划,以确定符合内部审计章程和企业目标的工作重点。考虑重要性和风险预警原则,优先选择领导决策层最关注的领域、部位和环节开展审计,既要增强审计计划的针对性,又要考虑预期的发展和创新。要善于获取到审计点,要考虑在一个合理的期间去审计所有重大的活动和部门,为增强审计有效性、提高审计质量打好基础。由于业务发展是动态的,尤其是新业务、新产品的不断推出,而较之内控制度却显得相对滞后,造成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控制盲点。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应善于获取审计点作为审计对象,涉足以前从未或很少进入的审计领域,增加审计范围。

六、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有效性。审计工作程序对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约束力,是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合法性和科学性,提高审计工作有效性的保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审计方案规定的审计程序是否得到严格执行,是衡量审计工作是否完成的标准。内部审计应严格执行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范围与审计程序,不应随意压缩或取消。审计组长应负责对审计程序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避免重要事项出现遗漏形成审计风险。

1、充分做好审前准备,审前准备工作越充分,审计现场工作就越有秩序,审计工作质量也就越有保证。出于对被审计单位的考虑,现场审计时间往往安排较紧凑,如果没有充分的审前准备,就不能够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审计时就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审计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具体实践中审计组长集审计组成员广泛收集、认真审核和深入分析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以及相关业务指标等基础资料,对审计对象管理状况做出初步判断,细化审计实施方案。切实抓好审前培训,对参加审计项目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统一审计标准和要求。

2、落实审计组长、审计项目经理负责制。审计组工作质量的高低与审计组负责人有着直接关系。应赋予审计组长一定的组内用人权、分工权和检查复核权,以便审计组长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及时检查和监督审计工作质量和进展,以保证审计操作的规范性和恰当性,从而达到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目的。建立审计监督机制,对审计开展情况进行系统监督把关,提高审计工作整体质量。

3、严格审计文书审批制度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审计方案、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等文书应由各级负责人审批签字,做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保证审计成果的质量。

七、创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技术

1、开展非现场审计,实现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的结合。发挥非现场审计借助计算机查询系统发现疑点的优势,寻找审计线索。通过查找疑点问题,反映被审行业务数据变动是否合理、在不同反映渠道是否一致、是否遵循有关制度,并根据业务数据信息的合理性、一致性和遵循性的检查,分析被审行可能存在的风险,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评估。根据非现场审计提供的审计线索,制定审计方案,安排审计力量,减少漫无边际寻找审计疑点造成的审计资源的浪费,达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加强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有效地结合,充分运用非现场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相关数据、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结果,细化和完善审计方案,明确审计重点,提高现场审计的针对性。

2、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既要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做好项目、部门、人员之间的互相联动,统筹考虑,优势互补;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提高审计管理效率,促进审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和利用,加强部门之间的业务沟通。

内部审计质量范文第2篇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

(一)内部审计环境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机构界定不清晰,独立性难以保证。有些单位未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地位不高,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二是在当前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的环境下,内部审计机构受到外部干预和压力较大,被审计部门或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不予支持配合,与内部审计机构形成对立,作出的审计处理决定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执行。三是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受到很大的限制。虽然相关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如一定的经济处理、处罚权限,但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只有经济处理、处罚的建议权限,内部审计的“威”很难通过审计权限的执行来确立。(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淡薄,缺乏专业胜任能力。一是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结果不能持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对查出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意性较大,无法实事求是地向单位领导提供真实的信息,影响了管理者的决策。二是内审复合人才较少,普遍缺少计算机技能,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因而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较弱。三是缺乏业务培训,或者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工作不挂钩。(三)内部审计技术及方法较为落后。目前有些单位还在采用手工操作,审计方式单一,审计工作科技含量不高,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情况的变化。内审人员较为依赖盘存、观察、查阅、统计抽样等传统方法,分析性测试、风险评估技术、控制自我评估应用显得不足,未能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调查,在线审计、联网跟踪审计、会计电算化软件嵌入审计程序等仍是短板。(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到位。目前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统一、不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各单位内部审计各行其是,运行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未建立分级督导复核、内部审计自我评估制、内外部质量评估政策,或者政策执行不到位。(五)缺乏有效的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内部审计考核未能有效执行,导致内部审计责任追究不到位。有的责任追究过于形式化,没有切实得到落实,有的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清楚,使责任追究无法实施;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内部审计环境。一是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由最高领导人来管理内审机构或者执行审计委派制,内部审计部门向治理层或具备适当权限的高级管理人员报告工作。严格执行审计回避制度,独立对被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和鉴定;内部审计人员不承担相互冲突的职务。部分单位可以采用“异地审计”的方式,减少审计阻力,保证审计意见落实。二是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内审人员应积极主动宣传财经审计法规,讲明内部审计的增加价值作用,进一步强化被审计单位、部门的审计意识,建立友好协作的审计和被审计关系。三是增加内审部门的处罚权。单位可以在管理权限范围内,授予内部审计机构处理、处罚的权限。(二)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从招募、合理配置和培训着手,把好内审人员的入门关和后续教育关。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录用制度。单位在配备审计人员伊始就要把好关,择优录取思想品德好、专业素质高的人才。调整现有审计人员结构,充实内部审计队伍,争取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全面、综合分析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好的内部审计队伍。其次要提高在岗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建立严格规范、紧密联系实际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制度,积极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加职业道德培训和业务能力的教育培训,通过课堂教学、以审代训、内外交流等形式,提高人员的执业能力。要求内审人员取得CIA、CPA等证书,与国际内部审计要求接轨。(三)改善审计工作程序,创新审计技术。规范内部审计过程,抓好审计项目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做好审前调查、审计项目的选取工作,审计计划、审计过程、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风险的控制,科学组织审计工作。更新审计理念,将分析性测试、风险评估技术等方法运用于工作实践。改变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方法,积极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各单位应实现业务系统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无缝链接,建立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加大数据挖掘的潜力,拓展审计范围,将现场审计向非现场审计转变,全面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四)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程序。一是制定统一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通过修订完善审计制度及工作规范,统一审计工作体制和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和程序,进一步制定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册,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实行标杆化管理。二是强化内控,将业务督导、三级复核制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关节。建立审计业务现场督导制度,通过现场督导,保证审计人员严格遵循专业执业标准。三级复核制度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分级复核,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三是开展内部、外部审计质量检查。内部质量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组织内部成立专门的质量检查部门对审计项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评估;另一种是审计部门内部的各审计组之间相互进行检查。外部质量检查可以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行业协会或者是抽调独立的外部检查小组具体实施。(五)完善考核和责任追究制。为了把内审人员各自的责任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套定性和定量的考核激励机制。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尽心尽责、项目完成优秀的审计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对工作中违反相关制度、,造成审计质量不高的人员,要给予批评教育,比较严重的应运用薪酬和岗位调整等手段予以必要的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作者:陈群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

内部审计质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为委托理论,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内部审计的涵义也随之变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延伸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因此通过对影响内部审计治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因素进行分析,可得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相关性

内部审计早已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帮助企业内部决策者进行内部控制,还是开展外部审计的重要切入点。因而公司治理与与内部审计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内部审计从属于企业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决定了内部审计实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审的目标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公司经营以治理为基础,因此公司治理通过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二)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外部审计互为补充和支撑,对于改善公司治理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提供的相关信息资源,是企业经营者进行风险管理、评价职能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内部审计查错防弊、监督评价等职能有助于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可减少委托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所带来的风险,能增强财务报表的信息真实性,降低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概率。

二、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公司治理因素分析

(一)股权制衡度

股权制衡度描述了公司股权的集中度和分散性,由两方面因素构成:各股东持股比例以及相互制衡程度。若第一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则内部控制环境将不利于小股东,内部控制的质量也将弱化。反之若股权制衡度高,则可避免具有控制权的股东侵占其他股东的利益,股东均可通过内部审计来保障权益,因而股权制衡度将影响内部审计质量。

(二)董事会的履责情况

董事会通过其成员的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会议次数、独立董事占比等因素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具体来说,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更好,则形成正确、客观决策的概率更高,依赖企业内审信息的程度更高,将更为重视企业内部审计情况,因此内部审计质量越好;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董事会成员更勤勉尽责,并频繁进行相互沟通,对管理层将进行更为积极地监管;独立董事以其专业性能够独立、客观地发表意见,能够帮助董事会作出相关决策,其更多地依赖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等信息,因此独立董事占比越高,则内部审计质量越好。

(三)监事会的独立性

公司治理要求监事会直接由股东大会管理,履行监督董事会、管理层的职责。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公司治理尚不完善,监事会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管理,因此监事会难以对董事会、管理层进行有效地监督,其独立性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四)管理层持股比例

为了使管理层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而非短期利益,防止其逆向选择可能性,股东会将部分股权由管理层持有,使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趋于一致。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则越促进内部审计的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是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其作为企业的控制体系和约束机制,一方面能够激励董事会和管理层实现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提供有效的监督,使企业更有效的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经营决策的有效性。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一)优化股权结构,提高股权制衡度

优化股权结构,合理地调整大、小股东及股东与管理层的持股比例,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股权的过度集中将极大地危害公司治理,难以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公司股权结构进行调整,稀释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持股人员的多样性,能够提高股权制衡,避免一股独大,损害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此外,我国普遍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考虑适当引入管理层持股计划,设计制定有吸引力、有针对性的股权激励政策,能够避免逆向选择,促使管理层在进行相关决策时,有主人翁意识,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而非短期利益。股权制衡度越高,则内部审计部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更加独立、客观地评价企业运营情况及内部控制情况,提高内审信息的可用性。

(二)健全董事会制度,发挥独立董事效用

健全董事会制度包括控制董事会规模、规定会议次数及决策效率、要求董事会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独立董事的尽职要求等。一般来说,董事会规模过大,则降低决策效率,增加管理成本,规模过小则决策质量降低的可能性增加,依据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判断,最好维持在7—9人的范围;董事会会议次数及决策效率,召开的会议次数多少不能代表董事会运营的实际水平,要兼顾评价其履职的勤勉意愿以及决策的水平;此外,由于大多企业忽略外部独立董事的作用,没有赋予独立董事更多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表现为独立董事人数比例过低、参加董事会监事会的次数较低,决策时存在影响独立性的因素等。因此需发挥独立董事的效用,保持其独立性能够促进董事会形成更有效、全面的决策。只有健全董事会制度、发挥独立董事的效用,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

(三)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监事会独立性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赋予监事会与董事会同等的地位,相互独立的履职。监事会是企业专门的监督机关,对公司财务及其他各部门行使检察权,体现股东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权利制衡,应当由股东大会下设管理。但由于目前大多企业对监事会的作用不够重视,监事会形同虚设或受董事会的领导,由董事会任免监事会成员,或者由董事会领导内部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未能直接领导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内部审计质量受到董事会干预的可能性将增大。因此只有完善公司治理环境,提高对监事会的重视程度,保持其独立性,是提高内部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可用性和客观性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完善的内部审计相互联系与促进,公司治理必然影响内部审计的有效性,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也将为公司治理的完善提供依据。因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途径需要从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进行,通过对股权结构的优化、董事会、监事会的建设与监督,促进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与长期、稳定的发展。

内部审计质量范文第4篇

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内部审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负总体责任。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审计组织必须其进行控制,它是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进行的,是全体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共同参与的自律行为。要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首先必须分析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1)内部审计环境。企业中,内部审计环境包括文化环境、领导层对审计的态度、员工对审计工作的认可,这些环境影响着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价值实现、组织模式设置等组织模式,对内部审计质量起到了关键的影响。(2)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内部审计组织模式首先体现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上,独立性是审计最本质的特征,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它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在集团公司中,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的设置对内部审计质量也造成了影响,集权与分权的选择将会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运作模式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整个集团公司的审计质量。(3)内部审计的人力资源。内部审计业务需要靠审计师去进行,如何培养合格的审计师、组成一个搭配合理的审计组都是内部审计人力资源要解决的问题,内部审计师素质的高低将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产生最直接的影响。(4)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对内部审计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处理的介质发生了改变,势必对审计技术与方法有着新要求。一个能顺应时展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才能有高质量的审计工作。连续审计、抽样统计、趋势分析、内部控制测评等现代技术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变革。

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结合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1.建立项目主审负责制加强审计项目督导。主审对一个审计项目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审计方案由主审制定,现场审计资源由主审进行分配,现场的审计重点、审计思路、审计方式方法和主审密切相关,因此首先,要明确主审在审计项目中的责任,其次,要定期对主审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审计沟通、最新的审计理念、审计案例分析等等,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主审是审计项目团队中最宝贵的资源。第三,可以试行主审竞争上岗制,在薪酬计算上对主审主持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有所考虑。培养一支阶梯式的主审队伍是集团审计项目质量的有效保障。2.利用信息化对审计项目及集团审计业务进行督导。审计信息化为远程监控和集团管控提供了可能。在审计项目方面,一是审计组长对审计组进行远程管控。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组长大都由部门领导担任,大部分时间不在现场。传统审计作业方式都是主审通过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形式向审计组长汇报审计进度、审计重大发现等,待现场审计完成后,审计组长通过审核审计取证表对审计质量进行掌控,不具备实时性。审计信息化可以使审计组长全面实时掌控审计进度,及时发现审计重大事项,对审计难点进行指导,保证现场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集团业务上,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审计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计划进行审批,对进度进行跟踪,对存在的偏差及时发现,从而提升了整个集团的内部审计质量。3.建立内部审计自我评估模型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持续改进。内部审计自我评估是评价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提出适当的改进建议,包括对内部审计活动执行情况的持续监督和定期检查。持续监督隐含在审计日常项目管理,以及审计综合管理的流程之中,例如主审检查审计员是否依据审计方案开展工作,审计程序是否满足内部审计规范的要求,审计计划是否按时间完成,审计项目结束后应由不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人员有选择性地对工作底稿进行同业互查等方式方法。定期检查可以设计一个检查事项,每年评估一次,定期检查应偏向于整个审计目标的完成情况,包括内部审计章程、目标、政策和程序的适当性;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程序的贡献;审计业务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内部审计工作为组织增加价值等。该评估不仅仅是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评估,而要对管理层、职能部门、下级单位等进行深入的访谈和调查,从而能够准确评估内部审计为企业做出的贡献程度。通过内部评估可以适当调整下年度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从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持续提升。

本文作者:范晨鸣工作单位:中国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

内部审计质量范文第5篇

1.设立合理的考核指标对责任人进行考核。目前代表国家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于任何一级企业领导者,都会制定明确的任职期间的经济目标,乃至年度的经济目标。经济指标主要通过财经法规的遵守、内控制度的执行、国有资产的管理等,确定其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审计部门可以通过设立合理的综合指标,在年末对其进行确认,一方面可以对领导者有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在经济中存在的亏损问题,防止离任时问题成堆的现象。

2.加大内部控制评审。企业应重视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不断使之完善。如:相关控制程序,包括授权批准控制、资产接触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凭证与记录控制、内部审计等。作为审计人员要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和掌握单位管理情况、领导干部(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的情况,二是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国家财政经济法律法规的情况;三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四是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

二、建立科学的审计程序、方法和评价体系,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1.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方法和评价内容。从两个层次考虑,一是根据国家审计法规、内部审计准则,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审计程序、方法和评价内容。二是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性质细化具体的审计程序、方法和评价内容。为了充分利用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及时监督和反映经营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经济责任审计应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常规性审计一起进行,每年至少1次。

2.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把企业下属二级单位的负责人的自然情况、单位的经济性质、工艺流程、产品情况及每年的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等分项录入系统中,根据审计情况做出审计评价,这样可以每年都及时掌握二级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并及时向企业高级管理层反馈这些信息,为合理信用领导干部提供依据。

3.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评价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分析必须紧密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如经营决策、遵守财经法规、廉洁自律和内部控制等情况。定量分析应针对不同企业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并采用具体的数据,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财务收支执行情况、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等。

4.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承诺制,并与被审计单位和经营者充分交换意见。审计前应要求被审计单位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所提供全部审计所需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承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审计中和审计终结后,要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特别是审计结论或审计评价。

三、加强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过程和实施结果的审计

1.加大对在建工程的审计力度。一个企业的在建工程好比一个“仓库”,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核算时,会有意无意的将一些与该项目无关的成本费用放入其中。因此,对于在建工程要仔细审查成本的真实性以及与预算收入是否配比,成本偏高、利润降低,成本降低、利润加大。对于不该在项目成本中列支的费用,要予以剔除。从而对在建工程进行客观的评估,以确定资产总额,正确评价干部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

2.加大对投资项目的审查。目前许多企业的投资项目存在很多盲目性,既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自身能力以及在市场竞争中定位,也没有很好地对周围环境如国家政策、市场容量、相关产业的发展等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当对公司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由于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投资过程的渐进性,投资收益的滞后性,审计部门对于企业已经发生的对外投资,要按主客观因素,尽可能明细列示,对主观因素造成的无效益投资、客观因素形成的投资损失,以及无法确定的投资盈亏分别在领导业绩考核中详细说明,作为上级领导对该干部的考核。

3.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执行和效果的审计。弄清重大经济事项的发生情况;弄清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情况;弄清重大经济事项的执行情况;弄清重大经济事项的效益情况。把违反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程序、执行中随意改变决策方案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突破口,发现违纪违规问题的线索。

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1.坚持实事求是。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限定在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做到“三围绕三不评”。围绕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范围进行评价,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围绕审计对象相关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与其经济责任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围绕审计报告所列的事实进行评价,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

2.审计评价要恰如其分。用科学的发展观进行评价,根据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的真实性,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工作实绩;要突出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纪律情况的合法性,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依法行政;要突出是否存在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情况,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绩效。

3.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审计所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经济责任指标体系的内容也不同。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方面要鼓励自查自纠违纪违规行为,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变化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逐步建立健全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五、强化内部审计组织和队伍建设

1.加强审计职业保障和职业监督。要从制度上确保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权,维护执法公正。一要保障审计人员的职业权力。审计人员应当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监督权,坚决排除干扰。二要保障审计人员的职业地位。审计人员一经任用,除正常工作变动外,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要坚决支持下级审计机关严格依法办事,支持他们依法履行职责。

2.培养和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审计质量的总体要求,特别是对牵涉到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就更应充分认识到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并保持严谨、稳健、负责的职业态度。

3.加强职业持续教育,保持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和执业水平。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确保人员能随时补充更新相关知识,才能始终胜任自己的工作。企业应组织相应的讨论会和讲座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使其对相关知识有广泛的涉猎和深刻理解。同时,及时掌握先进的内审方法和技术不断增强审计人员的审计实践经验和技能,提高驾驶审计活动的能力。

内部审计质量范文第6篇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责任追究制度、考核奖励机制尚不健全,审计质量评价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考核制度难以得到真正落实,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意识比较淡薄。

2.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计划不够科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审计覆盖面不够;审前调查不充分,对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初步评估;审计方案制定简单,审计重点不突出,对审计工作缺乏指导作用。

3.审计手段较简单。审计方式方法单一、不科学,对内部控制制度测试不重视,抓不住审计重点,凭经验泛泛而审,对问题查不深、查不透,浪费时间和人力。

4.审计工作标准不高。审计取证方式单一,取证有一定的盲目性,证据的充分性有余,相关性不足;审计工作底稿定性、引规、处理不准确,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审计决定和结论执行不到位;审计问题缺乏深层次的剖析,审计成果利用不到位。

5.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一是审计人员敬业精神、责任心不强;二是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二、提高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重视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1.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教育,督促内部审计人员廉洁自律,树立业务精湛、廉洁高效、团结精干、充满活力的内部审计队伍形象,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由于内部审计业务涉及的知识面广,更新快,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抓好审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学习班、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内部培训;选派审计人员参加国家、省及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班,并与兄弟单位加强业务交流;鼓励审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3.加强制度建设,塑造审计良好形象。一是建立和完善统筹配置人力资源的良性机制;二是实行审计轮换制;三是建立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制度。

(二)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审计质量保障的重要依托,在审计项目执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都要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从制定审计项目计划、下发审计通知书直至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检查,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严谨规范的工作程序,审计中严格按即定程序、规矩办事,审计过程透明,与被审计单位容易协调,避免人情关系参杂其中,做到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审计工作有序进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规范内部审计作业程序

1.抓好审计计划的制定。一是突出审计重点,抓好经营业绩、经济责任、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等常规审计项目,做好审计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紧密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开展审计调查、专项审计等工作,积极参与生产经营过程,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三是尝试开展效益审计、风险审计,转变审计思路,丰富和拓展审计内容,最大限度降低管理风险。

2.抓好审计方案的制定。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活动等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在此基础上制订周密的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确定审计程序和方法,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明确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审计组长及部门负责人应对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核,确保达到审计目的取得成效。

3.抓好审计实施环节

(1)抓好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环节。

(2)抓好审计查证环节。

(3)抓好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环节。

4.抓好审计报告环节。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最终结果,审计组应对实施阶段取得的审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涉及重大问题的审计情况,要随时报告,切实提高报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审计评价中既要反映被审单位存在的问题,也要反映管理中的优点。

5.抓好审计决定整改落实环节。内部审计机构要善于运用审计成果,一是通过综合分析、提炼,查找规章制度上存在的漏洞,从体制机制上提出审计建议,形成汇总报告或专题报告,引起企业领导的重视,规范经营管理;二是紧盯审计决定的整改落实情况,要对被审计单位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采纳的情况进行定期回访,检查整改情况,对未落实到位的事项,要求被审计单位写出原因,再次进行批露,继续督促整改,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四)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1.建立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 度。建立三级复核制度,要求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按复核程序、复核权限经过审计组长、内部复核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复核,对审计目标是否达到、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依据是否可靠等进行确认,严把审计报告质量关,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反映问题,控制审计风险。

2.完善审计工作综合考评制度。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度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各个环节审计人员的负责内容、承担责任事项及责任追究的形式,将审计结果纳入月度审计工作综合考评,激励大家重视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

3.建立审计工作质量互检制度。每年由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成立检查组,对本级和下级审计部门的部分审计档案,从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文书的应用与规范、审计档案资料的归集三个方面进行检查,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起到互相交流、提高审计质量的效果。

4.建立评先选优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应坚持每年开展审计先进个人、优秀审计报告、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活动,激励审计人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五)充分利用先进审计技术,丰富审计手段

内部审计质量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质量 内部审计制度

财务报告的真实有效性和完整性是外界对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唯一了解方式,但是有的企业却由于各种原因并不出示真实的财务报告,也有的企业在财务报告的编写中由于不重视而出现错误,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很多关注信息的个人或者企业利用了错误的信息,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内部审计的作用非常重要,这其中体现的是对信息使用者的公平问题和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负责。

在国际中重大的财务舞弊案件“美国安然”、“世通财务”等发生后,各国监管机构的监管中心逐渐转移,原来的监管过程中只注重财务报告本身的信息质量,但是逐渐发展为重视财务报告本身信息质量与建立健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并重。我国财政部会同相关部委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些制度的监管部门是国际资本市场,这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今后的企业日常业务中与财务报告审计一样,逐渐具有周期性和频繁性。显然,对内部控制审计中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是互相依存的,也是相辅相成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由内部审计直接决定的,内部控制就是在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同时产生的影响。内部控制的质量直接由内部审计的质量决定。近些年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加强,学者对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内部审计决定着内部控制的质量,却也包含在其中。内部审计质量的决定因素有很多,但是主要以审计部门规模和负责人素质为主,内部审计的改进就是内部控制质量的改进。

2.制度的背景

2.1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审计的评价本身就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操作的一个过程,内部审计人员的在审计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失控环节或者是薄弱环节,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些意见来进行漏洞的填补和控制环节的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加强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得到了提高。内部控制的评价是一种审计的方法,将审计的重点难点和范围进行了划分,审计在实施的过程中评价的是企业的整个控制系统,审计得到的评价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审计的过程中工作量十分的大,详细的对审计范围内的业务进行检查和总结,正确的出具评价报告。

2.2政府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早在1991年的时候,中国就有过针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讨会。当时的研讨方是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和中国审计学会,研讨会将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主题,并且对中国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划和改革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内部审计的真实性是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所在,也直接关联到内部控制的质量,所以,内部审计也要受到管理,要有专业的人员来合适内部审计的真是、有效性。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规定,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要直接对董事会负责,所以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要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检查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2.3内部控制审计中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的界定

内部审计的狭义的内容就是为了使财务报告保持真实性与合理性,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真负责是对企业的负责,审计报告的准确也是企业对外信息使用者的负责。在内部控制审核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内部控制设计,其次是评价其合理性,最后需要进行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是一项与其他财务无关联的业务,在内部审计的工作的进行中不仅仅是局限于财务报表。执行财务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同时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将其作为财务报告审计的成果之一即可,不需单独作为一项业务。所以,从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用一个较大口径的内部控制比较适宜。既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又可以扩展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让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的工作时提高了质量,与此同时也无须做重复的工作。

3.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结果

3.1关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

内部控制的规模和质量是内部审计实力的体现,也是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保障。一般来说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大则可以主观的认为部门囊括了更多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也证明了企业对内审部门的重视,大的内部审计部门的竞争性和相互监督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在监督和控制方面的职能就会更加的有效。内部审计的规模越大,就会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越多的问题,这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的手段。所以,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内部审计部门规模与内部控制质量正相关,内部审计部门规模与内部控制质量改进正相关。

3.2内部审计负责人专业能力

内部审计的负责人的专业能力决定着内部审计部门的整体水平,在审计的过程中以负责人为主要核心力量,所以负责人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执业能力。审计或者是会计水平首先受着阅历的限制,一个有着十年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一定是比有两年审计经验的人员在工作方面得心应手的(不排除例外)。其次是资质的限制,资质高的审计人员在金融方面的知识更加全面,更加懂得思维的发散,职称是专业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体现,比如,注册会计师或者是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水平一定高于普通的审计师。再次是学历,学历的高低说明了在学习阶段接触的专业课程的难易程度的不同,也反映了综合素质水平的不同,甚至映射了在工作中的适应环境能力和责任心。另外,有过相同的工作经验也是十分的可贵的,如果审计人员之前在其他企业做过相同或者类似的工作,则谨慎度和敏感性以及执业态度都会更加有助于对内部审计的实施。因此,内部审计的负责人的专业能力强一定有助于审计工作的进行,也就是一定有助于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能及时、准确的反应问题。所以,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内部审计负责人专业能力与内部控制质量正相关,内部审计负责人专业能力与内部控制质量改进正相关。

4.总结

内部审计质量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联系

一、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概述

1.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审计形式的一种,主要建立于各个组织和机构体系内部,是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工作。在企业单位中,内部审计部门有较强的独立性。企业生产运营的过程中,不仅对内部的财务和管理实施监控,更对各项问题进行查漏补缺。与此同时,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服务于财务管理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形势的不断多样化,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局限于对财务和管理进行检查,而且还对组织机构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分析。

2.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相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其作用更多在于对企业各项措施与管理进行保护。尤其是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上,内部控制不仅要保护其内部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更要保护战略方案的安全推进。通过这种保护机制,让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在“无障碍”的环境下迅速成长,提高企业效益和生产效率。为企业不断完善自我工作进程和计划做出约束和调整。

二、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联系

内部审计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内向型。内部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一种,其主要任务在于对企业的内部各部门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进行核实,不对其中所产生的问题原因进行调查,并且不对其他单位进行干预;第二,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能够独立的对企业内部问题进行核查分析,还能够对企业的内部管理风险进行评估分析,且不需要其他部门的协作,完全独立完成,并能够积极的维护国家利益,防止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和偷税漏税等现象;第三,简化性。企业在对内部财务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各个环节较为繁琐,但内部审计工作实施时可以对相关环节的取证进行精简,进而让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提高。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内部审计特征的贯彻和内部控制质量的保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很多管理者往往无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明晰的认识,为此,笔者对内部审计特征和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管理做出整合,具体如下。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便十分重要,一个准确的财务收支情况是企业生产经营优良的反映。然而,企业的整个运作需要多个环节同时进行,不同环节有各自的利益链条。受利益的驱使下,很多管理人员便容易为了一己私欲,进而对财务报表进行弄虚作假,以此来实现个人的经济利益。为了能够充分保障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就需要内部设计工作的严格落实。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极强,其部门主要职责在于对企业自身财务信息进行核查,进而确保企业利益的准确性。在审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工作亦随着产生,所以说,内部审计工作决定了内部控制质量。即内部审计包含于内部控制当中,属于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一项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从事于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监督。伴随着许多企业内部的现象被曝光,很多企业都在着实加强对内部控制管理问题的监管,目前,依然以内部审计工作为主,强化内部监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内部审计特征显示出了其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性,但归根结底,其亦是内部控制工作的组成部分,要想做好审计监察工作,仍需不断对审计工作做出革新和调整。

三、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结果

1.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范围。内部审计工作部门的规模范围是企业自身的审计实力高低的重要显示,此外,其审计的规模范围还彰显了内控质量的高低。我国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规模较大,其审计结果透明、科学,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审计工作范围广标志着该企业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决定着专业技术人员的素养和人员基数。审计部门的范围大、专业技术人员多和审计人员素质完善,以上三种优势的集合就会让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对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更深度的挖掘,更多潜在问题的解决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为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规模和审计质量成正比,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部控制质量提高起到促进作用[4]。

2.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素养。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形成直接影响的是审计人员素养,审计人员专业素养高能够使内部审计工作更专业、更完善,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得以保障。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企业招录审计人员或会计师都有工作经验的限制。因为,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的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掌管着财务准确性审任,很少有企业会在审计工作中录用或培训一个专业知识不全面的人。此外,工作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或会计人员在处理各项事务时,其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往往要强于其他人,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优化亦起到重要的影响力;第二,资质的限制。虽然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观念是“学历不等于能力”,但在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当中,高的资质便说明其能力多数能够符合企业的标准,缩小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担忧;第三,拥有过相类似的工作经验。工作经验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若一个人的工作经验丰富或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培训成本,并防止工作进度被拖慢,进而提高企业运作的速度[5]。审计工作是一项较为重要的研究工作,若拥有审计工作经验,便会在工作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谨慎度和敏感度,对审计工作质量的保障和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3.加强“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双重管理。若要保障企业的审计质量和内部控制质量,就必须要有良好完备的管理体制作为依托。其中,强化统一管理和分级负责机制就是其中最重要一项。我国早在2013年就对企业审计工作和内部控制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具体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方案,“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双重管理机制就是审计部下发的一项指导方略,审计工作统一进行管理,审计部门对企业内的其他部门进行相关财务业务和管理模式的指导,并对各个部门的运营模式进行风险评估,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解决建议。各个部门积极对审计工作作出响应,让审计工作呈现规范化发展。进而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审计部门对企业财务的审查,进而让企业明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审计部门在根据相应的报表来做出规范化管理,并向管理层做出相关整改建议,进而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及时做出经营战略的调整。使内部控制质量逐渐完善,企业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郑伟,徐萌萌,戚广武.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基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及沪市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4,01(06):100-107.

[2]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02(01):76-84.

[3]雷英,吴建友,孙红.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13,11(11):75-81.

[4]范经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审计研究,2013,12(02):82-89.

[5]刘桂春,叶陈刚,邹亚生.审计质量、产权性质与内部控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05):70-76.

内部审计质量范文第9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企业管理结构、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有很积极的作用。而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必须加以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内部审计;特征;内部控制;质量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想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立足于自身建设,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企业要紧紧把握其特征和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了内部审计的特点以及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措施。

一、内部审计特征

1.内部审计发展概况。

内部审计对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从未停下脚步。当前内部审计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基础之上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其职责是根据各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表现开展调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民主的氛围,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事。从而有效保障企业政策、制度的实施效果,促进企业更加高效地运转。同时,内部审计能规范企业内部经济活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内部审计的特点。

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时,要把握好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开展行之有效的审计活动。

(1)独立性。

和外部审计一样,内部审计也必须具备相当的独立性。独立于企业其他部门之外,根据地方法规、公司章程等依据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对各部门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才能帮助企业发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服务内向性。

与外部审计不同,内部审计是从企业内部发起的自发的审计行为,因此审计的重点在于通过评价等措施加强对各部门经营管理的监督,促使各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利益。通过对工作人员的监督,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同时加强对公司领导权利使用的监督,确保公司领导能够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正确使用公司赋予的权利。

(3)范围广泛性。

为了全面提高公司内部控制的效果,内部审计的范围必须覆盖到公司经营的方方面面。大的方面来说,审计要对公司决策的制定、财政项目的管理、经营过程的合法性等进行监督。具体的来说,审计要对项目具体负责人、每一笔投资的走向等进行监督。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客观性。

二、内部控制的质量

1.内部控制的缺陷。

内部控制是指通过企业管理层和工作人员共同进行自我审查,发现并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根据外国学者的研究,内部控制分为五大基本要素: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监控。通过实施这些步骤,来保证企业的经营符合法律规范,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仍有很多缺陷:

(1)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下,没有积极实行内部控制。大多数企业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企业自身的建设。部分企业在形式上实行了内部控制,但是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深刻理解,没有真正做到从企业内部出发进行自我监督,实现自我成长。

(2)缺乏风险意识。

现代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很多企业往往只重视解决眼前的困境,而没有为企业的发展做长远打算。风险意识的缺乏导致企业缺少健全的风险评估、风险抵御机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一旦企业的发展出现问题,在面对紧急情况或意外风险的时候,企业没有足够的自救能力。

(3)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差。

内部控制必须有良好的控制环境。良好的内控环境包括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企业管理、畅通的内部交流等因素。但很多企业的机构设置不切实际、重叠复杂;企业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指导;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狭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

2.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措施。

为了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企业应当结合自身需求,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根据企业现存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整改措施:

(1)重视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控是提高企业管理成效的有效途径,必须加以重视,才能从思想上改变落后的企业管理理念。进一步落实内部控制的措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积极作用。

(2)强化风险抵御能力。

建立并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体系,对可预见的风险提出应急措施,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3)完善企业管理结构。

不断扩大企业领导层与员工间的交流,保证信息传达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十分关键,而内部控制是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当不断完善内控环境,为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作者:刘欣欣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晓.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5)

内部审计质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审计;质量;报告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1 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报告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因审计项目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情况介绍过于具体。在介绍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时过于细致,管理体制详细到所属单位名称一一罗列、收支情况详细到二级以下会计科目,资产情况详细到资产大类等等,可利用的信息不多,主题不够明确。

二是审计评价不够准确。有些内审部门出于规避审计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搞好关系等因素,评价往往或“过”或“不及”。所谓“过”,就是超出审计职权、审计范围进行评价,进行一些无审计证据支持的评价,甚至做一些前后矛盾的评价;所谓“不及”,就是在评价上只说成绩,不说问题,或过于啰嗦,说一大堆套话,几乎在给被审计单位总结先进经验。或在问题的评价上一语带过,不痛不痒。

三是问题表述简单堆砌。首先,有些审计报告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梳理归类或没有进行科学的梳理归类,只是对问题进行“流水账”式的罗列,一份报告能列出几十个问题,内容庞杂、条理不清,轻重点分不分,让人难以看出头绪。其次,对问题的描述未做到表达准确、语言精练,影响了审计质量。再次,揭示问题不够全面、深入,存在以偏概全现象,虽然发现和揭示了一些问题,但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同时,个别重要审计工作底稿未在报告中反映。最后,问题定性和归类不够准确。主要表现在:问题定性不明确,用现象或结果代替对问题的定性,没有把问题实质揭示出来;问题定性与事实描述不符;定性依据不充分;因定性不准确,导致归类不准确等。如:某单位内部审计对该公司开展的财务预算管理审计中,将“总承包项目预算编制不够准确”问题,定性为“部分总承包项目实际完成利润比预算超额较大”,用现象代替定性;同时在描述问题原因过程中认为“由于市场波动不确定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公司本着谨慎的原则编制财务预算,……”。“市场波动不确定性等客观因素”与“谨慎的原则”之间缺乏必然联系,依据不充分。

四是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离任者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界定不清晰、评价不客观。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和责任落实,尤其是对问题发生的时间跨度超出离任者任职期间的,应明确任期内的问题金额和截至审计日的问题金额。虽然按照规定对离任者重点审计区间是近三年,但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对其评价不能仅限于近三年,而应当是整个任职期间,对重大问题要进行追溯和延伸。所以,企业内审人员要认真理解、领会审计报告中经常出现的“重大问题追溯到以前年度或延伸至审计日”的含义,对现场审计发现的一些严重效益流失、经营管理失控造成重大损失以及影响企业稳定等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强烈的追溯和延伸意识,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擅于发现和扑捉问题线索,将审计成果扩大化,将审计的监督职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对性质比较严重、屡禁不止的问题,不能回避矛盾,在准确定性,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要明确提出对企业和责任人相应的处理、处罚建议。

五是审计建议不够明确。提出的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操作性,经常出现诸如“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缺乏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有的审计建议合法性和合规性还值得探讨。有些报告在无建议可提的情况下,为凑足报告的要素和“块块”,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管理提出建议,说一堆外行话,有“狗尾续貂”之嫌。

六是报告整体繁琐冗长。有的报告语言不简洁、拖泥带水、前后重复。有的报告各部分详略不得当,平分秋色,甚至喧宾夺主,造成报告冗长,动辙十几页甚至几十页。

2 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对策措施

要解决审计报告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不断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审计报告作为法律文书,具有很强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法律性。对于审计报告的要素、内容,《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认真领会和掌握这些具体规定,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杜绝随意性。尤其要注意审计评价的客观性、问题定性及处理处罚依据的充分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要对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审计数据、引用的每一条法律法规进行认真审核,确保准确无误。

二是保持独立的审计地位。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一是一、二是二。不为权力、人情、利益所左右,不掺杂个人感情。不要因过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接受程度而文过饰非,夸大被审计单位的成绩,回避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更不得隐瞒、截留审计问题。

三是努力提高能力素质。审计报告质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问题。当前,要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系统思维能力,引导内部审计人员从整体上把握审计情况,把握审计报告的内容和重点,系统地梳理、归纳和反映审计情况,增强审计报告的条理性;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引导内部审计人员从改革发展的高度、宏观管理的层面,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结合法律法规和地方实际提出对策,增强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文字修养,开展写作、语法和公文知识学习演练,掌握写作基本功,避免因语言表达失误而影响审计报告质量。

四是加大审核把关力度。坚持对审计报告实行三级审理,明确各级审理把关人员的责任和标准。既要把好法律政策关、又要把好文字关。

五是改进审计报告模式。审计的主要职责是揭露和反映问题。审计报告应紧紧围绕这一主旨进行改进。应精简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精简审计评价内容;审计建议可设置为非必要要素,在确实没有可行建议的情况下,可以不提;对于审计数据较多的审计报告,可以探索实行表格化,增强审计报告的直观性。同时,上级审计部门应探索制作审计报告模板或编写审计报告范例,为下级审计部门提供参考,使于审计报告的统一和规范。

参考文献

[1]柯金秀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1-03-01.

上一篇:高速公路施工范文 下一篇:统计局监督检查计划范文